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专栏 > 2013历史小高考复习提纲

2013历史小高考复习提纲

文豪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2013历史小高考复习提纲

微信扫码分享

2013年学业水平测试新考纲全面解读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了解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夏:前2070;商:前1600;周:前1046:

(西周和东周:春秋和战国)

二、理解分封制(新增)、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

1.分封制:西周周武王将子弟、功臣及前朝旧贵族分封于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2.分封的对象:周王室成员、功臣和先朝旧贵族

3. 分封的内容:土地和人口。4.诸侯的权利:世袭统治权。5.诸侯的义务: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拱卫王室。6.分封制的影响:(1)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2) 扩大了周的统治疆域(3)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1.特点: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2.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3作用: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稳定统治秩序;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是维系分封的重要手段

巩固西周的统治

三、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2013年新增)

神权与王权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这些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一了解秦的统一:(公元前221,秦朝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二了解“始皇帝”的来历和秦朝的中央官制。

中央皇帝制度

: 三公九卿制度

地方: 郡县制

.始皇帝的由来: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使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

2.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三公的职责: 丞相:协助皇帝助理万机;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

影响:相互牵制,保证皇权的独尊.

三、理解郡县制的建立和作用

1.特点: 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2影响: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大封同姓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随着诸侯王的势力不

断增强,割据一方,开始形成分裂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1.三省的名称、职责、运作顺序:中书省(负责草拟文件)——门下省(负责审批文件)——尚书省(负责执行)[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2.影响: 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

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提高了办事效率.

同平章事---宰相 参知政事---副宰相

枢密使----军事 三司使----财政

1.行省的设置:元朝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的制度,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次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即中书省(直辖“腹里”)和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2.行省与中央的关系:①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各行省重大民

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需呈报枢密院。

3. 行省制度的意义: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1. 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察举制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终由中央予以任命的选

官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取(是察举制的一种形式),但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

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

3.

科举制是考试选官的制度,出现于隋,在唐得到完善。

影响①将选拔官员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统治;②将“天下英雄”诱入统治者的控制范围之中,

广纳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③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推动了文化教育的繁荣。④明清时期八股取士阻碍了思想文化发展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彻底解决了君权相权之间的矛盾。明成祖设立内阁:原因:明太祖废丞相,导致政务集于皇帝一身。

职权及特点: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助理机构或秘书机构;无实权,不能统率六部;

1.设立: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

2.特点:①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②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较高;③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

1. 作用:A.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军机处的设立,明显提高了中央集

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是有双重性的。

一方面它是建立在封建的生产方式之上的,适应了地主阶级政治、经济的需要,① 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抵御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②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另一方面,该制度也加强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力量,使人民的处境不断恶化,并且该制度容易滋长腐败现象。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到明清时期,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一、 农业:

1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新增)直辕犁 二牛一人犁耕法-汉 曲辕犁-唐

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都江堰 郑国渠 筒车

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

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北魏均田制)、地主土地所有制(主要形式)、农民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时间:春秋战国(如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原因: 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生产力发展);各诸候国改革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的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2.以铁犁牛耕为主,实行精耕细作。3.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4.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5.小农经济很难扩大再生产, 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二、手工业: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冶金业:(1)战国时期:炼铁炼钢技术不断进步(淬火工艺),铁制农具和武器不断推广。。

(2)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

A汉武帝时推铁业官营制度 B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C汉代冶铁的供风形式的变化: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鼓风——畜力马排鼓风——水力鼓风(最著名的是东汉南阳13页)

纺织业

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技术提高,远销海外,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马王堆汉墓的考古发现,说

明当时的丝织业已经发展到了很高水平。 陶瓷业:

1.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 2.唐: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越窑的青瓷、刑窑的白瓷.唐三彩.

4.宋代名窑景德镇瓷窑,到元代发展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以烧制青花瓷而著称。景德镇是明清“瓷都”,有官窑,更有大量民窑

5.明宣德年间生产的青花瓷质量最佳,后来又烧制多种彩瓷,至清代康熙年间更烧制出珐琅彩,粉彩瓷器烧制技术在雍正年间达到顶峰。

三、了解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2013新增)

1.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历史悠久。夏、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官营手工业有政府直接经营,大作坊生产,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在冶金、制瓷等,

一直领先于世界。

3.明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成为主导地位。

六朝:城镇之外形成草市,政府对“草市”进行行政管理。唐: 1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2夜市繁荣。宋:“市”突破原有的“空间”(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和“时间”上限制。商业活动已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杭州) .明清:苏州等。

明清:出现了会馆、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晋商、徽商)出现

四、主要经济政策

1. 重农抑商:古代中国采取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主张以农为本,抑制工商业的活动。最初萌芽于战国时期(例:商鞅变法)

2.目的: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3.影响: 积极:①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策巩固了新兴地主政权。②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消极:①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

②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1.海禁政策:指明清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如郑和下西洋),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

2.原因:A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B从根本上看,是由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

3. 影响:(1)短期看,在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来侵略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2)长期看,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止了中国和外界的交流,使中国不能够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文化,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时期——儒学的创始人孔子

1.教育上: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等。 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2. 儒学思想:核心思想是“仁”,提出“礼”;中庸。主张“为政以德”、包含民本思想。

战国时期——儒学得到丰富和发展,代表人物孟子、荀子

孟子:(以孔子继承人自居,后称“亚圣”)

1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仁政”;2发挥了“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3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1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掌握“礼”; 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2天人关系:天有行常;制天命而用之。3君民关系:舟水之说。;4主张“性恶论”。

老子的“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的思想,2把“道”作为世界的根本,3并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4庄子提出“齐物”。

“事异则备变”的改革观。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013新增)

“百家争鸣”,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

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2.提出“天人合一”和

“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

1.原因:汉武帝时期,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 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家地位独尊地位的措施:

(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2)中央兴办太学,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地方各郡设学校。

3.影响:(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大一统。(2)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3)消极:抑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将儒家的忠孝节义、三纲五常提高到天理的高度,维护封建统治.

1.程颢、程颐(号称二程):理是万物的本源,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理气论:万物由理、气构成,理先于气;修养论: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实践来认识理,追求“仁”; 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要“存天理,灭人欲”

社会政治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道统论),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4. 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后,对维护封建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5. 陆九渊:心学的创立者。“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

1.宣扬 “心即是理”“心外无物”等;2.致良知;3.知行合一

积极:1.对维护封建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2.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禁锢了人们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统儒学权威;提出“童心说” ,反对封建礼教;反对摹古文风,提倡个性。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提出君臣平等,限制君权,认为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

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梁启超归结其思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主张

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王夫之:“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提出耕者有其田;尊重物质运动

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唯物主义者。

古代中国的科技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西汉时期我国已经发明了纸;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 ②影响: 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纸在社会生活中的

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世界上最早指南仪器司南出现于战国;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是在北宋时期

②影响:A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B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13世纪传入欧洲③影响:促进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衰落;推动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①发明过程A.隋唐之际出现了雕版印刷技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印刷品是《金刚经》

B.北宋: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是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

印刷术传到欧洲后,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二、汉字与书画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最终演变成五种主要字体,

即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演变趋势:由繁到简

文人画:发展历程:北宋以后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特点:①追求抒情写意;②创作上强调个性,体现画家的文化素养;

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代表人物:苏轼、黄维 三、文学成就

305

首诗歌。内容:分三部分,即风、雅、颂,其中最具价值的是风。 特点:四言为主。地位:①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②是儒家的经典;③奠定了中国文学 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 色彩。代表人物及作品:屈原,代表作:

《离骚》等

特点:①专重描述、文采华丽 ②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

名人名作:①西汉:司马相如----《 》、《 》

②东汉:张衡

“诗仙”李白(701-762):以激情与浪漫著称。他的诗狂放炽烈,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透射出中国古典诗歌荡人心魄的浪漫情怀。

“诗圣”杜甫(712-770):是一位“苦难诗人”和历尽沧桑的时代歌手。其诗风笼罩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以臻于化境的严整格律、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代表作:七律《秋兴八首》、《登高》,五律《春望》、《月夜》等。杜诗被后人成为“诗史”。

对国家兴亡的沉痛感慨。辛弃疾: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鲜明的个性风格,成为豪放词派的集大成者。

《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长篇白话章回小说。《水浒传》:施耐庵,同上。

《西游记》:吴承恩,明朝,神魔小说。在一个传统的取经故事里,表现出要求个性解放、冲破传统思想束缚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红楼梦》:曹雪芹,清朝,优秀长篇小说。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专制帝国和封建社会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必然历史命运。

京剧产生和发展历程

1.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 戏班子进京;2.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 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了徽汉合流 的局面。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京剧;

3.同治、光绪 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一 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1840—1900年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

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一)了解黄海海战(2013年新增)

1894年8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退回国内。随后,黄海大战中,中方损失虽比日方略大,但主力尚存。李鸿章为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日本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

(二)反割台斗争1.起因: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2.概况: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并肩作战

3.意义:台湾军民的抗日沉重打击了日军,此后,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的斗争从未停止过。体现了维护中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爱国精神。

(三)抗日战争

1.侵略过程: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东三省,日本侵华战争开始。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开始37年,八一三事变,攻占上海。上海失守后,日军进攻南京。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日军对中国市民进行了长达6周的杀戮,30万人被杀害,还有大量的中国妇女惨遭蹂躏。1938年5月,日军占领徐州,打通津浦路。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抗战进入相持阶段。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投降,9月2日签订投降书,抗战取得最后胜利。

2屠杀式的惨案、日军为了巩固和扩大占领区,实行所谓的“以华制华”政策,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实行殖民统治;进行经济掠夺和推行奴化教育。

3(1)建立的原因: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建立的过程:A.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B.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要抵抗暴力。C.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D.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

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建立的意义:使抗日战争发展成为有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全民族抗战;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4

(1)凇沪会战(打破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2)太原会战(共产党领导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3)徐州会战与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4)武汉会战、(1938年10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5)枣宜会战(44年,张自忠壮烈牺牲)。

5

(1)洛川会议: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2)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首府为延安。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3)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进行了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中共的威望,鼓舞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6

(1)原因:全民族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2)意义:A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B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C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D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太平天国运动

背景(见教材)鸦片战争之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共同作用的产物。

年,占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天京,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革命政权。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分兵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围三次战役。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中心:解决土地问题,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内容:1.土地分配:原则是“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方法是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2.产品分配:方法是余粮归圣库。评价:1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2平分土地的办法,并不切合实际,要在小生产者的基础上实现平均主义是空想。并没有真正实行过。

评价:1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2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

切的愿望和要求;没有资本主义制度的保驾护航;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因而《资政新篇》未能真正

施行。

二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1894年成立,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目的:为加强革命力量的联合。(2)组织基础: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3)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4)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机关报是《民报》。

(5)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中立民国,平均地权。”,后阐发为“三民主义”

(6)三民主义:

①.含义: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独立自主。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它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所主张的社会革命,具体办法是: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

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

②.意义:A.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B.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C.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③.局限:没有明确提出反帝,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

3

1911年10月10日。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各省

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4南京;中华民国纪年:民国元年为1912年,五色旗等;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府:

政权掌握在革命派手中,颁布的法令措施体现资产阶级的利益。

5制;实行责任内阁制。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②性质及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

产阶级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2013历史小高考复习提纲相关文章:

2013年农业银行实习日志范文

2013最新入团的条件和要求

最新春节2013蛇年祝福短信大全

二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分析2013

2013年高中历史必修三期中考试题参考

审计局2013年个人年终工作总结

2013年度高中教学年终个人工作总结模板

2013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试卷考试专练

小学六年级语文期中试卷模拟2013

2013初二暑假作业数学练习及答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2013历史小高考复习提纲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tougao/142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