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观后感范文 > 电影《活着》观后感【精彩2篇】

电影《活着》观后感【精彩2篇】

甜味剂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电影《活着》观后感【精彩2篇】

微信扫码分享

电影是根据余华的小说《活着》改编的,但是相应地减轻了一些伤感的让人觉得很沉重的情节,以使看的人不会对生活失去希望。金笔头网为您带来了2篇《电影《活着》观后感》,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影片《活着》观后感 篇一

《活着》是张艺谋1994年的作品。影片讲诉了解放前的40年代、50年代、以后的几段故事。作品围绕福贵的人生态度的变化来传达。

福贵本是一个嗜赌成性的纨绔子,后来把家产输光、把老爹气死、媳妇儿又跑了,作品围绕这些及之后的一些心理生活态度的转变来刻画。那样的朴实、那样的诚挚。后来的福贵家日子十分清贫,但妻子回来了,一家四口的日子也还算苦中有乐,可生活却总不是向你想要的方向发展,影片中福贵对有庆说,“鸡长大了变成鹅,鹅长大了变成羊,羊长大了变成牛,牛以后就是共产主义了。”这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理想。悲剧由此开始了,有庆被区长的车撞死了。.。.。.。

后来大女儿凤霞嫁给了老实工人,福贵家再一次迎来不幸,凤霞难产死了。.。.。.。

影片的最后是一家四口,福贵、妻子、女婿和外孙馒头一起吃着简单的馒头那种其乐融融的笑为结局。我觉得这个结局让我看到生活的不完美下的飘香。

当我一无所有的时候,还剩下什么---活着。

据说这是很少一部超越原著的作品。影片多次对共产主义进行讽刺,贫民百姓有着不能反抗的悲哀。

感觉家就是一个个的减少,又一个个的出生来轮转,人不能一直沉浸在苦痛中,总得活着,不管遇到什么,你就得熬,熬过了,就好了。

名利钱财都是身外之物,不是我的东西强加在自己身上说不定会变成一场灾祸,活着,就是慢慢的通透生活。

上帝创造了三种人,第一种是付出型,第二种是享受型,第三种是付出与享受两者兼并型。上帝分别给他们打了分:50、50、100,于是上帝决定多创造第三种人。在人间,第一种人成为了圣人,他们只知道付出,不求回报,他们为了国家、为了社会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他们的名字流芳百世,为后世所敬仰。第二种人他们无恶不作,扰乱人们生活的安宁,他们的名字遗臭万年。第三种人他们是普通的老百姓,他们即使是粗茶淡饭也一样开心,他们的名字没有人记住。人们也给者三种人打了分:100、0、50.

我们大多数都是第三种人,不管什么共产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对于老百姓来说,有口饭吃就是最知足的事。

福贵经历了大喜大悲之后的那种淡然感染着我的生活,我活着,就得活的好好的。

电影《活着》观后感 篇二

《活着》是一部获奖很多的老片,反映了中国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之间的大变革。旧社会时期,豪强劣绅必定成为了人民的公敌(其中龙二是典型)。在那个年代,阶级斗争尤为厉害,穷苦的人民对压迫他们的这些地主劣绅们是深恶痛绝,人民不愿再被压迫,再过库不堪言的日子,势必回与地主劣绅们斗争,直到打倒他们。而无辜被安上地主身份或反动,革命罪行的人,他们却无处伸冤。这足以说明时下各阶级矛盾冲突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新中国刚成立,法律法规尚未健全,国家整治还未全面展开,中国仍处于动荡时期。

崇拜之风就是对当领袖的崇拜,但那时他们过分的崇拜,可以说是疯狂了。还有就是当时涌现出一些贪污,弄权谋私,败坏党纪的现象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由于那个时期人们的文化素质不高,也不懂什么,是完全的农民,哪会认清事物的真实性呢,崇拜领袖也是盲目和必然的。

葛优在片中的两处对白可谓妙极,深刻反映了中国由弱到强,由贫到富,由黑到白的转变过程。对白一儿子有庆与父亲富贵的对白“小鸡长大了是什么,……牛长大了,有庆坐在牛背上吃肉”。对白二孙子馒头与姥爷富贵的对白“小鸡长大了是什么,……牛长大了,馒头就长大了,我们的生活就越来越好”。对白反映人们在不同年代人们不同的宿求,对白一说明人们的生活十分艰苦希望过上好日子。对白二反映人们的生活逐渐好起来,但社会仍需建设,发展,寄寓下一代希望。

《活着》这部影片给我感触很多,在此无须多些感触了。

这是一部值得看的影片,它是历史与艺术的映射,揭示旧社会各矛盾冲突,社会演变历程。极具艺术性和历史氛围的它一定能让你有所收获的,去看看吧!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金笔头网为大家整理的2篇《电影《活着》观后感》,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电影《活着》观后感【精彩2篇】相关文章:

电影《活着》观后感【精彩2篇】

电影《活着》读后感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电影《活着》观后感【精彩2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shengzuowen/guanhougan/guanhouganfanwen/16859290721685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