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碱金属元素

碱金属元素

薄凉之人 点赞 分享
碱金属元素

微信扫码分享

碱金属元素(精选14篇)

碱金属元素 篇1

  教学目标 概览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焰色反应,并能利用焰色反应检验钠和钾及其化合物。

  (二)能力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以焰色反应检验钠和钾及其化合物的操作技能.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碱金属元素递变规律的学习,体会化学的规律美。焰色反应的学习体悟化学的现象美。

  教学重点:碱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及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

  教学方法:讨论、讲解、实验相结合

  教学过程 :

  [设问]从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K、Na的化学性质是非常相似的。初中学习物质的溶解性时我们就知道钠盐、钾盐是全溶的,用离子反应是不可能把钠离子和钾离子鉴别出来的。怎么样鉴别钠盐和钾盐?

  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平时我们炒菜时如果不小心把盐水洒在炉火上,火焰会变成黄色。酒精燃烧的火焰本身是淡蓝色的,但我们使用酒精灯时发现酒精灯的火焰实际上也是黄色的,这是为什么?

  [学生]可能存在一些物质改变了火焰的颜色。

  [教师]这种假设合不合理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时火焰颜色的变化。

  [演示]NaCl、NaOH、Na2SO4的焰色反应。

  [学生归纳]有钠离子的化合物在灼烧时火焰都是黄色的。

  [演示] K2CO3、Cu、CuSO4、BaCl2、CaCl2的焰色反应

  [电脑展示]Sr、Rb的焰色反应

  [板书]四、焰色反应

  1、焰色反应——很多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都会使火焰发出特殊的颜色,在化学上称为焰色反应(实质不是化学反应,是物理变化)。

  2、焰色反应的操作

  完成要点:先要灼烧铂丝成无色,做完一种离子的鉴别后,要用盐酸洗,再灼烧至无色,再检验第二种离子。

  [思考].为什么铂丝用稀盐酸洗涤、灼烧后才能做下一个焰色反应实验?

  [学生]氯化物绝大多数都是易溶的,只有氯化银不溶,用稀盐酸洗涤灼烧可使铂丝上残留的阳离子除去。

  [设问]观察钾的焰色反应,为什么要透过蓝色的钴玻璃?(焰色反很灵敏,微量的金属都能被检验出来,一般的溶液中都有少量的钠离子,由于钾焰色反应的颜色浅,容易被钠干扰)

  [强调]1.钠原子与钠离子的焰色反应的颜色是一样的,书中说:"金属或金属离子"

  2.熟记钠,钾的焰色反应的颜色:钠 黄色  钾: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

  [设问]一种溶液,若其焰色反应呈黄色,能证明它是钠盐溶液吗?(不能,能得出其中含有钠离子,也可能是氢氧化钠)

  [板书]3、焰色反应的用途(引导学生归纳)

  ①     离子检验

  ②     焰火材料(电脑展示节日焰火图片)

  [讨论] :制造玻璃的主要原料之一是纯碱。当在玻璃管口点燃某些可燃性气体时,火焰常呈现黄色。能否由此说明这些气体的火焰为黄色?为什么?

  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补充混合物的计算。

  例如:18.4g由NaOH和NaHCO3组成的固体混合物,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到约2500C,经充分反应排出气体,冷却后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16.6g。试计算原混合物中NaOH的质量分数。(54.3%)

  [反馈练习]

  1、  灼某物质灼烧时,焰色反应呈黄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物质一定含钠元素  (B)该物质一定是钠的化合物

  (C)该物质一定是金属钠    (D)不能确定是否含钾元素

  2、  下列关于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CsOH是一种可溶于水的强碱性物质  

  (B) Cs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一种氧化物Cs2O

  (C)Cs与水反应,能发生爆炸,并放出O2

  (D)     加热Cs2CO3可生成氧化铯和二氧化碳

  3、A,B,C,D四种化合物的焰色反应,透过钴玻璃观察均为紫色.A,B,C和盐酸反应均生成D,B和C 反应可生成A,在B溶液中通入一种无色,无味气体时,适量时得A,过量时得C,写出分子式:

  A___    ____B____   ____C___     ____D_____   ____

  4、一定条件下,下列各物质可发生如图所示的变化(反应中生成的水没有写出)。请回答:

  (1)固体A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有A、B、C、D四种物质的水溶液,焰色反应均为黄色。A为酸性,B为碱性,C、D为两种盐。在A的水溶液里加入HNO3酸化的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A与B、C、D反应时,B无明显现象,C、D均能产生无色无臭气体,并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D也可以等物质的量相互反应生成C。试回答:

  (1)写出化学式A 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 D_______

  (2)B与D作用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与D作用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显酸性的原因(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

碱金属元素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性质的异同,能够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和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了解焰色反应的操作及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总结、推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建议

  碱金属知识结构网络图

  在学习完全章后应该指导学生总结出本章内容的知识网络图。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族,关键是熟悉自然族的学习方法。每一族重点掌握代表物质的性质,其他元素的性质可以利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规律加以掌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形成知识结构的网络可以把分散的内容统一起来。为以后学习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族 卤族铺平道路,使得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水到渠成”。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包含两个主要内容:的原子结构及其单质的性质、焰色反应。其中前一部分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第一部分内容中,先由两张表格切入,让学生通过表中提供的数据等信息的分析,总结归纳出的原子结构的特点。为后面学习它们的化学性质打好基础,因为结构决定性质,通过总结结构的相同点和递变性,完全可以大胆的预测其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然后利用实验事实验证推测的正确性,这样的学习顺序是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教材在重点介绍了钠的有关知识之后,由个别到一般,进一步归纳出碱金属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以及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从知识基础、科学方法等方面为介绍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等打基础,使将来元素周期律的引出能够做到“水到渠成”。

  第二部分内容中,主要介绍了钠和钾的焰色反应,以及它的正确操作和应用。

  阅读材料“金属钾的发现”,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化学史的教育

  教学建议

  高一第二章第三节的编写,采用了化学学习中使用较多的科学方法模式,即通过实验和观察,将实验现象和数据等资料加以分析,找出规律性的知识,并根据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进一步对一些物质的性质作出推论和预测,当这些推论和预测经过多次论证后,便可将其中的正确部分上升为理论。这种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1.碱金属单质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原子结构的特点,可以让学生以教材中的两个表格为主要依据,结合前面学过的钠的有关性质,运用对比的方法通过自学、讨论的方法掌握这部分知识。建议从相同点和递变性两方面指导学生总结出规律。

  2.碱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可以让学生结合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去思考,利用规律大胆推测,然后用实验加以验证。此处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机。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此处的实验尤为重要。要做好钾在空气中燃烧以及钾和水反应的实验。可以事先复习钠的有关的实验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氧化剂和还原剂,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再通过讲解或者阅读,从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的剧烈程度以及生成物等方面比较Li、Na、K、Rb、Cs与氧气反应,与水反应的不同,从而得出结论:“碱金属的金属性都很强,是强还原剂,而且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而逐渐增强”的结论。从知识基础、科学方法等方面为介绍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等打基础。

  3.在自然界的存在,可以结合它们的化学性质让学生自然地得出结论。此外还应涉及药品的保存,例如:钠和钾应保存在煤油里,锂保存在石蜡中。

  4.焰色反应的教学,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美丽的烟火、食盐溅在火焰上呈现黄色。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离子的焰色反应,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强调焰色反应的正确操作方法和步骤及其原因,特别指出钾的焰色反应应透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并解释原因。讲解焰色反应的应用时应明确它可以用来检验金属或其化合物。

  第 1 2 页  

碱金属元素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碱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原子结构,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及其递变规律。

  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 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以及跟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法。

  教学用品

  1.学生用品(两人一组):金属钾、滤纸、小刀、石棉网、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火柴、镊子。

  2.教师用品:除学生实验用品外,还需要蒸馏水、酚酞溶液、锥形瓶、玻璃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提问]碱金属元素包括哪几种元素?

  [板书]锂(Li)、钠(Na)、钾(K)、铷(Rb)、铯(Cs)、钫(Fr)。

  [引入]这些元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将从它们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等方面来进行探讨。由于钫是放射性元素,暂不讨论。

  [板书]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一、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碱金属的性质

  (一)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投影](表2-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讨论]分析表2-2中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可发现什么规律?(前后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

  [板书](学生小结)

  1.相同点:最外电子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

  2.递变规律:从锂到铯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讲述]碱金属元素在原子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及递变规律。我们知道,结构决定性质,因此,我们可以推测碱金属在性质上也存在相似性和递变规律。下面,我们先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请同学们先阅读教材表2-1及相关内容,然后进行下列讨论。

  [讨论]碱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有哪些相似性及送变规律?

  [板书](二)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投影](学生小结)

  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1.相似性:(1)银白色(铯略带金色)(2)硬度小(3)密度小

  (4)熔点低(5)导热、导电

  2.递变规律:从锂到铯

  (1)密度呈减小趋势(但钾反常)

  (2)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讲述]一般地说,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单质的密度增大。但从Na到K出现了“反常”现象,根据密度公式,Na到K的相对原子质量增大所起的作用小于原子体积增大所起的作用,因此,K的密度比Na的密度小。

  通过上面的探讨可知,碱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跟结构一样存在着相似性及递变规律。那么在化学性质上是不是也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及递变规律呢?

  [讨论]根据碱金属的原子结构,推测碱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学生小结]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可以推测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它们都与钠相似,都能与氧气等非金属以及水等起反应。但由于从锂到铯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所以它们在化学性质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也存在递变规律。

  [板书](三)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1.碱金属与非金属反应

  [讲述]同学们的推测是否正确,还需要通过实验和事实进行论证。

  [学生实验]用镊子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煤油后,放在石棉网上稍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提问]观察到哪些现象?比较与钠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差异?

  (学生回答)钾熔化成小球,剧烈燃烧,钾比钠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

  [提问]从上述现象比较钠与钾失电子能力强弱和金属性。

  (学生回答)钾比钠更易失去电子,金属性更强。

  [讲述]钾燃烧后生成的是比过氧化钾更复杂的氧化物,由于大纲和教材不要求,我们就不讨论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学习。下面我们观察钾与水是如何进行反应的。

  [板书]2.碱金属与水的反应

  [演示实验]教材[实验2-10]。

  [提问]在上述实验中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钾块浮在水面上,熔化成光亮的小球,在水面上迅速游动,发出嘶嘶声,溶液变红。

  [提问]钾、钠分别与水反应,何者更剧烈?

  (学生回答)钾更剧烈。

  [提问]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钾密度比水的小,熔点较低,与水反应是放热反应,生成物一种是氢气,另一种是氢氧化钾。

  [课堂练习]写出钾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提问]根据上述实验事实比较钾与钠的失电子能力和金属性强弱顺序。

  (学生回答)钾比钠易失去电子,金属性更强。

  [讨论]阅读教材中碱金属反应的有关内容,结合上述两个实验,总结碱金属性质的有关规律。

  (学生小结):

  ①碱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从锂到铯反应越来越剧烈,生成物为氧化物(锂)、过氧化物(钠)、比过氧化物更复杂的氧化物(钾、铷、铯)。

  ②碱金属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从锂到铯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③从锂到铯,碱金属随着核电荷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增强。

  [投影]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相似性:1.都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反应

  4Li+O22Li2O

  2Na+SNa2S

  2.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

  3.均为强还原剂:M-e-==M+(M代表碱金属)

  从锂到铯递变规律:

  1.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剧烈。

  2.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3.金属性逐渐增强。

  [叙述]从上面的实验及大量事实证明,同学们前面根据原子结构所作的推论是合理的,也是正确的,今后我们在学习中要学会这种方法。由于碱金属的化学性质都非常活泼,因此,它们在自然界中都以化合态存在,碱金属的单质都由人工制得。实验室保存碱金属时,都要密封保存,如把K、Na保存在煤油中。

  [投影]巩固练习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锂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B)钾在空气中燃烧生成过氧化钾

  (C)从锂到铯其密度逐渐增大

  (D)从锂到铯其熔、沸点逐渐降低

  2.碱金属在与氧气、氯气以及水的反应中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结构性质

  作业  教材习题三;习题五、2。

碱金属元素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性质的异同,能够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和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了解焰色反应的操作及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总结、推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建议

  碱金属知识结构网络图

  在学习完全章后应该指导学生总结出本章内容的知识网络图。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族,关键是熟悉自然族的学习方法。每一族重点掌握代表物质的性质,其他元素的性质可以利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规律加以掌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形成知识结构的网络可以把分散的内容统一起来。为以后学习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族 卤族铺平道路,使得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水到渠成”。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包含两个主要内容:的原子结构及其单质的性质、焰色反应。其中前一部分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第一部分内容中,先由两张表格切入,让学生通过表中提供的数据等信息的分析,总结归纳出的原子结构的特点。为后面学习它们的化学性质打好基础,因为结构决定性质,通过总结结构的相同点和递变性,完全可以大胆的预测其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然后利用实验事实验证推测的正确性,这样的学习顺序是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教材在重点介绍了钠的有关知识之后,由个别到一般,进一步归纳出碱金属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以及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从知识基础、科学方法等方面为介绍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等打基础,使将来元素周期律的引出能够做到“水到渠成”。

  第二部分内容中,主要介绍了钠和钾的焰色反应,以及它的正确操作和应用。

  阅读材料“金属钾的发现”,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化学史的教育

  教学建议

  高一第二章第三节的编写,采用了化学学习中使用较多的科学方法模式,即通过实验和观察,将实验现象和数据等资料加以分析,找出规律性的知识,并根据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进一步对一些物质的性质作出推论和预测,当这些推论和预测经过多次论证后,便可将其中的正确部分上升为理论。这种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1.碱金属单质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原子结构的特点,可以让学生以教材中的两个表格为主要依据,结合前面学过的钠的有关性质,运用对比的方法通过自学、讨论的方法掌握这部分知识。建议从相同点和递变性两方面指导学生总结出规律。

  2.碱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可以让学生结合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去思考,利用规律大胆推测,然后用实验加以验证。此处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机。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此处的实验尤为重要。要做好钾在空气中燃烧以及钾和水反应的实验。可以事先复习钠的有关的实验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氧化剂和还原剂,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再通过讲解或者阅读,从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的剧烈程度以及生成物等方面比较Li、Na、K、Rb、Cs与氧气反应,与水反应的不同,从而得出结论:“碱金属的金属性都很强,是强还原剂,而且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而逐渐增强”的结论。从知识基础、科学方法等方面为介绍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等打基础。

  3.在自然界的存在,可以结合它们的化学性质让学生自然地得出结论。此外还应涉及药品的保存,例如:钠和钾应保存在煤油里,锂保存在石蜡中。

  4.焰色反应的教学,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美丽的烟火、食盐溅在火焰上呈现黄色。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离子的焰色反应,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强调焰色反应的正确操作方法和步骤及其原因,特别指出钾的焰色反应应透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并解释原因。讲解焰色反应的应用时应明确它可以用来检验金属或其化合物。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节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性质的异同,能够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和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2)了解焰色反应的操作及应用。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总结、推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结构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及其原因。

  难点:

  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1.的原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引入]学生上黑板写出的名称、符号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

  (1)的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什么?

  最外层有一个电子,在反应中易失掉一个电子,表现出还原性。

  (2)的物理性质是否相似?

  接着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6页[表 2—l],碱金属的主要物理物质并加以总结。①色状:银白色金属(铯略带金色光泽)②柔软、密度小,熔点低 ③有较强的导电导热性。

  [提问]

  (1) 的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什么?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它们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核对于外层电子的束缚能力越来越弱,失电子的能力越来越容易。

  (2)的物理性质有什么变化规律?

  指导学生根据课本第36页[表2—1]与[表2-2],总结出碱金属由于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渐大,物理性质也有所不同。如:

  a.硬度:柔软,有展性,由小到大;

  b.密度:由小到大,(K反常)。

  c.熔沸点:由高到低, 略低于水的沸点,K稍高于人的体温, 低于人的体温,除汞外,金属中铯的熔点最低。

  [归纳]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到结论。①在变化规律中有个别反常现象,如钾的密度比钠的密度小,②从密度的大小得到锂的密度比煤油小,得到锂保存在石蜡中,而钠钾则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2.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讲解]碱金属原子的最外层都是1个电子。则化学性质应与金属钠相似。对比 与 、 、 的反应及碱金属其他金属的反应,加上阅读课文,发现 与 反应只生成氧化物, 与 反应会生成氧化物和过氧化物,而K与 反应除生成氧化物、过氧化物外,还能生成超氧化物。这说明 的活泼性,应该是 。分析了碱金属与 的反应后,再比较钾与水的反应

  [演示实验]课本第37页实验[2—9]与[2—10],教师可边演示边强调操作方法,并要求学生注意比较实验的现象与程度。

  [讲解]通过观察现象可知,钾与 反应能产生超氧化钾,且比钠与氧气反应更加剧烈,钾与水反应,与钠与水反应的产物是一样的,但更剧烈。

  [讨论]

  (1)碱金属表现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电子层数、原子半径的变化有什么

  联系?

  (2)的原子半径与相应离子半径的关系?

  [小结](1)碱金属的共同的化学性质与递变性

  a.碱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从锂到铯反应越来越剧烈,生成物为氧化物(锂)、过氧化物(钠)、比过氧化物更复杂的氧化物,如超氧化物等(钾、铷、铯)。

  b.碱金属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从锂到铯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c.均为强还原剂 ,我们知道,物质的化学性质是由其本性决定的,的原子结构特点决定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原子最外层都是一个电子,决定了它们都是活泼的金属,强还原性。而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小,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活动性逐渐增强,因而,生成氧化物时越复杂,与水反应更剧烈。

  (2)因为为活泼金属,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使次外层变为最外层,所以其原子半径大于相应的离子半径。如:

  即: 原子半径 半径。

  3.焰色反应

  [引入]每当我们看到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焰色时就会想:焰火是怎么制造的?为什么燃烧时火焰会有不同的颜色呢?我们下面可以根据演示实验的现象来解释这些问题。

  [演示]课本第38页实验[2—11],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焰色反应的定义。

  [提问]

  (1)每次试验完后,为什么都要用盐酸洗净铂丝(或光洁的铁丝或镍、铬、钨丝)?

  (2)除金属的化合物之外,单质金属能不能有同样的现象?

  (3)在观察钾的火焰颜色时,为什么要隔着蓝色的钴玻璃?

  (4)学习焰色反应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让学生参阅课本封里“焰色反应”彩图,了解除碱金属及它们的化合物外,钙、锶、钡、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也能呈现焰色反应,并重点记忆钠钾焰色反应的颜色。强调 指出:由于一般钠盐、钾盐易溶于水,在溶液中又无颜色,无法通过其他反应进行检验“ ”,所以常常利用焰色反应来检验。

  总结、扩展

  1.总结

  碱金属作为典型的金属族,通过分析、总结的性质变化规律,学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一族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事物内在的不同和联系的学习方法。

  2.扩展

  学习性质的相同性与递变性的变化规律,掌握了学习元素及化合物性质的规律的方法,为学习其他各族元素及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碱金属

  (-)的原子结构(见下页)

  (二)碱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

  相同点:硬度小,熔点低,只能放入石蜡或煤油中保存。

  不同点:密度依次增大(K反常比Na小),熔沸点依次降低,硬度依次减小。

  (三)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 等非金属反应

  (1)与氧气反应

  [1] [2] 下一页  

  

碱金属元素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性质的异同,能够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和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了解焰色反应的操作及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总结、推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建议

  碱金属知识结构网络图

  在学习完全章后应该指导学生总结出本章内容的知识网络图。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族,关键是熟悉自然族的学习方法。每一族重点掌握代表物质的性质,其他元素的性质可以利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规律加以掌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形成知识结构的网络可以把分散的内容统一起来。为以后学习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族 卤族铺平道路,使得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水到渠成”。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包含两个主要内容:的原子结构及其单质的性质、焰色反应。其中前一部分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第一部分内容中,先由两张表格切入,让学生通过表中提供的数据等信息的分析,总结归纳出的原子结构的特点。为后面学习它们的化学性质打好基础,因为结构决定性质,通过总结结构的相同点和递变性,完全可以大胆的预测其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然后利用实验事实验证推测的正确性,这样的学习顺序是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教材在重点介绍了钠的有关知识之后,由个别到一般,进一步归纳出碱金属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以及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从知识基础、科学方法等方面为介绍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等打基础,使将来元素周期律的引出能够做到“水到渠成”。

  第二部分内容中,主要介绍了钠和钾的焰色反应,以及它的正确操作和应用。

  阅读材料“金属钾的发现”,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化学史的教育

  教学建议

  高一第二章第三节的编写,采用了化学学习中使用较多的科学方法模式,即通过实验和观察,将实验现象和数据等资料加以分析,找出规律性的知识,并根据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进一步对一些物质的性质作出推论和预测,当这些推论和预测经过多次论证后,便可将其中的正确部分上升为理论。这种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1.碱金属单质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原子结构的特点,可以让学生以教材中的两个表格为主要依据,结合前面学过的钠的有关性质,运用对比的方法通过自学、讨论的方法掌握这部分知识。建议从相同点和递变性两方面指导学生总结出规律。

  2.碱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可以让学生结合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去思考,利用规律大胆推测,然后用实验加以验证。此处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机。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此处的实验尤为重要。要做好钾在空气中燃烧以及钾和水反应的实验。可以事先复习钠的有关的实验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氧化剂和还原剂,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再通过讲解或者阅读,从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的剧烈程度以及生成物等方面比较Li、Na、K、Rb、Cs与氧气反应,与水反应的不同,从而得出结论:“碱金属的金属性都很强,是强还原剂,而且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而逐渐增强”的结论。从知识基础、科学方法等方面为介绍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等打基础。

  3.在自然界的存在,可以结合它们的化学性质让学生自然地得出结论。此外还应涉及药品的保存,例如:钠和钾应保存在煤油里,锂保存在石蜡中。

  4.焰色反应的教学,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美丽的烟火、食盐溅在火焰上呈现黄色。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离子的焰色反应,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强调焰色反应的正确操作方法和步骤及其原因,特别指出钾的焰色反应应透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并解释原因。讲解焰色反应的应用时应明确它可以用来检验金属或其化合物。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节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性质的异同,能够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和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2)了解焰色反应的操作及应用。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总结、推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结构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及其原因。

  难点:

  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1.的原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引入]学生上黑板写出的名称、符号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

  (1)的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什么?

  最外层有一个电子,在反应中易失掉一个电子,表现出还原性。

  (2)的物理性质是否相似?

  接着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6页[表 2—l],碱金属的主要物理物质并加以总结。①色状:银白色金属(铯略带金色光泽)②柔软、密度小,熔点低 ③有较强的导电导热性。

  [提问]

  (1) 的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什么?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它们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核对于外层电子的束缚能力越来越弱,失电子的能力越来越容易。

  (2)的物理性质有什么变化规律?

  指导学生根据课本第36页[表2—1]与[表2-2],总结出碱金属由于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渐大,物理性质也有所不同。如:

  a.硬度:柔软,有展性,由小到大;

  b.密度:由小到大,(K反常)。

  c.熔沸点:由高到低, 略低于水的沸点,K稍高于人的体温, 低于人的体温,除汞外,金属中铯的熔点最低。

  [归纳]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到结论。①在变化规律中有个别反常现象,如钾的密度比钠的密度小,②从密度的大小得到锂的密度比煤油小,得到锂保存在石蜡中,而钠钾则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2.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讲解]碱金属原子的最外层都是1个电子。则化学性质应与金属钠相似。对比 与 、 、 的反应及碱金属其他金属的反应,加上阅读课文,发现 与 反应只生成氧化物, 与 反应会生成氧化物和过氧化物,而K与 反应除生成氧化物、过氧化物外,还能生成超氧化物。这说明 的活泼性,应该是 。分析了碱金属与 的反应后,再比较钾与水的反应

  [演示实验]课本第37页实验[2—9]与[2—10],教师可边演示边强调操作方法,并要求学生注意比较实验的现象与程度。

  [讲解]通过观察现象可知,钾与 反应能产生超氧化钾,且比钠与氧气反应更加剧烈,钾与水反应,与钠与水反应的产物是一样的,但更剧烈。

  [讨论]

  (1)碱金属表现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电子层数、原子半径的变化有什么

  联系?

  (2)的原子半径与相应离子半径的关系?

  [小结](1)碱金属的共同的化学性质与递变性

  a.碱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从锂到铯反应越来越剧烈,生成物为氧化物(锂)、过氧化物(钠)、比过氧化物更复杂的氧化物,如超氧化物等(钾、铷、铯)。

  b.碱金属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从锂到铯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c.均为强还原剂 ,我们知道,物质的化学性质是由其本性决定的,的原子结构特点决定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原子最外层都是一个电子,决定了它们都是活泼的金属,强还原性。而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小,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活动性逐渐增强,因而,生成氧化物时越复杂,与水反应更剧烈。

  (2)因为为活泼金属,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使次外层变为最外层,所以其原子半径大于相应的离子半径。如:

  即: 原子半径 半径。

  3.焰色反应

  [引入]每当我们看到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焰色时就会想:焰火是怎么制造的?为什么燃烧时火焰会有不同的颜色呢?我们下面可以根据演示实验的现象来解释这些问题。

  [演示]课本第38页实验[2—11],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焰色反应的定义。

  [提问]

  (1)每次试验完后,为什么都要用盐酸洗净铂丝(或光洁的铁丝或镍、铬、钨丝)?

  (2)除金属的化合物之外,单质金属能不能有同样的现象?

  (3)在观察钾的火焰颜色时,为什么要隔着蓝色的钴玻璃?

  (4)学习焰色反应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让学生参阅课本封里“焰色反应”彩图,了解除碱金属及它们的化合物外,钙、锶、钡、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也能呈现焰色反应,并重点记忆钠钾焰色反应的颜色。强调 指出:由于一般钠盐、钾盐易溶于水,在溶液中又无颜色,无法通过其他反应进行检验“ ”,所以常常利用焰色反应来检验。

  总结、扩展

  1.总结

  碱金属作为典型的金属族,通过分析、总结的性质变化规律,学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一族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事物内在的不同和联系的学习方法。

  2.扩展

  学习性质的相同性与递变性的变化规律,掌握了学习元素及化合物性质的规律的方法,为学习其他各族元素及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碱金属

  (-)的原子结构(见下页)

  (二)碱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

  相同点:硬度小,熔点低,只能放入石蜡或煤油中保存。

  不同点:密度依次增大(K反常比Na小),熔沸点依次降低,硬度依次减小。

  (三)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 等非金属反应

  (1)与氧气反应

  (过氧化钾、淡黄色)  (超氧化钾)

  (2)与 反应

  (白烟)      (剧烈)

  (爆炸)         (剧烈爆炸)

  2.与水反应

  (轻→浮、热→球、氢→游、烈→叫)

  (剧烈、轻微爆炸)

  3.与酸反应

  (剧烈、发生爆炸)

  (更剧烈、强烈爆炸)

  4.与盐溶液

  要点:先与水发生置换,再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

  (溶液由蓝色变无色,并有蓝色沉淀产生,还有气体生成)。

  (溶液由棕黄色变无色,并有红褐色沉淀产生,还原气体生成)。

  [小结]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变化规律

  随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依次增加,原子半径依次增大,还原性依次增强。即:

  (四)焰色反应

  1.定义:(见课本第38页第三自然段)

  2.作用:利用焰色反应,可以测定金属或金属离子的存在。

碱金属元素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碱金属元素性质的异同,能够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和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了解焰色反应的操作及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总结、推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建议

  碱金属知识结构网络图

  在学习完全章后应该指导学生总结出本章内容的知识网络图。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族,关键是熟悉自然族的学习方法。每一族重点掌握代表物质的性质,其他元素的性质可以利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规律加以掌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形成知识结构的网络可以把分散的内容统一起来。为以后学习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族 卤族铺平道路,使得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水到渠成”。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包含两个主要内容: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单质的性质、焰色反应。其中前一部分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第一部分内容中,先由两张表格切入,让学生通过表中提供的数据等信息的分析,总结归纳出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特点。为后面学习它们的化学性质打好基础,因为结构决定性质,通过总结结构的相同点和递变性,完全可以大胆的预测其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然后利用实验事实验证推测的正确性,这样的学习顺序是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教材在重点介绍了钠的有关知识之后,由个别到一般,进一步归纳出碱金属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以及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从知识基础、科学方法等方面为介绍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等打基础,使将来元素周期律的引出能够做到“水到渠成”。

  第二部分内容中,主要介绍了钠和钾的焰色反应,以及它的正确操作和应用。

  阅读材料“金属钾的发现”,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化学史的教育

  教学建议

  高一第二章第三节的编写,采用了化学学习中使用较多的科学方法模式,即通过实验和观察,将实验现象和数据等资料加以分析,找出规律性的知识,并根据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进一步对一些物质的性质作出推论和预测,当这些推论和预测经过多次论证后,便可将其中的正确部分上升为理论。这种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1.碱金属单质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原子结构的特点,可以让学生以教材中的两个表格为主要依据,结合前面学过的钠的有关性质,运用对比的方法通过自学、讨论的方法掌握这部分知识。建议从相同点和递变性两方面指导学生总结出规律。

  2.碱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可以让学生结合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去思考,利用规律大胆推测,然后用实验加以验证。此处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机。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此处的实验尤为重要。要做好钾在空气中燃烧以及钾和水反应的实验。可以事先复习钠的有关的实验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氧化剂和还原剂,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再通过讲解或者阅读,从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的剧烈程度以及生成物等方面比较li、na、k、rb、cs与氧气反应,与水反应的不同,从而得出结论:“碱金属的金属性都很强,是强还原剂,而且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而逐渐增强”的结论。从知识基础、科学方法等方面为介绍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等打基础。

  3.碱金属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可以结合它们的化学性质让学生自然地得出结论。此外还应涉及药品的保存,例如:钠和钾应保存在煤油里,锂保存在石蜡中。

  4.焰色反应的教学,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美丽的烟火、食盐溅在火焰上呈现黄色。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离子的焰色反应,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强调焰色反应的正确操作方法和步骤及其原因,特别指出钾的焰色反应应透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并解释原因。讲解焰色反应的应用时应明确它可以用来检验金属或其化合物。

  --示例

  第三节 碱金属元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碱金属元素性质的异同,能够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和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2)了解焰色反应的操作及应用。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总结、推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碱金属元素结构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及其原因。

  难点:

  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引入]学生上黑板写出碱金属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什么?

  最外层有一个电子,在反应中易失掉一个电子,表现出还原性。

  (2)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是否相似?

  接着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6页[表 2—l],碱金属的主要物理物质并加以总结。①色状:银白色金属(铯略带金色光泽)②柔软、密度小,熔点低 ③有较强的导电导热性。

  [提问]

  (1) 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什么?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它们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核对于外层电子的束缚能力越来越弱,失电子的能力越来越容易。

  (2)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有什么变化规律?

  指导学生根据课本第36页[表2—1]与[表2-2],总结出碱金属由于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渐大,物理性质也有所不同。如:

  a.硬度:柔软,有展性,由小到大;

  b.密度:由小到大,(k反常)。

  c.熔沸点:由高到低, 略低于水的沸点,k稍高于人的体温, 低于人的体温,除汞外,金属中铯的熔点最低。

  [归纳]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到结论。①在变化规律中有个别反常现象,如钾的密度比钠的密度小,②从密度的大小得到锂的密度比煤油小,得到锂保存在石蜡中,而钠钾则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2.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讲解]碱金属原子的最外层都是1个电子。则化学性质应与金属钠相似。对比 与 、 、 的反应及碱金属其他金属的反应,加上阅读课文,发现 与 反应只生成氧化物, 与 反应会生成氧化物和过氧化物,而k与 反应除生成氧化物、过氧化物外,还能生成超氧化物。这说明 的活泼性,应该是 。分析了碱金属与 的反应后,再比较钾与水的反应

  [演示实验]课本第37页实验[2—9]与[2—10],教师可边演示边强调操作方法,并要求学生注意比较实验的现象与程度。

  [讲解]通过观察现象可知,钾与 反应能产生超氧化钾,且比钠与氧气反应更加剧烈,钾与水反应,与钠与水反应的产物是一样的,但更剧烈。

  [讨论]

  (1)碱金属表现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电子层数、原子半径的变化有什么

  联系?

  (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与相应离子半径的关系?

  [小结](1)碱金属的共同的化学性质与递变性

  a.碱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从锂到铯反应越来越剧烈,生成物为氧化物(锂)、过氧化物(钠)、比过氧化物更复杂的氧化物,如超氧化物等(钾、铷、铯)。

  b.碱金属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从锂到铯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c.均为强还原剂 ,我们知道,物质的化学性质是由其本性决定的,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决定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碱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都是一个电子,决定了它们都是活泼的金属,强还原性。而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小,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活动性逐渐增强,因而,生成氧化物时越复杂,与水反应更剧烈。

  (2)因为碱金属元素为活泼金属,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使次外层变为最外层,所以其原子半径大于相应的离子半径。如:

  即: 原子半径 半径。

  3.焰色反应

  [引入]每当我们看到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焰色时就会想:焰火是怎么制造的?为什么燃烧时火焰会有不同的颜色呢?我们下面可以根据演示实验的现象来解释这些问题。

  [演示]课本第38页实验[2—11],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焰色反应的定义。

  [提问]

  (1)每次试验完后,为什么都要用盐酸洗净铂丝(或光洁的铁丝或镍、铬、钨丝)?

  (2)除金属的化合物之外,单质金属能不能有同样的现象?

  (3)在观察钾的火焰颜色时,为什么要隔着蓝色的钴玻璃?

  (4)学习焰色反应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让学生参阅课本封里“焰色反应”彩图,了解除碱金属及它们的化合物外,钙、锶、钡、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也能呈现焰色反应,并重点记忆钠钾焰色反应的颜色。强调  指出:由于一般钠盐、钾盐易溶于水,在溶液中又无颜色,无法通过其他反应进行检验“ ”,所以常常利用焰色反应来检验。

  总结、扩展

  1.总结

  碱金属作为典型的金属族,通过分析、总结碱金属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学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一族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事物内在的不同和联系的学习方法。

  2.扩展

  学习碱金属元素性质的相同性与递变性的变化规律,掌握了学习元素及化合物性质的规律的方法,为学习其他各族元素及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碱金属

  (-)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见下页)

  (二)碱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

  相同点:硬度小,熔点低,只能放入石蜡或煤油中保存。

  不同点:密度依次增大(k反常比na小),熔沸点依次降低,硬度依次减小。

  (三)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 等非金属反应

  (1)与氧气反应

  [1] [2] 下一页  

  教学教案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碱金属元素 篇7

  教学目标 概览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碱金属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来解释它们的性质上的异同及其递变规律,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二)能力目标

  1、充分利用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掌握学习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物理与化学性质递变规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量变到质变”、“对立统一”规律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以及跟其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讲解、实验相结合

  教学过程 :

  [复习提问]展示一瓶金属钠,设问:金属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

  展示一瓶金属钾,设问:金属钾保存在什么物质中?为什么?

  [引入]这说明钾和钠以及锂、铷、铯元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将从它们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等方面来进行探讨。由于钫是放射性元素,暂不讨论。

  [板书]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板书]一、物理性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6表2-1,碱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并加以总结。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导电、导热、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

  ①密度逐渐增大(K反常)(锂能否放在煤油中?)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提问] 推测钫的密度和熔点沸点比铯高还是底?  

  [板书]二、原子结构

  请学生看P36表2-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由学生小结。

  [板书]1、相同点:最外电子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

  2、递变规律:从锂到铯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讲述]:碱金属元素有原子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而结构决定性质,因此我们推测它们在性质上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元素化学性质主要由原子结构决定,请同学们根据原子结构的相似点和递变性推出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

  [学生小结]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可以推测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它们都与钠相似,都能与氧气等非金属以及水等起反应。但由于从锂到铯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所以它们在化学性质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也存在递变规律。

  [板书]三、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讲述]同学们的推测是否正确,还需要通过实验和事实进行论证。

  [板书] 1.碱金属与非金属反应

  [学生实验]用镊子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煤油后,放在石棉网上稍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提问]观察到哪些现象?比较与钠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差异?

  (钾熔化成小球,剧烈燃烧,钾比钠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

  [提问]从上述现象比较钠与钾失电子能力强弱和金属性。

  点燃

  (钾比钠更易失去电子,金属性更强。)

  点燃

  [板书]  4Li + O2          2Li2O

  2Na  +  O2            Na2O2     

  [讲述]钾燃烧后生成的是比过氧化钾更复杂的氧化物,由于大纲和教材不要求,我们就不讨论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学习。下面我们观察钾与水是如何进行反应的。

  [板书]2.碱金属与水的反应

  [演示实验]教材[实验2-10]。

  [讨论](1)在上述实验中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2)钾、钠分别与水反应,何者更剧烈?

  (3)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2R   + 2H2O  =  2ROH  +  H2↑

  (1)       锂到钾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生成的碱的碱性越来越强。

  (2)锂到钾金属性逐渐增强。

  [叙述]从上面的实验及大量事实证明,同学们前面根据原子结构所作的推论是合理的,也是正确的,今后我们在学习中要学会这种方法。由于碱金属的化学性质都非常活泼,因此,它们在自然界中都以化合态存在,碱金属的单质都由人工制得。实验室保存碱金属时,都要密封保存,如把K、Na保存在煤油中。

  作业 :P40:三、四、五

碱金属元素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性质的异同,能够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和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了解焰色反应的操作及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总结、推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建议

  碱金属知识结构网络图

  在学习完全章后应该指导学生总结出本章内容的知识网络图。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族,关键是熟悉自然族的学习方法。每一族重点掌握代表物质的性质,其他元素的性质可以利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规律加以掌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形成知识结构的网络可以把分散的内容统一起来。为以后学习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族 卤族铺平道路,使得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水到渠成”。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包含两个主要内容:的原子结构及其单质的性质、焰色反应。其中前一部分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第一部分内容中,先由两张表格切入,让学生通过表中提供的数据等信息的分析,总结归纳出的原子结构的特点。为后面学习它们的化学性质打好基础,因为结构决定性质,通过总结结构的相同点和递变性,完全可以大胆的预测其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然后利用实验事实验证推测的正确性,这样的学习顺序是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教材在重点介绍了钠的有关知识之后,由个别到一般,进一步归纳出碱金属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以及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从知识基础、科学方法等方面为介绍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等打基础,使将来元素周期律的引出能够做到“水到渠成”。

  第二部分内容中,主要介绍了钠和钾的焰色反应,以及它的正确操作和应用。

  阅读材料“金属钾的发现”,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化学史的教育

  教学建议

  高一第二章第三节的编写,采用了化学学习中使用较多的科学方法模式,即通过实验和观察,将实验现象和数据等资料加以分析,找出规律性的知识,并根据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进一步对一些物质的性质作出推论和预测,当这些推论和预测经过多次论证后,便可将其中的正确部分上升为理论。这种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1.碱金属单质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原子结构的特点,可以让学生以教材中的两个表格为主要依据,结合前面学过的钠的有关性质,运用对比的方法通过自学、讨论的方法掌握这部分知识。建议从相同点和递变性两方面指导学生总结出规律。

  2.碱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可以让学生结合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去思考,利用规律大胆推测,然后用实验加以验证。此处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机。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此处的实验尤为重要。要做好钾在空气中燃烧以及钾和水反应的实验。可以事先复习钠的有关的实验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氧化剂和还原剂,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再通过讲解或者阅读,从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的剧烈程度以及生成物等方面比较Li、Na、K、Rb、Cs与氧气反应,与水反应的不同,从而得出结论:“碱金属的金属性都很强,是强还原剂,而且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而逐渐增强”的结论。从知识基础、科学方法等方面为介绍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等打基础。

  3.在自然界的存在,可以结合它们的化学性质让学生自然地得出结论。此外还应涉及药品的保存,例如:钠和钾应保存在煤油里,锂保存在石蜡中。

  4.焰色反应的教学,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美丽的烟火、食盐溅在火焰上呈现黄色。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离子的焰色反应,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强调焰色反应的正确操作方法和步骤及其原因,特别指出钾的焰色反应应透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并解释原因。讲解焰色反应的应用时应明确它可以用来检验金属或其化合物。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节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性质的异同,能够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和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2)了解焰色反应的操作及应用。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总结、推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结构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及其原因。

  难点:

  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1.的原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引入]学生上黑板写出的名称、符号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

  (1)的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什么?

  最外层有一个电子,在反应中易失掉一个电子,表现出还原性。

  (2)的物理性质是否相似?

  接着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6页[表 2—l],碱金属的主要物理物质并加以总结。①色状:银白色金属(铯略带金色光泽)②柔软、密度小,熔点低 ③有较强的导电导热性。

  [提问]

  (1) 的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什么?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它们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核对于外层电子的束缚能力越来越弱,失电子的能力越来越容易。

  (2)的物理性质有什么变化规律?

  指导学生根据课本第36页[表2—1]与[表2-2],总结出碱金属由于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渐大,物理性质也有所不同。如:

  a.硬度:柔软,有展性,由小到大;

  b.密度:由小到大,(K反常)。

  c.熔沸点:由高到低, 略低于水的沸点,K稍高于人的体温, 低于人的体温,除汞外,金属中铯的熔点最低。

  [归纳]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到结论。①在变化规律中有个别反常现象,如钾的密度比钠的密度小,②从密度的大小得到锂的密度比煤油小,得到锂保存在石蜡中,而钠钾则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2.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讲解]碱金属原子的最外层都是1个电子。则化学性质应与金属钠相似。对比 与 、 、 的反应及碱金属其他金属的反应,加上阅读课文,发现 与 反应只生成氧化物, 与 反应会生成氧化物和过氧化物,而K与 反应除生成氧化物、过氧化物外,还能生成超氧化物。这说明 的活泼性,应该是 。分析了碱金属与 的反应后,再比较钾与水的反应

  [演示实验]课本第37页实验[2—9]与[2—10],教师可边演示边强调操作方法,并要求学生注意比较实验的现象与程度。

  [讲解]通过观察现象可知,钾与 反应能产生超氧化钾,且比钠与氧气反应更加剧烈,钾与水反应,与钠与水反应的产物是一样的,但更剧烈。

  [讨论]

  (1)碱金属表现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电子层数、原子半径的变化有什么

  联系?

  (2)的原子半径与相应离子半径的关系?

  [小结](1)碱金属的共同的化学性质与递变性

  a.碱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从锂到铯反应越来越剧烈,生成物为氧化物(锂)、过氧化物(钠)、比过氧化物更复杂的氧化物,如超氧化物等(钾、铷、铯)。

  b.碱金属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从锂到铯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c.均为强还原剂 ,我们知道,物质的化学性质是由其本性决定的,的原子结构特点决定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原子最外层都是一个电子,决定了它们都是活泼的金属,强还原性。而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小,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活动性逐渐增强,因而,生成氧化物时越复杂,与水反应更剧烈。

  (2)因为为活泼金属,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使次外层变为最外层,所以其原子半径大于相应的离子半径。如:

  即: 原子半径 半径。

  3.焰色反应

  [引入]每当我们看到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焰色时就会想:焰火是怎么制造的?为什么燃烧时火焰会有不同的颜色呢?我们下面可以根据演示实验的现象来解释这些问题。

  [演示]课本第38页实验[2—11],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焰色反应的定义。

  [提问]

  (1)每次试验完后,为什么都要用盐酸洗净铂丝(或光洁的铁丝或镍、铬、钨丝)?

  (2)除金属的化合物之外,单质金属能不能有同样的现象?

  (3)在观察钾的火焰颜色时,为什么要隔着蓝色的钴玻璃?

  (4)学习焰色反应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让学生参阅课本封里“焰色反应”彩图,了解除碱金属及它们的化合物外,钙、锶、钡、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也能呈现焰色反应,并重点记忆钠钾焰色反应的颜色。强调 指出:由于一般钠盐、钾盐易溶于水,在溶液中又无颜色,无法通过其他反应进行检验“ ”,所以常常利用焰色反应来检验。

  总结、扩展

  1.总结

  碱金属作为典型的金属族,通过分析、总结的性质变化规律,学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一族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事物内在的不同和联系的学习方法。

  2.扩展

  学习性质的相同性与递变性的变化规律,掌握了学习元素及化合物性质的规律的方法,为学习其他各族元素及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碱金属

  (-)的原子结构(见下页)

  (二)碱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

  相同点:硬度小,熔点低,只能放入石蜡或煤油中保存。

  不同点:密度依次增大(K反常比Na小),熔沸点依次降低,硬度依次减小。

  (三)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 等非金属反应

  (1)与氧气反应

  (过氧化钾、淡黄色)  (超氧化钾)

  (2)与 反应

  (白烟)      (剧烈)

  (爆炸)         (剧烈爆炸)

  2.与水反应

  (轻→浮、热→球、氢→游、烈→叫)

  (剧烈、轻微爆炸)

  3.与酸反应

  (剧烈、发生爆炸)

  (更剧烈、强烈爆炸)

  4.与盐溶液

  要点:先与水发生置换,再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

  (溶液由蓝色变无色,并有蓝色沉淀产生,还有气体生成)。

  (溶液由棕黄色变无色,并有红褐色沉淀产生,还原气体生成)。

  [小结]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变化规律

  随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依次增加,原子半径依次增大,还原性依次增强。即:

  (四)焰色反应

  1.定义:(见课本第38页第三自然段)

  2.作用:利用焰色反应,可以测定金属或金属离子的存在。

碱金属元素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性质的异同,能够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和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了解焰色反应的操作及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总结、推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建议

  碱金属知识结构网络图

  在学习完全章后应该指导学生总结出本章内容的知识网络图。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族,关键是熟悉自然族的学习方法。每一族重点掌握代表物质的性质,其他元素的性质可以利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规律加以掌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形成知识结构的网络可以把分散的内容统一起来。为以后学习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族 卤族铺平道路,使得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水到渠成”。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包含两个主要内容:的原子结构及其单质的性质、焰色反应。其中前一部分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第一部分内容中,先由两张表格切入,让学生通过表中提供的数据等信息的分析,总结归纳出的原子结构的特点。为后面学习它们的化学性质打好基础,因为结构决定性质,通过总结结构的相同点和递变性,完全可以大胆的预测其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然后利用实验事实验证推测的正确性,这样的学习顺序是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教材在重点介绍了钠的有关知识之后,由个别到一般,进一步归纳出碱金属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以及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从知识基础、科学方法等方面为介绍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等打基础,使将来元素周期律的引出能够做到“水到渠成”。

  第二部分内容中,主要介绍了钠和钾的焰色反应,以及它的正确操作和应用。

  阅读材料“金属钾的发现”,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化学史的教育

  教学建议

  高一第二章第三节的编写,采用了化学学习中使用较多的科学方法模式,即通过实验和观察,将实验现象和数据等资料加以分析,找出规律性的知识,并根据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进一步对一些物质的性质作出推论和预测,当这些推论和预测经过多次论证后,便可将其中的正确部分上升为理论。这种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1.碱金属单质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原子结构的特点,可以让学生以教材中的两个表格为主要依据,结合前面学过的钠的有关性质,运用对比的方法通过自学、讨论的方法掌握这部分知识。建议从相同点和递变性两方面指导学生总结出规律。

  2.碱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可以让学生结合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去思考,利用规律大胆推测,然后用实验加以验证。此处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机。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此处的实验尤为重要。要做好钾在空气中燃烧以及钾和水反应的实验。可以事先复习钠的有关的实验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氧化剂和还原剂,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再通过讲解或者阅读,从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的剧烈程度以及生成物等方面比较Li、Na、K、Rb、Cs与氧气反应,与水反应的不同,从而得出结论:“碱金属的金属性都很强,是强还原剂,而且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而逐渐增强”的结论。从知识基础、科学方法等方面为介绍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等打基础。

  3.在自然界的存在,可以结合它们的化学性质让学生自然地得出结论。此外还应涉及药品的保存,例如:钠和钾应保存在煤油里,锂保存在石蜡中。

  4.焰色反应的教学,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美丽的烟火、食盐溅在火焰上呈现黄色。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离子的焰色反应,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强调焰色反应的正确操作方法和步骤及其原因,特别指出钾的焰色反应应透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并解释原因。讲解焰色反应的应用时应明确它可以用来检验金属或其化合物。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节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性质的异同,能够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和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2)了解焰色反应的操作及应用。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总结、推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结构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及其原因。

  难点:

  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1.的原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引入]学生上黑板写出的名称、符号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

  (1)的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什么?

  最外层有一个电子,在反应中易失掉一个电子,表现出还原性。

  (2)的物理性质是否相似?

  接着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6页[表 2—l],碱金属的主要物理物质并加以总结。①色状:银白色金属(铯略带金色光泽)②柔软、密度小,熔点低 ③有较强的导电导热性。

  [提问]

  (1) 的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什么?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它们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核对于外层电子的束缚能力越来越弱,失电子的能力越来越容易。

  (2)的物理性质有什么变化规律?

  指导学生根据课本第36页[表2—1]与[表2-2],总结出碱金属由于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渐大,物理性质也有所不同。如:

  a.硬度:柔软,有展性,由小到大;

  b.密度:由小到大,(K反常)。

  c.熔沸点:由高到低, 略低于水的沸点,K稍高于人的体温, 低于人的体温,除汞外,金属中铯的熔点最低。

  [归纳]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到结论。①在变化规律中有个别反常现象,如钾的密度比钠的密度小,②从密度的大小得到锂的密度比煤油小,得到锂保存在石蜡中,而钠钾则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2.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讲解]碱金属原子的最外层都是1个电子。则化学性质应与金属钠相似。对比 与 、 、 的反应及碱金属其他金属的反应,加上阅读课文,发现 与 反应只生成氧化物, 与 反应会生成氧化物和过氧化物,而K与 反应除生成氧化物、过氧化物外,还能生成超氧化物。这说明 的活泼性,应该是 。分析了碱金属与 的反应后,再比较钾与水的反应

  [演示实验]课本第37页实验[2—9]与[2—10],教师可边演示边强调操作方法,并要求学生注意比较实验的现象与程度。

  [讲解]通过观察现象可知,钾与 反应能产生超氧化钾,且比钠与氧气反应更加剧烈,钾与水反应,与钠与水反应的产物是一样的,但更剧烈。

  [讨论]

  (1)碱金属表现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电子层数、原子半径的变化有什么

  联系?

  (2)的原子半径与相应离子半径的关系?

  [小结](1)碱金属的共同的化学性质与递变性

  a.碱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从锂到铯反应越来越剧烈,生成物为氧化物(锂)、过氧化物(钠)、比过氧化物更复杂的氧化物,如超氧化物等(钾、铷、铯)。

  b.碱金属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从锂到铯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c.均为强还原剂 ,我们知道,物质的化学性质是由其本性决定的,的原子结构特点决定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原子最外层都是一个电子,决定了它们都是活泼的金属,强还原性。而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小,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活动性逐渐增强,因而,生成氧化物时越复杂,与水反应更剧烈。

  (2)因为为活泼金属,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使次外层变为最外层,所以其原子半径大于相应的离子半径。如:

  即: 原子半径 半径。

  3.焰色反应

  [引入]每当我们看到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焰色时就会想:焰火是怎么制造的?为什么燃烧时火焰会有不同的颜色呢?我们下面可以根据演示实验的现象来解释这些问题。

  [演示]课本第38页实验[2—11],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焰色反应的定义。

  [提问]

  (1)每次试验完后,为什么都要用盐酸洗净铂丝(或光洁的铁丝或镍、铬、钨丝)?

  (2)除金属的化合物之外,单质金属能不能有同样的现象?

  (3)在观察钾的火焰颜色时,为什么要隔着蓝色的钴玻璃?

  (4)学习焰色反应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让学生参阅课本封里“焰色反应”彩图,了解除碱金属及它们的化合物外,钙、锶、钡、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也能呈现焰色反应,并重点记忆钠钾焰色反应的颜色。强调 指出:由于一般钠盐、钾盐易溶于水,在溶液中又无颜色,无法通过其他反应进行检验“ ”,所以常常利用焰色反应来检验。

  总结、扩展

  1.总结

  碱金属作为典型的金属族,通过分析、总结的性质变化规律,学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一族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事物内在的不同和联系的学习方法。

  2.扩展

  学习性质的相同性与递变性的变化规律,掌握了学习元素及化合物性质的规律的方法,为学习其他各族元素及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碱金属

  (-)的原子结构(见下页)

  (二)碱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

  相同点:硬度小,熔点低,只能放入石蜡或煤油中保存。

  不同点:密度依次增大(K反常比Na小),熔沸点依次降低,硬度依次减小。

  (三)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 等非金属反应

  (1)与氧气反应

  (过氧化钾、淡黄色)  (超氧化钾)

  (2)与 反应

  (白烟)      (剧烈)

  (爆炸)         (剧烈爆炸)

  2.与水反应

  (轻→浮、热→球、氢→游、烈→叫)

  (剧烈、轻微爆炸)

  3.与酸反应

  (剧烈、发生爆炸)

  (更剧烈、强烈爆炸)

  4.与盐溶液

  要点:先与水发生置换,再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

  (溶液由蓝色变无色,并有蓝色沉淀产生,还有气体生成)。

  (溶液由棕黄色变无色,并有红褐色沉淀产生,还原气体生成)。

  [小结]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变化规律

  随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依次增加,原子半径依次增大,还原性依次增强。即:

  (四)焰色反应

  1.定义:(见课本第38页第三自然段)

  2.作用:利用焰色反应,可以测定金属或金属离子的存在。

碱金属元素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性质的异同,能够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和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了解焰色反应的操作及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总结、推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建议

  碱金属知识结构网络图

  在学习完全章后应该指导学生总结出本章内容的知识网络图。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族,关键是熟悉自然族的学习方法。每一族重点掌握代表物质的性质,其他元素的性质可以利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规律加以掌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形成知识结构的网络可以把分散的内容统一起来。为以后学习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族 卤族铺平道路,使得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水到渠成”。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包含两个主要内容:的原子结构及其单质的性质、焰色反应。其中前一部分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第一部分内容中,先由两张表格切入,让学生通过表中提供的数据等信息的分析,总结归纳出的原子结构的特点。为后面学习它们的化学性质打好基础,因为结构决定性质,通过总结结构的相同点和递变性,完全可以大胆的预测其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然后利用实验事实验证推测的正确性,这样的学习顺序是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教材在重点介绍了钠的有关知识之后,由个别到一般,进一步归纳出碱金属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以及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从知识基础、科学方法等方面为介绍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等打基础,使将来元素周期律的引出能够做到“水到渠成”。

  第二部分内容中,主要介绍了钠和钾的焰色反应,以及它的正确操作和应用。

  阅读材料“金属钾的发现”,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化学史的教育

  教学建议

  高一第二章第三节的编写,采用了化学学习中使用较多的科学方法模式,即通过实验和观察,将实验现象和数据等资料加以分析,找出规律性的知识,并根据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进一步对一些物质的性质作出推论和预测,当这些推论和预测经过多次论证后,便可将其中的正确部分上升为理论。这种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1.碱金属单质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原子结构的特点,可以让学生以教材中的两个表格为主要依据,结合前面学过的钠的有关性质,运用对比的方法通过自学、讨论的方法掌握这部分知识。建议从相同点和递变性两方面指导学生总结出规律。

  2.碱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可以让学生结合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去思考,利用规律大胆推测,然后用实验加以验证。此处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机。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此处的实验尤为重要。要做好钾在空气中燃烧以及钾和水反应的实验。可以事先复习钠的有关的实验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氧化剂和还原剂,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再通过讲解或者阅读,从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的剧烈程度以及生成物等方面比较Li、Na、K、Rb、Cs与氧气反应,与水反应的不同,从而得出结论:“碱金属的金属性都很强,是强还原剂,而且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而逐渐增强”的结论。从知识基础、科学方法等方面为介绍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等打基础。

  3.在自然界的存在,可以结合它们的化学性质让学生自然地得出结论。此外还应涉及药品的保存,例如:钠和钾应保存在煤油里,锂保存在石蜡中。

  4.焰色反应的教学,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美丽的烟火、食盐溅在火焰上呈现黄色。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离子的焰色反应,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强调焰色反应的正确操作方法和步骤及其原因,特别指出钾的焰色反应应透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并解释原因。讲解焰色反应的应用时应明确它可以用来检验金属或其化合物。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节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性质的异同,能够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和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2)了解焰色反应的操作及应用。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总结、推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结构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及其原因。

  难点:

  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1.的原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引入]学生上黑板写出的名称、符号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

  (1)的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什么?

  最外层有一个电子,在反应中易失掉一个电子,表现出还原性。

  (2)的物理性质是否相似?

  接着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6页[表 2—l],碱金属的主要物理物质并加以总结。①色状:银白色金属(铯略带金色光泽)②柔软、密度小,熔点低 ③有较强的导电导热性。

  [提问]

  (1) 的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什么?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它们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核对于外层电子的束缚能力越来越弱,失电子的能力越来越容易。

  (2)的物理性质有什么变化规律?

  指导学生根据课本第36页[表2—1]与[表2-2],总结出碱金属由于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渐大,物理性质也有所不同。如:

  a.硬度:柔软,有展性,由小到大;

  b.密度:由小到大,(K反常)。

  c.熔沸点:由高到低, 略低于水的沸点,K稍高于人的体温, 低于人的体温,除汞外,金属中铯的熔点最低。

  [归纳]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到结论。①在变化规律中有个别反常现象,如钾的密度比钠的密度小,②从密度的大小得到锂的密度比煤油小,得到锂保存在石蜡中,而钠钾则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2.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讲解]碱金属原子的最外层都是1个电子。则化学性质应与金属钠相似。对比 与 、 、 的反应及碱金属其他金属的反应,加上阅读课文,发现 与 反应只生成氧化物, 与 反应会生成氧化物和过氧化物,而K与 反应除生成氧化物、过氧化物外,还能生成超氧化物。这说明 的活泼性,应该是 。分析了碱金属与 的反应后,再比较钾与水的反应

  [演示实验]课本第37页实验[2—9]与[2—10],教师可边演示边强调操作方法,并要求学生注意比较实验的现象与程度。

  [讲解]通过观察现象可知,钾与 反应能产生超氧化钾,且比钠与氧气反应更加剧烈,钾与水反应,与钠与水反应的产物是一样的,但更剧烈。

  [讨论]

  (1)碱金属表现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电子层数、原子半径的变化有什么

  联系?

  (2)的原子半径与相应离子半径的关系?

  [小结](1)碱金属的共同的化学性质与递变性

  a.碱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从锂到铯反应越来越剧烈,生成物为氧化物(锂)、过氧化物(钠)、比过氧化物更复杂的氧化物,如超氧化物等(钾、铷、铯)。

  b.碱金属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从锂到铯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c.均为强还原剂 ,我们知道,物质的化学性质是由其本性决定的,的原子结构特点决定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原子最外层都是一个电子,决定了它们都是活泼的金属,强还原性。而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小,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活动性逐渐增强,因而,生成氧化物时越复杂,与水反应更剧烈。

  (2)因为为活泼金属,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使次外层变为最外层,所以其原子半径大于相应的离子半径。如:

  即: 原子半径 半径。

  3.焰色反应

  [引入]每当我们看到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焰色时就会想:焰火是怎么制造的?为什么燃烧时火焰会有不同的颜色呢?我们下面可以根据演示实验的现象来解释这些问题。

  [演示]课本第38页实验[2—11],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焰色反应的定义。

  [提问]

  (1)每次试验完后,为什么都要用盐酸洗净铂丝(或光洁的铁丝或镍、铬、钨丝)?

  (2)除金属的化合物之外,单质金属能不能有同样的现象?

  (3)在观察钾的火焰颜色时,为什么要隔着蓝色的钴玻璃?

  (4)学习焰色反应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让学生参阅课本封里“焰色反应”彩图,了解除碱金属及它们的化合物外,钙、锶、钡、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也能呈现焰色反应,并重点记忆钠钾焰色反应的颜色。强调 指出:由于一般钠盐、钾盐易溶于水,在溶液中又无颜色,无法通过其他反应进行检验“ ”,所以常常利用焰色反应来检验。

  总结、扩展

  1.总结

  碱金属作为典型的金属族,通过分析、总结的性质变化规律,学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一族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事物内在的不同和联系的学习方法。

  2.扩展

  学习性质的相同性与递变性的变化规律,掌握了学习元素及化合物性质的规律的方法,为学习其他各族元素及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碱金属

  (-)的原子结构(见下页)

  (二)碱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

  相同点:硬度小,熔点低,只能放入石蜡或煤油中保存。

  不同点:密度依次增大(K反常比Na小),熔沸点依次降低,硬度依次减小。

  (三)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 等非金属反应

  (1)与氧气反应

  (过氧化钾、淡黄色)  (超氧化钾)

  (2)与 反应

  (白烟)      (剧烈)

  (爆炸)         (剧烈爆炸)

  2.与水反应

  (轻→浮、热→球、氢→游、烈→叫)

  (剧烈、轻微爆炸)

  3.与酸反应

  (剧烈、发生爆炸)

  (更剧烈、强烈爆炸)

  4.与盐溶液

  要点:先与水发生置换,再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

  (溶液由蓝色变无色,并有蓝色沉淀产生,还有气体生成)。

  (溶液由棕黄色变无色,并有红褐色沉淀产生,还原气体生成)。

  [小结]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变化规律

  随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依次增加,原子半径依次增大,还原性依次增强。即:

  (四)焰色反应

  1.定义:(见课本第38页第三自然段)

  2.作用:利用焰色反应,可以测定金属或金属离子的存在。

碱金属元素 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碱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及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2.使学生了解焰色反应,并能利用焰色反应检验钾、钠及其化合物。

  3.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教学重点

  的性质以及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模式的训练。

  ●教学用具

  第一课时:投影仪、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烧杯、玻片、水、金属钠、钾、酚酞溶液。

  第二课时:投影仪、酒精灯、装在玻棒上的铂丝,Na2CO3、CuSO4、KCl、BaCl2、CaCl2溶液蓝色钴玻璃。

  ●课时安排

  共2课时

  第一课时:的原子结构和碱金属的性质。

  第二课时:焰色反应及相关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的家庭成员有哪些?为什么把它们称做碱金属?

  [引言]本节课我们就来系统地学习。

  [板书]                    第三节 

  [讲解]人们把锂、钠、钾、铷、铯等叫做碱金属,并把它们放在一起研究,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这种内在的联系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将从它们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等来进行探讨。

  [板书]一、的原子结构

  [教师]首先,我们来分析在原子结构上的差异。

  [投影]

  [学生分析总结]

  [板书]相同点: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

  不同点:随核电荷数的增多,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讲解]根据在原子结构上的特点,我们可进行如下分析:由于元素化学性质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一个电子,因此它们应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由此可推知它们也应该像碱金属的代表物钠一样,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的阳离子,并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元素及水发生化学反应。

  现在,我们用实验来证明这个推测。

  [板书]二、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2—9]取Na、K同时放在石棉网上灼烧。

  [演示实验2—10]Na、K分别与水反应。

  [讲解]实验证明,Na、K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K比Na更容易燃烧,K与水反应比Na与水反应更剧烈,说明K的金属性要比Na强。

  元素的结构决定了元素的性质。如果说K与Na的化学性质相似是由于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而引起的,那么K比Na性质活泼又应该怎样解释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元素金属性的强弱,是由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的难易程度决定的。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也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因此,的原子失去最外电子层中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也就是说从锂到铯,它们的金属性逐渐增强。所以,K与O2及水反应时要比Na剧烈。

  综合上述实验及分析,我们可得出碱金属的以下性质:

  点燃

  [板书]1.与非金属的反应

  2Na+O2======Na2O2

  [教师]已知锂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锂,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练习,教师板书]

  4Li+O2======2Li2O

  [讲解]Rb、Cs在室温时,遇到空气会立即燃烧。K、Rb等碱金属与O2反应,会生成比过氧化钠更复杂的氧化物。

  碱金属除了能与O2反应外,还能与Cl2、S等大多数非金属发生反应,表现出很强的金属性,且金属性从锂到铯逐渐增强。

  [过渡]除Na、K外,其他也都可以和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与H2。

  [板书]2.与水的反应

  [教师]请大家写出Na、K、Rb分别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找一个同学上黑板板书]

  2Na+2H2O====2NaOH+H2↑

  2K+2H2O====2KOH+H2↑

  2Rb+2H2O====2RbOH+H2↑

  [教师]预测它们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并证明理由。

  [学生回答]

  [讲解]上面的实验及大量事实说明,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的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它们的金属性由锂到铯逐渐增强。

  [过渡]由刚才我们所学的碱金属的化学性质可知,的化学性质随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那么,碱金属的物理性质是否也符合上述规律呢?

  大家分析课本上表2—1,并总结出物理性质的特点和递变规律。

  [板书]三、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教师]请大家将分析结果填入下表:

  [板书]

  Li     Na     k     Rb     Cs

  颜色

  硬度

  密度

  熔沸点

  导电导热性

  密度变化

  熔沸点变化

  [学生活动,填表]

  [讲解]因为锂的密度比煤油小,因此,不能保存在煤油里,通常保存在石蜡中。

  [小结]原子结构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决定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投影练习]

  1.下列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单质是很强的还原剂

  B.碱金属与非金属直接化合后都生成盐

  C.随原子的电子层数的增加,单质的熔沸点降低

  D.原子电子层越多,其单质与水反应越剧烈

  E.钾是最活泼的金属

  2.在自然界中以什么状态存在?说明理由。

  [板书设计 ]              第三节 

  一、的原子结构

  相同点: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

  不同点:随核电荷数的增多,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二、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1.  与非金属的反应

  点燃

  2Na+O2======Na2O

  点燃

  4Li+O2======2Li2O

  2.与水的反应

  2Na+2H2O====2NaOH+H2↑

  2K+2H2O====2KOH+H2↑

  2Rb+2H2O====2RbOH+H2↑

  三、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Li     Na     k     Rb     Cs

  颜色

  均为银白色(Cs略带金色)

  硬度

  柔软

  密度

  较小

  熔沸点

  较低

  导电导热性

  强

  密度变化

  逐渐增大(K特殊)

  熔沸点变化

  单质的熔沸点逐渐降低

  [教学说明]本节课从实验对比和理论分析入手,总结出了性质的相似性及递变规律。教师在讲述本节课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从物质的结构入手来分析物质的性质并逐渐使学生学会比较的学习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元素周期律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碱金属元素 篇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碱金属元素性质的异同,能够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和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2)了解焰色反应的操作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总结、推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学情分析

  本章内容的知识网络图。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族,关键是熟悉自然族的学习方法。每一族重点掌握代表物质的性质,其他元素的性质可以利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规律加以掌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形成知识结构的网络可以把分散的内容统一起来。为以后学习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族 卤族铺平道路,使得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水到渠成”。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碱金属元素结构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及其原因。

  难点:

  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四:教学过程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引入]学生上黑板写出碱金属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什么?

  最外层有一个电子,在反应中易失掉一个电子,表现出还原性。

  (2)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是否相似?

  接着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6页[表 2—l],碱金属的主要物理物质并加以总结。

  ①色状:银白色金属(铯略带金色光泽)

  ②柔软、密度小,熔点低

  ③有较强的导电导热性。

  [提问]

  (1) 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什么?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它们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核对于外层电子的束缚能力越来越弱,失电子的能力越来越容易。

  (2)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有什么变化规律?

  指导学生根据课本第36页[表2—1]与[表2-2],总结出碱金属由于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渐大,物理性质也有所不同。如:

  a.硬度:柔软,有展性,由小到大;

  b.密度:由小到大,(K反常)。

  c.熔沸点:由高到低,Na略低于水的沸点,K稍高于人的体温,Cs低于人的体温,除汞外,金属中铯的熔点最低。

  五:[归纳]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到结论。

  ①在变化规律中有个别反常现象,如钾的密度比钠的密度小。

  ②从密度的大小得到锂的密度比煤油小,得到锂保存在石蜡中,而钠钾则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小结]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变化规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依次增加,原子半径依次增大,还原性依次增强。

  六:布置作业

碱金属元素 篇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碱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原子结构,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及其递变规律。

  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 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以及跟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法。

  教学用品

  1.学生用品(两人一组):金属钾、滤纸、小刀、石棉网、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火柴、镊子。

  2.教师用品:除学生实验用品外,还需要蒸馏水、酚酞溶液、锥形瓶、玻璃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提问]碱金属元素包括哪几种元素?

  [板书]锂(Li)、钠(Na)、钾(K)、铷(Rb)、铯(Cs)、钫(Fr)。

  [引入]这些元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将从它们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等方面来进行探讨。由于钫是放射性元素,暂不讨论。

  [板书]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一、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碱金属的性质

  (一)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投影](表2-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讨论]分析表2-2中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可发现什么规律?(前后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

  [板书](学生小结)

  1.相同点:最外电子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

  2.递变规律:从锂到铯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讲述]碱金属元素在原子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及递变规律。我们知道,结构决定性质,因此,我们可以推测碱金属在性质上也存在相似性和递变规律。下面,我们先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请同学们先阅读教材表2-1及相关内容,然后进行下列讨论。

  [讨论]碱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有哪些相似性及送变规律?

  [板书](二)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投影](学生小结)

  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1.相似性:(1)银白色(铯略带金色)(2)硬度小(3)密度小

  (4)熔点低(5)导热、导电

  2.递变规律:从锂到铯

  (1)密度呈减小趋势(但钾反常)

  (2)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讲述]一般地说,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单质的密度增大。但从Na到K出现了“反常”现象,根据密度公式,Na到K的相对原子质量增大所起的作用小于原子体积增大所起的作用,因此,K的密度比Na的密度小。

  通过上面的探讨可知,碱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跟结构一样存在着相似性及递变规律。那么在化学性质上是不是也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及递变规律呢?

  [讨论]根据碱金属的原子结构,推测碱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学生小结]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可以推测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它们都与钠相似,都能与氧气等非金属以及水等起反应。但由于从锂到铯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所以它们在化学性质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也存在递变规律。

  [板书](三)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1.碱金属与非金属反应

  [讲述]同学们的推测是否正确,还需要通过实验和事实进行论证。

  [学生实验]用镊子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煤油后,放在石棉网上稍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提问]观察到哪些现象?比较与钠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差异?

  (学生回答)钾熔化成小球,剧烈燃烧,钾比钠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

  [提问]从上述现象比较钠与钾失电子能力强弱和金属性。

  (学生回答)钾比钠更易失去电子,金属性更强。

  [讲述]钾燃烧后生成的是比过氧化钾更复杂的氧化物,由于大纲和教材不要求,我们就不讨论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学习。下面我们观察钾与水是如何进行反应的。

  [板书]2.碱金属与水的反应

  [演示实验]教材[实验2-10]。

  [提问]在上述实验中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钾块浮在水面上,熔化成光亮的小球,在水面上迅速游动,发出嘶嘶声,溶液变红。

  [提问]钾、钠分别与水反应,何者更剧烈?

  (学生回答)钾更剧烈。

  [提问]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钾密度比水的小,熔点较低,与水反应是放热反应,生成物一种是氢气,另一种是氢氧化钾。

  [课堂练习]写出钾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提问]根据上述实验事实比较钾与钠的失电子能力和金属性强弱顺序。

  (学生回答)钾比钠易失去电子,金属性更强。

  [讨论]阅读教材中碱金属反应的有关内容,结合上述两个实验,总结碱金属性质的有关规律。

  (学生小结):

  ①碱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从锂到铯反应越来越剧烈,生成物为氧化物(锂)、过氧化物(钠)、比过氧化物更复杂的氧化物(钾、铷、铯)。

  ②碱金属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从锂到铯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③从锂到铯,碱金属随着核电荷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增强。

  [投影]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相似性:1.都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反应

  4Li+O22Li2O

  2Na+SNa2S

  2.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

  3.均为强还原剂:M-e-==M+(M代表碱金属)

  从锂到铯递变规律:

  1.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剧烈。

  2.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3.金属性逐渐增强。

  [叙述]从上面的实验及大量事实证明,同学们前面根据原子结构所作的推论是合理的,也是正确的,今后我们在学习中要学会这种方法。由于碱金属的化学性质都非常活泼,因此,它们在自然界中都以化合态存在,碱金属的单质都由人工制得。实验室保存碱金属时,都要密封保存,如把K、Na保存在煤油中。

  [投影]巩固练习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锂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B)钾在空气中燃烧生成过氧化钾

  (C)从锂到铯其密度逐渐增大

  (D)从锂到铯其熔、沸点逐渐降低

  2.碱金属在与氧气、氯气以及水的反应中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结构性质

  作业  教材习题三;习题五、2。

碱金属元素 篇14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碱金属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来解释它们的性质上的异同及其递变规律,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二)能力目标

  1、充分利用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掌握学习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物理与化学性质递变规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量变到质变”、“对立统一”规律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以及跟其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讲解、实验相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展示一瓶金属钠,设问:金属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

  展示一瓶金属钾,设问:金属钾保存在什么物质中?为什么?

  [引入]这说明钾和钠以及锂、铷、铯元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将从它们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等方面来进行探讨。由于钫是放射性元素,暂不讨论。

  [板书]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板书]一、物理性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6表2-1,碱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并加以总结。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导电、导热、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

  ①密度逐渐增大(K反常)(锂能否放在煤油中?)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提问]推测钫的密度和熔点沸点比铯高还是底?

  [板书]二、原子结构

  请学生看P36表2-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由学生小结。

  [板书]

  1、相同点:最外电子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

  2、递变规律:从锂到铯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讲述]:碱金属元素有原子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而结构决定性质,因此我们推测它们在性质上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元素化学性质主要由原子结构决定,请同学们根据原子结构的相似点和递变性推出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

  [学生小结]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可以推测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它们都与钠相似,都能与氧气等非金属以及水等起反应。但由于从锂到铯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所以它们在化学性质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也存在递变规律。

  [板书]三、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讲述]同学们的推测是否正确,还需要通过实验和事实进行论证。

  [板书]1.碱金属与非金属反应

  [学生实验]用镊子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煤油后,放在石棉网上稍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提问]观察到哪些现象?比较与钠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差异?

  (钾熔化成小球,剧烈燃烧,钾比钠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

  [提问]从上述现象比较钠与钾失电子能力强弱和金属性。

  点燃

  (钾比钠更易失去电子,金属性更强。)

  点燃

  [板书]

  4Li+O22Li2O

  2Na+O2Na2O2

  [讲述]钾燃烧后生成的是比过氧化钾更复杂的氧化物,由于大纲和教材不要求,我们就不讨论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学习。下面我们观察钾与水是如何进行反应的。

  [板书]2.碱金属与水的反应

  [演示实验]教材[实验2-10]。

  [讨论](1)在上述实验中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2)钾、钠分别与水反应,何者更剧烈?

  (3)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2R+2H2O=2ROH+H2↑

  (1)锂到钾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生成的碱的碱性越来越强。

  (2)锂到钾金属性逐渐增强。

  [叙述]从上面的实验及大量事实证明,同学们前面根据原子结构所作的推论是合理的,也是正确的,今后我们在学习中要学会这种方法。由于碱金属的化学性质都非常活泼,因此,它们在自然界中都以化合态存在,碱金属的单质都由人工制得。实验室保存碱金属时,都要密封保存,如把K、Na保存在煤油中。

  作业:P40:三、四、五

碱金属元素相关文章:

化学教案-碱金属元素2

碱金属元素

第三节 碱金属元素

碱金属元素

第三节 碱金属元素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碱金属元素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