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作业练习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作业练习

甜味剂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作业练习

微信扫码分享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作业练习(精选14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作业练习 篇1

  一、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二、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的字形、字音、字义都正确的是( )

  a 锐不可(dǎng阻挡、抵挡)

  b 退(kuì馈败)

  c 灭(jiān消灭)

  三、填空。

  新闻,又叫 ,主要包括标题、 、导语和主体等几部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的导语部分是从

  至 。主体是从 至 。

  四、阅读。

  (一)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二)分析下列句中加黑词在句中的含义和作用。

  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百万:

  不含:

  均是:

  2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封锁长江。

  较为:

  然:

  一切:

  五、选做题。

  我们的老顾问余凤英离休了。她老早就说过,离休的时候要送给我们一件注着特别感情的礼物。那天她来了,抱着一盆自己亲手栽培的马兰花,把它放在办公室的窗台上,深情地说:“马兰花,一看到它我就不由想起了延安。”

  余老太太是个“老延安”,特别喜欢马兰花。她家的小院里从不种玫瑰,也不种丁香,更不种什么柱顶红之类,却栽种着一簇簇的马兰花。春天,马兰花蓬蓬勃勃地生长,十分惹人喜爱。特别是那修长苍劲的叶子,托着盛开的蓝而带有紫纹的花瓣,活似一张张乳燕的小嘴。花虽不艳,却散发着沁人的清香。这时候,余老太太的心就像盛开的马兰花,温柔的笑总是挂在饱经风霜的脸上。你若带孩子到她家作客,她准会拿出好多用马兰花编成的小动物,诸如花蝴蝶、青蛙、鸽子等等。孩子乐得直跳。大家都说,余老太太与马兰花有着特别的感情,并把这感情与她不肯随便扔掉半块纸头的老习惯联系在一起。可谁也说不清这事的缘由。

  最近我才了解实情。当年余老太太大学刚结业,地下党把她从上海送到延安。那是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边区纸张奇缺,组织上把她分配到一家印刷厂工作。当时的用纸要自造。每一天,她把不知道经过多少人的手做好的纸浆刷到粉白光滑的墙上,干了再取下来,拿去印报纸,出刊物书籍,如马克思、列宁、毛泽东著作和党的文件。巴掌大的纸头都十分金贵,谁也舍不得扔掉。余凤英那时逐渐与马兰花结下了不解之缘,工作之余,除了培育马兰花,还学会了用马兰草编制各种各样的玩具,送给延安的孩子……

  □→□→□→□。马兰花热烈地开着。那墨绿的叶子,那略带紫纹的蓝色花朵,朴素而雅洁。

  1 文中□→□→□→□应填入下面四句话。请在题后的方框内依次填上最合理的序号。

  ①她的马兰花留在办公室的窗上。

  ②余老太太离休了

  ③还是闪烁千秋万代永远激励我们奋发向前的一种进取精神

  ④那不只是一盆花

  这四句话的顺序应是:□→□→□→□

  2 标点运用。

  ①文中“老延安”加引号的作用是 。

  ②关于文中第三自然最后一个标点符号的用法,下面有两种意见,其中正确的一种是 。

  a 这种用法是正确的。

  b 省略号后面还应当再加一个句号。

  3 修辞方法。

  文中画 的句子是一个比喻句,它的比喻词是( ),喻体是( )。

  4 下面是关于这篇短文中心意思的概括,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表现了马兰花清香而朴素的特征。

  b 说明余凤英喜爱马兰花是为了用马兰草给孩子编制玩具。

  c 表现了余凤英晚年非常怀念在延安的生活。

  d 表现了老一辈意味深长地把奋发向前的进取精神传给下一代。

  六、作文。

  1 范围:写人的记叙文。

  2 要求:运用正面描写(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和心理活动)与侧面描写(人物衬托) 相结合的方法,夹叙夹议,来刻画人物。

  3 参考题目:①受人尊敬的(老校长)②为四化争分夺秒③好(爸爸、妈妈、奶奶……)④他 (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⑤他(她)变了⑥(人物的个性特点)的(称呼)

  【例文】

    生活的浪花

    ——黑色的送煤老汉  

  汗水淋漓不止。黑色的汗水,带着黑色的煤尘,沿着铜黑的脸膛,渗入了黑色的纹沟;乌黑的大手,紧紧地攥着油黑发亮的车把;黑色的身躯,拉着黑色的煤车。

  这是一位普普通通的送煤老汉,正艰难地拉车上桥,敦实的腰背躬成了直角。潮湿的路面上,留下了一长串黑脚印和车辙印——一条老汉辛劳的轨迹……“直角”终于恢复原状了,老汉停车抹了一把汗,凝视着前方,黑眸子闪出了欣喜的光芒,接着,他又下桥上路了。

  他太平常了,平常得如同大海里的一朵微微的浪花,不炫耀,不引人注目。

  “啪!”两块蜂窝煤颠出了破旧的木格,一沾地,便四分五裂了。老汉丝毫没有察觉,依然前行。他又聋又哑,世界对他说来,永远是悄然无声的。车辆碾着残存的碎煤块,轮底扬起一阵阵黑雾,路面上便出现了数道交错的渐渐淡去的墨线。

  老汉拉着煤车,走大街,穿小巷,挨家挨户地送煤。他没有文化,既聋且哑,长年累月地送着煤,淌着汗。拉着满载的煤车出店,拖着空车回店,再装,再送,他就是这样毫无怨言地终年操劳着。人们对他也都怀有特殊的感情,虽无需启齿道谢,但每次总是向他报以感激的微笑,或送上一杯解渴的茶水。老汉满足了,每当这时,他才深深感到自己对于社会的价值:人们需要他。于是,送煤的疲劳被甩到脑后,他又信心百倍地拉车启程了。

  然而,他终于感到老了,虽说退休年龄刚过,他想到过退休,但煤车还没有新主人,人们依然需要他,他也乐意坚持下去,但年龄终于使他力不从心了。

  一天,送煤途中,一阵目眩,他栽倒了……

  洁净的病床上,躺着这位黑老汉倔强的身躯。他微微地睁开了双眼,望着周围的人们,望着那些店里的年轻人,目光深情而灼热,青筋直暴的大手,颤动着。他那期待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那些青年身上,双唇一张一翕,喉结蠕动着,发出断断续续的几声嘶哑的“啊啊”声,略略抬起手掌,紧紧地握着青年们的手……

  洁白的床单蒙住了黑老汉的身躯。从此,周围的居民只得顶风雨,冒寒暑,自己拉煤了。人们拉着黑老汉拉过的煤车,艰难地上桥,走街穿巷,每个人都在怀念着这平凡的黑老汉。

  “他如此平常,却又如此重要啊!”望着那油黑发亮的车把,店里的青年们深沉地思索着。……  

  答案:

  一、 

  二、c

  三、消息、电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20日夜起,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四、(一)议论。这段议论分析了人民解放军取胜的原因。一方面突出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强,另一方面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及其军队没有斗志的军情。这样写增强了这篇新闻的思想性。

  (二)1 百万:从内容看,中路30万,西路35万,东路35万,约合百万。交代了人民解放军渡江的人数,同时,写出了解放军的所向披靡的气势。

  不含:不包括。因九江当时尚未解放,这样写体现了新闻必须真实准确的特点,不会产生歧义。

  均是:都是。写出了人民解放军渡江战线之长,烘托出战绩辉煌。

  2 较为:比较。与上文中路军、西路军相比,抵抗比较顽强。同时呼应上文“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说明敌人确实负隅顽抗,做了垂死挣扎。

  然:但是,表示转折。充分写出人民解放军不畏强敌英勇善战的气概,也说明敌人的抵抗终究抵挡不住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

  一切:所有的。写出敌人失败得非常彻底,说明人民解放军力量强大。

  五、 

  2 ①表示特定的称谓或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 ②a ③ 依次是:似(或“活似”),乳燕的小嘴(或“小嘴”、“一张张乳燕的小嘴”) 4 d

  六、见例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作业练习 篇2

  一 说教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苏教版初一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2. 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

  3. 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 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学

  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式;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 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 教具准备:电视机,《百万雄师过大江》碟片,投影仪,地图。

  五 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

  (一) 内容呈现

  放映《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段,了解时代背景。接着自由朗读课文。这一过程目的

  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唤醒求知渴望,调拨动力机制,顺势进入学习情境。

  (二) 师生互动

  1. 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意在使学生

  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并对主体部分的重要内容尝试进行概括。

  2. 投影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

  军队 渡江区域 渡江时间 兵 力 敌军抵抗程度

  主体参与,精讲多练,及时反馈。这样学生只要仔细阅读,就能成功完成任务。接

  着,顺水推舟,划分主体部分层次,理请文章脉络。

  (三) 交流对话

  1. 教师与学生对话

  课文为什么依“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报道,可以颠倒吗?让学生领悟文章不仅结构合理,而且重点突出;文中“至发电时止”的语句,体现消息这一文体的什么特点?从而提醒学生明确消息准确及时的特点。

  2.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之间提出问题互相探讨,如找出文中语言准确表现我军英勇善战的词语,或在文中找出我军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的连两组词,并说出反映作者什么感情。

  3.学生与教师对话

  在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基础上,如有问题找不到答案或有分歧,由学生与教师对话,教师给予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提升能力。

  4 师生与作品对话

  课文中多处涉及地名,比较抽象。此时可利用地图中相关地理位置,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圈点,找出各路军沿线经过的地名,并作标记,直观感知课文内容。

  (四)链接生活

  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亲身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感知﹑领悟﹑内化﹑积淀。根据文体特征,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你接到这份稿件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学生分组准备后对照地图模拟播音员进行朗读比赛。

  (五)回归课本,练习延伸

  1. 掌握本课生字词,巩固有关新闻知识;

  2. 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每人写一篇新闻稿,报道校园新人新事。

  地址:江苏省如东县石甸中学 邮编:226404

  e-mail: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作业练习 篇3

  教学目的:

  一 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二 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三 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教学设想:

  一 学生初学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楚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二 为了便于学生尽快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在教学方法上遵循由感性到理性这样的认识规律,不从知识概念切入,而从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和概括入手,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三 本文语言简洁、准确,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教材,因此,语言的学习与训练列为教学重点之一。

  四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解决)。

  [说明]熟悉历史背景,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三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

  四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照教材绘制即可),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学生指图复述时,教师可随之板书如下: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增强学生认识本文内容的条理性。

  五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内容?

  [参考答案]

  (第1句、第2句)

  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师讲知识:

  1.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板书),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导语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

  2.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

  3.新闻还要有“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如有条件,教师可适当增加些知识给学生,如副标题、结语等)。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说明]教师随着讲解,板书:标题、导语、主体。这是传授知识的环节。作为学生新接触的一种体裁,讲些必要的知识是有用的,不能忽视。在学生对本文内容和构成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传授有关知识,显得自然,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太困难。

  六通过比较,传授新闻特点的知识。

  1.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参考答案]

  (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学生答题后教师再讲,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预习提示”介绍“22日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证明了报道的及时。)

  2.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

  [参考答案]

  (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报道准确)

  教师板书:真实、及时、准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关于简明扼要问题,课后有短文专门讲解,课下阅读。

  [说明]以上完成了教学的第一个内容,即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七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参考答案]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参考答案]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则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请你找出一两处带有较强感*彩的语句,读一读。

  [说明]以上是体会本文语言上的一些特点。鉴于学生实际情况,条件好的,教师还可以将练习四的部分练习题在课上讨论。

  八正音、正字。

  教师出示已制好的字词卡片(或写好词语的小黑板),正音、正字。

  荻港锐不可当歼灭要塞

  [说明]可同时进行字音、字形的比较。如:荻获歼阡纤(要)塞(阻)塞(堵)塞

  九听*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朗读或歌曲的录音。

  条件不具备的,由教师朗读,力图感染学生,加深对本文内容的理解。

  布置作业

  一课后练习二、三。口头完成。

  二课后练习六。书面完成。

  【总体说明】

  新闻文体知识教学,如何能与新闻的内容结合起来,是本文教案设计时思考的一个问题。结果是:先引导启发学生找出能够概括全文内容的语句,而后讲授有关“导语”的知识,因为“导语”在全文之首,作用就是能够概括表述全文内容。学生既练习了辨析关键语句的能力,又对“导语”的位置和作用留下较为清晰的印象,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自然结合在一起。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较好。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作业练习 篇4

  一 说教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苏教版初一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2. 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 

  3. 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 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学 

  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式;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 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 教具准备:电视机,《百万雄师过大江》碟片,投影仪,地图。 

  五 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 

  (一) 内容呈现 

  放映《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段,了解时代背景。接着自由朗读课文。这一过程目的 

  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唤醒求知渴望,调拨动力机制,顺势进入学习情境。 

  (二) 师生互动 

  1. 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意在使学生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并对主体部分的重要内容尝试进行概括。 

  2. 投影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 

  军队 渡江区域 渡江时间 兵 力 敌军抵抗程度 

  主体参与,精讲多练,及时反馈。这样学生只要仔细阅读,就能成功完成任务。接着,顺水推舟,划分主体部分层次,理请文章脉络。 

  (三) 交流对话 

  1. 教师与学生对话 

  课文为什么依“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报道,可以颠倒吗?让学生领悟文章不仅结构合理,而且重点突出;文中“至发电时止”的语句,体现消息这一文体的什么特点?从而提醒学生明确消息准确及时的特点。 

  2.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之间提出问题互相探讨,如找出文中语言准确表现我军英勇善战的词语,或在文中找出我军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的连两组词,并说出反映作者什么感情。 

  3.学生与教师对话 

  在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基础上,如有问题找不到答案或有分歧,由学生与教师对话,教师给予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提升能力。 

  4 师生与作品对话 

  课文中多处涉及地名,比较抽象。此时可利用地图中相关地理位置,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圈点,找出各路军沿线经过的地名,并作标记,直观感知课文内容。 

  (四)链接生活 

  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亲身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感知﹑领悟﹑内化﹑积淀。根据文体特征,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你接到这份稿件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学生分组准备后对照地图模拟播音员进行朗读比赛。 

  (五)回归课本,练习延伸 

  1. 掌握本课生字词,巩固有关新闻知识; 

  2. 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每人写一篇新闻稿,报道校园新人新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作业练习 篇5

  (一)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英勇奋斗的精神。

  二、掌握消息的特点,学习课文简明生动的语言。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学习消息的体裁特点和课文简明生动的语言。

  二、按照“理解·分析——揣摩·运用——一积累·联想”的顺序组织安排教学活动,使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起来。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介绍消息这种文体。 理清课文结构,领会课文各部分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步骤

  一、介绍文体。 

  二、课内预习。

  要求学生根据“预习提示”预习课文。

  提出预习要求:①从“预习提示”中了解这篇消息发表的历史背景。②找出课文的标题、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③注意读准“预习提示”中提出的一些字的字音。

  三、朗读课文。

  朗读后教师作必要的指导,并正音正字:获(di2)港获(huo4)得锐不可当(dang1)当(ddng4)真要塞(sai4)阻塞(se4)堵塞(se4)歼(jian1)灭阡(qian1)陌纤(xian1)维溃(kui4)退匾(kui4)乏馈(kui4)赠四、理解·分析。

  提问:这篇消息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的标题只有正题,没有引题、副题。这个标题明确、简练、突出,传递了全文最主要的信息。“百万大军”“横渡”的用语,表现了磅礴的气势,充满了胜利的豪情。

  提问:找出本文的导语,并具体说说它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到“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是导语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①本文主体部分分哪几个层次?②这几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③这几层意思为什么按现在这样的顺序来安排?为什么不先说西路军、后说中路军?。

  讨论后明确:①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从“20日夜起”至“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为第1层,写中路军渡江情况;从“21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为第2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从“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到最后为第3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②这三个层次具体叙述了我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情况,并分析我军克敌制胜的原因。每个层次都必不可少,共同组成了这篇消息的主体部分。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对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杨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在内容和写法上,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中路军写得简略(因为4月22日2时,新华社播发的《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已作过报道),另外两路军队写得详细;中路军、西路军所遇之敌“纷纷清退,毫无斗志”,在叙述这一情况时作者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而东路军所遇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文中叙述了我军在“整天激战”中“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可见这三个层次在内容和写法上也是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重复雷同,力求相互配合。③课文主体部分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如果先说西路军、后说中路军,就不符合时间先后的顺序,而且也不能同新华社同日2时已发的关于中路军渡江作战的那条消息很好地衔接了。

  五,板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写出) 

  导语: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经过

  20日夜起中路军(30万)已渡过

  21日下午五时起西路军(35万)已渡过2/3

  同日同时起东路军(35万)已大部渡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简明扼要、准确鲜明的语言。

  通过比较阅读来开阔视野。

  教学步骤

  一、学习《语言的实际运用:简明》。

  要求学生自学《语言的实际运用:简明》,在学习笔记上写出在语言运用中做到简明的几个要点。

  讨论:在语言运用中做到简明要注意哪些问题?

  明确:①善于利用背景。②适当运用概括性强的语句。③善于使用省略句和删去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

  练习:完成这篇知识短文后面的“练习”一至四(如果 时间较紧,三、四题可在课外完成)。

  二、揣摩课文语言。

  1.关于中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的叙述 比较阅读:比较一下课文的叙述与另一则消息中的叙述

  有哪些异同。

  教师朗读另一则消息(也可以事先印发):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月2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

  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 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

  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 取对岸,不到 24小时, 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 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在向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 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 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讨论后明确:两则消息关于中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的叙述,时、地、人、事等基本内容是相同的,而写法上有详略之别。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用了四个句子,其中有的是包含多个分句的长句。课文中对同一内容的叙述只有一个句子(含三个分句)。课文重述前~篇消息的主要内容,体现了新华社对于渡江作战战况报道的连续性,也是课文作为一则全面报道渡江战役的消息所不可缺少的。但既然前一篇消息已作了报道,后一篇消息在作必要重述时就应该善于利用背景,尽可能讲得简明扼要,作者只用三个分句就概括叙述了中路军渡江作战的时间、地域和主要战果,语言极其精练,值得我们学习。

  2.关于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的议论。

  讨论:课文中插入了几句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这两方面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这两方面的顺序不宜颠倒,这是因为作为一篇正面报道我军渡江战役战况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方士气,完全合情合理;也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能够突出作者议论的重点,即作者较为详细地写出来的那个方面。 

  3.几组语句的比较。

  根据提示议论一下“揣摩·运用”的第四题。

  明确:_ 第1组——-“突破”“渡至”突出了我军以凌厉攻势攻破敌军防线、横渡长江这个具体情况.比“越过”“到达”更加确切;“24小时内即已”,准确地表述了具体时间,突出了30万大军渡江的迅速,如果换成一个“共”字,时间不能表达清楚,也不能突出渡江的迅速。

  第2组——“至发电时止”比“现在”表达得更加准确,从语体色彩看,这也是新闻报道的习用语,非常得体;“余部”与“剩下的”意义基本相同,但“余部”具有书面语的色彩,并且是军事术语,用在报道战况的消息中显得更加得体。

  第3组——第②句比第①句更能表达出嘲讽敌人的感情色彩。

  第4组——第①句比较简略笼统,第②句显得确凿具体。

  “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等词语突出表现了战斗的激烈和我军摧枯拉朽的气势,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占领……诸县的广大地区”比“占领……诸县”表达得更加确切,“控制江阴要塞”加在“封锁长江”之前,写出了“封锁长江”的具体方式。可见,确凿具体的语言表达能够传递更丰富、更准确的信息。

  三、扩展阅读。

  学生自读课文后面所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试比较这则消息与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议论后明确:这则消息与课文都是报道渡江战役,而在内容和写法上有同有异。相同的是:写了同一次战役,同样反映了我军的英勇善战、敌军的被动挨打,语言都是简明扼要、准确鲜明。不同的是:课文是全面报道战况,而这则消息是从一个特定角度、特定地点(安庆、芜湖之间某地)去作报道;课文展现了整个战线上敌我双方的战略态势,展示了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战役概貌,而这则消息力求通过我军一支部队横渡长江的情景来反映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作者较多地描写了亲眼目睹的生动场面和渡江作战的某些细节;课文在记叙中插入简要议论,分析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而这则消息中没有插入议论,较少写到敌军的情况,在生动地描 写我军战况的同时,还生动地描写了广大居民、民工对渡江 战役的大力支援,揭示了渡江战役胜利成功的一个极为重要 的条件。

  四、布置写作练习。

  请同学们按“积累·联想”第六题的要求在课外进行采 访,搜集材料,写一则新闻。

  五、板书设计。

  我军: 冲破横渡一突破 敌军: 纷纷溃退 

  占领扩展英勇善战 毫无斗志

  锐不可当激战 歼灭泄气

  击溃控制封锁 不起丝毫作用

  切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作业练习 篇6

  一 说教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苏教版初一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

  1. 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2. 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

  3. 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 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学

  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式;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 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 教具准备:电视机,《百万雄师过大江》碟片,投影仪,地图。

  五 教学过程 :

  (一) 内容呈现

  放映《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段,了解时代背景。接着自由朗读课文。这一过程目的

  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唤醒求知渴望,调拨动力机制,顺势进入学习情境。

  (二) 师生互动

  1. 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意在使学生

  加深对导语 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并对主体部分的重要内容尝试进行概括。

  2. 投影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

  军队 渡江区域 渡江时间 兵 力 敌军抵抗程度

  主体参与,精讲多练,及时反馈。这样学生只要仔细阅读,就能成功完成任务。接

  着,顺水推舟,划分主体部分层次,理请文章脉络。

  (三) 交流对话

  1. 教师与学生对话

  课文为什么依“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报道,可以颠倒吗?让学生领悟文章不仅结构合理,而且重点突出;文中“至发电时止”的语句,体现消息这一文体的什么特点?从而提醒学生明确消息准确及时的特点。

  2.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之间提出问题互相探讨,如找出文中语言准确表现我军英勇善战的词语,或在文中找出我军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的连两组词,并说出反映作者什么感情。

  3.学生与教师对话

  在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基础上,如有问题找不到答案或有分歧,由学生与教师对话,教师给予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提升能力。

  4 师生与作品对话

  课文中多处涉及地名,比较抽象。此时可利用地图中相关地理位置,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圈点,找出各路军沿线经过的地名,并作标记,直观感知课文内容。

  (四)链接生活

  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亲身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感知﹑领悟﹑内化﹑积淀。根据文体特征,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你接到这份稿件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学生分组准备后对照地图模拟播音员进行朗读比赛。

  (五)回归课本,练习延伸

  1. 掌握本课生字词,巩固有关新闻知识;

  2. 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每人写一篇新闻稿,报道校园新人新事。

  地址:江苏省如东县石甸中学 邮编:226404

  e-mail: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作业练习 篇7

  [教例简述]

  这是宁鸿彬老师的一个教例(见《中学语文》1997年第9期)。

  全课的教学大致分为两块。

  第一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

  1、读课文。

  2、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3、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组织讨论,认为: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②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③课文中关于中路军、本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课文的内容。

  4、教师顺势讲析:新闻要有标题、要有导语 、要有主体。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叫标题: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叫导语 ;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叫主体。另外,课文开关括号部分叫电头。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电头、导语 、主体。

  第二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

  1、教师组织讨论: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不行。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一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

  2、教师组织讨论: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役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同学位 认为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二: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评析]

  这个教例简洁生动、朴实无华而又令人回味,表现出巧妙的教学设计艺术。

  这种巧妙的艺术就是:课堂活动既有表象,也有深层次的含义。

  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生动而热烈。在第一个教学板块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畅所欲言,纷纷说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理解,真正成为学习和思考的主人。在第二个教学板块中,除了教师讲析,点示有关新闻的知识之外,学生同样也占有大量的课堂时间,正是由于这样的安排和处理,从学生角度来说,这一节课可以说是”活动充公,积累丰富”。

  然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其课堂活动有着含蓄而又明确的目的性。第一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要求学生“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其深层含义呢,则是水到渠成地引出关于新闻结构的知识。第二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于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而教师的意图则时顺理成章地告诉学生关于新闻的两个特点。

  教者这样的教学艺术设计真有点儿像高明的棋手:第一步棋的落子。正是为了酝酿第二步棋有力搏杀的良机。

  实际上这就是教学设计中的立意问题。从教师的主导作用看,正是因为教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有了这样立意高远的好课。这也告诉我们:在教材相同的情况下,教师的素质是多么的重要。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作业练习 篇8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云南省泸水县第四中学 张开芳

  一、 导入  :

  介绍从1946—1949年的历史背景而入题。(具体内容此略)

  二、 整体感知:

  1、 阅读课文,然后按照课文中的渡江图形来复述课文内容。

  (注:分组讨论复述)

  2、 教师出示一张扩大的渡江示意图,请一为表述能力好的同学来讲述。

  学生复述的过程中,教师板书:

  中路军、20日夜、30万;西路军、21日下午5时、35万;东路军、21日下午5时、35万。横渡长江——主体

  3、 提问:文中哪几句话能够概括刚才所复述的内容?

  注:第1、2两句——导语 

  4、 提问:最能概括全文的内容的一句话是哪一句?

  注:标题

  5、板书设计 :

  中路军 20日夜 30万 安庆等

  人民解放军百 西起九江东至江阴 西路军 21日下午5时 35万 九江安庆 渡江

  万大军横渡长江 百万大军冲破敌阵 |

  | 横渡长江 东路军 21日下午5时 35万 南京九江 |

  | | | | | |

  | | | | | |

  | |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

  | |

  | |

  标题 导语  主 体

  总结:(1)、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 、主体、背景、结尾。

  (2)、新闻的写作方法:“倒金字塔”。

  (3)、仿写一则新闻,题目自拟。

  三、 局部品味:

  1、 举例说明新闻的特点: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

  2、 举例说明的主要表达方式。

  3、 找一张的报纸,自己用这样的方法来阅读分析一则新闻。并拿到小组中交流。

  四、 教学反馈:

  注:由学生提出问题并当堂作答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作业练习 篇9

  一、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飞渡过30万人。④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1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1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13)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1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1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17)我军前锋,业已②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这则消息的“电头”是________,“导语”部分是第________句(只填序号)。主体部分是第________句。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________。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________。

  2.第⑤句能否改为:“现在,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多一半剩下的23日可渡完。”为什么?第(16)句中“歼灭”与“击溃”,“占领”与“控制”这两组词在句中能换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第(11)句中,战犯汤恩伯对长江防线作了两点判断,实际情况又如何呢?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加以剖析。

  4.“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述。(30字以内)

  ________

  5.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消息,按要求回答问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①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②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③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毫无斗志,纷纷溃退。④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在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⑤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这则消息也是毛泽东同志写的,比《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早播发20个小时。这则消息的导语是________。这则消息的导语包括了四个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本消息点明渡江战斗在“二十日午夜”开始,其意义在于________。

  3.文中哪些词语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哪些词语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________

  ________

  4.给选文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大意。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5.这则消息中,作者对我人民解放军的看法是什么?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

  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①②、③—(17)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锐不可当  2.⑤句不能这样更改。“现在”与“至发电时止”比,不如后者概念确切;“多一半”与“2/3”比,表达含混,模糊不清;“剩下的”所指不明(是人?是物?),“余部”是军事术语,贴切,得体。(16)句中的词语都不能互换。“歼灭”指“全部消灭”,“击溃”指“被打击而逃散”,“占领”指“彻底得到”,“控制”指“拥有主动权。”这两组词的后一个在程度上都不如前者深,当然不能互换。  3.“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课文中相应的句子是“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但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说明敌军外强中干,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汤恩伯认为“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课文中相应的句子是“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便说明敌军不堪一击,反衬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决胜千里。用事实说明我军的胜利已成定局。国民党大势已去,即使是非常坚固的防线也无济于事,任何人也无法改变当时的局势。  4.我军锐不可当(或英勇善战)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敌军厌战。(此题意思对即可。)  5.⑧⑨句  揭示事物本质,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增强文章的思想性。

  二、1.第①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人:人民解放军;时间:21日;人数:大约二十万人;事件:渡过长江。  2.(有道理即可)。  3.摧枯拉朽、毫无斗志、纷纷溃退  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  4.导语:第①句话。概述我中路军“胜利南渡长江”这一主题。主体部分为②③④⑤句。每句为一层。第②句:概述我军对敌发动进攻的时间,突破敌人防线的地点。第③句:概述敌军防线不堪一击,士气低沉以及败逃情况。第④句:正面描写我中路军渡江作战的情况,概述战斗所花的全部时间,战斗的结果以及发展趋势。第⑤句:综述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命令,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5.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高度赞扬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作业练习 篇10

  毛泽东

  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学生初次接触"消息"这种文体,应知道消息的最基本要求,一是内容要真实,要用事实说话,来不得半点虚假;二是报道要迅速及时;三是要简明扼要。

  消息报道主要是用事实说话,但也可以插入简单的议论。主要文体部分的第二层写完战况后,插入了简要的议论,应引导学生反复思考、细细品味它的作用。

  本文语言极富特色:准确、简明、概括性强;用词又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应引导学生欣赏、学习。

  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由时代背景入手)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二、初步感知课文,理出文章的脉络。

  一条新闻,通常包括标题(有的还有副标题)、导语 、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有的可根据情况省略导语 或背景或结语:A.请同学朗读课文,老师注意正音反馈。B.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

  1.正音:根据学生朗读情况,要求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荻港 锐不可当 溃退 歼灭 要塞

  2.文章分为两个部分。

  A.从"新华社"到"渡江区域'为第一部分,即"导语 "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B.从"20日夜起"到篇末是第二部分,即"主体"部分,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主体部分又分为三层。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是第一层,写出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是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未是第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三、整体感知课文,揣摩、把握关键词语。

  1.思考:文章是抓住"横渡长江"来写的,与"横渡"的"渡"有关的词语有哪些?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有哪些?

  明确:与"渡"有关的词语:"冲破渡至渡过渡完"等均是。

  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写我方的有"歼灭击溃控制封锁切断"等;写敌方的有"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抵抗微弱泄气毫无作用"等。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文导语 部分,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强,只用了两句话就及时、准确地对事情进行了报道,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可就关键词语作一下分析。

  明确:第~句话,既报道了我军之强大("百万大军"),又点出了战线之长("1000余华里"),"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八个字写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第二句话中的"均是"两个字概括了战线之广大,又洋溢着胜利的豪情,同时又是对"1000余华里"战线的具体说明。

  3.导语 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4.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中路军和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为什么最后才写东路军?

  明确: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而中路军渡长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因此,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

  5.中路、西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见《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6.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评论可分为两方面,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评论中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和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议有很大关系。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至于后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7.引导学生揣摩语言的准确鲜明。采用讨论的形式,由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加以分析。(结合课后练习第三大题引导学生从①词语含义的差异②语句的感情色彩③简略和确凿说法的不同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区别分析。)

  8.小结。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种新闻体裁。

  (1)消息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报道迅速及时;简明扼要。

  (2)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 、主体、背景、结语

  (3)消息的六要素: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这几个知识点要求学生了解,以便更好地阅读和写作消息。

  9.比较阅读

  阅读"课后练习四"《我军横渡长江情景》。这篇消息同样报道渡江战役,比较这则消息同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提示:相同:都是新闻报道(消息),都具有报道及时、语言简洁的特点;都报道了渡江战役情况,歌颂了渡江战役的胜利。

  不同:课文从全局上对三路军分别作介绍:本文只介绍了西路军某部渡江的情况。课文介绍渡江情况简略概括,只交待了时间、地点、渡江人数、战役进展情况;本文作者以亲身经历对渡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课文有对敌军的分析及政策性极强的分化、瓦解、争取敌军等内容;本文对敌军情况几乎未作报道。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内容都有连续性,可介绍给学生,便于学生了解渡江战役的全貌和理解课文详略的处理。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到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清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获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教学设计(B)

  教学设想:教师先把新闻这种文章体裁向学生作一个简要的知识性的介绍。应对 时代背景做点介绍,或布置学生在课外找有关解放战争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这样也有助于理解课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感到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又不是无所适从。

  本文学习的重点是消息的特点和文章的语言,不要求学生死记数字、地名、时间、事件等。看插图、幻灯片,增强感官认识。或听录音带,反复朗读,以体会语言特色。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 、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 或背景或结语。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分析课文。

  1.听录音带,看幻灯片,增强直观感受。

  2.叫学生上黑板给加点的字注音(书上标记)。

  分析课文:

  1.消息通常由标题、导语 、主体构成,导语 指开头的一两句话,它用简明的文字,报道消息最主要最鲜明的事实,或者同时揭示主题思想,主体是对事实的叙述和展开,是消息的中心部分,努力避免和导语 语言重复。

  思考:这则消息的导语 是什么?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2.导语 部分告诉了我们哪些情况?

  明确:渡江人数(百万),渡江区域(1000余华里),渡江结果(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些都体现了渡江气势的雄壮和战线之长。

  电头:电头指说明发电者、发电地点、发电时间的文字,本文开头括号里的字就是电头,电头通常是必不可少的。

  3.指明学生朗读主体部分,了解各路军渡江时间和人数,体会解放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①给课文主体部分分层次。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第二层:从"21日下午"到"不到丝毫作用"。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段"。

  ②指出各路军渡江人数、时间、进展,了解整篇新闻的具体内容。

  (见下文的板书设计 )

  4.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安排有什么特点?

  明确:三个层次,从中路军到西路军再到东路军,这种顺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一是与发动进攻的时间有关:20日夜一一一一1日下午五时--22日下午;二是与所遇敌情有关,西路军与东路军虽同时发动进攻,但西路军与中路军又有相同之处,所遇敌军抵抗较小,而东路军所遇敌军之抵抗则较为顽固;三是各后之间有明显衔接,有时间上的衔接,渡江部队的衔接和内容上的衔接。

  5.新闻的表达方式一般是以记叙为主,但也可穿插一定的抒情或议论,这段新闻中的议论部分是哪几句?

  明确:此种情况,一方面……不起丝毫作用。

  这段议论,主要阐述了什么?对敌我双方的议论,哪一方写得详细?哪一方写得简略?

  明确:从敌人双方阐述了渡江战役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我方的"英勇善战,钱不可当"与敌方的"希望和平,都很泄气"形成鲜明的对比。

  讨论时我略敌详,一是因为我军的英勇善战是人尽皆知的,同时也是告诉读者,国民党反动派违背历史潮流,而人民解放军才是正义之师。这段议论,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一定的思想深度。从写作角度来看,新闻中插入适当的议论,阐明问题,是允许的,也是必要的。

  6.本文的语言特点。

  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例子来进行分析,自由讨论,概括出本文语言方面的特点。(讨论过程略。)

  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以下几个特点:

  (1)准确:

  如"1000余华里24小时内至发电时止余部"等。

  (2)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 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7.完成课后统习

  8.布置课外写一篇新闻一

  学生开始练习写消息,往往掌握不住这种文章体裁的写法,会把它写成一般记叙文。为此,在布正作文时,最好先作辨析练习--把同一题材写成消息和记叙文,让学生进行比较;再强调新闻的要素,然后,取当天或近日的报纸上典型的新闻作为范例进行比较,以增强他们写作的兴趣。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渡长江

  毛泽东

  标题:单行概括事件

  导语 :人数区域事件

  主体:各路军渡江情况

  军别时间地段人数遇敌

  中路军20日夜安庆--芜湖30万甚微

  西路军21日下午五时安庆--九江(不含)35万甚微

  东路军对日下午五时南京--江阴35万较强

  进展:

  渡至繁昌,鲁港等地已占领广大南岸地区,正向南扩展中_

  摧毁抵抗,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作业练习 篇11

  教学目的:

  一 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二 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三 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教学设想:

  一 学生初学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楚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二 为了便于学生尽快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在教学方法上遵循由感性到理性这样的认识规律,不从知识概念切入,而从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和概括入手,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三 本文语言简洁、准确,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教材,因此,语言的学习与训练列为教学重点之一。

  四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查字典解决)。

  [说明]熟悉历史背景,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三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

  四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照教材绘制即可),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学生指图复述时,教师可随之板书如下: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增强学生认识本文内容的条理性。

  五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内容?

  [参考答案]

  (第1句、第2句)

  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师讲知识:

  1.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 ”(板书),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导语 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

  2.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

  3.新闻还要有“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标题、导语 、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如有条件,教师可适当增加些知识给学生,如副标题、结语等)。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说明]教师随着讲解,板书:标题、导语 、主体。这是传授知识的环节。作为学生新接触的一种体裁,讲些必要的知识是有用的,不能忽视。在学生对本文内容和构成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传授有关知识,显得自然,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太困难。

  六通过比较,传授新闻特点的知识。

  1.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参考答案]

  (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学生答题后教师再讲,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预习提示”介绍“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证明了报道的及时。)

  2.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

  [参考答案]

  (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报道准确)

  教师板书:真实、及时、准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关于简明扼要问题,课后有短文专门讲解,课下阅读。

  [说明]以上完成了教学的第一个内容,即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七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参考答案]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参考答案]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则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请你找出一两处带有较强感情色彩的语句,读一读。

  [说明]以上是体会本文语言上的一些特点。鉴于学生实际情况,条件好的,教师还可以将练习四的部分练习题在课上讨论。

  八正音、正字。

  教师出示已制好的字词卡片(或写好词语的小黑板),正音、正字。

  荻港锐不可当歼灭要塞

  [说明]可同时进行字音、字形的比较。如:荻获歼阡纤(要)塞(阻)塞(堵)塞

  九听毛泽东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朗读或歌曲的录音。条件不具备的,由教师朗读,力图感染学生,加深对本文内容的理解。

  布置作业 

  一课后练习二、三。口头完成。

  二课后练习六。书面完成。

  【总体说明】

  新闻文体知识教学,如何能与新闻的内容结合起来,是本文教案设计时思考的一个问题。结果是:先引导启发学生找出能够概括全文内容的语句,而后讲授有关“导语 ”的知识,因为“导语 ”在全文之首,作用就是能够概括表述全文内容。学生既练习了辨析关键语句的能力,又对“导语 ”的位置和作用留下较为清晰的印象,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自然结合在一起。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较好。

  《中国特级教师教案精选》初中三年级语文分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作业练习 篇12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

  横街中学  许鹏浩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点及结构。

  2、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品味遣词造句,感受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教学重点  

  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  

  1、学生齐读这首诗: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04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钟山:莽莽南京中山门外紫金山。  

  虎踞龙盘:《三国志》诸葛亮与孙权论金陵说,“钟阜龙蟠,石城虎踞。”  

  慨而慷: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追穷寇:《孙子兵法·军争篇》有“围师必阙(网开一面之意),穷寇勿迫”。  

  霸王:指西楚霸王项羽。鸿门宴上,他听了项伯的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没有杀刘邦。后来刘邦项羽血战连年,终于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双方士兵为和平连呼万岁。项羽守约退兵,刘邦却立即背信弃义地围攻项羽于垓下,他的部下更把楚霸王分尸为五。事迹见《史记·项羽本纪》。  

  天若有情天亦老:这是李贺的诗句,见《采桑子·重阳》注释。  

  沧桑:沧海桑田的略语。葛洪《神仙传·麻姑》里,麻姑对王方平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2、教师介绍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这首诗是在渡江胜利后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时写的。当时在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之后,于 4月20日 ,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月21日 ,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夜,毛泽东还写了一则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读了这则新闻,我们相信同学们一定仿佛看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摧枯拉朽、风卷残云般的胜利进军,能够领略毛泽东作为人民领袖大智大勇和革命军事家指挥若定的风姿。  

  二、感知情节  

  1、学生听课文录音,并思考: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文中哪一句话也能概括这些内容?请找一找。(教师明确新闻的三大结构:标题、导语、主体)

  2、学生齐读标题,讨论:你从标题中读到了什么内容?

  (人、地、事——声势浩大、气势磅礴)

  3、那么人民解放军是如何横渡的呢?请结合文中内容加以介绍。

  (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4、这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三层次是不能互换的,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报道,并且是由易到难顺序。)

  三、品味语言  

  1、再读标题,请你想象一下,人民解放军在横渡时情景如何?从哪个词语中可以看出?

  2、默读课文,讨论:民解放军在横渡时的气势你在文中哪些词句中还能感受到这点吗?

  (1)“二十四小时内即已”能否改为“共”?——课后练习二。

  (从加点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

  (2)“不料”能否改为“结果”?——课后练习二。

  (从语句的感情色彩上体会)  

  (3)“占领、控制、切断”这三个动词能否与相交换?为什么?  

  (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并介绍及时性  

  教师小结:从新闻中我们感受到这场战争的浩大声势、磅礴气势,感受到了人民解放军无坚不摧、势如破竹、所向披靡、英勇善战的气势,也感受到了毛泽东的强烈自豪感。  

  3、讨论:请问人民解放军为何能取得如此的胜利?  

  (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人民的人心所向)  

  教师明确:中国共产党就是因为顺应民心,才会激发解放军的斗志,才会使国民党的广大官兵无心恋战!这也充分说明了:一切事业都应顺从民意!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预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作业练习 篇13

  全课的教学大致分为两块。

  第一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

  1、读课文。

  2、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3、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组织讨论,认为: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②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③课文中关于中路军、本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课文的内容。

  4、教师顺势讲析:新闻要有标题、要有导语 、要有主体。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叫标题: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叫导语 ;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叫主体。另外,课文开头括号部分叫电头。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电头、导语 、主体。

  第二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

  1、教师组织讨论: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不行。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一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

  2、教师组织讨论: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同学位 认为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二: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评析]

  这个教例简洁生动、朴实无华而又令人回味,表现出巧妙的教学设计艺术。

  这种巧妙的艺术就是:课堂活动既有表象,也有深层次的含义。

  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生动而热烈。在第一个教学板块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畅所欲言,纷纷说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理解,真正成为学习和思考的主人。在第二个教学板块中,除了教师讲析,点示有关新闻的知识之外,学生同样也占有大量的课堂时间,正是由于这样的安排和处理,从学生角度来说,这一节课可以说是”活动充公,积累丰富”。

  然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其课堂活动有着含蓄而又明确的目的性。第一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要求学生“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其深层含义呢,则是水到渠成地引出关于新闻结构的知识。第二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于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而教师的意图则时顺理成章地告诉学生关于新闻的两个特点。

  教者这样的教学艺术设计真有点儿像高明的棋手:第一步棋的落子。正是为了酝酿第二步棋有力搏杀的良机。

  实际上这就是教学设计中的立意问题。从教师的主导作用看,正是因为教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有了这样立意高远的好课。这也告诉我们:在教材相同的情况下,教师的素质是多么的重要。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作业练习 篇14

  一 说教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苏教版初一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2. 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

  3. 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 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学

  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式;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 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 教具准备:电视机,《百万雄师过大江》碟片,投影仪,地图。

  五 教学过程:

  (一) 内容呈现

  放映《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段,了解时代背景。接着自由朗读课文。这一过程目的

  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唤醒求知渴望,调拨动力机制,顺势进入学习情境。

  (二) 师生互动

  1. 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意在使学生

  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并对主体部分的重要内容尝试进行概括。

  2. 投影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

  军队 渡江区域 渡江时间 兵 力 敌军抵抗程度

  主体参与,精讲多练,及时反馈。这样学生只要仔细阅读,就能成功完成任务。接

  着,顺水推舟,划分主体部分层次,理请文章脉络。

  (三) 交流对话

  1. 教师与学生对话

  课文为什么依“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报道,可以颠倒吗?让学生领悟文章不仅结构合理,而且重点突出;文中“至发电时止”的语句,体现消息这一文体的什么特点?从而提醒学生明确消息准确及时的特点。

  2.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之间提出问题互相探讨,如找出文中语言准确表现我军英勇善战的词语,或在文中找出我军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的连两组词,并说出反映作者什么感情。

  3.学生与教师对话

  在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基础上,如有问题找不到答案或有分歧,由学生与教师对话,教师给予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提升能力。

  4 师生与作品对话

  课文中多处涉及地名,比较抽象。此时可利用地图中相关地理位置,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圈点,找出各路军沿线经过的地名,并作标记,直观感知课文内容。

  (四)链接生活

  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亲身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感知﹑领悟﹑内化﹑积淀。根据文体特征,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你接到这份稿件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学生分组准备后对照地图模拟播音员进行朗读比赛。

  (五)回归课本,练习延伸

  1. 掌握本课生字词,巩固有关新闻知识;

  2. 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每人写一篇新闻稿,报道校园新人新事。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作业练习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121711260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