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观后感范文 > 饮食男女影评(优秀9篇)

饮食男女影评(优秀9篇)

战情人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饮食男女影评(优秀9篇)

微信扫码分享

饮食男女影评 篇一

《饮食男女》是导演李安继《推手》(1992)《喜宴》(1993)后的另一部作品,也是其“家庭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作品。在其中,导演李安延续了前两部作品的拍摄风格,以客观,理性的眼光表现着家庭的矛盾与冲突,凸显着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其中父亲这一形象的三种不同对待问题的选择,是对当代父亲的影像表达。本文从《饮食男女》入手,谈谈对导演李安的“家庭三部曲”的个人浅解。

首先要谈的就是题目,一个电影的题目是整部电影的核心概括。对于这部电影的题目,导演将“饮食”与“男女”分别运用了两种不同的字体。通过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导演别具匠心的安排,暗示着电影的主题:“明为饮食,暗写男女”。饮食在片中作为线索,紧扣着剧情的发展;男女关系则为电影的主要叙事内容,作为整部电影的血肉。从开篇的“朱爸”精湛的厨艺开始,到结尾“朱爸”与家倩最后回到饭桌上都与饮食有关。整部影片总共描写了六次吃饭的场景,每次吃饭都紧紧相扣,推动着剧情的发展。朱家很有意思,几乎每次吃饭都有一个人宣布一件事情。这也侧面反映出了中国这种家庭的餐桌文化。第一次吃饭,家倩最先提出了想要离开家,交代了朱家的家庭情况,介绍了锦荣,为后面的剧情发展做好了铺垫,买下了伏笔。第二次吃饭家倩提到了房子问题,她的积蓄打了水漂,朱爸说:“你还可以继续在这里住下去”,为其结局做了伏笔。第三次吃饭,家宁宣布离家。第四次吃饭,家珍宣布了离家。第五次吃饭,朱爸宣布了与锦荣的关系。在这几次吃饭中,第五次吃饭是最具闹剧性质的一顿饭。在这次吃饭之前的混乱,从两个女婿抓鸡的乱,到朱爸做饭的频频失误,都预示着这次吃饭会发生不寻常的事情,是一场闹剧。第六次吃饭,只有朱爸和家倩,作为电影的结尾,深化电影的主题,留给观众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其次,对于朱爸和锦荣的关系,第一遍看这个电影,很多人都会感觉到很突然,很不可思议。其实,导演在情节上早已做下了安排。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导演是如何安排细节,一点点抽丝剥茧,向观众讲述这个感情故事的。第一,在影片的一开始,朱爸在做饭时就接到了一个电话。我们所能听到的只是朱爸和一个女的在交谈。这时候,朱爸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鱼红烧了可惜,最好清蒸。”而在接下来锦荣第一次出场时,姗姗说了一句话:“妈妈把鱼煎糊了”。从这一点可以知道,朱爸打电话时,电话的另一头是锦荣。除此之外,朱爸还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今天不说,哪天说呢?”在第一次吃饭的时候,朱爸一直想说话,但总是被打断,朱爸想说什么呢?这便是第一处的细节铺垫。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至少知道朱爸和锦荣之间有内容。第二,在温伯伯住院后,他对家倩说了一些话,其中有一句是:“你看你爸,憋了一肚子的心事,感情,说不出来。”作为朱爸这样年过半百的人,早已是到了安享晚年的年龄。他却憋了一肚子的感情,也许你会说,他可能是舍不得女儿一个个的离开自己,他心里装的是对女儿不舍的感情。但是,在中国,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不争的事实,更何况,作为父亲,对女儿出嫁不可能会像女人一样柔情,顾虑太多。这时候你要注意到,朱爸是单身,那么他憋得一肚子的感情应该是男女之情。第三,在朱爸给姗姗送便当之后,有一天姗姗没去上学,这时候锦荣找到了朱爸。锦荣问朱爸,她给姗姗做的便当朱爸如何处置了,朱爸说自己吃了,锦荣表示不好意思,让朱爸这样一个大厨吃他做的便当,朱爸说了一句话:“吃只是一种心理感受,我吃的很高兴。”这里进一步揭示了朱爸和锦荣的关系。他感受的是对锦荣母女的照顾,像丈夫一样照顾锦荣,像父亲一样照顾姗姗。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设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结构。导演在一开叙述,铺垫的人物与情节,在结局全部逆转。彻底打破人们的理性常规,带给观众出乎意料的感受。第一,在一开始,家珍就表示了自己的想法,在三个女儿中,她是最想离开这个家的,然而,到结局时,他都没有离开这个家。第二,家宁是家里最小的,她最不可能离开家,在一开始,她自己也提到了这一点,然而,她去是三个女儿中第一个离开这个家的。第三,在第一顿饭时,家倩对锦荣说:“你就是我们家第四个女儿”,可结果,锦荣却成了自己的“继母”。第四,家倩在三个女儿中长得最漂亮的一个,都以为她不可能是单身,都以为最后嫁不出去的会是家珍,然而到结局,却是只有家倩没有嫁出去。第五,家珍本来说要跟父亲一辈子的,可到最后也走了。这便是导演设置的巧妙之处,开始的铺垫与结局完全逆转,更加突出了剧情矛盾。除此之外,在男女的关系之中,导演巧妙的设置了的几组男女关系中,都是二女争一男:索菲亚与家倩争雷蒙,家宁与小芝芝争中国伦,锦荣与梁伯母争朱爸,家珍与锦凤争李凯(虽然是家珍虚构的),家珍与家倩争父亲。

在三个女儿之中,我认为家珍很有分析价值。朱爸丧偶,家珍作为三个女儿之中最大的,便自然就接替了母亲的位置,主动照顾两个妹妹和这个家庭,把父亲比作孩子一般,需要人“哄”,家珍所住的房间是母亲生前最喜欢的房间,她想要照顾父亲一辈子。这便要提到“埃勒科特拉情结”了。这不仅仅和她丧母,作为长女有关,还与她感情的经历有原因。在家珍的内心深处,一直渴望一份爱情。她是个化学老师,她所讲课的班级中全部是男生,没有一个女生,并且,她办公室中的人还都是上了年纪的中年男子,这更加加重了她对激情的渴望,渴望得到一份充满激情的爱情。这种感情的压抑使她难以忍受别人看起来平常的猫发情的叫声,更难忍受别人通过唱歌交流感情。当她发疯版将音响抬到窗户旁,并把音量挑到最大,第二天全新的打扮,并在那群男生的“情书”刺激下,大声说出自己的“爱情告白”,这一刻,她的感情完全爆发,得到了宣泄。而在学校教师之中,最有激情,能满足她这种渴望的只有一种老师——体育老师。

在这三部影片中,最突出的角色便是“父亲”这一角色。在传统文化中,父亲的角色是家中的核心。中国家的文化特质便是“家”中的“父权秩序”。父权(家权)秩序不可侵犯。子女的义务便是传宗接代,孝顺父母,奉养天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亲”是中国传统人伦道德的代表。而在李安的影片中,尤其是饮食男女中的“恋父情结”与家的权威产生微妙的关系。在《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中,三位父亲都有着不同的事业。《推手》中的父亲是一名太极教练,《喜宴》中的父亲是一位退伍军人,而《饮食男女》中的父亲则是一位大厨。这三种父亲形象便预示着三种父亲不同的处事原则。《推手》中的父亲体现的是外在的抗争,在父亲去餐厅打工遇到困境时,他选择的是以暴制暴,用力量去抗争。而《喜宴》中的父亲体现的却是沉默与隐忍。对于自己儿子的三角畸形恋情,父亲选择了隐忍。结尾时,父亲过安检时举起的双手暗示着父亲的“投降”。父亲是一名军人,一辈子没有对“敌人”投降,却对儿子的爱情无可奈何。《饮食男女》中的父亲选择了自我解放,儿孙自有儿孙福,自己的幸福还是要靠自己把握的。在李安的电影中,明显地凸显了中西方文化冲突。第一,养儿防老的观念被打破。在《推手》中,儿子与外国人结婚,自己与儿媳的强烈文化差异使得儿子处于尴尬的境界,“推手”中的父亲意识到,自己的幸福儿子是给不了的。第二,传宗接代的观念被打破。第三,孝道的尴尬。第四,冲突的解决方式—妥协,这是典型的中式处理方式。

饮食男女影评 篇二

1、《饮食男女》的“开头”:

热烈滚烫的油锅,娴熟的切菜手法,喷香冒气的美食出锅……影片始于老朱在厨房为周末这天一家的团圆饭熟练忙活做菜以及捉鸡的场景,接着进入场景二,老大家珍在公车上听她所信仰的基督教音乐。场景三:老二家倩在办公室对着电脑分析数据。场景四:老三家宁在一家类似麦当劳的店里做服务员。接着镜头又转换到老朱在家做饭的场景五,场景六:家倩在办公室打电话,场景七:家珍在教堂祷告,场景八:家倩与分手的男友保持性关系,场景九:老朱准备饭菜,场景十:家宁出公司门碰到等待同事的钟国伦,接着场景十一到十三分别是家珍、家宁、家倩分别回家来,至情节点一场景十四一家人围在一桌吃饭。梳理之开头部分的情节大致为:

① 老朱在家忙碌做饭等待三个女儿归来吃周末的团圆饭

② 大女儿家珍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正从教堂做完祷告回家

③ 二女儿家倩是一名航空公司的高管,并于前男友保持着性关系

④ 三女儿家宁在一家快餐公司做职员

⑤ 一家人围在一桌吃饭

李安采用热开头处理方式拉开《饮食男女》的序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具有浓浓的家庭气息的场景段落。段落1中老朱在厨房做饭的主要特征是节奏明快,氛围浓烈,再加上镜头横摇至墙上老朱的生活照交代了老朱作为一名大厨的身份背景,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他娴熟精湛的厨艺。接着开头部分继续为我们拉开叙事,分别交代了老朱三个女儿的身份背景,老大家珍信仰基督教,老二家倩是一名美丽的女强人,老三家宁在一家快餐公司做职员。至此影片的主要人物都出场完毕,进入到第一个情节点,一家人围在一桌吃饭,老朱欲言又止以及家倩首次提出要搬出这个家,姐妹们的谈话里又暗示了梁伯母即将回国事宜,为接下来的出场人物埋下了伏笔,同时也拉开了下面的故事发展。

值得一说的是电影开头部分的蒙太奇手法,广角镜头及大量特写镜头运用,使得开端冷静又充满了识别度,尤其是对食物镜头的特写令人不觉垂涎三尺,另外李安只用了四个镜头就交代了整个影片的主要人物,流畅的剪辑技法令人叹为观止。

2、《饮食男女》的“发展”:

发展部分主要分为开端、展开、递进、高潮四个子部分来简析。

开端部分从饭桌上一家人吃饭,家倩提出搬出这个家拉开了故事的矛盾发展。场景十五:三姐妹在厨房收拾碗筷,家珍对家倩的离开表示出心理上的不平衡,同时又表达了自己终将成为照顾父亲那最后一人的感叹。这与她和家宁之后义无反顾的离开这个家形成了巨大反差,实则传递了一层思想,即二人并非真的愿意照顾老父亲,而是把他当作对自己的一种累赘,反而是第一个提出要离开的家倩最终成了这屋子里留下的唯一一人。接下来锦荣和珊珊的来访,老朱与温叔谈起女儿嫁人问题,传达出家倩才是与老朱最为想象这层信息。这一部分的主要情节分别有:①老朱晨跑遇到姗姗一个人挤公车新生疼爱之情于是决定每天为她做便当、家珍教书、家倩处理公司事务(李凯出场)、家宁学外语。(三个姐妹生活的场景交代。②老朱给姗姗送便当、家珍初次见到周明道、家宁与钟国伦聊天吃饭、家倩电梯偶遇李凯。(这一部分同样是一家四口生活场景的普通展现,但相对于之前在情感及叙事强度故事脉络上是呈现一种向上递增的趋势。虽然幅度不大但情节即是在这样一种平稳的氛围中展开,演化)。

接下来进入到发展部分的展开:主要情节有:①家倩得知能去阿姆斯特丹。②温叔进医院,家倩来探望,谈话中另家倩回忆起往昔。③梁伯母一家来访。④家倩和李凯在办公室谈话、家珍收到情书、家宁和国伦去国伦家。(三个姐妹生活场景)⑤家倩得知钱被骗,去医院探望温叔发现了检查心脏科的老朱,对父亲心生愧疚。⑥一家人吃饭,谈话中家倩对去阿姆斯特丹的事情欲言又止。(这两个情节是表现家倩心理变化的一个转折点)⑦梁伯母来访。⑧家珍收到情书以为是周明道、老朱给姗姗做便当、家倩和李凯在超市聊天得知李凯是成大化学系毕业、老朱碰头锦荣、家宁和朋友谈天讲明了自己与国伦的事情。(这里五个场景分别也交代了剧中主要人物的生活场景,同属前面部分又呈现一种递进的关系)。展开部分是对发展整个大部分中整体情节的一个推进发展,对开端呈现一种推力作用,在对一家四口进一步生活场景细致的描绘中平稳缓慢地带动着故事矛盾的展开层层递进,以及戏剧化的延伸。

递进部分的情节主要有:

①一家人吃饭,家宁宣布自己怀孕要搬出去。(家宁是这个家中第一个离开的人)。

②家倩和家珍交谈、老朱和梁伯母唠嗑。

③李凯和家倩在办公室谈到了家珍,原来九年来家珍一直在编一个慌以及处在一种自我陶醉意淫的幻象里,而李凯根本不是家珍的男朋友,而是家珍好友锦凤的男友。

④温叔死了,家倩和老朱去拜祭他。家倩去找雷蒙却得知他屋里有其他女人。(这使家倩有了些落寞的感觉,同时温叔是老朱生前最亲密的伙伴,他的离去为电影贫添了一份落寞与悲伤之味)。

⑤家珍在司令台大声广播,得知情书是学生写的,她在教室亲吻周明道。(家珍与周明道的关系在这里落成)

⑥家倩见雷蒙得知他要结婚,当雷蒙提出保持性关系时她感到厌恶并拒绝。

⑦一家人吃饭,家珍拉周明道进屋,宣布已与他领证,随即同周明道离开了这个家。

⑧老朱帮家珍整理房间,周明道过来搬东西(到这里,原本觉得自己会留在家里的两个人都相继早先离开了这个家,家中唯独留下了家倩一人)

⑨家倩和李凯成为了好朋友。

⑩老朱又开始张罗饭菜邀请所有人来家里吃饭。

随着故事的展开,在递进部分里面每个人物的走向从模糊到清晰,到最后尘埃落定各自归位,讽刺的一点是这走向与原预定的背道而驰,这也是导演所要传达的故事意图,与传统的伦理观念背道而驰。

高潮部分扭转了整个故事的走向,到这里故事走向了第二个情节点,原本是传统代表的老朱终结了这个传统伦理的观念,终结了这一整个家庭以及伦理观的束缚。他在饭桌上宣布了与锦荣在一起这一令人匪夷所思的消息使所有在场的人惊愕。

3、《饮食男女》的“结局”:

《饮食男女》的结局收的简略而又蕴含余味,老朱还是与锦荣生活在了一起,并且锦荣还怀了老朱的小孩。家倩在原本那个略感破旧和凋零的家里开始当起了厨师,大家各自的生活走向了轨道。老朱被邀请回家品尝家倩的菜时发现自己恢复了味觉,这一恢复意味深长,他自身摒弃了做菜这一传统,作为传承纽带的人是与他最为相像的女儿家倩。

整个故事的核心理念是:现代社会与传统伦理,饮食与男女。朱家这几个浅尝一口菜就知道“火腿耗了”或者“虾没打浆”的女儿们在感情上没有逃过传统劫数,最终臣服于未婚先孕,以及被玩弄的事实里。从现代到传统,饮食到男女,电影里的每一个人都做了各自的转化,老朱是一个传统的代表,然而在结尾却摒弃终结了这一点。二女儿家倩在感受到现代人的各种弊病后发觉家庭才是她最可以依托的地方,她看到父亲宣布卖掉房子以及所有人拖着梁伯母出去时倚在门上落下了泪水,那是一种对家庭伦理散失后的伤心与失落,也正体现了家倩才是真正愿意传承这一传统的人,愿意作为一种传输纽带去爱着这一传统。导演在缜密有致的剧情安排下一方面表现了传统伦理的失落,同时又表现了出了对于传承的希望。

客观观点 篇三

对于《饮食男女》,与其说它是一部艺术片文艺片,不如说它是一部商业片来的正确。或者说,在艺术和商业之间,李安更倾向于商业。这种倾向,一方面体现在对故事题材以及运作机制上的选择;另一方面,更表现在电影的拍摄手法和叙事方式上。李安严格按照好莱坞的叙事模式,从观众心理接受机制出发,尽可能隐藏电影叙述者的存在,让叙述者、摄像机和观众的观点在影片中融合统一,从而达到一种相对客观的叙事效果。在这部电影中,他没有用过旁白、独白或者主观镜头等手段将视点固定于一个人物身上,而是尽量采取一种全知的客观视角,将画面和人物全部锁定于故事之中。开头冗长却也精简的一连串做饭镜头就已经奠定了导演客观的拍摄手法和整个影片“点到为止”的基调。

当然,这种客观还体现在李安对叙事时间的处理上,不光是《饮食男女》,他的家庭三部曲基本上都是严格按照线性的逻辑关系进行叙事,观众与李安所营造的叙事时空之间不会产生隔膜和陌生,这使得观众更容易被带入到叙事环境之中,会产生一种踏实和安全感,自然生出一种作为旁观者观察一个家庭聚散的感受。这样的叙事策略,也更容易使观众接受其叙事的真实性。

客观的叙事 篇四

寓言文本对寓言本身的叙述,要求一种客观的口吻,只有做到客观叙述,不加叙述者主观的侵入,阅读者才能正确领悟其中的道理。虽然李安给我们讲述的是一则关于“家庭变更”的寓言,但李安不可避免要在影片的叙述中注入其个人的思考并通过故事的讲述来传达他对“家庭聚散”的感受。纯客观的叙述对于电影而言本身就不成立,更何况一旦体裁牵扯到家庭,纯客观的叙述便大体等同于不存在了。于是我们看到的就是导演李安,利用其娴熟的视听手段、语言技巧,为我们精心营造了一种纯客观的假象,从而达到拟客观的叙述效果。在此,我们从导演的客观处理手段上拣出以下两点作具体陈述。

仪式化 篇五

仪式化是李安的一大偏好。他的仪式有别于张艺谋的刻意经营,比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点灯、封灯;《红高粱》中的祭酒和颠轿。他们所营造的仪式大都是外向张扬的,较多游离于叙述的本体之外,是为了要刻意渲染一个导演想渲染的东西。李安的仪式化则呈现出另一种风格,这是一种含而不露的文化情结,并且融于叙事链条之内,是叙事本身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使其画面即使有了“仪式”的存在,却依然流畅自然不做作,完成一种审美叙事和寓意的结合。《饮食男女》的几次餐桌聚餐,都已经固化成了一种仪式化的东西。(见表1)每次聚餐桌上摆着的“食”都很好看,很好吃,但整个影片从始至终都没有什么人动过筷子,因为已经有点食不知味了,食物变成了家庭的仪式,饭桌成为家庭聚散的场所。这种仪式化的安排在影片中出现了很多次,但是丝毫没有游离出整部影片的叙事链条,往往是在观众觉得这家人该聚餐吃饭的时候就真的有菜肴上桌了,符合观影人的期待,也符合一个真实的故事的安排。

隐喻的手法 篇六

“隐喻”在李安的《饮食男女》中无处不在。不论是镜头作为符号而言,还是故事本身,都有很多精心并精彩的隐喻之处。叙述表层要给观众留下一个“拟客观”的效果,使人们与故事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而深层上又不能仅仅满足于故事叙事表层的完成,更重要的是注入自己的人文思考,在这种客观表达和深层注入的两难处境下,隐喻成为李安的一个解决途径。

首先,在片头字幕中,“饮食”两个字用的是宋明的印刷体,工整有力,李安说这代表文明,而“男女”两个字就是写小篆,扭扭曲曲,好像欲火在燃烧一样。饮食在人类的进化中已经很成熟,而“男女”还存在着尴尬,当然,在中国犹是如此。父亲老朱是一个代表传统,非常压抑的人,味觉的丧失则是这种人格特征的最好隐喻。影片开头老朱杀鱼时,决定鱼的生死的那根筷子一下子就捅进去了,可当他的好友温师傅生了一场大病差点没命时,他在杀鱼时停顿了,但下一个镜头带过餐桌时,那只鱼还是被炖好摆在了餐桌上。大姐由于本身性格的闭塞,故意将一段未曾见光的暗恋描述成了一段被爱人抛弃的经历,而这段经历也成了她日后封闭自己的最好的挡箭牌,而李安为这样一个人物确定了信奉____的设定……虽说整部电影除了几个镜头的祷告外并没有过多涉及宗教,但是大姐的性格和基督____种“性格”也若有若无地进行了互喻。李安就是这样一个喜欢小中见大的导演,他往往于细枝末节处精心雕刻一个很完整的影片。

饮食男女影评 篇七

一开始接触这部电影是因为老师的缘故。其实,刚开始我对这部电影的兴趣不太,但随着剧情的发展,我逐渐的对它产生了兴趣以及对它的剧情发展产生了好奇感。

剧中的老朱是台北最了不起的名厨,是台北圆山大饭店的主厨,但妻子去世后他便要肩负起抚养三个女儿的责任。三个女儿性情各异,充满叛逆个性,有着自身的问题。但女儿们都逐渐长大了,老父亲也渐渐力不从心,不过他那一手炉火纯青的厨艺却依旧维系着全家的和睦。吃晚饭也就成为全家团聚沟通的唯一时刻。这样的时刻理应是其乐融融的,但是因为三个女儿和老父亲各自的“宣布”,令每顿晚饭都充满了意外:闪电结婚,投资失败,未婚先孕,续弦娶妻。不仅令剧中人惊讶不已,更使观众原本平静的心情频起波澜。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这期间有人怀孕,有人被抛弃,有人找到真爱,也有人死去,剧情跌宕起伏,充满新奇和神秘感。

家境跟自己相差多大,或者说旁观者对两个人之间感情的种种不好评论,我认为都应该不去理会。因为如果两个人真的相爱,就不必在乎这些,因为我们之间的感情不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而存在的,不能因为这些因素我们就抛弃我们的感情,毕竟我们的感情是很难得才建立起来的。况且,爱一个人是要付出很大的勇气和努力,不是你想爱就能爱的,这还有看对方能不能接受你的爱以及对你付出她的爱。所以说,如果相爱就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爱,共同守护这份爱,如果不爱就不要纠结不清,当放过自己的同时也要让对方去寻找属于他的幸福。

老师说当我们二十年后再重温这部电影时会有另外一番体会,我在期待着那一刻的来临。

饮食男女影评 篇八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家家有出难唱的戏,饮食男女讲述的不是一个婆媳之争,一个家庭纷争的内幕,而他恰恰讲的是一个单身的父亲对三个女儿深深的爱意,浓浓的爱已化为手下的一道道美味的菜肴,他是一个大厨房的“活菜谱”他是兄弟眼中深藏对女儿的爱的犟老头,当女儿一个个离开他的爱护下的老屋时,他仍然精心的做着他的菜,每每准备的一大圆桌的佳肴时,要好好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吃上一大顿时,二女儿宣布要离开家的打算,此后,小女儿家宁宣布嫁人,等候九年的大姐也遇到自己的爱,再次宣布要离开这个家,而第一个宣布离开家的而女儿却在这些之间看到了他父亲的脆弱,父亲的朋友温傅的去世,给父亲的打击很大,他觉得“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生该有自己的打算。

二女儿因为投资买房失败,随着家中“两个人结婚,一个人去世”,她决定留在父亲的身边,情人离开,通通只是朋友,不能成为家,找不到他想要的家的感觉。她发现她多眷顾那个家啊。最后,父亲也找到自己的爱情,做了自己人生的一桌菜,宣布自己决定出售老屋,与琳琳妈结发,这个家个飞个巢,二女儿买下了老屋,留在这个自己曾最想逃离的家,现在她多爱家的感觉,可惜物是人非了,只有自己留在空屋回味那道菜谱,继续父亲曾繁忙的厨房。继续把家凝固。女儿开始读懂一个父亲。

影片明澈的光线,干脆的镜头。换场的黑屏给人抒情的感觉,仿佛就像是在给人一段内心的独白,开场的一组镜头,清楚详尽的阐述了父亲的厨艺,暗喻了父亲的职业,同时包含了一个父亲爱的表达方式,精致而含蓄,饱满而不张扬。在女儿打电话来慰问父亲中午吃什么时,父亲接过电话,说凑合着吃碗面,其实他在为女儿们回家的晚餐做准备,镜头刻意跟着父亲手中的菜肴,一步步的有条不絮的烧着,在这里我认为涵盖着导演的主观意念,导演强压我们注意父亲的菜肴,将父亲的内心世界寄托在镜头出现的菜肴中,与父亲娴熟,沉稳的感觉互相切换,告诉我们做这个菜的是父亲,这些精心的菜寄托的情也是这样一个父亲。

在其间还有一组镜头表达方式也很含蓄,父亲精心给琳琳做了便当,准备送去,这时运用了一个全景,琳琳妈从街那边匆忙的跑过来,通过互相切换镜头表现两人的对话,琳琳妈的紧张让我觉得奇怪,为什么不让朱父亲给琳琳送便当呢,为什么朱父亲一句辩解也没有,就留下有些萧条的身影这个普通的近景镜头里,没有朱父亲面部的特写,后来才知道在朱父亲话中话的宣布着时,镜头特写琳琳妈紧张的埋头吃着饭,一家人的表情就如最后的晚餐一样纠结,不过很快就听出了端倪,我们也在人物的反应镜头里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在父亲要宣布此事之前导演运用了一个长镜头,让观者有种旁观者的心理看待朱家的家事,就像看邻家的家事一样,父亲宣布事情时用了一个小仰拍,表现父亲一家之主的地位,在这个老屋这个时候他依然是老大。

还有一副画面我觉得唯美,那就是朱父亲回到家,暖暖的。斜阳射在了厅里,一个代表浪漫气息的藤椅安祥的摆放在景框的中间偏左的方向,父亲从右边入画,偎在藤椅下,扶出一个女人,女人缓慢的步子小心翼翼,惦着一个大肚子,父亲看着女人笑了,女人娇甜的对他说爱你,在父亲脸上印上吻痕,这大概是我们没有预测到的美好,但是它的出现使我们感到幸福的渲染,这是影片的一个感情的升华,使影片走向唯美的结局。

以时间为纬,采用插叙的手法分别讲述了四条线索,父亲,大,二,小女儿的生活故事。脉络清晰,同时老屋也是贯穿影片的一个线索,从父亲的手中,转到女儿的手中,这之间经历的世故变化,二女儿的体会最为感触吧。

或许父爱比母爱更难开口,对于这样一个一个父亲三个女儿的特殊家庭来说,父亲的压力该有多大,他会希望女儿们幸福,愁女儿老不嫁,愁女儿嫁了就走了,既当妈又当爸的。看看我们的爸爸,父亲的脊背是不是又弯了些呢,但他依然坚毅的扛着家的重担,父亲的鬓角是不是也有些发白了呢,但他依然和我们孩子般的好奇这些新奇的玩意,父爱如山,沉稳而宽阔,父爱如海,浩瀚而无边,父爱如那一桌丰富菜肴,美到心田,刻在永恒的记忆之中,回家我们是不是该夹上那父亲做的菜肴在他的汤勺之中,对父亲说一句谢谢呢?

控制的镜头 篇九

李安对情感的处理是控制的和内敛的,他更善于将情感的建立和释放置于整部影片的进行中,而非煽情性的过度表现。在《饮食男女》中,父亲的表情和神色的处理都是点到即止的,不是镜头适时地转到下一景,就是转到空镜。李安的镜头很少闲荡于叙事之外去表情达意,很少有镜头仅仅是为了表达主人公的某一个情感而特意设置在那里,大多数场景都肩负有表达感情之外其他的作用,或是交代故事背景,或是推动故事发展。即使在单个镜头的构图中,也是以人为主体,很少故意的运动和故弄技法。这使得此影片在有些时候,会让观众一晃神,以为是在看一部真实记录生活的纪录片。总之,完整和平实是李安叙述《饮食男女》的主要特征,而这种完整和平实所带给观众的欣赏感觉,就是真诚与恰到好处的客观。

李安在讲他的影片的叙事风格时说过:“有些导演的东西基本上走的是诗或散文的形式,等于是导演在表演,这样的模式对我而言就是很困难的……一般人看电影,对演员的表演总是希望演出自然,不要夸张;论导演却又希望风格突出,越夸张越好,这是很奇怪的观点,对我来讲没有什么,这就是我的风格,甚至我习惯把人家的东西融合起来,甚至连电影的框框都不要看到——要然观众投入,又不落痕迹,所以去除电影的框框,消除剪辑,心情到哪里就剪到哪里——好像是透明的,让观众融入情境,在两个多小时的镜头里,经历他平常生活中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用太多的形式的东西去支配。另一方面,我也不需要那么快,太复杂的风格我也没有办法去做,因为是做不到的事情。”无论李安是刻意经营还是无意为之,他的那种紧凑平时、中规中矩的镜头恰恰完成了“寓言”对客观叙述的要求,使观众毫不怀疑地接受了文本所赋予的深层含义而忘记的了创作者的存在。这种拟客观的叙述方式有意无意间让李安的影片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诚然,李安的《饮食男女》在表面上采取了一种客观的叙述方式,将客观的故事流程展现给大家,然而李安本人又确实在视听语言的运用中,故事的讲述中,传达着他对现时文化的思考,对中西文化、新旧观念冲撞的焦虑,并传达着他对家庭聚散无常所怀有的那份感伤。李安的这种情怀是怎样在不破坏客观讲述的同时进行传达的呢,这又是李安另一种暗藏的但却精心经营的手法——隐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金笔头网为大家整理的9篇《饮食男女影评》,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金笔头网。

饮食男女影评(优秀9篇)相关文章:

饮食男女影评(优秀9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饮食男女影评(优秀9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shengzuowen/guanhougan/guanhouganfanwen/16860491281731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