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红尘戏语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通用10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篇1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为我们叙述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文字简练优美。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讲完课之后我有很多的感慨。

  准确把握课文,本文是一篇精美的短文,作者先点明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非常爱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

  理清思路,精心设计教学,夯实语基,巧设过渡,创设情景感悟体会。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上也下了不少的功设计思路是这样的:由作者导入课题;然后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并回答两个问题,作者几次到德国?德国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是从这个环节过度到季老对德国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两句话也是理解本篇文章的线索的句子。然后就是围绕这两句话进行朗读感悟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为我们叙述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文字简练优美。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在教学中我围绕中心问题反复研读课文,将重点段句的朗读与悟情有机的融为一体,努力遵循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在品位的基础上读,在读中进行想象,力图使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把学生领进浓浓的诗意境界,言为心声,希望学生把心境和感受读出来,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明显的不足,那就是课堂容量太小。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文中蕴含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如何于无痕处解决这一难题,是我课堂中力求突破的。但没有完全做到。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篇2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江西省南昌市羊子巷小学 廖海云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这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开课伊始,我通过播放一组德国风光的短片,让学生对德国有个初步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德国奇丽的风景和奇特的风俗习惯奠定情感基调。

  教学时,我在学生自学字词,充分自读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紧扣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为什么说是“奇特的民族”?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奇丽美景,并相机引导学生感情理解了第三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抓住“美丽并没有改变”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并进行语句的填空,训练学生表达。教学生学习作者抓住感受最深的内容学写读书笔记的题目,以及向学生推荐季羡林的《再返哥廷根》一文,引发学生写读后感或课外阅读季羡林的兴趣。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上海市长白一村小学 卞 瑾

  这篇课文为我们叙述了作者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文字简练优美。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教学课文第三节时,有一句描写德国街景的句子,在这句句子中有“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这几个词的词义要学生理解,这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因此,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图,读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自己来解释这些词语。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释词义,如:找近义词、用自己的话说说、查找字典等方法。

  在解释词语的过程中,我认为不应是要求学生背诵字典上的注释条,而是在读句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意思,注重引导学生个性化释词。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联系完整的语境再读句子。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读的质量,而且读中又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与感受。将理解词语与指导朗读,学习课文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真正做到“读中悟,悟中读”。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尝试运用更多的方法让学生来理解词语,让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山东省荣成市实验小学 李 颖

  在认真解读了文本之后,我认为这虽是一篇较为短小的文章,内容也较浅显易懂,只要抓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文章的主旨,许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但在我反复“光顾”教材的过程中,总觉得还少点什么。“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其实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想只要我们的孩子认真读书,都能理解这句话。生活中孩子们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这一点,我相信孩子们也能举出实例。但仅仅能举出实例,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还不够,还要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德国这个民族的这一种美好的境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人永远不可能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与别人一起构成这样那样的关系。一个人总是经常为别人做事,为他人服务,别人也在经常为这个人做事,为这个人服务。在一个家庭里是这样,在社会上,同样是这样,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你总是在某一方面,为别人服务,而在许多方面,你都在接受别人为你服务。由此,我首先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赞叹,引导学生去研读课文,通过朗读去想象奇丽的景色,通过朗读去体会德国这个民族的奇特,然后再上升到理性的东西,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事实上,当我讲完这一课反思自己的得与失时,我觉得我的这一思路是正确的。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预设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总的教学脉络清晰,一步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在思考中理解句意,从而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意思。不仅使学生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在写作方法上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课堂上在引导学生想象描述花团锦簇的景象时,同学们发言都很精彩,这说明学生是在认真读书了,这一点我感到是我的一大突破。

  当然,这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我还是缺乏经验,在引导学生想象“景色奇丽”一部分内容时,我有点浪费时间了,处理得太繁琐,学生已经理解这段话的内容,我还是让学生反复去读去想,读得太多了,反而有点“过犹不及”。在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上、教育机智上也有待提高,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才能不断地提高。我今后会继续努力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江西省南昌市豫章路小学 邓水红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第八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第八单元以“异国风情”为专题,目的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

  教学本篇课文要让学生对德国气力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有所了解。教学时,我从风景的气力和民族的奇特两方面进行学习,让学生明白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课文既让学生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山东省威海市古寨小学 周迎春

  很荣幸能参加这次的学区活动。在此次活动中,我执教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从接到任务开始,我就经常往来于五年级语文办公室和教室之间,与合作共赢小组的孙老师共同选课、备课,从框架到细节,从内容到形式,从教法到学法,从推敲语言到精心预设,无一不在我们的研讨范围之内。终于,这堂课的设计新鲜出炉了。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好课更是要上出来的。这不,第一次试讲时,因为学生的回答与预设有差距,差点就让这节课夭折了。我在绕了好大一个圈子后,终于将学生引入自己的预设问题,才使得这堂课勉强上完。正是因为对学生估计不足,才会造成这节课的捉襟见肘。所以课后,我们马上将这节课的设计做了很大的调整。后又经过外出学习的洗礼,对于这节课的设计又有了新的想法,于是修修补补,添添改改,使得这节课又旧貌换新颜。在经历了比较顺利的第二次试讲后,我便胸有成竹地等待着活动的到来。

  终于上完了这节学区课。整堂课给我的感觉是比较沉闷,就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言,预设的教学目标算是基本实现。但在课堂上,学生频频出错的朗读,以及木讷疑惑的表情,都在告诉我:这节课问题多多,需要深刻的反思。

  1、词语教学落实不到位,检查预习不充分,没有及时地发现学生易读错的语句并予以纠正。

  2、在教学设计中,还存着其他不足。比如在“积累优美片段”这一环节中,一是给学生的背诵时间有点;二是检查时,缺乏梯度,难度较大,所以学生望而生畏,不愿发言。换一种形式可能会好一些,比如说用“填空”这一形式来检查背诵,降低了难度,效果应该会好一些。

  3、在教学内容上,没有明确的导向性,可能会误使某些孩子产生 “崇洋媚外”的思想。应该让孩子在和文本对话,和教师的对话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感受到德国的美丽不仅指花美还指心灵美。同时,也应让学生了解在我们国家的人民身上,也有这种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优秀品质,只不过表现的方面和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

  4、自己的教态不够洒脱、自然,课堂语言也不很熟练。对学生的发言,缺乏即时性评价,而且评价语言比较单一,目的性不强。在预设与生成的处理上,欠缺随机应变的能力……

  当然,这节课也并非一无是处,课前谈话那看似无意的闲聊,实则为导课服务,使导入比较亲切、自然。整堂课的设计条理清晰,以文章中“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话为线索展开分析,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在朗读中积累语言,在朗读中感受作者的心理和心情,与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课堂最后一环的“好书推荐”也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在师生互相推荐好书的过程中再一次回归主题,揭示中心,使学生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有了更切身的理解和体会。

  有人说,课堂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每节课后,我总要回头想想,简单反思一下,正视并剖析自己的不足。每逢此时,我总会告诉自己,这不是妄自菲薄,这是在经历中成长,痛并快乐着……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篇3

  这篇课文为我们叙述了作者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文字简练优美。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教学课文第三节时,有一句描写德国街景的句子,在这句句子中有“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这几个词的词义要学生理解,这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因此,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图,读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自己来解释这些词语。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释词义,如:找近义词、用自己的话说说、查找字典等方法。

  在解释词语的过程中,我认为不应是要求学生背诵字典上的注释条,而是在读句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意思,注重引导学生个性化释词。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联系完整的语境再读句子。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读的质量,而且读中又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与感受。将理解词语与指导朗读,学习课文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真正做到“读中悟,悟中读”。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尝试运用更多的方法让学生来理解词语,让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篇4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好课更是上出来的。只有上了才会发现不足,才有改进的可能。

  在这次备课的过程中,我就深有体会。匆匆忙忙把教案定稿后,我在二班进行了一次试教,请同年级及有经验的老师来看课并指导。她们给我提了众多的宝贵意见,我采纳了。自己觉得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在此,我要谢谢她们对我的帮助。

  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赞叹,提出贯穿全文的大问题,引导学生去研读课文,通过朗读去想象奇丽的景色,通过想象,欣赏感受奇丽的景色,通过朗读去理解体会德国这个民族的奇特,然后再上升到理性的东西,理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由所收获。

  然而,在这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遗憾,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进如:虽然教案设计好了,但教师对课件的熟悉程度不够,导致在上课的过程中出了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品味“景色奇丽”时应该先让学生想象德国街头的景色,之后马上让学生欣赏图片。使学生逐步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有了切实的感受再来读,学生一定会读得更好。然而在本堂课中,课件出了一点问题,打断了学生的理解思路。虽然学生也理解到了,也读了,但总是感觉欠缺那么一点点。

  有人说,课堂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每节课后,我总要回头想想,简单反思一下,正视并剖析自己的不足。每逢此时,我总会告诉自己,这不是妄自菲薄,这是在经历中成长——痛并快乐着……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本周二接到任务,下周二和五小搞一个“一课同上”活动,让我代表学校去上一节语文课。由于时间的仓促,这几天来忙得找时间看教材,查资料,还要做课件……就是忙。今天我用本班学生来试讲,效果还可以,领导同意我的教学路子。我对今天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自己的语言还不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没有行云流水般的自然与洒脱。有些过度的语言还不是很熟练,有些牵强。对学生说的话,我的评价性语言不够准,不够活。没有适时地将学生的心灵唤起,适时地激励和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我想我应该丰富自己的内涵,不断的学习、读书,积累自己的语言。还要倾听学生的回答,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用宽广的胸怀和博爱去引导学生的思想。

  二、自己的教学体态语还不够大方。自己愿意做脸部小动作,调皮可爱那种,但对我来说就是有点傻。就是不够老练,没有那种随意、自信、大气、果断、挥洒自如的教学风采。

  三、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目的一定要明确、正确。不要把孩子引导有“崇洋媚外”的思想,应该让孩子和文本对话的同时,和教师的对话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感受德国的美丽不仅是花还有心灵,学着去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中国公民。真正体会系羡林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这真的更要求我掌握好方向,在充满动感的课堂上,需要我的心灵时动起来,时静下来。

  四、今天自己表现的还是不错的,比较亲切、和蔼。学生积极性很高,发言也很精彩到位。自己的教学设计比较适和自己和学生,条理清晰,抓住文章中“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展开分析。学生感受语言、品读语言、感悟内涵,在朗读中感知文章,感受作者的心理和心情,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美丽和写作特点,在朗读中积累语言,在朗读中与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

  课堂是不完美的艺术,在这里让人感觉轻松、自然、和谐,感到教师的魅力和学生的激qing,我想那就是一堂舒服的课了!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首先,合理利用课外及多媒体资源,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德国的风光与文化,加深感悟。我在教学中灵活采用“欣赏画面入境,品读想象中生情,深读积累中拓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各种方式读课文,做到读中有体验,读中有所悟,使学生在课堂上大有收获。在具体操作中,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引导学生想象时,要注意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摸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抓住文中那些直接描写的句子,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描写的方法,进行小练笔。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文辞优美,在教学中我设置情境,让学生“走出房屋,来到街道欣赏美丽的花朵。” 先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然后教师配音乐朗读,随后学生交流——充分运用多种手段,丰富课堂呈现的方式,依托资源,通过声音,图象,视频等创设多媒体的情境,思维拓展,让学生能多方位的沉浸在阅读气氛中,有表达的欲望,从而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另外,在教学中,我注意朗读、默读、浏览相结合。通过默读、浏览,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有利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感情的朗读要以正确、流利朗读为前提,以感悟理解为基础,语调平缓之中有起伏,语气平淡之中有激昂。本节课,我重点教学2、3自然段,第2自然段读出作者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的语气;第3自然段图文结合、读想(想象)结合、读议结合,再现美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充分表达出作者对这奇丽风景的欣赏和赞美,进而达到熟读能诵。不同形式的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安排适宜得当,会有恰到好处的效果。此文教学的尝试,不但使得学生对文本加以理解,并且对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训练也有一定的效果。

  公开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老师们:

  上午好!现在我进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一课的课后反思。反思这节课,我觉得主要有以下的三点收获:

  一是准确、深入地理解课文,首先要感动自己。

  第一次初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没什么感觉,觉得很失望。第二次细读的时候,发现其中的优美词句,读起来会让你心动;其中的美好境界,同样了令人向往,于是开始认真备课。当我找到了季羡林老师的方方面面的资料的时候,特别是2006年, 95岁高龄的季羡林老先生被评为感动中国的年度十大人物时,季羡林老先生说:我没有做什么令人感动的事,真的是有的话,只有“勤奋”两字。那是,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再也没有逃避和偷懒的借口,第三、第四遍地深入文本,查找资料,直到滚瓜烂熟为止。我准确、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为上好这一节课奠定了基础。

  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文章感动了自己,未必能感动学生。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我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架起了一座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这节课总体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

  (1)通过朗读感悟和录像图片的渲染,感受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2)通过自由朗读,默读课文,抓重点句;小组合作,朗读感悟;熟读成诵,领略德国的奇丽景色和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通过音乐渲染,学生写话,体会季羡林老先生的人格魅力。

  三是灵活创新地实施教学策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凸显教学的实效性。最主要的特色在以下两点:

  1、对关键词语的处理可谓别具一格、独具匠心,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首先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采用教师范读,学生发现,引导想象、体会朗读借助画面,再次渲染的方法。这种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和积累,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其次,对“应接不暇”的理解,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想其意思,借以指导学生运用;

  第三,通过反复诵读,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熟读成诵,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背诵优美的词句,凸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紧扣文中的主题,反复吟诵,升华主题,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更加和谐地统一。

  在体会“自己的花让别人看”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境中,进而将文章主题升华为“人人奉献美”和“人人收获美”。 通过对季羡林老先生人生经历的介绍,引导学生、想象写话:、他会梦见什么?从而体会季羡林老先生的人格魅力,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更加和谐地统一。

  最后,我的这一堂课肯定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篇5

  这篇课文以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作者在德国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写德国人爱花、养花把花栽种在临街的窗外,让花朵朝外开放,给自己也给别人带来享受和快乐,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尽量少讲,把课堂的时空让给学生,启发学生自读自悟,充分感受语言的美,想像文中的情境之美,进而感悟作者的微言大义。首先是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领略文章大意,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文本的欲望。接下来,组织学生通读全篇,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中心,找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个中心句,借以概括全文,把握全篇。然后,再由中心句展开,让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是通过哪些内容具体表达这一中心的,并找出文中精彩的词语和句子,交流欣赏。重点理解“莞儿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这是对文章中心的展开,由点再回到面,借以对文章进行细致的揣摩和研究。学生在个体研读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加深对课文的认识。重点感受和理解“看花”一段。教师朗读,学生想像。想像鲜花的美丽,体验美好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感悟。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

  课后回味,觉得朗读指导还是不到位,渗透在字里行间中的美,蕴含在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始终没有能够让学生更加充分地去领略。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篇6

  在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笔下,德国充满异国风情的美丽,在一个异常普通的小镇的居民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人性的美丽,成就美丽的境界,这就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给我留下的深刻感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为我们叙述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文字简练优美。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这篇课文是一篇新课文,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要想把这节课讲好,就得下很多时间和精力备课,查找一些相关资料,来更深入地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那段经历,做课件。特别是德国的风土人情,只有自己充分的了解了德国的情况,讲起课文来才能应付自如。在熟读课文之后,我把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都细细的逐一通透的理解了一番。只有在充分的了解了教材,知道了要教什么,从哪里入手,哪个地方是学习的重点,哪些是难点,才能想办法如何去解决这么重难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潜移默化的就理解了,就受到了思想的启迪。在大量了查找阅读和课文相关的资源之后,既如获至宝,又感觉杂乱无章。一时间心里很乱,比如课文的导入,就有很多设想,感觉都不错,难以取舍。

  上课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认真研读了教材、教参,在这虽是一篇较为短小的文章,内容也较浅显易懂,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策略,那就是紧紧抓住“奇丽”与“奇特”两个词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文段,划出能体现德国景色奇丽与民族奇特的句子,以此作为教学的两根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这一教学策略体现在在教学开始时,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找出季羡林旧地重游德国的感受和者对德国的评价:“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奇丽”与“奇特”两个词语让孩子们快速默读课文,划出最能体现德国景色奇丽和民族奇特的句子,分别是“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并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和“德国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指名读、师生合作朗读、个人感情朗读等多种方式充分感受和领悟德国花美、景美、人更美。

  这一堂课讲下来,虽然很忙,很累,但是绝对非常有收获,对自己的教学看得更加清楚了,明白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对自己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樊校长和同组的老师们提出的意见给我很多的启示,思路会拓宽。用樊校长的话说:要有自己的想法。是啊,在不断创新的今天,教学方法,教学思路,可谓是百花齐放,作为第一线上的老师,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适合自己学生的,能发展学生的,能提高教学水平的是很好。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篇7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这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教学之前,我在学生自学字词,充分自读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教学时,紧扣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为什么说是“奇特的民族”?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奇丽美景,并相机引导学生感情理解了第三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抓住“美丽并没有改变”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并进行语句的填空,训练学生表达。最后,我通过播放一组德国风光的短片,让学生对德国有个进一步的认识,学生又从感性这一方面对德国有了认识。

  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自己还有许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教学中还没有找到行云流水般的自然,过渡的语言也欠熟练,未能很好的将学生的心灵唤起,一同感受那情那景,并引起情感的共鸣,没有充分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二、课堂上还未能很好地展示出那种随意、大气、果断、挥洒自如的教学风采。

  三、应当采取多种多样的引导方法,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流利的表达出来。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和缺点.当然,这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我还是缺乏经验,在引导学生想象“景色奇丽”一部分内容时,我有点浪费时间了,处理得太繁琐,学生已经理解这段话的内容,我还是让学生反复去读去想,读得太多了,反而有点“过犹不及”。在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上、教育机智上也有待提高,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才能不断地提高。我今后会继续努力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为我们叙述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文字简练优美。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研读了几遍课文后,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3、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在设计课时,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一主线,让学生形象认识德国街道上花团锦簇的景色,再从“脊梁”一词抽象感受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品质。

  一、闪光之处。

  (一)配乐朗读激发学生朗读激qing。

  朗读教学的指导一直是我教学的弱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做了尝试,也给了自己信心。

  课堂实录:

  默读课文,体悟风情,找出感受奇丽的景色的句子。

  随着学生的交流,投影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a、引导学生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表现“丽”)

  老师这里有图片,这样的画面会让你想起那个词语?

  b、体会景色“奇”在哪里。(“任何”“家家户户”表现“奇”)

  c、指导朗读。

  理解“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如入山阴道上”,随机指导朗读。

  师:是什么让作者感到“应接不暇”呢?(花)在这句话中,作者把花比作(海洋),谁来说说海洋的特点是什么?(无边无际)

  师:整条街道上的花就像海洋一样,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让人应接不暇,怪不得作者发出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

  d、把你感受到的美送进句子中,读一读。

  e、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老师把你带到德国的街道上。(配乐朗读)

  漫步在这样的街道上,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让我们一起读出我们的感受。

  试试看用这样的方式能不能读出来?(填空读)

  反思:“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以上片段我围绕中心问题反复研读课文,将重点段句的朗读与悟情有机的融为一体,努力遵循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在品位的基础上读,在读中进行想象,力图使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把学生领进浓浓的诗意境界,言为心声,学生把心境和感受读出来了,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二)秉持语文本色,进行词语比较和拓展练习,解决教学难点。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文中蕴含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如何于无痕处解决这一难题,是我课堂中力求突破的。

  教学实录:

  (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花的脊梁”指的是什么呢?当你第一次看到德国人把花的笑脸都朝向了窗外,而把脊梁对着自己,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师:如果你跟作者一样,第一次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你的感受会是什么?(奇怪、不理解)好,请读出这种吃惊、不理解。

  作者禁不住问自己的女房东: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吧?此时的女房东只是莞尔一笑,答道:正是这样。

  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理解莞尔一笑吗?(微笑)

  莞尔一笑确实就是微微一笑的意思,请看这两个句子,认真读读有什么不一样?

  女房东只是莞尔一笑,答道:正是这样!

  女房东只是微微一笑,答道:正是这样!

  有着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的房东无疑是美丽,所以她的笑容只能莞尔一笑。老师提前阅读过一段资料,深受感动推荐给大家。

  补充材料:当时,季老先生在哥廷根租住的房子,房东姓欧朴尔。女主人欧朴尔太太大约五十多岁,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主妇,善良得像慈母一样。他们只有一个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季先生就住在他们儿子的房间,就像一位家庭成员一样,一住就是十年。

  面对我的惊奇,女房东只是莞尔一笑着简简单单说了四个字:正是这样!透过她的莞尔一笑和简单回答,你体会到了什么?

  当一种行为让人们觉得就应该是这样,这就成了一种习惯。而这习惯慢慢就形成了一种品质,一个民族的特色。

  对于德国人来说这样把花朵美丽的笑脸给别人看,把花的枝干留给自己的一一种习惯,所以很是平淡。

  反思:学生通过教师的这一指引,自然就明白奇特的民族的含义,而且彻底明白“莞尔一笑“的意思,在当天的日记中,很多同学都恰当地运用了这个成语。

  教学实录:投影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如果你是德国人,漫步在街道上看到自己家的窗台上花团锦簇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你会想些什么呢?

  如果你是德国人,漫步在街道上看到别人家的窗台上花团锦簇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你会想些什么呢?

  如果你是季先生,漫步在德国街道上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台上花团锦簇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你会想些什么呢?

  通过这三个拓展练习,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去想、去回味、去升华,激发学生个性化的发言,从而点出季羡林先生对德国人这一美好品质的赞美并希望中国人学习这一做法。为理解“耐人寻味”和 “花的梦、思乡的梦”作好铺垫,使学生理解起来水到渠成。

  二、不足之处。

  (一)没有设计精彩的导入语。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语会一下子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实录: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这色彩斑斓的世界里有许多美丽的东西。例如我们中国有锦绣山河,其他国家也有独特的风景。这节课我们随季羡林先生一起走进德国,感受异国风情。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再看华老师的导语:

  她先在黑板上画了一枝花,让学生猜是什么字,学生兴致盎然,我也为老师独到的设计喝彩。

  (二)拓展阅读的诗有待商榷。

  为了让学生知道每个人的自觉行为就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就形成了一个民族的特质,我想学生推荐了卞之琳的《段章》,这首诗比较朦胧,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来得及向学生解释,这首诗基本没起作用。

  (三)课堂设计的深度不够。

  “同样一篇课文,华老师像给大学生上,你像给小学生上。”孙颖老师如是说。回想华老师的课堂,既引用了德国在战败后的一个感人故事,又出示《较量》这个故事,引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命运,整节课显得大气。我的课堂只抓住了课本的那点知识,延展得太少。

  老师的高度决定了课堂的深度、广度。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优秀教师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篇8

  【教学案例】

  再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导语:

  是呀!爱花的民族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德国人种花有何独到之处?请快速浏览全文,用“  ”画出相关的答案。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当学生从第二自然段找到答案时,教师可相机展示重点句: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⑴ 请生个别读。正音:“脊梁”读作jǐ   liang;理解“脊梁”的意思。

  (因为花朵都朝外开,那么在屋里看到的“花的脊梁”就是花朵的背面包括枝干和叶子。显然,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⑵ 德国人种花有何特别之处?

  (从“家家户户”一词可见德国人人爱花;而他们将花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将最美的花给别人看,这种做法实在令人感到惊叹。)

  ⑶ 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

  (爱花如此真切的德国人却将最美的鲜花给别人欣赏,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德国人看来是如此的平常。你从文中哪个词看出来了?──“莞尔一笑”:轻轻一笑。)

  ⑷ 补充材料:

  当时,季老先生在哥廷根租住的房子,房东姓欧朴尔。女主人欧朴尔太太大约五十多岁,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主妇,善良得像慈母一样。他们只有一个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季先生就住在他们儿子的房间,就像一位家庭成员一样,一住就是十年。

  听了这个介绍,你觉得女房东是怎么一个人?简简单单的“正是这样”说明了什么?

  (德国人爱花,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全部展示给大家一起享用,他们内敛而不张扬,淳朴简单的人生境界,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读了这一段,你觉得哥廷根之美,还美在什么?

  【教学反思】

  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让学生感悟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德,并能以此为契机,教育学生做一个有美德的人,在学校里学会关心老师和同学,在家里,能够多替爸爸妈妈想想,为他们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篇9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 丛秀珍 

  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当得知是季羡林先生的文章时就更加爱不释手,反反复复读过许多遍,越来越感觉到季老就在眼前,伟人的形象随之高大;越来越感觉到季老的文品如其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人生的一种崇高境界,“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不仅仅是季羡林先生在介绍德国的民俗风情,更重要的是在赞扬一种精神!精美隽永的短文不难理解,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国学大师油然而生敬仰、崇拜之情。所以,“走进季羡林”成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走进季羡林”,让学生回忆起季老在《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亲切的话语,孩子们对季老提出的“中西贯通,文理贯通,古今贯通”记忆犹新;“走进季羡林”,让学生在季老的散文《怀念母亲》《月是故乡明》中,体会到了魂秦梦绕的思乡情和赤子深情;“走进季羡林”,让学生被字里行间弥漫的真情挚意所打动, “树愈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种植……今天,孩子们也许还不太懂,但是这位鸿儒长者肯定会在他们的心灵立起一道丰碑!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行云流水般的散文,自然天成,其背后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这不仅仅是说给给孩子们听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是多么令人向往!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山东省烟台市工人子弟小学 金 玲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我国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让人既开眼界,又颇受教育。

  本组课文的教学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根据这个目的我精心的设计了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是一篇新课文,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要想把这节课讲好,就得下很多时间和精力备课,查找一些相关资料,来更深入地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那段经历,做课件。特别是德国的风土人情,只有自己充分的了解了德国的情况,讲起课文来才能应付自如。在熟读课文之后,我把教学参考书上的教材解读,教学目标,教学建议,教学案例细细的逐一通透的理解了一番。只有在充分的了解了教材,知道了要教什么,从哪里入手,哪个地方是学习的重点,哪些是难点,才能想办法如何去解决这么重难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潜移默化的就理解了,就受到了思想的启迪。

  在大量了查找阅读和课文相关的资源之后,既如获至宝,又感觉杂乱无章。一时间心里很乱,比如课文的导入,就有很多设想,感觉都不错,难以取舍。我设计的是谈话导入,由于上个学期学过《怀念母亲》学生已经搜集了季老的资料了,也从中知道了季老曾经在德国呆过11年,所以我简介了写作背景,让学生主要交流了德国的一些资料。但是学生的资料准备得不充分,比较少。我觉得我应该搜集一些德国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得更多一些。初读课文时,是从课题入手还是从课文的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还是从作者回到德国回答朋友的话“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最后决定从作者第一次到德国之后对德国人的爱花之情自己的感受入手。让学生了解德国人种花的独特之处。这一课的教案反反复复改了好多遍,在备教材的同时,还要备学生,根据学生的情况,自己揣摸一下学生时候能接受这个问题,学生是否能明白。可以说是千思百绪涌入心头。

  为了让学生了解德国人种花的特别之处,我设计了一个问学生家里种花是为了干什么,一对比,学生跟季先生的感受就接近了。抓住关键词“家家户户” “都”,让学生好了德国人美好的想法。在这一段我补充了一段介绍女主人的资料,意图是让学生知道虽然女主人和季老是出租者和租房者的关系,但是他们相处的十年关系就像一家人一样,从而感受到德国人与外人很好相处,平易近人,象花儿一样美丽,从而更加地了解他们为什么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可是课堂上没有点透,引导得不到位,所以这个环节让很多听课的老师感觉不知所云。也不知学生在心理感受到德国人那像花儿一样的美好心灵了吗?

  第三自然段,主要描述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因为看到本组的训练重点之一是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所以我安排的教学环节是承接第二段让学生欣赏德国大街上这道独特的风景。看完之后让学生自己说说刚才看到的,感受到的。我的意图是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季老的文采,学习季老的写作方法和遣词造句的能力。不知道是先学文还是先看录像比较能达到我的这个教学目的。

  在课件上我觉得曹校长的意见给得很好,让学生感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时,图片一个一个的一次播放这种视觉效果更令人印象深刻,比我把好几张图片放在一起一次性放映出来好。

  在理解“如入山阴道上”我没有弄懂这个比喻的用意,我理解成了走在街道上就如走进了两旁是密密的树林,走进去空气清新,心情舒爽。在评课的时候,曹校长说这里是说花儿的数量很多如山阴道两旁的树木让人目不暇接,我们都恍然大悟。呵呵,因为在备课的时候我问同组的一位老师,我们两个人揣摩了半天也觉得有点让人费解。曹校长这么一点拨,我们都恍然大悟。真是惭愧啊。在理解教材时还是应该用点心才是。在这个环节上,对词语的理解要联系实际生活,

  纵观全程来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堂上把握得还行,基本上完成了一课时的任务。在开头时,问题串联比较多。在指导朗读上,齐读得比较多,效果不明显。如果让学生单个朗读,感情很容易流露出来。在理解重点句子时,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深入去理解,没有很好地去挖掘深层次的的东西。同组的同事给的意见很好,没有让学生深刻地去认识,去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有些泛泛之谈,没有说出深层次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方法单一,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以后我要讲究方法,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这一堂课讲下来,虽然很忙,很累,但是绝对非常有收获,对自己的教学看得更加清楚了,明白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对自己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曹校长和同组的老师们给的意见给我很多的启示,思路会拓宽。用曹校长的话说:要有自己的想法。是啊,在不断创新的今天,教学方法,教学思路,可谓是百花齐放,作为第一线上的老师,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适合自己学生的,能发展学生的,能提高教学水平的是很好。最后一句话来总结我心潮起伏的思绪吧。借用一句广告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相信自己!!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后反思

  山东省莱州市虎头崖镇东宋完小 聂金瑞

  在这次备课的过程中,自己受到各级领导和老师的帮助和指导,觉得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在此深表感谢。

  上课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认真研读了教材、教参,在这虽是一篇较为短小的文章,内容也较浅显易懂,只要抓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文章的主旨,许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但在我反复研读教材的过程中,总觉得还少点什么。“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其实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想只要我们的孩子认真读书,都能理解这句话。生活中孩子们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这一点,我相信孩子们也能举出实例。但仅仅能举出实例,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还不够,还要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德国这个民族的这一种美好的境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人永远不可能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与别人一起构成这样那样的关系。要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更应该时时处处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由此,我确定了我的基本教学思路是由景到人再到理的顺序层层展开。

  那么如何展开?在开始时我处理的不是很好。后来,经过领导的多次指导,我又重新确定了讲课的思路。首先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赞叹,引导学生去研读课文,通过朗读去想象奇丽的景色,通过朗读去体会德国这个民族的奇特,然后再上升到理性的东西,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事实上,当我讲完这一课反思自己的得与失时,我觉得我的这一思路是正确的。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预设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总的教学脉络清晰,一步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在思考中理解句意,从而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且使学生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课堂上在引导学生想象描述花团锦簇的景象时,同学们发言都很精彩,这说明学生是在认真读书了,这一点我感到是我的一大突破。另外在文本的研读上,我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不仅读教材教参,还读作者季羡林的作品,读介绍季羡林的书,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走进作者的心,让我明白了这篇文章并不仅仅是要学生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还要学习外国的优秀文化,并从中感悟人生的哲理。

  当然,这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我还是缺乏经验,在引导学生想象“景色奇丽”一部分内容时,我有点浪费时间了,处理得太繁琐,学生已经理解这段话的内容,我还是让学生反复去读去想,读得太多了,反而有点“过犹不及”。所以,在感悟“民族奇特”,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时,时间就显得仓促了很多。

  另外,在教学方法上,仔细回想一下,本身有许多的不足之处,如,在对学生的引导、评价语言上有诸多失当之处,不能很好地启发、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理解;在预设与生成的处理上,欠缺随机应变的能力,缺乏调空课堂气氛的能力……只有明白了自己的缺点,才有进步的可能,今后我会加倍努力。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启示与教育。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以及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

  季羡林爷爷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德国留学生活了十年,过了四五十年以后再次去了德国,回来后感慨万千,写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随语言大师季羡林的文章走进德国,或许你能从中对德国人有所了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齐读,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3.生指出书写上的疑难字,指导书写生字:脊、嫣

  三、由浅入深,探究文本

  1、看课题,体会“让”的意思。将“让”字去掉,与课题作比较:(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2)、自己的花是别人看的。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加上“让”有主动的、心甘情愿的给别人看的意思。

  2、浏览课文,发现文中藏着的“让”。请你发现一下,文中哪些句子告诉我们德国人养花是“让”别人看的?看看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1)学生浏览课文,发现“让”,教师巡视点拨。

  (2)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对以下句子作深入引导。

  句子一: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请学生读,理解“脊梁”的意思。花的脊梁就是花朵的背面(包括枝干和叶子)。显然,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句子二: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德国人养花真是与众不同,非常奇特呀!)齐读。

  3、德国人的“让”,让出了什么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德国人是怎样养花“让”别人看的?他们这样养花有好处吗?

  二、品读课文,感悟“美丽”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文中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话就说到了: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找出具体描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句子,划上横线。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这里景色真美呀,这段文字也很美!同学们再默读这两句,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1>抽学生读文,结合你的生活所见闭眼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想看看这样美的画面吗?(出示图片)师解说: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抽几生,读出“花团锦簇”的形象),它侧重写花的形态;这些花有紫色有红色,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叫“姹紫嫣红”(点几组,读出“姹紫嫣红”的味道),它侧重写花的色彩。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呀。

  预设二:应接不暇

  <1>不光一家窗前是这样美,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呀!放眼望去——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 理解“应接不暇”: “暇”什么意思?(空闲,没事的时候。“暇”与时间有关,所以要记住它是“日”字旁。)“不暇”就是——(没有空闲)。“应接不暇”呢?(看图)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我们眼花缭乱,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花多而美,让人眼睛看不过来,这就叫——

  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我们眼睛都看不过来,这也叫——

  爸爸过生日,来了很多客人,全家接待不过来,这也叫——

  <3>生活中,你还有“应接不暇”的时候吗?

  这里的鲜花如此美丽,如此壮观,让人应接不暇呀,我们欣赏到了德国奇丽的景色。你能通过朗读再现这样的美景吗?

  (3)指导朗读

  作者优美的语言,将我们带到了德国。(齐读)

  同学们,我们就在德国,到街上去看看吧!(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

  这里花如海,总也看不够啊!(背)走过任何一条街——

  内容理解了,读的遍数多了,自然就能背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熟读成诵”,也是我们惯用的背诵方法。

  (4)过渡:走在美丽的大街上,花香醉人,心旷神怡,自然地让人想到奇丽景色背后人们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课文中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多么有意思呀!所以作者说(齐读)——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5)理解“耐人寻味”的意思。(人们走在这样的街道上,看到自己种的鲜花被别人欣赏,不由得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想法。 像这种引起人们思考、值得人们回味的情形,我们可以称它为“耐人寻味”。)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四五十年过去了,季羡林爷爷又一次到了德国,又一次看到了这奇丽的景色,当朋友问他德国有什么变化吗?他说:(齐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2)季羡林说的“美丽”指什么?“德国人有什么特点?”。

  (3)猜度季羡林的“梦”。——“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结合季老的《留德十年》、《再回哥廷根》文章片段,说说季老到底做了一个怎样的梦。)

  四、作业设计

  1、抄写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并背诵第三自然段。

  2、推荐阅读:季羡林爷爷的回忆录《德国印象》。

  五、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    奇

  花团锦簇      丽    特      人人为我

  姹紫嫣红     的    的      我为人人

  景    民

  色    族

  教学反思:

  在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笔下,德国充满异国风情的美丽,在一个异常普通的小镇的居民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人性的美丽,成就美丽的境界,这就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给我留下的深刻感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为我们叙述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文字简练优美。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在课堂上,我请学生自由默读课文,体悟风情,找出“人人为我”的句子。随着学生的交流,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引导学生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利用图片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体会花之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理解应接不暇的意思,体会花之多。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以上片段我围绕中心问题反复研读课文,将重点段句的朗读与悟情有机的融为一体,努力遵循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在品位的基础上读,在读中进行想象,力图使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把学生领进浓浓的诗意境界,言为心声,希望学生把心境和感受读出来,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文中蕴含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如何于无痕处解决这一难题,是我课堂中力求突破的。这个问题,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再加上课件教学的配合,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回顾整堂课,还是有一些让自己不甚满意之处:

  朗读教学的指导一直是我教学的弱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做了尝试,未进入最佳朗读状态,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待提高,我很希望在体会感受景色奇丽这个环节上指导朗读给全课掀起第一波高潮。可惜事与愿违,虽然通过直观的图片视觉冲击,学生能体会到美丽的景致,也可以想象得到漫步德国街头美好的心境,但是并不能在读的过程中把各自的感觉读到位,的确成为一桩憾事。

  这样一次充满馨香四溢的异国风情之旅,让我感受之真切到老师的高度将决定课堂的深度和广度是何故。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将会是我不懈之追求的目标。

精选图文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230241142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