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

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

甜尕妞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

微信扫码分享

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通用4篇)

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 篇1

  点击::第一范文1 第一范文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亚洲的振兴与崛起、非洲民族独立浪潮与影响、拉美民族独立运动与成果等历史知识。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建立与崩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

  3、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印度的独立与经济发展;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2、难点:印巴分治;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三、教学要点

  一、亚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1、印巴分治

  2、印度经济的发展

  3、亚洲其他国家的独立与发展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1、二战后非洲掀起民族独立浪潮

  2、非洲民族独立的四个阶段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古巴革命

  2、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不仅有前几课我们了解的资本主义世界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变化,而且也使殖民地与半殖民地人民深受鼓舞,纷纷掀起民族解放与民族独立运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亚非拉不仅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而且使资本主义列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立起来的殖民体系宣告瓦解。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

  (展示板书: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

  【内容组织】

  师:亚非拉地区长期深受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与经济掠夺,但是二战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亚非拉地区纷纷走上了民族独立发展,以及为摆脱经济上压迫的斗争道路,其中亚洲走在最前列。

  (展示板书:一、亚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1、印巴分治)

  师:战后亚洲首先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从历史上看,二战前,除日本以外的亚洲诸国,都成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由于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剥削和奴役,它们具有要求民族独立解放的共同愿望。其次,二战前及二战中,日本帝国主义乘机对东亚和东南亚进行疯狂侵略,被侵略地区的人民纷纷拿起武器,进行武装斗争,抗击侵略者。这对战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二战结束,一些国家抓住日本投降后殖民统治崩溃的短暂时机,迅速掀起了争取独立的运动。但是,英、法、荷、美等帝国主义却卷土重来,妄图恢复殖民统治。这样,民族解放运动也就不可避免了,它迅速从东亚、东南亚、南亚,扩展到西亚。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印巴分治。

  师: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印度是如何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曾经发生国哪些著名的反英斗争?

  生:印度于17世纪开始遭受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侵略,18世纪中期被英国完全占有,1858年英王派总督管辖印度,直到1947年英国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中以“分而治之”的政策结束了对印度长达277年的侵略和近2xx年的直接统治历史。印度自1857年进行反英民族大起义失败后,先后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次大战后、二次大战后进行了许多次民族独立斗争,直至最终获得独立。

  师:众所周知,英属印度殖民地不单单包括现在的印度,还至少包括现在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地,那为什么英属印度殖民地最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陷入分裂?

  生:印巴分治、蒙巴顿方案的提出。

  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殖民地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英国无力应付,只好打算让印度独立。但是,印度独立运动的两大主要政党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对印度独立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国大党领导人甘地和尼赫鲁坚持印度的统一和独立,穆斯林联盟主席真纳则坚决要求建立单独的伊斯兰国家──巴基斯坦国。同时,印度国内的宗教冲突和民族冲突不断加剧。1947年,英国驻印度的新总督蒙巴顿上任。蒙巴顿的任务就是如何结束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蒙巴顿到印度后,针对印度的现实情况,放弃了原先的建立印度联邦的方案,在6月3日向英国议会提出了《印巴分治方案》(史称《蒙巴顿方案》),一个月后,英国议会通过了这个方案。方案的主要内容是:(一)印度分为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印度斯坦国家和巴基斯坦国家,两国都获得自治领地位;(二)巴基斯坦由东西两部分组成,西巴基斯坦包括西旁遮普、信德、西北边境省和俾路支省,东巴包括孟加拉和阿萨姆的一部分。印度联邦则由原英属殖民地其余行省组成;(三)在印巴分治前,先解决旁遮普和孟加拉两省的划界问题,但两省是否一分为二由两省立法议会投票决定;(四)印度制宪议会也一分为二,归属各自国家;(五)授予土邦自由选择加入两个自治领中任何一个的权利,如果不愿加入,可以保持与英国的原有关系,但不享有建立自治领的权利。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接受了这一方案。1947年8月14日和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自治领分别诞生。由于按照宗教原则划分,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过程中,数以百万计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离开故土,投奔各自宗教相同的国家。同时,也在克什米尔土邦等一系列问题上留下了很多后遗症,克什米尔的居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但克什米尔土邦王公信奉印度教,克什米尔归入印度后,当地的穆斯林一直不满意,对南亚次大陆的安宁造成了很大的影响。1948年1月30日,一向主张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一致的圣雄甘地也因此被一名狂热的印度教徒刺杀身亡。印度独立后,尼赫鲁出任第一任总理。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宣告成立,但仍留在英联邦内。真纳出任巴基斯坦自治领第一任总督和制宪议会主席。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颁布了第一部宪法,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成立。印度与巴基斯坦成为两个独立的国家。但是,1971年12月3日,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在联合国干预下,12月7日双方停火,东巴基斯坦独立,成为现在的孟加拉共和国。

  师:虽然印巴分别独立,但是在克什米尔归属问题上,双方争执不下,几度用战争来解决。在印巴分治过程中,克什米尔土邦的归属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克什米尔位于印巴之间,面积21万余平方千米,人口约500万,其中近80%为穆斯林,20%为印度教徒。1947年10月,印度利用信奉印度教的王公控制的克什米尔议会,宣布克什米尔归属印度,此举引起当地穆斯林和巴基斯坦人民的强烈反对。在印度军队进入克什米尔后,巴基斯坦也出兵克什米尔,由此爆发第一次印巴战争。经联合国调解,双方于1949年1月停火,7月划定军事分界线,印度占有克什米尔的3/5地区和400万人口,巴基斯坦占有2/5地区和100万人口。然而,这一协议并没有解决双方的争端,而是为以后的冲突埋下了种子。1965年8月,印巴两国在克什米尔再次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双方军队先后越过军事分界线,展开激战。战争持续到9月下旬,但任何一方都未取得明显胜利。9月23日,双方宣布停火。次年1月,在苏联斡旋下,印度和巴基斯坦签署《塔什干宣言》,同意将各自军队撤回战前阵地,并重申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第二次印巴战争后,巴基斯坦内部西巴基斯坦和东巴基斯坦(孟加拉)两个地理上被印度分隔的区域间的矛盾开始凸现。1971年3月,东巴局势动荡,驻军哗变,宣布成立孟加拉国临时政府。为了阻止东巴独立,巴基斯坦当局调动军队进入东巴,镇压独立运动。支持孟加拉国临时政府的印度利用巴基斯坦内部矛盾激化的时机,于11月21日出兵东巴,随后又于12月3日越过克什米尔停火线,向西巴进攻。这样,原来的巴基斯坦内战演变为第三次印巴战争。两翼受敌的巴基斯坦在战争中处于不利境地,印度则得到苏联的全力支持,因此战争形势明显有利于印度。12月16日,印军攻占东巴首府达卡,次日,双方停火。这次战争的结果是肢解、削弱了巴基斯坦,改变了南亚的政治版图,东巴成为独立的孟加拉国。但印巴之间的矛盾并未解决,克什米尔的归属仍是不时诱发地区冲突的悬案。印巴矛盾与冲突,成为南亚地区和平的最大障碍。当然,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题后,印巴缓和逐渐成为主流,虽然最终和解为期尚远,但毕竟双方的关系开始趋于和解。

  (展示板书:2、印度经济的发展)

  师:印度虽然独立时间和新中国建立差不多,但是两国的经济实力却有很大差异,尤其是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后,但印度却积极立足与本国经济的发展,试图超越中国。那首先我们来了结一下印度经济发展的状况。

  师:80年代以前,印度奉行限制外国商品进入的政策,鼓励垄断,压制竞争,束缚市场发展,是一比较典型的内向型经济,经济发展非常缓慢,1976年,印度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50美元,在全世界排名第132位;1978年,印度的人均工业生产总值只有36美元。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居主要地位的是农业,60~70年代,在国际资金的援助下,印度的农业有了一定发展,1978年实现了粮食自给。但是,农业的发展水平仍然十分落后。在80年代以前的30年里,其经济年均增长率只有3.5%。1980年以后,印度政府调整经济发展策略,实行对外开放。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后,印度的工业生产连续5年增长率超过8%。在此期间,印度充分利用外资发展本国经济,如利用了世界银行对电力的贷款41.4亿美元和对石油部门的贷款9.87亿美元,大大有利于推动印度工业的发展。80年代,印度的经济实际年增长率超过5%,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有所改变。但是,印度的投资环境仍然不是十分理想,1989年,外国对印度的直接投资不足1亿美元,只相当于同年泰国接受外资的1/20。印度在天体物理、空间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原子能研究、电子技术等方面有较高水平。特别在软件开发领域,实力仅次于美国,软件产品大量出口,xx年软件出口额达到62亿美元。印度的科学技术人才十分丰富,每百万人口中有科技人员3 329人,科技人员数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但人才流失非常严重。例如,印度的计算机软件人才非常出色,美国、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量雇用“价廉物美”的印度计算机人才为它们服务。因此,80年代以来印度经济的发展速度虽然比过去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但同亚洲经济发展快的国家和地区相比,印度的发展仍然比较缓慢。1987年,印度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90多美元,全国人口的1/3多生活在贫困线以下。1989年,印度的外汇储备只有32亿美元,不到泰国的1/3。而且,债台高筑,1990年,外债总额高达600亿美元,每年出口收入的30%需要用来支付外债的本息。1991年以后,印度推行经济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印度gdp连续xx年保持年均6%的增长速度,特别是1994~1997年间,更是平均达到了7%。据统计,到xx年,印度的外汇储备也达到了450亿美元。

  师:但是,印度经济的发展远不是如此的顺利,印度仍存在许多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会对印度经济发展构成阻碍的因素会有哪些?

  生:(略)

  师:但是,印度国内的社会矛盾十分复杂,严重影响了印度的发展步伐。印度独立后数十年来,种族矛盾、宗教矛盾不断激化,各政治派别的斗争也愈演愈烈,流血事件不断发生。两任总理英迪拉?甘地和拉吉夫?甘地母子遭到刺杀。人口极度膨胀,有人预测印度可能在21世纪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在此期间,印度政府还大搞地区霸权主义,同邻国中国和巴基斯坦发生战争,派兵进入斯里兰卡。为了转移国内矛盾,称霸南亚,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大幅度增加军费预算,1998年5月,还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数日内进行5次核试验。同时,印度近年来还大肆扩充军备,据印度官方宣称,在~xx年度的财政预算中,印度军费开支在上一年度激增28%的基础上又增加13%,达到6 200亿卢比(相当于133亿美元)。目前,印度的兵力包括:空军14万人,作战飞机约850架,实力列世界第四;海军6万人,有一艘航空母舰,计划到xx年建成3艘航空母舰,80枚核弹头,其海军实力目前居世界第七位。

  (展示板书:3、亚洲其他地区的独立与发展)

  师: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为亚洲新兴民族国家发展民族经济铺平了道路。但是,亚洲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最先起飞的是新加坡、韩国。在60年代,上述国家抓住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西方发达国家因工资高、劳动力缺乏,地价、物价上涨,致使成本提高、利润下降,而向国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于是,新加坡、韩国抓住机遇,大力吸收外国资本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根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依据国际经济发展趋势不断进行产业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70年代,它们的经济就以年增长率超过10%的速度高速发展,不仅超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且成为美国、西欧和日本的竞争对手,令世界瞩目,被称为“70年代的奇迹”。亚洲80年代经济发展的一大变化是东南亚经济的异军突起,表现为:80年代以来,泰、马等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已居世界前列。其中又以泰国最为突出。首先是加强与邻国的经济合作。东南亚地区资源十分丰富,劳动力也十分充足,但长期的殖民统治,造成其经济的单一畸形发展,产品结构相似。1967年东南亚6国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确立了平等合作、共同开发这一地区的宗旨,后在1977年又建立特惠关税协议,到1989年享受特惠关税项目已达14 801个。这些合作有力地推动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其次,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对外贸易。80年代,东盟各国遇到一个经济发展的机遇,由于日元升值,日本等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向海外转移一批劳动密集型和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泰马等东盟国家抓住机遇,引进外资和技术,利用本国劳动力和资源丰富的条件,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在保持传统农业经济优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农业产品的深加工和多样化,开发多种创汇农业产品,促进对外贸易,使经济持续发展。80年代,泰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是10.6%,马来西亚是8.3%。

  师:就在亚洲国家纷纷独立,并走上发展道路的同时,非洲地区也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展示板书: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1、二战后非洲掀起民族独立浪潮)

  师:非洲,资源丰富,战略地理位置重要,一向是欧美列强争夺的对象。非洲长达五个世纪的殖民灾难最早可以上溯到什么时候?此后,可恶的欧洲殖民主义强盗从事过哪些令人发指的罪恶活动?苏伊士运河在战略、经济、交通方面有何重要地位?

  生:(略)

  师:殖民主义者奴役非洲的情况。15世纪,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在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中,最早踏上非洲大陆,此后西方殖民主义者接踵而来。其罪恶活动有始于16世纪的黑奴贩卖活动,19世纪末掀起的瓜分狂潮,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等。

  师:苏伊士运河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苏伊士运河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界之处,于1869年11月17日向国际运输开放,它是世界上最长的无船闸运河,可昼夜通航,具有极高的交通与战略地位。它的通航,大大缩短了世界贸易运输的航程。如从沙特吉达港到黑海康斯坦察港之间绕好望角的距离是18 943千米,而经过苏伊士运河仅2 732千米,节约了约86%的航程;从荷兰鹿特丹到日本东京,经苏伊士运河,也可比经好望角节约23%的航程。苏伊士运河位于当今世界的天然油库中东附近,连接着红海和波斯湾沿岸港口,扼欧洲通向印度和东南亚及东亚地区港口等航线,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在开罗独立广场,面对数万兴高采烈的人民群众庄严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国军队被迫撤出苏伊士运河区。这一震惊全世界的历史事件,极大地维护了埃及的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

  师:二战结束后,非洲地区也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潮:从50年代到60年代,有39国获得独立;70~80年代,有9国获独立;90年代纳米比亚独立,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取得最终胜利。

  (展示板书:2、非洲民族独立的四个阶段)

  师:非洲独立运动,大致经历了一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二战结束至50年代前期,一些北非国家先后取得独立。其中重要的包括埃及独立和收回苏伊士运河斗争、阿尔及利亚的独立等。

  资料:埃及独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依据1936年签订的英埃同盟条约(它以条约形式,将英国1922年提出保留的四项特权确定了下来),派遣大批军队进驻埃及;战争结束后,英军拒不撤出埃及,腐败的法鲁克王朝又利用英国的支持实行专制统治。于是,埃及人民为废除英埃同盟条约,实现埃及的真正独立展开了大规模的反英、反封建王朝的斗争。在群众斗争的压力下,英军被迫撤出开罗和亚历山大,退入运河区。埃及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的失败,国内政治和经济状况的恶化,引起了人民、士兵和中下级军官对封建统治者的强烈不满。1952年,埃及政局动荡,在不到半年里,内阁就更换了五次。这一年爆发了“自由军官组织”领导的“七月革命”。埃及自由军官组织成立于1945年,由纳赛尔等具有民族主义思想的青年军官建立,其成员大多为爱国的中下级青年军官。它的宗旨是反对英国的占领和法鲁克封建王朝的统治,由埃及人自己管理自己的国家。1952年7月23日清晨,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武装起义。起义部队控制了开罗各重要据点,包围了王宫。三天后,法鲁克国王被废黜,逃往国外。1953年6月,埃及新政府正式宣布永远废除君主政体,成立埃及共和国。三年后,埃及举行公民投票,通过新宪法。新宪法规定埃及是一个民主共和国,实行总统制。纳赛尔当选为总统。

  资料: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

  又称英法以侵埃战争或第二次中东战争,是英法为重占苏伊士运河,联合以色列发动的侵埃战争。苏伊士运河是埃及境内著名的国际通航运河,扼亚、欧、非三洲交通要冲,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经济意义。运河自1869年开通后,被英法垄断资本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所控制。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这一行动沉重打击了英法在中东的利益。英法和以色列联合作战。10月29日,以军分三路突然进攻埃及的西奈半岛。31日,英法从海、空袭击埃及,随即入侵埃及领土。埃及军民奋起抗击,世界各地也掀起声势浩大的抗议英法侵略、支持埃及正义斗争的浪潮。在埃及人民反抗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下,英法被迫于11月7日宣布停火,22日从埃及撤军。次年3月以军也从埃及撤出。

  资料: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1954年11月,阿尔及利亚人民发动了反对法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起义。起义爆发后,成立了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它是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政治机构和领导起义的机关。随后建立了民族解放军。起义军控制了越来越多的地区。为了扑灭起义的火焰,法国不断增加在阿尔及利亚的驻军,1954年为5万人,1955年增加到20万,1956年扩大到40万,1958年更猛增到80万人。法国殖民军对解放区发动的“围剿”一败再败。而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军越战越勇,到1958年发展到13万人,武装斗争已经扩大到全国3/4的地区;同年,阿尔及利亚共和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戴高乐在法国执政后,表示愿意同阿方谈判。经过双方在战场上和谈判桌上的不断较量,法国政府已无力继续进行殖民战争。作为一个有远见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戴高乐深知,不摆脱同阿尔及利亚的战争,法国就不可能作为一个大国在国际上同美苏抗衡。于是,1962年3月,法阿签署了《埃维昂协议》,协议规定在阿尔及利亚结束军事行动;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人民有权行使自决权,成立一个独立和主权的国家;法军分批撤走。7月,阿尔及利亚正式宣告独立。至此,法国132年的殖民统治结束。

  师: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非洲大陆诞生了30多个独立国家。其中1960年,就有17个国家取得独立,因此,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第三阶段,70年代主要是葡属非洲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时期。1975年,莫桑比克和安哥拉等国人民经过长期武装斗争,赢得独立,结束了葡萄牙在非洲长达5xx年的殖民统治。

  第四阶段,90年代初。是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的时期,其标志是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1994年,在南非举行了第一次各个种族都参加的全国大选,非洲人国民大会主席曼德拉成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个黑人总统,标志着南非种族隔离制的消除,这揭开了南非历史新的一页。

  师:那么,非洲的独立运动与亚洲相比,有什么特点?在当时世界上引起了怎样的巨大变化?

  生:(略)

  师:第一,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属于反帝反殖的民族革命运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非洲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非洲各被压迫民族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反帝反殖的民族革命是最主要的任务。非洲的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北非的一些国王、撒哈拉以南的部落酋长,都参加了反帝斗争,形成了革命风暴。在民族主义思想指导下,产生了各种政治组织和政党,据1961年统计,非洲各地共有147个民族主义政党,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建立的有8个,战后到1955年建立的有40个,其余都是在亚非会议前后新建或改组成立的。它们大都以反帝、反殖和争取民族独立为主要宗旨。第二,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权主要掌握在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手中。由于殖民主义的长期统治,非洲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低,无产阶级力量较弱,部族意识和地区观念以及封建残余严重存在,因而无产阶级难以形成一支强大而独立的力量。非洲的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一个年轻的阶级。但它的政治能量、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要比非洲的无产阶级、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占有相对优势。它同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之间虽有一定的联系,但也有深刻的矛盾,因而具有较大的革命性。非洲的知识分子中也有相当数量的人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所以,从整体上来看,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在非洲民族独立运动中起了领导作用。第三,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取得独立的方式,大体上有两种类型:少数是通过武装斗争,多数是采取和平斗争形式。北非各国和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安哥拉等都是经过长期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武装斗争获得独立的。但大部分的独立国家,普遍采取了非暴力方式,迫使殖民当局在殖民政策上作某些调整和改变,分阶段实现了独立。非洲民族独立运动方式的多样性,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世界进步力量的壮大的国际形势密切相关的。尽管独立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但都是这些国家的人民长期斗争的胜利成果。

  师: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不仅使遭受殖民奴役的非洲人民获得解放,改变了非洲的面貌,而且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它标志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新兴的非洲独立国家在联合国中占有大约1/3的席位,成为一支重要的反帝反殖力量,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发挥重要作用。新中国建立以后,采取支持非洲民族独立的态度,并积极援助新独立的非洲国家,这使得中国在非洲国家中的地位日益提高。1971年中国之所以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就是得到了数十个非洲国家的支持。至今,中国仍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下与世界霸权、强权政治作积极斗争。

  师:虽然拉美早在19世纪前期就展开了民族独立运动,但独立后的国家又陷入欧美列强的控制之中,加之本国落后的大地产制和军事独裁统治,拉美许多国家仍处于发展的落后阶段。在控制拉美的列强中,尤以美国最主要。美国通过政治干涉、军事进攻和经济渗透,控制了拉美许多国家。但是,二战后,也有一些国家为了获得真正的民族独立与发展,开始寻求摆脱美国的控制。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古巴卡斯特罗领导的革命和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斗争。

  (展示板书: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古巴革命

  2、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

  师:古巴在16世纪曾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9世纪,古巴人民进行了长达30年的民族解放战争。在即将推翻西班牙统治时,美国侵入古巴,攫取了古巴30年斗争的胜利果实。此后,古巴长期处于美国的奴役之下。1952年,美国又支持军人巴蒂斯塔发动军事政变,建立了亲美独裁政府。古巴人民不甘心屈服于亲美傀儡政权的统治。1953年7月26日菲德尔·卡斯特罗带领150名青年攻打圣地亚哥蒙卡达兵营。攻打失败后,卡斯特罗被捕,1955年获释流亡墨西哥。1956年12月卡斯特罗带80人乘“格拉玛”号游艇在古巴登陆,后转入马埃斯特腊山区展开游击战争。1957年全国革命高潮兴起。1958年革命武装打败了敌人的大规模进攻,控制了古巴大部分地区。1959年1月,革命武装力量开进首都哈瓦那,政府军投降,革命取得胜利,沉重打击了美国在拉美的霸权,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古巴革命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美国对古巴进行威胁,在经济上实行封锁,在政治上组织颠覆革命政权的活动。针对美国的经济封锁,古巴宣布把美国在古巴的所有企业收归国有。1961年美国同古巴断交后,又组织了一千多名雇佣军侵入古巴,但古巴军民在72小时内就完全消灭了这股武装,巩固了新生政权。这次战争以后,卡斯特罗正式宣布“古巴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从此,古巴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同年,“七·二六运动”、“人民社会党”(原古巴共产党)和“三·一三”革命指导委员会合并成立了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统一组织。1962年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统一组织改名为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统一党,1965年又改称古巴共产党。卡斯特罗任党中央第一书记。1960年,古巴同中国建交。1996年,卡斯特罗访问中国。

  (展示板:2、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

  师:巴拿马运河位于巴拿马共和国中部的蜂腰地带,纵贯巴拿马地峡。全长约81千米,宽152~304米,最高处高出海面25米。有船闸6座。运河使太平洋和大西洋沿岸航程缩短1万多千米。可通5万吨海轮。通过运河需要8~9个小时,平均每天有40多艘船只通过。19xx年美巴签订《巴美条约》,美国获得开凿运河和“永久使用、占领和控制”运河及运河区的权利。19xx年美国开凿运河,19xx年完工,1920年正式开放。运河区对宽16.1千米,在美国的控制下成为“国中之国”。60余年间,美国共获利450多亿美元,而巴拿马仅得11亿美元。巴拿马人民为收回运河及运河区主权进行了长期斗争。经过谈判,1977年9月巴美双方签署条约,废除旧《巴美条约》,巴拿马逐步收回运河区主权。至1999年年底,巴拿马已完全收回运河区的主权。

  【课堂小结】

  师: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阶段特点

  生:四五十年代,独立运动兴起;五六十年代,独立运动高涨;七八十年代,独立运动深入;90年代,殖民体系崩溃。

  【布置作业】

  1、完成历史地图填充册

  2、思考:印度与中国都曾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请问印度与中国获得民族独立的方式一样吗?为什么?

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 篇2

  【课程导入】

  你认真看这张照片了吗?请你仔细观看、认真辨别,也许就会发现其中的奥秘。对了,你会说这是一张会议照片。不错,它的确是一张会议的照片,但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会议,它是1961年召开的第一次不结盟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什么是不结盟?这些国家因为什么不结盟?如果了解了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主宰世界的情况,你就会明白这是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谋求自身独立发展的聪明之举。不结盟运动的开展具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对美苏两极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冲击?

  学完这节课你将有很多收获。

  【知识网络】

  【学习探索】

  1.作为英国在亚洲最大的殖民地,印度被视为是“英王皇冠上一颗最耀眼的明珠”。请结合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谈谈印度最终是怎样获得独立的。

  2.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非洲只有埃及、利比里亚和埃塞俄比亚是名义上的独立国家,实际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然而在二战后的半个世纪内,非洲国家纷纷取得了民族独立。请归纳总结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的成就,分析其意义。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广大地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先后有90多个国家宣告独立,彻底摧毁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请结合本课知识,分析亚非拉的奋起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二战后,印度人民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斗争取得胜利的标志是。

  a.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 b.孟加拉国的建立

  c.印度、巴基斯坦成为两个国家 d.印度、巴基斯坦加入英联邦

  2.埃及纳赛尔革命的性质是。

  a.民族独立运动 b.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c.社会主义革命 d.无产阶级民主革命

  3.古巴革命的领导人是。

  a.纳赛尔 b.尼赫鲁 c.卡斯特罗 d.蒙巴顿

  4.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最终取得胜利是在。

  a.1967年 b.1978年 c.1997年 d.1999年

  二、写出二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和振兴的大事

  亚洲

  非洲

  拉丁美洲

  三、简答题

  简述拉丁美洲人民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

  【资料:】

  二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民族独立运动也称“民族解放运动”,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一切被压迫民族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种族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革命运动。它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包括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领导的两种。前者往往只求得民族独立,后者往往在取得民族独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1945年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大的可能性和更加现实的道路。战后,以民族民主革命为主要内容的解放运动燃遍了整个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5年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在亚洲和北非,其中最突出的是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其次是印度的独立和埃及成立共和国。

  第二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这一时期,民族解放运动在非洲和拉丁美洲广泛展开,其中非洲大陆诞生了32个新独立的国家。在拉美,古巴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了美国扶植的独裁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巴拿马人民为收回运河主权,同美国展开了不懈的斗争。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标志着亚非地区反帝反殖斗争更加自觉地联合起来,逐渐形成第三世界力量。1961年召开的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诞生,这是第三世界兴起和发展的又一重要标志。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这一阶段,绝大多数亚非拉国家取得了民族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71年,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七十七国集团”和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第三世界开始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思维拓展】

  亚非拉广大国家在政治上获得独立后,仍面临一系列经济问题。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和目前存在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再加上发达国家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使得贫者愈贫,富者愈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国际收支逆差增大,出现了严重的债务危机。

  发展中国家出现经济困难的原因有哪些?为了打破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广大发展中国家采取了哪些行动?

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 篇3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瓦解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体系。这是殖民地人民共同团结、坚持不懈斗争取得的。只有民族强盛国家才能久安,才能发展壮大。企盼和平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心声。

  知识与能力

  了解印度独立运动史实,探讨印巴分治的历史根源及其影响。

  通过埃及独立运动、非洲独立日,分析归纳民族解放运动的线索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能够讲述古巴革命和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的故事,并探讨其国际意义。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亚洲国家振兴对整个世界民族独立运动起了什么作用、印巴冲突的根源是什么、非洲独立、古巴革命、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的意义及其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用分类比较法分析亚非拉国家在争取独立运动中的不同特点,并于二战后诞生一系列独立国家走上不同性质的道路,培养学生比较、概括不同历史特征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对整个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作用和影响。

  难点:印巴分治在历史上产生的后果;亚非拉民族独立和振兴给我们的启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准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一些国家独立形势图》。2.《非洲独立进程图》。3.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1.《世界形势图》(自己绘制)。

  2.按教师所给预习提纲,预习课文内容。

  3.搜集有关资料。

  --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在学习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二战前亚洲人民掀起的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向学生说明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首先在亚洲形成高潮,较突出的事件是印巴分治和印度、巴基斯坦的独立。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问题。

  教师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详尽的事实让学生了解印巴分治所产生的历史根源是什么,形成历史概念。

  印巴分治给两国带来的严重危害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要联系南亚次大陆的紧张局势分析出印巴分治埋下的祸根。

  引导学生了解印度独立后工农业、科技的发展以及亚洲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经济的迅速发展状况。

  学习本节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文,了解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形势。特别是二战后,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最先在北非展开。

  纳赛尔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武装起义是有领导、有组织、有军队的反帝、反封性质的斗争,赢得了埃及真正的独立,这一胜利鼓舞了非洲国家争取独立斗争的信心,迅速掀起独立运动浪潮,推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瓦解了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

  组织学生通过课本或者非洲独立进程图,了解非洲独立国家的地理位置、独立时间,并从中了解到非洲国家争取独立斗争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斗争浪潮极为高涨。

  18世纪末19世纪初,许多拉美国家已纷纷独立,但由于领导权还掌握在地主和官吏手中,许多国家没有真正摆脱欧洲殖民者的控制,因此拉丁美洲国家人民进行了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古巴人民通过武装斗争,推翻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建立革命政权。

  学生自学教材,弄清古巴革命的经过,古巴是怎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

  了解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的斗争经历。明确收回巴拿马运河,是巴拿马人民捍卫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的伟大胜利。

  学生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一些国家独立形势图》,了解二战后亚洲一些国家的独立和独立的时间。

  回忆:为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印度人民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民族运动,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

  讨论:在欧洲人统治下的所有亚洲殖民地当中,印度是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而印度的独立,对英国殖民主义者有什么影响?(对英国殖民统治是一个沉重打击,结束了英国对这一地区近2xx年的统治)

  让学生看《印度独立和分治图》制图说明,巴基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即今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

  学生讨论印巴分治的原因。英国殖民者有何意图?印巴分治的后果是什么?

  通过多媒体使学生欣赏印度、韩国、新加坡等国的农业、文化、科技发展状况以及旅游业、风土人情、韩国的汽车制造业等。组织学生自己介绍某方面的材料。

  学生思考:19世纪非洲形势是什么样的?在晚期有哪些重大斗争?

  学生通过看课本,了解二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形势。

  学生看课本了解埃及独立的情况,同时思考以纳赛尔为首的革命力量发动武装起义,赢得埃及真正独立的斗争性质、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学生看“非洲独立进程图”,理清非洲民族独立的国家及独立时间(也可列表整理清楚)以便形成其历史概念。

  组织学生自由发言,说说非洲民族独立的历史意义。

  学生思考:回忆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美国家独立战争后的局势,从中了解古巴原是西班牙殖民地,美西战争后,西班牙战败,古巴就成了美国殖民地。

  学生回答:拉丁美洲惟一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哪国?领导人是谁?

  通过看教材,明确古巴是怎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

  学生讨论古巴革命胜利的意义。

  学生看图片和电子地图,了解巴拿马运河的地理位置、地形,并欣赏运河风光。

  通过地图知道,由于巴拿马运河沟通了太平洋与大西洋航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与经济价值。

  一、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1.印巴分治和印度独立

  历史上,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人民在十几个世纪中一起生活在南亚次大陆。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独立前,这里是英国的殖民地。二战后印度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长期的斗争,迫使英国在1947年同意印度独立。但英殖民者有意挑动印度教徒与穆斯林间的对立,采取“分而治之”的方法,把原来的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以便最大限度地维护英国的殖民利益。因此,“自由印度”的诞生是以印巴分治这种国家分裂为代价的。

  2.印巴分治是根据宗教的原则的分治,在分治过程中,数以万计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离开故土。同时也给印巴两国人民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克什米尔问题至今没有解决。分治制造了南亚地区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3.亚洲国家独立意义重大,不仅增强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对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起了先锋示范作用,动摇与瓦解了殖民地统治体系。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1.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非洲的浪潮,整个非洲几乎全部沦为殖民地,因此,非洲被称为“黑暗大陆”“殖民大陆”。非洲人民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2.二战前,埃及名义上是“独立国家”,但实际上仍受英国控制,是英国的殖民地。受世界反殖民主义战争胜利的影响,以纳赛尔为首的爱国青年军官组成的“自由军官组织”在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下推翻了封建王朝,使埃及获得了真正独立。

  3.埃及独立具有深远的影响:不仅在本国推翻了殖民统治,有了自己的主权,而且大大鼓舞了非洲国家争取独立的信心和斗志,由此掀起了民族独立的浪潮,促使殖民体系瓦解。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有30多个非洲国家独立,出现了“非洲独立年”。20世纪七八十年代,非洲民族独立运动深入发展,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奴役非洲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4.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非洲独立的意义。非洲国家的纷纷独立,不仅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夺回了国家主权,而且改变了非洲的面貌,宣告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非洲的独立国家也在国际上形成了一支反帝反殖民主义的重要力量。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古巴革命的胜利

  二战后,拉丁美洲人民捍卫民族主权斗争迅速发展。古巴长期处于美国奴役之下,古巴人民开展了武装斗争,其经过是:在卡斯特罗领导下,潜入山区,开展游击战,建立革命根据地,占领哈瓦那,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府,取得革命成功。

  2.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古巴革命胜利后,革命政府努力发展经济,实行土改,废除封建大庄园制,没收美国垄断资本家在古巴的工矿企业,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挫败了美国的封锁和入侵,逐步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3.古巴革命的胜利,摧毁了帝国主义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体系,给美国的霸权主义以沉重打击。在古巴革命胜利的影响下,巴拿马人民开展了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斗争。

  4.对于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斗争,教师要适当补充一些史实及材料,如巴拿马运河的地理位置、地形;运河的战略价值与经济价值;美国的不平等条约;以及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斗争的经过。巴拿马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逐步收回了运河区的海关、邮政、司法等权力;到1999年底,收回运河的全部主权,取得了斗争的最后胜利。

  背景资料

  苏伊士运河

  位于埃及境内,连接红海与地中海,使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连结起来,大大缩短了东西方航程。与绕道非洲好望角相比,从欧洲大西洋沿岸各国到印度洋缩短5 500~8 000千米;从地中海各国到印度洋缩短8 000~10 000千米;对黑海沿岸来说,则缩短了12 000千米。它是一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际海运航道,每年承担着全世界14%的海运贸易。

  苏伊士运河全长170多千米,河面平均宽度为135米,平均深度为13米。苏伊士运河从1859年开凿,到1869年竣工。运河开通后,英法两国就垄断苏伊士运河公司96%的股份,每年获得巨额利润。

  从1882年起,英国在运河地区建立了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驻扎了将近10万军队。二次大战后,埃及人民坚决要求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54年10月,英国被迫同意把它的占领军在1956年6月13日以前完全撤离埃及领土。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

  1976年1月,埃及政府开始着手进行运河的扩建工程。1980年10月25日,埃及第一条苏伊士运河海底隧道通车,从而大大缩短了往返运河西岸所需时间。这条在苏伊士以北17千米处的隧道,加上两边进口,共长5.9千米,隧道本身长1.64千米。隧道内公路宽7.5米,来往车辆往返并行,每小时可以通过2 000辆汽车,这是经过苏伊士运河海底下连接亚洲和非洲的第一条陆地通道。

  苏伊士运河的收入是埃及仅次于侨汇和旅游的第三大外汇收入来源。

  巴拿马运河

  巴拿马运河是通过巴拿马地峡沟通大西洋与太平洋的通航运河,它的开通大大缩短了两大洋之间的航程,与苏伊士运河同样具有世界战略意义,因此素有“世界桥梁”之称。

  巴拿马运河全长81.3千米,最窄处为152米,最宽处为304米,从运河中线分别向两侧延伸16.09千米所包括的地带为巴拿马运河区,总面积为1 432平方千米。

  这条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534年,当时的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就曾下令对巴拿马地峡进行勘察,计划在其最窄的地段开凿一条运河,但因当时有限的技术条件和施工能力,西班牙人只能沿山脚用鹅卵石铺就了一条穿越地峡的驿道。1881年,曾成功开通苏伊士运河的法国运河公司首先获得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权,但由于当地恶劣的自然条件,此项工程于1889年被迫中断。19xx年,美国策动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独立,并与刚刚成立的巴拿马政府签订了《巴拿马运河条约》,根据该条约,美国享有在巴拿马开凿运河和“永久使用、占领及控制”运河和运河区的权利。美国一次性支付给巴拿马1 000万美元作为所谓“签约补偿”。19xx年,50多个国家的劳工终于用他们的血泪换来了巴拿马运河的通航。

  开通后的巴拿马运河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海运业的发展。目前,已有占全球贸易运输量5%的货物通过该运河被送往世界各地。美国、日本和中国是巴拿马运河最大的三个使用国。1996年,香港和记黄埔集团有限公司获得了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波亚和克里斯托瓦尔港的经营权。管理期限为25年,到期后可再延长25年。

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 篇4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瓦解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体系。这是殖民地人民共同团结、坚持不懈斗争取得的。只有民族强盛国家才能久安,才能发展壮大。企盼和平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心声。

  知识与能力

  了解印度独立运动史实,探讨印巴分治的历史根源及其影响。

  通过埃及独立运动、非洲独立日,分析归纳民族解放运动的线索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能够讲述古巴革命和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的故事,并探讨其国际意义。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亚洲国家振兴对整个世界民族独立运动起了什么作用、印巴冲突的根源是什么、非洲独立、古巴革命、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的意义及其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用分类比较法分析亚非拉国家在争取独立运动中的不同特点,并于二战后诞生一系列独立国家走上不同性质的道路,培养学生比较、概括不同历史特征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对整个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作用和影响。

  难点:印巴分治在历史上产生的后果;亚非拉民族独立和振兴给我们的启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准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一些国家独立形势图》。2.《非洲独立进程图》。3.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1.《世界形势图》(自己绘制)。

  2.按教师所给预习提纲,预习课文内容。

  3.搜集有关资料。

  --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在学习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二战前亚洲人民掀起的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向学生说明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首先在亚洲形成高潮,较突出的事件是印巴分治和印度、巴基斯坦的独立。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问题。

  教师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详尽的事实让学生了解印巴分治所产生的历史根源是什么,形成历史概念。

  印巴分治给两国带来的严重危害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要联系南亚次大陆的紧张局势分析出印巴分治埋下的祸根。

  引导学生了解印度独立后工农业、科技的发展以及亚洲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经济的迅速发展状况。

  学习本节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文,了解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形势。特别是二战后,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最先在北非展开。

  纳赛尔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武装起义是有领导、有组织、有军队的反帝、反封性质的斗争,赢得了埃及真正的独立,这一胜利鼓舞了非洲国家争取独立斗争的信心,迅速掀起独立运动浪潮,推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瓦解了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

  组织学生通过课本或者非洲独立进程图,了解非洲独立国家的地理位置、独立时间,并从中了解到非洲国家争取独立斗争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斗争浪潮极为高涨。

  18世纪末19世纪初,许多拉美国家已纷纷独立,但由于领导权还掌握在地主和官吏手中,许多国家没有真正摆脱欧洲殖民者的控制,因此拉丁美洲国家人民进行了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古巴人民通过武装斗争,推翻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建立革命政权。

  学生自学教材,弄清古巴革命的经过,古巴是怎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

  了解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的斗争经历。明确收回巴拿马运河,是巴拿马人民捍卫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的伟大胜利。

  学生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一些国家独立形势图》,了解二战后亚洲一些国家的独立和独立的时间。

  回忆:为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印度人民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民族运动,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

  讨论:在欧洲人统治下的所有亚洲殖民地当中,印度是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而印度的独立,对英国殖民主义者有什么影响?(对英国殖民统治是一个沉重打击,结束了英国对这一地区近2xx年的统治)

  让学生看《印度独立和分治图》制图说明,巴基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即今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

  学生讨论印巴分治的原因。英国殖民者有何意图?印巴分治的后果是什么?

  通过多媒体使学生欣赏印度、韩国、新加坡等国的农业、文化、科技发展状况以及旅游业、风土人情、韩国的汽车制造业等。组织学生自己介绍某方面的材料。

  学生思考:19世纪非洲形势是什么样的?在晚期有哪些重大斗争?

  学生通过看课本,了解二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形势。

  学生看课本了解埃及独立的情况,同时思考以纳赛尔为首的革命力量发动武装起义,赢得埃及真正独立的斗争性质、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学生看“非洲独立进程图”,理清非洲民族独立的国家及独立时间(也可列表整理清楚)以便形成其历史概念。

  组织学生自由发言,说说非洲民族独立的历史意义。

  学生思考:回忆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美国家独立战争后的局势,从中了解古巴原是西班牙殖民地,美西战争后,西班牙战败,古巴就成了美国殖民地。

  学生回答:拉丁美洲惟一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哪国?领导人是谁?

  通过看教材,明确古巴是怎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

  学生讨论古巴革命胜利的意义。

  学生看图片和电子地图,了解巴拿马运河的地理位置、地形,并欣赏运河风光。

  通过地图知道,由于巴拿马运河沟通了太平洋与大西洋航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与经济价值。

  一、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1.印巴分治和印度独立

  历史上,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人民在十几个世纪中一起生活在南亚次大陆。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独立前,这里是英国的殖民地。二战后印度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长期的斗争,迫使英国在1947年同意印度独立。但英殖民者有意挑动印度教徒与穆斯林间的对立,采取“分而治之”的方法,把原来的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以便最大限度地维护英国的殖民利益。因此,“自由印度”的诞生是以印巴分治这种国家分裂为代价的。

  2.印巴分治是根据宗教的原则的分治,在分治过程中,数以万计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离开故土。同时也给印巴两国人民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克什米尔问题至今没有解决。分治制造了南亚地区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3.亚洲国家独立意义重大,不仅增强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对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起了先锋示范作用,动摇与瓦解了殖民地统治体系。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1.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非洲的浪潮,整个非洲几乎全部沦为殖民地,因此,非洲被称为“黑暗大陆”“殖民大陆”。非洲人民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2.二战前,埃及名义上是“独立国家”,但实际上仍受英国控制,是英国的殖民地。受世界反殖民主义战争胜利的影响,以纳赛尔为首的爱国青年军官组成的“自由军官组织”在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下推翻了封建王朝,使埃及获得了真正独立。

  3.埃及独立具有深远的影响:不仅在本国推翻了殖民统治,有了自己的主权,而且大大鼓舞了非洲国家争取独立的信心和斗志,由此掀起了民族独立的浪潮,促使殖民体系瓦解。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有30多个非洲国家独立,出现了“非洲独立年”。20世纪七八十年代,非洲民族独立运动深入发展,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奴役非洲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4.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非洲独立的意义。非洲国家的纷纷独立,不仅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夺回了国家主权,而且改变了非洲的面貌,宣告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非洲的独立国家也在国际上形成了一支反帝反殖民主义的重要力量。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古巴革命的胜利

  二战后,拉丁美洲人民捍卫民族主权斗争迅速发展。古巴长期处于美国奴役之下,古巴人民开展了武装斗争,其经过是:在卡斯特罗领导下,潜入山区,开展游击战,建立革命根据地,占领哈瓦那,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府,取得革命成功。

  2.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古巴革命胜利后,革命政府努力发展经济,实行土改,废除封建大庄园制,没收美国垄断资本家在古巴的工矿企业,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挫败了美国的封锁和入侵,逐步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3.古巴革命的胜利,摧毁了帝国主义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体系,给美国的霸权主义以沉重打击。在古巴革命胜利的影响下,巴拿马人民开展了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斗争。

  4.对于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斗争,教师要适当补充一些史实及材料,如巴拿马运河的地理位置、地形;运河的战略价值与经济价值;美国的不平等条约;以及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斗争的经过。巴拿马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逐步收回了运河区的海关、邮政、司法等权力;到1999年底,收回运河的全部主权,取得了斗争的最后胜利。

  背景资料

  苏伊士运河

  位于埃及境内,连接红海与地中海,使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连结起来,大大缩短了东西方航程。与绕道非洲好望角相比,从欧洲大西洋沿岸各国到印度洋缩短5 500~8 000千米;从地中海各国到印度洋缩短8 000~10 000千米;对黑海沿岸来说,则缩短了12 000千米。它是一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际海运航道,每年承担着全世界14%的海运贸易。

  苏伊士运河全长170多千米,河面平均宽度为135米,平均深度为13米。苏伊士运河从1859年开凿,到1869年竣工。运河开通后,英法两国就垄断苏伊士运河公司96%的股份,每年获得巨额利润。

  从1882年起,英国在运河地区建立了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驻扎了将近10万军队。二次大战后,埃及人民坚决要求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54年10月,英国被迫同意把它的占领军在1956年6月13日以前完全撤离埃及领土。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

  1976年1月,埃及政府开始着手进行运河的扩建工程。1980年10月25日,埃及第一条苏伊士运河海底隧道通车,从而大大缩短了往返运河西岸所需时间。这条在苏伊士以北17千米处的隧道,加上两边进口,共长5.9千米,隧道本身长1.64千米。隧道内公路宽7.5米,来往车辆往返并行,每小时可以通过2 000辆汽车,这是经过苏伊士运河海底下连接亚洲和非洲的第一条陆地通道。

  苏伊士运河的收入是埃及仅次于侨汇和旅游的第三大外汇收入来源。

  巴拿马运河

  巴拿马运河是通过巴拿马地峡沟通大西洋与太平洋的通航运河,它的开通大大缩短了两大洋之间的航程,与苏伊士运河同样具有世界战略意义,因此素有“世界桥梁”之称。

  巴拿马运河全长81.3千米,最窄处为152米,最宽处为304米,从运河中线分别向两侧延伸16.09千米所包括的地带为巴拿马运河区,总面积为1 432平方千米。

  这条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534年,当时的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就曾下令对巴拿马地峡进行勘察,计划在其最窄的地段开凿一条运河,但因当时有限的技术条件和施工能力,西班牙人只能沿山脚用鹅卵石铺就了一条穿越地峡的驿道。1881年,曾成功开通苏伊士运河的法国运河公司首先获得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权,但由于当地恶劣的自然条件,此项工程于1889年被迫中断。19xx年,美国策动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独立,并与刚刚成立的巴拿马政府签订了《巴拿马运河条约》,根据该条约,美国享有在巴拿马开凿运河和“永久使用、占领及控制”运河和运河区的权利。美国一次性支付给巴拿马1 000万美元作为所谓“签约补偿”。19xx年,50多个国家的劳工终于用他们的血泪换来了巴拿马运河的通航。

  开通后的巴拿马运河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海运业的发展。目前,已有占全球贸易运输量5%的货物通过该运河被送往世界各地。美国、日本和中国是巴拿马运河最大的三个使用国。1996年,香港和记黄埔集团有限公司获得了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波亚和克里斯托瓦尔港的经营权。管理期限为25年,到期后可再延长25年。

[!--temp.footer2--]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