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 > 高三 > 高三上册化学知识点归纳笔记

高三上册化学知识点归纳笔记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高三上册化学知识点归纳笔记

微信扫码分享

【#高三# 导语】高中除定性分析外,还有定量分析,除形象思维侧重抽象思维,在抽象思维基础上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金笔头网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三上册化学知识点归纳笔记》,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1.高三上册化学知识点归纳笔记 篇一


  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推导

  推导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的一般步骤为:

  1.确定有机物的碳原子数并求出有机物的不饱和度。根据所得到的不饱和度作出大致判断。

  2.分析已知的条件,确定有机物的基本类型。一般来说,一个不饱和度能对应一个碳碳双键、一个羰基(醛基)或一个环;而当有机物的不饱和度大于4时,首先考虑苯环;然后再分析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如“能发生银镜反应”、“能与NaHCO3溶液反应”、“消耗的NaOH的量等”,确定有机物中的官能团。

  3.确定碳链的结构和取代基的位置。尤其要注意分子中的对称因素,如题目中给出的“有几种一卤代物”“有几种不同环境的C、N原子”等,从而确定异构体的结构。

  4.对得到的异构体进行检验,确认其分子式与原有机物相同且满足题目中的条件。

2.高三上册化学知识点归纳笔记 篇二


  1、常温下其单质有颜色气体的元素是f、cl

  2、单质与水反应最剧烈的非金属元素是f

  3、其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的元素是cl

  4、其单质是最易液化的气体的元素是cl

  5、其氢化物沸点的非金属元素是o

  6、其单质是最轻的金属元素是li

  7、常温下其单质呈液态的非金属元素是br

  8、熔点最小的金属是hg

  9、其气态氢化物最易溶于水的元素是n

  10、导电性的金属是ag

  11、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h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

  13、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fe

  14、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c

  15、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1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的金属是k

  17、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1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o

  19、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20、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21、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22、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3.高三上册化学知识点归纳笔记 篇三


  1.羟基官能团可能发生反应类型:取代、消去、酯化、氧化、中和反应

  2.最简式为CH2O的有机物:甲酸甲酯、麦芽糖、纤维素

  3.甲烷与氯气在紫外线照射下的反应产物有4种

  4.分子式为C8H14O2,且结构中含有六元碳环的酯类物质共有7种

  5.等质量甲烷、乙烯、乙炔充分燃烧时,所耗用的氧气的量由多到少

  6.棉花和蚕丝的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

  7.聚四氟乙烯的化学稳定性较好,其单体是不饱和烃,性质比较活泼

  8.应用水解、取代、加成、还原等反应类型均可能在有机物分子中引入羟基

  9.苯中混有已烯,可在加入适量溴水后分液除去

  10.甘氨酸与谷氨酸、丙烯酸与油酸、葡萄糖与麦芽糖皆不互为同系物

  11.裂化汽油、裂解气、石炭酸、CCl4等都能和溴水反应使溴水褪色

  12.苯酚既能与烧碱反应,也能与溴水反应

  13.常温下,乙醇、乙二醇、丙三醇、苯酚都能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

  14.利用XX发生硝化反应的性质,可制得硝基苯、XX、XX纤维

  15.甲醛、乙醛、甲酸、甲酸酯、甲酸盐、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蔗糖都能发生银镜反应

  16.乙炔、聚乙炔、乙烯、聚乙烯、甲苯、乙醛、甲酸、乙酸都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17.将少量某物质的溶液滴加到新制的银氨溶液中,水浴加热后有银镜生成则该物质一定属于醛类

  18.用苯萃取溴水中的溴,分液时有机层从分液漏斗的下端放出

  19.氨基、NH2的质子数、电子数均不相同

  20.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两种有机物的物理性质有差别,但化学性质必定相似

  21.室温下,21.0g乙烯和丁烯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1.5NA

  22.标准状况下,22.4L甲醇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1.0NA

  23.滴入KMnO4酸性溶液,紫红色褪去,证明该物质中一定有碳碳不饱和键

  24.将乙醇和18.3mol/L硫酸按体积比1:3混合,迅速升温至170℃即制得乙烯

4.高三上册化学知识点归纳笔记 篇四


  1.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有固定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2.与水反应可生成酸的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3.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物质是XX氧化物或XX氢氧化物

  4.盐和碱反应一定生成新盐和新碱;酸和碱反应一定只生成盐和水

  5.得电子能力强的物质失电子能力一定弱

  6.非金属元素原子氧化性较弱,其阴离子的还原性则较强

  7.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都能从酸溶液中置换出氢

  8.标准状况下,22.4L以任意比例混合的CO与CO2中所含碳原子总数约为NA

  9.碳-12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碳-12的摩尔质量为12g/mol

  10.将NA个NO2气体分子处于标准状况下,其体积约为22.4L,数目为0.2NA

  11.25℃时,pH=13的1.0LBa(OH)2溶液中含有的

  12.常温常压下,32g氧气中含有NA氧分子

  13.同温同压,同质量的两种气体体积之比等于两种气体密度的反比

  14.反应热ΔH的大小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多少、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反应的快慢有关

  15.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决定了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

  16.胶体能产生电泳现象,说明胶体带有电荷

  17.向一定温度下足量饱和硫酸铜溶液中加入wg硫酸铜粉末,搅拌后静置,溶液的浓度和质量分数不变,硫酸铜变为CuSO4·5H2O,其质量大于W×250/160g

5.高三上册化学知识点归纳笔记 篇五


  基本有机反应类型

  1.取代反应

  定义:有机化合物物受到某类试剂的进攻,使分子中一个基(或原子)被这个试剂所取代的反应。

  说明:一个取代反应的必然满足A(+B)=C+D的形式,即反应物不一定有多种,但生成物至少有两种;高中阶段所学的卤化、硝化、磺化、酯化、各种水解、氨基酸成肽键、醇的分子内脱水等反应都是取代反应。

  2.加成反应

  定义:有机化合物中的重键被打开,两端的原子各连接上一个新的基团的反应。

  说明:加成反应中有机物不饱和度一般会减少(双键异构化成环的反应除外),常见的加成反应有:加氢、加卤素(注意二烯烃的1,2加成与1,4加成)、加HX、加水等。

  3.消去反应

  定义:使反应物分子失去两个基团或原子,从而提高其不饱和度的反应。

  说明:消去反应的生成物必然多于两种,其中的一种往往是小分子(H2O、HX)等。高中阶段里所学的两种消除反应(醇、卤代烃)都属于β-消除反应,发生反应的有机物必然存在β-H原子,即官能团邻位C上的H原子。注意不对称化合物发生消去反应时往往会有多种反应的取向,生成的化合物是混合物。

  4.氧化-还原反应

  定义:有机反应中,得氢或失氧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失氢或得氧的反应成为氧化反应。

  说明:与无机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不同,有机物的氧化还原一般只针对参与反应的有机物,而不讨论所用的无机试剂,因而在有机反应类型中二者是分开的。常见的氧化反应有:加氧气催化氧化(催化剂为Cu、Ag等)、烯烃、苯的同系物与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烯烃的臭氧化和环氧化、醛的银镜反应、醛与新制Cu(OH)2的反应等。高中阶段所学的还原反应有醛、XX的催化加氢反应、硝基还原成氨基的反应。

  5.聚合反应

  定义:将一种或几种具有简单小分子的物质,合并成具有大分子量的物质的反应。

  说明:高中阶段所学的聚合反应包括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前者指不饱和化合物通过相互加成形成聚合物的反应;后者指多官能团单体之间发生多次缩合,同时放出低分子副产物的反应,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有小分子副产物生成。

6.高三上册化学知识点归纳笔记 篇六


  不饱和度的计算方法

  1.已知有机物的分子式时

  (1)对于一般的只含C、H、O的有机物,可利用公式

  Ω=(碳原子数×2+2—氢原子数)/2,式子的意义为相同碳原子数的烷烃或醇的氢原子数与该有机物中氢原子数之差的一半,即将该1mol有机物完全加氢还原成烷烃或醇所要消耗的H2的物质的量;

  (2)对于含有N、P等三价原子的有机物(不包括硝基化合物或磷酰基化合物),可将其补成(NH)或(PH),然后便可应用公式;

  (3)对于有卤原子取代的有机物,可先将卤原子化为氢原子再应用公式;

  (4)对于碳的同素异形体(如C60),可将氢原子数视为0,然后应用公式。

  2.已知有机物的结构时

  (1)Ω=双键数+叁键数×2+环数,即一个双键和一个环都缺一个氢,一个三键缺两个氢。苯环可看作一个双键加上一个环,其不饱和度为4;求出不饱和度后,利用公式的变形氢原子数=碳原子数×2+2—不饱和度×2可算出氢原子数;

  (2)结构中含有N、P等三价原子(不包括硝基或磷酰基),计算出不饱和度后,应在得到的氢原子数后再加上N、P原子的数目;结构中含卤原子,得到的氢原子数应减去卤原子的数目。

高三上册化学知识点归纳笔记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高三上册化学知识点归纳笔记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