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读《伊索寓言》随堂练习

读《伊索寓言》随堂练习

薄凉之人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读《伊索寓言》随堂练习

微信扫码分享

读《伊索寓言》随堂练习(精选17篇)

读《伊索寓言》随堂练习 篇1

  一、选择题 

  1.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人比蝙蝠聪明对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     。 

  ②据柏拉图《菲得洛斯》对话篇说,促织      ,变成诗人。 

  ③从禽兽变到人,你看中间需要多少进化      ! 

  ④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       ,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 

  a.使用 进化 历程 说辞        b.施用 蜕化 过程 说辞 

  c.使用 蜕化 过程 补偿        d.施用 进化 历程 补偿 

  2.对下面一段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到处碰壁上当。 

  a.人世间是非不分,行善常得恶报。恶人常享善果,一切既不清楚也不公平。 

  b.有些人总是处处碰壁,就是因为读了寓言,把人事看得太简单了。

  c.人心险恶,社会复杂,心地善良的人步入社会以后必然会处处碰壁。 

  d.生活在现代社会,要避免碰壁上当,头脑就不能那么简单幼稚。人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才有清醒的认识,才有适当的对策。

  3.对句子\'时代愈古,愈在前,它的历史愈短,时代愈在后,它积的阅历愈深,年龄愈多\'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史记载的内容都比较少,现代史记载的内容都比较多。 

  b.古代的历史一般都比较短,现代的历史一般比较长。 

  c.时代如人,越古的人,寿命越短,越是现代人,寿命越长。 

  d.时代如人。古代的人,如同小孩子,阅历浅;现代的人,如同长者,阅历深。 

  4.下列各句横线前后都是因果关系,而横线上应填入的关联词语不同于其他项的是(    ) 

  a.老婆子贪心不足,希望她一天下两个蛋,加倍喂她。从此鸡越吃越肥,不下蛋了--       戒之在贪。 

  b.我们看了《伊索寓言》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这是      穷朋友要我们的帮助,小孩子该我们教导。 

  c.狼信以为真,专心寻刺,被驴踢伤逃去,      叹气说:…… 

  d.寓言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到处碰壁上当,      我认为寓言要不得。 

  5.下列加横线的成语,易产生误解,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钱钟书这篇文章观点新颖、说理深刻、材料丰富、文章精当,堪称不刊之论。

  b.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成了屈尊下顾的文化分子。

  c.这篇通讯虽然写得不错,但报道不及时,已是明日黄花了。

  d.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6.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衣锦(jǐng)还乡 嫉(jì)妒 高超(chāo) 狂吠(fèi)

  b.信而好(hào)古 坐井观(guān)天 怜悯(mǐn) 笨坯(pī)

  c.恼(nǎo)羞成怒 买(mài)弄风雅 厌(yàn)恨 阅(yuè)历

  d.延口残喘(cuǎn) 情随(suí)事迁 衰朽(xiǔ) 发迹(jì) 

  7.下列句中加线词语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卢梭在《爱弥儿》卷二里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居心)。

  b.只向高处看,不顾脚下的结果,有时是下井,有时是下野或者下台(从舞台或讲台上摔下来)。

  c.一切人事上的关系,只要涉及到年辈(年龄和辈分)资格先后的,全证明了这个分析是正确的。

  d.我们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许只是喜欢小孩子,并非为敬老,也许是卖老(指向古人摆老资格)。 

  8.联系课文内容,选出对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

  ①可见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    )

  a.斥责那些毫无自知之明者,他们不能知错改错,反而会对批评他们的人大叫大闹,反咬一口。

  b.批评那些没有德行的人。    c.斥责那些不学无术、狂妄自大的人。

  d.批评那些不懂得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人。

  ②我们非但不能卖老,还得赶着他们学少。我们的年长反使我们吃亏。(    )

  a.跟在他们后头,模仿年轻人的样子。              b.跟在他们后头,向年轻人学习。

  c.我们不能卖老,应当与年轻人相互取长补短。      d.我们不能卖老,应像年轻人一样有朝气。 

  ③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    )

  a.指责大胖子目光短浅。            b.指责大胖子心地狭窄。    

  c.指责有钱人往往小心谨慎。        d.指责有钱人往往很吝啬。

  9.在下面句子横线上填入词语,和句意吻合贴切的一项是(    )

  ①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       !

  ②据柏拉图《菲得洛斯》对话篇说,促织       ,变成诗人。

  ③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       。

  ④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       ,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

  a.历程    蜕化    施用    说辞     b.过程    蜕化    使用    说辞

  c.历程    进化    施用    补偿     d.过程    进化    使用    补偿 

  10.在下面一段文字中填入标点符号,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天文家仰面看星象,失足掉进井里,大叫①救命②他的邻居听见了,叹气说③谁叫他只望着高处,不管地下呢④ 

  ① ② ③ ④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二、填空题 

  1.《读〈伊索寓言〉》选自     集           ,作者       ,曾用笔名      ,是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创作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响誉海内外。1947年,他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            ,被译成多种文字,并被搬上了银幕。 

  2.自己得到便宜,却向别人诉苦经,\'以免旁人来分甜头\'。用一句俗语说明            。 

  三、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一)

  这几个例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卢梭⑾在《爱弥儿》卷二里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举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一则为例,说小孩子看了,不会跟被骗的乌鸦同情,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要是真这样,不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吗?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12),也象在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缘故是,卢梭是原始主义者,主张复古,而我呢,是相信进步的人--虽然并不象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道:\'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1.\'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孩子读寓言需要一个好的环境,成年人只顾自己,使社会变得肮脏喧闹,孩子们就无法读书。

  b.作者借题发挥,呼吁净化社会环境,成年人要为后代创造纯洁朴实的社会空间。 

  c.寓言故事都是成人编给儿童看的,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看你编的寓言故事是不是有好的教育意义。 

  d.作者借题发挥,从读书转向环境保护,认为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洁净安定的环境,是成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2.卢梭反对小孩子读寓言是因为                                 ;

  作者认为寓言要不得是因为                                       。 

  3.如何理解文中\'我是相信进步的人\'这句话?   答:                                                                                    。

  4.文段中的\'苍蝇\'比喻什么人?   答:                                                                                    。

  一、 1.d  2.d  3.d  4.b    5.d6.b  7.b  8.(1)a  (2)a  (3)d  9.c  140.b 

  二、1.散文  《写在人生边上》  钱钟书   中书君   《围城》 

  2.得便宜卖乖  

  三、(一) 

  1.b  

  2.怕寓言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   

  怕寓言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处理世事会处处碰壁。   

  3.\'我\'相信社进步,真善美定将战胜假丑恶。  

  4.苍蝇比喻那些妄自尊大,不自量力的人。

  上一篇:读《伊索寓言》同步百分测验

  下一篇:读《伊索寓言》基础练习

读《伊索寓言》随堂练习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研读本文,了解和体会作者散文的写作特色。本文“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玉想琼思,妙喻珠联,警句泉涌,谐谁天生,涉笔成趣。”“是一棵人生道旁,历尽春秋,枝繁叶茂的智慧树,钟灵毓秀,满树的玄想之花,心灵之果,任人随意观赏。”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能提出疑难问题,并尽量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多问几个“为什么”,经过质疑解难,深入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

  (二)研读作者关于九个故事的议论,解决疑点,读懂这篇含蓄甚至隐晦的文章。在研读过程中理清思路,揣摩语言,概括要点,筛选信息,把握文意。这样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质疑解难,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

  (三)积累下列词语。

  厌恨    怜悯  阅历  信而好古  思慕   衰朽   历程  发迹  衣锦还故乡   高超出世  卖  弄风雅   上流社会  屈尊下顾  狂吠  星象  失足下野   坐并观天  恼羞成怒  娇小   各得  其所   相安无事

  二、难点、重点分析

  (-)第一部分(前两个自然段)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分析:

  (1)为了纠正(伊索寓言)浅薄的见解,首先要树立一个观点,把人类历史比作人的一生,古代是人类的童年时期,现代是成人时期。这就使人明白了《伊索寓言》那样浅薄、幼稚的原因。又由于成人总是喜欢小孩子,这就使人明白了人们喜欢《伊索寓言》的原因,即:我们反比古人复杂了,思慕古代也许只是喜欢其幼稚,也许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成熟。作者洞烛世相,就从第一部分开始。

  (2)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经验,以此人题,容易理解我们思慕古代,有如大人喜欢小孩子一样。说两类人,目的是说大人与小孩子的关系,第二种人只是一个比较,有比较,就清楚大人对小孩子的喜欢含有卖老(居高临下,摆老资格)的成分。作者对下面九个寓言故事的纠正,在第一部分中立下了基调。

  (3)对“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这句话如何理解?

  这句话是反语,用于讽刺。现代与古代相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当然大大进步了,但现代社会的阴暗面也远比古代丑恶复杂。在这方面,所谓“进步”只是越来越狡猾,把狡猾也看作进步,以至“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显然是自以为是,缺乏自知之明,作者的批判精神已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二)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分析:

  (1) 作者真的认为“《伊索寓言》是不(2) 宜作现代儿童读物的”吗?并非如此。

  卢梭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他认为小孩子不辨是非,有可能学坏。这里卢梭是指出了读寓言可能发生的负面作用。而本文作者认为,“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也就是说,如果社会具备高度的精神文明,孩子们读寓言,会有益于身心发展。

  至于作者提到卢梭说小孩子不同情被骗的乌鸦,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证明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这并非作者同意此说法,而正是借此指出了战害小孩子心灵的社会风气、社会原因。

  (2)“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作者的观点恰恰相反,作者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以上这些话,作者是说对儿童的教育不能只讲真善美,不能把真善美简单化和理想化,以致脱离了社会实际,这样对孩子有害无益。同时,作者呼吁净化社会环境,为下一代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

  (3)“卢梭……主张复古”认为社会应回到原始状态,那是倒退,也是不可能的。作者相信进步,相信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相信真善美终将战胜假恶丑。尽管伴随文明的进步,有些人的心越来越坏,但假恶丑终究是站不住的,而要战胜假恶丑,就要认识假恶丑,世界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

  (4)为什么在“我是相信进步的人”之后又连带一句“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这里作者顺便抨击了自封为英雄、以救世主自居、贪天之功据为己有的狂人。这种人像苍蝇一样可笑,实际上对历史的前进丝毫没有推动作用,却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总体结构、研讨。

  教师明确:本文是一篇读后感。读后感的一般结构为“导入  ——读后之感——总结”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1、2两段,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第二 部分为第3到第12段。借《伊索寓言》里九个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一纠正浅薄的见解,表达作者独到之见,是全文的主体。第三部分为最末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二)学生朗读1、2自然段,质疑解难。

  教师在学生研讨之后明确:这一部分内容可参见“难点、重点分析”之(一)。

  (三)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质疑解难。

  1.“它至少给予我们三重安慰”应如何理解?

  明确:“三重安慰”都是讽刺。(1)“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实质上就是对于狡猾的智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2)“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实质上是远比古代的人狡猾。(3)我们“进化”了,把人类的早期看做“穷朋友”、“小孩子”,这“进化”,实质上是越来越狡猾。    2.“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是不是反语。

  明确:不是反语。是将要对以下九个故事,进行独到、深刻的分析,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新的见解。作用是引起下文。

  (四)引导学生对九个故事进行研读、解决疑点。

  1.学生读蝙蝠的故事,让学生研读后,说一说寓言的原意是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以下八个故事,研读的步骤同此)。

  教师明确:原意是讽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附炎趋势,仰人鼻息,毫无原则可言。

  作者议论“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是讽刺故意标新立异、以求虚名的人,他们自吹自擂,总吹嘘自己与众不同,比别人高明。他们以己之长,贬人之短,(这“长”也未必是真有所长)从不虚心学习别人,总以为自己有骄傲的资本,在不同场合使出不同的骄傲资本,自高自大,傲视别人。)

  2.学生读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原意是讽刺只图安逸,只想不劳而获的人。作者议论“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等。”作者指出,大作家死后成为别人赚钱的资本。这些文章的作者们往往在作家生前与作家并无深交,甚至关系不睦。这些人在作家死后写些不负责任的文字,是以“介绍”为名,行“养活”自己之实。五十年代周作人化名周遐寿写了些介绍和回忆鲁迅的文章,当属此类。但应注意的是,一些严肃的、实事求是的评介作家的文章,其作者不应受到指责。

  3.学生读狗和自己的影子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原意是讽刺贪婪和多疑。

  作者议论“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用”。有些人没有自知之明,他们从来不能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他们拒绝批评,老虎屁股摸不得,谁如果批评了他,他会大嚷大闹,反咬别人一口。作者用这则寓言斥责无自知之明,掩饰缺点和错误的劣性。

  4.学生读天文学家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他只望着高处,不管地下”结果“失足掉在井里”,原意是讽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心想往上爬却必然摔跤的人。

  作者议论“下去之后,决不说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就是下去之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主要是讽刺一些下台人物,不承认失败,仍在美化自。他门羡慕权势,梦想自己终究还会再爬上去。他们企图东山再起,恢复已失去的天堂。鲁迅先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中提到的那些塌台的政要权贵,当属此类人物。    5.学生读乌鸦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原意是讽刺伪装者,它惹起众怒,下场可悲。

  作者的议论:“这只乌鸦借来的羽毛全给人家拔去,现了原形,恼羞成怒,提议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个干净,到那时候,大家光着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鹅等跟乌鸦有何分别。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讽刺一种故意否定大家,借以抬高自己的人,他们的手法是把水搅浑,造成人人都有缺点和错误的局面,大家谁都有缺陷,谁都不行,彼此彼此,这种人从中得到了满足。“这个遮羞的方法”是指借攻击和低毁别人来掩饰自己的无能和丑陋。

  另外,这种人还有一个特点:自己得不到的好处,千方百计让人家也得不到,谁比自己好就打击谁。

  6.学生读牛跟蛙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牛有我这样大吗?”原意是讽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

  作者的议论,“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作者讽刺一种人不承认自己有缺陷,硬把自己的缺点说成是优点,聊以自慰,不思进取。他们把坏反说成是好,便无是非可言了。

  “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无事”是反语。这些人不肯自责,把自己摆在常有理的位置,不肯相让,这类人遇到一起,不肯相让,争执和冲突就会不可避免,当然不会相安无事。

  7.学生读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老婆子贪。已不足,希望她一天下两个蛋”,原意是讽刺贪婪,讽刺急于求成。

  作者议论,“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讽刺有钱人吝啬,一毛不拔,不肯施舍,不肯帮助别人。作者指出,人越富就越贪婪,不要指望阔人能善心来周济穷人。

  8.学生读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原意是讽刺狐狸得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以此自我安慰。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看到别人取得了成绩,心存嫉妒,便说那成就并没什么了不起。

  作者议论,“诉苦经可以免得别人来分甜头”。用意有二:(1)有一种人得到了非分之果,他把这甜头独吞之后,用诉苦来骗人,以保护既得利益。他担心别人来分享甜头,偏把获取说成失落和苦难,仿佛自己一百个不合算,现实生活中这类人所在多有。(2)前提可以假设诉苦者的甜头是应得的,为了避免别人嫉妒,不让别人分走成果,只好诉苦,这诉苦出于无奈,而且言不由衷。这里主要是为了讽刺嫉妒者。

  9.学生读驴子跟狼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狼信以为真,专心寻刺,被驴踢伤逃去”,原意是赞扬驴的机智,讽刺恶狠的愚蠢可笑。

  作者的议论,“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指出有些医生是凶手伪装的,居心叵测。伪善者常是杀戮生灵的屠夫。作者本意是揭露那些披着羊皮的狼,这些伪善者打着治病救人的幌子,行害人杀人之实,他们是统治者的帮凶,但面目早经伪装,一时难以识破,因而人们不可过于天真。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作者并非在抨击所有的医生,但用以指一部分误人的庸医,未尝不可。

  (五)在研读九个故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把握中心思想。

  教师明确:最后一段有一句话是解读全文的一把钥匙:“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会处处碰壁上当。”

  这就是说,现代社会的人事、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并不像寓言中所讲的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情形要复杂得多,是非颠倒,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情形是常有的。

  这就是说,生活在现代社会,要避免碰壁上当,头脑就不能那么简单幼稚。人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才有清醒的认识,才能采取适当的对策。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通过《伊索寓言》与现代社会中种种卑劣行径的比较,说明现代有些人远比古代寓言所说的狡猾者狡猾得多,因此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这才不致碰壁上当。

  (六)词语解释。

  1.厌恨:厌恶痛恨。

  2.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3.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4.信而好古:语出《论语》,意思是相信并喜好古代的典章文化。

  5.思慕:思念,仰慕。

  6.衰朽:衰落、衰老。

  7.历程:经历的过程。

  8.发迹:指人变得有钱有势。

  9.衣锦还故乡:古时指做官以后,穿起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向亲友夸耀。成语为

  “衣锦还乡”,也说“衣锦荣归”。

  10.高超出世:好极了,好得超过世人的水平。

  11.卖弄风雅:向别人显示、炫耀自己的(其实并不高明的)文学素养。

  12.上流社会:旧时指社会地位高的人们。

  13.屈尊下顾:降低了身份来观察民情。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14.狂吠:狗狂叫。

  15.星象:指天空中星体的明暗、位置等现象。古代迷信的人往往借观察星象来推测人

  事的吉凶。

  16.失足:行走时不小心跌倒。

  17.下野:执政的人被迫下台。

  18.坐并观天:比喻眼光狭小,看到的有限。

  19.恼羞成怒:由于羞愧和恼恨而发怒。

  20.娇小:娇嫩,小巧。

  21.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22.相安无事:相处没有矛盾、冲突和争执。

  (七)练习题之五,示例。

  要证明自己的观点,就要讲根据,讲理由。讲理由好像很难,其实并不难,其中包括运用我们熟悉的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的复句或一群句子。仿照下面的句子,表明自己的观点,讲明自己的理由。

  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示例:我认为寓言可以让孩子们读。因为寓言通过短小的故事把人类的智慧和善良教给孩子们,教得具体生动、亲切感人。孩子们读了寓言,会认识到人世间的喜悦与悲伤、成功与失败都像寓言中讲述的那样,蕴含着有益的哲理。他们长大了就会时时处处关心别人、关心集体,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小资料】

  伊索(约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寓言作家。传说原为奴隶,后获得自由。善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的寓言陆续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其中《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等寓意深刻,常被引用。有各种文字译本,对欧洲文学中的寓言创作,影响很大。

  [1]

  [1]

读《伊索寓言》随堂练习 篇3

  一、  教学目的

  1.正确读写、理解并运用下列词语:屈尊下顾、恼羞成怒、卖弄风雅、衣锦还乡、相安无事、信而好古、坐井观天、高超出世、各得其所、厌恨、衰朽、阅历、发迹、思慕。

  2.把握文中的关键句,并理解这些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和作用,研究含蓄、隐晦句子的主旨。

  二、学习重点:

  1、探讨中心意思。

  2、理解难句含义。

  三、教学难点  目的之2。

  四、补充资料:钱钟书在清华读书时就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当学生时,就被人们视为老师的“顾问”,他读书之多,中英文功底之雄厚,远远超出了他的同龄人。也有敢于质疑的精神,曾指出当时学术界颇有影响的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源流》一书的瑕疵,震动文坛。(“他记忆精博,思力敏锐,辩才无碍”。“他随时都在动脑筋,读书的时候是他思想最活跃的时候,所以每读完一书,其精神实质全被吸收……最难得的是好学不倦,不论处什么环境都手不释卷……他好比一个精神世界的美食家,什么品种的美味都要尝一尝。” --郑朝宗《怀旧》)

  另外参看课文后面的附录。重点强调并推荐其长篇讽刺小说《围城》。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学生朗读课文,积累下列词语。

  1.厌恨:厌恶痛恨。

  2.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3.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4.信而好古:语出《论语》,意思是相信并喜好古代的典章文化。

  5.思慕:思念,仰慕。

  6.衰朽:衰落、衰老。

  7.历程:经历的过程。

  8.发迹:指人变得有钱有势。

  9.衣锦还故乡:古时指做官以后,穿起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向亲友夸耀。成语为

  “衣锦还乡”,也说“衣锦荣归”。

  10.高超出世:好极了,好得超过世人的水平。

  11.卖弄风雅:向别人显示、炫耀自己的(其实并不高明的)文学素养。

  12.上流社会:旧时指社会地位高的人们。

  13.屈尊下顾:降低了身份来观察民情。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14.狂吠:狗狂叫。

  15.星象:指天空中星体的明暗、位置等现象。古代迷信的人往往借观察星象来推测人

  事的吉凶。

  16.失足:行走时不小心跌倒。

  17.下野:执政的人被迫下台。

  18.坐并观天:比喻眼光狭小,看到的有限。

  19.恼羞成怒:由于羞愧和恼恨而发怒。

  20.娇小:娇嫩,小巧。

  21.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22.相安无事:相处没有矛盾、冲突和争执。

  二.由题入文,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想。(第1—3段)

  1.揣读1段,概括“我们”由《伊索寓言》引起的“三重安慰”。

  这“三重安慰”其实是“我们”对现代文明与《伊索寓言》的态度。现代文明值得骄傲,“我们”的见解更成熟;《伊索寓言》是幼稚、浅薄的,其时代是小孩子时期。

  2.揣读2、3段。

  这两段文字从逻辑上看应置于第3段之后,是对“我们”感受更生动的譬说。

  A.找到“我们的年长”、“比我们年轻的人”、“人类的小孩子时期”、“现代的悠久古老”与第3段中的照应关系。

  B.概括“我们”对“年轻的人”对古代的态度,与第3段的感受参读(抓关键词句)。

  3.初步体会这三段中一些关键词句包含的态度倾向。

  三.细读故事部分,讨论:按“我们”的态度,由《伊索寓言》引出现代哪些心理和行为。(依次编序)

  A.比蝙蝠更狡猾、更会伪装  B、靠“吃”文学家养活自己  C、无自知者不知其丑  D、脱离实际、不顾一切,目空一切向上爬,惨败了还要找借口自欺欺人E、用“要丑大家都丑”的劣法为自己遮羞  F、扬短为长,自以为美的自怜自赏

  G、利令智昏,欲利反失  H、说甜是苦,独占好处  I、道貌岸然,尸位素餐、名不副实

  四.揣读结尾,进一步体会作者用意。

  “我认为”的含义:现代是非混淆、狡诈、不公。

  五.综合全文三个部分,概括作者的观点:

  A.“我们”、“我”的区别。

  B.文中似褒实贬,似贬实褒的感情。

  C.“我们了相信现代的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的潜力。

  六、结构: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总体结构、研讨。

  教师明确:本文是一篇读后感。读后感的一般结构为“导入  ——读后之感——总结”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1、2两段,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第二 部分为第3到第12段。借《伊索寓言》里九个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一纠正浅薄的见解,表达作者独到之见,是全文的主体。第三部分为最末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七.处理课后的练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用动物比喻什么人或人的什么行为;

  2.完成精读练习。

  教学重点 精读练习

  教学难点  寓言的比喻义。

  教学过程 :

  一.学生讲寓言故事入手,如《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等,引申出九则寓言故事的作用,并说明作者用下列动物比喻什么人或人的行为。

  1、 蝙蝠的故事:――可鄙的自高自大!(蝙蝠是冒充同类,而人,却总要找到比同类强的理由和资本,在任何场合都想傲视别人,自高自大)比喻无德无行的文人;

  2、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可笑的是非定论!(故事中是扬蚂蚁贬促织,而人世间同样的事情该赞扬谁?世间的是非已不再那么可以简单判断)比喻那些专靠给死人写文章而抬高身价的文人;

  3、 狗和它的影子的故事:――可恨的无知狂吠(在狗的身上看到了如狗一般狂吠乱叫,惹不得的无自知之明的人)比喻那些不学无术、妄自尊大的人;

  4、 天文家的故事:――虚荣的自欺欺人!(不甘心下台下野下面子,寻找理由聊以自慰)

  5、 乌鸦的故事:――可悲的嫉妒心理(自己没有优点,也不甘心认可别人。自己得不到的好处,也千方百计让别人得不到。谁比自己好就打击谁对付谁,以求遮丑遮羞)比喻那些品质卑下、嫉贤妒能的人;

  6、 牛跟蛙的故事:――可怜的自我陶醉(“Q”劲十足,不思进取)比喻那些自以为是、嗜痂成癖的人;

  7、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为富不仁!(越肥越富的人,越是不肯付出)

  8、狐狸和葡萄的故事:――贪得无厌,不知满足;为保所得,狡猾诉苦。一是比喻那些贪心不足的人,一是比喻那些既得利益者。

  9、驴子跟狼的故事:――伪善皆是。(打着伪善的幌子干尽坏事的大有人在)

  三.教师评讲精读练习。

  课后启示:读书的价值在于思考!

  让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对《伊索寓言》以及寓言故事的作用的意见。未必要赞同作者文章里的观点,却应当从中明白一个道理:读书的目的不是尽信书本,而是促自我思考,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见地。                        

读《伊索寓言》随堂练习 篇4

  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回顾白话故事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读了两篇小故事,出自于——

  生(齐):《伊索寓言》

  师:对,看老师写课题(板书)。《伊索寓言》凝聚了人类的大智慧,是让全世界骄傲的一部经典。

  师:读好了吗?(生点头)先说说怎样算读好了?

  生:读正确。

  生:读流利。

  师:读正确、读流利是读文章最基本的要求。读一篇故事还要读出什么?

  生:读出故事中人物的不同语气。

  师:对,要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读出人物的神情动态,要绘声绘色,声情并茂。

  这两个故事的主角都是狐狸,写狐狸的话,有两处。(出示)请同学起来读。

  句子一: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句子二:他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道:“您的歌声这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您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您动听的歌喉吗?”

  (一生起来读,读书腔较重。)

  师:你真的认为葡萄是酸的吗?(生摇头)那应该怎么读?(生再读,强调了“肯定”和“不好吃”。)

  师:读得好啊,明知不是这样,还要拼命说服自己,欺骗自己。狐狸的内心一下子被你读了出来。这就是绘声绘色。

  师:同样是欺骗,这两只狐狸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只是自欺欺人,第二只是在欺骗蝉。

  师:请你读第二只狐狸。

  (生读,不是很到位。)

  师:你认为你这样说能打动那只蝉吗?推荐你们班朗读高手来读读?

  (一生读。不错,感情充分,声音甜美。)

  师(过渡):听同学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

  师(相机插入文言):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似此葡萄绝非贵重之品,罕见之物。况其味酸涩,吾从不下咽。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

  (全场惊讶,老师朗读声音甜美,而且极具模仿力,把狐狸的语言读的惟妙惟肖,俨然一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感觉。令在场老师也很惊讶,感叹老师的朗读水平之高。)

  师:刚才是你们这些小狐狸说的话,现在是——

  生:老狐狸说的话。(生笑)

  师:老狐狸说的是什么话?

  生:古文。

  师:古文又叫——

  生:文言文。

  第二板块:诵读文言故事

  环节一:初读,读准字音和停顿

  课件出示资料,激发兴趣。

  亲爱的小朋友,相信你一定读过《狐狸与葡萄》《乌鸦和狐狸》等寓言故事,这些故事都出自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一书。可你知道吗,这本书早在1840年就被翻译到了中国,最初的译名叫《意拾喻言》。翻译者是英国的罗伯特·汤姆。

  有意思的是,这个叫罗伯特·汤姆的“老外”翻译时使用语言是文言文,每篇寓言的寓意还引用中国的名言、谚语、俗语,于是乎,故事中的狼、狐狸、乌鸦都说起了中国的古话,满口之乎者也,读起来十分有趣。相信你一定会喜欢!

  师:相信你一定会喜欢。

  (课件出示文言文《狐与葡萄》,并下发文言教材,学生拿到教材立刻饶有兴趣地读起来。)

  师(稍作等待):读过了?给你什么感觉?

  生:难读。

  生:好玩。

  生:有意思。

  (师请一生试读,个别字音和停顿有误。)

  师(范读,并提出要求):听老师读,注意和自己读得不一样的字音和停顿,拿出笔来,标注一下。)

  (生自读。再请生读。指导正音:诽 fěi  涎xián  拂 fú。难断句的句子: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师反复带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慢慢地读出了文言文的韵味,节奏感越来越好,学生读得也很开心,教师在这个初读环节里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师:读到这会儿,我想知道,你对文言文又有什么感受?

  生:白话文中的很多句子都浓缩成了一句话。

  生:读到狐狸的时候有点讨厌,自己吃不到葡萄,还不要别人吃。

  生:有点复古的感觉。

  师:这种感觉你喜欢吗?

  生:喜欢。

  师:是啊,文言文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字,是我们民族语言的根啊,我们怎能不喜欢呢。

  生:我觉得文言文很有韵味。

  师:是的,读起来琅琅上口,十分有韵律,对吗?(板书:韵味)

  环节二:品味“之”,感受文言的音韵之美

  过渡:哎呀,这“之乎者也”的文言文,为什么这么有韵味呢?你们发现没有,这篇文言里有一个字特别多?

  生:之。

  师:圈一圈,到底有多少个“之”?

  (生圈出八个“之”。课件中“之”以红字突出,印证学生的答案。)

  师:同是一个“之”,意思可不一样,读起来也就不一样。听老师读,考考你的耳力。

  (师范读,强调“之”字,学生认真倾听,听得津津有味。)

  师:听出来了?

  生:老师读得很有趣,像古人在说书。

  生:“之”的轻重缓急都不一样。有些读得长,有些读得很短促。)

  师:哪个读得最长?

  生:“垂涎久之”的“之”读得最长。

  师:好,借用音乐的节拍来比方。如果这个“之”是两拍,哪么,有读一拍的“之”吗?有读半拍的“之”吗?

  生:“贵重之品”“罕见之物”的“之”读半拍。

  师:猜一猜,罕见之物中的“之”什么意思?

  生:这里的“之”是“的”的意思。

  师:对啊,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贵重的东西,罕见的物品”,这里的“的”我们读得很短促。一起跟老师读。(师带读:猿升之技、贵重之品、罕见之物、卑鄙之辈、拂人之性、违心之谈。)

  师:有读一拍的“之”吗?

  生:“方以之为食也”的“之”。

  师:这里的“之”是什么意思?

  生:它、葡萄。

  师:对啊。“之”在文言文里经常用来代前文说的人或物。

  师:那“垂涎久之”的“之”为什么读得最长呢?

  生:垂涎了很长时间了。

  生:口水流得很长了。

  师:有意思,你能绘声绘色地读一读吗?

  生:垂涎久之——

  师:听出来了,狐狸的口水流到胸脯上了。有流得更长的吗?

  (生又读,故意拉了很长的声音,生笑。)

  师:长是长了,可平平的,不太好听。我来创新一下。

  (师吟“垂涎三尺”,把“之”读得一波三折。生大笑。师打趣说,这就叫“垂涎三尺”。这一处“之”的教学充满情趣。教师巧妙地抓住“之”,进行朗读指导,然学生感受到文言的韵味。)

  环节三:读好“四字词句”,感受文言的节奏之美

  师(过渡):要是没有这个“之”,读起来是个什么味?(师读,读到“垂涎久”突然停住。生笑。)什么感觉?

  生:少了一拍。

  师:对啊,你看这句话,连续的四字句,读起来多有节奏啊。课文中还有很多的四字词、四字句,你们发现吗?(生圈四字词句,交流。)

  课件出示:

  昔有一狐,见葡萄满架,万紫千红,累累可爱,垂涎久之。奈无猿升之技,不能大快朵颐。望则生怨,怨则生怒,怒则生诽,无所不至。乃口是心非,自慰曰:“似此葡萄绝非贵重之品,罕见之物。况其味酸涩,吾从不下咽。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

  此如世间卑鄙之辈,见人才德出众,自顾万不能到此地步,反诋毁交加,假意清高。噫,是谓拂人之性,违心之谈也。

  师:有些四字词语,我们至今还在用。如“庸夫俗子”“口是心非”。 (生练读,师要求各自找找节奏,有节奏地读。)

  生打节拍齐读。(在教师精心指导下,学生读四字词读得琅琅上口,文言文的朗读也渐入佳境。)

  背诵。(课件将刚才红色的词语隐去,再读。大多数学生都能背出。)

  环节四:听吟诵,感受文言的吟诵之美

  过渡:读到这会儿,文言文在你唇齿之间留下什么滋味?

  生:词语很多,像绕口令,很好听。

  生:琅琅上口,有节奏感。

  师:是啊,汉语是世界上最具音乐性的文字啊。所以古人诵读文章的时候,读着读着就吟唱起来了。(听徐建顺吟诵《狐与葡萄》,生自发地跟着哼唱。)

  师:谁来试着吟一吟。

  (一生学着吟一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吟诵。)

  师:文言文好玩吗?(生点头)难读吗?(生纷纷摇头)那《鸦狐》这篇文言,就请你们回去自己读一读。

  第三板块:改写文言文

  师:其实文言文还是有点难度的,只是同学们很善于学习,所以学得那么快,那么好。最后的一点时间,老师想请大家帮个忙,把课前读的白话文《蝉与狐狸》改写成文言文。由于时间关系,课上,我们只改写一部分。看要求:

  课件出示要求:

  1.任选一句改写成文言,句意不变。

  2.别忘了用上“之乎者也”。

  3.写完了,读一读,推敲推敲,设法让句子有节奏,有韵味。

  (生改写,随后交流。学生的改写让在座的老师们十分惊叹,给予阵阵掌声。)

  举几个学生改写的例子:

  1)一只蝉在大树上唱歌。狐狸想吃蝉,便设下了一个圈套。

  改写:昔有一蝉,栖树吟也。狐欲吃蝉,便设圈套,欲图之也。

  2)他故意站在蝉的对面,对蝉说。

  改写:狐与蝉,对面而立,谓蝉曰。

  3)一个聪明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改写:聪慧之人,可以他人之灾中吸取训也。

  ……

  结课:《伊索寓言》是古希腊的寓言,其实中国古代的寓言也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同学们喜欢上文言文了,就能从中国古代的宝库中寻到很多的宝贝。下课。

读《伊索寓言》随堂练习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主旨。

  (2)理解几则寓言的本意和作者的独到见解。

  2、能力目标

  (1)探讨作者对《伊索寓言》中某些寓言的独到的见解。

  (2)探讨文中一些语段的深层含义。

  (3)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并能质疑解难。

  3、情感目标

  学习作者读名著的方法,即依据现代人的生活经验,联系现实生活重新读解原著,并获得新的认识。

  二、重点难点

  1、 探讨中心意思。

  2、 理解难句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教训。寓言中的故事都是讽喻和比况,具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它所写的人或人格化了的物,大都是反面的或性格有缺陷的;不注重形象的具体描绘,篇幅短小。像《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都讽喻了那些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人,提醒我们不要犯教条主义的错误,防止思想僵化。古希腊的伊索和俄国的克雷洛夫都是世界驰名的寓言作家。今天学的《读〈伊索寓言〉》,是钱钟书先生读了《伊索寓言》后写的一篇读后感。我们来看看钱先生以怎样的独特视角来读解这些寓言,并赋予这些寓言以新的意义的。

  (二)作者

  作者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自幼受到传统经史的教育,1929年考人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又广泛接受世界各国文化学术教育。1935年考取英国退回庚子赔款留学名额,先后在英国牛津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38年归国,先后担任西南联大、清华大学等大学的教授。1953年起任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82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钱钟书学贯中西,既对中国的史、文、哲典籍有深入研究,又不间断地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进行阅读和研究。他的学术著作 《谈艺录》、《管锥编》等都出入经史,贯通中西,融会古今。他还著有短篇小说 《人·兽·鬼》和长篇小说 《围城》。后者已被译成多种外文。

  本文选自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这是作者的第一个集子,1941年12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内容除《读〈伊索寓言〉》,另收有 《论快乐》等,共十篇。这个集子1982年被福建人民出版社纳入《上海抗战时期文学丛书》。作家柯灵曾有如下评论:"散文也罢,小说也罢,共同的特点是玉想琼思,宏观博识,妙喻联珠,警句泉涌,谐谑天生,涉笔成趣。这是一棵人生道旁历尽春秋,枝叶繁茂的智慧树,钟灵蹄秀,满树的玄想之花,心灵之果!任人随喜观赏,止息乘阴。"

  (三)关干伊索

  伊索,古希腊寓言作家。传说是奴隶,后获得自由。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其中《农夫和蛇》、  《狼和小羊》、《狐狸吃葡萄》等故事寓意深刻,常被引用。有各种文字译本,对欧洲文学中的寓言创作影响很大。

  (四)整体感知

  1、阅读全文,思考本文的整体结构。

  [明确]本文是一篇读后感。结构为“导入  ——读后之感——总结”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1、2段,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第二部分为第3到12段。借《伊索寓言》里九个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纠正浅薄的见解,表达作者独到之见,是全文的主体。

  第三部分为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2、积累词语。

  厌恨:厌恶痛恨。

  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信而好古:语出《论语》,意思是相信并喜好古代的典章文化。

  思慕:思念,仰慕。

  衰朽:衰落、衰老。

  历程:经历的过程。

  发迹:指人变得有钱有势。

  衣锦还故乡:古时指做官以后,穿起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向亲友夸耀。成语为"衣锦还乡",也说 "衣锦荣归"。

  高超出世:好极了,好得超过世人的水平。

  卖弄风雅:向别人显示、炫耀自己的 (其实并不高明的)文学素养。

  上流社会:旧时指社会地位高的人们。

  屈尊下顾:降低了身份来观察民情。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狂吠:狗狂叫。

  星象:指天空中星体的明暗、位置等现象。古代迷信的人往往借观察星象来推测人事的吉凶。

  失足:行走时不小心跌倒。

  下野:执政的人被迫下台。

  坐井观天:比喻眼光狭小,看到的有限。

  恼羞成怒:由于羞愧和恼恨而发怒。

  娇小:娇嫩,小巧。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相安无事:相处没有矛盾、冲突和争执。

  (五)知识要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阅读第1、第2自然段,质疑解难。

  (1)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要点]①为了纠正《伊索寓言》浅薄的见解,首先要树立一个观点,把人类历史比作人的一生,古代是人类的童年时期,现代是成人时期。这就使

  人明白了《伊索寓言》那样浅薄、幼稚的原因。又由于成人总是喜欢小孩子,这就便人明白了人们喜欢《伊索寓言》的原因,即:我们反比古人复杂了,

  思慕古代也许只是喜欢其幼稚,也许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成熟。作者洞烛世相,就从第一部分开始。

  ②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经验,以此入题,容易理解我们思慕古代,有如大人喜欢小孩子一样。说两类人,目的是说大人与小孩子的关系,第二种人只是一个比较,有比较,就清楚大人对小孩子的喜欢含有卖老(居高临下,摆老资格)的成分。作者对下面九个寓言故事的纠正,在第一部分中立下了基调。

  (2)[思考]为什么说"时代愈古,愈在前,它的历史愈短;时代愈在后,它积的阅历愈深,年龄愈多"?

  [明确]时代愈古,留给人们的东西愈少,它漫长的历史就犹如江河一样,长年累月,川流不息,不断地重复着,更能引起人们的探究心理,引起人们对它的追慕,很想和它们亲近,显示比它们后得多的人的进步;时代愈在后,留给人们的东西愈丰富,社会历史纷繁的变化,让人们眼花缀乱,某些东西,倒反使后人觉得自愧不如,但愈是觉得不如,愈是不承认自已比不上,愈要与他们光个高低。

  (3)对"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这句话如何理解7

  [明确]这句话是反语,用于讽刺。现代与古代相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当然大大进步了,但现代社会的阴暗面也远比古代丑恶复杂。在这方面,所谓"进步"只是越来越狡猾,把狡猾也看做进步,以至"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显然是自以为是,缺乏自知之明,作者的批判精神已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2、阅读第3自然段,质疑问难。

  (1)"它至少给予我们三重安慰"应如何理解?

  [明确]:三重安慰"都是讽刺。(1)“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实质上就是对于狡猾的智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2)"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实质上是远比古代的人狡猾。(3)我们"进化"了,把人类的早期看做"穷朋友"、"小孩子",这"进化",实质上是越来越狡猾。

  (2)"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是不是反语?

  [明确]不是反语。是将要对以下九个故事,进行独到、深刻的分析,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新的见解。作用是引起下文。

  3、研讨九则寓言。

  (1)[讨论]下面是九则寓言的出处及伊索原文的议论,请与课文内容相比较,看看作者是从哪些视角对寓言进行重新解读的。

  ①《骗蠕和黄鼠狼》——"我们遇事不要一成不变,随机应变往往可以躲过大灾难。"

  ②《蚂蚁和蝉》——"凡事都要预先准备,才能防患于末然。"

  ③《衔肉的狗》——"这故事适用于贪心的人。"

  ④《天文学家》——"他们连人们认为是普通的事情都办不到,却拼命夸夸其谈。"

  ⑤《穴鸟和鸟类》——"借债的人拿着别人的钱,似乎很体面。可是一且还了债,就原形毕露。"

  ⑥《青蛙和枯牛》——(《克雷洛夫寓言沪原文无该议论,但寓意在嘲笑青蛙的气壮如牛,以短比长。

  ⑦《寡妇和母鸡》——"不少人由于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结果连现有的也丢掉了。"

  ⑧《狐狸和葡萄》——"有些人能力小,办不成事,就推托时机末成熟。"

  ⑨《驴和狼》——"有些人去做不该做的事情,自然要倒霉。"

  [明确]寓言①原文意在褒扬骗蠕,钱钟书反向类比,引申讥讽一种四面逞能、炫耀他人,实际在掩饰无能的文化人的卑俗心态。寓言②原文在否定蝉,钱钟书却取"边"蚂蚁,旁逸偏锋,概括古今"吃文人"的文人。从寓言③的照镜,伊索看到贪心,钱钟书却看到人类的是否有自知。从寓言④,钱钟书另具只眼,看到倒台下野者攀高的可耻心态,着眼下力深狠一层。从寓言⑤,钱钟书联想到"我不好过大家都别想好过"的传统文化心态,见识又高出一筹。寓言⑥原意在否定 "以短比长,钱钟书旁伸出对"以短为美"的挖苦。寓言⑦取"边"在寡妇,钱钟书取"边"在富裕的母鸡。从寓言⑧文章生发出褒贬两意。寓言⑨把医生、屠夫分开看,钱钟书把二者合并看,向善的规劝,被钱钟书点化成人性的解剖、人格的鞭挞。借九个故事连类引申,实际上还是揭露人性中的鬼性和兽性。这种"连类引申",正是钱钟书读书独具慧眼,取义不妨多边的智慧运用。

  (2)[思考]

  ①对"骗蝎的故事"作者的议论是:"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讽刺某些见风使舵,总想保持自己身份的投机分子。在上流社会里他装成又穷又硬的平民;可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摇身一变,成了屈尊下顾的文化分子,显出自己的高雅以及"平易近人"的风格来。

  ②"蚂蚁和促织的故事"批评的是那些只知一味行乐的懒汉,而作者对这个故事却反过来理解,批驳的矛头直指"蚂蚁"。作者说:"照此推论,坐看着诗人穷饿,不肯借钱的人,前身无疑是蚂蚁了。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时,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即大作家与亲朋好友、批评家和学者的关系。请仔细分辨,这里的"蚂蚁"指什么7这里的"促织"指什么?

  [明确]这里的"蚂蚁"指写回忆怀念的亲朋好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这里的"促织"指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

  ③"狗和自已影子的故事"本意是戒贪得无厌,作者用它来比喻入照镜子。他说:"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这句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此句的含义是指坐得端、行得正的人,用不着旁人来指责;搞歪门邪道的人,就算是指责也无济于事。

  ④作者对"天文家的故事"的体会是什么?

  [明确]那些被迫下台的人最终还是想要上去为所欲为。

  ⑤讲到"乌鸦的故事",作者最后说:"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这句话讽刺的是什么人?

  [明确]讽刺那些明明知道自己不如别人,却偏偏要找出理由为自己辩解的人。

  ⑥对"牛跟蛙的故事",作者的体会是:"这田蛙真是笨坯!她不该跟牛比伟大的,她应该跟牛比娇小的。"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明确]讽刺那些本不如人,却偏偏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⑦在"老婆子和田鸡的故事"中作者为什么说“伊索错了!他该说 ‘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

  [明确]因为肥得像田鸡、富得流油的人往往是更为吝啬的人。

  ⑧"狐狸和葡萄的故事"讲的是一只"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的狐狸。作者评述:"假如他是一只不易满足的狐狸,这句话他对自己说,因为现实终‘不够理想’。假如他是一只很感满意的狐狸,这句话他对旁人说,因为诉苦经可以免得旁人来分甜头。"两个假如"分别指哪两种人?

  [明确]前一种"假如"指的是想做某事却又不想付出代价的人;后一种"假如"指的是生怕自己既得利益丧失的人。

  ⑨在 "驴子跟狼的故事"中,作者为什么说“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刀”?

  [明确]缺乏职业道德,以职业为牟利手段的"医生"与"屠夫"无异。

  4、研讨最后一段。

  [思考]

  ①为什么小孩子读了狐狸骗乌鸦的故事,要是不同情被骗的乌鸦,反而羡慕善骗的狐狸,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

  ②"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一个什么世界、一个什么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什么社会该读,什么社会不该读呢?

  ③寓言"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这些话是什么意思?

  ④作者说"我是相信进步的人",从全文看,这句话有哪些含义?

  ⑤为什么在"相信进步"后边又连带一句"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道:'车子的前迸,都是我的力量'"?

  [明确]

  ①因为小孩子的心如果本来是善良的,他就会同情被骗的乌鸦,厌恨善骗的狐狸。所以如果对于被骗者被损害者反而不同情,对于骗人者害人者反而很羡慕,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

  ②如果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那就不妨读读,读了有助于认识社会。

  而现代社会人心险恶,有些人狡猾得很,就不该读寓言,读了头脑简单,幼稚可笑,对付不了种种恶行,只能处处碰壁上当。实际上作者是说,对儿童的教育不能只讲真善美,简单化理想化而脱离社会实际,这样有害无益。同时呼吁净化社会环境,为后代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

  ③《伊索寓言》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在禽兽中间,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公平清楚,一切都很简单,而现代社会的人事,远非那么简单,许多是非不是一下子就分得清楚的,善恶的因果报应,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不是一下子就兑现的,社会复杂得很,不少人奸诈得很,而头脑简单,就会碰壁上当。

  ④卢梭主张复古,回到原始状态,那是倒退,也是不可能的。作者相信进步,就是相信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相信进步,也就是相信真善美终将战胜假恶丑,尽管伴随文明的进步,有些人心地越来越坏,但是假的恶的丑的终究是站不住的。而要战胜假恶丑,就要认识假恶丑,世界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

  ⑤顺手讽刺那种以救世主自居的狂人,这种人像那只苍蝇一样可笑,实际上对历史的前进丝毫没有推动作用,却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

  六、小结

  本文以九则故事为主体,一一纠正浅薄的见解。作者通过联类引伸,来洞烛世相,表明随着人类文明的迸步,随着经验的积累,在恶的一面,人也变得越来越狡猾了,只有认识现代人的种种伎俩,才不至于碰壁上当。作者的见解独到、深刻,表达又含蓄、风趣。

  [1]

  [1]

读《伊索寓言》随堂练习 篇6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把这则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知道这三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能从中受到教益。

  教学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从中获得启示和教益。

  教学准备:课外阅读《伊索寓言》,了解《伊索寓言》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谈话揭题

  1、              板书“寓言”提问:同学们,还记得什么叫寓言吗?课外你们读过或听过《伊索寓言》哪些故事呢?谁能给大家介绍伊索和他的寓言吗?

  2、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伊索寓言》里的三个故事。

  二、        初读感知

  1、              自由读文,提出自读要求:

  (1)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课文的句子;

  (2)边读边思考:这三则寓言各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              检查自读效果:

  (1)         出示词语卡片:

  狐狸  葡萄  馋得  酸的  惊慌失措  粪便  戒心

  a、          指名读、抢读;

  b、          指导“馋”、“慌”与“谎”的写法;

  (2)         指名读文,注意指出“狐狸”、“葡萄”中的第二个字的读音是轻声,

  (3)         联系读文理解“惊慌失措”、“一贯”、“圈套”、“戒心”;

  三、        再读复述

  1、              自由读文,试着复述这三个故事;

  2、              指名读文,复述故事。

  四、        作业布置

  1、              每字写两遍。

  2、              课后继续读这三则故事,用“||”试着给每个故事分段。

  3、              课外朗读《伊索寓言》并写下心得体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其中一则寓言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感悟,理解寓意

  (一)《狐狸和葡萄》

  1.课文中哪些词语是描写这幅抓插图上的内容的?

  2.“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他”会想哪些办法呢?。

  3.用课文里的一个词来说明狐狸想尽办法的结果。此时此刻,狐狸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可他又是怎么说的呢?为什么这样说?

  4、齐读最后一句话,这句话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

  5.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师:学习了这则寓言后,你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吗?请把你要说的话写在课文下面吧。

  1、学生写话

  2、学生交流体会。

  一、精读感悟《牧童和狼》、《蝉和狐狸》

  (一)学习《牧童和狼》

  1、谁能给大家说一说《狼来了》的故事?(指名说)

  2、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书《牧童和狼》)。

  3、默读这则寓言,思考:牧童两次喊“狼来了”村民们反应有什么不同?牧童看到村民们的样子他的反应是怎样的?

  4、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5、生活中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6、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寓意的理解

  (二)学习《蝉和狐狸》

  1、自由读文,思考:这则寓言与《狐狸和乌鸦》一文中狐狸所用伎俩有何异同?蝉与乌鸦表现一样吗?为什么它们会有不一样的表现呢?

  2、生活中或是电视、其它媒体中听过或看过这样的例子吗?

  六、作业布置

  1、同学或伙伴之间说说这三则寓言

  2、修改读《伊索寓言》心得体会,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3、继续选读《伊过寓言集》。

  附:板书设计

  12、  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狐狸:虚荣,口是心非

  《牧童和狼》牧童  :不诚实,罪有应得

  《狐狸和蝉》蝉 :善于观察、思考,能识破坏人说好话的欺骗手段,对小人做到“防人之心不可无”

读《伊索寓言》随堂练习 篇7

  教学目标 

  1、在反复研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旨

  2、提高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文句的能力 

  3、训练学生逆向思维和多角度思维能力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茹毛饮血、煎炒烹炸,草皮树叶、西装革履 ,掘穴而居、高楼大厦,两腿走路、汽车火车,结绳记事、电计算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防护网防盗门。

  今:人类现代文明的进步,但人类的阴暗面也“进步”了。

  二、作家作品

  1.作家作品

  钱钟书先生是中国数千年文化传统在一个风气开通、历史转型时期的特殊结晶。他一九一○年生于江苏无锡,幼承家学,其尊翁基博先生是颇有成就的国学家。钱钟书天资过人,自幼即以多才蜚声乡里,代父司笔札。青年时代就曾受到前辈学者陈衍、钱穆、张申府、吴宓等的高度称颂,被誉为“人中之龙”(吴宓语)。一九三三年钱钟书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两年后到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抗日战争期间归国,曾在多所大学任教。一九五三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后相继担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六十年来,钱钟书先生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学术研究和文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钱钟书的一生,是以生命的极限去探索人文写作和人文学术的极致的。他辛勤笔耕不辍,著作等身。解放前出版了集幽默睿智于一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描绘旧中国知识分子百相的长篇小说《围城》,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的《谈艺录》;解放后出版了《宋诗选注》、《管锥编》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待出版者还有《〈宋诗纪事〉补正》,等等。

  钱钟书是本世纪我国最杰出的学者之一。他不仅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及西班牙文、拉丁文,而且对西方的古典的和现代的文学、哲学、心理学以至各种新兴的人文学科,都有很高的造诣和透辟的理解。

  钱钟书先生对我国古代的经、史、子、集都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他立足于我国的文化传统,努力打通古今中外,使之熔于一炉,并铸广博的知识与精深卓识于一体,使丰富的原创性发现和坚实的学理性论证二者达到完美的统一。他为学不迷信任何偶像和权威,对任何问题都充满着犀利的批判眼光。

  钱钟书先生作为20世纪人文学术的杰出象征,留下了一份丰厚的思想文化资源和一个崇高的学术文化标准,启迪着和激励着新世纪的人文社会科学家,充满求实态度和创造精神地开拓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天地,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作家钱钟书先生于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十九日逝世。

  (节选自1999年12月27日《光明日报》载李铁映著《深切缅怀学术文化大师钱钟书》)

  2.柯灵《促膝闲话钟书君》(节选)  

  钱氏的两大精神支柱是渊博和睿智,二者互相渗透,互为羽翼,浑然一体,如影随形。他博极群书,古今中外,文史哲无所不窥,无所不精,睿智使他进得去,出得来,提得起,放得下,升堂入室 ,揽天下珍奇入我襟抱,神而化之,不蹈故常,绝傍前人,溶铸为卓然一家的“钱学”。渊博使他站得高,望得远,看得透,撒得开,灵心慧眼,明辨深思,热爱人生而超然物外,洞达世情而不染一尘,水晶般的透明与坚实,形成他立身处世的独特风格。这种品质,反映在文字里,就是层出不穷的警句,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天才的警句。渊博与睿智,二者缺一,就不是钱锺书了。

  钱氏健谈,口若悬河,舌粲莲花,隽思妙语,议论风生,令人忘倦。但他更解得“沉默是金”的真谛。《写 在人生边上》《人兽鬼》《围城》,无一不受过“左”派抨击,有的秽词恶语,令稍有洁癖者不愿复述;《宁诗选注》受过声势浩大的“严肃”批判,他一例恝然置之,如菩萨低眉,挤花微笑。

  三、文学常识

  1、《伊索寓言》

  古代希腊寓言的汇编。相传为伊索所作。主要反映了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总结他们的丰富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它的艺术性较高,短小精粹,比喻恰当,形象生动,语言精炼,寓意深刻,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它是欧洲最早的寓言集,在欧洲文学史上奠定了寓言创作的基础。后代作家常引用其中的故事,或为重新创作的题材,或为抨击暴政、敌人的武器。

  2、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集——《伊索寓言》

  乌龟与兔争论谁跑得快。于是他们规定了比赛的日期,约定了地点。那时兔因为自己的天生速度,不注意跑路,却在路旁躺下,就睡着了。乌龟知道自己走得慢,毫不停留地往前跑,就这样,他在睡着的兔的旁边走过,得到了胜利的奖品。

  这则“龟兔赛跑”的故事,在全世界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它成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向幼儿灌输“骄傲而懈怠”不及“愚笨而努力”这一道理的启蒙教材。类似这样的小故事,《伊索寓言》中有三四百则之多。

  伊索是古希腊的一位寓言大师,相传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初叶,原本是个奴隶,由于主人赏识他的才智而获得自由。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并非伊索一人所作,而是古代希腊寓言的汇编,是古希腊人民长期的集体创作。这部作品凝聚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总结了他们的种种生活经验,表达了他们对社会和自然界的看法。

  《伊索寓言》的内容极为丰富,大多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一个简短的动物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例如《农夫和蛇》的故事:农夫在冬天发现一条冻僵了的蛇,他可怜它,拿来放在他的怀里。蛇温暖过来,回复了他的本性,咬他的恩人,把他害死了。他在将死的时候说:“我是该死,可惜那恶人。”这则故事古往今来不知被多少人引用来说明对恶人决不能心慈手软。

  《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他篇幅短小,形式不拘,浅显的小故事中常常闪耀出智慧的光芒,爆发出机智的火花,蕴涵着深刻的寓意。它不仅是向少年儿童灌输善恶美丑观念的启蒙教材,而且因为是一本生活的教科书,因此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欧洲文学史上,它为寓言创作奠定了基础。17世纪法国诗人拉·封丹以及19世纪初俄国的克雷洛夫的语言创作,都深受《伊索寓言》的启发和影响。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甚至政治著作中,也常常引用《伊索寓言》,或作为说理论证时的比喻,或作为抨击与讽刺的武器。此书中的精华部分,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我国当代学者钱钟书先生就向人们推荐这部著作,他说:“《伊索寓言》大可看得。它至少给我们三重安慰。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的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了那些幼稚的见解。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野兽的,从野兽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

  3、 该不该读寓言童话(孙玉祥)

  曾经听说过这么一件事:当一个亲戚领着她那正读小学的孩子来找一个学者,要他向自己孩子推荐几本书时,这位学者想起自己小时候读得爱不释手,成年后读来也觉得十分亲切的《安徒生童话选》。就在前不久,他听了电台播的《海的女儿》后,还忍不住被打动得热泪盈眶,便很郑重地向这位孩子和他母亲推荐了这本书,因为他觉得这样的书能叫我们领略什么是崇高,什么是人生意义。可家长听了以后却对这书不感兴趣,她的理由是:“我听周围许多家长说,不要让孩子看这种童话寓言。因为这样的东西看多了,会把孩子心眼看傻,以后长大上了社会只会被人欺负。你说,我要是不小心培养出个窝囊废来,他这一辈子不就完了么?” 

  其实,前人就这种教人为善的寓言童话该不该读也有过争论,比如卢梭就在他的著作《爱弥尔》卷二中主张小孩子不该读寓言——不过,他的理由不是怕小孩子太过善良了,而恰恰是怕他们读了寓言“坏心术”:他举了《伊索寓言》中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一则为例,说明小孩看了不会同情被骗的乌鸦,反倒会羡慕善骗的狐狸——这不教坏了小孩么?所以要不得。而钱锺书则以为寓言要不得是因为它把淳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愈幼稚了,以为人类当中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这样的小孩长大后容易处处碰壁上当。总之,他们的担心还是怕小孩读了寓言或则不学好而学坏;或则以寓言当生活,以后到社会上吃亏。 

  然而,真的寓言与童话就不能读了么?那些曾打动过我们心灵,给我们带来希望和美好感情的寓言童话就只能给我们的生存带来负面意义,而无法使我们得到幸福么?难道真的除了物质的获取与享受外,我们再没有其他值得追求的价值与境界了么?如果说在感性与理性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美的领域的话,那在社会与自然之间,不也存在一个巨大的精神世界么,而寓言与童话不就是这个世界灿烂夺目的花草么?我们又为什么要剥夺她的存在与必要呢? 

  钱钟书说过:小孩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给他们怎样一个世界怎样一个社会来过活。如果我们只能造一个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社会的话,那童话寓言当然有害无益;如果我们能造出一个有正义、公理、人道的社会,那谁又能说童话寓言没用呢? 

  4、“世界是寓言 我们就是寓意”1999年9月30日 第18期

  美国诗人华伦说:“世界是寓言,我们就是寓意。”有兴趣你阅读世界上那些精美的寓言,我们确实可以找到许多生活的答案。

  “从前,有一个国王……”故事就开始了,小时候我们刚认识世界也常常从这一句开始。正是大人们给我们讲解的那些寓言,伴我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给了我们一个个充满遐想的小世界。孤独或者可怜的国王,聪明人或者傻瓜,穷人与富人,人和鬼神,机灵狡诈的狐狸,野蛮强暴的狮子,可怕的狼,可怜的羊……,我们从中读到许多有趣的故事,我们也读出了世界的许多许多内容。任何年龄的人都可以读懂它,小孩、成人、老人……任何人对它的阅读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和乐趣,作家、哲人、普通百姓……

  钱钟书先生说:“伊索寓言,是大可一读的……”在《读〈伊索寓言〉》一文中,他以生花妙笔评点伊索寓言中的几个小故事,这也许是对寓言最有趣、最深刻的评价。不仅是关于动物的伊索寓言如此,还有许多其它的美妙的寓言也是如此,大可一读的。

  在这个脚步匆匆,信息云集的世界里,寓言是一种别致的快餐,它古老又新鲜,你随时翻阅都可以读到一个悠久而完整的世界。那些深刻睿智的人生哲理和启发人的生活真义,使我们在欢笑中获得智慧的情感的愉悦和满足。

  世界是什么?了解它并非不可能,我们永远无法把世界塞进一只概念的口袋里,我们最终面对的只是自己的那一份生活。每一件琐事,每一种境遇,每一条经验和智慧,都隐藏着世界的奥秘,正如每一滴水珠都隐藏着海洋的奥妙一样。如果说世界是个寓言,我们会从自己的那一条寓意中去发现它的本质。至少,智慧与乐趣,在寓言中你随时都可以得到。 

  四、课文分析

  1、整体把握

  本文是一篇读后感。读后感的一般结构为“导入  ——读后之感——总结”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1、2两段,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认为“成人”可读暗含对现代人的嘲讽和不满。

  第二部分为第3到第12段。借《伊索寓言》里九个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一纠正浅薄的见解,表达作者独到之见,是全文的主体。

  第三部分为最末一段,是全文的总结,认为儿童不宜看,暗含对现代人的更加不满。

  2、主要内容分析

  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反对,一类是引申:反对的有“蝙蝠的故事”、“牛眼蛙的故事”、“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驴子和狼的故事”等;引申的有“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狗和它自己影子的故事”、“天文学家的故事”、“乌鸦的故事”、“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等。

  (1)蝙蝠的故事的原意是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以下八个故事,研读的步骤同此)。

  蝙蝠的故事原题目作《蝙蝠和黄鼠狼》,讲的是“我们遇事也不要一成不变,随机应变往往可以躲过大风险”的道理。原意是讽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附炎趋势,仰人鼻息,毫无原则可言。

  作者议论“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是讽刺故意标新立异、以求虚名的人,他们自吹自擂,总吹嘘自己与众不同,比别人高明。他们以己之长,贬人之短,(这“长”也未必是真有所长)从不虚心学习别人,总以为自己有骄傲的资本,在不同场合使出不同的骄傲资本,自高自大,傲视别人。

  (2)蚂蚁和促织的故事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原题作《蚂蚁和蝉》,讲的是“凡事都要预先有准备,才能防患于未然”的道理。原意是讽刺只图安逸,只想不劳而获的人。

  这里的蚂蚁是指: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朋好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

  这里的促织是指: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死后成全了别人。(这则寓言中所讲的同学们比较陌生,可以点到即止。)

  作者议论“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等。”作者指出,大作家死后成为别人赚钱的资本。这些文章的作者们往往在作家生前与作家并无深交,甚至关系不睦。这些人在作家死后写些不负责任的文字,是以“介绍”为名,行“养活”自己之实。五十年代周作人化名周遐寿写了些介绍和回忆鲁迅的文章,当属此类。但应注意的是,一些严肃的、实事求是的评介作家的文章,其作者不应受到指责。

  (3) 狗和自己的影子的故事 

  狗和他自己影子的故事,原题作《衔肉的狗》,讲的是“这故事适用于贪心的人”的道理。原意是讽刺贪婪和多疑。

  作者议论“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用”。有些人没有自知之明,他们从来不能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他们拒绝批评,老虎屁股摸不得,谁如果批评了他,他会大嚷大闹,反咬别人一口。作者用这则寓言斥责无自知之明,掩饰缺点和错误的劣性。

  (4) 天文学家的故事 

  天文家的故事原题作《天文学家》,讲的是“这故事适用于这样一种人:他们连人们认为是普通的事情都办不到,却拼命夸夸其谈”。“他只望着高处,不管地下”结果“失足掉在井里”,原意是讽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心想往上爬却必然摔跤的人。

  作者议论“下去之后,决不说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就是下去之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主要是讽刺一些下台人物,不承认失败,仍在美化自己。他们羡慕权势,梦想自己终究还会再爬上去。他们企图东山再起,恢复已失去的天堂。 

  (5)读乌鸦的故事

  乌鸦的故事原题作《穴乌和鸟类》,讲的是“借债的人拿着别人的钱,似乎很体面,可是一旦还了债,就原形毕露了”的道理。“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原意是讽刺伪装者,它惹起众怒,下场可悲。

  作者的议论:“这只乌鸦借来的羽毛全给人家拔去,现了原形,恼羞成怒,提议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个干净,到那时候,大家光着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鹅等跟乌鸦有何分别。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讽刺一种故意否定大家,借以抬高自己的人,他们的手法是把水搅浑,造成人人都有缺点和错误的局面,大家谁都有缺陷,谁都不行,彼此彼此,这种人从中得到了满足。“这个遮羞的方法”是指借攻击和低毁别人来掩饰自己的无能和丑陋。

  另外,这种人还有一个特点:自己得不到的好处,千方百计让人家也得不到,谁比自己好就打击谁。

  (6)牛跟蛙的故事

  “牛有我这样大吗?”原意是讽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

  作者的议论,“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作者讽刺一种人不承认自己有缺陷,硬把自己的缺点说成是优点,聊以自慰,不思进取。他们把坏反说成是好,便无是非可言了。

  “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无事”是反语。这些人不肯自责,把自己摆在常有理的位置,不肯相让,这类人遇到一起,不肯相让,争执和冲突就会不可避免,当然不会相安无事。

  (7)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原题作《寡妇和母鸡》,讲的是“不少人由于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结果连现有的也丢掉了”的道理。“老婆子贪心不足,希望她一天下两个蛋”,原意是讽刺贪婪,讽刺急于求成。

  作者议论,“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讽刺有钱人吝啬,一毛不拔,不肯施舍,不肯帮助别人。作者指出,人越富就越贪婪,不要指望阔人能善心来周济穷人。

  (8)读狐狸和葡萄的故事

  狸和葡萄的故事原题作《狐狸和葡萄》,讲的是“有些人,能力小,办不成事,就推托时机未成熟”的道理。原意是讽刺狐狸得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以此自我安慰。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看到别人取得了成绩,心存嫉妒,便说那成就并没什么了不起。

  作者议论,“诉苦经可以免得别人来分甜头”。用意有二:(1)有一种人得到了非分之果,他把这甜头独吞之后,用诉苦来骗人,以保护既得利益。他担心别人来分享甜头,偏把获取说成失落和苦难,仿佛自己一百个不合算,现实生活中这类人所在多有。(2)前提可以假设诉苦者的甜头是应得的,为了避免别人嫉妒,不让别人分走成果,只好诉苦,这诉苦出于无奈,而且言不由衷。这里主要是为了讽刺嫉妒者。

  (9)驴子跟狼的故事

  驴子跟狼的故事原题作《驴和狼》,讲的是“有些人去做不该做的事情,自然要倒霉”的道理。 “狼信以为真,专心寻刺,被驴踢伤逃去”,原意是赞扬驴的机智,讽刺恶狠的愚蠢可笑。

  作者的议论,“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指出有些医生是凶手伪装的,居心叵测。伪善者常是杀戮生灵的屠夫。作者本意是揭露那些披着羊皮的狼,这些伪善者打着治病救人的幌子,行害人杀人之实,他们是统治者的帮凶,但面目早经伪装,一时难以识破,因而人们不可过于天真。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作者并非在抨击所有的医生,但用以指一部分误人的庸医,未尝不可。

  3、难点、重点分析

  (-)第一部分(前两个自然段)

  (1)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为了纠正《伊索寓言》浅薄的见解,首先要树立一个观点,把人类历史比作人的一生,古代是人类的童年时期,现代是成人时期。这就使人明白了《伊索寓言》那样浅薄、幼稚的原因。又由于成人总是喜欢小孩子,这就使人明白了人们喜欢《伊索寓言》的原因,即:我们反比古人复杂了,思慕古代也许只是喜欢其幼稚,也许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成熟。作者洞烛世相,就从第一部分开始。

  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经验,以此入题,容易理解我们思慕古代,有如大人喜欢小孩子一样。说两类人,目的是说大人与小孩子的关系,第二种人只是一个比较,有比较,就清楚大人对小孩子的喜欢含有卖老(居高临下,摆老资格)的成分。作者对下面九个寓言故事的纠正,在第一部分中立下了基调。

  (2)对“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这句话如何理解?

  这句话是反语,用于讽刺。前一句说“我们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许只是喜欢小孩子,并非为敬老,也许是卖老”。接着就对“卖老”这一点申述理由,正因为相信现代的一切都比古代进步,所以会“卖老”。这个话不无讽刺意味。现代与古代相比,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当然是大大进步了,但是现代社会的阴暗面也远比古代丑恶复杂。在这一方面,要说“进步”,只是越来越狡猾。把狡猾也看作进步,以至“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显然缺乏自知之明。

  (二)第3自然段,质疑解难。

  (1)“它至少给予我们三重安慰”应如何理解?

  “三重安慰”都是讽刺。“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实质上就是对于狡猾的智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实质上是远比古代的人狡猾。我们“进化”了,把人类的早期看做“穷朋友”、“小孩子”,这“进化”,实质上是越来越狡猾。 

  (2)“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是不是反语?

  不是反语。是将要对以下九个故事,进行独到、深刻的分析,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新的见解。作用是引起下文。

  (三)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1)作者真的认为“《伊索寓言》是不宜作现代儿童读物的”吗?并非如此。

  卢梭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他认为小孩子不辨是非,有可能学坏。这里卢梭是指出了读寓言可能发生的负面作用。而本文作者认为,“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也就是说,如果社会具备高度的精神文明,孩子们读寓言,会有益于身心发展。

  至于作者提到卢梭说小孩子不同情被骗的乌鸦,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证明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这并非作者同意此说法,而正是借此指出了伤害小孩子心灵的社会风气、社会原因。

  (2)“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作者的观点恰恰相反,作者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以上这些话,作者是说对儿童的教育不能只讲真善美,不能把真善美简单化和理想化,以致脱离了社会实际,这样对孩子有害无益。同时,作者呼吁净化社会环境,为下一代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

  (3)“卢梭……主张复古”认为社会应回到原始状态,那是倒退,也是不可能的。作者相信进步,相信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相信真善美终将战胜假恶丑。尽管伴随文明的进步,有些人的心越来越坏,但假恶丑终究是站不住的,而要战胜假恶丑,就要认识假恶丑,世界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

  (4)为什么在“我是相信进步的人”之后又连带一句“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这里作者顺便抨击了自封为英雄、以救世主自居、贪天之功据为己有的狂人。这种人像苍蝇一样可笑,实际上对历史的前进丝毫没有推动作用,却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

  4、本文中心思想

  最后一段有一句话是解读全文的一把钥匙。这就是说,现代社会的人事、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并不像寓言中所讲的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情形要复杂得多,是非颠倒,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情形是常有的。

  这就是说,生活在现代社会,要避免碰壁上当,头脑就不能那么简单幼稚。人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才有清醒的认识,才能采取适当的对策。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通过《伊索寓言》与现代社会中种种卑劣行径的比较,说明现代有些人远比古代寓言所说的狡猾者狡猾得多,因此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这才不致碰壁上当。

  是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小孩子有这样的心术,正是社会风气残害了他们的心灵。现代的社会中,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并不象寓言理解的那样公平清楚。是非颠倒,善之善报的情形是常有的,人类文明的进步,在恶的一面;随经验的积累,人便越来越狡猾了。因此对儿童的教育也不能只讲真善美,不能把真善美简单化、理想化,以致脱离社会实际,这样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同时作者呼吁净化社会环境,为下一代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

  这一愿望的表达,是通过作者对这九个寓言故事作的眉批式的“翻案”而展示的。

  5、晦涩语句分析

  ⑴人“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这句话讽刺什么?

  讽刺那些总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的人。他们总不肯虚心向别人学习,总以为自己有骄傲的资本。在不同的场合,他们使出不同的骄傲资本,傲视别人,自高自大。

  ⑵“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这一句斥责什么?

  斥责他们毫无自知之明,听不得批评,不能知错改错,这号人老虎屁股摸不得,你批评他一下,他反而胡闹,反咬你一口。

  ⑶“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说的是什么意思?

  “下去”,指的是下野或者下台,“上”“下”指的是地位的上下,官职的高低。可见“眼睛还是向上看的”,就是不甘心下野或者下台,还是一心向上爬。

  [1] [2] 下一页  

读《伊索寓言》随堂练习 篇8

  一、教学目标:

  1 、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知识。

  2 、总结读寓言故事的方法。

  3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交流中体会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

  1、师:①布置黑板  ②多媒体课件

  2、生:①仔细阅读《伊索寓言》 ②认真做好读书笔记。

  四、教学活动:

  (一)、谈话导入:(3分钟)

  1、通过阅读和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请学生简要介绍伊索和《伊索寓言》。

  2、(课件出示)小结、过渡。

  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被释奴隶伊索所编,搜集有古希腊民间讽喻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350余篇。

  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的总结,寓言主要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

  这些小故事中也蕴涵着一定的道理。

  (二)、汇报交流:

  1.再现情节:(12分钟)

  读完这本书,你觉得哪些故事有趣,把它读给、讲给其他同学听或表演给其他同学看。

  (1)、1分钟做准备。

  (2)、生说或表演。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几则大多数同学比较感兴趣的故事;同一则也可引用赛一赛的方法,来激发大家的兴趣。

  (3)、(课件出示)过渡。

  总之,伊索寓言中反映的生活经验非常丰富多彩。这些经验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指导生活,这就是伊索寓言的生命力所在。伊索寓言中每则故事后面都附有“教训”,这些“教训”显然是后人添加的,其中有的比较切题,有的并不切题,甚至牵强附会,阅读时不必受这些“教训”的束缚,这样更可以体会寓言所蕴含的智慧的丰富性。

  2流心得:(20分钟)

  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

  任选其中一则寓言谈谈自己的见解或受到的启发。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相同篇目的其他同学可作补充;

  教师也根据同学的发言,相机穿插自己的一些见解。

  (三)师、生共同小结:(2分钟)

  深化主题,突出:“我读书、我快乐”。

  (四)推荐读物。(1分钟)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克雷洛夫寓言全集》

  《希腊寓言》

  (五)成果展示。(2分钟)

  1、以小组为单位,将读书卡粘在事先准备的白纸上作为一份小报。

  2、将小报贴在小黑板上,在全班展示。

  3、课后在高年级各班展出,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读《伊索寓言》随堂练习 篇9

  《伊索寓言》原名《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萨摩斯岛上一个丑陋无比,但智慧无穷的叫伊索的奴隶所作。伊索寓言脍炙人口,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说理深邃,诙谐有趣,在全世界享有盛誉。

  本课所选的三则寓言,故事情节紧凑,意蕴丰厚,以浅显的语言把角色刻画得绘声绘色,生动传神,令人读后兴味盎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教益。

  《狐狸和葡萄》讲狐狸吃不到葡萄却说葡萄“是酸的,不好吃”;《牧童和狼》讲一个牧童屡次大叫“狼来了”欺骗村民,当“狼真的来了”,谁也没去帮助他;《蝉和狐狸》讲狐狸想吃蝉,便假装赞美蝉的歌声美妙,但蝉看穿了狐狸的诡计,没有上当。每则寓言都以一句训诫作结,具有画龙点睛之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赏析理解“蝉和狐狸”中蝉为何能识破狐狸的骗局,避免上当?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对伊索寓言有所了解。

  3、弄清每则寓言中的角色和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揭题:大家听过《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龟兔赛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这些有趣的故事都是从伊索寓言里选出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伊索寓言中的另外三则故事。

  2、简介寓言及伊索寓言。

  二、感知三则寓言大意。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及不理解的词。

  3、学生借助拼音或工具书自学生字。

  4、每人选择其中一则故事朗读,思考:

  (1)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

  (2)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

  (3)每则寓言故事分别揭示了什么道理?

  5、指名了解学生朗读思考情况。

  (1)指名三组有感情地朗读三则寓言。

  (2)指名学生对故事主人公、主要内容的掌握

  6、有感情地朗读整篇课文,从整体上抓住每则寓言的主要意思。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3、课文中你对哪个故事感兴趣,给同学、家长讲一讲。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一、复习

  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其中一两则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

  (一)《狐狸和葡萄》

  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抓住文中关键词语来体味葡萄的诱人。

  2、一只狐狸看到了,谗得直流口水,他是怎样做的?能通过想象说具体吗?

  (主人公狐狸很喜欢吃葡萄,“谗得直流口水”;“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3、结果怎样?他应该怎样想,怎样做?

  4、可狐狸是怎样说的呢?为什么这样说(“这些葡萄是酸的,不好吃。” 虚荣心强、爱面子、生怕别人笑话;自己无能为力,却又不敢承认,表里不一。)——即狐狸的形象

  (二)《牧童和狼》

  1、集体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主人公是牧童,任务是在村边放羊。闲得无聊,大喊“狼来了”,拿村民们的“惊慌失措”取乐。)

  2、到底有没有狼?

  (哪里有什么狼?)

  3、牧童“好几次”大叫“狼来了”,是什么行为?

  ( 欺骗、撒谎、不诚实、不老实。)

  4、引读第二自然段,村民们好几次上当受骗后,会怎么想?怎样说?

  (村民们以为牧童在撒谎,不愿意再上当。)

  5、以后村民们再听到“慌忙大叫”后,会怎样想?怎样做呢?牧童的结果会是什么?

  6、小组之间讨论:牧童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蝉和狐狸》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圈套”本来指什么?在本则寓言中指什么?(使人上当受骗的、坏的、害人的计谋、计策,阴谋诡计。把蝉从树上骗下来,吃掉他。)

  2、怎样骗的?(细读第二自然段。并画出突出表现狐狸会骗的词语。)

  3、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从哪里看出来的?他是怎样想?(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用不同的线画出最能说明上述问题的内容。拓展思维:想象蝉的思考过程。)

  4、对待狐狸这样的*诈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三、理解寓意

  (一) 1、齐读第一则寓言的第三自然段。(联系狐狸想吃葡萄的谗样儿,狐狸的言行,刚才分析的狐狸的形象。)体会寓意。

  2、现实生活中你还想到了哪些类似的话语?

  3、对于这些不良话语和心理,我们应该怎么办?

  (二)1、牧童说谎的结果是什么?2、拓展:(1)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和事吗?(2)男女生分组读第(3)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对那些说谎的人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

  (三)1、这则寓言中蝉聪明在哪里?(读“蝉和狐狸”的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之间交流:你想对寓言中的蝉说些什么?对那些中了“圈套”的“蝉”说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四、对比“狐狸和蝉”与“狐狸和乌鸦”的主人公形象。

  主要把握“乌鸦”爱听奉承话,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抵不住诱惑,失去戒心。而“蝉”善于思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存有戒心,识破了狐狸花言巧语的险恶用心。

  五、总结

  1、启发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先讲故事,再揭示寓意。

  2、本课通过学生朗读故事、感知大意、分析形象、揭示寓意、拓展想象,使学生不但感受寓言的形象,感悟寄托的道理,还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六、板书设计

  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 葡萄:诱人狐狸:谗得直流口水(揭示道理是什么?)

  “牧童和狼” 牧童:不诚实,经常说谎,自食其果。(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人相信。)

  “狐狸和蝉” 蝉:善于观察、思考,保持警觉,存有戒心。(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4。2、选读〈伊索寓言集

  教学后记:《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 故事集。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通过简短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这些小故事言简意赅,平易近人。不但读者众多,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大影响。作家,诗人、哲学家、平常百姓都从得到过启发和乐趣。许多故事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龟兔赛跑,牧童作剧,狼来了,狐狸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为西方寓言文学的范本。亦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经典作品之一。

读《伊索寓言》随堂练习 篇10

  [教学目的]

  1、 在反复研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主旨。

  2、 培养学生自主发现、研究、探讨问题的能力。

  3、 认真揣摩、理解重点段落、语句,理解其深层含义。

  4、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探讨中心意思。

  2、 理解难句含义。

  [教学设想]

  1、 方法构想:

  ★ 做好预习,引导学生课外读《伊索寓言》,激起学习本课的兴趣。

  ★ 鼓励发散思维,采用研讨式,通过集体讨论理解文章的句子和主旨。

  ★ 学习时,可先整体把握,再抓住重点内容评析学习。

  2、 课时安排:二课时。

  ★ 第一课时,整体把握,了解文章基本内容及结构框架,探讨作者对九则寓言的评语。

  ★ 第二课时,重点段落语句的探讨分析,深刻理解文章主旨,完成相关练习。

  第一课时

  一、 情景导入:

  你读过《伊索寓言》吗?从谈看法入手。

  人常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是怎么理解那些寓言的?钱钟书先生也读过《伊索寓言》,他写了 一篇见解深刻的读后感。大家想读一读吗?

  二、 读前提示:

  1、 关于作者钱钟书:阅读圈划“附录”材料。

  2、 关于寓言及《伊索寓言》:

  [小黑板]提示:(1)寓言是一种带有劝谕性的小故事。(2)《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伊索编,共有寓言故事350余篇。

  [提供] 《伊索寓言》样本。

  三、 速读课文,整体把握:

  1、 提示:文章比较艰涩难懂,但全文思路清晰,请在预习的基础上,把握文章框架。

  2、 点拨并明确:文章有两大块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四、 研讨作者对九则寓言的“评语”:

  1、 学习步骤说明:阅读---思考---讨论---明确

  2、 研讨问题设计:

  ⅰ 哪些寓言讽刺了社会上某类人的劣根性?具体   说明讽刺了什么。

  [明确:1、2、3、4、9   结合社会现实说明。

  ⅱ 哪些寓言揭露了社会上的一些现象?

  [明确:5、6、7、8   联系社会现象讨论说明。

  ⅲ 作者对每则寓言的看法和态度是不一样的,哪些是从寓言引申的,哪些是直接反对的?

  [明确:  引申 ---2、3、4、5、8

  反对 ---1、6、7、9

  3、 小结:

  作家很善于透过表面挖掘出事物的新意来,常常 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这便是发散思维。文章所揭示的社会人事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五、 当堂训练:

  a级:①练习一  1、2、3、4、5、6

  ②哪些“看法”对你印象最深?说说理由。

  b级:练习一  1、2、3、4   

  分组讨论,采用抢答式。

  六、 课下作业:

  1、 将第一题整理到课本上。

  2、 完成练习四。 

  第二课时

  一、 自然引入:略

  二、   重点段落阅读,分析疑难语句:

  (一)、重点阅读文章第一、二、三段:

  1、 学生阅读。

  2、 分析讨论:

  ① 作者将“比我们年轻的人”,分为哪两类?你是怎么认为的?

  ② 第二段打了一个什么比喻?作者有何“感想”?

  ③ 你怎么理解读《伊索寓言》后的那“三重安慰”?作者想“纠正”什么?

  3、 思考点拨:

  人类历史:  古代           现代

  比

  喻    

  人的一生 : 小孩子          老头子 

  [幼稚] [昔)  [成熟](今)

  4、理解明确。

  三、 重点阅读文章最后一段:

  1、 学生研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2、 思考以下问题(由学生提出):

  a、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这是解读本文的钥匙),并认真分析。

  [明确]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会碰壁上当。

  b、钱钟书和卢梭二人都认为儿童不宜读《伊索寓言》,但观点是不    同的,不同在哪里?

  钱:认为愈简单,长大了易碰壁。

  卢:把纯朴的小孩教复杂了。

  c、“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一句如何理解?

  d、结尾关于“苍蝇”句,怎样理解?

  3、 思考讨论:允许有不同见解。

  四、 本课小结:

  结合以上所学,讨论并概括本文主旨。

  [文章见解独特、深刻,表达含蓄、风趣;文章通过对伊索寓言的评说,说明现在有些人狡猾得很,恶劣得很,我们头脑要复杂一些,防止上当受骗。

  五、 当堂训练:

  练习题二、三。(见课本)

  六、 课下作业:

  1、 课外阅读几则寓言,从不同角度理解,看有什么新的收获。

  2、 读钱钟书先生的《围城》。

  上一篇:读《伊索寓言》教案1

  下一篇:读《伊索寓言》教案3

读《伊索寓言》随堂练习 篇11

  重点:体会寓言寓意,学会创作寓言。

  难点:寓言与童话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2.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注意引导学生留意宙斯和赫拉的身份)

  3.结果令赫耳墨斯满意吗?他值得同情吗?

  4.分析人物性格,点明寓意。

  5.小结写作特点。

  6.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寓言故事,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讲“夜郎自大”“井底之蛙”等有同样寓意的故事,开展交流活动。

  (二)《蚊子和狮子》

  1.蚊子为什么能打败狮子?

  2.蚊子为什么会败给蜘蛛?

  3.点明寓意。

  4.小结写作特点。

  5.请学生说出知道哪些点明同样寓意的故事。(《龟兔赛跑》)

  6.请给课文加上一个不同的结局。

  板书设计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伊索寓言》

  想

  身价(自命不凡,妄自尊大,爱慕虚荣)

  问

  说明了自命不凡,爱慕虚荣的人,结果往往只会适得其反,遭到别人的轻视。

  情节一波三折。

  《蚊子和狮子》————《伊索寓言》

  胜               败

  狮子———蚊子———蜘蛛

  扬长避短    得意忘形

  ———骄兵必败

  ———构思精巧,拟人神似,描写生动。

  教案点评:

  寓言故事本身简单明了,因此不过多地揣摩字句,而要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上多下功夫。

  探究活动

  1.可把《蚊子和狮子》编排成课本剧,或者作为极好的朗诵素材,对学生进行朗诵指导,分角色朗读等,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2.学生搜集伊索寓言的相关资料,以及搜集优秀的寓言故事,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开一个寓言故事交流会。

读《伊索寓言》随堂练习 篇12

  教学设计示例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

  l.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

  赫 宙 庇 喇 囱 妒忌 矗 擂

  2.掌握多音字的读音。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派头 凡人 较量 自吹自擂 不可一世 乏味

  4.了解寓言、伊索和《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

  借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点

  理解三则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美好品德。

  (四)美育渗透点

  本文寓深刻的哲理于生动的故事中,全文玲珑剔透,错落有致,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精巧的构思美。

  二.学法引导

  1.这是学生上初中以来第一次学习寓言,可以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先简单介绍一下有关寓言的知识。学生在大体了解寓言的基础上,继续阅读课文,体会本文是如何体现寓言的特点。

  2.引导学生揣摩想像的合理和巧妙,用精读法理解文章的内容,体味每则寓言所寄寓的道现,体会想像和联想的作用。

  3.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给两则寓言构拟一个合理的结局。

  1.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教师结合课前提示进行介绍。

  2.重点学习前两则寓言,体会其写作特点,理解作品所揭示的深刻哲理,用教师分析讲解,师生讨论的办法解决。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及文学常识和相关练习制成的胶片。

  3.学生根据本文内容制作漫画。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朗读寓言。

  2.复述故事。

  3.结合教师的讲解进行讨论。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导语 

  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寓言。其实同学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大家从幼儿园到小学,家长、老师经常用寓言故事对我们进行教育。同学们能举几个你听过或读过的寓言吗?(中国的寓言大多凝成四言成语:同学们熟悉的如《拔苗助长》《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外国寓言如《狼和小羊》《乌龟和兔子》《农夫和蛇》等。)同学们能否说一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学生能回答出篇幅短小,故事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对人有教育作用等,教师应加以肯定。)教师补充,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常用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

  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是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的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相传伊索原来是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之名收集整理的希腊寓言故事。本单元第三则寓言的作者严文井是我国现代作家,儿童文学家。

  (-)明确目标

  目标(略)

  重点

  1.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知识。

  2.重点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体会特点,理解寓意。

  (二)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要求①读懂故事,并能复述。

  ②查字典、词典解决字词。

  ③体会寓意。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这则寓言内容上可以分为故事和寓意两部分,下面请三位同学上讲台,不看书把故事 复述一下。三个同学中一个复述讲述的部分,其他两人分别复述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语言。要求复述人物语言的同学要做到表情语气准确。

  全班同学对他们的复述进行评价。

  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

  赫耳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不一样。第一次问,神态平静,问话简洁,语气也平直;第二问是在得知最高神、自己的父亲宙斯的雕像竟然不值一个银元后“笑”

  着问,复述时要抓住“笑”的表情,问话的语气稍重一些。当听说赫拉的雕像“要贵些”

  时,大大出乎意料,第三问复述时要稍加思索,语气中带着急切,语调要更重一些。)

  三次问话,只写了一次问话时的神态:“笑”,只写了一次心理活动,你能由此分析一下三问三答中赫耳墨斯的心理变化吗?

  讨论、明确,开始赫耳墨斯内心深处是坚信自己在人间是受尊重的,只是不知道受尊重的程度,所以打算去考察一下,他来到雕像者的店里,先看见宙斯的像,于是随意问一句,不假思索,心请是平静,得知宙斯的像出乎意料的便宜,心想:“赫拉的一定会更便宜’,于是有些幸灾乐祸,暗自得意,这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而赫拉的雕像“还要贵一些”,又出乎他的意料。这次他变得小心了,先思量了一下自己的身份、地位,并用自己的小人之心去揣度商人的心理,然后才问,而雕像者的回答,令他如当头一盆冷水。三问三答,赫耳墨斯的心理有起有伏、一波三折、耐人寻味。

  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赫耳墨斯受到了教训,但愿他以后再也不敢自以为了不起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可以明白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请同学读一下第二段,再用自己的话把寓意表述明白。

  爱慕虚荣的人一文不值。

  (四)总结、扩展

  本文短小精悍,构思精巧,三问三答,变化起伏跌宕有致,耐人寻味,故事告诉我们爱慕虚荣、自以为了不起的人最没有价值,那么究竟怎样做才能受人尊重呢?(谦虚,有真才实学)。

  (五)板书设计

读《伊索寓言》随堂练习 篇13

  [教学目标 ]

      1、探讨中心意思(借助重点语句的理解弄清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2、深入思考,读懂有个性特色、有思想深度的作品。 

      3、走近钱钟书。 

  [补充资料]

      钱钟书在清华读书时就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当学生时,就被人们视为老师的“顾问”,他读书之多,中英文功底之雄厚,远远超出了他的同龄人。也有敢于质疑的精神,曾指出当时学术界颇有影响的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源流》一书的瑕疵,震动文坛。(“他记忆精博,思力敏锐,辩才无碍”。“他随时都在动脑筋,读书的时候是他思想最活跃的时候,所以每读完一书,其精神实质全被吸收……最难得的是好学不倦,不论处什么环境都手不释卷……他好比一个精神世界的美食家,什么品种的美味都要尝一尝。” --郑朝宗《怀旧》) 

      另外参看课文后面的附录。重点强调并推荐其长篇讽刺小说《围城》。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研读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读全文,说说初读感受和读文疑点。 

  (二) 探讨性阅读,读懂较有难度的文章,如何深入?

  1、 主要暗示语句的寻找(寻找解读文章的钥匙――点睛之处):文本总有语句告诉你作者到底要表现什么思想,关键是把这些话找出来体会分析。

  2、 中间部分的材料各表现作者的什么见解?它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何联系?

  (三) 具体深入的问题: 

      1、 从标题看,文章是读后感,那么作者读后究竟对《伊索寓言》持什么态度? 

      《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2、 文章一、二、三段的作用?作者对人类的“进步”、“现代文明”持什么态度? 

      作用是通俗地解题:说明人们为什么喜欢;持讽刺与否定的态度――越来越狡猾,越来越复杂,却自以为是“智慧”。 

      3、 蝙蝠的故事:――可鄙的自高自大!(蝙蝠是冒充同类,而人,却总要找到比同类强的理由和资本,在任何场合都想傲视别人,自高自大) 

      4、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可笑的是非定论!(故事中是扬蚂蚁贬促织,而人世间同样的事情该赞扬谁?世间的是非已不再那么可以简单判断) 

      5、 狗和它的影子的故事:――可恨的无知狂吠(在狗的身上看到了如狗一般狂吠乱叫,惹不得的无自知之明的人) 

      6、 天文家的故事:――虚荣的自欺欺人!(不甘心下台下野下面子,寻找理由聊以自慰) 

      7、 乌鸦的故事:――可悲的嫉妒心理(自己没有优点,也不甘心认可别人。自己得不到的好处,也千方百计让别人得不到。谁比自己好就打击谁对付谁,以求遮丑遮羞) 

      8、 牛跟蛙的故事:――可怜的自我陶醉(“Q”劲十足,不思进取) 

      9、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为富不仁!(越肥越富的人,越是不肯付出) 

      10、狐狸和葡萄的故事:――贪得无厌,不知满足;为保所得,狡猾诉苦。 

      11、驴子跟狼的故事:――伪善皆是。(打着伪善的幌子干尽坏事的大有人在) 

  (四)启示:读书的价值在于思考! 

      让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对《伊索寓言》以及寓言故事的作用的意见。未必要赞同作者文章里的观点,却应当从中明白一个道理:读书的目的不是尽信书本,而是促自我思考,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见地。 

    

      小结:理解文章的关键和汲取借鉴的关键在于弄清几个对比关系: 

      人们怎么看待《伊索寓言》――――――作者怎么看待《伊索寓言》(把握文章主旨) 

      伊索怎么说―――――――――――――作者怎么说(读懂文章材料) 

      钱钟书怎么读文―――――――――――  我自己怎么读文(敢于质疑,善于思考)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谈读本文的感想(不拘一格,各抒己见。)

  (二)作者生平轶事 

        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因他周岁“抓周”时抓得一本书,故取名“钟书”。 

       钱钟书出生于诗书世家,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中学时擅长中文、英文,却在数学等理科上成绩极差。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在这一时期,他刻苦学习,广泛接触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1933年大学毕业。1935年和作家、翻译家杨绛结婚。同年考取公费留学生资格,在牛津大学英文系攻读两年,又到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一年,于1938年回国。曾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 

        钱钟书深入研读过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著有多部享有声誉的学术著作。他的散文和小说也很出色,特别是长篇小说《围城》,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可谓家喻户晓。 

        钱钟书从小就聪明过人,但他的天赋主要表现在文学上。他喜欢随心所欲地自由发挥,特别不愿意按部就班地逻辑推理,因此对数、理、化等课程深恶痛绝。钱钟书进入中学读书后逐渐喜欢上了英语。钱钟书所在的中学是美国圣公会办的教会学校,大部分课程都是用英文讲授。他的英语成绩很好,但是他从不上英语课,也不看英语教科书,上课也不记笔记,而是低头看外文原版小说。因此,他的英文几乎完全靠自学,充分表现了他卓异的语言天赋。 

      尽管学习成绩很好,但在生活方面,钱钟书确实有点“痴气”。比如,他总分不清东西南北, 一出门就分不清方向;穿衣服不是前后颠倒,便是内外不分。最出洋相的是上体育课,作为领队,他的英语口令喊得相当宏亮、准确,但他自己却左右不分,不知道该怎么办。口令喊对了,自己却糊里糊涂不会站,常常闹得全班哄堂大笑,自己却莫名其妙。聪明过人却又时常“糊涂”,这就是叫人难以捉摸的钱钟书。(参见孔庆茂著《钱钟书》,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年版。)

        钱钟书学识渊博,记忆力惊人。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他就与吴晗、夏鼐被誉为清华“三才子”。与陈衍老人的交往更体现了这一点。陈衍,号石遗,晚清“三大诗人”之一,在当时的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石遗老人对当时的诗人学者甚少许可,但是对钱钟书却另眼相看。每年寒暑假钱钟书从清华回无锡,石遗老人都要邀他去自己家。有一次,石遗老人说起清末大诗人王  运:“王  运人品极低,仪表亦恶,世兄知之乎?”钱钟书对曰:“应该是个矮子。”石遗笑说:“何以知之?”钱钟书说:“王死时,沪报有滑稽挽联云‘学富文中子,形同武大郎’,以此得之。”石遗老人点头称是。又说王 运的著作只有《湘军志》可观,其诗可取者很少,他的《石遗室诗话》中只采用某两句,但已记不起是哪两句了。钱钟书马上回答:“好像是‘独惭携短剑,真为看山来’”。石遗老人不由得惊叹:“世兄真是好记性!” (出处同上)

  钱钟书先生作为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成就举世瞩目。晚年的钱钟书闭门谢客,淡泊名利,其高风亮节为世人所称道。 

  有位外国记者曾说,他来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万里长城,二是看钱钟书。他把钱钟书看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还有一个外国记者因为看了钱钟书的《围城》,想去采访钱钟书。他打了很多次电话,终于找到了钱钟书。钱钟书在电话里拒绝了采访的请求,并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鸡呢?” 

        中央电视台开辟了一个面对大众的颇受欢迎的《东方之子》栏目,许多人拚死往里钻,以一展“风采”为荣,但当节目制作人员试图去采访钱钟书时,却遭到了他坚决的拒绝。美国一所著名的大学想邀请他去讲学,时间是半年,两周讲一次,一次40分钟,合起来大约是8 个小时的时间,而给予的报酬是16万美元,但钱钟书丝毫不为所动。还有人在巴黎的《世界报》上著文称:中国有资格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非钱钟书莫属。 钱钟书对这个评价不但不表示接受,反而在《光明日报》上写文章质疑诺贝尔文学奖的公正性。 

                    (参见胡中原《悼念钱钟书先生》,《温州晚报》1998年12月27日)

        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按照钱钟书先生遗愿,先生后事一切从简,遗体由两三个亲人送别就行了,不举行任何悼念仪式,不保留骨灰,并恳辞花篮、花圈。 

        火化当天,在现场送行的,始终只有20多个人,包括钱钟书的女婿、外孙、外孙女,他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一些朋友。还有一些人是听说后自愿赶来的。 

        钱钟书的遗孀、著名学者杨绛把一小朵紫色的勿忘我和白玫瑰放在钱钟书的身体上。火化间的门关上时,别人劝她离开,她说:“不,我要再站两分钟。”她眼睛里隐隐有泪花。

       钱钟书的遗体火化后,根据他生前的意愿,骨灰就近抛洒。  

    “这样的大学者,代表了一个时代。如果大家都知道了,光海外来的,可能就会有上千吧?”社科院外文所的薛先生说。  

        钱钟书走了,我们还是读他的书吧。先生就活在书里。 

  (三)介绍钱钟书的名言 

      1、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 

      2、人谓我狂,不知我之实狷。 

      3、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 

      4、打狗要看主人面,那么,打猫要看主妇面了。 

      5、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 

      6、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 

      7、笑的确可以说是人面上的电光,眼睛忽然增添了明亮,唇吻间闪烁着牙齿的光芒。 

      8、假道学的特征可以说是不要脸而偏爱面子。 

      9、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不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 

      10、如果你吃到一个鸡蛋,觉得好吃,你又何必去认识下蛋的母鸡呢? 

      11、人生像一座围城,城外面的人拼命想进来,城里面的人拼命想出去。 

  (四)作家与作品 

        钱钟书在学术著作方面主要有《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等,其中《管锥编》突破了许多人文学科领域,将中西文化和文学做了很多有意义的比较和研究,融广博的知识和精卓的见解于一体,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钱钟书同时还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等。无论他的散文或小说,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尤其是长篇小说《围城》,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已被译成多种外文。《围城》以留学生方鸿渐回国后的恋爱纠葛和寻职经历为线索,展现抗战时期的大都会、小城镇以及高等学府的生活图景,刻画了一群独特的知识分子,讽刺了文人陋习。因此,《围城》享有“新《儒林外史》”之誉。 

        本文选自钱钟书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这部散文集除本篇外,还收有《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窗》、《论快乐》、《说笑》等,共计10篇。 

  (五)作品赏析 

        本文选取了《伊索寓言》里的9个寓言故事,别出心裁,从大家熟悉的故事中引发新意,观点新奇,但又言之有理,令人叫绝。通过本文,作者告诫读者,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也变得更加狡猾,我们必须有所提防,才能避免上当受骗。文中提出了很多警世哲理,值得用心体会。 

        关键知识点 

        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著名学者,代表作有小说《围城》、学术著作《管锥编》等。 

        补充知识点 

      1、《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的作者相传是古希腊寓言家伊索。他擅长编讲浅显易懂而寓意深刻的故事。所讲故事陆续经过后人加工,写成诗和散文,最后由拜占廷僧普拉努得斯汇编成现今流行的《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其中一部分(如《狼与小羊》、《狮子与野驴》等)用凶恶的动物比喻人间的权贵 ,嘲笑和鞭挞奴隶主阶层,反映了平民及奴隶的思想感情。另一部分(如《乌龟与兔》、《牧人与野山羊》等)则总结了生活经验,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伊索寓言”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流传广,影响大。 

      2、卢梭与《爱弥儿》 

        卢梭(1712~1778),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法国“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困难条件下坚持自学,终于成为博学多才的平民知识分子。《社会契约论》是卢梭论述其政治思想的代表作,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的思想,以及人民有权推翻暴君、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集中表现在《爱弥儿》一书中。这部书是他用20 年时间思考、3年时间写成的。在《爱弥儿》这部闻名世界的论教育的著作中,卢梭根据他的唯物主义感觉经验论的认识论思想,提出了按照人的认识发展过程和自然法则,对他所假定的教育对象“爱弥儿”进行教育,使其身心自由发展的“自然教育”理论。但是,《爱弥儿》一出版就和它的作者一起遭到了厄运,法国议会正式裁决《爱弥儿》为异教邪说,并立即签发逮捕令,要将卢梭打入监牢。

        历史是公正的。《爱弥儿》很快便被世人所认可,它所论述的教育理论,在教育史上引起了一场伟大的革命,给后人以很多有益的启发,以致于歌德称颂它为“教育的自然福音”。 

      3、钱钟书的幽默与睿智 

        钱钟书学问博大精深,通贯中西。其作品机智隽永,无处不体现出作者的幽默与睿智。略举一例。《围城》中方鸿渐留学快要毕业的时候,迫于父亲和岳父的两面夹攻,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的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随后,方鸿渐骗了一个爱尔兰骗子的假文凭,还吓唬了这个骗子。作者议论道:“这事也许是中国自有外交或订商约以来惟一的胜利。”这些文字既有不落俗套的比喻,又有精辟警世的议论,文章幽默又耐人寻味。 

       要达到这种幽默,必须睿智。幽默与睿智,相辅相成,钱钟书兼而有之;二者缺一,就不是完整的钱钟书了。 

      4、钱先生与孔方兄 

        姓钱的钱先生,一生似乎没有真穷过,也似乎没有发过财,应该说他是一位精神贵族。困居上海孤岛写《围城》的时候,他窘迫过一阵,辞退保姆后,由夫人杨绛操持家务,所谓“卷袖围裙为口忙”。那时他的学术文稿没人买,于是他写小说的动机里就多少掺进了挣钱养家的成分。一天500字的精工细作,却又绝对不是商业性的写作速度。这时,全靠黄佐临导演上演了杨绛的四幕喜剧《称心如意》和五幕喜剧《弄假成真》,并及时支付了酬金,才使钱家度过了难关。 

        时隔多年,黄佐临导演之女黄蜀芹所以独得钱钟书亲允,开拍电视连续剧《围城》,实因她怀揣老爸一封亲笔信的缘故。钱钟书是个别人为他做了事他一辈子都记着的人,黄佐临40多年前的义助,钱钟书40多年后还报。 

        进入80年代,从天上往钱家掉钱的事接二连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钱老讲学,开价16万美金,交通、住宿、餐饮免费提供,可携夫人同往。钱钟书拒绝了,他对校方特使说:“你们研究生的论文我都看过了。就这样水平,我给他们讲课,他们听得懂吗?” 

       英国一家老牌出版社,得知钱老有一本写满了批语的英文大辞典,派出两个人远渡重洋,叩开钱府的大门,出以重金,请求卖给他们,钱老说:“不卖!” 

        对送进家门的硬通货不屑一顾的人,忽然有一天玩兴大发,要做一回富翁。那是1979年冬,钱钟书收到四册《管锥编》的8000元稿费,10元一张,显得挺厚。钱钟书把钱一分两半装进两个纸袋,一边拍打着一边对杨绛说:“走,逛商场去!揣着钱不买东西做一回富翁。” 

        不知道是衣服的钱袋鼓呢还是找到了富翁的感觉,钱钟书看上去昂首挺胸,杨绛宛如保镖护驾,一边走,她一边提醒:“注意提防小偷。” 

        古典文学组的人找钱老借钱,他问:“你要借多少?”答:“1000元。”钱钟书说:“这样吧,不要提借,我给你500元,不要来还了。”同一个人第二次来借,他还是如法炮制,依旧对折送人。 

        他当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编者注)期间,给他开车的司机撞伤行人,找到钱老想借医疗费。钱老问明情况,说:“需要多少?” 

        司机答:“3000。” 

        钱老说:“这样吧,我给你1500,不算你借,不用还了。” 

        “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个东西吗?”他指着孔方兄的怪脸说。

                                                                      (张建术) 

      5、年登大耋,名满天涯 

       钱钟书先生的家位于国宾馆附近的南沙沟,那是国家统一盖的“部长楼”。钱老家里简朴极了,20平方米的书房,光光的黄木地板,没有地毯。一张写字台,一把靠背椅。写字台上堆满书籍和信件,旁边一只竹木躺椅,是他休息用的。对面摆着十分简易的沙发和茶几。这就是钱老那许多博大精深的撼世之作的诞生地。 

        今年86岁的钱老,和许多学者一样,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额头硕大,言谈惊人。但又和许多学者不一样。他决不迎合,决不讲违心话干违心事,岿然于自我。他和夫人杨绛生活得有滋有味,潇洒自如。两位大学者、大作家夫妇之间既温馨和谐,又互相尊重。这是典型的中国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缩影,钱老和夫人常常坐在家中谈天说地、读书写字,乐趣融融

  [1] [2] 下一页  

读《伊索寓言》随堂练习 篇14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338

  蝉和狐狸

  执教者:傅建华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知道这则寓言的故事,理解寓意并能从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咱们学习了第12课《伊索寓言》的前两则寓言《狐狸的葡萄》、《牧童和狼》,今天,咱们接着学习第三则《蝉和狐狸》。(齐读课题)

  2.说起狐狸,还记得咱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简单地说一说?(指名说)

  3.你对其中的狐狸和乌鸦各有什么看法呢?(指名说)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指名说)

  (出示幻灯片:爱听奉承话的人容易上当受骗。)

  二.初读感知

  1.今天,狐狸又使出了它的老办法——说奉承话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蝉可没上它的当,这是怎么回事呢?咱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打开书)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3  检查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出示幻灯片:圈套  故意  赞叹  歌唱家

  察觉  有诈  粪便  戒  心

  (其中“粪”和“戒”为红色)

  先自读,记住两个红色字。

  指名读,再齐读。

  4.请一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篇寓言说了件什么事?(指名读课文)

  5.课文读完了,谁能根据黑板上的这些词语说说课文说了件什么事呢?

  (先自由练说,再指名说。)

  三.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师: 蝉凭借自己的智慧,战胜了狐狸的花言巧语,没上它的当,在这个故事里,你对谁印象比较深刻?再读读课文,适当地做些记号,针对具体语句,谈谈你的想法。(生自由读悟课文)

  生: 我对狐狸印象比较深,因为它和在《狐狸和乌鸦》里一样,仍然用老办法来骗人,说明它的本性是阴险狡猾的。

  师: 从哪儿能看出来?

  生: 它想吃蝉,便“设下圈套”,而且还“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蝉。

  (师相机板书:设下圈套、故意赞叹)

  引导学生理解“圈套”及设下了个什么圈套。

  (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第二自然段文字)

  引导学生读好这段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生:“故意”说明狐狸的言行举止是假心假意的。

  生: 蝉的叫声从来就很难听,夏天时总让人觉得烦躁,所以这里的“多么美妙”也体现了蝉虚伪的夸赞。

  生: 我觉得说蝉是“歌唱家”也太夸张了。

  师: 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

  生: 狐狸的最终目的是把蝉骗下来,因为它说“您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另外“见识”也体现出它对蝉的歌声的羡慕。

  生: 我觉得狐狸为了骗得蝉的信任,对它很尊重,用了四个“您”。

  师: 说得真棒,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引导学生读这句话。)

  师: 你们还能读出狐狸的什么?

  生: 我还能读出狐狸的贪婪。我是从第三自然段中读出来的。狐狸把树叶当成蝉,“猛地扑了过去”,说明了它很贪婪,早已迫不及待了。

  (第一范文 www.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伊索)本文转载

  师: 大家说得真好。狐狸说了这么多花言巧语,但它的本意却是——骗蝉下来,吃掉它。你们能用一些词形容一下这个坏家伙吗?

  生: 心怀鬼胎、居心不良、居心叵测、口蜜腹剑。

  师: 说得太棒了,狐狸给大家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那蝉给你们的印象如何呢?

  生: 它很聪明,它能察觉出狐狸的话中有诈,并当机立断扔下树叶来试探。(板书:察觉有诈)

  师: 你能读好这句话吗?(引导学生读)

  生: 我觉得蝉听了狐狸的话后,一定思考过,继而察觉其中有诈,所以我认为它很爱思考。

  生: 我认为蝉的警惕性很高,很机智,它扔下树叶来试探,说明它没有轻易地相信狐狸,对它保持着警惕,并且很短的时间内就想出了对付它的办法,所以它很机智。

  (引导学生说说蝉扔树叶试探前的想法。)

  师: 这还是一只怎样的蝉呢?

  生: 这还是一只善于观察和吸取教训的蝉。因为它注意观察,所以发现狐狸的粪便里掺杂着同伴的翅膀。这恰恰告诫蝉:不要上狐狸的当而被它吃掉,所以蝉对它一直怀有戒心。

  (板书:怀有戒心。出示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读好这段话。)

  师: 说得真好!大家对蝉的认识也很深刻。这是一只聪明的、善于观察、警惕性高、机智的并且善于吸取教训的蝉。

  点明寓意

  1.文章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指名说)

  (出示幻灯片):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齐读)

  这也是这篇寓言故事的——寓意。(板书:聪明、吸取教训)

  2.生活中不总有灾难,蝉和狐狸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聪明的人,要善于从别人的错误、失败中吸取教训。

  3.在你听过的故事中,或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一些人的错误或失败能给我们提供教训?(生说:拔苗助长、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

  4.同学们说得真棒,那让咱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来读读课文吧,男生读狐狸,女生读蝉,老师为你们读旁白,好吗?(读课文)

  5.学到这儿呀,老师有两句话与大家共勉:

  (出示幻灯片)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是教育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英国哲学家罗素

  善于吸取教训会使一个人迅速成长起来。

  (师引读,生跟读)

  6.是啊,狐狸使出它的老办法来骗人,乌鸦上当了,而蝉却没有,答案已经很明显了,谁来说说看?(指名回答:乌鸦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蝉善于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所以没上狐狸的当。)

  7.大家说得真好。老师这儿也有一个故事与大家共享,想不想听?(生齐答:想)但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完故事后,请大家动动笔,写一写。

  (出示)

  乌鸦听说了蝉和狐狸的故事后,很佩服蝉,特地登门拜访。围绕 “受骗”这个话题,它们会说些什么呢?

  乌鸦说:                                    

  蝉  说:                                    

  乌鸦说:                                    

  蝉  说:                                    

  (生练笔,师行间巡视,寻找写的较好的展示用。)

  实物投影仪反馈学生练笔情况,并红笔批改,边改边评边肯定好的地方。

  四.介绍书籍,课外延伸。

  1.(出示:《伊索寓言集》实物投影展示)。上节课给大家介绍过这本书,咱们今天学的《蝉和狐狸》就选自这本书,这里面精彩的故事一个接一个,想不想好好读读这本书呀?(生齐答:想)那通过咱们今天的学习,你觉得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注意些什么呢?(点明读法。)

  ①每则寓言的最后都以一句话点明寓意,应好好体会它的寓意。

  ②不动笔墨不读书,应随手写下自己的感想。

  2.师总结:

  同学们,《蝉和狐狸》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吸取教训,它出自《伊索寓言集》,而像《伊索寓言集》这样的一本一本的经典的书籍,仿佛广阔的森林,仿佛无垠的大海,里面藏着无穷无尽的宝贝,但愿我们从书籍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取更多的快乐。让我们——热爱读书吧!

  板书:12.  伊    索    寓    言

  蝉  和  狐  狸

  察觉有诈   设下圈套

  怀有戒心   故意赞叹

  聪明  吸取教训篇训   

  (第一范文 www.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伊索)本文转载

读《伊索寓言》随堂练习 篇15

  【教学目的】

  1、体会作者对各种社会上的伪善现象鞭辟入里的批判态度

  2.体会作者字字珠玑的语言与文学技巧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对各种社会上的伪善现象鞭辟入里的批判态度

  2.体会作者字字珠玑的语言与文学技巧

  【教学难点 】

  1、他用妙喻般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理性思考

  【教学方法】

  故事切入法、语言破解法、文体解读法

  【教学课时】

  5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文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一部著名的流传千古的书,它有很高的思想性,又有很高有文学价值,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读<伊索寓言>》选自钱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写在人生边上》出版于1941年,据现代文学研究专家袁良骏先生说 ,这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书: 

  《写在人生边上》很可以看作《围城》的前奏曲,没有它,也许就没有《围城》。为什么叫《写在人生边上》?作者这样解释:“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末,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间”。在书中的《一个偏见》一文中,他又说:“只有人生边上的随笔、热恋时的情书等等,那才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这就是说,第一,这本书写的是作者对“人生”这部大书的理解和体悟,也可以说是对这部大书的丰富和补充;第二,这本书是写在人生边上的“随笔”;第三,这些“随笔”和那些“热恋时的情书”一样,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承认自己所写乃个人的“一偏之见”,并非什么绝对真理,这表现了作者的谦虚。 

  假如仅仅从标题上看,我们一般会把此文当成读后感或者一篇文艺评论。但是作者却用一篇书评的外衣写出了新意。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他用妙喻般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理性思考,这样,我们阅读的份量就加重了。剥掉妙喻的皮张得其精华,这篇文章因为阅读它过难,所以也增加了研习的必要。 

  二、阅读此文,把握重点: 

  1.虽然作者说的是读伊索寓言的一些感想,但是绝不能仅仅当作感想来读,而应该看作是对社会现象进行鞭辟入里的剖析的精深论著。作者说的是纠正伊索寓言故事的偏见,其实作者是借纠偏而阐述他的观点,即对各种社会上的伪善现象的批判态度。 

  2.体会作者字字珠玑的语言与文学技巧。钱先生的散文,跟他的小说与文艺论著一样,有着很高的文学艺术水平,只是我们可能还没有深入其中的堂奥罢了,学习钱先生的文章,自然也可起到一定的开阔眼界和提高文学修养的作用。 

  二、自读程序 

  要轻易读懂和读透这篇文章,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我们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可资参考: 

  1、故事切入法

  2、语言破解法 

  3、文体解读法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

  (一)故事切入法 

  《伊索寓言》的故事家喻户晓,然而本文之作却能想他人之所不想,写他人之所不能及,别出心裁,写出了一番新意。只要将《伊索寓言》原本的故事与此文所引,两相比较,自然就能读出钱文之高妙来了: 

  提示:《伊索寓言》故事原义

  1. 蝙蝠的故事原题目作《蝙蝠和黄鼠狼》,讲的道理是“我们遇事也不要一成不变,随机应变往往可以躲过大风险(P81)”。 

  2.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原题作《蚂蚁和蝉》,讲的是“凡事都要预先有准备,才能防患于未然。(P53)”的道理。 

  3. 狗和他自己影子的故事,原题作《衔肉的狗》,讲的是“这故事适用于贪心的人(P61)”的道理。 

  4. 天文家的故事原题作《天文学家》,讲的是“这故事适用于这样一种人:他们连人们认为是普通的事情都办不到,却拼命夸夸其谈(P19)”。 

  5. 乌鸦的故事原题作《穴乌和鸟类》,讲的是“借债的人拿着别人的钱,似乎很体面,可是一旦还了债,就原形毕露了(P47,周本P69原题《燕乌与鸟类》)”。 

  6.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原题作《寡妇和母鸡》,讲的是“不少人由于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结果连现有的也丢掉了(P27)” 

  7.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原题作《狐狸和葡萄》,讲的是“有些人,能力小,办不成事,就推托时机未成熟。(P8)” 

  8. 驴子跟狼的故事原题作《驴和狼》,讲的是“有些人去做不该做的事情,自然要倒霉。(P88)” 

  查找:本文作者对每个故事的新义理解(课上完成)

  二、小结课文

  通过以上几个故事,我们发现钱先生的创见果然不同凡响:一是钱先生对故事思想内核把握得十分精深。文章写了九个故事,除其第六个牛蛙的故事从以上两个版本中不能查证,不知钱先生先前所引的是什么版本外,从其余的8个故事中,可以看到,钱先生在原来故事的基础上,运用了丰富而独到的联想,把平凡的思想写出了新意。二是钱先生语言驾驭能力高超。平淡的故事在他的笔下一下变得更加生动可爱起来;更为重要的是,他仅用了少量的文字就把故事的大意概括出来了,其中的主旨一点没有减少。没有这两种能力,是写不好这篇文章的。 

  第三课时 

  一、研读课文

  (二)语言破解法 

  要理解钱先生的文章,我们不能不从他的语言着手。如钱先生的语言干净利落,不加修饰。但并等于大白话,而是言简而意赅,言近而旨远。他特别善于将典雅与高深融贯于平实之中: 

  钱氏的散集《写在人生边上》则被称为“学者散文”,其文字特色和《围城》诸小说相似,而机锋更为过之。小说没有写景、叙事的成份,作者因此不能意气风发地从头到尾议论。散文则不然,《写》里每篇都是钱氏的“脱口秀”(talk show),从锦心到绣口,把人的愚昧丑陋讽刺得美哉妙哉!“医生虽然治病,同时也希望人害病:配了苦药水,好讨辣价钱。”印象派文学批评对作品的议论,往往离题,只见天花乱坠。“至于‘印象派’呢,我们当然还记得四个瞎子摸白象的故事,改为‘摸象派’”。英国的王尔德如果尚在,且懂得中文,一定大为叹服,而且掷笔不再写印象派评论了。(《羊城晚报》1998/12/24) 

  下面我们以文章的第三段为例,体会其语言的妙处: 

  原文解说 

  1、如何理解课文第三段首句“这些感想是偶尔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 

  这里的意思是先读书后有了感想。但《伊索寓言》读的人不少,何以钱先生如此?显然没有他成熟的思想不足以成文,这样我们所知道的感想,原来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换句话说,钱先生早就有了写作的打算,只是借伊索的故事写将出来罢了。 

  是的,《伊索寓言》大可看得。 大可看得,就是值得一看。伊索寓言是一部流传千古的书,怎么会不值得一看呢?原来作者想说的是在下面。 

  2、《伊索寓言》它至少给予我们三种安慰。 什么叫读文章的安慰?

  原来它是一句意味深长的反讽语。本来读文章的目的就是有收获,但读伊索寓言不仅是有收获,重要的是,它可以满足我们的虚荣心。同时可以借此将想要说的内容暗示出来。下文就此展开了叙述。 

  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 因为是古代的书就能说增进现代文明吗?显然不能,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是说,现代人往往自高自大,瞧不起古代的文明。而事实是,古代文明被我们现代文明所玷污了。 

  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 换一个角度说。也为下文作准备。暗示人有瞧不起人的丑恶的一方面。 

  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我们看到这许多蝙蝠、狐狸等的举动言论,大有发迹后访穷朋友、衣锦还故乡的感觉。 可以说这里是第三次强调现代人的自尊与自信,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而在此处的讽刺却更加明显了。

  但是穷朋友要我们帮助,小孩子该我们教导,所以我们看了《伊索寓言》,也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 通过以上的对比,把需要比较的两个方面强调得更加突出。同时将作者真正想说的话作了一个提示。其实并非是《伊索寓言》有什么内容可以纠正,而是作者有话要说。 

  二、作业 布置:怎么理解《伊索寓言》给予我们三种安慰?

  第四课时 

  一、研读课文

  (三)文体解读法 

  就此文的体例而言,它宜作一篇文学评论或一篇读后感。但是钱先生打破了常规的写法,把读后感或文学评论与社会批评并文艺创作诸种文体结合起来了。 

  先从评论的角度说,此文可以评价《伊索寓言》这部书有些什么内容,写得怎么样,我们有些什么收获,我们怎样去读它,等等。这个角度要求作者站在一个较宏观的位置进行整体的评述,对作者的驾驭能力要求较高。但这种文章又易于流于空洞。而此文打破了评论的界限,用的是一种自说自话般的语言,用的是一种自由抒发的语式。 

  再从读后感的角度说,它可以是写这部书的一点一滴的感想,也可以是写这部书的一点认识等等。此文就小事而论小事,选材的角度不大。而此文在写感想的同时加入了更多主观认知的因素,因此又不完全是读后感。 

  从创作的角度说,创作有着较多的自由度,形式上大多不受限制。而其主题表现也更加灵活,有的只是自由发挥的潇洒。但是,此文在感性的抒发中,却包含着相当多的理性思考。自然,这篇文章是很难用一种标准去衡量的。 

  二、自读点拨 

  (一)文章的开头三段内容如何理解? 

  文章的前三段文字初看与主旨无关,实质是文章的灵魂所在。它通过正反不同的类比把人的丑陋思想充分开拓出来了。 

  第一段谈的是应当如何客观对待现实和历史的问题。虽然作者举的是人事的例子,但他实际上指出了人们过于自尊,不肯承认他人的劣根性。作者在这里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因而,更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第二段,作者写的是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对待历史的态度。历史是有着丰富的内涵的,很值得我们去吸取和借鉴。但是由于人类的唯我独尊,不肯承认他人的长处,因此常常小看历史,并歪曲历史的本来面目,忽视历史的价值。 

  第三段,总体上写的是作者由《伊索寓言》引起的感想。值得注意是作者在此段中隐含了丰富的思想感情:一是作者对这部书还是十分肯定的(“大可看得”)。二是,这部书也未免太纯朴了,不足以反映我们今天的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现代文明”其实是一个反语,指的是现代人的奸猾与做作。“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暗示的是我们的见解与经历比起古人来更丰富得多。“发迹后访穷朋友、衣锦还故乡的感觉”说的是人类的盲目自尊与自爱。而正是因为这样的思想感情,导致了人类的许多丑陋现象。 

  (二)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与价值? 

  这篇文章的主旨可以定为,作者借评价《伊索寓言》,对各种伪善的社会现代进行揭露和批判。例如蝙蝠的故事写的是对那些伪善者的揭露。蚂蚁和促织的故事可能至少有四层意思:一层写促织不知为自己作长远打算;二层写的是蚂蚁落井下石。三层用逆向联系法,写的是对那些“坐看着诗人穷饿、不肯借钱的人”的诅咒。第四层意思,写的是对某些学无所长,只知拾人牙秽的腐儒的讽刺。类似道理我们很容易从中体会出来。 

  对于《写在人生边上》的价值所在,袁良骏先生作过这样的评价: 

  (《写在人生边上》)十篇散文……每篇有每篇的精采之处,难怪人们至今对它们好评如潮。首先,作者写的虽然是散文,用的却是小说家之笔,是小说和散文的结合。《边上》不仅是小说与散文的结合,也是知识与想象的结合。钱氏知识渊博,其散文在中、西典故的运用方面都有过人之处,尤其西典运用之娴熟、恰切更为出色。中典的运用频率虽低于西典,但熟练、准确程度却同样可以媲美。《边上》的第三个特点是有不少独特的人生感悟,这些感悟也许显得怪诞甚至荒谬,但细细品味便觉出它们的妙处了。 

  钱氏的深刻、哲理中,蕴涵着大量尖锐、辛辣的讽刺。这种讽刺,往往给人以尖刻、阴冷之感,这就构成了钱氏散文的又一特点。作者对社会、人生的观察,对人情的剖析,可以让人不寒而栗。钱钟书不象有些作家那样对人间充满激情,笔下春温和煦,他对人生的关爱和理想通过冷峻、尖刻的讽刺折射出来。 

  以上特点,都是通过钱氏独特的语言风格表现出来的。冷峻、尖刻、富于思辨和哲理,使钱氏散文特别耐人寻味。 

  把握了这些意思,理解钱氏文章的精神内核就容易了。 

  (三)怎样看待作者的行文思路与行文技巧? 

  从文学评论或读后感的角度讲,此文可以是先讲大道理,然后再结合原文进行论述。这也符合一般论述性文体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采用了先说道理再行论述的这一形式,而在语言使用上却用了类比的方法与比喻的技巧,读来既有一种哲学的深思,又有文学的华彩: 

  我认为,……钱先生的类比思维和逆向思维都相当发达,而且学贯中西、博闻强记,对学问对人生都有洞察幽微的独到见解,加上向来都非常重视比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因此他的作品甚至学术著作总是妙喻连珠、美不甚收,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与可读性,形成了自己幽默机智、卓而不群的独特风格。假如将比喻艺术从他的作品中抽去,钱钟书将不成为钱钟书。(《羊城晚报》1998/12/24) 

  如文中普通人年长与年幼的对比。年长女人与年幼女人的类比。古代与现代的类比。在类比当中,我们看清了人类思想的劣根性。而在下文中,在总体上运用类比的情况下,借助逆向思维引出了相反的结论。这些结论无不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此外,据称运用大量运用比喻的方法写作论文,现代中国最杰出者为钱钟书一人。这是我们在阅读此文时所要注意的。 

  (四)如何看待文章结尾的一句话? 

  理解最后的一段话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但这段话却是文章的精华所在。下面是我们的解读: 

  这几个例子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古代儿童读物真是不宜作现代儿童的读物吗?显然不是。而是这部书可能太纯正了,不能反映出现代社会的奸诈。)卢梭在《爱弥儿》卷二里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举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一则为例,说小孩子看了,不会跟被骗的乌鸦同情,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卢梭的话本身就有一定的思辨性的反叛精神,但也并不无道理;对卢梭的话也持不同的看法,为自己的论证张扬,足见钱氏的创见)要是真这样,不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吗?(意思是我不赞成认为小孩子坏。)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把话语引向自己的论证范筹之内,对成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象在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两相比较各有优长,再一次对社会上的伪善行为批叛。)。缘故是,卢梭是原始主义者,主张复古,而我呢,是相信进步的人(反语——我相信人类的进步,但人类在进步当中的伪善行为却不能不食令人警醒)——虽然并不象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到:“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巧妙的自谦与自夸——诸位都没有看透!这就是我的功劳。)

  第五课时 

  一、自读思考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相关检测: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窒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魔鬼在但丁《地狱篇》第二十六出中自称:“敝魔生平最好讲理。”可见地狱之设,正为此辈;人生在世,言动专求合理,大可不必。当然,所谓正道公理压根儿也是偏见。依照生理学常识,人心位置,并不正中,有点偏侧。并且时髦得很,偏倾于左。古人称偏僻之道为“左道”,颇有科学根据。不过,话虽如此说,有许多意见还不失禅宗洞山《五位颂》所谓“偏中正”,例如学术理论之类。只有人生边上的随笔、热恋时的情书等等,那才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世界太广漠了,我们圆睁两眼,平视正视,视野还是偏狭得可怜,狗注视着肉骨头时,何尝顾到旁边还有狗呢?至于通常所谓偏见,只好比打靶的瞄准,用一只眼来看。但是,也有人以为这倒是瞄中事物红心的看法。譬如说,柏拉图为人类下定义云:“人者,无羽毛之两足动物也。”可谓客观极了!但是按照希腊来阿铁斯(Diogenes Laertius)《哲人言行录》六卷二章所载,偏有人拿着一只拔了毛的鸡向柏拉图去质问。博马舍(Beaumarchais)《趣姻缘)(Mariagede Figaro)里的丑角说:“人是不渴而饮……的动物。”我们明知那是贪酒好色的小花脸的打诨,而也不得不承认这种偏宕之论确说透了人类一部分的根性。偏激二字,本来相连;我们别有所激,见解当然会另有所偏。假使我们说:“人类是不拘日夜,不同寒暑,发出声音的动物,”那又何妨?(《写在人生边上●一个偏见》,钱钟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5月第一版) 

  问题之一:请从任意一角度谈你对《一个偏见》内容的理解。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考题。估计不会有规定的答案。 

  这个角度是很多的,只要有不理解的内容都可以作为理解的角度。原因有二:一是本文确实字字珠玑,含蕴深刻。二是选择理解的内容不一,答案则不同。我们的原则是允许学生多向思维。能自圆其说即可。 

  问题之二:请用最为简练的语言概括此段的主要内容。 

  此题亦可作开放型题目要求。可不拘成见。大致内容合理即可:在作者看来,任何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都有它的合理性。结论的正确与否,换一个角度说,都可能是一个偏见。这就是作者的偏见。 

  问题之三:请查证作者在此文中的引据情况,并以此说明作者的学问根基如何。 

  在这段文字之中,钱钟书的学问自不待言。单从引据即可见一斑: 

  1.引但丁《地狱篇》第二十六出中的话。 

  2.引禅宗洞山《五位颂》“偏中正”的论述。 

  3.引某书柏拉图为人类下定义的内容。 

  4.引希腊来阿铁斯《哲人言行录》六卷二章。 

  5.引有人拿着一只拔了毛的鸡向柏拉图去质问的故事。 

  6.引博马舍《趣姻缘》里的丑角的说法。 

  至于说钱钟书论述的独到性,这段文字更是无与伦比。阅读时注意体会。

  二、小结全文

  三、作业 布置

读《伊索寓言》随堂练习 篇16

  教学目标 :

  1、整体把握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

  2、研读作者关于九个故事的议论,解决疑点,读懂这篇含蓄甚至隐晦的文章。

  3、在研读过程中理清思路,揣摩语言,概括要点,筛选信息,把握文意。这样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质疑解难,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

  4、理解难句含义。

  教学难点 /重点:

  1、第一部分(前两个自然段)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2、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小时候最爱读的寓言故事有哪些?(同学七嘴八舌)这些寓言对你有什么启发或你产生哪些联想?(各抒己见)在我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中,有一位出色的作家,他就是我们熟悉的钱钟书,他读了《伊索寓言》,借里面的九个寓言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化陈腐为神奇,开生面而破余地。今天我们就来研读这篇文章。

  二、解题、简介作者

  关于作者请同学们参看课后的插说内容(P44)(教师也不适当补充)

  三、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总体结构、研讨。

  四、学生朗读1、2自然段,质疑解难。

  课文开始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教师用书)

  五、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质疑解难。(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它至少给予我们三重安慰”应如何理解?

  2、“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是不是反语?

  六、引导学生对九个故事进行研读、解决疑点。

  1.学生读蝙蝠的故事,让学生研读后,说一说寓言的原意是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以下八个故事,研读的步骤同此)。

  明确:原意是讽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附炎趋势,仰人鼻息,毫无原则可言。

  作者议论“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见教师用书)

  2.学生读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原意是讽刺只图安逸,只想不劳而获的人。作者议论“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等。”作者指出了作家与亲朋好友、批评家和学者的关系。请仔细分辨,这里的“蚂蚁”指什么?这里的“促织”指什么?(“蚂蚁”指写回忆怀念的亲朋好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促织”指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

  3.学生读狗和自己的影子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原意是讽刺贪婪和多疑。

  作者议论“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用”。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作者用这个故事来比喻人照镜子。这句话的含义是指坐得端、行得正的人,用不着旁人来指责;搞歪门邪道的人,就算是指责也无济于事)

  4.学生读天文学家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他只望着高处,不管地下”结果“失足掉在井里”,原意是讽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心想往上爬却必然摔跤的人。

  作者议论“下去之后,决不说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就是下去之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作者对“天文学家的故事”的体会是什么?(那些被迫下台的人最终还是想要上去为所欲为)

  5.学生读乌鸦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原意是讽刺伪装者,它惹起众怒,下场可悲。

  作者的议论:“这只乌鸦借来的羽毛全给人家拔去,现了原形,恼羞成怒,提议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个干净,到那时候,大家光着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鹅等跟乌鸦有何分别。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这句话讽刺的是什么人?(那些明明知道自己不如别人,却偏偏要找出理由为自己边界的人)

  6.学生读牛跟蛙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牛有我这样大吗?”原意是讽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

  作者的议论,“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讽刺那些本不如人,却偏偏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无事”是反语吗?

  7.学生读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老婆子贪。已不足,希望她一天下两个蛋”,原意是讽刺贪婪,讽刺急于求成。

  作者议论,“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是什么意思?(有钱人往往吝啬,一毛不拔,不肯帮助别人)

  8.学生读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原意是讽刺狐狸得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以此自我安慰。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看到别人取得了成绩,心存嫉妒,便说那成就并没什么了不起。

  作者议论,“诉苦经可以免得别人来分甜头”。用意是什么?(见教师用书)

  9.学生读驴子跟狼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狼信以为真,专心寻刺,被驴踢伤逃去”,原意是赞扬驴的机智,讽刺恶狠的愚蠢可笑。

  作者的议论,“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作者为什么这样说?(教师用书)

  六、课文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1、作者真的认为“《伊索寓言》是不宜作现代儿童读物的”吗?

  2、“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作者的观点恰恰相反,作者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这与卢梭的看法针锋相对,你是如何理解的?

  3、作者说:“我是相信进步的人。”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4、为什么在“我是相信进步的人”之后又连带一句“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七、在研读九个故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把握中心思想。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题四,示例。

  要证明自己的观点,就要讲根据,讲理由。讲理由好像很难,其实并不难,其中包括运用我们熟悉的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的复句或一群句子。仿照下面的句子,表明自己的观点,讲明自己的理由。

  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示例:我认为寓言可以让孩子们读。因为寓言通过短小的故事把人类的智慧和善良教给孩子们,教得具体生动、亲切感人。孩子们读了寓言,会认识到人世间的喜悦与悲伤、成功与失败都像寓言中讲述的那样,蕴含着有益的哲理。他们长大了就会时时处处关心别人、关心集体,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读《伊索寓言》随堂练习 篇17

  教学设计(简介寓言〕

  寓言和童话一样,也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寓言的特点是篇幅比较短小。在生动、

  形象的故事里隐含着一种规劝或是讽刺的意义。常常在结尾时点出这层寓意。寓言故事中

  的“人物”多是虚构的,有的是人,有的是动物或其他东西被拟人化了。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简介伊索及《伊索寓言问

  伊索是公元前六世纪古代希腊的寓言家。相传他是一个被释放的奴隶,经常引用寓言

  故事和奴隶主进行辩论,后来被德尔斐人杀害。《伊索寓言》实际上是古希腊流传于民间的

  寓言故事,因为伊索是一个善于说寓言故事的人,这些故事被后人搜集起来,就叫做《伊索

  寓言》了。

  (寓言理解〕

  一、教师在上课前,找一名朗诵较好的学生请他作准备,老师给以适当辅导。上课时,

  让他为全班同学表情朗诵这则寓言。最后一句揭示寓意的话不朗诵出来。听的学生不看课

  文,只是听朗诵,记下故事情节,分析寓言的寓意。

  二、请用一句话点明这则寓言的寓意。看谁理解得深刻,表达得准确。然后打开课本

  和原文对照,教师评析学生的发言。

  三、默读一遍课文,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背诵下来。教师给最先举手的同学记下所

  用时间,并不许他(她)再看课文,但可以默想,准备到台前背诵。多数学生举手后教师记

  下所用时间。请记得最快的学生到台前背诵,大家补充、更正。比一比谁记忆力最好,找出

  记得最好的学生,请他谈谈是如何背诵的。(实际上,背得快的学生~定是理解、分析得比

  较好的学生。)

  四、在学生谈背诵体会的时候,教师顺理成章地引入对内容的分析。

  (内容分析〕

  讨论下列问题:

  一、赫耳墨斯化作凡人了解雕像价值的目的是什么,在了解之前,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他化作凡人的目的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他以自己和宙斯、赫拉相比,人们肯

  定会更尊重他。所以,想到人间证实一下他的想法。)

  二、赫耳墨斯“笑”的心理活动是什么?(他认为宙斯的像只值一个银元,太不值钱了,

  流露出轻视宙斯的J动理。)

  三、赫耳墨斯得知他自己的雕像一钱不值(白送)时,可能会有什么想法?(从他骄傲

  的心理去推测。)

  蚊子和狮子

  〔寓意理解)

  一、请一位同学表清朗读这则寓言。最后一句不读。

  二、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下面的归纳概括学生只要答对一点即可,鼓励相

  互补充、辩论,挖掘故事比较丰富的寓意。(①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了。②骄兵必

  政。③一物降一物。④人贵有自知之明……)

  (内容分析〕

  一、蚊子第一吹吹喇叭是什么心情?(信心十足地认为自己比狮子强,流露出骄傲的

  情绪。)

  二、蚊子第二次吹喇叭又是什么心情?(得胜后,更骄傲了,要炫耀一下自己的胜利。)

  三、发挥想象力,设想一下蚊子被蜘蛛网粘住以后,会是怎样的,请具体描述一下你

  想象中的情景。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读《伊索寓言》随堂练习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792071288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