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初中 > 初二 > 语文配套练习册八年级上册答案2017【十篇】

语文配套练习册八年级上册答案2017【十篇】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语文配套练习册八年级上册答案2017【十篇】

微信扫码分享

#初二# 导语】以下是金笔头网为您整理的语文配套练习册八年级上册答案2017【十篇】,供大家学习参考。

  【1、新闻两则】

  一.积累运用

  1.dāngdíjiānxiùâsuíjìngwãnhuángyù2.(1).ABAA(2).ABAB(3).ABBA3.溃退——军队没有抵抗能力,纷纷败散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坚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阻遏——阻止

  企图——图谋、打算4.C5.C

  6.(1)标题#初二# 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3)毛泽东新闻稿7.略

  二.阅读鉴赏

  (一)1.电头。交代了发电的时间、地点及通讯社名称。

  2.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到“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冲破敌阵”和“横渡长江”。3.概括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4.“不含”两个字用在表明地点的句子内,语义明确,不产生歧义。

  5.中路军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首先突破敌军防线,24小时内全部渡过长江。

  6.从“此种情况”到“有很大关系”。赞颂我军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同时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揭露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二)1.南京完全解放,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灭亡。

  2.#初二# 导语:“国民党22年„„宣告灭亡。”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概要。

  3.第一层:“人民解放军入城后„„献花致敬。”大意:群众欢迎解放军的热烈场面。第二层:“人民解放军已布告安民„„开门营业。”大意:解放后的南京,社会秩序稳定。第三层:“在发起渡江„„有组织的抵抗。”大意:对这一事件的评论。

  4.记叙和议论。新闻要用事实说话,这是对的,但是也并不排斥议论,适当的议论可以对事实作出必要的分析和评价。

  【2、芦花荡】

  一.积累运用1.A

  2.(1)犁铧黎明梨树(2)船舱沧海抢劫(3)烧水阻挠浇花(4)树梢稍微俏皮(5)穿梭俊美疏浚(6)竹篙蒿草嵩山3.(1)渗——惨林林——淋淋(2)窜——蹿窜——蹿(3)末——抹(4)错——措4.(1)心里描写(2)肖像描写5.C

  6.B

  7.撑奔着飘

  8.示例:让我们做根的事业吧,把养分输送给叶和花。让我们做土的事业吧,把千万棵花孕育的根深叶茂。9.B

  (二)阅读鉴赏

  (一)1.“一声一声想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这个比喻句形象地表现了老头子内疚到了极点,痛苦到了极点,他感到耻辱,无地自容。

  2.因为他感到自己没有顺利完成任务,自己向部队作的保证落了空,觉得没脸见部队。与“过于自信与自尊”一句照应。

  3.衬托老头子因女孩受伤而自责、失落的心。飒飒的风响正像老头子不平静的心。

  (二).“苇叶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捉鱼用”(眼前看见到的苇是实写);“我走在淀边上,想象假如是五月,那回事苇的世界”(想象和联想的苇,则是虚写)。

  作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把人和苇紧紧结合在一起,既富有地方特征,又把斗争的环境和斗争的场面交融在一起,使形象鲜明,象征意义更加具体突出。2.荷塘朱自清知识海洋

  3.仇恨是一个:根据地人民对日本鬼子切齿的仇恨:爱是一个:老百姓对子弟兵的关心爱护:智慧是一个:巧妙掩护干部免遭敌人搜捕。这句话突出了采蒲台妇女们仇恨日寇、爱护战士、机智勇敢。4.D

  【3、蜡烛】

  一.积累运用

  1.(1)fú(2)jiào(3)pǎi(4)lì(5)pú(6)yâ(7)xīn(8)jū(9)chàn

  2.fú拂晓fú仿佛lì瓦砾shuî铄金là蜡烛là腊月jiã竭力xiē歇息

  3.(1)精神疲乏,气力使尽,形容高度疲劳。

  (2)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长久流传,永不磨灭。(3)严肃而恭敬4.×√×√√5.略6.A

  二、阅读鉴赏

  (一)1.表现了敌人的凶残,表明“方场”区域处在危险的境地,更衬托老妇人不顾危险埋葬战士的爱心。2.看到战死的士兵,老妇人有失去亲人的悲痛,情感都郁积于心,很想说出来。3.“直着身子”是因为她的年老,不能匍匐,也不能快跑。

  这一举动表现出老妇人“一定要为战死的孩子祈祷、安葬,哪怕牺牲生命”的内心活动。4.多年轻、多勇敢的孩子,不能让你孤零零地独自在这儿。(答案不)(二)1.一位德国母亲收留交战的美、德士兵。平安的度过了一个圣诞夜。2.“这回事”指相互为交战双方的这一事实:“孩子们”指德国兵和美国兵。

  3.母亲亲眼看到不共戴天的敌人能够友好的相处,非常高兴,她相信两国人民之间没有仇恨,战争很快就会结束的,所以很“激动”。

  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勇敢、慈爱、富有同情心、有着博大胸怀的人。虽然她是德国人,但她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她痛恨战争,渴望和平。因此,当美国士兵像向她求救时,她才会置生死于度外,毫不犹豫的收留他们,并杀掉家中的公鸡来款待他们。这位母亲是伟大而可敬的。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一、1.jǐyǔ琉璃fàláng

  缭hài曦瞥jiâ箧

  2.(1)CDAEB(2).BC(3).A

  3.提示:任选文中的句子,注意对美法联军的“赞誉”是反语,反话正说。4.击败——打败大胜——小胜力挫——力克5.不可名状仿佛6.B

  二、(一)1.亚洲文明的代表或亚洲文明的象征。

  2.总评,以全球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的地位。

  3.因为圆明园是幻想艺术的代表作,用“诗人”修饰“建筑师”是为了强调其富于幻想的特点。4.凸显出侵略者行径的野蛮。

  5.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花园,但归根结底,是属于全人类的。(二)1.(1)在这里体验品味、领悟、研究的意思。(2)这里运用了借喻,指圆明园被焚毁。

  2.第一部分总的介绍圆明园的美丽,却被英法联军焚毁;第二部分具体介绍“大水法”这一景观;第三部分具体写汉白玉的精神。

  3.文中用圆明园的“原本”的样子和现在的残骸进行比较,以此来英法联军的卑劣行径。

  5.“他觉得这奇观不应该在不文明的大清帝国,他觉得中国人不配享受这大水法。”这里刻画了英法使臣马戛尔尼阴暗丑陋的内心世界,他的骄横,他的强盗逻辑,他的贪婪卑劣的心理都很具有代表性。文章通过对此人的描写,来揭露西方列强的本质,使人窥见了历史的悲剧皆源于罪恶的心理。

  6.赞美汉白玉宁愿粉身碎骨,也不苟且偷生。实则赞颂中国人的气节。

  【5、亲爱的爸爸妈妈】

  一、1.A

  2.(1)键——健(2)型——形(3)溶——融3.(1)CBA(2)DACB

  4.(1)排比(2)设问(3)比喻(4)拟人5.B

  二、(一)1.孩子们被残杀前上课的情景。写出了孩子们的生命活动,寄托人们对孩子们的怀念和对法西斯灭绝人性的暴行的控诉。

  2.“世世代代”‘人’字加引号起强调作用,强调人的价值及生命的尊严。

  3.作者是华裔作家,一颗“中国心”使她联想起南京*,联想到自己的同胞曾经经历过深重苦难,也表明和平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向往的,全人类都要警醒: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4.略

  (二)1.C2.D

  3.表现了人物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4.不矛盾。踏实自尊自爱的人,他之所以偷食物是迫于无奈,不得已而为之。

  【6、阿长与《<山海经>》】

  1、积累运用

  1.惶lǔ悚dan琐shuāng慕hai诘pīzēng炙2.A

  3.(1)辟头(2)渴慕(3)震悚(4)疏懒4.B

  5.鲁迅《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6.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敬意逐渐淡薄直至完全消失二、阅读鉴赏(一)

  1.第一层(第1段):写作者给阿长说《山海经》。

  第二层(第2~5段):记叙阿长买来《山海经》及作者的感受。第三层(第6段):写《山海经》是我心爱的宝书。

  2.表现“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3.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表现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我爱戴。

  4.因为对这四本书“我”曾经那么“渴慕”“念念不忘”而没法得到。如今,却由一个自己不抱任何希望的人买来了,当然会视为宝书了。(二)

  1.都给别人做佣人,都有着凄苦的人生,都有善良、质朴、宽厚、仁慈的品质,任劳任怨。2.老哥哥勤劳、善良、正义,同事还具有质朴、宽厚、仁慈的品质,而且任劳任怨。

  3.老哥哥在“我”家辛辛苦苦劳累了一声,却常挨骂,看祖父的冷脸,人老体衰时背祖父赶出大门。老哥哥走时,“我当时的心比老哥哥的心还不好过,真想给老哥哥讲讲请,可是望一下祖父的脸,心又冷了”。

  4.“我”热爱、同情、惦记、怀念老哥哥,对老哥哥有这深厚真挚的感情。

  【7、背影】

  2.(1)不幸的事接连发生。(2)凄惨暗淡,不景气。(3)犹豫。

  (4)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3.(1)√(2)×(3)√(4)√4.D5.A

  二、(一)1.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送“我”上火车。2.因为他爱子情切,别人去不放心。3.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4.这两个“聪明”的意思都是糊涂。表明“我”痛恨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二)1.jǐlùxiǎngbï

  2.为下文写那位父亲托孩子骑在自己的脖子上看电影做铺垫;同时也是与后文形成对比,今昔相比照,父亲由年轻的电影迷变成“不想凑什么热闹”的老人,由那时能托起我看电影的健壮变成了如今的花白头发的驼背。

  3.平日的生活里“我”很难记起,很难注意父亲表达父爱的方式,因为对这“爱”似乎已“习以为常”了。可是,眼前这位父亲的举动勾起了我对童年,对这相似一幕的回忆,而这一举正是浓浓的父爱啊!4.父爱如山,父爱是海,无论我们长多大,无论我们走到哪,无论我们飞多高,父亲无私的爱会永远伴我们左右,而父爱是无价的,父爱的高度是无法丈量的,因为父爱是没有终点的。

  【8、老王】

  一、1.缔造谛听僻静避免伛偻辉煌惶恐2.B3.C

  4.杨绛钱钟书《围城》

  二、(一)1.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形同僵尸,可见老王身体极度虚弱,生命将逝。2.这正是老王善良的表现,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钱了人情,去世前海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他的仁厚善良是中国劳动人民最可敬的品质。

  3.作者没有直接抒发她的感动、痛心等,二十采用平淡的白描手法,将自己深刻的感怀、歉疚等情绪织入叙述的肌理之中。

  4.含蓄地透露了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内心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5.“我”具有平等意识,关爱而非歧视不幸者,心地善良。

  6.运用拟物夸张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王奄奄一息的状况,突出了他在艰难中报答他人的高贵品质,再次强化了老王临终前的形象,表现他生活上的枯井,表现他人性上的善良。(二).(1)不随便丢字纸,专门准备纸篓,还放在尊贵的位置上。(2)有专门收字纸的人,到专门的地点焚化。2.(1)焚化字纸。

  (2)供奉掌握文运的神——文昌帝。(3)供信徒进行拜祭。(4)印行《文昌帝君阴骘文》。

  3.靠香客的赏钱,,印《阴鸷文》得的工钱和他收字纸所得的赏钱与施舍。4.借助老白所收字纸上的文字变化,反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9、台阶】

  一、

  3.(1)微乎其微不值得称赞。(2)指聚集了许多人的公开场合4.(1)肖像描写。作用略

  (2)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作用略。5.A二、

  (一)1.阶梯地位

  2.这一细节,描写出了父亲是靠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的,也写出了父亲造新屋的艰辛。3.喜悦之情

  4.新屋落成,父亲老了,身体垮了,这中间透露出一种凄楚、心酸的情感。

  5.父亲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困苦,根源在于经济落后。父亲这个人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不畏劳苦,自立自强。

  (二)1.A

  2.因为“她”的儿子小时候也说过类似的话,做过类似的事,最后走上了犯罪道路。3.不!我们补课去!4.C

  【10、信客】

  一、ànyànâzhuïzhōupâicùjuãjīdūxíxūdùmáojìliǎng2.济jǐ济南jì接济作zuî作业zuō作坊3.跋/拔潦/嘹晦/侮

  4.(1)颓丧,失意。(2)追问,责问。(3)背地里进行安排:暗中作弊。(4)潦倒失意。(5)穷困:受挫折。(6)突然,出乎意料。5、(1)设问反问(2)排比(3)比喻6、(1)√(2)×(3)×(4)√(5)×二、(一)1.信客为客死他乡的谋生者充当代理人。

  2.一方面强调信客这一职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表明第二代信客正是恪守着这一信念挑着生死福祸的重担,来回奔忙于城市和乡村的。3.待人宽容,善良厚道。

  4.在当时,善良的信客不论是对于外出离乡者,还是在山村里热切盼望者都是非常重要的。信客是乡村与城市接通的媒介,也是亲人们互相沟通的纽带。(二)阅读散文诗《乞丐》回答问题乞丐屠格涅夫

  我走过街头一个老态龙钟的乞丐把我拦住。红肿的、泪水模糊的眼睛,青紫的嘴唇,褴褛的衣衫,污*的伤口啊,贫穷把这个不幸的生命噬啮得多么丑陋!他向我伸来一只通红的、浮肿的、肮脏的手他喃喃地乞求帮助。我摸遍了全身的口袋没有钱包,没有怀表。甚至连手绢也没有我身边一无所有。而乞丐在等待他那只向我伸来的手微微摇晃和颤抖着。窘急、惶恐之下,我紧紧地握住这只肮脏的颤抖的手不要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带,兄弟。乞丐用他红肿的双眼注视着我,那青紫的嘴唇流出一丝笑意于是,他也同样握紧了我那冰凉的手指。没关系,兄弟,他吃力地咕哝着,这也多谢了。这也是施舍,兄弟。我明白了,我也得到了兄弟的施舍。

  1.本文对乞丐的描写,主要采用了人物描写中的哪些方法?试各举一例。

  肖像描写:“红肿的、泪水模糊的眼睛,青紫的嘴唇,褴褛的衣衫,污*的伤口„„”动作描写:“他那只向我伸来的手微微摇晃和颤抖着。”

  语言描写:“ˋ没关系,兄弟,ˊ他吃力地嘟囔着ˋ我也多谢了,这也是施舍,兄弟。ˊ”

  2.文中乞丐“等待”的是物质上的施舍,后来他得到的“我”的“施舍”是指“我”给了他同情、歉意及尊重。

  3.文末“我也得到了兄弟的施舍”一句中,“施舍”是指乞丐给了我理解与宽容,从兄弟的称呼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乞丐的。

  .综合全文来看,“我”是一个平等待人,尊重别人,富有同情心的人;乞丐是一个心地善良,理解、宽容别人的人。

  5.文章揭示的主题是(B)

  A.人间贫富悬殊,社会制度极不合理。

  B.人与人之间应充满关切与理解,弘扬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C.穷人对富人不能苛求。

  D.夫人对穷人应怀有无限的同情心。

  6.“我”和“乞丐”给了你怎样的启示?生活中你给予过别人施舍吗?得到过别人的施舍吗?人与人之间应互相理解、关爱、尊重、宽容。(侧重于精神上的“给予”和“施舍”回答) 语文配套练习册八年级上册答案2017【十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语文配套练习册八年级上册答案2017【十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