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中国名著读后感 > 《红楼梦》读后感(精彩7篇)

《红楼梦》读后感(精彩7篇)

红尘戏语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红楼梦》读后感(精彩7篇)

微信扫码分享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金笔头网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7篇《《红楼梦》读后感》,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红楼梦读后感 篇一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的地方在于它体现了一种式微的趋势,不论是家族的,爱情的,宦途的,都是走向式微,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聚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其实不多见,-读后感求《红楼梦》的800字读后感!。

我不能不感激续者高鄂,固然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起码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谢世,起码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暴喜欢看他人的悲剧,可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讲,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觅前程,不能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弄相遇,因为糊口不是浪漫,糊口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汕9依υ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或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是不同意高鄂的续书的,或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或许黛玉确实应弄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悬念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忖量,这样的死,何其实不是尊贵神圣的,但是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俗气的指天仇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固然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长短之地的,不然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赐与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他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宝玉自己能赐与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能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其实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一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样说,孤单的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是坐上了还是个问题。

若是贾府不垮台,起码宝钗还有容身之地,起码没了丈夫还有富贵,可是不是是这样呢?最终贾府沉溺堕落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那宝二奶奶的头衔之于宝钗还有多么意义呢?没有幸福的糊口,没有丈夫的关爱,孤单的独自生,独自死,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吗?

我一直狐疑宝玉其实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贾府的,不然他不会娶宝钗。他最终的出生避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改变,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凭借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十足没了,他不能不离家出走,或许是为了避祸。

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戴破衣烂裙,乃至是要依托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没法再尖酸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糊口。当糊口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洪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糊口,一样对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另一种可能,万一贾府能重整旗鼓,兰桂齐芳,黛玉和宝玉还是过着他们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今后,宝玉或许会突然发现黛玉皱纹满面,然后会发现身边的袭人竟如同昔时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就在岁月中流逝,然后宝玉会回忆那个肌理丰盈的宝姐姐。

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起码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夸姣的幻想和等候,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红楼梦》读后感 篇二

你们知道不知道四大名著里的红楼梦?今天我就看了一小段,《比通灵宝玉识金锁,探宝钗黛玉露酸意》让我为大家讲讲吧!

宝钗生病了在家养病,宝玉去探望她。宝钗想看宝玉的玉,看到上面写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她旁边的丫鬟说“这句话跟宝钗的项圈金锁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宝玉也连忙求着要看,上面写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宝玉笑着说“倒真的与我的是一对”。

过了一会林黛玉来了,林黛玉看到他们两个开玩笑说:“我来的真不凑巧,早知道宝玉在这,我就不来了”。宝钗有点不太明白她的意思。薛姨妈备了几样茶果,宝玉他们想喝点酒,最后喝完酒才散去。

这次是薛宝钗、贾宝玉、林黛玉第一次正面交集。可以看出宝钗沉着冷静,虽然不爱说话,但看得出来她心里实在,难怪会受人喜欢。宝玉是活泼开朗,心直口快,但是没有心眼。黛玉伶牙俐齿,尖酸刻薄,有点小心眼。这也证实了黛玉太过于在意宝玉了。看到宝玉对宝钗好,她就心怀不满,嫉妒。

《红楼梦》读后感 篇三

在《红楼梦》第十三章——《秋爽斋结海棠诗社》中,我知道了大观园中各姐妹平日里都喜欢写诗作乐,看见一些新奇的东西就忍不住吟诗。但是从林黛玉的《咏菊》、《问菊》、《菊梦》这三首诗中,我又可以知道林黛玉并不只是一个喜欢哭泣的女孩,还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孩。这使我有点佩服她聪明过人。

在本书第十六章——《慧紫鹃试探宝玉情》中我知道了聪明的紫鹃想让黛玉和宝玉的这门婚事早办成,就发挥了她的聪明才智,用一句假话去试探宝玉。宝玉却将假话信以为真,就很伤心。看来,我预料的没错——宝玉对黛玉的情是真心的,没有半点假意。

宝玉这种纯真的爱深深地打动了我,看了后,我非常激动,不知不觉热泪盈眶,久久不能忘怀。

红楼梦读后感 篇四

品读着曹雪芹的《红楼梦》,眼前的一切渐渐模糊起来,仿佛来到了大观园。女儿们果然出手不凡,不是男子,胜似男子。

我欣赏黛玉的执着和勇气----不顾一切地爱上宝玉,但面对宝玉、宝钗的姻缘,她毅然地选择了死亡;

我钦佩王熙凤的精干和泼辣----独自一人,支撑着荣国府这栋摇摇欲坠的大厦;

我喜欢宝钗的稳重和平易----矜持端庄、心地善良、知情达理;

我赞叹探春的精明和聪慧----在大观园里小试牛刀,便有了兴利革弊之效;

……

我也欣赏红楼梦里的诗词。

黛玉的“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缠绵悲凄,风流别致。

宝钗的“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含蓄浑厚,透出一种力的追求。

探春的“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肤易消魂”,“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黯然销魂,扣人心弦。

在此中,黛玉和宝玉的故事更令我心动。

只因前生前世黛玉欠下宝玉那几滴琼浆,化成他们今世的姻缘之桥,演绎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他们如山护水、如水绕山般缠绵,蔑视着世俗的眼光,走出天国的迷梦,到地狱里寻找自己的真爱,他们不爱那南面的金山、西面的银山、东面的铜山,却偏爱那座孤冷的北山,情愿用 ww w. 一生去厮守它的清冷与孤寂。

走在这本让我似懂非懂,朦朦胧胧的《红楼梦》中,感觉就像走在一座长长的、古老的桥上,让我感悟至深,思索至深……

红楼梦读后感 篇五

高尔基曾经说过:“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是呀,一本好书就如同一位良师益友,为我们描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今天,我向大家推荐的书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世态人情小说。它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立体复杂的生活画面,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林黛玉的《葬花词》让我流连忘返:“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和“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从中我感受到了林黛玉的悲伤,从“怜春”“恼春”中我感受到了她的纠结,她的思念,她的无奈。《红楼梦》中这样的经典诗词太多太多了,让人读起来爱不释手!

“刘姥姥醉卧怡红院”让我印象深刻。读第一遍时,我不禁哈哈大笑,觉得刘姥姥很土,连镜子都不知道是什么,我把这个想法告诉爸爸时,爸爸却说:“你只理解了文字的表面意思,却没有深深地去体会,你每读多一次想法就会更深入一层。”听了爸爸的话,我重新捧起书本,再次去感受这些优美的文字。当我第二遍读到:刘姥姥道:“阿弥陀佛!我还是小杯吃罢,把这大杯收着,我带回家去慢慢吃罢。”和刘姥姥一下子摸到那老婆子的脸冰凉挺硬的,倒把刘姥姥唬了一跳。猛想起:“常听说富贵人家有种穿衣镜,这别是我在镜子里头吗?”等到句子时,我再笑不出来了,总觉得心里仿佛装满了什么东西。当我读第三遍时,渐渐明白了:刘姥姥的代表的就是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她的种种看似可笑的行为,恰恰折射出了贾府也就是封建贵族的奢侈腐化。曹雪芹通过这一系列的描写,让社会各个层面的人物都活灵活现的出现在我们眼前了。一部《红楼梦》就是一幅鲜活的社会画卷!

让我们一起共读《红楼梦》吧,去品味古典名著的风采神韵,去体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去与名家对话,去享受思想洗礼!

红楼梦读后感 篇六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也称《情憎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三钗》。是中国的一部古典长篇章回小说,同时又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者之一——曹雪芹,他出身高贵,晚年的生活却穷困潦倒。我想正是这样,才得以写出这不朽的巨作吧。

读完整本书时,你便会知道这里各种各样的人物,作品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艺术结构,使众多的人物活动在同一空间和时间,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的独特而又鲜明的人物特性。林黛玉——生性孤僻、天真率直、多愁善感、蔑视功名权贵,与贾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贾宝玉——封建的叛逆者,他厌恶封建社会的仕宦道路,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薛宝钗——恪守封建妇道,而且官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王熙凤——精明强干,贾府的实际大管家,极尽机变,心狠手辣。

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我一直觉得她是一个自私的人,可现在,我不由得开始同情她了。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选择,她其实就是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真真假假,让人琢磨不透的《红楼梦》中的一切,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文学作品,我想文学的真谛就在这里了。

红楼梦读后感 篇七

每次想起《红楼梦》,心里就止不住的伤感,或许是在感叹林黛玉和贾宝玉有情人终不能眷属,又或许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而感到可惜。

记得,曾经的我接受不了林黛玉的哭哭啼啼,还有那贾宝玉女性化的脸。当时我认为女孩子长大了,不应该哭泣,应该勇敢起来。男孩子应该是有一副帅气逼人的脸,才算是真正的男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有些明白,有些东西不能只看外表。我于是开始去欣赏他,感受他的语言,没去细细的琢磨语言的美妙。甚至去分析人物的`性格,拿着一个黑皮本,老老实实的记着、写着,我也改变了当时的认知,不再对他们抱有偏见。开始认为林黛玉的忧愁有美的地方,贾宝玉的女孩子脸也是算正常的。

另外,人物的一举一动也时常牵动着我的心。林黛玉作诗开心,令我也有种打心底的喜悦。林黛玉将死时那种绝望与痛苦,我心也感到无比难过。而贾宝玉的那种傻气,令我感到无比的心酸,我甚至有些痛恨为什么要写得如此的伤感,为什么林黛玉和贾宝玉不能幸福快乐的在一起?这与荣华富贵、倾心美好一点也不相符合。后来,当我真正了解故事背景时,我逐渐明白,当时社会就是如此黑暗,故事不过是社会演变的过程罢了。

人物几乎都是悲惨的,前文埋下的种种伏笔“一从二令三修”到“玉带从中挂”都令我感叹不已。《红楼梦》,值得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去思考,因为我们能从中获得更多惊喜。

读一本好书,好比与一位作者在交流彼此的感情。

以上内容就是金笔头网为您提供的7篇《《红楼梦》读后感》,能够帮助到您,是金笔头网最开心的事情。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红楼梦》读后感(精彩7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shengzuowen/duhougan/zgmz/16857122881571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