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中国名著读后感 > 我与地坛读后感【优秀9篇】

我与地坛读后感【优秀9篇】

一梦入混沌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我与地坛读后感【优秀9篇】

微信扫码分享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金笔头网为您精心收集了9篇《我与地坛读后感》,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一

有人说,《我与地坛》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凄凉而沧桑,但我却并不认同,大概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缘故吧。在我看来,《我与地坛》给人的是一种静下心来细细思考人生的静美。说到人生,不可回避的便是出生与死亡。记得上大学时,常常为着“人为什么要生下来,为什么要活在这世上”的问题所困扰,想不明白想不透彻。且每每对同学、朋友提起,他们都劝我要想开些,在他们看来似乎我是有着自杀倾向之人,总让他们觉得不安。想了许久也没有想透,却也累了,便不再去想,竟平日里多了些开朗活泼,日子过得也亮堂了些。只是偶尔这个问题仍会从脑海中蹦出来,但常常也是尽量避免去想,去深思,就做些其他的事情将这种思绪排挤到脑后去。近日来,这一问题又频频在脑海中闪现,不得排遣,遂又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对于生与死的问题,我没有想明白,而史铁生在地坛呆了那么多岁月,却终究是想明白了,在书中写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是啊,生只是上帝交给我们的一个事实,既然只是个事实,想来也只有接受罢了,已经无谓为什么生下来,为什么来到这世上。心中的不明与疑惑稍稍有些明了。

读《我与地坛》,除了可以让人静静思索这生与死的问题,也让人深深感受到母爱之伟大,亲情之弥足珍贵。史铁生在截瘫之后,他的母亲每天生活得都是战战兢兢,想去关心安慰他,却又知道任何安慰的语言在那时都苍白无力,最终需要自己的儿子自己在心里真正想明白了。那时,他母亲的痛苦与无奈就如作者写到的“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是啊,在那个时候,他母亲的痛苦岂是他可以感受和了解的,即使在他母亲去世后,他也有过“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之感叹。但也是在他母亲去世后,他才对他母亲当年的心情有了些许理解,对自己当年对母亲的态度感到悔恨。这真正是在教我们如何珍惜母爱,珍惜亲情。到此处,不免也想到我的母亲,她那样瘦弱、那样平凡,甚至她还是个只字不识的文盲,可她也是这世上一位伟大的母亲。无论是小时候,还是我已经长大工作,母亲的关爱从来也未曾改变,可她也从未将爱挂在嘴上。我的母亲是位农村妇女,繁重的农活和琐碎的家务,我总在想她那样瘦弱的身体是如何承受得了的。可是她自始至终都在默默承受着,自始至终都将我和弟弟的吃穿用度照顾得细致妥帖,这就是母亲,只要自己的孩子过得好,自己本身受多少辛劳都会选择默默承受。

其实,读《我与地坛》,在这深切感悟之外,还让人得到了心灵上的淘洗与安抚。作者在文中与地坛的关系渗透着看似简单实则极为丰富的感情,地坛中的风风物物,在作者感情的重染下仿佛变得灵气十足的感情,这里有人与自然的交流。在那些朴实无华的文字下,本是一座废弃的园子却是充满着温情,仿佛这园子里的一花一木都成了安安静静的倾听者,教人可以心无旁骛地述说自己,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他们都认真安静地听着,让你的感情真实地抒发。曾有人说,在自然面前,人最接近自己的心。说得真是对极了。如今的世界,喧嚣、躁动、功利、粗暴,甚至有些疯狂,因为人们已经很少去了解自己的心,而是随波逐流在名利场上不可自拔。

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可谓感悟良多,也很想推荐给大家读读,所以便有此作。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二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一篇散文,描写的是作者人生中最失意、最低落的阶段。读完这篇文章后,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伟大的母爱。

作者的母亲是平凡的,她像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疼爱自己的孩子,当作者发疯一样离开家时她内心十分担忧,当作者忽然截瘫时她情愿替儿子受苦……

但是,她又是不平凡的,当自己的儿子天天独自往地坛跑时,她没有上前拦住,也没有要求儿子和她一起去,而是由着他做任何决定。她不是不爱自己的儿子,而是以另一种最苦最难的方式爱着。当他为儿子准备的时候,她多想问问儿子去地坛做什么,让儿子也为她想一想。但是她没有,她给了儿子最大的自由,让他去自由安排未来的日子,给他独处的时间,自己却在家中承担了太多太多的苦难。而做儿子的也真的没有为母亲想过仍旧每天去那个荒僻的院子,回来后不说一句话。

在担心时,她也会去地坛寻找儿子的身影。在院子中绕了一圈又一圈,步履蹒跚,而作者却在茂密的树丛中,决意不去喊她,只是暗暗地看着她茫然而又急迫的神情。不管他是出于长大了的倔强还是羞涩,留给作者的都只有痛悔。直到母亲逝世之后,他才开始反省,逐渐意识到,母亲为了在这么大的院子中找到自己的儿子,曾经走过多少焦灼的路。园中不单单是处处有过作者的车辙,有过他的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

因此,当我们真正顿悟一切的时候,往往是一切都来不及补救的时候。现在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自己的母亲?有谁问过自己母亲的喜好?当我们向母亲要钱为好友买生日礼物时,有谁为自己母亲买过生日礼物?可能大多数人会难为情,羞涩而

不敢。但是,勇敢去做吧,不要因为自己一时的羞涩而让自己后悔一生。

所以,趁着我们还年轻,母亲身体还硬朗,多陪一陪自己的母亲,携母亲的手上街,为母亲唱歌,记住母她的生日,给她一个惊喜,让母亲的人生历程中有我们陪伴她一起走过的足迹。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三

江南的高温天悄然而至。街上行人似乎少了些,连楼下乘凉的居民们也不见了踪影。在盛夏的午后,翻开《我与地坛》,去寻一处清凉。

深蓝色的封面,给人以心旷神怡。手指触摸着封面上微微凸起的书名,觉出它对往事的述说。

书中讲述着史老先生的人生旅途。刚开篇,就出现了一座废弃的古园。这座古园历尽四百余年的沧桑,注视着史老先生的成长。也是在这里,他完成了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领悟,对未来的期待。

史老 先生的青年时期,因为一场病,双腿残疾。正值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史老先生却失去走路的机会,换作任何一个人都会有抱怨,有不甘心,有失魂落魄。这样的时期,我们需要独处。于是史老先生找了一个宁静的去处,独自思考。正如他所说:“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他在这个僻静的地方静静思考各种事情。

一开始,他觉得整日呆在这样的地方是逃避,是为了把自己的世界与外界隔绝。他在这里一连几年,看书、写作,确实好受一些。渐渐地他会一连好几小时地想关于死亡的事。终于,他弄明白了,一个人的出生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死则是不必急于求成的事,那一天迟早会到来。除了生与死,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所以,史老先生用了一生去诠释“如何活”。从双腿残疾到住院治疗、与死神垂死挣扎再到母亲的离世,最后他开始追逐梦想。他理解了“生与死”之后,便从病的阴影里走出来,活出了一片色彩。

他一生的经历归结为四个字“零度生命”,这就是他这一生精彩所在。生命本无意义,从零开始。但生命的到来并非平白无故,生命以它自己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要求意义。我们应该活出意义,有意义的生命才有色彩。生命的开端确为零度,在生命中也常有零度。每前行一段,我们需要回头看看,是否偏离了梦想的轨迹。这样的每一次回头就是走回生命的起点,重新看看,我们接下来该怎么走。正如一叶孤舟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上行驶,漫漫长路,我们需要指南针的指引,一旦迷失方向,将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在人生路上,每一次零度的重温就是航海的指南针。即使我们走的每一步都很渺小,但每一次重回零度后再继续前进,就将离目标更近一步。

这是史老先生的人生。他用了一生的时间去感悟,这就是他生命意义的体现。

每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历史上,成吉思汗的统一女真,秦始皇的统一中国,康熙、乾隆的“康乾盛世”;当今社会,最美妈妈吴菊萍的见义勇为,最美司机吴斌的恪尽职守,最美乡村教师吉思妞的无私奉献。甚至是植物、动物。每一草,每一木都为了生命的色彩而存在。毋庸置疑的是,每一个生命都从零点开始,又在无数次的回归零度中升华,去体现它的意义,描绘它的色彩。

我们活在浩瀚的宇宙里,漫天飘洒的宇宙尘埃和星河光辰,我们是比这些还要渺小的存在。我们——平凡人,没错,但再渺小的生命也有它的意义。

唯一不变的,是“回归零度” 。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四

看完后,竟不知从何说起。我对他的印象是从残疾的作家开始的,从中学的课本,从他去世后拒绝在浑身插满管子维系生命开始的。

这些认识并不完整。可以想象,一个人20岁的时候,双腿残疾,无法行走。他想过以后一辈子待在屋子里,可被挪到院子里,感受着和煦的风和阳光,他决意要出去。所以才有了二十多位同学朋友集资打造的轮椅。

从此,他在地坛里度过了生命中宝贵的一段光阴。在地坛留下的车辙里,都有他母亲的脚印。儿子如此,母亲的心只会更痛。她原本应当也是个作家的。没想到这个梦想被儿子实现了,可惜在他成名之前,她就安静的走了。

此后的扶轮问路,唯他一人。摇着轮椅,慢慢摇上了写作的道路,也摇着去看电影,申请工作,摇进了爱情,又从爱情里摇出来……他对那段初恋,写的很深刻,但是交代的不多,因为有些故事可以诉说,而有些他更愿意收藏。爱情和残疾是他生命的根本。

很多人是无法体会双腿残疾是什么感受,永远无法再穿上喜爱的鞋子感受土地的松软,无法贴近地面去呼吸草地中的气息。我感受过在病床上躺十几天的滋味,大概在第七天被折磨的想过死亡。史铁生在突然间残废之后也觉得没有了活下去的意义。三年多过去了,重新思考死亡,在面对命运的摧残时所持的态度,大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人是被生活摧残的无路可退,陷入绝望,向生活缴械,向这个世界投降。他们是没有被善待的人,无论是对于人类还是对于上帝来说。另一类人是了悟了人生,参透了世间欢喜与苦难,在超脱之后向死而生,寻找活下去的理由。他们更加坚强。

上帝从没有创造过最幸福的人,但那些有限的幸福,正是我们活下去的支撑。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五

这学期,我读了《我与地坛》这本书后,我才了解了著名的残疾作家——史铁生,虽然他遭遇了巨大的挫折,但是他最终战胜自我,重拾生活的信心。他是那么坚强,在他的笔下我没有感到丝毫的悲伤与忧愁。刚开始我并不知道他的坚强来源于何处,抑或是自己,可能是朋友,还可能是其他亲人。读了这篇《我与地坛》的文章,我才有了答案。

21 岁那年,正值青春焕发,阳光四射的年龄,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他不能站立,不能像其他人一样跑跳,不能像其他人一样行动自如,对于他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这样的变故让他暴躁不安,经常想自寻死路,整日在生与死之间徘徊……是母亲在这片似乎贫瘠的荒凉的土地上播下了生命的种子,然后,是一对老人,一个唱歌的青年,一个弱智的妹妹和他的哥哥,一个饮者,一个长跑者……是他们让这个这颗种子发芽长大,是写作让他的这片荒凉的土地变得百花盛开,百草丰茂,生机勃勃,又是他自己细心呵护这片花园,使自己重燃对生命的渴望……

人生难免有挫折,可能是天灾也可能是人祸。生活中有无数遇到挫折困苦的人,因为意志的薄弱结束了自己那宝贵的生命,留给亲人无数的痛楚。但我要说,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会盛开,太阳落下去了,明早还是光芒四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利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实现自己的理想,为自己的目标奋斗,去创造有意义的人生价值。当自己站在自己理想的山峰上时,我们是多么骄傲、自豪和快乐。海伦。 凯勒虽然失明依然写出了世界名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贝多芬虽然晚年失聪,可是依然谱出了最美妙的音乐,还有张海迪、霍金等等。他们虽然身患残疾,但是依然对生命充满了向往,用他们坚强的意志战胜了一个个困难。生命是宝贵的,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我们都不能轻言放弃对生的希望。

正如高尔基所说: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作者能够有生活的信心也要归功于他的母亲。史铁生的母亲是慈爱的,是坚强的,是伟大的。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够牺牲自己,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够付出一切,。或许不仅是史铁生的母亲,天下所有的母亲也是这样,对自己的儿子充满了爱,这种爱无私伟大,这种爱柔情似水。生病时,守在你身旁,为你操劳,遇到挫折时,她给你安慰,犯了错误时,她严厉批评,乖巧听话时,她又给你温暖的微笑,在我们眼里她似乎是无所不能的,可却并不知道,为了我们她付出了多么大代价与痛苦……

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在关爱着我们:亲人、老师、朋友、同学…… 难道他们不是我们生活的力量吗?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受益匪浅,它教会了我坚强,让我懂得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知道了生命的宝贵。让我们珍惜时光,为了明天拼搏努力!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六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的事例愈发的频繁,每一件事例的背后都暴露出青少年心里健康问题,以及他们对生命的不珍重和儿戏感。

前段时间,上海14岁女初中生跳楼事件令我感到痛心。这位女孩在遗书中写到,父母要求她保持好成绩,若无法达成,遇到的不是安慰、协助解决问题,反而是遭到父母的辱骂及殴打……其中有一句话令我震惊“人生一趟,遇到你们我很荣幸,若有来生,我们不要再见面了”。我相信,生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是每一个人自己的,我尊重也她自己对生命的选择,但我却不能理解、也无法接受她对生命的如此冷漠的态度。我曾读过一本书,是史铁生先生写的《我与地坛》。1969年,史铁生作为知青,到陕西省延安地区“插队”,1972年因病致瘫而回京。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他找不到工作,也找不到去路,却忽然间“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写下了《我与地坛》。我读过许多文章,享受过许多作家细腻的笔触,但却从未读过史铁生那般的痛苦中寻求解脱的挣扎。我从未想过生命可以从字里行间中体现地那么具体,那么痛,又那么轻。痛苦中,轻盈仿佛就在那求死的一念之间。轻盈里,却藏满了属于生命的那一份沉甸甸的重量,重到肩背被压弯,重到灵魂都要破碎,重到亲手将它抬起的那刻世界都在为你而欢呼和嗟叹。命运却仿佛对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他的双腿残废了,残废的也不单单是他的双腿,还是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的羽翼。

在这段他与地坛“相濡以沫”的故事中,既有对自己灵魂的涅槃重生,又有关于他母亲的苦难与伟大。他与地坛的相互陪伴也终究感化了自己“因为这园子我感恩于己的命运”。他在人生最低谷走向地坛,又在十五年与地坛的陪伴中体悟自己的人生。他也在一个下午忽得感悟到“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他仿佛知道他自己本身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衬托拥有幸福的人,可是命运又为何对他如此不公。自然,上帝为他下降苦难,他从这份苦难中悟到的,远比苦难本身有价值罢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的肥力的沙漠。”

人生在这个世界,就必须得承受在这世界上的诸多差异带来的。不同视角评判的痛苦也似乎是“上帝为你关上了一道门,必定要为你打开一扇窗。”差别只在于,你选择停留在被关上门的痛苦,还是去探索窗外的新世界,换个角度看世界,自己何尝又不是换了一个新世界。他说:“每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了场阴谋。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学习、生活亦是如此。“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也如同物理中的相互作用力,找准方向与作用点,施力大小却由你自己决定,而物体间力的作用却是相互的,合力永远为“0”,付出多少与收获也必然成正比,没有投入的专心也必定是一场自欺欺人的伪装。“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向阳而死,向死而生。”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态度。就像《苏菲的世界》苏菲的感悟:“唯有清晰地意识到,有一天她终将死去,她才能够体会在世上是多么美好。”“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说,“我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明白了。”除了他自己,我们谁也无法想象他是如何挺过来的,但我们知道他已经接受了现实,把死看成生命中必然的“节日”的达观和释然。生与死就像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两者必然是相互依存的。人生在世,若是不知道死亡的事实又何来活着的美好与希望。以另一种方式活下来的肉体中,终也是比不过长久留存的信念罢了。倒不如,在知晓自己现在活着的事实后,珍惜眼前,不虚此行。“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鲜衣怒马的少年终会褪去一身繁华淡然归去,把握好当下,又何尝不是最好的选择呢?“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小小的我们在宇宙面前只会显得更加渺小,那化为永恒的欲望又怎会臣服于寄托渺小的人间。也倒不如,趁着现在,趁着未来,做你想做的事,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在褪去一身繁华时,总不显得多几分狼狈。“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母亲的离开也让他心神恍惚,也是母亲的离开让他懂得了更多。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也让他印象深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既包含了他关于生与死的深刻思考,又在润物细无声处写出对母亲愈加浓厚的爱。他与地坛的相遇,铸就了他平凡而伟大的命运,他与母亲的离别,铸就了他丰富而深刻的情怀。“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

同样,地坛也是……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七

再读我与地坛,就想到高中在语文自习课上第一次读到《我与地坛》的场景。

那时候因为自己成绩不好而自我悔恨,想到自己父母的不容易,想到自己因为远离家而思念父母,想到自己的学业压力,所以在读《我与地坛》的时候哭得一塌糊涂,当时以为自己有过不去的坎,因为成绩差,因为不如人,所以觉得悲伤,觉得自己一辈子都完了,会永远抬不起头。

而今,再读《我与地坛》才发觉,你根本不知道人生最难的地方在哪里,那时候成绩不好,一点困难就以为是天大的难事。而现在,长大后的经历更让人难以忍受,你会发现,比买不上房子挣不到钱的还大的压力就是你的家庭不幸福,你不知道你爱的人在经历怎样的磨难,他们又是怎么在煎熬地忍受中年的一切变故,而且,这变故相当地长,相当地复杂。

你想自己突破,过自己的人生,建立自己的家庭,却发现,原生家庭的一切影响你都尚未摆脱,根本走不出去。

人生就像走进了死胡同,很多年你都出不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来。就像史铁生当时在地坛一样,在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无数次在生与死之间挣扎。

他的生命因为疾病困在了轮椅上,但他的思想却不受限制地在飞翔,拯救了自己,也用文字滋养了那些困在生活中的人。有数不清的人因为生活发生了变故,他们也不知道人生会在什么地方卡壳,会在什么地方打转,会在什么地方倒退。

现在想想,我在当年就该学会成长。我一直觉得自己成长的很慢,因为有很多人保护我,他们让我专心自己的学业,却对我隐瞒了生活的残忍。于是过了二十多年的安逸生活以后,生活的一切压力都来了,生离死别,家庭破碎……我不愿意接受,却无能为力。

很多事情,我们能左右的只有自己的思想,父母怎么想怎么决定,家庭怎么走向,老人能否长命百岁,我都没有办法。唯一能希望的就是他们自己好好生活,爱惜身体。

有时候我安慰自己,过了这几年,一切都会好的。我总不能一直像现在这么倒霉吧,总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候吧。

我一直为自己的无能自责,为自己的懦弱无奈。这么多年,我都成长得太慢,当面对这一切变故的时候,显得自己特别无能。

多年以前,在读《我与地坛》的时候,我就能够感受到那种绝望和无奈。没想到过了十年,生活仍旧让我想到了当年那个绝望的自己以及还抱有些许希望的自己。

自己的现在只能与过往的经历对比,至于是否属于艰难困苦,与自己的承受力有关。我的经历固然不能与数次经历生死的史铁生比,只是人生的某个瞬间让我与《我与地坛》中的心境产生共鸣。

多年以前,我努力变得坚强,而今,我只能告诉自己坚持住。成长本身就是痛苦的,就像破茧成蝶一样。

老天不会让你轻轻松松度过一生,那样太没意思了,所以每个人都要面临自己的磨砺,然后才知道人生重要的是什么,才能在漫长的人生中不会丧失信心。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八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经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带着一种淡淡的惆怅,《我与地坛》拉开了序幕。它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家破人亡般的悲哀,但却如此震撼我。或许这个残废一生的人躲在和他一样的孤独的古园是那么偏执又平凡,但细读过文章,才会明白,这是一个已进中年的人对年少时故作悲伤的惭愧,是对这个不幸却也幸运的人生的豁然接纳。

我感触最深的是“快乐在细微处萌生”。在狂妄之年忽然残废的作者虽然无力看见波涛汹涌,但处在寂静的地坛,他看见了循者亘古不变的路途到来的太阳,飞的悠然自得昆虫,甚至被太阳照的金灿灿的空气。这些是多么平常的啊!平常到它们就静静的待在我们的身边,而我们却无暇瞧他们一眼它们有多美好。我们总在抱怨着成绩不够好,零花钱不如别人的多,我们的父母为什么那么古板,生活的节奏怎么那么快,还有,我为什么不快乐。

合上书,我静静想,有多久没有独自在自然中慢慢走。还记得上一次是在初二,我放学一个人沿车的线路走回了家,那次,我惊讶地发现原来路边有卖风筝、布鞋的小店,有古色古香的店面,还有一抬头能看见的片片绿荫。平时我大概不是在车上发呆,就是和同学谈天说地,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在车窗外一闪即逝,我从未发觉,也无心去寻找,自然也不会懂得更广的快乐。

快乐在细微处萌生。我想这世界上并不乏美好,只是我们那双本会发现美的眼睛闭上了,是太累了或是再也不愿睁开了,那么,沉下心读读石铁生的《我与地坛》吧,他虽然身有残疾,却因此更有暇在细微处体会到自然的乐趣,还有深沉的母爱,最后悟出了人生的真谛。读后在感动的同时也去郊外走走吧,沐浴在干净的阳光里,好好地微笑吧。

我想一个人在一生当中,总会遇到几件让自己感到不幸的事情,可是每个人对于“不幸”的理解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有些人可能觉得自己失业了,这便是人生的一大不幸,而有些人却完全觉得这不算什么。本文的作者史铁生命运把他逼上了绝境,双腿落下了残疾,以后可能再也不能站立起来了,可能每个人遇到这样的境遇都会感到悲观绝望吧!特别是家人都需要自己照顾和养活的时候,发现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反倒还要家人照顾自己,这时的心里想必会很不是滋味。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不止一次的追问到“一个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当一个人在面临绝境时,是否还有活着的意义?当一个人看不到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之时,到底还有没有必要活着?我想作者曾经在地坛这个地方对“生与死”这个问题思索了很长的时间。在地坛经常出现的那个小女孩,从远处看,我们只会看到她的可爱和美丽,当我们知道她是弱智时,我们是否为她可叹惋惜,但正是这个小女孩活着,在她得身上才体现了美的意义,如果她死了便一切意义都不存在了,包括她与生俱来的美,虽然在她的人生中承受了苦难,但一个人能活在这个世上也就很不容易了。

在文中史铁生写到写作就是为了活着,就是自己在绝境中所撞开的那条路,能让自己活下去的那条路,“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当一个人面对“生与死”时一切的理想和抱负都会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了,人们只会想到了用什么方式“活”?只会想到自己怎样活下去,这时人的本性便会完全暴露的显现了,一个人想要活下去获得物质比什么都重要,就这么直接,就这么现实,所有写作便是为了活着。

本文作者紧紧围绕着人应该怎样面对苦难这一中心主题,一个人能过超越苦难,活在这个世上,就是对自我超越的最好的诠释,因此人活在世上本身就很不容易。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九

“不要熄灭破墙而出的欲望,否则鼾声又起。”

读完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犹如几颗巨石投进平静的海面,在我心中卷起涛涛巨浪。我感受到了一股力量,他生命的力量,从他的文字中透出,传予我力量,坚强的力量。

史铁生先生的人生跌宕起伏,或许单用一朝落魄都还远远不够。在他意气风发,心中怀着鸿鹄壮志的年纪,上天却突然熄灭了他世界的光—他失去了他的一双腿。在接下来的人生中,他都只能在轮椅上度过。尽管此时,他只有二十一岁。

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对未来怀有无限憧憬时,他余生却只能禁锢于一座小小的轮椅中。刚开始,他还无法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他愤怒,他咆哮,他怒吼,他无比愤慨地想质问上天为何如此不公。他的生命之花好像一瞬间凋谢了,花团锦簇的前路也变得黯淡无比。他开始颓废,自暴自弃,仅仅二十岁出头的他便有了古稀之年老人沧桑的面容和心灵。

他说“死必然降临,那为何不活下去试试?”他跳出往日阴霾,从无数个对于“死”的执念中,悟出了“生”的道理。苦难是人生不同的音符,让我们奏出华美又独一无二的乐章。

史铁生或许渴望健美的体魄,但他有坚强的内心。而我们此时,眺望前方,前路漫漫亦灿灿,何不笑对人生,人间骄阳正好,风过林梢,彼时我们正当年少!

以上就是金笔头网为大家带来的9篇《我与地坛读后感》,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金笔头网。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我与地坛读后感【优秀9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shengzuowen/duhougan/zgmz/16858540791648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