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七年级下册语文《口技》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口技》教案

甜到心口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七年级下册语文《口技》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七年级下册语文《口技》教案(通用17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口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 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 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 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四 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一 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一、二。

  二 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讲读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 指导预习

  1.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狗叫) 叱(大声责骂)

  倾(斜) 顷(短时间)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思考一、二题”。

  三 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

  “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7.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 “厅事”(大厅、厅堂) “施”(放置)“闻”(听见) “奋”(卷起) “但”(只) “虽”(即使)“走”(跑)

  8.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 一(张)桌 一(把)椅

  一(把)扇 一(块)抚尺 两(个)儿

  百千(个)人 百千(条)犬 百(只)手

  百(条)舌 百(张)口

  9.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长。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于:介词,在。厅事: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而已”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客团坐……无敢哗者”。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但:副词,只,仅。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10.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研习课文二、三部分。

  教学步骤:

  一 讲读第二部分(2—4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

  2.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着有一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了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孩子含着奶头还在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觉。另一个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前一个“乳”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是名词,奶头。絮絮:连续不断地谈话。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哼着哄他睡觉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的啼哭声,大儿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叱骂大儿子的声音,一齐发出,各种维妙维肖的声响全都有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着颈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得上。

  3.提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口述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先写院外远处深夜犬吠声,这是引起本段后文所写一系列声音的缘由。“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便”是时间副词,写出由于“犬吠”引起的“惊觉欠伸”,以“犬吠”到“其夫呓语”表示出声音由远转近,由院外深巷转室内,由大转小。“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写一会儿后,紧接着发出了儿子醒来的声音,大哭声音和丈夫被儿子的哭声惊醒的声音。接着因为儿啼而发出的“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以及“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的声音。至此,表演出了一家大小相继醒来,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表现出声音由小转大,由简到繁。“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五种声音一时齐发,出现了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而且各种声音有因果关系。因“犬吠”而引起妇人“惊觉欠伸”。不久“儿醒,大啼”,而儿大啼引起“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引起“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4.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5.学生翻译第3段,然后师生订正。

  “未几,夫齁有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停止了。隐约听到有老鼠(出来活动),悉悉索索作响。有盆碗一类东西被打翻,妇人在睡梦中咳嗽。客人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倾侧:倾斜歪倒。

  6.提问:这一段,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渐渐进入梦乡的场景。“未几”这一时间副词,承接上段描写表演的声音高潮,表现出这高潮持续了短暂时间,“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表演的响声由繁转简,由大转小,由高潮转入低潮,室内由闹转静。“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进一步表现出室内的静。全家都已入睡,老鼠才敢出穴活动;室内非常安静,才能听到老鼠动作的声音。(这是以动衬静)。

  7.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

  8.学生翻译第4段,然后师生订正。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忽然有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呼喊,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一会,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中间还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燃烧中的爆炸声,还有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拉倒房屋时,人们一齐用力发出的许许的声音,往外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每一只手长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方面的情况;即使一个人长着一百张嘴,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一个地方。百千:是虚词,极言其多。作:起,这里是响起来的意思。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不”两个否定词连用,表肯定。

  “于是众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惶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奋”:本义尽全力举起的意思。这里可译成“捋、挽”。“走”:逃跑。

  9.讲析第4段。

  在这一自然段,作者描绘了“善口技者”摹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

  这一场景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表演用火警而引起的人们的惶急纷杂声音(“忽一人大呼……百千犬吠”)。

  “忽”这一副词表现出大呼“火起”的声音来得突然,出人意料,陡地掀起骇浪险峰,构成了表演的又一巨大波澜。

  “夫起大呼……两儿齐哭”,表现出声音由外到内,由少转多,由街坊大呼“火起”到室内一家人强烈反响。“俄而”表时间短暂,继室内一家大小呼喊啼哭,远近街邻被惊起,大人骇呼,小儿哭叫,狗也惊吠。三个“百千”表现出声音繁多杂乱。

  第三:火势猛烈的声音(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房屋倒塌,火声爆响,风助火势,表音表现出火势的蔓廷、猛烈。

  第三层:紧张救火的声响。(又百千求救声……泼水声)。

  “中间”、“又夹”等词语的运用,表现出上述许多声音同时发出,突出了失火、救火的紧急情景,达到了口技表演的又一高潮。接着用“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这一夸张赞叹语句,以失火、救火作结,衬托出“善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10.指名学生朗读第5段。

  11.学生翻译第5段,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忽然,(幕中)醒木啪的一响,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撤掉围幕一看,(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毕:完全。绝:断,停止。之:代指围幕里边。

  12.提问:为什么作者在本文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这样既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高超。

  提问: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精神和动作?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有以下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和动作:(1)写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出听众专注倾听的神态,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2)写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进入梦乡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衬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听众的情绪。(3)写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紧张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表现出听众已完全被带进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紧张场面中去,忘却了自己在听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场,惊骇恐惧。这是随着口技者卓越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应,作者紧密结合口技表演,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采。

  四 练习

七年级下册语文《口技》教案 篇2

  学目标 :

  1、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全文。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感受我国古代多姿多彩的表演艺术。

  3、背诵全文 。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带领学生通读课文,找准课文节奏,并让学生翻译文章内容

  一、导入:

  播放《洛桑学艺》模仿乐器演奏一段,引导学生:一张普通的嘴竟能将这些乐器模拟的惟妙惟肖,令人神往。这种靠嘴模拟各种声音的艺术就是我国艺术园地的一朵奇葩——口技艺术,洛桑能做的还只是简单的模仿,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欣赏林嗣环给我们带来的那位艺人的表演,看看他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声音世界。

  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清人张潮的《虞初新志》,这是一本笔记体小说集,本文作者林嗣环,清代文学家,字铁崖,著有《铁崖文集》,《口技》是他《自序》的一部分。

  三、疏通字词,朗读文章

  1、 教师范读,学生解决字词读音

  顷(qǐng) 呓(yì) 絮(xù) 叱(chì) 齁(hōu) 间(jiàn) 许(hǔ) 曳(yè) 几(jī)

  2、 学生齐读,教师在读完后指点节奏

  3、 点一到两人来朗读,要求注意节奏,语气。

  四、翻译文段

  1、齐读第一段,教师带领翻译疏通第一自然段。

  善:擅长,善于。 会:恰逢,正赶上。 宴:摆宴席。 于:在。 施:摆。 但:只。

  闻:听见。 坐:通“座”。 寂然:安静无声。

  2、请学生再读第一、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自己梳理第二自然段,教师从旁指点字词。 欠:打呵欠。 伸:伸懒腰。 既而:不久。 乳:喂奶。 毕:全。 绝:极点,最。

  4全班齐读,让学生小组讨论并尝试翻译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教师请学生汇报情况。

  意:心情。 舒:伸展,放松。

  中间:中间夹杂。 曳:拉。

  虽:即使。 名:说出。

  奋:卷起。 股:大腿。

  几:几乎,差点儿。 走:跑。

  五、让学生复习,自读,尝试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找到文章题眼:“善”

  一、复习字词,引出新课

  二、整体把握

  1、 学生齐读文章后讨论口技人表演了一个怎样的故事?通过哪些词语来判断故事情

  节的发展?

  明确:时间副词:少顷、既而、是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故事情节:梦中惊醒——渐入梦乡——失火救火

  2、 让学生从描写中找出每一个场景写了哪些声音,声音的变化,及宾客的反应。 明确:声音由少到多而杂,越来越大,三个场景声音的变化是:小——大——小——大 (具体声响、宾客反应略)

  4、 问题探讨

  1、 通读全文,找出文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并说说从哪些方面来阐释这个词的。(讨

  论再回答)

  明确:善 道具简单、正面描写场景的精彩、宾客反应侧面烘托

  5、 复习字词,尝试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课文细究,讨论文章各部分的描写手法。

  一、复习词句

  二、问题研讨

  1、第二段口技人摹仿四口之家深夜被犬声惊醒的过程, 是按怎样的声音变化顺序来写的?这段中描写宾客的神态有什么作用?

  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分到合的顺序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惊醒的过程的。

  段末描写听众的神态是对口技表演的侧面烘托。“伸颈”“侧目”,是写宾客听得入了神,唯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所折服,但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这些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把口技表演和它的效果有机的联系起来,突出口技者表演之“善”。

  2、第三段所写的内容在表演中起什么作用?

  这一段写的是一家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这一段既是四口人吵醒之后的余波,又是深夜失火、救火的前奏。

  3、第四段从哪些方面直接描述了口技人表演的声音?这段中写宾客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这一段开头用一个“忽”字,连用三个“大呼”,表现了火着得突然,而且很大。紧接着连用三个“百千”,极写声音之复杂。又用“中间……百千齐作”写火势凶狠,用“又夹…… 泼水声”写大火中人们的行动。“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总写失火时声音之逼真。

  接着作者用夸张的手法盛赞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段末写宾客的表现,突出了口技者表演逼真的程度。

  4、文章前后两次列出口技人所用的道具,可否删除,有什么作用?

  不可,两次列出的道具虽然是一样的,第一次列出时只是简单的一个交代,为下文做铺垫,在最后再次列出时精彩演出已结束,含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样从侧面烘托出口技人的技艺高超。同时两次的工具陈列形成前后照应,让全文结构更完整。

  三、小结:

  本文通过简单地文字,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我们欣赏到一场精彩美妙的口技表演,让我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到火灾发生在我们眼前的景象,我们也应该多多的学习这样的写法,让自己的写作更上一层楼。

  四、作业

七年级下册语文《口技》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数学1、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及用法,积累文学知识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能力训练1、提高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2、条理清晰地复述三个场景

  二、教学重点:1、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描摹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1、坚持以“读”为本,加强阅读指导,

  2、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3、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嗣(sì)顷(qǐng)倾(qīng)呓(yì)絮(xù)

  叱(chì)鼻句(hòu)间(jiàn)许许(hǔ)曳(yè)

  几(jī)

  2、阅读课文,根据注解翻译全文

  (二)导入

  1、让学生听一段口技录音

  讨论:这段声音像什么?中间表现了什么情节?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下刚才所听到的声音,有没有人能学一下。

  学生发言,明白这是一段“口技”。

  如有能力,可让学生表演一下,创造一下气氛

  2、什么是口技: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是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技艺,是艺人在长期的生活中观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今天,让我们看看古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欣赏的。

  3、作家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清朝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1649年)进士,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

  (三)正课

  1、听读课文,注意节奏,语音、语气,领会作者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教师纠错,注意下列词语的翻译。

  善:擅长厅事:大厅、客厅

  施:设置安放少顷:一会儿

  但:只闻:听见

  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欠:打呵欠伸:伸懒腰

  既而:不久乳:喂奶

  毕:全绝:极点,最

  意:心情舒:伸展,放松

  中间:中间夹杂曳:拉

  虽:即使名:说出奋:卷起

  股:大腿几:几乎,差点儿走:逃跑

  3、再次朗读课文

  4、小结:本堂课我们了解了口技这种民间艺术,并且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5、布置作业:

  1、思考:课文真正写口技表演的是哪几段?写了几个场景?第一、五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2、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

  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表示突然发生:

  表示同时发生:

  表示相继发生:

  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全文,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口技过程中的几个场景。

  (二)正课

  1、提问:课文最能概括口技水平高超是哪个字?

  讨论并归纳:“善”

  2、课文真正写口技表演是哪几个段?写了几个场景?

  讨论并归纳:是第二、三、四段,写了3个场景

  3、请三位同学分别复述这三个场景。

  4、分析三个场景

  提示:学生可以注意表现时间的词语

  ①第一个场景:夜深人静,一家人惊醒的场景

  学生讨论:作者是如何写这段“声音”的?

  讨论并归纳:

  遥闻远→近

  便有外→内

  梦中惊醒既而小→大

  当是时分→合

  一时齐发

  ②第二个场景,一家人再次入睡的情景

  学生讨论:作者是如何写这段“声音”的?

  讨论并归纳:

  未几大→小

  再次入睡:

  微闻密→疏以动衬静

  ③第三个场景: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学生讨论:作者是如何写这段“声音”的?

  讨论并归纳:

  忽小→大

  俄而响声齐作

  火起群乱中间百千齐作

  又夹无所不有

  5、这三个场景描写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还有其它方面的描写吗?如果有,请找出来!

  讨论并归纳:有,写了听众的反应

  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意少舒稍稍正坐

  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6、这些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侧面描写,作用是烘托口技艺人技艺高超

  7、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口技的“善”。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8、提问:在这三个场景中,作者除了描写口技者高超技艺和听众的反应外,作者有没有直接进行评论?

  讨论并归纳:有,中在第二段中说“众妙毕备”;

  第四段中有“不能指其一端,不能名其一处”。

  9、提问第一、五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两段相互呼应,既突出了舞台道具简单,也反衬了口技表演的热闹,表明表演者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艺,而不是借助于外物,突出“善”。

  10、总结

  口技表演者技艺“善”,作者对口技表演的描摹也绘声绘色,亦善,这种描写方法,给人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

  11、知识拓展:课外阅读《老残游记》选段《绝唱》,小说中有些精彩的音响描写,揣摩两文中有关语句。

七年级下册语文《口技》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四、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一、二。

  二、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讲读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指导预习

  1. 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fèi(狗叫)    叱chì(大声责骂)

  倾qīng(斜)     顷qǐng(短时间)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思考一、二题”。

  三、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届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

  “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7.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   “厅事”(大厅、厅堂)    “施”(放置)“闻”(听见)    “奋”(卷起)    “但”(只)    “虽”(即使)“走”(跑)

  8. 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  一(张)桌  一(把)椅

  一(把)扇  一(块)抚尺  两(个)儿

  百千(个)人  百千(条)犬  百(只)手

  百(条)舌  百(张)口

  9.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长。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于:介词,在。厅事: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而己”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团坐……无敢哗者”。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但:副词,只,仅。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目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10.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研习课文二、三部分。

  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二部分(第2—4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

  2.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吃语。”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着有一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了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小儿子,给她喂奶,孩子含着奶头还在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觉。另一个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前一个“乳”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是名词,奶头。絮絮:连续不断地谈话。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哼着哄他睡觉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的啼哭声,大儿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叱骂大儿子的声音,一齐发出,各种维妙维肖的声响全都有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着颈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得上。

  3.提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口述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先写院外远处深夜犬吠声,这是引起本段后文所写一系列声音的缘由。“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便”是时间副词,写出由于“犬吠”引起的“惊觉欠伸”,  以“犬吠”到“其夫吃语”表示出声音由远转近,由院外深巷转室内由大转小。“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写一会儿后,紧接着发出了儿子醒来的声音,大哭声音和丈夫被儿子的哭声惊醒的声音。接着因为儿啼而发出的“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以及“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的声音。至此,表演出了一家大小相继醒来,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表现出声音由小转大,由简到繁。“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五种声音一时齐发,出现了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而且各种声音有因果关系。因“犬吠”而引起妇人“惊觉欠伸”。不久“儿醒,大啼”,而儿大啼引起“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引起“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4.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5.学生翻译第3段,然后师生订正。

  “未几,夫???有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停止了。隐约听到有老鼠(出来活动),悉悉索索作响。有盆碗一类东西被打翻,妇人在睡梦中咳嗽。客人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倾侧:倾斜歪倒。

  6.提问:这一段,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渐渐进入梦乡的场景。“未几”这一时间副词,承接上段描写表演的声音高潮,表现出这高潮持续了短暂时间,“夫???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表演的响声由繁转简,由大转小,由高潮转入低潮,室内由闹转静。“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进一步表观出室内的静。全家都已入睡,老鼠才敢出穴活动;室内非常安静,才能听到老鼠动作的声音。(这是以动衬静)。

  7.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

  8.学生翻译第4段,然后师生订正。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忽然有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呼喊,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俄而百干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一会,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中间还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燃烧中的爆炸声,还有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拉倒房屋时,人们一齐用力发出的许许的声音,往外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每一只手长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方面的情况;即使一个人长着一百张嘴,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一个地方。百千:是虚数,极言其多。作:起,这里是响起来的意思。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不”两个否定词连用,表肯定。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惶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持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奋”:本义尽全力举起的意思。这里可译成“捋、挽”。“走”:逃跑。

  9.讲析第4段。

  在这一自然段,作者描绘了“善口技者”摹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

  这一场景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表演用火警而引起的人们的惶急纷杂声音(“忽一人大呼……百千犬吠”)。

  “忽”这一副词表现出大呼“火起”的声音来得突然,出人意料,陡地掀起骇浪险峰,构成了表演的又一巨大波澜。

  “夫起大呼……两儿齐哭”,表现出声音由外到内,由少转多,由街坊大呼“火起”到室内一家人强烈反响。“俄而”表时间短暂,继室内一家大小呼喊啼哭,远近街邻被惊起,大人骇呼,小儿哭叫,狗也惊吠。三个“百千”表现出声音繁多杂乱。

  第三:火势猛烈的声音(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房屋倒塌,火声爆响,风助火势,表音表现出火势的蔓延、猛烈。

  第三层:紧张救火的声响。(又古千求救声……泼水声)。

  “中间”、“又夹”等用语的运用,表现出上述许多声音同时发出,突出了失火、救火的紧情景,达到了口技表演的一高潮。接着用“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这一夸张赞叹语句,以失火、救火作结,衬托出“善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10.指名学生朗读第5段。

  11.学生翻译第5段,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忽然,(幕中)醒木啪的一响,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撤掉围幕一看,(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毕:完全。绝:断,停止。之:代指围幕里边。

  12.提问:为什么作者在本文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结台完成深后“练习二”)。

  这样既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

  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提问: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精神和动作?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有以下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和动作:(1)写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出听众专注倾听的神态,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2)写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进入梦乡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衬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听众的情绪。(3)写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紧张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表现出听众已完全被带进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紧张场面中去,忘却了自己在听众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场,惊骇恐惧。这是口技者卓越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应,作者紧密结合口技表演,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四、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自选场景背诵(课后背诵全文)。

  五、板书设计 

  口    技

  正  面  描  写

  反  面  描  写

  口技人表演

七年级下册语文《口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

  理解文言词语,学习摹状的说明方法;熟读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侧面描写的运用;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特殊用法。

  教学难点 :

  侧面描写的作用;古今词义、用法的异同。

  教学性质:

  讲读课。

  简要的步骤如下:

  (一) 介绍“口技”,导入  新课。

  (二)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三)思考问题,分析课文,并注意文言知识点。

  1.文中哪一句话是全文内容的概括?

  2.第1段交代了什么,作用何在?

  3.文章怎样从正面和侧面表现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的?

  4.文章描写了几个场面,各是什么?由同学朗读,体会意境。

  5.结尾有何特点?

  6.本文侧面描写的作用何在?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1—3题,串讲知识点。

  (五)归纳写作特点。

  (六)练习背诵。

  (七)布置作业 。

七年级下册语文《口技》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理解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2.把握多方面表现表演者高超技艺的写法。

  重点、难点

  五.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2.注意体会作者如何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吃语(yi )齁hou)曳(ye)哗(hua)叱(chi)意少舒

  (shao)中间(jian)几欲先走(ji)

  2.阅读课文,试着把文章翻译成现代文。

  二、导入  

  三、作者简介 

  1. 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初进土。《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 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2.解题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模仿各种声音,它是一种流

  传技艺,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本文确切而真实地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描绘出当时表演的故事的全部内容,生动地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家四日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发生火警、救火的情景。文章可以作为描写场景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三、讲析课文

  1.同学们朗读课文,结合预习作业 和课文下面的注释,串译课文。

  教师强调一些词语意思。

  善:擅长。会:集合。于厅事之东北角:的。但闻:只。乳:

  喂奶。当是时:这。众妙毕备:全部。妙绝:极点。意少舒:稍

  微。间:夹杂。虽:即使。名其一处:说出,动词。凡欲先走:几乎,差点儿。跑。

  翻译时以直译为主,并要求学生口述课文内容,注意抓时间名词、

  动词和形容词。教师更正。

  2.学生概括各段大意,口头交流。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介绍口技表演前的情景。

  第二段:介绍表演一家人深夜惊醒的情况及宾客默叹。

  第三段:介绍表演这家人从醒到又睡的情况及宾客情绪的变化。

  第四段:介绍表演失火、救火的经过和宾客惊慌欲跑的神态动作。

  第五段:介绍口技表演结束后的情形。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写法。

  讨论并归纳:板书

  一、表演前道具简单才技艺高超

  二、表演中

  (正面一表演)(侧面一宾客)

  表现烘托

  深夜惊醒 关注默叹

  醒而复睡 意少舒、稍稍正坐

  失火、救火 惊慌欲跑

  三、表演后 道具简单---强调--技艺高超

  4.明确本文的说明方法。

  讨论并归纳:

  摹状貌,通过再现人或事物的形象、情状、声音等来达到说明目的。

  文中再现了口技表演所表现的生活画面。作者紧扣文中第一句话“京中有善口技者”展开,很好地描摹了表演者的表演。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口技》一文,作者通过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

  而多变的声响、听众的神态变化,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表演者技艺的高超。我们一方面赞赏口技艺人的技艺,同时另一方面也赞赏作者高超的文字表达能力。文中成功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1.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Ajue B.jao

  2.曳屋许许声

  Axu Bhu

  3.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Aji3 Bji1

  4.盆器倾侧

  Aqing3Bqing1

  (二)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含义。

  妇抚儿乳 众妙毕备

  儿含乳啼 以为妙绝

  以为妙绝 手有百指

  3.群响毕绝指其一端

  满坐寂然

  众宾团坐

  (三)选择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1.宾客意少舒

  A.宾客的意见很少舒心的。

  B.宾客的情绪稍微放松了些。

  C.宾客的心情很少舒心。

  D宾客的心情渐渐舒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A.于是,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卷起袖子,

  露出手臂。

  B.于是,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振奋得伸出

  了手臂。

  C.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卷

  起袖子,露出手臂。

  D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振奋得伸出

  了手臂。

  (附译文)

  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人大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帷幕,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帷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客人们围坐在一起。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帷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只听到远远的深巷里一阵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哈 欠,伸着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一会儿小孩子也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被吵醒。妻子手拍着孩子,给他喂奶。孩子口里含着乳头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哼着哄他睡觉。床上的又一个大孩子也醒了,呼啸如叨地说个不停,就在这个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哄孩子的哼哼声,小孩子含着乳头的啼哭声,大孩子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全场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凝神地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了。

  没隔多久,丈夫的鼾声响起来了,妻子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地有一会儿停一会儿。微微地听到老鼠悉悉索索地寻找东西吃,盆碗等器物打翻的声音,妻子在梦中的咳嗽声。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把身子稍稍坐正了。

  突然有一个人大声喊着:“失火啦!”丈夫起来大叫,妻子也起来大叫,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刹那间,成百上千的人大喊起来,成百上千的小孩哭了起来,成百上千的狗叫了起来。中间夹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而发出的爆裂声,呼吁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声,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子时一齐用力发出的呼喊声,在火中抢夺物体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卷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科,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撤掉帷幕一看,里面仍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本罢了。

七年级下册语文《口技》教案 篇7

  第一部分:

  1、《口技》的作者是           朝的                     ,这篇文章节选自       朝           编选的笔记小说                         。

  2、课文对声音的描述可谓惟妙惟肖:

  ⑴描述一家四口深夜被犬吠惊醒之后,各种声音有                                                 。

  ⑵描述突遭大火时“百千齐作”的声音有                                                               。

  3、课文中有三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动作:

  ⑴在口技人摹拟四口之家的生活图景时,听众表现出全神贯注并听得细致入微的样子:

  ⑵在表演者摹拟一家人醒而复睡以后的情形时,听众的神情动作的变化是:

  ⑶在表演者摹拟火灾时,听众“如临其境”,其表现为: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京中有善口技者(善:           )

  ⑵会宾客大宴(会:           )

  ⑶施八尺屏障(施:           )

  ⑷众宾团坐(团:              )

  ⑸妇拍而呜之(呜:                  )

  ⑹奋袖出臂(奋:              )

  ⑺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几:                  )

  5、文中前后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这有何作用?

  6、文中总领全文,集中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精湛的一个词是     。

  7、下列各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指:手有百指  不能指其一端

  b、善:京中有善口技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

  c、毕:众妙毕备  群响毕绝  

  d、坐:满坐寂然  口技人坐屏障中

  8、下面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

  b、本文既可以当作场景描写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c、听众的反应烘托了口技表演之善,属正面描写。

  d、文章结尾处道具的重现,强调其表演工具的简单,突出其技艺在“口”,点明题意。

  9、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时间词语:

  表示突然发生:

  表示同时发生:

  表示相继发生:

  表示在特定时间内发生: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10、翻译下列句子:

  ⑴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⑵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⑶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第二部分:

  (一)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1、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户四口              的情景,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全文从三个方面突出表演者技艺高超:         、       、        。

  12、与“宾客意少舒”中“舒”的意思相同的是(  )

  a、心情舒畅  b、动作舒缓  c、舒筋活血

  13、与“不能名其一处”中“名”意思相同的是(  )

  a、莫可名状  b、至理名言  c、有名无实

  14、选文第三段对声音的描写的特点是(  )

  a、声音由小到大  b、声音由远到近

  c、声音由内到外  d、声音由单一到混合

  15、翻译下列句子:

  ⑴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⑵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⑶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

  16、按要求摘出原句:

  对声音作概括描写的句子:

  文中议论的句子:

  17、将选文第三段划分层次,并简要说明理由。

  18、作者在选文第一段中怎样表现口技之“善”的?

  19、你认为口技人的表演“妙”在何处?

  (二)

  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遂询主人之性情、年纪、状貌并何年得科第,而独不言尺寸。其人怪之。成衣者曰:“少年科第者,其性傲,胸必挺,需前长而后短;老年科第者,其心慵,背必伛,需前短而后长。肥者其腰宽,瘦者其身仄。性之急者宜衣短,性之缓者宜衣长。至于尺寸,成法也,何必问耶!”

  余谓斯匠可与言成衣矣。今之成衣者,辄以旧衣定尺寸,以新样为时尚,不知短长之理,先蓄觊觎之心。不论男女衣裳,要如杜少陵诗所谓“稳称身”者,实难其人焉。

  20、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

  ⑴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匹帛:                  )

  ⑵老年科第者,其心慵,背必伛(慵:           )(伛:         )

  ⑶肥者其腰宽,瘦者其身仄(仄:           )

  ⑷性之缓者宜衣长(缓者:                            )

  ⑸不知短长之理,先蓄觊觎之心(蓄:           )(觊觎:                   )

  21、翻译句子:

  ⑴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

  ⑵余谓斯匠可与言成衣矣。

  ⑶今之成衣者,辄以旧衣定尺寸,以新样为时尚,不知短长之理,先蓄觊觎之心。

  22、这是一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23、文章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举例说明。

  《口技》答案

  1、略 2、妇手拍儿声……夫叱大儿声;俄而百千人大呼……泼水声 3、满坐宾客……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几欲先走。 4、擅长;正赶上;设置,安放;围绕;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扬起,举起;几乎,差点儿 5、首尾呼应;同时强调道具的简单,从侧面表现了口技人依*的是高超的技艺,突出了其技艺之“善”。 6、善 7、c 8、c 9、忽、忽然;一时;既而;是时;俄而、少顷、未几 10、在同一时间一齐发出来,各种妙处都具有。满座的宾客没有不伸着脖子,侧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着,认为妙极了。在这种情况下,宾客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的,他们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发抖,几乎要抢先逃跑。 11、醒而复睡、深夜救火;听众的反应;道具的简单;对表演的描绘。 12、c 13、a 14、d 15、略 16、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有人……一处也。 17、言之有理即可。 18、既有正面描写各种声音,又有侧面描写宾客为表演所陶醉、折服的神态,这样共同表现其表演之“善”。 19、略 20、一匹绸缎;懒;曲背,驼背;狭窄,窄;温和的人,慢性的人;心里藏着;希望得到不应该得到的东西 21、以前有个人拿着一匹绸缎要裁缝裁剪做衣服。我以为这个裁缝师傅可以和他谈论做衣服方面的事情了。现在的裁缝,总是用旧衣服定下尺寸,把新样子作为当时的风尚,不知道哪儿该短哪儿该长这些道理,先存着贪污布料的心思。 22、说明办事须从具体情况出发,做到胸有成竹,没有不成之理。 23、对比、引用,例子略

七年级下册语文《口技》教案 篇8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按常规教学的方式释词解句,必定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达到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据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模仿情景,把口技表演者表演的三个阶段:“一家四口深夜由睡到醒”“由醒到睡”“失火救火”,让同窗们以小品的情势再现。这样一来,从学生的即席表演中,我了解到他们的兴趣和表演天分。同时由于学生自身的参与,不仅使学生听起课来不感到味同嚼蜡,索然无味,而且在比较活泼的课堂气氛中,使学生明确了课文的目的,并解决难点和重点。另外,我围绕课文内容设计相关标题,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表演者利用简略的道具却能摹状出这么多不同的声音,从而看出表演者高明的技艺。

  文言文的学习,朗读是必不可少的。对学生而言,这是语文课上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教学中,总是倡导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和体会。对教师而言,这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腕。课堂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绪有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学生朗读程度的提高,阅读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形成也有着直接的巨大的影响。作为教师,教学每一篇课文之前,自己首先得下工夫把课文读好。而《口技》一文的朗读也是很重要的,我必需把每个阶段的状情景唯妙唯俏的读出来,该紧张的地方就紧张,该迟缓的地方就迟缓,否则学生就感受不到当时听众那种身临其景的感觉。

  我个人以为《口技》一文上得还算成功的方面除了师生共同参与之外,还表现在学生课堂课后的提问。虽然面对同窗们的踊跃发言和精辟论述时,会感到一种尝试成功后的糊涂和迷惑,然而更令我感到惊喜不已的是他们都开动头脑去思考问题了,所以当被学生问倒的时候,我毫不感到难为情。在上课之初,有同窗问“什么是口技?中国杂技可分为几种呀?”说真的,前一个问我做了充分的筹备,答复它不难,可是关于中国杂技我确实了解不多。还有在学生表演完之后,有同窗问“为什么表演者一个人能表演这么多声音,为什么他要表演一家人睡觉的事情,表演失火救火而不表演其他?”像这样的问题难免让我遇上尴尬的场面。我是老师,可我不是百科全书,被学生问倒的情况在所难免,问题在于我必需具有虚怀若谷的精力坦然的面对。

  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学也是一样。我应当多多的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从学生的提问中看到自己知识程度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如果不加以矫正,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必然会降落。作为老师,课前课后都应有充分的思想筹备,给自己和学生多一分思考的空间,为成为一名称职的教师,学习和思考是不可以停滞的。

七年级下册语文《口技》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一 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 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 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四 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一 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一、二。

  二 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讲读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 指导预习

  1.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狗叫) 叱(大声责骂)

  倾(斜) 顷(短时间)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思考一、二题”。

  三 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

  “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7.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 “厅事”(大厅、厅堂) “施”(放置)“闻”(听见) “奋”(卷起) “但”(只) “虽”(即使)“走”(跑)

  8.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 一(张)桌 一(把)椅

  一(把)扇 一(块)抚尺 两(个)儿

  百千(个)人 百千(条)犬 百(只)手

  百(条)舌 百(张)口

  9.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长。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于:介词,在。厅事: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而已”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客团坐……无敢哗者”。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但:副词,只,仅。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10.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研习课文二、三部分。

  教学步骤:

  一 讲读第二部分(2—4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

  2.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着有一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了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孩子含着奶头还在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觉。另一个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前一个“乳”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是名词,奶头。絮絮:连续不断地谈话。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哼着哄他睡觉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的啼哭声,大儿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叱骂大儿子的声音,一齐发出,各种维妙维肖的声响全都有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着颈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得上。

  3.提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口述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先写院外远处深夜犬吠声,这是引起本段后文所写一系列声音的缘由。“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便”是时间副词,写出由于“犬吠”引起的“惊觉欠伸”,以“犬吠”到“其夫呓语”表示出声音由远转近,由院外深巷转室内,由大转小。“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写一会儿后,紧接着发出了儿子醒来的声音,大哭声音和丈夫被儿子的哭声惊醒的声音。接着因为儿啼而发出的“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以及“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的声音。至此,表演出了一家大小相继醒来,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表现出声音由小转大,由简到繁。“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五种声音一时齐发,出现了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而且各种声音有因果关系。因“犬吠”而引起妇人“惊觉欠伸”。不久“儿醒,大啼”,而儿大啼引起“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引起“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4.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5.学生翻译第3段,然后师生订正。

  “未几,夫齁有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停止了。隐约听到有老鼠(出来活动),悉悉索索作响。有盆碗一类东西被打翻,妇人在睡梦中咳嗽。客人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倾侧:倾斜歪倒。

  6.提问:这一段,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渐渐进入梦乡的场景。“未几”这一时间副词,承接上段描写表演的声音高潮,表现出这高潮持续了短暂时间,“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表演的响声由繁转简,由大转小,由高潮转入低潮,室内由闹转静。“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进一步表现出室内的静。全家都已入睡,老鼠才敢出穴活动;室内非常安静,才能听到老鼠动作的声音。(这是以动衬静)。

  7.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

  8.学生翻译第4段,然后师生订正。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忽然有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呼喊,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一会,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中间还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燃烧中的爆炸声,还有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拉倒房屋时,人们一齐用力发出的许许的声音,往外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每一只手长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方面的情况;即使一个人长着一百张嘴,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一个地方。百千:是虚词,极言其多。作:起,这里是响起来的意思。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不”两个否定词连用,表肯定。

  “于是众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惶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奋”:本义尽全力举起的意思。这里可译成“捋、挽”。“走”:逃跑。

  9.讲析第4段。

  在这一自然段,作者描绘了“善口技者”摹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

  这一场景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表演用火警而引起的人们的惶急纷杂声音(“忽一人大呼……百千犬吠”)。

  “忽”这一副词表现出大呼“火起”的声音来得突然,出人意料,陡地掀起骇浪险峰,构成了表演的又一巨大波澜。

  “夫起大呼……两儿齐哭”,表现出声音由外到内,由少转多,由街坊大呼“火起”到室内一家人强烈反响。“俄而”表时间短暂,继室内一家大小呼喊啼哭,远近街邻被惊起,大人骇呼,小儿哭叫,狗也惊吠。三个“百千”表现出声音繁多杂乱。

  第三:火势猛烈的声音(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房屋倒塌,火声爆响,风助火势,表音表现出火势的蔓廷、猛烈。

  第三层:紧张救火的声响。(又百千求救声……泼水声)。

  “中间”、“又夹”等词语的运用,表现出上述许多声音同时发出,突出了失火、救火的紧急情景,达到了口技表演的又一高潮。接着用“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这一夸张赞叹语句,以失火、救火作结,衬托出“善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10.指名学生朗读第5段。

  11.学生翻译第5段,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忽然,(幕中)醒木啪的一响,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撤掉围幕一看,(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毕:完全。绝:断,停止。之:代指围幕里边。

  12.提问:为什么作者在本文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这样既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高超。

  提问: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精神和动作?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有以下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和动作:(1)写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出听众专注倾听的神态,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2)写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进入梦乡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衬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听众的情绪。(3)写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紧张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表现出听众已完全被带进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紧张场面中去,忘却了自己在听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场,惊骇恐惧。这是随着口技者卓越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应,作者紧密结合口技表演,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采。

  四 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自选场景背诵(课后背诵全文)。

  资料来源:语文出版社主编:黄岳洲《新编中学语文教案》初中第三册

  口  技

  一、学习目的:

  1、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正确朗读翻译全文,重点理解表示时间的词语。

  4、揣摩语言,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并注意本文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特点,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5、通过想象,关键抓住口技表演的艺术构思,深入思考,体会文章的精彩片断。

  二、学习步骤

  (一)整体感知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模仿各种声音,它是一种流传技艺,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

  在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表演艺术宝库里,就有这样一颗璀璨明珠——口技。它用人的声音模仿大自然及人类生活的万事万物,惟妙惟肖,妙不可言。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口技》一课,就记叙了古代一位不知其名的口技表演艺术家的一场精彩的表演。同学们读后一定会有如治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二)了解作者、出处。

  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初进土。《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三)朗读全文,注意划出不会读、读不准的字,并标上注音。

  少顷(shǎo )犬吠(fèi )呓语(yì )夫叱大儿声(chì)夫齁声起(hōu)

  意少舒 (shāo)中间(jiàn)曳(yè)屋许许(hǔ)声  几欲先走(jī)

  (四)了解全文大意及结构。

  很明显,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记叙的。也就是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来叙事的。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五)研读第一部分。

  1、朗读第1段找出表演的地点、道具、气氛。

  2、思考:

  ①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②“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3、注意掌握本段中重点词句。

  善:擅长 厅事:大厅、客厅 施:放置 会:恰逢,正赶上   但:只   闻:听见 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译文: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坐在一起。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六)文章的第2、3、4这三个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听读这一部分,

  1、找出口技人表演了哪三个场景?

  (1)第一个场景:梦中惊醒。(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2)第二场景:渐入梦乡。(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纵声”“渐拍渐止”,声音由大而小,“微闻”声音更小,是由大及小,微闻余响。

  (3)第三场景:火起群乱。(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2、作者按什么顺序描摹的?描摹了哪些声音?

  这一部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摹,请同学们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遥闻……既而……当是时……未几……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①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

  ②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

  ③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齐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

  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3、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

  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

  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4、小结

  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之技的“善”。总之,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

  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驰缓而渐趋紧张。三个场景,则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文章按表演顺序依次描述,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五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声情潜伏;最后一个场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

  文章写得波澜叠起,变化万端,动人心魄。

  5、这一部分需要重点掌握的字句。

  妇抚儿乳  (动词,喂奶)       手有百指(名词,手指)

  儿含乳啼  (名词,乳头)        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

  宾客意少舒:心情;稍微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虽人有百手:即使            不能名其一处:说出

  奋袖出臂:卷起              两股战战:大腿 

  几欲先走:几乎、差点儿;跑

  (七)朗读第5段、理解课文结尾一段的作用。

  思考:这一段写到“抚尺一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向已。”似乎与第1段相重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与第1段相呼应.更是以侧面反衬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让人恍然醒悟,原来一场出神火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人的口中,而不是借助于其他繁多的器物。

  (八)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1、分析理解:课文除了直接从正面写表演的过程,还有侧面的衬托,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有何作用?

  侧面衬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开头和结尾部分对表演道具的交代,二是在表演过程中观众的神情举止的反应。这样从正面表现,从侧面衬托,生动地表现了口技表演者出神入化般的表演所带来的巨大艺术魅力。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2、揣摩语言,领会主旨。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造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见”。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渲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九)总结全文。

  本文正是这样通过细腻的刻画描写展示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十)完成课后练习。

  一熟读课文,根据提示,画出并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

  1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

  ①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②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2、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形。

  ①响声大作,由少而多。

  ②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1、①“遥闻深巷中有犬吠……众妙毕备”,写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的情形。其中“遥闻深巷中犬吠……絮絮不止”,写深夜的寂静氛围以及一家四口陆续醒来后的各种声音;“当是时……众妙毕备”以排比的句式,急促的语势,合写五种声音,犹如一部大合唱,使人感到一家四口在静夜的喧闹气氛。

  ②“夫声起……妇梦中咳嗽”,写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表现了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声起”,写丈夫由醒到睡;“渐拍渐止”,写出拍儿声由大到小的变化,给人一种轻慢的声感,说明妇人和小儿正慢慢入睡;“微闻”的“微”字,表示声音很弱。老鼠作作索索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梦中咳嗽声,都很轻微,衬托了深夜寂静的氛围。

  2、“忽一人大呼‘火起’……百千犬吠”,写响声大作,由少而多;“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不能名其一处也”,写声音百千齐作,应有尽有。逼真地表现了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先用三个“……大呼”、一个“……齐哭”,继之以三个“百千……”,又加之以“……百千齐作”“又夹百千……”等句,写发现火情、火势漫延和人们救火的情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以及两组相同的句式“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也”,总写火场的声音之多之杂。极力渲染火场的紧张气氛,使人感到火情的紧急,火势的猛烈,救火人的慌乱,犹如置身于救火现场。

  二联系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文中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此时,听众已经进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尚能自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说明听众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已融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难以自持。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使听众仿佛置身于火场,不禁以假为真,完全进入口技表演所营造的生活情景之中而不能自持。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2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从文章的结构上看,前后呼应,使文章的结构完整;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正赶上,恰好。宴:举行宴会。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但:只。闻:听见。

  3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乳:喂奶呜:发出呜呜的声音

  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少:稍微。稍稍:渐渐。

  5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虽:即使。名:说出。

  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臂出袖,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股:腿。走:跑。

  四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然后以这些词语为线索,背诵全文。

  少顷  既而  是时  一时  未几  忽  俄而  忽然

  1表示突然发生:忽  忽然

  2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3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  少顷  未几

  (十一)课外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呓语(         )  夫叱大儿声(         )    齁声(        )

  意少舒 (       ) 曳(     )屋许许(      )声    几欲先走(      )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会宾客大宴:                   2、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3、几欲先走:                     4、虽人有百手:

  三、解释下列多义词。

  众宾团坐(        )    手有百指(        )

  满坐寂然(        )    不能指其一端(        )

  四、选出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盆器倾侧:盆子、器皿翻倒倾斜。  b、会宾客大宴:开会时为宾客摆宴席。

  c、群响毕绝:各种声响都停下了。    d、施八尺屏障:安放了一面八尺长的屏风。

  五、 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a、许多宾客相聚而坐。一会儿,但是等到屏障中醒木一拍,全场都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b、众多宾客相聚而坐。过了一会,只听到围幕中醒木一拍,全场都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c、众多宾客,团团围坐,过了一会,只听到围幕中醒木一拍,全场都坐下了,很安静,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d、众多宾客相聚而坐,过了一会,但是听到屏障中抚尺一放下,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六、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                。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_        作者是___        。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是(      )

  a、口技人坐屏障中   满坐寂然        b、妇抚儿乳        儿含乳啼

  c、群响毕绝        众妙毕备         d、不能名其一处    有名无实

  3、在上文中横线上填上原文语句,并把它翻译成现代语。

  翻译:①                                                         

  ②                                                         

  4、从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___。

  七、课外拓展。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急。主人默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o,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大患。今论功而请客,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主人乃寤而请之。

  【注释】 突:古代仕旁突起的出烟火口,相当于现在的烟囱。②上行(háng):上列,指上座。③乡:同“向”,从前。④寤:同‘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傍有积薪:柴草          ②客谓主人更为曲突:改

  ③俄而家果失火:不久      ④不者,且有火患:将要

  2、下列句子的意思不合原意的一项是:( b )

  a、幸而得息:很侥幸把火熄灭了。

  b、余各以功次坐:我们各人论功劳摆座位。。

  c、乡使所客之言:从前假使听了那个客人的话。

  d、焦头烂额为上客邪?那些头部烧焦、额头灼伤的人反而成了上客吗?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防患于未然,不要等到灾祸临头才去抢救。(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不然将有祸患发生。)

七年级下册语文《口技》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理解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2.把握多方面表现表演者高超技艺的写法。

  重点、难点

  五.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2.注意体会作者如何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吃语(yi )齁hou)曳(ye)哗(hua)叱(chi)意少舒

  (shao)中间(jian)几欲先走(ji)

  2.阅读课文,试着把文章翻译成现代文。

  二、导入  

  三·作者简介

  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初进土。《口技》一

  文选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

  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

  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林嗣环

  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2.解题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模仿各种声音,它是一种流

  传技艺,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

  获得的。本文确切而真实地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

  描绘出当时表演的故事的全部内容,生动地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中

  一家四日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发生火警、救火的情景。文章可以作为

  描写场景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三、讲析课文

  1.同学们朗读课文,结合预习作业 和课文下面的注释,串译课文。

  教师强调一些词语意思。

  善:擅长。会:集合。于厅事之东北角:的。但闻:只。乳:

  喂奶。当是时:这。众妙毕备:全部。妙绝:极点。意少舒:稍

  微。间:夹杂。虽:即使。名其一处:说出,动词。凡欲先走:几乎,

  差点儿。跑。

  翻译时以直译为主,并要求学生口述课文内容,注意抓时间名词、

  动词和形容词。教师更正。

  2.学生概括各段大意,口头交流。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介绍口技表演前的情景。

  第二段:介绍表演一家人深夜惊醒的情况及宾客默叹。

  第三段:介绍表演这家人从醒到又睡的情况及宾客情绪的变化。

  第四段:介绍表演失火、救火的经过和宾客惊慌欲跑的神态动作。

  第五段:介绍口技表演结束后的情形。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写法。

  讨论并归纳:板书

  一、表演前道具简单才技艺高超

  二、表演中

  (正面一表演)(侧面一宾客)

  表现烘托

  深夜惊醒 关注默叹

  醒而复睡 意少舒、稍稍正坐

  失火、救火 惊慌欲跑

  三、表演后 道具简单---强调--技艺高超

  4.明确本文的说明方法。

  讨论并归纳:

  摹状貌,通过再现人或事物的形象、情状、声音等来达到说明目的。

  文中再现了口技表演所表现的生活画面。作者紧扣文中第一句话“京中

  有善口技者”展开,很好地描摹了表演者的表演。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口技》一文,作者通过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

  而多变的声响、听众的神态变化,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表演者技艺的高

  超。我们一方面赞赏口技艺人的技艺,同时另一方面也赞赏作者高超的

  文字表达能力。文中成功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1.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Ajue B.jao

  2.曳屋许许声

  Axu Bhu

  3.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Aji3 Bji1

  4.盆器倾侧

  Aqing3Bqing1

  (二)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含义。

  妇抚儿乳 众妙毕备

  儿含乳啼 以为妙绝

  以为妙绝 手有百指

  3.群响毕绝指其一端

  满坐寂然

  众宾团坐

  (三)选择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1.宾客意少舒

  A.宾客的意见很少舒心的。

  B.宾客的情绪稍微放松了些。

  C.宾客的心情很少舒心。

  D宾客的心情渐渐舒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A.于是,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卷起袖子,

  露出手臂。

  B.于是,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振奋得伸出

  了手臂。

  C.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卷

  起袖子,露出手臂。

  D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振奋得伸出

  了手臂。

  (附译文)

  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人大摆酒

  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帷幕,这位表演口技的

  艺人坐在帷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

  木。客人们围坐在一起。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帷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

  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只听到远远的深巷里一阵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哈

  欠,伸着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一会儿小孩子也醒了,大声哭着。丈夫

  也被吵醒。妻子手拍着孩子,给他喂奶。孩子口里含着乳头还是哭,妇

  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哼着哄他睡觉。床上的又一个大孩子也醒了,呼

  啸如叨地说个不停,就在这个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哄孩子的

  哼哼声,小孩子含着乳头的啼哭声,大孩子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

  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全场

  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凝神地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

  了。

  没隔多久,丈夫的鼾声响起来了,妻子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地有一

  会儿停一会儿。微微地听到老鼠悉悉索索地寻找东西吃,盆碗等器物打

  翻的声音,妻子在梦中的咳嗽声。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

  把身子稍稍坐正了。

  突然有一个人大声喊着:“失火啦!”丈夫起来大叫,妻子也起来大

  叫,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刹那间,成百上千的人大喊起来,成百上千

  的小孩哭了起来,成百上千的狗叫了起来。中间夹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

  的声音,烈火燃烧而发出的爆裂声,呼吁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

  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声,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子时

  一齐用力发出的呼喊声,在火中抢夺物体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应

  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

  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

  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在这种情况下,客人

  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卷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

  直科,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撤掉帷幕一看,里面仍只有一

  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本罢了。

七年级下册语文《口技》教案 篇11

  [教例简述]

  这是余映潮老师的一个教例。

  教学基本任务:品读、积累,并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时间分配:教师大约15分钟,学生大约30分钟,以学生活动为主。

  1、读

  第一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沸沸扬扬。第二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层次分明。第四次朗读——请同学读得有景有情。

  2、说。

  ①这篇课文可用一个“善”字拎起。“善”在哪里,怎样写“善”?请同学每人用“善在……它写出了”说一句话。

  ②从“口技表演”的角度,形成课堂教学的简略板书:

  一字立骨—善—声音有大小  有内外  有高底  有动静  有远近  有分合  有疏密  有点面  有张弛  有明暗

  3、做—讨论、完成课堂智能练习:

  ①指出用法特别词的意思。

  善(    )    宴(    )

  乳(    )    一(    )    呜(    )

  ②你一定能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③下面的词古今词义区别较大,试说说看。

  但(   )  觉(   )  是(   )  毕(   )  目(   )

  意(   )  少(   )  虽(   )  名(   )  色(   )

  股(   )  走(   )

  ④解释词义之后,你认为下面五个词属于(    )

  妙:众妙(   )毕备    以为妙(   )绝

  绝:以为妙绝(   )    群响毕绝(   )

  指:手有百指(   )    不能指(   )其一端

  坐:稍稍正坐(   )    满坐(   )宾客

  起:大呼火起(   )    夫起(   )大呼

  ⑤瞧,课文中还可以找出不少的近义词呢。

  群响毕绝——(    )    满坐寂然——(    )

  变色离席——(    )    大啼——(    )

  一时齐发——(    )    中间……之声——(    )

  撤屏视之——(    )    惊觉欠伸——(    )

  ⑥现在,该轮到你独立地进行发现了!你该积累一个怎样的词语板快呢?

  [评析]

  这节课是文言文教学中一节典型的“诵读,品析,积累”课。“读、说、做”三步既表现一种教法,也点示了对文言课文的一种学法。

  最有新意的是这一份《课堂智能练习》——我们在观察课中还是第一次见到这项的练习。它充满了创造性,真是匠心独运。

  这份“智能练习”可能表现了教者这样一种思考;大面积上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一个是课堂积累太少,学生的课堂学习笔记主要被图形板书所覆盖,从语言理解、语言品析、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看,它们的价值有限。二是技能训练力度不够,学法指导、思辨训练、联想迁移训练和语言文字处理能力的训练都比较薄弱。而设计得比较好的课堂练习就能解决一些这两上方面的的问题。

  从上面的“智能练习”可见,学生们不仅仅只是“做”练习;他们要“做”,还要分析、归类、联想、概括、发现。这样,“练习”的层次就高了——它训练了“知”,也训练了“智”与“能”!

  这咱“翻新”给我们以启示:原来,在有心人的眼中,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内,都有广阔的创造空间。

  我们提倡这种价值的课堂智能练习。

七年级下册语文《口技》教案 篇12

  《口技》一文选自清代张潮所辑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多系浙江人士的文章。林嗣环以福建人的撰述杂于其间,可推想《口技》是他流寓杭州时所作,时间应在清康熙初年,即17世纪70年代前后。

  《口技》一文,原是作为林嗣环的《秋声诗》的序言。作者曾说:“嘻,若而入者,可谓善画声矣!遂录其语以为《秋声》序。”原意是借口技艺人的“善画声”,说明《秋声诗》亦是“善画声”的诗作。而所谓“善画”,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善于绘声绘色地作描写。他的《秋声诗》如何,且不去论它。但是玩味《口技》一文,却可以看出笔者所说的这种艺术匠心及艺术特色。

  《口技》作为《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它的前面有这样一些话:“彻呆子当正秋之日,杜门简出,毡有针,壁有衷甲,若无可排解者。然每听谣诼之来,则濡墨吮笔而为诗,诗成,以秋声名篇。适有数客至,不问何人,留共醉,酒酣,令客各举似何声最佳。一客曰:‘机声,儿子读书声佳耳。’予曰:‘何言之庄也?’又一客曰:‘堂下呵驺声,堂后笙歌声何如?’予曰:‘何言之华也?’又一客曰:‘姑妇楸枰声最佳。’曰:‘何言玄也?’一客独嘿嘿,乃取大杯满酌而前曰:‘先生喜闻人所末闻,仆请数言为先生抚掌可乎?’”

  后面有这样一些话:“嘻!若而入者,可谓善画声矣。遂录其语,以为秋声序。”之后还有编者张潮的评语,说:“绝世奇技,复得此奇文以传之,读竟,辄浮大白。”

  编者的评语说得不够清楚,就强调“绝世奇技”说,似乎“奇文”是指“口技”一部分,若然,以“浮大白”表示极度赞赏,大概可以得到多数人首肯;可是下面分明说的是“此奇文”,指名道姓应该是《秋声诗自序》,这就有商榷的余地了。

  文,有常道,有常法,可以奇,或者说,最好能奇,但无论如何奇,要不出常道常法之外。《秋声诗自序》则不然。奇则奇矣,可是以常道常法绳之,就大有问题。问题的症结在于,就为诗集作序而言,这样大写口技之妙是离了题,喧宾夺主。

  当然文章可以撇开一笔写,甚至貌似离题写。但貌似离题,而实际是扣题更紧。《秋声诗自序》则不能,撇开秋声诗而绘影绘声地写口技,究竟秋声之诗与口技之妙有什么关系呢?是秋声之诗可以与口技之妙比美吗?还是秋声之诗比口技之妙值得欣赏呢?文章没有明确地告诉读者。因此,我们无妨说,张潮的赞叹未免有点投其所好。

  资料来源:教参新编

  《口技》一文选自清代张潮所辑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多系浙江人士的文章。林嗣环以福建人的撰述杂于其间,可推想《口技》是他流寓杭州时所作,时间应在清康熙初年,即17世纪70年代前后。

  《口技》一文,原是作为林嗣环的《秋声诗》的序言。作者曾说:“嘻,若而入者,可谓善画声矣!遂录其语以为《秋声》序。”原意是借口技艺人的“善画声”,说明《秋声诗》亦是“善画声”的诗作。而所谓“善画”,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善于绘声绘色地作描写。他的《秋声诗》如何,且不去论它。但是玩味《口技》一文,却可以看出笔者所说的这种艺术匠心及艺术特色。

  《口技》作为《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它的前面有这样一些话:“彻呆子当正秋之日,杜门简出,毡有针,壁有衷甲,若无可排解者。然每听谣诼之来,则濡墨吮笔而为诗,诗成,以秋声名篇。适有数客至,不问何人,留共醉,酒酣,令客各举似何声最佳。一客曰:‘机声,儿子读书声佳耳。’予曰:‘何言之庄也?’又一客曰:‘堂下呵驺声,堂后笙歌声何如?’予曰:‘何言之华也?’又一客曰:‘姑妇楸枰声最佳。’曰:‘何言玄也?’一客独嘿嘿,乃取大杯满酌而前曰:‘先生喜闻人所末闻,仆请数言为先生抚掌可乎?’”

  后面有这样一些话:“嘻!若而入者,可谓善画声矣。遂录其语,以为秋声序。”之后还有编者张潮的评语,说:“绝世奇技,复得此奇文以传之,读竟,辄浮大白。”

  编者的评语说得不够清楚,就强调“绝世奇技”说,似乎“奇文”是指“口技”一部分,若然,以“浮大白”表示极度赞赏,大概可以得到多数人首肯;可是下面分明说的是“此奇文”,指名道姓应该是《秋声诗自序》,这就有商榷的余地了。

  文,有常道,有常法,可以奇,或者说,最好能奇,但无论如何奇,要不出常道常法之外。《秋声诗自序》则不然。奇则奇矣,可是以常道常法绳之,就大有问题。问题的症结在于,就为诗集作序而言,这样大写口技之妙是离了题,喧宾夺主。

  当然文章可以撇开一笔写,甚至貌似离题写。但貌似离题,而实际是扣题更紧。《秋声诗自序》则不能,撇开秋声诗而绘影绘声地写口技,究竟秋声之诗与口技之妙有什么关系呢?是秋声之诗可以与口技之妙比美吗?还是秋声之诗比口技之妙值得欣赏呢?文章没有明确地告诉读者。因此,我们无妨说,张潮的赞叹未免有点投其所好。

七年级下册语文《口技》教案 篇13

  一、学习目的:

  1、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正确朗读翻译全文,重点理解表示时间的词语。

  4、揣摩语言,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并注意本文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特点,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5、通过想象,关键抓住口技表演的艺术构思,深入思考,体会文章的精彩片断。

  二、学习步骤

  (一)整体感知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模仿各种声音,它是一种流传技艺,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

  在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表演艺术宝库里,就有这样一颗璀璨明珠——口技。它用人的声音模仿大自然及人类生活的万事万物,惟妙惟肖,妙不可言。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口技》一课,就记叙了古代一位不知其名的口技表演艺术家的一场精彩的表演。同学们读后一定会有如治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二)了解作者、出处。

  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初进土。《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三)朗读全文,注意划出不会读、读不准的字,并标上注音。

  少顷(shǎo )犬吠(fèi )呓语(yì )夫叱大儿声(chì)夫齁声起(hōu)

  意少舒 (shāo)中间(jiàn)曳(yè)屋许许(hǔ)声  几欲先走(jī)

  (四)了解全文大意及结构。

  很明显,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记叙的。也就是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来叙事的。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五)研读第一部分。

  1、朗读第1段找出表演的地点、道具、气氛。

  2、思考:

  ①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②“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3、注意掌握本段中重点词句。

  善:擅长 厅事:大厅、客厅 施:放置 会:恰逢,正赶上   但:只   闻:听见 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译文: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坐在一起。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六)文章的第2、3、4这三个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听读这一部分,

  1、找出口技人表演了哪三个场景?

  (1)第一个场景:梦中惊醒。(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2)第二场景:渐入梦乡。(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纵声”“渐拍渐止”,声音由大而小,“微闻”声音更小,是由大及小,微闻余响。

  (3)第三场景:火起群乱。(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2、作者按什么顺序描摹的?描摹了哪些声音?

  这一部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摹,请同学们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遥闻……既而……当是时……未几……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①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

  ②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

  ③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齐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

  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3、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

  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

  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4、小结

  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之技的“善”。总之,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

  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驰缓而渐趋紧张。三个场景,则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文章按表演顺序依次描述,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五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声情潜伏;最后一个场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

  文章写得波澜叠起,变化万端,动人心魄。

  5、这一部分需要重点掌握的字句。

  妇抚儿乳  (动词,喂奶)       手有百指(名词,手指)

  儿含乳啼  (名词,乳头)        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

  宾客意少舒:心情;稍微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虽人有百手:即使            不能名其一处:说出

  奋袖出臂:卷起              两股战战:大腿 

  几欲先走:几乎、差点儿;跑

  (七)朗读第5段、理解课文结尾一段的作用。

  思考:这一段写到“抚尺一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向已。”似乎与第1段相重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与第1段相呼应.更是以侧面反衬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让人恍然醒悟,原来一场出神火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人的口中,而不是借助于其他繁多的器物。

  (八)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1、分析理解:课文除了直接从正面写表演的过程,还有侧面的衬托,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有何作用?

  侧面衬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开头和结尾部分对表演道具的交代,二是在表演过程中观众的神情举止的反应。这样从正面表现,从侧面衬托,生动地表现了口技表演者出神入化般的表演所带来的巨大艺术魅力。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2、揣摩语言,领会主旨。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造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见”。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渲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九)总结全文。

  本文正是这样通过细腻的刻画描写展示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十)完成课后练习。

  一熟读课文,根据提示,画出并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

  1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

  ①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②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2、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形。

  ①响声大作,由少而多。

  ②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1、①“遥闻深巷中有犬吠……众妙毕备”,写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的情形。其中“遥闻深巷中犬吠……絮絮不止”,写深夜的寂静氛围以及一家四口陆续醒来后的各种声音;“当是时……众妙毕备”以排比的句式,急促的语势,合写五种声音,犹如一部大合唱,使人感到一家四口在静夜的喧闹气氛。

  ②“夫声起……妇梦中咳嗽”,写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表现了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声起”,写丈夫由醒到睡;“渐拍渐止”,写出拍儿声由大到小的变化,给人一种轻慢的声感,说明妇人和小儿正慢慢入睡;“微闻”的“微”字,表示声音很弱。老鼠作作索索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梦中咳嗽声,都很轻微,衬托了深夜寂静的氛围。

  2、“忽一人大呼‘火起’……百千犬吠”,写响声大作,由少而多;“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不能名其一处也”,写声音百千齐作,应有尽有。逼真地表现了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先用三个“……大呼”、一个“……齐哭”,继之以三个“百千……”,又加之以“……百千齐作”“又夹百千……”等句,写发现火情、火势漫延和人们救火的情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以及两组相同的句式“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也”,总写火场的声音之多之杂。极力渲染火场的紧张气氛,使人感到火情的紧急,火势的猛烈,救火人的慌乱,犹如置身于救火现场。

  二联系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文中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此时,听众已经进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尚能自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说明听众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已融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难以自持。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使听众仿佛置身于火场,不禁以假为真,完全进入口技表演所营造的生活情景之中而不能自持。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2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从文章的结构上看,前后呼应,使文章的结构完整;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正赶上,恰好。宴:举行宴会。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但:只。闻:听见。

  3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乳:喂奶呜:发出呜呜的声音

  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少:稍微。稍稍:渐渐。

  5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虽:即使。名:说出。

  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臂出袖,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股:腿。走:跑。

  四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然后以这些词语为线索,背诵全文。

  少顷  既而  是时  一时  未几  忽  俄而  忽然

  1表示突然发生:忽  忽然

  2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3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  少顷  未几

  (十一)课外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呓语(         )  夫叱大儿声(         )    齁声(        )

  意少舒 (       ) 曳(     )屋许许(      )声    几欲先走(      )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会宾客大宴:                   2、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3、几欲先走:                     4、虽人有百手:

  三、解释下列多义词。

  众宾团坐(        )    手有百指(        )

  满坐寂然(        )    不能指其一端(        )

  四、选出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盆器倾侧:盆子、器皿翻倒倾斜。  B、会宾客大宴:开会时为宾客摆宴席。

  C、群响毕绝:各种声响都停下了。    D、施八尺屏障:安放了一面八尺长的屏风。

  五、 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A、许多宾客相聚而坐。一会儿,但是等到屏障中醒木一拍,全场都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B、众多宾客相聚而坐。过了一会,只听到围幕中醒木一拍,全场都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C、众多宾客,团团围坐,过了一会,只听到围幕中醒木一拍,全场都坐下了,很安静,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D、众多宾客相聚而坐,过了一会,但是听到屏障中抚尺一放下,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六、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                。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_        作者是___        。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是(      )

  A、口技人坐屏障中   满坐寂然        B、妇抚儿乳        儿含乳啼

  C、群响毕绝        众妙毕备         D、不能名其一处    有名无实

  3、在上文中横线上填上原文语句,并把它翻译成现代语。

  翻译:①                                                         

  ②                                                         

  4、从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___。

  七、课外拓展。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急。主人默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o,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大患。今论功而请客,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主人乃寤而请之。

  【注释】 突:古代仕旁突起的出烟火口,相当于现在的烟囱。②上行(háng):上列,指上座。③乡:同“向”,从前。④寤:同‘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傍有积薪:柴草          ②客谓主人更为曲突:改

  ③俄而家果失火:不久      ④不者,且有火患:将要

  2、下列句子的意思不合原意的一项是:( B )

  A、幸而得息:很侥幸把火熄灭了。

  B、余各以功次坐:我们各人论功劳摆座位。。

  C、乡使所客之言:从前假使听了那个客人的话。

  D、焦头烂额为上客邪?那些头部烧焦、额头灼伤的人反而成了上客吗?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防患于未然,不要等到灾祸临头才去抢救。(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不然将有祸患发生。)

七年级下册语文《口技》教案 篇14

  《口技》一文中第二部分是描写精彩的口技表演,其内容是两个声响场景组成的一次深夜火警。第一个声响场景表演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再由醒入睡的过程;第二个声响场景是表演一次从发现“失火”到“救火”的情况。好像“失火”是从“忽一人大呼‘火起’时开始的,其实不然。在讲解课文时应该补充说明如下:

  第一个声响场景(一家四口由睡到醒)是因“深巷中犬吠”引起(“惊觉欠伸,而犬吠又是由失火引起的。此时就应讲清:因犬的听觉和嗅觉特别灵敏,所以火灾初起时能惊而“吠”。此时微火蔓延,犬吠声声惊醒了一些人(口技只能表现一家,实为多家。)火势还在不断蔓延,但狗叫了一阵以后,习惯了火发出的“声”“光”,停止了“吠”声,因而这一家又由醒入睡,从而结束了第一个声响场景(静—动—静)。

  火势继续发展,光与声逐渐增强,总得要惊醒附近的某一个人(况且有许多人已被前次“犬吠”声惊醒,正处于半寐之中),一发现火光,必然“大呼‘火起’”,“俄而百千人大呼”。这就自然引出了第二个声响场景。

  以上内容在讲解口技表演时,用简单明了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交代清楚,既不耽误课堂时间,又可使学生懂得两个声响场景的内在联系。前为“火惊犬吠”“犬吠人醒”,但人末发现火情而又入睡;后为“一人大呼”“百千人大呼”,引起“百千犬吠”。

  这样,使学生对本文层次领会得更加深刻,从而进一步理解我国古代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及其智慧和才能。

七年级下册语文《口技》教案 篇15

  余映潮教例评析

  提倡课堂智能练习 

  ——《口技》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余映潮老师的一个教例。

  教学基本任务:品读、积累,并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时间分配:教师大约15分钟,学生大约30分钟,以学生活动为主。

  1、读

  第一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沸沸扬扬。第二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层次分明。第四次朗读——请同学读得有景有情。

  2、说。

  ①这篇课文可用一个“善”字拎起。“善”在哪里,怎样写“善”?请同学每人用“善在……它写出了”说一句话。

  ②从“口技表演”的角度,形成课堂教学的简略板书:

  一字立骨—善—声音有大小 有内外 有高底 有动静 有远近 有分合 有疏密 有点面 有张弛 有明暗

  3、做—讨论、完成课堂智能练习:

  ①指出用法特别词的意思。

  善( ) 宴( )

  乳( ) 一( ) 呜( )

  ②你一定能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③下面的词古今词义区别较大,试说说看。

  但( ) 觉( ) 是( ) 毕( ) 目( )

  意( ) 少( ) 虽( ) 名( ) 色( )

  股( ) 走( )

  ④解释词义之后,你认为下面五个词属于( )

  妙:众妙( )毕备 以为妙( )绝

  绝:以为妙绝( ) 群响毕绝( )

  指:手有百指( ) 不能指( )其一端

  坐:稍稍正坐( ) 满坐( )宾客

  起:大呼火起( ) 夫起( )大呼

  ⑤瞧,课文中还可以找出不少的近义词呢。

  群响毕绝——( ) 满坐寂然——( )

  变色离席——( ) 大啼——( )

  一时齐发——( ) 中间……之声——( )

  撤屏视之——( ) 惊觉欠伸——( )

  ⑥现在,该轮到你独立地进行发现了!你该积累一个怎样的词语板快呢?

  [评析]

  这节课是文言文教学中一节典型的“诵读,品析,积累”课。“读、说、做”三步既表现一种教法,也点示了对文言课文的一种学法。

  最有新意的是这一份《课堂智能练习》——我们在观察课中还是第一次见到这项的练习。它充满了创造性,真是匠心独运。

  这份“智能练习”可能表现了教者这样一种思考;大面积上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一个是课堂积累太少,学生的课堂学习笔记主要被图形板书所覆盖,从语言理解、语言品析、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看,它们的价值有限。二是技能训练力度不够,学法指导、思辨训练、联想迁移训练和语言文字处理能力的训练都比较薄弱。而设计得比较好的课堂练习就能解决一些这两上方面的的问题。

  从上面的“智能练习”可见,学生们不仅仅只是“做”练习;他们要“做”,还要分析、归类、联想、概括、发现。这样,“练习”的层次就高了——它训练了“知”,也训练了“智”与“能”!

  这咱“翻新”给我们以启示:原来,在有心人的眼中,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内,都有广阔的创造空间。

  我们提倡这种价值的课堂智能练习。

七年级下册语文《口技》教案 篇16

  阅读提示

  林嗣环,字铁崖,清朝福建晋江人,顺治年间进士。

  你听过口技吗?这是一种传统技艺,是艺人长期在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本文确切而真实的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描绘出当时表演的故事的全部内容,生动的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户四口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发生火警、救火的情景,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这篇文章既可以作为描写场景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兵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练习

  一 作者对口技的表演、绘声绘色,摹写逼真。请将课文中两个场景所表演的声响填写在括号内,可以引用原文,也可以用自己的话。

  第一个声响场景,表演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

  1.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小及大。

  ( )

  2.由大及小,微闻余响。

  ( )

  第二个声响场景,表演一次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况。

  1. 由微弱而喧闹,由简单而纷繁。

  ( )

  2.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 )

  二 课文里表示时间的词语,既表明事件的时间关系,也具有衔接前后事件的作用,请把这些时间性的词语(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按照下边的分类填在横线上。

  1.表示突然发生

  2.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 

  3.表示两事相继发生 

  4.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之内发生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三 下边列出课文里的三个短语,每个短语又附有三个短语。分别指出所附三个短语里加黑的词,哪个跟课文短语里同一个词的用法相同。

  1.众妙毕备

  毕业典礼 毕生精力 丑态毕露

  2.宾客意少舒

  心情舒畅 动作舒缓 舒筋活血

  3.不能名其一处

  莫可名状 至理名言 有名无实

  四 你听过口技表演吗?如“火车进站”“军营的早晨”“欢度国庆”“虫鸟鸣叫”,或者别的什么,如记忆犹新,不妨作一番描述,有可能的话,在班上摹拟一下。

  五△自读课文里刘鹗的《绝唱》,是描述说书的,把它和《口技》比较一下,两篇文章内容的安排上有什么异同?

  六 背诵全文。

  当年读书,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总不懂。空中设想,余音怎样会得绕梁呢?又怎会三日不绝呢?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彻些!

  刘鹗《老残游记》

  作 文 训 练

  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造桥是为了过河。如果把“过河”比作说明目的,那么“桥”就是说明方法。没有作为说明方法的桥,过河的目的就是空话。恰当的说明方法就好比一座比较理想的桥。恰当,是指能够恰如其分的说明事物或事理。课文里用到的说明方法都可以比作理想的桥。比如用“游击战、阵地战”这种分类法来说明沙漠进攻人类的方式,用的就是恰当的说明方法,因为它准确而醒目。《统筹方法》主要是用图表来说明统筹方法的作用,图表这种说明方法用在这里也是十分恰当的。如果改用文字说明,不知要增加了多少篇幅,而且还不如用图表说得清楚明白,一目了然。读了《口技》,使人感到摹写状貌给人的感受是形象的、具体的。本单元的课文都可作为说明方法用得恰当的范例。

  本单元的作文训练是说明事物的方法。自然,采用什么说明方法,取决于说明的目的和事物的特征。

  参考题目

  一 看图作文

  充分运用图示的知识,针对某些青少年挑食的不良习惯,写一篇说明文。题目自拟。

  身体的生长和发育需要蛋白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是身体热量(即能量)的主要来源;脂肪是另一个重要的热量来源;矿物质中的钙、镁、磷是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

  二 给材料作文

  1.这里有三种有关海市蜃楼的材料:第一种材料是新华社济南的新闻报道;第二种材料是对海市蜃楼现象、形成原因和观察者的感受的说明;第三种是海市蜃楼目击者的所见所感。请你根据三种材料,写一篇说明文。题目自己确定。

  (一)

  据新华社济南6月19日电(记者 刘关权)山东电视台记者孙玉平在国内首次拍摄到海市蜃楼的现场实况,18日晚在电视台播出,山东观众大饱眼福。

  这次海市蜃楼发生在被称为人间仙境的蓬莱阁对面海域。从17日下午14时20分延续到19时左右。从蓬莱阁向北望去,在长达100多里的辽阔海面上出现了种种奇观,忽而是多孔桥般的奇景,忽而显现出从未见过的岛屿。其间有清晰的高楼大厦,周围有冒烟的烟囱,在波涛万顷的海面上展现出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无数游人涌向海边竞相观看。

  据悉,这段录像将送中央电视台播放。

  (二)

  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产生的一种现象。夏天海面附近的温度比高空低,空气由于热胀冷缩,上层的

  示意图:海市蜃楼

  空气就比海面附近的空气稀疏,远处物体反射的太阳光,在射向空中的过程中,由于空气疏密发生变化而折射,逐渐向地面弯曲(示意图),进入观察者眼中,逆着光线望去,就觉得好象是从海面上空的物体射来的一样。

  (三)

  记得是春季,雾蒙天,我正在蓬莱阁后面拾一种被潮水冲得溜光滚圆的鹅卵石,听见有人喊:“出海市了!”只见海天相连处,原先的岛屿一时不知都藏到哪儿去了,海上劈面立起一片从来没看过的山峦,黑苍苍的,像水墨画一样。满山都是古松古柏;松柏稀疏的地方,隐隐露出一带渔村。山峦时时变化,一会儿山头现出一座宝塔,一会儿山洼里现出一座城市,市上游动着许多黑点,影影绰绰的,极像是来来往往的人马车辆。又过一会儿,山峦城市渐渐消散,越来越淡,转眼间,天青海碧,什么都不见了,原先的岛屿又在海上现出来。

  (节选自杨朔《海市》)

  2.参考下边有关老鼠的一些资料,自拟作文题。

  (1)老鼠能钻过不到本身1/4大小的洞;从五层楼高处摔下来也安然无恙;嗅觉及得上警犬,因而美国警方曾驯养一些老鼠来检查嫌疑分子的行囊,他们灵快地钻进钻出,一会儿就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所以竟被人称为“老鼠警官”。

  (2)鼠是一种形态猥锁、行动鬼祟的动物。在汉语里有许多关于鼠的成语,如鼠肚鸡肠、过街老鼠、鼠目寸光、獐头鼠目等等,无不带有很强的贬义,人们对它的憎恶之情溢于言表。事实也是如此,这种繁殖力极强的动物什么都吃,全球每年约1/5的粮食填进它的囊腹,而且还要给人类带来包括鼠疫在内的20多种致命的疾病,是人类不共戴天的大敌。

  (3)老鼠的寿命很短,平均年龄只有两岁到两岁半,活到三岁的已经十分衰迈;个别活到四岁或五岁的,那真是鼠界的“老寿星”了。

  (4)有人计算,一对大家鼠在一年之内连续繁殖,如不计算死亡的个体,它们的子孙后代可以达到3.5亿万只以上。

  (5)仔细观察过老鼠出洞觅食的人有过这样记载:“ 老鼠的感觉是很灵敏的。出洞时,开始总是沿着墙壁或其他物体的边沿行动,渐渐跑向中央地带,边嗅边跑,不时举目四顾,倾听动静,如果遇到声响,就迅速地躲入一个角落,等过一些时候,再开始活动。如果几只老鼠同时出洞,常是身体较小的幼鼠走在前面,大鼠跟后面。”

  (6)曾经有人做过实验,将一只新鼠夹和一只打死过老鼠的鼠夹,放上诱饵支在老鼠多的地方,从暗中观察老鼠来寻食的情况。结果发现带有鼠味的鼠夹一样能吸引老鼠,当打死老鼠的时候,立即把死鼠拿掉,再放上诱饵,继续捕打,竟在两小时内连续打死四只老鼠,可见老鼠并没有什么“灵性”。

  (7)褐家鼠又称沟鼠、大家鼠、挪威鼠、体型较大,体长约160-210毫米,粗壮,背毛棕褐色,腹毛灰白色,鼻端钝圆,耳短而厚,向前折不能达到眼部,尾较粗,尾长短于体长,主要在夜间活动,以清晨、黄昏活动最频繁。

  (8)小家鼠,又称小鼠、鼷鼠、小耗子,米鼠仔,体型小,体长约60-80毫米,毛色变化较大,背毛由灰褐色至黑褐色,腹毛由灰白至灰黄,鼻尖而短,耳向前折不能达到眼部,尾长与体长相当,上颌门齿从侧看,有一明显缺口。

  (9)鼠类的适应性很强,从寒冷的高山到干热的沙漠,从茂密的森林到一望无际的草原,从农村到城镇,都有鼠类栖息。

  (10)鼠的食性因鼠种、食源和环境而不同。野鼠嗜食植物的种子、茎叶及蔬菜瓜果等,家鼠食性杂。鼠的食量因个体大小而异,每天的食量约占自身体重的1/10。一只褐家鼠每天约食25克左右。

  (11)鼠类在干燥食物丰富的地方,易被含水分多的食物所诱;反之,在含水分食物丰富的地方,易被干燥的食物所诱。

  (12)家鼠和部分野鼠主要在夜间活动,白天偶而出来。野鼠中的黄鼠和旱獭等则是白天活动。

  (13)鼠类的活动多循一定的路线,如褐家鼠常沿墙根、墙角、夹道行走,在这些地方形成明显的跑道。

  语文活动

  作业 修改:中心句有毛病

  中心句出现毛病,不外乎以下三种:一、中心句嫌“小”。就是说,中心句表达的意思不能概括支撑句所表达的全部意思。二、中心句嫌“大”。就是说,中心句表达的意思,超出了支撑句所表达的意思。三、中心句和支撑句矛盾。就是说,中心句和支撑句所表达的意思不一致。分析下边的例子,说明它们各属于哪一种情况,怎样修改才好。

  1.大森林里居住着许多松鼠。松鼠是一种精明强干的小动物,很讨人喜欢。它四肢灵活,身段修长。玲珑的小脸孔上,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一身灰褐色的毛,光滑的好像檫过油。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可以一直翘到头顶上,显得格外漂亮。

  2.提高阅读能力,要靠多读和细读。读一本书,读一篇文章,都必须一字一词一句仔细地读,必须考究一字一词一句的含意。这样读一本书就有一本书的收获,读一篇文章就有一篇文章的收获。细读,最初是不习惯的。要养成细读的习惯,就要严格勉强自己去认真读,才能把书中文中的东西融化,只有融化,才能达到熟练。也可以说,细读的过程就是勉强、融化、熟练的过程。坚持个过程,久而久之就可以打下阅读能力的良好基础。

  3.学习要重视基本功的训练,晋朝的王羲之,从小潜心学书法,开始从点横撇捺练起,重视基本功的训练。他进行这种训练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长期坚持。天长日久,洗笔处池水都变黑了。最后,成为大书法家。世界跳高冠军朱建华。所以能取得好成绩,也是靠扎实的、持久的基础训练。他在176次训练当中,徒手跳跃1.5万多次,负重跳跃7300多次,半蹲和深蹲的负重量共达20多万公斤……这仅仅是些数字吗?不,这里就渗透着朱建华抓紧基础训练的心血和汗水,记录了他长期坚持刻苦锻炼的战斗历程。

  4.怎样才能当好我们这个社会的合格的中学生呢?要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要学好各门功课,打好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要有健康的体魄,一定的体育活动能力。要有

  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总之,要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5.各人说话有各人的习惯。因而停顿的情形不同。比如,有的人说话特别慢,停顿的地方就必然多;有的人说话特别快,停顿的地方就很少。其次,在不同的场合说话,停顿的情形也会不同。比如,在较大的集会上的讲演,为了使人听得清楚,常常说得较慢 ,声音拉长。在感情激动时,说话也跟平时不同,停顿特别多或特别少。再次,为了清楚地表达意思,一句句话里往往需要不同的停顿,否则,话里各部分的关系不明白,别人就会听不懂。总之,说话的停顿是不同的。

  6.我从小到初二,已经学了八年语文。我在小学阶段,成绩不怎么好。到了初中我听老师的指点,注意了多读和多写。多读,就是认真学好语文课本的范文,还经常在课外阅读一些名著,阅读报纸杂志上的文章;多写,就是做好课内作文,还每天记日记,经常写读书笔记,多替班级、学校的黑板报写稿。近一年来,我的语文成绩开始提高了。这样看来,确实应当多读多写。

七年级下册语文《口技》教案 篇17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译文是这样的:“在这种情况下,宾客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的,(他们)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打抖,几乎想要争先恐后地逃跑了。”对此译文有点异议,特提出拙见。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包括两种态度,一种是听到失火,惊慌失措要离席:一种是听到失火,非常焦急,急于救火要离席。“奋袖出臂”是要救火的姿态,“两股战战”是持两种态度的人都可以表现出的姿态:听到起火吓得两腿发抖,或是急于救火急得腿打颤。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因此,“几欲先走”这个“走”字不能解释为逃跑,应解释为“跑”,包括想逃走的和急着救火的两种人。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七年级下册语文《口技》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930161173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