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

困爱之城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风筝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风筝教学设计(精选12篇)

风筝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丫杈、寂寞、憔悴、肃杀、诀别、嫌恶、什物、惊惶、瑟缩、傲然、虐杀、宽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理解本文的主旨。

  〖能力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浓的亲情。

  2、进一步掌握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

  3、借鉴本文在铺陈误会和冲突中写亲情的方法。

  4、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德育目标〗

  1、感受文中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2、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意,体味本文在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的浓浓的亲情。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在自主阅读中质疑问难,深入探究。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2、揣摩文中艰深难懂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内蕴。

  【教学方法】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难点较多,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可能在通读两遍后,仍然难以把握文章的要点,因此,可先让学生把不太懂的地方画出来,然后质疑问难,合作讨论。采用先整体感知课文然后研究具体问题的思路进行阅读。对少数需要联系特定写作背景来理解的疑难语句,教师宜作必要的引导、讲解。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色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设计问题。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和过程中。用录音矫正读音,以弥补普通话不准之缺陷。用小黑板先把板书设计写好,以便课堂上好展示,免得耽误课堂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在圈点勾画中找出本文难以理解的问题,全班同学讨论解决,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玩过风筝吗?一般在什么季节玩?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写到过风筝的吗?(《春》“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风筝是报春的天使,孩子们因为渴望春姑娘的来临,才用风筝去迎接她,打扮她,赞美她。

  人世间,什么感情最珍贵?当然是亲情了。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可是有个孩子却无端地被剥夺了玩风筝的权利,让我们去看个究竟吧。《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作者、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破落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猛烈抨击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20世纪20年代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等杂文集。鲁迅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野草》,散文诗集。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有的篇目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如《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一觉》等;有的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如《影的告别》《死火》等;有的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如《希望》《死后》等。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2、学生根据自己听读或预习的情况,把文中的生字列在黑板上后,自己动手查字典分别注音。

  3、学生将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难词写在黑板上,然后查词典注释并走上讲台为同学解释。

  教师提示学生积累以下词语。(用小黑板展示)

  ⑴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丫杈(chà):桠杈,树枝歧出。

  寂寞(jì mò):孤单冷清。

  憔悴(qiáo cuì):本指人瘦弱,面色不好看。文中指风筝色彩黯淡。

  肃杀(sù):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诀别(jué):分别(多指不再见的离别)。

  嫌恶(xián wù):厌恶。

  什物(shí):泛指家庭日常应用的衣物及其他零碎用品。

  惊惶(jīng huáng):惊慌。

  瑟缩(sè suō):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或抖动。

  傲然(ào rán):坚强不屈的样子。

  虐杀(nüè):虐待人而致死。

  宽恕(shù):寒窗饶恕。

  恍然大悟(wù):形容忽然醒悟。

  苦心孤诣(yì):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⑵根据拼音写出汉字词语。(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自愿上讲台完成)

  jué bié(诀别)dàng yàng(荡漾)qiáo cuì(憔悴)

  jīng huáng(惊惶)huǎng rán dà wù(恍然大悟)

  五、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组对课文进行研讨。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研究问题,教师巡视指导,然后由小组的中心发言人向全班汇报,有不同意见,全体同学讨论解决,教师加以评述。

  按照问题所在的段落分组,可把问题分为4组,1~2段的疑问为第一组,3~4段的疑问为第二组,5~8段的疑问为第三组,9~12段的疑问为第四组。第三、四组问题;在研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综合评价和深层探讨;情境写作训练,选择文中精美的句子进行仿写训练,积累语言。

  〖教学步骤〗

  一、学生带情感朗读课文

  (自愿按下列分配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判别他们的朗读有误读的现象没有,并作好圈点,等他们读结束后,给予指正。

  1、第一、二自然段,由一女生朗读。

  2、第三、四自然段由一男生朗读。

  3、第五至十一段由一男生和一女生朗读。

  4、由一女生朗读第十二段。

  二、学生分组讨论,整体感知文意(每组由中心发言人负责表达本组的思想)

  1、就“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你读了有哪些感受?”这两个问题小组内部交流。然后教师作引导。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文章的方法。

  明确:文章回忆了“我”的一件少年往事,并由此反悔了自己忏悔、自责的思想感情。“我”向来不爱放风筝,并不允许自己的小兄弟放,一次粗暴地毁掉了他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但是后来,在“我”接触了外国教育方面的书籍后,却发现自己做错了,于是非常忏悔,渴望得到补救。但当“我”对已届中年的小兄弟提及此事时,小兄弟已经忘却。对此,“我”不仅没释然,反倒尽情更加沉重。

  我读了以后,我认为:从手足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从游戏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的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作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

  从作者的自省精神看,作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作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2、全文共12个自然段,思考讨论: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运用了什么记叙方式?文章可分几个部分?

  明确:全文12个自然段,以风筝为线索,可分为四个部分:(出示小黑板)

  (1~2)比较北京和故乡放风筝的时令,引出回忆。

  风(3~4)回忆小时候在故乡故意弄坏了兄弟的风筝的故事。

  总──分──总

  筝(5~11)到中年想风筝,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心中充满忏悔。

  (12)看北京的风筝,尽情十分悲哀沉重。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继续分组对课文进行研讨。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研究问题,并由小组的中心发言人向全班汇报,有不同意见,全体同学讨论解决,教师加以评述。

  按照问题分组进行陈述,教师着重在第第三、四组问题的研讨上进行指导,在研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综合评价和深层探讨,引导学生对文章作综合评价和深层探究。

  情境写作训练,选择文中精美的句子进行仿写训练,积累语言。

  〖教学步骤〗

  一、研讨(出示小黑板)

  要求学生就所研讨的问题进行评述,鼓励有创意的发言。然后由教师点评。

  第一组问题: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明确: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理解。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明确: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第二组问题:

  1、找出文章生动描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的语句,分析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相关的句子有:

  ⑴他没有风筝,就眼巴巴“呆看”着人家的风筝在空中飘游而“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

  ⑵他时而为人家的风筝突然跌落下来而“惊呼”;他时而又为人家的风筝因“缠绕解开”而“高兴得跳跃……”。

  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怪可怜的。放风筝,去春光明媚的野外活动活动,本是大有好处的,可是因为兄长不允许,只能呆看人家的风筝,他“惊呼”“跳跃”,天真活泼的儿童天性跃然纸上,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能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2、用自己的话描述“风筝事件”,在对“我”的描写中,流露了什么感情?

  明确:描述略。

  小兄弟喜欢风筝,“在我看来却是笑柄,可鄙的”;小兄弟偷做风筝,隐隐写出了儿童的动手能力。上文写蟹风筝、蜈蚣风筝、瓦片风筝,小兄弟做的却是蝴蝶风筝,可见他聪明伶俐,动手能力强。而“我”却犹如凶神恶煞,以破获秘密为满足,以摧毁小兄弟的心血为胜利,那“傲然走出”的步态神气活现,鲁迅是在自责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了同情、后悔与自我谴责之意。

  第三组问题: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幸”?

  明确:联系“惩罚”一词,就比较清楚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

  明确: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认为是“笑柄”“可鄙的”;发现小兄弟偷做风筝,“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3、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明确: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们的“信条”,就不能发展,就得不到实现,甚至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某种具有悲剧意味的东西。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

  4、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那心为什么“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

  明确:“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当年被落后的观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径实在是“精神虐杀”的行为,所以他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

  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

  第四组问题:

  1、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明确: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2、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

  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而不得。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二、深层探究

  学生再读课文,教师在自由研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作综合评价和深层探究。

  探究题:

  1、提问:综观全文,作者是如何在误解冲突中表现浓浓的亲情的?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本文叙写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甚至十分粗暴地把小兄弟苦心孤诣制作即将成功的一只风筝撕破、踏碎的一件往事,显然,写的是兄弟间的矛盾、冲突。但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却是手足深情: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一心想补过,讨小兄弟的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2、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思想的理解谈谈对本文主旨的认识。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本文的主旨含蓄而深邃。本文选取的是一件在小兄弟的心里早已忘却的儿时琐事,但在“我”醒悟到这件事是对小兄弟心灵、精神的残酷虐杀后,强烈的愧疚之情体现的不仅是兄弟间真挚的亲情,还包含着“我”善于反省和自责,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另外文章首尾两次描写的肃杀的冬景,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是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象征。空中浮动的风筝既是故乡春日的象征,更是美好的理想的象征。一篇短小的散文诗,作者将深厚的亲情与严肃的自我解剖精神融为一体,将自我批判与社会批判成功地加以结合,体现了含蓄而深沉的立意美。

  三、写作训练

  要求学生学习揣摩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在对比冲突中表现亲情(或友情)。依据提供的情景,选择一个话题,写一段话。

  我是向来不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他最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只要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即可。

  四、课堂小结

  《风筝》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形象地叙写了同胞兄弟之间的浓浓亲情,再现了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品格与情怀。它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让我们沉浸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请同学们再次走进《风筝》的世界里……(教师播放《风筝》朗读磁带。

  五、布置作业

  阅读课本p116周粲《满天的风筝》,试与课文比较,说说它们所蕴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提示:鲁迅的《风筝》与周粲的《满天的风筝》,思想感情全然不同。《风筝》笼罩着深沉的悲哀,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后来懂了新道理,觉悟到这是精神的虐杀而心情沉重,想求补过而又不得,心情异常沉重。《满天的风筝》抒发的是小时候跟二哥一起放风筝的快乐,写自己糊的风筝放起来又满足又骄傲)

风筝教学设计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鲁迅诸多优秀回忆性散文中的一篇。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本文所体现出来的亲情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要通过社会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作者严厉的自责精神充塞在字里行间,这更是文章的动人之处。

  二、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描写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课外查阅、搜集资料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准确理解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兄弟间的情感

  用科学的态度来分析这种情感的真实性,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

  结合实际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亲情观,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及严厉的自责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步骤 :

  (一)布置预习

  1、给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上网、上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

  ① 1925年左右中外社会状况

  ② 鲁迅其人其作品其思想

  2、查字典,落实生字词的音和义

  3、读课文,了解大意

  (这个环节体现了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搜集信息的能力目标:能运用和检索多种工具书,运用多种现代媒体接受和获取信息。)

  (二)情景导入  

  在大屏幕上展示课文“放风筝”的插图,同时播放《春之声》圆舞曲。用直观的画面和欢快的旋律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进行画面的细致描述,内容的大胆揣测。为课文学习设置情景,营造氛围,自然导入  。

  (三)整体感知

  师生在舒特曼《小夜曲》悠扬的旋律中,朗读全文,力求读准字音、读对重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产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效果。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合作探究

  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或个别回答,或集体讨论,或分组辩论。教师适时点拨,力求掀起探讨的热潮,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1、“我”回忆了有关“风筝”的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

  2、"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行为?为什么?

  老师帮助学生进行问题分解,步骤如下:

  ① 如果你有弟弟会采取这种方法吗?为什么?

  ② 如果你是弟弟会采取什么行为?为什么?

  ③ 为什么哥哥会这么做?

  ④ 为什么弟弟没有反抗?

  ⑤ 你认为哥哥爱弟弟吗?

  3、你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4、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哪些困惑之处?

  (1题意在检验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效果。2题要让学生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时要求学生要能联系所查资料,联系自身实际加以回答,体现新课程目标中的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张扬个性进行表达、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历史唯物观。3题要让学生学习鲁迅知错就改,可贵的自责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体现新课程教学的人文教育观。4题体现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一点,也是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中的个性化、创造性阅读特征。)

  (五)加深感悟

  让学生自选文中最精彩的部分进行自由诵读,进一步深切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

  (六)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

  课文与《漫天的风筝》一文的异同的讨论

  2、课外阅读鲁迅《朝花夕拾》、《野草》、《呐喊》中的文章,写一篇读书心得,准备开讨论会或交流会。

  (体现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课文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例子,要能引导他们走出课堂,去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四、教学评价:

  新课标对第四学段(7-9)年级教学目标 的三纬融合是这样说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意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本教案的设计力求体现新课标要求,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下,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板书设计 :

  毁

  我 风筝

  情

  严厉 自责

风筝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

  难点:理解为什么把风筝叫做“幸福鸟”。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放歌曲《三月三》: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

  师:大家还记得三月三我们昌国皇城沙滩有个十分隆重的节日是──

  生:三月三踏沙滩

  2、来到沙滩上我们会做些什么呢?谁能向大家说一说?(板书课题:风筝)

  出示风筝图片。

  3、师:是啊,风筝在天上自由自在得飞翔,我们玩得多快乐啊!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第10课《风筝》。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著名作家贾平凹的童年,感受他们的快乐!

  4、出示《风筝》,齐读课题。

  5、师:课文中的小朋友还把风筝称作什么呢?(板书:幸福鸟)

  为什么把风筝叫做幸福鸟?

  (师在幸福鸟旁边打上问号。)

  二、初读课文、预习感知

  1、师: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吧。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风筝是幸福鸟?

  2、反馈板书:

  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师:是啊,他们在做风筝、放风筝、甚至是找风筝时都是非常幸福、快乐的。

  3、师:大家轻声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连词多读几遍。

  ⑴自读,互读。

  ⑵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

  ⑶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①我来考考你。

  一学生拿着生字卡片,让另外学生读出读音,然后再组词(如有可能再说一句话)。

  ②我来说你来猜。

  出示词语:精心、憧憬、依然、踪影、似乎、凌空飞起、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半沉半浮、翩翩飞舞。

  一学生说出词语的大概意思(或做一些动作),其余学生根据他的话或动作,从上列词语中找出该词语。

  风筝

  贾平凹

  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在苇塘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做一个蝴蝶样的吧。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喊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那是我们村的水磨坊。

  “那儿找过了吗?”

  “没找过,说不定‘幸福鸟’就落在那儿呢。”大家说。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风筝教学设计 篇4

  陈家勋  

  (一)、导入   :(3:30)

  ⑴请大家听一段音乐,回忆儿时放风筝的情形。(1:30)

  (关闭视窗)放风筝好玩吗?(好玩)

  这是一项有益于身心的活动。放风筝时,我们可以/上观白云朵朵;下览绿草如茵,尽情地感受春的气息,这是何等惬意之事。

  ⑵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文章就叫——《风筝》(放幻灯)它,是我国文学大师鲁迅先生的作品。(放幻灯:鲁迅先生简介)

  ⑶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我”和小兄弟之间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整篇文章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亲情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

  ⑷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习过,下面,我就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2:00)

  ①首先,我把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从你们的左边起,两个竖排的同学为一组,一共四个小组,看一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回答问题最积极、最踊跃。(在黑板上写1组、2组、3组、4组)

  ②(放幻灯)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③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

  伶仃:(líng dīng ;孤独,没有依靠)(对照组数画勾)

  憔悴:(qiáo cuì;瘦弱,不好看)(对照组数画勾)

  嫌恶:(wè ;厌恶)(对照组数画勾)

  惊惶:(huáng ;惊慌)(对照组数画勾)

  瑟缩:(sè ;身体因寒冷、受惊吓等而蜷缩或兼有抖动)(对照组数画勾)

  苦心孤诣:(yì ;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对照组数画勾)

  ④X小组的同学很踊跃,X小组的同学还需要继续努力,争取迎头赶上。这节课,还有很多机会,请同学们继续努力。

  (二)、正课

  ●整体感知:

  ⑴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快速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下列各题。(放幻灯)

  1、这篇散文1-2自然段写了什么?

  2、 3-4自然段写了什么?

  3、 5-11自然段写了什么? 

  4、12自然段写了什么?

  ⑵时间:3分钟。现在开始。

  ⑶学生默读全文(3:00)

  ⑷时间到。(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时间:2分钟。)

  ⑸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回答?(对照组数画勾,点击幻灯)(2:00)

  (①看到北京天空风筝浮动,“我”想到了故乡的风筝时节;②回忆起自己幼年时的对小兄弟精神的虐杀;③中年时我明白了我的过错,想要补过,但小兄弟已经完全忘却了这件事;④我无法补过,心里只有着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边讲述边点击幻灯)

  ●具体研讨:

  ⑵ (过渡) 现在,我们只是粗略地了解了文章的大意,要想深入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去体验这文章中的情感和美感,还应该多阅读,在阅读中细细地品味。

  ⑶下面,听老师范读1、2自然段,请大家思考:(放幻灯)

  1、“我”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见到风筝,人之常情应该是愉快的,但“我”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情呢?(联系下文)

  ①生齐答(对照组数画勾,点击幻灯);

  ②抽学生进行回答(对照组数画勾,点击幻灯);(鼓掌)

  (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开始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

  ⑷师提问:

  写“我”心情的“惊异和悲哀”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③学生齐答:引出下文。

  ⑸①请同学们一边浏览三、四自然段,一边和四人小组的其他成员讨论下列问题:(放幻灯)

  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2、我对小兄弟放风筝采用了哪些措施进行严厉管教?

  3、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

  ②时间:3分钟。

  ③时间到。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回答:

  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④抽学生回答(对照组数画勾,点击幻灯)(我:嫌恶、鄙视 +小兄弟:最喜欢)

  ⑤第二问:我对小兄弟放风筝采用了哪些措施进行管教? 

  ⑥抽学生回答(对照组数画勾,点击幻灯)(我:不许放 毁风筝 )   

  ⑦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

  ⑧抽学生回答(对照组数画勾,点击幻灯)(小兄弟:看得出神、惊呼跳跃 苦心孤诣偷着做蝴蝶风筝)

  2、请看大屏幕:“我”少年时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

  (学生齐答:因为“我”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出息呢,这种观点是与生俱来的吗?(教师讲解)

  当时的思想观念是小孩子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至于放风筝这些玩乐的活动当然就会被认为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在这种旧思想旧观念的影响下,理所当然地认为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表现;我又很希望小兄弟能够成才,而又“恨铁不成钢”,所以粗暴地毁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

  从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对兄弟十分爱护并且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个受旧思想、旧观念影响和毒害的人。(点击幻灯,出示答案)

  3、请看屏幕上,从小兄弟喜欢风筝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一个小孩?

  教师引导,生齐答。

  ①从看别人放风筝的表现:天真、活泼;(放幻灯)

  ②从他所做的蝴蝶风筝与众不同这一点,可以看出他聪明、善于创新的特点。(放幻灯)

  4、①同学们,“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做错了吗?我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答案在第几段?

  ②生齐答。(第五自然段,中年时,“我”偶然读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此时,“我”才知道自己做错了。知道了自己的脚下不只践踏了一只风筝,还践踏了一颗幼小的心灵,践踏了小兄弟的创新精神。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才不至于干出逆情背理,愚昧落后的事情。)

  ⑸、①古人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有错,就应该改正,我做错了,也渴望补过,希望自己沉重的心能够轻松起来。(点击幻灯)

  ②那“我”的心轻松了吗?       为什么没有轻松?请在6——11段中找出答案。

  ③ 抽学生进行概括回答。(对照组数画勾)

  (“我” 向兄弟提起旧事,承认自己年少胡涂,希望得到兄弟的宽恕。可是,兄弟已全然忘却,无从宽恕他,(点击幻灯)所以“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⑹、①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②(师讲述)

  “我“希望得到弟弟的宽恕,来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全然不自知;“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所以说这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想摆脱也不可能了。简单一点说,就是因为(点击幻灯),所以我心中有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理解主旨:

  ⑴①(过渡)我们阅读文章,不能只把主要内容弄懂,还应该尽量去找出潜藏于字里行间中的信息。

  ②下面,(放幻灯)

  请四人小组讨论,谈一谈你对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

  提示:(放幻灯)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要求:

  ①选择你最有兴趣的角度,进行讨论,看看哪个组的同学讨论得最好,回答得最好。

  ②时间:3分钟

  ⑤学生讨论后,回答:

  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生回答后,对照组数画勾;教师点击幻灯)

  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生回答后,对照组数画勾;教师点击幻灯) 

  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

  (生回答后,对照组数画勾;教师点击幻灯)

  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了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

  (生回答后,对照组数画勾;教师点击幻灯)

  ●[教师小结] :(总结学生表现情况:黑板上   给这一组的同学以热烈的掌声)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A、有手足情;B、有“我”的自我反省精神; C、有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D、有小兄弟毫无怨恨的思想内容;E,还集中表达了“我”的悔恨、自责、悲哀的情感。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

  《风筝》一文不仅表现了人物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还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内容。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运用于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你的感情更真挚、美好,让你的思想更丰富、深刻。

  (三)1、下面,布置练习:(放幻灯)

  练笔:(4:00+3:00)

  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写一写,与同学交流。

  2、下面,布置作业 :

  阅读课后第三题中《满天的风筝》一文,说说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与鲁迅在《风筝》中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一)、导入   :(3:30)

  ⑴请大家听一段音乐,回忆儿时放风筝的情形。(1:30)

  (关闭视窗)放风筝好玩吗?(好玩)

  这是一项有益于身心的活动。放风筝时,我们可以/上观白云朵朵;下览绿草如茵,尽情地感受春的气息,这是何等惬意之事。

  ⑵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文章就叫——《风筝》(放幻灯)它,是我国文学大师鲁迅先生的作品。(放幻灯:鲁迅先生简介)

  ⑶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我”和小兄弟之间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整篇文章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亲情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

  ⑷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习过,下面,我就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2:00)

  ①首先,我把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从你们的左边起,两个竖排的同学为一组,一共四个小组,看一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回答问题最积极、最踊跃。(在黑板上写1组、2组、3组、4组)

  ②(放幻灯)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③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

  伶仃:(líng dīng ;孤独,没有依靠)(对照组数画勾)

  憔悴:(qiáo cuì;瘦弱,不好看)(对照组数画勾)

  嫌恶:(wè ;厌恶)(对照组数画勾)

  惊惶:(huáng ;惊慌)(对照组数画勾)

  瑟缩:(sè ;身体因寒冷、受惊吓等而蜷缩或兼有抖动)(对照组数画勾)

  苦心孤诣:(yì ;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对照组数画勾)

  ④X小组的同学很踊跃,X小组的同学还需要继续努力,争取迎头赶上。这节课,还有很多机会,请同学们继续努力。

  (二)、正课

  ●整体感知:

  ⑴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快速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下列各题。(放幻灯)

  1、这篇散文1-2自然段写了什么?

  2、 3-4自然段写了什么?

  3、 5-11自然段写了什么? 

  4、12自然段写了什么?

  ⑵时间:3分钟。现在开始。

  ⑶学生默读全文(3:00)

  ⑷时间到。(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时间:2分钟。)

  ⑸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回答?(对照组数画勾,点击幻灯)(2:00)

  (①看到北京天空风筝浮动,“我”想到了故乡的风筝时节;②回忆起自己幼年时的对小兄弟精神的虐杀;③中年时我明白了我的过错,想要补过,但小兄弟已经完全忘却了这件事;④我无法补过,心里只有着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边讲述边点击幻灯)

  ●具体研讨:

  ⑵ (过渡) 现在,我们只是粗略地了解了文章的大意,要想深入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去体验这文章中的情感和美感,还应该多阅读,在阅读中细细地品味。

  ⑶下面,听老师范读1、2自然段,请大家思考:(放幻灯)

  1、“我”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见到风筝,人之常情应该是愉快的,但“我”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情呢?(联系下文)

  ①生齐答(对照组数画勾,点击幻灯);

  ②抽学生进行回答(对照组数画勾,点击幻灯);(鼓掌)

  (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开始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

  ⑷师提问:

  写“我”心情的“惊异和悲哀”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③学生齐答:引出下文。

  ⑸①请同学们一边浏览三、四自然段,一边和四人小组的其他成员讨论下列问题:(放幻灯)

  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2、我对小兄弟放风筝采用了哪些措施进行严厉管教?

  3、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

  ②时间:3分钟。

  ③时间到。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回答:

  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④抽学生回答(对照组数画勾,点击幻灯)(我:嫌恶、鄙视 +小兄弟:最喜欢)

  ⑤第二问:我对小兄弟放风筝采用了哪些措施进行管教? 

  ⑥抽学生回答(对照组数画勾,点击幻灯)(我:不许放 毁风筝 )   

  ⑦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

  ⑧抽学生回答(对照组数画勾,点击幻灯)(小兄弟:看得出神、惊呼跳跃 苦心孤诣偷着做蝴蝶风筝)

  2、请看大屏幕:“我”少年时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

  (学生齐答:因为“我”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出息呢,这种观点是与生俱来的吗?(教师讲解)

  当时的思想观念是小孩子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至于放风筝这些玩乐的活动当然就会被认为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在这种旧思想旧观念的影响下,理所当然地认为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表现;我又很希望小兄弟能够成才,而又“恨铁不成钢”,所以粗暴地毁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

  从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对兄弟十分爱护并且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个受旧思想、旧观念影响和毒害的人。(点击幻灯,出示答案)

  3、请看屏幕上,从小兄弟喜欢风筝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一个小孩?

  教师引导,生齐答。

  ①从看别人放风筝的表现:天真、活泼;(放幻灯)

  ②从他所做的蝴蝶风筝与众不同这一点,可以看出他聪明、善于创新的特点。(放幻灯)

  4、①同学们,“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做错了吗?我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答案在第几段?

  ②生齐答。(第五自然段,中年时,“我”偶然读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此时,“我”才知道自己做错了。知道了自己的脚下不只践踏了一只风筝,还践踏了一颗幼小的心灵,践踏了小兄弟的创新精神。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才不至于干出逆情背理,愚昧落后的事情。)

  ⑸、①古人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有错,就应该改正,我做错了,也渴望补过,希望自己沉重的心能够轻松起来。(点击幻灯)

  ②那“我”的心轻松了吗?       为什么没有轻松?请在6——11段中找出答案。

  ③ 抽学生进行概括回答。(对照组数画勾)

  (“我” 向兄弟提起旧事,承认自己年少胡涂,希望得到兄弟的宽恕。可是,兄弟已全然忘却,无从宽恕他,(点击幻灯)所以“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⑹、①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②(师讲述)

  “我“希望得到弟弟的宽恕,来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全然不自知;“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所以说这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想摆脱也不可能了。简单一点说,就是因为(点击幻灯),所以我心中有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理解主旨:

  ⑴①(过渡)我们阅读文章,不能只把主要内容弄懂,还应该尽量去找出潜藏于字里行间中的信息。

  ②下面,(放幻灯)

  请四人小组讨论,谈一谈你对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

  提示:(放幻灯)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要求:

  ①选择你最有兴趣的角度,进行讨论,看看哪个组的同学讨论得最好,回答得最好。

  ②时间:3分钟

  ⑤学生讨论后,回答:

  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生回答后,对照组数画勾;教师点击幻灯)

  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生回答后,对照组数画勾;教师点击幻灯) 

  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

  (生回答后,对照组数画勾;教师点击幻灯)

  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了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

  (生回答后,对照组数画勾;教师点击幻灯)

  ●[教师小结] :(总结学生表现情况:黑板上   给这一组的同学以热烈的掌声)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A、有手足情;B、有“我”的自我反省精神; C、有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D、有小兄弟毫无怨恨的思想内容;E,还集中表达了“我”的悔恨、自责、悲哀的情感。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

  《风筝》一文不仅表现了人物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还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内容。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运用于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你的感情更真挚、美好,让你的思想更丰富、深刻。

  (三)1、下面,布置练习:(放幻灯)

  练笔:(4:00+3:00)

  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写一写,与同学交流。

  2、下面,布置作业 :

  阅读课后第三题中《满天的风筝》一文,说说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与鲁迅在《风筝》中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风筝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和伙伴做风筝、放风筝。语言朴实,概写做、放飞风筝,层次清楚,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顺序把事件的过程交待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突出特色。

  【学生情况分析】

  就学生的年龄和心理来讲,对这篇童真童趣的课文,一定会很感兴趣,因为贴近他们的生活,情节会引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学后大部分学生会尝试做风筝、放风筝的乐趣。

  【设计意图】

  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里的快乐”作铺垫。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们”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

  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指定生词,并积累生动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懂所述内容。

  3、抓住文中描写心情的词、句体会放风筝经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在做、放、找的过程中孩子们心情变化及描写心情的词句是重点。

  2、引导理解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怎样把心情变化写具体是难点。

  【突破重难点的设想】

  用实物“风筝”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用实际操作、观察,解决做、放风筝这两个重点。

  用表演及结合实际的方法理解心情变化的词句使学生体会出快乐与伤心的具体描写。

  【教具准备】

  风筝7个(实物)、课件(放风筝)、录音机、彩粉笔、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情引入

  1、请学生读课题《风筝》:

  师:风筝,对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它在我们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下面大家打开41页的资料袋,先了解一下。

  2、激情引入:

  除资料袋中的风筝外,你还知道哪些?(自由抢答,先举手为先)

  3、师: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关于风筝的课文(板书:风筝)

  二、师生共同学习生字

  1、学生要认识5个生字注音(注在文中的字上,同学互相检查),然后用课件放出带有要认识字的词句或段,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认识这5个字。

  2、学习要求会写的12个生字:

  ⑴ 先出示生字卡片(教师举着)分行读,然后把生字卡片固定在黑板上。

  ⑵ 让学生先分析字形结构,进行归类(指一名学生到前边进行归类排列)。

  ⑶ 再让学生指出难写的字,师生共同书空后让学生把生字写在本上,然后在小组中分别读带有这些生字的句子。

  三、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读准、读流利,为交流做准备。

  2、听录音(展示课件、看“放风筝”的画面)

  学生思考:

  ⑴ 文中写了关于风筝的几件事?

  ⑵ 哪一句概括地讲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听、观察并思考)

  3、分小组讨论,弄清以上问题,画出关键词(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

  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第一句概括全文:做、放、快乐

  四、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做风筝

  1、自由朗读课文:

  ⑴ 分7个小组观察风筝(课前准备实物自由观察)

  ⑵ 大家发现风筝有什么特点和它所用的材料各是什么吗?

  (前后桌、同桌自由谈论,然后各组指一个代表在班上进行交流,讲的好的有小红花奖)

  2、教师启发抓住重点词:

  如果你们每个人都自己做一只风筝,当时你心理会怎么想呢?有兴趣、高兴吗?文中是怎么描写的:(憧憬、希望、快活)

  (学生自己谈方法、找关键词,教师归纳)

  板书:做风筝 充满希望 快活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积累新词。

  2、自已结组,课余时间去放风筝,为下节课的示范表演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教师:还记得做风筝大家的心情怎样吗?(板书:做、充满希望、快活)

  3、引入:上节课老师让大家去放风筝,大家去了吗?那这节课就要比试比试了,看哪组放得与文中描写的情节最像。

  二、精读3~4自然段—放风筝

  1、放课件,再展示放风筝的画面,并指名有感情地朗读3~4自然段,然后请一组同学到讲台上示范放风筝(其他组先竞争再演示,限制三组,并评出小红花表演奖)〈要求动作到位〉

  2、教师:大家放风筝时高兴吗?(抢答)如果你正放得高兴时风筝突然因线断而飞走了,你会怎样呢?(自由抢答,说出自己的感受)

  那文中又是怎样描述的呢?(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板书:放风筝 兴奋快乐 大惊失色

  3、学生自由结组探讨“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是什么情景。(可说可用动作表演)

  三、学习5~8自然段—找风筝

  表演朗读(1人读、几个人找→自创动作)体会“垂头丧气”

  板书:找风筝 伤心 垂头丧气

  四、师生共同体会关键的词句,并总结全文

  1、找出具体描写心情的词句读一读(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2、师生共同抓住关键的词句勾勒出“我们”心情的变化过程(用彩笔)

  10、风筝

  做:充满希望、快活

  ↓

  放:兴奋、快乐→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

  找:伤心→垂头丧气

  3、教师小结:童年是金色的阳光,童年是一首欢快的歌,童年的憧憬、童年的快乐,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愿同学们在童年,在金色的秋天里多留下一些有趣的故事吧!

  五、谈学习收获,布置作业

  1、学完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如:学会字、词、做风筝、放风筝和别人合作等等,只要学生能谈就可以)

  2、秋天里很多快乐的趣事,可供我们去尝试,如:放风筝、采集标本等等……做时把过程记下来或画下来,准备在班上与大家进行交流(可看一看48页口语交际的要求)

风筝教学设计 篇6

  【课文说明】

  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学习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2、难点:

  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和学生生活非常相近的文章,童心童趣是这篇课文的鲜明特色,也是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细心感受的内容。风筝所带来的乐趣是从文中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看出来,这些心情变化是通过具体事例及一些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的。如,做风筝时是“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快活”;放风筝的时候,“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线断以后,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找风筝时,我们都“哭”了,“垂头丧气”。教学时,让学生找出描写孩子们心情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那些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及蕴含在其中的感情,以“对读”“品读”“赛读”等多种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充分体会“我们”的快乐和伤心,感受童真童趣。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注重在学生有所体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因此,教学中较多地让学生进行角色的转换:如果是你,此时你会怎么想?第三,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理解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本课教学中也比较注重对字词的理解和积累。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2、准备制作风筝的有关材料。

  3、课前上学生去放一次风筝。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讲了什么。

  2、认识文中生字,读准字音。

  3、精读课文1、2自然段,体会做风筝时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打开话题:

  放风筝是一项传统的娱乐活动,有很多人都喜爱。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愿不愿意来介绍一下是怎么放的,放上去了没有,玩得开心吗?

  2、读题引入:

  有一群孩子也十分喜爱做风筝,放风筝,在他们看来这是最大的快乐,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好吗?(出示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四、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学习第2自然段:

  1、读一读:

  激励学生多人次地读这一段。

  2、说一说:

  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

  3、想一想:

  角色转换,想象:如果是你在做着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4、找一找:

  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内容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或代替(憧憬和希望)。

  师小结:原来做风筝的快乐就在于它充满着憧憬和希望。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朗读全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快活地喊叫”、 “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等词语的含义,感悟孩子们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体会孩子们对风筝的深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感受了“做风筝”的快乐,现在,“幸福鸟”做好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放飞“幸福鸟”的心情,好吗?

  二、学习放风筝板块,感受心情的变化

  1、学习第3自然段:

  ⑴ 学生自由读第3自然段,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⑵ 指名读,和学生一起发现朗读中的问题。

  ⑶ 谈谈感受到的放风筝的心情。

  ⑷ 联系生活,深究文本:

  理解“快活地喊叫”、“拼命地奔跑”等词语的意思,体会放飞风筝时快乐的心情。

  欣赏同学们放风筝比赛中的一组照片,访谈:同学们,你们在放风筝的时候,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最不开心的是什么?(风筝一下子就能飞起来而且飞得很高很高。)

  是啊,风筝飞得高高的,那是最快乐的事情了!你们和文中的孩子们的心灵是完全一致的。我们来看看课文,这段话中哪些词语告诉我们风筝飞起来了。请大家划一划。

  讨论交流,随机点红词语:

  凌空飞起 高过树梢 越飞越高 翩翩飞舞

  品读词语:

  凌空飞起──风筝离开地面,开始飞起来了!你觉得此刻飞起来的仅仅只是风筝吗?随着风筝一起飞起来的还有什么?

  讨论明确:

  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快乐也飞起来了!

  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激动也飞起来了!

  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自豪也飞起来了!

  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幸福也飞起来了!

  ……

  快乐 开心

  激动 幸福

  随机板书关键词:

  放风筝

  快活地喊叫

  拼命地奔跑

  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找风筝

  哭

  垂头丧气

  做风筝

  师引导:

  风筝越飞越高,他们的快乐也就──越飞越高;

  风筝越飞越高,他们的幸福也就──越飞越高;……

  请你们带着这越来越浓的快乐,读读这段话。

  指名读。

  过渡:越飞越高的风筝给我们带来了多大的快乐啊!点红文字:

  快活地喊叫着 拼命地奔跑

  结合你放风筝的体会,说说他们此时会“快活地喊叫”什么呢?

  生说,老师给予肯定。

  a、幸福鸟!幸福鸟!世界上最伟大的幸福鸟!

  b、幸福鸟!飞吧!飞到白云上面去!

  c、……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快活地喊一喊吧!你想喊什么就喊什么!师读: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生)

  多么开心啊!谁还想来开开心心地读读这段话?

  指名配乐朗读。

  2、学习第4自然段:

  ⑴ 过渡:我们的快乐还不至于此呢!还有更快乐的呢!请看──

  出示第四段的1、2两个句子。指名读。

  老师点红关键词语:

  飞到了云彩上

  风筝飞到了云彩上去了,把我们的快乐也牵到云彩上去了!这样激动的心情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指名读──齐读。

  ⑵ 过渡:可是,天有不测风云!(配哀乐,可以借鉴《纸船和风筝》的音乐。老师范读第四段3、4句。)

  读后,点红关键词语──

  断了 飞走了 没了踪影

  师:同学们,你想说什么?

  生:快乐断了,自豪断了……

  师:是啊,我们的心也一下子从高高的云端掉下来了。多么难过,失落啊!谁能把这种感情的变化读出来?指名读。

  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孩子们此刻的心情?

  点红“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多好的两个成语啊,写出了孩子们此时的心情。(我看见有个同学马上在采蜜本上积累下来了,真好!)

  谁能说说对这个两个成语的理解?

  大惊失色──生说后,师评:是啊,这可不是一般的难受了!

  千呼万唤──

  此时,他们又会呼唤什么呢?你来呼一呼,唤一唤。理解“千呼万唤”。

  指导学生表演好“千呼万唤”。(呼唤的次数多,人数多)

  具体操作:

  一生呼唤后,师评:你这是千呼万唤吗?这是“一呼两唤”!谁再来“千呼万唤”?

  生唤。(次数增多了。)

  师评:有进步!“七呼八唤”了。可是此时,呼唤的只是你一个人吗?不。是所有的小伙伴。那让我们一齐来唤一唤吧。

  师引读──生唤。

  师:同学们,此刻他们千呼万唤,想唤回什么呢?(风筝、快乐。自豪)可是唤得回来吗?(不)从飞在云端,到断了线,多大的感情变化啊!你能把这样的心情读出来吗?

  指名读。

  齐读。

  过渡:千呼万唤,却唤不回飞走的风筝。最亲密的伙伴飞走了,你们甘心吗?不!想怎么样?去找风筝!找回那份快乐,找回那份自豪!

  三 找风筝板块

  请学习“找风筝”的同学帮我们吧这份快乐找回来吧!(出示文字,读一读)

  师:你们找着了吗?(没有)

  师:那怎么行啊?一定要找回来啊!你们用心找了吗?怎么知道的?

  生: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

  师:会不会还有什么地方没找啊?

  生:有!水磨坊!

  师:赶紧去啊!说不定风筝就在那里呢!!快!快!

  出示最后一句话: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齐读。后来,你们找着了吗?课文没有写到这里就结束了。请你设想一下,注意把寻找的结果写出来,把你们当时的心情写下来。如果能用上今天学到的这些描写心情的词语就更好了。

  学生写话。

  交流:

  a、找到了!找到了!风筝真的就落在这里!我们欢呼起来……

  b、没有!依然没有风筝的踪影!我们又一次大哭起来!幸福鸟啊幸福鸟,你究竟在哪里啊?你可知道我们又多想念你!!你快飞回来啊!!

  师小结:

  幸福鸟啊!我们亲手做的幸福鸟!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快乐和痛苦。你就是我们童年时代最亲的亲人!让我们再满怀深情地呼唤这个名字,读读课题吧──风筝。

风筝教学设计 篇7

  曾丽霞    作者单位:湖北监利县新兴中学  

  创意说明:

  从情感角度切入,说说读读,初识人物,把握情感基调,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而带动对全篇的深入研读和领悟。有些难句除了指导学生多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外,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深入研读。

  这篇散文诗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主题,学生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本设计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人物对话的活动,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领会写作意图。

  一、导入  新课

  听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

  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1、概括故事。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2、略说人物

  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大致会这样说:

  从“体弱多病”可以看出小弟是病弱的,需要锻炼的。(可见小弟走出户外去活动,对健康有多重要。)

  从“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是软弱的,胆小的;

  从“可鄙”一句看出,“我”是老成古板的;

  从“惊呼、跳跃”即可看出小弟痴迷于风筝、热切向往放风筝;

  从“做出蝴蝶风筝”看出小弟是心灵手巧、聪明的;

  从“伸手抓断”、“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活脱脱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

  三、研读“悲哀”

  1、朗读体会

  提问: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全篇都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悲哀)

  把全篇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及时点评。个别表演读后,四个小组连缀读完所有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

  2、合作探究

  学生从抒写“悲哀”的句子中就表达隐晦含蓄、不合常情的语句进行自主提问,教师将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以下几个,先由四人小组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①教师示范提问: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为什么在我却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②“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③我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④文章结尾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我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 “四面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有没有别的含义?

  四、思维延展

  1、讨论主题  感悟警句

  ①引导思考:一件记录着某种遗憾的往事,兄长追悔莫及,小弟为何全忘了呢?对鲁迅先生而言,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

  ②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读者什么道理呢?文中有一个警句,请找出来,齐读。

  ③你赞同这个道理吗?谈谈自己的理解。

  例如:

  多玩游戏能使儿童活泼、聪明、健康。

  玩游戏(如搭房子、过家家等),能放飞人的想象,想像的世界奇妙无穷。

  爱玩的孩子显得机灵、活泼,而在家长管束下老实安静听话的“乖孩子”,可能因天性被抹杀而缺少头脑和灵性,依赖性强。

  玩玩具或游戏过程中,人是要仔细动脑筋的,要观察要思考,这将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

  2、联系生活  讲述故事

  回忆你玩玩具、玩游戏的快乐与忧伤,选一个最难忘的,讲给大家听。

  教师小结:玩具与游戏能让孩子得到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快乐、思考、创造和智慧,难怪偶然明白道理的兄长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去,受尽一生的内心折磨。

  3、进入文本  与人对话

  学过课文,了解了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哥哥或弟弟说些什么呢?说劝慰、鼓励、理解、敬佩的话都可以。

  老师范例:对兄长,我想说,你是那么严厉地自责,反省自己,我分明看到了你的美德。(敬佩)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第二次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的对话会从兄长的善良、严于自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封建教育思想的弊端等角度展开,在与人物对话中多角度地理解主题,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结束语:

  一出风筝事件,牵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兄长严于自责,小弟全无怨恨,这兄弟间的情谊因风筝事件而显得更美、更和谐。鲁迅先生在这篇散文里不仅揭示了传统观念对儿童的毒害,也为我们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还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心的浪漫,自由的可贵,愿同学们都能拥有自己自由、快乐发展的天地,让我们一起来背诵清朝高鼎的一首《风筝》的诗吧!

  学生十分愉悦地、无限向往地齐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放纸鸢”,结束新课

  作者邮箱: 

风筝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快乐”和“伤心”写具体的。

  3.感受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通过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快乐”和“伤心”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激发兴趣。

  1.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复习一首熟悉的诗《村居》(生齐读):村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师:这是一首我们二年级时学过的一首诗,诗人用区区四句话形象具体地描写出了山东潍坊儿童在初春放学回家趁着东风放纸鸢的情景。文中的“纸鸢”实际上就是“风筝”(板书:风筝),同学们在课前查找资料时,了解了风筝的哪些知识呢?

  3.指名生回答。

  4.从刚才的发言知道,同学们在课前了解了不少关于“风筝“的知识。在中国风筝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最初的风筝是用木头做的,叫木鸢,后来改用纸做,叫纸鸢。在纸鸢上装上竹哨,风吹竹哨,更发出像古筝一样的声音,因此叫“风筝”。

  5.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贾平凹先生写的一篇文章,大家一起读题:《风筝》。

  (二)初读课文,粗知大意。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把不会读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师:想一想,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些内容?

  3.指名回答:“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三部分。

  (板书:做  放   找)

  4.师:请你这三部分内容中,自选一部分,读给同桌听,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5.师:谁愿意站起来读?指名学生读文。

  6.出示词语:依然  歇不下来  丧气  水磨坊  精心  憧憬  依然  踪影  似乎  凌空飞起  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垂头丧气  半沉半浮 翩翩飞舞

  ●指名读

  ●开火车读

  ●说说看,有没有特别要注意的读音?老师这里要提醒大家几个字的读音,“丧”“磨”“坊”都是多音字。谁能用他们不同的读音组词?(多媒体出示:三个字的两种读音)

  ●师:还有一个字就提醒大家写的时候,得注意“丧”下面没有一撇,看老师写一遍。(师示范)

  (三)了解作者,感情朗读。

  1.关于作者。

  师:你对这篇课文的作者有哪些了解?

  师:贾平凹先生是当代作家,陕西人,56风气。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这篇课文写了作者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语言亲切,温馨自然,同学们翻开书,在课文中用笔勾画出表现书中“我们”做、放、找风筝的心情句子,画好后可以轻声读读这些句子。

  (1)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2)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3)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4)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

  指名回答。

  2.累积好句。

  (1) 师:作者通过这些句子,把“快乐”“伤心”都写得很具体,我们可以把这些句子怎么样?(背下来,记在心里,用采蜜本记下来)

  (2)师:好,我们现在就打开采蜜本,积累下你们喜欢的好句。

  3.精读第二段,体会“乐趣”。

  师:课文第一句话就说,做风筝和放风筝是“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我们现在来仔细品味,风筝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快乐?

  师:请一个同学来朗读第二段,其他同学思考:从哪些词 ,哪些语句体会出了“快乐”。

  (1)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他们边做边想些什么?谁能想象一下?

  师:放风筝是件多么有趣的事情啊,孩子们因为热爱它,而希望去放飞它,向往着放风筝时的幸福和快乐,这种“向往”,就叫“憧憬”。

  (2)孩子们开始作风筝时心中充满憧憬和希望,为什么做出来的风筝什么也不像,但是他们却“依然”快乐?“依然”是什么意思?(孩子们开始做风筝时心中是充满憧憬和希望,虽然做出来什么也不像,但是,他们还是很快乐)

  谁能用“虽然……但是……”这个关联词来说说这句话?

  (3)为什么叫“幸福鸟”?寄托着谁的幸福?

  (四)读写结合。

  师:如果让你也做一只风筝,你会做什么样的?你可以打开小练笔,仿照这个句式,用文字表达出来。

  我要做一只样的风筝,上面画着   ,写着,我把它叫做“   ”。  

  板书:

  做憧憬依然快活

  风筝  放

  找

风筝教学设计 篇9

  三年级上册《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

  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点: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课前准备:可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第一课时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件礼物 。〔课件出示:猜谜〕你们了解风筝吗?小组交流找到风筝的资料,(课件出示:资料袋)你们放过风筝吗?我们一起来说说放风筝的事吧。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风筝带给我们的快乐吧。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词语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

  3、小组合作,检查反馈

  (1)同桌互相本课的生字词,互相正音:坊要读第二声,磨是个多音字,在这儿要读第四声

  (2) 小组汇报自己难读难写的字,小组交流特别难读的句子。

  4、再读课文,请大家边读边想:(课件出示: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5、再读课文,边读边划出“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

  6、交流找到的句子,小组交流,读后有什么疑问?(引导学生生疑:我们的心情为什么会起这样大的变化?)我们下节课再交流。

  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 哪几句话是具体描写怎么做风筝的?

  (2)读读其他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重点词理解: “憧憬”一词可根据“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查字典,或在具体的语境中解决。“依然”一词可用近义词“仍然”,通过换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当学生在谈到书中孩子的心情时,引导他们读两个句子:

  a、我们精心的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b、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4)假如就是你在做风筝,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入情入境)

  (5)多种方式读全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2)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

  (3)看课文插图,描绘的是第3自然段中的哪几句?圈出放风筝时表示动作的词,并请几个学生上台表演放风筝的过程。

  (4)角色转换: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他们在快活地喊叫着什么?教给大家听听。

  (5)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四、学习字词,交流学法

  1、读一读词语〔课件出示:词语。〕

  2、〔课件出示:要写的生字〕。请生说提醒需要注意的地方。

  (1)正音:“拼”“村”“丧”的读音需特别注意,“磨、坊“的多个读音: ;

  (2)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如“村”可与“材”进行比较记忆,“丧”的下面部分没有一撇。

  3、练习书写生字。

  四、课堂练习

  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附板书设计       10    风筝

  做风筝  ――→  放风筝 ――→  找风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0课《风筝》)

  2、 检查学过的生字和词语,听写部分词语。

  二、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    围绕疑问: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a、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b、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c、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方式:读、体会、“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可表演。

  d、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  小组合作解疑

  (1)师: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在5-8自然段找有关描写小朋友做法和心情的句子

  (2)汇报

  (3)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主要体会句。)

  三、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一个提问下,帮助学生再次疏导出全文线索,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并再次朗读几个描写心情的重点句。

  四、拓展升华

  1、 朗读欣赏课文 ,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

  2、谁来读读自己抄写的句子。

  1、 同学们,古人留下许多写风筝的古诗,想欣赏一下吗?(课件出示:《村居》,清•高鼎;《放断鹞》,杨韫华……)

  四、亲身体验,课堂练习

  1.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

  2.写几个描写心情的词语,并在小组内交流。

  附板书设计          10.  风筝

  做风筝        ―― →        憧憬、希望

  放风筝        ――→         快活、拼命地奔跑

  找风筝        ―― →        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

风筝教学设计 篇10

  【学习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课前准备】

  学生:放一次风筝。

  第一课时

  一、回忆趣事,激情导入

  1、打开话题:

  放风筝是一项传统的娱乐活动,有很多人都喜爱。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愿不愿意来介绍一下是怎么放的,放上去了没有,玩得开心吗?

  2、读题引入:

  有一群孩子也十分喜爱做风筝,放风筝,在他们看来这是最大的快乐,让我们感受一下他们的快乐好吗?(出示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

  3、感知内容:

  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二、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是否读出高兴的语气,听后仿读,读好课文。

  2、充分朗读,体会感情:

  ⑴ 读通第2自然段,创造比读的氛围,在读、听、仿读、赛读中读通课文。

  ⑵ 移情悟情:

  你们在做风筝时会想些什么?课文中的小伙伴和大家是不是一样的心情,你能找出来吗?并相机理解憧憬。

  ⑶ 感情朗读: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向往等)读好课文。

  3、想象入境:

  风筝做好了,大家最想干什么?

  4、朗读展示:

  谁想放的,请他来读读课文。鼓励学生用高兴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多人次读)

  5、说读结合,入境入情:

  ⑴ 大家是怎么放风筝的?出示填空。

  ⑵ 再读,注意填进去的字,把怎么放的告诉同桌。

  ⑶ 风筝越飞越高,你们在快活地喊叫着什么,叫给大家听听。

  6、感情朗读:带着高兴、喜悦的心情读课文。

  三、当堂作业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⑴ 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⑵ 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你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或经验介绍给大家?

  2、书写生字和词语。

  第二课时

  一、以读为凭,读中悟情

  1、自读课文第4节,把喜欢读的语句多读几遍(可以采用赛读、评读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读)。

  2、仔细品读,体味心情:

  ⑴ 反复诵读第1、2句,在读、评中体会“我们”高兴的心情,指导学生带着这种感情读好。

  ⑵ 引读过渡,设置情境:(师引)忽然吹来一阵风,线(生读)正当大家玩得高兴,风筝却被风吹走了,这时,你会想些什么呀?做些什么呀?课文中是怎么说的?(相机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⑶ 感情朗读:让学生带着体验到的着急、担心、期望的心情读好感情变化部分。

  3、抓住情感积淀,学好“找风筝”:

  ⑴ 设置情景:自己心爱的风筝飞走了,赶紧去找一找吧,你想到什么地方去找?

  ⑵ 细读体味:请学生朗读课文,问问:“你”是怎么找的,找到了吗?心情怎样?并指导读好课文,在读文体会过程中,可以抓住一些词来评点促读,如“四处寻找、半个下午、垂头丧气……”等读出失望的心情,“说不定、继续寻找”等读出希望找到的心情,在此中间,还可用演一演的方式理解“垂头丧气”。

  二、朗读启发,拓展活动

  1、在玩风筝的过程中,真是有欢喜也有担忧、有希望也有失望、有欢笑也有眼泪,同学们能把这些不同心情的句子好好地读给同桌听听吗?

  2、同学们,你们玩过哪些有趣的游戏、活动,有没有像这一群小朋友一样的体会,能不能说给大家听听。

  三、课堂练习

  1、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可以是几句话)(上面两个作业可以任选其一)。

  3、有时间把同学写的交流一下。

风筝教学设计 篇1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正确认读“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和句子。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理解个别词语的意思。

  3.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体会做风筝、放风筝过程中孩子们的心情,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等重点词句,入情入境展开想象体会人物的心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有条件体验一次放风筝的过程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和学生生活非常相近的文章,童心童趣是这篇课文的鲜明特色,也是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细心感受的内容。风筝所带来的乐趣是从文中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看出来,这些心情变化是通过具体事例及一些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的。如,做风筝时是“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快活”;放风筝的时候,“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线断以后,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找风筝时,我们都“哭” 了,“垂头丧气”。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体会做放筝、放风筝时的快乐,让学生找出描写孩子们心情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那些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及蕴含在其中的感情,以“对读”“品读”“赛读”等多种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充分体会“我们”的快乐,感受童真童趣。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注重在学生有所体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因此,教学中较多地把学生带入当时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画面,进行角色的转换,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挖掘当时的人物情感,并进行语言思维的训练,在一步步激情的引导中,让学生的情感逐步提升。第三,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理解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本课教学中也比较注重对字词的理解和积累,并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换词等理解词语的方法,教给学生体会人物情感的方法,让学生感知作者的写作方法等,对一些学法、写法的指导比较细致。

  教学方法:学法、写法的指导,自由感悟、空白处引导想象,个性化朗读想象画面、评价。

  教学过程:

  一、唤起情感、导入新课

  1.交流资料齐读课题,你对风筝有哪些了解?

  2.唤起情感你放地风筝吗?能不能简单说说你放风筝时的感受?

  3.导入新课风筝给大家带来了很多情感体验,是我们童年快乐的玩伴。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描写过有关风筝的文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贾平凹的这篇《风筝》,带着你美好的回忆再来读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读生字词。

  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老师想看看大家生字掌握得怎么样。

  (1)指名领读。

  (2)提醒读音。平舌音:丧、村,后鼻音:精多音字:磨(提醒学生作动词用一般读二声;作名词用,表示一种事物,一般读四声音) 坊(一声时指地名潍坊,或古时的坊本、坊间;二声时多指小手工业者的工作场所)

  (3)只读词语,齐读。

  (4)按老师要求读。(大小声读,男女生读,起立、拍手读,带动作读“奔跑”、“抖动”等) “垂头丧气”什么意思?做一下动作。 “却”单独用表示转折的意思,还可以组哪些词?

  (5)同桌检查读,查缺补漏。

  2.说主要内容。

  同学们生字掌握得不错,请打开书,用你最动听的声音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同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引导:我们是怎么概括写人记事文章的主要内容的?生:谁、做什么/发生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师:课文没有写明最后的结果,留有悬念,我们就说成……的情景。

  指名完整说主要内容:我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

  3.点明写作顺序。

  这篇文章就是按照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顺序写的。

  三、品读感悟,体会心情

  1、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过程中你都体会到了孩子们什么心情?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能体会孩子们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2、师生对话,品读感悟。

  (1)第一自然段:做风筝、放风筝是孩子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师指导写法:第一自然段作为文章的开头部分,是对文章总的概括并引起下文。我们在写作文时第一自然段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写。

  (2)做风筝部分

  ⅰ、“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①“精心”能换个词吗?(用心、专心、认真、一心一意……)

  ②师引导想象:师:孩子们专心致志地做着,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小心翼翼,真希望快一点儿做好啊!做好了,就可以看到——(生想象)生1:美丽的蝴蝶太漂亮了!生2:风筝飞起来了!越飞越高!生3:孩子们望着风筝好高兴啊! …… 师:美丽的蝴蝶在空中飘舞着,它是那样快活,我们仿佛听到了—— 生1:我仿佛听到了蝴蝶在空中唱歌。生2:我仿佛听到蝴蝶在和白云打招呼。生3:我仿佛听到风筝在向孩子们传达它的快乐:“我飞起来了!瞧,我飞得多高呀!我好高兴,谢谢你们!” ……

  ③刚才我们美好的想象就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憧憬)。 “憧憬”就是向往的意思。指名说憧憬的意思。我们通过联系上文“精心做着”加上自己的想象理解了这个词,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这个词?——查字典。希望同学们遇到生词一定要动脑思考。 ④让我们带着美好的向往读读这句话。指导朗读。

  ⅱ、“风筝做好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作‘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与在上面。”

  ① 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也不像了,我们却依然快活?

  ② 师引导:虽然风筝什么也不像,但我们——(依然快活),还可以怎么说?——(仍然快活),像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那样快活,把它叫作“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呢。“依然”就是——(仍然)的意思。刚才我们又用什么方法理解了这个词?——(联系上下文、换词),希望同学们以后多用上这种方法。

  ③ 你能快活地读读这句话吗?指导朗读。

  ⅲ、整体朗读。

  原来做风筝的快乐就在于它充满着憧憬和希望。让我们带着美好的憧憬再来感受做风筝的过程。齐读这一自然段。

  (3)放风筝部分

  ①理解“快活地喊叫,拼命地奔跑”。

  ②孩子们之所以快乐,是因为风筝——(飞起来了)。风筝是怎样被放飞的?指名读,评价。自己练读,边读边画面。师生配合读。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站得再远点儿,把远远拖长),说声——“放”,(这个“放”应怎么说?)那线一紧一松,(读出松紧变化来),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飞得多高呀!你快乐吗?你兴奋吗?再兴奋地读一读),牵线人 ——飞快地跑起来。(跑得再快一点)飞筝——越飞越高,(把第一个“越字”拖长)在空中——翩翩飞舞着,

  ③“翩翩飞舞”是形容什么的?(蝴蝶)在这里指的是什么?(风筝)师引导:风筝虽然什么也不像,但它在孩子们的心中像蝴蝶一样美丽,是孩子们心中的幸福鸟。你觉得此刻飞起来的仅仅是风筝吗?随着风筝一起飞起来的还有什么?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 心也飞起来了!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 快乐 也飞起来了!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 幸福 也飞起来了!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 激动也飞起来了!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 自豪 也飞起来了! …… 飞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快乐也就——越飞越高!飞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幸福也就——越飞越高!

  ④ 我们拼命地奔跑,快活地喊叫,我们会喊叫什么呢?生1:幸福鸟!飞吧!飞到白云上去!生2:幸福鸟!快快飞,把我们的憧憬和希望也带到天上去!生3:幸福鸟!加油!让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你! ……

  ⑤ 这时,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你能在“说”的前面加一个词吗?村里人看见了,地说:“放得这么高!” 生1:村里人看见了,羡慕 地说:“放得这么高!” 生2:村里人看见了,惊奇 地说:“放得这么高!” …… 他们羡慕什么? 生1:羡慕风筝飞得这么高!生2:羡慕孩子们自由自在快乐的生活! ……

  四、拓展积累,总结学法。

  1、这让老师想起了一首诗:《村居》高鼎(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提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齐读。还有很多描写风筝的诗文,请大家课后多搜集、互相交流。

  2、总结学法。做风筝时孩子们精心地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放风筝时孩子们快活地喊叫、拼命地奔跑,我们从这些动作、心理描写中体会到了孩子们的快乐,以后就可以用抓住人物动作、心理活动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心情。在写作文时也可能通过人物的动作、心理活动表达人物的心情。

  教学反思:

  1、夯实基础,着眼训练,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如果你要把阅读课上到精致,绝不能忽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首先在字词教学上,对多音字的处理非常细致,能引导学生区别不同读音的用法;各种形式读词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并且能在读中理解个别词语的意思,并进行扩词训练。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应的情境中,有机地渗透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想象、换词等方式来理解词语。概括主要内容也有明确的方法指导,能针对本文结果留有悬念,引导学生概括成一种情景。同时课文中还渗透对写法的指导,这些都体现了训练的扎实性。

  2、挖掘空白,情景凸现,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语文课堂是生成的课堂,在某种程度上,便是师生依托文本,结合自身体验,不断寻求空白、填充空白、创造空白。抓住了空白,各种情感体验在一起碰撞交流,极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感悟。本课在“孩子们精心地做着”部分引导学生想象做好了可以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不仅丰富了情景同时也巧妙地理解了“憧憬”的意思。“你觉得此刻飞起来的仅仅是风筝吗?随着风筝一起飞起来的还有什么?”“我们拼命地奔跑,快活地喊叫,我们会喊叫什么呢?”“村里人看见了,      地说:‘放得这么高!’”这些空白处引导学生想象都更好地再现了情景,让学生的情感一步步地提升,在朗读想象中不断升华情感。

  空白处的想象能使画面更加生动灵现,朗读的感染更能激起学生内心的澎湃。本课的朗读指导具有层次性,尤其对放风筝部分的师生配合读更有效地凸现情景,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夸张引导,使孩子们的动作、语言,风筝的形态等都能在朗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让孩子们感受到当时放风筝的就是我,内心与文本产生了极大的共鸣。

  教学点评:

  1、本课充分体现学校的研究专题:培养学生主动概括。如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有方法指导,并且对本课特殊的结果作了特殊的处理;概括理解词语的方法:查字典、换词、联系上下文等;概括作者的写作方法:第一段总说,通过人物动作、心理活动体会人物心情。另外,还有概括感受、写作顺序等,对学生的训练比较扎实,整个课堂很充实、饱满,每一个环节都能做到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提升。

  2、本课的构思独具匠心:教学中较多地把学生带入当时的情境中,通过留白补充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画面,进行角色的转换,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挖掘当时的人物情感,并进行语言思维的训练,在一步步激情的引导中,让学生的情感逐步提升。同时,朗读的指导很有层次性、感染性。通过让学生想象,在学生有所悟的基础上再通过导语的渲染、抓重点词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与文本融为一体。

风筝教学设计 篇12

  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

  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

  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一个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同时,在教学的

  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二、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本文意蕴丰富,在“合作探究”的教学环节中,重点让学生多角度探究作者的思

  想感情,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习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

  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体验拓展”的教学环节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选择

  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强调过程性评价的体验,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发展,个性

  得到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5]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风筝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8130821182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