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城市化

城市化

陌上烟雨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城市化

微信扫码分享

城市化(精选17篇)

城市化 篇1

  地理多媒体组合教学教案授课目的1)            通过分析使学生了解城市的形成,资本主义以前和产业革命以后世界城市的发展特点。2)            引导学生分析过程的实质和特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程的不同特点。3)         使学生认识进程中产生的问题,城市人口过多和工厂过多造成的城市环境问题及解决途径,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发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技能要求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识图、析图的地理基本技能,学会独立完成城市的合理布局教学重点进程中产生的问题教学难点 进程中产生的问题教具准备自制POWERPOINT 教学软件教学方法讲述法  谈话法  启发式  目标程序法设计思想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多,理论性强,逻辑推理性强,为加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并且使一个长期的缓慢的地理演变现象和发生在我们地理现象能客观真实的表现出来,故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是学生能科学全面的了解过程中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及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说明  (导入  新课)  国内人口迁移除了开疆拓土以外,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城市的发展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讲授新课)第三节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和问题城市:指规模大于乡村和集镇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聚落一、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原始社会晚期    资本主义    现代              城市数目     城市人口比             少规模小     重不断增加                          规模不断扩大 二、    及其进程  :人口大量涌入城镇并转变为城镇人口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地区分异导致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进程的差异。国家 程度 进程促进的原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发达国家 较高,城市人口比重一般都在70%~80%以上明显变慢,出现郊区化和钟摆式移动现象农业现代化促进大批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  基本相适应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般多在50%以下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进程已超过发达国家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造成   不相适应  从以上的对比分析形成的原因(农业生产水平的发展) 三、    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城市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比较:1、         生产者所占比重小2、         消费者所占比重大3、         分解者缺乏这三个特征决定了城市生态系统中不可能依靠自己内部的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必须从外界输入物质和能量以及向外界输出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一旦这两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导致一系列城市问题的出现。1、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  水体污染  噪音污染2、         交通拥挤3、         城市绿地面积少 四、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1、         在大城市周围建设卫星城和新城2、         将政治职能为主的首都和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城市分开3、         ]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4、         加强对城市的管理  (学生练习)  城市的工业布局(多媒体)  “开场白”引入新课    讲解城市的形成过程,学生做笔记   分别展示不同历史时期城市景观图演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视频   补充定义      说明生产力的差异所导致的进程的差异                  学生思考城市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不同点        播放视频材料“城市问题”         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电教流程图: 

  讲述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开  始导 入 新 课反 馈提  问城市形成和传发展的视频及其进程提  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比较反 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城市问题的视频改善和保护城市环境的措施学生练习总结结  束反 馈

城市化 篇2

  地理多媒体组合教学教案授课目的1)            通过分析使学生了解城市的形成,资本主义以前和产业革命以后世界城市的发展特点。2)            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化过程的实质和特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不同特点。3)         使学生认识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城市人口过多和工厂过多造成的城市环境问题及解决途径,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发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技能要求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识图、析图的地理基本技能,学会独立完成城市的合理布局教学重点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教学难点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教具准备自制powerpoint 教学软件教学方法讲述法  谈话法  启发式  目标程序法设计思想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多,理论性强,逻辑推理性强,为加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并且使一个长期的缓慢的地理演变现象和发生在我们地理现象能客观真实的表现出来,故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是学生能科学全面的了解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及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过程教学说明  (导入新课)  国内人口迁移除了开疆拓土以外,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城市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讲授新课)第三节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和城市化问题城市:指规模大于乡村和集镇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聚落一、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原始社会晚期    资本主义    现代              城市数目     城市人口比             少规模小     重不断增加                          规模不断扩大 二、    城市化及其进程  城市化:人口大量涌入城镇并转变为城镇人口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城市化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地区分异导致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国家 城市化程度 城市化进程促进城市化的原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发达国家 较高,城市人口比重一般都在70%~80%以上明显变慢,出现郊区化和钟摆式移动现象农业现代化促进大批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  基本相适应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般多在50%以下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城市化进程已超过发达国家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造成   不相适应  从以上的对比分析城市化形成的原因(农业生产水平的发展) 三、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城市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比较:1、         生产者所占比重小2、         消费者所占比重大3、         分解者缺乏这三个特征决定了城市生态系统中不可能依靠自己内部的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必须从外界输入物质和能量以及向外界输出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一旦这两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导致一系列城市问题的出现。1、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  水体污染  噪音污染2、         交通拥挤3、         城市绿地面积少 四、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1、         在大城市周围建设卫星城和新城2、         将政治职能为主的首都和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城市分开3、         ]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4、         加强对城市的管理  (学生练习)  城市的工业布局(多媒体)  “开场白”引入新课    讲解城市的形成过程,学生做笔记   分别展示不同历史时期城市景观图演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视频   补充“城市化”定义      说明生产力的差异所导致的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学生思考城市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不同点        播放视频材料“城市问题”         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电教流程图: 

  讲述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开  始导 入 新 课反 馈提  问城市形成和传发展的视频城市化及其进程提  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城市化的比较反 馈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城市问题的视频改善和保护城市环境的措施学生练习总结结  束反 馈

城市化 篇3

  不少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就是要教师多提问,学生多回答。这种教师简单的满堂问,学生的简单参与,远远不是学生自主学习所要求的。那么课堂教学中,该怎样设问呢?笔者通过对高中地理下册“城市化”一节的教学后认为,通过多种提问方式提高课堂设问的艺术性,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1.机械问

  这是一种最传统的设问方法,即教师设一问,学生答一问,教师所问的,需要学生明确回答。机械问指向单一确定,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需要作复杂的多视角的思考,这种问答的方式虽不是什么新鲜的设问方式,却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而且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多的。这种问答方式的优势是容易设置问题,易于操作,便于教师控制课堂,组织程式化的教学,得到确定的结论;所以“城市化”一节的教学中对于:①什么是城市化?②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是什么?③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可分哪三个阶段?这样的三个问题,由于要给学生一个非常明确的学习导入,就比较适宜用机械提问的方法。但它的不足是如果长期大量使用,很容易陷入独裁与专制的境地,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2.对比问

  就是需要学生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或命题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认识的一种设问方法。这种设问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它不仅要求学生对所提及的概念或命题有清晰的理解,准确把握每个概念或命题的内涵,还要在此基础上找出不同概念或命题之间的联系及区别,并进行对比分析。在“城市化”一节教学中对①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有什么不同?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原因有什么差异?③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目前城市化过程中人口的迁移特点有何不同?④中国和美国城市人口的比重、城市化的速度、城市的主要分布地区、人口的迁移方向有何差异?这样几个问题层层递进,通过比较,增加了学生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学生深入把握城市化的概念和命题,从而提高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选择问

  就是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或命题让学生进行分析并综合思考,做出选择的一种设问方法。这种设问方法,既不同于机械问的简单问答,也不同于对比问为了把握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而进行的对比分析,而是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概念或命题有所鉴别取舍,形成结论。如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在让学生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示意图后提问:①大约在什么时候发展中国家城市工业人口超过了发达国家?②1920年~xx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农村人口的四个数量比重变化中,比重上升最大的是哪一个?比重下降的是哪一个?为什么?③比较上海市19xx年、1949年、1990年及课文下一节的上海市卫星城和浦东新区图等四幅城区示意图,说明上海城市化的特点?选择问的理性思考成分更多。对学生的思维要求更高。这种设问方法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的特点,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大有益处,应精心设计不失时机地使用。这种设问方法的不足是容易陷入烦琐论证和不可知论,所以宜谨慎设计。

  4.连环问

  这是一种在教师提问之后,学生答问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在前一问题的解决中又连环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的设问方法。这种设问方法,很多是教师在课堂组织教学中临时受触发而设计的,容易活跃课堂气氛,掀起教学高潮。连环问是一种极富教学艺术的设问方法,它在升华学生的思维、开阔视野方面有着其它设问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基本功和敏锐的思维。连环问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设问的先后主从关系,避免喧宾夺主,影响主要问题的解决。

  在本节教学中,有学生提出:xx年常州市的城市人口比重是多少?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后,笔者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苏南地区比苏北地区城市人口比重大?为什么江苏省的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都分布在京沪铁路沿线?常州近年来城市人口、城区面积为什么没有苏州增长快?这既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

  5.递进问

  这是一种为整体把握讲授内容而设计的由浅入深的设问方法。这种设问方法要求设问者有全局观念,前后问题有坡度,既相关联又逻辑层次分明,同时设计的问题必须能抓住内容的精髓,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相关内容。

  如在本节教学中对发达国家出现的逆城市化问题提问时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①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是什么?②逆城市化现象给城市建设布局带来的影响是什么?③发达国家大城市周围出现的卫星城及郊区城市化是否与逆城市化有关?为什么?④上海市的周围也出现了卫星城镇,是否说明上海也出现了大规模的逆城市化现象?这样几个问题不仅使学生理解逆城市化的概念,而且也能够区别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差异。这种设问方法,设计得好,坚持下来,能使学生的思维缜密,形成严谨的学风;如果设计不科学,容易导致前后问题串连、条理性不强、层层递进性无从体现的弊端,违背设计的初衷,达不到预期效果。

  6.讨论问

  这是一种最为开放的设问方法,教师的提问不涉及到课文的具体内容,或者不提供一种结论倾向,而是引导不同学生之间广泛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这种设问方法,营造了开放的课堂气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是自主学习理念的体现。学生在讨论中,容易形成几派甚至更多的意见,教师应高屋建瓴、不失时机地将各种意见进行整合,让学生在几种最具代表性的意见之间展开更充分、尖锐的讨论,真正达到真理愈辩愈明的效果。

  如在“城市化”一节讲完之后提出:常州市目前为江苏省的特大城市,就城市化发展状况而言,宜加快市区城市化的发展好?还是加快卫星城镇的建设好?通过讨论得出:常州由于刚进入特大城市的行列,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使市区面积扩大,城市化水平并不非常高,还不需要大规模建设卫星城的结论。这种设问方法并不等于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袖手旁观,如果教师不能适时地引导规范学生的讨论,课堂秩序就无法维持,就可能形成“一锅粥”的现象,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以上六种设问方法除了第一种是传统的设问方法之外,其它五种设问方法都是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运用。作为教师,后五种设问方法,尤其应大胆尝试使用,因为它们更容易启迪学生思维,发掘学生的潜质,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当然,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内,并不需要将这六种设问方法都用到。我们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力求设问方法多样化。

  

城市化 篇4

  (图为福州西二环路早晨的交通状况)

  主讲教师:郑 友 强

  单位:福州第三中学地理组

  指导教师:车云(高级)、张丹慧(高级)、陈炜(高级)、柯勇(高级)

  一、说教材

  (一)教材结构

  本课讲述了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教材结合实例、分析以“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多”为主的环境问题;接着教材以上海为实例,分析其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从城市规模、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城市环境保护三方面展开。6.4节“城市化”已为本课作了知识上的铺垫和准备。有关这节课的内容在历年的高考中均有涉及。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从福州城市化过程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中,整理归纳出在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交通、住房以及就业等问题。

  2.根据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结合上海市的做法以及福州的实际,总结出保护和改善城市的措施。

  能力目标

  学生能利用图片和其它资源,提出福州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结合其它地方的做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初步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处理资料、总结要点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学生能领悟到城市化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严重性以及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重要性。

  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了解省情、市情,建立正确的城市观、人口观和环境观。

  3.激发学生热爱福州、热爱家乡的情感,使他们辨证的看待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实现人和地的和谐,城市也可以成为人类居住的最佳场所。

  二、说教法(尽我最大可能做到我是指路牌而让学生做司机)

  1.教法及依据

  参与式开放型的教学。

  “以学生参与为标志,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根据学校所在地就是城区这一优势以及学生对福州的环境污染、城市交通、住房等等都有切身感受,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进紧紧围绕福州的城市化展开,充分地给学生动口动手交流的机会,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2.重点、难点的处理

  “环境质量下降”这是重点。在教学中课件可以方便的反映福州的环境污染、住房、交通以及劳动力市场人满为患等问题,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让学生切实地感受问题就在身边。然后,通过bbs论坛,让城区学生畅谈他在日常生活中所了解的有哪些污染和哪些社会问题比较严重,以及交通和居住状况如何等,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并归纳出三大类问题。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即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让学生回忆福州在这几年为解决城市化问题所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并结合上海的具体行动入手,由学生概括出实质性的内容,并发表到bbs论坛上,大家一起交流这些做法的可行性,最后由教师提出纲领性的措施。

  三、说学法

  1.在学习“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中,用自己的语言来解说网站上所提供给大家学习的图,同学之间积极交流,畅谈对城市化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感受,并及时地把感受以浓缩的语言展示在论坛上。

  2.明确福州为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所做的努力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上海的做法,最后总结出解决城市化过程中问题的措施。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网页中呈现学生作文中描写污染的一段,让全班学生富含感情色彩地齐声朗读,让他们仿佛置身于文章所描绘的情景中。)昔日的蓝天,已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在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共同“浇灌”下,城市里的河水变得“绚丽多彩”,城市垃圾“点缀”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下图为导入页并配有比较哀伤的背景音乐)

  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

  1.城市环境质量状况

  这是紫岳新村1号楼601室,推开客厅西边的玻璃窗,看到不远处福兴制药厂大大小小七八根烟囱正吐着白烟,一墙之隔是该厂乙炔等易燃易爆物品仓库。从早晨8点至下午2点,整个新村内弥漫着令人窒息的臭味。

  图为:福州紫岳新村

  白湖亭河的垃圾“泥石流”

  从福州城区出发进入福州仓山区,这里涌现出了一批省级“明星镇”“百强乡镇”“十佳亿元村”“省级明星村”。经济指标攀高的背后,隐藏着垃圾之痛。福州市仓山区下辖有7个街道、5个乡镇。其中高盖山以北地区属于城市建成区范围,垃圾由福州市环卫处统一收集后,运往红庙岭垃圾场处理。不属于建城区的城门、盖山、建新、螺洲城乡接合部,却成了垃圾随意堆放的“宝地”。

  福州紫岳新村居民区,福兴制药厂正吐着白烟。

  福州滚滚猪粪排入光明港河,河流泛绿泛黑。

  福州白湖亭河的垃圾泥石流,河水散发出臭味。

  福州的火车站上垃圾成堆,影响市容。

  福州的建筑工地。有许多建筑机械在工作,发出大量噪音。

  如果有学生熟悉这些地方或者熟悉这些场景的,请他们说说自己的亲身感受。接下去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学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的第一部分“环境质量下降”。自学结束后,鼓励学生畅谈自己所了解的环境问题。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边分析归纳边填写课件中的表格,并总结出环境质量问题。

  承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除了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外,还产生了哪些问题呢?

  2.交通居住状况

  先让学生自己体会网页中本部分的内容,自己总结交通居住状况。并指导学生读改变过的表6.1:根据平均汽车密度算出每5米的汽车数量,比如香港每5米是1.37辆等,这样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明白各城市交通拥挤的具体情况。

  西二环早晨的交通状况

  表 6.1

  福州的路原本就不甚宽敞,近来车辆猛增,就越发挤了。按理说,既然路更挤了,大家就应该更加认真遵守红灯停绿灯行之类的最基本的交通规则。但是,摩托车见缝插针、自行车横穿红灯、的士巴士你追我赶……

  3.福州人才市场人满为患的场景

  因为对这些内容学生已经很熟悉了,因此我仅对就业问题稍加解释,让学生自主议论、交流。谈谈他们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并及时发表到bbs中交流,最后教师作归纳。

  福州人才“高消费”现象

  据统计,1999年全国大专以上学历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总数为212万人,比上年增加67万,增30%以上;1999年,我省高校的扩招幅度却高于全国当年平均30%的扩招幅度。

  设问:城市化过程中还会带来哪些问题呢?学生在bbs讨论后,我做总结:如贫困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等等。

  承转:既然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我们就应该面对现实,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解决。

  引导学生说明要采取的措施是要针对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来的。把全班分成四组,回顾近几年为解决福州城市化过程中采取的措施。讨论后,每组派一名代表上讲台来汇报该组所回顾的措施。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基础上选取一些有典型意义的措施来进行下面的内容。

  解决措施一: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设问)那么上海有没有这样的措施呢?引导学生读网页中的图──上海的主要卫星城和浦东新区。先解释什么是卫星城,接着再找出黄浦江,指明在黄浦江以东的地方是90年后新建的浦东新区,然后再找出所有的卫星城,并让学生讨论卫星城的作用,鼓励学生谈谈自己觉得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善福州的交通问题。

  解决措施二: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指导学生自己阅读上海以及其它地方的做法,并想想福州在这一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得到了哪些效果?

  解决措施三: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以福州近些年来的内河治理过程引出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学生从网页上找出上海、广东、深圳等地方的做法,并想想福州应该怎样去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并及时的把自己的观点和大家一起在bbs中交流。

  深圳华侨城的优美环境

  1985年建立的深圳华侨城是生态化城区的典型。华侨城的面积2.6平方千米,经过十几年的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各项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区。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华侨城绿化率43%,陆续建成的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和世界之窗,占地1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地微缩景区。

  小结:以周皆宾的《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五大新问题》这一文章作本课的延伸和扩展。

  课后作业:以4人为一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分工完成福州城市现状以及提出如何建设成为生态城市的一个可行报告,在2周内完成。

  课外资料:本节课中提供了许多的课外参考资料,其中有上海的经验、广东的经验、深圳的经验、北京的经验的文摘以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地方的一些治理经验的图片资料。

  相关网站:本节课学习中为学生提供了15个环保类网站、15个规划类网站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资源,方便的借鉴各地在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的做法,有利于他们提出比较有创新的点子。

  环保类网站

  中国环境保护网

  中国环保网

  环境与发展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广东环保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

  大连市环境监测中心

  东方环境

  环境与发展信息中文网页

  环保青年网站

  香港地球之友

  上海环境热线

  天地人和-环保技术

  重庆环境保护

  上海市环境保护局

  情感教育

  本节课中我们应该教会学生辨证的看待问题,即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必然的,我们不能等到城市发展好了再去治理问题,应该边发展边治理。同时还应让学生明白和省外其它城市比较,福州的城市问题已经算是很少了,福州的总体还是十分的漂亮的,我们看到的问题也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得以解决的,最后用欢快的音乐配合福州城市发展的几幅图展示我们可爱的福州,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福州的情感。

  本节课的几个创新点:

  1.教材内容的处理:在对教材进行研究以及征求了几个指导教师的意见之后,对教材中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了适当的处理,把课本中出现的几幅图换成了福州的景观图,其中大气污染用的是福州紫岳新村的大气污染图等。主要是为了把学生日常接触到的地理知识与教学结合起来,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也为本节的学习提供了新的学习资源。

  2.教材知识点的展示方式:课本上在讲述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时,都是先讲出规律后再讲述现象和原因,在本节课中我大胆创新,采用“图象导学教学模式”。

  通过先引入学生熟悉的地理图片,通过启发引导,师生互动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出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这样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题气氛。

  3.理念上的创新: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节课程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密切相关的福州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改变了地理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自己现实生活的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鼓励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3)重视学习过程:本节课不仅仅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以及学生通过这一节的学习所产生的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

  4.寓爱福州、爱家乡的情感于其中:开始导入时采用的都是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的图片,配上哀伤的音乐,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最后在结束时用福州发展迅速的图片配上欢快的音乐,能给学生一种强烈的对比,在对比中增加了学生热爱福州、建设美好福州的愿望,激发了他们的情感。

  5.学习资源丰富:本节课程采用网络课件的方式进行学习,可以大大解决平常多媒体教学中用flash等制作课件给学生提供的资源太少和学生没有动手的机会等问题,可以让学生全面的靠自己的实践来了解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国内外、省内外的一些解决措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6.互动交流性:本节网络课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采用bbs互动,教师可以先在上面设置若干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去解决,学生也可以就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向老师提出,老师可以很方便的通过bbs和学生互动交流。

  

城市化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德育目标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正确认识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

  2.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

  3.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学难点

  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运用导学法来讲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

  2.运用讲练结合法,将图6.17与本课活动两方面结合,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3.运用比较法,让学生来区别、理解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具准备

  投影仪

  图6.17──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投影片

  图6.18──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投影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让学生思考并说出此歌曲的含义,然后教师引导。

  此歌曲反映了我国南部沿海特区──深圳的变化。深圳由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一个小渔村发展为今天南部沿海的一个大城市。这说明,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部分农村人口就会离开土地,进城去打工,从事第三产业,其中有些人就会在城市中定居下来,转变为城市人口;另一方面,在城市里,随着新建工程的不断增加,也需要吸收大批农村人口进城。这样,城市人口就会逐渐增多,城区所占的范围也会逐渐扩大。这样的发展、转变过程,就是城市化的过程。

  [新课教学]

  6.4 城市化(板书)

  一、城市化及其标志(板书)

  1.城市化的含义(板书)

  (打出下面的投影片)

  教师引导:该图表示的是一个地理事物由t1→t4的历史发展过程,请同学们认真读图分析并思考:

  (1)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地区的城市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2)该地区城市的占地面积(地域范围)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

  从上图可以看出,这个地区的城市数量是在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增加;同时,随着城市数量的不断增多,城市所占的地域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

  教师归纳: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很认真。随着一个地区城市数量的逐渐增多、占地面积的不断增大,才会吸引着周围地区较多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并逐渐地转变为城市人口,这个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城市化的过程,或者简单地说就叫“城市化”。

  讲解:由刚才的分析、举例和课文中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化的过程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是哪两个方面呢?(教师提问、归纳,然后板书)

  解释、分析: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当一个地区经济搞上去了,才会有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反过来说,城市的发展也会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此外,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差别在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也逐渐趋同。

  承转:看一个地区是否达到城市化,以什么标准来衡量呢?衡量是否达到城市化,有三个主要标志。

  2.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板书)

  这个问题比较容易理解,结合课文给学生解释说明即可。要强调:在三个标志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一个最重要指标。

  提问、承转: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教师板书)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板书)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加以分析、归纳:18世纪中叶前的漫长历史阶段,世界城市化缓慢发展。自18世纪中叶到二战阶段,由于西方各国相继实现了产业革命,城市化加速发展,世界总人口和城市人口都增长很快。自二战结束后到现在的第三个阶段,世界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规模和范围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

  (通过以上分析加以归纳并板书)

  出示投影片图6.17──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指导学生读图:阅读图例,区分开四类情况,然后进行课堂活动──填表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

  教师对学生的填表情况进行抽查检查,然后引导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归纳:(1)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比农村人口的增长速度快;(2)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比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快;(3)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比重都上升很快。

  结合课文指出城市化第三阶段的三个特点(①大城市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小城镇;②大城市的数目不断增多;③特大城市不断涌现),并说明: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的用地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出示投影片图6.18──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来分析说明。

  承转:世界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在逐步加快,但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却表现出不同的进程。

  三、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板书)

  让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填出下表:

  项目

  城市化起步

  城市化速度

  城市化水平

  其他特点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让一位学生到黑板上填写。在学生填写后进行指正。

  附:正确填写内容如下

  项目

  城市化起步

  城市化速度

  城市化水平

  其他特点

  发达国家

  早

  慢

  高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

  晚

  快

  低

  城市发展不合理

  教师结合表格逐项加以说明,并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

  1.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于什么时间?最早出现在哪个国家?为什么?

  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在何时达到高潮?此后为何发展缓慢?

  3.什么是逆城市化?它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起步于何时?主要原因是什么?

  5.结合实例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存在着哪些不合理的现象?

  6.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现状如何?

  (学生活动)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纠正、解释,并结合备课资料进行补充说明。

  [课堂小结]

  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熟记城市化主要标志和重要指标,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课后作业:

  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和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2.列表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课后练习]

  单项选择题

  1.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错误的是(  )

  a.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b.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c.城乡居民劳动方式、收入、文化教育差别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趋同

  d.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答案:c

  2.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

  b.大城市发展迅速,中等城市发展缓慢

  c.城市用地规模减少

  d.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标志着该国的综合国力的强弱

  答案:d

  3.二战后,城市化发展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化速度有所下降  b.大城市发展速度很快

  c.中小城镇发展迅速   d.城市用地规模不断减少

  答案:b

  4.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表现正确的是( )

  a.起步晚发展快    b.城市化水平低

  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美国是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

  答案:c

  5.城市化规模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大城市周围建设卫星城   b.郊区城市化

  c.控制大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  d.限制大城市发展

  答案:d

  6.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是( )

  a.城市的用地规模       b.城市的人口规模

  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d.特大城市数目

  答案:c

  7.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

  a.起步早,发展慢  b.城市化水平低

  c.城市发展较合理  d.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答案:b

  8.18世纪中叶开始,城市化开始加速的原因是( )

  a.欧美各国相继实现了产业革命

  b.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提高

  c.城市基础设施改善

  d.二战的结束

  答案:a

  ●板书设计

  6.4 城市化

  一、城市化及其标志

  1.城市化的含义

  2.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三、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项目

  城市化起步

  城市化速度

  城市化水平

  其他特点

  发达国家

  早

  慢

  高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

  晚

  快

  低

  城市发展不合理

  (摘自:)

城市化 篇6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

  了解城市化进程;

  理解和掌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应用城市化标志判断城市化;

  培养学生利用地理数据、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识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明确城市人口、城市用地、社会经济发展等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能够辩证地看待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城市化含义;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难点:

  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应用城市化标志判断城市化。

  教学方法

  1.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

  2.运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从聚落的形成以及乡村──中小城市──大城市的发展过程,由于用地规模和城市人口比重的不断扩大,就是城市发展过程,那城市化是什么?这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一、城市化及其标志

  1.城市化的含义

  学生活动:读“上海市的城市图片及人口、用地变化图”。

  教师启发:上海市在建设过程中,城市用地规模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上海市用地不断扩大。

  教师引导:结合以上结论,理解城市化的含义。

  教师引导:上海市用地不断扩大时,人口是否增加?

  学生讨论:上海市用地不断扩大时,人口数量增加且城市人口比重也随着增加。

  教师启发:通过以上例子,说明城市化有何含义?

  学生探究: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以及学生的思考讨论,从而得出城市化应该包含人口城市化、地域城市化这两方面的内容。

  2.城市化的标志

  教师提问:根据城市化的含义,要判断一个地区是否正在城市化,可应用什么标准来判断?学生讨论:根据城市化的含义,可以得出其三个主要标准即主要标志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以及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其中在三个标志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一个最重要指标。

  承转过渡:读图6.17,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如何呢?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学生活动:自学阅读教材,讨论后回答:18世纪中叶前,世界城市人口缓慢增长;自18世纪中叶到二战阶段,城市化加速发展,世界总人口和城市人口都增长很快;自二战结束后到现在的第三个阶段,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

  教师提问:三个发展阶段人口增长速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探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承转过度:在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否有差异?

  三、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教师引导:读6.17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6.19一些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图以及右图,如何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填表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学生活动:对比探究。

  教师总结:通过右图来帮助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①国代表发达国家,②国代表发展中国家):

  1.每一个年代,①国的城市人口比重都比②国大,反映出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早,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起步晚。

  2.1980年以前,①国的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比②国大。

  3.1960年~1980年间①国的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速度与1960年以前相比有所下降,但增长速度仍大于②国;1980年以前,②国城市人口比重缓慢增长,1980年以后快速增长,但城市人口比重仍低于①国。

  4.1980年以后,②国人口比重快速提高,远大于①国的增长速度,而①国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继续放慢。

  结合6.17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和6.19一些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图,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得出:(1)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比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快;(2)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比农村人口的增长速度快;(3)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比重都上升很快。

  学生填表如下:

  国家

  城市化起步

  城市化速度

  城市化水平

  发达国家

  早

  慢

  高

  发展中国家

  晚

  快

  低

  学生练习:读港口城市的发展过程图,该城市发展是否属于城市化。

  学生讨论和总结:通过某港口城市的发展过程图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城市化概念、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标志在理解和应用上的难点。读图a可看出,这一时期该区域的城市数目少,规模小,城市化水平低;读图b可看出,此阶段城市数目增加,规模扩大;读图c可知,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发展水平高。根据城市发展过程,可以进一步分析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的比重在不断地增加,而由于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使得农村人口比重不断降低。根据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可推断出该港口城市的发展过程即是该地区城市化的过程。

  教学板书设计

  6.4城市化

  一、城市化及其标志

  1.城市化的含义

  2.城市化的标志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三、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国家

  城市化起步

  城市化速度

  城市化水平

  发达国家

  早

  慢

  高

  发展中国家

  晚

  快

  低

  

城市化 篇7

  一、背景分析

  城市化在整个高中地理第六章处于核心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对前面的知识是一种深化,对后面的知识是一个桥梁,城市化对学生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所谓熟悉是城市化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同时学生也学习了城市区位的知识,所谓陌生是学生没有接触过“城市化”这个专用名词,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学生,对于大城市的体验就更少。而利用图表可以让学生直观城市人口和规模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获得理性的知识,这符合知识的习得过程。

  二、案例设计

  (一)目标

  1.利用富阳城区图引导学生讨论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

  2.结合书本及教师提供的图表,要求学生画出城市化进程的折线图并划出阶段。

  3.利用提供的图表引导学生讨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区别。

  (二)实施过程

  1.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在一周前去了解富阳城区的变化,可以实地考察,也可以在网上或其他方法获得相关资料。

  2.投影出富阳城区图及相关问题:

  问题(1)据你所了解富阳城区的人口和面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富阳城区主要在向哪个方向发展,请举例说明?

  (3)富阳城区人口和面积的变化与经济的发展有怎样的关系?

  生分组讨论并回答,然后请学生结合书本讲出城市化的含义以及三个标志。

  通过对本市城区的了解能较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能较积极的思考和讨论,再结合书本知识就能对城市化的含义有较深的理解。

  3.投影出图表

  时间

  1750年前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20世纪(特别是二战后)

  特点

  原因

  问题(1)结合书本完成上面的表格

  (2)分组讨论完成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折线图

  学生通过讨论、合作基本能完成作图,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读图、作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探究能力。参照作图如下:

  4.投影出图和表

  国家

  起步

  速度

  水平

  其他特点

  发达国家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结合图和书本分组讨论,完成表格和下列问题:

  问题(1)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最早的是哪个?

  (2)现在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大概是多少?

  (3)发展中国家二战后城市化发展快速的原因?

  (4)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时间、原因、表现?

  (5)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不合理的原因?

  通过这些图表,可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自学能力,在前面城市化的含义和主要标志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学习,学生完成这些问题是很容易的。

  三、教学反思

  以上--,学生既了解本市的城市化进程和概况,产生了对家乡的热爱,又能使学生对城市化有较好的理解。通过课前的准备,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合作、讨论自主的学习,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通过图表以及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先获得直观的陈述性的知识,再获得理性的程序性的知识,也符合人的认知过程,学生体验了知识的获得过程,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摘自:)

城市化 篇8

  1.运用有关资料,说明城市化起源的条件,概括城市化的过程

  2.结合实例,说出城市化的含义及衡量指标;运用图表资料,概括当代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3.举例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问题情境】

  1、  城市的起源与哪些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城市出现的基本前提是什么?

  2、什么是,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城市化?主要有哪些表现?当代世界城市化表现哪些新特点?

  3、产业和人口集中于城市,对资源和环,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境普遍产生哪些巨大影响?

  【学习过程】

  【探究1】 城市的起源和发展

  1.城市起源的条件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起源与            、          

  以及            的出现等密切相关。

  2.城市发展的历史

  时间

  数量

  规模

  功能

  第一阶段:产业革命以前

  功能     ,多以      职能为主。

  第二阶段:产业革命后

  功能       ,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

  第三阶段:二战以后

  城市发展迅速,出现特大城市和          及        城市。

  【讨论】

  1.读课本 p32图2-1-2,说一说,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城市主要发布在哪些地区?这些地区有什么共同特点?

  2.城市兴起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探究2】 城市化及其特点

  1.  城市化

  农业人口            人口

  内涵:即三个转化过程  农村地区            地区

  农业活动            活动

  表现:城市       增加、城市                  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

  规模扩大。

  最主要标志:                          中的比重。

  2.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三个新特点

  (1)              大大加快

  (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              出现。当前世界出现了六大城市带,其中位于我国的是              。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          。

  国家

  类型

  所处

  阶段

  快速发展时间

  目前

  速度

  --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

  水平

  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原因

  发达

  国家

  发展中国家

  【讨论】

  1.  什么是逆城市化现象,试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  读图2-1-6,拉美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目前城市化速度很快,城市化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试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带来的社会影响。

  【探究3】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人类对环境影响深刻,最集中的区域是          。

  2.讨论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对居住环境的影响:

  【巩固练习】

  1.  有关城市起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工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起源的前提 b.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多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

  c.社会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 d.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集市可能演变为城市

  2.世界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是(     )

  a.产业革命以前          b.产业革命至20世纪初期

  c.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d.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3.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标志是(     )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c.乡镇企业规模的扩大            d.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读“世界城市人口随时间变化图”,完成4题。

  4.下列关于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说法,最合理的是(     )

  a.在a阶段时,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需求大

  b.在b阶段时,城市出现劳动力紧缺、交通拥挤等问题

  c.在c阶段时,城市化水平最高,人口密集于市中心

  d.在c阶段时,城市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下图是“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读图回答。

  ,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来源:]

  5.按城市化,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发展过程,下列四幅图的排序依次是(     )

  a.a—d—b—c      b.a—c—d—b     c.d—b—c—a      d.c—d—b—a

  6.该城市在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     )

  a.城市人口逐渐向市中心集聚b.出现逆城市化趋势

  c.城市用地规模逐渐减小     d.市区交通流量明显减小

  7.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说明了(     )

  a.城市内环境质量相对下降,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降低

  b.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善

  c.大城市中心区萎缩,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下降

  d.大城市经济发展停滞

  8.城市比郊区降水多的原因是(  )

  a城市多上升气流,烟尘、凝结核多  b城市比郊区水汽丰富  

  c城市盛行下沉气流      d郊区分布大量工矿企业,导致气温较城区高

  9.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1950年至xx年,该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特征是               、            

  。一般说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

  (3)两城市人口变化图的①②两线中,反映g城人口变化特点的是         线。这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g城的人口变化特点是             。

  (4)下列属于逆城市化现象主要表现的是(    )

  ①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②大城市中心区人口膨胀,中小城镇发展缓慢

  ③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④乡村人口比重回升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回答:

  ,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

  (1)ab两条曲线代表发达国家,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城市化进程的是______曲线,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是________曲线。

  (2)从图中可看出,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________,水平______。

  (3)从图中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______,水平______,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人们对__,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__________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和小城镇____________逐步完善,出现了____________现象,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向________和____________回流,大城市中心区________,中小城镇发展迅速。

  (4)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主要是: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④ 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来源:第一范文网]

  (5)请就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提两点以上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城市化 篇9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3.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

  4.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学重点:

  1.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

  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

  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9~1990年 1990年以后

  问题 ①原有工业基础薄弱②矿产资源贫乏 ①政策优势不明显(随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②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经济发展带动工资提高)

  优势 ①劳动力资源丰富②政策优势③侨乡优势④发达国家与地区第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①工业实力大为增强②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主导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如生活消费品加工工厂等 高新技术产业

  如电子信息产业

  特点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

  原因 ①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②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①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

  ②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影响 ①带来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吸引各方面人才和农民工,保证该区工业化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②在国内生活消费品处于紧缺时期,该区依靠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促使一些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该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①许多乡村地区迅速变成城镇,使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②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两方面综合的结果,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阅读

  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

  东莞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1.起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图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

  2.发展优势:

  ①地理位置优越

  ②著名的侨乡

  3.抓住两次机遇:

  (1)在改革开放初期,东莞抓住香港地区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大量引进港资,发展“三来一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东莞完善了能源、通信、厂房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优化了投资环境,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2)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恰逢中国台湾产业开始大规模向祖国大陆转移,东莞又一次抓住机遇,大量引进台资的电脑资讯产业项目,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活动

  根据图4.24所示的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比较各区域城市化推进动力的差异。

  点拨:在教材所列举的区域城市化几种典型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除云南德宏是因为边贸发展而促进了城市化外,大多数地区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推进城市化。东北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是建国后伴随着我国重工业基地的建设和工业体系的完善而逐步推进的,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些老工业基地的逐步衰退,东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也遇到很多新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先后出现了区域发展的三种模式:即珠江三角洲模式、浙江温州模式、苏南模式。每种模式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都有自己的特点:

  苏南模式

  “苏南模式”诞生在我国经济最发达、城市密集度最高的江南水乡,其特点是:

  第一,与“珠江三角洲模式”不同,“苏南模式”是一种依靠“内向”型经济起步,既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包括生产因素的聚集、产品市场的获得,主要不是依靠国外,而是依靠地域内部和国内市场,其外向性是在区域内部和国内市场发展壮大的必然结果。

  第二,“苏南模式”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推动农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是这一模式的核心和主体。

  第三,“苏南模式”中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为大中城市的工业配套和拾遗补缺起步,逐步推动这一区域的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和优化。

  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与“珠江三角洲模式”和“苏南模式”都不一样,是一个自下而上由农民自发推动的、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以发展小商品起步的发展模式,其特点是:

  第一,与发展乡镇企业起家的“苏南模式”不同,“温州模式”的发动者和创业者是千万万万的农民,农民办企业,经营企业,承担风险,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是“温州模式”的核心和主体。

  第二,与“珠江三角洲模式”和“苏南模式”不同,温州既没有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又不在城市密集、交通发达的江南水乡,远在浙江南部山区丘陵地带,交通闭塞,资源缺乏。与内地相比,惟一的优势是沿海,但义远离经济中心,发展经济的优势不多。

  第三,不贪大求洋,从日用小商品起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把小商品做大,把小企业做大做强,以小商品为主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逐渐占领了国内国外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使温州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这是“温州模式”的突出特点。

  东北地区城市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东北地区煤炭、铁矿资源的开发,铁路和港口的建设,出现一批以重化工工业为主的城市。如沈阳(机械)、鞍山(钢铁)、本溪(煤、铁)、大连(机械与化工)、齐齐哈尔(重型机械)、抚顺(煤炭与化工)等。

  1949年后,东北地区国家重点建设的重要工业基地,一些城市成为新兴的工业城市,如长春、吉林、哈尔滨等。随着国家工业项目的布局,东北地区又出现了一些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如石油开发(大庆、辽河)、化工(辽阳)、建材(吉林、本溪)、森林工业(伊春、大兴安岭)等。xx年,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达到46.55%(全国为26.08%)。

  云南德宏的边境贸易

  由于流量达十亿元计的边境贸易活动在近年剧烈扩张,云南的德宏景颇族傣族自治州,毗邻缅甸,作为改革开放之前的边疆贫困州,在1979年至1988年有了超常的发展。这十年中,该州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9.7%,而云南省仅为13.3%,全国是13.7%。以国民收入为例,全州平均增长率每年达19.6%,云南省仅为12.9%,全国平均为13.4%。国民收入增加,财政税收亦相应有了增长。这十年内,全州年财政收入增长率为21.7%,而全国仅为8.6%。其奥秘所在,便是以83%的年增长率扩张的边境贸易,拉动了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

  尤其1985年德宏州全州开放为边境贸易区后,边境贸易迅速发展,不仅为地方开辟了新的财源,加快了口岸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为国家和整个大西南地区开辟了一个新的产品销售市场和可供利用的原料基地,使德宏一跃成为云南乃至大西南对外开放的前沿。

  四、问题与对策

  问 题 对 策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⑴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

  ⑵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也由原来追求降低成本转变为扩大市场规模,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南岭的阻隔,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支撑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 1.产业结构调整

  ⑴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石  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图4.26),以此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①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

  ②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之间缺少分工合作,城市竞争力下降。

  ③对外来人口管理跟不上,引发了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城中村”的现象普遍。 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在积极努力,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目前该地区的各城市功能不清,结构趋同。另外该地区各城市与港、澳的功能和结构也逐步趋同,使得该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动力逐步减弱。)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交通、工矿企业的迅速发展,导致“三废”排放量大,但是处理量小,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1)大气污染日益加剧,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全国酸雨中心之一;(2)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3)噪声扰民,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4)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5)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3.加强规划与管理

  ⑴该地区各城市制定了发展规划,加强了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

  ⑵对于外来人口加强管理,①要求企业依法办理招工备案手续,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对私招滥雇的企业加大查处力度;②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保障外来员工的合法权益。

  思考:

  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地区的国际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有何变化?试分析其原因。

  点拨:图4.25直观的反映了长三角地区对珠三角地区的冲击。左图“国际直接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可以看出: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所吸纳的国际直接投资总和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长江三角洲国际直接投资持续增长,并逐渐超过珠三角。

  从右图“进出口贸易占全国的比重”可看出,珠三角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特征很明显,但正在缓慢的发生转变;而长三角地区的外贸依存度在xx年内迅速增长。

  由此可见,珠三角地区城市化过程,是伴随着该地特殊的经济发展相对自发地快速推进,缺乏宏观而理性的规划。

  阅读

  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

  深圳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城市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到目前为止,对其未来发展道路的构想,主要集中在:如何联合和依托临近区域、联合优势资源,扩大发展空间;如何明确功能 ,重新定位,合理分工,突出特色。

  活动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

  1.读图4.28,如果按人口规模>500万人、100万~500万人、50万~100万人、20万~50万人和<20万人将城市分为五级的话,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规模结构是否合理,这对其城市的协调发展有何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模式结构比较合理。不同等级的城市有其不同的定位,能够实现各级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发挥城市群的整体优势。

  2.结合图4.23,比较长江三角洲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差异。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是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二级

  城市中心,兼顾辐射、扩散其他城市;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以广州和深圳作为

  区域中心。长江三角洲是单核模型,而珠三角是双核模式(其实我国大部分省都是,例如山东的济南和青岛,福建的福州和厦门等。)

  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主要是靠上海对外扩散而不断发展的。各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上海,这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有何影响?

  点拨:可以从两方面综合考虑:一是上海所拥有的强大的经济实力,盛誉中外的城市品牌和年均增长始终保持二位数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可为长三角周边地区的联动带来众多的经济实惠和创造巨大的发展商机;二是上海作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辐射、扩散、示范和带动的核心作用与服务作用,从而形成以上海为技术龙头,带动周围其他地区的经济共同发展。

  4.一般来说,中心城市的扩散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近域扩散,即向中心城市的周围地区扩散;另一种是等级扩散,即一级城市向二级城市扩散,二级城市再向三级城市扩散,依此类推。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属一级城市,南京市和杭州市属二级城市,但是,二级城市与其他各级城市在接受上海的扩散方面处于同等地位,尤其是南京市因距上海市较远,其邻近的城市主要与上海市进行联系,因而缺少腹地支持,地位很难发挥。你认为南京市应该怎么办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点拨:南京自身可以依靠江苏,腹地很大,不用完全依靠上海。首要要解决自身的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对外开放的力度和水平,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经济带动郊区县的发展,打破“二元经济“格局。其次要经济开展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市场整合。

  5.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目前,三大城市群有结构趋同的趋势。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应如何确立分工地位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点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塘城市群其实无论在科技、文化、制度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优势所在,要根据各城市的特点,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关键是突出长三角的窗口示范性,京津塘的高科技性,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

  板书设计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问题   

  优势   

  主导产业   

  特点   

  原因   

  影响   

  四、问题与对策

  1.问题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⑵城市建设相对落后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2.对策

  (1)产业结构调整⑵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⑶加强规划与管理

城市化 篇10

  一、教学内容分析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非常突出的社会现象,教材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城市化的含义、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等。

  教材中利用了一些实例和图表加以说明,充分运用这些图表和实例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

  二、教学思想设计

  1.理论联系实际:城市化和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应密切结合学生身边实例来分析,验证这些抽象性的理论。

  2.注重案例的探究: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发挥“导”的作用,提出启发性问题或提供材料,由学生自己解决,培养动手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理解城市化及标志,了解世界城市化进程特点及原因。理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差异及原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图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德育教育:学会运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树立爱国主义思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城市化含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差异及原因。

  五、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发式等

  六、教学过程

  [导入]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取得巨大进步。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地区,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加快,一方面,大批乡村人口涌入城镇,使得原有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通过县改市、乡改镇的途径,新设一大批市镇。

  材料二:《深圳的崛起》影视片断。

  结合材料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

  ①深圳的发展,体现了城市化进程,结合“材料一”,分析城市化的含义。

  ②城市化使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用地发生哪些变化?

  一、城市化含义及主要标志

  1.城市化水平高低衡量的最主要标志(略)

  2.读下表分析,城市人口比重与人均gdp的关系,思考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反映经济发展水平)

  1970年

  1992年

  国家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人均gdp(美元)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人均gdp(美元)

  埃塞俄比亚

  9

  69

  13

  114

  韩国

  41

  282

  74

  6777

  英国

  89

  1912

  89

  15625

  美国

  74

  4861

  76

  23180

  日本

  71

  1946

  77

  29486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读“世界城市化进程”图,结合教材分析:

  ①世界城市化进程大致分为几个阶段?

  ②简析各阶段特点及成因。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各阶段分析:①产业革命之前低水平缓慢发展,原因:生产力水平低。

  ②产业革命后加速发展,原因:产业革命后,生产力发展迅速。

  ③二战结束后城市空前发展。原因:二战之后,世界进入和平发展时期,生产力迅猛发展。

  问题: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生产力发展。

  问题: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上有没有差异呢?

  读教材表格及英、美、巴西、印度等城市化进程图,分析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进程上有哪些方面的差异。

  学生读图思考。

  提示学生:从哪些方面比较?

  ①城市化时间;②城市化水平差异;③城市化速度差异;④各国城市化未来发展趋势。

  学生回答,总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

  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所处阶段的不同,如图(见下图):

  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看,城市化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尽管世界各国城市化水平高低不一,但都处于城市化过程中的某一阶段上。

  ②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讨论分析原因。

  ③发展中国家二战结束之后发展迅速,分析其原因。

  ④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与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其城市化由于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等造成,导致城市人口用地规模扩大,出现劳动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城市向郊区城市化发展。

  三、知识运用检测

  1.读“我国城市化进程曲线图”,回答:

  我国城市化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试析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前,增长缓慢,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以后迅速增长,原因是:政治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1958年~1978年前后,增长缓慢,由于“左倾”政策和十年“文革”内乱的影响,经济发展较慢。1978年后,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原因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经济发展迅速。)

  2.读图分析:

  亚洲5个国家城市化趋势图

  (1)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这五个国家的城市人口有何变化?

  (2)日本和其他几个国家的城市化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专家点评:该--选取城市化非常突出的深圳为典型材料导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总结相关地理概念和规律。总体上,突出了图表的作用,以图表来带动学生的分析、总结、运用和概括。这是对新课程中教师作用的变化进行的尝试,强调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图表能力。教学实施中,应激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同时应加强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及时观察、分析和反馈,以及时调整教学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

  

城市化 篇11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并结合实例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有关文字或图表资料,综合分析某地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的主要途径。

  情感态度价值观

  针对某地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人类的居住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关键是城市环境污染方面的问题。

  难点: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和运用案例分析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旧课: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有哪些差异?

  学生回顾:

  国家

  城市化起步

  城市化速度

  城市化水平

  发达国家

  早

  慢

  高

  发展中国家

  晚

  快

  低

  承转过渡: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一、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环境质量下降

  多媒体投影:图6.20、6.21、图6.22-6.23和表格。

  来源

  危害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固体垃圾污染

  噪声污染

  学生阅读教材并填写表格。

  来源

  危害

  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燃烧煤炭等燃料所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出的烟气;汽车、飞机、火车等各类交通工具所排放出的尾气

  人们的身体健康

  水污染

  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

  固体垃圾污染

  工业生产发展、建设规模扩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环境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人们休息、工作和人体健康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多媒体投影:图6.24和图6.25。

  启发思考:城市化的发展还会产生什么问题呢?城市交通拥挤的原因和后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城市人口的增多和汽车的增加;交通堵塞(导致时间和能源的浪费、影响城市的环境质量)。

  启发思考:除了以上问题外,还会产生哪些问题?

  3.增加就业困难,扩大失业队伍

  学生阅读教材:增加就业困难,扩大失业队伍,还会带来其他的社会问题,如贫困问题、内城衰落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

  启发质疑:城市化产生了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解决?

  二、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学生阅读教材。

  多媒体投影:图6.27“上海交通的改善”、图6.28、图6.29。

  分组合作讨论得出结论如下: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继续启发质疑:除了以上措施,你认为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学生思考回答:如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或发展新兴工业、第三产业,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大治理污染力度;进行产学研相结合和加强技术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等

  课堂练习:

  1.上海市为了有效地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所采取的措施是

  a.建立卫星城    b.开发浦东新区    c.提高房租水平    d.拓宽交通干道

  2.乡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带来的社会问题很多,主要有

  a.失业问题、治安问题 b.交通问题、环境问题 c.住宅问题、资源问题  d.贫困问题、内城衰落问题

  3.下列措施有违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是

  a.在市中心修建起大型停车场          b.禁止过境货车驶进市区

  c.鼓励市民乘坐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    d.工厂安排不同的时间上下班

  4.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有利措施

  a.阻止乡村人口流入城市    b.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c.丢弃旧城,建立新城市

  5.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回答:

  (1)ab两条曲线代表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是______曲线,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是________曲线。

  (2)从图中可看出,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________,水平______;______年以后,城市化速度加快,甚至超过发达国家。

  (3)从图中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______,水平______,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人们对____________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和小城镇____________逐步完善,出现了____________现象,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向________和____________回流,大城市中心区________,中小城镇发展迅速。

  (4)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主要是: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海市为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采取的措施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6.读“按经济水平划分的城市人口增长图”,分析回答:

  (1)图中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曲线,请判断:

  曲线a是,曲线b是,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就全世界而言,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或者说标志)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可能给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多不利影响的是____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避免因城市化过快而造成不良后果,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的措施是_________。我国则从国情出发,制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城市发展方针。

  板书设计

  一、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环境质量下降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3.增加就业困难,扩大失业队伍

  二、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城市化 篇12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教材“奉若神明”,对教材安排的课时、进度、章节、逻辑体系乃至观点不敢作丝毫调整变更,而新课程强调,教材是“教学材料”,而不是“学校教学事实上的唯一依据”,教材仅仅是一种充满了变数和弹性的课程资源,所以,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大胆地处理教材,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

  一、创设情境,了解现状

  首先,教师模拟联合国人居中心官员发布报告:在本世纪初,全球有近半数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到xx年将上升到三分之二以上,因此联合国人居中心提出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欢迎大家进入城市世纪!

  其次教师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水平已从1990年的19%提高到目前的37%,预计到xx年和本世纪中叶,将分别达到45%和65%。而长三角地区城市化发展尤为迅猛,目前已跃身于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城市化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城市的合理发展和布局,将会有力地促进城市化,但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全球十大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我国就占了7个,1998年监测的176条城市河段中,52%的河段污染较重。我们的城市病了,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要通过“望、闻、问、切”来对症下药,以期能让我们的城市更健康更美好地发展。

  从一开始就明确学习目的,对学生提出了要求,从而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我们的城市到底得了什么病,应如何去解决,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系统感知,找出问题

  由于这一部分内容浅显易懂,且学生对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有切身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可以处理得简单些,不必浓墨重彩地展开。可采用亲身体验与观看录像相结合的形式来系统感知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其实是带着已有的经验走入课堂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创设情境,唤起旧知,再通过材料和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最后通过多媒体呈现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给学生造成视觉与听觉上的冲击,从而使学生能全方位地感知城市化问题的严重性,并油然而生运用智慧去探索解决城市化问题的可行办法。

  活动一:请学生根据亲身体验,说说城市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环境问题。

  活动二:阅读材料“曾经流行的海派词汇”

  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上海使用频率较高、与市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词汇有以下几个:①亭子间(楼梯转角处的房间,一般不足十平方米)②倒马桶(马桶即粪桶,当时上海有近百万只,倒马桶意味着没有卫生设备)③生煤炉(当时上海有近百万只煤炉,“生煤炉”,将熄灭的煤炉用柴火把煤球烧热)④轧车子(轧,就是挤公共汽车)⑤荡马路(荡,逛,指青年男女在马路上边走边谈恋爱,外滩的防洪墙因此而成为当时著名的情人墙)。

  思考:①20世纪90年代以前上海市的市民用语反映出当时上海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②你认为导致城市化过程中产生若干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③环境质量下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④除了书本上例举的四种类型外,还有没有其它污染类型?⑤交通拥挤的原因和后果是什么?⑥城市住宅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别是什么?⑦城市人口就业难不难?发展趋势如何?带来什么后果?⑧除上述几个问题外,城市化过程中还会带来哪些问题?(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适当加以引导评价,总结出还可能会带来贫困、内城衰落、治安、人口老龄化、传统文化风貌破坏等问题);

  活动三:通过多媒体呈现世界主要城市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如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曼谷拥塞的交通、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伦敦的内城衰落等。

  三、角色扮演,寻求对策

  有这样一句英语格言“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就会记住;如果还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角色扮演模式的学习属于情境学习,学生站在所扮演角色的角度来体验、思考,从而建构起全新的理解和知识,并培养生活必备的能力,因此如何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部分的内容可尝试采用角色扮演来进行学习。

  活动一:请大家思考一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或改善城市问题是不是仅靠单个部门如部门就能够做到。如果不是,你们认为应该由哪些具体的部门协同解决?

  学生众说纷纭,师生共同讨论选定以下部门:政府官员、城市规划设计师、交通部门官员、环保局、园林部门官员等作为供学生扮演的角色。然后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分别扮演以上角色,思考从自身角度出发如何来解决城市问题,其它角色可自由提问。

  活动二:由扮演政府官员的学生解答下列问题。

  ①上海作为超级大城市,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或改善城市问题,应从哪方面入手?②上海市如何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③卫星城应该具备哪些功能?现在有些城市居民白天到郊区某城镇上班,夜间仍然回到市中心,郊区某城镇能否叫做卫星城?④上海市何时开始修建卫星城?有哪些卫星城?⑤浦东新区是何时建立的?职能是什么?建设浦东新区对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⑥上海众多卫星城的建立是否意味着上海已经出现了大规模的逆城市化现象?⑦建国后几十年时间里,上海一直在进行卫星城的建设,为什么还会出现都市病?

  在“政府官员”思考回答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应该指出:导致大城市产生环境问题的最根本原因,是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和城市人口的无限制扩大,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应想方设法来降低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卫星城就应运而生,通过分担大城市的某种职能来达到有效控制城市中心区规模的目的,如嘉定科学城、松江大学城、宝山钢铁城、金山石化城等,亦可补充伦敦、东京、巴黎等卫星城的实例。同时指出,上海并未出现中心区衰落的情况,故卫星城的出现并不能说明上海已经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入正确地理解在前一节内容中所涉及到的道城市化现象。

  活动三:由扮演交通部门官员和城市规划设计师的学生解答下列问题。

  ①造成当前大城市交通问题主要原因有哪些?②如何改变上海市的交通拥堵状况?③目前上海已经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归纳得出以下原因:城市规划不尽合理、道路容量严重不足、汽车增速过快、公共交通还应加强、缺乏科学的管理和整体交通发展战略等,对此首先应该进行合理的城市和道路规划,然后建立立体化的交通网络。其中也许有些想法暂时不一定能做到,但教师也应及时给予鼓励。

  通过多媒体简单展示上海交通运输发展的巨大变化,如横跨黄浦江的大桥、越江隧道、高架路、轻轨与地铁、磁悬浮等,从而让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感受科技带来的美丽。最后教师指出,上海交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设现代化的多层次的综合交通体系,并且建议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观看课件上所链接的世界主要大都市(如巴黎、伦敦、洛杉矶、东京、莫斯科等)交通发展的经验与思考。

  活动四:由扮演环保部门与园林部门官员的学生共同解答下列问题。

  ①上海市如何改善城市环境?②苏州河如何治理?③怎样才能让上海的天更蓝?④上海市如何使人均绿地面积由“一双脚”、“一张床”到现在的“一间房”?⑤城市绿地有何作用?

  四、深入思考,探求特色

  如果按照传统教学中唯教材、唯“教参”的观念,此时,教学任务已经完成了。但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要求我们考虑有效的教学应该带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体验,包括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什么样的主题最值得探索。同时,还要考虑怎样使学生不仅具有较高的智力和创造力,而且具有丰富鲜明的个性和情感,并树立更高境界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感,学会共处和合作,从只关心自我的圈子里跳出来,关心社会,关心世界。

  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深入思考,城市作为一种聚落,如何更好地实现人地协调?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才能因城而直营造城市竞争力?

  活动一:阅读材料“中国城市六大败笔”,思考中国的城市应怎样发展?什么样的城市发展才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

  (1)破坏旧城──在古建筑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冲突中,牺牲的往往是前者,20年来建设对旧城的破坏超过了以往1xx年,成为上世纪中国城市建设者们最短见的城市行为。

  (2)疯狂克隆──千城一面,标识风格一样的连锁快餐店与星级酒店、马赛克与玻璃幕墙、所有高楼和商业街都挤在市中心、一样的模式中不中、洋不洋、今不今、古不古。

  (3)胡乱“标志”──以最新最高最现代的建筑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是目前中国城市标志性建筑的一大误区。

  (4)攀高比傻──高楼大厦成了中国城市现代化的代名词,建筑师只追求高大、宏伟、气派。

  (5)窒息环境──景观建筑学在中国建筑界缺席,钢筋水泥的丛林让人窒息。

  (6)乱抢风头──美是一种整体的和谐,今天中国的建筑却只考虑个体如何出奇制胜,一个地域的多个建筑很难做到协调和谐。看上去面光光、住进去心慌慌,没有亲和力。

  活动二:畅想未来城市

  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听一段柔和的音乐,可以换一种你认为最舒适的坐姿,畅想2030年的城市:(1)那时你多大了?(2)你可能会居住在哪一座城市里?你所生活的城市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点?(3)你可能会居住在一座什么样的房子里?从事什么样的工作?(4)你的上班距离为多少?通常采用何种交通运输方式上下班?(5)请用笔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城市?

  学习不单是在“传输”“接受”的状态下进行的,更多的情况应该在“活动”的状态下展开的。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比较关注“我怎么来讲,我如何来教”,而较少关心“学生如何在活动中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学习活动才是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部分。高中学生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和自我发展意识,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因此教师特地设计了这个畅想活动,学生在这一活动中各抒己见,提出了大量有创造性的意见。

  随后,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展出部分学生绘制的未来理想城市图,有的象水城威尼斯、有的是“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山水城市、有的是极其恢弘大气却又绿意盎然的现代都市,教师在进行激励性评价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未来的城市应该是以人为本的生态城市,随着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的提高,如何以生态的方式进行城市建设和发展,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起来,保护自然环境并不断开拓城市自然景观,已成为城市规划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1996年联合国人居大会的两个主题之一的“城市化进程中人类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说明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已经成为21世纪城市发展的基本模式,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活动三:结合张家港市政府提出的目标“绿色张家港,人居新典范”,请你们为张家港市设计城市名片,注重突出张家港市的城市特色。

  通过这个活动增强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爱乡情感。继续强调每一座城市都应有自己的特色。

  五、展望未来,天人合一

  我们聆听、探讨着城市的过去和现在,我们遥想着城市的未来,让我们每一个城市居民,关注城市,热爱城市,既做城市环境的建设者,也做城市环境的保护者,让我们都来弘扬上海申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布置课外作业:辩论──城市是不是越大越好?

  

城市化 篇13

  一、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化承接了上一章人口的迁移,而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可以理解为对一、二节的呼应和升华,本节的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对一个地区而言是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城市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和不同的空间结构,分之城市化也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所以本课在本章中起着提炼与升华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背诵出城市化的概念;

  (2)分析说出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及其推动因素;

  (3)说出城市化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图片对比分析出一个区域城市化发展的证据,再结合材料判断一个区域城市化的阶段;

  (2)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科学城市发展观,尊重人地和谐发展。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

  (2)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

  2.难点:

  (1)根据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征判断一个地区城市化的水平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根据课标的要求将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作为本节的重点内容。而城市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变化发展过程。各个阶段之间区别明显,但在过渡阶段却兼有两个阶段的特点,所以给学生具体分析判断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时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城市化的形成及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同时借助多媒体动画,采用设问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果。

  四、学法指导

  城市化发生在我们身边,前面又学习了一系列城市特征,学生有了对城市的基础知识,但学生没有接触过“城市化”这个专用名词,对城市化的一系列特征仍存在较大的疑惑。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本课采用结合乡土材料,案例呈现,通过分析图表等资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层层引导剖析,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探究地理问题。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导入、新课教学、作业小结三个环节进行。时间分配如下:导入环节3分钟,新课教学30分钟,作业小结7分钟,一共40分钟。

  (一)联系生活,设问导入

  由于学生对于“城市化”这个名词比较陌生,但前两节已经涉及了一些城市的基础知识的具体情况,再加上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我采用结合具体时事热点材料,引入本课的学习。首先让学生回忆XX年5月1日开幕的上海世博会,从这届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出发,谈谈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离不开城市,城市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了很大的影响,再把城市发展与地理结合,引出“城市化”这个地理专有名词,最后设问:城市化是什么呢? 它经历了哪些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它有些什么特征呢?由此进入新课——城市化。

  (二)新课教学

  1.理例结合,明确概念

  在引入新名词“城市化”后,首先让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从1985年发展到XX年有些什么区别,并根据这些变化试着提炼出城市化的概念,之后再结合书上给出的概念加深记忆。要强调概念中的四个关键词:过程、人口、农村、城市。要明白城市化是一个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不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里人口是重要的参与元素,人口在农村与城市间的迁移活动,引起了城市化。

  2.常识回忆,层层递进

  在理解了城市化的概念之后,要剖析城市化发展的动因。要从现象观察到本质提炼,用两个城市化发展的现象原因引入根本原因。第一、著名女歌唱家董文华唱的《春天的故事》这首歌里有这样的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奇迹般的崛起座座城”,这两句歌词反映改革开放对我国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动力啊,这就是政策的影响。第二、湖南的株洲,以前只是一个规模很小的城市,但自从成为铁路交通枢纽之后,发展非常迅速,这是交通对城市化的影响。但是无论是政策还是交通最终都是引起人口迁移来带动城市化的,那么我们从人口迁移的角度来谈谈城市化发展的动因。提出问题:为什么绝大部分人想在城市里生活,希望在城市里安家?请学生回答,回答后结合图2.17进行讲解。

  3.角色扮演,激发兴趣

  华西村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一个典型实例,改革前的华西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子,经过改革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典型。它的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多人增加到3万多人。XX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让学生扮演不同时期的华西村村民,说明城市化给自己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带来的巨大改变。

  4.科际联系,图文结合

  在讲解第二个知识点“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时,要充分结合书上的两幅图,联系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先讲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走势,看图2.18——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先为学生讲解图上注释、标记的意思,然后提出疑问:为什么发达国家在18XX年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高速时期,而发展中国家直到二十世纪中叶才出现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让学生结合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再讲到城市化的阶段这个重点的时候要将图2.19——城市化进程示意与案例4——英国的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讲解,用示意图来说明案例,用案例来论证示意图,加深学生对世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以及各个阶段出现的特征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看图能力以及材料分析能力。

  5.实例剖析,巩固理解

  运用三个新闻材料,用今天所学的课堂知识对其进行辨析,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堂知识的理解。新闻内容为:一、在中国人口流动最频繁区域之一的东部沿海浙江省,户籍管理部门调查发现,全省“农转非”数量从XX年时的57.7万人降到去年的18.9万人,降幅高达67%。不愿意进城落户,甚至把户口从城市中反迁回农村。二、几个月前,杭州市滨江区户籍官员遇到头疼事:马湖村20余名大学生强烈要求把户口迁回农村。三、在中国东部一个经济发达的县,出现了几十名政府公务员把户口迁往农村的现象。于是,有人开始高呼,中国城市发展开始“逆城市化”了。让学生说明这个观点的对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判断的理由。

  (三)布置作业

  1.填表

  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2.读图答题

  (1)到XX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处于什么阶段?

  (2)分析图示,我国的城市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分别处在哪个时间段?

  (3)按照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我国现在处在哪个阶段?有些什么特点?

  ▲ 这两个思考题基本包含了本节课的重点,可以引导学生课后复习与巩固。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 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概念

  人口、聚集、范围、过程

  (二)衡量标准:城市人口/总人口*100%

  (三)城市化的发展因素

  农村人口增长过快,对土地压力 就业机会多

  推力 自然灾害 拉力 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文化设施齐全

  交通方便

  (四)意义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一)初期阶段

  (二)中期阶段

  (三)后期阶段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纲目式板书,比较简略,易于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把握,的也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城市化 篇14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

  了解城市化进程;

  理解和掌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应用城市化标志判断城市化;

  培养利用地理数据、解释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识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明确城市人口、城市用地、社会经济发展等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能够辩证地看待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城市化含义;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难点:

  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应用城市化标志判断城市化。

  教学方法

  1.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

  2.运用比较法,帮助理解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从聚落的形成以及乡村──中小城市──大城市的发展过程,由于用地规模和城市人口比重的不断扩大,就是城市发展过程,那城市化是什么?这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一、城市化及其标志

  1.城市化的含义

  活动:读“上海市的城市图片及人口、用地变化图”。

  教师启发:上海市在建设过程中,城市用地规模发生了什么变化?

  讨论:上海市用地不断扩大。

  教师引导:结合以上结论,理解城市化的含义。

  教师引导:上海市用地不断扩大时,人口是否增加?

  讨论:上海市用地不断扩大时,人口数量增加且城市人口比重也随着增加。

  教师启发:通过以上例子,说明城市化有何含义?

  学生探究: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以及的思考讨论,从而得出城市化应该包含人口城市化、地域城市化这两方面的内容。

  2.城市化的标志

  教师提问:根据城市化的含义,要判断一个地区是否正在城市化,可应用什么标准来判断?讨论:根据城市化的含义,可以得出其三个主要标准即主要标志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以及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其中在三个标志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一个最重要指标。

  承转过渡:读图6.17,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如何呢?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活动:自学阅读教材,讨论后回答:18世纪中叶前,世界城市人口缓慢增长;自18世纪中叶到二战阶段,城市化加速发展,世界总人口和城市人口都增长很快;自二战结束后到现在的第三个阶段,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

  教师提问:三个发展阶段人口增长速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承转过度:在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否有差异?

  三、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教师引导:读6.17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6.19一些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图以及右图,如何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填表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活动:对比探究。

  教师:通过右图来帮助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①国代表发达国家,②国代表发展中国家):

  1.每一个年代,①国的城市人口比重都比②国大,反映出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早,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起步晚。

  2.1980年以前,①国的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比②国大。

  3.1960年~1980年间①国的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速度与1960年以前相比有所下降,但增长速度仍大于②国;1980年以前,②国城市人口比重缓慢增长,1980年以后快速增长,但城市人口比重仍低于①国。

  4.1980年以后,②国人口比重快速提高,远大于①国的增长速度,而①国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继续放慢。

  结合6.17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和6.19一些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图,教师引导进一步得出:(1)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比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快;(2)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比农村人口的增长速度快;(3)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比重都上升很快。

城市化 篇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并结合实例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有关文字或图表资料,综合分析某地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的主要途径。

  德育目标

  针对某地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人类的居住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尤其是城市环境污染方面的问题。

  ●教学难点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教学方法

  1.借助课文插图和有关资料,运用谈话法向学生介绍、讲述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2.以上海市和当地城市为例,启发、引导学生分析如何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教具准备

  投影片:(1)城市环境污染类型分析表。

  (2)上海的主要卫星城和浦东新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来看问题: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好的一面,也有它不利的一面。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的繁荣、发展,会带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但是,随着城市或者城市化的发展,也会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有哪些问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新课教学]

  6.5 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板书)

  一、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板书)

  1.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环境污染(板书)

  首先给学生解释“城市环境”的概念。城市环境──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产物,它包括自然环境以及经过人工改造的环境。

  解释:自然环境在城市中已很少见到它的踪影,只有在城市郊区或公园中能看到一点点自然环境的景象:如田野、池塘、自然生长的树木等。在城市中绝大多数是经过改造后的人工环境,如街道、楼房等。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共同构成了城市环境。

  (学生活动)

  让学生阅读课文中图6.20~图6.23四幅插图及图下小字内容,然后填出表中内容。

  项目

  来源

  危害

  举例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噪声污染

  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运用谈话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并尽量用身边的事例举例来说明,然后打出投影片──城市环境污染类型分析表进行归纳、小结。

  项目

  来源

  危害

  举例

  大气污染

  烟尘、烟气、尾气

  使城市空气污浊,危害人体健康

  光化学烟雾、酸雨

  水污染

  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污染江河湖海和地下水,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鱼类死亡,某些金属导致“公害病”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工业废渣、城市垃圾、塑料袋、易拉罐、废电池等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人体健康

  工厂、施工场地的机器声,车辆的噪声、商店中的音响发出的噪声等

  教师设问: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污染类型。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吗?

  (学生活动)

  在学生自由、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基础上,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供学生参考:主要是高科技带来的新公害,如空调病、电脑辐射、手机的危害等(教师也可根据有关资料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补充)。

  承转:在城市化过程中,除了造成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外,还产生了一些其他问题,请大家看图6.24、表6.1和图6.25。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板书)

  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板书)

  对于这两点问题让学生看课文及图表即可明确,教师不需过多讲解。

  城市化过程中还会带来其他的社会问题,如贫困问题、内城衰落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

  承转:既然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环境问题,我们就应该面对现实,引起重视,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我国最大城市──上海市是如何来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

  (板书并出示投影片──上海的主要卫星城和浦东新区)

  二、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板书)

  首先给学生简要介绍上海市的地理位置: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的中点位置,北邻江苏,南靠浙江,处在长江的入海口位置,所以上海既是海港又是河港。它不仅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和港口,也是世界著名的城市之一。

  上海市近年来为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努力控制城市中心区人口的发展,制订了城市规划,采 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下面我们来共同分析。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图例,说明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时期建设的不同的城市区域,并解释“卫星城”。

  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因其围绕中心城市像卫星一样,故名。

  从建国以后,上海市为了分散市中心区的人口,就开始在城市中心区附近地区修建卫星城。请同学们在图上找一找,看有哪些卫星城市?

  学生找到后,老师再引导读图:首先找到黄浦江,在黄浦江以东地区一片绿颜色,这就是1990年以后新建的浦东新区,目前这里已成为上海新的金融中心、工业中心和居住区。这是上海市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采取的第一条措施。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板书)

  原来住在市中心的人,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迁往卫星城和浦东新区,有效地控制了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近20年来,上海市在改善城市交通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如加宽主干道、修建地铁、大桥(南浦和洋浦)、城市高架公路等。另外,上海市居民的住房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让学生读图,教师板书)。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板书)

  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板书)

  讲解:上海市为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近几年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如历时两年半的河流污水治理工程全面通水,苏州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全线开工,净化空气,大力加强绿化建设等。

  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上海市在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方面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我们学校所在的城镇近20年来在这方面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请同学们想一想有哪些?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解释说明,并结合有关资料进行讲解、补充。

  [课堂小结]

  教师结合板书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作用于环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是( )

  a.城市  b.乡村  c.牧区  d.水域

  答案:a

  2.世界城市化过程发展最快的时期是( )

  a.产业革命以前  b.产业革命至20世纪初  c.二次大战期间  d.二战结束至今

  答案:d

  3.城市化发展得最早和首先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国家是( )

  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法国

  答案:c

  4.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不应该( )

  a.加强城市管理  b.进行全面规划  c.控制经济发展  d.扩大绿地面积

  答案:c

  5.解决城市交通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是( )

  a.在城市繁华地段建设多个停车场

  b.控制和减少小汽车数量,禁止大货车入城

  c.工厂、商店和办公室安排不同的上下班时间

  d.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答案:d

  6.关于城市化的标志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人口减少、乡村人口增加

  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业用地

  c.乡镇企业萎缩

  d.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下降

  答案:b

  7.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有力措施是( )

  a.阻止乡村人口流入城市

  b.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c.丢弃旧城,建立新城市

  d.扩大城市的面积和规模

  答案:b

  8.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对汽车实行分类牌照进入市区,其目的是( )

  a.抑制私人出租车     b.优先发展公交车

  c.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状况  d.减少就业的压力

  答案:c

  二、读图分析题

  读下图回答:

  (1)图a到图e反映了________过程,该过程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e到图f反映了________现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图按经济发展水平属于________国家。

  答案:(1)城市化 城市人口的比重逐渐提高

  (2)逆城市化 城区人口达到饱和状态(或答城市中人口过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失业人口增加等),导致城区人口向郊区移动(3)发达

  ●板书设计

  6.5 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一、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环境污染

  城市环境污染类型分析表(见前面)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二、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摘自:)

城市化 篇16

  【知识目标】1.通过分析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阶段、问题与对策,了解区域工业化的城市化的推动力和发展规律。2.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3.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4.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5.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能力目标】结合本案例掌握分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方法。【教学重点】把握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珠江三角洲不同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因素。【教学难点】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呈现的发展阶段、特点及对城市化的影响。【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讲授法【教具安排】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一、工业化与城市化1.导入回忆城市化的概念与标志。2.了解工业化:所谓工业化即是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达到占统治地位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以农业占统治地位向工业占统治地位的转变,它使一个国家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现代化工业国。3.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如何?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道路及其起步早晚、水平高低存在差异。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低或刚刚起步的发展中国家,往往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先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类似我国先富带后富政策)。二、案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学生自学完成)1.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图:4.17)①由哪三条河流冲积而成?(东江 北江 西江)②位于我国哪个方位?(南部沿海)③由哪几个地级市组成?(广州、中山、肈庆、江门、珠海、东莞、惠州、佛山、深圳,现还包括香港、澳门。)2.珠江三角洲的发展优势开放的前沿,有着特定的国际背景、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1)国际背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如何调整?)a.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b.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国内条件: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3)良好的地理区位条件:东南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4)良好的人文基础: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三、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个阶段(自学完成)1.1979~1990年为第一阶段(1)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2)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工业增加值的增长也相对较慢。(图: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早期外资工厂生产的一般模式)(3)一些工厂迅速成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2.1990年以后为第二阶段(1)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图: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的升级)──由于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工资水平的提高,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由于改革开放范围的扩大,使得原有的政策优势丧失。转: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比重逐渐增大,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2)城市化进程加快a.一方面,许多乡村地区变成城镇,使城镇数量猛增,呈现的规模迅速扩大。b.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四、问题与对策(分小组讨论)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脆弱性思考:为什么说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具有脆弱性?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在外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其发展受外资的制约性很明显,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珠江三角洲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相比,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工业化与城市化后劲日显不足。──珠江三角洲由于南岭的阻隔,国内的市场腹地范围较小。学生通过读地形图来体会(教师出示课件)。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面临的问题(1)产业升级面临困难(与长江三角洲相比)a.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b.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由原来的追求降低成本转变为扩大市场规模,许多外资企业由珠江三角洲地区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及国内的其他地区,支撑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a.城市化的迅速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和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规模急剧膨胀。b.珠江三角洲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严重滞后。c.外来人口的管理跟不上,“城中村”现象比较普遍。(3)生态问题日趋严重a.大气污染日益加剧、珠三角地区已成为全国的酸雨中心之一。b.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水质性缺水:即水质受到污染,以致水不能使用,或使水生生物死亡。c.噪声扰民,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d.耕地锐减,土地肥力下降。e.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3.采取的对策(1)产业结构调整思考:如何来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升级?(2)构建大珠三角洲城市群思考:形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遍地开花,分散发展”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实施大珠三角经济圈(区),包括以香港、广州和深圳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形成可以与境内外区域经济相竞争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它将拥有中国20%以上的gdp总量,和占有60%左右的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和出口量,成为名副其实的具有世界重量级的“成长大三角”。(3)加强规划与管理a.各城市都制定了发展规划,同时加强了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b.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一方面,要求企业依法办理招工备案,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另一方面,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保障外来员工的合法权益。)五、总结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珠江三角洲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背景,工业化和城市化在改革开放以后在外资的推动下,得以迅速发展。也正由于外资的作用,使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呈现了一定的脆弱性。六、补充:泛珠三角的发展泛珠三角包括:泛珠三角区域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①区域合作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区域合作有利于建立统一开放的大市场。②有利于发挥区域内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源整合,建立共生共赢的经济体系。③区域合作是落实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④“泛珠三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并且在不同体制框架下实现的区域组合,区域内互补性很强,加强合作将给区域内各个地区和城市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七、课堂练习1.珠三角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着重发展的产业部门有(  )a.石化   b.纺织   c.玩具   d.服装2.下列不是珠三角面临的生态问题是(  )a.酸雨严重   b.水污染严重

  c.耕地锐减   d.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3.下列不是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有利条件的是(   )a.国际经济环境   b.对外开放政策

  c.侨乡           d.重化工基地

城市化 篇17

  4.2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3.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

  4.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学重点:

  1.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

  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

  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

  1.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2.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3.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

  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优惠政策而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地区之一。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的原因:

  1.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业结构调整:

  (1)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2)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影响: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了契机。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3.良好的区位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影响:使本区得以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

  阅读

  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各举办一届。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著名的侨乡。改革开放以后,广大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利用他们在海外的各方面关系,通过投资、引商、引资,推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活动

  1.国际经济环境、对外开放政策、区位、侨乡是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的有利条件。完成下表,对上述四个条件进行类比分析。

  点拨:20世纪80年代前后都有的条件是区位、侨乡、与全国其他地区共同拥有的条件是国际经济环境。

  2.根据上表的结果,你认为珠江三角洲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化、城市化较快的关键条件是什么?

  点拨:由问题1的分析我们得知,珠江三角洲在20世纪80年代后才具备、全国其他地区很长时间内不拥有的条件只有一项:对外开放政策,这是本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关键性因素。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1.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3.良好的区位条件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精选图文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城市化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148011139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