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学习方法 > 课堂听课 >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七篇)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七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七篇)

微信扫码分享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篇一

我想,我是幸福的。我喜欢田野中泥土混合着野花的芳香。我喜欢鸟儿停驻在肩头的那份安详。我喜欢溪水叮叮咚咚流过身旁的喜悦,我更喜欢麦子成熟时,一片金黄色的大地。而被压弯了腰的麦子也是幸福的,它们沐浴在春夏秋冬中,感受着身体的蜕变。享受着秋天硕果累累的满足感。世间的一都是那么和谐。

每天的清晨黄昏,我都不曾睡去,我永远以微笑的姿态,出现在每一个路人的眼前,我见证着世间的每一天。从日出到日落,从天空萌亮到世间万家通明。这一切都印在我的眼里。而我,依旧报以微笑。我喜欢观察每一个行人的表情和动作。然后,在心里默默写下祝福。当我看到别人乐施好善时,我的心会跟着明亮起来,祈祷好人获得幸福。而看到别人恃强凌弱时,我也会愤慨,但我依旧相信,性本善的人类终会回归本性。

但是,我也有失落的时候。当我听见人们赞美天气晴朗,蓝天白云和谐存在的时候,我便会独自悲伤。因为,我无缘见到这一切。我只是一个稻草人,一个麦田守望者。所以,我只能平视远方。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抬起头,可以从45度角仰望天空,那将会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吧!但是,我却深知,我没有仰头的权利。所以,我不抱怨。只是更加珍视平视世界的机会,望着我的麦子从稚嫩走到成熟,看着我的世界从黑夜转到白天。这,是我的资本。也是,我的幸福。

时光慢慢流走,而我伫立在这里,也不知道有多少个年年岁岁。我从没仔细算过日子。因为,每一天的我都是幸福的,即使,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不如意的插曲,但是,我仍珍惜它们。每一件事发生在我的身边,我都将铭记。

我是幸福的。我的幸福源于每一个角落,即使我的天空不再是蓝色的,那么至少它还可以是麦色的。麦色天空,也是我的幸福。

幸福路过我时,会停下脚步。而我,也会紧紧抓住他。所以我的幸福不曾溜走。

所有见过我的人都说,那是一个会微笑的稻草人,也是一个幸福的麦田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篇二

看哪!那金黄的麦田,随风起伏,闪烁摇曳。如金灿灿的流苏,似一片黄澄澄的大海,更恍若一个永恒的微笑。

——题记

嘹亮的鸡鸣将我从沉沉的梦中唤醒。

蓦然回想起,儿时曾住在乡间的奶奶家。那时候,我总是喜欢睡在麦田里,让浓浓的麦香和清新的泥土芬芳伴我睡去,更喜欢醒在一阵欢乐而嘹亮的鸡鸣声中。在麦田里站起,望远处蓝蓝的天、苍翠的树以及星罗棋布点缀在麦田边的农居。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的渺小——我只是一个在蓝天之下,麦田之中的守望者,守着一个悠远绵长的梦。

奶奶对我说:“孩子,你长大了要做一个有出息的人”。

我却看着寂寞的稻草人,心里想,它愿为守护这一片麦田而努力,它的心,是多么的执着。

后来,我随着爸妈来到了城市。每每在笔尖触碰稿纸之际,我发现自己总有满满充盈的词汇,总会有意想不到的顿悟。仿佛总有一股浪漫的情怀溢满心头且久久不散。我还常常会在观摩一件静默的物体时顿生感动,我摸摸自己的胸口,感觉到一颗柔软的,炽热的又散发着麦香的心在沉稳地跳动。

也许,守望的道路是艰难的,就好像是明明知道目标就在前方的不远处,眼前却始终笼罩着一层薄雾,无论如何,我不会放弃,守望的目标则越来越清晰。

渐渐地,我开始把自己创作的小文向一些报刊投稿。虽然这其中经历过许多的艰辛与挫折,一次又一次的退稿,曾让我产生放弃的念头,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曾让我失去前进的动力。但是,我最终坚持了下来,孤独地前行着,我在心里默记着,我的哪些小文一一找到了它应有的归宿,我也渐渐地被人熟知——这个固执的、寂寥的,从不张扬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如今,我依然在守望着——心中的那一片金黄的麦田。

经过风尘仆仆的奔波,我回到了久违的乡间。终于扑进了这片麦田,尽情拥抱那不变的风,不变的阳光,不变的稻草人。

小麦们笑着,闹着,挤挤挨挨,靠近我。我嗅到她们的芳香一如往昔。我找到那个稻草人,他也还是熟悉的样子,我走上前,轻轻拉正他残破的蓑衣,我问他:“依然在守望吗?”

他沉默着,嘴角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他会不会就是我?没有人能知道。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篇三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 95 年,是中学生必读的名著。塞林格将故事局限于 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从离开学校到纽约游荡的三天时间内,借鉴了意识流天马行空的写作方法,有些像马尔斯的文章,充分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

此书的两大主题是愤怒与焦虑,主人公霍尔顿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广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

刚开始读的时候,文中的污言秽语,让你感到很不舒服。整本书中,大骂着脏话。为什么会这样?原来,作者要表现的社会是一个异化的社会,是一个道德堕落的社会。

本书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个中学生,出生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虽只有 6岁,但比常人高一头,整日穿着风衣,戴着猎帽,游游荡荡,不愿读书。他对学校里的一切——老师、同学、功课、球赛等等,全都腻烦透了,曾是学校击剑队队长,3次被学校开除。

又一个学期结束了,他又一次因5门功课中4门不及格被校方开除。他丝毫不感到难受。在和同房间的同学打了一架后,他自己深夜离开学校,回到纽约城。他最喜欢他的妹妹,曾经在游荡时偷偷跑到家中找妹妹,和妹妹聊着自己的现状,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妹妹。霍尔顿喜欢诚实、纯真,他最讨厌假模假式的生活。后来霍尔顿告诉妹妹他要离家出走,结果,妹妹也拖着行李箱要和他在一起。这让霍尔顿改变了想法,留了下来,到一所医院接受治疗。

在文章的开头写到,在潘西,那副了不起的小伙子,骑着马,在跳栅栏的跑马图的底下,是这样写着,"自从一八八八年起,我们就把孩子栽培成优秀的、有脑子的年轻人"。在霍尔顿看来"完全是骗人的鬼话"。作者用儿童的眼光,对社会的虚伪事件进行了批判。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刚刚赢得了二战的胜利,成为了一个政治、经济和军事大国。在这样的时期,"纽约"就是美国实利主义社会的一个代表。它象征着最"假模假式"的一切,人们的精神生活是一片荒原,没有人在意别人的感受。

霍尔顿却是一个正在接受精神分析治疗的的 6岁的青少年,是一个对岁周围世界没有正常判断能力的人。书中第一章,他面临失学的危险,可他照样观看橄榄球比赛,甚至想到"我还是击剑队的领队,真了不起"。他离开学校在外游荡,没有任何目标和方向,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

可是,霍尔顿在纽约游荡时,听到一个小孩唱的一首歌词,"你要是到麦田里遇到我",于是霍尔顿有了梦想。他和妹妹说,"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除了我,我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们捉住,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他要拯救那些处于危险之境的纯真者—孩子们,使他们免受精神的伤害,使他们永远纯真,使他们坚守道德的阵地,不受堕落之苦。在这里,霍尔顿他不"假模假式",将自己定位为一位道德上的'救世者。

在文中,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美国的读书生活。比如霍尔顿不爱读书,但他读了很多的书,涉及多个方面,有史诗、民谣、国家见闻、古典作品、名人小说、侦探故事等等,他们不是功利性的读书。他们开展多种体育和游戏,有马球、高尔夫球、橄榄球、篮球、击剑等项目。而想一想我们的教育似乎没有他们那样丰富。

霍尔顿的老师劝说他时,把读书用骑马的方式表达出来,并告诉他要有目标,要好好学习。老师的良苦用心,正如我们的教育一样。

作为教师,我们虽然不能力挽狂澜,做出什么丰功伟绩,但我们依然可以,保持童心,不假模假式,做麦田里的守望者,和孩子们一起坚守纯真。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篇四

“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题记

读到这里时,思绪早已远离了书本,仿佛置身于金色的海洋中,密密匝匝的麦浪明朗如洗的苍穹下涌动着,空气中盈满了麦穗丰收的气息,一个个孩童的身影在阳光下肆意奔跑,明净稚嫩的脸颊上漾起纯真的笑容。不必担忧,也不必恐慌,因为他们知道,在坠进深不见底的悬崖前,总有一位守望者给予你温暖的怀抱。

刚翻阅这本薄薄的小书时,止不住的震惊。书中的人物满嘴脏话,满口谎言,酗酒,逃学等现象屡见不鲜,故事情节也冗长无味。不禁怀疑:这样的故事适合我们阅读吗?它是否被人们过誉?直到这里,种种疑惑都豁然明朗。一本书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具有刻画真实的勇气。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经济繁荣。荒芜的精神世界使人们戴上虚伪的面具,将利益放在第一位,漠视他人的感受。中学生霍尔顿向往自由,渴求摆脱约束。世人眼中的问题少年,却有一颗金子般闪闪发光的心灵,他不希望任何不美好的事情发生在涉世未深的孩子上,守护孩子们不掉入世俗的悬崖,拥抱他们,防止他们误入歧途。

青春期的我们与霍尔顿年纪相仿,在看书时的我甚至跨越了书本的界限,与霍尔顿的种种想法不谋而合。理想与现实之间有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当事与愿违,周遭的事物使我们不满,一次次的跌倒让我们失望,我们便陷入了苦恼,开始迷惘,想逃避现实,打破那些禁锢我们的桎梏。

但是,身边的诱惑太多,隐藏在虚伪面具下的肮脏我们并不能轻易察觉。于是,一些正值美好年华的少年少女,选择沉沦与堕落,染上世俗之尘,戴上假面。如今,青少年吸毒,因不堪重负而放弃生命的新闻接连不断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整个社会都在为我们担忧:这是祖国的未来吗?这难道是即将绽放的花朵吗?每当我浏览到此类信息,总是免不了叹息遗憾。我想,他们缺少的或许只是一片可以无边无际,任由自己徜徉的麦田。

那么,谁来成为我们的守望者呢?答案只有一个——自己。生命中令人不悦的时刻常有,也逃不掉尴尬窘迫的瞬间,甘如蜜糖涩如黄连的感受交织存在着。或许生活中埋伏着我们不能抵抗的恶势力,但至少我们只要还能拥有一种勇气,一种审视自我,坚守自我的勇气。人生苦短,就没有浑浑噩噩白活一场。蚕是被自己吐的丝裹住的,只有一步步解开困惑,经历挣扎,才能破茧成蝶;人也同样,如果你戴上虚伪的面具,将自己禁锢,束缚在其中,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在你眼中就只是一个巨大的茧,你根本没有真正地享受过生活。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愿我们都不会被眼前的灯红酒绿所迷惑,不会被喧闹尘嚣纷扰,有着坚守自我的决心,卸下伪装,找到属于自己的麦田,倘若无人来拥抱自己,那就成为自己的守望者,亦可成为他人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篇五

《麦田里的守望者》,对这本书你一定不陌生,读过它的人会极其愿意去分享和推荐,因为它是一本极富盛名的著作。多年前初识这本书时,本以为书中应该呈现的是一个像麦田一样金黄灿烂的世界的世界:孩子与麦浪,欢声与笑雨,阳光蓝天与田野,自由祥和……

然而,开篇便是一个富家顽劣学生的第四次被退学的故事。这个满嘴脏话谎言的中学生,对学校十分厌恶,叛逆逃避生活。薄薄的一本书,原本想着三四天的时间就可以读完,却在开篇时遇到叛逆、孤独的主人公霍尔顿而压抑了情绪,越读越慢,当再次看到主人公的单纯和善良时,便对这本书更喜爱了。我以教育者的身份尝试去解读霍尔顿,我对他的认知可能还很浅显,他带给我的触动却很深刻。

青春,是人生最敏感也最叛逆的岁月。十多岁的年纪最是厌恶现实的年纪,怀疑着一切,总希望着打破这世界。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就是如此,他最常说的词是混账,最常用的评语是假模假式。他讨厌校长每周五给学生吃牛排,认为这是为了在家长面前刷取好感。他讨厌室友斯特拉德莱塔,认为他和琴的约会只是在胡搞,玷污了自己喜欢的女孩。他厌恶酒吧里寻欢作乐的男女,忸怩作态和假装大佬。他鄙视约会对象萨莉,认为她只是轻浮地追逐明星,却并不了解戏剧真正的意义。他痛恨着这个假模假式的世界,他以为这是叛逆。然而,他的妹妹菲芘道破霍尔顿叛逆的真相:你只是讨厌正在发生的一切。菲芘以孩子的清醒和直接指出:你必须找到真正喜欢的东西。这让霍尔顿十分紧张,因为他并不知道他真正喜欢什么。他对琴有好感,可是他明知琴在和风流的室友约会,却不阻止,想给琴打一通电话,却在文章结束时也没有拨通。在他的妹妹指出他真实的心境后,他痛恨自己的怯懦,讨厌自己的迷茫。原来,他所有叛逆的背后其实是对成长的焦虑和无能为力,是对成长的一种拒绝。

“遇到深夜有人在街上大笑,纽约的确是个可怕的地方。你在好几英里外都能听到这笑声。你会觉得孤独,那么沮丧。”这是被退学后某个晚上,霍尔顿独自一人走在纽约街头的心理所想,带着一份颓废、一份悲凉,他四处游荡,没有陪伴的人,像一只空瓶。霍尔顿认为摆脱孤独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走到人群中去,多和别人说说话,他也是这么做的,他频繁进出酒吧、戏院、电影院等等人多的地方,和不认识的人交谈,但他依旧是孤独的。他很努力的融入这个社会,但总有一堵墙让他与这个社会隔开,霍尔顿找不到知心朋友,他因此变得敏感,变得寂寞,变得孤独。孤独弥漫了成长中的青春,但孤独的人心中也有自己的麦田,霍尔顿的心中藏着一个有艾里、菲芘、两个修女等人的纯洁、真诚的快乐世界。

“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的小孩子——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是全书中我认为最精彩的地方,作者所呈现出的一个彷徨、焦虑、愤怒孩子的纯净内心。作为教育者,我们不禁联想到,无论一位学生外表表现的多么放荡不羁,多么叛逆,多么冷酷,其内心总有一片净土,那里花儿含苞待放,那里鸟儿欢声笑语。我是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愿望,不是一种超能力,不是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也不是仅仅是畅想,这样虚无缥缈又让人浮想联翩,这样直击灵魂,引人重新思考自己内心真正所想。

在文中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了安多里尼先生——“这辈子有过的最好的老师”。在霍尔顿愤世、迷茫的内心依然对这位教师心怀崇高尊敬,这是一位怎么样的教师呢?“你可以跟他一起开玩笑,却不至于失去对他的尊敬。”当学生从窗口跳出去摔死的时候,是安多里尼教师摸了摸孩子的脉搏,脱掉自己的大衣盖在学生的身上,不在乎身上是否沾满了血,把学生一直抱到校医室。事隔多年,但对霍尔顿来说,仍然记忆犹新。这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所在吧。

读完这本书,我思索了许久,作者不仅仅塑造一位找回自己本真的“问题学生”,更是给教育者以启发,我又该守望者什么呢?是学生的成绩、学生的品德、还是学生习惯等等?这些固然重要,但是,我们真正应该守护的是学生纯真又稚嫩的灵魂,让他们的内心有所信仰、有所寄托、有对事情衡量的标尺,这样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才不会迷失。“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对教育者提出的要求,教育者应当守望着学生的灵魂,在他走向“悬崖”时及时拉回。

我想,我愿意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望着所有学生的成长!(吴芸)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篇六

"你看呐,烟囱在等风,邮箱在等信。你承诺过的月亮还是没有出现,而我无眠。或者,我只是替你多爱了一夜人间。"

对于"麦田里的守望者",我想到了稻草人,无欲无求,只是默默地伫立,接纳小鸟歇息,眼里只有他要守护的麦田。他没有光鲜的外表,只是破烂的旧衣服或裸露的稻草,但他的内在人人都能体会:诚恳,尽职,真实。

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仅:16岁,在被辍学回家的途中经历了许多事。他虽然是16岁,但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世界观,他认为世界是"假模假式"的。

他对问题的看法是透彻的:"有一种长得十分漂亮的家伙,或者一种自以为了不起的人物,他们老是要求别人大大地帮他一个忙。他们疯狂地爱着自己,也就以为人人都疯狂地爱着自己,人人都渴望着替他们当差。"他对问题的看法也是独特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夜总会可以让你长久坐下去,除非你至少可以买点酒痛饮一醉,或者除非你是跟一个让你神魂颠倒的姑娘在一起。"

世界其实是虚伪的,在很多方面,你不遵从大多数人的看法,便会被视为异类。在应试教育下,你不去学一些你也许不喜欢的东西,就无法取得好成绩;不断尝试的机会常常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世界形成的秩序其实也是必然的,优胜劣汰也是大自然的规律,还有许多未知等着我们发现。你无法改变一些既定的规则,我们作为普通人是无力的。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我们能让自己不去改变,乐观往往好于悲观。霍尔顿选择的生活放荡不羁,看起来就像好吃懒做的街头混混,但不得不承认他的成熟。这样的生活自由自在,同样也是种生活方式,他能明白该做的事和不能做的事,追求自由又何有不妥?

其实霍尔顿深沉地爱着他的家人,他不愿自己的任性伤害到父母,选择了迟些归家,同时他也时刻惦记着自己的手足。在外流浪的日子里,他经历了许多人和事,也让读者看到了那时社会的"假模假式"。他自己也更为成熟了,并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成为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去守望着孩子们,帮他们远离虚伪,守护一份纯真。

黄执中说:"对善良最大的考验,是相信别人和我们一样善良,相信别人和我们一样,明知有那么多不善良的选项,却依然选择了善良"。

从乐观来看,世界上依然有许多值得的人或事物能给我们力量。霍尔顿也许是为了家人,为了不枉这一生,为了守护一份纯真而选择守望,这样的结果已是皆大欢喜。坚持本心,才能活出自己。

霍尔顿没有等到心中期盼的月亮,但他依旧爱着人间,无论几晚,依旧等待心中的月亮。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篇七

我不止一遍地读过这本书。

但说来惭愧,第一遍读的时候,我放弃了,即便是第二遍,也是勉强把它读完,但是所收获的,也只能是较为适应赛林格的写作方式而已。

确实,小说竟然可以这样写。虽然叫做小说,但是真的没有什么吸引人的情节。它不过是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去展现了一个迷惘少年几天的生活。同时,叙述口吻还是那么的直白、露骨,将主人公所有的牢骚、不满、怨恨及迷惘混合着种种脏话一并洒在了纸上。

而我真正对这本书有所体会,是在读完第三遍的时候。

读完这一遍时,我所感受到的是一种阴郁的气息,就好像小说中所有的故事都是发生在冷冰冰的阴天。而那种阴雨绵绵的感受,不只产生于书中环境,更产生于主人公霍尔顿这一形象。塞林格几乎把所有的笔墨,都用在了这个叫做霍尔顿的少年身上。他多次被学校开除,对身边的几乎一切人和事,都有着怀疑与厌恶。他叛逆浪荡、顽劣不堪,对生活充满了迷惘与不解,他的内心满是伤感与忧郁。就像他常常说的一句话:我沮丧极了。可我万万没想到,就是这个少年,竟会在我的脑海中徘徊那么久。

当自己与书中的霍尔顿处于一个较为接近的年龄段时,自己也开始质问、怀疑很多东西。但是,所有的这些都只能是所谓的感受。我没有知识,也没有思想,无法给自己答疑解惑。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陷入一种自我怀疑之中,我的内心世界,也变得灰蒙蒙一片,甚至是有几分失望与忧郁的。就是从那时起,《麦田》以及《麦田》中的霍尔顿,一遍遍地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他不是和我一模一样吗?他的不成型的头脑,但却未被同化的头脑,在这个未被自己理解的世界里撞来撞去,我不也是这样的状态吗?于是,自己的孤独感顿减大半,这本书也就这样常常被自己想起,也会在许多时候随手翻阅,给自己寻求安慰与鼓励。

喜欢上这本书,就是从这样的一遍遍翻阅中开始的。

在自己很忧郁的时候,就去看看霍尔顿在做什么,在他的情感中发现了同样的忧郁时,内心会升起一种温暖。看到他有那么几次想哭、差点哭、甚至大哭起来的时候,我会尝试着去理解他的内心,发现那种想哭却不能明确地知道为什么哭的感觉,自己也是似曾相识。

当看到霍尔顿和小妹妹菲比去玩旋转木马时,天空下起了雨,身旁所有的大人们都跑去躲雨,只有霍尔顿留在原地,淋着雨幸福地看着菲比在那里玩耍。在小说中从头到尾郁积的阴云此刻终于凝结成雨水落下,但是阴郁的少年霍尔顿,却在此时此刻品尝到了难得的真心的快乐。这种快乐,也深深感染了在另一个时空外的我。

同时,还有那么几句话,深得人心:

他们在一生的这一时期或那一时期,想要寻找某种他们自己的环境无法提供的东西,或者寻找只是他们认为自己的环境无法提供的东西。于是他们停止寻找。他们甚至在还未真正开始寻找之前就已经停止寻找。

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人都像你现在这样,在道德和精神上都有过彷徨的时期。幸而,他们中间有几个将自己彷徨的经过记录了下来。你可以向他们学习……这不是教育。这是历史。这是诗。

这些话语并不是一种说教式的指引,而是一种启发与鼓舞,让人不要陷入死路,让人保持感官的真实,满怀希望。

再回想一下霍尔顿为什么会走入人的内心,我想是因为在这个少年身上,存在着人性里的真实、以及内心深处的阳光。在当时战后美国的社会情况下,他真的很无知,但是还有自己真实的感受在,诚恳地观察着自己的灵魂,以及社会的状况,从不麻木。他虽然迷惘叛逆,但是却在心里真正渴望着一种至美的东西,并诚恳地为之做一个守望者。

守望者们有很多,霍尔顿也只是守望者们中的一个。我们每一个感受着生活的人,其实都是各自麦田中的守望者。在各自的麦田中,并肩守望各自的希望。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七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xiziliao/xuexifangfa/tk/16859004301672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