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挑衅炫耀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通用16篇)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概、脊、莞、尔、确、簇、汇、暇、含、绮”10个生字。能正确描写并记忆“尔、确、汇、绮、含”5个字。积累“大概、栽种、确实、汇成、应接不暇、包含”等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文章的内容。

  3、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了解德国人与众不同的种花习惯,懂得“美好的事物应该与大家一起分享”的道理。

  教学重点 1. 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字词,特别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的意思。

  2. 通过理解词句来学习课文。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明白“美好的事物应该与大家一起分享”的道理。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收集德国街道的图片。

  学生准备 充分预习课文,收集自己喜欢的花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小朋友,你们喜欢花吗?(出示:学生自己搜集的各种花的图片)说说花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 学生交流。

  3. 师:是啊,鲜艳的花朵是那样的迷人,许多人都喜欢花,它给人以美的享受。有一个国家的人民,自己种的花都是让别人看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9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 整体感知,学习部分字词。

  a) 师:在德国,人们是怎样种花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多媒体演示有关画面)

  b) 学生自己轻声读课文,完成填空练习:

  在德国,自己栽种的花(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走过德国的任何一条街,我们能看到家家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应接不暇)。

  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脊、簇、汇、暇”

  (1) 读字组词。

  (2) “脊”书空,读词语“脊梁”时“梁”是轻声。

  (3) “暇”与“霞、瑕”形近字辨析。

  (4) “汇”:扩词。

  三、 学习课文,品读词句。

  1. 学习第一节。

  (1) 指名读第一节。

  (2) 说说读了第一节的感受。

  (3) 师小结:是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那德国人是怎么爱美的呢?他们的美是表现在哪里的呢?

  2. 学习课文第二、三节。

  (1) 自己轻声读课文的第二、三节。思考:在德国自己的花怎么给别人看?为什么自己又去看别人的花呢?

  (2) 同桌互学生字:“莞、尔、确”理解“莞尔一笑”

  (3) 学生读后交流,出示句子:

  他们的花不是养在屋子里,而是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①出示花朵的模型,理解“花的脊梁”。

  ②说说德国人怎么给别人看自己种的花?

  ③指导朗读第二节。

  (4) 出示句子: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①自己读句子,说说有什么感受?(指导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②学生交流,教师指导读句。

  (5) 正因为这样,别人才能看到这样的美景。出示句子: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接连在一起,汇成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①自己读,体会哪些地方能体会到街景的美?

  ②出示德国街景的图片,再次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③各种形式指导朗读。试着看着图片背句子。

  3.①指名读第四节,理解“美丽的东西”

  ②出示句子:多么绮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学习生字“绮”,理解“绮丽”,指导朗读。

  4.小结:是啊,德国更美了,正是因为有了那些人美,心灵更美的德国人。

  四、 创设情景,拓展说话。

  1. 你平时是不是也愿意将美好的事物和大家一起分享呢?你有这样的事吗?和大家交流交流。

  2. 小结: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共同分享美好的事物,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五、 复习字词

  六、 指导书写:

  “尔、确、汇、含、绮”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学习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词语意思。

  难点: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德国有关风俗民情资料。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季羡林先生的照片)你认识照片上的这位老人吗?(生答后师小结)季羡林先生是我国的语言文字家教育家,我们刚刚学习了他的一篇文章《怀念母亲》,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引出课题)板书,齐读课题

  师:看到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疑问

  1、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他们不喜欢花么?那为什么还这样做呢?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师:带着疑问去学习,老师相信这节课你有更多的收获。

  二、自主阅读,检查预习:(出示预习卡)

  1.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同位交流

  2.集体交流

  词语 (学生找出易读错的音,理解个别词语。总结预习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等)

  1、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结合课文内容用简练地一句话把课题补充完整也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

  3.巩固学情 现在请你拿起笔在预习卡上把你概括的课文主要内容修改一下吧。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师:昨天李老师收集了一些关于德国的图片,结合你的预习,请大家欣赏时思考德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观看德国风情民俗的图片。交流观后感受

  师:是啊,德国给在此留学十年的季羡林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作者再次踏上这方国土时,他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书中的那句话。课件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板书:奇丽 奇特)再读这句话,读出感叹号。

  四。 细读课文,品味“奇丽”“奇特”。

  师: 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给季羡林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出示:读书要求) 请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地方写了景色的奇丽?课哪些地方写了民族的奇特?用不同的线画下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

  师生交流;

  1、景色的奇丽。 我们一起来交流文中哪些地方写了景色的奇丽?

  (生答)你们是否找到这个句子? 大家观点一致,让我们一起感受这奇丽的景色。 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chà)紫嫣(yān)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大家都来读读这一部分,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此时此刻你的脑海中中仿佛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谁还想补充? (总结学习方法:读了这些句子我们想到了这么丰富的画面,读文字想画面也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景色的奇丽还体现在哪儿?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请大家想象一下,在你眼里“花 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象?能把这种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理解再利用课件展示一朵朵、一簇簇,许许多多鲜花竞相开放的画面,理解“花团锦簇”;课件展示五颜六色鲜花竞相开放的画面,理解“姹紫嫣红”。

  (总结学习方法:从两个成语中我们体会到景色的奇丽,抓住关键词语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文章,这是学习的好方法。) 花多:引导学生抓住“任何、家家户户、花的海洋、应接不暇、许多”等词语体会花的多。 朗读

  再读这句话,除了花多花美以外,景色奇丽还表现在哪儿? 同学们,平时,一般在什么地方能看到这么多这么美的花? 可现在却是---读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 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chà)紫嫣(yān)红。”街上看花, 太与众不同了,太少见了,又美丽又少见,真是景色奇丽啊!

  师:瞧,

  1.走过一条街,抬头向上看,

  (生)家家户户的窗 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chà)紫嫣(yān)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引读)

  2.走过另一条街,抬头向上看,

  (生)家家户户的„„

  3 走过这条小巷,抬头向上看,

  (生)家家户户„„

  师:是啊,这样的美景,看了这边又想看那边,看了那边,又想 看这边,眼睛都忙不过来了,文中叫”应接不暇”。

  师: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身处异国他 乡的青年季先生,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感叹:读多么奇丽的景色! 这么美的画面,这么美的语言,我们把它印在自己的脑海里, 出示填空。 (师引读生练习积累背诵第三自然段)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______________。

  2、民族的奇特

  师:刚才我们感受了景色的奇丽,你从哪体会到民族的奇特?(用上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来交流。) 出示句子: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奇特在哪儿?

  A 爱花:爱花之真切令人吃惊。家家户户、爱花的民族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家家户户养花, 这么爱花,很奇特。

  B 还奇特在哪儿? 与众不同的窗外养花:原来他们养花是那样的与众不同,读句子。窗外养花

  师小结(引读)体会民族的奇特。

  师:我们只有爱花的人才养花,而德国„„„因为他们认为(师指课题读)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所以他们做到了 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他们也这样做了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怪不得季先生发出这样的感慨

  出示句子: 每一家都 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文中说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耐人寻味?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 当我们再次读这段话的时候,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敬佩、感动)请你读 (评价:读的真好,我被这种无私的境界所感动,读着这句话让我想起了这样的话: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出示课件,读了这句话,让我想起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奉献自己快乐人生 )

  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的例子。

  过渡: 50年后,当季先生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又有了这样的 的感受。

  1、(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2、这里的“美丽”没有改变的是什么?变化的是什么?(景色美 心灵美)

  3、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出示句子)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五、解决预习疑问。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就结束了。那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你看看预习时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

  六、作业

  1、把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抄下来。

  2、推荐阅读:季羡林作品《再返哥廷根》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奇丽 景色美 奇特 心灵美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那棵大树还记得是谁吗?对,是我国着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爷爷。今天,我们要同季爷爷一起去德国,去看看德国的花。(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齐读,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3.生指出书写上的疑难字,指导书写生字:

  暇:与“瑕”区分记忆,偏旁表义

  锦:与“绵”区分记忆。

  嫣:右部的上下结构分配要合理。(师可范写)

  4.生写生字,师巡视。

  5.投影仪展示书写,师生评议。

  6.结合预习情况,理解文中疑难词语:

  房东:出租或出借房屋的人(相对“房客”而言)。

  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子(多指女性)。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姹紫嫣红:嫣:娇艳。形容各种好看的花娇艳绚丽。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初读课题的时候,同学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谁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为什么要给别人看?)

  2.默读课文,自己在文中找答案。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文

  1.在初读了课文后,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根据学生的体会,以学定教确定教学的顺序)

  2.生:我明白了德国人把自己养的花给别人看。

  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语句“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谈谈自己的理解。(“花的脊梁”只是一些枝干和叶子,并不美观,而花最美丽的部分──花朵自己却不能完全欣赏到,那自己岂不是得不偿失吗?可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讨论一下,明白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自己也能看到更多更美的花)

  3.让我们走出房屋,来到街道欣赏美丽的花朵吧!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教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朗读)

  生:我仿佛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生:我仿佛看到在这些奇特房子的窗台上的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条花的彩带。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种美的享受,真香真美。

  师:谈得真好,想象丰富,谈出了自己的感受。请接着说……

  生:我仿佛看到主人们正在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阳台,换上一盆盆正在开放的鲜花。

  生:我仿佛看到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了大批的蝴蝶,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台翩翩起舞。主人闻着花香,欣赏着蝴蝶翩翩起舞;行人不时驻足观赏,真是“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生:……

  师:是的,通过想象,大家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让我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再通过我们有感情的朗读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现出来吧。(有条件可观看德国街道的图片,感受这奇丽的景色)

  随机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配乐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全班齐读;然后让全班看插图,能背则背,不能背则读;接着抄写本段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4.现在,你还会不会为你刚才在屋内没有看到自己种的美丽的花儿而后悔呢?(学生谈自己的体会,明白人人都把自己美丽的花奉献给大家,才能欣赏到如此美丽、奇特的风景。)

  5.随机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的体会。(每个人都把自己种的花儿展示在窗外,自己也能看到多于自己的更多、更美丽的花。)

  (2)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如: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再读读这句话,谈谈你明白了什么。(“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

  6.学到这里,你觉得德国或德国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街道景色奇丽;德国人懂得为他人无私付出。)

  7.季羡林再次来到德国,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谈谈你的理解。(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同时,也许作者言下之意还在赞扬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这种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4

  【教学案例】

  再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导语:

  是呀!爱花的民族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德国人种花有何独到之处?请快速浏览全文,用“  ”画出相关的答案。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当学生从第二自然段找到答案时,教师可相机展示重点句: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⑴ 请生个别读。正音:“脊梁”读作jǐ   liang;理解“脊梁”的意思。

  (因为花朵都朝外开,那么在屋里看到的“花的脊梁”就是花朵的背面包括枝干和叶子。显然,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⑵ 德国人种花有何特别之处?

  (从“家家户户”一词可见德国人人爱花;而他们将花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将最美的花给别人看,这种做法实在令人感到惊叹。)

  ⑶ 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

  (爱花如此真切的德国人却将最美的鲜花给别人欣赏,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德国人看来是如此的平常。你从文中哪个词看出来了?──“莞尔一笑”:轻轻一笑。)

  ⑷ 补充材料:

  当时,季老先生在哥廷根租住的房子,房东姓欧朴尔。女主人欧朴尔太太大约五十多岁,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主妇,善良得像慈母一样。他们只有一个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季先生就住在他们儿子的房间,就像一位家庭成员一样,一住就是十年。

  听了这个介绍,你觉得女房东是怎么一个人?简简单单的“正是这样”说明了什么?

  (德国人爱花,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全部展示给大家一起享用,他们内敛而不张扬,淳朴简单的人生境界,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读了这一段,你觉得哥廷根之美,还美在什么?

  【教学反思】

  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让学生感悟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德,并能以此为契机,教育学生做一个有美德的人,在学校里学会关心老师和同学,在家里,能够多替爸爸妈妈想想,为他们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文中蕴含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朗读情感,是我课前思考力求突破的。“用富有激qing的语言和扣人心弦的导语”,让学生沉浸于花的海洋,感受美的熏陶。这节课重点抓住了读,有教师引读,创设情景读,读后想象……

  比如教学第三自然这个片断:

  师:哪些成语看出德国人爱花?

  (生找相关的句子,师书包含的成语。)

  家家户户 花团锦簇 应接不暇 花的海洋 姹紫嫣红

  师:“花团锦簇”(师用双手合拢花绽开状)这是一朵,一簇应是怎样?来呀,这个同学加一朵(生也靠手)还单薄了一点,再来,(这一号召,学生来劲了,跃跃欲试,三朵、五朵、……挤挤挨挨一大簇)。

  师:很好,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簇簇花就摆在你面前是那样娇艳欲滴,用手指触及,抚摸感觉怎样?

  生:细滑柔软。

  师:是呀,连露珠落下都挂不住,如触摸到了丝绸锦缎,这就是花团锦簇,来读一遍,读出这种感觉!

  师:整条街道上的花就像海洋一样,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让人应接不暇,怪不得作者发出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把你感受到的美送进句子中,读一读。

  接着有教师范读,学生个别美读,配乐美读……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以上片段我围绕两个中心问题反复研读课文,将重点段句的朗读与悟情有机的融为一体,紧扣“花美心灵更美”这一灵魂所在,把学生领进了浓浓的诗意境界,言为心声,声音富于情感,再用富有激qing的导语把学生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心境和感受引读出来了。课堂中将这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带动得有“声”有“色”。将重点段句的朗读与悟情有机的融为一体,努力遵循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把学生的心境和感受读出来了,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6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季羡林娓娓讲述德国的风景民俗,用最精练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而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既让人大开眼界,又回味无穷。《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因此,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教学中应着眼于动态生成,让阅读教学在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中变得鲜活生动、丰富多彩而又扎实可行,生成阅读教学真实的语文味。

  一、初读课文自主探究,真实质疑平等交流

  师:自由读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边读一边想:你有哪些疑问?

  (生边读边画,读得很认真。)

  生1:我不懂为什么说“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师板书: 

  梦?

  生2:我想知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究竟指的是什么?

  师板书: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生3:为什么作者说德国的景色奇丽?说德国这个民族很奇特?

  师板书:

  奇丽?奇特?

  生4:我不懂“花的脊梁是什么?”

  师板书:

  脊梁?

  生5:作者所说的“美丽”指的哪些事物?

  师板书:

  美丽?

  ……

  师:是啊!同学们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么多问题,咱们先解决哪个问题呢?请这一组的单元导读来帮忙吧!

  指名读,重点读这一要求。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方法适合解决咱们所提出的哪个问题呢?

  生: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解决这句话吧──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想知道德国的景色是怎样的奇丽,这个民族又是如何奇特?

  师在课题下板书:

  奇丽 奇特

  师: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让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也来学着解决其他的问题。

  (生默读。)

  (评:这一设计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老师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中自主探究,遵循新课程理念,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期待空间,让学生充满个性地朗读,然后自然生成对文章新知识的解读层次。真实而自然地再现了自主学习、质疑探究的过程。

  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所遇到的疑惑点教师也不是全盘接收,而是平等而充满智慧地引导学生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及时肯定学生的思想成果,帮助学生拥有健康的阅读心理,为本文下一阶段的阅读反思拓宽了渠道和思维空间。如教师抓住进入文本的钥匙“奇丽”、“奇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等切入点来丰富学生的阅读空间,让不同层次、不同个性、不同见解的学生都有了进入文本的权力和视角。而教师又引出单元导学中的重要学法,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辟蹊径,科学而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认真阅读。)

  二、精读文本积累词句,真实品读激活语感

  师:请同学们认真默读,找到文中描写景色奇丽的句段,再细细读,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

  (生边画边读,渐渐进入文本第3自然段朗读中。)

  (指名读书。)

  师:请同学们认真听,哪个词最能表现德国景色的奇丽?

  屏显第3自然段。

  生重点读这一自然段,在多次指名读中读出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在读出词语的过程中用联系上下文,想象情境等方法理解词语,并读出词语的美。)

  生1:最能表现德国景色奇丽的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你能由这两个词相到怎样的画面呢?

  生1:我想到了到处都是花,花又多又美,颜色也十分丰富。

  师:你能读出花的多,花的美吗?

  生1: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非常有感情)。

  师:还有哪些同学也能读出这美呢?

  (生竟相读。)

  生2:“花的海洋”就说明了德国的花是数也数不清的,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海洋中了。

  师:你体会得真美,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生读词。)

  生3:山阴道我曾走过,总是不停地有花映入眼帘,走在德国的街上肯定就像走在一条开满花的山阴道上吧!

  师:老师欣赏你,也羡慕你曾走过那么美的山阴道呀!

  生4:我也能从这个词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那就是“应接不暇”。

  屏显:德国奇丽的风光图片。

  师: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到德国的街道去走走,去感受那景色的奇丽吧!(师引读这段话)这段话作者写得太美了,请大家用3分钟的时间试着背背这段话。

  (生自由练习背诵。)

  师:能背了吗?老师真高兴,也想和你们一起背背这段话,还不熟的同学跟着一起读。

  (师生齐背这一段话,感情表达十分优美。)

  师:德国的景色是奇丽的,又有哪些词能表明德国人爱这奇丽的景色呢?

  生在读书的基础上找出“任何”、“家家户户”、“都是”、“许多”、“连接”、“汇成”等词。

  师:是啊!德国人这样爱花,你们爱花吗?你们家养花吗?能说说你们家养花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生1:我爷爷养花是为了调节室内的空气。

  生2:我们家养花是为了美化屋子,让家里更美,更有生机。

  生3:我妈妈养花是为了让我们一家人心情好!

  ……

  师:可德国人养花和咱们中国人养花有哪些不一样呢?能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吗?

  (生默读课文后汇报。)

  生:德国人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花的脊梁是什么呢?

  生:花的根部。

  师:再想想──花的脊梁?

  生:是花的茎和叶子的部分。

  师:刚才哪个孩子提出了这个问题,请你站起来大声告诉我,现在你懂了“花的脊梁”吗?

  生:我明白了。

  (满意的。)

  师:是呀!德国就是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自己种花是让别人看的,我们来读这句话。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评:抓景色奇丽,感受花的美,景的美,心的美,是执教这篇文章的亮点之一。教师很好地利用文章中的金钥匙“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作了一个铺垫,为学生潜心会文创设了情境。学生们在读到描写景色美的那一段话时,情不自禁地利用学过的方法来感受、领悟词语的美。

  而老师分两个层次帮助学生走近词语,走进文本,先是感受花的美,再来体会爱花之心的美。学习“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在朗读中会意,学生也自然而然地在读中感受到了花的多、花的繁、花的美,加上多媒体课件中德国街景的展播,轻松而富有画面感地将“姹紫嫣红”、“花团锦簇”植入学生心里,并在后面的学习中让这种美景生根发芽了。由花的美过渡到景的美,教师又别出心栽地抓住“奇丽”不放,抓住“爱花情结”不放,不露痕迹地由“德国人爱花”悄然联系到“中国人爱花”,引入到“我们怎样爱花”,又回扣到“德国人怎样爱花”上,为理解“奇特”的民族悄悄垫上漂亮的一笔。顺便在解决这个大问题的过程中解决了词语的理解,真实的品读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与背诵的过程中探究了“奇丽与奇特”的魅力,更是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扎扎实实地诵读好了文章;读出了作者对“奇丽”和“奇特”的赞美。)

  三、巧用资源智慧拓展,真实对话感悟意境

  师: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就是德国民族奇特的地方呀!

  屏显: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指名读。)

  师:你怎样理解德国人的这种境界?

  生: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这是“我为人人”,可一到街上,德国人又都能看到别人为我种的花,这是“人人为我”。

  师:你的感悟非常睿智!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也体现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呢?

  生1:我可以讲一件事,我把书捐给了图书角,大家都可以看到我的书,我也可以看到大家捐的图书,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生2:我们在校园里打扫清洁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我值日时为同学们打扫了卫生,而同学们也曾为我打扫过卫生……

  生3:我有困难时,我的同学帮助过我,当我的同学或朋友有了困难时,我也要帮助他们。

  ……

  师小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其实不仅存在于课文中,它也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人人都付出自己的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评:语文课程的资源蕴藏在学生的语文生活中。而在这堂课中,教师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作桥梁,巧妙地为学生开拓了课文至生活的资源链接,用多种形式拓展了学生知语文、学语文、用语文的良好审美习惯。在这有效的拓展中,师生是平等的,情感是真实的,对话是和谐的,意境是美好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乍一看,颇像一句过了时的宣传口号,但教师并不在意也不高调渲染它的思想性,而是以朋友的身份走进学生的心灵,由课文至生活,从作者到读者,全面创设平等和谐的表达环境,引导学生从文中明白的道理谈起,走进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在生活到语文中习得做人的道理,畅谈充满个性的发现,表述自身独特的感受,在平等交流、真实对话中生成语文学习的真实情趣,让学生感悟到至美的语文意境。这一设计着眼于拓展课程资源和尊重体验性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有利于学生语文个性的可持续发展。)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7

  这篇课文为我们叙述了作者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文字简练优美。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教学课文第三节时,有一句描写德国街景的句子,在这句句子中有“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这几个词的词义要学生理解,这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因此,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图,读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自己来解释这些词语。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释词义,如:找近义词、用自己的话说说、查找字典等方法。

  在解释词语的过程中,我认为不应是要求学生背诵字典上的注释条,而是在读句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意思,注重引导学生个性化释词。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联系完整的语境再读句子。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读的质量,而且读中又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与感受。将理解词语与指导朗读,学习课文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真正做到“读中悟,悟中读”。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尝试运用更多的方法让学生来理解词语,让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8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杂谈

  【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玉沙小学 揭 萱】

  〖走进语文教学新课堂·把握教材方法新〗

  “以学定教”是此次教学竞赛中凸显的亮点。提到备课,我们都能说出一套程序:无非就是备教材、备学生、编写设计教案。我们常常精心“设计”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读自悟”,这样贴着“标签”的自主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生依然是游离于文本之外。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荆州实验小学杨晋老师在执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时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在教学中,杨老师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及初读课文后,就课文内容提出他们自己不懂的问题。学生提出了以下6个问题: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什么境界?2、“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到底是怎样的梦?3、景色奇丽在哪里?民族为什么奇特?4、“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之中“美丽” 并没有改变指什么?5、为什么说“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6、为什么看到家家户户将花种到屋外,作者会感到吃惊?接着,杨老师出示了单元导读中“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这一要求,引导学生先解决“景色奇丽在哪里?民族为什么奇特?”这一问题。杨老师在指导学生对“奇丽”与“奇特”两个词语的理解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去品读课文,合作探究,在阅读中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和学习的思路。这一个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找到了整篇课文的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关键问题的解决带动了其他问题的突破,真正当上了课堂的主人。这一巧妙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愉悦的学习过程,又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是水涨船高。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大同中心小学 叶明德】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课内外阅读相结合,开展综合性学习〗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时候都可以进行综合性学习,它重在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

  比如,在学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德国风景图片和民俗特点的材料,学生多数从网上搜查到有关资料。这些搜集到的资料有的帮助学生阅读课文,有的在课文结束后专门抽了一块时间进行了交流。这样,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学习了搜集资料的方法,并帮助阅读课文,使文本丰厚了内涵,拓宽了外延,了解了更多的知识,也进行了语言交流的实践活动。当然,有的是在上完课文后再引导进行综合性学习的。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茅坪小学 熊仁国】

  〖真实乃习作之本·认识生活,感悟真实的人生〗

  案例:一段真情的告白

  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我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类似的实例,再写读后感。有的同学说,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有的同学说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有的同学在读后感中写道:“读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我懂得了很多:我们不应该以自我为中心,心中应该有他人,你为别人着想,别人会用同样的方式回报你。”还有同学在读后感中写到,“如果我们每个人做事都先想到别人,从自己身边的一滴滴小事做起,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每个人只要做到多为别人想一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和谐社会将不再是一个梦想。”

  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文如其人。透过语言文字的外壳,表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文就是要让学生认识、表达生活中的真、善、美。激发学生美的情感,凭借习作这个平台,反映学生的情感世界。引导学生去认识生活,体味人生百态,触动表达真、善、美的琴弦,以达到认识生活,感悟真实人生的目的。不过小学生往往对生活的认识是肤浅的,描述是精糙的,评价是模糊的。教师要立足从小学生的认识和语言实际出发,不求全责备,切不可以成人的目光和语言习惯去苛求学生,要尊重学生,认同学生。

  【广东省深圳市宝城小学 龙 慧】

  〖语文学习资料的拓展是为了什么?·结构的理解〗

  季羡林的散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作者先回忆自己在德国留学时看到的德国人爱在窗外种花,当他四五十年后,再次回到德国,他发现美丽并没有改变。于是他在文章结尾处写道:多么美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为了让学生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话的意思,我补充了老先生的自传《我的留学生活》中的文章来帮助学生对最后一段的理解及呼应开头的写法。

  最初生活并没有怎样受到影响。慢慢地肉和黄油限量供应了,慢慢地面包限量供应了,慢慢地其他生活用品也限量供应了。在不知不觉中,生活的螺丝越拧越紧。等到人们明确地感觉到时,这螺丝已经拧得很紧,很紧了,但是除了极个别的反法西斯的人以外,我没有听到老百姓说过一句怨言。德国法西斯头子统治有术,而德国人民也是一个十分奇特的民族,对我来说,简直像个谜。

  后来战火蔓延,德国四面被封锁,供应日趋紧张。我天天挨饿,夜夜做梦,梦到中国的花生米。我年幼无大志,连吃东西也不例外。有雄心壮志的人,梦到的一定是燕窝、鱼翅,哪能像我这样没出息的人只梦到花生米呢?饿得厉害的时候,我简直觉得自己是处在饿鬼地狱中,恨不能把地球整个吞下去。

  德国人民怎么样呢?经过我十年的观察与感受,我觉得,德国人不愧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民之一。文化昌明,科学技术处于世界前列,大文学家、大哲学家、大音乐家、大科学家,近代哪一个民族也比不上。而且为人正直、淳朴,各个都是老实巴交的样子。在政治上,他们却是比较单纯的,真心拥护希特勒者占绝大多数。令我大惑不解的是,希特勒极端诬蔑中国人,视为文明的破坏者。按理说,我在德国应当遇到很多麻烦。然而,实际上,我却一点麻烦也没有遇到。听说,在美国,中国人很难打入美国人社会。可我在德国,自始至终就在德国人社会之中,我就住在德国人家中,我的德国老师,我的德国同学,我的德国同事,我的德国朋友,从来待我如自己人,没有丝毫歧视。这一点让我终生难忘。

  【江苏省连云港市院前小学 李 慧】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预习的趣味性的〗

  指导预习当然要注意趣味性,让孩子们动力十足。那怎样加强趣味性?一种经验似乎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和父母一块在地里劳动,因为有父母监督的压力,劳动不能自主(何时动,何时休息,任务多少等,或不明确,或不能自主决定),因此倍觉劳动无趣,但如果没有父母监督,任务明确(即使多),干不干,怎样干,都由自己做主,此时他们会或多或少会感到劳动也并不是什么负担,至少较父母在跟前监督有一定情趣。因此不能让孩子在强劲的压力下阅读,只需让他们知道自己有任务,同时又有能自主安排如何完成的充分权利。

  另外,趣味往往与竞赛有关。让孩子们自主预习,自主质疑,老师的要求可以是笼统的“看谁发现的问题多?”(预习目标就是开放式的质疑解疑)这样就容易激起孩子们预习思考的兴趣来。

  也或者可以从现实入手,挑出问题,让孩子们通过阅读课文有针对性地思考对现实问题的看法,或者思考如何解决现实问题。因为与现实离得较为切近,孩子们的兴趣可能会大一点。如,要孩子们预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可以向学生提问,你家的花是种阳台上还是家里面?你观察到的其他人呢?种花,是种在家里好还是种在阳台好?种在阳台种在家里反映了人怎样不同的心态?德国人为什么喜欢把花种在阳台上?

  增加情趣的方法可能很多,只要集思广益就会有收获。

  【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育才小学 周穗敏】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新课改给比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口语交际能力、综合性学习能力都比过去增强了。语文教学重视朗读,重视理解、感悟。语文课堂出现了一派可喜的现象,但可喜的背后似乎又缺失了点什么。

  有人说小学语文课是感性的,强调书声琅琅,情意浓浓。这不错,但不能以此忽视甚至排斥理性,排斥冷静思考。教学如歌,教学过程有时高亢激越有时低吟慢咏,是有节奏有起伏的。这次有幸聆听了十三节优质课,感受颇深。十三节优质课似乎让我找到了那点缺失的东西,让我感受到课堂上老师不仅仅只停留在朗读、理解和感悟上,不仅仅只沉浸于情感的激动之中,还让学生“跳出”课文来看课文,推敲词语,学习语言,积累语言,领悟句式,理作者的思路等等,求得理性的规律性的认识。

  张百修老师上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引领孩子们读读悟悟,读读思思,读读写写,在感性的认识上不忘小学语文姓“小”名“语”。如在学生自由读课文后,老师板“脊梁”一词让学生读,学生反反复复读,老师及时纠正字音,直到读准为止,并指导书写,接着让学生读带有“脊梁”这个词所在的句子。在读写的基础上,进一步扣住这个词推敲、理解,研读“自己看自己家的花──只看脊梁”,老师问:花的脊梁是指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层层深入理解感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初步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耐人寻味的境界。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第十一小学 李秀萍】

  〖五年级语文教学的感受点滴·挖掘“活”因素,促思维 育情感 积知识〗

  一个教学内容,如果我们不去探究,一成不变的教下去,就会越教越死越乏味。为了让教学生动,我们要善于反思以前的教学,挖掘出“活”的因素(一是教学内容的“活”,二是教学方法的“活”),让学生乐于去想,去说,去体验,去积累。

  比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在其中设计引导学生先想再说,并要求举出大家熟知的事例。学生越说越动情,这样训练了听、说,调动了“情”,还积累了知识。

  【四川省广元市雪峰开发区广元外国语学校 罗 宏】

  〖要重视语文课中的科学问题〗

  有位老师在上新课标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全文小结时对孩子们说:“……德国人心灵很美,德国人的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 能这么讲吗?我们到底该学习别人的什么?能仅以“栽花”一事就这样妄下结论吗?这且不是在抬高别人,贬低自己吗?二战中的德国法西斯我们又怎么评价?就这样草率地下结论,是不是有些太片面?为什么我们不给孩子们渗透科学的、辨证的、和平、和谐、共生的世界观?为什么就不挖掘一点儿我们民族的美?更有趣的是:在拓展时,老师让孩子们说说生活中的美。有位孩子站起来对大家说:“我给大家讲一件事情,首先请大家不要笑。有一次,我和妈妈在成都的公交车上,妈妈在前面找到了一个空位子坐下了,我看见后边还有个空位子,就往后走,走到才看见一只狗坐在上面。我只好站着,也没有人让座位。过了一会儿,我感觉好像有人在后面拉我的袖子,我还以为有人给我让座位,回头一看,才是那只狗,它把我拉到它坐的位置上让我坐下。我觉得狗都知道让座,这也是一种美。”他这一说惹得大家一阵哄堂大笑。大家这么一笑,上课的老师竟乱了方寸,不知所措,也不做任何评论,干脆一笑了之。多好的素材呀!就这样白白地浪费了。为什么不渗透科学的环境观、生态观?人与动物共生、和谐相处,狗通人性,这不也是一种美吗?

  【江西省南昌市西湖朝阳小学 朱 林】

  〖语文教学中几点感悟·从文本展开想像,在展示中验证〗

  语言和思维紧密联系,是一个整体。借助多媒体手段,在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上能收到显著成效。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应当及时引导学生联系语言文字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去正确认识事物,反映事物,不断提高认识水平。这是语文教学整体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之一。例如:在《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教学中,老师找到了德国人种花的相关图片,但没有急于在开始就展示出来,而是先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想像当时街道的花景。特别是讲到文中具体介绍花景的自然段时,老师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让学生发挥想像,说出所想到的景色。师生交流后,老师出示图片,让学生刚才想像的画面得到验证。同时,老师还结合图片适机地讲解了段中的几个重点词语的含义: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理解了词语并学会了应用。最后,老师引导回到文本并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有感情地朗读。多样性、丰富性、多功能性的电教教材是对文字教材内涵的超越和扩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想像能力,而且让学生在成功快乐的体验中学习。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拱辰中心小学 翁 静】

  〖写批注的一点思考〗

  我为了让学生更好阅读文本,使其在自主状态下与文本进行创造性对话,要求他们在预习时,运用符号和文字,记下自己的所疑、所思、所想,为课堂学习与讨论做充分的准备。经过近一年的训练,我发现学生开始学会质疑、学会品词析句。

  有些学生对于词语比较敏感,注重品晰重点或准确生动的字词,比如在学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一个孩子质疑为什么作者写女主人用“莞尔一笑” 而不用“微微一笑”,一语激起千层浪,引发其他学生探究词语运用的乐趣;有些学生属于理性思考,注重批注疑难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有些学生善于感性思考,着重批注感人之处,将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9

  一、读课题,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十五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谁来读读课题?

  假如有人问你“谁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该怎么读?

  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假如有人问:“你的花给谁看?”,又该怎样读?

  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假如人家同时问这两个问题,又该怎么读?

  生:

  二、读文,找“文眼”

  师:看,不同角度的思考让我们读起书来就有着不同的体验,这样才有滋有味。读书应该这样!学会抓住关键性的“字眼”读出自己的体会。(板书:字眼)读课文也是这样,接下来同学们自由的读读课文,看看你能不能抓住课文中关键性的句子,读懂文章,找出课文的“文眼”。(板书:文眼)

  师:课文中的那句话能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眼睛

  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他用一双慧眼找到了“文眼”

  三、围绕“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深入学习课文

  接下来,让我们借着“文眼”把文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句段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又是从哪些句段体现民族的奇特?有了感受之后才可以和同桌交流。

  生:……

  师:好,首先我们来交流“奇丽的景色”,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景色的奇丽?”请你说,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生:“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就这句话,你是怎么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

  生:……

  师:就这一段,你还从什么句子看出景色的奇丽?

  生:“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能否说说你的理由?

  生:

  师:我们来看看这些花,一团一团,一簇一簇,颜色各异,色彩缤纷。用文中的两个词来形容就是……

  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没有读出华美、缤纷、娇艳的感觉。再来……

  生:(有感情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再来……

  生:(特有感情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这些花真美呀,你们看这朵、这朵、这朵、还有这朵,美丽的花太多太多,眼睛都看不过来,令人……

  生:(有感情地)应接不暇

  师: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此时,你就在德国,走在街道上,街道两旁,家家的窗前,都有这样的花。而许许多多这样的花,这样的窗子连接在一起,就像一个花的海洋,人在街上穿行就如同在花海中漫游。感觉怎样?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

  师:刚才我们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你从哪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特呢?让我们接着交流。

  生:“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把花都栽种在外面,不像我们中国人把花养在屋子里。”

  师:德国人把花养在窗子外面,让别人看,难道德国人自己不爱花?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生: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生: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师:哦,原来德国人很爱花,只是不像我们中国人把花养在屋子里,德国人的这种做法让你们感到很——

  生:奇怪、不解、好奇

  师:难怪作者季羡林先生曾多次这样的询问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

  生读

  师:女房东回答的却非常——

  生:平静

  师:你是怎样体会出她那颗平静的心的

  生:莞尔一笑

  师:我是季羡林,你就是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

  生:正是这样!

  四、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他们这样做大家理解吗,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

  师:你从文中哪里看出的。

  句子: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耐人寻味就是——值得人深思

  师: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让人“耐人寻味”呢?

  生:他们把花给别人看,这种为别人着想的精神境界耐人寻味。

  师:能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吗?

  生:……

  师:现在你明白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生:因为德国人们把美丽奉献给别人,在奉献的同时,他们也能得到别人赋予自己的最美的东西。失去了自己的利益,把最美的总是留给大家。

  师:当我们再次读这段话的时候,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

  生:我会带着赞美的心情来读。

  生:我会带着敬佩之情来读。

  生:我会带着欣赏的心情来读。

  师:请大家自由的读这句话。

  生:读

  师:你们之所以感受这样深刻,是因为众多的德国人无私的境界,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他们的这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也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才深深的打动了季先生,所以他说: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样的奇丽的景色,会长久保持吗?那我们再看看,当季先生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又有了怎样的感受。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生:(读)

  师:现在各位是季先生,我是一位记者,我有一些问题想问问季先生。

  师:季老先生您好,听说你最近又去了一趟德国,那里又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

  师:有哪些美丽的东西?

  生:环境很美。

  生:德国人的心灵很美。

  生:他们那种无私境界的美,这种奇特的美。

  师:谈得好,在美丽的花背后,却隐藏着这么多美丽的东西,难怪作者说,请大家一起来读这句话────“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季先生,听说这次的旅程,让您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您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梦?

  生:

  师: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梦?需要同学们读季先生的作品,了解他的心境。课下,同学们读《季羡林先生》、《季羡林文集》就会对这个梦有更深的了解。

  师:老师向你们推荐了两本好书,现在同学们有谁愿意推荐其他好书给老师阅读呢?你们愿意向老师推荐吗?

  生:

  师:你们看,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境界?

  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10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这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教学之前,我在学生自学字词,充分自读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教学时,紧扣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为什么说是“奇特的民族”?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奇丽美景,并相机引导学生感情理解了第三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抓住“美丽并没有改变”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并进行语句的填空,训练学生表达。最后,我通过播放一组德国风光的短片,让学生对德国有个进一步的认识,学生又从感性这一方面对德国有了认识。

  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自己还有许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教学中还没有找到行云流水般的自然,过渡的语言也欠熟练,未能很好的将学生的心灵唤起,一同感受那情那景,并引起情感的共鸣,没有充分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二、课堂上还未能很好地展示出那种随意、大气、果断、挥洒自如的教学风采。

  三、应当采取多种多样的引导方法,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流利的表达出来。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和缺点.当然,这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我还是缺乏经验,在引导学生想象“景色奇丽”一部分内容时,我有点浪费时间了,处理得太繁琐,学生已经理解这段话的内容,我还是让学生反复去读去想,读得太多了,反而有点“过犹不及”。在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上、教育机智上也有待提高,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才能不断地提高。我今后会继续努力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为我们叙述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文字简练优美。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研读了几遍课文后,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3、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在设计课时,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一主线,让学生形象认识德国街道上花团锦簇的景色,再从“脊梁”一词抽象感受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品质。

  一、闪光之处。

  (一)配乐朗读激发学生朗读激qing。

  朗读教学的指导一直是我教学的弱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做了尝试,也给了自己信心。

  课堂实录:

  默读课文,体悟风情,找出感受奇丽的景色的句子。

  随着学生的交流,投影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a、引导学生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表现“丽”)

  老师这里有图片,这样的画面会让你想起那个词语?

  b、体会景色“奇”在哪里。(“任何”“家家户户”表现“奇”)

  c、指导朗读。

  理解“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如入山阴道上”,随机指导朗读。

  师:是什么让作者感到“应接不暇”呢?(花)在这句话中,作者把花比作(海洋),谁来说说海洋的特点是什么?(无边无际)

  师:整条街道上的花就像海洋一样,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让人应接不暇,怪不得作者发出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

  d、把你感受到的美送进句子中,读一读。

  e、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老师把你带到德国的街道上。(配乐朗读)

  漫步在这样的街道上,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让我们一起读出我们的感受。

  试试看用这样的方式能不能读出来?(填空读)

  反思:“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以上片段我围绕中心问题反复研读课文,将重点段句的朗读与悟情有机的融为一体,努力遵循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在品位的基础上读,在读中进行想象,力图使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把学生领进浓浓的诗意境界,言为心声,学生把心境和感受读出来了,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二)秉持语文本色,进行词语比较和拓展练习,解决教学难点。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文中蕴含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如何于无痕处解决这一难题,是我课堂中力求突破的。

  教学实录:

  (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花的脊梁”指的是什么呢?当你第一次看到德国人把花的笑脸都朝向了窗外,而把脊梁对着自己,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师:如果你跟作者一样,第一次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你的感受会是什么?(奇怪、不理解)好,请读出这种吃惊、不理解。

  作者禁不住问自己的女房东: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吧?此时的女房东只是莞尔一笑,答道:正是这样。

  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理解莞尔一笑吗?(微笑)

  莞尔一笑确实就是微微一笑的意思,请看这两个句子,认真读读有什么不一样?

  女房东只是莞尔一笑,答道:正是这样!

  女房东只是微微一笑,答道:正是这样!

  有着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的房东无疑是美丽,所以她的笑容只能莞尔一笑。老师提前阅读过一段资料,深受感动推荐给大家。

  补充材料:当时,季老先生在哥廷根租住的房子,房东姓欧朴尔。女主人欧朴尔太太大约五十多岁,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主妇,善良得像慈母一样。他们只有一个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季先生就住在他们儿子的房间,就像一位家庭成员一样,一住就是十年。

  面对我的惊奇,女房东只是莞尔一笑着简简单单说了四个字:正是这样!透过她的莞尔一笑和简单回答,你体会到了什么?

  当一种行为让人们觉得就应该是这样,这就成了一种习惯。而这习惯慢慢就形成了一种品质,一个民族的特色。

  对于德国人来说这样把花朵美丽的笑脸给别人看,把花的枝干留给自己的一一种习惯,所以很是平淡。

  反思:学生通过教师的这一指引,自然就明白奇特的民族的含义,而且彻底明白“莞尔一笑“的意思,在当天的日记中,很多同学都恰当地运用了这个成语。

  教学实录:投影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如果你是德国人,漫步在街道上看到自己家的窗台上花团锦簇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你会想些什么呢?

  如果你是德国人,漫步在街道上看到别人家的窗台上花团锦簇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你会想些什么呢?

  如果你是季先生,漫步在德国街道上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台上花团锦簇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你会想些什么呢?

  通过这三个拓展练习,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去想、去回味、去升华,激发学生个性化的发言,从而点出季羡林先生对德国人这一美好品质的赞美并希望中国人学习这一做法。为理解“耐人寻味”和 “花的梦、思乡的梦”作好铺垫,使学生理解起来水到渠成。

  二、不足之处。

  (一)没有设计精彩的导入语。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语会一下子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实录: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这色彩斑斓的世界里有许多美丽的东西。例如我们中国有锦绣山河,其他国家也有独特的风景。这节课我们随季羡林先生一起走进德国,感受异国风情。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再看华老师的导语:

  她先在黑板上画了一枝花,让学生猜是什么字,学生兴致盎然,我也为老师独到的设计喝彩。

  (二)拓展阅读的诗有待商榷。

  为了让学生知道每个人的自觉行为就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就形成了一个民族的特质,我想学生推荐了卞之琳的《段章》,这首诗比较朦胧,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来得及向学生解释,这首诗基本没起作用。

  (三)课堂设计的深度不够。

  “同样一篇课文,华老师像给大学生上,你像给小学生上。”孙颖老师如是说。回想华老师的课堂,既引用了德国在战败后的一个感人故事,又出示《较量》这个故事,引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命运,整节课显得大气。我的课堂只抓住了课本的那点知识,延展得太少。

  老师的高度决定了课堂的深度、广度。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优秀教师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第25课。

  【单元教学目标】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并注意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淳朴恬淡,于天然本色中见“繁定绚丽之美”,总在不经意间,“创造出令人难记忘、发人兴思的艺术境界”。他的文章意蕴丰富而深远,大气磅礴,意味隽永。《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篇短文选自《再返哥廷根》,文章讲述了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重返哥廷根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

  早在1935年,25岁的季羡林先生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图大志远赴德国,求学于歌廷根大学。他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1945年才回归祖国。三十五年后,1980年当他再次踏上这第二故乡的土地,感慨万千。后来,季老先生写下了《再返哥廷根》一组散文。

  这是一篇十分经典的美文,语言朴素而洗练,含蓄而蕴籍,既有娓娓动听的故事,又有色彩瑰丽的描写,既有淡远幽芳的抒情,又有恰如其分的议论,既充满着异国他乡的奇情异彩,又渗透着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感悟与思考,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

  名篇课文的教学,历来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解读过多过细,小学生难以接受;草率了事,又自觉有亵渎之嫌。这篇文章短小而精悍,语言比较质朴易懂,其中又蕴含博大而精深之理。教学之难就在于让学生理解其中道理

  这篇课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讲了作者在德国看到当地人家家户户都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给别人看,走在街道上,又看到许许多多别人家种的花,因而到处都是绮丽的景色,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是一篇五百字的美文,篇幅不长,却包容了一个相当广阔的世界:德国的人情风俗,作者的求学经历,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以及奇花共赏的奇情异景,再加上作者独特而精深的思想感悟,创造出一个浪漫温馨的美好世界。走进文本,就仿佛走入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一个花的世界,一个美的世界,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一个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的世界。季羡林先生从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中,领悟到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本文文字简练,语言比较朴实。其中也有一些学生需要理解或者深究的词语。

  词义较难理解的是“莞尔一笑”我想可以在课堂上当场找出不理解的字“莞”查字典理解是形容微笑。再连字成词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子(多指女性)。我认为女房东这样的微笑很有深意。一是作者发现花是给别人看的,女房东发出了会心的笑、和蔼的笑,二是女房东为自己的民族人人都有的分享的意识而自豪的笑、快乐的笑。

  需要深究的词语“应接不暇”以前学过,所以在这里主要回顾“暇”的意思是:没有事情的时候,指空闲,强调这个字是日字旁。继而深究什么事物使作者的眼睛应接不暇,相机出示“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花团锦簇”: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簇──聚成一团,和“团”字同义。这个词语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姹紫嫣红”:姹──美丽;嫣──娇艳。这个词语专门形容花儿万紫千红、五彩缤纷、娇艳绚丽。理解完这两个词语就请学生想象作者看到的景观,再出示德国的实景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的形容,其中用上“应接不暇”“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这几个词语。

  “耐人寻味”:耐──经得起;寻味──探索体味、体会、品味其中的含义。这个词语说明德国人这种行为经得起人们去仔细体味,形容意味深长,值得反复体味。那么可以问问学生:你体味到了什么呢?

  本课有一些需要深刻理解的句子:

  1、“……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再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略讲)

  这两句话进一步点明了德国人养花的与众不同之处。因为花朵栽在屋外,都朝外开,那么在屋里看到的“花的脊梁”就是花朵的背面。那么想一想作为辛苦栽花的主人能看到些什么呢?(枝干和叶子)走在屋外的行人又能看到些什么呢?(娇艳的鲜花)。显然,德国人养花不是为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

  2、“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深挖)

  我们可以抓住课文中的这句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来帮助学生理解句义。“这一种境界”在这里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颇”是 “很、非常”的意思。“耐人寻味”指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助人为乐,我为人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做好事其实就是报恩。一个人只要他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总会得到来自许多方面的关爱。从你出生的那一刻起,你就会受到来自医生、护士、父母、兄弟、姐妹、左邻右舍、老师、同学、同事、互不相识的人的关爱。传统美德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帮助任何需要帮助的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我为人人。助人是无私的,他使你的心灵得到净化,使你的精神升华,更使你成为社会的一份子,成为一个实际意义上的社会人,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这两者之间要辩证看待,整体理解。如人人都做到我为人人,其结果不是人人为我吗,这个因果关系连小孩子都能推导出来,所以我说我为人人是因,人人为我是果。如果你想获得,必先付出,舍得舍得,先舍后得。在课后拓展中可以围绕“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举出身边的实例: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深挖)

  时隔四五十年,作者又来到德国,当然会见到许多变化,但他说“美丽并没有改变”,结合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是说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同时,也许作者言下之意还在赞扬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这种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

  4、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略讲)

  作者曾在德国留学十多年,在留学期间时常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祖国。现在时隔四五十年作者又来到德国,见到那家家户户窗口上的鲜花,不由得触景生情,仿佛进入了梦乡,回到了四五十年前的留学生活时代,他陶醉在鲜花艳丽之中,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

  4、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教学重点】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

  【教学难点】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学情分析】学生与季羡林先生生活的经历、时代都有很大差距。老师就要酌情增加背景资料的讲述以及图片的对比。

  【教学准备】幻灯片。

  【设计理念】读悟结合,顺学而导,扎实语言文字训练。在学生自主实践、习文怡情中落实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过程】

  一、出示题目,置疑激趣

  1、老师板书课题: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学生齐读课题,老师问学生有什么疑问。等候学生广泛质疑。

  2、老师根据学生提问作梳理并且板书:

  我们的问题都集中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谁?

  给我们两个提示:

  一是题目可以给读者设个悬念,读者思考。

  二是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拟好题目以后也要问问自己这些问题,并且在习作中着重解决这些问题。

  (读写结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自行解决字音问题。

  2、迅速浏览课文:

  解决简单问题。

  3、课文是谁写的?课文讲了什么事儿?

  4、季老第二次到德国,表达了怎样的感慨?抓出中心句。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解释德国是德意志民族、日尔曼民族。

  板书:

  奇丽 奇特

  三、深入理解

  1、奇丽的景色:

  ⑴ 哪些句子突出表现了奇丽的景色?勾出美丽景色的句子。画出你认为很重要的词语。

  (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山阴道上”来想象。相机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词义。)

  ①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地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②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⑵ 学生在交流有关奇丽景色的过程中,师相机:

  ① 强调生字的书写(这里面可有生字啊,你能把这两个词语写在黑板上吗?学生板书两个词语);读到这个“花团锦簇”词语,你眼前出现了什么?读到“姹紫嫣红”呢?

  (想象。)

  ② 对比理解“花团锦簇(多而茂,重形态)、姹紫嫣红(艳而娇,重色彩)”的意思这里两个词语都形容花很美,不是重复了吗?

  放ppt这些娇艳的花一朵紧挨着一朵,一朵紧压着一朵,他们挤在一起,靠在一起,相互簇拥着,有时候都分不出他们谁是谁了。花儿的这种形态就叫做——花团锦簇。各色鲜花聚在一起就是──姹紫嫣红。

  ③ 把词语带入句子,练读,重品味花美、语言美。花美,语言也美,自己练练怎么用你的声音展示这种美丽。熟读到能背诵的程度。

  ⑶ 介绍作者两次到德国的时间作者第一次到德国是35年到45年,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第二次到德国又恰逢文革结束不久。中国的社会处于满目疮痍、近似于一片废墟的状况。(出示ppt)所以当作者看到这样的景色时,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带着此时你的感受来读中心句。可以怎么读?还可以怎么读?可以改变句子来表达你的慨叹。

  (多种理解与再造表达。)

  对于作者而言,这真是一种美丽得近乎神奇的景色。再读中心句。

  2、奇特的民族:

  ⑴ 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呢?

  ①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②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⑵ 学生在交流有关奇丽景色的过程中,师相机:

  ① 生交流原因。

  补充资料:

  没有阳台的就放在窗台上,故意把窗帘做成半截的。花的主人看花的什么?什么是花的脊梁?(散乱的话枝花叶以及透过枝叶看到了花)走在屋外的行人又能看到些什么呢?(充分欣赏到娇艳的鲜花)这些做法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读课题。

  作者见此情景估计德国人养花不是为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于是向女房东求证。女房东神态是──莞尔一笑,语言是──正是这样。“这样”是指什么?(上文、扣题)什么是“莞尔一笑”?(很轻松的微笑)想想女房东为什么是这样的表情?(这在德国是很平常的、为自己的民族而自豪)女房东的表情和语言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让我们把这部分读一读。

  ② 这种境界指什么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具体在我们生活中来说就是怎样的行为?(分享、彼此关怀、眼中有他人……)在文中,什么样的行为体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这种境界扎根在这个民族每个人的心田,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之一就是──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让我们把这部分读一读。

  ⑶ 现在来谈谈作者为什么觉得这个民族是奇特的?

  (联系到民族的奉献风尚来谈。)

  ⑷ 老师提问,学生用课文里的句子回答:

  这个民族的奇特之一就是他们的花不象中国那样──他们就是要──

  所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都能看到——街头花团锦簇,恍然花的五彩海洋,形成了一道──奇丽的景色。

  是啊!的确值得我们好好的思考。在德国人人无私奉献,为他人着想,奉行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这成就了这个──奇特的民族。季老先生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慨叹:(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读中心句。

  四、回到主题,结课

  1、四五十年后季老再次回到德国,对朋友们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不变的美丽包含什么呢?

  2、文章除了想告诉我们德国有奇丽的街景,德国是一个奇特的民族,其实更在赞美一种怎样的思想呢?(赞赏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是呀,这样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风尚已经成为了这个民族的传统,融入到每个人的血脉之中。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才出现了奇丽的景色,成就了这个奇特的民族。一句歌词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就变成美好人间”。当人人都做到“我为人人”时,相信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美好。

  3、现在再来看看这个题目,你怎样理解?指着板书提示

  (这个题目既表现了德国的美丽,更包含了德国这个民族的传统风尚每朵花上都承载着人心灵的美好。放在窗台上悦人悦己,人让花美,花让人更美。)

  有疑才有此环节。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花团锦簇 人人为我

  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 

  【课后反思】

  1、学生在录像课中比较紧张,所以在朗读时放不开,影响了课堂气氛。

  调整策略:

  功夫还是在平时,所以应该加强课堂上的朗读训练,增加课堂朗读学生。

  2、学生举手的方式是一大特色。需要继续发扬。

  3、学生在发言时缺乏温情的衔接,流于常态。

  调整策略:

  最近我班在训练学生发言时的温情衔接。但是因为训练还不够,所以今后需要加强训练。

  4、学生思维较活跃,对课题的质疑多元化。这也是因为教师没有事先给学生做铺垫的真实反应。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12

  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关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

  一、 教材简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它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意境悠远的短文。文章先点明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两次到德国的所见所想,介绍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抒发了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境界的感慨,表达了对德国奇丽风景和奇特风俗的赞美之情。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而是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却意味深长的道理。因此,本课教学重点定位为: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积累优美语言。教学难点为:初步体会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精神境界,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莞、姹、嫣”3个生字,会写“脊、锦、暇”等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脊梁、姹紫嫣红”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三、教学过程: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力求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具体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谈话引出文中所出现的德国这个国家,让学生先谈谈对德国的了解,然后教师播放展示德国美丽风景和风情的课件,引出课题进行板书。(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认读生字词,在检查认读生字词时,重点抓“莞尔一笑”和“姹紫嫣红”,强调正确读音,指导“嫣”的写法;然后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谈谈德国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三、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在这一环节中,我准备以文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中的“美丽”一词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重难点。具体分这样几个小环节:

  (一)细读课文,寻找美丽:

  首先我从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一句入手,让学生初步谈谈对“美丽并没有改变”的理解。

  作者说的“美丽”(板书)其中包含着美丽的花,接着就请学生自读课文,找找描写花之美的句子,重点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的2、3两句话,通过图片展示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板书)的意思,体会花的美;通过“家家户户”和“应接不暇”体会花的多,并指导有感情朗读,概括出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

  (二)品读课文,感悟美丽:

  为什么在德国能看到这么奇丽的景色呢?紧接着请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看看德国人是怎样种花的,从“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体会他们爱花的真切,帮助学生重点理解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一句,明确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感悟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这时再结合“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一句,帮助学生理解这正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出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抓住“耐人寻味”请学生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感悟他们的心灵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三)前后呼应,内化美丽:

  再次回到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请学生谈谈读了第二、三自然段后,你对这句话又有怎样的理解?作者在这里所说的“美丽”指很多东西,除了美丽的花,还有什么是美丽的?(德国人民美丽的心灵、境界)师生感叹地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三、小结:

  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季羡林先生》和《季羡林散文》,教师做课堂小结:我们跟随季羡林爷爷一同欣赏了德国奇丽的街头风景,体会了他们奇特的风土人情,共同感受到了德国人民的美好心灵。希望大家也能从我做起,做到——(指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让我们的家园变得越来越美丽!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美丽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13

  一、教学背景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短文。文章中作者首先点明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非常爱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最后讲述作者四五十年以后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教材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的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教育。

  教学本课时,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提出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一要求,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和教学重点,力求做到以生为本,以读为主,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通过广泛的阅读实践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习惯,提升阅读感受、理解能力,感悟人间真情、学会做人,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朗读感悟  理解欣赏

  1、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赞叹的相关句子。

  2、学生回答后投影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读二遍。(板书: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教师让学生只需浏览,便很快找出总写句,接下来引导学生围绕“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进行阅读感悟。]

  3、默读课文,找到描写作者在德国看到奇丽景色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简单写出自己的体会。(指名回答)

  4、指导品读第三自然段中的重点语句。

  (1)根据回答,灯片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学生自由读读这些句子,看看体会了什么?(学生自由读。)

  (3)汇报交流:你体会了什么?从哪里读出来的?读出你的感受。

  (4)学生边回答教师点击词语。同时理解“应接不暇”这个词。

  (5)继续汇报:还有谁从哪里读出了什么?读出你的感受。

  (6)课件出示花的图片,理解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7)积累词语:看着这画面你还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一下。

  (预设:竞相开放、争奇斗艳、五彩缤纷、五彩斑斓、繁花似锦、鲜花怒放、千姿百态、婀娜多姿、花的王国、花的世界……)

  (8)有感情(读出欣赏和赞美之情)地读好这两句话。(男女读后齐读)

  (9)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片后,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10)配乐师范读,指名学生读后齐读(“走过任何……应接不暇。”)

  (11)指导学生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直奔重点段第三自然段,抓住重点语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声读、配乐读、示范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并运用灯片为学生展示一组街头五彩斑斓的美丽图片,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德国街头景色的奇丽。同时培养了语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对异国风情的感受,还积累了丰富的语言,使学生与作者、文本产生共鸣。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5、品读第二自然段中的2至4句。

  (1)讨论:德国人种花有什么奇特之处?你从哪里知道的?(二自然段)

  (2)灯片出示句子“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指名读读。

  (3)交流汇报:你读出了什么?从哪里读出来的?

  (4)说说花的“脊梁”是哪儿?这样养花是给自己看的吗?给谁看的?

  (5)小结后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

  [设计意图: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德国人种花的奇特之处,也是紧紧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的,同时注重指导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6、讨论:从他们的做法中你看出了什么?用书上的话这就叫什么?

  (回答后板书: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7、投影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8、说说我们身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

  9、教师激qing小结。

  10、回扣课题。(指着课题)“自己的花让别人看的”,正是这一美好境界的体现。再读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感悟德国人种花的奇特之处后,水到渠成地揭示出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中心。让学生通过介绍身边的例子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同时受到思想教育。]

  (二)升华情感   交流拓展

  1、教师引入:作者季羡林先生是1935年至1945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了十年,而四五十年以后,他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

  2、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后指名回答。

  3、灯片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学生理解。

  4、出示填空题,学生思考填空:

  四五十年以后,我又来到德国故地重游。我发现很多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___始终没有改变。

  5、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

  6、升华情感:这是作者漫步异乡,置身花海发出的由衷的赞叹。我们学习了课文,你的心中又涌动着怎样的话语呢?

  7、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小结。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个重点句子,让学生想象四五十年以后的德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又有什么没有改变呢?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从而达到了“言尽而意未尽”的教学效果。德国人这种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品格将影响到我们每个人。]

  (三)作业超市  课外延伸(任选一题完成)

  1、爱好阅读的你,课外去阅读《季羡林散文》、《季羡林先生》等作品。

  2、爱好旅游的你,可以去搜集德国风光的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进一步去领略异国的风情。

  3、爱好写作的你,建议写一篇读后感,可以用“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美妙的街头风景、美丽的民族、美的享受、花的王国”等为题。

  [设计意图:“作业小超市”这种作业设计体现了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多元化和开放性。尊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选择。]

  附: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三、教学后的思考

  这篇课文我在不同的班级试教过多次,每试教一次,都有不同收获和思考。我认为要上好这一课,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要注重课前资料的搜集。首先是课前鼓励学生运用多种途径查阅有关德国的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要对德国风情民俗有个初步的感受,对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有所了解,这样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其次是教师在课前也必须广泛地查找有关德国风情民俗和作者的视频、图片和文字资料,筛选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课文的资料,如从网上下载的视频《德国风光》、反映德国人家家户户把花种在窗台上的图片等资料制做成课件,上课时恰到好处地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要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们知道,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对五年级学生来说虽不是教学重点,但也不能忽视字词的读音、书写和理解的指导。对易读错的字连同词语,如“脊梁”的“脊”、“莞尔一笑”的“莞”、“应接不暇”的“暇”等,可采用灯片出示后让学生反复认读准确;对易写错的字,如“脊”、“嫣”等,让学生跟着教师一起书空。特别是对词语的教学,更是要根据情况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如,教学“脊梁”一词,可先让学生说出词典上的注释,再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意思理解;教学“莞尔一笑”时,可让女同学做“莞尔一笑”的动作,从而让学生了解这个词的意思是 “轻轻一笑”(多指女性);而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语的理解可用灯片出示鲜花盛开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去感受,然后让学生通过换词来帮助理解,加深印象,同时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三是要加强朗读感悟的指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换言之,就是要通过学生的朗读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重点语句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在此过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感,进行人文熏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而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了解德国的风景和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而受到人文教育”又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段落运用自由读、指名读、齐声读、配乐读、示范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进行品读,让学生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真正调动学生的朗读激qing,真正让学生进入文本。比如,在教学重点段第三自然段时,当学生找出了重点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后,可用灯片出示这几个句子,采取以下环节进行朗读指导训练:(1)学生自由读这些句子,看看读出了什么?(2)学生汇报交流读出的感受;(3)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任何、家家户户、都、花的海洋、应接不暇、花团锦簇”让学生体会读;(4)指名学生美美地读一读这几个句子;(5)让学生欣赏一组奇丽的风光图片后再配乐朗读;(6)让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尝试背诵。这样几个来回,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一步步到位,对异国风情感受一步步加深,朗读的情感一步步得以深华,使课堂达到高潮,让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产生共鸣。同时,达到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目的。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14

  一、交流沟通,激发兴趣。

  1、想认识我的请举手!在本节课认为能表现自己的请举手!想看我的礼物的请举手!

  2、看大屏幕,领同学们游览一下欧洲 德国(出示课件)。德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介绍哥廷根大学和系羡林。在德国的哥廷根大学里,孕育了30多名诺贝尔奖的获奖者。1935年25岁的季羡林到德国留学10年。四五十年以后但他再次来到德国时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文章。

  4、齐读课题:季先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呢?德国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二、分段读文,整体感知。

  找同学来分段读文章。1、德国给季先生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2、请同学再快速读文、画一画,写一写。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

  3、汇报。在汇报时,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针对谈的话进行补充,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4、从哪感受景色的奇丽?(第3自然段)怎样感受到的?(说说你的理由)。

  1)、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能结合自己的词来分析景色的奇丽吗?

  2)、“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色呢?

  3)、多美的景色呀,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这迷人的景色。

  4)、从哪几个词看出花多?(“应接不暇”、“花的海洋”、“人在街上逛似在花海中”)

  5、想亲眼目睹一下这奇丽的景色吗?

  好!下面我带大家一起去看看。请一名同学读,大家一边听一边看文字,一边展开想象。透过这些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音乐)

  6、汇报(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7、(出示课件),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到花香,听到鸟语,望着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的花,真是美的享受。你们来用朗读把老师带入到这美丽的异国风光吧!美美的读一读(齐读)

  8、此时你是在这样的街道上,心情怎样?带着你的感受,再读,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9、多么美的异国风光,你能背下来吗?

  三、感受民族的奇特

  我们感到了景色的奇丽,你从哪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特呢?

  汇报:第二自然段,从中读懂了……

  1)、养花是给别人看的,是不是意味着自己不喜欢呢?从哪里看出来的?(第1和第2自然段)

  2)、养花的目的是什么?季先生看到德国养的花朝外开,把最美的让给别人看,心里很吃惊,带着作者的心情来读一读。

  3)、他们这样做,我们也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呢?

  4)、你从文章中那里看出他们为别人着想?

  5)、分析:“每一家……,人人为我。”

  6)、结合上下文,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也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7)、因为德国人们把美丽奉献给别人,在奉献时,他们也看到别人赋予自己最美的东西,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呢?读“这样的境界……”

  8)、正是有这样一种境界,使我们见到这样奇特的民族。

  四、在德国我们能看到花海,闻到清香,感受到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一切深深打动了季先生,所以他说……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1)这样的“境界”,这样奇丽的景色,会长久保持吗?

  2)、当季先生四五十年后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又有怎样的感受?

  3)、读第4自然段,从中读懂了什么?

  4)、作者的梦是怎样的一个梦呀?(企盼我们祖国也有这样美的境界。学习德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早日回国,让自己的祖国也这样和谐。)

  5)年迈沧桑的老人见到阔别四五十年的德国,心情是怎样的?带着你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段。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语言简练)

  六、总结

  读了这篇文章,老师也有收获,我想说:人生如花,花开花落;给人美丽,给人芬芳;开出绚烂,开出精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1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由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所写。作者回忆自己早年留学德国所见的家家户户窗前开满鲜花的情景,并和再次到德国所见进行对比,指出“美丽没有改变”,抒发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的感慨。读来如沐春风,于亲切平和之中告诉我们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是启迪学生智慧,使之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受到做人的教育的绝好佳作。

  其中,让学生了解德国养花的与众不同之处,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是教学的重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打算采用“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紧扣作者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德国人养花的奇特之处,欣赏德国街头的美丽景色,从而体会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受到做人的启迪。

  下面是我的教学案例:

  一、直接导入

  师:同学们,有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先生,他曾在德国留学十多年,对德国有了深刻的了解,他为我们写了一篇文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今天我们就同季老先生一起到德国去看看,看看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民族。请大家一起把课题读一遍。

  二、通读全文,抓住重点

  师:请同学们再把课文通读一遍,看看在作者的笔下,德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我们用文中作者的话来概括。

  生:德国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找得很准!(板书:奇特的民族)

  师: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民族奇特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快速找出答案。

  生:他们养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而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里只能看见花的脊梁。

  (板书:花栽外,花朝外)

  师:什么是花的脊梁?

  生:就是花朵的背面。

  师:德国人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是不是他们不喜欢花呢?

  生:不是。

  师:你从哪儿看出德国人也喜欢养花呢?

  生:爱花的民族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这说明德国人喜欢养花。

  生: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也说明德国人喜欢养花。

  生:还有,作者四五十年前在德国留学时,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这也说明德国人喜欢养花。

  师:大家找得真准。这个“真切”是什么意思呢?

  生:“真切“的意思是真诚恳切。

  师:那么说德国人爱花之真切也就充分说明了德国人喜欢养花。可以说,他们把养花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师:既然德国人这么喜欢养花,他们也一定非常喜欢看见花开的美丽。可却让花朵都朝外开,在自己家里,却只能看见花的脊梁,这真是__

  生(齐):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我们能不能用关联词把这个意思表达清楚呢?

  生:因为德国人虽然爱花,家家户户养花,但他们把花都栽种在外面,让花朵都朝外开,自己只能看见花的脊梁,所以说德国是一个奇特的民族。

  师:归纳得非常准确!

  三、层层深入,突破难点

  师:这么奇特的民族,这样养花是什么意思呢?

  生:是给别人看的。

  师:既然是给别人看的,那么人们走在街上一定能够欣赏到美丽的风景,是怎样美丽的风景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说说这美丽的风景。

  生:走在大街上,抬头往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开满了鲜花,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生:许多的花连在一起,就像是花的海洋。

  生:走在街上,仿佛走在春天的山路上,两旁盛开着多姿多彩的鲜花,色彩艳丽,芳香扑鼻。真是让人陶醉!

  (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海)

  师:为什么会有这么迷人的景色呢?我们国家也很爱花,也养花,可我们走在大街上能够欣赏到这样的美景吗?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德国人都把花栽在窗子外边,他们想让别人欣赏到美丽的鲜花。哪怕自己在家只能看见花的脊梁。

  生:德国人有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

  师:你抓住了重点。能告诉大家,什么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吗?

  生:就是大家都把花栽种在外面,我走在街上就能够欣赏到美丽的景色。同样的,我也和大家一样,也把花栽种在外面,让大家也能看到美丽的景色。尽管我为大家没能在家欣赏到自己的鲜花,但我在街上却看到了许多的鲜花。

  师:你真棒!这一种境界真是颇耐人寻味的。大家知道这个“颇”是什么意思吗?

  生:“颇”就是“很,十分”。

  师:因为德国人养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所以他们街上,他们国家的景色才那么奇丽!(板书:奇丽的景色)这个奇特的民族,创建了这么奇丽的景色!就请我们带着对美景的欣赏,对美德的赞美,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四、升华认识,陶冶情操

  师:四五十年前的德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今天的德国仍然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所以,我们的季老先生感慨:美丽并没有改变。这个美丽指得是什么呢?

  生:指街上像花海一样美丽的景色,人们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的心灵。

  师:作者今天故地重游,恍若梦中,他做了什么样的梦呢?请同学们自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生:作者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

  师:而这一切都起源于德国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呢?

  生:我为班上的图书角捐赠图书,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大家和我一样,都为图书角捐赠了图书,就是“我为人人”,我又能看见大家捐赠的图书,这就是“人人为我”。

  生:像我们打扫教室卫生,也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呀,只要我们都有了这一种思想,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请大家牢牢记住: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附板书: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特的民族:花栽外,花朝外

  奇丽的景色: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海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16

  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当中有谁到过国外去旅游?

  生:没有。

  师:想不想了解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

  生:想。

  师:今天,老师带着同学一起到德国去领略一下德国的美景吧!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从题目的“让”字你体会到什么?

  生:从 “让”字我体会到养花的人为别人着想。

  生:我体会到养花的人舍己为人。

  生:我体会到养花的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接下来我们先来读一读课文,看看德国有哪些风俗习惯?

  二、初读课文,直奔主题,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以及优美的词语,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学生朗读课文)

  师:读完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生1:德国人很爱花。

  生2:在德国,家家户户都养花,所以说德国是个爱花的民族。

  生3:德国人把花养在临街窗户的外面,他们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生4:德国有奇丽的风景,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

  师:是啊,我们中国人喜欢把花养在屋子里,而德国人却把花养在外面,他们自己养花是为了给别人欣赏,所以,季先生在重游德国时发出了内心的感叹。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板书:奇丽?奇特?)

  师:到底德国有怎样奇丽景色,为什么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呢?

  三、品词品句,深入探究。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师:我请第一、二组的同学读第二自然段,第三、四组的同学读第三自然段,边读或边听边画出描写景色奇丽或民族奇特的相关语句。

  (学生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师:读完了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你有话说吗?

  生1:德国人爱花之真切让我感到吃惊。

  生2:德国人养花是为了给别人看 ,多么无私呀!

  生3:德国的街道很美,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生4:德国人有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大家读书读得很仔细、很认真。让我们一起进入文本,欣赏德国奇丽的风景吧!

  (课件出示词语:吃惊   家家户户    花朵   脊梁)

  师:谁来给我们读一读这些词语。

  (请几名学生读词语)

  师:读着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每家每户的窗前都开满了鲜花,那景象美极了。

  生2:我仿佛看到一位德国妇女正在给花浇水,她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生3:我仿佛看见作者在德国的街上散步,他看见满街的鲜花,心情十分高兴。

  师:季先生为什么吃惊?

  生1:德国爱花之真切让“我”感到吃惊。

  生2:因为德国家家户都养花。

  师:这是吃惊的原因之一。

  生:德国人养花不像中国人,他们喜欢把花养在外面,这是为了让别人看自己的花。

  师:这是第二个原因。

  师:是啊!德国的确有着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情,季先生之所以吃惊,是因为——

  (课件出示句子: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学生读以上句子)

  师:德国人把自己养的花让给别人看,而在屋里养花的人看到是什么呢?

  生:花的脊梁。

  师:什么是花的脊梁?

  生1:花的梗。

  生2:花的脊梁是指花的枝干。

  师:德国人真奇怪,自己养的花却没法欣赏到花的美丽,为什么还要养呢?

  (课件出示对话)

  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

  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生分角色读对话)

  师:“正是这样”中的“这样”指怎样?

  生:指的是自己养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师:女房东为什么 “莞尔一笑”?

  生:季先生猜对了,她养花确实是给别人看的,所以她才“莞尔一笑”。

  师:从女房东的笑,你看出了什么?

  生1:女房东是个性格开朗、大方的人。

  师:你真会读书!

  生2:德国人有着善良、纯洁的心灵。

  师:你的体会很深刻。

  生3:德国人总是为别人着想。

  师:德国人真够意思。

  师:谁能说出关于“笑”的四字词?

  (生众说纷纭。如:哈哈大笑、喜笑颜开、笑口常开、笑逐颜开、眉开眼笑、笑容可掬、笑里藏刀……)

  师:透过女房东这“莞尔一笑”,我们看到了德国人的不同寻常的民俗风情,那就是把自己劳动创造的美让给别人分享。让我们带着敬意再次走近女房东吧!

  (生再读对话)

  师:爱花的德国人在屋子里看到的只是花的脊梁,那么行走在街上的人们看到的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请第一、二组同学朗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德国的街道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1:很美。到处开着鲜艳的五颜六色的花。

  生2: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生3:花很多,大街上成了花的海洋。

  师:听你们这么一说,我仿佛看出了鲜花怒放的街头,好美的景象啊!

  (课件出示四幅花的画面)

  师:你想用什么形容词来形容这些画面?

  (生各抒己见。如: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彩斑斓、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百花争妍、春暖花开)

  生:我想用花团锦簇来形容这些花。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个词?

  生:因为这些花很多很美,一朵挨着一朵,互相拥挤,十分鲜艳。

  师:说得真好。

  生:我想用姹紫嫣红来形容这些花。因为这些花五彩缤纷,艳丽多姿,美丽极了。

  (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说得太好了。同学们积累的词语真多,看来你们平时读书的时候很注意积累一些优美的词语。课文的作者季先生就是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来形容这些美丽的花的。

  (课件出示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谁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指名读词语,及时正音)

  师:许多鲜花争奇斗艳,簇拥在一起,这奇丽的景色!走在这满是鲜花的大街上,我们会感觉到了世外桃源。让我们起来欣赏这美丽的街头吧!

  (课件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学生齐读以上句子)

  师:多美的街道啊,你怎么一点儿也不高兴呢?你不喜欢花吗?

  生1:喜欢。

  师:那么朗读的时候,应该怀着怎样的心情读呢?

  生1:高兴的心情。

  师:说得对。你再来读一读,读出高兴的心情。

  (生1再读句子)

  师(问其他同学):他读得怎样?

  生:他读得很有感情。

  师:你们认为该怎样读这个句子?

  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读。

  生:用舒缓的、委婉的语气读。

  师:看来你的感悟很深呀!

  生:放松的语气,声音平稳稍慢。

  生:声音要柔和,读出赞叹的语气。

  生:读出惊喜的心情。

  ……

  师:你们说得很好。在朗读时,要读出作者的喜悦的心情。

  (情境引读)

  师:多美的大街啊!放学后,孩子们走穿过街头,他们看到的是——(生齐读)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工作了一天的人们,下班回来,走过街上,他们看到的也是——(生齐读)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年轻的留学生季羡林初到德国,走在街上,他看到的还是——(生齐读)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正因为德国家家户户都养花,所以——

  (课件出示句子: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

  (生齐读句子)

  师:你们喜欢这个句子中的哪些词语?

  生: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板书:花的海洋)

  师:什么是花的海洋呢?

  生1:形容花很多。

  师:花的确很多。

  生2:五颜六色的鲜花簇拥在一起。

  师:花的颜色也多。

  生3:缤纷艳丽的鲜花争先巩后地开放,连成一片,才形成花的海洋。

  师:是啊,极目所致,都是五彩缤纷的鲜花。我们可以想象,花一定很多、很美,也很香。

  师:你们怎么理解“应接不暇”这个词?

  生1:花很多,看不完。

  生2:花的颜色很多,眼睛都看花了,还是看不过来。

  生3:每一朵花都很美,看得眼花缭乱,还是不知先看哪一朵才好。

  师:你的想象力很丰富。说得好极了。

  师:行走于花海之间,如同徜徉于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中。想把所有的花尽收眼底,可是眼睛却“应接不暇”。谁会用“应接不暇”这个词来说一句话?

  生1:今天是街日子,许多行人走在街上,我的眼睛应接不暇。

  生2:鸟的天堂里有许多鸟,游人们真是应接不暇。

  生3:校门的公路上,车辆来来往往,行人们应接不暇。

  生4:校园的花坛种着各种各样的花,我想一饱眼福,可一时间却应接不暇。

  ……

  师:同学们的说话能力很强。老师很高兴听到这么多同学精彩的发言。

  师:假如你正走在这如花的街头,你会有怎样的感觉?

  生1:我会很高兴。

  生2:我的心情一定很愉快。

  生3:我会被这美丽的花所陶醉。

  生5:我想把德国的花搬到我国。

  师:老师喜欢大胆想象的同学。

  生4:这花真香啊,要是我们学校也有这么多的花,那该多好啊!

  ……

  师:美丽的鲜花静静地绽放,浓郁的花香扑鼻而来,我深深地呼吸着花的香甜气息,尽情地享受着花恩赐予我的快乐,我陶醉了。

  师:在德国,就有如此美妙的享受。

  (课件出示句子)

  学生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这一种境界指什么?

  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你真是一语道破了天机。美丽的大街,花香醉人,令人心旷神怡,这样的奇丽景色离不开人们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课文中说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在这一段话中,你们从哪些句子看出“人人为我”,又从哪些句子看出“我为人人”呢?

  生:“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体现了“我为人人”;“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体现了“我为人人”。

  (板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为人人;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

  师:如果给“颇”换一个词,可以怎么说?

  (学生说了很多,如:很、非常、格外、十分、特别等)

  师:什么是耐人寻味呢?

  生:耐人寻味就是意味深长。

  师:不错。可作者为什么说“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四人为一组交流,合作)

  生1:因为德国人每个人都为别人着想,别人的快乐就是他们的快乐,所以说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生2:德国人觉得把自己的劳动成果让给别人分享,那才是真正的快乐,所以说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生3:大家的快乐才是自己真的快乐,我也觉得这一种境界是耐人寻味的。

  ……

  师:我为人人,这是在奉献美;人人为我,这是在收获美。原来在奇丽的景色背后,竟隐藏着如此崇高的思想境界呀!老师把这八个字调换一下位置,你们知道为什么?

  生1:只有每个人做到“我为人人”,才有可能营造“人人为我”的美好世界。

  师:你很会表达。

  生2:首先自己要为别人着想,别人才会为自己着想。

  师:说得没错。

  生3:“我为人人”是“人人为我”的前提条件。

  ……

  师: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其实包含了我们为人处事的态度。“我为人人”,表面上看,似乎是别人受益,但其实最终受益的是自己。就像课文中,如果人们不把鲜花种在窗外,那我们又怎能欣赏到如此奇丽的景色呢?所以,要想人人为我,首先必须做到我为人人。

  师:如果每天精心地护理着一盆盆鲜花,可你只能看到凌乱的花枝和花朵的背影,你的心情会烦燥、糟糕吗?

  生1:不会。因为别人看到了我那美丽的鲜花,别人高兴了,我也会高兴的。

  生2:不会。我能看见别人灿烂的笑脸,我能不能看到花,我都不在乎。

  生3:能用自己的劳动换回别人的快乐,我会很快乐的。

  ……

  师:如果你每天走在街上,都能看到这些怒放鲜花的景象,你又在想什么呢?

  生1:我会想到那些为我们养花的人,我很感谢他们。

  师:你有一颗感恩的心。

  生2:养花的人真善良。

  师:会赞美别人的人更应该得到别人的赞美。

  ……

  四、小结。

  师:为别人养花的德国人们心灵无比纯洁高尚,他们心中有他人,真心为别人着想,他们在努力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让我们再次走进德国,伴随着季先生重温旧梦——

  (引导配乐情境朗读,过朗诵边播放理查德·克莱德曼的 钢琴曲《思乡曲》)

  漫步在

  花团锦簇的大街之上      温馨惬意

  遨游于

  姹紫嫣红的楼宇之间     流连忘返

  沐浴着

  芬芳的花海之香         遐想联篇

  编织了    四五十年的童话

  倾刻间    梦想成真

  第2课时

  一、听写生词,温故知新。

  师: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听写词语。

  (学生听写词语:真切、吃惊、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教师边念词语边巡视)

  师:同桌互相交换,帮助对方圈出错别字。

  师:你们认为哪些字比较难写?

  (大部分学生认为“脊”、“嫣”比较难写。教师指导这两个字的写法。)

  师:同学们把你认为难写的字再写一两遍,把你写错的字重写一遍。

  二、引导背诵第三自然段。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把它背下来。(学生自由读文)

  师:你们是怎样背诵的。

  生:边背边想象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画面。

  生:还要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思想境界。

  ……

  三、学习末段,感悟美丽。

  师:十年的德国生活给季先生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多年以后,当他重返德国时,再次发出内心的感慨。同学们,让我们入情入境地朗读最后一段,把季先生对德国的特殊情感读出来。

  (学生齐读第4自然段。)

  师:阔别几十年后,重游德国的季老先生漫步在德国的大街上,他看到了什么?

  生: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课件出示句子: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生(齐读):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怪不着季老先生会说(出示句子,生齐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同学们猜猜,这几十年来,德国有哪些变化?

  生:增添了许多高楼大厦。

  生:花比以前更多了,更美了。

  生:街道比以前更宽了。

  师:课文中的“美丽”包括哪些东西?

  生:家家户户养的花,还有人们纯洁美好的心灵。

  生:每个人都为别人着想。

  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的思想境界。

  师:时隔四五十年,当季先生再次来到德国,他感慨万千,(生读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三、升华主题,情感共鸣。

  1、师: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四五十年了,德国也在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唯独不变的是——

  (出示句子,学生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德国才成为季先生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出示句子,学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感叹之余,作者内心又涌起另一种情思。请读课文的最后一句。

  (生读句子:“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

  师:作者陶醉于鲜花之中,触景生情,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这是一个怎样的梦?梦中他在思念什么?

  生:一定是美梦。他在思念德国的花。

  生:他在思念祖国,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

  ……

  师:十年的德国生活给了季先生无限的回忆,他回国,德国的生活经历成了他丰富的精神食粮。后来他写了一本书,叫《留德十年》,他在书中写到这样一段话:

  (课件出示:当我再次走在自己曾经生活过的街道时,那一条整洁的街道依旧整洁如新。从前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太太用肥皂来洗刷人行道,现在这人行道仍然像是刚才洗刷过似的,躺下去打一个滚,决不会沾上一点尘土。)

  师:看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想法?

  生:这是多么奇特的民族啊!

  师:是啊,他们不仅把自己的花让给别人看,还经常用肥皂来洗刷人行道,实在是奇特。

  师:季先生在德国得到了许多热心人的关心和帮助,包括他的老师和房东,十年的德国生活让他刻骨铭心。因此,(生朗读)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四、总结。

  1、师:今天,老师领着同学们浏览了德国奇丽的风景,了解德国了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后,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想赞美德国。多美的景色啊,我真想到德国旅游。

  生:德国人太纯洁、太善良了,我要向他们学习。

  生:我喜欢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

  师:让我们再次品味这种“颇耐人寻味”的崇高境界吧(生齐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以后希望怎样做到“我为人人”?

  生:我想为我们班打扫教室。

  生:以后哪位同学有困难,我一定会帮助他。

  生:如果我见到地上有垃圾,我会自觉地捡起来。

  生:我会为班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不小啊。

  师:读着课文,我们仿佛身临其境,那优美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你觉得作者怎样才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呢?

  生:平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

  师:如果作者没有到过德国,而仅仅听别人说起德国的风景,能写出这么生动的文章吗?

  生:不能。要亲身经历过,才能写出来。

  生:写文章时要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

  生:还要多读书,积累好词佳句。

  师:你们说得非常好。如果作者把在德国见到的所有景物都写在文章里,你还会喜欢他的文章吗?

  生:不喜欢。

  师:为什么?

  生:因为如果把所有的东西都写进去,文章就没有中心,也就不吸引人了。

  师:那么要写一个地方的民族风情特点,要注意些什么事项?

  生:抓住能体现这地方特色的景物来写。

  师:说得对。还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用上一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更生动、更具体、更感人。

  师:感谢季先生让我们了解了异国五彩斑斓的文化,现在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季先生吧。

  (课件出示季羡林的简介)

  师:如果你想对季羡林有更多的了解,请到图书室或上网找季羡林作品读一读。

  《季羡林文集》、《季羡林散文集》

  《谈人生》、《留德十年》、《病榻杂记》

  五、拓展练习,读写结合。

  师:请同学们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和对课文的感悟,以《梦见了》续写一段话。                           

  (生写话,然后展示)

  生:我做了一个奇特的梦。梦见我漫步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大街,我轻轻地哼着《思乡曲》。突然,前面走来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婆,近了,更近了。我大吃一惊,这面孔是那么熟悉。我想起来了,原来是我几十年前住在德国时的女房东西。她见了我,立即招呼我进家里聊天。她还是那么热情。我们聊了很长时间……

  生:我梦见自己在花海中飞翔,身有许多五颜六色的小鸟在动听地歌唱。我的恩师突然出现了,我和他走在花丛中谈笑风生……

  师:你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老师也自叹不如啊!我要向你们学习。

  六、布置作业。

  师:课后,请把《梦见了》写在小作文本上。另外,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抄写在你的读书笔记本上。能做到吗?

  生:能。

  师:好!下课!

  附:

  板书设计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花的海洋

  自己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获得美

  奇特?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为人人——奉献美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8558001201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