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黄山奇松》学习设计方案

《黄山奇松》学习设计方案

甜味剂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黄山奇松》学习设计方案

微信扫码分享

《黄山奇松》学习设计方案(精选17篇)

《黄山奇松》学习设计方案 篇1

  课题名称 黄山奇松  目 语文 年级 五年级 教学时间 一课时(40分钟) 学习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阅读过多篇描写祖国秀丽景色的文章,如《九寨沟》、《西湖》、《泉城》等,他们领略了祖国的秀丽风光,对祖国的风景名胜充满了向往。对于黄山,他们略有耳闻,但对于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神奇秀美,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视野不开阔,缺乏感性认识。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字来写黄山奇松的。 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学习重点、难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奇和美。 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奇”字来写黄山松的。   《 黄山奇松 》(第 二 课时)学习过程描述 学习阶段 学习活动序列 教师行为 (支架、资源、评价等) 课前 活动一 阅读交流   1、搜集你知道的风景名胜地或文物古迹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写了什么。 3、:“黄山奇松“奇”在哪?”围绕这一问题,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4、小组合作完成阅读报告,并上传至m平台     1、在moodle平台建立学习课程,布置课前预习题,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平台上的三个活动,并小组合作完成阅读报告。 2、通过平台的反馈,对学生学情及课前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诊断。 【资源】 1、内容:作品范例 2、形式:文本图片视频 【学习环境】 moodle平台网络环境   活动二 欣赏黄山 之美 1、小组合作,搜集黄山松的图片和文字介绍。 2、搜集古今文人描写黄山的文章。 3、将捕捉到的画面记录下来,在moodle平台与同学分享。 1、通过平台的分享、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对学生进行指导。 2、引发学生资源共享。 【学习环境】 实地与网络结合 课中 活动一 总体把握 1、回顾各小组在moodle提交的风景名胜资料和黄山的资料。(阅读了关于黄山的哪些文章?有什么体会?) 2、小组汇报,交流。 要求:认真听同学的发言,就同学的发言作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 3、了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打开平台的学习记录,引导学生回顾。 2、指导学生小组汇报,出示交流要求。 3、出示本课学习任务: 学习本课的内容,结合查找的资料,理解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通过学习本文,能了解、归纳本课值得借鉴的写作方法,并在平时习作中有效运用。 活动二 细品黄山松的“奇” 一、精读第一节

  1、进入“阅读指南”的“整体感知”;齐读第一节,感受黄山松的奇特。

  二、精读第二节描写三大名松的句子,感受到名松的奇特。                                       三、感悟黄山松的精神。           四、语言运用,争当小导游,介绍黄山奇松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感悟黄山奇松千姿百态。     五、你能通过想象任选一种名松,把它的形象画下来吗?你可以进入“创造园地”试一试。想像,画画,仿写文中的句子,用语言描述心中的奇松,加强语言训练  

  六、部分学生把造的句子发送到大屏幕,师生点评。  

  七、总结全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1、黄山究竟有多大的魅力,让古今中外的许多游人如此迷恋?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黄山奇松》,读通了课文,我们从中知道了那是因为——黄山有四绝。哪四绝呢?(学生回答)出示“第一段”课件,齐读、理解。

  2、情有独钟什么意思?(感情专一,特别偏爱)同样是“四绝”,人们为何对黄山奇松特别偏爱呢?(指名回答)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欣赏黄山奇松吧。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告诉大家,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   出示“玉屏楼图”课件。

  2、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著名的奇松呢?它们有什么奇特之处呢? 3、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4、下面,我们来听-----朗读描写迎客松的语句,边听边想象,在你的脑海中迎客松究竟是什么样的?(出示句子课件

  指导朗读:

  (1)你脑海中出现的迎客松是什么样的?(指名说)

  (2)“姿态优美”,具体是怎样的?(指名回答: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3)“枝干遒劲”就是枝干怎么样?(枝干苍劲有力)

  (4)“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饱经风霜”什么意思?请用“饱经风霜”说一句话。“郁郁苍苍”什么意思?   黄山上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多少风吹雨打,这儿完全可以看出迎客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大家试着读一读这一句话。(学生读)谁来读好它。 (5)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吗?大家试着再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7、设计导游词,争当黄山小导游。

  同学们,试一试,做一回“黄山小导游”吧,介绍介绍我们奇特的黄山松!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出示黄山松“千姿百态的图片”课件,师生一边赏图一边简述14张图片。   2.你能选择一种最喜欢的松树,学习第二节的写法,给它配上几句话吗?

  学生自学,学生打开网页交流   3、出示送客松的句子。  提示:展开想象,抓住特点来描写黄山松的形象,可以仿照课文中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同学们,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峨眉山的秀丽。这些景色,黄山全有,可见,黄山的风景的确令人着迷。同学们,以后有机会一定要游览一下黄山,亲身感受这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   活动三 拓展延伸 1、登录m课程,抒写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利用讨论区品赏交流。 1、创设情境,激发感悟: 读了《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话想说?写一写    2、巡视指导,在网络进行评点交流。 3、创设情境指名全班交流。 【资源内容】与黄山有关的图片【资源形式】ppt、音频、图片、m课程 【学习环境】moodle平台网络环境 【评价】基于moodle的互动评价 课后 活动一 1、在线完成目标测试。   1、通过平台进行主观题的反馈 【资源】基于目标的测验题3道。 【学习环境】moodle平台 【评价】小测验 活动二 1、拓展阅读与黄山有关的文章。 2、继续修改网络提交的作品。 1、布置作业:拓展阅读;修改网络提交的作品。 【资源】拓展阅读资源、学生提交作品。 【学习环境】moodle平台 【评价】互动评价 板书设计 迎客松 热情欢迎 16  黄山奇松      陪客松 陪同观赏         松态如人          送客松 依依不舍  

《黄山奇松》学习设计方案 篇2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黄山奇松》这篇课文,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你读后的感受。

  生:(默读课文)

  师:水能说说读后感受?

  生:我觉得黄山奇松真的很奇耶!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读,你是从哪里看出黄山奇松的奇的?

  生:(学生再一次认真地读书)

  师:谁先说说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生:我先说,黄山奇松不管是在山顶,还是陡崖边,处处都能生长,比一般地方长的松树奇特。

  生:我看黄山奇松奇在它长得像人。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你看玉屏楼前的三大名松,迎客松长得好像欢迎宾客到来的人;陪客松长得像站着陪同客人观赏的客人;送客松长得像伸出手臂和客人依依不舍地告别的人。这不是非常奇特的吗?

  师: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黄山奇松地“奇”来吗?

  生:黄山松千枝百态,它们姿态不同,动态不同,这也说明了它的奇。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读出黄山松的奇。同时,想一想,同样是描写黄山松的奇特的句子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同学们再次投入地阅读课文)

  生:写黄山松奇特的句子很多,有的写黄山松的数量多;有的写它的样子不同;有的写它的静态;有的写它的动态;有的用拟人的手法写;有的打比方的方法写……这样使得黄山松更神奇而富有生命力。

  ……

  反思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言语形象的感知、言语情感的感受、言语内涵的感悟,去领悟作者怎样恰当而又得体地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语言技巧合技能,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把屋言语内涵,更真切地感受言语情感。从而使学生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使课文精妙、典型的言语现象和作者驾驭语言文字的技能和技巧一起凸现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结构5图式,为学生正确、生动、得体地运用语言,做好铺垫。教例中通过学生三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读中,逐渐从理解文本的内容(写什么)、品味词句(怎样写)向语言“内核“(为什么这样写)进军。这样,在学生三次读中充分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浅出、水到渠成地领悟到言语规律:同一事物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避免今后在写作中表达方式单一、呆板的现象,真正地达到了学习语言,提高语文之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语感有整体性特征,客观的言语在人们心理上产生的语像感、语意感、语情感、语音感、语技感等,是交融在一起的。语像中包含了语音语意语情,语音语意语情有时又渗透在语像中,而以上四方面又体现在语技感中,对一因素的感悟程度往往会影响对其他因素的感悟。

《黄山奇松》学习设计方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的意思。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黄山松的奇美。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会概括本课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出示黄山图片,师:面对这茫茫的云海,嶙峋的怪石,苍翠的树木,明代着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有过这样的感慨:(幻灯出示)

  2、▲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明)徐霞客

  3、通过前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你对黄山有哪些了解?生自由说,引入欣赏“黄山四绝”图片,(点明:在四绝之中,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4、▲ 板书课题,指导读题并质疑。

  (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领略一下黄山松的奇美。先扫清字词障碍。

  设计意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前期的预习和自身生活知识的积累,有效带动课堂学习兴趣的激发。

  二、合作探究,学习字词。

  1、出示生字:

  誉 陡 屏 宾 屹 卧

  ①小组合作学习。

  ②提醒区别“宾”“屏”的读音

  2、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投影。

  (2)观察,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重点指导:卧、誉(引导分析笔顺、结构等)

  (3)师范写,学生描红。

  (4)听写检查,评讲。

  3、由词入句,指导朗读。

  (幻灯出示)情有独钟 郁郁苍苍 姿态优美

  饱经风霜 枝干遒劲 充满生机

  千姿百态 潇洒挺秀 神奇秀美

  ①各形式读,及时纠正。

  ②读了这些词语,你有什么发现吗?

  4、我们试着将词语放回课文,一起来朗读课文。

  分节赛读课文(及时正音,指导读难读的句子)。

  设计意图:高年级的生字教学以学生的自学为主体,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增强生字的记忆和运用。

  三、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生分段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的大意。

  2、师指导朗读。

  3、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重点描写了什么?(概括时要简洁、准确,引导归纳大致内容)

  师边听回答边板书:

  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

  千姿百态

  4、再读课文。

  四、联系背诵,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最为喜欢的奇松文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想黄山奇松“奇”在何处。

  板书设计:

  16、黄山奇松

  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

  千姿百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实践目标:通过朗读、赏析感悟课文内容,了解黄山奇松的特点。

  情感目标: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体会黄山松的奇和美。

  难点:引领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合作探究法、讲读法等

  【教学准备】

  PPT课件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搜集《黄山奇松》的资料(图片、视频等),进一步了解黄山奇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你知道这句诗赞美的是哪座名山吗?(黄山)你对黄山有哪些了解?指名说。

  2、欣赏“黄山风光”视频。

  设计意图:叶圣陶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学生学习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这里利用视频资料,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课文的情境和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启动情感。

  3、看来,刚才大家已经深深地被黄山的风光吸引了,那么,在这美丽的黄山之中,最让人们情有独钟的是什么呢?大家知道吗?

  出示课题,引出“黄山奇松”

  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首先请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指名说。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感受黄山松的奇美!

  4、出示第一段,齐读

  你读出了什么?

  出示四绝图片。

  设计意图:展示黄山“四绝”图片,复习了“黄山四绝”所指,形象快捷地让学生对黄山有了具体、生动的印象,激起学生想了解黄山的兴趣。

  理解词语:情有独钟、陡崖、潇洒、挺秀等

  让我们美美地读读第一段。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1、 要看奇松,的去处就是被明代着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让我们登上玉屏楼吧! 出示图片。

  2、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自由读第2自然段,指名说

  3、 小组合作学习:找出描写三棵奇松特点的语句。

  (1)品味迎客松

  ①小组代表汇报,出示“迎客松文段”,齐读。

  ②迎客松奇在哪里?出示句子“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品读。

  ③一奇在姿态,理解 “遒劲 ”

  ④二奇在历史悠久、生命力强 ,理解“饱经风霜”,出示老人图片。

  “饱经风霜”是本课需要重点理解的一个成语,对于阅历较浅的城市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采用以图解词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很直观、形象建立对词语的印象,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黄山松在生长过程中历经了很多艰难险阻。

  用“饱经风霜”说一句话。指名说。

  这棵迎客松在成长过程中历经了多少艰辛啊,风吹不倒它,雪压不断它,它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真是一棵奇树!再读句子。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 ⑤三奇在热情好客

  出示句子:“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好客的迎客松正热情欢迎我们的到来呢,它会说哪些欢迎词?学生交流发言,并加上动作。

  同学一起站起来,学一学迎客松,伸出你热情的手臂,表演读这句话。

  ⑥迎客松多好客热情啊!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理解“象征”(代表,最重要的,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好客)

  ⑦学到这,我们不禁赞叹——(出示诗歌,齐读)“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

  设计意图:课外诗歌的出示,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面,增加了诗词句的积累,声情并茂地朗读,使黄山松的形象也因此更显高大。

  (2)感受陪客、送客松

  ①小组代表汇报,出示“迎客松文段”,齐读。

  读完,你发现了什么?陪客松有什么特点?

  “绿色的巨人”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绿色的巨人”突出了陪客松的高大、挺拔、茂盛。

  通过朗读来表现。指名读,全班读。

  看,陪客松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如果陪客松会说话,它会对游客说些什么呢?(学生说话)

  ②小组代表汇报,出示“送客松文段”,齐读。

  送客松 ——小组代表汇报,出示送客松文段

  出示图片,观察一下送客松有什么特点?

  理解“蟠曲”、“天然盆景”。

  用朗读体会它的美,小组读,全班读。

  师小结:三大名松的确美,的确奇,美在姿态奇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风景;还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长手臂,向你告别!真是奇松啊!

  相信同学们也一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了吧!让我们再读一读第二段,感受黄山奇松的神奇魅力。

  4、争当小导游:介绍三大奇松。

  设计意图:本次小导游练习,既是对前文学习的一个回顾、总结,又再次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落实了课后第一题的背诵任务,减轻了学生课下学习压力。

  三、总结拓展

  1、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代表性,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2、“屹立”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谁给我们做个动作看看。一生表演动作。

  3、大家想看看这些千姿百态的松树吗?

  播放松树图片,边展示图片,师边解读。

  4、看完了图片,再来读读这一段,读出黄山松的千姿百态。

  指名读,全班齐读。

  5、这段话里有一个符号,(手指省略号)它有什么作用呢? (省略了松树的其他形态)

  6、那你还能想到松树的哪些形态呢?指名说。

  设计意图:此处是一个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入口。学生在轻松、充满美感的教学氛围中欣赏着一幅幅的奇松图,脑中会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态的松树形象,极大丰富了课文内容,激励学生放飞想象。又引领学生揣摩、借鉴了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7、在课前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有同学也搜集了一些黄山松的图片,一起欣赏下吧!播放松树图片,师解读。

  设计意图:高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综合实践能力,通过课前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学生对黄山奇松充满好奇,积极搜寻黄山松的课外图片。课堂上的交流一方面是了解学生的课外实践情况,另一方面开阔学生的眼界,把学生带入“奇松”世界。

  这些松树可真是千姿百态啊!让我们再读一读最后一段吧,再次感受黄山松的千姿百态。(齐读)

  8、出示课堂小练

  关于黄山,真有说不尽的美景,道不完的神奇,中山某旅行社准备开辟“中山——黄山”的游览线路,请你为旅游公司设计一条“有创意又吸引游客”的广告词。先和同桌讨论一下,再写下来。

  全班交流。

  9、总结全文:同学们,我们今天真有眼福,有幸欣赏到了千姿百态的黄山松,并感受到了它的奇美。希望同学们有机会能亲眼看看黄山的奇松,浏览大自然的美景,感受祖国山河的美。

  板书设计: 黄山奇松

  千 迎客松 优美遒劲

  姿

  百 陪客松 绿色巨人

  态

  送客松 天然盆景

《黄山奇松》学习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学习课文,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 观赏黄山,导入新课:

  1、师:板书黄山,同学们知道它在哪里吗?对它了解多少?(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介绍黄山)

  2、师:大家请看…(出示黄山风景图片和相关文字,简介黄山)

  3、师:同学们,谈到旅游胜地,在我们安徽,第一要数黄山,明代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在两次游完黄山之后,留下“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黄山究竟有多大的魅力,让古今中外的许多游人如此迷恋?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走进这美丽的黄山,去感受它的奇特。

  4、师:板全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 检查预习

  师:课前大家已经做了预习,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检查一下

  1、检查字词

  ①出示生字词:郁郁苍苍 枝干遒劲 蟠曲

  情有独钟 誉为陡崖 屹立

  宾客 卧室屏障

  ②指读(汪文建,张义)

  ③释义: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情有独钟——特别有感情。钟:集中,专一

  蟠曲——曲折环绕。

  ④齐读生词。

  三、学习课文

  1、课文共三自然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思考:黄山的松树奇在哪里?

  2、指答:

  生:黄山松千姿百态。(板书:千姿百态)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黄山松千姿百态?表现在哪里?

  生: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大屏幕出示)

  师: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里的“或”是什么意思?

  生:排比,有的

  师:这里的“或”既然是“有的”的意思,我们就把“有的”带进去读一读。

  生:齐读

  师:那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不用“有的”而用“或”呢?我们再来比较着读一读,是不是感觉用“或”读起来简洁,不重复,很流畅的感觉?

  师:同学们请看这里,这句话中,作者运用了两个分号,还有一个省略号,这是为什么?

  师:出示图片,其实“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只是它们的整个树干呈现的姿态不同,而“或仰,或府,或卧”只是人们观察黄山奇松的角度不同,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慢点,读到逗号时要停顿。文中的省略号,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黄山松还有更多的美丽样子。

  师:是啊,黄山松还有很多美丽的样子,文中的省略号给了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美不胜收。所以说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它的姿态万千。

  3、通过课前的预习,我们从文中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是因为它有“四绝”,哪“四绝”呢?

  生:“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师:(出示第一自然段)“四绝”中的“绝”是什么意思?

  生:绝妙,精妙,独一无二,天下仅有

  师:“奇松”位于“四绝之首”,可见其独特美妙,达到了极致的程度。人们对它的感情如何呢?

  生:生:“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

  师:“情有独钟”什么意思?特别有感情,感情很专一,为什么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呢?

  生:因为“山顶上,陡崖边…挺秀的身影。”

  师:“处处”说明了什么?

  生:到处都是

  师:“山顶上,陡崖边”都是非常陡峭、险恶的地方,一般的树木根本无法立足,而黄山的送呢?不但生存了下来,而且长得“潇洒、挺秀”,(板书)怎么不令人佩服,情有独钟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4、过渡:这么“潇洒、挺秀”,令人情有独钟,我们当然要去观赏一下了。

  师:观赏黄山奇松的最佳地点是哪里?

  生:玉屏楼

  师:为什么在那里观赏最好呢?

  生:因为那里被徐霞客“黄山绝胜处”。

  师:“胜”是什么意思?(引人入胜的胜是什么意思?)

  生:美妙的境地

  师:为什么又是“绝胜处”?

  生:因为楼前悬崖上有迎、陪、送客松三大名松。

  师:三大名松尽收眼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怎么样的奇松?

  生:“迎客松……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板书:迎客松)

  师:它是一棵怎么样的松?

  生:姿态优美

  师:具体是怎么样的?

  生: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师:“如同”就是“好像”,这句话是一个——(比喻句),把比作。出示迎客松图片,远远望去,斜伸出去的枝干多么像主人的手臂,这是一个多么贴切而生动的比喻。这句话,你还读懂了什么?

  生:(如果答不出)

  师:其实这就是“迎客松”名称的由来。“枝干遒劲”就是枝干怎么样?(苍劲有力)

  师:“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请用饱经风霜说一句话。

  师:据资料上说,黄山上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多少风吹雨打,正如文中说它饱经风霜。而它却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完全可以看出迎客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谁来读好它?

  生:读“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师:“乃至”可以换个什么词?

  生:甚至

  师:为什么说是整个黄山的象征?出示图片,类比:天安门——北京,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在读的时候不光要把迎客松的奇、美读出来,还要把作者对迎客松的赞叹,喜爱之情给读出来。

  生:齐读

  师:是的,这姿态优美的迎客松像热情的主人向我们伸出欢迎的手臂,令我们印象深刻。看,玉屏楼的正对面也有一棵奇松,说话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陪客松)

  生: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

  师:你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生:高大挺拔

  师:在这挺拔的陪客松下,我们看到了美丽的黄山风光,我们恋恋不舍地下山了。看,谁又在向我们挥手呢?

  生:送客松(板书)

  师:它又给游人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姿态独特….

  师:盆景你们见过吗?给你什么感觉?文中把什么比作盆景?

  (出示图片)理解“枝干蟠曲”。

  5、学习写作方法:

  师:我们观赏了三大名松,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对它们印象深刻。下面老师要找一位同学来把这三大名松连起来读一读,其它同学边听边思考:作者在写每一种松的过程中都抓住了什么来写?

  生:都抓住了最能突出名字特点的句子来写的

  师:这段话如果分为两层,应该在哪里分呢?为什么?

  生:应从“…三大名松。”的后面。这里是总讲有三大名松,后面是详细地讲三大名松。

  师:那么这两层是什么关系呢?

  生:总分关系。

  师:那么这三种松都写得非常详细吗?

  生:迎客松详细,陪客和送客简略。

  师:是的,作者没有平均用力,而是详略得当地向我们展现了三大名松。平时我们在作文当中,要描写几样东西或者几件事情的时候,就要注意详略得当地来描写。

  6、拓展延伸:

  (出示广告词课件)元旦假期快要到了,小学二部旅行社准备开辟“黄山三日游”旅游线路,请你代写一二句广告词,宣传一下我们神奇秀美的黄山。

  7、总结:同学们,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峨眉山的秀丽,这些景色,黄山全有,可见,黄山的风景的确令人着迷。希望大家以后有机会一定要游览一下黄山,亲身体验一下黄山,亲身感受这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

  板书:

  16、黄山奇松

  迎客松

  陪客松潇洒 挺秀

  送客松

  对《黄山奇松》的教学建议

  老师好:

  非常抱歉,近日确实比较忙,不夸张地说是焦头烂额了。今天请了两位青年教师帮我做了四年级的两课的一课一帖,还有几篇稿子明天得给编辑们,加上后天要出门参加活动,下午在修老父亲周日撞坏的车的同时,将自己的车也送到了4s店保养,一个下午就没有了。甚至忘了昨天答应要听学校主任的试教,以及学校下午的教研活动。这是客观情况,也是不能完整地帮您备课的借口。

  简单地说说这节课,我不是太仔细地学习了您的教学设计,感觉您的设计有如下特点:

  一、细。教师怎么问,学生怎么答,思考得很细致,作为刚刚参加工作的老师,将教学的问题想全面了,我以为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但我也必须提醒你,学生是人,课堂上会出现许多你意想不到的情况,所以,我个人不太喜欢这种问答式的教学设计。我觉得,可能我们的课起码像那种ab剧那样,会有n种的发展趋势,只备一种,到时候很有可能与自己的预设不一样,难免会手忙脚乱。

  二、全。您的设计非常全面,顾及了几乎所有的可教的教学点,有课外知识的拓展、有字词的积累、关注了标点符号、关注了文章的结构顺序、关注了字词的揣摩、关注了感悟、关注了运用……这样,会让你的教学变得琐碎,从而迷失了文章的重点。

  下面谈谈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

  这个单元选用了三篇课文《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三篇课文都姓“黄”,分别撷取了中、南、北的四处景观,分别抓住了它们的特点进行介绍。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我们应该有意识地交给他们阅读的方法,我最近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以这篇课文为例,我以为教学的重点应该在这样两处:一是体会“奇”,二是去探究作者的写作方法,并从中得到启迪,如何写好景物。我个人认为奇体现在“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他们潇洒、挺秀的身影。”“黄山松千姿百态。”而正因为黄山松奇,所以作者才对它“情有独钟”。教学时,可以紧紧抓住“奇”或者“情有独钟”来作为学习的线索。

  如果一节课将这篇课文讲完,我觉得是不是可以采取这样的一个流程:

  一,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 默写词语。

  2、 指名读课文。正音。

  二、再读课文,理解“奇”

  可以采用自读课文的方法,让学生画出能感受到黄山松奇的句子,读一读,然后交流。这个时候,可以相应插入你预设的对文本的讲解,但不宜太碎。重点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三、质疑,明了写法。

  为什么课文只写三松?(抓住典型事物、抓住特点)

  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是什么关系?(联系《泉城》)

  四、迁移、拓展

  黄山松千姿百态,课文只写了三松,你还想看看别的吗?

  出示图片,让学生仿照第二自然段写或者说。

  然后整体展示,再次引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然后小结到第一自然段上,难怪作者对黄山松“情有独钟”。

  个人意见,并不妥当,供您参考。

  祝您成功!

  再次抱歉,不能详细备出来。

《黄山奇松》学习设计方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教学中的安排:首先,通过录像初步感知黄山风光。使学生对黄山有大致的感性认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奇松的特点。接着,以“黄山奇松‘奇’在哪儿?”这个问题,让学生研读全文,探究体会。并根据学生的讨论相机出示图片或录像,在问题的讨论中从整体上把握“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特点。然后,精读这段,落实训练点。最后,引导学生想象其它奇松的形态,把训练拓展向课外。

  三、重难点:

  1、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2、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设境激趣,再现生活,触发情感。

  1、回忆课文,体味美感。

  昨天老师又从电视中看到了四川九寨沟的风光介绍片,感觉九寨沟的水确实风光旖旎,太令人神往了。我们学过《九寨沟》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谁能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下九寨沟的水给你的感受?

  2、欣赏黄山“四绝”的风景。

  [多媒体演示:黄山“四绝”录像]

  (借助“课件”演示和老师的解说,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形象快捷地让学生对黄山有形象、生动的印象,激起学生想了解黄山的兴趣。)

  3、请你也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黄山给你的感受?

  4、看来,黄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人们对黄山奇松却特别有感情,文中哪句话最能说明?

  过渡:通过欣赏,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5、指读、质疑课题。整理分析,确定研究方向:黄山奇松“奇”在哪?

  二、自主研读,创设情境,体会奇特。

  ㈠、小组研读课文,讨论:黄山奇松“奇”在哪?

  ㈡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自主学习相应部分。)

  1、位置奇

  (提醒:黄山松的“家”都安在哪?)

  2、形态奇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黄山奇松的形态特点,并指导感情朗读最后一节,加强体会黄山松形态奇的特点。)

  ㈢观看录象,准备介绍黄山奇松的特点。

  1、观看“黄山奇松”的录象,谈谈感受。

  2、小组准备,以黄山奇松的身份作“自我介绍”。

  3、交流汇报:

  (在学生的自主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朗读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语句,加深理解这三种松树的特点。)

  五.学习第二段:

  1.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棵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换词析义:乃至——甚至

  感受迎客松的地位:一提到黄山的松树,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也会马上会想到迎客松。因为——齐读该句。

  2.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有何奇之有呢?(出示语句)

  “迎客松”

  ⑴、出示句子: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指导朗读)

  一奇在模样:优美、遒劲、郁郁苍苍、舒枝迎宾(填表)

  二奇在饱经风霜,却仍然……

  (师可作适当引导:松树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并不稀奇啊!)

  那么“饱经风霜”四个字中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

  请学生网上搜索黄山松艰难生长材料,组织整理后备交流。

  充分挖掘“饱经风霜”一词的内涵:

  下无寸土,只得扎根于山岩裂缝之中;

  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饱受风吹日晒;

  从坚硬的岩石中、从雨后的空气中、从腐烂的花草树叶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营养;

  尺把高的小树就已经生长了几十年;(迎客松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

  可是黄山松树不仅风撼不倒,雪压不断,而且根深叶壮,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难得的是还那么潇洒、挺秀。你说,这样的松还不能称为是奇松吗?

  迎客送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仍然充满生机,被誉为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实在是当之无愧啊!

  指名试读,你想读出迎客松的什么?齐声朗读。

  三奇在顽强的精神。

  ⑵大家说得挺好,你们愿意看看真的迎客松吗?

  [多媒体出示迎客松的图片]

  a: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像怎么样?真的迎客松和你想的一样吧!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但老师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你看,它正在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它会说哪些欢迎词?

  (学生热情地说欢迎词,并加上动作)

  b:喜欢迎客松的同学一齐站起来(停顿)伸出你热情的手臂,大声的说:“各位宾客,欢迎你们!”

  c:学到这儿,你为黄山有这样的一棵迎客松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让我们带着对迎客松赞美之情,再来欣赏一下。(齐读这一段)

  2.填空:

  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认识到了纪律的可贵;

  从至死不渝的“蚁国英雄”那里,我学到了可贵的合作、奉献精神;

  从黄山奇松那里,我学到了

  3.陪客松和送客松也是同样的环境成长,模样也各有所奇。

  写陪客松绿色的巨人

  送客松独特、蟠曲、天然盆景、展“臂”送客

  略写其他

  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用意何在——盆景是园丁精雕细刻、刻意造型,为的是追求它优美的姿态。……那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大自然、黄山

  齐声朗读

  4.这一段的一、二两还告诉了我们去黄山要观赏三大名松首选何处——玉屏楼。因为——

  5.齐声朗读第二自然段。

  六.总结回顾:

  是啊,黄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奇特的黄山松。黄山松便展现着千姿百态将黄山装点地更加神气、更加秀美。“黄山不无峰不石、无石不松、不松不奇”。因而我们将黄山这一独特的松树品种冠名为“黄山奇松”。

  八、作业

  1、刚才,我们去黄山游览了一番,此时,如果黄山旅游局的工作人员请你就黄山松写下几句留言,你准备写些什么?

  2小练笔:

  请你查找一些关于黄山松的图片,选择一棵黄山松,仔细观察或展开想象它的样子,学习课文描述迎客松的写法,把它具体写下来。如有兴趣,你还可以给它取个名字。

《黄山奇松》学习设计方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5单元的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其中《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在本单元中起着提纲挈领、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每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写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全文结构上,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本课计划安排二课时来完成,其中第一课时着重读准读通,扫除障碍,整体感知。第二课时精读品悟第二自然段,积累内化“精妙”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发挥充分的想象。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会写本课六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5、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2、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想象,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为了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造精神,教学活动中可将看图、看书、训练融入质疑、梳疑、解疑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景色的优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唤起情感的升华,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发生思想的碰撞,进而能认识美、感受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五、教学方法:

  放手让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教师的牵引指导、学生的反复朗读和交流讨论,把握课文的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黄山的资料

  七、教学时间: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景。

  1、同学们我们知道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称的黄山以“四绝”闻名于世,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指知道这四绝分别指什么?(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多媒体画面(黄山四绝)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是(情有独钟)。

  2、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今天让我们再次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我们继续学习16课黄山奇松。看看黄山奇松到底奇在什么地方?

  (二)、导读,感受奇松。

  1、过渡: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观赏黄山奇松,好吗?要想观松,最好的去处就是(玉屏楼),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

  (板书: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

  2、读第二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这三大奇松的句子,用(   )表示出来。这三大奇松有什么特点?“奇”在哪里?

  3、小组合作学习。

  4、讨论交流。

  (1)品味迎客松

  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棵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换词析义:乃至——甚至

  感受黄迎客松的地位:一提到黄山的松树,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也会马上想到——迎客松,因为——齐读该句“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瞧,(多媒体展示画面)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资料,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品读,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

  交流:

  一奇   在模样

  姿态优美遒劲(理解):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读好这个词。

  “郁郁苍苍”:谈谈对这个词的理解

  二奇   在饱经风霜却生命力强

  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近千年,“饱经风霜”这个词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想象一下:

  (要点包括:生长在岩石缝中,忍受风吹日晒,没有泥土,仅靠一丁点空气或腐败花草的营养过活等。下无寸土,只得扎根于山岩裂缝之中;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饱受风吹日晒;从坚硬的岩石中、从雨后的空气中、从腐烂的花草树叶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营养;尺把高的小树就已经生长了几十年;迎客松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

  师小结:是啊,黄山上但凡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雨,风吹雨打!据说它已有1000多岁了。正如课文所说它饱经风霜,它顽强地活下来了,奇不奇?不仅如此,它还能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这本身就很“奇特”,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风撼不动它,雪压不断它,它仍然那么根深叶茂,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难得的是它还那么潇洒、挺秀,真是一棵奇树!再读。

  它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所以读“饱经风霜”这个词时,稍慢一些,突出它的沧桑感。(指名读,男生齐读)

  这棵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枝繁叶茂,长得蓬蓬勃勃,多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年啊!(指名读女生齐读)

  连起来把整个句子读一读。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三奇   热情好客

  “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里?”

  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但老师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呢?它会说哪些欢迎词?(学生热情交流欢迎词,并加上动作)

  喜欢迎客松的同学一起站起来(停顿),伸出你热情的手臂,大声地说:各位宾客欢迎你们!

  通过朗读把你对迎客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出来。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同学们,迎客松雍容华贵,仪态万方,让人魂牵梦萦,流连忘返。她的倩影走进了各族人民的心中。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也陈列着巨幅铁画《迎客松》,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热情好客。伴随着改革开放,它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学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迎客松呢?

  填空:(     )的迎客松(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热情好客)

  对,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热情好客的象征啊!

  补充故事:邓小平逝世,黄山松为他送行。邓小平逝世时,央视精选画面为邓小平送行,迎客松能担此重任,可见其地位高,意义之大。迎客松作为国之瑰宝当之无愧啊!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由此,我想到了在作者的笔下,它仅仅是一棵松树吗?它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呀!这不仅是黄山松的热情,而且是黄山的热情,是整个黄山人的热情。你能饱满着这种情感,把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勃勃生机、热情洋溢读出来吗?

  学到这儿,你再来读课文,就会对迎客松更多一份赞美、敬重、仰慕齐读(或将角色感情带进去,想象不同的身份读,如导游、游客、黄山主人等,或欣赏,或自豪,或惊讶,或陶醉)

  (2)自学欣赏“陪客松、送客松”的奇美

  a、过渡:黄山松真神奇呀!关于“陪客松、送客松”,我相信在座的同学们能够自己学好向我们介绍,就按照学“迎客松”的方法。

  小结学法,板书:读句子、划词语、读句子、感奇特。

  b、学生自读。

  c、交流。

  陪客松

  出示:抓“绿色的巨人”体会陪客松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补充讲陪客松的高度,进一步体会比作“巨人”的妙处。

  看,陪客松正伸展那宽大的肩膀,遮挡住炎炎烈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那博大的胸怀,那浓烈的情感,那无私的奉献怎能不让我们心生爱意?通过朗读来表现。

  如果陪客松会说话,它会对游客说些什么?

  送客松

  你觉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儿呢?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枝干是弯弯曲曲的,就像什么呢?

  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用意何在?盆景是园丁精雕细琢的刻意造型,为的是追求它优美的姿态,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大自然、黄山

  多媒体展示送客松图片有一首诗写得好: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目春。黄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多么热情的送客松啊,像在挥手告别,又仿佛在作揖送客,又俨然在伸手挽留。它对远去的游客说些什么?

  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啊!能把它的热情读出来吗?练读、指名读。

  指点:依依不舍的样子能读出来吗?小手能伸出来演一演吗?

  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像人一样的挽留你,愿意读的站起来读。

  师小结:三大名松的确美,的确奇,美在姿态奇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风景;还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长手臂,向你告别!真是奇松啊!相信同学们也一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了吧!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在一起把读一读,感受黄山奇松的神奇魅力。

  (三)、观看录像,升华情感。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咱们再去看看其它的奇松好吗?播放录像。

  2、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看完了录像,咱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节吧!(齐读)

  3、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还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更能说明黄山奇松形态多,我们在读的时候再放慢速度,边读边赏,这样就更能把黄山奇松千姿百态给读出来。咱们来试试。练读,指名读。

  4、结合欣赏到的图片,想象说话: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   ),有的如同(   ),有的仿佛(  ),有的状如(  )……

  四、创意广告词:

  宁夏的旅行社准备开辟“黄山七日游”的游览线路,请你代写一句广告词。

  五、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黄山,领略了黄山奇松的风姿。它们美得奇,奇得艳,真是让人大饱眼福,难怪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写下了这样的名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六、作业设计。

  黄山奇松真是别有情趣,请你任选一个画面,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松树动起来、活起来。请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黄山奇松》学习设计方案 篇7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第八册的课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根据《黄山奇松》这篇课文的特点,我探讨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目标设计

  【认知目标】

  1、通过校园网、互联网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视野,了解课文内容。

  2、利用网络进行拓展性学习,了解更多关于黄山的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黄山奇松》网络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教材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2、通过《黄山奇松》网络教学,培养学生把课文内容与网络教材上的图片、文字、影片结合起来进行阅读感悟课文的能力。

  【情感目标】

  1、赏读品味,感受黄山的奇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和获取信息的兴趣。

  3、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八册语文《黄山奇松》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体会黄山的奇和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网络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使用的道德情感。

  三、教学对象分析

  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布鲁纳曾指出:最好的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家庭条件、地区差异等特点,视野不够开阔,对黄山松的姿态缺乏感性认识。

  同时,因为学生已具备熟练的上网操作技能,能根据老师的要求顺利进行网上浏览,网上收集信息,网上交流,并且可以在课后通过发e-mail的方式在同学间进行交流或向老师提出课堂上未能解决的疑问等。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教学策略:网络正逐渐成为学生崭新的学习工具,网络上众多的信息拓展了学与教的空间,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成为了必然。本课设计集图、文、音、像等信息于一体,我自行设计了一个《黄山奇松》的学习专题网站。最后,还要求学生能利用我们提供的搜索引擎,积极为自己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资源背景,从而使学生不断地完成新知的建构过程,自觉地养成信息的“获取—内化—提升—再获取”习惯。

  教法设计:网络资源与语文教学整合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利用网络环境所提供的开放式个性化学习方式,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研究学习的广度与深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在网络资源与语文教学相互整合的学习环境下,我们的学习主要由以下几个主要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教师帮助梳理,确定本课堂的学习主题。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同时又为学生意义建构夯实了基础,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2、自主学习。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中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协作学习。让学生自己组合,就解决某一问题进行学习合作,上网搜索,再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产生意义建构。

  4、合作交流。学生通过语言或者互发e-mail来实现学习成果的交流。

  五、教学媒体设计

  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但是,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低,网上不健康内容突然侵入等原因,我采取了这样的措施:由教师上网搜集大量关于黄山的资料,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必要的筛选,并用网页的形式制作成网络教材。

  当代信息技术导致我们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变革: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阅读,从抽象化的文字扩展为图片、声音、动画、影片,这就是信息时代“超媒体”阅读。在制作《黄山奇松》网络教材中,我通过采集、编辑制作了“黄山概况”、“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黄山四季”、“著名景区”等超链接,生动的画面把学生带进真实的生活场景。我还搜集了大量的黄山图片,让学生对照图片阅读课文,感受课文,理解课文。另外,在网络教材中,我整理了大量的文字资料,有文人墨客赞美黄山的诗篇,有黄山的历史、传说、典故、风俗等人文景观,有对黄山景观的具体说明……这种“超媒体”的阅读方式,使阅读与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将阅读的触角伸向更广袤的空间,便于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生问好。

  2、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20课《黄山奇松》(板书课题)。

  3、同学们,你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同学了,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现在,请大家进入“课文再现”,根据提示,进行自主学习。

  4、学生自主学习。

  5、汇报自学情况:

  (1)好!你们通过网络教材进行了自主学习,阅读《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那么,黄山奇松给你留下了怎样印象?根据“自学提示”你读懂了什么?请你向大家汇报一下。

  (2)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设计思路]:问题是研究学习的核心,是凝聚、汇集、激活学生知识技能的“触发点”,它更依赖于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悟、把握和理解。作为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有些课文内容不是学生能直接面对的现实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去创设一个基于问题的情境。我把课文内容与黄山的资料进行链接,如“黄山概况”、“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黄山四季”、等,只需在这些词语上轻轻一点,就进入集文字、图片、影片于一体的丰富的网页中。学生通过网络教材的阅读,能够在脑海中再现黄山的真实场景,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通过网络技术联系起来,从而创造出足以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网络教材初读课文,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网络资料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初读课文后提出了一大堆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肯定,并从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在课堂上进一步研究。如“‘黄山奇松’奇在哪儿”、“为什么把黄山称为‘天下第一奇山’”、“为什么说迎客松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整个黄山的象征”、“为什么黄山松和别处的松树不一样,为什么会呈现出千姿百态”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可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研究。

  [合作学习,研究问题]

  1、好!有了问题就需要解决问题,请你围绕这些问题去朗读课文,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图片、影片、文字资料自己去学习、解决这些问题。

  2、学生根据问题进行研究学习。

  [设计思路]: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进一步研究问题、伙伴间的合作学习提供一个便于合作探究的场所,通过网络教室、教学网络、网络教材等构建一个研究的平台,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切磋,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影响,从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有了问题,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自己研究的问题去朗读课文,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图片、影片、文字资料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

  [精读品味,点拨提高]

  汇报品读:好!下面请你们来汇报一下你读懂了哪些问题。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随机进入课文。

  1、对第一自然段的汇报,解决“黄山为什么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这个问题。

  注意点拨:作者是怎样引出黄山奇松的?

  2、对第二自然段的汇报,解决“黄山奇松‘奇’在哪儿?”这个问题。

  (1)对“迎客松”的汇报。

  注意点拨:

  ①迎客松“奇”在哪儿?你觉得作者描写得怎样?迎客松面对游客的到来会说些什么呢?

  ②为什么说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呢?

  ③品读课文:你能把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勃勃生机、热情洋溢读出来吗?

  (2)对“陪客松”的汇报。

  ①陪客松“奇”在哪儿?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②品读课文:陪客松那博大的胸怀、那浓烈的情感、那无私的奉献怎能不让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3)对“送客松”的汇报。

  ①送客松“奇”在哪儿?作者是怎样描写的?送客松目送着游客会怎么说?

  ②品读课文: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啊!像是在挥手告别,又仿佛是在作揖送客,又俨然是在伸手挽留。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表达出来吧!

  3、对第三自然段的汇报,解决“为什么黄山松和别处的松树不一样呢?为什么会呈现出千姿百态呢?”这个问题。

  (1)学生通过网络资料汇报。

  (2)品读课文:黄山奇松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让我们用包含赞美的感情读一读。

  4、配乐朗读

  听了你们的汇报,黄山奇松令我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我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多么想和你们一起把课文完整地朗读一遍,你们愿意吗?

  [设计思路]:学生通过“超媒体”阅读,对自己研究的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结果,同时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了网络教材的人文熏陶,心中已经有了丰富的语言和情感的积淀。这时我组织学生围绕自己研究的问题进行精读品味,在精读品味中注意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并及时点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搜集整理,探究创造]

  1、学习《黄山奇松》一文,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文章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我们不仅要学会感受美,而且也要像《黄山奇松》的作者一样去创造美。

  2、引导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带领游客边游览边介绍,把学习所得利用计算机制作成演示文稿、word小报等形式,向同学们展示你的学习成果。

  3、学生通过网络教材查阅资料,整理完成作品。

  4、鼓励交流:同学们已经初步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想让自己的作品更加完美吗?你们可以将自己的作品用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给老师,发送给同学,让他们给你提出修改的意见。

  5、师生交流,进一步修改自己的作品。

  6、老师通过网络展示学生的作品。

  7、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在网上发表。

  [设计思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成就需要与自我理想实现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就要给学生架设一个展示的平台,用网络教室、教学网络、网络教材、互联网等设施给学生提供一个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天地,让学生品尝到自己努力后的成功喜悦。在《黄山奇松》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展示自己、推销自己的成果,指导他们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展示与交流,可以用e-mail将自己的作品发送给朋友,也可以将作品通过网络提交给老师,还可以将作品在网络上发表等。

  [总结谈话,展望未来]

  同学们,通过今天网络学习,我们不但学会了利用网络资料来阅读课文,而且初步学会搜集、整理资料;我们不但学会了独立自主的学习,而且学会了和别人进行合作与交流。在这次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来学习的氛围,为我们明天能适应现代化、信息化的时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黄山奇松》学习设计方案 篇8

  苏教版小语教材中入选的课文文质兼美,声情并茂,字里行间闪耀着美的光彩,蕴含着美的情趣。今天我有幸执教的《黄山奇松》一课,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文章通过对三大名松的具体描写和对黄山松“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表现了黄山奇松的“奇”。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得黄山更加秀美。就本文而言,由于学生对黄山以及黄山奇松感性认识上的不足,极有可能导致学生体会情感出现障碍,对感悟课文内容,读好课文带来不利影响,那么如何结合本课的实际,准确定位好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教好本节课的立身之本。当初备课时,在制定教学目标上,可谓下了一番功夫。苏教版小语教材明确提出“语文姓语”、“小语姓小”,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学科定性、定位观。“语文姓语”,明确了语文的工具性,认定了教会学生掌握语文工具是语文课的根本任务;“小语姓小”,明确了小语教学的基础性,认准了小学只是语文教学的启蒙阶段,不是要从理论意义上向学生传授语言学的知识,而是要从实践意义上去培养他们最起码的运用水平的语文基本功。从这一思想来看,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学习语言,必须以语言训练为中心,小学生需要学习的是课本中原汁原味的东西,而绝不是关于课本的那些零碎枯燥的东西,基于这一定性、定位观,结合新大纲的精神,从本节课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以及学生存在的认知障碍的实际出发,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品读,在读中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审美的情趣,激发学生对黄山的热爱;

  3、注重积累运用,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学会介绍黄山美景。

  教学目标定位好后,如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理之成为了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那么,如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很好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上我力求体现“以读书为主线,强调读中感悟,提倡活记乐背,注重迁移运用”这一指导思想,下面我想就这四点的教学,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以读为本,将读书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苏教版小语教材特别注重“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朗读作为学习语言行之有效的方法。多年来,语文教学在实践上的最大误区便是“途径”不明。我们一直未能深入研究和解决好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儿童语文能力是怎样形成的?语文课上学生语言训练的根本途径和动行机制是什么?以往,我们总是习惯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来组织教学结构,以各种分析和各类知识的灌输来取代学生的语言习得过程,不肯让学生直接充分地接触课文中丰富多彩的语言。学生学到手的不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语言材料,而是诸如“艰苦朴素”“英勇顽强”之类概念化、标签式的“被榨干了汁水的语言的标本”。为了改变这种错误的语言学习之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将朗读作为教学的主线。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按照“初读感知——熟读感悟——品读体会——记忆背诵”四个基本环节进行。首先要求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接着让学生自由读描写三大名松的句子,说说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在整体感知第二自然段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学习迎客松,通过“循文明象、体情悟道”感悟文中“枝干遒劲”和“饱经风霜”这两个新词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迎客松的奇,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细读品味,读出感情,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并练习背诵。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句子,最后通过观赏其它奇松,齐读最后一节,结束新课的学习。这样,通过全程的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

  二、以感知为基础,将读中感悟作为理解课文的手段。

  感悟,感知而领悟。感悟,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重要目标,又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一种基本方法。小学语文新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从新大纲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感悟是积累和运用语言的前提,感悟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是如何让学生感悟的呢?

  1、悟其意。

  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侧重于悟其意。如《黄山奇松》:“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这句话,学生难以理解“代表”“象征”的含义。领悟的方法还是先要从整体上去感知:它为什么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为什么象征着黄山?对于这个问题我在教学中一代而过,充分让学生自悟,自己理解。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中提升对词句内涵的领悟。学生学习的是母语,课文大多数文字一读就懂的,所以要择其需要领悟处领悟之。

  2、悟其情。

  “情”,就是学生对文章所描写的景或物产生的特定情感。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对奇松的情,主要是从奇上产生的。在引导学生领悟迎客松奇时,我突出重点,防止教学程式化。悟其情的方法,新大纲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这就是说,鼓励学生议论纷纷,对课文有多元的理解。因此,在学生看完迎客松的图片,读完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之后,我就安排让学生自由地说说自己的想法,用个性化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侧重领悟迎客松的奇。

  三、活记乐背,积累言语材料,积淀语感经验。

  新大纲要重视在读中感悟,但更强调语言积累。强调语言的积累,那么究竟要积累什么?积累范文的语言,而绝不是积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阅读教学要重视读书和背诵,要让学生学习“语文”本身,而不是“关于语文”的东西。这是我们苏教版一贯倡导的思想。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注重让学生积累范文语言,描写迎客松的句子写得多好,不仅把迎客松写得美,写得奇,还写出了迎客松的地位,这么好的句子,不让学生背上,不让学生将范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学生的语文能力怎么能提高?其次重视积累,还包括积累名家名句,名人名言,好词佳句等等。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补充了明代着名旅行家徐霞客的名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并让学生记住,学生很高兴,很乐意地去背了。记得苏教版小语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爬云龙山观景台,便见到一个少先队员一边向上爬一边对他的小伙伴大声吟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看,这个同学学过的《登鹳雀楼》诗竟在这儿派上了用场。我今天让学生们记住徐霞客的名言,说不准哪一天学生真游玩完黄山后,发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慨,那时真有一鸣惊人之感。若是平日这些同学积累甚少,头脑空空,我想即便面对更加绮丽迷人的景色,恐怕也只能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吧!

  四、创设情境,迁移运用,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由模仿到创造,由完成老师设计的“形成性”作业,到主动运用于说、写实践,并积极向课外语文活动延伸,这是苏教版在注重迁移运用中提出的具体要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利用学生对黄山奇松的了解,让学生学会介绍黄山奇松,这不光是很好的迁移运用,更是一个很好的口语交际训练。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口头言语交际日益频繁。因此重视说话教学,加强言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也是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抓住小学阶段发展儿童口语的最佳期,十分重视说话训练,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安排了相当数量的言语交际和观察表达练习。其中言语交际训练模拟一定的生活场景,要学生联系生活经历再造想象,发展言语的交际功能,沉淀言语的交际经验。从这点来看,让学生在家长面前介绍黄山奇松正是为了创设口语表达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此外,我在布置课后作业上还安排了仿照第二自然段描写三大名松的写法,描写校园中三座典型的建筑物,这也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写作迁移运用,进行写的训练。

  总之,小学语新大纲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昭示我们的语文教改之路,也正是以有指导的读书活动为主线,融字词句训练于其中,强调朗读感悟,要求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说、写促读,提倡活记乐背,增加积累,注重说、写结合,促进迁移运用。一句话,这就是走“以读为本、内化语言”之路。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这节课的教学,主观上,我力图体现新大纲的精神,展示苏教版教材的教革方向,努力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客观上,由于本人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有限,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及说课中的许多地方还不尽如人意。恳请各位专家、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黄山奇松》学习设计方案 篇9

  基本信息

  课题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黄山奇松》

  作者及工作单位

  三亚市第七小学  黄菊

  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其中《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在本单元中起着提纲挈领、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每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写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全文结构上,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本课计划安排二课时来完成,其中第一课时着重读准读通,扫除障碍,整体感知。第二课时精读品悟第二自然段,积累内化“精妙”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发挥充分的想象。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都没有去过黄山,而他们对于黄山奇松的探知欲是十分浓厚的,极为有限的课本文字、插图,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注意力难以集中。而多媒体课件能给学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会写本课六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5、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2、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想象,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为了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造精神,教学活动中可将看图、看书、训练融入质疑、梳疑、解疑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景色的优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二、赏析课文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重点学习迎客松

  略学陪客松、送客松

  总结三松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

  1、 美丽的黄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是因为黄山以“四绝”闻名于世,人们对谁最情有独钟?

  2、自己读读第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3、在人们向往的“四绝”中,最钟情的是其中的奇松。人们对黄山奇松特别有感情,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什么意思?读词,把带有“情有独钟”的这句句子读好它。

  4、人们为什么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指名读第二句话,评议,把“处处”、“潇洒”、“挺秀”这几个词读好,齐读。

  5、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6、黄山是“无石不松,无松不奇”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奇在哪里呢?自己再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7、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迎客松的“奇”?

  8、一边欣赏陪客松的图片,一边美美地多读课文,看看陪客松“奇”在哪里呢?指名读。

  9、为什么说陪客松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呢?

  10、(课件)瞧,这就是送客松,它“奇”在何处呢?

  11、指名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词语?

  1、学生 自读第一自然段,并说说读懂了什么?(

  2、 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三大名松的名称。

  3、再读一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体会,“奇在何处”可以圈圈画画?

  4、交流: 迎客松“奇”?在哪?

  5、学生练读——指名读——赛读——评读——齐读

  6、学生读第二句句子。

  7、学生想象说欢迎词,并加上动作。

  8、读好句子。把迎客松的热情、好客读出来。

  9、看看陪客松“奇”在哪里呢?指名读。

  10、送客松,它“奇”在何处呢?指名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词语?

  11、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名松,将它背出来,把它留在自己的脑海中。(学生练背)

  1、观看视频,深入了解黄山美。由此进入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

  2、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清文章层次。

  3、设计一个“看图猜名松”环节来调动学习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在看图竞猜的过程中,内化了语言文字的学习,深化学生对三大名松的认识和理解。

  4、因为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是教学的难点。如何分化难点,达到目标。我运用了多媒体播放画面,先让学生通过画面感受黄山松的千姿百态。接着看图说话,让学生紧扣优美的语言文字,体会黄山因松而更加神奇和秀美。

  板书设计

  迎客松  热情欢迎

  黄山奇松      陪客松  陪同观赏         松态如人

  送客松  依依不舍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不断地完成新知的建构过程,自觉地养成获取信息的习惯。

  导入新课时能否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吸引学生学习;能否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真心学习,至关重要。(设计意图:引用明代大文豪的诗句,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大的调动,想去揭开那黄山奇松那一层神秘的面纱,升腾起强烈的探究欲望

  教学反思

  因为学生的亲身经历较少,几乎就没有学生去过黄山,连我也没有去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我凭借文本和教材中的几幅图片帮助学生感受奇松的千姿百态、“四绝”,边读边展开想象,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学生的喜悦激动之情洋溢在脸上,而我在教学过程中也随同学生一起游历了黄山的山山水水,享受了黄山奇松的美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让学生懂得抓住重点词语来品读感悟,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并且注重教给学生读书方法,不但要关注文章内容,还要关注作者的表达方法及标点符号,初步领悟了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我反思有以下几点:其一、教学整体不够流畅,这样会影响到学生思维的连贯性,让学生保持在那样的情境中,流畅是必需保证的。其二,教者语言还需要磨练,过渡语、评价语言要更加及时到位,这方面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特别是遇到学生“意外”发言,缺少应对和引导;其三,教学内容安排过满,以致于准备当堂完成的“小练笔”没有来得及去做。

《黄山奇松》学习设计方案 篇10

  一、说教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赞叹之情。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人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讲人们对黄山奇松的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黄山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教学本课,要用两课时来完成,我现在说的是第二课时的设计。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黄山松奇美的特点,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的特点来写黄山松的。

  三、说教法

  1、创设情境,入情入境

  五年级的学生缺少对黄山的直接感知,这就对课文的感悟理解造成一定的难度。因此,上课时 ,我将出示一些图片,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

  2、以读为本,读中悟情。围绕教学目标,以读为主线,注重引导。

  3、延伸开放,拓展深化。品味迎客松这一部分时,让学生说欢迎词。教学第二自然段后让学生当导游。

  四、说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通过教师提供的有关图片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积极思考问题深入了解相关内容。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讨论,

  相互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说教学流程

  第一步:新课导入

  第二步:感悟黄山松的奇特

  第三步:总结全文

  六、说作业设计和板书

《黄山奇松》学习设计方案 篇11

  一、教材简析:

  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先总体介绍黄山奇松“潇洒、挺秀”的身影,然后具体描绘三大名松,最后对其他的松树稍加点染。写三大名松,运用拟人的手法,既生动形象,又暗示名字的由来。

  二、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唤起情感的升华,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发生思想的碰撞,进而能认识美、感受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作者笔下三大奇松的美。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里行间的意境,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这些地方怎么样?

  [评析:调动学生直接、间接的经验,唤起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过渡:这里有一段我在旅游时拍摄的视频,请大家欣赏一下,观赏完说说自己的感受。这些图片美吗?作者笔下的奇松更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评析:儿童的思维来自对世界的好奇与惊诧。网络的视频播放生动直观,使学生入情入境,对黄山产生直观感知以及各自的体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边读边画出你认为美的词句。

  [评析:整体感知课文,落实自主学习理念,人人参与读书活动,围绕阅读专题,接触文本语言,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松树之奇,以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2.交流感受,细研课文。

  过渡:课文写得最美的是那一段?它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三)深研课本,走进文本:

  1.请同学们以小组读课文第二段,选择喜欢的一棵松树,找出描写它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互相做小导游介绍一下。

  【评析:学生自读自悟,在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内心视像”,在相互评价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2.集体汇报交流。

  (1)感受“迎客松”的奇美:

  a、请一名同学作小导游介绍。

  [评析:为了做好小导游,学生会以自己最大的负责精神完成自己的介绍。在向大家介绍奇松的同时,学生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激发起内心的创造欲望,有利于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养成。]

  b、出示迎客松的图片与文字,进一步感受迎客松的奇特。并引导学生读“迎客松”的句子,抓住“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斜伸”等词体会它的与众不同。

  c、品读这段话,读出迎客松的奇特和人们的赞美之情。

  (2)感受“陪客松”之奇:

  a、请一名同学作小导游介绍。

  b、欣赏陪客松的图片和句子,进一步感受陪客松的奇特。学生品读“陪客松”的句子,抓住“如同”、“绿色巨人”体会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c、读好这句话,师指导朗读。

  (3)感受“送客松”之奇特。

  a、请一名同学作小导游介绍。

  b、出示送客松的图片和句子,进一步感受送客松的奇特。学生朗读“送客松”的句子,抓住“蟠曲”、“天然盆景”“向山下伸出”体会它的奇特。

  c、朗读这段话,感受它向游客告别的依依惜别之情。

  3、看同学们学得这么高兴,老师有件礼物送给大家。(出示三大名松的诗句)

  [评析: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积累的好习惯,会使他们受益终身。]

  4、感悟写作顺序。

  同学们课文介绍三大名松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是啊,这样的文章才会有条有理。

  5、齐读写三大名松的句子,整体感受他们的奇特。

  (四)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1.自读第三段,欣赏画面。(板书:神奇秀美)

  2.练笔:

  (1)根据刚才看到的精美图片,结合本课的写作方法,给你喜欢的图片配上一段解说词。

  (2)希望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并随时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将美丽与大家分享。

《黄山奇松》学习设计方案 篇12

  常州市武进区牛塘中心小学 黄小莉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网络以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以及丰富的表现力、快速的信息传递、充分的资源共享性等优势被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下面我就围绕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以《黄山奇松》这篇课文的拓展性教学为例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2、教学重点:

  本课的训练重点是利用网络的优势来拓展学生的视野,进行语文整合教学,使学生在体会黄山松树“奇”的基础上,对“黄山四绝”及黄山有进一步的了解。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教学重点,我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借助网络资源使学生了解黄山奇松的姿态,感受黄山松的奇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目标的制定是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二、说教法

  网络环境以它独有的生动画面、形象的声音、充足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施展着独特的魅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针对网络的这些优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采用了“发现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浏览网页,阅读课文内容,找出自己希望探究的问题,并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方向,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搜集资料、阅读资料、思考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信息,并对资料进行分析整合,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这些方法的采用,旨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学生引向自主、研究性的学习之路。

  三、说学法

  在整堂课中学生主要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通过教师提供的有关网站,利用超级链接对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积极思考问题,深入了解相关内容。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讨论,相互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根本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使计算机网络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学生最喜欢的要属游戏了。因此,我围绕课文内容设计了“智闯黄山”的游戏,让学生通过闯关游戏进入网站的首页,这一设计不仅让学生在游戏中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而且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质疑启思,发现问题。

  进入网页后,教师以过渡:“黄山是‘天下第一奇山’,你想了解黄山哪些方面的信息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找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这样,很快就把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可探究性的问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投入到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去,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通过读一读课文,从中发现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接着,让学生通过“留言板”交流自己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选择有研究性的问题,如:黄山奇松的那些名字是怎么来的?黄山的其它“三绝”有什么特点?黄山还有哪些风景区?等问题,从而使学生明确有待研究的方向。

  (三)、自主合作,深入探究。

  这一学习过程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进行的。一开始我就利用“学习导航”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小组分工合作或彼此提供相关信息。

  2、搜索有关信息资料并加以整理综合。

  3、讨论汇报形式。

  接着学生就可以利用网页上的“黄山概述”、“黄山四绝”、“黄山景区”、“黄山特产”等相关衔接上网搜索,这些衔接为学生的研究提供相关图片,文字说明等资料。其间,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可以相互合作。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四)、交流汇报,共享资源。

  以“你上网获得了哪些收获呢?”为出发点来进行交流、汇报,让学生分享各自的上网收获。在交流汇报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以学生自主参与和师生平等对话的自然情境。交流可以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是个别的,也可以是小组的,有图文解说法、导游介绍法、讨论法等,形式可以是灵活多样,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诱导作用,通过相互交流,学生可以了解到黄山各方面的信息,特别是对黄山奇松的姿态有了更深的了解,让学生感受到黄山松的奇美。这一设计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现有资源,拓展信息空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信息量大、且具有人文色彩的自由、开放的学习环节,使学生在至真至美中掀起情感波澜,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激起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五)、畅所欲言,抒发感情。

  教师评价交流汇报的成果并过渡:“结束了黄山的风光之旅后,你觉得黄山怎么样呢?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呢?”这一问题的设计让学生谈谈网络学习后的感受,再次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并让学生在“留言板”上畅所欲言。为了给不同掌握层次的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热情。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个“黄山文化”、“网络涂鸦板”的超级连接,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学生可以通过选一些诗来吟诵,也可以是画一图来赞美……

  (六)、课后延伸,拓展训练。

  学生对于黄山的探究兴趣不能局限于课堂,而应将这种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拓展训练:课后继续上网收集有关黄山的资料,发现问题并能利用各种方式解决问题。这一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利用提供的网络,积极为自己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资源背景,从而使学生不断地完成新知的建构过程,自觉地养成信息的“获取——内化——提升——再获取”的习惯。

  综上所述,我在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集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网络这一特殊的环境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潜能和自主性,让他们在主动、互动、创造性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交流信息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黄山奇松》学习设计方案 篇13

  课题名称 《黄山奇松》  目 语文 年级 五年级 教学时间 一课时(40分钟) 学习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在五年级阅读方面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中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因此,课堂上我努力营造空间,让他们大胆地参与讨论和交流,自主发表见解。 学生已经学习、阅读过多篇描写祖国秀丽景色的文章,如《九寨沟》、《泉城》等,他们领略了祖国的秀丽风光,对祖国的风景名胜充满了向往。对于黄山,他们略有耳闻,但对于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神奇秀美,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视野不开阔,缺乏感性认识。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朗读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  2. 通过对黄山松美的感受,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读—感—读—想—读—演”的方法,理解了文本,内化语言,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2.读写说结合,让学生模仿第二段松树的写法,学法迁移,使学生的写话说话能力得到提高。 三、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凭借语言文字和创设的情境,通过朗读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学习和运用描写景物的方法练习写话。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的句子,反复诵读,感受黄山松的奇美。 2.学习和运用描写景物的方法练习写话。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黄山奇松》教学活动过程描述     教学活动1[u1]  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 1、“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被誉为____,以____、____、____、____ “四绝”闻名于世。(出示图片) 2、今天,就让我们乘坐网络快车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 教学活动2[u2]    二、赏读三大名松。 1、让我们一起爬上黄山去看一看这些让人们情有独钟的奇松。观松最佳地点在____,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称玉屏楼为____。 指导理解“绝胜处”(绝:最;胜:优美的;处:地方)     2、“迎客松”(出示图片) 朗读文中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第一句:看图理解“遒劲”。这棵迎客松已经有八百多年了,可谓饱经风霜。(指导理解“饱经风霜”)它经历哪些艰难困苦?(引导学生说出风吹雨打、日晒雨淋、严寒酷暑、雪压霜打等)可是它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第二句:指导理解比喻句、热情。让学生模仿做动作(伸出手臂热情欢迎)想象一下,它会向游人说些什么呢?(欢迎你们到黄山来游玩……) 第三句:理解地位的奇 是呀,人们只要一提起黄山奇松,就不由得想起迎客松,迎客松不仅是黄山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连安徽电视台的标记都用上了迎客松了,国家领导人招待外宾的地方背景图也是迎客松呢!可想而知,它的地位多高呀! 再次欣赏“迎客松”,结合文本,朗读感悟。 3、“陪客松”(出示图片) 看图读写“陪客松”句子,指导体会陪客松的高大挺拔,把陪客松比作绿色的巨人。 4、“送客松”(出示图片) 看图读写“送客松”句子。指导理解“天然盆景”:盆景是园丁精雕细刻、刻意造型,为的是追求它优美的姿态。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用意何在?那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引导学生说出大自然、黄山) 5、出示文字,播放音乐,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6、扮演导游,积累内化。 (1)“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工作委员会最近招聘导游,条件是:讲普通话,口才好,必须将三大名松的“奇美”介绍到位,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自主准备,可以同桌合作。 (3)自主展示,教师点拨。 教学活动3[u3]  三、学习第三段,进行写话练习。 1、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三段,思考:文中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 2、出示其他黄山名松图,学生欣赏。 3、指导写话练习。选择一种你觉得最有意思的松树,模仿第二段写三大名松的写法,向大家介绍。 4、全班交流。 教学活动4[u4]  四、总结课文。 说一说黄山松树“奇”在哪里。 地理位置的奇、姿态的奇、生命力的奇…… 黄山奇松确实让我们大开眼界,难怪明代的汤显祖留下了“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的感叹和无缘到黄山一游的遗憾。如果以后有机会,你一定要亲自登上黄山,去领略它无限的风光。 教学活动5[u5]  五、布置作业。 想了解黄山的另“三绝”吗?课后查找资料阅读,推荐你们阅读《黄山游记》这本书。

  [u1]创设去黄山的教学情境,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积淀,提供宽松的学习平台。 [u2]让学生看图辨认三大名松,激起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并突显三大名松的特点。在本环节的最后让学生扮演导游,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积累内化,创新运用的平台。提高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u3]读写结合,学法迁移,内化提升,使学生的写话能力得到提高。 [u4]围绕文本中心“奇”让学生回顾全文,再次感受黄山松的奇特美丽,激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u5]语文学习的空间是广阔的,从课内学习拓展走向课外,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黄山奇松》学习设计方案 篇14

  设计这课,我真的是用了心的。备课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学生会怎样学,学生会提哪些问题,提到这些问题我该怎样引导,学生在自主性学习时会遇到哪些困难,合作学习中会出现什么情况等。说实话,因为考虑、预设得较多,在上课前,我自己还是对这节课的教学充满信心的。

  可课堂实施下来,并没有如人所愿,我只能说感到很遗憾。

  1、步子迈得太小

  这节课,我们着重学习的是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这段主要介绍了黄山的三大名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为了避免课堂上将这三大名松的特点分解得支离破碎,我设计了这样的学习环节:你最欣赏其中哪一大名松,它名在哪、奇在哪呢?自学后介绍。可以读课文,抓重点词句体会黄山松的奇特;可以用书上的句子或结合课外的资料介绍。然后在充分自学、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汇报。尽管这样,上下来后,我还是觉得这段的教学显得很碎,仍是一个松、一个松的学习。虽然课堂的学习气氛活跃、学生也读得热热闹闹,很有感情,作为教者的我却没有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他们。其实这段的学习,完全可以把学生分为三大组进行,喜欢迎客松的就学习迎客松的有关句子,喜欢陪客松的就学习陪客松的句子,这样让学生在大组内学习,互通有无,既可以加强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又可以补充资料搜集上的信息交流。这样的大组学习比起自己设计的自学、小组学来得更活跃、更自主、更灵活、更开放。

  2、教材吃得不透

  三大名松,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风格。可学完课文,如果让学生用几个词来概括每大名松的特点的话,估计学生还是一知半解。课堂上,虽然,我也将每大名松的奇特、与众不同处在小结语中概括了,但学生可能并没留意。至于它们的独特之处,还须明确概括。而且在学习送客松时,我也只是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姿态独特”“枝干蟠曲”“天然盆景”作了相应的理解处理,却忽视了看图,比较它与形态相似的迎客松的区别。迎客松是刚毅挺拔,绅士一般地伸出手臂作欢迎状,而送客松是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仿佛在与人们挥手告别。对教材,我没有能够很好地进行开发和利用。

  3、板书不够合理

  这节课,我还用到了教学挂图。但在挂图的位置摆放上,我处理得也不够合理。图片可以和相应的名松对应起来,使学生看得更清楚。特别是在看图引导学生背诵时,学生可以把图与课文的内容联系起来,或许背的时候,困难会小些。

  4、时间把握差错

  时间上的把握偏差,是这节课最败笔的地方。在学习迎客松的有关语句时,将近花了25分钟的时间。为什么?因为迎客松最负盛名,它是美丽黄山的象征、友好中国的象征,所以大部分的学生基本上都喜欢迎客松,而且我自己在设计这一部分的时候也确实安排了好多读、说的环节,又是读出它顽强的生命力了,又是读出它的姿态优美了,还要补充介绍课外搜集的资料,还要背诵,所以在这一处浪费了近10分钟的时间。导致接下来的一个重要环节——师生、生生互动的“小导游”介绍没有实施。原本准备好的导游帽、导游旗根本没能在课上派上用场。如果能处理好时间的安排,课堂是很容易出彩的。

  除了这些,我想自己的课堂上还有其他很多的缺憾,有待今后努力并改善,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

《黄山奇松》学习设计方案 篇15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三、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到了什么呢?

  2、边播放相关的图片和音乐,边述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

  3、而在这四绝中,人们对黄山松更是情有独钟。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4、再看看课文的题目,你能从哪个字中找到答案呢?(奇)你又有什么问题要问?

  5、想寻找答案吗?

  (二)、创设情境,感受奇松。

  1、创设情境:请大家把眼睛闭上,我们登上了去黄山的飞机,经过不到一个小时的飞行,我们来到了天下第一奇山——黄山。我们爬啊爬,终于来到了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请大家睁开眼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你看到了哪些松树,它们又奇在哪里呢?

  2、学生交流讨论,师相机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大家说得很好,这三种松的确都非常奇特。是的,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既然它有这么大的魅力,那我们就一起去领略迎客松的风采,并从语言文字中来感受它的奇吧!

  (三)、引读迎客松,自学陪客松和送客松

  1、出示迎客松的文字和图片。

  2、请同学们自读这段文字,并结合边上的图,你能从哪些句子和词语中感受到迎客松的“奇“呢?

  3、学生交流讨论能反映“奇“的句子及词语。

  (1)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黄山上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多少风吹雨打,正如文中说它饱经风霜,但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理解遒劲、饱经风霜的意思,读好词语,并读出它的奇。(指名读、齐读)

  (2)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它的形态就如同好客的主人欢迎宾客的到来。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奇特所在。(指名读、齐读)

  (3)黄山上的松有千千万万,为什么不选其他松,而偏偏选它,这足以看出它的奇特之处。(指名读、齐读)

  (4)同学们,你们愿意将迎客松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吗?怎么办?(指名说)下面,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待会儿,咱们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写迎客松的几句话。

  4、听你们背诵,真是一种享受。

  5、归纳学习迎客松的方法。

  6、除了迎客松外,还有两种松也十分奇特,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刚才学习迎客松的方法学习另外两种松,四人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把你较喜欢的一种介绍给大家。

  7、学生介绍另两种松,说出奇,并读出奇,最后熟读成诵。

  8、同学们,玉屏楼真是一个观松的好地方,我们站在上面已经看到了三棵奇松,我们一定被枝干遒劲的迎客松,形似巨人的陪客松,姿态独特的送客松深深地吸引住,其实黄山还有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松树,让我们再去看看其他的松好不好?

  (四)、观看图片及录像、升化情感。

  (出示第三自然段文字内容)

  1、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还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更能说明黄山奇松形态多,你能仿照着再说几种其他形态的松吗?

  2、观看图片及录象。

  (五)、再次创设情景,复述课文

  1、黄山松和黄山浑然天成,美伦美奂,相信此刻,大家已经完全陶醉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之中了。可是回程的飞机已经在催我们登机了,我们只能依依不舍地向黄山松、向黄山告别。

  回到家中,亲戚朋友要问了:你到黄山究竟看到了什么呢?如果我是你们的姐姐,从没去过黄山,而且又对黄山松特别感兴趣,你能不能当回小导游,向我介绍黄山奇松呢?

  2、学生当小导游,介绍黄山奇松。

  (六)、布置作业

  仿照本文写松的方法,把你印象最深的一种松,写具体、生动。

  板书设计:

  20、黄山奇松

  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

《黄山奇松》学习设计方案 篇16

  [学习要求]

  一看题目,我们就知道,这篇课文是写黄山松树的奇特。黄山的松树到底“奇”在何处?这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在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的同时,我们要进一步体会祖国河山的壮丽,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此外,我们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我们还要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会用“屹立”和“郁郁苍苍”造句。

  [阅读提示]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文字优美。初读课文可看一看全文写了几个自然段,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读的时候可以把一些表示主要内容的重点句子画下来,和老师画的对照一下,看看是不是一样。

  1、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2、黄山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

  3、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

  [字词点击]

  学习本课生字词,要注意“宾”是前鼻音,不要读成后鼻音,“屏”是后鼻音;“誉、郁”两个字的韵母是“ü”,而“屹”的韵母是“ⅰ”,读时要注意区分。字形上,要注意“陡”和形近字“徒”的区别。查字典了解字义时,要注意“郁”的多义,一是表示(草木)茂盛;二是表示忧愁、气愤积在心里不得发泄。要据词定义,正确理解“郁郁苍苍”在课文中的意思。而“遒”字则可以先联系上下文,自己揣摩一下这个字的意思,再查查字典,看看自己猜得对不对,以便掌握揣摩字义得方法。“遒”是强健有力的意思,你猜对了吗?

  [疑难解析]

  很多同学可能会问:黄山奇松,到底“奇”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重点体会下面的这段话——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反复读描写迎客松的这段话,你是否发现,迎客松有这样“两”奇:第一,“奇”在“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要读懂这句话,可以先想象一下迎客松怎样“饱经风霜”,到过黄山的人都知道,黄山的松树大都长在悬崖峭壁上,由于山高壁陡,山风似刀,霜雪如剑。另外,黄山松的根是扎在石缝中的,根不着土,能汲取的养分极少。生长缓慢,长到碗口粗就需百年,据资料记载,这棵迎客松已生长800多年了。一个“饱”字,充分说明松树历尽磨难。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足见它有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啊!不得不令人称奇。第二,“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这是迎客松姿态的奇特,一棵松树竟然像彬彬有礼、热情友好的主人,当然十分奇特。

  理解“陪客松”、“送客松”的奇特可采用上述办法,扣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加以想象和联想。特别是送客松,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要想到“盆景”是经过人们加工的精美的艺术小品。送客松枝干蟠曲,如同游龙戏凤,而这种“小品”又是浑然天成的,这就非常奇异独特了。

  同学们细读第二自然段,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边读边联想悬崖峭壁上迎客松郁郁苍苍,陪客松如同巨人,送客松精巧绝伦的画面,从精美词句中细细品味黄山松的奇美。如能配上古筝乐曲诵读,效果一定更好。你不妨试一试。

  [品评赏析]

  这篇课文文字精美,形象生动,有很多地方写得很值得我们学习。首先是“总—分—总”的结构,简洁明晰。先总写“黄山四绝”闻名天下,奇松更是让人“情有独钟”,突出黄山松的奇异,引人入胜;接着具体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三大奇松,写得具体形象;最后总结,“是千姿百态的黄山松,把黄山装点得更加神奇,更加秀美”,让读者对黄山松的“奇”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另外,作者在叙述三大奇松时,突出奇松的不同特点,用词精当。特别是对迎客松的描写“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使人仿佛看到高山陡壁上昂然挺立着的那么一棵高大粗壮的松树,虽然历经了八百年的风风雨雨,却依然那么苍翠,那么雄健,不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作者把奇松比作“人”,不仅使文字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奇松的喜爱之情。

  [课文链接]

  读一读下面的资料,相信你会对“黄山松”有更深的认识。

  黄山四绝中的奇松是绝中之绝。因为其他的三绝在其他名山中或多或少都会有,而这奇松却是黄山独有的。黄山上的松树生长在海拔600米的高峰上,在植物学领域里是一个独特的品种,20世纪30年代时被正式命名为黄山松。黄山松的奇有两点:一是树形奇特,由于是破石而长,依岩而生,受地形及光照的影响,许多松树都有偏向一个方向生长的特点,又由于长在高山,山风似无形刀一般,将树冠吹削,松树大都顶平如盖,干曲枝虬,形象奇异。照中国人的审美观,古木常以曲为美,直则无姿,黄山松恰恰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二是生长环境奇特,黄山松长于岩石上,根不着土,但却针叶粗密、颜色苍翠、生机勃勃。原因就在其根能分泌有机酸,可以侵蚀岗岩,供其扎根,另外,黄山松还能直接从空气中、雨雪中吸取养分。所以在悬崖绝壁上,在高山上,黄山松也能挺拔而立。由于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它被[视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安徽省因此还将其定为省树。

  [自我测评]

  基础练习

  一、选择正确的韵母填入括号内。

  ü——i 屹( ) 誉( ) 玉( ) 依( )

  in——ing 屏( ) 宾( ) 景( ) 形( )

  二、读一读,写一写,在读音易错的生字下注上“△”,字形易错的生字下注上“○”。

  4.陡崖 屹立 饱经风霜 姿态优美

  _____ 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 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誉为 宾客 情有独钟 郁郁苍苍

  _____ 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 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三、查字典,给句子中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_________

  静海寺中的钟又敲响了,它警示人们不要忘记国耻。 _________

  2.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_________

  荷花的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_________

  四、造句。

  屹立———

  郁郁苍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默写课文中你认为写黄山松写得最精彩的句子。

  1.

  2.

  发展练习

  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请你查找一些关于黄山松的图片,或根据上面的描写,选择一棵黄山松,仔细观察或展开想象它的样子,学习课文描述迎客松的写法,把它具体写下来。如有兴趣,你还可以给它取个名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趣味语文

  同学们,请你读一读下面这个故事,猜一猜杨修见了纸条为什么就把酥饼分给兵士们吃?

  杨修与饼

  三国时期,有一天,曹操命侍从捧来一盒酥饼,放在营房里的一张桌上。曹操想了想,在这盒酥饼上面放了一张写有“一合酥”的纸条,然后就走了。

  不久,谋士杨修来到这个营房,看见了纸条,就把这盒酥打开来,全分给兵士们吃了。曹操知道后,点头称是。

  [参考答案与提示]

  基础练习

  三、1.情感集中、专一;用铁或铜制成的响器,中空。2.足足的,充分;饱满。

  四、“屹立”是形容人或物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可以先想一想“什么或谁”屹立,再说一说屹立在什么地方。“郁郁苍苍”也就是“郁郁葱葱”,是形容草木长得苍翠茂盛,一般用来形容枝叶茂密,颜色深绿的树。

《黄山奇松》学习设计方案 篇17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2、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4、观察图片,任选一种松树,仿照课文写一段话

  这些目标的制定是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3、教学重点:本课的训练重点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来拓展学生的视野,进行语文整合教学,使学生体会黄山松树的“奇”

  二、说教学策略

  1、提炼主线以“黄山奇松”奇在哪儿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

  2、创设情境通过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旅游”境地,感受黄山松树的奇美

  3、朗读感悟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味、联想,感受黄山松树的潇洒、挺秀

  4、化语为画学生读懂文本语言、浮现语言形象,用电脑绘制名松形象

  5、读写结合仿照课文写法,自选一种松树试着写一写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哪些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直接、间接的经验,唤起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山”的黄山去看一看,好吗?(板书:黄山)打开网页,进入“黄山旅游” 观看录象和图片,说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儿童的思维来自对世界的好奇与惊诧网络的视频播放生动直观,使学生入情入境,对黄山产生直观感知以及各自的体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3、“黄山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奇松”则情有独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仔细观赏一下这些奇特的松树吧(补充完整题目:奇松)

  【设计意图】[据题提出阅读专题一个,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又能以此为主线,展开自主学习系列活动]

  4、据题质疑:黄山松奇在哪儿?

  二、初读感知

  1、进入“阅读指南”的“整体感知”,呈现: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落实自主学习理念,人人参与读书活动,围绕阅读专题,接触文本语言,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松树之奇,以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1)自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并结合上下文初步领会生字词的意思,不能解决的加下划线

  (2)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3)简要说说黄山松奇在哪儿?

  2、自学课文

  3、读后检测交流

  4、简要说说黄山松“奇”在哪儿?

  5、小结:黄山松非常奇特,那就让我们再读课文,细细地去感受一下

  三、精读第一节

  1、进入“阅读指南”的“整体感知”,呈现:

  (1)默读第一节,想想黄山松奇在哪儿?

  (2)联系课文说说“四绝”、“情有独钟”的意思,有困难的可以访问“说文解字”

  【设计意图】[访问“说文解字”,可让学有困难的学生得到指点帮助,是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

  2、学生返回首页自学

  3、同桌讨论

  4、学生显示网页内容进行交流

  (1)学生读第二句,抓住“潇洒”、“挺秀”体会,并点击第二句话,出现黄山全景图,展示黄山松潇洒挺秀的身影,体会黄山松的奇特

  【设计意图】[语文姓“语”,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同样十分注重语意的领悟和把握]

  (2)读好第二句

  (3)学生点击第一句话,联系“说文解字”,展示“黄山四绝”的图片,理解“四绝”的词意

  (4)打开“说文解字”,理解“情有独钟”的意思

  (5)读好第一句话,读出人们的喜爱之情

  5、齐读第一节,再次完整地感受黄山松的奇特四、精读第二节

  1、进入“阅读指南”的“第二节导读”,呈现:

  (1)读读描写三大名松的语句,想想从哪些重点词语中感受到名松的奇特呢?加上下划线,并说说是怎么体会到的

  (2)联系课文说说“饱经风霜”和“郁郁苍苍”的意思,并用“郁郁苍苍”造句有困难的可访问“说文解字”和“造句指南”

  (3)你能通过想象任选一种名松,把它的形象画下来吗?你可以进入“创造天地”试一试

  【设计意图】[利用网络优势,给学生创设创造性学习的空间学生自渎自悟,感受三大名松潇洒、挺秀的身影,语感得到培养在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电脑绘画这一学生极感兴趣的方式,让学生描绘“内心视像”,在相互评价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

  2、学生自学,同学之间可以交流讨论

  3、学生显示网页内容进行交流

  (1)感受“迎客松“之奇

  a、学生读写“迎客松”的句子,抓住“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斜伸”等词体会,并点击这句话展示“迎客松”的图片,进一步感受迎客松的奇特

  b、部分学生把优秀的画作传送到大屏幕,图文对照,师生点评

  c、读好这段话,读出迎客松的奇特和人们的赞美之情

  (2)感受“陪客松”之奇

  a、学生读写“陪客松”的句子,抓住“如同”、“绿色巨人”体会,并展示“陪客松”的图片进一步感受陪客松的奇特

  b、部分学生把画好的陪客松的画发送到大屏幕,师生点评

  c、读好这句话

  (3)感受“送客松”之奇特

  a、学生读写“送客松”的句子,抓住“蟠曲”、“天然盆景”“向山下伸出”体会奇特,并点击这段话出示“送客松”的图片进一步体会

  b、学生把画好的送客松的图片传送到大屏幕,图文对照,师生点评,进一步感受送客松的奇特

  【设计意图】[展示是最好的学习为了展示,学生会以自己最大的负责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作品在发布自己作品的同时,学生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激发起内心的创造欲望,有利于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养成 ]

  c、读好这段话

  (4)齐读写三大名松的句子,整体感受他们的奇特

  (5)看图描述三大名松

  4、部分学生把造的句子发送到大屏幕,师生点评

  五、精读第三节

  1、进入“阅读指南”之“第三节导读”,呈现:

  1)默读第三节,想想“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文中列举了哪些不同的姿态?可以进入“图片集锦”欣赏千姿百态的松树

  (2)理解“屹立”并造句,有困难的可访问“说文解字”和“造句指南”

  (3)你能选择一种最喜欢的松树,学习第二节的写法,给它配上几句话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写一写,并发布到网上,把作品展示给大家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实现了读与写的完美结合 ]

  2、学生自学    3、学生打开网页交流

  【设计意图】[利用网页,展示更多的黄山松的形象,加深学生对黄山松树之奇的感受]

  (1)展示图片理解“千姿百态”、“屹立”、“斜出”、“仰”、“俯”等词,,体会松树姿态之奇

  (2)部分学生把写好的片段发送到大屏幕,师生点评

  (3)读好这一节

  六、总结全文

  1、读了《黄山奇松》,请你说说黄山松奇在哪儿?

  2、读了《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你是否觉得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黄山奇松的赞叹之情?如果是,请你浏览全文,举例说说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部分精读回归整体,这一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则能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七、课外延伸

  读完课文,你还想知道什么?可以进入“人文地理”和“推荐网站“查阅相关资料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黄山奇松》学习设计方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392511272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