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观后感范文 >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精彩4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精彩4篇

拱手江河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精彩4篇

微信扫码分享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金笔头网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4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一

开篇大气又不失细腻的镜头,恰到好处的配乐,徐徐悠长的男声旁白,瞬间就让人惊艳了。不得不说,《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实为一部高质量的用心之作,虽然片中有明显的模仿痕迹(诸如BBC纪录片之类),但瑕不掩瑜,每集50分钟的片子,叫人看得津津有味,回味无穷。

第一集讲述的是“自然的馈赠”。从云南香格里拉的松茸,浙江遂昌县的冬笋,广西柳州的大头甜笋,到云南的诺邓井盐和诺邓火腿,湖北的莲藕,吉林查干湖的捕鱼祭祀,海南远航的渔船……从获取食材的角度切入,展现了人与自然最本真的关系,以及食材背后流淌出的浓浓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印象比较深的是湖北莲藕那一段,一叶扁舟穿行在淡紫色的晨雾中,船工执桨划开水面,那画面像极了一幅中国山水画。采藕工们就在淡紫色的清晨中开始了艰辛劳动的一天。我从来不知道原来采集莲藕是这样的不易,要挖开层层的淤泥,小心翼翼避免伤及莲藕,好一阵忙活才得到了一截完整的莲藕,还是黑的!和我们在餐桌上看到的洁白如玉的莲藕差太多了。吃着香煎藕合,莲藕炖排骨的我们,怎知这莲藕背后的故事?那句人人都会背的小学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现今读来怕是会有更多感触了。

查干湖那段儿也拍的很有意思。身着鲜艳服饰的祭祀人群和巨大白色的结冰湖面形成强烈的视角反差,年过七十的鱼把头带上毛毡帽子,往寒风里一站,好一个东北汉子!人们在收获自然馈赠的同时却也谨记着千百年来口口相传的自然法则,用稀疏的鱼网过滤掉小鱼,并往湖里撒下来年的鱼苗。这是人类与自然的默契约定。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人民,恪守自己的本分,取之有道,对大自然常怀一颗感恩敬畏之心。

第二集很多人反映说没有第一集精彩,毕竟讲述的是“主食的故事”,很多食物大家的餐桌上都已是司空见惯,不像第一集里包罗了那么多山珍海味。但我却觉得正因为讲的是与我们最密切相关的主食,看来颇觉得亲切温馨。作为一个江浙人,尤其是看到做年糕,做粽子,做青团的画面时,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我想起小时候在外婆家,外婆和外公会摘下屋外桂花树上的桂花,用糖腌在玻璃罐子里,做桂花糕的时候放一些,满屋子的桂花香~外婆做的粽子和青团至今还是我记忆中无上的美味。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舌尖上的味道就是故乡的味道,无数人的故乡的味道就汇集成了中国的味道,这也是片名的意义吧,借美食带出国人的乡愁,以及中国食文化里所包含的东方智慧和普世价值。

片子也着意刻画了食物是由双手创造出来的这一概念,这在现今什么都是流水线机器操作的时代让人不由的心头一暖,我想很多人都喜欢那个陕西绥德县做黄馍馍的老伯。他和老伴不辞辛苦的辛勤劳作三天,用最原始自然的方法制作出外表毫不起眼的黄馍馍,这样的馍馍,不知道吃起来会不会特别香甜可口?老伯和他的老伴,年复一年的不辞劳苦的制作黄馍馍,赚钱当然是首要目的,但我相信,他们在揉面团,做馍馍的时候,心底一定是踏实而快乐的,他们作为中国8亿农民中的一份子,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着与生俱来的割舍不断的感情。

卸下美食节目的身段和姿态,放平视角,展现最寻常百姓家的人间美味,探寻五湖四海的各类食材,捕捉人与自然之间的细微情感。见微知著,温暖人心。感谢主创团队一年来的辛苦拍摄和后期制作,为我们奉上了这样一盘味蕾与心灵双重享受的“饕餮大宴”。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二

央视推出的这一个系列的关于中华民族美食介绍的纪录片,这个系列的纪录片引起了了社会上及其强烈的反响。

之于这个纪录片,我们都知道它并不是在最黄金的时间最大的平台播出的,然而引起的反响却是其他的纪录片不可比的,很明显真正的艺术首先是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纪录片以吃为主,却给我们另外不同的体会。

首先关于吃的历史,片中不但介绍了美食的制作过程更是介绍了它的由来,不夸张的讲及其的提高了民族自豪感,一个民族的历史不单单是指她的历史事件,更多的是文化,而我们不能否定的是美食一样是一种文化,它有力的彰显了一个民族的悠久的文明。也不单单是给予我们一个关于吃的方法和认识,更是在现今社会的高速发展下的快餐文化以及有毒食物的现状下,给了现代人响亮的一记耳光,不少人在欣赏美食的同时会反省到自己,一部纪录片的升华点能做到如此,不怪他有如此的受众。

其次,纪录片没有高投入,没有高科技,没有大场面,有的只是最朴素的场景,最真实的现场,抛去奢华,一份真实的画面,犹如把我们送到那个曾今都是美好的年代。无疑在这样一个快速的时代,给予人安静平和的东西,往往会让人们乐于接受和喜欢。我想这也是人们必要反思的一点吧。

最后,一个好的纪录片一定的离不开一个好的导演组。导演陈晓卿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这是该片走红的“秘诀”,也是每个文化创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记得,舌尖上的中国刚开始播出的时候我是一点没看的,直到听说了这个纪录片,看了第一集就忍不住把他看完了。我个人是不怎么喜欢美食的,然而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纪录片,往往能抓住你心中所期待的东西。当然这也和自己本身的想法和如今烂片泛滥不无关系。可是舌尖上的中国所给人带来的震撼是不可忽略的,即使在所有我认为的有意义的纪录片中,它也一定占有一席之地。不怪我对它的评价如此之高,能把一个人们不骗不太感兴趣的话题,拍出不一样的内容,不但需要机遇,技巧,感情,更需要的是勇气。而纪录片的导演组,显然具有这些能力和足够的感情以及勇气。作为观众我是幸福的,我相信他们也会因为这个纪录片的受众之多,评价之高而感到激动和欣慰。

我想当观众看到片中介绍自己的家乡菜的时候,那一份自豪还有另一份的乡愁恐怕才是更能抓住的情感,用一道菜承载着每个人的情感,是一件多么难做到的事情啊。乡愁自古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种族情绪,所谓重土难离,多少文学作品传达的那种情绪,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特别是在这个高速的大背景下,多少人背井离乡,而此时有那么一档纪录片播放着故乡熟悉的气息,是多么令人想念啊,看着图片,我们就可以体会到曾经的味道,种种的感情夹杂在一起,感动难免,而其他的呢?

然而不会一切都是美好的,我们也看到很多美食的制作过程是有着很多辛苦的人们付出了太多的汗水,他们或许都吃不到出自自己手中的菜肴,他们也在为生活挣扎着。也有些被禁了的美食,是建立在肆虐自然和杀掠动物之上的,当然影片中并没有拍出这些食物,但是我想每个人应该都能感觉到。因此我们在享受影片给我们带来的丰富情绪之外,也应该考虑到不一样的东西。正所谓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听说舌尖上的中国,应经有了第二季,实在说我是不愿意看的,怕第二季会使第一季的成就变低,对于我来说,舌尖上的中国只有一季。同样的东西,并不是能有同样的收获,即使是同一个主题,同一个导演组,同样的观众。

无论如何,这样的一个纪录片在突出主题的同时,带给人思念,给予人一种自豪,传承一种文化,使人反思。像一首诗,像一首歌。我们不难从中感受到它传递的东西。

其实,《舌尖上的中国》挑动的何止是舌尖,更是中国人内心深处那一根心弦。在快节奏、高速度的现代都市生活中,这根充满着情感的心弦已然布满灰尘,而社会和心理也被外来的压力不断地挤压变形。但是,《舌尖上的中国》所传递的温情、平和、从容,悄然拨动了这根几乎被遗忘的心弦,那从心底涌起的,汹涌澎湃的感情,将美好于记忆和梦想中迸发出来。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三

我觉得《舌尖上的中国》是拍给大多数普通的中国老百姓看的纪录片,它表达的是在中国传统美食和人民生活之间温情和朴实的传递。

就我个人而言是从中看到了很多感人至深的地方。

首先,我发现在每个地区城镇,最当地的美食貌似在城市中难以吃到,那些最自然和淳朴的美味都隐藏在小地方中。目前我只看了三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可能在山中或偏僻处只存在短暂时期的食材,如果你不是当地人并且生活在城市中,那么你可能一辈子都吃不到那种美味。

描述养蜂人的那个,养蜂夫妇一年有十一个月在外游荡,为了养家糊口,但在他们看来,这也算是一种不需要受人束缚的自由,很佩服。离乡背井的苗家父母,半年回家团聚半个月伴随家乡美食的饱腹和与家人团聚的温暖后,又要踏上南下的打工路程。

其中有一段是说中国古老的麦客,也就是割麦人,工业化的进步人工劳动力已日渐消失,一天下来两双手在稻田里的挥舞和大汗淋漓的呼吸,在东家吃顿朴实鲜辣的晚饭补充能量。出来一趟十几天四个人赚不上一千。

就中国这么多的人口来说,大多数人的追求真的不是那什么生活品质,豪车名牌,旅游散心,老百姓们没看过什么外国纪录片,看美剧英剧就算有字幕恐怕都看不懂。

在他们看来,这个纪录片有触动到内心,描述的是朴实的美食令当地人感叹对就是这样。这样,就是对他们口味的纪录片了。

对于大多数人就想活着过日子生活温饱的中国社会,希望我们这些不过是念了些书看了点东西肚子里有点文化的会注册豆瓣的人,不要非去钻那个牛角尖。美食纪录片嘛,看着是那么回事就好。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四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通过对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著名纪录片学者张同道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这部片子之所以火爆,首先在于其选材具有高度的大众性,所谓“食色性也”,不分阶层、不分民族、不分年龄的人们都离不开食物,所以它能获得最广泛的认同,也就有了最广泛的观众基础。但是该纪录片从文化角度探讨了“吃”并不简单,从传统劳作到食物创新,生活的艰辛和几代人的智慧结晶,中国人“吃”的传承和变化已经逐渐凸显出它特有的国人气质。另外,《舌尖上的中国》也是对中国劳动人民的颂歌,它所展现的是手工挖莲藕、两小时采竹笋、全中国只剩5人继承的高跷式捕鱼,70多岁吉林“鱼把头”、卖黄馍馍的陕北老汉、陪外婆制作年糕的浙江慈城小姑娘等等。它当中并无美食大赛等等,而是讲述了一道道美食制作中的传统精良的手工艺,来歌颂劳动者的智慧与勤劳。

“乡愁”是中国人固有的情怀,记忆会消退但味道却永远在味蕾中存留。食物,对中国人而言并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作用,而是对乡愁的一种留恋与执着,妈妈的味道是任何美食都代替不了的,而妈妈做的饭本身就是美食。它所讲述的美食,就像是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真真切切的故事,每年年末春初的匆匆脚步,父母为我们烹饪时的滴滴讲解,还有一顿顿在不同地点时间和不同的人一起品味的三餐,这些已经不是美食,这些就是我们的生活。而如今因为在外流浪的人太多,这片子用最常见的东西勾起了人对于故乡风物,亲人朋友的回忆。片中的食物并不是吸引人的最关键点,重要的在于片中平淡的小事,平实的小人物,不浮华,不虚荣,不张扬,没有一般商业片的噱头和造势,只有人与人之间持久存在的爱和尊重。

相比较生活节奏较快的大城市,《舌尖上的中国》所选取的素材一般都是农村的传统美食,我们也能从中发现城市和农村生活的差异。它通过美食这个角度也是对农村生活现状的一些展现,农村生活的慢节奏、人情味与世代传承下来的智慧,都是中国人的财富,激起了中国人固有的文化情怀,体现了中国崛起中的某种文化自觉,它会让世界改变对中国文化的观察角度,凸显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舌尖上的中国》中的美食只是一个开口,它所展现的并不仅仅是中国的美食文化,它向我们呈现的是中国普通家庭的日常、中国对自然的敬重、中国人的智慧结晶以及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金笔头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精彩4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shengzuowen/guanhougan/guanhouganfanwen/16856577991538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