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观后感范文 > 三国演义观后感【优秀8篇】

三国演义观后感【优秀8篇】

巫婆的猫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三国演义观后感【优秀8篇】

微信扫码分享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金笔头网为您精心整理了8篇《三国演义观后感》,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一

三国是英雄和雄主之间的碰撞所形成的时代,值得我们思考,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三国顾名思义是三个国家的交锋。魏蜀吴的雄主曹操·刘备·孙权都有优势曹孟德的雄心大志·刘玄德的礼贤下士·孙仲谋的人才济济注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但说西蜀的五虎上将有勇有谋:云长千里走单骑汉升大破定军山翼德大闹板德桥子龙只骑救幼主孟启为父伐曹操体现了忠孝两全智勇双全的将军其中我最爱常山赵子龙他单骑救主打破曹操百万大军杀的血肉横飞尸横遍野令曹操惊出了一身冷汗真是一袭战袍血染红长坂坡上谁争锋单枪匹马出重围仅有常山赵子龙。明智的君主善战的将军背后都有一个杰出的谋士东吴的孙权西蜀的孔明北魏的司马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忠诚事主视死如归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空城计战诸葛火烧赤壁给三国演义添加了无尽的色彩。但英雄的子孙为什么都不争气后主刘禅昏庸无道听信谗言·曹丕曹植为争夺皇权两败俱伤因此还有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成诗之说。虽然曹丕登上了皇位也给他父亲留下了千古骂名。孙亮更别说把江东八十一郡拱手让给了曹睿。可能是这些不争气的后代也可能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几十年的战乱得来的太平归了司马家。战争免不了死亡一些杰出的将领的死去也给某人带了快乐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比如说吕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战三英射铁戟勇冠天下可白门楼之战吕奉先损命呜呼哀哉呜呼痛哉。总而言之就用几首诗来表达吧:远略高瞻属武侯,奈何寿尽命天收。烦将三顾茅庐义,便起独灭汉室忧。

赤壁败操引明策,成都扶备献良谋。至今提念仍心泣,云雨翩翩空自流。后人不发祖上义,品看三国为古愁。本是出自同根生,为何相煎何太急。(哥们过渡处不太通顺您能自己改一下吗)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同的时期读它,有着不同的感受。

在幼儿园时,看的是连环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我还明白了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肚子在唱空城计。"…的含义。

在中低年级,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着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

在小学高年级,再读原著《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我最崇拜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

而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二

刚一到暑假我就捧起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这本书。

在书中我读到了狡猾奸诈的曹操,曹孟德;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孔明;善用人才的刘备,刘玄德;忠心耿耿的关羽,关云长;性情暴躁的张飞,张翼德;武艺高强,长坂坡救阿斗的常山赵子龙,赵云。还有周瑜、郭嘉、司马懿、黄忠等人物……

书中我最敬佩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诸葛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而我最喜欢《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篇章是桃园三结义,是这样的:

在东汉末年有一个人叫刘备,此人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

那时候国家的秩序很乱,有个叫张角的人与朝廷作对,官府就张贴榜文召集天下英雄去讨伐他们。因为这伙人的头上包着一块黄色的头巾。所以叫他们黄巾军。

刘备已经28岁了,官也没当上钱也没赚着,还是卖草鞋度日。想起自己曾经立下的远大志向,心里非常难过,所以他看到官府的榜文后,深深地叹一口气。

刘备正在想着自己的心事,忽然听到身后有人说话,“哼!大丈夫不为国效力,还在这里叹气,算什么英雄好汉!”言语间很是不屑。

刘备回头一看,我的妈呀!这人黑的像一块儿炭,脑袋像豹子,眼睛像铁环,满脸大胡子,虎背熊腰,像半截黑铁塔。看他的样子,刘备就觉得是条好汉。

刘备问他叫什么名字,这个人说:“俺叫张飞,字翼德,是个杀猪的,刚才听到你在叹气,所以才问你。”

刘备说自己是汉室宗亲,听说黄巾军造反,想报效国家,只是要钱没钱,要人没人,空有一番杀敌立功的志向却不能施展,所以很发愁。

张飞就要跟刘备喝个酒,还要招募一些年轻人,干一番大事。刘备装作很镇定,其实心里已经乐开了花。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谈话,两个人越聊越高兴!刘备觉得张飞豪爽,张飞觉得刘备仁义。不知不觉已近中午。这时刘备看见一个箭步如飞的大汉,迈着大步走进酒馆。说:“快给我上酒,我还急着去投军呢。”

这个人就是关羽关云长。刘备觉得他是个好汉,就让他一起来喝酒。以前在家乡打抱不平杀了一个坏蛋。被官府抓到处躲藏,听到这里要征兵才投军的。喝完张飞去他家做客。刘备说了自己的志向要招兵买马,所以关羽特别高兴,问是不是人越多越好。能不能带上自己。刘备,张飞非常欢迎。张飞说他们家有一个桃园,明天去结拜兄弟做一番大事业。

第二天在桃园里,三人烧香跪拜天地。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洗,从此结为异姓兄弟。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刘关张好像我生活中的一些人。比如,我们一同学就像张飞,脾气特别暴躁,一生气就像核弹爆炸了一样,她的脾气就像99℃的水,只要再增加一点儿,就烧开了。

生活中还有的人就像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狡猾奸诈的曹操;忠心耿耿关羽,赵云,我们要学习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友情,学习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司马懿的管理,还有学习书中各种人物优点,学习他们的为人处事方法。

《三国演义》这本震撼世界的名著,要是让我一点儿一点儿的给你们讲,我怕我讲上三天三也讲不完,这本书要你们自己去细细品味,充分利用时间去读书,去寻找书中的精彩吧。

国演义读后感 篇三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国演义读后感 篇四

我无比激动的在此翻开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狡诈的曹操,谦虚恭谨的刘备,严谨与聪慧的诸葛亮胸怀狭小的周瑜……《三国演义》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别具一格的性情,有着独一无二的吸引力。笔者塑造的入木三分而读者读得更是痛快淋漓。

故事的主要内部实质意义是以智和勇来顺次展开的,不过我觉得智永恒是胜过勇的。譬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徒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承担不了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合适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阿斗,整日饮酒取乐,不理朝政,甘心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终竟至演出了让天仆人耻笑的事物,乐而忘返。谁会想到一个国度的统治者能做出这么的时移俗易的事物来呢?

暴虎冯河,大敌现时,只能抵死出征作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假如吕布在白城门上的楼服从谋臣的计谋,不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假如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物和关羽申说白,哪里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前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度,魏,以前煊赫一时;蜀,以前功成不居;吴,以前名震江东。这样来看,从国度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情。曹操,欺负压迫老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雄霸江东。

假如说魏国在魏蜀吴里计谋最强,一点儿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可以称作举世无双,司徒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不过两私人都有自个儿致命的弱项:曹操多心,司徒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一准是伏龙诸葛亮。他那傲人的机灵,熟练的兵阵,无不让后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点人物,不过我觉得都还不如孔明。吴,一个占领三江六郡的国家,能算做上是有计谋策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一段时间的周瑜就记诵兵书,洞晓布阵。通过一番刻苦的尽力尽量,终于当上了水上作战部队大都督,总统舰艇兵。然而他太过于忌妒,死正当中年时。从这些个人物和国度我们不不好看出人的性情的关紧性。性情关系着成功。

每私人都有自个儿的目的,只要踏塌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寻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信任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国演义读后感 篇五

提到三国,大部分人都会想到《三国演义》里一个个大名鼎鼎的英雄:智慧过人的诸葛亮,英俊潇洒的周瑜,诡计多端的曹操……这个暑假,爸爸向我推荐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一书,给我以茅塞顿开的感觉。

在《三国演义》里,我们印象最深的是诸葛亮的计谋;五虎上将的勇猛;桃园三兄弟的情义……蜀国群英既然那么伟大,他们的王朝为何又是最早被灭亡的呢?《品三国》一书悄然为我解开了迷题。

众所周知,蜀国的发展壮大离不开26岁就出山的天才军师——诸葛亮。他巧借东风、草船借箭、唱空城计……能量几乎可以与上天入地、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相提并论。《品三国》却一一指出了真相:借东风在气象学上是说不过去的,如果借过也是周瑜借的,跟诸葛亮没有任何关系。草船借箭也只是民间传说而已,主角不是诸葛亮。实际情况是孙权曾乘舟前往曹操大营叫骂,狠骂曹操奸诈,于是曹操下令放箭,孙权的船一边超重了,便下令让船调转方向。后人便有了草船借箭的神奇演义,从中反映的其实是孙权的智勇双全,难怪曹操都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由此可见,《三国演义》小说讲述的故事中,还是有许多值得怀疑的地方,等着我们去探索,等着我们去钻研。

除了为我揭开“蜀国为何最先灭亡”这个谜题,《品三国》还让我明白许多原本不太关注的历史:曹操是怎样“奉天子以令不臣”的?《隆中对》有哪几个版本?关羽究竟是怎么死的?拥有百万兵力的袁绍在官渡之战中为什么不敌区区几万兵力的曹操……一个个答案渐渐浮出水面,让我加深对三国的了解。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群英令人尊敬,三国秘密无穷无尽。我愿意一次次走进这奇妙的时代,倾听最真实的声音。

国演义读后感 篇六

今日,妈妈去图书馆帮我借了一本《三国演义》。封面上是两个高大魁梧的人在搏斗,我想:他们是谁呢?于是我迫不及待的翻开了这本书。

阅读了这本书后,我感受到了古代英雄的叱咤风云、侠肝义胆的过人气概。刘备的宽厚仁义,关羽的忠义无双,诸葛亮的料事如神,曹操的狡诈多疑,杨修的恃才放旷,周瑜的才华横溢……其中,最令我佩服的是诸葛亮,他造出了木牛流马来运粮草。木牛流马的舌头只要轻轻一转,就停止不动了。这可不是一般人能造出来的,这样复杂的东西,仅有诸葛亮才能设计出来,令我敬佩。他勤于思考,击败了不少聪明的人。我就缺少这种能动手动脑和创新实践的本事,这一点我还要向神机妙算的孔明先生学习呢!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关羽的刮骨疗伤,神医华佗把关羽的肉划开,用刀刮去骨头上的毒,想想也可怕,这种疼痛可不是常人所能够忍受的,可关羽一边喝酒,一边与人下棋,谈笑风生,看到那里我也很佩服关羽的勇敢。想到我小时候一看到针管就哇哇大哭,遇到一点小困难小挫折就退缩不前,真是很惭愧。

读完了这本书后,我还久久的沉迷在三国的故事中。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七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泪”。《三国演义》这本名著是以东汉末年为时代背景,当时官宦弄权,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而后以魏、蜀、吴三国为主。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天时,孙权凭借长江天险,占据地利;刘备仁德广布,占据人和,三分天下,成鼎立之势。在百年战争中,谋士斗智,波澜壮阔,悲壮惨烈,景象万千。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其中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司马懿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两位人物,他们分别为两国的重臣,且皆深谙韬略,通权知变,可谓当世之奇才,而诸葛亮更是智慧的化身。在与司马懿交手之前,他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帮助刘备建立蜀汉基业,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论才干,论智慧,诸葛亮较司马懿略胜一筹,可二人功业却相反。司马懿作为诸葛亮的第一对手出现,正是因为他的坚忍不拔、锲而不舍,最终使诸葛亮的北伐大业惨遭失败,死于五丈原,死在跟司马懿的对抗当中。

对这么一个非常顽强的对手,别人恨他还来不及,但诸葛亮却很欣赏司马懿,对他另眼相看。在司马懿还没有正式出场,大显身手的时候,诸葛亮就称赞:司马懿“乃世之英雄”。曹操评价刘备是英雄,是慧眼识英雄;诸葛亮评价司马懿是英雄,也是慧眼识英雄。

诸葛亮以“千古第一贤相”的美誉流芳百世,他一生不怕曹操,不怕孙权,当然更不怕周瑜、夏侯惇之流,这些人他全不放在的眼里,唯独将司马懿视作他的真正对手。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这么看重司马懿?

因为司马懿在性格上没有巨大缺陷,他不像曹操、周瑜,这些人都有突出的性格优势,同时也有明显的性格隐患,像曹操性格多疑,周瑜气量狭小。这些性格缺陷,易于被人把握,在真正的战争中,容易受到致命的攻击。虽然司马懿没有太大的优势,但是也没有太大的缺点,所以谁碰上这种人都会觉得非常难以对付。诸葛亮“六出祁山”,表面上看似乎算无遗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最后他也没有消灭司马懿率领的曹魏军队。

我们看到,诸葛亮一直打胜仗,甚至让司马懿在上方谷险些丧命。但最终司马懿还是保存着实力,还是没有被打败。诸葛亮好像胜了,但从来没有大胜,没有彻底地胜;司马懿好像败了,他却也没有被彻底打败,因为他始终是有实力的。

在魏蜀两国长期对峙中,正是司马懿的坚忍不拔才一次一次地阻挠了诸葛亮的北伐大业,从而成为诸葛亮战略上和战术上的真正对手。

作为对手,最让诸葛亮头疼的就是司马懿的那股软磨硬抗的劲儿。司马懿采取的战略决策是:战略上防守,战役中固守。他坚信自己最后会赢,所以从不担心在战争中一次又一次地输。司马懿对付诸葛亮的战术就是:你来硬的我就来软的,你进攻我就守,你撤退我就追,反正我粘着你。所以,“六出祁山”形成一种僵持的局面。在这个僵持阶段里,由于诸葛亮神机妙算,司马懿屡战屡败,但又屡败屡战。司马懿总是不会败到一败涂地,总是能够保存自己的实力,继续跟诸葛亮抗争,打持久战。

当然,这种战术跟司马懿的性格大有关系。司马懿的性格虽然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但至少有一点很明显,就是他的多疑,特别地多疑,在这点上他很像曹操。正因为他多疑猜忌,所以办事非常谨慎。尤其是碰上诸葛亮这样的对手的时候,他更是极其小心谨慎,极其多疑多虑。

其实,多疑并不一定就是缺点,有时它可以成为一个优点,前提条件是多疑要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但是从司马懿的具体表现来看,他的多疑有时并没有真正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有时小心谨慎到了过分的地步,这样就不免贻误战机。

最典型的就是“空城计”一战。古人说:“料事者先料人。”要预料一件事情,首先要预料一个人,要充分吃透一个人。诸葛亮是个聪明人,他的对手司马懿也是个聪明人,所以诸葛亮才能神机妙算,算定司马懿不敢贸然破城。所以,“空城计”的故事,不仅表现出诸葛亮的智高和胆大,也不仅表现出司马懿的多疑与谨慎,同时也表现出司马懿的过人智慧。更重要的是,“空城计”故事还表现出司马懿的战略决策,他决不轻举妄动,不轻易涉险,一门心思为了保存实力以便跟诸葛亮软磨硬抗到底。

诸葛亮两大军事战役南征取得成功、北伐受阻于司马懿。诸葛亮北伐出兵六次,多次无功而返。虽然诸葛亮在北伐中算无遗策,多次打败了司马懿,但却没有彻底打败他。诸葛亮北伐最大的难题是粮食。蜀军的粮食要通过千里栈道运输到战争前线实在非常困难。所以,时间利于魏不利于蜀。虽然诸葛亮认识到这一形势,但却没有从战略方针的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然而司马懿认识这一形势,采取了软磨硬抗的战略决策,最终活活拖累死诸葛亮。所以说:诸葛亮是战术高手,司马懿是战略高手。诸葛亮赢得一场战役,却输掉整个战争。所以军事上司马懿略胜一筹。

诸葛亮在内政上是最为世人称道的。在蜀地原刘璋的基业上靠法治的严明,一系列务农、息民政策使蜀国积蓄了与曹魏抗衡的实力。在刘备死后,他能继续推行联吴抗曹操是非常的明智之举。而司马懿呢,著名的曹操大规模军士屯田,是由于司马懿的倡议而创办的。司马懿在主政时期更大兴军屯,广开漕渠,使“百姓大悦”为统一中国打下良好的基础。应该说诸葛亮面对的困难、事情比司马懿艰难得多,复杂得多,所以内政方面诸葛亮略胜一筹。

在刘备死后,蜀国人才逐渐凋敝。军事后备人才唯姜维而已,诸葛亮出师表中提及的文臣,并未做出什么能扭转或延续蜀国的事来。北伐时,有人曾推荐素有战功的魏延和吴懿,诸葛亮不听,任用马谡不当致使兵败。应该说蜀国曾经的人才济济的局面功在于刘备,而非诸葛亮。

司马懿在世族垄断政权的社会中,提拔了不少出身低贱但有能力的人才担任军政要职,如后来作战有功的大将邓艾、石苞,都出自“草根”。从用人方面,司马懿所胜应说已非一筹了。从事实上讲司马懿实现了统一中国。所以我认为司马懿较诸葛亮更强一些。

而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被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君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国演义观后感 篇八

刘备,曹操,孙权。.。.。.相信这些人物大家都很熟悉吧。没错,这就是三国演义里的人物。今天就让我带你走进《三国演义》吧。 三国演义主要讲的是:三国时期,各路英雄豪杰诸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刘备,孙权,曹操三方了。在这部影片中,我最喜欢看的莫过于空城计那一部分了。

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诸葛亮自失了街亭之后,准备撤离西城县。司马懿带领十万兵马,气势汹汹地向县城逼近。诸葛亮此时手下只有两千多老弱残兵,可是诸葛亮临危不惧,眼看魏军正向县城蜂拥而来,他却叫人大开城门,在门旁安排了二十来个士兵扮作老百姓扫街,然后他自己衣冠楚楚地在城楼上燃香抚琴。司马懿的部队赶到城门下,只见城门大开,百姓只管扫地,诸葛亮却坐在城头旁若无人、香烟袅袅,琴声悠悠。司马懿深知诸葛亮行事谨慎,他认定必有重兵埋伏,于是立刻就把全部兵马撤走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诸葛亮手下无兵却敢大胆地设了这样一个“空城计”,让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上了当 在这部影片中,我看到诸葛亮运筹帷幄,临危不惧,即使司马懿的大军攻来,也丝毫不畏惧,不费一兵一卒,便把司马懿吓退。

这不光要有智慧,还要有勇气和胆量,由此可见,诸葛亮真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好丞相。

其实,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也不妨豁出去闯一闯,也许会收到意外的效果。不要一遇到困难就退缩,那样的话就永远也不会成功。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金笔头网为大家整理的8篇《三国演义观后感》,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金笔头网。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三国演义观后感【优秀8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shengzuowen/guanhougan/guanhouganfanwen/16858992411671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