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观后感范文 > 《孔子》观后感(10篇)

《孔子》观后感(10篇)

漫游诗人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孔子》观后感(10篇)

微信扫码分享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金笔头网整理的10篇《《孔子》观后感》,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孔子》观后感 篇一

作为一名贵族子弟,孔子从小就表现出了对祭祀仪式内容的极大热爱。长大后,随着学识的逐渐渊博,这位才能出众的大才子便开始以结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为己任,从白手起家继而成为鲁国大司寇,推动鲁国社会发展。在夹谷之会叱咤风云,维护鲁国国家尊严,到因看到鲁定公不理国事,而毅然选择周游列国,直到最后心灰意冷,回到国内一心著书立说。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真实地讲述了孔子坎坷而伟大的一生,让我对孔子的认识大大加深了。我开始意识到,他并不是一个只会满口“之乎者也”的老迂腐,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坚定顽强的理想主义战士。

东周初年,王室衰微,天子在诸侯当中的权威一落千丈,诸侯国间杀伐不断,各国政局波澜起伏,社会道德秩序急剧滑坡,存在了三百余年的周礼早已到了土崩瓦解的边缘。孔子当然明白,恢复这个即将被大家彻底抛弃的礼乐制度困难重重。但是,他觉得还可再试试,于是这一试便是二十多年。为了这个几乎虚无缥缈的理想,他在政治上无数次碰壁,没有一个国君能真正采取他的主张并重用他,甚至还遭到追捕,被围在一个城市里三天三夜滴水未进。

尽管如此,他依旧没有放弃追逐理想的脚步,他选择继续尝试,不愿意放弃任何可以抓住的机会。为了梦想,孔子就是这样的顽强,不顾一切。

最后,这位理想主义的战士还是在他所痛恨的现实面前屈服了。公元前四百二十一年,早已两鬓斑白的孔子带着他的一众弟子原路返回。自此,他对政治心灰意冷,他把接下来的后半生都献给了文化事业。

究其一生,孔子的政治理想终究没有实现,但历史并没有冷落他。他的成套思想至今还影响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他出色的教育能力也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大量的高级人才。

他是至圣先师,因为他卓越的贡献。他是世界文化名人,因为他的理想。

理想主义,不是杞人忧天式的不切实际,更不是什么夸夸其谈。而是真正的将理想化作现实,用行动和热血甚至是生命去完成它。无论是历史文献,文学作品还是影视游戏中,这类人屈指可数却如启明星般闪耀。他们如孔子那般顽强,坚忍不拔,为了理想不顾一切,用力去实现,用命去捍卫,切格瓦拉是这样,卫宫切嗣是这样,魏彦吾是这样,哈里谢顿是这样,孔子亦是这样。或许在有些人看来,孔子为了理想失了得意弟子,卫宫切嗣为了理想失去了圣杯和亲近之人,切格瓦拉为了理想失去生命,魏彦吾为了理想失去了挚爱的侄女,理想主义者其实就是为了目标什么都能豁出去的疯子。其实不然,想想看,当这些世界观失去了这些战士会变得多么地一片狼藉。如果没有孔子,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将会多么贫瘠,没有切格瓦拉,南美的社会主义革命将陷入怎样的低潮……

所以,理想主义者绝不是什么疯子,而是伟大理想的践行者。历史因他们持续向前,世界因他们而精彩,这就是理想主义者,这就是理想主义。

孔子观后感 篇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朝闻道,夕死可矣”……电影《孔子》带我们重回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恍惚中,我仿佛听到了孔子对弟子们的谆谆教导;听到了颜回谦和恭敬的话语;听到了子路勇敢果断的声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们奉为“至圣”,他如一颗绚丽的流星,在历史漫长的黑夜中用短暂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给后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启示。

铭记战争的教训。

孔子助鲁国抗齐时,几大桶油,扔上火把,向敌军泼洒而去。霎时光,火光把天都映红了,惨叫声一片,有些人竟被火活活烧死!孔子,自然也是悲恸不已,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混乱年代,有什么对错可言?弱肉强食,或许是战争年代最残酷的。

保卫和平的年代。

试看战争年间,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百姓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一场战争动辄就要死几千人,甚至几万人;而和平年间呢?社会安定,百姓们丰衣足食,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两者相比较,保卫和平,难道不就应吗?

珍爱宝贵的生命。

古代封建社会,仅一个季平子死亡就要几百人甚至几千人陪葬,难道人命真的有贵贱之分吗?不,只是因为封建社会是历史的必然趋势。那时的统治者视人命如野草般,动不动就草菅人命!孔子为了救一个陪葬小奴——漆思弓,在朝堂之上“舌战群儒”,以一己之力驳回咄咄逼人的季平子家管家,这就是孔子“仁义智慧”的君子品格。

在电影中,孔子曾与弟子失散,路人这样描述他:“气度象个大人物,却象丧家之犬般狼狈。”让人有些心疼:一个圣人,怎会落魄至此?有几人又能理解孔子?

从血淋淋的历史中,我们得到的启示太多太多:铭记战争的教训;保卫和平的年代;珍爱宝贵的生命。

孔子的观后感 篇三

东周末年,屹立数百年的周朝王室已经朝不保夕,各个诸侯国均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战争。这是中国历史一个气势磅礴的时代,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有战争,有英雄,有思想,有著作,孔子为了理想奔走在列国之间,孤独的与整个时代抗争,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但他数度被乱军围困而绝粮,也曾被卷入阴谋的漩涡,其意被世人误解,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

电影《孔子》开篇,是从孔子中年为官开始讲起的。公元前六世纪,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都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足以实行自己的以礼治国的执政理念。但是三桓执政,独霸朝纲,也让孔子感受到了重重阻力。“三桓”是鲁国大夫季孙氏孟损失叔孙氏三家的合称,而季孙氏又是三桓的首脑,而孔子因阻止季桓子家奴免受陪葬,后又在朝堂上提出废除人殉的请求与之结怨,双方矛盾显现。

孔子治鲁小有成就,引起邻国齐国的不安,齐国试图借助会盟的方式挟制鲁君。孔子随鲁定公前往。会晤中,齐国发难,出动队,对鲁定公进行要挟,而鲁国方面,按孔子设计的第二套方案出动一百两牛车在后方扬起阵阵尘土,迷惑齐国,使之以为山谷中藏有千军万马,进而逼退了齐军。孔子与齐景公和齐国大夫斗智斗勇,最终维护了鲁国的利益,讨回了被齐国侵占三十年的汶上三城,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外交才能,孔子也因此出任代国相。

为了削弱季孙、孟孙、叔孙三家的势力,孔子提出了堕三桓的举措,因此与三家产生深重矛盾,堕三桓的举措也因种种阴谋阻挠而半途而废,并引发佞臣谋反。在平叛之后,鲁定公与季桓子开始迷恋齐国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并且在郊祭时没有送给孔子祭肉。季桓子更是假传圣旨,罢黜了孔子。从此孔子率领颜回、子路等弟子开始游历各国。

卫国,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也是唯一有机会施展个人才能和影响力的外国,而给他这个机会的是深受卫灵公宠爱的夫人南子。南子听说过孔子的贤名,请求卫灵公对其予以重任,但卫灵公却认为孔子只是一个满口道德的读书人,并未予以重任。后又应夫人南子的请求,要孔子见见南子。孔子推脱不掉,只好前去见名声不好的南子。南子的轻浮和挑逗都在孔子的预料之中,并在交谈中展示了自己正气凛然的君子风范。但南子的一句“世人也许很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完全出乎孔子的意料,为之动容。南子的深深一拜恐怕不只是仰慕孔子的学说和人品。南子在戏中不过短短几分钟,却是神来之笔,她的言语也提高了孔子的历史形象。别南子之后孔子对弟子说,卫国将乱,不宜久住,便离开了卫国。后南子死于卫国战乱。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派人去接孔子。陈、蔡两国大夫怕孔子到楚国被重用,于是,派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平道。孔子所带粮食吃完,绝粮多日。最后子贡找到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被困依然讲诵《诗》《礼》,不得不让人佩服之至。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他的一些弟子被召回鲁国做官。其弟子冉求在齐鲁大战中,率军取得大胜后,季康子问他军旅的本领是学来的还是天生就会的,冉求回答说:“学之于孔子”,随后季康子就决心请回孔子,而此时孔子已经68岁了。老了的孔子,思想更加稳重,回国后不再涉足政治,专心于著书,教学。

在那个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年代,孔子仁和礼的思想是不适应社会大变革的,但却终促成了万世师表,创造与支撑了泱泱大国两千多年的辉煌。正如孔子开篇回忆所说“我老了,很久没有见到周公了,礼乐仁和的。理想只能托付给未来了。”自汉代起,儒学一度成为显学,孔子的思想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重要基矗即使在今天,孔子的思想依然不朽,孔子学院孔子文化节更是层出不穷。孔子“仁”的思想也有利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孔子观后感 篇四

20xx年2月5日,我和妈妈还有小雅一起到电影院看《孔子》。我怀着激动的心,坐到了位子上。电影开始了,一个个奴隶被孔子救了出来。后来,孔子被撤了官,和徒弟们踏上了流浪的路程。大家在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感人的事情。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学习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这部电影真好看!大家也一起去看看吧!

《孔子》观后感 篇五

春节前,吃饭的间隙,将《孔子》看完了,没有能够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象。总体印象,觉得孔子是一个苦难的思想家。后来,有些疑惑,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中,孔子的思想应该是被淹没的呀,怎么会流传至今呢?(这大概跟孔子周游列国讲学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影片中并未表现过多。

今天在阅读《中国新闻周刊》(总第454期)时,读到了《电影<孔子>诞生记》。读到了一些这部电影的前后故事,心中不禁重新念起了这部电影。

我是八零年出生的一代。当我还不知道孔子的时候,我听说了儒学,那时,还特别以为“经世济用”就应该是人生的伟大追求;后来,知道了孔子,读了一些《论语》,觉得他的一些话说得挺对,对现在的我仍然有用处。但是,至于“纪念”这一主题,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现代人真的想纪念孔子?想纪念孔子的什么?

又读到《我们应该如何纪念孔子》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其实,我并不了解孔子,所以,我才浅陋地说了一些话。戴佩荣先生从“个体与群体”“羞耻心与罪恶感”“悦乐精神与忧患意识”这三个方面探讨了孔子精神的现实意义。当然,这还是浅尝辄止的,我觉得深刻一些的,我应该认真读《<论语>今读》。

不了解是可怕的,因为不了解就没有发言的资格与权利。当自己了解得还比较少的时候,尽可能少一些开口说话。

《孔子》观后感 篇六

电影孔子上映的第二天2月23日,我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现在来写观后感,纯属个人意见,不知道该对谁说:

第一、形象和场景刻画:

关于周润发和心中孔子的形象:我一直承认周润发演技比较好来的,这部电影刻画的孔子,一直微笑着,很端但是不傲的感觉,温润有余而宽厚不足。而历史上那个面目模糊但妖妖叨叨的南子,周迅演的还不错。

对古代的房屋啊,祭祀啊等了解很少所以看不出门道,我想的就是两点:一本片中齐鲁卫等各国的都城、村落明显不同,反映出了经济实力和民风民俗的差异,比那种看不出发生在那个城市的现代剧好很多。二孔子周游列国不是周游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春秋时代似乎最北边的小国燕也是在现在北京这个位置,也就是说,他周游列国应该都在黄河附近或者以南,为啥后半段那个雪花飘飘的,象东北的冬天啊?

衣服:孔子的衣服和徒弟们的、国君们的很正常,一看就是麻的。南子的衣服,雷到我了,没见过把一大堆蓝色珊瑚珠纷纷扬扬挂一脑袋象一新疆小美女似的古代夫人,更雷的是她还从一排蓝色珠帘中走出来。

第二、电影与历史和着作的契合:

因为这个阶段在读论语,所以还是有些感想的。

开篇处加封大司寇之前,孔子和鲁国国君说的那些话,差不多都是论语或者相关原文,不过改换了环境,比如该和冉有说的,对鲁国国君说了,这个也算是在尊重史实基础上的艺术加工吧,可以接受。

那个漆思弓开始可是难坏了我,印象中完全没有这个人啊,回家一百度原来就是漆雕开,吾斯之未能信的那位。这个,古代人有姓名字号。所以有点乱,其实著名学者知道漆思弓=漆雕开,看乐和的人既不知道漆思弓也不知道漆雕开,编剧就应该照顾一下我们这种刚开始学的人,直接叫他漆雕开就好了么?

传说此电影首次还原子见南子,这个,历史上算一个迷案,反正肯定是有点暧昧了,要么为什么孔子的学生子路大大方方的不悦,孔子诺诺的予所否者天厌之。这个地方南子说大家都能看见你的痛苦,可是没有人能体会你痛苦中的境界,(没记错应该是这个话吧?),实际有画蛇添足之嫌,讨论完了诗经和仁者爱人、好德如好色,南子噤声,再拜,退下,多好。痛苦的境界,这个要么大容易拔高成假大空,要么容易让编剧留下南子对这个境界作何理解的大漏洞。

孔子的诸位弟子,传说孔子一生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剧中露脸的有那么几个。已经说过了的漆雕开,正冠后亡的好勇过我无所取材的子路。文质彬彬的孔子最喜欢的颜回、有管家感觉的冉求、著名孝子曾参、被夫子称赞总有办法的子贡,被孔子打击朽木不可雕也的宰我……还有孔子的妻子儿女,其实这里要说导演也很不容易,光是找到年龄形态气质都符合的演员估计就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啊。

关于颜回之死,我印象中论语中没有颜回是怎么死的的论述,只是说颜渊死,子哭之恸。回来百度一下,也是没有史料记载,导演安排他为了在冰河中救起竹简被冻死,于情还是不错的,但是细一想,还是发现了bug:论语中有一段,颜渊死了师兄弟们要求孔子用自己的车给颜渊改成棺椁,孔子回答,孔鲤(孔子的儿子,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影片字幕是锂字,而书上一向都是鲤鱼的鲤。)死的时候,有棺而无椁,按亲疏远近我应该给儿子而不应该给弟子,而我谁都不给的原因是,我和公卿们共同出行的时候,按礼数我的车不能比他们差,我只有一个车了,要保留。按这段的意思,颜渊死应该在回鲁国以后。(因为流亡的时候,孔鲤生死孔子是不知道的,而且流亡当中也不会有公卿并列。)

孔子的观后感 篇七

孔子,说起这个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堪称万世师表的孔子,今天我看了《文化圣人 孔子》颇有感悟。

孔子讲了做人的道理,一个人生下来最重要的就是了解如何做人,要做一个人就是要提高人的自觉,孔子的贡献就是在春秋末期,对人类社会体现了一种关切,他力求制定一个关于人类共同生活,人类和谐共处的理念 与方法,准则与规范,这个就是她对人类所作的重要的思想贡献,对于人的自觉提出了许多观念来。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人们认识到孔子的“和为贵”的思想,是我国建立团结、和睦、多民族国家的基石,人们还认识到,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成为处理儒家思想和其他各种思想共同发展的重要的原则。人们又认识到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成为正确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极有价值的精神财富。所有孔子这些思想都是我们今天应该很好继承和发挥的宝贵财富。

孔子在学习上,他提倡独立思考,叫学思结合;更注重实践,所以又叫做学行结合。学和思结合,学和行结合,这是他教育的特点,孔子对弟子们既严格要求又关心爱护,他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弟子面前做出榜样,孔子的一生培养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逐渐就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儒家学派,儒家学派对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以及思想史、教育史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论语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做人做事的丰富的哲理的百科全书。孔子的这个“仁”字,就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说:对君、父、老师、上级应该是忠、孝、恭、敬;对平级、兄弟、夫妇、朋友、同事,应该是诚、信、敦、睦;对下级、自己的儿女、臣子、下属,应该是宽厚、厚慈、惠。这上中下都处理好了,人际关系就协调了。

看完后,我感到了深深的震撼,孔子的思想言行,及他响亮的名字让我们永远地记住,更要让将来的后代子孙都体会孔子教育文化的内涵。

电影《孔子》的观后感 篇八

看完电影《孔子》,不仅仅是喜欢里面感人的故事情节,同时也深刻感受到,给观众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

电影中孔子出身于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他期望以他自我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期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于晚年回到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给个话啊”,展现了孔子的幽默和智慧。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最让人感动的是颜回,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我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向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在颜回的眼中,孔子的书简比自我的命都重要,仔细想想,正因为之后有着无数个颜回,我们此刻才能够领悟到孔子的精神。当我看到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经三个时辰了,已经缓可是来了。可是夫子依旧抱着,那个场面真的很悲惨。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可是他始终记着夫子的教诲,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记着夫子说过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丧徒如丧子,可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我的弟子虽然没有如偿所愿,但已得为仁。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在成佛的路上,努力学习,成为一个正直、光明磊落、有担当的人。

电影《孔子》的观后感 篇九

电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有了,为什么今日我还是要写观后感呢?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当有自我的文化信仰。谈到文化信仰我们想到的那首当其冲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祷告于你丘山而得名。电影中孔子的出场已经是一个大夫的身份了。可是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双亲,所以孔子对下层百姓的疾苦异常的关注,回到电影上来。电影中的周润发给我们很好的诠释了孔子的许多东西,让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电影《孔子》里面有很多与史书记载不一样的地方,首先就是前面的孔子擂鼓为战士壮威,之后是孔子与鲁公一齐出面说服齐王收复失地然后就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的死,都与历史不符。史书上没有记载孔子与鲁公一齐去谈判的,而记载的是孔子从天而降前来护驾的,这样一改似乎让人觉得更加真实!历史上也没有类似于有沉书入水然后颜回去捞的事情。颜回史书里面的记载是穷死的,不免有些窝囊,这样一改反倒显得他对书籍与教师的热爱,真正热爱书的人确实会不顾自我的性命去救书的,没有什么迂腐之处!

电影中孔子会见南子的绯闻也被大肆渲染,让人觉得孔子不再是一个高不可碰的圣人而是一个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孔子也有七情六欲,有一句台词是“吾未见如此好色如好德者”,这是我觉得全片中最妙的台词,应对一个风情万种母仪天下的女子,就算是孔子也会动容的吧!

全篇最感人的一幕我觉得是孔子与一群弟子一齐回到鲁国以后,孔子跪在城门下,磕头行礼口中反复念叨着:“我的祖国,我最终回来了!”这个时候孔子已经年过半百了,可是还是不能忘记自我的祖国,尽管以往别人赶他走,可是当祖国需要他时他还是选择了回国。这种胸襟不愧是我们的圣人,那里看得出孔子的伟大!

看电影孔子,我们用平常心看他的可爱,用恭敬心看他的伟大:原先这就是我们的圣人孔子传奇的一生!

《孔子》观后感 篇十

《孔子》从入世到出世,最后希望逃避政治与争端。“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戏中的孔子领悟到生命中弥足珍贵东西相当多:师生之情,知音之情,家园之情……而那些党同伐异的斗争并无意义。这也是这部电影为什么显得相当“中庸”的原因,因为他要表达的本身就是“无为”的价值观。因为缺失激烈的矛盾与可看性强的戏剧性斗争,所以电影节奏显得相当缓慢。不过原本希望“逃避政治”的《孔子》,却因循坠入戏外的“舆论口角”之中,这岂非另外一种黑色幽默?

《孔子》表面上竭力依葫芦画瓢照足历史,事实上不过是借古喻今,依旧是近来影视剧题材不变的主题:对于信仰缺失,丧失“坚持”品质的主流社会,《孔子》依旧是在宣道。所以电影中的孔子即便颠沛流离无处遁藏,也依然坚持“岁寒而知松柏。”人只能在历练中变得顽强,在风霜后看出本质。只可惜这部电影描摹出了孔子的“本质”,但却对那些“风霜”和“历练”没有深入叙述,以至于电影主题先行而细节稀缺。

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 ——弗洛伊德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金笔头网为大家带来的10篇《《孔子》观后感》,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孔子》观后感(10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shengzuowen/guanhougan/guanhouganfanwen/16857154421573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