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800字 > 一九八四的读后感10篇

一九八四的读后感10篇

文豪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一九八四的读后感10篇

微信扫码分享

  《一九八四》是一本由(英)乔治·奥威尔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九八四》读后感(一):老大哥他一直存在

  《一九八四》我赶在举国欢腾的日子之前看完了这本名著,王小波评论这本书对我们而言已不是乌托邦而是历史.我更觉得这不仅是历史也是现实,只是变了一种形式得以继续存在.如果需要,二加二当然等于五,一开始就等于五,没理由不等于五.看着发言请遵守七条底线的提示,我又想起了那句话 老大哥正看着你.注 217千字 隐晦性暗示

  《一九八四》读后感(二):权力就是上帝

  终于完完整整的看完这部1984。

  前面废话好多,精彩的是第三章,尤其是戈德斯坦因写的那本《寡头政治集体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叙述的太真实了,堪称经典。

  最后使温斯顿屈服的还是暴力,说明什么,说明语言,文字,思想什么的都太虚了,暴力才是实实在在的武器。没有暴力做后盾,语言,文字,思想在控制人心方面一点用处都没有。

  笔杆子无论如何都比不上枪杆子。

  《一九八四》读后感(三):1984是历史,但不是未来

  不论世界何处,只要有政府和国家形式的存在,公民所获得的永远是“相对自由”或“限制自由”,每个人都必须在本国国情法律道德的制约下所行所思,因为人性不自制,自由无下线。改革开放人民物质精神生活大幅提高,也伴随着贫富差距分化和外围不安定价值的渗透。市场经济以人为本,但道义素养不足以支撑,放宽的思想价值自由换来的是不正向不和谐不安定。加之中国人口环境复杂,西方成功的制度方法-有些试过了-未必适用,在现阶段只有统一思想,拨乱反正,牺牲一定的舆论、信息自由,才能保持国家统一稳定不至于重蹈苏联历史,同时也未过度限制资本经济发展和人民思辨自由以不至于变作朝鲜般的贫困落后无知,一种声音—正确目标下的正确声音—总好过利己矛盾的十三亿种声音,这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得已的最佳选择,毕竟自由下的覆灭和管控下的稳定必择其后,纷杂的劣性和统一的良知也必择其末。

  但当前世界形势与政治目的和小说中有本质区别,权力的目的不是权力,1984绝非2018。

  《一九八四》读后感(四):未来已成历史

  “谁控制过去,谁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谁就控制过去”。王小波认为的“它已经不是乌托邦,而是历史”。作为1986年人没有经历那个时代,一切仅仅是第三方的诉说;其间有文字的、图像的,肤浅的、或许深刻的,堂而皇之的、窃窃私语的,华丽的还有苍白的。初读此书,我诧异:红se帝国的领袖们难道都以此书为“红ba0书”?! 仅以我浅薄的道听途说就已太过相似。慢慢的猜到:原来独裁的方式大抵是相通的;无论领袖们知识多寡,手段伎俩总是如此。 因为我们“无产者”希望被奴役,我仅求能有安稳做奴才的日子。 电幕下生活的仅是核心党员呀,无产者怎能遭遇电幕垂青?

  幽默源于痛苦,痛苦的日子总是辛酸伴随无奈,那就幽他一默。

  依旧:60年代的鲁南乡下,扫盲班老师与7-17岁半工学生。老师指向黑板两字“幸福”问一大龄少女:这个怎么读? 少女:...... 老师提醒:想想现在你过的日子? 少女:......受罪...... 众皆哗然。 从小听到大的段子,慢慢才觉其黑色幽默,艺术果真源于生活。少时读《读者》及各类笑话集锦,有类似于读金庸时故事将尽感其遗憾的念头;待年长笑点越来越高,除了三俗段子外博人一笑的故事难得一见,但艺术源于生活,乐趣总是有的,并不觉遗憾。

  《一九八四》读后感(五):未来已成历史

  “谁控制过去,谁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谁就控制过去”。王小波认为的“它已经不是乌托邦,而是历史”。作为1986年人没有经历那个时代,一切仅仅是第三方的诉说;其间有文字的、图像的,肤浅的、或许深刻的,堂而皇之的、窃窃私语的,华丽的还有苍白的。初读此书,我诧异:红se帝国的领袖们难道都以此书为“红ba0书”?! 仅以我浅薄的道听途说就已太过相似。慢慢的猜到:原来独裁的方式大抵是相通的;无论领袖们知识多寡,手段伎俩总是如此。 因为我们“无产者”希望被奴役,我仅求能有安稳做奴才的日子。 电幕下生活的仅是核心党员呀,无产者怎能遭遇电幕垂青?

  幽默源于痛苦,痛苦的日子总是辛酸伴随无奈,那就幽他一默。

  依旧:60年代的鲁南乡下,扫盲班老师与7-17岁半工学生。老师指向黑板两字“幸福”问一大龄少女:这个怎么读? 少女:...... 老师提醒:想想现在你过的日子? 少女:......受罪...... 众皆哗然。 从小听到大的段子,慢慢才觉其黑色幽默,艺术果真源于生活。少时读《读者》及各类笑话集锦,有类似于读金庸时故事将尽感其遗憾的念头;待年长笑点越来越高,除了三俗段子外博人一笑的故事难得一见,但艺术源于生活,乐趣总是有的,并不觉遗憾。

  《一九八四》读后感(六):未来已成历史

  “谁控制过去,谁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谁就控制过去”。王小波认为的“它已经不是乌托邦,而是历史”。作为1986年人没有经历那个时代,一切仅仅是第三方的诉说;其间有文字的、图像的,肤浅的、或许深刻的,堂而皇之的、窃窃私语的,华丽的还有苍白的。初读此书,我诧异:红se帝国的领袖们难道都以此书为“红ba0书”?! 仅以我浅薄的道听途说就已太过相似。慢慢的猜到:原来独裁的方式大抵是相通的;无论领袖们知识多寡,手段伎俩总是如此。 因为我们“无产者”希望被奴役,我仅求能有安稳做奴才的日子。 电幕下生活的仅是核心党员呀,无产者怎能遭遇电幕垂青?

  幽默源于痛苦,痛苦的日子总是辛酸伴随无奈,那就幽他一默。

  依旧:60年代的鲁南乡下,扫盲班老师与7-17岁半工学生。老师指向黑板两字“幸福”问一大龄少女:这个怎么读? 少女:...... 老师提醒:想想现在你过的日子? 少女:......受罪...... 众皆哗然。 从小听到大的段子,慢慢才觉其黑色幽默,艺术果真源于生活。少时读《读者》及各类笑话集锦,有类似于读金庸时故事将尽感其遗憾的念头;待年长笑点越来越高,除了三俗段子外博人一笑的故事难得一见,但艺术源于生活,乐趣总是有的,并不觉遗憾。

  《一九八四》读后感(七):未来已成历史

  “谁控制过去,谁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谁就控制过去”。王小波认为的“它已经不是乌托邦,而是历史”。作为1986年人没有经历那个时代,一切仅仅是第三方的诉说;其间有文字的、图像的,肤浅的、或许深刻的,堂而皇之的、窃窃私语的,华丽的还有苍白的。初读此书,我诧异:红se帝国的领袖们难道都以此书为“红ba0书”?! 仅以我浅薄的道听途说就已太过相似。慢慢的猜到:原来独裁的方式大抵是相通的;无论领袖们知识多寡,手段伎俩总是如此。 因为我们“无产者”希望被奴役,我仅求能有安稳做奴才的日子。 电幕下生活的仅是核心党员呀,无产者怎能遭遇电幕垂青?

  幽默源于痛苦,痛苦的日子总是辛酸伴随无奈,那就幽他一默。

  依旧:60年代的鲁南乡下,扫盲班老师与7-17岁半工学生。老师指向黑板两字“幸福”问一大龄少女:这个怎么读? 少女:...... 老师提醒:想想现在你过的日子? 少女:......受罪...... 众皆哗然。 从小听到大的段子,慢慢才觉其黑色幽默,艺术果真源于生活。少时读《读者》及各类笑话集锦,有类似于读金庸时故事将尽感其遗憾的念头;待年长笑点越来越高,除了三俗段子外博人一笑的故事难得一见,但艺术源于生活,乐趣总是有的,并不觉遗憾。

  《一九八四》读后感(八):未来已成历史

  “谁控制过去,谁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谁就控制过去”。王小波认为的“它已经不是乌托邦,而是历史”。作为1986年人没有经历那个时代,一切仅仅是第三方的诉说;其间有[www.vswenku.com]文字的、图像的,肤浅的、或许深刻的,堂而皇之的、窃窃私语的,华丽的还有苍白的。初读此书,我诧异:红se帝国的领袖们难道都以此书为“红ba0书”?! 仅以我浅薄的道听途说就已太过相似。慢慢的猜到:原来独裁的方式大抵是相通的;无论领袖们知识多寡,手段伎俩总是如此。 因为我们“无产者”希望被奴役,我仅求能有安稳做奴才的日子。 电幕下生活的仅是核心党员呀,无产者怎能遭遇电幕垂青?

  幽默源于痛苦,痛苦的日子总是辛酸伴随无奈,那就幽他一默。

  依旧:60年代的鲁南乡下,扫盲班老师与7-17岁半工学生。老师指向黑板两字“幸福”问一大龄少女:这个怎么读? 少女:...... 老师提醒:想想现在你过的日子? 少女:......受罪...... 众皆哗然。 从小听到大的段子,慢慢才觉其黑色幽默,艺术果真源于生活。少时读《读者》及各类笑话集锦,有类似于读金庸时故事将尽感其遗憾的念头;待年长笑点越来越高,除了三俗段子外博人一笑的故事难得一见,但艺术源于生活,乐趣总是有的,并不觉遗憾。

  《一九八四》读后感(九):未来已成历史

  “谁控制过去,谁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谁就控制过去”。王小波认为的“它已经不是乌托邦,而是历史”。作为1986年人没有经历那个时代,一切仅仅是第三方的诉说;其间有文字的、图像的,肤浅的、或许深刻的,堂而皇之的、窃窃私语的,华丽的还有苍白的。初读此书,我诧异:红se帝国的领袖们难道都以此书为“红ba0书”?! 仅以我浅薄的道听途说就已太过相似。慢慢的猜到:原来独裁的方式大抵是相通的;无论领袖们知识多寡,手段伎俩总是如此。 因为我们“无产者”希望被奴役,我仅求能有安稳做奴才的日子。 电幕下生活的仅是核心党员呀,无产者怎能遭遇电幕垂青?

  幽默源于痛苦,痛苦的日子总是辛酸伴随无奈,那就幽他一默。

  依旧:60年代的鲁南乡下,扫盲班老师与7-17岁半工学生。老师指向黑板两字“幸福”问一大龄少女:这个怎么读? 少女:...... 老师提醒:想想现在你过的日子? 少女:......受罪...... 众皆哗然。

  从小听到大的段子,慢慢才觉其黑色幽默,艺术果真源于生活。少时读《读者》及各类笑话集锦,有类似于读金庸时故事将尽感其遗憾的念头;待年长笑点越来越高,除了三俗段子外博人一笑的故事难得一见,但艺术源于生活,乐趣总是有的,并不觉遗憾。

  《一九八四》读后感(十):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

  非常引人入胜,所以读的也较快.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不能太能理解其中的一些寓意.但是从主人公的命运和社会会群体的表现,是那么的是曾相识,那一幕幕不仅存在于小说中,也曾经存在于社会现实中,张志新之类的事件不是么?无数人因此而牺牲,更多人选择了遵从,更更多人没有自己意识的狂热追随.

  所谓的理念的东西一旦发展到极致是多么的可怕,人一旦把自己交给某种理念和某个组织,身不由己是多么容易发生,甚至是在不自觉中发生. 这可能是我一直比较排斥加入某个组织的原因吧,内心里我还是渴望能有自己的自由,而不是被一些教义章程来限定,害怕有一天在此之下迷失了自我而不自觉,到那时所谓的忠诚会让自己无所适从.

  对人的控制,最厉害的是思想的控制,最终将其变成木偶.可是在历史的车轮下,总会有一些人先醒来,任何试图愚弄操控大众的行为都是反人类的.

  在权力的指引下,暴力和操控手段是可以无限制的升级的,最后会完全让人忘却人性. 文革时期的拔知识分支的头发 张志新等30多位的割喉……酷刑是存在于任何一个时代的,只要掌权人无限制的扩张自己的权力,试图完全控制人民,就有可能发生,不会因为你批了一件文明的外衣就有二样。所以,任何时候要保持清醒,在任何一个社群,任何一个国家,甚至任何一个家庭中,权力必须相互制衡,否则各类大小灾难都会发生。

一九八四的读后感10篇相关文章:

一九八四的读后感10篇

一九八四乔治奥威尔读后感【精选2篇】

奥威尔小说《一九八四》经典语录

一九八四乔治奥威尔的读后感【优秀2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一九八四的读后感10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shengzuowen/duhougan/800/101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