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邓稼先 教案

邓稼先 教案

甜到心口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邓稼先 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邓稼先 教案(通用11篇)

邓稼先 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  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伟大精神;

  3、  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  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意,完成下列各题。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4.“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课堂设计:

  1.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用小圆圈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准备精彩发言。 

  同学们阅读课文,然后发言讨论,教师补充完善,归纳出下列词语的妙处: 

  任人宰割: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2.教师:请同学们运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先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再次闪亮登场发言。归纳学生发言: 

  ①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②我发现“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③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读完这两句,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④我发现“——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自己走过的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这一段写得特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段话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对邓稼先进行高度的评价。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著追求、竭力奋斗的辉煌的一生将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永恒,永不磨灭。这样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是我们永恒的骄傲。 

  3.教师:同学们肯定还有许多发现,诸如在修辞手法上、标点符号上、结构安排上、描写方法上等,请仿照上述句式,用形象的语言陈述出来。 

  学生发现文中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和细节描写等,并争先发言。教师总结归纳出下列内容: 

  ①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②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4.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用的是发现阅读法,它也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写读书笔记的一种模式。阅读散文、小说等形象性的文学作品会经常用到它,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发现的乐趣,培养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多加实践。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探究问题

  1.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2.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3.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教后记:结合美国同伊拉克战争中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来导入课文。邓稼先,“‘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这是一个“大写的人”!我们做人就是要做这样的人!我们随着作者饱含深情的笔触,来感悟这位不平凡的科学家的。让学生了解一些武器的知识。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自主探究课文内容,发现课文中精妙之处。

  3、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

  课型:新授课

  教法:朗读、合作探究

  教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以学生搜集邓稼先的故事导入)正如大家材料收集的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振宁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三、检查预习情况。 

  四、授新课

  (一)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交流。 

  3、教师评析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二)重点研读。 

  1.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句段用小圆圈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句、段)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准备精彩发言。 

  2.同学们阅读课文,然后发言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补充完善。 

  4.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用的是发现阅读法,它也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写读书笔记的一种模式。阅读散文、小说等形象性的文学作品会经常用到它,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发现的乐趣,培养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多加实践。 

  (三)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问并参与解答问题。 

  (四)拓展练习 

  (1)    全班讨论:你认为邓稼先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2)    “和科学家心灵的碰撞”,超越时空,采访“两弹元勋邓稼先”,一名同学作邓稼先,其他同学设计问题提问。 

  (五)评议总结。 

  回顾学习内容,自己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 

  五、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叙述你收集的邓稼先的故事,加上简要评论,表达出你对他的情感。 

  2、搜集杨振宁的故事。

  11、邓稼先

  杨振宁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3、学习本文通过比较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了解本文将邓稼先与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对比着写的作用。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读

  同学们,为了保护国防科技的安全,我们的许多国防科技专家们都心甘情愿地做了无名英雄,他们长年与亲人分离,在远离人烟的荒漠中与机械为伍,与数据共眠,默默无闻,为国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壮烈乐章。他们是我们人民的英雄,国家的骄傲,下面就让我们展开课本,随着作者去认识这位为祖国的强大作出巨大贡献的,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板书课题,并简介作者)

  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与邓稼先很小就一同玩耍,结下深厚的友情。成人以后,虽一个在中国,一个在美国,但对祖国的感情这一共同点把他们紧紧联在一起。本文即是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追忆他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二、阅读发现,整体感悟

  1、阅读发现: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熟悉内容,体会感情。

  请同学们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用小圆圈等标示出来。

  2、整体感悟:

  ①请同学们交流一下阅读感受。

  ②课文按小标题可分六个部分,请同学们根据标题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概括各部分大意。讨论明确: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中国自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时代开始的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为研制两弹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忠厚朴实、真诚坦白的品格。

  第四部分,写作者与邓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访华的经历,表达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

  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艰苦与艰险,展现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生命的献身精神。

  第六部分,以书信的形式,用评论性的语言对邓稼先一生的功绩高度赞扬,表达友人对邓稼先的赞颂与悼念。

  这六个部分各有侧重,但都是围绕着“记录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歌颂他默默无闻,献身国防科研,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一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这正体现了作者构思精巧、谋篇布局别具匠心的特点。

  ③你认为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热爱祖国、勤奋刻苦)(刻苦钻研、忘我工作、无私奉献)

  三、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1、合作探究:

  ①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可否去掉?

  讨论明确: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第一部分从百年屈辱入手来写,似乎与邓稼先关系不大。其实,这一段的用意是在创设一种广阔的社会背景。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去衡量他,才更能显出其伟大之处来的。正是他领导中国知识分子追赶世界科技势头,提高国家科技水平,保证中国坚强地站立起来。所以第一部分是为歌颂邓稼先所进行的必要准备,绝不能去掉。

  ②第三部分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讨论明确: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中两国原子弹研究的领导人。他们的共同成就表明他们同样都是学术非凡的人。但是两个国家,两种社会背景,又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但是站在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基础上考虑,我们更钦佩邓稼先,更接受他为国忘我、为科研忘我的伟大精神。作者也正是要通过在国家大背景下的对比,来进一步突出邓稼先的高尚品格。

  ③第四部分似乎对邓稼先的伟大作用不大,作者为什么要安排此环节?

  讨论明确:这一环节,以寒春事件,时时透出邓稼先对自己的工作认真小心,高度保密,即便是挚友世交,也决不犯规,这正是他为人忠正的反映。此部分的题目中用到两个问号,以此正是告诉读者,自己为民族而自豪,为邓稼先而骄傲。

  ④文中第五部分中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用意是什么?同时该部分中还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其用意又是什么?

  讨论明确:文中引用唐代的《吊古战场文》和“五四”时代的《中国男儿歌》更增加了邓稼先精神的悲壮色彩,赞颂了邓稼先就是只手撑天空的响当当的中国男儿。

  ⑤作者将“百年屈辱”与“站起来了”比照在一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讨论明确:深厚的爱国主义热情与对邓稼先的无比崇敬。

  2、研读赏析: 

  ①找出文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并赏析其作用。

  例:

  a“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赏析:这里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是截然不同的,“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b“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赏析:这里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c—切伟大的、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能甘守寂寞之人,是信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

  ②请同学们采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先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

  例: 

  a.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b我发现“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c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读完这两句,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d我发现“——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自己走过的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这一段写得特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段话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对邓稼先进行高度的评价。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著追求、竭力奋斗的辉煌的一生将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永恒,永不磨灭。这样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是我们永恒的骄傲。

  ③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请同学们讨论归纳。

  a.长短句交错使用,不仅使文气活跃,而且更易表现情感。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读来朗朗上口,整齐紧凑,有音乐的跳跃感,并蕴含着深厚的感情。

  (有的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

  b.修辞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排比的运用,节奏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

  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引用:第五部分中的《吊古战场文》及五四歌曲。

  小结:本文是一篇回忆性传记,运用了如此富于变化的语言,不同于一般传记客观平淡的语言,作者是有目的的,作者借语言的变化,表达深厚的感情,告诉读者,这不是一般的传记,是功臣的赞歌。

  四、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假如是你,你会怎样呢?

  提示: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五、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拓展延伸:

  ①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三题。

  ②以中国青年一代的名义给联合国秘书长或美国总统写一封信,表明中国对战争的立场,表达对和平的呼吁。

  板书设计:

  两弹元勋邓稼先

  求学           胸怀祖国   刻苦学习

  受命研制        刻苦钻研   忘我工作  无私奉献

  热爱祖国        患病去世   实践誓言

  (武原镇中学 陆海峰)

  附:

  1、【邓稼先】(1924-1986)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安徽省怀宁县人。在北平上小学和中学。1945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5─1948年先后在昆明文正中学、培文中学、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1948—1950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 )攻读理论物理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1年任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兼中科院数理化部副学术秘书,并加入九三学社。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8月接受任命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历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主任、研究员、副院长、院长,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长期从事原子核理论的研究工作,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是研制和发展核武器技术的主要组织领导者之一。参与研制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被称为两弹元勋。在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领导和组织解决了一系列有实际应用意义的理论问题,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和培养国防科技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87、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4年8月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奖励。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85年8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1986年3月做了第二次。1986年5月做了第三次,同年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

  1994年10月,其塑像在四川省绵羊市人民公园落成。1996年5月被评为第二届“中国雷锋”(科技代表)。

  2、《吊古战场文》译文。译文如下: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淹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邓稼先 教案 篇2

  【教学创意】 

   此课的教学创意是:发现阅读。 

   发现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课文中自己认为很精妙贴切的美点,然后用自己的话按照一定的表达句式把它表达出来的一种阅读方法。它要求学生在较为充分的预习和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用审美的眼光阅读审视课文,从中提取精美的词、句、段、修辞等内容,然后用“我发现……用得好(精美、贴切、美妙等),它好在(精美、美妙在于,写出了)……”的句式品评出这些内容的精妙之处,以达到深刻领会课文的阅读目的。 

  对学生进行发现阅读训练,既突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以教师的指导、点拨为辅,双边活动热烈。同时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探索态度,体验发现的乐趣,培养创新精神。它要求教师全面占有材料,精心备课,指导、点拨要有步骤,有层次,力争达到少而精。“发现阅读”教学方式一般适用于课文内容较为浅显、文质优美、情感丰富的一类课文的教学。 

  【平台展示】 

  下面请看根据此创意而设计的《邓稼先》的主要教学过程。 

  1.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用小圆圈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准备精彩发言。 

  同学们阅读课文,然后发言讨论,教师补充完善,归纳出下列词语的妙处: 

  任人宰割: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 

  2.教师:请同学们运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先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再次闪亮登场发言。归纳学生发言: 

  ①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②我发现“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③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读完这两句,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④我发现“——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自己走过的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这一段写得特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段话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对邓稼先进行高度的评价。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著追求、竭力奋斗的辉煌的一生将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永恒,永不磨灭。这样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是我们永恒的骄傲。 

  3.教师:同学们肯定还有许多发现,诸如在修辞手法上、标点符号上、结构安排上、描写方法上等,请仿照上述句式,用形象的语言陈述出来。 

  学生发现文中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和细节描写等,并争先发言。教师总结归纳出下列内容: 

  ①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②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4.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用的是发现阅读法,它也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写读书笔记的一种模式。阅读散文、小说等形象性的文学作品会经常用到它,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发现的乐趣,培养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多加实践。

邓稼先 教案 篇3

  《邓稼先》教案

  【教学目标】

  德育点: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知识点: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学习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能力点:理清作者思路,理解思想内容;品析文章美点妙处。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计】

  1、整体把握六部分大意,其中把重点放在第五部分。

  2、阅读之间发现课文中自己认为很精妙贴切的美点,然后用自己的话按照一定的表达句式把它表达出来,这样可以更深刻领会文章。

  3、预习课文。

  ① 解决生字词:可歌可泣 当之无愧 任人宰割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 翻译“吊古战场文”。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简介作者及邓稼先,以引起学生对这两位科学家的重视。

  二、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迅速捕捉文章信息。

  2、说说六部分各述的大意。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一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暗走出的迷蒙,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比较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凸现邓稼先的人品。奥本海默是—位出类拔萃、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令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以及常常伴有的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2、解析六部分之间的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三、质疑讨论

  有感情朗读课文,把握文意,合作完成下列各题。

  1、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怎样阐释这两句话?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4、“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四、重点精读

  第五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于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第二课时

  一、美点析读

  1、快速阅读课文,用小圆圈标示出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然后发言讨论,教师补充完善,归纳出下列词语的妙处:

  ――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

  ――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2、跳读课文,用波浪线标示出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闪亮登场发言。

  ――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我发现“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读完这两句,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我发现“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自己走过的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这一段写得特美妙。它的美妙在于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对邓稼先进行高度的评价。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著追求、竭力奋斗的辉煌的一生将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永恒,永不磨灭。这样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是我们永恒的骄傲。

  3、仿照上述句式,用形象的语言陈述修辞手法上、标点符号上、结构安排上、描写方法上的精妙之处。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二、精读探究

  1、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2、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有三。其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其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其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三、课堂小结

  邓稼先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他胸中滚烫着一颗爱国之心,将个人的生命无私的奉献给祖国的国防事业。他是我们的自豪,我们的骄傲!

  阅读散文、小说等形象性的文学作品会经常用到发现阅读法,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发现的乐趣,培养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多加实践。

  四、布置作业

  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谈一下自己的感受,谈一下自己的理想。

  提示:祖国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没有强大的国防实力作基础,没有国家的强盛作后盾,那有小家的和平与安宁,那有个人的幸福与温馨。让我们胸怀祖国与人民,时刻以祖国的强盛为念,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舍小家顾大家,树立崇高的理想,为祖国的繁荣与富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吧!

  【板书设计】

  邓稼先

  杨振宁

  坚定 执着 勇敢

  百年屈辱

  舍身忘我 无私奉献

  两弹元勋

  忠厚朴实 无私心

  传统文化 最不要引人注目

  最有奉献精神

  【教学后记】

  本文主要通过六部分来展示人物的主要事迹,通过对比的写作手法凸现人物的伟大人格,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感受这一创作风格,更好的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热忱,树立学生为中华民族振兴而读书的伟大志向

邓稼先 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了解在人物塑造中对比、烘托等手法的应用,理解其表达效果。

  2  情感方面:感受邓稼先在崇高民族理想的追求中所呈现出的人格力量和奉献精神,体会民族文化对人的滋养、孕育作用,激励同学们要树立个人追求的目标,树立民族责任感,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中国由“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的背景,并引入为此作出了伟大贡献的人物之一……邓稼先

  二、研读文本

  1、重点研读“邓稼先与奥本海默”部分

  强调对比手法,对比的要点,对比的用意,对比的结论等,学习以对比突出人物特点的手法。

  学会归纳总结,找关键句

  2、重点研读“我不能走”部分

  分析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用意是什么?

  结合文本,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我不能走”这句话的。

  体会《中国男儿歌》的壮美以及在文中的内涵。

  三、回顾导语

  在中国人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的历史大背景中,在大西北蓬断草枯的自热背景中,在与美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的性格对比中,中国两弹元勋的崇高形象凸现在我们面前。

  四、整体感悟

  1、当作者得知中国是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原子弹时,为何热泪盈眶,为何说“民族感情”,“友情”,我始终想不明白?你能想明白吗?

  2、作者为何用如此多的篇幅凸现邓稼先的个性品质?(结合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一文)

  五、作业

  1、写读后感,说说我们得到的启示。

  2、课外阅读杨振宁的《父亲和我》

邓稼先 教案 篇5

  向常容  

  作者:杨振宁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的生字新词,理解文中两个古诗文小段。

  2、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3、学习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

  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教学难点 :

  1、第一部分写百年屈辱史的用意;

  2、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比较的好处。

  教具准备:

  《祖国》录音带、小黑板(写六种方式、《祖国》歌词)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1、激情入景:

  二(4)班的同学们给老师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首届艺术节中,我班荣获了第一名……这节课,希望同学们有好的表现。

  2、材料分析:

  (1)1842年8月,中英代表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其中有这样一条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1860年,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并烧毁了称作“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3)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4)2003年10月15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杨利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

  学生发言:中国,有着屈辱的历史,但如今,它已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祖国能在国际上有着显赫的地位,是离不开一些为祖国作出贡献的人。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位在国防事业上为祖国作出巨大贡献的人——邓稼先。

  二、初步理解课文。

  1、简要介绍邓稼先及作者。

  华侨、华裔的含义。

  2、朗读课文,简要说说各个小标题部分分别讲述了有关邓稼先的什么内容。

  三、速读课文,深入内容。

  你想提出一个什么有价值的问题。

  集中讨论:

  举例:

  1、第一部分,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年屈辱的历史:

  既交待了邓稼先的成长背景,又突出他对民族复兴的贡献。

  2、为什么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照起来写?

  突出了邓稼先的人格魅力。

  3、文言文的语段的意思是什么?

  4、引用的目的是什么?

  四、情感渗透:体会感人之处。

  读了本文,你全面了解了邓稼先,请你对照插图,阅读有关邓稼先的资料,以“我心目中的邓稼先”为话题,举一个典型事例,说说你对邓稼先的评价。

  五、内容迁引:

  学习本文,你的收获是什么?我想请同学们用特殊的方式展示出来:

  1、成语。

  2、名人名言。

  3、相仿事例。

  4、一首歌。

  5、一首诗。

  6、用一组排比句。

  六、小练笔:

  我们的祖国,因这样的骄子而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我们还不能向邓稼先博士那样为祖国去效力,但我们可以为王畈中学争光,为二(4)班争光。先前,那些同学可以说就是我们身边的“邓稼先”!同学们,下面我们就来写写我们身边的“邓稼先”吧!

  附:板书:

  邓稼先

  杨振宁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附:                    “两弹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拭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土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了,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中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到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l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一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他临终前留不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一发的险要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 者以极大的鼓励。

  一次,航投试验助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捡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已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分:“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已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面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徐焰,摘自2001年6月25日《北京青年报》

  作者邮箱: 

邓稼先 教案 篇6

  邓稼先

  杨振宁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3、学习本文通过比较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了解本文将邓稼先与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对比着写的作用。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读

  同学们,为了保护国防科技的安全,我们的许多国防科技专家们都心甘情愿地做了无名英雄,他们长年与亲人分离,在远离人烟的荒漠中与机械为伍,与数据共眠,默默无闻,为国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壮烈乐章。他们是我们人民的英雄,国家的骄傲,下面就让我们展开课本,随着作者去认识这位为祖国的强大作出巨大贡献的,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板书课题,并简介作者)

  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与邓稼先很小就一同玩耍,结下深厚的友情。成人以后,虽一个在中国,一个在美国,但对祖国的感情这一共同点把他们紧紧联在一起。本文即是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追忆他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二、阅读发现,整体感悟

  1、阅读发现: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熟悉内容,体会感情。

  请同学们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用小圆圈等标示出来。

  2、整体感悟:

  ①请同学们交流一下阅读感受。

  ②课文按小标题可分六个部分,请同学们根据标题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概括各部分大意。讨论明确: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中国自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时代开始的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为研制两弹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忠厚朴实、真诚坦白的品格。

  第四部分,写作者与邓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访华的经历,表达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

  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艰苦与艰险,展现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生命的献身精神。

  第六部分,以书信的形式,用评论性的语言对邓稼先一生的功绩高度赞扬,表达友人对邓稼先的赞颂与悼念。

  这六个部分各有侧重,但都是围绕着“记录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歌颂他默默无闻,献身国防科研,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一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这正体现了作者构思精巧、谋篇布局别具匠心的特点。

  ③你认为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热爱祖国、勤奋刻苦)(刻苦钻研、忘我工作、无私奉献)

  三、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1、合作探究:

  ①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可否去掉?

  讨论明确: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第一部分从百年屈辱入手来写,似乎与邓稼先关系不大。其实,这一段的用意是在创设一种广阔的社会背景。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去衡量他,才更能显出其伟大之处来的。正是他领导中国知识分子追赶世界科技势头,提高国家科技水平,保证中国坚强地站立起来。所以第一部分是为歌颂邓稼先所进行的必要准备,绝不能去掉。

  ②第三部分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讨论明确: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中两国原子弹研究的领导人。他们的共同成就表明他们同样都是学术非凡的人。但是两个国家,两种社会背景,又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但是站在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基础上考虑,我们更钦佩邓稼先,更接受他为国忘我、为科研忘我的伟大精神。作者也正是要通过在国家大背景下的对比,来进一步突出邓稼先的高尚品格。

  ③第四部分似乎对邓稼先的伟大作用不大,作者为什么要安排此环节?

  讨论明确:这一环节,以寒春事件,时时透出邓稼先对自己的工作认真小心,高度保密,即便是挚友世交,也决不犯规,这正是他为人忠正的反映。此部分的题目中用到两个问号,以此正是告诉读者,自己为民族而自豪,为邓稼先而骄傲。

  ④文中第五部分中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用意是什么?同时该部分中还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其用意又是什么?

  讨论明确:文中引用唐代的《吊古战场文》和“五四”时代的《中国男儿歌》更增加了邓稼先精神的悲壮色彩,赞颂了邓稼先就是只手撑天空的响当当的中国男儿。

  ⑤作者将“百年屈辱”与“站起来了”比照在一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讨论明确:深厚的爱国主义热情与对邓稼先的无比崇敬。

  2、研读赏析:

  ①找出文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并赏析其作用。

  例:

  a“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赏析:这里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是截然不同的,“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b“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赏析:这里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c—切伟大的、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能甘守寂寞之人,是信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

  ②请同学们采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先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

  例:

  a.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b我发现“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c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读完这两句,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d我发现“——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自己走过的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这一段写得特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段话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对邓稼先进行高度的评价。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著追求、竭力奋斗的辉煌的一生将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永恒,永不磨灭。这样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是我们永恒的骄傲。

  ③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请同学们讨论归纳。

  a.长短句交错使用,不仅使文气活跃,而且更易表现情感。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读来朗朗上口,整齐紧凑,有音乐的跳跃感,并蕴含着深厚的感情。

  (有的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

  b.修辞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排比的运用,节奏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

  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引用:第五部分中的《吊古战场文》及五四歌曲。

  小结:本文是一篇回忆性传记,运用了如此富于变化的语言,不同于一般传记客观平淡的语言,作者是有目的的,作者借语言的变化,表达深厚的感情,告诉读者,这不是一般的传记,是功臣的赞歌。

  四、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假如是你,你会怎样呢?

  提示: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五、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拓展延伸:

  ①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三题。

  ②以中国青年一代的名义给联合国秘书长或美国总统写一封信,表明中国对战争的立场,表达对和平的呼吁。

  板书设计:

  两弹元勋邓稼先

  求学           胸怀祖国   刻苦学习

  受命研制        刻苦钻研   忘我工作  无私奉献

  热爱祖国        患病去世   实践誓言

  附:

  1、【邓稼先】(1924-1986)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安徽省怀宁县人。在北平上小学和中学。1945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5─1948年先后在昆明文正中学、培文中学、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1948—1950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 )攻读理论物理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1年任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兼中科院数理化部副学术秘书,并加入九三学社。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8月接受任命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历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主任、研究员、副院长、院长,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长期从事原子核理论的研究工作,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是研制和发展核武器技术的主要组织领导者之一。参与研制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被称为两弹元勋。在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领导和组织解决了一系列有实际应用意义的理论问题,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和培养国防科技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87、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4年8月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奖励。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85年8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1986年3月做了第二次。1986年5月做了第三次,同年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

  1994年10月,其塑像在四川省绵羊市人民公园落成。1996年5月被评为第二届“中国雷锋”(科技代表)。

  2、《吊古战场文》译文。译文如下: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淹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邓稼先 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并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体会课文语言乎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3.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4.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  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二、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邓稼jià先     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è      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三、总体内容把握。

  本文共有大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 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们,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草、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四、作业 :

  1、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分析课文、总结课文

  教学步骤 :

  一. 阅读分析课文:

  (一)默读第一部分。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文章开头列举中国一百年前的历史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今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成就,从而把邓稼先的贡献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中国之所以不再任人宰割是因为我们有了强大的国力,而由邓稼先领导的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无疑是这之中最闪亮的一笔,突出了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二)默读第三部分。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并说说邓稼先的性格特点。

  作者将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对比的目的: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

  (三)默读第四部分。说说你对“事后我连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的理解。

  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如:“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还有其他的句子,请同学们在书中找一找,并体会体会。)

  (四)朗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1)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和译文。译文如下: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2)理解“粗估’参数的时候…… 又要有稳健的判断”这组排比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

  (4)体会《中国男儿歌》的壮美。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这一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于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五)朗读第六部分。体会第2~5节的排比所抒发的强烈的感情。

  二. 总结课文:

  (一)、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写作特色

  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

  三、课后练习部分解答:

  练习三:文章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对比,旨在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同时也为了说明邓稼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性格和品质,与他所生长的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说明了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的必然性。

  四、作业 :

  课后练习:三、四

邓稼先 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词语。

  2.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3.学习人物传记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改变中国屈辱史,使原子弹、氢弹成功爆炸,为此做出巨大贡献的就是我国的核物理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振宁写的一篇人物传记《邓稼先》。

  课堂实录

  一、知识卡片

  1.邓稼先: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两弹元勋”由于所做事关国家机密,长期默默无闻不为人知。

  2.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57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为清华大学教授。

  二、积累字音和词义

  1.字音

  邓稼jià先 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è 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 鲜xiǎn为人知

  2.解释下列词语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2.你觉得邓稼先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

  1.①在历史的背景上引出邓稼先。②写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③通过与奥本海默的对比,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④通过作者与邓稼先的交往与对话,表达对邓稼先的情感。⑤描写邓稼先在罗布泊的工作情形,突出他身先士卒的献身精神。⑥总结评价邓稼先。

  2.邓稼先是一个为国家民族做出巨大贡献,有高度奉献精神的一位科学家。

  课上小结

  本文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布置作业:

  1.邓稼先的哪些精神和品质值得你学习?

  2.收集的邓稼先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2.品读语言,体会字里行间流溢的丰富情感。

  3.了解邓稼先,感受科学巨人的献身精神和“纯正”人格,获得人生启迪。

  教学重难点

  体会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复习上节课的教学内容。提问生字生词,导入本课。

  课堂实录

  一、研读课文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可否去掉?

  2.第三部分写奥本海默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1.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此种手法,超凡脱俗,别具匠心,增强了出场人物的使命感。

  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所以第一部分是为歌颂邓稼先所进行的必要准备,绝不能去掉。

  2.课文把奥本海默和邓稼先来做对比,更能鲜明地衬托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中两国原子弹研究的领导人。他们的共同成就表明他们同样都是学术非凡的人。但是两个国家,两种社会背景,又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但是站在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基础上考虑,我们更钦佩邓稼先,更接受他为国忘我、为科研忘我的伟大精神。作者也正是要通过在国家大背景下的对比,来进一步突出邓稼先的高尚品格。

  二、深入探究

  1.第三部分哪些语段是记叙,哪些语段是议论、抒情?

  2.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明确:

  1.在记叙基础上抒情、议论,情感更真挚感人,观点更让人信服;如果没有记叙作基础,那么抒情、议论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2.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三、品读句子

  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2.“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明确:

  1.这里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是截然不同的,“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2.这里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课上小结

  这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一枝多花,色彩纷呈,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布置作业:

  1.运用对比写法写一个人。

  2.试着给邓稼先邓稼先写一段“颁奖词”。

邓稼先 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并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体会课文语言乎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3.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4.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二、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邓稼jià先 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è 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三、总体内容把握。

  本文共有大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们,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草、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分析课文、总结课文

  教学步骤:

  一.阅读分析课文:

  (一)默读第一部分。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文章开头列举中国一百年前的历史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今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成就,从而把邓稼先的贡献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中国之所以不再任人宰割是因为我们有了强大的国力,而由邓稼先领导的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无疑是这之中最闪亮的一笔,突出了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二)默读第三部分。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并说说邓稼先的性格特点。

  作者将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对比的目的: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

  (三)默读第四部分。说说你对“事后我连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的理解。

  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如:“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还有其他的句子,请同学们在书中找一找,并体会体会。)

  (四)朗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1)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和译文。译文如下: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2)理解“粗估’参数的时候……又要有稳健的判断”这组排比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

  (4)体会《中国男儿歌》的壮美。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这一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于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五)朗读第六部分。体会第2~5节的排比所抒发的强烈的感情。

  二.总结课文:

  (一)、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写作特色

  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

  三、课后练习部分解答:

  练习三:文章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对比,旨在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同时也为了说明邓稼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性格和品质,与他所生长的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说明了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的必然性。

  四、作业:

  课后练习:三、四

邓稼先 教案 篇10

  第11课 《邓稼先》教案

  教学目标 :

  1、   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  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伟大精神;

  3、  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  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意,完成下列各题。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4.“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课堂设计:

  1.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用小圆圈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准备精彩发言。

  同学们阅读课文,然后发言讨论,教师补充完善,归纳出下列词语的妙处:

  任人宰割: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2.教师:请同学们运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先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再次闪亮登场发言。归纳学生发言:

  ①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②我发现“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③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读完这两句,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④我发现“——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自己走过的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这一段写得特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段话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对邓稼先进行高度的评价。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著追求、竭力奋斗的辉煌的一生将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永恒,永不磨灭。这样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是我们永恒的骄傲。

  3.教师:同学们肯定还有许多发现,诸如在修辞手法上、标点符号上、结构安排上、描写方法上等,请仿照上述句式,用形象的语言陈述出来。

  学生发现文中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和细节描写等,并争先发言。教师总结归纳出下列内容:

  ①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②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4.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用的是发现阅读法,它也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写读书笔记的一种模式。阅读散文、小说等形象性的文学作品会经常用到它,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发现的乐趣,培养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多加实践。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探究问题

  1.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2.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3.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教后记:结合美国同伊拉克战争中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来导入  课文。邓稼先,“‘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这是一个“大写的人”!我们做人就是要做这样的人!我们随着作者饱含深情的笔触,来感悟这位不平凡的科学家的。让学生了解一些武器的知识。

邓稼先 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感知、了解本文运用具体典型的事例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向课文学习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邓稼先献身祖国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阅读这个不寻常的故事,了解故事背后那个可敬的人,读懂故事中表现的人物的精神。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观看一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成功的视频录像。

  导语:刚才给大家展示的是我国在1964年至1975年在国防科技事业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其中最令人瞩目,也最令人奋的是原子弹与氢弹的爆炸成功。原子弹与氢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等国的核垄断与核遏制,意味着我国国防科技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更意味着中国人任人欺凌的时代结束了!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二、简介邓稼先、作者以及文体知识。

  1、介绍邓稼先、介绍作者

  2、介绍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多媒体投影)

  2.根据意思写成语(多媒体投影)

  四、初步感知全文

  1.概括文章内容

  文章主要介绍了邓稼先从接受研制原子弹的任务,从此隐姓埋名,到研究制造原子弹、氢弹的一段经历。

  2.找出最能概述邓稼先一生的句子

  ——这就是邓稼先!一个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人。

  五、合作探究

  1、课文写了哪些事情,表现了邓稼先什么精神?

  2.为了表现人物的这些高贵品质,作者采用了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把相关的语句划出来,并想一想,它们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好在哪里?

  3、放声朗读,加深体会

  六、小结归纳:

  1、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他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

  2、总结人物通讯的特点:

  人物通讯与一般的记叙文相比,要求所举事例绝对真实,不仅叙述故事情节,还应着重刻画人,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七、拓展延伸

  在中国历,除了像邓稼先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简要说说他们的事例或成就。

  八、总结,提出希望

  同学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以邓稼先为榜样,树立坚定的生活目标,培养无私奉献、不怕吃苦的精神,做一个对祖国、民族有用的人。

  九、布置作业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位科学家,为他(她)写一篇小传。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邓稼先 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8360751192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