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红尘戏语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微信扫码分享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通用5篇)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篇1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温故知新】高考资源网,中国最大的高考网站,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1.哲学的含义?

  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目标导航】

  高考考点:

  ◆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理解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

  【自主探究】:亲爱的同学,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做好自学和预习。相信你一定行!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高考资源网,中国最大的高考网站,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注意:并非凡是唯物主义的观点都是科学的

  2、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基本形态?)

  3、哲学的两个对子:

  【温馨提示】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自学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疑惑?请及时把你思维的火花记录下来,以便与其他同学讨论、共享。

  一、互动探究: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培根)亲爱的同学,请你参与讨论,合作共享。

  1、议一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内容:高考资源网,中国最大的高考网站,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存在和思维那个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要分歧

  b.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主要分歧。

  2、想一想:分别说明下列观点哪些属于可知论,哪些属于不可知论?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可知论)

  (2). 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不可知论)

  (3). 认识完全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上帝)的存在。(不可知论)

  (4). 人的感官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天然界限。(不可知论)

  3、议一议:哲学的两个对子是什么?

  哲学上“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哲学中这“两个对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①其区别在于它们所回答的是哲学中的两个不同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是关于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范畴,是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是关于世界“怎么样”的问题,是流。

  ②其联系主要表现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又受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的影响和制约。

  二、误区点拨:

  分别说明下列观点属于那种哲学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1.“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3.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客观唯心主义)

  4.气者,理之依也。(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5.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客观唯心主义)

  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被人的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高考资源网,中国最大的高考网站,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7.“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8.“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9.牛顿的“微粒说”、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1.古印度“四根说” :地、火、水、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12.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相杂,以成百物。 (《国语•郑国》)(主观唯心主义)

  13.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14.水是万物之原,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15.物是观念的集合。(主观唯心主义)

  16.存在就是被感知   (主观唯心主义)

  17. 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18.上帝创世说(客观唯心主义)

  19.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主观唯心主义)

  20.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主观唯心主义)

  21.理在事先,理生万物(客观唯心主义)

  22.独立的心理实体是不存在的,心灵只是机械运动在人的身体上的一种现象或结果。(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3. 人的个性的不同,是由其身体决定的。(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4. 世界的存在就是机械运动。任何的存在物,包括人、动物和其它,其规律就是机械规律。(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5.我思故我在(主观唯心主义)

  26.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7. 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为气(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8. 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客观唯心主义)

  29.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主观唯心主义)

  30. 天命主宰人间世界(客观唯心主义)

  亲爱的同学,如果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不要紧,请认真听讲,老师和其他同学会和你一起解决的。

  三、知识盘点:你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课时学习的内容吗?围绕该内容,你学到了哪些重要知识?你能画出本课的知识结构图吗?试试看,你能行!

  一、单项选择题高考资源网,中国最大的高考网站,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原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

  3.在我们现实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属于

  a.唯物论      b.唯心论      c.二元论      d.不可知论

  4.(07江苏政治)哲学基本问题在人们的现实活动中表现为

  a.人与人的关系     b.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c.人与世界的关系   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5.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6.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勒士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的论点。春秋时代《管子》书中的《水地》篇中也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根源”的学说。上述观点

  a.是完全正确的,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存在不足之处

  c.不符合客观实际,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d.弄清了世界的本原,是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7.下列说法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是:

  a.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闭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物是观念的集合        d.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8.下列说法符合唯物主义观点的有

  ①存在就是被感知  ②物是观念的集合 ③气者,理之依也 ④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⑤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是绝对精神的体现和派生物 ⑥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9.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10.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我思故我在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万物皆备于我

  11.(09广东大综合)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部体上看,黑格尔哲学体系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12.(09山东文综)“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

  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下列观点与“国家最高科学

  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的上述感悟相一致的是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1、你完成本“案”的情况(    )   a.很好   b.较好 c.一般  d.较差

  2、你在本节课上的表现情况(   )a.很积极主动    b.较积极主动 c.一般   d.较差

  3、你的收获与困惑:

  教学反思:

  参考答案高考资源网,中国最大的高考网站,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一、选择题

  1-5:ccddd    6-10:bbdac   11-12:bd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篇2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育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忆目标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方面内容?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含义以及二者的根本分歧不可知论的基本内涵

  2、理解目标

  (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运用目标

  (1)学会判断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2)如何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3)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各种不同的哲学总是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2、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重点、难点)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难点)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重点)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难点)

  教学课时安排:3课时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晚上,一群游牧部落的牧民正准备安营扎寨休息的时候,然被一束耀眼的光芒所笼罩。他们知道神就要出现了。因此,他们满怀殷切地期盼,恭候着来自上苍的重要旨意。最后,神终于说话了:“你们要沿路多捡拾一些鹅卵石,把它们放在你们的马鞑子里。明天晚上,你们会非常快乐,但也会非常懊悔。”说完,神就消失了。牧民们感到非常失望,因为他们原本期盼神能够给他们带来无尽的财富和健康长寿,但没想到神却吩咐他们去做这件毫无意义的事。但是不管怎样,那毕竟是神的旨意,他们虽然有些不满,但是仍旧各自捡拾了一些鹅卵石,放在他们的马鞑子里。就这样,他们又走了一天,当夜幕降临,他们开始安营扎寨时,忽然发现昨天放进马鞑子里的每一颗鹅卵石竟然都变成了钻石。他们高兴极了,同时也懊悔极了,后悔没有捡拾更多的鹅卵石。

  这个故事意在告诉我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有许多看似鹅卵石一样的东西被我们有意或无意地丢弃了,然而,有一天,当我们需要它的时候,它却变成了钻石,而我们却不得不为以前丢弃它而懊悔不已。这个故事十分传奇,道理也值得我们珍惜。但这个世界上果真有神存在吗?神能够指点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吗?

  【讲授新课】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要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要回答宇宙问题、人生问题和认识问题。哲学所涉及的问题很广泛,但哲学的基本问题只有一个,这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举例】思维:如计划、构想、思想、观念;

  存在:客观实在的东西

  (可见的;不可见的如电磁波、引力、浮力)

  【课堂探究】p9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

  【探究提示】能。这个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名    言】p9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名言意在说明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最重要的方面)            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

  思维和存在

  的关系问题                             可知论—思维能够正确反                                            映存在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不可知论—思维不能正确                                           反映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a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这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简言之,就是思维和存在谁先产生,谁后产生,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就是唯心主义。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这两大派别之外。

  【举例导入】庄子梦蝶的故事

  睡着了会做梦,这是一种很平常的现象。正常人都能分清梦和真实,不会把它们混淆起来。如果有谁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继续把自己当作蝴蝶,张开双臂整天在花丛草间作飞舞状,大家一定会认为他疯了。然而,两千多年前的庄子,有一回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竟是刚才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呢,还是现在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子?”好像没有人因为庄子提出这个问题而把他看成一个疯子,相反,大家都承认他是一个大哲学家。哲学家和疯子大约都不同于正常人,但他们是以不同的特点区别于正常人的。疯子不能弄懂某些最基本的常识,例如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分清梦与真实,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严重的障碍。哲学家完全明白常识的含义,但他们不像一般的正常人那样满足于此,而是要对人人都视为当然的常识追根究底,追问它们是否真有道理。

  按照常识,不管我梦见了什么,梦只是梦,梦醒后我就回到了真实的生活中,这个真实的生活绝不是梦。可是,哲学家偏要问:你怎么知道前者是梦,后者不是梦呢?你究竟凭什么来区别梦和真实?可不要小看了这个问题,回答起来还真不容易呢。你也许会说,你凭感觉就能分清哪是梦、哪是真实。譬如说,梦中的感觉是模糊的,醒后的感觉是清晰的,梦里的事情往往变幻不定、缺乏逻辑,现实中的事情则比较稳定、条理清楚。人做梦迟早会醒,而醒了却不能再醒,如此等等。然而,哲学家会追问你,你的感觉真的那么可靠吗?你有时候会做那样的梦,感觉相当清晰,梦境栩栩如生,以至于不知道是在做梦,还以为梦中的一切是真事。

  庄子提出的问题貌似荒唐,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这个问题便是:我们凭感官感知到的这个现象究竟是否真的存在着?庄子对此显然是怀疑的。在他看来,既然我们在梦中会把不存在的东西感觉为存在的,这就证明我们的感觉很不可靠,那么,我们在醒时所感觉到的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周围世界的存在也很可能是一个错觉,一种像梦一样的假象。

  b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简言之,世界能否被正确认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区分出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凡认为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观点属于可知论;凡认为思维不能认识存在的观点或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属于不可知论。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者和一些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但也有极少数的哲学家否认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这是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的理由是:客观世界不存在可以被认识的任何可能,世界不过是杂乱无章的偶然现象的堆积;让有限的认识能力去认识无限的世界,这是绝对办不到的;人类不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人的感觉和思维都存在无法克服的缺陷。如:一根棒伸入水中,清楚地看到它折断了,怎能断定它是直的呢?(折射);再如:左手放进热水里,右手放进冷水里,然后把双手放进温水里,结果左手说盆里的水凉,右手说盘里的水热,感觉真会欺骗人类。所以,在不可之论者看来,世界的神秘面纱永远也撩不开。

  【举例】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休谟认为“知觉是唯一的实在,知觉之外,一切不可知”。

  【举例】庄子和朋友惠施外出散步,看到桥下很多鱼不停的游来游去,穿梭嬉戏,自由自在,好不惬意。庄子说:“鱼儿多快乐呀!”惠施说:“你不是鱼儿,怎么知道鱼儿很快乐呢?”庄子反问:“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儿,你怎么知道鱼儿快乐不快乐呢?”按照惠施的说法,不是鱼儿,就不知道鱼儿的快乐,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就没有可以认识的东西了。

  【提问讨论】世界是不是可知的?

  世界如果不可知,人类如不去探索,将仍停留在吃生肉、穿树皮、住山洞的愚昧时代。现在的大千世界精彩纷呈,许多未曾想过、不敢想的东西,经过人类孜孜以求的钻研,变成了现实。许多现象都有了科学、合理的解释,而且依据这些解释,进一步指导人类的实践。(如生命现象、天体现象、各种发明)

  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只有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才能科学地解决世界的可知性问题,同时也只有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才能把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贯彻到底。(图示)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实践上)

  从实践上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每个人在实际生活工作中都回避不了的问题,也是解决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前期和基础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实际上是对人的实际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人与世界关系的本质的哲学提升。

  【提问】人们做事情为什么总是先有计划后有行动?为什么有的计划和愿望能够实现,有的却不能实现,甚至会事与愿违?为什么不能只凭自己的意志行事?

  a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举例1】人们的实践活动,不管自觉与否,首先遇到的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总会这样或那样解决思维和存在谁第一性的问题。各行各业的人们在工作时,首先要承认自己的活动对象是真实存在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画饼不能充饥。要做好工作,应该努力使自己的主观思想符合客观实际。(美好、远大的理想与学习的现状)

  【举例2】我们经常会提出“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上帝和神” 、“人是否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等问题,如果不相信世界上有神,就不会有遇到事情求神的做法。“眼见”不一定“为实”,说明认识事物不仅需要肉眼,还需要智慧的眼睛,想问题,办事情要正确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凡是达到理想效果的事情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则。人们常以“心想事成”来表示祝愿。但心想未必能事成,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想法才可能成为现实。

  【课堂探究】a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

  b你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重要吗?为什么?

  【探究提示】这一探究活动主要说明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

  关,我们的生活、实践处处涉及哲学的基本问题。

  a这些生活和实践活动,都涉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要求思考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从中认识到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等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b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问题,同我们的生活实际也有密切联系

  【举例】相信世界可知与不相信世界可知是大不一样的,这两种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精神状态。相信世界可知,相信世界是有规律的人,会经常保持乐观的进取精神,相信前人没有认识的事物,一定会被今人和后人所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就会多一些。而那些不相信世界可知的人,往往消极等待,最终碌碌无为。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哲学问题(理论上)

  到现在为止,科学已经证明了,太阳系九大行星中,除了地球以外,再没有别的行星存在着高级生命,地球上的文明是太阳系独一无二的现象。至于太阳系以外是不是有高级生命存在,是不是存在类似、甚至高于我们人类的文明,那还有待于科学的探索和发现。所以我们现在谈论问题,都是立足于地球,立足于地球文明。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出现了文明以后,呈现在人类面前的各种现象,归根到底有两大类,一类叫做物质现象,一类叫做精神现象。宇宙间各种现象,无论怎么花样繁多。都可以归到精神和物质两类中的一类去,二者必居其一。从蒙昧的、野蛮的远古时代起,人类在自己的全部活动中,就不断地碰到并思考着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的关系问题,而且作出不同的解释。人的存在与活动,时刻都发生着精神与肉体的矛盾。同时,人们在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一方面所面对的是一个外在的、客观的物质世界,另一方面,又按照自己的某种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必然发生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在追问世界本原、探讨人与世界关系时,就必须对这个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各种哲学派别相互争论的理论焦点。哲学争论的问题很多,观点纷呈各异,但是它们所争论的所有问题,都是围绕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展开的。这一问题是各派哲学争论的集中点和根本分歧点,也是划分基本派别的依据和标准。抓住这个问题,就抓住了哲学斗争和发展的中心线索。

  【举例】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起源

  例如,古时候我们的祖先完全不知道人体的结构,对于大脑的活动情况一无所知。他们对于做梦这种现象不能正确地理解,以为梦中出现的人的形象是离开自己身体的灵魂,人死了灵魂还存在。这种愚昧的想法,就是远古时代人类对所谓灵魂同物质世界的关系的一种解释。哲学是教我们怎样看待世界的总的学问,它当然要从根本上回答精神和物质,也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古往今来,哲学上千流百派,名目繁多,但归根到底都分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这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而展开。

  1、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术语,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而不能在别的意义上使用。如果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如有人把信不信鬼神作为划分唯物、唯心的标准,还有人把是否相信理想的力量、是否追求理想意图、是否相信人类进步作为划分唯物唯心的标准(费尔巴哈),也有人把心软和心硬作为划分唯物、唯心的标准。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

  【课堂探究】p11你同意这位学者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理解吗?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提示】英文中唯物主义为materialism,来源于material,物质;唯心主义为idealism,来源于ideal,理想。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解不能仅从两个词语的表面意义上来理解其内涵。认为唯物主义是重物轻人的物本主义或贪图享受的物质主义,把唯物主义理解为贪吃、肉欲、爱财、牟利、娱乐等一切满足感观需求,追求个人私利的龌龊行为;认为唯心主义是轻物重人、追求社会道德信仰的理想主义。这是及其错误的,也是非常荒唐的。

  (1)什么是唯物主义p11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观点介绍】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范缜(zhen)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无神论者,当时佛教盛行,甚至皇帝都痴迷佛教。佛教鼓吹人死后还有灵魂,肉体不存在,但灵魂可以出窍进入“天国”。范缜对之进行了无情批判。他认为,形神合一,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精神从属于形体,形体存在则精神存在,形体死亡则精神消失。这里的“形”指的是物质存在的东西,“神”指精神现象、意识现象。他认为,,物质实体是产生精神的基础,只有人活着,人的躯体在,才会有精神。人死了,躯体不存在,精神就不会独立存在。这种观点就是唯物主义观点。

  【观点介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结合图表讲解】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它认为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土、气、原子等,认为世界是由一种或几种原始物质演化而来,万物由它产生,最后又还原于它。

  这种唯物主义依靠笼统的直觉、猜测,对世界的解释过于简单、肤浅、直观,缺乏科学根据,带有直观猜测的性质。是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值得强调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与朴素辩证法结合一起的,确信世界万物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观点介绍】中国五行说: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的五种最基本的元素;战国时期荀子:天地合则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古希腊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明清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元气是构成宇宙的物质实体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火产生一切,一切都复归于火,世界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王充:天地和气,万物自生;

  刘禹锡: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原子说是西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理论形式)

  【课堂探究】p11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又称机械唯物主义。它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长足发展的时代(三大发现),这一时期,唯物主义冲破了唯心主义宗教神学的禁锢,形成了一次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哲学革命。出现了一批唯物主义者(培根、霍布斯、洛克、拉美特利、爱尔维修等)机械唯物主义摆脱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和自发性,在总结自然科学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承认世界是物质的。但它认为把世界归结为原子,世界万物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单位。很显然,这种观点经不起自然科学的检验(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攻击。它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

  【举例】霍布斯—物质是有形的,无形的不是物质,否认物质的其他特性和质的差别;

  【举例】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不了解运动的源泉和原因,企图用力学规律说明一切运动,把一切运动形式乃至人的生命、精神现象都归结为机械运动。

  拉美特利—人体运动与机器运动没有区别,人体不过是一架自己会发动自己的机器而已。人和动物的不同,只不过是人比动物多几个齿轮、多几条弹簧。

  这种唯物主义还有其不彻底性,即在自然观上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则是唯心主义。

  以上a、b称之为旧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最彻底、最科学的形态。实现了两个结合(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它正确揭示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图示】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基本形态 哲学观点 局 限 性

  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 

  承认世界是物质的。  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简单、肤浅、直观,缺乏科学根据。

  近代形而上

  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承认世界是物质的。 把物质等同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

  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 正确揭示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是最彻底、最科学的形态。   p12 

  2、唯心主义     (列宁称之为无实花)

  (1)什么是唯心主义   p11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意识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主观唯心主义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客观唯心主义

  【结合图表讲解】

  唯心主义把意识看作世界的本原,由于对意识的理解不同,唯心主义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

  a主观唯心主义   p12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看作是万事万物的创造者,客观物质世界反倒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举例】疑邻偷斧(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课堂探究】a人的灵明和天地万物是什么关系?没有人的灵明就没有世界吗?

  b王守仁看到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但从中引出了错误的结论一为什么?

  【探究提示】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它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把人类思维对感觉的依赖夸大为世界对感觉的依赖。

  【观点介绍】

  中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明代的大哲学家王阳明宣称:“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把一切都看成是由人心所派生的。

  18世纪英国大主教贝克莱的著名论点是:“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不是父母生了他,而是他的感觉生了他的父母)

  漫画:“只要眼睛一闭,世界上就没有悬崖”

  b客观唯心主义  p13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超自然的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观点介绍】柏拉图:理念;    黑格尔:绝对精神

  上帝创世说、女娲造人说

  中国宋代哲学家朱熹:主张“理”一元论,认为理在事先,理在气先,认为精神性的“理”产生了物质性的“气”。

  以上这些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把本来是属于人的精神和理性,经过抽象变成一种离开人而客观独立的神秘精神实体。这种精神实体从根本上说是虚构的,甚至会成为上帝的代名词。

  【课堂探究】p13

  【探究提示】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理和天地万物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

  【图示】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基本形态 哲学观点 共同点

  主观唯心主义 人的意识决定物质,世界由人的意识创造 

  本质上都是错误的,都把意识看作世界的本原,认为意识决定物质。

  客观唯物主义 神的意识决定物质,世界由神的意识创造 

  【提问讨论】宗教属于唯心主义,是一种非科学的世界观,但是当代大学生信教的人数越来越多。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a社会根源—社会转型时期,体制还不完善,人们的价值观念出现多元化,产生许多社会问题,如:腐败问题、下岗失业问题、就业问题等。由于上述原因而导致的一些社会不公平现象,让人们尤其是青年学生丧失奋斗的信念,迷失信仰。

  b认识根源——对宗教的本质认识不够,寻求一种虚幻的寄托。宗教教义对协调人际关系有积极的作用,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绝大多数人信仰宗教是寻求一种心灵的保护、一种灵魂的平等。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宗教的消亡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经过若干代人的努力,造成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高度发达的光明世界,人们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再不需要向虚幻的神的世界去寻求精神寄托。

  【归纳】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从属于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哲学史上,除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之外,还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如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一样,始终存在于哲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但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并不是独立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之外的另两个哲学派别。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处于从属地位。因为,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在哲学史上,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独立派别。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要么与唯物主义结合,要么同唯心主义结合。虽然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从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所以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阵营。

  【注意】正确认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在人类认识发展中的作用

  列宁曾把唯心主义哲学称作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但唯心主义哲学中也包含某些合理因素。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存在,客观上促进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发展。应具体分析,科学批判,不能全盘否定。

  【本课总结】一个问题、两个内容、三个原因;两个概念、五种形态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概念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布置作业】1、课堂作业

  2、第二课课后练习

  第二课课堂作业

  一、简答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分别是什么?

  二、下列观点哪些属于唯物主义世界观?哪些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

  (1)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 

  (2)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3)水是万物的本原 

  (4)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5)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 

  (6)气者,理之依也   

  (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被人的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8)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9)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10)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1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3)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 

  (1)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2)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3)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分析: 

  (1)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2)从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论断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3)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能力目标:

  (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2)比较、分析的能力                                                  

  (3)抽象思维能力                                                      

  3、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  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二、【重点、难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三、【整体感知】:  同学们学习本课,将通过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一直贯穿着哲学发展的历史。通过对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言论中,感受哲学思辨的独特魅力,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四、【方法点津】:

  (1)列举古代思想家的著名言论,进行分析、判断。

  (2)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具体做法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结合事例说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4)结合当地政府的政策、举措分析是否坚持了唯物主义。

  (5)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言行并结合本课知识进行归类、总结。

  五、【课文导语】:在人类追索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它们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行。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各种哲学派别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吸收前人的智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第一框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第六课时)

  ◇课堂探究: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

  ◇探究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多方面的。

  传统的观点认为有两个方面。其中,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马克思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可知论者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

  对以上问题可以采用图示法理解:

  ◇课堂练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      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d.唯物与唯心的关系问题

  答案:c

  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故选c。其余选项错误。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堂探究:(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

  (2)你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重要吗?为什么?

  ◇探究提示:(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哲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学习计划、教学计划、收获计划、做工方法、企业经营策略这些属于思维的问题,而学习实际、教学实际、收获实际、做工实际和企业面对的实际则属于存在的问题。

  (2)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因为学习计划的制定必须从你自身的学习实际出发,如果学习计划脱离了自己的实际情况,起不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如果不制定学习计划则又会使我们的学习带有盲目性,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一个好的学习计划是能够如实地反映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的,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习做到事半功倍,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人类诞生数百万年来,一代又一代地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漫长过程中,人类不仅逐渐认识着外部世界的现象、本质与规律,不断思考着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在尽力追求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就每个人来说,他总是在不断地处理着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二是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思维与存在究竟谁决定谁的问题回答得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谁决定谁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课堂练习: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   

  a、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b、是否承认思维反映存在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正确认识的    d、是否承认人能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答案:a   

  解析:凡承认存在决定思维的,属于唯物主义;凡承认思维决定存在的,属于唯心主义,故选a。b、c、d三项都从属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选。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篇4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考纲考点解读】

  明确考纲(1)百舸争流的思想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课程标准内容目标: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提示与建议:古今中外许多著名思想家的言论,表达着各自的哲学思想,反映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争辩、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不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汇集资料: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

  备考指要本部分在高考中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大,一般会结合中外哲学家的著名论断、古今俗语、现实生活中具体事例等为内容,考察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区别,考察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特点及其区别。【考点精讲精析】

  考点2百舸争流的思想一、知识梳理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第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正是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意识决定物质的,就是唯心主义。②第二是思维和存在之间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也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学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凡肯定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观点,就是可知论;凡否定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观点,就是不可知论。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绝大多数唯心主义哲学家都肯定了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而少数哲学家坚持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易混易错点】①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②不可知论完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主要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类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哲学要从整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其观点只是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把原子的属性等同于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同时它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因而具有局限性。5.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知识拓展1】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比较比较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区别基本观点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承认物质决定意识,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特别是认为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进步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在总结自然科学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①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②它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局限性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和形而上学行。在社会历史领域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表现为唯心主义历史观。联系①它们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都是与唯心主义根本对立的。②从外延上看,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特别提示】不能认为唯物主义都是科学的。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但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知识拓展2】唯物主义的常见观点基本形态常见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②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③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④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⑤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⑥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①霍尔巴赫:原子是世界的本原。②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③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6.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7.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易混易错点】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关系。典型代表基本观点(不同点)相同点主观唯心主义①孟子:万物皆备于我②慧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③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④王守仁:心外无物⑤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⑥笛卡尔:我思故我在⑦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⑧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⑨贝克莱:存在即是被感知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二者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在先,物质在后,意识决定物质。客观唯心主义①柏拉图:理念论②黑格尔:绝对精神③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④朱熹:理生万物,理在气先把客观精神看作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二、典型例题1.(山东卷)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著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映了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②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区别③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④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解析】本题以儿歌歌词为背景,考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知识。歌词的改动反映了“星辰闪耀”“常春藤缠绕”是上帝还是科学,故①③说法正确。②④与题意无关。【答案】a2.(江苏卷)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者都主张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c.意识是世界的本原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解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就在于对世界本原的认识存在根本上的差异,唯心主义者都主张意识是世界的本原。a和b分别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主张,d为不可知论,均不符合题意。【答案】c3.(广东单科)“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与此哲理点相通的是a.自然从来不飞跃b.物理不外于吾心c.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d.动之端乃地之心也【解析】“道”本指人行走的道路,后引申为道理、过程、规律。天有天之道,地有地之道,人有人之道。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所以选c。a属于形而上学观点,b和d为唯心主义观点。【答案】c4.(全国新课标卷)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理解。“形者,有生之本”是唯物主义观点,b、c、d项均是唯物主义观点;a项是唯心主义观点,符合题意要求。【答案】a5.(江苏卷)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的是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d.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解析】本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我思故我在”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b项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acd三项均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故本题选b项。【答案】b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篇5

  XX届高考政治第一轮考点专项复习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提示】

  注意搭配,如不能说“思维和物质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2)为什么: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这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遇到并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第二,这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第三,这一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哲学其它问题的回答。

  2.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展开的。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是哲学中两大基本派别之一。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辨证历史唯物主义及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形态 基本观点 合理性 局限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认为金、木、水、火、土、气等具体形态是世界本原。  否认神创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 只是一种猜测,没有科学根据。把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等同起来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 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

  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

  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经典观点: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也叫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经典观点有:

  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4.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唯心主义是哲学中两大基本派别之一,同唯物主义根本对立。它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唯心主义有两种表现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唯心形态 基本观点 认识论根源 总体评价

  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 把人们认识世界离不开感觉夸大为世界的存在依赖于人的感觉 局限性:二者归根到底,都是把人的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其根本观点是错误的。

  可取处:就其局部范围而言,它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客观唯心主义 把某种客观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 把人们思维中的概念夸大为脱离了物质的神化了的绝对 

  【扩展】

  1、列宁语:唯心主义是“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的一朵无实花”。

  一是说明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二是说明唯心主义有其认识论根源,三是说明唯心主义局部可借鉴。

  2、主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王守仁:心外无物

  慧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康德: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

  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3、客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中外“神创论”(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纪)

  柏拉图:理念论

  黑格尔:绝对观念论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朱熹:理在事先

  4、生活中的客观唯心主义(神秘主义)

  “8”就是发,喜鹊报喜,慧星出现乃不祥之兆,指纹、手相、星座、生肖、风水决定人的命运

  5、唯物主义一定正确,唯心主义一定错误吗?

  古代唯物主义和近代唯物主义是根本观点正确,但有一定局限性。唯心主义是根本观点错误,但从局部范围看有一定借鉴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的关系

  区 别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联 系 哲学基本派别是对哲学基本问题中的第一个方面的回答不同而形成的。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530681154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