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 > 高二 > 高二下学期历史知识点

高二下学期历史知识点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高二下学期历史知识点

微信扫码分享

【#高二# 导语】高二变化的大背景,便是文理分科(或七选三)。在对各个学科都有了初步了解后,学生们需要对自己未来的发展科目有所选择、有所侧重。这可谓是学生们第一次完全自己把握、风险未知的主动选择。金笔头网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下学期历史知识点》,助你金榜题名!

高二下学期历史知识点(一)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

  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2、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

  (1)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2)强调人的价值。

  (3)代表人物及主张: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二、美德即知识

  1、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4)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2、影响: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著有《理想国》一书,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主张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

  2、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级的。

高二下学期历史知识点(二)


  一、“开眼看世界”

  1.代表人物及核心思想:(地主阶级抵抗派)。

  (1)林则徐: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成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编撰《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概念:先进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从封闭状态中走出来,摒弃传统的夷夏观念,率先提出向西方学习。

  3.影响: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解放思想。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

  2.主张: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3.目的:挽救清朝封建统治。

  4.概念:封建纲常伦理为国家根本,用西方科学技术来挽救统治。

  5.意义:将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张付诸实践,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派:

  (1)背景: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3)主张: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4)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没有付诸实践。

  2.晚期维新派:

  (1)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民族危机严重;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3)主张:

  ①康有为: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用经学外衣,利用孔子权威来否定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②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③严复:指出封建君主为“大盗窃国”,翻译《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4)实践:1898年发动戊戌变法,但最后结果失败。

  (5)影响:是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高二下学期历史知识点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高二下学期历史知识点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