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800字 >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读后感10篇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读后感10篇

文豪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读后感10篇

微信扫码分享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是一本由慕容素衣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1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读后感(一):你知道一种流行了千年的潮流吗?

  品一首哀婉动人的词,凑一段已逝去的风月。 写已故人的传记,都是因为作者爱极了这个人,才愿意从遗落在世间的残言片语中,去寻找故人的生活印迹,拼凑故人大致的人生轨迹。一本新近出版的《浮世清欢,岁月安好》便是慕容紫衣为著名词人清照写的人生传记。 人物传记,一般要以详实的事实为佐,叙述人物的生平。然清照却是在穿越千年的尘世中走来,遗留给世人的只有她那一首首哀绝动婉的词。这一首首零散的词随意洒落在历史浩瀚的烟云中,后人读来一首首都是那么清绝孤世,细细品味无不对词的用词之精绝,对仗之工整拍案叫绝。这还不是清照词的绝妙之处,最绝的是它的意境之深远,三言两语言间袅袅绕绕的情思如高山上的云雾绵延不绝。你感觉得到它,却又抓不住它;它似乎从不存在,却又无所不在。 或许,作者慕容素衣就是这样被清照的词吸引而无法自拔,才宁愿耗时耗力在那零散的词中找寻清照的身影,去体味她当时的心境,拼凑她的人生吧。任何一本书,都透露着作者的领悟与喜好,虽似人物传记,vswenku但这本书中无一不透露出作者的联想与遐思。 看一下作者简介,你就会知道素衣会以怎样的笔触去描写她心目中的清照。简介里一句“理想是写最性情的文字,过最肆意的生活,交最有趣的朋友”,就让我们明白,那个千年前的清照便是她的理想,和她何其之象!简介中“ONE.一个”、古代文学硕士,与清照在古代的聪明独秀也是相得益彰。 素衣用词中清照的惊鸿一现拼凑出了词人的大致轮廓,在穿越千年的尘世中,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生活场景与细致入微的小心思。这一幅幅画一般的词,虽没有实像,却比实像更具体。因为它不仅有衣着、神态的表象,还有精致剔透的灵魂。 这就是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一个字就给你恰到好处的定位与意义深远的暗指,“一”从来不是一,而“月”从不仅仅是月。以我浅陋的知识,无法参透词中的精妙,我现在只能用一首儿童启蒙古诗来说一说我的感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里“千”、“万”、“孤”、“独”都代表数词,却又绝不仅仅是你能靠数来理解的。这里“千山”、“万径”,如果你认为真有一千座山、一万条路,那就大错特错了。当然,没有一个中国人会会错意,对不懂中国文化的老外来说就未必了。老外连我、我的、给我,都要在一句话里重复多次,如果不说清楚,他们就不明白,非得问谁?是谁的?要给谁?中国人听他们说话那么繁琐,心内总会乱成一团麻。 这里的“千山”与“万径”我们只要用一座高耸入云的雪峰和山脚下一条曲折迂回的小路就能表现所有的意境,意指世界之外,莫不如此。下一句中“孤”与“独”的用法又是堪称一绝。 “孤”、“独”就字面上理解,无非都是指一个,但“孤”与“独”表达的思想情感与人生格局却全然不同。 “孤”表示的是站在山峰之上的“孤”,它是与这个世界众生主动的割裂,把自己放在一个相当的高度去俯瞰众生,带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它如仙人在自己的广大领域布下的结界,凡人不得闯入。 而“独”就是行走在荒草丛生的小路上,形单影只的个人。它与这个世界割裂是被动选择,是众生将它抛弃,选择将它剥离出去,带有一种隐忍含泪的艰辛。它如妖术邪道在人间布下的障,使它进不了大众的生活圈。 在这首诗中一个“千”、一个“万”代表了众生的萧瑟,是一个远景境头;而一个“孤”、一个“独”表达了作者高洁的志向和内心的苦闷,是一个特写镜头。你看,一个简单的字,在汉语里包罗了多少信息,这是远非电脑芯片之类能够比拟的。 所以,玩味古诗词确是一件容易让人沉迷而又新鲜的游戏,难怪历朝历代都不伐点评之人。爱上古诗词,玩味古诗词,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件非常潮流的事。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读后感(二):“好大水”与“秋水共长天一色”

  慕容素衣的李清照诗词传记——《浮世清欢,岁月安好》,解决了我跟大多数人一样(这大多数人属无辜躺枪),光知道李清照是很好很牛的,但却不知如何表达仰慕的囧相,正如众人看大海,只知道干巴巴嚷一声“哇,好大水呀”。

  而慕容素衣对李清照其人其文的赏析,就正好比“秋水共长天一色”一样,丰富生动,让我如获至宝:嗯嗯嗯,这就是李清照,没错,说得真切情。

  比不了古代文学硕士出身的慕容素衣对李清照生平的细研和词作的赏析。但读一读她的这本《浮世清欢,岁月安好》却正好将她的研究成果收入囊中,对“千古第一才女”、“婉约词宗”李清照来个全面客观了解,学一学慕容素衣对易安居士词作的欣赏和分析。一解“好大水”之尴尬。

  李清照,凭一部《漱玉词》惊艳了整个词坛。后来者称她“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以李清照的生平为经,词作赏析为纬,生动呈现了李清照“一半是豪杰,一半是闺秀”的形象。

  全书共分七卷,分别用“如梦令、”“点绛唇”、“长相思”、“清平乐”、“孤雁儿”、“诉衷情、”“武陵春”七个词牌名作为卷目,讲述了李清照的闺秀生活、婚后时光与晚年景象,并对她的词作背景与艺术水平进行了赏析。

  在闺秀生活时期,慕容素衣着重分析了李清照的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出众的才华和宽松的环境让李清照名动东京。

  李清照出生的那年,恰好是北宋词坛群星荟萃的年代。王安石、晏几道、苏轼、秦观、晃补之、周邦彦等纷纷登场。而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正名列“苏门后四学士”之一,与一干文化名人过从甚密。

  李格非从不限制女儿读哪类书,更不拿三从四德的规范来约束她。他不仅鼓励女儿博览群书,还将她带到汴京教养,发她寻觅良师,带她参加文人雅士的聚会,揄扬她的才华。

  从李清照的部分作品可以看出她涉猎广泛。如“公路可怜合至此”,又如“青州从事孔方君”,分别出自《三国志》及《世说新语·术解》,足可证明她读书不局限于闺房天地。

  正是彼时的社会环境和李清照自身的家庭环境,让李清照的这一时期活得无忧无虑,身心舒展,与一群少女泛舟溪亭,“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又一次醉中问雨后海棠,作“绿肥红瘦”。此句一出,就如倚天出鞘,少女得以名动东京。

  邂逅赵明诚,她“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小女儿情态跃然纸上。古时没有影视,她的文字描绘却胜似影视。

  慕容素衣也描述分析了李清照的婚后生活。夫妻聚散,也让她的词作充满离愁别绪。但清照的独特之处,不仅缠绵缱绻,更在于行文从来都无所顾忌,且有与男人一争之心。

  李清照与赵明诚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时期的李清照,词作多聚散两依依。“云鬓斜簪,徒要教郞比并看”。更有“笑语檀郎:今夜纱橱枕簟凉。”

  夫妻之间调情取笑,在今天看来正常不过,保守的宋代人却认为她离经叛道。慕容素衣称她肆意率真,正是本色所在。

  清照夫妻相得,不仅情意相通,且又志趣相同。虽然日子稍显清贫,李清照却能舍身上衣来支持丈夫的收藏之癖,并一同作《金石录》。

  美满的婚姻给李清照增添了不少光彩,婚姻中的考验也激发了她敢爱敢恨的鲜明个性:“炙手可热心可寒”。

  赵明诚时常外出,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人比黄花瘦”。

  青州偕隐期间,二人最为安逸、最为相得。“赌书消得泼茶香”。清照的《词论》在此间出世,《词论》展现了她的争强好胜和强烈自信,她希望自己能够与男性词人一较高下。

  靖康元年,宋朝走入风雨顠摇。清照夫妻乱中南渡。她忧心国事,“南游尚觉吴江冷”,明诚弃城潮逃,她虽选择荣辱与共,却还是感于楚霸王,“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赵明诚先她而去,李清照孤独存世,倚弟而居。晚景颇为孤凄,但仍然打起精神。慕容素衣称她晚年的她是“灰烬中的火星”。

  晚年的李清照再适张汝舟,虽明清兴起过为清照改嫁“辩诬”之风,但慕容素衣认为这样的言论,是因为这些卫道士倾向于将清照塑造成一个纯洁无暇的圣女,一个守节终生的贞女,一个温柔和顺的淑女。

  但恰恰李清照是一个有血有肉、敢爱敢恨的,从不违背内心的的人。尽管她误信了张汝舟,但很快她就不惧俗世眼光,在和离不成的情况,坚决讼离。这在当时,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而李清照还是遵从了自己的内心。

  晚年的清照,并不一味“凄凄惨惨戚戚”,仍然心系家国。“欲将血汗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谁能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

  慕容素衣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力,清丽细腻的笔触、严谨详尽的史料,经典的诗词,将李清照的生平和词作呈现在《浮世清欢,岁月安好》一书中,令人品读时,仿佛穿越茫茫红尘,邂逅那个历经命运波折,仍渴望过花月风雅人生的李清照。

  本书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随书附送书签一枚,《漱玉词》一本。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读后感(三):李清照: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李清照之前,女性中还有谢道韫、张彤云才名远播。人们常常拿这三个人作比较。称谢道韫有林下之风,张彤云有闺房之秀,而李清照,出乎意料地将这两种特质集于一身。同时代的人,盛赞她是“闺阁中之苏辛”,后来者,则称她“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古代文学硕士出身的慕容素衣,在其所著的《浮世清欢,岁月安好》写道:“‘亦是林下风,亦是闺中秀’的评价对李清照来说,是十分贴切的,她的性格,正是柔情中有清狂,婉约中见豪放。”

  为什么这么说呢?慕容素衣在这本书里,从李清照的生平以及词作赏析中做了独特的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李清照的出生环境和闺阁时期。

  公元1084年,李清照出生在山东章丘县明水镇。那一年,正是宋神宗元丰七年,大宋尚未遭逢战乱,文化繁盛,词坛名人王安石、晏几道、苏轼、秦观、晃补之、周邦彦等群星闪耀。李清照生得恰逢其时,吸收了这一时代的艺术文化精华。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本人也以文章扬名,名列“苏门后四学士”之一,与苏门子弟多有诗文往来,是闻名一时的雅士。他非常赏识女儿的聪明才智。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李格非不仅鼓励她读书,还鼓励她博览群书。并亲自将她带到汴京教养,为她寻觅良师,带她参加文人集会。使得李清照开阔了眼界胸襟,并能和以男性为主导的文人圈子一直保持密切的互动。

  李清照自身聪明好学,才华横溢,在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开明的家庭教育中又形成了男子般的胸襟。她不想让写作诗文变成闺阁中的自娱自乐,她试图争取世人的认可。

  那首中学时都读过的“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以及“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让她名动京都,驰名文坛。

  她不满足于此,17岁时,主动写出两首唱和张耒的咏史诗,张耒的《读中兴颂碑》在当时广为传颂,全诗对唐明皇宠爱杨贵妃导致“安史之乱”进行了谴责,歌颂了郭子仪等中兴唐室的战功。得到刚即位的宋徽宗的称许,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中兴“之望。 李清照读此诗后,作“夏商有鉴当深戒,简册汗青今俱在,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等语。两相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清照的史识明显高出张耒。诗中,她并没有停留在歌功颂德的层面,而是剑指叛乱之源,对所谓的“中兴”进行了冷静的反思 。

  少女清照,初次显露了她在创作上的野心:不满足称雄于闺阁,更要和男儿比肩。而诗中之意,也颇得其父的一个“真”字。

  接下来跟着慕容素衣来看看李清照在与赵明诚的婚姻生活。

  宋朝人十分爱才,有才华的女子也备受关注。李清照身负绝学,在婚恋市场上受到追捧。自她写咏海棠的“绿肥红瘦”这一千古名句后,太学生赵明诚就已倾心于她。 李、赵邂逅之初,李清照有一首《点绛唇》十分传神:“和羞走,倚门回望,却把青梅嗅”。这首词正是描绘的李清照自己初见情郎的娇羞之态,可以算得上是婉约派的绝佳之作。而她婚后所作《丑奴儿》中的“笑语檀郎:今夜纱橱枕簟凉”则近于直露挑逗,可见得清照行文无所顾忌的独特之处,与同时代的“淑女”们相比,大胆而前卫,豪放之风隐现。

  李清照、赵明诚这对夫妇历来为人称羡。有“夫妇擅朋友之胜”之说,两人不仅情意相通,更有诗词文学和对金石文物的共同爱好作为感情纽带。两人都把精神看得比物质更重要。赵明诚初婚时并无经济来源,为支持他的金石收藏,李清照不惜典当心爱的衣物首饰。李清照这种安贫乐道个性来自于父亲李格非的身教,更来自于内心的追求,她已与广大士人一样,心中充满对“道”的向往,抛却了一般女性对外在物质的执着。

  与赵明诚在青州田园归隐的十余年中,清照生活上甘于朴素,收集起书籍、文物来却愿意倾其所有。在丈夫致力于《金石录》的撰写时,清照也没有停止自己的创作,赫赫有名的《词论》就作于此时。

  《词论》一文,正是清照“直欲压倒须眉”的一篇力作。这篇论述文章长不过千余字,在词学史上的地位却值得一提,不仅是有史以来第一篇系统的词论,而且是第一篇出自女性之手的评论性文章。在《词论》中,当世名家乃至前辈词人,都受到了她的指摘。她对前辈词人缺点的批判和否定,正是为了树立自己心目中的词体规范,也就是“词别是一家”。

  《词论》显示了清照不同于常人的野心。在那个所有的评判规则都由男性制定,女性只能臣服的年代,只有她敢于跳出来,挑战已有的观念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来。

  李、赵二人的安逸生活很快被战争打破。偌大的世界,已经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了。夫妇二人随朝廷南渡至江宁(今南京)。

  亡国之恨,思乡之情,如何才能忘记呢?李清照在她的《菩萨蛮》中,给出了答案: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以南宋的怯弱,根本没有收回失地的希望。故乡,是注定回不去了的,只有在醉梦,才能故地重游。

  宋室南渡后,高宗只顾苟且偷安,一味求和,引起知识分子不满。清照此时关心的重点,也从个人的悲欢离合扩大到了国家的命运起伏上。曾作诗说:“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又说:“南游尚觉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恨南宋无忠臣良将,更质问高宗:你的父兄尚在北方受苦,你怎能如此懦弱胆小?那首千古流传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更是与人们心目中的温婉形象大相径庭。

  慕容素衣称晚年的李清照仍是宁为玉碎,心系家国。

  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漂泊于陌生的南方,年近半百,孤苦伶仃。这时,发生了后世争议不止的“再适张汝舟”事件。

  绍兴二年,李清照病中无依,张汝舟闻讯而来,极尽体贴关怀。病中的李清照,误信他的一片“真心”,决定以风烛残年之身,再嫁张汝舟。

  谁知张汝舟狼子野心,曲意逢意,原是为了清照手中的文物。清照识破他的用心,不肯交出文物 。张妆舟希望落空后,对清照冷嘲热讽,乃至拳脚相交。

  清照不堪忍受,和离不成后,不顾自己的名人身份,决然状告丈夫,坚决离婚。“妻告夫”在当时实属少见,加上清照本身的知名度,让这个案子沸沸扬扬。李清照铤而走险,表明了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性格。她的所作所为,与那些温柔和顺的大家闺秀不同,也和那些恪守规范的世家才媛不同,称得上是惊世骇俗。她本人也称得上是一个争取婚姻自由的先行者。暮年再嫁,是对于爱、对好美好婚姻的勇敢追求;告夫闪离,则是为了摆脱痛苦的家庭生活。这样过人的勇气、这样坚决的态度,即使在现代的女子中也不多见。

  摆脱小人张汝舟后,虽是贫病交加,李清照依然有乐观轻快的时候,“枕上诗词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依然透露出乐观与热情。

  虽则李清照此时作为一个流落民间、无依无靠的寡妇,却仍然心系家国,“欲将血汗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这是一个北地遗民还我河山的呐喊。能写出这样的诗,说明李清照已经从一己的悲欢之中超脱出来,将个人沉浮和国家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正是她高了一般女性诗人的地方。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和她的创作。不论是少女时期的身心舒展,还是婚恋中的情趣与决绝;不论是《如梦令》中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还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都生动再现了“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的气概。也正符合慕容素衣在这本《浮世清欢,岁月安好》中对她“一半婉约,一半豪放”的评价。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读后感(四):人生不过一场清欢,惟愿你一直是归来堂的李易安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诗词一直是中华民族汉字文学的高级形式。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宋代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上至皇帝大臣,下至文人百姓,人人都爱词,崇尚才华。

  诗词属于男人的专属领地,女性诗人词人寥寥无几,而李清照巾帼不让须眉,在词坛大放异彩,成为千古第一奇女子,被称为“婉约词宗”。

  后人对李清照的欣赏从众多版本的传记中可见一斑。《浮世清欢,岁月安好》便是其中一本,这是宋代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诗词传记,书中回顾了李清照的一生,赏析她的词作,还介绍道与她相关的词人墨客,让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宋时文人生活的精致和浪漫。

  慕容素衣:古典温婉派女作家,一个性情湘女,文字中人。古代文学硕士,“ONE·一个”、豆瓣等平台人气作家,理想是写最性情的文字,过最肆意的生活,交最有趣的朋友。已出版畅销书代表作《时光深处的优雅》等。

  富养女孩,济南藕花神

  李清照生于泉城济南丽水镇,两三岁时生母王氏病逝,五六岁时父亲续弦,继母也姓王,也是书香世家出生,饱读诗书,知书达理,为李清照提供了优越的家庭教育,还给她生了一个弟弟李迒。

  父亲李格非本是一介寒士,凭才学考上了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著作等身,名列“苏门后四学士之一”,他对苏轼的人品极为敬仰,曾提出:“文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这也对李清照的影响是巨大的,父女俩均是爱憎分明、安贫乐道、名士做派,李清照填词也是“字字如肝肺出”。

  李格非三十六岁才得长女李清照,将她视为掌上明珠,并把她当作儿子来养,不仅鼓励她读书,还亲自将她带到汴京教养,为他寻觅良师,带她参加文人雅士的聚会,揄扬她的才华。

  一次出游,一首如梦令,让济南人将她封为藕花神,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我们也会想到泛舟湖上,把酒言欢,藕花深处,惊鹭而飞,醉醺醺的样子,一双眼睛亮若星辰。

藕花神

  才子佳人,赌书煮茶

  李清照少年成名,她的诗作一落笔,就在京城文人圈内争相传诵。尤其是两首唱和张耒的咏史诗《读中兴颂碑》,她在《《浯溪中兴颂碑和张文潜》中的史实明显高出张耒一筹。凭借这两首诗让父辈文人为之刮目相看,也看出了李清照不满足于闺阁,而是要走出去与男儿们比肩的野心。

金石之癖

  名动京城之后,也让诸多才子暗自倾心,赵明诚便是其中之一,不管是相国寺偶遇,还是他的芝芙佳梦,都是一段佳话。两人结发之后的婚姻生活是让世人羡慕,但绝不会嫉妒的。就连闺阁之中的情调也是让人忍俊不禁的“笑语檀郎,今夜纱橱枕簟凉”。

  他们有着共同的志趣——诗词文学,金石文物,两人均把金石看的比命还重。知己夫妻,哪怕到了婚姻的倦怠期,也是靠着对金石的热爱而重修旧好。

  在青州赋闲的十年也是夫妻二人最安逸、最为相得的十年,在归来堂过着宋人所追求的清雅的理想生活,鉴赏文物、煮茶赌书,他们将所得的珍贵古籍订正校勘整理成集,并开始撰写《金石录》。

知己夫妻

  在此期间,李清照为词立论,《词论》指出了当时词坛名家的缺点,包括苏轼、欧阳修、晏殊等一代文宗,李清照也指出他们所填之词不协音律,严格不能称之为词,只能说是长短不一的诗句。并由此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念,以“协音律、重铺叙、贵典雅、有情致、尚故实”的词学标准练成了独一无二的“易安体”。

  国破家亡,彩凤随鸦

生于乱世, 无人可以幸免。

  靖康元年,夫妻二人为了保全文物,再次分开,但是青州的文物还是毁于一旦。来到江宁的李清照,在江南的草长莺飞、旖旎情调中,她还是思念着故乡,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回到故土。

  李清照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不论是少女时期爱花爱酒爱出游,还是青州携隐时期的把酒东篱,在江宁她仍然坚守着对生活的情趣。梅花和酒仍是她的挚爱,她煮茶填词、踏雪觅句,其实是一种对昨日世界的重建。

对酒东篱

  幽居江宁短短一年,李清照所作之词大抵是幽愤之作,“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一语成谶,没想到赵明诚客死建康。

  短短三年,年近五十的李清照先后经历了国破、夫亡的巨大打击,并开始了保护文物的颠沛流离的旅途。从江宁到金华再到临安,身心俱疲的李清照病倒了,而在这期间,发生了“彩凤随鸦”的故事,闪婚再嫁,不过百日便讼夫合离,一再遭受世人讥讽,并引发后世之人的争议。

  李清照宁为玉碎,宁愿坐牢也不愿将就,也算是争取婚姻平等自由的先行者,在意识到所托非人之后,设法抽身而退,这样的勇气哪怕现代女子也不多见。

  十五车文物古迹最后只剩下寥寥无几,但李清照还是爱护周全,最后在临安作了《金石录》后序,并表进于朝。

  慕容素衣在书中以李清照的词牌名作为卷首,在讲述李清照生平的过程中赏析她的诗词,让我们懂得千骨奇女子的一生。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书本前几页的插画,不仅是慕容素衣心目中的李清照,更是每一个倾慕于易安居士的人心目中的李清照。

李清照出生书香门第,却生于乱世,命运多舛。她曾拥有最美好的爱情,与丈夫志趣相投,琴瑟和鸣,这段时期她写下了许多清丽缠绵的佳作。可她的后半生历经波折,国破家亡,人生坎坷起落铸就她千回百转的词心,后期作品多情调伤感,隽永典雅。踏雪觅句

  读名人传记,不仅仅是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更重要的是通过他们的一生照见我们内心的自己,不枉过一生。在读《浮世清欢,岁月安好》的过程中,李清照作为流芳千古的婉约派女词人,除了才华出众,我们更要看出她对生活的热爱,经营婚姻生活的智慧,心系家国的赤子之心。

  在《浮世清欢,岁月安好》一书中,我们了解了李清照的生平,品读她的诗词,更懂的她传奇的一生。她率真烂漫,也傲骨铮铮,她灵秀聪慧,也敢爱敢言,她爱花,爱酒,爱一切美好事物,至死方休。如作者一样,我们欣赏李清照,但更心疼她漂泊无依的后半生,若可以,惟愿她一直是住在归来堂的那个清雅的李易安。最后附上全书导图:

全书思维导图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读后感(五):好的爱情,是明知有玻璃渣子,也舍不得吐掉的一口糖

  自从《香蜜》火了以后,邓伦和杨紫这两个形象,就在许多人心里扎下了根,纷纷称赞演技炸裂,虐得人不能自拔。许多香蜜女孩更是爱称这部剧是“玻璃渣子里扣糖吃”。

  用这句话形容这部剧,其实再合适不过,锦觅与旭凤之间的爱情,千回百转,历经磨难,看上去羡煞旁人,却最终也没能落得什么好的结局,终究只是苦中寻乐,空留怀念。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故事也在频繁上演,纵使没有这般铭心刻骨,那份相逢的喜悦,相知的甜蜜,也足够在斯人逝去时,回味至生命的尽头。

  01/

  世上最大的悲剧,不是找不到一个能够白头偕老的人,而是找到了这个人,却仍不能够白头偕老。偏偏王小波与李银河,就是这样的一对。

  王小波与李银河,是出了名的精神恋爱,从精神上来看,两个人在文学与学术方面,各有所长,但从相貌上来看,两个人又着实都长得不怎么样。

  二人是经人介绍认识的,刚见第一面的时候,王小波就特别喜欢她,但李银河却反应冷淡,就是因为王小波长得确实不那么好看。

  可是王小波并不因此气馁,而是频繁的通过书信来表达他心中的爱慕,一封封情感真挚的信证实了他的才华,也触动了李银河,哪怕自己的母亲评价他说“太丑了,拿不出手。”她也终究还是义无反顾地嫁了他。就像她说的,王小波生命的活力在吸引她,让她不由自主地要到他那儿去。

  嫁给王小波,也许是李银河一辈子做过的最正确的事,因为这样一个看上去不理智的决定,却给了她一生中最浪漫的爱情。

  两个人对于生活的追求十分相像,都不喜欢柴米油盐,因此日子时常过得马马虎虎,甚是清贫,以至于为母的见了,都直急着感慨,“难道你们吃精神吗?”这二人,确实吃的是精神。

  李银河三十岁的时候,远赴美国求学,两年之后,王小波前来陪读,在美国生活的期间,两个人几乎全然不考虑生计问题,只依靠李银河得来的微薄的奖学金度日,实在逼不得已时,才会去偶尔打打零工。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依然省吃俭用,攒下了一笔钱,并大大方方地用来在美国游历。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记忆。

  那时候的王小波,虽有一肚子的才华,但赏识他的人很少,他的作品始终没有出版的机会。而李银河却坚信他有这方面的天赋,支持他辞职专心写作,就如同她所说的,“文学是他的生命”。而李银河愿意为了保全他的活力与生命,扛起生活的重担。

  正是因为这份懂得,那句“你好哇,李银河。”才能穿越了漫长的世纪,从李银河的心里,走进了我们的心里。

  但如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天下也没有不散场的夫妻,在相濡以沫的爱情里,总有一个人要先离去。这个人,就是王小波。

  1997年,王小波死于心力衰竭,据他的哥哥说,在他死时,墙上还留着牙印,而他的牙齿上还留着墙灰。想必他定是经历了巨大的痛苦后才死的。有人猜测他是有意为之,因为在他写下《白银时代》时就已经懂了,一个人想要被认可,必须选择死亡。无论这种猜测是真是假,在他死后,那巨大的痛苦,都转留给了活下来的人。

  李银河,就是那个活下来的人。20年的爱情,在他走后,终归怀念。

  02/

  最开始接触朱生豪,就是因为他的情书。

  “ 醒来觉得甚是爱你。这两天我很快活,而且骄傲。你这人,有点太不可怕。尤其是,一点也不莫名其妙。”

  “ 我不是诗人,否则一定要做一些可爱的梦,为着你的缘故,我多么愿意自己是个诗人,只是为了你的缘故。”

  一字一句,读来不禁让人感慨,这到底是怎样一段,甜到人心坎儿里的爱情。

  朱生豪与宋清如是十分般配的一对,正所谓郎才女貌,两个人恰好,都能从人群里,一眼看出对方的好。

  朱生豪与宋清如相识在一场诗会上。两个人都在之江大学就读,由于都喜爱文学与诗词,所以共同参加了诗社的活动。在活动进行中,宋清如写了一首“宝塔诗”,这在当时的活动群体里,并不常见,也不太受欢迎,原本就性格腼腆的朱清如,像是遭受了冷遇,不禁觉得有些难堪,而朱生豪却在这首诗里,看见了她的用心与才华,会心一笑,给了宋清如莫大的支持。

  从那以后,两人的交往中,聚少离多,时常书信往来,也正是这一封封情感真挚的书信,一个个俏皮的称呼与落款,让我们得以在百年之后,仍能见证他们浪漫的爱情。

  朱生豪与宋清如的感情生活,是极为平淡的,两人似乎没有共同经历过太大的波折,婚姻里也并无其他的变数出现,婚后朱生豪一直坚持他翻译莎士比亚剧作的工作,而宋清如也在生活上给予了他莫大的支持,柴米油盐,诗情画意,就这样在生活的长河里,紧紧相拥在一起。 但美好的开头,总难免会有一个悲剧的结局,这就像是生活给我们开的玩笑,所以时常有人会感叹说,恩爱夫妻,不能白头。1944年,朱生豪在翻译《亨利四世》时,突然感到肋间剧痛。因为长期伏案工作,异常辛劳,朱生豪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在疾病的折磨与痛苦中,离开了人世。只空留下一句,“小青青,我去了。”那一年他32岁,与宋清如刚刚结婚不到3年。

  10年爱情,3年婚姻,朱生豪仅留下一堆尚未完成的翻译作品,一封封情书,和一个只能怀念的朱清如。

  03/

  如果说这世间还有哪对情投意合的悲剧,那非李清照与赵明诚莫属。

  清照与明诚,是十分般配的一对,两人的爱情一直被传为佳话,这浪漫的爱情,自然也有个浪漫的开始。而这浪漫的开始,要从一个浪漫的梦说起。

  在《浮世清欢,岁月安好》这本书里,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一天,明诚白天午睡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里他读到一本书,醒来时只记得三句话,急急忙忙说与父亲听。那三句话分别是“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为父一听,大喜过望,称他日后能娶个女词人为妻。

  有人说这梦是编来的,其实不无道理,仔细研究这三句话就可知,彼此之间,毫无关联,甚至没有明确的意义,就像是刻意杜撰而成的字谜游戏。但这情却是真的,而句中所指的女词人,正是李清照。

  明诚对于清照仰慕已久,这是公认的说法,早在二人相遇之前,明诚就已经醉心于清照的才华,而这场自导自演的“芝芙梦”,不过是为了有个浪漫的理由,名正言顺地上门提亲罢了。

  明诚与清照可以说是非常般配的一对,二人身世般配,皆是书香门第,更有相投的爱好——收藏金石。在新婚燕尔之时,明诚还只是个穷学生,月奉微薄,清照虽然满腹才华,但无奈,她所生活的时代,仍然是男人的天下,因此并不能有所作为。

  为了满足收藏金石古物的爱好,二人时常不得已典当衣物,来换取钱财,但这丝毫不会让人觉得悲苦,相反,二人总是高高兴兴地捧着用衣物换来的东西,对月把玩,煎茶畅饮。物质虽贫瘠,却依旧过着丰沃的精神生活。

  清照爱赌,这一点在《浮世清欢,岁月安好》中提过多次。在欣赏得来的宝贝时,清照常常喜欢与明诚一起玩赌书的游戏,清照饱读诗书,记忆力超群,因此时常会胜了明诚,而每当她胜了的时候,又会像个孩子一样,开心到失态,甚至大笑不止,把茶水淋湿在了身上。日子充实而快活。

  但这种快活,并没能一直延续下去,她夫妻二人,先是历经了长久的别离,又历经了明诚的异心,像很多女人一样,在这些时日,清照的内心也异常悲苦,因此在她这一阶段的诗词里,总少不了一些伤春悲秋的色彩。

  世人都说清照是天之骄女,但却鲜少有人愿意承认,其实她的骄傲大多是她自己给的。她不过也是个寻常的女人,有她自己对于婚姻的见地与坚持。所以她异常努力地去挽救她的婚姻,只可惜他们成功度过了情感危机,却仍没能白头偕老。

  不久之后,明诚在前往湖州上任时,不幸染上了疟疾,一病不起。自此以后,清照孑然一身,无夫无子,孤苦无依。为了守护丈夫那些重于性命的遗产,她颠沛流离,含恨错嫁,却仍然没能保全。 无论是王小波与李银河、朱生豪与宋清如,还是李清照与赵明诚,又或者钱钟书与杨绛、沈复与陈芸……这些动人的爱情故事里,总避免不了一个词“懂得”,因为懂得,他们得以透穿人世的悲苦,在生活的长河里,依傍着爱情而生。因为懂得,他们的爱情,看似是一场未能完成的悲剧,却也一颗一颗,如蜜糖一样,甜到了我们的心里。

  在爱情里,彼此懂得便是最大的慈悲。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读后感10篇相关文章: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读后感10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读后感10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shengzuowen/duhougan/800/102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