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清兵卫玉葫芦》教案

《清兵卫玉葫芦》教案

无风无月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清兵卫玉葫芦》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清兵卫玉葫芦》教案

[教材分析]《清兵卫与葫芦》是日本小说家志贺直哉写的一篇主张尊重个性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异国的悲剧性故事,揭露封建家长专制思想对青少年的扼杀。文章叙述直白,易于理解,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是对学生进行小说的阅读欣赏与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用心读课文,把握关键词句;体会作品运用简练传神的描写表现人物 复杂的心理塑造人物的方法;指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使之获得人生的感悟。
[学情分析] 初三•三班是我这学期新接的一个班级,对学生的情况还不了解,通过一周的教学,我感觉这应是个中等水平的班级,课前有约半数的学生能够预习,上课的秩序井然,学习的热情较高,与教师配合较好,在学习上尚需教师的引导、启发与点拨。
 [教学环节1: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理清了这篇小说的情节。作者以故事的结局开头,然后依次展开情节,巧妙的匠心见诸笔端。小说是围绕什么物件展开情节、塑造人物、表现主旨的呢?
生:(异口同声) 是葫芦。
师:[在黑板中心画一只葫芦,进一步引导,创设争论氛围] 老师画了一只葫芦,这只葫芦是清兵卫喜欢的吗?
生:(七嘴八舌)是。
不是。
师:[顺势激发学生的兴趣] 为什么呢?
生:(争先恐后地)清兵卫喜欢的是外形周正的平常葫芦,这只就是他喜欢的那种。
生:这只葫芦有点大,清兵卫不会喜欢的。
(在争论中学生已不知不觉进入学习的情境)
师:[结束争论,适时点拨] 每个人的审美都不同,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结论。我们就当这只葫芦是清兵卫喜欢的,是那只惹了祸的葫芦吧!
(学生点头认同)
[教学环节2:从众多人物中找出主人公,根据文中传神的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师:全文围绕葫芦展开情节、刻画人物,都塑造了哪些人物?
生:有清兵卫、清兵卫的爸爸、教员。
生: 还有客人、古董店老板、买葫芦的富家、校役。
生:还有清兵卫的母亲、卖柿子的老太太、秃脑袋老头儿。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全面,那主人公是谁呢?
生:(齐答)是清兵卫。
师:[板书“清兵卫”,追问] 为什么?
生:因为全文的事件都是围绕清兵卫来写,而且对清兵卫的描写细致、传神。
师:[启发] 他只答出了部分原因,那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通过对清兵卫的遭遇的叙述,可以表现作者的态度、文章的主旨。
师:[点拨] 以上两名同学说的合在一起,答的也就全面了。故事中主人公清兵卫对葫芦的感情怎样?
生:喜爱、热衷。
生:痴迷、专心。
师:[板书“喜爱、热衷、痴迷”] 你是怎样知道的?找出关键的语句,指出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清兵卫怎样的性格特点?
(分组讨论,共四大组,每一大组围绕情节的一部分;再分小组,组与组讨论的内容可以交叉。同学们争先发言,彼此交流。教师巡查,针对各部分内容指导、启发,与学生交流看法。)
师:[宣布讨论结束] 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第4段写清兵卫“对葫芦热衷得这么厉害……每次上街的时候……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这是动作描写,表现清兵卫喜爱葫芦。
生:第5段写“清兵卫是一个才十二岁的小学生……每天学校里放学回来,他也不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常常一个人到街上去看葫芦。”是动作描写。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清兵卫玉葫芦》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3006211395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