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800字 > 上学的第一天400字读后感

上学的第一天400字读后感

白云滩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上学的第一天400字读后感

微信扫码分享

第一篇:上学的第一天400字读后感

“随着岁月的流逝,上学第一天的阴影变得越来越浓厚。”这句话就是来自《上学的第一天》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作者上学的第一天对这个陌生的令他恐惧的地方,使他上学时又害怕又畏缩,这种心情一直绕着他走过了这段路。不过,放学后,作者却认为新学期自己的生活空间没被夺走,自己的自由与生活乐趣依然如旧……

而我呢,在我上学的第一天是这样的。斗转星移,日月如梭,日子把我送进了中学的大门。那一天,我怀着一种兴奋又害怕的心情踏进了中学的大门。见到了许多新老师,我感到十分兴奋,也许你会感到十分矛盾,而我却不这么认为,多一个新老师,就能多学会一种学习的本领,何乐而不为?我还以为上了中学,同学之间,不认识会十分难相处,可没想到第一天上学,我就交了许多朋友,这可是大喜事呀;这样我就容易与这个班融在一起,也会多了许多“老师”正如:三人同行,必有我师焉嘛!

在开学的第一天,我们必须以平常心去认识大家,在学习中,也不会失去自己的自由与欢乐。

第二篇:《天字一号工程》读后感

我读完长篇小说《天字一号工程》后,想说说自己的读后感,不当之处还请作者包涵。我认为本书的特色分为内、外部两个方面。

先说外部方面,我总结了4点,外部就是从书之外体会出来的东西。一是画龙点睛。对本书的书名,我开始持怀疑态度,暗自猜测能有多大的事,可以担当这个书名。本书名称的出处,在前半部并未体现出来,直到后半部份我才明白过来,并深为佩服,的确,没有事情比民生更重要,让读者恍然大悟。二是精神可嘉。作者是政府官员,可谓公务缠身。在繁忙的公务之余,还能够利用宝贵的业余时间进行文学创作,这种身处官位不堕其趣的执著精神,值得我们年轻人认真学习。三是一序千金。本书能够请出中国文坛巨匠何老先生作序,可见作者人脉广博。何老先生是文坛泰斗,他能为本书作出一篇长序,可见他对作者本人与作品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四是影响力大。该书发行后,我曾多次听到书友们提及,可谓是好评如潮,可见本书的影响力已深入人心,令人钦佩。

以上是外部的。下面说说内部的。内部就是从书的内容体现出来的,我总结了5点。一是亮。开篇用满汉全席筹备过程中的曲曲折折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眼球,让人眼前一亮,使读者欲罢不能,我认为这是我所看过的书中,最精彩的开篇。二是善。本书最后的结局非常圆满,正直的人得到赞誉,坏人得到应有的惩罚。从对结局的描写中,可以体会出作者对社会的良好期望和自身善良的高尚品质。三是实。作品从内容到思想都很朴素实在,让人产生一种很亲切的感觉,有的桥段更是有切身处地的感觉,让读者感觉书中描述的就是真实的社会和人生,非常真实。四是深。由于作者的人生阅历丰富,书中所呈现出的无论是政府官员、企业领导、媒体记者、商场精英等身份,都有着精彩的表现,所展示出来的行业内幕、潜规也让人触目惊心,如此全方位、深刻、了解底行业细的再现,在其它书中是很少看到的,让人感到深受教育与启发。五是憾。作品对下岗职工生存状况的描写,发人深省、深入人心,尤其是数个反映弱势群体生活艰辛和真实诉求的桥段,让读者数度哽咽、潸然泪下,非常震撼。与书名联系到一起,真是实至名归,浑然天成。

建议:本作品非常优秀,建议改编为影视作品,以飨大众。

第三篇:上学路上读后感

星期五下午,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们全校同学看了电影——《上学路上》。这部电影催人泪下,发人深省。

影片主要讲有一个小女孩叫“王燕”,她家境贫穷,为了挣学杂费的钱,她绞尽脑汁想了许多办法。又是卖鸡蛋,又是卖笔,后来去摘枸杞子卖挣钱。开学那天终于挣够了24.8元学费的事。

影片中有许多场面令人感动不已。

“想读书,自己挣钱。”母亲留下了这样一句话。看到因没有钱读书而不得已嫁了人的同学,小王燕下定决心:自己挣钱。而对一个10多岁的小女孩来说,靠自己挣钱,又谈何容易!为了挣钱,女孩偷了家里的鸡蛋拿出来卖,而险些遭到妈妈的打骂;为了挣钱,她情愿低声下气地求那两个高傲的弟弟……在挣满学杂费归来的时候,女孩依旧在黄土地上飞奔,还是那个小小的身影,还是那双脚落地时有力的“啪、啪……”声。那声音震撼了我的心弦,这就是执着的魅力。

为了挣到钱,她把家里的鸡蛋拿了出来,数了一数,一共有九个鸡蛋,于是她蹲在鸡窝旁等着母鸡下蛋。蹲在母鸡身旁的她目光中充满着焦急与期盼。是啊!一个鸡蛋对我来说只是一份点心,可对王燕来说却是求学路上的一缕星光。她捧着这个鸡蛋,像捧着一颗价值连城的珍珠一样小心。捧着这个鸡蛋,她的脸上绽出了微笑。她笑得多么甜,她笑得多么美,像一朵盛开的花儿。

“摘一斤枸杞可以挣到两角钱,摘一百二十四公斤枸杞我就能挣够二十四块八角钱,有了这二十四块八角钱,我就可以交学杂费了,我就可以上学了!”这是王燕跟在卖羊人身后恳求他卖羊时的情景——听到这段话,我的眼泪都快流下来了。这个小女孩的年龄虽然和我差不多,可她的所作所为却让我望尘莫及。她那强烈的要上学的愿望感动了我,她不怨天忧人,自强自立的精神折服了我。她要挣够二十四块八角钱的学杂费,就要摘一百二十四公斤的枸杞。一百二十四公斤黄豆大小的枸杞,她要摘多少粒,摘多少天?她要流多少汗,吃多少苦?想家的时候,谁为她擦去眼角的泪花?可是,坚强的她却从来没有埋怨过爸爸妈妈,也没有抱怨过家里的贫穷。

故事的结尾,让人感动更令人回味。当王燕摊开手,那一团被她捏得皱巴巴的钱呈现在老师和母亲面前,那是用她的汗水凝聚起来的一元一分一角,显得比那耀眼的百元大钞更有价值,这些钱同时又证明了她的能力和意志力,这是我们所不能及的,因为毕竟像这样的事不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但是意志力的体现就在我们身边不断发生。

看完影片,我不禁在想:同在一片蓝天下的孩子,我们的上学路是这么平坦,这么幸福,而王燕的上学之路是这么坎坷,这么漫长。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们应该向渴望求学的孩子们伸出援助之手,让他们也能在校园里快乐地学习。

第四篇:《上学记》读后感

《上学记》是部口述作品,仔细阅读《上学记》这本书后,也越发认为这是一本好书。以下是“《上学记》读后感三篇”,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上学记》读后感一

在电视上看到一档节目,正好在介绍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通过介绍知道这本书现在已经风靡整个知识界,想想一定很有看头,于是去书店买了这本书。

《上学记》是部口述作品,仔细阅读《上学记》这本书后,也越发认为这是一本好书。因为是通过何兆武先生的口述,所以语言表达直白、生动、真实,描述的不仅仅是他上学的一些事情,更多的是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虽说这是一段口述历史,但我觉得更象老人的自身经历,是他对当时社会的所见所闻、对当时社会的亲身感受的一个回忆录。尤其是对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求学经历显得格外真实。

何先生在书中反复地提到“幸福”,然而实际上,何先生求学的时代,正是中国最痛苦的时代。五四退潮以后的中国是一连串的战争,烽火岂止连三月!战乱的生活是艰苦的,可是他们那一代人却处处洋溢着振奋的精神,许多人宁愿选择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不愿做亡国奴。他们自然而然把追求国家富强当作自己的理想,把民族的整体崛起看作个人幸福的基础。而我们现在对幸福的理解却总是那样庸俗现实,每天习惯于抱怨,抱怨不涨的工资,抱怨不畅的交通,抱怨不好吃的饭菜,抱怨不通情的领导,但是却从来少有人抱怨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太低。通过读《上学记》,我才清晰意识到曾经被自己下意识深深隐藏的挑剔和浮躁,那种自惭形秽的感觉便随着纸页的翻动而慢慢增加,然后感动到甚至想流泪。

何先生在书中强调读书不一定非要有目的的去看书,而且最好是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本身带来内心的满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在别人看来,游山玩水跑了一天,什么价值都没有,但对我来说,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标准来衡量的。其实,求知的乐趣不正是为了更多的了解世界,读书真正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在了解一件事物时,又发现了另一件自己不知道的事物,前方似乎总有未知在等着自己,越想去了解,就会发现更多的自己不了解的东西。这无穷尽的未知才是求知的乐趣,让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吧。

何先生求学历经战争年代,之后又是文革,对于多数人来说,这个回忆总不尽然是美好的,可是何兆武先生依然能用轻快幽默的语言婉娩道来,让人读起来有时心酸,有时好笑,有时振奋,有时颓唐,使人仿佛也融入到那个时代,沉醉在何先生的回忆以及那一个是非年代里了。

《上学记》读后感二

何兆武的《上学记》是一部与众不同的书,在于它是由何先生口述,由他人记录整理的。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种形式的书,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以为是由于何先生过世了,只能由旁人帮忙写。其实不然,我想何先生是有意而为之,这种写法有一种妙处,那就是有一种亲切感,平易近人,感觉就像是和作者本人面对面的交流,听老人讲着他独有的美好故事。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当属何先生在西南联大时的上学生活了,这也是《上学记》的核心、精华所在。西南联大的学习氛围非常好。其一,是自由的学术氛围,当时的学生,各持己见,但是面对分歧,他们最多争辩,绝不会将情况恶化成吵架。然而,为什么会有如此自由自在的环境呢?我想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学生之间的友谊良好。何兆武先生这里指出,人的创造力由求知自由、思想自由和个性发展组成,而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正真的第一生产力。自由的环境造就了学术的多产!其二,就是西南联大的教学状况了,何先生对此有否定,但大体上是肯定的。这些教授们表现的也比较“自由”,很多教授上课不像现在的老师一样兢兢业业,讲义都不带,高兴讲到哪就到哪,更有甚者,像现在的学生一样,来上课还得看心情。我觉得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教授的个性不应该在讲台上发挥的这么淋漓尽致。

西南联大出了很多大家,这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其原因,我想有这么几点。首先,西南联大的生源较之其他大学,不能说最好,但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其次,西南联大的周边环境比较偏僻,学生们除了在学校一心向学,毫无其他去处。然后,教授们虽然有点喜欢耍性子,但他们的水平非常不错,他们能传给学生知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这对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认知水平高了,在学术上才能有更高的造诣。最后,西南联大的教学规模属于小班教育,众所周知,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有利,学生和老师能处于更活跃的互动之中,很多新创意、新想法也随之迸发而出。

《上学记》为我们了解近代生活提供了一个平台,若是何先生能再写一部《上班记》之类的书讲述一下工作的生活那就更好了。

《上学记》读后感三

近日,阅读了《上学记》,印象深刻。

何兆武先生在《上学记》里,对最精彩的回忆留给了西南联大。那一代人成长在内忧外患的年代,学子的理想都很单纯,那就是赶走日本鬼子,建立民主的新中国。单纯并不代表没有生机,单纯也不是简单的代名词。建国后出身的人,特别是70后、80后,更是无法体会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和情怀。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理想,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从《上学记》一书中,我触摸了70年前我们中国学子的理想和追求。近百年来,伟大的中国人一直都渴望自由,渴望解放,争取民族的发展空间。有思想、有理想的人,越在艰难坎坷的环境里,越会振作精神,积极思考。像何兆武这样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我们这片古老而焕发活力的土地!

你说,能不使人感动不已吗?想想前辈们舍生忘死的付出,才换来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难道不应该更珍惜自己的生活吗?我们能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这更是一种来之不易的幸福啊!

第五篇:《走路上学》读后感

《走路上学》读后感

同学们,你们的梦想是什么?是不是梦想着做医生、做律师、做科学家?但是,有些一些山区同学的梦想是那么平凡和朴素,那就是走路上学。

《走路上学》的主人公瓦娃,是一名生活在云南怒江边上的7岁小孩。他对于姐姐娜香每天能和小伙伴一起溜索过江读书好生羡慕。妈妈坚持要娃娃等爸爸回来带着才可以溜索。可是在外打工的爸爸总也不回。终于,没能抵抗住来自对岸的诱惑,瓦娃独自偷偷溜索过江了,看到了心仪已久的学校!没想到,瓦娃溜索过江的秘密居然被第一次来家访的聂老师戳破了!是聂老师送来的那双红雨鞋把瓦娃留在了家里。

他答应妈妈和姐姐,有了这双鞋,他就不再偷着溜索。第二天一早,懂事的瓦娃又把这双漂亮雨鞋还给了姐姐。日子就这样平静地过着。谁也想不到,因为赶着给弟弟送一双新鞋回来,姐姐娜香失手从溜索上坠落江中身忙。瓦娃悲痛不已,如果有一座桥,他可以走路去上学,他的姐姐不会坠入江中。他们多么希望自己能走路上学!最后,政府在瓦娃的家乡修建了一座桥,他可以走路上学了!

波涛汹涌的怒江也阻挡不住像瓦娃那样孩子的求学之心。因为他们走出去的唯一办法,就是学习,过幸福日子的唯一办法就是奋斗。

跟瓦娃比起来,我们的条件优越多了。别说走路上学了,我们还可以坐车上学。但在这么优越的条件下,我们有些同学并没有真正把全部心思放在学习上,整天只顾着玩游戏、看电视。跟瓦娃比起来,我觉得非常惭愧。我觉得我们要努力读书,有了能力之后,就可以去帮助像瓦娃这样的孩子,让他们过上像我们一样幸福的生活。

最后,我还想对大家多说一句,人的命运生来就不是平等的,只有那些积极面对生活,勇敢、乐观向上的人才能笑着坚持到最后。

上学的第一天400字读后感相关文章:

上学的第一天400字读后感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上学的第一天400字读后感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shengzuowen/duhougan/800/82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