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

甜尕妞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13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1

  课文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象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促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吧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德语,再见的意思),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哪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

  九月十八日。

  此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六年十月十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十九期。

  教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反复朗读文章精彩描写的段落,把握文章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品味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语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朗读发现文中的童真童趣,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4.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对两种不同生活的热爱留恋。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品味优美的语言。

  2.文章表现的主题思想,插叙美女蛇故事的作用。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栽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可以放飞所有的希望,可以撒播一生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童年的一切记忆都会深深留在心中。今天我们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鲁迅先生童年的记忆。思考作者是怎样把童年时自己对美丽自然景物的爱,对动人的民间传说的爱,对绘画的爱,对读书学习的爱,对学识渊博的人的爱,对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爱,真切动人地表现出来。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及中间的过渡段,划上记号。写出自己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总体上的感受。

  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自由快乐)的百草园

  (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

  ①用自己的话概述百草园为什么是“我的乐园”。

  春夏秋季优美的景色;长妈妈讲的神秘的故事;冬天捕鸟的乐趣。

  ②文中的过渡段起什么作用?

  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的恋恋不舍和依依惜别之情。

  ③“我”是否知道被送到书塾去的原因?从哪里可以看出?最后带着情感读这一段,看谁读得好。

  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现了“我”告别百草园时在心里引起的震荡、依恋和无奈的感情。

  二、精读课文重点研讨

  1.读第一段。思考:

  ①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话的意思。“似乎”与“确凿”是否有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似乎表示不确定,确凿又表示十分肯定。不确定是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淡薄了。之所以肯定是因为追忆儿童时的生活,又都历历在目。

  ②第二段写景非常精彩,你认为精彩在哪方面,为什么?

  这段景物描写层次分明,从描写的对象看,先写植物,后写动物,再写植物;从描写的范围看,是先写整体,再写局部,从感官的角度看,既有视觉,又有听觉、触觉和味觉;描写菜畦、桑葚,突出它们的颜色;描写皂荚树、木莲的果实、何首乌的根,突出它们的形态;描写蝉、油蛉、蟋蟀,突出它们的声音;描写黄蜂、叫天子,则突出它们的动作,使我们感到百草园确实是色彩斑斓、生机勃勃。

  带着感情与想象品读这段优美的文字。

  ③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作者如何将这些景物联系在一起?这个句式有什么特点?

  ④课文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描绘景物的,我们不难看出童年时代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由哪些地方能体现出来?

  从“他”用手按住斑蝥的的脊梁,看烟雾从后窍喷出的神态到接连不断地拔起何首乌的动作,我们可以看到童年的“我”是个贪玩、淘气,活泼、天真、逗人喜爱、求知欲强的孩子。

  ⑤速读4——6段。思考:插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⑥速读7——8段。找出雪地捕鸟的描写。划出动词,再品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a扫开;b打扫;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享受,对自由欢乐的追求……

  ⑦仿照第七段“雪地捕鸟”的写法,用不少于六个动词写一个游戏或一项活动(如钓鱼、溜冰、骑自行车等),注意用词准确。

  2.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①作者写在三味书屋上学时,折腊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画画等的目的是什么?

  增添文章的趣味性,就算是在三味书屋也不乏乐趣。对草木虫鸟的独特享受,对自由欢乐的追求……

  ②阅读课文“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拗过去”这几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A.对于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有人认为在作者看来是枯燥乏味的,有人认为也不乏情趣?你同意什么看法,试从文中找出能证明你观点的句子,略作分析。如果你认为三味书屋也是充满乐趣的,那请你说说三味书屋的乐趣与百草园的乐趣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不同点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只能暂借片刻逍遥……

  B.你认为三味书屋先生是怎样的人?童年鲁迅对先生是什么态度?

  言之有理即可。如:他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先生。先生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

  三、品读感悟理解主题

  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A.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B.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C.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学生可讨论研讨,自由发言,不作统一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结束语:

  鲁迅先生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调回忆自己的童年,获得些许温馨,聊以慰藉自己现实的孤寂与苦闷。歌颂了自由快乐、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抒发自己对童年的喜爱眷恋的心情。童年是我们每个人永远的记忆,冰心诗言“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同学们,让我们把自己童年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永远留在记忆中。

  作品鉴赏:艺术手法

  状物写景,绘声绘色。作者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使景物描写有声有色,鲜活生动。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高大”“肥胖”“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角度写。呜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角度写。覆盆子“又酸又甜”是味觉描写。这便是绘声绘色、有滋有味。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渗透在景物描写之中。

  语言简练,生动传神。如写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的景物,只有寥寥数笔,但却把事物的情状描绘得非常生动。写冬天雪地捕鸟,连用“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动词,准确生动而又富有层次地描绘出了捕鸟的全过程,这彰显了作者遣词造句之功力。写学生读书的场面,先生读书的神态、动作,都传神、逼真。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儿时游戏与学习生活的一段经历。

  2、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3、理解对比与过渡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体会课文表现出的童真与童趣。

  2、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

  阅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大意,提出疑难问题。

  2、教师:

  准备录音磁带,制作教学投影仪。有条件的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掌握全文内容,把握结构,了解大意;重点研读第一部分。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1、导入: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和庄重,但我们也深知,他曾因儿时阻止弟弟游戏,自认为犯下不可饶恕的过失,并为此抱恨终生。那么鲁迅先生的童年时代是怎样渡过的呢?让我们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里,追踪一下他的成长足迹吧。

  (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2、范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可选取重点章节,播放录音磁带或由教师范读。教师不必急于提出问题,重点引导学生认真听读,注意朗读的节奏、速度与情感,从而提高听受能力,感知内容。)

  3、检查预习,识记字词:

  攒   拗  确凿  菜畦  桑葚  轻捷  蟋蟀 臃肿 

  脑髓  相宜 书塾  方正  博学  蝉蜕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斑蝥  敛   秕谷  无从  宿儒  同窗

  (字词比较多,教师可在预习的基础上,有重点的进行指导,不要耗时太多。)

  4、默读思考,自主学习。

  出示思考题:

  a、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b、依题目所示,将课文划分为两部分。

  c、对百草园的描写,重点突出了哪些内容?

  d、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感受是怎样的?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注意圈点、标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自读能力。)

  5、课堂讨论,培养说话能力和合作意识。

  (采用自由发言的形式,知道什么说什么,知道多少说多少。互相补充指正,使答案完善。教师要引导学生不单单能说出结论,要尽量说出是怎样得出结论的。)明确:

  a、题目提示:文章内容表现一段经历(从……至……),两个过程(百草园、三味书屋);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①~⑧段,第二部分⑨~篇末。

  c、景物描写、美女蛇的故事、冬天捕鸟。

  d、在百草园的生活感受是自由快乐的(乐园)。

  二、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通过阅读与讨论,我们大致了解了全文内容。对百草园,作者的感受也许会引起我们的共鸣。请大家进一步讨论思考,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百草园生活的。

  出示思考题:a、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b、你认为描写的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c、美女蛇的故事和冬天捕鸟的情节,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3、集体讨论、交流,课堂发言,明确:

  (教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表现手法。学生的讨论可能众说纷纭,教师要给予恰当地指导,逐渐集中、归纳。)

  a、第一部分突出了“乐园”,是百草园生活的总起。

  b、最精彩的描写当属景物描写。其特点是:

  一是层次分明、详略得当:“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前两个“不必说”略写百草园景物的概貌;“单是……”则抓住“短短的泥墙根一带”,详写百草园的内容。二是动静交替、各具特色:“不必说……”写静物,“也不必说……”写动物,“单是……”亦动亦静,且分别从形态、色彩、声音、动作等方面进行描写,形象生动,用词准确。三是虚实结合、趣味横生:多数景物是实写,“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是虚写,通过联想和想像,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四是多角度观察、感受:眼观色,耳闻声,手触物,舌品味……

  c、美女蛇的故事为百草园平添了一份神奇的色彩;冬天捕鸟则抓住动作描写,引人入胜,使平时无味的百草园也显得生机盎然,令人欢快。

  (其中同学们更喜欢哪个情节并不重要,关键是要说明白为什么喜欢,与大家共同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有关片断多朗读、多品味、多体会。景物描写一段最好让学生背过。)

  三、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共同了解了鲁迅儿时在百草园的一段生活经历,它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美好愿望。同时我们还领略了作者独具特色的景物描写。同学们也应热爱大自然,接受大自然的熏陶,以成就自己健全的人格。在描写方面要观察仔细,描写具体、形象、生动。

  四、作业

  1、抄写,积累字词。

  2、背诵课文第二段。

  3、在上学途中,也许会有你喜欢的自然景物。请你抓住其特点,进行描写训练。3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第二部分。体会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理解对比和过渡的作用。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

  (教师可从读、说、背、写不同角度检查上一节课的教学重点。)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把握了全文内容,领略了作者在百草园的一段生活经历,这节课让我们再次同作者一同走进三味书屋。

  三、整体感知

  1、默读理解:

  a、课文两部分内容是怎样衔接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b、第二部分是从哪些方面写三味书屋的?

  c、三味书屋与百草园在内容上是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搜索信息,客观地理解作者的本意。)

  2、讨论明确:

  a、两部分内容是通过第九段巧妙地过渡的,这一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眷恋之情,同时也暗示对去三味书屋读书的不情愿。

  b、介绍三味书屋的环境和入学时的礼节,着墨不多却令人生畏;写教书先生,他知识渊博,教学认真,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旁门左道”的问题。态度严厉,也不乏和蔼,基本不体罚学生;写教学内容,都是一些似懂非懂的文言文,使人感到枯燥;写学生,敬慕先生,好奇多问,又寻机玩耍取乐。

  c、这部分与第一部分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形成对比。

  二、问题探究

  1、质疑:

  (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可能感到陌生,甚至产生疑惑。例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学生的贪玩逃学等。解决这些问题可能不是重点,但却是难点。教师要正确地加以引导,要从儿童的视角,理解作者的本意,可先让同学们提出质疑,然后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重点问题(教师备案):

  a、怎样理解学生的提问和先生的态度?

  b、作者为什么要写学生贪玩逃学的情节?

  c、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是什么?

  d、本文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2、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学生提问说明好奇,有求知欲望,应予肯定。而先生表示拒绝回答,这是因为学生在不合适的时间提出了不相干的问题,违犯了教学秩序和师道尊严。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封建教育制度的弊端,应予否定。

  b、游戏是孩子的本性,总是要表现出来的,但在课堂上贪玩甚至逃学,一般地说来是不允许的。但课文旨在从侧面表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陈旧,学生对此不感兴趣。

  c、与百草园的自由快乐相比,三味书屋显然是太受约束,且令人深感枯燥。但也应看到,孩子们也能随先生有板有眼地学习,并不抵触,况且也有游戏的乐趣。

  d、对比的作用主要是为了突出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表现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这也应是本文的主题所在。

  三、体验与反思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学习生活的认识。)

  1、你喜欢怎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2、你喜欢什么样老师?与“先生”相比,你更喜欢自己身边的哪一位老师?

  3、你认为游戏与学习之间是矛盾的吗?你是怎样认识的?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讨论,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三、教师小结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儿时生活的一段美好回忆。毫无疑问,这里有他的喜怒哀乐,有他成长的足迹。这段生活经历对鲁迅先生的人生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我们要像鲁迅先生一样,保持儿童纯真活泼的天性,要有求知的欲望和进取心。今天,时代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也变了,我们的思想行为也应当为之一变。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把自己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四、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写一段对自己的发展产生过影响的生活经历。300字左右。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3

  教学实施方案

  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目标:

  1、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引导学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充实记叙的内容、增进记叙的兴趣。

  过程和方法目标: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4.  对童趣,童真的感悟。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讨论法

  教学重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3. 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的方法

  教具:

  黑板,讲义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不占课时)

  1.看“预习提示”了解作者生平及学习重点。

  2.查字典,给下边加线字注音:

  确凿 菜畦 蟋蟀 缠络 竹筛 觅食 渊博 鼎沸 绣像 锡箔

  3.参照文下注释阅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4.参考课后练习理解文章内容。自我了解:哪些问题基本清楚;哪些问题还不明白;除练习中的问题外,自己又发现什么问题。

  (二)课堂教学        (第一课时)

  1.检查预习情况(不看课文)

  (1)用词语卡片或词语小黑板检查学生查字典给加点词注音的情况。

  (2)简要介绍本文作者,指出此文最初编入哪本文集。(只要求掌握“预习提示”中的内容,知道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即可。)

  2.导语引入新课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小小少年在长高,随着岁月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这段往事,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这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

  我们阅读这篇课文,要细心体会作者在描绘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一幅幅画面时,语句渗透着的感情色彩。

  3.齐读第一段

  [要求]选重点词语组成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训练学生感受重点词语能力,学习概括方法)

  [引导](1)这段文字包含几句话?(两句)

  (2)第一句重点词语是哪个?(百草园)

  (3)第二句重点词语是什么?(乐园或是“我”的乐园)

  (4)把一、二句的重点词语连缀成句,概括本段内容。(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揣摩]本段中“似乎”与“确凿”是否矛盾?试用现代汉语“好像确实”加以体会。(不必求同,只要体会出“现在”与“那时”的不同即可。)

  4.默读第二段

  [要求]画线标出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如:菜畦、石井栏……覆盆子)

  [引导](1)不看书,按顺序说出作者描写夏秋的百草园写了哪些景物,各是怎样描绘的。

  (2)指明哪些景物写的是状貌(包括动态),哪些写的是声音、色彩、味道。

  (3)作者用了怎样的句式把这么多景物有详、有略、有序的描绘出来?

  (4)这段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揣摩](1)写黄蜂的动作用“伏”,写叫天子的动作用“直窜”,各和哪个词语相照应?

  (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低唱”和“弹琴”能否互换?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句,并表达出喜爱、赞叹的情感。

  5.速读3──6段(1分30秒之内读完)

  [要求]读后讲述美女蛇的故事,情节完整,形象生动。(不要求背课文)

  [引导]请大家推荐一位擅长讲故事的同学到台前给全班讲。讲完后,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自己站在静悄悄的百草园里,想着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对百草园增添了些什么感受?(神奇、神秘)

  6.小声朗读7、8两段

  [要求]边读边想象捕鸟的动作,画出描写捕鸟动作的词。(扫、支、撒、系、牵、拉)

  [引导]不看课本,复述捕鸟动作。同桌互相听述,更正。

  [运用]每人想一种游戏,描写连续动作,至少用五个表动作的词。

  教师小结:百草园那时之所以是“我”的乐园,因为有美好的景色,还有无限趣味的动植物,长妈妈讲的故事那么神奇,闰土的父亲教“我”捕鸟是那么好玩。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

  那么,“我”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下一课我们共同分析。

  (三) 课堂教学        (第二课时)

  7.齐读第9段

  [要求]体会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1)连用三个“也许”和本段第一句哪些词语呼应?(“不知道为什么”、“最严厉”)

  (2)家里人“将我送进书塾里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的猜测反映了“我”怎样的心情?

  (3)最后一句“ade”“我的”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依恋)

  8.听读(教师朗读,学生看着课本听。从“出门向东”到“读书!”)

  [要求]体会三味书屋的环境与百草园有什么不同;先生和长妈妈、闰土对“我”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引导]就以上问题,先分小组讨论(二人或四人一组),再组织全班讨论。

  9.制造情境,体会感情

  [要求]同学随意朗读55页第2──4行引号中的话,再现私塾上课情景,感受“人声鼎沸”的含义。教师模拟先生读书陶醉的样子,学生在下面各搞自己有兴趣的事。(短时间完成)

  [引导](1)你们刚才读的和老师读的内容都懂不懂?(不懂)不懂为什么还要学生读呢?(封建社会的私塾教育,就是强迫学生死读书。)

  (2)应当怎样恰当的评价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师呢?(师生一起讨论,教师和学生都谈自己的看法,不必求得统一认识。)

  (3)当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少年鲁迅在下面画画,这种做法可取不可取,为什么?(鼓励学生各抒已见)

  (4)课后研讨与练习3,选择一种主题,并说明理由。

  教师总结:童年是一个人的清晨,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的一段生活往事,把它视“夕拾”的“朝花”。可见感情的基调是缅怀从童年天真、幼稚的行为中,发现纯真的美。用成人的眼光回忆童年的感受,对三味书屋的封建教育,不很满意也是很自然的。

  10.家庭作业:背诵第2段

  (四)写作指导         (第三课时)

  1.指出下面几段话各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明如何体现的。

  (1)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喜爱)

  (2)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依恋)

  (3)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问题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不满)

  2.仿照下面的描写,写一个你喜爱的东西。在描写中表达喜爱的情感。

  橘子小到和孩子的拳头仿佛,恰好握在手里,皮极薄,色明黄,形微扁,有的偶带小蒂和一两瓣的绿叶,瓤嫩筋细,水分极多,嘴有一种柔和清新的味儿。

  3. 续写一种游戏,写出玩时的心情,准确描述动作。

  晚上,好月亮。

  吃了晚饭,听见小朋友们在街上游戏的声音,心里发痒……

  4.下面是作家魏巍回忆自己小时候的两位老师。读后,说说作者对这两位老师的感情各是怎样的。

  (1)有一天,在上课的时候,也许我歪着头正看窗外的小鸟吧,或者是给邻居通报一件在当时看来是应当立刻通报的事情,总之,冷古丁地头上挨了重重的皮鞭。散学后,我两手抱着头哭着回家,路上起了像小馒头那么大的一个血包。

  (2)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5.作业:请用记叙文字描绘一个人的行为动作,表达你对这个人的态度和感情。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4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回顾鲁迅生平;

  2、识记并运用“攒、拗、确凿……”等词;

  3、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4、口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5、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情感与德育:6、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5

  教案示例之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粤南

  (一)重点、难点

  1.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突出中心的写法。

  3.学习抓住特点,具体而有序地描绘景物的写法。

  (二)知识点落实规划

  掌握下列字词:菜畦、皂荚、桑椹、油蛉、蟋蟀、斑蝥、缠络、攒、脑髓、鉴赏、人迹罕至、觅食、竹筛、确凿、书塾、恭敬、方正、消释、渊博、宿儒、蝉蜕、人声鼎沸、倜傥。

  (三)实施教学的思路及主要方法

  1.简介鲁迅及《朝花夕拾》。2.明确本文的体裁是回忆性散文,文题“从……到……”表明文章内容由两部分组成,它们有空间、时间的变化。启发学生理清本文结构。

  3.欣赏作者笔下百草园的景色:

  ①作者用了哪些确切的词语来描写这些景物?──举例说明。

  ②透过景物的颜色、形状、声音,可看出作者所描摹的是什么季节?

  ③是从哪些角度、顺序展开描写的?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与“无限趣味”有什么联系?插叙美女蛇的故事,作用是什么?

  5.朗读7、8段,说一说冬天的百草园又有怎样的趣味;画出捕鸟过程的一连串动词,体味其作用。

  6.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到“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与“确凿”是否矛盾呢?你怎样理解这两个词语连用所表达的意思呢?(从理解作者的思维过程考虑)

  7.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用哪段话过渡的?学生轻声齐读第9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家里人要送十二岁的鲁迅到三味书屋里去了,当时他是怎样想的?(从课文内容考虑)

  ②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联系他的家庭教育考虑)

  ③他要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当时他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8.边读课文后半部分,边与“百草园”的生活作比较,填写下列空格:百草园景物美丽丰富,三味书屋陈设( ),百草园生活有趣多彩,三味书屋学习( ),长妈妈讲的神话故事美丽动人,三味书屋的先生( ),和闰土父亲学捕鸟乐趣无穷,三味书屋读的书( );百草园是个有无限趣味的乐园,而三味书屋则是( )的私塾。

  9.鲁迅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对比,书屋和书屋后面小园的对比,先生的入神读书和儿童偷偷作游戏的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0.讨论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的态度及感情如何?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名人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二、快速阅读课文

  (大约3500字)

  三、合上书,快速回想课文内容

  提问:1、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

  2、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

  3、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

  板书:乐园

  四、分组讨论

  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

  五、用自己的话来总结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六、提问

  1、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2、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小结:“童年是夜空中偶然闪烁的星星,虽不十分耀眼,却透漏着永恒的生命力。”

  “童年是半空里的风筝,整天飞行在嬉笑中。”……

  所以当鲁迅一天天的长大,他不得不同他的乐园告别上学去了。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小孩子被押解着,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上学的情形。他能适应得了学校生活吗?

  六、快速阅读“我”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百草园是我用回忆美化了的乐园,三味书屋却是我生活了七年的学堂。

  板书:学堂

  七、小组讨论

  1、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于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好奇心)

  2、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活比较枯燥,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习,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

  3、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

  板书:成长。

  4、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

  八、巩固

  下面我们再一次认真看课文,请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九、练习

  下面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去,文章写得非常美,我们大家找一个值得你学习的句子,模仿它写一段话

  十、拓展

  学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鲁迅的童年与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活泼、天真、好奇、求知欲强等)

  【板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乐园   学堂

  成长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7

  课堂教学设计Ⅰ

  一、教学目标 

  1.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突出中心的写法。

  3.学习抓住特点,具体而有序地描绘景物的写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本文以空间顺序的变换为序进行记叙,其用意是什么?

  分析:从标题即可看出,本文写了两个地方:即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在头绪纷繁的儿童生活中撷取了这样两个生活片断,其用意是以百草园中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与三味书屋枯燥、呆板、压抑的书塾生活进行比照,既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的天性,也表达了对封建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的不满。这种安排结构的方式,正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

  2.本文哪里运用了插叙手法?

  分析:作者在记叙百草园的景物时,插叙了一段有关美女蛇的传说,使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色彩。这段传说引起了作者的担忧、幻想,也使作者总结人生的经验、教训。这些心理完全符合儿童的特点,因此使人感觉到百草园更是一个充满无限情趣的乐园。

  3.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分析:在作者幼小的心灵中,百草园是一个有着无限乐趣的自由天地,因此作者对笔下的百草园进行了尽善尽美的描绘。虽然在成人眼中,百草园其实只是一个荒草园,而在儿童的心目中却有无限趣味。

  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一组互相关联的语句,介绍了百草园中十五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多姿多彩、情趣盎然的美丽图画。

  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不惜重彩重墨,作者笔下的百草园是一个色彩明丽的世界。例如“碧绿”、“紫红”、“长吟”、“低唱”、“弹琴”等词语的运用,表达了从儿童角度观察的,都是一个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乐园,极符合儿童心理。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关于本文的主题,历来是专家们探讨的课题。有人认为作者是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摧残,有人认为本文只是作者对儿童生活的回忆,并无批判之意。我们认为:作者确定是在回忆儿时生活,包括三味书屋的生活片断。尽管它完全不同于百草园的生活情趣,但作者也描述了三味书屋的一些有趣的生活及对先生的怀念。从客观上也流露出一些对封建教育内容及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

  5.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在此文中写出了几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

  分析:写出了五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问“怪哉”虫——这是不可以的;单调的学习生活,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去被先生批评;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课上的意外收获——画的成绩却不少了。

  6.在这五个方面中使作者最反感的是什么?

  分析:第一是问“怪哉”是怎么回事。先生说“不知道”,而且脸上有些怒色了。“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他)决不至于不知道……及是不愿意说。”——这是对压制学生求知欲的不满。进了三味书屋就要非礼勿言、非礼勿视,一心只读圣贤书。可是少年鲁迅却问了读经以外的“怪哉”虫,这在老师的眼里简直是左道旁门,所以不予回答,而且有怒色了。第二是读书的内容和形式。老师“大声道:‘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这书读得多没劲呀,是在老师的压力或命令下读的。读的又是什么内容呢?有的宣传“仁”这个虚伪的封建道德;有的低级趣味地取笑别人;有的宣传迷信风水;有的拼凑起讲古代税法的话。这些令人难懂而又无用的书,读不成句,读错了也没有人纠正,只有死记硬背。学生怎能感兴趣呢?这和百草园中的生动活泼的生活真是大相径庭!

  7.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

  分析:当鲁迅提出“怪哉”虫的问题时,老先生有些“怒色”了,答以“不知道”!当孩子们到三味书屋后的小园中去玩而被老先生发现时,只不过是“瞪几眼”,大声道:“读书!”当学生惹他生气时,他有戒尺,但不常用;他可以让学生罚跪,但他也不常用。当他自己读书读到得意处时,他就微笑起来,将头仰起,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些都可以看出来,寿镜吾老先生秉性慈祥,酷爱读书,鲁迅先生是尊敬的。可是他不自觉地为旧制度效劳,是旧教育制度的忠实执行者。他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他没有像长妈妈那样能够抓住儿童的心,他也没有像闰土的父亲那样耐心诚恳地回答儿童提出的问题,而是不看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拒绝学生的提问,泯灭他们的求知欲,这些都是错误的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尽管如此,他在塾师中是比较好的,对学生还“和蔼”,不常用戒尺与罚规。他尚且如此严格遵守封建教育制度,更何况其他人了!所以鲁迅先生在“恭敬”他的同时,也给予了恰如其分的批判与否定,以此来否定三味书屋的生活,否定旧教育制度,寓意是十分深刻的。

  8.三味书屋的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

  分析:结论很明显,三味书屋的教育是失败的。首先学生不喜欢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再有“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从自己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还有“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自己也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地位了”——从同学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它培养出来的人,正是这种逐利趋势之徒,旧制度的维护者与社会基础。这样的批判是很深刻有力的。

  9.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什么特点?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枯燥无味,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了解作者生平以及作者选编《(朝zhāo)花夕拾》时的思想感情。

  鲁迅,本名周树人,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他6岁时入私塾,12岁进三味书屋读书。21岁去日本学医,寻求救国之路,后为拯救国民的精神,毅然弃医从文。他以犀(xī)利的笔,战斗在反帝反封建的最前列,成为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于1936年在上海病逝。他给我们留下了八百多万字的文学巨著,成为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是作者在厦门大学图书馆的楼上写的。鲁迅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回忆起童年的往事来了呢?又为什么要回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呢?原来,“三·一八”惨案以后,北洋军阀政府通缉鲁迅,他被迫离开北京到厦大任教。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然而鲁迅一贯主张的却是:“……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因此,即使困守在厦门大学,也总要“做一点事”。做些什么呢?他针对着当时文化教育在全国泛滥的封建复古的逆流,如:“尊孔读经”,小学生必须读“四书五经”等,以追怀往昔来予以回击。鲁迅曾说:“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的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虽然他也许不过是一条虫)下。”鲁迅先生在“只剩了回忆”的困境下,仍在自觉地战斗着。

  (二)朗读课文,导入  新课。

  1.提问: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作者认为在百草园中有无穷的乐趣;三味书屋的生活则是枯燥乏味的。

  文章先后写了两种生活,第一部分(1至9段)写的是“我”在百草园中获得的无穷乐趣。第二部分(10至24段)写的是“我”在三味书屋中枯燥的读书生活。这就是本文的大体结构。

  2.集体朗读课文第1段。

  提问:文章一开头介绍了什么情况?回答,文章一开始就扣住题意,介绍了百草园的位置、来历以及现在的归属。

  怎样理解“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一句。“似乎”、“确凿”两个词用在一起,好像是矛盾的,实际上精确地表达了作者特殊的心情——对百草园怀恋的深情。百草园确实只有一些野草,因此用“确凿”;但这个百草园只是童年留下的美好的印象,也许还不那么确实,因此,“确凿”前面又用了“似乎”。“只有一些野草”尽管可能有不确凿的地方,那是“我的乐园”倒是确凿的,“但……却……”表示语气的急转。

  第1段是课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层,写百草园是“我”童年时代的乐园。

  3.默读课文第2段(或听录音),思考:(1)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2)作者是怎样写这些景物的?(3)为什么作者能把这些景物写得具体、真切、生动?(4)读了这段文字,你对百草园有怎样的印象?(学生可在书上划线作记号,准备回答。)

  提问: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回答: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提问:作者用了哪些确切的词语来描写这些景物的?(出示小黑板,指名学生上黑板在括号里填上确切的词语。)

  板书设计 (写在小黑板上)

  百草园里有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春季(写在小黑板上)。作者描写春季百草园景物的方位是由低处到高处,写的是静物。

  在百草园里听到鸣蝉长吟声,这是什么季节了?夏季。作者描写夏季百草园写的是动景,方位是由高处写到低处。

  在百草园里能听到蟋蟀弹琴,该是什么季节?秋季。

  记叙百草园春夏秋三季的景色,井井有条,但又错综交织,浑然一体。作者是用什么句式把它们联系起来的?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勾画园中景色。用了两个“不必说”,这撇开的说法已经勾画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生趣盎然的百草园景物图。紧接着用“单是”一词提起,强调了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那儿还有惊险的蜈蚣,有趣的斑蝥(动物),还有何首乌、木莲色味比桑椹好,形如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的覆盆子(植物)。

  提问:在描写百草园景色时,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回答: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齐读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齐读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提问: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写得有声有色、亲切感人?回答,小结:这是作者对百草园景物作过细致的观察,熟悉并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在描写中又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童年乐园的热爱之情。

  齐读课文第2段,读后说说你对百草园有怎样的印象?回答:百草园有美好的景色,无穷的乐趣。

  教师小结:第2段里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描写百草园景色(写在大黑板上)和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处处表现出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朗读时要注意语调,要能表现儿童的情趣。)

  学生轻声读课文第2段,加深印象,迅速记忆,争取背诵。

  学生试背课文第3~6段并思考:这儿写了什么事?回答:写了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这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三层。

  这故事是带有神怪色彩的民间传说,结局是美女蛇被制服了。听讲这个故事,符合儿童喜爱惊险故事的心理,是儿时的一种乐趣,也是百草园是“乐园”的一个原因。(另一说法可供参考:作者写美女蛇的故事是要人们理解“我觉得做人之险”的道理。处在1926年的黑暗时代,要时时防备暗中有人算计;更要善于识破“美女蛇”那样伪善狡猾的敌人。这里作者横刺一枪,以“旧事”讽刺“时事”。)

  4.让学生齐读课文第7、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两段写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写了雪天捕鸟,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

  (2)让学生默读课文第7段,同时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

  教师小结: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3)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第8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那么实在,那么具体。

  5.指定学生朗读第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其内容都是在百草园中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以此来推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理。

  (2)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一段用猜测、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达了童年的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感情。

  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这里能够自由地观赏自然景物;这里能够听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常常被这种猎奇的心理驱使,想在百草园中寻得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里可以学到捕鸟本领;这里还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决不能做的把戏——毁墙根、投砖头、跳栏杆……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泼的,带有探险意味的,这怎能不是儿童的乐园呢?离开它又怎能不恋恋不舍呢!

  6.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11、12两段,边读边考虑:

  ①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②“我”对三味书屋和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三味书屋的陈设单调、沉闷。三味书屋给作者的第一个印象就是“黑油的竹门”,多沉重、压抑的颜色,它与百草园中的“碧绿”、“紫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屋里的陈设就更单调了,只有匾和画儿,不像百草园中生机勃勃。鲁迅先生对这里极为熟悉,寥寥几笔,使读者对三味书屋的环境、陈设有如目睹。

  “我”对三味书屋的主人——寿镜吾先生是很尊敬的,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下面两点说明,供教师参考,不一定给学生讲)

  方正、质朴,有两件事可以证明。他的儿子洙邻做了黑龙江省的一个县官,差人给他父亲送来银子,他当着来人大骂儿子是“畜生,不听话!”因为他反对清政府,不叫儿子做这个政府的官。他也很爱国,一生不买洋货,也不照像,认为那是洋玩意儿,他就是这样“方正”而不“圆通”。

  博学:在清朝,一个私塾先生能够不查秘本、空手点完《四书》就算一位大学者了,而寿镜吾老先生教《四书》、《五经》是得心应手的事情,要求学生又严格,当然是闻名遐迩了。

  (3)由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12段至末尾。(一人读“我”的语言,一人读先生的语言,一人读叙述部分)

  教师提示:对19段,要注意引号里的句子句逗。应该是这样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上九,潜龙,勿用”。“厥上,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

  7.引导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提问:作者把情趣盎然的百草园和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对比着写,表达了什么样的中心意思?

  讨论,回答。教师小结:作者通过对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写,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索各种知识的广泛兴趣,揭露、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

  附:有关注解

  三味书屋名称的内涵:三味书屋是绍兴城内新台门寿怀鉴(字镜吾)先生寓所内的一间房子,用为书塾。“三味书屋”其中的“三味”之意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引自寿镜吾之子寿洙邻写的《我也谈谈鲁迅的故事》)句中的醯是醋,醢是用鱼肉做成的酱,醯醢泛指佐餐的调料。书屋柱子上还有一幅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8

  [ 学习目的]

  1. 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2. 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3. 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重点难点]   景物描写、对主题的理解和一些疑难词句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读一读”中的字音。

  2.自看并理解注释中的词语。

  3.阅读课文,质疑。

  4.思考:研讨与练习。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学生已学过鲁迅的作品《风筝》,可以用提问回忆的方法回顾已学过的有关鲁迅的知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导语 。

  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里面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感情,阅读时要细心品味;文章写景状物、叙事写人真切具体,要注意揣摩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

  三、正课

  1.听课文录音。

  1.提问: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讨论并归纳: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从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讨论并归纳:

  (1)百草园: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2)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完。    

  (3)过渡段:第9自然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

  3.提问: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4.提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老师提示引导并归纳)

  (1)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2)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

  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声:长吟、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3)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地写动物;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

  (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5. 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写景的妙处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1.2,二、1.

  2.完成第一课时补充作业 。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第一部分。

  1.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

  2.问: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下面一段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冬天的百草园。 

  4. 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5. 捕鸟 。

  6.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四、小结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五.阅读课文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

  1.学生齐读过渡段。

  2.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3.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4.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问:第二部分一开始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讨论并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5.问: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至于这种态度是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6.问:“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7.问: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合理就行。主要让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8.问: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有理就行。

  9.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让学生讨论“研讨与练习”:一题的3小题)

  四、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现了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生活。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2.做第二课时补充作业 。

  第三课时

  这节课的任务是:

  一、 让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讨论课文中的问题。

  二、 订正作业 。

  三、 作相关的补充练习。(如课后的练习和练习册上的练习)

  第一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不必说    的菜畦,      的石井栏,      的皂荚树,     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螯,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在文中的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

  2.对“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的作用有四种理解,正确的一句是(    )。

  A.表明前后内容并列,都有趣味。

  B.表明可写的内容很多,前面的略写,后面的详写,是为了突出后面“单是”的内容。

  C.表明前面的内容是次要的,后面的内容是主要的。

  D.表明前面的内容不需要说,只需要说“单是”后面的内容。

  3.这段百草园的景物描写层次清楚。从描写的对象上看,先写     ,后写     ,再写     ;从描写的范围看,是先写     ,再写     ;从感官的角度看,既有视觉又有      、     、     。

  4.这段文字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百草园的特点?

  答:

  5.少年时代的作者,把百草园看成“我的乐园”这是因为(    )。

  A.百草园中的草木虫鱼有的色彩鲜明,有的形态有趣,有的叫声动听,这些景象都吸引着他的好奇心。

  B.他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生活。

  C.他不愿意学习文化知识,把枯燥的学习环境和百草园相比,更觉得百草园是乐园。

  D.在百草园里有各种动植物,有美女蛇的故事,能够捕鸟。

  6.模仿文中的比喻旬和拟人句各写一个句子。

  比喻句:

  拟人句:

  第二课时补充作业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荫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自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鹏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1.用一句话概括上面语段的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                           ,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3.文中写<千家诗>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引用很多古人描写春夏秋冬四季风光的名句,你能另外再默写四句吗?

  春:____________________

  夏:____________________

  秋:____________________

  冬: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一课时补充作业 :1.略 2.B 3.植物、动物、植物;整体、

  局部;  听觉、触觉、味觉。4.有无限趣味5.B 6.略

  第二课时补充作业 :1.读书给了我学生时代生活的乐趣2.<千家诗>使我的童年生活丰富多彩  比喻3.风物美  意境美  色彩美4.略。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9

  【设计思路】

  语文教学中存在一种弊端,就是“满堂灌”。一般的语文教师象“广播员”,照本宣科,从头讲到尾,学生听得恹恹欲睡。好一点的语文教师象“相声演员”,口若悬河,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其共同点是,把一篇课文,掰碎了,嚼烂了,喂给学生,而学生却不会自己吃,吸收能力,消化能力都很差。这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根本原因。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实行“启发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启发式不等于提问式、问答式,关键在于要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让逐步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分析、自己解答。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篇课文写了什么,而且应该让学生知道是怎么写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

  本教案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设计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重点,深入浅出,细致分析,整体把握,一定要避免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不得要领。第一部分要详讲,第二部分可略讲。

  【导语设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一定会由许多趣事,令人回味无穷。你能讲一讲你的童年趣事吗?(指名几个学生回答)下面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看看他是如何写自己的童年趣事的。《朝花夕拾》这个集子的名称就很有艺术性,“朝”本来是指什么,这里指什么?(早晨,童年)“夕”本来指什么,这里指什么?(晚上,成年或老年)

  【解题思路】

  首先,看看这个题目有没有主语?

  (省略了“我”)

  其次,根据题目,可以知道“我”的活动范围在哪里?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再次,想一想,作者会从哪几个方面去写。

  (找几个学生回答)

  从题目的示意中可以看出三点“可能”:第一,可能告诉我们百草园是怎样的一个园子,鲁迅先生小时候在百草园的生活是怎么样的;第二,可能告诉我们三味书屋是怎么样的,鲁迅先生小时候在那里学习情况如何;第三,还可能告诉我们,他是怎么样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

  《我的老师》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是写作者小时候的事情,时代背景有何不同?

  (一个是解放初,一个是清朝末年)

  【朗读设计】

  1、范读。

  (如有录音带就放录音带)

  2、指名几个学生分别朗读。

  (重点段落要让学生反复朗读)。

  3、体会上面的猜测对不对,以加深对审题的认识。并思考如下问题:课文分为几部分?你对“百草园”的印像如何?

  (朗读完后,找几个学生回答。对第二个问题不要求答案一致。)

  【讲读设计】

  一、分析“百草园”部分

  “百草园”其实是一个很普通的荒凉的园子,似乎连花也没有一株。但是,我们读了以后并不觉得荒凉,而是觉得十分有趣,这是为什么?下面我们来看看鲁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

  1、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百草园”?

  (1~8)

  2、从哪些方面写的“百草园”?有什么变化?

  (按四季变化来写,先写春、夏、秋季,后写冬季)

  3、第一自然段写了些什么?

  开门见山点题。

  为什么用“相传”二字?

  (不肯定,可能是小孩子自己取的名字)

  为什么会卖?

  (因为他家后来破落了,一家人离开了故乡)

  “那时”、“现在”两个词,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

  (交代了时代的变化)

  那时──,我的乐园;现在──野草。

  “似乎”与“确凿”连用,不矛盾吗?

  (真不相信,“我的乐园”怎么只有些野草呀?!所以作者用了“似乎确凿”。越是不相信它有这么大的变化,越是说明“我”对百草园的热爱和怀念。)

  百草园里“只有一些野草”,为何“却是我的乐园”?下面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乐园”的。

  4、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春、夏、秋季的百草园的?(2~8)写了些什么?

  ⑴ 先朗读第二自然段,分析第二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中心句是什么?

  (单是……无限乐趣。这也是本文的“文眼”所在。)

  写了些什么?有什么变化?

  “不必说……也不必说……”

  (略写,但很生动)

  记叙的次序和方位怎么样?记叙的对象又有什么区别?

  “不必说”:方位──地面上。次序──由低处到高处。对象──植物。

  “也不必说”:方位──空中。次序──由高处到低处。对象──动物。

  “碧绿的”、“光滑的”、“高大的”、“紫红的”是什么语法成分?

  (定语)

  “鸣”是什么用法?

  (动词作形容词用,作状语)

  动词跟名词的搭配有何特点?

  (非常恰切:鸣蝉──长吟;黄蜂──伏;云雀──窜)

  本段着重写的是什么?

  (泥墙跟──无限趣味。紧扣题目)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以点带面,局部代表全局,整个百草园更是──趣味无穷)

  写了些什么?有什么趣味?

  (动物,植物,我的活动)

  “低唱”、“弹琴”是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

  在泥墙跟一带的描写与前面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插写了“我”的动作)

  写这些有什么好处?

  (少年的“我”对大自然里的东西的热爱)

  有什么特点?

  (细腻的动作描写:翻,按,拔,摘)

  你读了这一段是不是觉得有趣?再读一遍。

  ⑵ 第三自然段是过渡,承上启下。

  ⑶ 第四、五自然段写了什么?

  (听长妈妈讲故事和得到的教训)

  ⑷ 第六自然段写了什么?

  (写“我”的心理活动)

  “觉得做人之险”是他小时候的想法吗?

  (不是,是指1926年的黑暗时代,鲁迅所处环境的险恶)

  写“美女蛇的故事”有何深意?

  (实际上是用“旧事”来讽刺“时事”,向敌人猛投一枪)

  5、冬季的百草园怎么样?

  (比较的无味)

  真的“无味”吗?

  (不下雪就无味,下雪就有味: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着重写捕鸟的过程。写得生动有趣。)

  第七自然段写的什么?有什么特点?

  (捕鸟的经过)(动作描写)

  哪些词描写捕鸟的动作?

  (扫开,支起,撒,系,牵着,走到,拉)

  这些动作能否颠倒?

  (不能。因为它是捕鸟的连续性动作)

  捕鸟是否有趣?

  (再读一遍)

  那么写百草园突出了什么特点?

  (有趣──乐园)

  第八自然段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润土的父亲)(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对劳动者的智慧的崇敬)

  二、学习“三味书屋”部分

  1、朗读这一部分,并思考:这一部分主要是写什么?

  (读书生活)

  2、第九自然段写了些什么?

  (要去读书了)

  这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过渡)

  哪些词句表达了“我”对百草园依依不舍的怀念之情?

  “不知道”表明什么?

  (小孩不懂事)

  “最严厉”表明什么?

  (封建时代书塾令人生畏,对儿童没有吸引力)

  三个“也许”和两个“我的”表现了什么?

  (对百草园依依不舍的怀念之情,正反映了“我”对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生活的热爱。)

  3、第十自然段写了什么?

  (学校,环境──竹门,匾,画)

  这些陈设使我们有什么感觉?

  (陈设古旧、气氛沉闷、冷清)

  突出写这些有何用意呢?

  (这样一个环境,正好和百草园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越是写三味书屋的陈设古旧,气氛沉闷,就越是突出了百草园生活的乐趣。)

  你觉得那里的学习生活会怎么样?

  (很枯燥,很单调)

  4、第十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老师和我的态度)

  5、第十二──十六自然段写了什么?

  (学习情况)

  学习方法怎样?

  (极其死板)

  学生向老师提问题,老师是什么态度?

  (很不高兴,有怒色)

  教师的态度说明什么?

  (这是对封建学校学习方法的真实写照。那时的学习方法是极其死板的。)

  学习内容是什么?“只”表现了什么?

  (非常单调)

  学习内容说明什么?

  (无用、乏味、难懂、庸俗)

  6、第十七──二十三自然段写什么?

  (我在学校的表现)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做些什么?

  (一是到后园里玩,一是画画儿)

  作者写这些是什么意思?

  (对这种学习生活的不满和反抗)

  描写后园用了哪些动词?

  (爬,折,寻,捉,喂)

  7、为什么要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放在一起写?

  (互相映衬,鲜明对比)

  三、讨论

  为什么作者把一个荒凉的园子写得这么生动有趣?

  (鲁迅在这篇有名的散文里,以生花的妙笔,充分地描绘了自然的乐趣,把一个荒凉的普通的百草园写得花团锦簇,有声有色,刻画了天真无邪的儿童心理,所以特别能够吸引人,特别感人。)

  这么写的用意是什么?

  (任何人写文章都是有感而发。这篇文章里,鲁迅表达了酷爱自由自在的生活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封建教育的憎恨和批判。)

  【写作训练】

  1、请把“菜畦、石井栏、皂角树、桑椹”分别写一段话,要突出“趣”字。每组写一种,集体讨论,派代表上台发言。

  2、记一次春游或秋游(题目自拟)。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10

  自由的生存,永远的神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实录

  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   张五芳(213200)

  [教学设想]

  《自由的生存,永远的神往》是系列口语交际活动——做一回小记者中的一个部分。之前,我们刚刚学了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明确了作为记者和答者必须符合的条件和要求,当堂还进行了对“二○○二年江苏省奥数竞赛一等奖”同学的采访训练。基于学生对真正的采访,记者答问没有实践的经验,所以此节课效果不佳。洪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在《做一回小记者》后安排了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图到三味书屋》,这是一篇经典之作,大部分学生在新书发放的第一天就已经拜读过了,如果,还是采用老式的分析法来上课,也许不能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加之鲁迅的作品往往因为文浅意深而不容易被学生一下子接收,改用“记者答问式”的学法可能更能促使学生走近鲁迅与文本作者进行直接对话,乃至于走进他的心灵。《自由的生存,永远的神往》一课还为“记者采访”的下一环节——走出校门采访一位名人或普通人作了模拟的准备,只要教师调控得当,学生尽力而出,必然会取得“教学相长”的效果。

  [采访准备]:

  (一)复习《做一回小记者》,了解记者采访的基本要求:

  记者                         答者

  了解对象                     耐心倾听

  问题具体                     有针对性

  自信放松                     从容大方

  (二)分组分角色

  1、2组的同学当记者;3、4组的同学及老师当鲁迅(成年)。

  (三)访前准备

  记者:(1)筛选问题;(2)提问要有层次,如由浅入深或由作品内容到作品艺术到作者本身等;(3)组长推选本组平时不爱表现的同学,给他心理鼓动,“勇”当小记者!

  鲁迅:(1)精选答案;(2)熟稔课文,有备无患;(3)回答时的神态、举止、内容均要与文化名人鲁迅相仿;(4)先后扮演鲁迅的同学要口径一致,因为你们是“鲁迅”。

  [采访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在自由的心灵里,世界是美好的,诡秘的,甚至是魅力无穷的。在少年鲁迅的心灵里,百草园是丰茂的,有趣的,甚至是知识充足的。百草园是少年鲁迅的儿童乐园、生物园地、知识宝库;三味书屋也带给他无尽的回忆。让我们用记者采访的形式。走近鲁迅、走进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与鲁迅先生作一次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

  二、采访过程:

  记:鲁迅先生,很高兴有今天的“一面”之交,更高兴与你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据说你把自己的一些回忆性散文收录在《旧事重提》中,为何

  又改名为《朝花夕拾》?

  鲁:《旧事重提》收录的都是我童年及少年时代生活情形。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只能来个“朝花夕拾”。

  记:《朝花夕拾》共多少篇?分别是什么篇名?

  鲁:10篇,分别是《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记:看来你对童年生活有着深刻的记忆!我想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篇向你探讨几个问题。

  鲁:行!

  记:你把百草园比作“乐园”,它“乐”在何处?

  鲁:它曾给我带来丰富的动植物知识、观赏之乐、口舌之娱!

  记:前天,我读了《梦回“百草园”,梦回“三味书屋”》,您自己在一开头时也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一个只有野草的园子,何足以乐?

  鲁:你的问题很有价值,它又勾起我对往事不尽的记忆。是的,百草园中多的是野草,然而,在少年时代,百草园是我唯一的、也是最自由的

  嬉戏场所。在此,我饱览了缤纷的菜蔬;品尝过紫红的桑葚,更有探险猎齐心理的满足——那就是按住斑蝥的脊梁让它喷出烟雾;徒手掘出何首乌,考证它是否像人形,是否吃了能使人成仙。这些都是我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但其中也不乏我在成人之后,在面临现实的复杂、沉重、压抑中对过往生活的一种美妙幻想,也许真正的百草园没有我描绘得那么美,可能是“距离产生美感”吧,也或许是人性的本然。总之,“百草园”是我永远神往的精神家园。

  记:百草园中还有别的趣事值得你回味吗?

  鲁:那一定是冬天捕鸟了!

  记:你曾经捕到过鸟吗?

  鲁:也捕到过几只,但终究捕获不多,至今还是一种遗憾!(笑)

  记:你遗憾的是什么?

  鲁:润土父亲在教我捕鸟的同时也教给我实际的技能,并教导我做事要耐心、细心。而我却常常因为操之过急,导致收获很少,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记:做事要耐心细心,也是我们必须培养的品质,谢谢你提醒我们。(笑)然而,百草园如此美丽又富有乐趣,却也有凶险的地方——美女蛇的出没,你怎样看待美女蛇的故事?

  鲁:对美女蛇的故事,有许多人认为是一种迷信,而我却是宁肯信其有的。美女蛇当然是不可能遇到的,但像美女蛇这样的人却是常常会遇到的。“美女蛇”的故事,自然是长妈妈希望“我”对待类似这类凶险之人时,要有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美女蛇的故事”教给我最初的人生经验。

  记:后来,你不得不离开百草园了,你当时的心情如何呢?

  鲁:我希望大家和我一起来体验当时的心情,朗读第9段。

  记:(朗读第9段)

  记:你能描绘一下你的私塾先生的模样吗?

  鲁:他长得高而瘦,须发花白,戴着大眼镜。

  记:先生都让你们做些什么事?

  鲁:读书、习字、对课。

  记:先生教给你们的书都懂吗?

  鲁:大部分不懂,唯有对对子,方能引起我的注意。我从对对子中习得了不少知识,寿先生也因此而比较喜欢我了。

  记:对你提问“怪哉”一事,寿先生没有给予回答,你认为是他不会回答,还是不愿意回答?

  鲁:应该是不愿意回答吧!过去的教育,都是让我们读经、史、子、集之类被视作是正规的书,对“怪哉”这类旁门左道的问题,先生是拒绝回答的。

  记:你刚才提到“教育”,那么你怎样看待你的先生,怎样看待当时的教育制度?

  鲁:寿镜吾先生是一个宿儒,对他我还是相当敬重的,在他那儿,我学得了不少书本知识,这为我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他还很和蔼,这从他有戒尺而不用,有罚跪的规矩而不使上可以看得出来。至于当时的教育制度,它只顾传授书本知识而不考虑儿童身心发展及生活体验,严重束缚了孩童富于想像的头脑和心灵。它用时也束缚了授课老师的手脚,使他们连“怪哉”之类的问题也不敢作答。对当时的教育制度我是不满意的,这从百草园自由生活与三味书屋乏味生活的比照中也是可以看出来的。

  记:你说得太好了。我们可否这样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要来揭示旧的教育制度的弊端,进而表达您儿时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情?

  鲁:可以这样理解。甚至可以说,“百草园”不仅是我儿童时代的游戏场所,更是我成年之后,回首遥望家园时的一种精神寄托。百草园,永远是我一个美妙而神奇的梦想,在那儿,我可以自由的玩耍、嬉戏、猎奇、生存;百草园永远是我心弛神往的精神乐园,在那儿,我可以在游戏中体验到成长与成熟的快感!

  记:鲁迅先生,你说得太好了!你诗化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一个充满灵气而又富有纯美人性的你!那么,从文章本身来看,你最得意,最拿手的

  是哪一段,为什么?

  鲁:不敢谈得意,许多人都来信询问我对文章第2段的写法,你们的课本上也注明要背诵这一段,我就谈谈这一段吧。(1)从表达上看,描写

  与议论相结合;(2)从表现手法上看,我用“不必说……也不必说……

  单是……”的句式来描写百草园春、夏、秋三季景色,其中“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这一议论句,由面而点,打开了百草园的生物世界之门。我还调用了读者的多种感官(视、听、嗅、味、触觉),让大家跟我一起体验童年生活的美好神奇。(3)从语言上看,我尽力调用描写色彩的词汇;句式长短交错;读来音韵

  和谐。你们可以尝试着与我一起来朗诵第2段!

  记:(朗诵)谢谢!

  四、总结采访得失:

  师:感受着同学们的采访热情,我止不住也要做一回记者。请问,经过这次模拟采访,你得到什么启示?

  生:好文不厌百回读。用记者采访的形式,使我对课文有了新的认识。如真因为鲁迅保持着天真无邪的童心,才有《一面》中对青年人关怀的热情。

  生:生活无处不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昨天老师让我向同学作采访,写采访稿时,我还一头雾水。现在我知道采访,不仅可以对今人今事,也可穿越时空,与古代人,未来人作心灵的对话!

  生:我终于明白了作为记者所必需具备的要求和素质,充分占有被采访者的查关资料;热情、大方、不出怪问。

  生:我很遗憾,自己作为“记者”没有勇敢地站出来直接面对“鲁迅”,下次还有这样的机会,我一定会争取的。

  生:……

  师:鲁迅先生在答问中提到“教育”的事,那么你怎样看待现行的教育制度及老师?

  生:现在的教育主张我们自主、合作学习,我很喜欢。

  生:综合实践活动也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这很受我们的欢迎。

  生:大多数任课老师都能书本结合生活,让我们在课堂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运用知识!

  生:我希望家长和老师对我们的期望值不要太大!

  生:……

  师:同学们感触良多!期望值太大的问题,也许正是现行教育里的一个弊端,作为老师我一定要争取转变观念,合理要求学生,为大家营造

  一片宽松、自由、民主的学生环境。

  五、收束全文:

  师:一座百草园就是一个生物世界;一间三味书屋就一所综合学校;一篇经典名作就是一座知识宝库;一位优秀作家就是一本心灵之书。鲁迅,一个伟大的名字,它是形式与内容、行动与思想、精神与人格的完美结合体!让我们以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切入点,去读更多的有关鲁迅的文章,尝试着从采访长妈妈、寿镜吾、阿累、闰土等一系列人物的过程中,更广更深的了解鲁迅,以习染他高尚的情操,伟大的人格!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11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掌握下列词语:确凿  蟋蟀  鼎沸  桑葚  收敛  骨髓  叵测  人迹罕至  倜傥

  2.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

  3.学习状物、叙事、写人的方法,特别要注意学习百草园中景物描写一段能够抓住景物特点进行多角度有序描写的方法。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3.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4.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德育目标

  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知识的童心。

  【重点难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3.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设想】

  1.结合鲁迅童年生活,导入对课文的分析,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从课文本身出发,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思想考虑,学生理解到一定程度即可。

  3.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4.教学准备:

  学生:阅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大意,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准备录音磁带,多媒体教学课件。

  5.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放一段音乐《童年的小摇车》)同学们,歌曲《童年的小摇车》中“那一天,妈妈问我,童年最难忘的是什么?在朦胧的记忆中,难忘那小小的摇车”向我们展现了难忘的童年生活,是的,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体验,也会有小小的烦恼。无论怎样,只要我们打开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灿烂的春光中有无限的童趣,无味的寒冬中有亮丽的风景,自由的嬉戏中有烂漫的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缺乏快乐,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

  2.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6岁入私塾,12岁进三味书屋读书。教他的老师是寿镜吾先生,寿老师自20岁考取秀才后,就没有再参加乡试,决定继承父业在三味书屋坐馆教书,长达60年之久。鲁迅对寿镜吾老师很尊敬,他在南京读书、东京留学的时候,每逢回家,常到三味书屋看望他的老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

  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3.《朝花夕拾》的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为早上开的花,到傍晚才去采摘。比喻青少年时代的生活情景到晚年回忆。

  二、题解: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有以下的含义:

  1.“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百草园”“三味书屋”点名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很明显就是把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内容。

  2.全文叙写了作者童年两处的生活片段。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

  3.表明了作者由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三、整体感知

  1.文章(1-8)叙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10-24)叙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9)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启下为主)

  2.细读课文,边读边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衬托关系,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②对比关系,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和谐统一的关系,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四、课文研讨之一

  1.百里草园里有哪些好玩的东西?

  ①(2)有趣的动植物;②(3-6)神奇传说-美女蛇的故事;③(7-8)雪地捕鸟。

  2.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引起下文回忆描写百草园。

  “似乎确凿”没有矛盾。前者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是对这断定内容的犹豫与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者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3.第2段作者写了十六种景物:莱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①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②碧绿、光滑、高大、紫红。③共性都是静物。

  ★“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行为,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①鸣蝉、黄蜂、叫天子。②长吟、伏在菜花上、直窜向云霄里去。③都是动物。

  ★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有哪些趣味:①先写动物,后写植物。②有无限趣味的原因: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不只是对自然的观察,而是自己动手去翻,去捉,去按,去拔,去尝……觉得更加好玩。增长许多知识……)(四件事)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4.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更加生动、美好呢?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不被大人看得起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供好奇心盛的孩子观赏、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这里的草木虫鸟曾吸引着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鲁迅先生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第二,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

  第三,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先用“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地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因而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4.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小结]第2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是写景的精彩之处。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那么我要强调一点就是请同学们注意学习作者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5.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3至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作用-- 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的叙述上去。

  ★★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带有神怪色彩,结局是邪不压正,美女蛇被制服了。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

  ★★插入美女蛇的故事作用--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

  6.课文第7、8段写了雪天捕鸟,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

  ★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

  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7.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

  第8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实在、具体。

  五、课文研讨之二

  1.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

  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这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其内容都是在百草园中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以此来推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理。

  ★★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

  这一段用猜测、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达了童年的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感情。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2.家里人将少年鲁迅送进书塾里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那时却是怎么想的?这段文字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感?

  让他学更多的知识。他错误地认为是对他过错的惩罚。对百草园的留恋、对三味书屋的惧怕之情。

  3.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启蒙的地方,作者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三味书屋的环境;三味书屋的先生;三味书屋里的学习内容。作者选取了几个片段,从先生来说,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从学生来说,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愿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三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

  ★★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三味书屋的学习环境:“一扇黑油的竹门”,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下面有“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作者描写刚到书屋时对里头的陈设布置首先就充满着新奇的情感,那“黑油的竹门”,“三味书屋”的大匾,“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幅,那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仪式,对未脱孩提稚气的鲁迅,充满着一种不同于百草园戏耍的新鲜感。假如说,百草园是令人留恋的,那么进了三味书屋,则又使他的好奇心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我”对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主要是敬慕先生,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你怎样看待寿镜吾老师?(可以有不同的答案)

  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

  先生则以他的品行“方正、质朴、博学”以及对学生的宽容获得了少年鲁迅的崇敬。文章是这样描写先生的:,他对学生和蔼,在开始严厉,后来就好起来,不失开明,如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仪式。学生溜出花园去玩,并不是不可以,只是去的人“太多”“太久”,就不行了。他不屑于回答“何曰怪哉”之类的怪题也无可挑剔,从不轻易体罚学生,在学生不听话时,戒尺和罚跪“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他有点旧书生的迂腐,他在念书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非常投入的一种声情并茂好的朗读习惯,这并没有给学生带来一点恶感,更没有在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恐惧的阴影。

  4.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描写了读书生活中的哪些乐趣?

  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愿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三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

  从这几个片段不难看出,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少年鲁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哪些地方不满意?

  ①拘束人的礼节:拜鹿一拜孔子,拜先生;②问“怪哉虫”老师不予回答;③读的内容大多不懂。

  ★★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

  六、课堂小结

  1.这篇散文是鲁迅先生42岁“只剩了回忆的时候”(《朝花夕拾》小引)用一颗童心去回忆童年的生活。文中的语言活泼、形象,很值得同学们学习。

  请同学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一组句子,并说说这个句式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不必说数学12道题要做,也不必说英语20个单词得默,单是语文的一篇作文就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您想,我得什么时候睡觉呀!”此句是说学生的家庭作业太多。由此看出这个句式的特点是形容某种事物非常之多。)

  2.童年与少年时的鲁迅是一个泼、天真、好奇、求知欲强的孩子。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成长) 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

  3.本文善于联想。作者写何首乌根而联想到成仙,写传说的赤练蛇联想到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写捕鸟便提到闰土的父亲,写学生读书而提到先生读书等。这些必要的联想,使文章放得开,富有情趣,又收得拢,为表现中心服务,也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多姿多彩。

  【课后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1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

  延吉第二初级中学   谢爱丽  2005、10、18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3、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了解和学习写景的基本顺序和常用修辞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46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

  二、背景知识

  1、作者介绍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文学创作,家庭背景,名言,获得的评价)

  2、关于《朝花夕拾》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选自哪里? 《朝花夕拾》

  为什么叫《朝花夕拾》?谁来介绍一下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含有比喻的意思,指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青少年时的事情写出来

  3、解题

  鲁迅的童年有哪些珍贵的回忆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到这个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用了介词“从……到……”,大家想一想,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呢?

  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写了两个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先写了百草园,再写了三味书屋

  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是什么地方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三、整体把握

  哪些段落是写百草园的呢?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明确:1-8段

  1、百草园在我心中是什么地位呢?最关键的是哪一个句子?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那时”指什么时候?

  2、“乐园”乐在何处呢?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依据来

  A、有趣的景物;

  B、有趣的故事——美女蛇故事;

  C、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百草园是乐园体现在这三个方面,你觉得哪些方面最有趣呢?

  四、品味感悟

  (一)有趣的景物

  1、 我们来听听第二段的范读录音,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你认为百草园里哪些景物写得最生动?为什么?

  2、 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要点:词语方面抓住事物的特点

  描写角度方面形、声、色俱全

  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4、这一段写了这么多的景物,重点是写哪个地方的景物?

  泥墙根一带

  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1).“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

  都是静物

  (2).“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鸣蝉、叫天子、黄蜂

  写的都是动物

  由此可见“不必说……也不必说……”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

  景物到动物

  大家再仔细观察观察,从菜畦到桑葚,在空间高度上有什么变化呢?

  从低到高

  “也不必说”后,鸣蝉到叫天子呢

  从高到低

  5、“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中,哪个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单是……就有……”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我们来看,泥墙根一带依次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按照什么顺序呢?

  从动物到静物

  6、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有什么好处呢?

  体现有趣的景物很多,

  7、能否模仿课文,用这个句式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呢

  讨论,交流

  老师也写了一段,大家来看看

  不必说明亮整洁的教室,干净舒适的食堂,气派漂亮的塑胶操场,也不必说优美动听的音乐铃声,精彩纷呈的闭路电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单是新天地广场一带就有无限风光.

  (二)、

  1、百草园中还有什么值得“我”“乐”的呢?

  冬天雪地捕鸟

  2、请同学们默读第7、8两段,填写下表

  时间:

  条件:

  方法:

  收获:

  经验教训:

  3、下面这段话中准确描写了捕鸟的一系列动作。你能否复述一遍呢?

  _____一块雪,_____地面,用一枝短棒______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些秕谷,棒上_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__着,_____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__,便_____了。

  4、朗读,注意重音(准确生动的词要读重音)

  (三)

  第一部分除了写百草园的有趣景物,捕鸟,还写了什么?

  美女蛇的故事

  大家想想,写这个故事有什么好处?

  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

  五、总结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这么有声、有色、有趣、有味, 而实际上百草园是个什么样子呢?

  老师找到了一些百草园的照片,大家来看一看,

  从照片上看,你觉得百草园真的那么有趣吗?

  其实很普通

  而且作者在文章中也讲了: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是荒园

  1、既然这只是一个只有野草的荒园,为什么作者把它看作是“乐园”,而且写得这么有趣?

  明确:作者很怀念在百草园的生活,这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生活回忆是美好的,

  2、从中也可以看出童年的鲁迅是怎样一个孩子?好奇,热爱自然

  这对他以后的人生道路有没有影响?

  3、作者把平凡的事物写得如此生动,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呢?

  生动的语言

  清楚的层次

  观察地仔细

  真挚的感情

  六、拓展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童年时美好的记忆,鲁迅先生的百草园肯定也勾起了同学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能否说说你心中的那个“百草园“那些趣事呢?

  七、作业 

  写一篇随笔《童年趣事》

  八、教后感

  本次公开课,我选择的是老篇目,我在教学设计时着重考虑的问题就是老篇目新教法,上出新意。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的:首先,让学生深入了解写作背景。由于预备班的学生接触鲁迅的作品很少,对鲁迅的思想没有深入的了解,我不置了学生上网和参观鲁迅公园收集资料,做关于鲁迅的知识小报。学生们做的很不错,大部分小报都是有质量的,这样学生对本文的背景知识有了较深的了解。第二、我自己也参观了鲁迅纪念馆,观看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模型,并实地拍了不少照片,这些图片极大的丰富了课件的容量和可感性。第三、我精心准备了课件,使课件不是局限于代替板书,而是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从背景音乐的挑选到动画的选择,从参考图片到幻灯片的配色设计,都作了精心的考虑,使之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第四、在课堂中设计一些学生活动,如朗读、讨论、即时造句等,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巩固了课堂知识,还使课内知识得到迁移,培养思维活力。

  从课堂中看,课前的精心准备体现出了很好的即时效果,从课堂问答和反馈来看,学生思维活跃,思路敏捷,积极性高。但是课后反思,也发现一些不足,比如,课堂节奏把握还不是非常准确,后面的一个问题还可以更深入的探讨和品读,这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的改进。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13

  一、基础练习

  1、选出下面加粗字注音、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

  a、人迹至(hǎn 稀少)     人声鼎(fèi 水开)

  b、成小球(cuán 凑在一起)   枕而卧(gāo 垫高)

  c、在盒里(lǎn 放)       过去(ǎo 用力弯曲)

  d、无处食(mì 寻找)      总而之(yán 说)

  2、结合语境解释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

  a、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秘密)

  b、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把枕头垫高睡)

  c、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正派)

  d、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后,真是人声鼎沸。(人声喧闹)

  3、下面句中加粗的词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在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先选词填空,再说说这些动词的表达作用: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____(a、现 b、晾 c、露)出地面,用一只短棒____(a、架 b、支 c、撑)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a、洒 b、放 c、撒)些秕谷,棒上____(a、拴 b、系 c、扎)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a、牵 b、拉 c、拽)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a、收 b、拉 c、抽),便____(a、捉 b、逮 c、罩)住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仿照例句,用一组排比句向朋友们简介百草园的快乐生活。

  朋友,百草园真是我童年的“乐园”呀!春天,你看那五彩缤纷、生机勃勃的草长莺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提高练习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6、根据文段内容给文段加一个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段除描写景物外,还写了四件趣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下面:

  ⑴ ________________

  ⑵ ________________

  ⑶ ________________

  ⑷ ________________

  8、文段写景很有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段运用了较多的修辞,选你感受深的一种,先摘出例句,指明修辞手法,再说说例句修辞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段中有许多动词用得精练传神,选其中一例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段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热点考题

  (2004年·苏州市)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走出地平线

  记得少年时代,自己刚刚懂得一些世事的时候,就常常这样问自己:我能够走出地平线吗?站在故乡原野上向四周望去,有一个灰蒙蒙的大圆环绕着我;向天宇望去,也有一个灰蒙蒙的大圆环绕着我。这两个大圆本是重合着的。孩童的时候,看见这个大圆就有了一种庇护感、安全感;后来岁数渐长,便以为它是鸟之笼了。少年人有的是烂漫的奇思,在一个红花黄橘点缀秋光的清晨,我忽然异想天开:走,到地平线外看世界去!

  在村头的土丘上向南眺望,有一个小村子正好坐落在地平线上。我走进那个村子,并没有看见一条灰蒙蒙的线从街中穿过:原来,它还在遥远的天边上。我又继续向它走去,它也继续向后退去,它和我就这样不离不弃,如影随形。我感到了地平线对人的愚弄。它实在是刺痛了一个无知而自尊的少年的心。

  后来,我慢慢地发现:在平地上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高山上就不是;在晴朗天气中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阴雨天气中就不是;孩子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大人眼里就不是;在视力正常人眼里是地平线的地方,在视力不正常者眼里就不是。原来,地平线并不是可以触摸的实体,只不过是一种视感罢了。再往深处去想,它竟是大地对人类的一种安慰呢!球形的大地使每一个人都以为自己的立足点高于别的地方,与这种居高临下的心态相适应,就出现了在你周遭的地平线。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平线,都有属于自己的封闭的圈——由自己建构的环形山,谁想让自己的“环形山”里面积大些,谁就得站得高些,视野越开阔就越看得清地平线。然而,不少在大城市长大的孩子,连地平线也不曾见过。他们平素里放眼环睹,见到的无非是重楼千尺,高墙四壁,人车争路。把地平线还给孩子吧。人。只有感到了圈子的存在,才有可能走出圈子。

  随着视野的延展,当我把视点移向别人,移向身外的广大世界,我郁闷的心似乎八面来风了。原来,地平线竟是以自我为中心览世阅人的产物,是一个人远眺世界的目力极限,只要这个立足点不变,就永远也走不出自己的圈子。以自我为中心。即使你的身躯很魁伟,看到的也仍然是一个圈子;而当你想到身外还有别人,想到别人也在审度这个世界.你就会知道,在别人目力不及之处,你就在他的地平线之外;当你想到这星球上的芸芸众生,每一个人都是视物极限,你又会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每一处都是地平线;当你懂得任何事物都是功与过的双面体,想到儿时虽然没有追上地平线,却凭借它的诱惑,它的前导,走出了父母温暖的怀抱,看到了别处的村落,看到了吹蒲公英的牧童和收获太阳花的村姑,河上人家的粗布帆和缓缓转动的风车木轮,还知道了太阳花又叫望日莲,你又会对地平线表示百倍的感谢了。

  人之所以感受到世界环闭,人生在世如藏身巨蚌之一隅,或许,是他的思想还没有冲破牢笼?

  冲破思想牢笼,就要扩展自己的襟怀,就要想到这星球本是众人的星球。我不敢说,立身于圣洁的珠穆朗玛女神高入云霄的肩上。是否看得见地平线,但是我敢断定,在茫茫星际飞行的太空船上,是决然看不到地平线的。

  12、文中的“地平线”指什么?“走出地平线”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所说的“周遭的地平线”是怎样形成的?下面的理解哪一项不恰当?

  a、地平线的形成,既有地理的原因,又有视觉和心理的原因。

  b、地平线原来并没有,是一种视觉效果,也是一种心理上的感觉。

  c、以为自己的立足点高于别的地方,“居高临下”,形成了地平线。

  d、地平线是大自然的产物,是天和地这两个大圆自然重合的结果。

  14、联系上下文,说说文章两次写儿时追赶地平线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平线”,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b;

  3、“似乎”和“确凿”表面上看是矛盾的,实际上并不矛盾。用“似乎”是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了”,印象模糊,所以用不肯定的语气;用“确凿”是因为“我”对儿时在百草园中的有趣生活至今都记忆犹新,所以用肯定的语气。

  4、c b c b a b c

  作用:这一系列动词,不仅准确地描绘出了捕鸟的全过程,而且写出了儿童捕鸟时那种兴奋欢乐的心情。

  5、示例:夏天,我们来听神奇迷离的美女蛇故事;冬天,我们和小伙伴们一起在雪地上捕鸟去。

  6、示例:五彩缤纷的“乐园”

  7、找蜈蚣 按斑蝥 拔何首乌 摘覆盆子。

  8、提示:文段写景注意动静结合,色彩的调配,高低错落的掩映,将美丽的景色与儿时趣事相结合,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趣味无穷的画面。

  9、示例: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运用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岭、蟋蟀叫声的悦耳动听,表达了百草园给儿时的我无限的乐趣。

  10、如“伏”既写出黄蜂体形的“肥胖”,又写出了它娇憨可爱的形象;“窜”简洁形象地表现了云雀的“轻捷”等。

  11、天真活泼,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热爱自然的少年儿童形象。

  12、“地平线”是一种视觉感受,是以自我为中心览世阅人的产物,是一个人远眺世界的目力极限。“走出地平线”就是跳出自己的圈子,“冲破思想的牢笼”,“扩展自己的襟怀”。

  13、d

  14、说明地平线是一种心理“视感”,是一个功与过的双面体,不断地超越它,就会有不断的进步。

  15、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览世阅人”的,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封闭的圈子,只不过站的高度不同,视点就不同,其目力所及也就不同。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686641284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