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读《伊索寓言》 钱钟书

读《伊索寓言》 钱钟书

甜生软语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读《伊索寓言》 钱钟书

微信扫码分享

读《伊索寓言》 钱钟书(通用13篇)

读《伊索寓言》 钱钟书 篇1

  比我们年轻的人,大概可以分作两类。第一种是和我们年龄相差得极多的小辈,我们能够容忍这种人,并且会喜欢而给予保护;我们可以对他们卖老,我们的年长只增添了我们的尊严。还有一种是比我们年轻得不多的后生,这种人只会惹我们的厌恨以至于嫉忌,他们已失掉尊敬长者的观念,而我们的年龄又不够引起他们对老弱者的怜悯;我们非但不能卖老,还要赶着他们学少,我们的年长反使我们吃亏。这两种态度是到处看得见的。譬如一个近三十的女人,对于十八九岁女孩子的相貌,还肯说好,对于二十三四岁的少女们,就批判得不留情面了。所以小孩子总能讨大人的喜欢,而大孩子跟小孩子之间就免不了时常冲突。一切人事上的关系,只要涉到年辈②资格先后的,全证明了这个分析的正确。

  从整个历史来看,古代相当于人类的小孩子时期。先前是幼稚的,经过几千百年的长进,慢慢地到了现代。时代愈古,愈在前,它的历史愈短;时代愈在后,它积的阅历愈深,年龄愈多。所以我们反是我们祖父的老辈,上古三代反不如现代的悠久古老。这样,我们的信而好古的态度,便发生了新意义。我们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许只是喜欢小孩子,并非为敬老,也许是卖老。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了古代进步。

  这些感想是偶尔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是的,《伊索寓言》大可看得。它至少给予我们三种安慰。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我们看到这许多蝙蝠、狐狸等的举动言论,大有发迹③后访穷朋友、衣锦还故乡④的感觉。但是穷朋友要我们帮助,小孩子该我们教导,所以我们看了《伊索寓言》,也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

  例如蝙蝠的故事: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碰见兽就充作兽。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向武人卖弄风雅⑤,向文人装作英雄;在上流社会里他是又穷又硬的平民,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是屈尊下顾⑥的文化分子:这当然不是蝙蝠,这只是——人。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一到冬天,蚂蚁出晒米粒;促织饿得半死,向蚂蚁借粮,蚂蚁说:“在夏天唱歌作乐的是你,到现在挨饿,活该!”这故事应该还有下文。据柏拉图《对话篇·菲得洛斯》说,促织进化,变成诗人。照此推论,坐看着诗人穷饿、不肯借钱的人,前身无疑是蚂蚁了。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

  狗和他自己影子的故事:狗衔肉过桥,看见水里的影子,以为是另一只狗也衔着肉,因而放弃了嘴里的肉,跟影子打架,要抢影子衔的肉,结果把嘴里的肉都丢了。这篇寓言的本意是戒贪得,但是我们现在可以应用到旁的方面。据说每个人需要一面镜子,可以常常自照,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不过,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譬如这只衔肉的狗,照镜以后,反害他大叫大闹,空把自己的影子,当作攻击狂吠⑦的对象。可见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

  天文家的故事:天文家仰面看星象,失足掉在井里,大叫“救命”;他的邻居听见了,叹气说:“谁叫他只望着高处,不管地下呢!”只向高处看,不顾脚下的结果,有时是下井,有时是下野⑧或下台。不过,下去以后,决不说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只说有意去做下属的调查和工作。譬如这位天文家就有很好的藉口:坐井观天。真的,我们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

  乌鸦的故事:上帝要拣最美丽的鸟作禽类的王,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果然为上帝挑中,其它鸟类大怒,把它插上的毛羽都扯下来,依然现出乌鸦的本相。这就是说:披着长头发的,未必就真是艺术家;反过来说,秃顶无发的人,当然未必是学者或思想家,寸草也不生的头脑,你想还会产生什么旁的东西?这个寓言也不就此结束,这只乌鸦借来的羽毛全给人家拔去,现了原形,老羞成怒,提议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个干净,到那时候,大家光着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鹅等跟乌鸦有何分别。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

  牛跟蛙的故事:母蛙鼓足了气,问小蛙道:“牛有我这样大么?”小蛙答说:“请你不要涨了,当心肚子爆裂!”这母蛙真是笨坯⑨!她不该跟牛比伟大的,她应该跟牛比娇小。所以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⑩,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因此世界上没有自认为一无可爱的女人,没有自认为百不如人的男子。这样,彼此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无事。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老婆子养只母鸡,每天下一个蛋。老婆子贪心不足,希望它一天下两个蛋,加倍喂她。从此鸡愈吃愈肥,不下蛋了——所以戒之在贪。伊索错了!他该说,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狐狸看见藤上一颗颗已熟的葡萄,用尽方法,弄不到嘴,只好放弃,安慰自己说:“这葡萄也许还是酸的,不吃也罢!”就是吃到了,他还要说:“这葡萄果然是酸的。”假如他是一只不易满足的狐狸,这句话他对自己说,因为现实终“不够理想”。假如他是一只很感满意的狐狸,这句话他对旁人说,因为诉苦经可以免得旁人来分甜头。

  驴子跟狼的故事:驴子见狼,假装腿上受伤,对狼说:“脚上有刺,请你拔去了,免得你吃我时舌头被刺。”狼信以为真,专心寻刺,被驴子踢伤逃去,因此叹气说:“天派我做送命的屠夫的,何苦做治病的医生呢!”这当然幼稚得可笑,他不知到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

  这几个例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卢梭⑾在《爱弥儿》卷二里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举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一则为例,说小孩子看了,不会跟被骗的乌鸦同情,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要是真这样,不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吗?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12),也象在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缘故是,卢梭是原始主义者,主张复古,而我呢,是相信进步的人——虽然并不象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道:“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①      选自《写在人生边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本书最早由开明书店1941年12月出版。

  ②     〔年辈〕年龄和辈分。

  ③     〔发迹〕指人变得有钱有势。

  ④      〔衣锦还故乡〕古时指做官以后,穿起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向亲友夸耀。成语为“衣锦还乡”,也说“衣锦荣归”。

  ⑤     〔风雅〕指诗文方面的事。

  ⑥      〔屈尊下顾〕降低了身份来观察民情。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⑦     〔狂吠(fèi)〕狗狂叫。

  ⑧     〔下野〕执政的人被迫下台。

  ⑨     〔笨坯(pī)〕(方言)蠢货。坯,半成品,还不成器。

  ⑩      〔经济〕这里指用较少的人力、物力、时间获得较大的成果。

  练习:

  3.“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这个遮羞的方法”就人类社会而言,指的是什么方法?

  二 研读课文最后一段文字,自己提出疑难问题,并思索解决。完成后与周围同学交流一下,看别人在质疑解难上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三 本文写得相当含蓄甚至隐晦,要准确把握中心意思,就要用心探究。说说对本文中心意思的理解。

读《伊索寓言》 钱钟书 篇2

  教学目标:

  1.理清文中作者的阅读感受,认真探讨文章的中心意思。

  2、理解文章中难句,体会这些句子中隐含的意思。

  3、抓住文中词语,体会作者语言风趣的特点。

  4、了解本文把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的写法,练习写读后感。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讨中心,理解语句。难点:体会难句的隐含意思教学方法:发现式阅读训练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问:从小学到现在,学过哪些寓言?(学生回答)

  问:什么是寓言?(学生回答)

  明确:一种带有劝喻性或讽刺性的小故事,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无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在阶级社会,它是人民群众在没有言论自由的情况下,揭露统治阶级的一种曲折、隐晦的斗争手段,故又被称为“奴隶的语言”。问:有谁知道《伊索寓言》?(学生回答)

  明确:《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被释放奴隶伊索所编,搜集有古希腊民间讽喻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三百五十余篇。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总结,寓言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和被压迫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伊索寓言》毕竟是公元前6世纪的奴隶所作,寓言的内涵带有其阶级局限性和当时的社会特点。那么,当时间转入到21世纪,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和审视这些寓言的内涵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入钱钟书先生写的《读〈伊索寓言〉》。

  二、介绍作者

  1、学生自读课后有关资料,划出相关信息。

  2、检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          ,号         ,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他的学术著作      是中国最早的丰富而详赡的中西比较诗论。另一部学术著作       ,对《诗经》、《易经》、《老子》、《左传》、《史记》、《楚辞》、《太平广记》等,不仅作了许多新的考释,而且做了许多有创见的赓扬,并将中西文化和文学做了许多有意义的比较和研究。同时还著有散文集            ,短篇小说             ,长篇小说           。特别是他的长篇小说               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作品已被译成多种外文。

  三、课文研读

  (1)、学生揣读课文,鼓励发现问题,质疑讨论。

  (2)、讲了几个寓言故事?这几个寓言的原意是什么?钱钟书又赋予了什么新的内涵?

  广泛讨论,结合现实深入探究,逐步明确:

  1、《蝙蝠的故事》的原意是什么?明确:讽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趋炎附势,毫无原则可言。人“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讽刺什么?明确:讽刺故意标新立异、以求虚名的人,他们自吹自擂,总吹嘘自己与众不同,比别人高明。他们以己之长,贬人之短,(这“长”也未必是真有所长)从不虚心学习别人,总以为自己有骄傲的资本,在不同场合使出不同的骄傲资本,自高自大,傲视别人。

  2、《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的原意是什么?明确:原意是讽刺只图安逸,只想不劳而获的人。作者的议论意在批判什么?明确:作者议论“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等”。作者指出,大作家死后成为别人赚钱的资本。写这些回忆或研究文章的作者们往往在作家生前与作家并无深交,甚至关系不睦。这些人在作家死后写些不负责任的文字,是以“介绍”为名,行“养活”自己之实。

  3、《狗和自己影子的故事》的原意是什么?明确:讽刺贪得和多疑。“可见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这个说法揭示了某种人怎样的劣根性?明确:有些人没有自知之明,他们从来不能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他们拒绝批评,老虎屁股摸不得,谁如果批评了他,他会大嚷大闹,反咬别人一口。作者用这则寓言斥责无自知之明,掩饰缺点和错误的劣性。

  4、《天文学家的故事》原意是什么?明确:讽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心想往上爬却必然摔跤的人。“真的,我们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这里“眼睛向上”是什么意思?

  明确:主要是讽刺一些下台或下野人物,不甘心失败,仍在美化自己。他们羡慕权势,还是一心向上爬。他们企图东山再起,恢复已失去的天堂。

  5、《乌鸦的故事》原意是什么?明确:“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原意是讽刺伪装者,它惹起众怒,下场可悲。“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讽刺什么?

  明确:讽刺一种故意否定大家,借以抬高自己的人,他们的手法是把水搅浑,造成人人都有缺点和错误的局面,大家谁都有缺陷,谁都不行,彼此彼此,这种人从中得到了满足。“这个遮羞的方法”是指借攻击和低毁别人来掩饰自己的无能和丑陋。自己得不到的好处,千方百计让人家也得不到,谁比自己好就打击谁。

  6、《牛和蛙的故事》中“牛有我这样大么?”原意是什么?明确:原意是讽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讽刺什么?明确:讽刺一种人不承认自己有缺陷,硬把自己的缺点说成是优点,聊以自慰,不思进取。他们把坏反说成是好,便无是非可言了。“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无事”是什么意思?明确:是反语。这些人不肯自责,把自己摆在常有理的位置,不肯相让,这类人遇到一起,不肯相让,争执和冲突就会不可避免,当然不会相安无事。

  7、《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原意是什么?明确:原意是讽刺贪婪,讽刺急于求成。“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讽刺什么?明确:讽刺有钱人吝啬,一毛不拔,不肯施舍,不肯帮助别人。作者指出,人越富就越贪婪,不要指望阔人能善心来周济穷人。

  8、《狐狸与葡萄》中“这葡萄也许还是酸的”,故事原意是讽刺什么?

  明确:原意是讽刺狐狸得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以此自我安慰。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看到别人取得了成绩,心存嫉妒,便说那成就并没什么了不起。作者说,“诉苦经可以免得别人来分甜头”。有何用意?明确:用意有二:(1)有一种人得到了非分之果,他把这甜头独吞之后,用诉苦来骗人,以保护既得利益。他担心别人来分享甜头,偏把获取说成失落和苦难,仿佛自己一百个不合算,现实生活中这类人所在多有。(2)前提可以假设诉苦者的甜头是应得的,为了避免别人嫉妒,不让别人分走成果,只好诉苦,这诉苦出于无奈,而且言不由衷。这里主要是为了讽刺嫉妒者。

  9、《驴子跟狼的故事》原意是什么?明确:原意是赞扬驴的机智,讽刺恶狼的愚蠢可笑。 作者为什么说“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明确:指出有些医生是凶手伪装的,居心叵测。伪善者常是杀戮生灵的屠夫。作者本意是揭露那些披着羊皮的狼,这些伪善者打着治病救人的幌子,行害人杀人之实,他们是统治者的帮凶,但面目早经伪装,一时难以识破,因而人们不可过于天真。

  (3)在研读九个故事的基础上,结合“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会处处碰壁上当”,请你谈谈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

  明确:这句话就是说,现代社会的人事、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并不像寓言中所讲的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情形要复杂得多,是非颠倒,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情形是常有的。也就是说,生活在现代社会,要避免碰壁上当,头脑就不能那么简单幼稚。人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才有清醒的认识,才能采取适当的对策。

  (4)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明确: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经验,以此入题,容易理解我们思慕古代,有如大人喜欢小孩子一样。说两类人,目的是说大人与小孩子的关系,第二种人只是一个比较,有比较,就清楚大人对小孩子的喜欢含有卖老(居高临下,摆老资格)的成分。作者对下面九个寓言故事的纠正,在第一部分中立下了基调。

  (5)“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这句话怎么理解?明确:这句话是反语,用于讽刺。现代和古代相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当然大大进步了。但根据人类进化历程,过去的人们思想比较简单、纯朴、幼稚;而现在社会的阴暗面也远比古代丑恶复杂。在这方面,所谓“进步”,只是越来越狡猾,把狡猾也看作进步,以至“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显然是自以为是,缺乏自知之明。

  (6)“它至少给我们三重安慰”应如何理解?

  明确:“三重安慰”都是讽刺。

  (1)“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实质上就是对于狡猾的智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2)“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实质上是远比古代的人狡猾。(3)我们“进化”了,把人类的早期看做“穷朋友”、“小孩子”,这“进化”,实质上是越来越狡猾。

  四:课文小结

  导入(1-2)——从两类人、两种关系入手读后感

  主体(3-12)——借《伊索寓言》里九个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一一纠正浅薄的见解,表达作者独到之见

  总结(13)——全文总结

  五:课后作业

  (1)积累下列词语:

  怜悯、信而好古、思慕、衰朽、历程、发迹、衣锦还乡、下野、狂吠、卖弄风雅、屈尊下顾、坐井观天、恼羞成怒

  (2)课外阅读小说《围城》

读《伊索寓言》 钱钟书 篇3

  教学目标 :

  教学难点 /重点: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关于作者请同学们参看课后的插说内容(P44)(教师也不适当补充)

  四、学生朗读1、2自然段,质疑解难。

  五、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质疑解难。(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六、引导学生对九个故事进行研读、解决疑点。

  1.学生读蝙蝠的故事,让学生研读后,说一说寓言的原意是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以下八个故事,研读的步骤同此)。

  明确:原意是讽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附炎趋势,仰人鼻息,毫无原则可言。

  作者议论“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见教师用书)

  明确:原意是讽刺只图安逸,只想不劳而获的人。作者议论“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等。”作者指出了作家与亲朋好友、批评家和学者的关系。请仔细分辨,这里的“蚂蚁”指什么?这里的“促织”指什么?(“蚂蚁”指写回忆怀念的亲朋好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促织”指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

  明确:原意是讽刺贪婪和多疑。

  作者议论“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用”。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作者用这个故事来比喻人照镜子。这句话的含义是指坐得端、行得正的人,用不着旁人来指责;搞歪门邪道的人,就算是指责也无济于事)

  明确:“他只望着高处,不管地下”结果“失足掉在井里”,原意是讽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心想往上爬却必然摔跤的人。

  作者议论“下去之后,决不说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就是下去之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作者对“天文学家的故事”的体会是什么?(那些被迫下台的人最终还是想要上去为所欲为)

  明确:“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原意是讽刺伪装者,它惹起众怒,下场可悲。

  作者的议论:“这只乌鸦借来的羽毛全给人家拔去,现了原形,恼羞成怒,提议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个干净,到那时候,大家光着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鹅等跟乌鸦有何分别。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这句话讽刺的是什么人?(那些明明知道自己不如别人,却偏偏要找出理由为自己边界的人)

  明确:“牛有我这样大吗?”原意是讽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

  作者的议论,“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讽刺那些本不如人,却偏偏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明确:“老婆子贪。已不足,希望她一天下两个蛋”,原意是讽刺贪婪,讽刺急于求成。

  作者议论,“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是什么意思?(有钱人往往吝啬,一毛不拔,不肯帮助别人)

  明确:原意是讽刺狐狸得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以此自我安慰。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看到别人取得了成绩,心存嫉妒,便说那成就并没什么了不起。

  作者议论,“诉苦经可以免得别人来分甜头”。用意是什么?(见教师用书)

  明确:“狼信以为真,专心寻刺,被驴踢伤逃去”,原意是赞扬驴的机智,讽刺恶狠的愚蠢可笑。

  作者的议论,“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作者为什么这样说?(教师用书)

  六、课文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1、作者真的认为“《伊索寓言》是不宜作现代儿童读物的”吗?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题四,示例。

  要证明自己的观点,就要讲根据,讲理由。讲理由好像很难,其实并不难,其中包括运用我们熟悉的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的复句或一群句子。仿照下面的句子,表明自己的观点,讲明自己的理由。

  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示例:我认为寓言可以让孩子们读。因为寓言通过短小的故事把人类的智慧和善良教给孩子们,教得具体生动、亲切感人。孩子们读了寓言,会认识到人世间的喜悦与悲伤、成功与失败都像寓言中讲述的那样,蕴含着有益的哲理。他们长大了就会时时处处关心别人、关心集体,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读《伊索寓言》 钱钟书 篇4

  教学目标 :

  1、整体把握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

  2、研读作者关于九个故事的议论,解决疑点,读懂这篇含蓄甚至隐晦的文章。

  3、在研读过程中理清思路,揣摩语言,概括要点,筛选信息,把握文意。这样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质疑解难,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

  4、理解难句含义。

  教学难点 /重点:

  1、第一部分(前两个自然段)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2、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小时候最爱读的寓言故事有哪些?(同学七嘴八舌)这些寓言对你有什么启发或你产生哪些联想?(各抒己见)在我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中,有一位出色的作家,他就是我们熟悉的钱钟书,他读了《伊索寓言》,借里面的九个寓言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化陈腐为神奇,开生面而破余地。今天我们就来研读这篇文章。

  二、解题、简介作者

  关于作者请同学们参看课后的插说内容(P44)(教师也不适当补充)

  三、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总体结构、研讨。

  四、学生朗读1、2自然段,质疑解难。

  课文开始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教师用书)

  五、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质疑解难。(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它至少给予我们三重安慰”应如何理解?

  2、“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是不是反语?

  六、引导学生对九个故事进行研读、解决疑点。

  1.学生读蝙蝠的故事,让学生研读后,说一说寓言的原意是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以下八个故事,研读的步骤同此)。

  明确:原意是讽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附炎趋势,仰人鼻息,毫无原则可言。

  作者议论“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见教师用书)

  2.学生读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原意是讽刺只图安逸,只想不劳而获的人。作者议论“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等。”作者指出了作家与亲朋好友、批评家和学者的关系。请仔细分辨,这里的“蚂蚁”指什么?这里的“促织”指什么?(“蚂蚁”指写回忆怀念的亲朋好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促织”指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

  3.学生读狗和自己的影子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原意是讽刺贪婪和多疑。

  作者议论“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用”。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作者用这个故事来比喻人照镜子。这句话的含义是指坐得端、行得正的人,用不着旁人来指责;搞歪门邪道的人,就算是指责也无济于事)

  4.学生读天文学家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他只望着高处,不管地下”结果“失足掉在井里”,原意是讽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心想往上爬却必然摔跤的人。

  作者议论“下去之后,决不说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就是下去之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作者对“天文学家的故事”的体会是什么?(那些被迫下台的人最终还是想要上去为所欲为)

  5.学生读乌鸦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原意是讽刺伪装者,它惹起众怒,下场可悲。

  作者的议论:“这只乌鸦借来的羽毛全给人家拔去,现了原形,恼羞成怒,提议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个干净,到那时候,大家光着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鹅等跟乌鸦有何分别。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这句话讽刺的是什么人?(那些明明知道自己不如别人,却偏偏要找出理由为自己边界的人)

  6.学生读牛跟蛙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牛有我这样大吗?”原意是讽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

  作者的议论,“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讽刺那些本不如人,却偏偏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无事”是反语吗?

  7.学生读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老婆子贪。已不足,希望她一天下两个蛋”,原意是讽刺贪婪,讽刺急于求成。

  作者议论,“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是什么意思?(有钱人往往吝啬,一毛不拔,不肯帮助别人)

  8.学生读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原意是讽刺狐狸得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以此自我安慰。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看到别人取得了成绩,心存嫉妒,便说那成就并没什么了不起。

  作者议论,“诉苦经可以免得别人来分甜头”。用意是什么?(见教师用书)

  9.学生读驴子跟狼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狼信以为真,专心寻刺,被驴踢伤逃去”,原意是赞扬驴的机智,讽刺恶狠的愚蠢可笑。

  作者的议论,“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作者为什么这样说?(教师用书)

  六、课文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1、作者真的认为“《伊索寓言》是不宜作现代儿童读物的”吗?

  2、“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作者的观点恰恰相反,作者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这与卢梭的看法针锋相对,你是如何理解的?

  3、作者说:“我是相信进步的人。”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4、为什么在“我是相信进步的人”之后又连带一句“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七、在研读九个故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把握中心思想。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题四,示例。

  要证明自己的观点,就要讲根据,讲理由。讲理由好像很难,其实并不难,其中包括运用我们熟悉的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的复句或一群句子。仿照下面的句子,表明自己的观点,讲明自己的理由。

  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示例:我认为寓言可以让孩子们读。因为寓言通过短小的故事把人类的智慧和善良教给孩子们,教得具体生动、亲切感人。孩子们读了寓言,会认识到人世间的喜悦与悲伤、成功与失败都像寓言中讲述的那样,蕴含着有益的哲理。他们长大了就会时时处处关心别人、关心集体,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读《伊索寓言》 钱钟书 篇5

  一、设计理念

  “教材只是个例子”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并学会用“抓住寓意与故事之间联系”的方法学习伊索寓言,并且迁移运用这种方法,为《蚂蚁和屎壳郎》编写寓意,实现“为迁移而教”的目的,让学生初步掌握学寓言的方法,从而打开学寓言的一扇大门。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初步掌握“抓住寓意与故事之间联系”的方法学好三则寓言的寓意。

  2、通过故事与寓意之间的比较回读、仔细品味,体味寓言中蕴含的寓意,尝试为《蚂蚁和屎壳郎》这则伊索寓言编写寓意。

  三、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梳理归纳

  1、屏幕阅读《伊索寓言》相关背景资料,汇报交流:得到了哪些信息?及时总结。

  2、引入课题。

  3、自由朗读,整体感体课文,要求:读准、读通三则寓言故事。

  4、汇报读书后的感受,随机归纳梳理。

  预计学生会汇报(1)故事内容简说;(2)对角色的评价;(3)对寓意的个性理解。

  过渡语:读了这测寓言,大家已经基本了解了故事内容,但这还不够,学寓言,不仅要读懂内容,还要理解寓意。

  (二)找准寓意,初步理解

  1、快速默读寓言故事,把寓言中表明寓意的相关语句划出来。

  2、交流汇总投影出示三句寓意:都在文末,点睛之笔(精练、概括)。

  3、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寓意、提提问题。(提醒:抓关键词)

  过渡:这些语句都表达了几则寓言的寓意,请同学们把这几句话放回文中,用心默读思考:寓意是怎么从故事中得出来的?试着找找故事与寓意的联系。

  (三)抓住联系,深入体悟

  1、默读第一则《狐狸和葡萄》,自主找故事与寓意之间的联系。

  2、指名读故事,齐读寓意,反馈交流。

  3、教师随机小结点拨。

  4、小结方法: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寓意是怎样与故事联系起来的?

  5、齐读寓意,强化感知。

  6、自主尝试,运用方法学《牧童与狼》、《蝉和狐狸》。

  7、反馈交流,随机点拔,发现、梳理后两则寓言的故事和寓意的有机联系。

  8、再次小结方法,读寓意。(寓意是紧密联系故事,从故事中精心提炼出来的,与故事密不可分、水乳交融)

  9.教师出示从另一个角度提炼的《蝉和狐狸》的寓意:“一个居心不良的人,不管用多少花言巧语来掩饰自己的阴谋,总有一天会被人识破的。”

  请学生运用方法评议。

  过渡:《伊索寓言》就是通过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故事得出道理的,在语言的最后用依据精练的话点名寓意。这是伊索寓言的特点。

  (四)迁移方法,尝试概括寓意

  1、为从《蚂蚁与屎壳郎》写寓意。

  2、交流、评比优化

  3、教师出示下水文,师生评议。

  (五)作业

  运用抓联系的方法,拓展读《伊索寓言》

  敢于挑战,尝试个性化理解寓言故事

  (此课参加宁波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观摩比赛,获一等奖。)

  附件:

  蚂蚁与屎壳郎

  夏天,别的动物都悠闲地生活,只有蚂蚁在田里跑来跑去,搜集小麦和大麦,给自己贮存冬季吃的食物。屎壳郎惊奇地问他为何这般勤劳。蚂蚁当时什么也没说。

  冬天来了,大雨冲掉了牛粪,饥饿的屎壳郎,走到蚂蚁那里乞讨食物,蚂蚁对他说:“喂,伙计,如果当时在我劳动时,你不是批评我,而是也去做工,现在就不会忍饥挨饿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这个故事说明,凡事要事先做好打算,做到有备无患。

  b 这个故事说明,目光短浅,只贪图眼前享受,没有长远打算的人,早晚要吃亏的。

读《伊索寓言》 钱钟书 篇6

  [教学目的]

  1、 在反复研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主旨。

  2、 培养学生自主发现、研究、探讨问题的能力。

  3、 认真揣摩、理解重点段落、语句,理解其深层含义。

  4、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探讨中心意思。

  2、 理解难句含义。

  [教学设想]

  1、 方法构想:

  ★ 做好预习,引导学生课外读《伊索寓言》,激起学习本课的兴趣。

  ★ 鼓励发散思维,采用研讨式,通过集体讨论理解文章的句子和主旨。

  ★ 学习时,可先整体把握,再抓住重点内容评析学习。

  2、 课时安排:二课时。

  ★ 第一课时,整体把握,了解文章基本内容及结构框架,探讨作者对九则寓言的评语。

  ★ 第二课时,重点段落语句的探讨分析,深刻理解文章主旨,完成相关练习。

  第一课时

  一、 情景导入:

  你读过《伊索寓言》吗?从谈看法入手。

  人常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是怎么理解那些寓言的?钱钟书先生也读过《伊索寓言》,他写了 一篇见解深刻的读后感。大家想读一读吗?

  二、 读前提示:

  1、 关于作者钱钟书:阅读圈划“附录”材料。

  2、 关于寓言及《伊索寓言》:

  [小黑板]提示:(1)寓言是一种带有劝谕性的小故事。(2)《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伊索编,共有寓言故事350余篇。

  [提供] 《伊索寓言》样本。

  三、 速读课文,整体把握:

  1、 提示:文章比较艰涩难懂,但全文思路清晰,请在预习的基础上,把握文章框架。

  2、 点拨并明确:文章有两大块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四、 研讨作者对九则寓言的“评语”:

  1、 学习步骤说明:阅读---思考---讨论---明确

  2、 研讨问题设计:

  ⅰ 哪些寓言讽刺了社会上某类人的劣根性?具体   说明讽刺了什么。

  [明确:1、2、3、4、9   结合社会现实说明。

  ⅱ 哪些寓言揭露了社会上的一些现象?

  [明确:5、6、7、8   联系社会现象讨论说明。

  ⅲ 作者对每则寓言的看法和态度是不一样的,哪些是从寓言引申的,哪些是直接反对的?

  [明确:  引申 ---2、3、4、5、8

  反对 ---1、6、7、9

  3、 小结:

  作家很善于透过表面挖掘出事物的新意来,常常 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这便是发散思维。文章所揭示的社会人事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五、 当堂训练:

  a级:①练习一  1、2、3、4、5、6

  ②哪些“看法”对你印象最深?说说理由。

  b级:练习一  1、2、3、4   

  分组讨论,采用抢答式。

  六、 课下作业:

  1、 将第一题整理到课本上。

  2、 完成练习四。 

  第二课时

  一、 自然引入:略

  二、   重点段落阅读,分析疑难语句:

  (一)、重点阅读文章第一、二、三段:

  1、 学生阅读。

  2、 分析讨论:

  ① 作者将“比我们年轻的人”,分为哪两类?你是怎么认为的?

  ② 第二段打了一个什么比喻?作者有何“感想”?

  ③ 你怎么理解读《伊索寓言》后的那“三重安慰”?作者想“纠正”什么?

  3、 思考点拨:

  人类历史:  古代           现代

  比

  喻    

  人的一生 : 小孩子          老头子 

  [幼稚] [昔)  [成熟](今)

  4、理解明确。

  三、 重点阅读文章最后一段:

  1、 学生研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2、 思考以下问题(由学生提出):

  a、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这是解读本文的钥匙),并认真分析。

  [明确]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会碰壁上当。

  b、钱钟书和卢梭二人都认为儿童不宜读《伊索寓言》,但观点是不    同的,不同在哪里?

  钱:认为愈简单,长大了易碰壁。

  卢:把纯朴的小孩教复杂了。

  c、“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一句如何理解?

  d、结尾关于“苍蝇”句,怎样理解?

  3、 思考讨论:允许有不同见解。

  四、 本课小结:

  结合以上所学,讨论并概括本文主旨。

  [文章见解独特、深刻,表达含蓄、风趣;文章通过对伊索寓言的评说,说明现在有些人狡猾得很,恶劣得很,我们头脑要复杂一些,防止上当受骗。

  五、 当堂训练:

  练习题二、三。(见课本)

  六、 课下作业:

  1、 课外阅读几则寓言,从不同角度理解,看有什么新的收获。

  2、 读钱钟书先生的《围城》。

  上一篇:读《伊索寓言》教案1

  下一篇:读《伊索寓言》教案3

读《伊索寓言》 钱钟书 篇7

  一、教学目标 

  (一)研读本文,了解和体会作者散文的写作特色。本文“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玉想琼思,妙喻珠联,警句泉涌,谐谁天生,涉笔成趣。”“是一棵人生道旁,历尽春秋,枝繁叶茂的智慧树,钟灵毓秀,满树的玄想之花,心灵之果,任人随意观赏。”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能提出疑难问题,并尽量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多问几个“为什么”,经过质疑解难,深入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

  (二)研读作者关于九个故事的议论,解决疑点,读懂这篇含蓄甚至隐晦的文章。在研读过程中理清思路,揣摩语言,概括要点,筛选信息,把握文意。这样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质疑解难,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

  (三)积累下列词语。

  厌恨    怜悯  阅历  信而好古  思慕   衰朽   历程  发迹  衣锦还故乡   高超出世  卖  弄风雅   上流社会  屈尊下顾  狂吠  星象  失足下野   坐并观天  恼羞成怒  娇小   各得  其所   相安无事

  二、难点、重点分析

  (-)第一部分(前两个自然段)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分析:

  (1)为了纠正(伊索寓言)浅薄的见解,首先要树立一个观点,把人类历史比作人的一生,古代是人类的童年时期,现代是成人时期。这就使人明白了《伊索寓言》那样浅薄、幼稚的原因。又由于成人总是喜欢小孩子,这就使人明白了人们喜欢《伊索寓言》的原因,即:我们反比古人复杂了,思慕古代也许只是喜欢其幼稚,也许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成熟。作者洞烛世相,就从第一部分开始。

  (2)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经验,以此入题,容易理解我们思慕古代,有如大人喜欢小孩子一样。说两类人,目的是说大人与小孩子的关系,第二种人只是一个比较,有比较,就清楚大人对小孩子的喜欢含有卖老(居高临下,摆老资格)的成分。作者对下面九个寓言故事的纠正,在第一部分中立下了基调。

  (3)对“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这句话如何理解?

  这句话是反语,用于讽刺。现代与古代相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当然大大进步了,但现代社会的阴暗面也远比古代丑恶复杂。在这方面,所谓“进步”只是越来越狡猾,把狡猾也看作进步,以至“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显然是自以为是,缺乏自知之明,作者的批判精神已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二)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分析:

  (1)作者真的认为“《伊索寓言》是不宜作现代儿童读物的”吗?并非如此。

  卢梭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他认为小孩子不辨是非,有可能学坏。这里卢梭是指出了读寓言可能发生的负面作用。而本文作者认为,“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也就是说,如果社会具备高度的精神文明,孩子们读寓言,会有益于身心发展。

  至于作者提到卢梭说小孩子不同情被骗的乌鸦,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证明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这并非作者同意此说法,而正是借此指出了战害小孩子心灵的社会风气、社会原因。

  (2)“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作者的观点恰恰相反,作者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以上这些话,作者是说对儿童的教育不能只讲真善美,不能把真善美简单化和理想化,以致脱离了社会实际,这样对孩子有害无益。同时,作者呼吁净化社会环境,为下一代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

  (3)“卢梭……主张复古”认为社会应回到原始状态,那是倒退,也是不可能的。作者相信进步,相信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相信真善美终将战胜假恶丑。尽管伴随文明的进步,有些人的心越来越坏,但假恶丑终究是站不住的,而要战胜假恶丑,就要认识假恶丑,世界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

  (4)为什么在“我是相信进步的人”之后又连带一句“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这里作者顺便抨击了自封为英雄、以救世主自居、贪天之功据为己有的狂人。这种人像苍蝇一样可笑,实际上对历史的前进丝毫没有推动作用,却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总体结构、研讨。

  [作者简介]伊索(约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寓言作家。传说原为奴隶,后获得自由。善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的寓言陆续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其中《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等寓意深刻,常被引用。有各种文字译本,对欧洲文学中的寓言创作,影响很大。

  教师明确:本文是一篇读后感。读后感的一般结构为“导入  ——读后之感——总结”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1、2两段,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第二 部分为第3到第12段。借《伊索寓言》里九个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一纠正浅薄的见解,表达作者独到之见,是全文的主体。第三部分为最末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二)学生朗读1、2自然段,质疑解难。

  教师在学生研讨之后明确:这一部分内容可参见“难点、重点分析”之(一)。

  (三)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质疑解难。

  1.“它至少给予我们三重安慰”应如何理解?

  明确:“三重安慰”都是讽刺。(1)“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实质上就是对于狡猾的智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2)“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实质上是远比古代的人狡猾。(3)我们“进化”了,把人类的早期看做“穷朋友”、“小孩子”,这“进化”,实质上是越来越狡猾。   

  2.“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是不是反语。

  明确:不是反语。是将要对以下九个故事,进行独到、深刻的分析,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新的见解。作用是引起下文。

  (四)引导学生对九个故事进行研读、解决疑点。

  1.学生读蝙蝠的故事,让学生研读后,说一说寓言的原意是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以下八个故事,研读的步骤同此)。

  教师明确:原意是讽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附炎趋势,仰人鼻息,毫无原则可言。

  作者议论“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是讽刺故意标新立异、以求虚名的人,他们自吹自擂,总吹嘘自己与众不同,比别人高明。他们以己之长,贬人之短,(这“长”也未必是真有所长)从不虚心学习别人,总以为自己有骄傲的资本,在不同场合使出不同的骄傲资本,自高自大,傲视别人。)

  2.学生读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原意是讽刺只图安逸,只想不劳而获的人。作者议论“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等。”作者指出,大作家死后成为别人赚钱的资本。这些文章的作者们往往在作家生前与作家并无深交,甚至关系不睦。这些人在作家死后写些不负责任的文字,是以“介绍”为名,行“养活”自己之实。五十年代周作人化名周遐寿写了些介绍和回忆鲁迅的文章,当属此类。但应注意的是,一些严肃的、实事求是的评介作家的文章,其作者不应受到指责。

  3.学生读狗和自己的影子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原意是讽刺贪婪和多疑。

  作者议论“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用”。有些人没有自知之明,他们从来不能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他们拒绝批评,老虎屁股摸不得,谁如果批评了他,他会大嚷大闹,反咬别人一口。作者用这则寓言斥责无自知之明,掩饰缺点和错误的劣性。

  4.学生读天文学家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他只望着高处,不管地下”结果“失足掉在井里”,原意是讽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心想往上爬却必然摔跤的人。

  作者议论“下去之后,决不说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就是下去之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主要是讽刺一些下台人物,不承认失败,仍在美化自。他门羡慕权势,梦想自己终究还会再爬上去。他们企图东山再起,恢复已失去的天堂。鲁迅先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中提到的那些塌台的政要权贵,当属此类人物。    5.学生读乌鸦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原意是讽刺伪装者,它惹起众怒,下场可悲。

  作者的议论:“这只乌鸦借来的羽毛全给人家拔去,现了原形,恼羞成怒,提议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个干净,到那时候,大家光着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鹅等跟乌鸦有何分别。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讽刺一种故意否定大家,借以抬高自己的人,他们的手法是把水搅浑,造成人人都有缺点和错误的局面,大家谁都有缺陷,谁都不行,彼此彼此,这种人从中得到了满足。“这个遮羞的方法”是指借攻击和低毁别人来掩饰自己的无能和丑陋。

  另外,这种人还有一个特点:自己得不到的好处,千方百计让人家也得不到,谁比自己好就打击谁。

  6.学生读牛跟蛙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牛有我这样大吗?”原意是讽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

  作者的议论,“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作者讽刺一种人不承认自己有缺陷,硬把自己的缺点说成是优点,聊以自慰,不思进取。他们把坏反说成是好,便无是非可言了。

  “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无事”是反语。这些人不肯自责,把自己摆在常有理的位置,不肯相让,这类人遇到一起,不肯相让,争执和冲突就会不可避免,当然不会相安无事。

  7.学生读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老婆子贪。已不足,希望她一天下两个蛋”,原意是讽刺贪婪,讽刺急于求成。

  作者议论,“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讽刺有钱人吝啬,一毛不拔,不肯施舍,不肯帮助别人。作者指出,人越富就越贪婪,不要指望阔人能善心来周济穷人。

  8.学生读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原意是讽刺狐狸得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以此自我安慰。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看到别人取得了成绩,心存嫉妒,便说那成就并没什么了不起。

  作者议论,“诉苦经可以免得别人来分甜头”。用意有二:(1)有一种人得到了非分之果,他把这甜头独吞之后,用诉苦来骗人,以保护既得利益。他担心别人来分享甜头,偏把获取说成失落和苦难,仿佛自己一百个不合算,现实生活中这类人所在多有。(2)前提可以假设诉苦者的甜头是应得的,为了避免别人嫉妒,不让别人分走成果,只好诉苦,这诉苦出于无奈,而且言不由衷。这里主要是为了讽刺嫉妒者。

  9.学生读驴子跟狼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狼信以为真,专心寻刺,被驴踢伤逃去”,原意是赞扬驴的机智,讽刺恶狠的愚蠢可笑。

  作者的议论,“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指出有些医生是凶手伪装的,居心叵测。伪善者常是杀戮生灵的屠夫。作者本意是揭露那些披着羊皮的狼,这些伪善者打着治病救人的幌子,行害人杀人之实,他们是统治者的帮凶,但面目早经伪装,一时难以识破,因而人们不可过于天真。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作者并非在抨击所有的医生,但用以指一部分误人的庸医,未尝不可。

  (五)课文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1、作者真的认为“《伊索寓言》是不宜作现代儿童读物的”吗?

  2、“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作者的观点恰恰相反,作者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这与卢梭的看法针锋相对,你是如何理解的?

  3、作者说:“我是相信进步的人。”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4、为什么在“我是相信进步的人”之后又连带一句“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六)在研读九个故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把握中心思想。

  教师明确:最后一段有一句话是解读全文的一把钥匙:“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会处处碰壁上当。”

  这就是说,现代社会的人事、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并不像寓言中所讲的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情形要复杂得多,是非颠倒,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情形是常有的。

  这就是说,生活在现代社会,要避免碰壁上当,头脑就不能那么简单幼稚。人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才有清醒的认识,才能采取适当的对策。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通过《伊索寓言》与现代社会中种种卑劣行径的比较,说明现代有些人远比古代寓言所说的狡猾者狡猾得多,因此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这才不致碰壁上当。

  (七)词语解释。

  1.厌恨:厌恶痛恨。

  2.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3.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4.信而好古:语出《论语》,意思是相信并喜好古代的典章文化。

  5.思慕:思念,仰慕。

  6.衰朽:衰落、衰老。

  7.历程:经历的过程。

  8.发迹:指人变得有钱有势。

  9.衣锦还故乡:古时指做官以后,穿起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向亲友夸耀。成语为

  “衣锦还乡”,也说“衣锦荣归”。

  10.高超出世:好极了,好得超过世人的水平。

  11.卖弄风雅:向别人显示、炫耀自己的(其实并不高明的)文学素养。

  12.上流社会:旧时指社会地位高的人们。

  13.屈尊下顾:降低了身份来观察民情。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14.狂吠:狗狂叫。

  15.星象:指天空中星体的明暗、位置等现象。古代迷信的人往往借观察星象来推测人

  事的吉凶。

  16.失足:行走时不小心跌倒。

  17.下野:执政的人被迫下台。

  18.坐井观天:比喻眼光狭小,看到的有限。

  19.恼羞成怒:由于羞愧和恼恨而发怒。

  20.娇小:娇嫩,小巧。

  21.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22.相安无事:相处没有矛盾、冲突和争执。

  (八)练习题示例。

  要证明自己的观点,就要讲根据,讲理由。讲理由好像很难,其实并不难,其中包括运用我们熟悉的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的复句或一群句子。仿照下面的句子,表明自己的观点,讲明自己的理由。

  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示例:我认为寓言可以让孩子们读。因为寓言通过短小的故事把人类的智慧和善良教给孩子们,教得具体生动、亲切感人。孩子们读了寓言,会认识到人世间的喜悦与悲伤、成功与失败都像寓言中讲述的那样,蕴含着有益的哲理。他们长大了就会时时处处关心别人、关心集体,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九)布置作业 :

  1、课后练习题。

  2、同步练习讲义。

读《伊索寓言》 钱钟书 篇8

  教学目的 

  一、在反复研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培养学生发现、研究探讨、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揣摩、理解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的能力。 

  四、提高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训练学生逆向和多角度思维。 

  教学设想 

  本单元以“研究探讨,深入领会”为教学重点。目的是培养、教会学生独立发现和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已知的内容,要训练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并解决好这个疑问。 

  本文的语言相当含蓄、隐晦,钱钟书先生又是以一种全新的理念性的思考来感悟《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所以教师在处理课文的过程中应以深入探讨语言的含义为本,尽量引导、启发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理解问题,可以适当结合一些当年社会上的某些人或发生的某些事来开拓学生的思路。 

  课前应布置好预习,扫除字词障碍,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上,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最好让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和解决问题,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在探讨问题答案的时候,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或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如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或联系课文上下文等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讲述“南辕北辙”的故事,这条成语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答:以此比喻目的和行为完全相反。 

  那么,针对这条成语,我如果从反方向来思考,对这个人的行为给予肯定,可不可以呢? 

  根据这个成语从两个不同角度的理解,大家想想,如果有人说“大胖子往往小心眼”或“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我们应该不应该给予肯定呢?如果单从寓言本身来说,大家理解起来并不存在困难,可一旦有了深刻的含义,就不好理解了,而且本篇文章的语言又含蓄、隐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作品,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充分运用想象、联想能力来解决问题。 

  二    简介作者 

  三    寓言和《伊索寓言》 

  这样一位大文学家,为什么对寓言发生了兴趣呢?寓言究竟是写什么的呢? 

  寓言,一种带有劝谕性或讽刺性的小故事,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无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四、文章内容的理解 

  《伊索寓言》毕竟是公元前6世纪的奴隶所作,寓言的内涵带有某些阶级局限性和当时的社会特点。 

  那么,当时间转入到20世纪,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和审定这些寓言的内涵呢? 

  提问:同学们,人的进化又是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从茹毛饮血到人们现在的煎炒烹炸; 

  从草皮树叶到西服革履;从靠两条腿走路到汽车、火车、飞机;从儿歌“我在马路边,拣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到钢筋混凝士建筑还要加上防盗门。 

  前面标志着人类现代文明的进步,最后一种,标志着人与人之间的防范意识增强了,而这种防范意识来缘于人类的罪恶,也就是说,人类现代文明进步的同时,人类的阴暗面也“进步”了。 

  让同学们自己说出:人类的进步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人变得越来越狡猾了。 

  根据以上讨论的结果,从人类进化的正负面效应出发,我们一同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二段,然后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针对解决不了问题的同学,启发他们从刚才分析的进化一词的含义入手,再加上本段最后:所以我们看了《伊索寓言》,也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运用联想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1)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实质上就是对于狡猾的智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2)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了那些幼稚的见解。实质上就是远比古代狡猾。 

  (3)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进化”实质上是越来越狡猾。 

  同学们看完后,教师要适时引导大家明确,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反对,一类是引申。 

  反对的有,“蝙蝠的故事”、“牛跟蛙的故事”、“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驴子和狼的故事”等。 

  引申的有:“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狗和它自己影子的故事”、“天文学家的故事”、“乌鸦的故事”、“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等。

  上一篇:读《伊索寓言》教案3

  下一篇:贾芸简介

读《伊索寓言》 钱钟书 篇9

  重点:体会寓言寓意,学会创作寓言。

  难点:寓言与童话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2.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注意引导学生留意宙斯和赫拉的身份)

  3.结果令赫耳墨斯满意吗?他值得同情吗?

  4.分析人物性格,点明寓意。

  5.小结写作特点。

  6.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寓言故事,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讲“夜郎自大”“井底之蛙”等有同样寓意的故事,开展交流活动。

  (二)《蚊子和狮子》

  1.蚊子为什么能打败狮子?

  2.蚊子为什么会败给蜘蛛?

  3.点明寓意。

  4.小结写作特点。

  5.请学生说出知道哪些点明同样寓意的故事。(《龟兔赛跑》)

  6.请给课文加上一个不同的结局。

  板书设计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伊索寓言》

  想

  身价(自命不凡,妄自尊大,爱慕虚荣)

  问

  说明了自命不凡,爱慕虚荣的人,结果往往只会适得其反,遭到别人的轻视。

  情节一波三折。

  《蚊子和狮子》————《伊索寓言》

  胜               败

  狮子———蚊子———蜘蛛

  扬长避短    得意忘形

  ———骄兵必败

  ———构思精巧,拟人神似,描写生动。

  教案点评:

  寓言故事本身简单明了,因此不过多地揣摩字句,而要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上多下功夫。

  探究活动

  1.可把《蚊子和狮子》编排成课本剧,或者作为极好的朗诵素材,对学生进行朗诵指导,分角色朗读等,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2.学生搜集伊索寓言的相关资料,以及搜集优秀的寓言故事,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开一个寓言故事交流会。

读《伊索寓言》 钱钟书 篇10

  【教学目的】

  1、体会作者对各种社会上的伪善现象鞭辟入里的批判态度

  2.体会作者字字珠玑的语言与文学技巧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对各种社会上的伪善现象鞭辟入里的批判态度

  2.体会作者字字珠玑的语言与文学技巧

  【教学难点 】

  1、他用妙喻般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理性思考

  【教学方法】

  故事切入法、语言破解法、文体解读法

  【教学课时】

  5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文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一部著名的流传千古的书,它有很高的思想性,又有很高有文学价值,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读<伊索寓言>》选自钱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写在人生边上》出版于1941年,据现代文学研究专家袁良骏先生说 ,这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书: 

  《写在人生边上》很可以看作《围城》的前奏曲,没有它,也许就没有《围城》。为什么叫《写在人生边上》?作者这样解释:“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末,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间”。在书中的《一个偏见》一文中,他又说:“只有人生边上的随笔、热恋时的情书等等,那才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这就是说,第一,这本书写的是作者对“人生”这部大书的理解和体悟,也可以说是对这部大书的丰富和补充;第二,这本书是写在人生边上的“随笔”;第三,这些“随笔”和那些“热恋时的情书”一样,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承认自己所写乃个人的“一偏之见”,并非什么绝对真理,这表现了作者的谦虚。 

  假如仅仅从标题上看,我们一般会把此文当成读后感或者一篇文艺评论。但是作者却用一篇书评的外衣写出了新意。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他用妙喻般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理性思考,这样,我们阅读的份量就加重了。剥掉妙喻的皮张得其精华,这篇文章因为阅读它过难,所以也增加了研习的必要。 

  二、阅读此文,把握重点: 

  1.虽然作者说的是读伊索寓言的一些感想,但是绝不能仅仅当作感想来读,而应该看作是对社会现象进行鞭辟入里的剖析的精深论著。作者说的是纠正伊索寓言故事的偏见,其实作者是借纠偏而阐述他的观点,即对各种社会上的伪善现象的批判态度。 

  2.体会作者字字珠玑的语言与文学技巧。钱先生的散文,跟他的小说与文艺论著一样,有着很高的文学艺术水平,只是我们可能还没有深入其中的堂奥罢了,学习钱先生的文章,自然也可起到一定的开阔眼界和提高文学修养的作用。 

  二、自读程序 

  要轻易读懂和读透这篇文章,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我们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可资参考: 

  1、故事切入法

  2、语言破解法 

  3、文体解读法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

  (一)故事切入法 

  《伊索寓言》的故事家喻户晓,然而本文之作却能想他人之所不想,写他人之所不能及,别出心裁,写出了一番新意。只要将《伊索寓言》原本的故事与此文所引,两相比较,自然就能读出钱文之高妙来了: 

  提示:《伊索寓言》故事原义

  1. 蝙蝠的故事原题目作《蝙蝠和黄鼠狼》,讲的道理是“我们遇事也不要一成不变,随机应变往往可以躲过大风险(P81)”。 

  2.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原题作《蚂蚁和蝉》,讲的是“凡事都要预先有准备,才能防患于未然。(P53)”的道理。 

  3. 狗和他自己影子的故事,原题作《衔肉的狗》,讲的是“这故事适用于贪心的人(P61)”的道理。 

  4. 天文家的故事原题作《天文学家》,讲的是“这故事适用于这样一种人:他们连人们认为是普通的事情都办不到,却拼命夸夸其谈(P19)”。 

  5. 乌鸦的故事原题作《穴乌和鸟类》,讲的是“借债的人拿着别人的钱,似乎很体面,可是一旦还了债,就原形毕露了(P47,周本P69原题《燕乌与鸟类》)”。 

  6.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原题作《寡妇和母鸡》,讲的是“不少人由于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结果连现有的也丢掉了(P27)” 

  7.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原题作《狐狸和葡萄》,讲的是“有些人,能力小,办不成事,就推托时机未成熟。(P8)” 

  8. 驴子跟狼的故事原题作《驴和狼》,讲的是“有些人去做不该做的事情,自然要倒霉。(P88)” 

  查找:本文作者对每个故事的新义理解(课上完成)

  二、小结课文

  通过以上几个故事,我们发现钱先生的创见果然不同凡响:一是钱先生对故事思想内核把握得十分精深。文章写了九个故事,除其第六个牛蛙的故事从以上两个版本中不能查证,不知钱先生先前所引的是什么版本外,从其余的8个故事中,可以看到,钱先生在原来故事的基础上,运用了丰富而独到的联想,把平凡的思想写出了新意。二是钱先生语言驾驭能力高超。平淡的故事在他的笔下一下变得更加生动可爱起来;更为重要的是,他仅用了少量的文字就把故事的大意概括出来了,其中的主旨一点没有减少。没有这两种能力,是写不好这篇文章的。 

  第三课时 

  一、研读课文

  (二)语言破解法 

  要理解钱先生的文章,我们不能不从他的语言着手。如钱先生的语言干净利落,不加修饰。但并等于大白话,而是言简而意赅,言近而旨远。他特别善于将典雅与高深融贯于平实之中: 

  钱氏的散集《写在人生边上》则被称为“学者散文”,其文字特色和《围城》诸小说相似,而机锋更为过之。小说没有写景、叙事的成份,作者因此不能意气风发地从头到尾议论。散文则不然,《写》里每篇都是钱氏的“脱口秀”(talk show),从锦心到绣口,把人的愚昧丑陋讽刺得美哉妙哉!“医生虽然治病,同时也希望人害病:配了苦药水,好讨辣价钱。”印象派文学批评对作品的议论,往往离题,只见天花乱坠。“至于‘印象派’呢,我们当然还记得四个瞎子摸白象的故事,改为‘摸象派’”。英国的王尔德如果尚在,且懂得中文,一定大为叹服,而且掷笔不再写印象派评论了。(《羊城晚报》1998/12/24) 

  下面我们以文章的第三段为例,体会其语言的妙处: 

  原文解说 

  1、如何理解课文第三段首句“这些感想是偶尔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 

  这里的意思是先读书后有了感想。但《伊索寓言》读的人不少,何以钱先生如此?显然没有他成熟的思想不足以成文,这样我们所知道的感想,原来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换句话说,钱先生早就有了写作的打算,只是借伊索的故事写将出来罢了。 

  是的,《伊索寓言》大可看得。 大可看得,就是值得一看。伊索寓言是一部流传千古的书,怎么会不值得一看呢?原来作者想说的是在下面。 

  2、《伊索寓言》它至少给予我们三种安慰。 什么叫读文章的安慰?

  原来它是一句意味深长的反讽语。本来读文章的目的就是有收获,但读伊索寓言不仅是有收获,重要的是,它可以满足我们的虚荣心。同时可以借此将想要说的内容暗示出来。下文就此展开了叙述。 

  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 因为是古代的书就能说增进现代文明吗?显然不能,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是说,现代人往往自高自大,瞧不起古代的文明。而事实是,古代文明被我们现代文明所玷污了。 

  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 换一个角度说。也为下文作准备。暗示人有瞧不起人的丑恶的一方面。 

  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我们看到这许多蝙蝠、狐狸等的举动言论,大有发迹后访穷朋友、衣锦还故乡的感觉。 可以说这里是第三次强调现代人的自尊与自信,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而在此处的讽刺却更加明显了。

  但是穷朋友要我们帮助,小孩子该我们教导,所以我们看了《伊索寓言》,也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 通过以上的对比,把需要比较的两个方面强调得更加突出。同时将作者真正想说的话作了一个提示。其实并非是《伊索寓言》有什么内容可以纠正,而是作者有话要说。 

  二、作业 布置:怎么理解《伊索寓言》给予我们三种安慰?

  第四课时 

  一、研读课文

  (三)文体解读法 

  就此文的体例而言,它宜作一篇文学评论或一篇读后感。但是钱先生打破了常规的写法,把读后感或文学评论与社会批评并文艺创作诸种文体结合起来了。 

  先从评论的角度说,此文可以评价《伊索寓言》这部书有些什么内容,写得怎么样,我们有些什么收获,我们怎样去读它,等等。这个角度要求作者站在一个较宏观的位置进行整体的评述,对作者的驾驭能力要求较高。但这种文章又易于流于空洞。而此文打破了评论的界限,用的是一种自说自话般的语言,用的是一种自由抒发的语式。 

  再从读后感的角度说,它可以是写这部书的一点一滴的感想,也可以是写这部书的一点认识等等。此文就小事而论小事,选材的角度不大。而此文在写感想的同时加入了更多主观认知的因素,因此又不完全是读后感。 

  从创作的角度说,创作有着较多的自由度,形式上大多不受限制。而其主题表现也更加灵活,有的只是自由发挥的潇洒。但是,此文在感性的抒发中,却包含着相当多的理性思考。自然,这篇文章是很难用一种标准去衡量的。 

  二、自读点拨 

  (一)文章的开头三段内容如何理解? 

  文章的前三段文字初看与主旨无关,实质是文章的灵魂所在。它通过正反不同的类比把人的丑陋思想充分开拓出来了。 

  第一段谈的是应当如何客观对待现实和历史的问题。虽然作者举的是人事的例子,但他实际上指出了人们过于自尊,不肯承认他人的劣根性。作者在这里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因而,更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第二段,作者写的是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对待历史的态度。历史是有着丰富的内涵的,很值得我们去吸取和借鉴。但是由于人类的唯我独尊,不肯承认他人的长处,因此常常小看历史,并歪曲历史的本来面目,忽视历史的价值。 

  第三段,总体上写的是作者由《伊索寓言》引起的感想。值得注意是作者在此段中隐含了丰富的思想感情:一是作者对这部书还是十分肯定的(“大可看得”)。二是,这部书也未免太纯朴了,不足以反映我们今天的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现代文明”其实是一个反语,指的是现代人的奸猾与做作。“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暗示的是我们的见解与经历比起古人来更丰富得多。“发迹后访穷朋友、衣锦还故乡的感觉”说的是人类的盲目自尊与自爱。而正是因为这样的思想感情,导致了人类的许多丑陋现象。 

  (二)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与价值? 

  这篇文章的主旨可以定为,作者借评价《伊索寓言》,对各种伪善的社会现代进行揭露和批判。例如蝙蝠的故事写的是对那些伪善者的揭露。蚂蚁和促织的故事可能至少有四层意思:一层写促织不知为自己作长远打算;二层写的是蚂蚁落井下石。三层用逆向联系法,写的是对那些“坐看着诗人穷饿、不肯借钱的人”的诅咒。第四层意思,写的是对某些学无所长,只知拾人牙秽的腐儒的讽刺。类似道理我们很容易从中体会出来。 

  对于《写在人生边上》的价值所在,袁良骏先生作过这样的评价: 

  (《写在人生边上》)十篇散文……每篇有每篇的精采之处,难怪人们至今对它们好评如潮。首先,作者写的虽然是散文,用的却是小说家之笔,是小说和散文的结合。《边上》不仅是小说与散文的结合,也是知识与想象的结合。钱氏知识渊博,其散文在中、西典故的运用方面都有过人之处,尤其西典运用之娴熟、恰切更为出色。中典的运用频率虽低于西典,但熟练、准确程度却同样可以媲美。《边上》的第三个特点是有不少独特的人生感悟,这些感悟也许显得怪诞甚至荒谬,但细细品味便觉出它们的妙处了。 

  钱氏的深刻、哲理中,蕴涵着大量尖锐、辛辣的讽刺。这种讽刺,往往给人以尖刻、阴冷之感,这就构成了钱氏散文的又一特点。作者对社会、人生的观察,对人情的剖析,可以让人不寒而栗。钱钟书不象有些作家那样对人间充满激情,笔下春温和煦,他对人生的关爱和理想通过冷峻、尖刻的讽刺折射出来。 

  以上特点,都是通过钱氏独特的语言风格表现出来的。冷峻、尖刻、富于思辨和哲理,使钱氏散文特别耐人寻味。 

  把握了这些意思,理解钱氏文章的精神内核就容易了。 

  (三)怎样看待作者的行文思路与行文技巧? 

  从文学评论或读后感的角度讲,此文可以是先讲大道理,然后再结合原文进行论述。这也符合一般论述性文体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采用了先说道理再行论述的这一形式,而在语言使用上却用了类比的方法与比喻的技巧,读来既有一种哲学的深思,又有文学的华彩: 

  我认为,……钱先生的类比思维和逆向思维都相当发达,而且学贯中西、博闻强记,对学问对人生都有洞察幽微的独到见解,加上向来都非常重视比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因此他的作品甚至学术著作总是妙喻连珠、美不甚收,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与可读性,形成了自己幽默机智、卓而不群的独特风格。假如将比喻艺术从他的作品中抽去,钱钟书将不成为钱钟书。(《羊城晚报》1998/12/24) 

  如文中普通人年长与年幼的对比。年长女人与年幼女人的类比。古代与现代的类比。在类比当中,我们看清了人类思想的劣根性。而在下文中,在总体上运用类比的情况下,借助逆向思维引出了相反的结论。这些结论无不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此外,据称运用大量运用比喻的方法写作论文,现代中国最杰出者为钱钟书一人。这是我们在阅读此文时所要注意的。 

  (四)如何看待文章结尾的一句话? 

  理解最后的一段话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但这段话却是文章的精华所在。下面是我们的解读: 

  这几个例子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古代儿童读物真是不宜作现代儿童的读物吗?显然不是。而是这部书可能太纯正了,不能反映出现代社会的奸诈。)卢梭在《爱弥儿》卷二里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举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一则为例,说小孩子看了,不会跟被骗的乌鸦同情,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卢梭的话本身就有一定的思辨性的反叛精神,但也并不无道理;对卢梭的话也持不同的看法,为自己的论证张扬,足见钱氏的创见)要是真这样,不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吗?(意思是我不赞成认为小孩子坏。)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把话语引向自己的论证范筹之内,对成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象在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两相比较各有优长,再一次对社会上的伪善行为批叛。)。缘故是,卢梭是原始主义者,主张复古,而我呢,是相信进步的人(反语——我相信人类的进步,但人类在进步当中的伪善行为却不能不食令人警醒)——虽然并不象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到:“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巧妙的自谦与自夸——诸位都没有看透!这就是我的功劳。)

  第五课时 

  一、自读思考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相关检测: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窒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魔鬼在但丁《地狱篇》第二十六出中自称:“敝魔生平最好讲理。”可见地狱之设,正为此辈;人生在世,言动专求合理,大可不必。当然,所谓正道公理压根儿也是偏见。依照生理学常识,人心位置,并不正中,有点偏侧。并且时髦得很,偏倾于左。古人称偏僻之道为“左道”,颇有科学根据。不过,话虽如此说,有许多意见还不失禅宗洞山《五位颂》所谓“偏中正”,例如学术理论之类。只有人生边上的随笔、热恋时的情书等等,那才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世界太广漠了,我们圆睁两眼,平视正视,视野还是偏狭得可怜,狗注视着肉骨头时,何尝顾到旁边还有狗呢?至于通常所谓偏见,只好比打靶的瞄准,用一只眼来看。但是,也有人以为这倒是瞄中事物红心的看法。譬如说,柏拉图为人类下定义云:“人者,无羽毛之两足动物也。”可谓客观极了!但是按照希腊来阿铁斯(Diogenes Laertius)《哲人言行录》六卷二章所载,偏有人拿着一只拔了毛的鸡向柏拉图去质问。博马舍(Beaumarchais)《趣姻缘)(Mariagede Figaro)里的丑角说:“人是不渴而饮……的动物。”我们明知那是贪酒好色的小花脸的打诨,而也不得不承认这种偏宕之论确说透了人类一部分的根性。偏激二字,本来相连;我们别有所激,见解当然会另有所偏。假使我们说:“人类是不拘日夜,不同寒暑,发出声音的动物,”那又何妨?(《写在人生边上●一个偏见》,钱钟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5月第一版) 

  问题之一:请从任意一角度谈你对《一个偏见》内容的理解。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考题。估计不会有规定的答案。 

  这个角度是很多的,只要有不理解的内容都可以作为理解的角度。原因有二:一是本文确实字字珠玑,含蕴深刻。二是选择理解的内容不一,答案则不同。我们的原则是允许学生多向思维。能自圆其说即可。 

  问题之二:请用最为简练的语言概括此段的主要内容。 

  此题亦可作开放型题目要求。可不拘成见。大致内容合理即可:在作者看来,任何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都有它的合理性。结论的正确与否,换一个角度说,都可能是一个偏见。这就是作者的偏见。 

  问题之三:请查证作者在此文中的引据情况,并以此说明作者的学问根基如何。 

  在这段文字之中,钱钟书的学问自不待言。单从引据即可见一斑: 

  1.引但丁《地狱篇》第二十六出中的话。 

  2.引禅宗洞山《五位颂》“偏中正”的论述。 

  3.引某书柏拉图为人类下定义的内容。 

  4.引希腊来阿铁斯《哲人言行录》六卷二章。 

  5.引有人拿着一只拔了毛的鸡向柏拉图去质问的故事。 

  6.引博马舍《趣姻缘》里的丑角的说法。 

  至于说钱钟书论述的独到性,这段文字更是无与伦比。阅读时注意体会。

  二、小结全文

  三、作业 布置

读《伊索寓言》 钱钟书 篇1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338

  蝉和狐狸

  执教者:傅建华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知道这则寓言的故事,理解寓意并能从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咱们学习了第12课《伊索寓言》的前两则寓言《狐狸的葡萄》、《牧童和狼》,今天,咱们接着学习第三则《蝉和狐狸》。(齐读课题)

  2.说起狐狸,还记得咱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简单地说一说?(指名说)

  3.你对其中的狐狸和乌鸦各有什么看法呢?(指名说)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指名说)

  (出示幻灯片:爱听奉承话的人容易上当受骗。)

  二.初读感知

  1.今天,狐狸又使出了它的老办法——说奉承话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蝉可没上它的当,这是怎么回事呢?咱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打开书)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3  检查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出示幻灯片:圈套  故意  赞叹  歌唱家

  察觉  有诈  粪便  戒  心

  (其中“粪”和“戒”为红色)

  先自读,记住两个红色字。

  指名读,再齐读。

  4.请一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篇寓言说了件什么事?(指名读课文)

  5.课文读完了,谁能根据黑板上的这些词语说说课文说了件什么事呢?

  (先自由练说,再指名说。)

  三.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师: 蝉凭借自己的智慧,战胜了狐狸的花言巧语,没上它的当,在这个故事里,你对谁印象比较深刻?再读读课文,适当地做些记号,针对具体语句,谈谈你的想法。(生自由读悟课文)

  生: 我对狐狸印象比较深,因为它和在《狐狸和乌鸦》里一样,仍然用老办法来骗人,说明它的本性是阴险狡猾的。

  师: 从哪儿能看出来?

  生: 它想吃蝉,便“设下圈套”,而且还“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蝉。

  (师相机板书:设下圈套、故意赞叹)

  引导学生理解“圈套”及设下了个什么圈套。

  (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第二自然段文字)

  引导学生读好这段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生:“故意”说明狐狸的言行举止是假心假意的。

  生: 蝉的叫声从来就很难听,夏天时总让人觉得烦躁,所以这里的“多么美妙”也体现了蝉虚伪的夸赞。

  生: 我觉得说蝉是“歌唱家”也太夸张了。

  师: 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

  生: 狐狸的最终目的是把蝉骗下来,因为它说“您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另外“见识”也体现出它对蝉的歌声的羡慕。

  生: 我觉得狐狸为了骗得蝉的信任,对它很尊重,用了四个“您”。

  师: 说得真棒,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引导学生读这句话。)

  师: 你们还能读出狐狸的什么?

  生: 我还能读出狐狸的贪婪。我是从第三自然段中读出来的。狐狸把树叶当成蝉,“猛地扑了过去”,说明了它很贪婪,早已迫不及待了。

  (第一范文 www.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伊索)本文转载

  师: 大家说得真好。狐狸说了这么多花言巧语,但它的本意却是——骗蝉下来,吃掉它。你们能用一些词形容一下这个坏家伙吗?

  生: 心怀鬼胎、居心不良、居心叵测、口蜜腹剑。

  师: 说得太棒了,狐狸给大家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那蝉给你们的印象如何呢?

  生: 它很聪明,它能察觉出狐狸的话中有诈,并当机立断扔下树叶来试探。(板书:察觉有诈)

  师: 你能读好这句话吗?(引导学生读)

  生: 我觉得蝉听了狐狸的话后,一定思考过,继而察觉其中有诈,所以我认为它很爱思考。

  生: 我认为蝉的警惕性很高,很机智,它扔下树叶来试探,说明它没有轻易地相信狐狸,对它保持着警惕,并且很短的时间内就想出了对付它的办法,所以它很机智。

  (引导学生说说蝉扔树叶试探前的想法。)

  师: 这还是一只怎样的蝉呢?

  生: 这还是一只善于观察和吸取教训的蝉。因为它注意观察,所以发现狐狸的粪便里掺杂着同伴的翅膀。这恰恰告诫蝉:不要上狐狸的当而被它吃掉,所以蝉对它一直怀有戒心。

  (板书:怀有戒心。出示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读好这段话。)

  师: 说得真好!大家对蝉的认识也很深刻。这是一只聪明的、善于观察、警惕性高、机智的并且善于吸取教训的蝉。

  点明寓意

  1.文章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指名说)

  (出示幻灯片):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齐读)

  这也是这篇寓言故事的——寓意。(板书:聪明、吸取教训)

  2.生活中不总有灾难,蝉和狐狸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聪明的人,要善于从别人的错误、失败中吸取教训。

  3.在你听过的故事中,或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一些人的错误或失败能给我们提供教训?(生说:拔苗助长、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

  4.同学们说得真棒,那让咱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来读读课文吧,男生读狐狸,女生读蝉,老师为你们读旁白,好吗?(读课文)

  5.学到这儿呀,老师有两句话与大家共勉:

  (出示幻灯片)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是教育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英国哲学家罗素

  善于吸取教训会使一个人迅速成长起来。

  (师引读,生跟读)

  6.是啊,狐狸使出它的老办法来骗人,乌鸦上当了,而蝉却没有,答案已经很明显了,谁来说说看?(指名回答:乌鸦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蝉善于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所以没上狐狸的当。)

  7.大家说得真好。老师这儿也有一个故事与大家共享,想不想听?(生齐答:想)但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完故事后,请大家动动笔,写一写。

  (出示)

  乌鸦听说了蝉和狐狸的故事后,很佩服蝉,特地登门拜访。围绕 “受骗”这个话题,它们会说些什么呢?

  乌鸦说:                                    

  蝉  说:                                    

  乌鸦说:                                    

  蝉  说:                                    

  (生练笔,师行间巡视,寻找写的较好的展示用。)

  实物投影仪反馈学生练笔情况,并红笔批改,边改边评边肯定好的地方。

  四.介绍书籍,课外延伸。

  1.(出示:《伊索寓言集》实物投影展示)。上节课给大家介绍过这本书,咱们今天学的《蝉和狐狸》就选自这本书,这里面精彩的故事一个接一个,想不想好好读读这本书呀?(生齐答:想)那通过咱们今天的学习,你觉得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注意些什么呢?(点明读法。)

  ①每则寓言的最后都以一句话点明寓意,应好好体会它的寓意。

  ②不动笔墨不读书,应随手写下自己的感想。

  2.师总结:

  同学们,《蝉和狐狸》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吸取教训,它出自《伊索寓言集》,而像《伊索寓言集》这样的一本一本的经典的书籍,仿佛广阔的森林,仿佛无垠的大海,里面藏着无穷无尽的宝贝,但愿我们从书籍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取更多的快乐。让我们——热爱读书吧!

  板书:12.  伊    索    寓    言

  蝉  和  狐  狸

  察觉有诈   设下圈套

  怀有戒心   故意赞叹

  聪明  吸取教训篇训   

  (第一范文 www.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伊索)本文转载

读《伊索寓言》 钱钟书 篇12

  教学设计(简介寓言〕

  寓言和童话一样,也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寓言的特点是篇幅比较短小。在生动、

  形象的故事里隐含着一种规劝或是讽刺的意义。常常在结尾时点出这层寓意。寓言故事中

  的“人物”多是虚构的,有的是人,有的是动物或其他东西被拟人化了。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简介伊索及《伊索寓言问

  伊索是公元前六世纪古代希腊的寓言家。相传他是一个被释放的奴隶,经常引用寓言

  故事和奴隶主进行辩论,后来被德尔斐人杀害。《伊索寓言》实际上是古希腊流传于民间的

  寓言故事,因为伊索是一个善于说寓言故事的人,这些故事被后人搜集起来,就叫做《伊索

  寓言》了。

  (寓言理解〕

  一、教师在上课前,找一名朗诵较好的学生请他作准备,老师给以适当辅导。上课时,

  让他为全班同学表情朗诵这则寓言。最后一句揭示寓意的话不朗诵出来。听的学生不看课

  文,只是听朗诵,记下故事情节,分析寓言的寓意。

  二、请用一句话点明这则寓言的寓意。看谁理解得深刻,表达得准确。然后打开课本

  和原文对照,教师评析学生的发言。

  三、默读一遍课文,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背诵下来。教师给最先举手的同学记下所

  用时间,并不许他(她)再看课文,但可以默想,准备到台前背诵。多数学生举手后教师记

  下所用时间。请记得最快的学生到台前背诵,大家补充、更正。比一比谁记忆力最好,找出

  记得最好的学生,请他谈谈是如何背诵的。(实际上,背得快的学生~定是理解、分析得比

  较好的学生。)

  四、在学生谈背诵体会的时候,教师顺理成章地引入对内容的分析。

  (内容分析〕

  讨论下列问题:

  一、赫耳墨斯化作凡人了解雕像价值的目的是什么,在了解之前,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他化作凡人的目的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他以自己和宙斯、赫拉相比,人们肯

  定会更尊重他。所以,想到人间证实一下他的想法。)

  二、赫耳墨斯“笑”的心理活动是什么?(他认为宙斯的像只值一个银元,太不值钱了,

  流露出轻视宙斯的J动理。)

  三、赫耳墨斯得知他自己的雕像一钱不值(白送)时,可能会有什么想法?(从他骄傲

  的心理去推测。)

  蚊子和狮子

  〔寓意理解)

  一、请一位同学表清朗读这则寓言。最后一句不读。

  二、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下面的归纳概括学生只要答对一点即可,鼓励相

  互补充、辩论,挖掘故事比较丰富的寓意。(①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了。②骄兵必

  政。③一物降一物。④人贵有自知之明……)

  (内容分析〕

  一、蚊子第一吹吹喇叭是什么心情?(信心十足地认为自己比狮子强,流露出骄傲的

  情绪。)

  二、蚊子第二次吹喇叭又是什么心情?(得胜后,更骄傲了,要炫耀一下自己的胜利。)

  三、发挥想象力,设想一下蚊子被蜘蛛网粘住以后,会是怎样的,请具体描述一下你

  想象中的情景。

读《伊索寓言》 钱钟书 篇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主旨。

  (2)理解几则寓言的本意和作者的独到见解。

  2、能力目标

  (1)探讨作者对《伊索寓言》中某些寓言的独到的见解。

  (2)探讨文中一些语段的深层含义。

  (3)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并能质疑解难。

  3、情感目标

  学习作者读名著的方法,即依据现代人的生活经验,联系现实生活重新读解原著,并获得新的认识。

  二、重点难点

  1、 探讨中心意思。

  2、 理解难句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教训。寓言中的故事都是讽喻和比况,具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它所写的人或人格化了的物,大都是反面的或性格有缺陷的;不注重形象的具体描绘,篇幅短小。像《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都讽喻了那些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人,提醒我们不要犯教条主义的错误,防止思想僵化。古希腊的伊索和俄国的克雷洛夫都是世界驰名的寓言作家。今天学的《读〈伊索寓言〉》,是钱钟书先生读了《伊索寓言》后写的一篇读后感。我们来看看钱先生以怎样的独特视角来读解这些寓言,并赋予这些寓言以新的意义的。

  (二)作者

  作者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自幼受到传统经史的教育,1929年考人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又广泛接受世界各国文化学术教育。1935年考取英国退回庚子赔款留学名额,先后在英国牛津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38年归国,先后担任西南联大、清华大学等大学的教授。1953年起任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82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钱钟书学贯中西,既对中国的史、文、哲典籍有深入研究,又不间断地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进行阅读和研究。他的学术著作 《谈艺录》、《管锥编》等都出入经史,贯通中西,融会古今。他还著有短篇小说 《人·兽·鬼》和长篇小说 《围城》。后者已被译成多种外文。

  本文选自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这是作者的第一个集子,1941年12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内容除《读〈伊索寓言〉》,另收有 《论快乐》等,共十篇。这个集子1982年被福建人民出版社纳入《上海抗战时期文学丛书》。作家柯灵曾有如下评论:"散文也罢,小说也罢,共同的特点是玉想琼思,宏观博识,妙喻联珠,警句泉涌,谐谑天生,涉笔成趣。这是一棵人生道旁历尽春秋,枝叶繁茂的智慧树,钟灵蹄秀,满树的玄想之花,心灵之果!任人随喜观赏,止息乘阴。"

  (三)关干伊索

  伊索,古希腊寓言作家。传说是奴隶,后获得自由。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其中《农夫和蛇》、  《狼和小羊》、《狐狸吃葡萄》等故事寓意深刻,常被引用。有各种文字译本,对欧洲文学中的寓言创作影响很大。

  (四)整体感知

  1、阅读全文,思考本文的整体结构。

  [明确]本文是一篇读后感。结构为“导入  ——读后之感——总结”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1、2段,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第二部分为第3到12段。借《伊索寓言》里九个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纠正浅薄的见解,表达作者独到之见,是全文的主体。

  第三部分为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2、积累词语。

  厌恨:厌恶痛恨。

  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信而好古:语出《论语》,意思是相信并喜好古代的典章文化。

  思慕:思念,仰慕。

  衰朽:衰落、衰老。

  历程:经历的过程。

  发迹:指人变得有钱有势。

  衣锦还故乡:古时指做官以后,穿起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向亲友夸耀。成语为"衣锦还乡",也说 "衣锦荣归"。

  高超出世:好极了,好得超过世人的水平。

  卖弄风雅:向别人显示、炫耀自己的 (其实并不高明的)文学素养。

  上流社会:旧时指社会地位高的人们。

  屈尊下顾:降低了身份来观察民情。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狂吠:狗狂叫。

  星象:指天空中星体的明暗、位置等现象。古代迷信的人往往借观察星象来推测人事的吉凶。

  失足:行走时不小心跌倒。

  下野:执政的人被迫下台。

  坐井观天:比喻眼光狭小,看到的有限。

  恼羞成怒:由于羞愧和恼恨而发怒。

  娇小:娇嫩,小巧。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相安无事:相处没有矛盾、冲突和争执。

  (五)知识要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阅读第1、第2自然段,质疑解难。

  (1)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要点]①为了纠正《伊索寓言》浅薄的见解,首先要树立一个观点,把人类历史比作人的一生,古代是人类的童年时期,现代是成人时期。这就使

  人明白了《伊索寓言》那样浅薄、幼稚的原因。又由于成人总是喜欢小孩子,这就便人明白了人们喜欢《伊索寓言》的原因,即:我们反比古人复杂了,

  思慕古代也许只是喜欢其幼稚,也许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成熟。作者洞烛世相,就从第一部分开始。

  ②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经验,以此入题,容易理解我们思慕古代,有如大人喜欢小孩子一样。说两类人,目的是说大人与小孩子的关系,第二种人只是一个比较,有比较,就清楚大人对小孩子的喜欢含有卖老(居高临下,摆老资格)的成分。作者对下面九个寓言故事的纠正,在第一部分中立下了基调。

  (2)[思考]为什么说"时代愈古,愈在前,它的历史愈短;时代愈在后,它积的阅历愈深,年龄愈多"?

  [明确]时代愈古,留给人们的东西愈少,它漫长的历史就犹如江河一样,长年累月,川流不息,不断地重复着,更能引起人们的探究心理,引起人们对它的追慕,很想和它们亲近,显示比它们后得多的人的进步;时代愈在后,留给人们的东西愈丰富,社会历史纷繁的变化,让人们眼花缀乱,某些东西,倒反使后人觉得自愧不如,但愈是觉得不如,愈是不承认自已比不上,愈要与他们光个高低。

  (3)对"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这句话如何理解7

  [明确]这句话是反语,用于讽刺。现代与古代相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当然大大进步了,但现代社会的阴暗面也远比古代丑恶复杂。在这方面,所谓"进步"只是越来越狡猾,把狡猾也看做进步,以至"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显然是自以为是,缺乏自知之明,作者的批判精神已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2、阅读第3自然段,质疑问难。

  (1)"它至少给予我们三重安慰"应如何理解?

  [明确]:三重安慰"都是讽刺。(1)“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实质上就是对于狡猾的智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2)"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实质上是远比古代的人狡猾。(3)我们"进化"了,把人类的早期看做"穷朋友"、"小孩子",这"进化",实质上是越来越狡猾。

  (2)"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是不是反语?

  [明确]不是反语。是将要对以下九个故事,进行独到、深刻的分析,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新的见解。作用是引起下文。

  3、研讨九则寓言。

  (1)[讨论]下面是九则寓言的出处及伊索原文的议论,请与课文内容相比较,看看作者是从哪些视角对寓言进行重新解读的。

  ①《骗蠕和黄鼠狼》——"我们遇事不要一成不变,随机应变往往可以躲过大灾难。"

  ②《蚂蚁和蝉》——"凡事都要预先准备,才能防患于末然。"

  ③《衔肉的狗》——"这故事适用于贪心的人。"

  ④《天文学家》——"他们连人们认为是普通的事情都办不到,却拼命夸夸其谈。"

  ⑤《穴鸟和鸟类》——"借债的人拿着别人的钱,似乎很体面。可是一且还了债,就原形毕露。"

  ⑥《青蛙和枯牛》——(《克雷洛夫寓言沪原文无该议论,但寓意在嘲笑青蛙的气壮如牛,以短比长。

  ⑦《寡妇和母鸡》——"不少人由于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结果连现有的也丢掉了。"

  ⑧《狐狸和葡萄》——"有些人能力小,办不成事,就推托时机末成熟。"

  ⑨《驴和狼》——"有些人去做不该做的事情,自然要倒霉。"

  [明确]寓言①原文意在褒扬骗蠕,钱钟书反向类比,引申讥讽一种四面逞能、炫耀他人,实际在掩饰无能的文化人的卑俗心态。寓言②原文在否定蝉,钱钟书却取"边"蚂蚁,旁逸偏锋,概括古今"吃文人"的文人。从寓言③的照镜,伊索看到贪心,钱钟书却看到人类的是否有自知。从寓言④,钱钟书另具只眼,看到倒台下野者攀高的可耻心态,着眼下力深狠一层。从寓言⑤,钱钟书联想到"我不好过大家都别想好过"的传统文化心态,见识又高出一筹。寓言⑥原意在否定 "以短比长,钱钟书旁伸出对"以短为美"的挖苦。寓言⑦取"边"在寡妇,钱钟书取"边"在富裕的母鸡。从寓言⑧文章生发出褒贬两意。寓言⑨把医生、屠夫分开看,钱钟书把二者合并看,向善的规劝,被钱钟书点化成人性的解剖、人格的鞭挞。借九个故事连类引申,实际上还是揭露人性中的鬼性和兽性。这种"连类引申",正是钱钟书读书独具慧眼,取义不妨多边的智慧运用。

  (2)[思考]

  ①对"骗蝎的故事"作者的议论是:"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讽刺某些见风使舵,总想保持自己身份的投机分子。在上流社会里他装成又穷又硬的平民;可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摇身一变,成了屈尊下顾的文化分子,显出自己的高雅以及"平易近人"的风格来。

  ②"蚂蚁和促织的故事"批评的是那些只知一味行乐的懒汉,而作者对这个故事却反过来理解,批驳的矛头直指"蚂蚁"。作者说:"照此推论,坐看着诗人穷饿,不肯借钱的人,前身无疑是蚂蚁了。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时,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即大作家与亲朋好友、批评家和学者的关系。请仔细分辨,这里的"蚂蚁"指什么7这里的"促织"指什么?

  [明确]这里的"蚂蚁"指写回忆怀念的亲朋好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这里的"促织"指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

  ③"狗和自已影子的故事"本意是戒贪得无厌,作者用它来比喻入照镜子。他说:"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这句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此句的含义是指坐得端、行得正的人,用不着旁人来指责;搞歪门邪道的人,就算是指责也无济于事。

  ④作者对"天文家的故事"的体会是什么?

  [明确]那些被迫下台的人最终还是想要上去为所欲为。

  ⑤讲到"乌鸦的故事",作者最后说:"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这句话讽刺的是什么人?

  [明确]讽刺那些明明知道自己不如别人,却偏偏要找出理由为自己辩解的人。

  ⑥对"牛跟蛙的故事",作者的体会是:"这田蛙真是笨坯!她不该跟牛比伟大的,她应该跟牛比娇小的。"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明确]讽刺那些本不如人,却偏偏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⑦在"老婆子和田鸡的故事"中作者为什么说“伊索错了!他该说 ‘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

  [明确]因为肥得像田鸡、富得流油的人往往是更为吝啬的人。

  ⑧"狐狸和葡萄的故事"讲的是一只"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的狐狸。作者评述:"假如他是一只不易满足的狐狸,这句话他对自己说,因为现实终‘不够理想’。假如他是一只很感满意的狐狸,这句话他对旁人说,因为诉苦经可以免得旁人来分甜头。"两个假如"分别指哪两种人?

  [明确]前一种"假如"指的是想做某事却又不想付出代价的人;后一种"假如"指的是生怕自己既得利益丧失的人。

  ⑨在 "驴子跟狼的故事"中,作者为什么说“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刀”?

  [明确]缺乏职业道德,以职业为牟利手段的"医生"与"屠夫"无异。

  4、研讨最后一段。

  [思考]

  ①为什么小孩子读了狐狸骗乌鸦的故事,要是不同情被骗的乌鸦,反而羡慕善骗的狐狸,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

  ②"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一个什么世界、一个什么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什么社会该读,什么社会不该读呢?

  ③寓言"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这些话是什么意思?

  ④作者说"我是相信进步的人",从全文看,这句话有哪些含义?

  ⑤为什么在"相信进步"后边又连带一句"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道:'车子的前迸,都是我的力量'"?

  [明确]

  ①因为小孩子的心如果本来是善良的,他就会同情被骗的乌鸦,厌恨善骗的狐狸。所以如果对于被骗者被损害者反而不同情,对于骗人者害人者反而很羡慕,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

  ②如果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那就不妨读读,读了有助于认识社会。

  而现代社会人心险恶,有些人狡猾得很,就不该读寓言,读了头脑简单,幼稚可笑,对付不了种种恶行,只能处处碰壁上当。实际上作者是说,对儿童的教育不能只讲真善美,简单化理想化而脱离社会实际,这样有害无益。同时呼吁净化社会环境,为后代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

  ③《伊索寓言》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在禽兽中间,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公平清楚,一切都很简单,而现代社会的人事,远非那么简单,许多是非不是一下子就分得清楚的,善恶的因果报应,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不是一下子就兑现的,社会复杂得很,不少人奸诈得很,而头脑简单,就会碰壁上当。

  ④卢梭主张复古,回到原始状态,那是倒退,也是不可能的。作者相信进步,就是相信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相信进步,也就是相信真善美终将战胜假恶丑,尽管伴随文明的进步,有些人心地越来越坏,但是假的恶的丑的终究是站不住的。而要战胜假恶丑,就要认识假恶丑,世界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

  ⑤顺手讽刺那种以救世主自居的狂人,这种人像那只苍蝇一样可笑,实际上对历史的前进丝毫没有推动作用,却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

  六、小结

  本文以九则故事为主体,一一纠正浅薄的见解。作者通过联类引伸,来洞烛世相,表明随着人类文明的迸步,随着经验的积累,在恶的一面,人也变得越来越狡猾了,只有认识现代人的种种伎俩,才不至于碰壁上当。作者的见解独到、深刻,表达又含蓄、风趣。

  [1]

  [1]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读《伊索寓言》 钱钟书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956921174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