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观后感范文 > 中学生《1942》观后感【优秀10篇】

中学生《1942》观后感【优秀10篇】

巫婆的猫 点赞 分享
中学生《1942》观后感【优秀10篇】

微信扫码分享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金笔头网为朋友们整理了10篇《中学生《1942》观后感》,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电影1942观后感3900字 篇一

《1942》观后感一

《1942》这部电影是我有史以来,感触最深、触动最大的一部电影。讲述了1942年河南大饥荒,人们纷纷背井离乡逃离河南。在路途上,发生了一些感人肺腑、极具散发人性光辉的电影,也怒斥了灾难的无情。

在这场天灾人祸下,共有300多万无辜百姓相继饿死。在这场灾难面前,原来人的力量是那么薄弱、渺小,纵使你有家财万贯,也必须加入悲苦灾民的队伍里去。

看了这部电影,手里捧着盛满白米饭的碗,不知不觉好像沉重了许多,我不禁感慨万千、赞叹不已。光是这一碗平常微不足道的白米饭,在那个时候却是比钻石、黄金还要珍贵一百倍,因为就这一碗饭可以救一家四口的命,这令我汗颜。妈妈对我说,曾祖母告诉她那时人们饿的可以啃树皮,但是却很难找到。因为树皮要么被无恶不作、无物不噬的蝗虫吃的一干二净,要么早就被饥饿的灾民孟分了。

以后要节约粮食了。

而令我惊讶不已的不是《1942》中日寇的野蛮残忍,也不是轰炸灾民们的场面,而是我的身世。原来我身上流淌这一半河南地主的血脉,我的祖籍在河南。最让我震撼的是,《1942》中重点描写的是一家地主,而我奶奶的奶奶那一辈也是地主,这可令我哭笑不得。我之所以居住在安徽,就是因为曾祖母为了逃荒避难,带着外公等亲人逃荒到了安徽。恰恰就在七十年前的今天,他们正在颠沛流离。

到了安徽,曾祖母和外公等亲人终于结束了这逃亡,所幸没有一个人饿死。然后有了我妈妈,遇见了我爸爸,才有了我。试想。如果曾祖母他们在路上遭遇不测,还会有我在这写作的事情吗?所以,我是幸运的。

所以,每一条生命的诞生都是独一无二、不容易的,让我们珍惜生命吧!

《1942》观后感二

不是轻而易举地说出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也不是自信满满地说出什么事情有什么意义,沉默地去看一段历史,让自己成为历史中的一个人。

影片一开始,我并没有看出来谁是主角。一帮村民,一帮地痞,一家财主。看了一半才发现,原来主人公就是那帮村民。那年旱灾,全民受饿。老财主带着一家人坐上驴车,他对女儿说,我们只是去避灾,不是去逃荒,过个十天半个月就能回来了。然而,上帝总算让世人看到了他对待万物的公平。他派了日本轰炸机把老财主一家的财产全部炸了,这样老财主总算能够成为正真意义上的灾民了。

我想,把剧情写一遍再作点议论实在不是什么明智之举,干脆什么也不写。

刚去食堂吃了晚饭,吃的时候我心中大恫。我想到了当年鲁迅先生等青年志士留学日本的事情,我现在所生活的中国何止千倍幸福于那个年代的中国。然而我却感觉自己竟是鲁迅先生笔下的那种无知、麻木的国民。何以如此?我想大抵是因为被电脑和手机迷住了魂魄,稍有不慎,我就要堕入深渊。

我是不甘心一辈子碌碌无为的,因为那实在叫人不开心。我若是不能在追寻真理的路上走几步,我若不能在人类的历史中添几笔,那我为何而生存?平日里,我跟自己部门的孩子们说生存是被动的,生存的理由是主动的。如今,我得为自己生存于世的理由付诸一点行动了。

吃完饭走在黑暗笼罩的校园里,我想着如何去洞察这个世界。从某个人开始,从一群人开始,慢慢看清楚现在社会的样子。正好当时路过一对情侣,他们的嬉闹打乱了我的思考。因为我开始渴望自己能有个帮手,然而这可能会让自己更分心。

没有忘记走出宿舍前舍友让我带一瓶雪碧给他,于是我买了一瓶雪碧一瓶可乐(我最爱喝可乐了)。这件事让我找到了洞察世界的窗口,我完全可以从我的舍友开始。我得把他们当成实验室里的小白鼠,恩,非常nice的想法。就算他们知道我看待他们的目光从斗牛犬变成了小白鼠,他们也奈何不了我。

我若是此生虚度,那我为何来到世上。我可不是什么为了生存而生存的受难群众,也不是被迫只能躺在病床上的病人,我有野望。我想要的,想知道的,在我前进的路上必然会出现。

《1942》观后感三

人们不能忘记历史,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却又不能正视历史。咱们似乎习惯了冯小刚的幽默路线,却不想他在2012年贺岁档带着咱们严肃了一把。在影视剧极端娱乐化的这天,冯小刚拍这样一部超风险的电影,可见其人生态度执著。从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电影拍成,已过去了二十个年头,创作者的沸腾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样,支撑着从未泯灭的信念。

看完电影《一九四二》我没站起来,调整了一会儿,几乎是最后走出电影院的。当天晚上做了一宿的梦,梦见全是长满了虫的粮食,梦境清晰得很,以至早上起来,我去看了看家里粮食是否长了虫。

我明白这是正因《一九四二》。在影视剧极端娱乐化的这天,冯小刚拍这样一部超风险的电影,可见其人生态度执著。从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电影拍成,已过去了二十个年头,创作者的沸腾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样,支撑着从未泯灭的信念。让这天远离苦难的人们无论老中幼,亲见我那苦难民族的一场灾难,这虽与当下灯红酒绿不甚和谐,但每一个看过影片的人都会深陷于一场内心的煎熬。

散场时,我前后左右的人都说“太惨了”,他们在影院灯光启亮的瞬间,只能简单说出内心真实感受。咱们民族百年来有多少“太惨了”的历史淹没在史籍之中。我以前看见过一组民国时期西方人拍摄的流民照片,文字解释说:逃荒的灾民毫无目的地流动,所到之处树皮全被剥光,几万人不见一个笑容。咱们在《一九四二》中能够看到这种对人生麻木至极点的影像,真实震撼。我原以为中国导演不喜读史也不具史观,拍不出梅尔·吉布森的《勇敢的心》、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这样具有历史凝重感的作品,冯小刚的《一九四二》让我对他肃然起敬,一个满身光环的人愣是褪去光环,闯入黑暗之中寻求,智勇可嘉。

只要你认为你有承受力,你愿意替民族分担苦难,那你绝对就应去看《一九四二》,不好以为苦难离你会很远,一九四一年时河南也有许多人这么认为。看的时候务必要多想一步,甜蜜与苦难究竟相隔多远。

《1942》观后感四

《1942》讲述的在绝境中求生,在残酷的环境中闪耀希望的光芒。 通过历史我们知道,1942年之后不到二十年,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那场饥荒不只是河南,席卷全国,同为天灾人祸交杂,很多人记忆犹新。那段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

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人是何其脆弱。无论是灾荒还是地震,人们在灾难面前人性毕露。求生问题也就是吃的问题是最首要的。灾难很可拍,更可怕的是人性堕落,《1942》敌机刚刚轰炸,尸横遍野,国民党军人就抢车抢粮。为了生存,人象动物一样撕咬,甚至人吃人。 在灾难面前,是自我救赎还是群体堕落?一个懂得自我救赎的民族,也不会频繁地陷入天灾加人祸的深渊。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小时候认为抗日战争是靠我们扒火车炸桥梁的游击战取胜的,后来才知道是成千上万的中国正面作战,用热血和身躯顽强抵抗,还有国外盟军帮助,才取得胜利的。《1942》说出了我们早已经知道的真相。还原历史真相,是民族自我救赎的第一步。吸取教训,那么多生命换来的教训,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是更重要的一步。看看曾经我们的敌人日本,二战后的崛起,大地震之后的次序井然,多么可怕又可敬的敌人。我们中华民族不该敲响警钟吗?

《1942》是一部有历史责任感的好电影!警示我们不要忘记历史!无论在什么年代,我们在灾难面前都要学会自我救赎!

《1942》观后感五

昨日我蜜看了电影《1942》,电影讲述了1942年遭受天灾、人祸而民不聊生的河南人逃荒的故事。财主老范家贮存了足够的粮食,灾民们闻讯前来“打劫”,灾民人多势众,范财主只好先用缓兵之计让他们进来,又派人去搬兵,计划败露后灾民一气之下烧了范家,杀了财主的儿子,老范只能带着家眷踏上躲灾之路。

逃灾路上,他的老母亲在一次日本飞机残忍的轰炸中炸死,他的儿媳妇在五天没吃饭的状况下产下孩子,结果在极度虚弱中死去,老范之后不得不把宝贝女儿都卖了,换来五升小米。天地间最大的悲痛莫过于此了吧!老范带着栓柱,抱着刚出生的婴儿,登上了去陕西的火车。火车上人挤人,栓柱的两个孩子夜里被挤下了火车,悲痛不已的栓柱跳下了车去寻找孩子。火车到陕西关口却被不顾救灾没有良心的拦下,赶了回去。老范这才发现婴儿已被自我悟在怀里捂死了。。。。。。漫漫逃荒路上,老范的亲人走得一个不剩,悲哀欲绝、万念俱灰的他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往回走,说是死也要死得离家近点,路上他认一个小女孩作孙女,在荒凉的雪山中,二人摇摇晃晃地走着,在这样一幅悲凉的画面中,电影落下了帷幕。。。。。。

电影是以逃荒为大背景的,老范一家人落得最后只剩他孤身一人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河南人毫无活路的社会事实,将军蒋鼎文不管灾民死活,大言不惭地说:“死一个灾民总比死一个士兵好”,草菅人命竟止于此!而总统蒋介石也对灾民死活不管不问,这些都说明了国民政府的腐败。一名记者不顾生命危险,去灾区实地报道灾情才让国民党政府迫于压力向河南发放救济粮。贪污腐败,只为自我谋利不为国家着想的官员比比皆是,中华民族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国家而战。李培基主席则是一名好官员,切切实实为民着想,可终究改变不了死气沉沉的政府。

日本人的残暴行径令人瞠目结舌,他们纯粹是把中国人当牲口看待,对着手无寸铁的灾民投下一颗颗致命的炸弹,之后又用机扫射,实在是毫无怜悯之心,连灾民都不放过。之后栓柱被日本大佐一剑刺穿喉咙之画面实在残忍至极,试问日本人心中到底还有良知吗?这不禁让我想起历史课上学到的一刚故事,日本占领南京后,两名军官比赛杀人,不分胜负,又继续比赛,可见他们已经是毫无人性的杀人机器。

我想引用蒋鼎文的一句台词:“国家贫弱才会挨打。”如今我们这一代更就应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了中国的富强,为了中华民族能雄立于世界而读书,我铭家已经取得了飞跃性发展,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环境、资源等问题,我们的职责就是为祖国出力,让祖国腾飞!

1942观后感 篇二

一九四二年,河南省发生大旱灾。灾民们纷纷离家逃荒。因为日本的入侵,救济的缺失,这一场灾难,夺走了河南三百万人的生命。

“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些大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这是电影中的独白,现在读来觉得颇为讽刺。在那个时代,与那些“国际时事”相比,死三百万人算什么?更何况,这三百万人不是打仗的士兵,只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而已。腐败的政府官员都尽可能远离灾区,将兵力撤出河南,蒋介石忙于战争的前线,决定甩开河南这个“包袱”,而日本侵略者,只因灾民中混有军队士兵,便驾驶轰炸机进行大规模的轰炸。黑烟滚滚,沙石四溅。在这个战火四起的年代,灾民们无处可逃。他们只能在心里怀着一点渺茫的希望,在那不知通往生还是死的无尽道路上不断前行。每天都会有无数人倒在逃荒的道路上,然而又有谁去关心呢?当活着已经成了一种奢望,当食物已经变成衡量生命价值的唯一计量单位,在日军轰炸机的阴影下,所有人都自身难保。人尸为狼狗所食的惨烈可怖的情景,见证了那个时代人命的卑微和人性的泯灭。

然而,我们庆幸,在那个时代,总还有那么几个闪光的片段能深深地感动我们。花枝,一个普通平凡的逃荒者,一个母亲,她坚强、现实,把孩子看得比任何人任何事都重要。在逃荒的路途中,她凭借自己护犊的本能,一路为自己和孩子的生存而不惜一切代价地坚持。白修德,一个美国的记者,作为“局外人”,他大可不必卷入这场灾难之中,然而他有作为人的本性的善良和作为记者的责任感。他随着灾民们历经了种种苦难,突破重重阻碍,将河南大旱的现实和真像告诉全世界,让河南的灾情得到了重视,获得了救济。在大灾大难之中,终究还是有那些温暖我们的存在。

<一九四二>是一部讲述那个年代灾难的电影,它既体现了当时人们深深的苦难,又体现了灾难之中那些感动我们的一次次闪光。它讲述的那些故事,在今天,带给了我们最强大的震撼,和最深刻的思考。

1942观后感3

1942年冬的河南,在日寇侵略和饥荒的背景下,曾经的财主东家和佃户的悲惨境遇。因为饥荒,灾民可以变为打家劫舍的暴民。逃荒的路上,只为了有口饭吃不被饿死,男人可以卖掉自己的妻儿,女人可以出卖自己的身体,甚至为日寇服务打杂。影片大胆地描写出人性的丑恶,让人压抑、悲哀,但真实。

影片明星众多,张国立、李雪健、陈道明这些老戏骨刻画人物入木三分,演技自不待说。而一大帮中青年演员冯远征、徐帆、范伟、张嘉译、林永健、段奕宏的表现亦是可圈可点。而实力影星张涵予在片中的表现虎头蛇尾,最后淡出比较突然,让人觉得有些不足。另外不得不说一下影片中长工“拴住”的扮演者:张默,一直以为此人演技平平,只是靠着其父张国立的名头,后又接连爆出打人、吸毒被拘等事件后,形象更加的负面。但这回戏中演技有了明显的进步,也许在度过了内心的迷茫烦躁之后,张默才真正成熟起来。另外奥斯卡影帝阿德里安·布劳迪(“金刚”男主演)和奥斯卡最佳男配蒂姆·罗宾斯(“肖申克的救赎”主演)这些实力派洋外援的加盟,说明华谊和冯小刚对这部影片的期待不仅仅只是国内的票房冠军。

纵观冯小刚这些年的影路历程就可以看出他的转型之路,从过去令人捧腹的贺岁片,到近年来《手机》、《一声叹息》、《集结号》,再到《1942》,这些具有力度、深度和广度的作品,宣告了冯小刚已经完成了从迎合市场到领导市场的风格转化。

《一九四二》观后感 篇三

周六,亳州晚报高年级小记者在凯得利电影院看了《一九四二》这部电影。它让我感到非常震撼,同时也让我感到惭愧。

电影讲的是一九四二年河南发生的一次大旱灾,当时在某个村子里只有地主老东家有吃的。一天,一大群饥饿的村民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去老东家借粮食,结果双方发生争斗,把老东家的房子全部烧掉了。此时日本人也打来了,老东家一家只好和村民们一起逃荒。

由于天寒地冻,缺少粮食,许多人饿死在了逃荒的路上。难民饿得连树皮和草根都吃。过了一百多天,就饿死了三百多万人。有人因为饥饿,把自己的孩子或是自己给卖了,为家人换来了几升小米。老东家的家人也一个个走向了死亡。而作为当时的国民政一府,却一再地隐瞒、谎报死伤人数,不能给难民及时的救助。一个叫白修德的外国记者不顾生命危险,亲临逃荒的队伍,拍摄到了许多惨烈的图片,将灾害的真实情况公布于世。

电影的最后,失去所有亲人的老东家放弃了求生的念头,孤零零的老人往回走,寻找家的方向。在路边,他看到了一个小女孩在母亲的一尸一体旁伤心地哭泣,老东家将女孩收留了下来,带着她向家的方向走去……

电影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我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受。大灾难带给我的是震惊,而一些人在灾难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带给我的是震撼。像白修德,原本可以在美国踏踏实实地过好日子,但却为了帮助中国人而不顾生命危险拍摄河南的灾情。电影中的栓柱宁愿死也没放弃对花枝的承诺,惨死在日本人的刺刀之下。这些人所表现出来的气概,的确深深震撼着我。

影片中的花枝和星星为了给家人挣点粮食,把自己卖给别人,几升小米却能挽救几条生命。而现在的我们呢?每天吃不完的东西就随手丢弃,全然没有珍惜的念头,甚至觉得理所当然。如果这些东西留给1942年河南灾荒时那些灾民,不知道又能救回多少条人命啊!多少人啊!

唉,假如我有一台时光穿梭机和一支马良的神笔,我一定要回到1942年。在那里给河南的乡亲们画上香喷喷的饭菜,让他们吃上一顿饱饭,从此不再有饥饿;在河南的天空画上许多的乌云,再画上一座大炮实施人工降雨,让那里不再干旱,从此风调雨顺。让世界上每个国家的人都能和平相处!

这部电影让我更真切地明白了真善美,知道了食物的可贵,让我明白珍惜粮食的重要一性一。

电影《1942》个人观后感 篇四

1942年发生了很多事,一如斯大林格勒战役,一如甘地绝食,一如宋美龄访美又或是丘吉尔感冒,然而在这片我们深爱的土地上,鲜血染红了土壤,泪水划过了心田。一幕幕的人间惨剧,一场场的悲欢离合,悄然上演在河南。大旱、蝗灾、饥荒、战争、流民、死亡,每一天都有人在绝望中死去,也有人在希望中残喘。那个年代,那抹沉重,陇上心田,久久不散。

一部改编自刘震云先生《温故一九四二》的电影用它的视角诉说着曾经的故事。银屏上掠过一张张饱经沧桑的面孔,熟悉的是炎黄子孙的坚韧,陌生的是茫然空洞甚至绝望的眼神。坐在电影院中的我,呆呆地望着前方,随着故事的展开,心一点点地下沉。泪水含在眼底,迟迟未落,却不是坚强,而是,深知没有资格。没有经历过那一场场劫难的我,虽然做不到剧中人为了生存付出的牺牲与奉献,但是至少我可以不再软弱。

在广袤的平原之上,战火纷飞,哀鸿遍野。在几乎遍及全省的灾区内,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县城,每一座车站,每一条公路都在经历着相似的故事与苦难。剧中的老东家范殿元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地主,狡猾、市侩。就是这么一个人,也无法对抗这史无前例的灾难,他被迫逃荒,亲眼见证着儿子、儿媳、老伴等亲人的种。种死状。随着逃荒日子的`渐长,饥饿的阴影笼罩了大地,死亡变成了一种解脱。他甚至在老伴离去后,只是叹息“早死早托生,来生千万别再托生到这个地方。”真正的悲哀莫过于连他自己都失去了悲哀的权利。他的遭遇是三百万灾民的缩影,他的痛苦是万千痛苦中平凡的一角。那个年代,那抹沉重,已不是言语能够诉说得起的。

剧中人演着属于他们的故事,我难以忘掉他们所有。

我忘不掉那个俏丽的女孩。作为老东家的女儿,她读过书,有知识。一张年轻活力的脸上闪烁着对生活的期盼。我忘不掉在刚开始逃荒的时候,老东家拽她上车,她怀抱着最爱的小黑猫,任性地喊:“要去和同学们一起保卫校园”。她倔强天真,很讨人喜欢。我忘不掉她在嫂子生子后,撕着课本,将小黑煮成一锅猫汤。她麻木地望着天,眼中是哀鸣与疼痛。我忘不掉她在大年三十将自己卖到妓院,换取5斗小米,只为了自己和父亲能够活下去。洛阳城里是过年的欢喜,烟花束束,美丽而妖娆。城外是她年轻生命的沦落,纯贞逝去,只为了生存。

我忘不掉那个年少的妇人。作为长工家的媳妇,她坚韧而善良。她有着中国传统女人的美德,她相夫教子,服侍婆婆。在逃荒的途中,为了丈夫和孩子,努力地找着食物,宁可自己挨饿,也要家人能够活下去。我忘不掉她在老东家面前用着嘲讽的语气说出大家都一样话时的狡黠与对命运的感叹。我忘不掉她在丈夫死后,独自抚养孩子,无论遇到什么都不离不弃的伟大母爱。我忘不掉她年三十改嫁只为了在卖掉自己之后,孩子可以有个去处时浓重的牺牲意味。她随着养牛人的马车渐行渐远,路远方,栓柱带着两个孩子还在原地。若目光可以穿透距离,我想他们的心,他们的爱也是相依相随的。

我忘不掉那两个男人,同为长工的男人。一个是拖家带口的瞎鹿,一个是爱慕着地主家女儿的栓柱。他们有着人性的狭隘与自私,但同时又有着责任与担当。在逃荒途中,他们扛起了重担,带着女人,老人,孩子,开始着新的征程。我忘不掉瞎鹿为了给家人驴肉,死在沸腾的开水之中的惨烈。我忘不掉栓柱为了养女的玩具不落入日本人之手,而被屠刀穿心而过时染透了雪的血,红白分明。

我忘不掉剧中的那些人,那些努力活着,为了活着而闪烁出人性光辉的人。在那个年代)金笔头网○(,那个沉重的年代,他们用爱,用坚强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天空。围绕着老东家与两个长工家庭展开的故事,落幕在一片桃花绽放背景之下。桃花开了,春天到了,我忍不住地想,会不会给豫中平原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哭声、泪水沾染了每一个人的心,明明是见面不相识的路人,却通过一部相同的影片,心中涌起同一片感动。我不知道该怎么描述心中那缕不是滋味的情思,谨以此文镌刻下我对爱、对人性的尊重,以及对那个年代,那抹沉重的沉思。

《1942》观后感 篇五

1942,在世界范围内或许是个伟大的年份,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世,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但对于中国河南却是一个惨绝人寰的年月。1942年冬至1944年春,河南人面对的是寸草不生,饥馑。老东家一家人的逃荒,按照轮回之说可以算是报应,按照主的教育法算是原罪,不论哪种说法,最后给予老东家的都是人性的救赎。患难见真情,也许是对此片的最好诠释。

大灾之年,有的人身处其中,有的人置身事外。

从高高在上的土财主,到孑然一身的难民,不需要九九八十一难。儿子猪狗不如,要强暴长工媳。他只会纷纷地骂一句“牲口”,即使有道德准则,也是实际的不作为。长工家逃难途中借粮,他工于心思,也有心存恻隐。瞎鹿死了,在那个有了今天没明天的岁月里,他将长工一家承担起来,儿媳饿死,他懂得阻拦给孙子喂食最后一口。他肯定不值得歌功颂德,却是一个在我看来最活生生的人。朝不保夕,依然身怀重器,手握人伦。偷窃保命,抢劫保命,甚至吃人保命都不过分的光景,卖儿卖女已属再合理不过了。女儿卖身为换一口粮,他懂得不舍却也无奈。此时让大家都能活下来才是最要紧的事。人人都可以最亲密,也可以最疏离。关键是在有多少事感念别人,有多少事感念自己。

另一条线就是政府的救灾力度。兵荒马乱,人命就更加轻贱如蝼蚁。你能看到甘地绝食,看到丘吉尔感冒,却看不到三百万人饿死。有了救济款也拨不到难民手里。各式各样地充耳不闻。“灾民饿死了,国家还在;当兵的饿死了,打了败仗,就亡国了。”听着貌似合理,其实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谬论。百姓都死光了,打下个空城又有什么用。不论什么时候都有这样的人。1993年5月10日,位于泰国那坤巴统省的开达(Kader)玩具工厂发生了一起特大火灾,188名工人在这场大火中丧生,另有469人受伤。这次灾难被称为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工厂火灾。大多数的美国人对于这样的新闻都是无动于衷,因为事件发生在遥远的泰国。

玩具工厂主要生产的是玩具和洋娃娃,销售的主要市场是美国,公司中的大股东也恰恰是一家美国公司。火灾之所以造成如此之大的影响,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简陋的生产条件和糟糕的消防措施。在人们要逃的时候,竟然有管理者锁上了大门,很多工人不得不从高高的窗户跳下。事后,公司管理者不是积极地协助善后,而是不断地推卸责任。14日14时52分,温岭市城北街道杨家渭村台州大东鞋厂发生火灾,共造成16人死亡,性别为6男10女。这样的新闻是否进入过你的眼帘。但又有多少会停下来认真阅读,为之惋惜……

能久久不去的不是乱世英雄的丰功伟绩,而是人间真情。“你叫我一声爷,咱俩就算认识了。”“爷。”路上的孤女,陌生的老人,已僵的尸首,冰天雪地里只要能作伴前行,心就暖了。

1942观后感 篇六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天气晴朗,我去看了一部打动人心的电影,片名叫《1942》。

1942年,在河南发生了一场在旱灾,电影《1942》为我们揭开的正是那段尘封已久,逐渐淡去的河南记忆。

河南因为一场旱灾,群众发生了吃的问题,在河南有一位老东家叫范殿元,大灾之年,战争逼迫,由于旱灾,河南的人民开始逃荒,老东家赶着马车,马车上拉着粮食,粮食上坐着他一家人,他们漫无目的地走着,在逃荒的路上,日军多次轰炸,横挡,逃荒的人们死亡惨重,国民党也抢走了他们的东西,由于没有吃的,只能吃被磨碎的树皮,为了让家人活命,许多年轻女子,都把自己卖了出去,让家人有了少许的口粮,他女儿被选中了,范殿元很高兴,因为女儿能活命了,一家人都能活了,但当女儿走时,他去很伤心,因为女儿不能在身边陪他了,他继续走下去,活下去,但他有生的希望时,他与其他逃荒的人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决定,这时他已经是一个孤零零的人,没有他认识的人,他的决定竟是“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

这一场天灾人祸从天而降,许多人要么就是在饥寒交迫中死去,要么就是在鬼子的枪林弹雨下死去,许多中国人背信弃义投靠日本人,因为政府迟迟没有军粮,这正是那时政府的腐败,让1200万个生命惨绝人寰,多么悲惨的社会,多么痛苦的人民啊!

新社会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人们还记忆犹新的是那一年的汶川大地震,胡锦涛同志,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现在一个崭新的汶川呈现在我们眼前,今天的人们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自豪,何等的荣光啊!

新旧社会对比,如今社会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现在,展望更加美好的未来。

《一九四二》观后感 篇七

1942,曾经对我,只不过只是一个数字罢了。而那段于1942发生的历史,也曾仅是一段模糊的听闻。但那年,却是战争的一年,是饥荒人散的一年,那,是一段尘封的历史,影片《1942》,把我们带入了一个令我们心酸的年代,影片追诉了一个小小的家庭的经历,老东家本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有着万贯家财,可却因为避灾被迫逃离了家乡。一路上,多少坎坷,妻儿的离世,粮食的被毁,以及被迫卖掉女儿?种种因素,使他在那一年,失去了太多太多。

这场学校组织我们看的电影,不算太长,却意义深远。那个年代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里,他们颠沛流离,他们有着对食物,对和平的渴望。

他们为了食物,投靠了日军。可那真是他们所想的吗?他们也是中国人啊!他们能不爱自己的祖国?!可当时的政府,号称要打仗抢回领土,非但没帮他们,反而剥削他们那点儿可怜的残粮。可最终呢?土地被抢,民众饿死。

在影片的最后,老东家在路上遇见了一个母亲饿死的小女孤儿,从此,他们相依为命?历史是真实的,是无奈的,是辛酸的。那时候,离现在是多么的遥远,又像是历历在目。这,是一笔血红的历史,多少人死于在这1942!尘封的历史,却是无言的诉说?

1942观后感 篇八

本来不想去看1942的,太沉重的影片,不太愿意去看,宁可做个没心没肺傻乐呵的人算了,沉重的历史、沉重的过去,不敢去看。

但是老爸想去看,本打算我和王伟去看王的盛宴,给老爸买票看1942的,后看影评说王的盛宴不好看,一个朋友的微博评价王的盛宴说:原先陆川也会拍陈凯歌式的烂片。看了这个评价后,决定不看王的盛宴了,和老爸一齐看1942吧,学习学习历史。

剧情方面就不多做剧透了,就谈谈观后感吧。

整体编剧,个人感觉还是不错的,比较正剧,没有一味的煽情,情节也比较紧凑,有些细节的设计很真实,比如最后星星说她吃的太饱蹲不下去的情节。

画面方面,日本人轰炸的场景拍的比较震撼。

影片长近2个半小时,没有觉得十分长,有的情节确实让人感到很难过、哀叹、沉重,那个年代,天灾、饥荒、战争,一齐加在老百姓身上,那时候还思考什么,能活着就很好了。看着亲人一个一个在身边死去,从痛苦变成抽泣、从抽泣变成叹息,最后,从叹息变成麻木。当人连吃都满足不了的时候,还能思考到什么,日本人发粮食,就跟着日本人打仗,老百姓没有错,连命都活不了了,老百姓还能思考到多少爱国、抗日。

走出电影院,外面冷风呼呼的,但是心里感觉很暖,觉得很幸福,没有生在那个年代,没有吃过那样的苦。

老爸说,电影里的画面,除了战争,其他的他都见过,那是在60年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那些苦,他也都吃过,此刻的生活,真的很幸福了。

所以,惜福吧,这是电影观后唯一想说的。

1942观后感 篇九

周六的下午,懒洋洋的阳光洒下来。随着我懒散的步伐,走进“奥斯卡”影院,来看我期待已久的大片《1942》。小安是一名传教士,笃信上帝。他看到一群饥饿的民众到财主老范家,想混口饭吃。不料东家欲报兵,一场打斗开始,死伤无数。老范的家被烧,儿子被杀,粮食财物在混乱中丢失不少。一边是被侵犯的无辜财主,一边是饥饿的可怜灾民。该同情谁?怜悯谁?

小安说财主没有信仰,没有听从上帝的旨意。在逃荒的路上,他一直劝说灾民信教,为死去的灾民做弥撒。在他心中,上帝是最崇高的。一路上,天天看到流离失所的灾民饥寒交迫,日本的飞机毫不留情的扔下炸弹,软弱无力的灾民被欺压。在这些灾难面前,上帝似乎没有帮上一点忙。见到神父梅甘时,他不禁说出他们的疑问,这里发生的一切上帝看得到吗?既然能看到为什么什么都没有做?上帝如果斗不过魔鬼,那信他有什么用?心中的信仰在现实面前崩溃。其实信仰只是内心的一个支柱,它并不能对事情发展变化做出直接的帮助,只能让内心平静,增加面对一切的勇气。在这条逃荒路上,我很少看到有温情的地方。

灾民的身体一天瘪似一天,身上的棉衣棉絮都漏了出来。灾难让大都数人变得麻木,感情变得淡薄,饥饿激发了人最原始的欲望,每个人心里想的都是自己亲人的安好,别人如何无所谓,所以就出现了像老马这样的人。老马原来是县衙的伙夫,在逃亡路上做了巡回法庭的庭长。在他眼里这场灾荒挺好的,他只期盼着在这场灾难中折腾些成绩,希望在灾后可以升官发财。没想到后来日本兵来了,他仍然是一介伙夫,还得夹着尾巴做人,将尊严踩在脚下。

看到这里,我的眼眶微微泛起了涟漪,这些场景深深触碰到我内心的柔软,让我陷入沉思中。我不知道到底是三百万同胞撕心裂肺的呼喊还是我们落后的国力和虚无的战斗力让我湿了眼眶。我以为只有高声呐喊“还我河山”就是爱国,这部影片深深刺痛了我的心,我终于认识到爱国不是高声呼喊就可以,它是要刻入灵魂、深入内心、付诸行动才可以的。终于明白,我的爱国情怀是如此的淡薄。

作为中学生的我,在内心深深的埋下用行动爱国的种子。每当我看到那抹艳红置于杆顶,它飘扬,它鲜艳,它是中国革命战士用鲜血染红的,曾经被欺凌的祖国在先驱们的斗争中获得重生,那五颗异常闪耀的黄星映入眼帘,他不只是国旗,更是亿万先驱热爱祖国而跳动的心脏。内心不禁生发对他们的崇敬,对祖国的热爱。

身为一名中学生,我做不到像文学家一样歌颂祖国,我也做不到像科学家一样为国研究,我更做不到像革命烈士一样驰骋沙场、然而,我依旧爱我的祖国,我在心里呐喊,在心底祝福,用我自己的方式爱我的祖国。

俗话说:“少年兴,则国兴”。未来的时间里,我一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以后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听取老师的教诲,做一个高素质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定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为自己积累经验,为国家的富强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

是的,我就是这样爱我的国家。

《1942》观后感1000字 篇十

昨天我们观看了电影《1942》,电影讲述了1942年遭受天灾、人祸而民不聊生的河南人逃荒的故事。财主老范家贮存了足够的粮食,灾民们闻讯前来“打劫”,灾民人多势众,范财主只好先用缓兵之计让他们进来,又派人去搬兵,计划败露后灾民一气之下烧了范家,杀了财主的儿子,老范只能带着家眷踏上躲灾之路。

逃灾路上,他的老母亲在一次日本飞机残忍的轰炸中炸死,他的儿媳妇在五天没吃饭的情况下产下孩子,结果在极度虚弱中死去,老范后来不得不把宝贝女儿都卖了,换来五升小米。天地间最大的悲痛莫过于此了吧!老范带着栓柱,抱着刚出生的婴儿,登上了去陕西的火车。火车上人挤人,栓柱的两个孩子夜里被挤下了火车,悲痛不已的栓柱跳下了车去寻找孩子。火车到陕西关口却被不顾救灾没有良心的拦下,赶了回去。老范这才发现婴儿已被自己悟在怀里捂死了。.。.。.漫漫逃荒路上,老范的亲人走得一个不剩,伤心欲绝、万念俱灰的他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往回走,说是死也要死得离家近点,路上他认一个小女孩作孙女,在荒凉的雪山中,二人摇摇晃晃地走着,在这样一幅悲凉的画面中,电影落下了帷幕。.。.。.

电影是以逃荒为大背景的,老范一家人落得最后只剩他孤身一人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河南人毫无活路的社会事实,将军蒋鼎文不管灾民死活,大言不惭地说:“死一个灾民总比死一个士兵好”,草菅人命竟止于此!而总统蒋介石也对灾民死活不管不问,这些都说明了国民政府的腐败。一名记者不顾生命危险,去灾区实地报道灾情才让国民党政府迫于压力向河南发放救济粮。贪污腐败,只为自己谋利不为国家着想的官员比比皆是,中华民族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国家而战。李培基主席则是一名好官员,切切实实为民着想,可终究改变不了死气沉沉的政府。日本人的残暴行径令人瞠目结舌,他们纯粹是把中国人当牲口看待,对着手无寸铁的灾民投下一颗颗致命的炸弹,接着又用机扫射,实在是毫无怜悯之心,连灾民都不放过。后来栓柱被日本大佐一剑刺穿喉咙之画面实在残忍至极,试问日本人心中到底还有良知吗?这不禁让我想起历史课上学到的一刚故事,日本占领南京后,两名军官比赛杀人,不分胜负,又继续比赛,可见他们已经是毫无人性的杀人机器。

我想引用蒋鼎文的一句台词:“国家贫弱才会挨打。”如今我们这一代更应该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了中国的富强,为了中华民族能雄立于世界而读书,我们国家已经取得了飞跃性发展,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环境、资源等问题,我们的责任就是为祖国出力,让祖国腾飞!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金笔头网为大家带来的10篇《中学生《1942》观后感》,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金笔头网的价值所在。

中学生《1942》观后感【优秀10篇】相关文章:

2020中学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2020中学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心得体会【优秀10篇】

中学生《孙子兵法》读后感800字

中学生《格列佛游记》读后感:诚信是一个永久的话题

中学生《骆驼祥子》读后感400字

中学生《白夜行》读后感范文800字优秀

中学生《弟子规》读后感400字8篇

中学生《红楼梦》读后感300字10篇

中学生《老人与海》读后感范文

中学生《昆虫记》有感600字(实用三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中学生《1942》观后感【优秀10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