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假日作文 > 其它节日 > 最新郁达夫《故都的秋》原文【优秀3篇】

最新郁达夫《故都的秋》原文【优秀3篇】

甜尕妞 点赞 分享
最新郁达夫《故都的秋》原文【优秀3篇】

微信扫码分享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3篇《最新郁达夫《故都的秋》原文》,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郁达夫《故都的秋》原文 篇一

由主观感受和客观描绘的统一而构成的和谐的色彩感和画面美,是《故都的秋》的第一个特色。

色彩,作为美学上的概念,具有两个方面的资料: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不带有自身的某种色彩,我们不妨称它为客观色彩;客观存在反映到人的意念上来,它的色彩便带有必须的主观性,我们称它为主观色彩。这两种色彩在郁达夫的笔下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异常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之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读者也许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一开始就在读者感情上涂上一层悲凉的色彩呢是不是违反了生活的逻辑不,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表现。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是说人的情感随外物变化而变化,春景使人畅怀,暮秋令人感伤。具有这种感情色彩的语句,《故都的秋》中,还有很多: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如果说用“细腻”来形容“灰土上留下来的”“扫帚的丝纹”还勉强有点客观性的话,那“清闲”“落寞”则完全是主观的、意念上的了。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进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上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

在评论古人悲秋时,文章写道: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异常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将上述富有主观色彩的词语汇集起来:清、清闲──恬静安谧,这是故都秋的“清”;细腻、幽远──幽静深邃,这是秋的“深沉”;落寞、衰弱、萧条──萧条凄凉,这是秋的“悲凉”。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画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它构成了文章的骨架。读者可在对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态的体味中,感受作品美的力量。优秀的散文作者,往往注意创造诗一般的意境,但大多在对客观生活的描绘中完成,郁达夫却注重从主观感受上来展示北平秋的特色,恐怕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

如果把以上的主观色彩称为“理智的思索”,需要借助读者的文学素养和必须的鉴赏本事才可完成的话,那么,也能够把《故都的秋》对客观色彩的描绘称为“自然的再现”,它直接诉诸读者的感官。这篇散文,对于自然风物,既没有浓妆艳抹的涂饰,也没有对色彩层次的刻意雕琢,只是在生活的底片上稍事点染,便把自然力赋于北平秋天的种种神韵和盘托出给了它的读者,既映衬出秋的底色,又和谐着文间的基调。你看:

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这是一幅巨大的画面,带有立体的美感。碧绿辽阔的天空作了画的背景;地面上,五颜六色的牵牛花荟萃成流光泛彩的野花圃;天与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驯鸽,点缀在一大片的空白中间,显得疏密得体,浓淡相宜,可与天工媲美。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茶碗,举头望碧空,俯身撷牵牛,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画面有静有动,绘声绘色,秋的美、秋的情趣完全融合在蓝天白花之中。这种清淡中略带一点“野味”的情调,体现出故都秋的质朴美和原始美。从表面看,作者只是信笔而至的点缀,其实作者对色彩的选配是颇具匠心的。这幅画面选用的大多是些“冷色”,如青、蓝、灰、白等等,以此来显示深沉、淡泊的特征。若改用红、黄、橙等“热色”,就破坏了主观色彩的协调和统一,冲淡了故都秋特有的风味和精神。它是作家审美观点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

郁达夫《故都的秋》原文 篇二

《故都的秋》里的秋天是以“清”“静”“悲凉”为题眼的一篇文章,文章用北国的秋景的浓色与厚味来和南方秋色的淡色和浅味构成比较。全文1600多字,运用了40多个秋字来描述秋景非但没使文章枯燥无味反而使文章更加生动,可见郁达夫的写作手法已经出神入化了,本文堪称佳作。

一、诵读提示

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由于本文的写作离这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述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部分时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心意、情怀。要注意课文的文眼,即“可是啊,北国的秋,却个性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文,更要认真领会,循此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二、整体感知

1本文题旨

“故都”两字指明描述的地点,内含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述的资料,与“故都”结合在一齐,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本文透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把握本文主旨时,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时代性。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2本文结构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比较,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共有五种景况,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部充分展开,酣畅淋漓。

3情景交融的特点

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述有机地结合在一齐,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他不写故都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生活很遥远。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例如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写“北国的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恐怕仅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才能表现得细腻而深刻。最能表现情景一体的是“清”“静”“悲凉”的描述。“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述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与景物既有联系又无必然联系(因为感秋可生悲也可生喜,悲者未必从秋景得来)。“清”“静”是大多数散文家能感悟得到和写得出的,未必

见得奇妙,而“悲凉”则属于郁达夫一人独有,最见奇妙。总之,本文情意浓厚,以抒发内心感受为主,写景并不像其他作家的散文名篇那样占有很多篇幅。在这一点上可与《荷塘月色》比较,《荷》文写景似用工笔,精描细绘,景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情为景所藏所掩;本文则略于写景,尽力抒情,文情更给人以亲切感、厚重感。

三鉴赏要点

1比较

开篇提到“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结尾提到“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并作了适当的展开,以此与北国之秋作比较。比较的目的十分明确,即抑彼扬此,北国之秋胜于南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这种感受既来自空间的比较(南北两地),也来自时间的积累(“已将近十余年了”)。

2描述

本文直接描述景物的语句不多,但都是极其精彩的,并且饱含作者的深情。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那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景物写得十分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总起来说,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那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写触觉感受。写触觉,更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那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仅有与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那里的写景不拖泥带水,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雨的阵势,写得活灵活现,说明作者观景十分细致,也证明作者在谈到寻常百姓生活时情绪十分愉快。

3人物

那里写的不是上流社会人士或文化人士,而是平民,即“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为什么让他们作为故都人的代表想必他们的形象更有地方特点,并且作者觉得与他们更亲近,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似乎也能觉察出作者很想像“都市闲人”那样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4文化氛围

本是写景文字,为什么插入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说明似乎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文题暗合。从行文章法上看,那里宕开文笔,纵横议论,显出灵气,显出开阔的思路。

5排比句

文中有许多排比句,具有语言整饬之美,朗读起来又具有音韵之美,抒情味很浓厚,表现作者很强的驾驭语言的潜力。

解题指导

一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作者写故都之秋选取的平常景物: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早晨铺得满地的槐树“落蕊”,被称作“北国的特产”的衰弱的“秋蝉”,又奇又有味的“北方的秋雨”以及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北国的“枣子树”和其他鲜果,等等。

融入的思想和生活情趣: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就在故都的民宅内外、胡同两旁、槐树前后,就在天上、枝头、嘴边……从这些存在于天空地面、千家万户的秋姿秋态秋声秋实秋意中,能够看出作者对具有浓厚的北国地方特色的人情风物的热爱赞美,对故都之秋的神往、眷恋,能够看出作者借此流露的真切深沉的民族感情和追求淡泊、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也能够看出作者流露的深沉的忧思与落寞之情。

体会作者融入的思想和情趣,应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文中表现力极强的语句,个性是主观感情色彩极浓的语句。

二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写景抒情的妙处。

学生作答只要涉及听觉、视觉和触觉,并抓住一些关键词语就能够,不必求得一致见解。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三这是一道延伸拓展题,鼓励学生发挥想像、发表创见。学生写诗歌散文或有关诗文的鉴赏文章,能够自由发挥。

教学推荐

本课用两课时教学。

这课的教学是散文鉴赏教学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本文是比较典型的抒情散文,也便于教师与学生一道,透过解读、品评,总结出一些鉴赏抒情散文的方法。下头就从几个方面作些提示。

一提倡美读

要带着完美的感情来读,读出课文中的美味。最好是朗读。朗读要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就像朗读者自我在抒发强烈、深厚的感情一样。一些优美的句段、精警的句段,最好能熟读成诵。美读是为了尽量读出作品的“原味”来,尽量与作者的心灵贴近,与作者感情产生共鸣。“课文鉴赏说明”中的“诵读提示”作了一些介绍,能够参看。

二品赏景物描述

从文章标题就能看出,“故都的秋”是写景抒情散文。如何欣赏其中的景物描述能够用理性的、分析的方法概括出“课文鉴赏说明”提及的五种景况,可是要注意让学生自我概括。也能够从审美的角度品赏出景物描述的精彩细腻。作者调动了多种感觉来描述景物,给读者以多方面的美的感受;所写之景,都是故都有代表性的,少而精。可见写景贵在精选,以一当十。在写法上,都十分具体,形象感很强,容易唤起读者的想像。能够鼓励用感性的、动情的读法,感悟出景物描述中渗透的浓浓情意。本文写景不是那种客观冷静式的,而是主观热情式的,学生应能较为容易地感悟出作者感情,例如“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是一种提示,领起下文的来去匆匆的秋雨描述,这些提示话显然带着作者热情的赞美和浓浓的赏雨趣味。

三揣摩精警语句

从有关资料和文章本身看,本文的写作是一气呵成的。作者没有特意雕琢字句,但优美的、精彩的语句很多,值得认真品味。例如开篇说“可是啊,北国的秋,却个性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除“课文鉴赏说明”中说的作为文眼的好处外,还能够进一步品味其中的深厚意味,不妨试作简省:“可是,北国的秋却个性地来得清、静、悲凉。”稍作改动,意思一点没变,可意味、情味大变,可见作者用语的精心,在文章起始就定下一个浓重抒情的调子。又如上文提到的秋雨景象,寥寥数语,信手写来,无意而工。还有许多排比句,“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譬如廿四桥的明月……”“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都颇显文采。一些字词也很见功力,如“想饱尝一尝这‘秋’”“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四消除时代隔阂

这是一篇情深意浓的抒情散文,按理很容易打动读者心灵,但由于写作年代久远,作者抒写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起来可能有些困难。困难主要在于一些“负面”情感难以理解。如“可是啊,北国的秋,却个性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好理解,“悲凉”就不好理解。也许在学生看来,“清”“静”是“正面”的感受,与之相应的该是“优闲”“欣喜”之类“正面”情绪、情感,所以“悲凉”好像是“清”“静”之后的一大转折。能够提示学生,在30年代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述自我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这种感受在当时整个散文创作领域也是普遍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这就需要教师帮忙学生消除时代隔阂。让学生想像着郁达夫久有品赏故都的秋的心愿,又久经颠沛流离的生活,如今最终回到故都北平的天地里,自然有多种复杂的感受,包括“负面”的感受。还要指导学生反复读,带着深情读,渐渐感悟到作者的心态意绪,便是进入了课文的情境。

五感受人文精神

培养人文精神是当代语文教学重要任务。人文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课文里,就在师生们的共同品读活动中。那里试着对本文的人文精神作一些例释。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可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的一面;郁达夫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家院和普通街道上所见之景,写出了北平下层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也就是说作者的审美眼光是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齐的,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郁达夫是深受中国文化浸润的读书人,他从赏景中体验和感悟到了文化气息,他以热情洋溢的文字表达了对古今中外赏秋诗文、赏秋文化的珍爱,课文后半部分有一段集中蕴蓄着这种文化气息和珍感情感。一篇写景散文能连通历史人文,亦即表现出作者的人文关怀,读来自然增添了许多“厚重”感。

郁达夫《故都的秋》原文 篇三

初识郁达夫,始于他的代表作《沉沦》,那酣畅淋漓的心境表现和赤裸裸的自我暴露着实令人震惊,于是便知,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又一位放浪形骸的名士。而他的写景散文《故都的秋》却丝毫不见小说中一以贯之的颓废和病态,取而代之以清丽和幽寂,令人顿感意蕴无穷,美不胜收。这缘于他在文中对意境的营造。

“意境”是一个典型中国化的理论概念,是在古典诗词的创作和鉴赏中常用的术语。意境理论的正式提出是在唐代,以后不断有人阐释它,丰富它。童庆炳先生曾对它作如是定义: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这必须义可说是全面而系统。

郁达夫是一个注重意境追求的作家,他的超多散文都体现出他对意境的营造。而这篇《故都的秋》正可谓是他的散文意境美的典型。

一、情与景的巧妙融合

大凡写景的文章,首先面临的就是取景。这是一篇郁氏描述故都——北平之秋的文章,他精心选取了北平之秋的典型景物:清晨静坐庭院,手执浓茶所看到的碧绿的天色;叶底漏下来的丝丝日光;喇叭似的牵牛的蓝朵;铺得满地、脚踏上去柔软无声的槐树的落蕊;随处可闻的秋蝉衰弱的啼唱;灰沉沉的天底下,一阵凉风后便息咧嗦落下起来的秋雨;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咬着烟管,立于桥头树底的都市闲人;以及显出淡绿微黄颜色的北方枣子颗。这些犹如一组自然融合的水墨山水画,清新宛丽。绘景的方法多种多样,朱自清先生擅长对景物作浓墨重彩的工笔描绘,在《荷塘月色》《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重要篇什中,他都对景物作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精雕细琢;而郁达夫则不一样,他绘景好采用白描手法,对景物三言两语,几笔勾勒,特征便跃然纸上。如在清晨静观图中,只突出“皇城人海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泡一碗浓茶”,“很高很高的碧绿”,“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便绘出了景物的安闲和自在,亦如曹禺笔下的“秋风吹下一片泠泠的鸽哨响”。又如槐树的落蕊,只突出了它的柔软和悄无声息,及扫街后扫帚留下的丝纹,就传神地绘出了景物的清幽和空寂,而对槐蕊的颜色、形状、味道等却只字未提。再如都市闲人,也只

突出了他们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烟管以及缓慢的声调。总之,郁氏只几笔精要的粗线条勾勒,故都之秋的清、静和透着凉意便凸现出来。鲁迅说,白描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郁氏的这种手法酷似鲁迅塑造人物时的“画眼睛”。

借景抒情的文章,绘景是手段,传情乃是目的,所以景与情是密不可分的。清代王夫之说:“景、情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又说:“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这篇《故都的秋》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它的字字句句都饱蘸着浓郁的情感,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从作者对景物清丽静幽的描绘中,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对北平之秋的喜爱和悠悠的思念。而在作品的结尾,作者更是直抒胸臆,“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对北国之秋的喜爱,已胜过爱自我的生命,真是情之真真,意之切切。

如果仅是咀嚼到作者的喜爱和思念是远远不够的,景语中还透出了另一种感情,那就是淡淡的悲凉。如写牵牛花的花色时说,“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因为蓝、白属于冷色调,最适合表现悲凉之情了。再如描述落蕊的清闲时,更是突出了落寞之情。其他如蝉声的衰残,秋雨的凉意,北方果子的淡绿微黄,都是作者悲凉、孤寂心迹的流露,这种心迹在他的其他散文如《春愁》《寂寞的春朝》等篇目中都有不一样程度的体现,这种孤寂和哀愁亦如惨淡的月光,令人怅然。

二、虚与实的相映相生

中国传统的绘画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叫留白,即画者并不让所画之物充斥整个画幅,而是有意留出大片空白,让观者有足够想象的空间,善于观画者往往能从画面的空白中想象出丰富的资料,体味出无尽的意蕴,这就是虚与实的相映相生。如郑板桥的兰竹,黄宾虹的山水等,都给人虚实相生的效果。

而好的文学作品有时为了丰富作品的资料,增添作品的意蕴,也会采用此法。如这篇《故都的秋》,我们能从有限的实中领悟到无限的虚,真乃言有尽而意无穷。

从驯鸽的飞声中我们看到了观察者悠然的姿态,闲适的表情以及流露出淡淡忧郁的眼神;

从牵牛花下的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我们读到了北国秋风的萧瑟;

从寒蝉的残声中,我们品味到了秋意的凄切。

而整个秋景的清、静及深埋内心的情愫都是我们借助于有限的实体味出来的无限的虚。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欣赏此文,犹如欣赏一朵田野上的丁香,清淡而典雅;又恰似欣赏一曲月光下的古琴,空灵而哀怨。

郁达夫是个平民作家,他的散文创作中处处流露出一种平民意识。这首先表此刻取景。在本文中,他没有选取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没有选取巍峨高峻的万里长城,也没有选取色彩绚丽的香山红叶,而是“在皇城人海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故都的人也没有选取政界要员、达官贵人,而是“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咬着烟管”,“上桥头树底”的都市闲人,足可见郁达夫是始终生活在民间、和民众同欢同悲同命运的平民作家。

郁达夫酷爱自然,在文学上主张“返归自然”,不忸怩,不作态,一任胸中之情如泉溪般汩汩流出,这一点深受法国思想家卢梭的影响。

三、审美空间的诱发拓展

正由于有前面的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本文开拓出了必须的审美想象空间,即营造出了独特的意境,那就是清幽、感伤。

午后,一觉醒来,欠欠慵懒的身子,揉揉惺忪的眼睛,细细品味此文,仿佛窗外西风飒飒,雨打残荷,顿感别样滋味;

黄昏时分,独步蹊径,于小草乱石间随心一坐,重新咀嚼此文,又恰似独上高楼,凭栏远眺,只见远处青山隐隐,秋水迢迢,便觉形伤黯然。

清代集意境之大成的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区别,应对此文,于虚实间肆意辗转,却无法感受自我的存在。郁氏表面造境,实则写境,于是便构成了此文表面收敛、实则浪漫的风格。

刘禹锡的一首《秋词》给我们的是雄奇和豪放,王维的一首《山居秋暝》给我们的是空灵和纯净,而从这篇《故都的秋》中,我们更多地感受到的是“侯馆残梅”的落寞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感伤。

郁达夫是浙江富阳人,在艰难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他的命运是坎坷多舛的,他的一生是颠沛流离、饱尝冷暖的,他曾一度寓居北平,这都是构成“达夫式忧郁”的主要原因。然而郁达夫的文艺思想还受英国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感伤主义的影响。感伤主义,也叫“主情主义”,在文学上是古典主义的反动,它崇拜感情,崇拜人的关系的纯朴、真诚;提倡刻画内心活动,描述自然风景,强调个性和个人精神生活。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郁达夫特定的审美特质,因而他的作品具有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风格。

宋代大学者苏东坡曾这样评论唐代王维的诗,“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郁达夫的这篇大作,也不失为充满诗情画意的上乘之作。

记得现代诗人臧克家曾说,“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我想,《故都的秋》正是文坛大家郁达夫先生献给广大读者的一樽意味无穷的醇酒吧。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金笔头网为大家整理的3篇《最新郁达夫《故都的秋》原文》,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最新郁达夫《故都的秋》原文【优秀3篇】相关文章:

最新郁达夫《故都的秋》原文【优秀3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最新郁达夫《故都的秋》原文【优秀3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