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800字 > 《沉默的十月》读后感10篇

《沉默的十月》读后感10篇

文豪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沉默的十月》读后感10篇

微信扫码分享

  《沉默的十月》是一本由(丹麦)J.C.龚达尔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沉默的十月》读后感(一):看不穿

  作者以精妙的语言将人藏匿的内心活动曝光在外,使我有些瞬间仿佛看见镜中的自己,不敢直视却又想一探究竟。

  故事终了,难免有些微凉意。为的是故事叙述里被无声的生活琐碎消磨了的感情,无法倾吐的疏离,闭口不言的背叛。不禁困惑,随着时间推移,是不是只有遭遇新的人才能激活那日渐麻木的对于追寻生活快乐的渴望,每一次迈向新生活的决定是不是都是对曾经的自己的背弃,是不是即使相处时间再久,也难掩两个人无法真正互相了解的事实。

  现在读到这些,可能太早,暂时让我对未来自己的某些故事情节少了期许,也不知,是好是坏。

  《沉默的十月》读后感(二):爱情

  如果没有欺骗,没有背叛,那是什么让我们不爱了呢?是时间?不,准确地说,应该是时间让我们彼此间的激情不在了,但是爱情,也许是依稀存在的吧。我们总是习惯把激情和爱情混为一谈,觉得如果没有激情,爱就荡然无存了。两人初见时触电般的感觉,那个怦然心动的moment,我们将它珍视为爱情。在时间的流逝中,在日常琐事的消磨下,这些曾经让我们面红耳赤、心跳加速的moment越来越少,身边的伴侣也没有记忆中的美丽动人、英俊潇洒,于是,我们觉得彼此之间没有爱情了,只剩下长期相伴的亲情和依赖,所谓的“七年之痒”“十年之殇”。为了再度寻觅和体味那种刺激,婚外情、***、小三、二奶应运而生。

  爱情是不是永远要处于沸腾状态?涓涓细流、缓缓道来的感情就不是爱了?相伴白头、执子之手、与子成悦,没有轰轰烈烈的布景,不是一样令人艳羡吗?如果把感情的不顺遂,归结为找不到可以爱得死去活来的人,是否太过绝对?爱情不总是惊天动地,更多是平凡没有波澜的。把疲惫收起,把怨怼收起,好好感受身边那一个愿静静聆听、脉脉注视的他(她),这难道不是爱?柴米油盐酱醋茶,不是爱情的稀释剂,而是一把温火,将激情慢慢熬成互相牵挂、彼此羁绊的爱。

  《沉默的十月》读后感(三):沉默了十月 才会有离开的理由

  不是很明白高中还没毕业的自己买这本描写婚姻的小说的目的何在 很多情节都没办法看懂 买的时候被封面上的“如果没有欺骗 没有背叛 那么 是什么让我们不爱了”打动了 在爱情里面似乎就是这样的 刚开始看的时候一直都找不到这句话在文中的体现 雅丝翠的理由似乎毫无头绪 一直看到chapter 5 才好像摸到了点头绪 随着时间增长 婚姻悄然之间出现的裂隙 相对无言的午后 与日俱增的无力感与对新鲜感的渴望 精神上似有似无的出轨 肉体上一次两次的出轨 一直以为自己在对方面前将这些情绪隐藏的很好 但却没有意识到两人相处久了连撒谎的方式都会变得一模一样 书中采用了插叙的书法 将现今与过去的时间打乱 以雅丝翠的离开为始 将大部篇幅花在了主人公在回忆中企图找寻雅丝翠离开的理由上 有不少心理描写的内容 很多句子都充满了哲理 蕴含了婚姻的潜规则 等以后结了婚再回过来看 可能会理解得更透彻吧 结局很开放 也很发人深省 直到最后也没有准确地写雅丝翠是否会归家 最后的回忆 在我看来像是男主人公对妻子无故离家行为最后的耐心 冰冷的字眼不禁让人思考故事接下来会如何走向 像是个“未完待续”的暗示 这本书 给了我一点对婚姻的恐惧感 反正所有的感情到最后 都免不了要失去新鲜感 再爱的两个人 最终也会一人一个枕头 将身子放置在床的两边 这个认知令我加剧了对婚姻的无力

  《沉默的十月》读后感(四):终会有阳光为冲破你而来

  《沉默的十月》不是一个女人写一个男人的故事而已。这句话表述的比较粗糙了点。换而言之,龚达尔将被我们藏匿的生活展现在这里,这与男人还是女人的视角无关。

  故事述来平静,实则惊心。在龚达尔笔下,生活没有归途的。人的内心就是迷宫与深渊。婚姻之中的人亲近而又陌生,生活让两个人没有距离地同处一室,又将两个人往最遥远的距离抛开。

  妻子不告而别,男人开始在脑海中寻找走过的十年路途,似乎那是迟到的十年,与过去的自我相遇,与过去爱过的人相遇。于是我们看到一个男人与三个女人的故事,时间成为了平面,生命摊开裸露在外。男人的内心成为第一人称开始诉说他的心理和他对人生各段旅程的感受。这是否才是真正的生活?但是,当伤痛来临,我们唯有忘记自己才能开始新的生活,让自己对过去的爱人视而不见,甚至背叛自己的内心,去跨向另一个门槛,期待另一种生活。也许是欺骗,或者是契机,总之我们会遇见那些崭新的人,带我们离开原本的世界,那里我们不再停留。于是,过去成为了一个个谜团。

  婚姻生活,工作、照顾孩子、家务在每天的重复中展现出来的面目真的是生活本身的面目吗?距离你最近的人,你真的了解吗?有多少秘密是我们无可触碰的,将成为永远的秘密?这就是说,我们将与那一个个谜团融为一体。这就是说,只要你去挖掘,婚姻真的危险重重,只要你一有怀疑,信任真的容易破碎。可怕吗?正如我在开始说的,人的内心就是迷宫与深渊,一不小心就会走不出来。小说终会结束,生活却在继续,迷宫与深渊为你设下的陷阱必须为你所知。这就是,我们如此轻易地就过着双重的生活,而阴影从来就是我们的一部分。

  即使如此,生活还是值得期待,我说的不是婚姻。为什么呢?因为终会有阳光为冲破你而来,你这个黑暗,你这个谜团,你这个深渊。终究,你要去信任来到你身边的人。

  《沉默的十月》读后感(五):至於沉默,對我來說永遠代表著更多

  當歲數與經歷成長到一個程度,當生活的週遭包括自己不斷上演著各式各樣的故事,我們再也不需要書本或戲劇來教導我們關於愛情或婚姻。看著影像看著文字聽著別人的故事,我們都在認識與學習愛情不同的面貌,即使其實它本來就只有一個樣子。我們的期望我們的私心我們的不安我們的各種情緒裝飾了它,所以它更加美麗也更為傷人,它擁有了無比的魔力把我們帶向天堂也推入地獄。

  我在各種情境中慢慢咀嚼這本書,家中睡前的床上、上班途中的列車廂裡、人來人往的速食店中、往北海道準備起飛的班機上、十勝平原配著生啤酒的和室桌旁。吸引我的,並不是半帶恐嚇過於煽動的書標(最靠近彼此的那一刻,也是我們對愛情最盲目的時候!),而是作者擅長描繪生活景物與心情風景的美妙文筆。

  書中主角是一位藝術評論家,以第一人稱自言自語地描述心中對妻子雅絲翠不告而別的各種推測,累積起來的嗡嗡雜音,竟然也成了一趟探索自我內在的旅程。大量形容詞與名詞的組合,隨手拈來的段落都像一幅用文字敘述的畫作,與其說是"小說",我常有欣賞繪畫而非閱讀文字的錯覺。第一人稱的寫作方式、反覆如作夢般地與自我對話,腦中如迴旋曲般的碎唸,身在生活裡思緒卻抽離在他方的精神狀態...等等,因為頻率太過相近,我常被捕捉到書中沉溺,然後一會兒又掙扎著離開終止這種情緒。這也是為什麼不過三百頁的小說,我卻用了近二個月才讀完。

  這本書沒有驚人的情節,甚至沒有意外的結局,簡言之不過就是一位個性稍微自負又帶陰鬱特質的中年男子,擁有較強的藝術感受能力、事業小有成就、兒女已長大離巢、妻子卻在此刻離家出走,這個中年男子於是走向自我懷疑並回憶檢討起幾段情感歷程,推敲著命運的安排與事件發生的軌跡,縝密如蛛絲般的想法與細節的注重,一度讓我認為作者應該是位女性作家。與其他同類小說不同的是,這裡並不讚頌愛情也不會利用愛情來告訴你世界多美好;這裡的愛情不是帥哥吸血鬼愛上凡人女孩那樣地叫少女們癡狂,也不是情人總是會突然旅行到別的時空留待妻子總是朝朝暮暮地想望;這裡的愛情像是白開水一樣,就像我們所經歷的,許多碎細的幸福點綴在日復一日的平凡中,有什麼在其中醞釀,有些什麼在平淡裡面改變,有些什麼生成了,有些什麼逝去了。

  至於沉默,對我來說永遠代表著更多。它可能是一片富足的空白,也可能是一段理不清對話。沉默不是沒有想法不是沒有情緒,它是一種選擇。它可能是和情人相擁著看電影時最好的交流,它也可能是聆賞著一段曲目感動不能自己;它或許也是封閉自我時面對世界的姿態,它甚至是無聲但最傷人最有力的話語。書中主角臆測著妻子沉默後面的涵義,只是他不曉得,即便解釋了,說明了,那些出口的文字,也不一定是真的。

  ——nephofeline / 台灣台北 2009.08.27

  《沉默的十月》读后感(六):徘徊在生命的光線與暗影之間:作家郝譽翔 評《沉默的十月》

  《沉默的十月》吸引讀者一直看下去的,並不是說書人的「欲知後事如何」,反倒是作者那極度敏銳、細膩,帶了一點北歐特有的柏格曼式的冷冽憂鬱,卻又抒情的觀察力。他以平靜的口吻,娓娓道來一段又一段平凡人生之中的悲歡離合,看似波瀾不驚,但又流洩出生命本質上必然存在的苦楚,而緊緊地抓住了每個人的心。

  在小說中,作者化成了主角「我」——一位中年的藝術評論家,當他談到傑克梅帝(Giacometti)的作品時,說道:傑克梅帝雕塑的人物一直在抗拒注視者的目光,彷彿是擺盪在「存在」與「消失」的臨界點上,而這也正是傑克梅帝作品中最動人也是最神祕的力量。透過談論傑克梅帝,作者其實是在巧妙地揭示出這個世界的本質,「存在」與「消失」彷彿是緊緊黏附在一起、旋生旋滅的兩面。因此外表上一成不變的日常瑣事,穩固踏實,事實上卻是一顆被吹得過度膨脹的氣球,輕飄飄,單薄、空洞、脆弱,隨時都有可能在下一秒間就爆破消失。

  於是整部《沉默的十月》哲思意味相當濃厚,但它卻不艱澀,而是充滿了這種「在」或是「不在」的懸疑與痛苦之感,就如同「我」在描述妻子雅翠絲時所說的:「她站在我面前,卻不存在,她看著我的方式,彷彿我是個無形的軀體,似乎她只是獨自一人,而我不過是個想法。」作者以文字細細剖析了這種所謂「經得起日曬雨淋,耐得過日常瑣事的,中產階級的樸實快樂」,但到頭來,這其中卻是充斥了太多的矯情、怠惰、壓抑和刻意的遺忘,而虛無輕盈的人生本相,也因此真實赤裸地教人心驚。

  小說耐人咀嚼之處,還在於作者相當高明地運用了現代藝術的概念,而將之投射在我們的現實人生裡。主角「我」帶領我們用欣賞繪畫的角度,隔著一段客觀的距離,以局外人眼光去觀察人生,目睹突如其來的某個動作,帶入光線,造成明暗光影的瞬間更動,而累積成為一生之中點點滴滴奧妙的變化。故整本小說就在「我」的喃喃自語和回憶之中開展,然而悲哀的是,回顧起來,人生再如何壯烈的愛與恨,竟也只不過是化成了馬賽克拼圖之中的一小片罷了,被淹沒在每分每秒的汪洋裡,無足輕重。

  然而《沉默的十月》並不消極。

  我最喜歡的,還是作者寫出了孤獨與安靜的力量,寫出隔著這樣一段觀看的「安全的距離」,我們坐著,延伸自己的思緒,遊走在塞滿了各式各樣物體的世界之中。就像小說中的男女主角正分別進行著兩趟旅行:「我」的紐約之旅,和妻子雅翠絲的葡萄牙之旅,而他們也各自攜帶著昔日的記憶,以及未曾啟齒的祕密。就在單人旅行的異國風景之中,他們才彷彿清楚地見到了對方,以及自己生命中巨大的暗影。在那裡,我們也將會看見另外一個自己,正孤零零地坐著,做白日夢,或是置身在一幅靜物畫作中。在那裡,我們終於得以和久違的自己重逢,獲得最後的和平。《沉默的十月》細細刻鏤出了這種平凡的哀傷和領悟,微妙的眷戀和孤獨。就如同作者所言:「就像我這個人,與飄浮在外界的人、事、物總是有一段距離,我彷彿局外人,一心想要抹滅這段距離,想要敞開心扉,讓外界的光線和人們的視線落到躲在暗處的這個陌生人身上,但是光線和視線永遠不夠深遠,無法照亮最陰暗的角落,營造出這個角落的男人,正是我自己。」

  《沉默的十月》读后感(七):休眠的火山:读《沉默的十月》

  抛却繁琐的日常俗事和百折千回的人际关系,当我们独处时,尤其是在面对成家立业之后的独处时光时,我们是否会反躬自省?自省我们的生活方式?审视我们的婚姻、我们所拥有过的爱情与激情?

  丹麦作家J.C龚达尔的《沉默的十月》夹带着一丝北欧的寒意,以不动声色的冷峻而内省的笔调,将一名中产阶级男人面对爱人失踪之后的心境仿若抽丝剥茧般娓娓道来。吸引我读下去的,不是探访婚姻“捉迷藏”游戏背后的玄机,而是隐藏在作者凛冽的字里行间的内心光明与阴影交织的瞬息万变。

  主人公“我”是个有着良好教养、品味超脱的艺术评论家,与妻子雅丝翠和一双儿女生活在一起。妻子的不辞而别让“我”开始反省婚姻的症结,由妻子的失踪,牵出了“我”与艾妮和伊丽莎白之间的过往韵事。作者运用时空交错与并置的手法,将生活的进行时(寻找雅丝翠)与过去发生的一连串相遇(在雅丝翠之前遇到艾妮,然后在雅丝翠失踪以后遇到伊丽莎白)进行无形的衔接,作者冷静超脱的文字机锋之下,滚涌起伏的生活张力蕴含其间。

  龚达尔的“内聚焦”的叙事手法,无疑是我们进入他的内心世界最为直接和便捷的通道。《沉默的十月》用主观视角引领我们走入作者眼中的世界,用他的私人化的眼光来看待这个纷杂的世界。细腻与省略并存,激情与静默共舞。围绕于“我”身边的三个女人,仿佛都是作者的时光池塘中的倒影。他失踪的妻子雅丝翠,有着与他相同的良好艺术品味,他们在深夜里对谈艺术,偶尔在被窝里短暂的调情与缠绵,这个有着细细的眉眼,一头好看的棕色长发的女子,当年曾带着一个男孩乘坐作者的出租车,正是她与中年导演分手的时候,开出租车的“我”接纳了雅丝翠,留她在他家中过夜。或许美好的爱情从这一刻便开始萌发。雅丝翠是一名电影剪辑师,她出众的艺术品味正是来源于她对电影节奏的掌控和把握,直到雅丝翠生下他和“我”的第一个孩子,“我”才意识到新的生命、新的生活赋予他的意义,他所肩负的责任。

  而艾妮,这个有着波斯式的眼眸,挺直的鼻梁上架一副金丝边眼镜的美貌女子,曾经如影随形的伴随在“我”的左右,她就像雅丝翠的一面镜子,让“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想起她的存在,尽管“我”已经和雅丝翠结婚。雅丝翠失踪以后,“我”独自一人前往纽约看展览,却碰巧遇到了艾妮,她仍然独身,还不知道“我”的妻子的失踪,她对“我”调情,“我”也欲拒还迎,但与雅丝翠在一起的幸福时光让我暂时忘却了艾妮,似乎只是短暂的思想上的一个晃神,艾妮的身影在时光的车轮下悄无声息的被碾过,了无痕迹。

  年轻的伊丽莎白的出现显得身份模糊,她是一个前卫的女艺术家。作者“我”在叙述与伊丽莎白的相处中,也将与艾妮和雅丝翠的相处的感触掺杂其间。事实上,全书的9章内容之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区隔,三个女人交相辉映在他的生命中,犹如竖琴弹拨的丝丝如缕的乐音。雅丝翠是平衡的中低音,带给他的是踏实与安稳;艾妮是华丽的高音,将他带入激情丰盛的灵肉境界;伊丽莎白则更多的是一种装饰音,打发掉他那些百无聊赖的庸碌时光。

  整体上说,龚达尔的《沉默的十月》可以视为一种与自己心灵对话的诗意方式,可以感受到,某些字句被构思出来是多么的深思熟虑。作者对于周遭的人和事,更多的是一种清净内敛的态度:面对女儿罗莎的秃顶装置艺术家男友,他不置可否;面对自己的演员母亲,他也表现的克制而沉默;但究竟谁才是作者心目中的挚爱?谁又能填补他心中的焦渴?作者并未给予我们答案。他表面的温驯性格背后,实则隐藏着一座巨大的休眠火山,蒸腾着焦灼的熔岩,蓄势待发。

  每个人,内心都是一座休眠的火山。只是需要遇到合适的人点燃,心中的岩浆才会慢慢搅动,分崩离析,冲决而出。沉默并非实质,而是能够暂时遮蔽自身困窘的存在的一种保护方式。在爱情中,有时保持沉默,也会是一种最好的方式。因为除了沉默,我们别无他法。或者,我们可以说,龚达尔的小说,为处于“现代婚姻焦虑症”中的人们提供了一剂清凉的药方:顺其自然,然后,保持沉默。

  《沉默的十月》读后感(八):關於愛,及其他的遺留

  文 / by 玥璘 

  在那天,她離去,我沉默,並在之後不斷地懷疑。

  是什麼讓她離去的?

  我可以想出很多原因,但似乎都不是理由,尚未構成藉口,就被我一次次地推翻,那些都不是全部。

  我是載著她落魄失意的計程車司機,在那慘澹黑夜給她一個住所,還有一個婚姻。盡管我當時並不知情,她也不知道,那未來。

  她曾和一位導演有過一場婚外情,而後取代他的妻子,直到時間,或者其他,讓她在一個黑夜帶著六歲的兒子奔向友人的家,我載著他們,卻碰上了瘋狂失意懇求原諒的導演,那時我並不知道他是何許人也,只繼續載著他們,在黑夜裏打轉。

  我是她在他之後第一位碰上的男人,她是我在艾妮之後第一位碰上的女人,究竟是際遇讓我們在一塊?我們真的愛彼此嗎?我們的選擇究竟是正確的,還是基於一種不明白的失落,我越來越懷疑了,我也懷疑自己是什麼時候開始懷疑的,那她呢?但我們卻選擇繼續前進。

  我無法想像是外遇導致她的離去,但如果她真的有了別人,我也不會太驚訝,畢竟那是她的選擇。但我無法想像她在另一張床與另一位可能陌生可能未不的臉孔,軀體交纏在一塊。

  我不斷在現在想到過去,想說到底是什麼造成她的離去。她若無其事的說出,我的沉默對她而言到底是怎樣的回答。我思考、猜測,我是否誤解了什麼,有太多意思可供拆解,有太多我無法確定的,過去是一個毛線球,最深的故事早已被掩蓋,我的敘述單薄且冗長,我想找到路徑,卻發現自己仍佇立著。

  小說,透過固定式內聚焦的方式,讓敘述者我,叨碎地傳達出他的疑惑。固定式內聚焦,要不是以第一人稱我就是以第三人稱他為主要的敘述者,故事完全侷限在他的所見所聞內,時常與他的心思和記憶並行。這種書寫方式,坦言之,並不是最好的小說切入方式,容易耽溺在自我的情緒內,讀者會有排拒於故事之外的格離感,要過了好些會兒才進入故事的氛圍內。但以《沉默的十月》這個故事而言,卻又是最好的方法。接似意識流地記憶穿梭與接軌,在固定式內聚焦內,才得以自然地開展,時間的進程如此地緩慢,甚至重複以不同的方式闡釋,事件的稀少卻反覆地出現,彼此連結,彼此承接,彼此有了關連,也因此變質,彷彿害怕著誤讀,期待卻又恐懼著,一點誤差,就能讓意思瞬變。時間跳脫在不同的端點,回憶中的回憶,場景的相似或不然,都在瞬息將讀者吸入另一個時空,敘述自我和經驗自我的交相擦撞,擊出的並非火花,而是漣漪般的歎問。

  「如果真要我頗析自己這段漫長敘述的思緒,不管故事前前後後有什麼扭曲和變化,我都只能打個比方:拆開的毛線,和纏起來的毛線球,絕對不會相同;即使毛線球是由一撚毛線纏繞而成,卻絕對不是故事的本質。許多相連的日子和地點壓縮成一體,最深處的故事早已被遮蓋,肉眼只能看見柔軟的外表。我在光線下解開線團,毛線球越來越小,完全沒了重量,只剩下一絲長線,就像我冗長單薄的敘述,我口中這些隨著時光旋轉的歲月,隨著地球轉動而出現反覆和變化,正如同毛線連續不斷的糾結與轉折。人們說起時間的方式很有趣,彷彿那是一個能夠前後穿梭,來去自如的地點。也許,時間真的是個地點,一個所有日子和分秒所存的場所。也許人們說故事,是為了在記憶的迷宮中找出被遺忘的時刻。但是歪斜的路徑並不只一條,選擇其一,就是放起其他的可能性。人們解開手上的毛線團走入迷宮,當毛線用盡,手中就只剩下長線的尾端。慢慢地,人們只好回頭,找回原來的路。偶爾,薄薄的圍牆後方會傳來聲音,偶爾還會在原以為只是牆面的地方看到光線,但是人們只會回頭,擔心掉落手上的線,迷失在當中。在我的記憶中,我同時處於許多地方,這些地方卻又十分相似,但是在我的故事中,如果我打算找到路徑,了解自己的曆程,一次卻只能身在一個地點。」pp.147-148

  但「我」頗析的不單是時間,更是生命中的女人們是否成為想像的人,以及存在的問題。雅絲翠在故事中,因為不在而更顯完整,她位於存在與消失的邊界,就如此畫的存在一樣。我在故事扮演的社會角色,是一位中年的畫評家,故事中大量援引的現代畫作,其實要傳達的就是一種旁在性(thereness),如同約翰?伯格在《另類的出口》所說的:「他們就在我們眼前那裏,就在此時此地。這是他們被繪成畫的原因──為了在離去之後仍待在此處。」(p.76)我們所認識的雅絲翠,還有其他在生命中曾有一席之地但離去的女人:艾妮、伊莉莎白甚至他的母親,她們是透過「我」的心眼而看到的,她們甚少可以說話,故事鮮少有她們的話語,就算有,也都是透過「我」的回憶而再現了,並非出自她們的口。她們在離去之後,還有在故事進行時以非回憶的型態當下參與故事時,都被「我」的心眼給框制住,或者,以宏觀的思考來想,被作家以文字固留在此處。她們的存在是沉默的,只能不斷被解讀,被不完整的資訊和不斷改變的經驗給解讀,也因此她們的存在從未真過,卻也從未假過,一切都只是有憑有據的猜測,就像是評論家不斷地藉由自身經驗和各種資料去解讀畫作一般。

  「我」從未停歇地猜想,她們到底在「我」的生命占據的位置,還有伴隨出來的疑問,愛的存在的揣度,以及,更衍生出的生命的思索,對於自己面臨人生的轉彎處,該如何定位的困惑與茫然。於是在記憶中,她們的相似性浮現,每一位她以共同經驗和話語構織的肖像,以各種面貌在心中進行不同角度的闡釋。她的現形,在文字和不斷改變的時間記憶的變形中留下,她可以在離去之後被遺留下來,而她被遺留下來的身影就是「我」賜給自己的愛情,從來無法定義的存在。

  於是到最後,故事剩下的,就只是一個個不斷解構的闡釋,愛的思索,愛的變形,愛的熱度,愛的虛無,還有最後的,愛的遺留,都在其中。

  來自 http://blog.roodo.com/lucialucy/archives/9465365.html

  《沉默的十月》读后感(九):沉默是金

  沉默是金

  ——读J.C.龚达尔(丹麦)《沉默的十月》有感

  无论工作有多么忙碌,无论因为生活和工作要占据我多少的时间,我还总是能够挤出一些或是几点时间来读(www.vswenku.com)读书的。自以为,这应该是一个好的习惯吧。每读完一本书,我都会打开豆瓣读书的页面,搜索到刚读完的这本书,写上三百余字的读书感受,或是心得。

  丹麦作家J.C.龚达尔的《沉默的十月》是我近日读完的一本。感触很深,特来多写几笔。从快递员手中接到来自于当当的这本书的时候,我拆开书本外包裹的塑料薄膜,看到书皮的腰封上写的文字说该作家是“文学界的伯格曼”,抱歉,我书读得不多,不知道伯格曼是谁,百度一下才知道,他是瑞典的国宝级编导,20世纪电影大师之一,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那么,既然说J.C.龚达尔是“文学界的伯格曼”,可见他的影响力之深远和地位之高了。还有,这里写到,说J.C.龚达尔是丹麦“最擅长书写爱情与婚姻的作家”。还说“在他的笔尖下,触动我们的,是爱的温度”。这里,还有一句文字吸引了我,“如果没有欺骗,没有背叛,那么,是什么让我们不爱了?”

  于是,毫不犹豫,拆开,开始读。而这一读,就是上瘾。当然,这里的上瘾,并不是废寝忘食,因为我前后读完这本书花的时间挺多的,从月初到前几天,有十几天的时间呢。我所说的上瘾,是J.C.龚达尔叙事的手法和别的作家不一样,他会添加大量的心理描写或是内心感受,让你在读的时候,很有感触,似乎自己就是书中的某人物,也有着类似的心境。

  5月4号下午开始读这本书的,那一天我一口气读了将近100页,并且在很多页的文字下面画上了横线做个标记,自以为这些文字很能触动到我的神经,还有心情。甚至,我还在某些页的留白处简单写上几句自己的感受,还签上时间,以便日后重读的时候看是否还有同样的心境。再后来,无论是何时拿起这本书,无论是读上几页,我似乎总是处在文中的“我”的漂泊或是不静的情感之中,总会想着“我”现在是在和雅丝翠在一起呢,还是依然沉浸在对艾妮的回忆中呢,还是又想着该不该去纽约会不会和伊丽莎白重逢呢?诚然,在不同的阶段,“我”有着不同的故事。暂且不说这断断情感的出现是该或不该,单说每次的经历,都能让我对生活有着各种各样的感受。

  看书的时候,无处不在的思考,总能一下子就击穿了我的内心,让我觉得身临其境,想法略同。看书的时候,老想着封面腰封上的问句:“假如没有欺骗,没有背叛,那么,是什么让我们不爱了?”是啊,现实中的我每每也在思考类似的问题,爱或不爱,到底是该由什么来决定呢?

  生活,爱情,永远是一生中难以避免的话题。你认真投入,真心付出,自然就会觉得经历的种种都是美好;然而你一旦有了坏的心情,那么,也许再美的事物在你的眼里都会变为悲观的吧。

  现在,特简单摘录书中的几句,以便以后看到的时候,再想想此刻的心情。

  1、我不知道她是否有任何秘密,或是有连她自己也不认识的一面。也许,她成了我想象中的人。(是啊,也许偶尔我们也会发现,生活了很久,突然发现,你,还是成了我熟悉的陌生人?)

  2、如此靠近的两个人,竟然可以这么陌生。

  3、在那些她禁止我到访,或是不愿接听电话的夜里,我会开着出租车,或把车停在路边,着魔地守着她的门。我知道整件事既荒唐又羞辱,但仍然无法拒绝这个诱惑,让自己更是卑贱。

  4、我曾经捧起她的脸,试图找出将我一举释放的目光,但是她时而炽热时而蔑视的眼光,却压抑了我的努力。

  5、她像对待孩子似的,带着宽容的笑意看着我,轻戳我的脸颊,这种我从未见过的和缓、留恋与温存,让我既快乐又哀伤。

  6、在陌生人的世界中巡行,置身于一切之外。(就像当年我去南京,一个人行走在南京的接到,看着周围行色匆匆的人群,他们的眼神或许忙碌或许迷茫,但这一切和我无关,他们是陌生人,我也是陌生人。不知他们在想些什么,反正我在那个时候,什么都没想。)

  7、我瞪视眼前的黑暗,但反被黑暗环绕;一发现光亮变为之眼花,而光点也随即褪为眼底的余烬,因为一切发生的时间都太久远了。

  8、大多数女人的 都更吸引人,当然了,女人绝对不相信这句话,她们同样也不知道自己在困倦时最为可人。

  9、我现在的感觉,就像是大梦初醒,发现自己所面对的世界虽然似曾相识,但却不是原来熟悉的天地。

  10、她宁愿保持沉默,让言辞自行消失,似乎借由沉默,才能一窥事实的真相。

  11、在我们和孩子的生命历程中,每个新阶段的出现,都会抹去之前的时光;尽管一切不再相同,只有偶尔透过照片和我们不甚清晰的回忆,或者面对新事件时,我们才会意识到这些透过时光流转加诸我们身上的改变,以及我们随之失落的一切。(我们再也回不去了,那些旧日的时光,无论美好,亦或庸俗……)

  12、我起身向前,与她面对面相视,但是她却已经消失无踪。她站在我面前,却不存在,他看着我的方式,仿佛我是个无形的躯体,似乎她只是独自一人,而我不过是个想法。

  13、我爱的不是艾妮,而是自己对她的幻想,是个在我白日梦中闪闪发光的镀金女神;没有人会如此不可思议地完美。(是啊,其实,我们爱的大都是自己的幻想啊!)

  14、我们不需要目的地,只需要日复一日,岁岁年年地一起前进,仿佛游牧的人们,只要架起帐篷,任何时地皆可为家。

  15、有些意义,永远无法借由文字来表达,这种跳脱文字的感受,才是令人一再回首的原因。

  ……

《沉默的十月》读后感10篇相关文章: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经典语录

《沉默的大多数》初二读后感作文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优秀7篇】

《沉默的羔羊》观后感(优秀6篇)

《沉默的十月》读后感10篇

《沉默的大多数》初二优秀读后感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经典好段摘抄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优秀9篇)

《沉默的大多数》六年级的优秀读后感600字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沉默的十月》读后感10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shengzuowen/duhougan/800/102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