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阅读 > 祝福语 > 最新我想听冬眠 冬眠讲析语八篇(实用)

最新我想听冬眠 冬眠讲析语八篇(实用)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最新我想听冬眠 冬眠讲析语八篇(实用)

微信扫码分享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想听冬眠 冬眠讲析语篇一

【想一想】

1、什么是冬眠?动物冬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1)冬眠是一种自然现象。

(2)在漫长的冬季中,不容易找到食物,为了减少精力消耗,有的动物要冬眠。

(3)动物冬眠一般发生在冬季,但只是一般情况,其实与日月没有关系。

(4)低温是促成动物冬眠的主要原因。

2、刺猬怎样冬眠?作者对刺猬冬眠有什么新的发现?

提示:

(1)“直到有一天早晨,气温降到7摄氏度。……才听不到刺猬摆动身体发出的嘶嘶声了。他终于进入梦乡。”“半个月来,刺猬缩成一团,睡得真甜……我移走细刨花,她没有反应。我相信,即使把它拎起来,它也不会醒,至少不会立刻醒。”“这个冬季,地窖的气温一直很稳定,总是在8至10摄氏度之间。”

(2)“第三周开始……电筒的光突然照见地上有一小滩水……我断定这是它撒的袅。我立刻端来牛奶和牛肉,放在竹篮附近。第二天早上,发现牛奶和牛肉都不见了。”“每隔两三个星期,刺猬会醒过来一次……它会吃些牛奶和牛肉……然后继续大睡。”

【做一做】

1、探索冬眠

冬眠是动物对冬季不利的外部自然环境(如寒冷和食物不足)的一种适应。主要表现为不活动、体温下降和陷入昏睡状态。

常见于温带和寒带的无脊椎动物、两栖类(如青蛙)、爬行类中的许多哺乳动物,不同的动物冬眠的地点、方式、习性都不太一样,课文像我们介绍了刺猬冬眠的情况。

你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了解更多动物冬眠的秘密;如果你有兴趣像作者一样自己观察一只小动物的冬眠,那么,也许你还会有新的发现。

【读一读】

阅读提示:

观察动物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啊!能够发现许多别人不知道的现象。无数的事实证明:科学就是在细致的观察中诞生的。法布尔是法国的一位动物学家,他对昆虫特别有兴趣,观察了许多的昆虫,发现了许多昆虫的秘密,写成了一本著作《昆虫记》,《蝉和音乐》就是其中的一篇。

蝉的音乐

蝉是非常喜欢唱歌的。它翼后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的确,有种蝉,为了满足音乐的嗜好,牺牲了很多。因为有这种巨大的响板,使得生命器官都无处安置,只得把它们压紧到身体最小的角落里。当然了,要热心委身于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部的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但是不幸得很,它这样喜欢的音乐,对于别人,却完全不能引起兴趣。就是我也还没有发现它唱歌的目的。通常的猜想以为它是在叫喊同伴,然而事实明显,这个意见是错误的。

蝉与我比邻相守,到现在已有十五年了,每个夏天差不多有两个月之久,它们总不离我的视线,而歌声也不离我的耳畔。我通常都看见它们在筱悬木的柔枝上,排成一列,歌唱者和它的伴侣比肩而坐。吸管插到树皮里,动也不动地狂饮,夕阳西下,它们就沿着树枝用慢而且稳的脚步,寻找温暖的地方。无论在饮水或行动时,它们从未停止过歌唱。

所以这样看起来,它们并不是叫喊同伴,你想想看,如果你的同伴在你面前,你大概不会费掉整月的功夫叫喊他们吧!

其实,照我想,便是蝉自己也听不见所唱的歌曲。不过是想用这种强硬的方法,强迫他人去听而已。

它有非常清晰的视觉。它的五只眼睛,会告诉它左右以及上方有什么事情发生,只要看到有谁跑来,它会立刻停止歌唱,悄然飞去。然而喧哗却不足以惊扰它。你尽管站在它的背后讲话,吹哨子、拍手、撞石子。就是比这种声音更轻微,要是一只雀儿,虽然没有看见你,应当早已惊慌得飞走了。这镇静的蝉却仍然继续发声,好像没事儿人一样。

有一回,我借来两枝乡下人办喜事用的土铳,里面装满火药,就是最重要的喜庆事也只要用这么多。我将它放在门外的筱悬木树下。我们很小心的把窗打开,以防玻璃被震破。在头顶树枝上的蝉,看不见下面在于什么。

我们六个人等在下面,热心倾听头顶上的乐队会受到什么影响。"碰!"枪放出去,声如霹雷。

一点没有受到影响,它仍然继续歌唱。它既没有表现出一点儿惊慌扰乱之状,声音的质与量也没有一点轻微的改变。第二枪和第一枪一样,也没有发生影响。

我想,经过这次试验,我们可以确定,蝉是听不见的,好像一个极聋的聋子,它对自己所发的声音是一点也感觉不到的!

注:作者[法]j·h·法布尔,本文选自他的著作《昆虫记》,e书时空

1、作者是怎样发现“蝉是听不见的,好像一个极聋的聋子”的?

2、你能想象出蝉为什么要歌唱吗?

阅读提示:

【写一写】

我想听冬眠 冬眠讲析语篇二

【想一想】

1、什么是冬眠?动物冬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1)冬眠是一种自然现象。

(2)在漫长的冬季中,不容易找到食物,为了减少精力消耗,有的动物要冬眠。

(3)动物冬眠一般发生在冬季,但只是一般情况,其实与日月没有关系。

(4)低温是促成动物冬眠的主要原因。

2、刺猬怎样冬眠?作者对刺猬冬眠有什么新的发现?

提示:

(1)“直到有一天早晨,气温降到7摄氏度。……才听不到刺猬摆动身体发出的嘶嘶声了。他终于进入梦乡。”“半个月来,刺猬缩成一团,睡得真甜……我移走细刨花,她没有反应。我相信,即使把它拎起来,它也不会醒,至少不会立刻醒。”“这个冬季,地窖的气温一直很稳定,总是在8至10摄氏度之间。”

(2)“第三周开始……电筒的光突然照见地上有一小滩水……我断定这是它撒的袅。我立刻端来牛奶和牛肉,放在竹篮附近。第二天早上,发现牛奶和牛肉都不见了。”“每隔两三个星期,刺猬会醒过来一次……它会吃些牛奶和牛肉……然后继续大睡。”

【做一做】

1、探索冬眠

冬眠是动物对冬季不利的外部自然环境(如寒冷和食物不足)的一种适应。主要表现为不活动、体温下降和陷入昏睡状态。

常见于温带和寒带的无脊椎动物、两栖类(如青蛙)、爬行类中的许多哺乳动物,不同的动物冬眠的地点、方式、习性都不太一样,课文像我们介绍了刺猬冬眠的情况。

你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了解更多动物冬眠的秘密;如果你有兴趣像作者一样自己观察一只小动物的冬眠,那么,也许你还会有新的发现。

【读一读】

阅读提示:

观察动物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啊!能够发现许多别人不知道的现象。无数的事实证明:科学就是在细致的观察中诞生的。法布尔是法国的一位动物学家,他对昆虫特别有兴趣,观察了许多的昆虫,发现了许多昆虫的秘密,写成了一本著作《昆虫记》,《蝉和音乐》就是其中的一篇。

蝉的音乐

蝉是非常喜欢唱歌的。它翼后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的确,有种蝉,为了满足音乐的嗜好,牺牲了很多。因为有这种巨大的响板,使得生命器官都无处安置,只得把它们压紧到身体最小的角落里。当然了,要热心委身于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部的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但是不幸得很,它这样喜欢的音乐,对于别人,却完全不能引起兴趣。就是我也还没有发现它唱歌的目的。通常的猜想以为它是在叫喊同伴,然而事实明显,这个意见是错误的。

蝉与我比邻相守,到现在已有十五年了,每个夏天差不多有两个月之久,它们总不离我的视线,而歌声也不离我的耳畔。我通常都看见它们在筱悬木的柔枝上,排成一列,歌唱者和它的伴侣比肩而坐。吸管插到树皮里,动也不动地狂饮,夕阳西下,它们就沿着树枝用慢而且稳的脚步,寻找温暖的地方。无论在饮水或行动时,它们从未停止过歌唱。

所以这样看起来,它们并不是叫喊同伴,你想想看,如果你的同伴在你面前,你大概不会费掉整月的功夫叫喊他们吧!

其实,照我想,便是蝉自己也听不见所唱的歌曲。不过是想用这种强硬的方法,强迫他人去听而已。

它有非常清晰的视觉。它的五只眼睛,会告诉它左右以及上方有什么事情发生,只要看到有谁跑来,它会立刻停止歌唱,悄然飞去。然而喧哗却不足以惊扰它。你尽管站在它的背后讲话,吹哨子、拍手、撞石子。就是比这种声音更轻微,要是一只雀儿,虽然没有看见你,应当早已惊慌得飞走了。这镇静的蝉却仍然继续发声,好像没事儿人一样。

有一回,我借来两枝乡下人办喜事用的土铳,里面装满火药,就是最重要的喜庆事也只要用这么多。我将它放在门外的筱悬木树下。我们很小心的把窗打开,以防玻璃被震破。在头顶树枝上的蝉,看不见下面在于什么。

我们六个人等在下面,热心倾听头顶上的乐队会受到什么影响。"碰!"枪放出去,声如霹雷。

一点没有受到影响,它仍然继续歌唱。它既没有表现出一点儿惊慌扰乱之状,声音的质与量也没有一点轻微的改变。第二枪和第一枪一样,也没有发生影响。

我想,经过这次试验,我们可以确定,蝉是听不见的,好像一个极聋的聋子,它对自己所发的声音是一点也感觉不到的!

注:作者[法]j·h·法布尔,本文选自他的著作《昆虫记》,e书时空

1、作者是怎样发现“蝉是听不见的,好像一个极聋的聋子”的?

2、你能想象出蝉为什么要歌唱吗?

阅读提示:

【写一写】

我想听冬眠 冬眠讲析语篇三

1.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为什么有些动物要冬眠,刺猬是怎样冬眠的。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和按事情的先后顺序记叙的写作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做一部分词语练习。

4.正确地朗读课文。

了解为什么有些动物要冬眠,刺猬是怎样冬眠的。

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读课文。想想刺猬是在什么情况下冬眠的,有什么特点。

(二)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三)读懂每个自然段,找出自然段中概括性的主要句子,画上线。再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划分段落。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每个自然段,找出自然段中概括主要意思的句子,再按事情发展顺序划分段落。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读解生字新词。

1.一边读课文,一边结合句子的内容,通过查字典词典,读解生字新词(同桌可以分工合作)。

嗅(xiù)):闻,用鼻子辨别气味。

刺猬(wēi):哺乳动物,头小,四肢短,身上有硬刺。昼伏夜出,吃昆虫、鼠、蛇等,对农业有益。

抛(páo):扔的意思。

靴(xuē):有长筒的鞋。

扭(niǔ()亮电灯:扭,转动电门的动作。

扯(chě)不上关系:就是拉不上关系。扯,拉的意思。

消耗(hào):耗,减损,消费。力量、精神、东西等因使用或者受损而渐渐减少。

测(cè)量:测,测量。用仪器确定温度、速度、长度、高度、时间等数值。

地窖(jiào):窖,收藏东西的地洞。如地窖。

盛(chéng):把东西放进去。还读“shèng”,如茂盛。

刨(báo)花:刨,刨子。刨木料时刨下来卷着的薄木头片。

摄氏度:摄氏温标的单位。纯水的冰点为0度,沸点为100度,0度和100度之间平均分成100份,每份表示1度。这种温标是瑞典天文学家摄尔修斯制定的。

竭(jié)力:竭,全部拿出。尽最大力量。

趋(qū)走:趋,赶,赶走。

嘶(sī)嘶:嘶,马叫。这里指刺猬身体发出的一种近似气体排出时的声音。

蜷(quán):身体弯曲收缩。

拎(līn):提着。

电筒(tǒng):手电筒。

干燥(zào):燥,缺少水分。没有水分或缺少水分。

究竟(jìng):竟,出人意料。究竟是毕竟、到底的意思。

难驯(xùn):驯,让动物驯服。难以让刺猬顺从。

畜(chù))生:多指牛马猪羊等家畜。“生”读轻声。这里指刺猬。

2.纠正以下容易误读的字音:

“傍(bàng)晚”的“傍”不要读成“p2ng”的音;

“当(dàng)天”“当(dāng)球玩”的“当”不要读成“dàng”的音;

“似(sì)乎”的“似”不要读成“shì”的音;

“兴趣(qù)”的“趣”不要读成“qū”的音;

“缩成一团”的“团”,“好玩”的“玩”,“整个”的“个”,都应读儿化。

3.注意“测”与“侧”,“窖”与“窑”,“燥”与“躁”,“驯”与“训”的区别。

4.大家说一说,刺猬是在什么情况下过冬的,有什么特点。把画下来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交流讨论(教师暂不做结论)。

(二)按“预习”要求,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明了刺猬是在什么情况下冬眠的和刺猬冬眠的特点。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1.用“一边读,一边想”,加上“一边画”的方法,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找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概括自然段段意(没有中心句,自己归纳)。

第1自然段:九月的一个傍晚,我在葡萄园发现了一只刺猬,决定带回去看它是怎样冬眠。

第2自然段:我把刺猬带回家。

第3自然段:当天晚上,刺猬喝了牛奶,吃了牛肉。

第4自然段:一本书中说,冬眠和四季扯不上关系。低温是促成冬眠的主要原因。

第5自然段:动物进入冬眠,体温下降,生理机能也一同下降。

第6自然段:我用别的方法测验刺猬怎样冬眠。

第7自然段:刺猬要多吃东西来保持体温,竭力驱走冬眠。

第8自然段:气温降到七摄氏度,刺猬终于进入梦乡。

第9自然段:半个月后,刺猬睡得真甜。

第10自然段:第十三周,发现地上有一小滩水。

第11自然段:我断定刺猬撒了尿。端来的牛奶和牛肉也吃了。

第12自然段:每隔两三星期,刺猬会醒来一次,吃些牛奶、牛肉,然后继续大睡。

第13自然段:第二年三月,我把刺猬放到阳光照射的较温暖的车房里,它又活跃起来。

第14自然段:我把刺猬送回当初发现它的地方。

2.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划分结构段,归纳段意。

提示:作者写了一件观察刺猬怎样冬眠的事。是按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束的顺序安排文章结构的。这样的文章,一般情况下,事情的发生和起因是文章的开头段(不限定一个自然段)。那中间部分就要看事情的发展变化,可分几个阶段,就是几个结构段了。通常看地点的转换或时间的推移来确定划分的标志。

按照这样的方法先自己分段,再小组讨论后解答:

第一段(第1、2自然段):我从葡萄园带回一只刺猬,看看它是怎样冬眠。

第二段(第3~8自然段):我仔细观察气温降到七摄氏度,刺猬进入冬眠。

第三段(第9~11自然段):我发现冬眠的刺猬,每隔两、三周醒来一次,进食、小便,然后继续入睡。

3.质疑问难:提出疑问后,学生和老师都可以讨论解答。以下词语注释,供课堂参考使用。

安然:平安,安安稳稳。

荡然无存:完全不存在的意思。荡然,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消失。

例行:按照惯例去做。

生理机能:身体内部各器官的作用及活动能力。如肺的呼吸,胃的消化,心脏的跳动和血液的循环等能力。

4.朗读课文。

一、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有些动物要冬眠,作者在观察刺猬冬眠的过程中有哪些发现。

(二)进一步体会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介绍事物的好处。做一部分词语练习。

(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明确有些动物为什么要冬眠,了解作者在观察刺猬冬眠的过程中,有哪些发现。

三、教学过程 

(一)带着以下问题默读课文,把课文中解答问题的句子找出来画上横线,然后说一说,共同明确答案。

1.有些动物为什么要冬眠?冬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课文中说:冬眠不是冬眠,和一年四季也扯不上关系。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作者在观察刺猬冬眠的过程中,发现当气温在十五摄氏度时,生理上有什么特点?降到十二摄氏度时,生理上又有什么特点?直到降到七摄氏度时,刺猬怎样了?以后又有哪些发现?

(第1题:一般地说,冬眠是动物在漫长的严冬,在不容易找到食物的季节中,减少体力消耗的一种自然现象。冬眠的主要原因是低温。

第2题:睡眠的原因不是低温,因此,冬眠不是一般的睡眠。冬眠是低温促成的。如果你在七月把动物放进冰箱里,它也会冬眠的,要知道,七月可是夏季。相反,就算是冬季,你把动物放到暖和的地方,也不会冬眠的。所以说,冬眠和一年四季扯不上关系。

第3题:气温在十五摄氏度时,刺猬的胃口还很好;气温降到十二摄氏度时,刺猬用多吃东西来保持体温;气温降到七摄氏度时,刺猬进入冬眠。以后,每隔两、三周醒来一次进食,小便;直到第二年三月,作者把刺猬放到比较温暖的车房里,阳光照射到它身上时才醒过来,结束冬眠。)

4.依据讨论和解答,按课文填空(“思考·练习”第3题)。最后议一议:按这样的顺序介绍刺猬冬眠有什么好处。

(好处是清楚地突出了“低温是促成冬眠的主要原因”这一科学道理。)

(二)做词语练习(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选做)。

1.课文中有两句话,分别用了“即使”和“如故”两个词。按照你的理解,换上意思相同的词语,句子的意思不变,你看换什么词语合适?

①刺猬睡得真甜,我拿走细刨花,它也没有反应,我相信,即使把它拎起来,它也不会醒,至少不会立刻醒。

(就算)

②第三周开始,我检查竹篮,一切状况如故。

(照旧、依旧、跟原来一样)

2.区分近义词:

课文使用了“测量、测验”和“减少、减弱”两组近义词,找出它们的原句,看看测量什么,测验什么,减少什么,减弱什么,这几个词在近义范围内相互代替使用可不可以。

测量 刺猬体温(用尺子、容器、温度计等量具确定长度、体积、温度等数值。)

测验 刺猬冬眠(用仪器或其他办法检查验证成绩、状况,如测验数学,技术测验等。)

减少 体力消耗(从数量上减去一部分。)

减弱 生理机能(从气势、力量上变弱了。)

3.课文写刺猬冬眠,为什么用不同的“睡”形容?说一说。

大睡(睡得时间较长)

沉沉入睡(睡得深沉)

进入梦乡(睡得很熟)

睡得真甜(睡得很香)

(都是为了表现刺猬冬眠是深沉的。作者所以用了不同的形容“睡”的词语,是为了避免用词上的重复。)

4.试说一句话,用上其中一个形容睡的词语,再用其他形容睡的词语替换,看看可不可以。

5.为了说明刺猬在冬眠时生理机能减弱,作者用了数字的比较和变化的方法,增强了说服力。

①清醒时每分钟呼吸约五十次

冬眠时每分钟呼吸至少八次

有时只呼吸一次

最少一连几分钟不呼吸

清醒时和冬眠时每分钟的呼吸次数比较之下,有力地说明冬眠时,生理机能大大减弱了。

②从低到高层层进展,也可以用“甚至”突出:

今年夏天气温比往年都高:摄氏三十五六度,三十七八度,突破四十度。

连起来说完整的句子,用上“甚至”。

6.朗读课文。

(三)总结课文。

“冬眠”一课的学习告一段落。大家一定联想到自己知道的有冬眠习性的动物,说一说有哪些(学生可以发言列举)。可惜我们没有认真接触它们、观察研究它们,这不要紧。今天我们读了“冬眠”,应该受到启发。它的作者——德国的霍斯特·斯特恩生动地介绍了动物冬眠的科学知识,特别有趣地描述了刺猬冬眠的全过程。不仅了解了刺猬冬眠的特点,还感受到作者认真观察、善于观察事物的科学态度,也了解到作者按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介绍事物的写作特点。希望同学们不断地向作者学习。

我想听冬眠 冬眠讲析语篇四

佚名

教学目标 

1.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为什么有些动物要冬眠,刺猬是怎样冬眠的。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和按事情的先后顺序记叙的写作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做一部分词语练习。

4.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为什么有些动物要冬眠,刺猬是怎样冬眠的。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读课文。想想刺猬是在什么情况下冬眠的,有什么特点。

(二)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三)读懂每个自然段,找出自然段中概括性的主要句子,画上线。再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划分段落。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每个自然段,找出自然段中概括主要意思的句子,再按事情发展顺序划分段落。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读解生字新词。

1.一边读课文,一边结合句子的内容,通过查字典词典,读解生字新词(同桌可以分工合作)。

嗅(xiù)):闻,用鼻子辨别气味。

刺猬(wēi):哺乳动物,头小,四肢短,身上有硬刺。昼伏夜出,吃昆虫、鼠、蛇等,对农业有益。

抛(páo):扔的意思。

靴(xuē):有长筒的鞋。

扭(niǔ()亮电灯:扭,转动电门的动作。

扯(chě)不上关系:就是拉不上关系。扯,拉的意思。

消耗(hào):耗,减损,消费。力量、精神、东西等因使用或者受损而渐渐减少。

测(cè)量:测,测量。用仪器确定温度、速度、长度、高度、时间等数值。

地窖(jiào):窖,收藏东西的地洞。如地窖。

盛(chéng):把东西放进去。还读“shèng”,如茂盛。

刨(báo)花:刨,刨子。刨木料时刨下来卷着的薄木头片。

摄氏度:摄氏温标的单位。纯水的冰点为0度,沸点为100度,0度和100度之间平均分成100份,每份表示1度。这种温标是瑞典天文学家摄尔修斯制定的。

竭(jié)力:竭,全部拿出。尽最大力量。

趋(qū)走:趋,赶,赶走。

嘶(sī)嘶:嘶,马叫。这里指刺猬身体发出的一种近似气体排出时的声音。

蜷(quán):身体弯曲收缩。

拎(līn):提着。

电筒(tǒng):手电筒。

干燥(zào):燥,缺少水分。没有水分或缺少水分。

究竟(jìng):竟,出人意料。究竟是毕竟、到底的意思。

难驯(xùn):驯,让动物驯服。难以让刺猬顺从。

畜(chù))生:多指牛马猪羊等家畜。“生”读轻声。这里指刺猬。

2.纠正以下容易误读的字音:

“傍(bàng)晚”的“傍”不要读成“p2ng”的音;

“当(dàng)天”“当(dāng)球玩”的“当”不要读成“dàng”的音;

“似(sì)乎”的“似”不要读成“shì”的音;

“兴趣(qù)”的“趣”不要读成“qū”的音;

“缩成一团”的“团”,“好玩”的“玩”,“整个”的“个”,都应读儿化。

3.注意“测”与“侧”,“窖”与“窑”,“燥”与“躁”,“驯”与“训”的区别。

4.大家说一说,刺猬是在什么情况下过冬的,有什么特点。把画下来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交流讨论(教师暂不做结论)。

(二)按“预习”要求,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明了刺猬是在什么情况下冬眠的和刺猬冬眠的特点。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1.用“一边读,一边想”,加上“一边画”的方法,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找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概括自然段段意(没有中心句,自己归纳)。

第1自然段:九月的一个傍晚,我在葡萄园发现了一只刺猬,决定带回去看它是怎样冬眠。

第2自然段:我把刺猬带回家。

第3自然段:当天晚上,刺猬喝了牛奶,吃了牛肉。

第4自然段:一本书中说,冬眠和四季扯不上关系。低温是促成冬眠的主要原因。

第5自然段:动物进入冬眠,体温下降,生理机能也一同下降。

第6自然段:我用别的方法测验刺猬怎样冬眠。

第7自然段:刺猬要多吃东西来保持体温,竭力驱走冬眠。

第8自然段:气温降到七摄氏度,刺猬终于进入梦乡。

第9自然段:半个月后,刺猬睡得真甜。

第10自然段:第十三周,发现地上有一小滩水。

第11自然段:我断定刺猬撒了尿。端来的牛奶和牛肉也吃了。

第12自然段:每隔两三星期,刺猬会醒来一次,吃些牛奶、牛肉,然后继续大睡。

第13自然段:第二年三月,我把刺猬放到阳光照射的较温暖的车房里,它又活跃起来。

第14自然段:我把刺猬送回当初发现它的地方。

2.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划分结构段,归纳段意。

提示:作者写了一件观察刺猬怎样冬眠的事。是按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束的顺序安排文章结构的。这样的文章,一般情况下,事情的发生和起因是文章的开头段(不限定一个自然段)。那中间部分就要看事情的发展变化,可分几个阶段,就是几个结构段了。通常看地点的转换或时间的推移来确定划分的标志。

按照这样的方法先自己分段,再小组讨论后解答:

第一段(第1、2自然段):我从葡萄园带回一只刺猬,看看它是怎样冬眠。

第二段(第3~8自然段):我仔细观察气温降到七摄氏度,刺猬进入冬眠。

第三段(第9~11自然段):我发现冬眠的刺猬,每隔两、三周醒来一次,进食、小便,然后继续入睡。

3.质疑问难:提出疑问后,学生和老师都可以讨论解答。以下词语注释,供课堂参考使用。

安然:平安,安安稳稳。

荡然无存:完全不存在的意思。荡然,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消失。

例行:按照惯例去做。

生理机能:身体内部各器官的作用及活动能力。如肺的呼吸,胃的消化,心脏的跳动和血液的循环等能力。

4.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有些动物要冬眠,作者在观察刺猬冬眠的过程中有哪些发现。

(二)进一步体会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介绍事物的好处。做一部分词语练习。

(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明确有些动物为什么要冬眠,了解作者在观察刺猬冬眠的过程中,有哪些发现。

三、教学过程 

(一)带着以下问题默读课文,把课文中解答问题的句子找出来画上横线,然后说一说,共同明确答案。

1.有些动物为什么要冬眠?冬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课文中说:冬眠不是冬眠,和一年四季也扯不上关系。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作者在观察刺猬冬眠的过程中,发现当气温在十五摄氏度时,生理上有什么特点?降到十二摄氏度时,生理上又有什么特点?直到降到七摄氏度时,刺猬怎样了?以后又有哪些发现?

(第1题:一般地说,冬眠是动物在漫长的严冬,在不容易找到食物的季节中,减少体力消耗的一种自然现象。冬眠的主要原因是低温。

第2题:睡眠的原因不是低温,因此,冬眠不是一般的睡眠。冬眠是低温促成的。如果你在七月把动物放进冰箱里,它也会冬眠的,要知道,七月可是夏季。相反,就算是冬季,你把动物放到暖和的地方,也不会冬眠的。所以说,冬眠和一年四季扯不上关系。

第3题:气温在十五摄氏度时,刺猬的胃口还很好;气温降到十二摄氏度时,刺猬用多吃东西来保持体温;气温降到七摄氏度时,刺猬进入冬眠。以后,每隔两、三周醒来一次进食,小便;直到第二年三月,作者把刺猬放到比较温暖的车房里,阳光照射到它身上时才醒过来,结束冬眠。)

4.依据讨论和解答,按课文填空(“思考·练习”第3题)。最后议一议:按这样的顺序介绍刺猬冬眠有什么好处。

(好处是清楚地突出了“低温是促成冬眠的主要原因”这一科学道理。)

(二)做词语练习(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选做)。

1.课文中有两句话,分别用了“即使”和“如故”两个词。按照你的理解,换上意思相同的词语,句子的意思不变,你看换什么词语合适?

①刺猬睡得真甜,我拿走细刨花,它也没有反应,我相信,即使把它拎起来,它也不会醒,至少不会立刻醒。

(就算)

②第三周开始,我检查竹篮,一切状况如故。

(照旧、依旧、跟原来一样)

2.区分近义词:

课文使用了“测量、测验”和“减少、减弱”两组近义词,找出它们的原句,看看测量什么,测验什么,减少什么,减弱什么,这几个词在近义范围内相互代替使用可不可以。

测量 刺猬体温(用尺子、容器、温度计等量具确定长度、体积、温度等数值。)

测验 刺猬冬眠(用仪器或其他办法检查验证成绩、状况,如测验数学,技术测验等。)

减少 体力消耗(从数量上减去一部分。)

减弱 生理机能(从气势、力量上变弱了。)

3.课文写刺猬冬眠,为什么用不同的“睡”形容?说一说。

大睡(睡得时间较长)

沉沉入睡(睡得深沉)

进入梦乡(睡得很熟)

睡得真甜(睡得很香)

(都是为了表现刺猬冬眠是深沉的。作者所以用了不同的形容“睡”的词语,是为了避免用词上的重复。)

4.试说一句话,用上其中一个形容睡的词语,再用其他形容睡的词语替换,看看可不可以。

5.为了说明刺猬在冬眠时生理机能减弱,作者用了数字的比较和变化的方法,增强了说服力。

①清醒时每分钟呼吸约五十次

冬眠时每分钟呼吸至少八次

有时只呼吸一次

最少一连几分钟不呼吸

清醒时和冬眠时每分钟的呼吸次数比较之下,有力地说明冬眠时,生理机能大大减弱了。

②从低到高层层进展,也可以用“甚至”突出:

今年夏天气温比往年都高:摄氏三十五六度,三十七八度,突破四十度。

连起来说完整的句子,用上“甚至”。

6.朗读课文。

(三)总结课文。

“冬眠”一课的学习告一段落。大家一定联想到自己知道的有冬眠习性的动物,说一说有哪些(学生可以发言列举)。可惜我们没有认真接触它们、观察研究它们,这不要紧。今天我们读了“冬眠”,应该受到启发。它的作者——德国的霍斯特·斯特恩生动地介绍了动物冬眠的科学知识,特别有趣地描述了刺猬冬眠的全过程。不仅了解了刺猬冬眠的特点,还感受到作者认真观察、善于观察事物的科学态度,也了解到作者按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介绍事物的写作特点。希望同学们不断地向作者学习。◆

我想听冬眠 冬眠讲析语篇五

1.初步学会阅读介绍科学知识文章的方法:从事实中把握知识要点,并了解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把科学知识介绍得准确、生动。

2.了解动物冬眠的知识,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3.掌握本课7个生字,理解“荡然无存、野性难驯”等28个词语。

重点:学会阅读介绍科学知识文章的方法。

难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课外阅读《动物王国之最》,收集关于动物休眠的资料。

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质疑问难。

2.初知大意,根据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

(二)教学过程

1.回顾导入。

《会说话的灯》、《航天飞机》是什么课文?这类课文有什么特点?

我们学习这类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重要的是学会阅读的方法。

齐读“学习提示”。(把握知识要点、琢磨介绍方法)

揭题。说说你对“冬眠”的了解。通过课文学习,还想了解一些什么?

2.自读。

(1)通读全文,划出问题。

(2)自学生字词。

(3)《冬眠》讲什么?什么是冬眠?造成冬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质疑问难:哪些问题希望在课堂上研究解决?

3.阅读第一自然段。

自由读,这段讲什么?

 指名读,思考课后第1题:“我决定把它带回家,看看它怎样冬眠”这句话在课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根据这句,课文应该介绍些什么?

(刺猬什么时候冬眠?冬眠时怎样?什么时候结束冬眠?)

小组议——全班讨论——齐读第一段。

4.分段。

按“准备观察——进入冬眠——观察发现——结束冬眠”的提示分段。

交流分段结果和理由。

5.作业。

(1)作业本上第1题。

(2)读书并收集有关动物冬眠的资料。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段,搞清动物的冬眠及促成冬眠的主要原因。

2.了解科普说明文严谨准确的写作特点和运用数字写法的

好处。

(二)教学过程

1.检查:看拼音写词。根据意思写词。

2.阅读。

(1)默读第二大段。

要求:根据课文内容,整理有关知识,制作提纲式的说明卡片。

(2)交流卡片内容。

哪些是作者的观察?哪些是他转述书上的知识?观察获得的与书上转述的有什么共同点?

(3)重点学习第4自然段。

①用“不是……而是……”句式说说冬眠是什么,为什么说不是动物睡眠。为什么冬眠和日月扯不上关系。

②齐读“一般地说……低温是促成冬眠的主要原因。”

研究“一般地说”‘但是”‘因此”在句群中的作用。

(“一般地说”不排除三伏天进冰箱的冬眠。“但是”表示转折。这转折句和“一般地说”都构成“因此”这个结论的论据。)

(4)快速读第5自然段。

第5自然段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冬眠》是作者叙述观察刺猬冬眠情况的,为什么要用第4、5自然段转述书本上的知识?

(没有书本上的知识,只是一只刺渭的个例,结合书本上的知识,才得出低温是促成动物冬眠的结论。)

重读第二段,完成作业本第4题作业。

独立做——全班汇报评价——修改订正。

3.练习。

(1)作业本第2、3题。

(2)有余力的,学习第4自然段的写法,用“一般地说”“但是”“因此”等词语,把下面的文句连成一段准确严密的说明。

青蛙眼睛能准确判断活动的物体,却看不清静止的动物。

青蛙能用舌头捕捉空中一闪而过的害虫。放在青蛙眼前的死虫,它不会吃。

人们把死昆虫用线拴住,在青蛙面前一晃动,昆虫马上被青蛙吞食了。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四段,了解作者的新发现,学习作者的科学精神。

2.了解科普说明文的一般学法和写法。

(二)教学过程

1.阅读第三、四段。

(1)自由读第三段,思考:

这一段讲什么?(刺猬怎样冬眠)

“再没有什么令人兴奋的大事了”,这令人兴奋的大事指什么?为什么这事让作者兴奋?为什么作者能获得这个新发现?

(观察细——地上有一小滩水;善分析——足迹,判定是尿,推想刺猬醒过,想进食;勤实验——立刻端来食物,第二天不见食物,而后反复验证。)

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观察刺猬冬眠的经过和新发现。

(2)自由读第四段。

  这段讲什么?“荡然无存”、“野性难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交情会荡然无存,又变得野性难驯的?(结束冬眠,恢复了它的生理机能。)

2.研究方法。

(1)重新默读课文,思考;

《冬眠》介绍了几个知识要点?研究动物冬眠有什么意义?

《冬眠》和《养花》、《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我们今后学《冬眠》一类的科普说明文,一般要抓住哪些学习?

(写法不同:知识点正确,表达准确,常举例和数字说明。

学科普文要抓:讲述的知识点;说明的写作方法。)

从课文看,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我们从作者身上学到些什么?

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3.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6题。

(2)观察与调查相结合,了解一种小动物的生活习性,注意科学性。

(3)推荐阅读:中国科技公众网、

新年爱护动物杂谈

人类陌生的鲸鲨

乌鸦也是“右撇子”

射水捕食的猎手

森林里最快的舌头

夜晚出没的伞兵——北美飞鼠

会“轻功”的蜥蜴

海豚爱照镜子

动物也喜好音乐吗

我想听冬眠 冬眠讲析语篇六

孙志凤

教学目标 :

1.初步学会阅读介绍科学知识文章的方法:从事实中把握知识要点,并了解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把科学知识介绍得准确、生动。

2.了解动物冬眠的知识,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3.掌握本课7个生字,理解“荡然无存、野性难驯”等28个词语。

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会阅读介绍科学知识文章的方法。

难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教学准备: 课外阅读《动物王国之最》,收集关于动物休眠的资料。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质疑问难。

2.初知大意,根据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

(二)教学过程 

1.回顾导入  。

《会说话的灯》、《航天飞机》是什么课文?这类课文有什么特点?

我们学习这类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重要的是学会阅读的方法。

齐读“学习提示”。(把握知识要点、琢磨介绍方法)

揭题。说说你对“冬眠”的了解。通过课文学习,还想了解一些什么?

2.自读。

(1)通读全文,划出问题。

(2)自学生字词。

(3)《冬眠》讲什么?什么是冬眠?造成冬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质疑问难:哪些问题希望在课堂上研究解决?

3.阅读第一自然段。

自由读,这段讲什么?

 指名读,思考课后第1题:“我决定把它带回家,看看它怎样冬眠”这句话在课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根据这句,课文应该介绍些什么?

(刺猬什么时候冬眠?冬眠时怎样?什么时候结束冬眠?)

小组议——全班讨论——齐读第一段。

4.分段。

按“准备观察——进入冬眠——观察发现——结束冬眠”的提示分段。

交流分段结果和理由。

5.作业 。

(1)作业 本上第1题。

(2)读书并收集有关动物冬眠的资料。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段,搞清动物的冬眠及促成冬眠的主要原因。

2.了解科普说明文严谨准确的写作特点和运用数字写法的

好处。

(二)教学过程 

1.检查:看拼音写词。根据意思写词。

2.阅读。

(1)默读第二大段。

要求:根据课文内容,整理有关知识,制作提纲式的说明卡片。

(2)交流卡片内容。

哪些是作者的观察?哪些是他转述书上的知识?观察获得的与书上转述的有什么共同点?

(3)重点学习第4自然段。

①用“不是……而是……”句式说说冬眠是什么,为什么说不是动物睡眠。为什么冬眠和日月扯不上关系。

②齐读“一般地说……低温是促成冬眠的主要原因。”

研究“一般地说”‘但是”‘因此”在句群中的作用。

(“一般地说”不排除三伏天进冰箱的冬眠。“但是”表示转折。这转折句和“一般地说”都构成“因此”这个结论的论据。)

(4)快速读第5自然段。

第5自然段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冬眠》是作者叙述观察刺猬冬眠情况的,为什么要用第4、5自然段转述书本上的知识?

(没有书本上的知识,只是一只刺渭的个例,结合书本上的知识,才得出低温是促成动物冬眠的结论。)

重读第二段,完成作业 本第4题作业 。

独立做——全班汇报评价——修改订正。

3.练习。

(1)作业 本第2、3题。

(2)有余力的,学习第4自然段的写法,用“一般地说”“但是”“因此”等词语,把下面的文句连成一段准确严密的说明。

青蛙眼睛能准确判断活动的物体,却看不清静止的动物。

青蛙能用舌头捕捉空中一闪而过的害虫。放在青蛙眼前的死虫,它不会吃。

人们把死昆虫用线拴住,在青蛙面前一晃动,昆虫马上被青蛙吞食了。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四段,了解作者的新发现,学习作者的科学精神。

2.了解科普说明文的一般学法和写法。

(二)教学过程 

1.阅读第三、四段。

(1)自由读第三段,思考:

这一段讲什么?(刺猬怎样冬眠)

“再没有什么令人兴奋的大事了”,这令人兴奋的大事指什么?为什么这事让作者兴奋?为什么作者能获得这个新发现?

(观察细——地上有一小滩水;善分析——足迹,判定是尿,推想刺猬醒过,想进食;勤实验——立刻端来食物,第二天不见食物,而后反复验证。)

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观察刺猬冬眠的经过和新发现。

(2)自由读第四段。

 这段讲什么?“荡然无存”、“野性难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交情会荡然无存,又变得野性难驯的?(结束冬眠,恢复了它的生理机能。)

2.研究方法。

(1)重新默读课文,思考;

《冬眠》介绍了几个知识要点?研究动物冬眠有什么意义?

《冬眠》和《养花》、《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我们今后学《冬眠》一类的科普说明文,一般要抓住哪些学习?

(写法不同:知识点正确,表达准确,常举例和数字说明。

学科普文要抓:讲述的知识点;说明的写作方法。)

从课文看,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我们从作者身上学到些什么?

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3.作业 。

(1)完成作业 本第6题。

(2)观察与调查相结合,了解一种小动物的生活习性,注意科学性。

(3)推荐阅读:中国科技公众网、

新年爱护动物杂谈

人类陌生的鲸鲨

乌鸦也是“右撇子”

射水捕食的猎手

森林里最快的舌头

夜晚出没的伞兵——北美飞鼠

会“轻功”的蜥蜴

海豚爱照镜子

动物也喜好音乐吗

我想听冬眠 冬眠讲析语篇七

《冬眠》这篇小说以近于荒诞的手法来叙述故事,小说的内容虽然简单,但情节极富有戏剧性。语言极富表现力。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冬眠》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布兰克患了一种绝症,他的主治医生建议他在死亡前进入冬眠状态。“十几年后,能治疗你这种病的药物极有可能会研制出来。”医生建议他与其等死,还不如赌一把。布兰克思考了一天一夜后,接受了医生的建议。

非常幸运,在布兰克冬眠后的第20xx年,能有效治疗他的病症的药物研制出来了。布兰克原来的主治医生解除了布兰克的冬眠状态,并用新研制出来的药物治愈了他的病。

在医生宣布他可以出院后,布兰克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他在证券交易所工作的朋友顿德斯打电话。他直奔医院的服务台。“请问,我可以打个电话吗?”他问正在值班的工作人员。

“当然可以了,不过你得付电话费。”工作人员答道。

“没问题。我今天就出院了,到时一起算进我的医药费账单。”说完,布兰克按下了顿德斯的电话号码。

电话通了,布兰克激动万分道:“顿德斯,我是布兰克。感谢上帝,你的号码没变。”

“布兰克!”电话那边尖叫道,“你活过来了!哦,上帝!”

“是的,顿德斯,我活过来了,并且完全康复了。”布兰克说,“不过,现在我们先不聊这事。你快告诉我,我的那几只股票怎么样了?美孚石油,你先说这只。

“美孚石油……我看看。嗯……美孚石油现在是2860美元每股。”顿德斯答道。

“什么?2860美元每股,顿德斯,你没骗我吧?”布兰克尖叫道。美孚石油的股票当年是65美元每股,他买了1000股啊!

“没错,2860美元每股。”顿德斯答道。

“那么……那么,通用电气呢?快告诉我!”布兰克激动地问道。

“通用电气现在是3180美元每股。”顿德斯答道。

布兰克的手激动得几乎握不住话筒,因为他当初买了20xx股通用电气,每股才25美元。“还有……还有,波音公司呢?”他已经激动得语无伦次了。

“波音公司……3660美元每股。”

布兰克几乎要晕倒。他当初以每股38美元买进了波音公司5000股啊!他放下电话,摸着胸口不停地喘气。这一觉醒来,不但治好了病,还赚了两千多万美元,他怎么能不激动呢?

“先生,你没事吧?”服务台的工作人员问。

“没事,没事。谢谢!哦,对了,我这次通话的费用是多少?”布兰克抚摸着胸口问道。

工作人员看了看显示器,说道:“1分46秒,200美元。”

“什么?”布兰克尖叫道,“两分钟不是20美分吗?你们这是抢劫吗?”

工作人员盯着布兰克好一会儿,说道:“你是20xx年前被冬眠的那位布兰克先生吧。你不知道,现在通货膨胀很严重,本地通话已经不是10美分一分钟,而是100美元。现在的物价是20xx年前的1000倍。”

布兰克失魂落魄地回到病房。一分钟前,他还为自己恢复了健康和突然成为千万富翁而兴奋无比,但现在……“虽然我的股票赚了两千多万,但我现在恐怕连医药费也支付不起。”他自言自语。

过了一会儿 ,他的主治医生走了进来。“布兰克先生,有一件事情现在必须跟你讲清楚,是关于医药费的问题。20xx年前,你给医院预交了100万美元,当初已经签订协议,这是维持你冬眠状态的费用。你醒来后,治疗的费用我们医院一分钱都还没收。你看,我们也想不到通货膨胀会这么厉害,物价几乎是20xx年前的1000倍……”说到这里,医生止住了。

“医生,你说吧,一共是多少钱?”布兰克有气无力地问道。

医生尴尬地笑了笑,说道:“一共是8000万美元。你知道,这要搁在20xx年前,也就8万美元。”

布兰克一言不发。医生赶紧又说:“我向你保证,这8000万美元真的只是你冬眠醒来后的治疗费用。你不知道,其实在你冬眠后的第四年,通货膨胀就爆发了,之后物价就直线上升,一直升到现在这个样子。但我们签了合同,所以,冬眠所花的费用尽管随着通货膨胀的加剧而上升,但我们没多收一分钱。我可以以一个医生的医德向你保证。说实话,医院根本没赚你的钱,有可能还亏了呢!”

布兰克盯着医生,说:“你能把我再冬眠起来吗?等物价回落到20xx年前时,再把我救活?”

17、概括布兰克被解除冬眠状态绝症治愈后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18、布兰克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特点?试联系情节简要分析。(4分)

19、小说的结尾写布兰克盯着医生说“你能把我再冬眠起来吗?”你觉得这一情节真实可信吗?为什么?(6分)

20、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这篇小说以近于荒诞的手法来叙述故事,小说的内容虽然简单,但情节极富有戏剧性。语言极富表现力。

b、当顿德斯在电话中听到了布兰克的声音,忍不住在电话那边发出尖叫,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他对布兰克在冬眠后被救活过来的惊异心理。

c、小说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布兰克股票的收益情况、20xx年后通货膨胀的情况等情节,都是借助人物对话来推动的。

d、文章结尾写布兰克请求医生把他再冬眠起来,是因为他再也无力支付高昂的医药费,只有等待自己的股票升值足够支付医药费后重新解除冬眠。

e、布兰克这一形象是作者尽力鞭挞的,因为他是个爱钱如命的人,为了钱丝毫不关心家人,醒来后就急着打听股票收益。

17、刚出院时想了解自己购买的股票情况的迫切;得知自己股票暴涨的激动狂喜;了解现在的物价是20xx年前的1000倍的失魂落魄;得知自己已经连付医药费的钱都不够后的绝望。(4分,每点1分)

18、(1)爱投机:身患绝症,毅然请求医生将自己冬眠起来,等待时机;

(2)过分看重金钱:绝症治愈后,首先关心的是自己的股票收益情况;

(3)软弱,经不起打击:知道自己支付不起医药费便失魂落魄,甚至要求医生将自己重新冬眠起来。

(至少达到两点,观点和结合文本分析各1分)

19、示例一:真实可信。

这一情节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十分精巧。身患绝症的布兰克在冬眠中好不容易盼来新研制出来的药物,治愈了他的病,但最终却要求医生将其重新冬眠,这一结局出人意料。但前面写他通一次电话200美元,“现在的物价是20xx年前的1000倍”,治疗的费用高达8000万美元等伏笔的描写,都使得情节的发展又在情理之中。

示例二:不够真实。

因为布兰克因物价上涨已经支付不起医药费了,但他可以从自己的亲人、朋友、政府那儿获得支持;从原文看,布兰克有经商头脑,他可以东山再起,通过经商还清医疗费用;只要布兰克说明情况,医院也会根据布兰克的实际情况减免其医疗费用。(观点鲜明,言之成理即可。)

20、de解析:d项,“只有等待自己的股票升值足够支付医药费后重新解除冬眠”于文无据。e项,“作者尽力鞭挞的”言过其实,“为了钱丝毫不关心家人”这一分析也有点牵强附会。

我想听冬眠 冬眠讲析语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荡然无存、野性难驯”等词语的意思。

2、初步学会阅读介绍科学知识文章的方法:从事实中把握知识要点,了解有关动物冬眠的知识。

3、体会文章用词的确切与严密,体会数字在文中的作用。

4、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初步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读懂文章中所介绍的知识要点。

难点:体会文章的词句怎样把科学知识介绍得准确、生动。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间:2课时

板书预设:

把握知识要点琢磨文章词句

什么叫冬眠?——自然现象

冬什么时候冬眠?——漫长的严冬(低温)

眠冬眠时的情况怎样?列数字、举例、作比较等

什么时候结束冬眠——3月(惊蛰时节)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学习单元提示,了解动物冬眠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学习单元提示,揭示课题。

1、学习提示的第1句话。

我们在第七册第六单元《会说话的灯》、《航天飞机》等课文中已学过怎样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知道要想一想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科学知识,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来写的,还要想想这些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今天要学的这个单元的文章也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在学习上有什么新要求呢?请同学们划出“学习提示”中的第一句话读读说说。

板书:把握知识要点,琢磨文章词句。

2、揭示课题。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冬眠》,看看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科学知识?是怎样把科学知识介绍得准确、生动的呢?

(2)从课题看,你推测课文会写些什么呢?

板书:什么叫冬眠?什么时候冬眠?冬眠时的情况怎样?什么时候结束冬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知识要点。

1、自由放声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想想词语意思,并质疑。

(1)重点正音:靴xuē窑jiào刨bào拎līn驯xùn

(2)重点字形指导:靴窑

(3)重点字义检查:

状况如故(原来)——样子和原来一样。

荡然无存——完全不存在了。

野性难驯(使驯服)——野蛮的性情不容易驯服。

(4)质疑:生理机能?(放至深读时解释)

惊蛰时节?(二十四节气之一,3月上旬)

细刨花?洞穴?地窑?

2、再读课文,想想你从文中读懂了作者向我们介绍的哪些科学知识,请把要点记在书上。(提示:可以参照看课题时所提出来的问题来进行思考。)

3、交流,点拔:

(1)以“通过读课文,我知道了”的句式进行交流自己所知道的科学知识要点。并要求找出课文中的依据,并相应地指导读通读熟那些句子或段落。

(2)据生交流,师随机归纳,板书。

a、知道什么叫冬眠?指导读通第4自然段。

冬眠是一种自然现象。(就像雨后出彩虹,天要下雨等。)

冬眠是一种怎样的自然现象?(冬眠不是睡眠,和日历上的日月扯不上关系。一般地说,它是动物在漫长的严冬,在不容易找到食物的季节中减少精力消耗的一种自然现象。)练说,说熟练为止。

b、知道什么时候冬眠?(冬天、三伏天都可以,关键原因是要低湿,低到7度左右。

c、冬眠的特点呢?(体温下降,生理机能减弱,每隔两三个星期醒一次,撒尿,进食。)

d、什么时候结束冬眠?(3月,惊絷时节)

(穿插理解:哪些是生理机能?减弱表现在哪里?)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回答课后第1题的第(1)小题:

(在文中起总起作用,引出下文。下文分:(1)什么时候冬眠;(2)冬眠的特点;

(3)什么时候结束冬眠等三部分来说这个意思的?)

2、据此给文章分段。

(1)(2)║(3)——(8)║(9)——(12)║(13)——(15)║

3、说说各段的意思;完成课作6。

四、设疑结课

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科学知识介绍得准确、生动的呢?下节课重点研究。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进一步巩固动物冬眠的知识,深入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文字,把科学知识介绍得准确、生动;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一、复习“单元学习提示”。

1、上节课已经知道阅读科技文章时要抓住哪两个重点呢?

板书:把握知识要点,琢磨文章词句。

2、齐读单元提示第一句话。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文章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要点?(提示:看板书回答。)

4、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科学知识介绍得真实、准确、生动的呢?这是这节课要认真研究探讨的问题。

二、重点学习第四自然段。

1、作者是怎样把什么叫冬眠和动物什么时候冬眠这两个知识点介绍清楚的呢?请读读这段文字。

2、出示第4自然段的第2—4句。

(1)第2句:

a、“它”指什么?(冬眠)

b、缩句:冬眠是一种自然现象:

c、理解修饰语:

漫长的严冬,不容易找到食物的季节——冬眠的时间

减少精力消耗(联系第5自然段的内容理解)

d、熟读成诵。

(2)作者用了哪些词把动物冬眠的时间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以及动物冬眠主要原因介绍准确的呢?(引导找出并圈出“一般地说”、“但是”、“因此”。)

(3)想想这几个词语在这段话中所表达的意思和所起的作用。

(加上“一般地说”,说明这是一般情况,下面一句用“但是”转折,提出了特殊情况:动物并不是只有在严冬才会冬眠,放进冰箱因为周围温度低了,即使是三伏天,它也会冬眠。这里用上“一般地说”,判断更加准确、严密。第二句用了“因此”,是在一面“一般地说……但是……”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低温是促成冬眠的主要原因。)

(4)完成课作3。

(5)小结:这里用上“一般地说”、“但是”、“因此”等词把动物冬眠时间的一般情况、特殊情况以及引起冬眠的主要原因介绍得一清二楚。足见其用词非常准确,判断严密。

3、齐读第4自然段2-4句。

4、背诵这三句话。

三、重点学习第五自然段。

1、作者又是怎样把动物冬眠时的特点介绍准确、生动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自然段。

2、默读,思考:这段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先概括后举例,多次采用列数字的方法,还采用比较的方法。)

3、填表:(课作4:先填“呼吸”和“心跳”这两格)

4、你觉得作者用了这么多精确的数字来说明动物冬眠时,生理机能一同减弱有什么好处呢?

(用了数字,比较准确,通过对比,能更清楚地说明生理机能的减弱程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5、再读这一段,你觉得作者除了用列数字的方法使你感觉到知识点介绍得非常准确、形象外,这一段中还有哪些词用得也很准确?

(至多……甚至……而且常常……)

6、指导朗读这一段。

四、自读6——15自然段。

1、作者是怎样把刺猬冬眠每隔两三周要醒一次,撒尿、进食和结束冬眠时间的知识介绍准确、生动的呢?请自由读6——15自然段,继续完成课作4。

2、反馈交流第4题,看着所填写的数字,你有什么想法?

(1)用词准确;(2)观察仔细、认真。

3、再读6——15自然段,说说还有哪些词令你觉得作者用词非常准确?

(1)这小东西跟我还不熟……恐怕它也不肯让我把……测量体温。

a、“恐怕”什么意思?

b、这个词若删除,句子意思有什么变化?

(“恐怕:表示一种推测,而不是事实。若删除,就表示一种事实。)

(2)走近一看,我发现从……,我断定这是它撒的尿。

a、“断定”什么意思?

b、如果把“断定”改为“想”或“知道”等词好吗?为什么?

(“想、知道”等词语意不如“断定”来得肯定。而作者这里已经十分确信是刺猬撒的尿,所以还是用“断定”确切些。

c、这里作者是根据什么断定的?

(3)我相信,即使把它拎起来,它也不会醒,至少不会立刻醒。(即使……也……至少)

(4)它似乎对饮食比睡眠更感兴趣……。

五、朗读全文,质疑。

1、朗读课文,针对课文内容再质疑、解疑。

2、再读课文,回答课后第1题第(3)小题:

(仔细观察,严谨的科学态度。)

3、小结:以后我们对事物感兴趣也一定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六、总结全文,小结方法。

1、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刺猬冬眠的特点。大家可以从地点、气温、样子、时间、作者的新发现等方面去概括。

2、我们还知道了读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时要注意两点:,所以我们写这类文章时,也要怎么做?

(把科学知识介绍清楚,还要注意琢磨用怎样的词句把科学知识介绍得更准确、生动。)

七、扩展延伸

1、“冬眠”一课的学习告一段落。大家一定联想到自己知道的有冬眠习性的动物,说一说有哪些(学生可以发言列举)。

2、可惜我们没有认真接触它们、观察研究它们,这不要紧。今天我们读了“冬眠”,应该受到启发。它的作者——德国的霍斯特?斯特恩生动地介绍了动物冬眠的科学知识,特别有趣地描述了刺猬冬眠的全过程。不仅了解了刺猬冬眠的特点,还感受到作者认真观察、善于观察事物的科学态度,也了解到作者按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介绍事物的写作特点。希望同学们不断地向作者学习。

八、课外作业

1、观察与调查相结合,了解一种小动物的生活习性,注意科学性。

2、推荐阅读:中国科技公众网新年爱护动物杂谈人类陌生的鲸鲨

乌鸦也是“右撇子”射水捕食的猎手森林里最快的舌头

夜晚出没的伞兵——北美飞鼠会“轻功”的蜥蜴

海豚爱照镜子动物也喜好音乐吗

教学目标

1.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为什么有些动物要冬眠,刺猬是怎样冬眠的。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和按事情的先后顺序记叙的写作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做一部分词语练习。

4.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为什么有些动物要冬眠,刺猬是怎样冬眠的。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读课文。想想刺猬是在什么情况下冬眠的,有什么特点。

(二)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三)读懂每个自然段,找出自然段中概括性的主要句子,画上线。再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划分段落。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每个自然段,找出自然段中概括主要意思的句子,再按事情发展顺序划分段落。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读解生字新词。

1.一边读课文,一边结合句子的内容,通过查字典词典,读解生字新词(同桌可以分工合作)。

嗅(xiù)):闻,用鼻子辨别气味。

刺猬(wēi):哺乳动物,头小,四肢短,身上有硬刺。昼伏夜出,吃昆虫、鼠、蛇等,对农业有益。

抛(páo):扔的意思。

靴(xuē):有长筒的鞋。

扭(niǔ()亮电灯:扭,转动电门的动作。

扯(chě)不上关系:就是拉不上关系。扯,拉的意思。

消耗(hào):耗,减损,消费。力量、精神、东西等因使用或者受损而渐渐减少。

测(cè)量:测,测量。用仪器确定温度、速度、长度、高度、时间等数值。

地窖(jiào):窖,收藏东西的地洞。如地窖。

盛(chéng):把东西放进去。还读"shèng",如茂盛。

刨(báo)花:刨,刨子。刨木料时刨下来卷着的薄木头片。

摄氏度:摄氏温标的单位。纯水的冰点为0度,沸点为100度,0度和100度之间平均分成100份,每份表示1度。这种温标是瑞典天文学家摄尔修斯制定的。

竭(jié)力:竭,全部拿出。尽力量。

趋(qū)走:趋,赶,赶走。

嘶(sī)嘶:嘶,马叫。这里指刺猬身体发出的一种近似气体排出时的声音。

蜷(quán):身体弯曲收缩。

拎(līn):提着。

电筒(tǒng):手电筒。

干燥(zào):燥,缺少水分。没有水分或缺少水分。

究竟(jìng):竟,出人意料。究竟是毕竟、到底的意思。

难驯(xùn):驯,让动物驯服。难以让刺猬顺从。

畜(chù))生:多指牛马猪羊等家畜。"生"读轻声。这里指刺猬。

2.纠正以下容易误读的字音:

"傍(bàng)晚"的"傍"不要读成"p2ng"的音;

"当(dàng)天当(dāng)球玩"的"当"不要读成"dàng"的音;

"似(sì)乎"的"似"不要读成"shì"的音;

"兴趣(qù)"的"趣"不要读成"qū"的音;

"缩成一团"的"团","好玩"的"玩","整个"的"个",都应读儿化。

3.注意"测"与"侧","窖"与"窑","燥"与"躁","驯"与"训"的区别。

4.大家说一说,刺猬是在什么情况下过冬的,有什么特点。把画下来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交流讨论(教师暂不做结论)。

(二)按"预习"要求,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明了刺猬是在什么情况下冬眠的和刺猬冬眠的特点。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1.用"一边读,一边想",加上"一边画"的方法,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找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概括自然段段意(没有中心句,自己归纳)。

第1自然段:九月的一个傍晚,我在葡萄园发现了一只刺猬,决定带回去看它是怎样冬眠。

第2自然段:我把刺猬带回家。

第3自然段:当天晚上,刺猬喝了牛奶,吃了牛肉。

第4自然段:一本书中说,冬眠和四季扯不上关系。低温是促成冬眠的主要原因。

第5自然段:动物进入冬眠,体温下降,生理机能也一同下降。

第6自然段:我用别的方法测验刺猬怎样冬眠。

第7自然段:刺猬要多吃东西来保持体温,竭力驱走冬眠。

第8自然段:气温降到七摄氏度,刺猬终于进入梦乡。

第9自然段:半个月后,刺猬睡得真甜。

第10自然段:第十三周,发现地上有一小滩水。

第11自然段:我断定刺猬撒了尿。端来的牛奶和牛肉也吃了。

第12自然段:每隔两三星期,刺猬会醒来一次,吃些牛奶、牛肉,然后继续大睡。

第13自然段:第二年三月,我把刺猬放到阳光照射的较温暖的车房里,它又活跃起来。

第14自然段:我把刺猬送回当初发现它的地方。

2.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划分结构段,归纳段意。

提示:作者写了一件观察刺猬怎样冬眠的事。是按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束的顺序安排文章结构的。这样的文章,一般情况下,事情的发生和起因是文章的开头段(不限定一个自然段)。那中间部分就要看事情的发展变化,可分几个阶段,就是几个结构段了。通常看地点的转换或时间的推移来确定划分的标志。

按照这样的方法先自己分段,再小组讨论后解答:

第一段(第1、2自然段):我从葡萄园带回一只刺猬,看看它是怎样冬眠。

第二段(第3~8自然段):我仔细观察气温降到七摄氏度,刺猬进入冬眠。

第三段(第9~11自然段):我发现冬眠的刺猬,每隔两、三周醒来一次,进食、小便,然后继续入睡。

3.质疑问难:提出疑问后,学生和老师都可以讨论解答。以下词语注释,供课堂参考使用。

安然:平安,安安稳稳。

荡然无存:完全不存在的意思。荡然,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消失。

例行:按照惯例去做。

生理机能:身体内部各器官的作用及活动能力。如肺的呼吸,胃的消化,心脏的跳动和血液的循环等能力。

4.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有些动物要冬眠,作者在观察刺猬冬眠的过程中有哪些发现。

(二)进一步体会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介绍事物的好处。做一部分词语练习。

(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明确有些动物为什么要冬眠,了解作者在观察刺猬冬眠的过程中,有哪些发现。

三、教学过程

(一)带着以下问题默读课文,把课文中解答问题的句子找出来画上横线,然后说一说,共同明确答案。

1.有些动物为什么要冬眠?冬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课文中说:冬眠不是冬眠,和一年四季也扯不上关系。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作者在观察刺猬冬眠的过程中,发现当气温在十五摄氏度时,生理上有什么特点?降到十二摄氏度时,生理上又有什么特点?直到降到七摄氏度时,刺猬怎样了?以后又有哪些发现?

(第1题:一般地说,冬眠是动物在漫长的严冬,在不容易找到食物的季节中,减少体力消耗的一种自然现象。冬眠的主要原因是低温。

第2题:睡眠的原因不是低温,因此,冬眠不是一般的睡眠。冬眠是低温促成的。如果你在七月把动物放进冰箱里,它也会冬眠的,要知道,七月可是夏季。相反,就算是冬季,你把动物放到暖和的地方,也不会冬眠的。所以说,冬眠和一年四季扯不上关系。

第3题:气温在十五摄氏度时,刺猬的胃口还很好;气温降到十二摄氏度时,刺猬用多吃东西来保持体温;气温降到七摄氏度时,刺猬进入冬眠。以后,每隔两、三周醒来一次进食,小便;直到第二年三月,作者把刺猬放到比较温暖的车房里,阳光照射到它身上时才醒过来,结束冬眠。)

4.依据讨论和解答,按课文填空("思考·练习"第3题)。最后议一议:按这样的顺序介绍刺猬冬眠有什么好处。

(好处是清楚地突出了"低温是促成冬眠的主要原因"这一科学道理。)

(二)做词语练习(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选做)。

1.课文中有两句话,分别用了"即使"和"如故"两个词。按照你的理解,换上意思相同的词语,句子的意思不变,你看换什么词语合适?

①刺猬睡得真甜,我拿走细刨花,它也没有反应,我相信,即使把它拎起来,它也不会醒,至少不会立刻醒。

(就算)

②第三周开始,我检查竹篮,一切状况如故。

(照旧、依旧、跟原来一样)

2.区分近义词:

课文使用了"测量、测验"和"减少、减弱"两组近义词,找出它们的原句,看看测量什么,测验什么,减少什么,减弱什么,这几个词在近义范围内相互代替使用可不可以。

测量 刺猬体温(用尺子、容器、温度计等量具确定长度、体积、温度等数值。)

测验 刺猬冬眠(用仪器或其他办法检查验证成绩、状况,如测验数学,技术测验等。)

减少 体力消耗(从数量上减去一部分。)

减弱 生理机能(从气势、力量上变弱了。)

3.课文写刺猬冬眠,为什么用不同的"睡"形容?说一说。

大睡(睡得时间较长)

沉沉入睡(睡得深沉)

进入梦乡(睡得很熟)

睡得真甜(睡得很香)

(都是为了表现刺猬冬眠是深沉的。作者所以用了不同的形容"睡"的词语,是为了避免用词上的重复。)

4.试说一句话,用上其中一个形容睡的词语,再用其他形容睡的词语替换,看看可不可以。

5.为了说明刺猬在冬眠时生理机能减弱,作者用了数字的比较和变化的方法,增强了说服力。

①清醒时每分钟呼吸约五十次

冬眠时每分钟呼吸至少八次

有时只呼吸一次

最少一连几分钟不呼吸

清醒时和冬眠时每分钟的呼吸次数比较之下,有力地说明冬眠时,生理机能大大减弱了。

②从低到高层层进展,也可以用"甚至"突出:

今年夏天气温比往年都高:摄氏三十五六度,三十七八度,突破四十度。

连起来说完整的句子,用上"甚至"。

6.朗读课文。

(三)总结课文。

"冬眠"一课的学习告一段落。大家一定联想到自己知道的有冬眠习性的动物,说一说有哪些(学生可以发言列举)。可惜我们没有认真接触它们、观察研究它们,这不要紧。今天我们读了"冬眠",应该受到启发。它的作者--德国的霍斯特·斯特恩生动地介绍了动物冬眠的科学知识,特别有趣地描述了刺猬冬眠的全过程。不仅了解了刺猬冬眠的特点,还感受到作者认真观察、善于观察事物的科学态度,也了解到作者按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介绍事物的写作特点。希望同学们不断地向作者学习。

《冬眠》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科普文章。课文叙述了作者观察到的刺猬的冬眠的情况,告诉我们有关动物冬眠的知识。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让学生运用方法读懂课文,了解知识,更要了解作者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介绍科学知识。因为语文课的落脚点始终应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上,这便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所在,也只有抓住这一重点,即体会语言文字的准确与生动,才能体现科普说明文的特点,也不失语文味。因此,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便定为体会作者怎样准确生动地运用语言文字向我们介绍科学知识。为了突破重点,我采取了以下措施,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一,抓住“一般地说……但是……因此……”这个句式,让学生体会冬眠这一定义的正确性,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严谨。

冬眠的定义是本课重要的知识点,首先,我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经验谈谈印象中的冬眠,了解到同学们经验世界中的冬眠是指动物们在冬天睡觉。然后出示小黑板,即将书本中的“一般地说”去掉,“所谓冬眠,它是动物在漫长的严冬,在不容易找到食物的季节中减少精力消耗的一种自然现象。”请同学们与书中的概念进行比较,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一下就发现少了“一般地说”,师接着追问:“一般地说,能不能少?为什么?”学生们纷纷说不能丢,因为课文马上说了一种特殊情况,也就是在三伏天,你把它放进气温七摄氏度的冰箱里,它也会冬眠,作者用“但是”这个连接词指出了这种特殊情况,所以,“一般地说”一定不能去,我郑重地将这四个字加上去,相信孩子们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运用语言文字是多么的准确。

二,体会作者运用举例,列数字的方法将科学知识诠释的更生动。

本课的另外一个知识点是动物进入冬眠,其他的生理机能也一同减弱。我同样用了比较的方法,出示“动物进入冬眠,体温下降,以适应周围的气温,其他生理机能也一同减弱。呼吸减弱了,心跳也放缓了。”请同学们与书中的进行比较,说说自己的看法,很开放的一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认为书中运用了举例,列数字的方法能让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对呼吸,心跳减弱的程度有更清晰的认识。最后,请同学们用朗读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有了前面的感悟,同学们读的非常到位。

当然本课的教学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本节课的设计循规蹈矩,看似扎实,却不够大气,比如课始,理作者的写作思路,有牵着学生走的感觉,再比如处理“一般地说”,其实作者只说明了一种特殊的情况,完全可以请学生说说还有没有别的特殊情况。另外,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如何提高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给予后进生更多的关注,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和思考的问题。

最新我想听冬眠 冬眠讲析语八篇(实用)相关文章:

最新我想要的生活作文600字(十二篇)

最新我想再一次为你独舞思念美文摘抄 我想再为你跳一支舞(八篇)

最新我想对您说书信格式200字优质

最新我想竞选组长的发言稿12篇(精选)

最新我想再一次为你独舞思念美文(8篇)

最新我想对你说高二汇总

最新我想去旅行的作文300字 我想去旅行的作文二年级(六篇)

最新我想对您说作文字五年级书信格式8篇

最新我想变成一个发明家(四篇)

最新我想对雪花说的话 我想对小雪花说的话(九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最新我想听冬眠 冬眠讲析语八篇(实用)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wenxueyuedu/zhufuyu/16879256982195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