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中国名著读后感 >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优秀10篇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优秀10篇

安乐窝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优秀10篇

微信扫码分享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篇一

一本《伊索寓言》,我们读大多会说出和教科书上给的道理,但是作者却从另一个角度说出了自我的见解,就如凡事都是两面的,想多一步,或许好事就变成坏事了。如:“牛跟蛙的故事:母蛙鼓足了气,问小蛙道:“牛有我这样大么?”小蛙答说:“请你不要涨了,当心肚子爆裂!”这母蛙真是笨坯!她不该跟牛比伟大的,她就应跟牛比娇小。所以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因此世界上没有自认为一无可爱的女人,没有自认为百不如人的男子。这样,彼此各得其所,当然不会相安无事。”这是一个扬长避短的做法,但大多数却总是忽略自我的长处,用自我的短处去和人比,结果只会是自我吃苦头。当然还有很多有新颖的想法,篇幅所限就不多说。

我们总是说那些抨击别人的人,说他们自我没做好却去抨击别人,说他们这样不好,但是钱先生却给了我们另一个说法,就应让这些人去抨击其他人。“所以不配教训人的人最宜教训人;愈是假道学愈该攻击假道学。假道学的特征能够说是不要脸而偏爱面子。依照莎士比亚戏里王子汉姆雷德(Hamlet)骂他未婚妻的话,女子化妆打扮,也是爱面子而不要脸。假道学也就是美容的艺术。”就如最厉害的敌人应是最了解自我的人,这样攻击起来,招招致命。里面也有关于道德的说法,听起来让人茅塞顿开。“没有道德的人犯罪,自我明白是罪;真有道德的人害了人,他还觉得是道德应有的代价。”就如同懂法律的人犯起法来,总会觉得自我是在做正义的事一样。

书中还有很多经典的例子,它们生动搞笑,而又将深刻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这就是一本好书所该有的。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篇二

最终,应当说几句关于《写在人生边上》的话。

这是一本包括十篇散文的集子。前有小序,谓人生是一本大书,那里的文字可是是写在人生这本书旁边的空白上而已。每一篇文章都浓烈地带有西方小品的隽永风趣。主要的作法是将窄题宽作,或宽题窄说,或衍及旁义,或故作翻案。看去醒目,想来醒脾,却又有至理在内,并非故作惊人之笔。至于缺点,则嫌于西洋文献征引过于繁富,对不懂西文的人来说则近于卖弄,而看过原文的人又难免认为贻笑方家。然而大醇小疵,瑕不掩瑜。如《一个偏见》、《论欢乐》、《谈教训》三篇都极精辟。《谈《伊索寓言》》及《魔鬼夜访钱钟书》则纯系借题发挥。而《说笑》、《吃饭》等篇,又未免近于流俗。最好的一篇鄙意应推《窗》,明快清新,正如当窗小眺。而文锋虽似偏激,却含浑不露锋芒,且绵密精致。所谓风人之旨,殆近之焉。如以小品正格绳之,此其是矣。

最末两篇曰《释文盲》、《论文人》。因为笔者自我即是个一无足取的文人,故异常对它们认真阅读了一下。窃以为此刻的文人“盲”者甚多,而“一为文人便无足观”的废料又充斥社会。像这样的文章真嫌作者不多,读者无几。作者最终的一句话:“我们应当毁灭文学而奖励文人——奖励他们不做文人,不干文学。”看上去殆如态度虚矫偏激的人在大声疾呼,其实说这话的背后却正存在着多少无名的悲哀,和不知对谁倾吐才好的难言之隐。

于是使我这样忝列于文人之林的人,真要“掩卷而泣”了。

1946年五四节写讫。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篇三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倚窗临画眉,既无人,又何必去为谁复添画上眉……

总习惯一个人独处,什么都能够想,什么都不能够不想,我就是我的,外面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镜花水月,早晚都成空。努力构织于诗意般的生活,总是那么多愁善感,不知不觉的恋旧,禁不住别离。长久以来都在包裹着自我,甚至不愿意破茧而出,去经历风雨,于是就习惯了用外表的沉默去掩盖内心的孤寂。“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或许就是最好的诠释吧。冥冥中的火,奈何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或许前世是水做的吧。那么喜欢雨雪天,一个人撑着油纸伞漫步,喜欢那种意境美,就好像走进了戴望舒的雨巷。或许是诗读的细腻的缘故吧,不知不觉的就陷入了感时伤春的境地。或许这又是我逃避的借口吧。

我试着努力的冲出去,用表面的玩世不恭来掩盖内心的自我。此时好像什么都能够不在乎,一些看似幽默诙谐的话语在我那里脱口而出,那游戏人生的态度越来越盖过本来的自我。“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我沉醉其中,不愿停下,更不愿醒来。我怕,怕自我再把自我锁起来。今时才知,我只是从消极出世走向了更深的消极颓废中,并没有冲出来,反而陷入了泥潭中。心中被太多物欲所掩盖,最终又失去了本我,看似入世,到头来还是一场空。“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我还是回去吧,所谓的由本我到超我,原先错啦,我并没能做到,反而失去了本我。我已经不认识此刻的自我啦。可是,虽如此,我也不知回去了,又能如何,只好一切随缘了。

好久没去梳理自我的生活,此刻似乎已经变的一团糟。转念想想,又何必要再去苦苦地挽救黄昏,还是回身挥杖迎接东方新升的旭阳吧!望尽青山故园路,竟是走不尽长路,你也好,我也好,自寻道,向前找,自有人间道。佛道都倡导:以出世之情怀,行入世之事业。人生何时不修行,自渡……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篇四

这个散文,给人的感觉总是很风趣、很幽默,但是又很富有哲理。

就说这个书名吧,初看上去还真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这题目到底是啥意思呀?再看看钱钟书先生写的序,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末,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有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于是,恍然大悟。是呀,人生这本大书我们又能读懂多少呢?能在它边上写上些什么的,也算是不错了。

我们学生们是还不够资格在人生的边上作批注的至少我还没有这资格,因此只能在钱钟书先生这本《写在人生边上》的大作中选上这么一小段,叫做《论快乐》的议论的边上,写上一小段随感。毕竟是个孩子,我从不觉得人生太长或是太短,因此,依照钱钟书先生的观点来看,我目前所经历的生活既不是特别快乐,也不是很痛苦,只能算是平平淡淡吧。

不过,平平淡淡的人生可以是一种事实,但决不可以是一种观点。人生的痛苦正是由于它是漫长的,但也正是因为它是漫长的,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快乐,去感受快乐即使快乐是转瞬即逝的,矛盾的双方是辩证统一的。乐观的过一生,人便会变得阔达,一切也会变得相对美好;悲观的看世界,本就痛苦的人生会变得愈加冗长,一切令人所厌恶的东西会被无限的放大。

因此,虽然人生注定是不快乐的,我们仍能乐观地过一生。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三)

一直想读钱钟书的《写在人上边上》,起因是读了他的《围城》,被他诙谐幽默的语言,深邃的思想所吸引;遂想多读他的作品,首选就是这本《写在人生边上》了。事实证明,没有选错;里面很多观点让我豁然。现在写着书评只是些许自己的见解,至于大师原意我就不多揣摩了,当然也不是我可以轻易揣摩出来的。

书里主要的文章有《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窗》、《论快乐》、《说笑》、《吃饭》、《谈伊索寓言》、《谈教训》、《一个偏见》、《释文盲》、《论文人》等十篇。

《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中,作者天马行空般将神话、中外名著糅合一起,用一个想象出的魔鬼的口吻说出自己心中所想。而丰富的内容也体现出作者的博闻。《窗》一文,也是多引用。讨论门与窗的关系更是妙,用趣味的例子举出门窗的区别,让人读来不禁失笑。门进来的是客人,光明正大的进来;而窗进来的,却是不顾及你的感受,而且会暂时成为屋子的主人。现实生活也是如此,你表面上的工作不一定是你所喜欢的,但是你下班后却孜孜不倦投入其中的工作却会是你的所爱。《吃饭》一文更是说出很多日常常见道理。如:吃饭还有许多社交的功用,譬如联络感情、谈生意经等等,那就是请吃饭了。社交的吃饭种类虽然复杂,性质极为简单。把饭给自己有饭吃的人吃,那是请饭;自己有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那是赏面子。交际的微妙不外乎此。反过来说,把饭给予没饭吃的人吃,那是施食;自己无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赏面子就一变而为丢脸。这便是慈善救济,算不上交际了。把吃饭和交际这种国内常见的现象说得如此透彻。吃饭本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和交际混在一起,就变得复杂了,种种微不可言的关系。但是作者用一个简单例子就把这事说得清晰透彻。

一本《伊索寓言》,我们读大多会说出和教科书上给的道理,但是作者却从另一个角度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就如凡事都是两面的,想多一步,或许好事就变成坏事了。如:牛跟蛙的故事:母蛙鼓足了气,问小蛙道:牛有我这样大么?小蛙答说:请你不要涨了,当心肚子爆裂!这母蛙真是笨坯!她不该跟牛比伟大的,她应该跟牛比娇小。所以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因此世界上没有自认为一无可爱的女人,没有自认为百不如人的男子。这样,彼此各得其所,当然不会相安无事。这是一个扬长避短的做法,但大多数却总是忽略自己的长处,用自己的短处去和人比,结果只会是自己吃苦头。当然还有很多有新颖的想法,篇幅所限就不多说。

我们总是说那些抨击别人的人,说他们自己没做好却去抨击别人,说他们这样不好,但是钱先生却给了我们另一个说法,应该让这些人去抨击其他人。所以不配教训人的人最宜教训人;愈是假道学愈该攻击假道学。假道学的特征可以说是不要脸而偏爱面子。依照莎士比亚戏里王子汉姆雷德(Hamlet)骂他未婚妻的话,女子化妆打扮,也是爱面子而不要脸。假道学也就是美容的艺术。就如最厉害的敌人应是最了解自己的人,这样攻击起来,招招致命。里面也有关于道德的说法,听起来让人茅塞顿开。没有道德的人犯罪,自己明白是罪;真有道德的人害了人,他还觉得是道德应有的代价。就如同懂法律的人犯起法来,总会觉得自己是在做正义的事一样。

书中还有很多经典的例子,它们生动有趣,而又将深刻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这就是一本好书所该有的。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篇五

《写在人生边上》这本书,确实是一本好书,语言幽默,诙谐,内容极富哲理,作者用身边常人眼里极平常的小事情,揭示富含哲理的东西。描写对象贴近生活,加上语言的特点,非常容易吸引读者眼球。

钱钟书先生在书中将人生巧妙比喻成了一本大书,他说“假使人生真是这样,那么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本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书评一篇写完缴卷。

确实这样,人生像一本大书,需要慢慢品味,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然而,当你品完或是未品完,人生就结束了。

其实作者的语言很谦逊,书自己仅仅是书评家,且只具有书评家的本领,而事实上,不仅如此,因为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一生活到死,都没发现人生的意义,一辈子活到老,无非是在碌碌无为中度过,有的人好一点,会在人生中时时发出感概和疑问,虽说像这样的零星随感,并不是他们对人生的总结论,但已经够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像我们这样的平常人,犯罪时不可避免的,在读人生这本大书的时候,先后所做的批论,也许前后矛盾,说话过火,也不重要,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改正错误。就像钱钟书先生一样,对自己的人生历程有感而发,每天对身边的东西发出感慨,最后写在人生边上。

《写在人生边上》中的文章都很精辟,我最喜欢《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

这篇散文写得非常神奇,也是我最印象深刻的。它完全以对话的形式来表达作者内心所想。魔鬼,我敢肯定是作者臆想出来的,或许他是作者心里的魔鬼也不一定。他是谁,我倒不在乎,我在乎的是他发出的感慨。

在这位魔鬼看来,人类是愚昧无知的,人类的见识也是很短浅的,这一点,我并不因为我是人而否认他的说法。

读完了魔鬼所下的结论后,我才觉得人类有时真的很可笑,魔鬼说过“为别人作传记就是自我表现的一种,不妨加入自己的见解,借别人为题来发挥自己,反过来说,做自传的人,往往并无自传可传,就是如意的描摹连自己子女都不认识的形象,或东拉西扯得记载郊游传述自己的轶事,所以你要知道一个人,你就得看他为别人做的传,你要知道别人,倒不如看他为别人做的传,自传就是别传。”这一番话,是别有深意的,所以一般人也是发掘不出如此富有哲理的话的。作者口中的魔鬼不但会教我们东西,而且他的性恪也是非常坦率的,所以,他直言不讳的指出人类的缺点,展示自己的优点。

“习惯牺牲,可以显示,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世人好吹牛,而绝不能吹自己,至少生理构造不允许,所以我的性格正是谦逊的表现,我不比你们文人学者会假客气,有种人神气活现,你对他恭维,,他不推辞也接受,好像你还他的债,他只恨你,没有附缴利钱。另一种人,大家赞美,他满口说惭愧不敢当,好像上司纳贿,嫌数量太少,原数退还,好等下属加倍再送。我的谦虚才是顶彻底的,我觉得自己就是无可骄傲,无可赞美,何况他人呢?”

虽说着所谓的魔鬼是在评价自己,但好比自传就是别传,其实自转的同时,他已经在我们没有察觉的时候,将人类分析得透透彻彻,将人类的缺点一一指出并作上记号。

在阅读他们对话的同时,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口中的魔鬼与作者本人说话方式是非常相近甚至相同的,所以我认为魔鬼就是作者内心自己。

可见作者的见识非常广的,对人生的体会也是非常深刻的,当然也只是这样的文人学者,才可以做出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啊。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篇六

不同的人对待任何事物总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有人乐观地看待人生;有人悲观地面对人生,而我们应该乐观地看待人生,面对人生的一切。

一看《写在人生边上》这个书名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是你只要看看这本书的序就能懂一点,家事人生是一本大书,那末,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有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我们每个人对待自己的人生又能读懂多少?能在边上写上一些,算是不错了。

人生不可能完全是快乐的,也不可能完全是痛苦的。我们的人生都是有苦有乐,只是我们如何去看待?乐观的人对待一切事物都会感觉是快乐的,而悲观的人对待一切事物都会觉得是痛苦的。即使我们不能完全乐观地对待一切,但我们可以在困难时苦中作乐。这样我们就可以感觉到自己的人生。

《写在人生边上》与其称之为书,倒不如说是钱钟书先生一生的感悟。如先生所言,我目前所经历的生活既不是特别快乐,也不是很痛苦,只能算是平平淡淡吧。对,平平淡淡才是真,有哪个人可以辉煌一世?又有哪个人可以暗淡一辈子?人生的大起大落,换来的只不过是若有若无的虚名罢了,何必让自己受苦。

钱先生的文字有些晦涩,有时看得我云里雾里迷迷糊糊摸不到头脑,但一旦看懂了,就像太阳赶走阴天,一下划开云雾,把我从里面揪出来,眼前一片清明。这集子里每一篇短文,都蕴含了钱先生独特的观点,并且巧妙地运用了生动的比喻,以幽默的手法,让我一步一步靠近他的世界。

一篇一篇,一个字一个字,慢慢融化了,如养料一般灌溉在我的心田,却不急着与那里的土壤融为一体,一点点渗进去,滋润中夹杂着痛苦,让我慢慢的看清了眼前,看清了自己。读书的过程,有些迷茫,渐渐的清晰了,又有些胆怯,逐渐的变得勇敢起来,手捧着书页就像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脚上越来越重,心却渐渐充实起来,一点一点被从未见过的东西填满,无限满足。

钱钟书先生在生活的细微之处,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体验出人生百态。我只希望,我的人生边上不会只是空白,只要有些简单快乐的批注就够了。

稻盛和夫《活法》读后感1900字 篇七

拿到这本书,看到名字《活法》。第一感觉就是好奇,这里面会有什么样的内容,好奇使我迫不及待的想要一翻到底。这本书讲的关键内容就是作者的活法,作者稻盛先生是一位功成名遂,德高望重的老人,每次到中国来却总是那么谦虚、亲切、平易近人、处处为周围的人、包括会议的义工们着想。让接触过他的中国人无不为之感动。

稻盛先生的成就举世瞩目,稻盛先生的哲学深刻动人,让广大的中国企业家们刮目相看。对于“活法”书中描述了曹岫云思考的“活法”,也就是我的人生观,立足于做人最基本的伦理观合道德观。具体来说,就是正义、公正、公平、诚实、谦虚、努力、勇气、博爱等等。它就是万般皆通的“原理原则”。

这也让我突然想到这样一句话:“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如死一般。”虽然记不起这句话是从哪里听来的,但却让我印象深刻。虽然他形容的是两种极端的人,但确是真正存在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我也不例外!有时候我会在想,怎么样让自己活得精彩,活的不枉此生。我想,在这本书上,我有了更好的答案。我活着,不只是为了延续生命,而是让自己的生命因活着而有意义有价值。

书中说到:“追求做人的正确的准则”就是成功的理由。所谓“做人的正确的准则”,就是正直、勤奋、谦虚、坚强、节制、自利利他等等,做人不能太自私,不能虚伪、懒惰、傲慢、卑怯、贪婪,不能骗人,不能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等,这些简单的做人准则就是人类长期培育的智慧的结晶。让自己拥有一颗纯洁美好的心灵,发挥自己天赋的才能,倾注自己全部的热情,这就是人生获得巨大成果的秘诀,就是人生成功的王道,就是人生幸福的源泉。

人生真理在勤奋工作中领会。劳动对人具有崇高的价值和深渊的意义。劳动具有克制欲望、磨练心志、塑造人格的功效。劳动不仅是为了生存、为了温饱,它还陶冶人的情操。

习劳知感恩,人只有劳作了,尝试体验了才知道原来做这件事情的辛苦。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也在努力的去引导孩子们参与劳动,学会感恩。在幼儿园里,每位小朋友都是值日生,都有自己的值日任务,如:擦桌子、扫地、收拾餐具、整理书架、整理衣柜、叠被子、整理小床等等。在家里,引导孩子们努力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忙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体验父母的辛苦,从而在劳动中学会感恩。

在书中还有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段话:“埋头于本职工作,不断钻研,反复努力,这意味着珍惜上苍赐予的生命中的每个今天、此刻中的每个瞬间。“极度认真”地过好每天每日,人生只有一次,不可虚度。”

我从事教育工作已经11年了,人的一生能有多少个十年。还记得我从第一年的一无所知,到慢慢的摸索,学习,研究,再到今天,虽然我只是个幼儿园教师,但我以此为荣,我对幼教事业有着满腔的热情。正因如此,我认真的`对待工作的每一天,每天都已全新的自己去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努力做到魏书生先生说的:“不攀不比,超越自己。”让自己每天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不虚度光阴。

在工作中,我每天都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因为我是孩子们的模范,要给他们起好带头作用。在实现理想中的心态决定命运这一篇中说道“改变自己心态的瞬间,人生就出现了转机。”心态决定命运我也深有感触,相由心生。

还记得2011年4月份,中原大地诞生了一所以“自然生长教育”为理念的学校,我得知后立刻参与了面试,第一轮第二轮通过,第三轮也顺利通过,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开心的事情,虽然当时学校还没有落成,虽然当时我工作在路旁的漫天风沙之中,虽然当时亲朋好友都不断劝我,说:“你这样继续下去你就是在浪费时间!”但我内心的声音告诉我自己,我知道我在干什么,我知道现在是这样的状态,但明天一定不是这样,我一定要相信我的选择。

于是,9月份,我们“开学”了,我成了一名幼儿教师,每天都会被孩子们团团包围,一句“王老师,你累不累,休息会儿吧,”一句“王老师,你喝点水吧,”一句“王老师,我喜欢你,”一句“王老师,什么时候还来我家家访啊?”孩子们一句句暖心的话不断的在我的耳边回荡。这更加坚定了我继续前进的动力,就是这样,一干就干到了第八个年头。四年带一届孩子,现在带的是第二届孩子,在19年6月也即将毕业。我曾经无数次感慨,为何时间过得如此之快,之前的那些年我每天都在忙碌些什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何让我们的过往留下印记,今年5月份,在校领导、园领导的带领下,我也开设了自己的公众号,每天不定时都会发一篇当日的感想或是记录,到今天整整半年了,我不敢想象,当我去翻看那过往的记录时,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每时每刻都尽显眼前,我突然感觉之前的那些年是不是都白活了,但是,细细想来,也并不是,自己在每个时段所成长的和收获的也不尽相同。

未来的日子,我会继续不断的学习,愿我带着现在的努力、坚持、精进,成长的越来越好,活出自己该有的样子。

稻盛和夫《活法》读后感1800字 篇八

在读《活法》这本书之前就已经多次听闻它了,也在很多不同的场合听过稻盛和夫老先生的些许传奇人生,心中充满着好奇心读完了《活法》这本书,稻盛和夫老先生用朴实无华、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自己的经历阐述着做人做事的真谛,他用“提升心性,磨练灵魂”告诉我们什么是人活着的意义,用“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告诉我们成功的方法,用“利他之心渡人生”告诉我们成功的高度取决于我们的心态。

《活法》告诉我们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都不要把事情搞得复杂了,就用父母教导我们的,就用我们教育子女的那样“好好学习、努力工作、积极向上、勤奋、要有主见、有感恩心、性格开朗、充满善意、同情他人、懂得知足、身体健康、不自私、不贪婪”等褒义词去做就好了,在这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能够克制本性的欲望、拒绝诱惑的事物,能够做到愈发接近这些最美好词语的人就是做到了提升心性,磨练灵魂。

“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这个成功的方程式,是大家共同认同的成功法则。

这个成功法则中思维法式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思维方式可正可负,决定着人生的方向和最后的结局,思路决定出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是灵活的、有高度的、正面思考的,那么再乘以热情和能力,那么得到的结果一定是成功的,反之,一个人的热情和能力特别高,思维方式是负的,那么他所作出的结果也一定是不好的,方向错误了,很有可能危害他人和社会。

目前的电化公司,公司领导提出了创造“一流电石企业、一流热电企业、”“打造绿色工厂、AAA旅游工厂”“固废综合利用”“村企结合发展”等正确的战略发展规划,对于我们公司来讲也是伟大的规划,我想这就是电化公司正确的思维方式。那么我们现在还缺少什么呢?我认为还缺少所有电化人的热情,重点是所有的电化员工的热情!所以,我认为,我们现在不仅仅要提升员工的业务技能水平,更是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激发出每个电化员工的工作激情,当我们把所有员工工作的激情激发出来后,每一份热情相加在一起那就是巨大的能量,员工提升自我能力的激情也会大大提升,可以想象,这样的热情乘以所有的能力乘以这伟大的电化发展思维,公司领导提出的战略发展规划还能实现不了吗?

过年的时候,和家人一起吃饭聊天,和我的二姐聊了很多,我觉得我二姐是一个活得很明白的一个人,她跟我说“只要好好努力的工作就好了,其他的什么也不要想,想多了反而会成为负担”,当时我就觉得这话说的很对,就好像《活法》里写到的人生真理在勤奋的工作中领会,的确,一个人要是不好好的做好本质工作,每天想着其他的事情,那么可能就会把工作的意义丢失了,徒加了心理负担,工作也就不会干的成功。

稻盛和夫老先生在《活法》这本书的最后讲到了做人做事要有利他之心,我最近也在看方总推荐的《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的冒险人生》这本书,马斯克先生的创业旅程真的是精彩万分,他的创业史就是真真的传奇,结合着《活法》这本书,我发现马斯克先生和稻盛和夫老先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的创业目的都有着利他之心,稻盛和夫老先生是那种不为己利、贡献社会的利他之心,马斯克先生的利他之心是他心中有梦想,创业初期看中创造的财富,但财富只是一个作为实现自己梦想的资金,他的梦想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他想让普通人坐得起宇宙飞船,他想把人类移民到火星上,虽然他的梦想在现在看起来是天马行空的、很不现实的,但是目前在硅谷这件事正是搞得轰轰烈烈的,也着实让我感到热血沸腾。.。.。.

写到这里,我在想,什么是成功?每个人的追求是不一样的,达到了自己所追求得就是成功,但是想要追求特别高度的成功,那心里一定是无我利他的,否则就算是成功也只会是昙花一现的,只有无我利他的成功才会永恒,才会像熊熊大火一样燃烧到他人,然后接着延续这样的成功,这就像我们经常说的格局一样,格局有多大舞台有多大,我想再加一句,无限大的格局就会创造出不可限量的成功。

记得方总在一次会议上说过,他实践《活法》这本书很多年了,读《活法》这本书的时候给我的感觉,这本书里充满了他的影子,他把工作如同使命一样的去完成,他有着利他之心的心态,有着一般人达不到格局。就像书里所写的一样,当一个人有正确方向的思维方式,有足够的热情和能力时,宇宙法则就会让他心想事成,就会让他在智慧宝库中吸取隐藏的智慧,激起思想的闪光和创造的灵感,我想我们电化公司现在的战略发展规划就是如此来的吧,那还等什么,就让我们电化人用我们的热情和能力让它尽快开花结果,尽情绽放吧!

稻盛和夫《活法》读后感1800字 篇九

无才无德之人不可交,有才无德之人谨慎交,有德无才之人慢慢交,有才有德之人好好交。“德”即品格,是性格+哲学形成的,而哲学即是指引我们在人生道路上的行为准则,稻盛先生把“作为人,何谓正确”作为判断基准。越是社会发展的越快速,越是需要哲学,社会发展的快速即是“才”,哲学则是“德”,如果在哲学的指引下社会、企业、个人发展的快,则是社会之福、人类之福。

提升心性,磨炼灵魂,不必埋头于深山,在工作中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极度认真的做好工作,极度认真的过好当下就是修行。

人生·工作的成果=思维方式×能力×热情,稻盛哲学即是让我们的思维方式是正数,而且随着真信、真学、真干其数值越来越高。修行的路很长,只有不断地、反复地汲取稻盛哲学的知识并付诸实践,必然会越来越好。

“心不唤物,物不至”,而其关键是要保持心灵的纯粹,这样才能把美好折射到现实生活中。心中绝不可有邪念、恶念,心中要有因果报应法则,通过“作为人,何谓正确”不断修行,让心灵美好,让美好不断折射到现实。

怎么获得“智慧宝库”智慧呢?除了燃烧的热情和持续真挚的努力以外别无他法。

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应该建立在正确的人文哲学基础之上为人类造福,缺乏正确思维方式的科学发展必定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坚守正确且纯粹的基本道德是最高级的自律。

有了“事不遂人愿”的心态才有了“事事不成”的现实。“心不唤物,物不至”,要有强大的信念、强大的内驱力,才能把事情做好。企业经营始终要有“水库式”经营的意念,并朝着这个方向真挚地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水库式”经营的目标才能达成。

要将不可能变为可能,愿望必须达到“痴狂”的状态,并且持之以恒、全力以赴的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愿望必须强烈,睡着想、醒着想,哪怕把身体切开口子流出来的不是血液而是“强烈的愿望”。让“强烈的愿望”渗透到潜意识。必须做到!一定能做到!这篇读的鸡皮疙瘩起来了,“强烈的愿望”是一切成功的起点。

首先要有强烈的愿望,其次要反反复复的、孜孜不倦的深入思考,在头脑中完成事情接下来要怎么进展的模拟,从战略到落地,从黑白到彩色,从愿望到现实。必须高目标大格局做出“会划破手”的产品。

思考清楚事情进展的每一个细节,在脑海中形成印记,完美呈现事物发展的结果,强烈的愿望就一定可以实现。

人生遭遇的一切事情都是由内心的磁石吸引而来的,疾病也不例外。

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自己的心制造出来的,改变自己的命运从改变自己的心态开始。

衡量自己能力的要用“将来进行时”,每当开展不下去了就要问自己用尽全力了吗?使出浑身解数了吗?绞尽脑汁拼尽全力,我们能做的就是“尽人事”。

强烈的愿望,深度的思考是一切事项进展的起点,其愿望强烈、深度思考的强烈程度、持续长度以及认真的程度具有决定性作用。要在一些重要事项做到“有意注意”形成潜意识。

梦想和愿望是人生起飞的跳板,人格只有在描绘梦想、钻研创新、不懈努力的过程中才会得到磨练。

坚持原理原则一句简单的的话却异常厚重,这亦是因果报应法则的一种“因”,步步稳重才能一直稳重,不因一时贪念而违背原理原则,否则必定自食其果。

知易行难,任重道远。原理原则必须贯彻落实才有意义,原理原则是坚强和正确的源泉。一步错步步错,原理原则就是一步也不能错,时时自省以筑宏图。

人生·工作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方程式都非常明确了,我们就愚直地践行,修心、自省、利他之为思维方式,强烈的愿望、具体的目标、不懈的努力之为热情,有意注意、提升格局、不断学习、注重锻炼之为能力。朝着让灵魂更为纯粹、让家庭幸福、身体健康、事业隆盛的目标前进。

自燃型的人能够燃起熊熊烈火影响到别人,要想成为自燃型的人必须喜欢上自己的工作,全力以赴把工作做好就会更加有热情和自信,进而让自己喜欢上工作,再怎么辛苦都不觉得累并成为自燃型的人。

抑制利己心,克制自己贪图享乐的欲望,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能力,在全力以赴的过程中产生对工作的兴趣。

以“作为人,何谓正确”和“利他心”作为判断基准,化繁为简,提升格局观透析事务发展的底层逻辑。

书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意思是:所有被写出来的方法,都像梦幻泡影一样,并不是永远都会成立,是可以随时破灭的。我们应该洞察它的本质,而不是执迷于方法本身,即不要执着于各种表象。我们要掌握本质和规律,也就是那个“道”。

而“道”在我心中即是“敬天爱人”、“作为人,何谓正确”、“因果报应法则”。我们应遵循天道而活,活得坦坦荡荡,让灵魂更加纯粹。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篇十

这些文章给我最大的感受,是钱钟书先生的冷嘲热讽,是那种辛辣的讽刺。这样的例子在书中比比皆是,可惜我学识浅薄,对这样的讽刺懂得并不多。我曾看到有人这样评价钱钟书先生的讽刺和鲁迅先生的讽刺,他说钱钟书先生的讽刺与幽默中没有热情、没有痛苦,这一点和鲁迅先生有非常大的不同。鲁迅先生是战士,是在人生之中感受人生、解剖人生;而钱钟书先生是学者,是在人生之外眺望人生、分析人生。我想,钱钟书先生的这一特点在《写在人生边上》这一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接下来,便是我对《写在人生边上》这一文章的心得体会。

首先,文章的开篇是《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初读《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便觉得十分有趣。阴间的魔鬼与阳间的作者竟然对起话来,不得不说怪诞之余还会觉得有那么点新奇。这个机缘巧合下进错作者屋子的魔鬼,饱经沧桑,表面上是邪恶势力的代表,其实却是“否定精神”的化身。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魔鬼说的一句话,“即使有一两个给上帝挑剩的灵魂,往往又臭又脏,不是带着实验室里的药味,就是罩了一层书的灰尘,再不然还有刺鼻的铜臭,我有爱洁的脾气,不愿意捡破烂。”钱先生此文的写作时间正是国难当头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期,钱先生此时刚刚从国外学成回国。有人说,三四十年代钱先生不向恶势力低头,用文学作品辛辣地嘲弄了那个黑暗的社会,这的确可以从魔鬼的话中找到蛛丝马迹。我也认为钱钟书先生在借魔鬼之口剖析世情,感叹人生,宣愁泄愤,意在揭露与讽刺。

文章的第二篇是《窗》。我也曾经注意过窗,当时觉得窗太普通了,普通到人们会忽视它的存在。但读了钱钟书的《窗》后,我才渐渐发现了窗里面有另外一个世界。人是有私心的,想待在屋子里也能感受到外面的自由,所以用窗暗地里呼吸“自由”的气味,调剂苦闷的生活。因为得不到,屋里的人对窗外的自由总充满向往。

同时,不容置疑的是,窗外的确是唤醒生命的境地。窗外的一切,特别是在春天,总是生机勃勃的。而窗子,也将美景同屋内者共同分享。就像《窗》中写到: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是的,窗打开了大自然与人的隔膜,我们可以从窗中体会到时间和空间的无穷,通过窗诗意地把握世界。即使足不出户,也能透过窗感受自然,感受生活。窗,让我们与自然更近一些。同时,窗也让我们敞开心扉与人沟通。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好比开窗和关窗,就那么小小的一扇窗,却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沟通。生活中需要理解和沟通,我们也不妨敞开心中的那扇窗,让理解走进来,让误会走出去。所以说,钱钟书先生的《窗》,让我知道窗并不是形同虚设的,它可以让我们离自然更近一些,让我学会了敞开心扉与人沟通。钱钟书先生的《窗》也让我知道原来窗里也有哲理。

《写在人生边上》中还有一篇让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文章便是《论快乐》了。文中对快乐从几个方面进行了诠释。首先说它是易逝的,再说“永远的快乐不但是渺茫地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地不能成立”,接下来又向读者阐明快乐是人生存下来的催化剂,然后又说明快乐其实是精神层次上的感受,最后作者坚定地认为“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的确,钱钟书先生说得没错,精神上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在我们当今时代,物质生活基本得到了满足,甚至有些人可以说是吃穿不愁,还有大把的钱可以挥霍,但他们就真的快乐吗?或许,他们的生活过得很潇洒,但不能否认他们中的一些人并没有从这种生活中找到快乐。相反,物质上不够富裕的人,却往往能够从普通的小事中体会到精神上的快乐。所以,布雷默才会说:“真正的快乐是内在的,它只有在人类的心灵里才能发现”。我认为,钱钟书先生还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地对,那就是“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但我们可以选择乐观地面对生活,对生活采取积极的态度。所以我不得不说,钱钟书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真是在人生边上看人生啊!

捧读此书,心中无限感慨。身为作者的钱钟书先生,曾谦虚地说他这几篇散文,不过是如同中国旧书上的眉批,补的是人生这部大书的空白。而实际上,在人生边上看人生的钱钟书,把人生看得更真切、更清晰。更令人深刻地感受到钱钟书先生的旷世才华和热爱生活的坦诚情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金笔头网为大家整理的10篇《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金笔头网的价值所在。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