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学科资料 > 语文 > 财政学期末模拟试题(含5篇)

财政学期末模拟试题(含5篇)

白云滩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财政学期末模拟试题(含5篇)

微信扫码分享

第一篇:财政学期末模拟试题

财政学期末模拟试题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都经常看到试题的身影,借助试题可以更好地考核参考者的知识才能。你所了解的试题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财政学期末模拟试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名词解释

1、特权收入:国家对矿山,森林,湖泊,河流,海域等自然资源以及铸币等经营权,进行出卖和发放

许可证而收取许可费等,构成财政收入的一项来源。

2、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简称GDP.GDP

是从最终产品角度反映各生产部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全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总量指标。3、资源配置:资源配置是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是财政分配活动的第二阶段,是国家(政府)把筹集到的财政资金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分配活动,它也是政府履行其职能而支付的相应费用的资金,因此,财政资金既

是动态的,也是静态的,财政支出通常也被称作政府支出或公共支出。

5、转移性支出:是指财政支出中用于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单方面转移的支出,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金、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支出。

6、间接调控:就是通过税收、财政补贴、折旧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等来制约非政府部门投资的条件,并

通过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来调控非政府投资的方向、规模和结构。

7、价格补贴:因国家价格政策形成有关方面的利益变动而由国家给予的补贴。8、国民收入:即物质生产部门一定时期内(通常按一年计算)劳动者创造的所有新价值,相当于社会产品总价值中的V+M。

9.税负转稼:是指纳税人交纳税款以后,通过一定方式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即税款的法定纳税人不

是税款的最终负担者。

10、企业所得税:是指国家对企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种。11、税收饶让:也称税收抵免,是指居住国政府对其纳税人在国外得到减免的那一部分所得税同样给予抵免待遇,不在按本国税法规定的税率补征。

12、税利分流:指的是国家通过税收和上交利润两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制度,从而建立起一种国家与企业之间规范化的利润分配制度。

13、复式预算:复式预算是指将国家的全部财政收支按其经济性质汇集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从

而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

14、财政补贴:补贴作为一种重要的财政手段,在现代各国的财政政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主要的优点是灵活性与针对性,这是其他财政政策手段所不具有或不完全具有的.。

15、法定存款准备金:它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率,将所吸收的存款的一部分交存中央银行,本部门不得自行使用。

二、填空

1、原始社会末期,在整个社会产品的分配中,分化独立出一种由国家直接参与的社会产品的分配,这就是(财政分配)。

2、(发行国债)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机器。

3、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政府便利用(财政收支)的形式取得收入。4、国内生产总值从实物形态考察,它是一定时期全社会各种(消费品)、(投资品)和服务的总和。

5、财政职能是(财政)的本质反映。

6、衡量和考察财政支出的指标通常是以财政支出的(相对量)来表示。

7、行政改革的关键在于(转变政府职能)。

8、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方式主要有(现收现付制)、(完全基金制)和(部分基金制)。

9、我国财政补贴以(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为主要项目。

10、(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国民收入的绝大部分是由其创造的。11、(劳动生产率高低)是剩余产品价值率形成的决定性因素。11、12、财政收入占剩余产品价值的比率,称之为(财政集中率)。

13、(前转)是税负转稼最基本、最典型的方式。

14、按税收的计算依据为标准分类,税收可分为(从量税)和(从价税)。16、我国现行税制是以(流转税)与(所得税)并重,其他税类配合发挥作用于的复合税制体系。

17、国际税收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

18、税收饶让抵免所免除的是从未真正缴纳过的非居住国的(税收)。

19、国有资产投资性质可分为(有偿投资)和(无偿投资)。

20、货币国债又分为(本币)(外币)和(黄金)三种。

21、(国债)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有偿形式。

22、国家预算可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23、目前,我国(预算外)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预算内)收入的增长速度。24、分税制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分程),(分权),(分征),(分管)等内容。25、(“双松”)和(“双紧”)政策,是在总量严重失衡的条件下采取的措施。

三、判断正误并改错

1、财政分配主体是国有企业。(错)财政分配主体是国家。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主要配置是政府。(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主要配置是市场。

3、行为课税大都归入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错)

行为课税大都归入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4、当今世界各国都普遍实行单一税制体系。(错)

当今世界各国都普遍实行复合税制体系。

5、资源税一般是指国家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使用者课征的税类。(对)

6、按股份制企业管理制度规定,最后分配股息和红利。(对)

7、最早签订国际税收协定的是法国和瑞士两国政府。(错)

最早签定国际税收协定的是法国和比利时两国政府

8、一般说来,资本金是资产的货币形态,并会带来价值的增值。(对)9、财政赤字是国家公债制度的原因又是它的结果。(对)

10、财政政策同其他任何政策一样,属于经济基础范畴。(错)

财政政策同其他任何政策一样,属于上层建筑范畴。

11、时滞性是指在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出现的时间提前的现象。(错)

时滞性是指在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出现的时间滞后的现象。

12、财政性存款是银行体系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对)

13、我国的价格补贴开始于1952。(错)我国的价格补贴开始于1953。14、财政性存款是银行体系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对)

15、补贴是财政收入的一部分。(错)补贴是财政支出的一部分。

16、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是国有资产的生产者和经营者。(错)

国有企业是国有资产的生产者和经营者。

17、行为课税大都归人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错)

应改为:行为课税大都归人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四、单选

1、预算最早产生于(C)。

A、法国B、美国C、英国D、中国

2、首次提出“财政赤字”的经济学家是(D)。

A、亚当.斯密B、李嘉图C、萨缪尔森D、凯恩斯

3、新中国第一个概算编制于(C)。

A、1949年10月B、1949年11月C、1949年12月D、1950年1月

4、财政支出在世界各国都呈现出(A)的趋势。A、上升B、降低C、平衡D、下滑5、政府采购制度的核心内容是(C)。A、控股制B、财政供给制C、招标制D、财政支出

6、英国实行(A)的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模式。

A高度集中的管理模B分散管理模式C统分结合管理模式

第二篇:财政学期末试题(含答案)

《财政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政府采购制度: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实体为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及满足自身需要,在财政监督下,以法定程序和方式从国内、国际市场上购买所需商品、工程和劳务的经常性活动。

2、课税对象:指针对什么样的物品进行课税,即税法规定的课税目的物,明确对什么征税,又称课税客体,或征税对象。

3、从价税:是指以课税对象的价格为依据,按一定比例计征的税种。如关税、增值税、营业税。

4、国际重复征税: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对同一跨国纳税人或不同纳税人的同一课税对象或税源同时征收相同或类似的税收。

5、财政政策工具:是财政政策主体所选择的用以达到政策目标的各种财政手段。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物质基础,成为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财政是因国家的产生而产生。

2、最低费用选择法一般用于那些只有(社会效益)、且其产品(不能进入市场)的支出项目。

3、财政收入规模的上限指标要受三个因素制约:一是(国民收入总量);二是(剩余产品M总量);三是(M中留给企业自行支配的总量)。

4、税目是指某一种税的具体征收项目,是在税法中对课税对象分类规定的(具体征税品种)与(具体内容),是对课税对象的具体落实品目,也称课税品目。

5、一般地,凡立法者不预期(税负转嫁),由纳税人依法纳税并承担税负的为(直接税);立法者预期(税负转嫁),由纳税人经由契约关系或交易过程,将税负全部或部分转嫁给他人的为(间接税)。

6、分税制可分为两种类型(完全分税型)和(适度分税型)。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以下不属于财政支出按国家职能分类的是(B)A、经济建设支出 B、购买性支出 C、社会文教支出 D、行政管理支出

2、以下不是行政管理支出的是(D)A、行政支出 B、公安支出

C、司法检察支出 D、军队正规化建设支出

3、以下不属于我国的现行税率是(A)A、全额累进税率 B、比例税率 C、超额累进税率 D、定额税率

4、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避免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是(C)A、扣除法 B、免税法:C、抵免法 D、税收饶让

5、以下不是影响国债的负担的因素的是(D)A、认购者即债权人的负担 B、政府即债务人负担 C、纳税人的负担 D、负税人的负担

6、我国现行上市国债的发行方式是(A)A、以差额招标方式向一级承销商出售可上市国债 B、以承销方式向承销商销售

C、以定向私募方式向社会保障机构和保险公司出售 D、以强制摊派法出售

7、我国国家预算分几级(D)A、二级 B、三级 C、四级 D、五级

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A)

A、中央政府公共预算不列赤字 B、中央预算中的资本预算列赤字 C、地方各级预算列赤字 D、中央预算列赤字

9、以下不是预算外资金的特点的是(D)A、财政性 B、专用性 C、分散性 D、非财政性

10、我国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从何时起执行(A)A、1994年1月1日 B、1994年3月1日 C、1996年1月1日 D、1996年3月1日

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有(ABCD)

A、税收 B、债务收入

C、国有企业收入 D、各种制度性收费

2、以下财政支出属于购买性支出的是(ABC)

A、行政管理费支出 B、各项事业的经费支出 C、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D、债务利息

3、以下属于财政支出的原则的是(ABC)A、量入为出的原则

B、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原则 C、厉行节约、讲求效益的原则 D、量出为入的原则

4、以下属于社会保障的内容的是(ABCD)A、社会救助:B、社会福利中的一部分 C、社会优抚 D、社会保险

5、影响财政集中率的因素主要有(ABCD)A、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B、经济管理体制的模式 C、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

D、分配政策

6、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税率有(BCD)A、低税率6% B、基本税率为17% C、低税率为13% D、出口适用零税率

7、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纳税人有(ABD)A、在我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 B、有来源于我国所得的外国企业

C、有来源于外国所得的外国在华其他经济组织 D、有来源于我国所得的外国在华其他经济组织

8、国际重复征税的减除方法有(ABC)

A、扣除法 B、免税法:C、抵免法 D、税收饶让

9、目前,我国国债的发行方式有(ABC)A、公募法 B、承受法 C、出卖法 D、强制摊派法

10、分税制的内容包括(ABCD)

A、分税 B、分权 C、分征 D、分管

五、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购买性支出和政府转移性支出都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商品和劳务的销售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对)

2、财政转移性支出不可能改变在初次分配中形成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错)

3、社会保险是现代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对)

4、劳动力再生产费用的增长幅度是关系到国民收入中财政收入所占比重的重要因素,它制约着财政收入规模的下限指标。(错)

5、纳税人不一定是负税人,主要看税款是否能转稼。(对)

6、中央税是指由中央政府征收和管理使用并支配使用的税种(错)

7、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居住并有所得的个人,以及不在我国境内居住,但有来源于我国境内所得的外国人。(对)

8、经济性重复征税是指由于同一课税对象或同一税源的不同纳税人分别征税所造成的重复征税。(对)

9、长期国债的付息方式一般是分次支付,而短期国债付息方式则是到期一次支付。(对)

10、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发展是有害的。(错)

六、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构建我国公共财政理论框架应正确认识哪些问题? 答:

1、以市场经济为前提,正确认识财政的性质

2、正确确定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的职能范围

3、正确确定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管理体制,科学划分各级财政的权责和收支范围

2、什么转移性支出?其有何特点?

答:这种支出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金、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支出。这些支出的一个共同特点:政府付出了资金,却无任何商品和劳务所得。

3、传统体制下社会保障制度的弊端是什么?

答:(1)社会对社会保障的需求现国家财力不足构成了尖锐的矛盾。

(2)就业与保障高度重合的保障方式,不但本身已难以长期维持下去,而且也给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

(3)社会保障所需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方式上存在着许多问题。(4)“政出多门”的管理体制,造成了许多弊端。

(5)传统体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进度不相适应。

4、简述分税制的内容。

答:

1、分税,即税收收入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划分。

2、分权,即税收的管理权限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划分。

3、分征,即分别建立中央税与地方税各自独立的征收系统。

4、分管,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建立分级预算,分别管理各自的收入。

七、问答题(共10分)

某国的经济处于这样的一个初始状态:存在严重的失业和高额的国际收支赤字,同时只有轻度的通货膨胀。请问应采用何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形式来恢复经济平衡?应如何搭配? 答:

1、应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加紧缩性货币政策。

2、采用如下的搭配方式:

(1)以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加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提高利率,使之在短期内吸引外国资历本流入,足以大大削减国际收支赤字,改善国际收支状态。

(2)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服务于促进充分就业目标,具体而言,通过减税、增加财政支出和形成财政赤字,促进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增加生产、扩大就业。

(3)以紧缩性货币政策造成的总需求削减,抵消掉扩张性财政政策造成的总需求扩张,于是总需求仍保持不变,不会造成新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原先存在的轻度银行膨胀将继续得到维持,并未恶化。在这三个环节中,环节(1)保证了宏观经济的外部平衡的恢复;环节(2)、(3)保证了宏观经济内部平衡的恢复。

财政学模拟试题

(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

A、财政部门 B、银行 C、企业 D、国家 2.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是()。

A、剩余产品的产生 B、国家的产生C、阶级的产生D私有制的产生 3.社会主义财政的基本职能是()。

A、分配职能 B、监督职能 C、资源配置职能 D、宏观调控职能 4.财政分配的无偿性是指()相统一的分配。

A、所有权不变,使用权不转移 B、所有权不变,使用权转移 C、所有权和使用权不转移 D、所有权和使用权转移 5.财政收入可以来自C、V、M,但由于这三者各自的性质不同,()不能成为财政收入来源。A、C B、V C、M D、V+M 6.税收政策和制度的中心环节是()。

A、纳税人 B、税率 C、纳税对象 D、征收环节

7.税收的三个特征是一个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税收的强制性是由()决定的。A、固定性 B、无偿性 C、税收制度 D、财产权力 8.下列属于行为税类的税种是()。

A、土地使用税 B、关税 C、消费税 D、营业税 9.()税可以避免重复征税和税负不平衡的问题。A、资源税B、营业税C、消费税D、增殖税 10.国家物资储备支出属财政支出中的()。

A、消费性支出 B、补偿性支出 C、转移性支出 D、购买性支出

11.按财政支出在经济上是否直接获得等价补偿为标准划分,债务支出属于()。A、转移性支出B、生产性支出C、积累性支出D、购买性支出 12. 社会保险的保障内容比其他社会保障更具有()。A、偶然性 B、普遍性 C、特殊性 D、波动性 13.财政补贴的起因,直接或间接与()有关。

A、社会保障支出 B、价格 C、捐赠支出 D、债务支出 14.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不包括()。

A、社会保险B自然灾害救济C家庭保障D、农村困难户救济

15.国家财政对使用某些规定用途的银行贷款的企业,就其支付的贷款利息提供的补贴叫做()。A、价格补贴 B、企业亏损补贴 C、银行贴息 D、财政贴息 16. 按照财政支出效益的原则,首先要求体现的是()。A、经济效益 B、政治效益 C、社会效益 D、生态效益 17.在财政支出形式中,主要的形式是()财政支出 A、有偿性 B、无偿性 C、生产性 D、消费性

18.将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可以较准确地区分政府公共支出对()的影响,A、经济建设投资 B、公共需要 C、社会总需求 D、社会总供给 19.为减少国际重复征税,世界各国普遍接受()为优先征税的权利。

A、地域税收管辖权B、居民税收管辖权C、公民税收管辖权D、户籍税收管辖权 20.国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筹集建设资金B、弥补财政赤字C、调节经济D、监督社会 21.外债偿债率是指当年外债还本付息额占当年()的比重。A商品出口收入B对外劳务收入C国外借款D外汇收入 22.不同级次政府间财政资金的相互转移叫做()。A、分税制 B、转移支付 C、复式预算 D、预算调整 23.经常预算的收入主要来自于()。

A、税收收入 B、债务收入 C、企业收入 D、其它收入 24.我国预算法规定不能发行的债券是()。A、国债B、国库券C、地方政府债券D公司债

25.2000年国家预算增加了一种新的预算,它是()。A、中央预算 B、地方预算 C、部门预算 D、企业预算 26.财政投融资具有()性质。

A财政投资B银行投资C计划投资D财政和金融双重 27.当前我国实行的分税制是一种()的分税制。A彻底B初步C分级财政D分税财政

28财政政策的导向功能是通过(),告诉企业和个人生产经营及投资活动,应该怎样才符合国家的各项宏观政策。A、法律手段 B、行政手段 C、利益机制 D、计划调节 29.我国现在用于弥补财政赤字的方法不包括()。

A、动用财政历年节余 B、增加税收 C、发行政府债券 D、向银行透支 30.国家预算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对比关系中,收支数量绝对相等的情况,是()A、存在的 B、某一时期出现的现象 C、长时期的结果 D、平衡表上的形式表现 二.填空题(本题共15个空,每空2分,共30分。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客体是——,财政分配的手段一般带有——。2.我国现行预算管理体制是——。3.税收按能否转嫁分为——和——。

4.科学文教卫生支出主要是指科学文教卫生事业单位的事业经费,包括——和——两部分。5.财政政策按其所规范的活动内容分类,包括——、——和财政调控政策。6. 财政宏观调控最基本的手段是——手段。

7.中央预算需由——表决通过,地方预算需由———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8.目前我国复式预算由----和------组成。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简述影响财政收入规模大小的因素是什么? 2.简述税收调节经济的作用。

3.简述单式预算向复式预算转变的理由。4.简述国际重复征税的消极影响。5.国债结构的内容有哪些。6.简述财政政策的目标。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有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试论国债的功能。

2.论述财政赤字的弥补方法。

A试卷答案

一、填空(共60分,每小题2分)1.D 2.A 3.C 4.D 5.A 6.A 7BD 8.B 9.D 10.D 11.A 12.B 13.B 14.A 15.D 16.C 17.B 18.C 19.A 20.B 21.D 22.B 23.A 24.C 25.C 26.D 27.B 28.C 29.D 30.B

二、填空题(共30分,每空2分)1.国家 剩余产品 强制性 2.分税制

3.直接税 间接税 4.人员经费 公用经费 5.收入政策 支出政策 6.经济

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 8. 经常预算 建设预算

三、简答题(共30分,每小题5分)1.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大小的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2)生产技术水平。

(3)、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4)、价格。

2.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主要表现在:(1)、调节供求总量之间的平衡。(2)、调节供求结构上的平衡。

(3)、配合价格调节生产和消费,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4)、调节企业利润水平,促进企业加强经济核算,并为企业竞争创造外部条件,(5)、调节各种收入,正确处理国家、企业、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促进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发展。(6)、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促进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3.单式预算向复式预算转变的理由(1)、明确财政收支结构。(2)、利于财政平衡。(3)、利于宏观调控。4.国际重复征税的消极影响

(1)、给跨国纳税人造成额外的负担,削弱跨国投资和经营的竞争能力和筹措资金的能力,损害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企业家的积极性。

(2)、阻碍国际资本、商品、劳务和技术的自由流动,不利于国际资源的有效利用,也不利于国际技术分工和协作,从而阻碍各国经济发展,(3)、违背税负公平合理的原则,从外部限制了公平税制的建设和发展。5.国债结构的内容(1)、期限结构(2)、持券人结构(3)、使用结构(4)、利率结构 6. 财政政策的目标有:(1)经济增长(2)经济稳定(3)优化资源配置(4)收入公平分配(5)国际收支平衡

四、论述题(共30分,每小题15分)1.国债的功能有:

①弥补财政赤子。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家通过发行国债方式,把集中起来的资金用语弥补财政赤子,平衡预算,以解决财政困难,这是现代各国最普遍的做法,也是公债产生的直接动因。

财政赤字又叫预算赤字,是财政中国家预算支出大于预算收入的差额。出现财政赤字各国通行的做法是:A、通过银行吸收存款或压缩贷款的方法来弥补财政赤字。B、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增发货币,摘财政性的货币发行。C、发行政府债券。

②筹集建设资金的功能。这里指国家用发行国债方式动员和集中社会闲置资金,用于满足生产建设的需要。

③调节经济的功能。这是指国家通过发行国债调节着经济生活中的各种比例关系.起着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国家信用调节经济的功能体现在:A.通过发行国债调节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B.通过发行国债调节投资结构;C.通过发行国债调节金融市场。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是由财政与银行的密切联系以及它们之间的不同特点决定的。

财政与银行的内在联系可从几方面来看:

(1)在资金往来方面的内在联系:①银行代理国家金库;②银行向财政上交税收和利润; ③财政向银行增拨信贷基金;④财政向银行借款。(2)在供应国有企业资金方面的联系:这表现在财政和银行对更新改造资金、基本建设资 金和流动资金的供应上。

(3)影响财政、信贷收支的共同项目有:①财政发行国家债券;②银行统一管理流动资 金,建设银行负责基本建设项目,由此引起的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益、付息及银行供应资金的能 力,都与财政收支有关;②国有企业计划亏损的弥补问题;④银行利率的调整;⑤财政赤字和信贷差额的处理。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功能差异,主要表现为:.

(1)政策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货币政策主要调节货币供求总量,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而财 政政策的侧重点是解决财政赤字和结构性平衡问题。

(2)透明度不同。财政政策透明度高,而银行信贷的信贷收支和平衡的真实状况,透明度 较差。

(3)时滞性不同。财政的认识时滞短而决策时间长。货币政策的决策时滞短而认识时滞长。

(4)可控性不同。财政政策可由政府通过直接控制和调节来实现。货币政策则通常需要通 过操作工具的传导来实现最终目标。

总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作用,存在功能上的差距,这就要求两者密切配合,以实现宏观调控的总目标。

第三篇:学前教育学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学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在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史上,我们将16世纪之前称为学前教育学的----。2.福禄培尔把儿童的教育场所称之为“Kindergarten”,意为______。3.标志着学前公共教育思想的诞生的是________的学前教育观点。

4.学前教育对社会的期望功能主要包括政治功能、_____、文化功能和家庭功能。5.1996年我国正式颁布的________规定我国幼儿园的任务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6.在我国,学前教育包括三个方面,即_______、学校教育(包括托儿所、幼儿园教育)与社会教育。

7.幼儿园是保教并重的机构,以_______为主要活动形式。

8.幼儿园内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称为---------。

9.学前教育实践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各育的特点及相互关系,正确实施各育,防止重此轻彼,坚持______教育质量观。

10.教师教学的经历或历程,在教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全面更真实记录教师教学行踪的一种材料称为_____。

答案:1.孕育阶段 2.“儿童的花园” 3.柏拉图 4.经济功能 5.《幼儿园工作规程》 6.家庭教育 7.游戏 8.环境 9.全面发展 10.教历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在学前教育学初创阶段的主要特点有针对性、系统性和()A.专门化 B.完备化 C.丰富性 D.理论性

2.陈鹤琴创建的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是()A.南京鼓楼幼稚园 B.劳工幼稚园

C.香山慈幼院 D.江西实验幼师

3.关于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正确的描述是()A.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

B.儿童的发展应是有个性的发展 C.儿童的发展应是平均的发展

D.儿童的发展应是面面俱到的无差别的发展 4.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分为()

A.溺爱 开放 专制 放任 B.溺爱 民主 专制 放任 C.溺爱 民主 强权 放任 D.溺爱 开放 强权 放任

5.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正式机构与社区联合,以有目的、有系统地向学前儿童家长传播科学教育学前儿童的知识,交流优秀的学前教育经验,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观念,并掌握一定的学前教育方法的学校的是()A.家长学校 B.亲子学校 C.家长班 D.亲子班 6.关于幼小衔接,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在小班进行 B.在中班进行

C.在大班进行 D.贯穿于整个幼儿园教育 答案:1.D 2.D 3.A 4.B 5.A 6.D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1.学前教育效益

学前教育效益就是指学前教育发挥其功能的表现和结果,它是由学前教育功能决定的。2.幼儿园环境

一般而言,幼儿园环境包括广义的环境和狭义的环境。广义的环境指学前儿童自身以外的,影响学前儿童发展或者受学前儿童发展所影响的幼儿园中的一切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总和。狭义的幼儿园环境则是指幼儿园内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

3.幼儿园生活活动幼儿园生活活动是指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除教学、游戏活动以外的一切日常活动。生活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来园、离园、进餐、睡眠、盥洗、散步、自由活动等。4.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指,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简述学前教育学初创阶段的特点。

答:(1)针对性(专门针对学前阶段的各种教育问题进行研究,或描述这一阶段的学前教育现象,或揭示现象之后的学前教育规律,又(www.vswenku.com)或形成系统的学前教育理论)

(2)系统性(明确形成一个独立学科所具有的独立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同时教育学者在这一学科领域内的研究也逐渐系统化,除继续对学前教育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探讨之外,许多教育家专门针对学前教育学这一学科本身的建设进行研究)(3)理论性(关于学前教育的研究开始呈现出高度的理论性特点,即从学前教育现象中抽离出学前教育规律,并进行高度的抽象化,以形成较为完善的学前教育理论)。2.简述学前教育的研究对象。

答: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学前阶段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这一特定阶段教育规律,以及阐明学前教育理论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包括:(1)学前教育现象(主要包括学前儿童在家庭、幼儿园等各个场合中的表现以及学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的表现)(2)学前教育规律(3)学前教育理论。3.简述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答:(1)途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市实施学前儿童德育的基本途径);专门的德育活动(即教师为了实现某项德育内容而组织的教育活动);游戏活动(也是德育的基本形式。在游戏过程中,学前儿童自发地扮演社会角色,实践一定的社会行为,体验一定的社会情感,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2)方法:说服(一般适合在学前儿童缺乏道德认识或经验时选用,一般有讲解、谈话、讨论三种具体方式)、范例(范例可以把抽象的道德认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前儿童易于接受兵见之于行动。范例主要有:父母和教师的榜样;学前儿童周围生活中的榜样;革命导师、英雄人物及文艺作品中的典型形象)、练习(练习是品德教育重要而基本的方法。练习的方式主要有:各种实践活动中的练习;与同伴、成人交往的自然环境中的练习;通过特意创设情境进行练习)、评价(评价是学前儿童品德教育的一种辅助方法,它能起到控制学前儿童品德发展方向的作用。评价的方式主要有: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4.简述幼儿园与家庭衔接的内容。

答:(1)了解学前儿童的家庭及在家表现情况(了解学前儿童的家庭成员;家庭的经济情况;父母的政治思想、文化程度和工作情况;了解学前儿童在家的具体表现,如智力发展、兴趣、爱好、作息制度以及生活习惯和游戏等的实际情况)

(2)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各项工作(全面而具体地宣传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幼儿园的任务、内容、方法和工作计划,从而使家长认识教育子女的重要意义,了解教育子女的基本知识,了解幼儿园的工作情况,主动关系和支持幼儿园的工作)

(3)向家长宣传学前儿童教育的知识(幼儿园可以通过本园教师或者外请专家向家长宣传学前儿童教育的知识,帮助家长总结家庭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4)向家长传授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5)吸收家长参加幼儿园工作(可吸收家长参加下列活动:志愿者,可以负责一部分教育活动;家长俱乐部,吸收家长参加各个班级活动;家长参与幼儿园教学工作,以便更好地利用周围资源,为孩子的发展服务)。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1.分析幼儿园教师成长的操作路径。答:(1)基于“教历研究”的教师成长。

教历研究就是教师通过对个人资料的收集,对自己思想轨迹的记录,来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对自身实践进行有意识的、系统的、持续不断的探究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最后改进教学实践。

一份完整的教历包括以下内容:一般项目、课前计划(包括基本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案及其编写过程)、过程描述(包括:过程是路、时间分配记录、调整记录、课堂管理与辅助教学行为记录)、课后反思(包括:教学过程的自我反思、教师间的合作反思以及与专家的交流反思;记录整一活动过程在哪些方面对自己有启发,并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加以避免和实施;困惑或有待解决的问题;感想)(2)基于“同伴互助”的教师成长

同伴互助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间发生的、以专业发展为志向、通过多种手段开展的,旨在实现教师持续主动地自我提升、相互合作并共同进步的教学研究活动。

同伴互助的方式的基本形式主要有对话、协作和帮助三种形式。(3)基于“反思日记”的教师成长

反思日记是指教师通过对自己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的个人化思想的记录,以此来促进其对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合适地呈现和揭示生活经验乃至穿透经验的一种话语方式。

反思日记包括三种类型:自传叙事、教学叙事、生活叙事。(4)基于“案例教学”的教师成长

案例教学是指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的环节包括:案例引入;案例讨论(在案例讨论中居核心地位的是解决案例中所包含的疑难问题或做出具体的决定,所以案例讨论可分为四个阶段:开始、讨论疑难问题、提供备择方案、讨论如何实施)、案例总结。2.分析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答:(1)家庭

儿童的一切发展都是从家庭开始的,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影响与指导,儿童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行为规范等。对学前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家庭因素有很多,包括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经济条件、家长学历等。在诸多的家庭因素中,父母地扼教养方式是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最重要因素。通过父母的教养方式,把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道德规范、期望等传授给儿童,促进学前儿童发展。最常见的教养方式可分为溺爱、专制、民主和放任四种类型。日本心理学家认为父母如果对儿童采取保护、非干涉性、合理、民主既宽容的态度,儿童就显示出具有领导的能力、积极的情绪、态度友好等个性品质;相反,儿童则显示出适应能力差、依赖、情绪不安等个性品质。(2)幼儿园

从总体上看,幼儿园对学前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包括模仿、认同以及教师的期望和要求等。幼儿园教育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能对学前儿童的发展起到诱导作用;二是能激发学前儿童的主观能动性。(3)社区

社区对学前儿童的影响主要包括五方面:对学前儿童进行有效的补偿性教育;积极影响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学前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保障;为学前儿童提供特定的精神环境;有利于培养学前儿童的良好行为。

六、案例题(每小题16分,共16分)

在一次游戏活动中,某小朋友在做“炒菜”访谈,不知什么时候,她把娃娃的玩具搬到了走廊上。老师看见了,对她说:“娃娃的东西怎么能到处乱放呢?赶快把这些玩具搬回去。”她很不情愿地搬了回去。老师听到她在嘀咕着:“我都没游戏玩,我想到外面去玩。”就这样,这堂课由于老师没有充分准备好游戏活动的条件而没有顺利进行。请你用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组织等相关原理分析上述案例。

答:在该案例中,由于老师没有充分准备好游戏活动的条件而使得幼儿的游戏没有顺利进行。所以教师在组织学前儿童游戏时,应该: 1.提供充分的游戏时间

保证儿童有充分的游戏时间,使促进儿童发展游戏、提高游戏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在学前儿童的一日生活中应保证儿童每天有足够的游戏时间,并且根据时间的不同组织学前儿童玩不同的游戏。2.创设必要的游戏场所

游戏场所也是儿童开展游戏的必备条件。固定的场所和设备能吸引并便于学前儿童开展游戏,因此应该在室内和室外都都有固定的游戏场地。3.提供充足的游戏材料和玩具

游戏材料、玩具时学前儿童游戏的物质基础和支持。要使学前儿童的游戏健康、丰富、生动,必须配备适合、充足的玩具。可供学前儿童游戏的玩具有两大类:成型玩具(专门化玩具)和未成型玩具(非专门化玩具)。

第四篇:比较财政学期末论文

比较财政学期末论文

——浅谈财政理论的变迁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浅谈财政理论的变迁

摘要:和传统的财政学类似,比较财政学的体系也包括这三部分,即财政学说比较,财政制度比较,财政政策比较。本文将从财政学说的角度来领略

比较财政学的风采。纵观世界各国,财政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而财政理论作为经济社会活动一门独立的学科加以研究,至今不过200多年,本文将以公共财政理论的变迁为例,探讨古今中外公共财政理论的发展

变化。

关键词:西方公共财政理论中国财政理论

一西方公共财政理论变迁概况 众所周知,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较之其他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要晚得多。它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英国重商主义学派托马斯·曼倡导的“贸易差额论”,“国防财政论”就是西欧各国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资本主义发展与专制君主利益相一致的产物。威廉·配弟的《赋税论》被誉为西方最早的财政学专著,是在重商主义走向古典经济学派过渡阶段,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货币关系扩大,为满足新兴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斗争需要出现的,并没有完全摆脱重商主义理论的影响。西方国家财政理论真正具有科学的性质,始于18世纪中叶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处于迅速发展上升时期,古典学派最杰出的代表亚当。斯密顺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集前人财政理论之大成,予以融会贯通,于1776年出版了财政学说专门论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对国家财政进行了深入系统的专题研究,全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积极宣扬经济自由、发展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主张国家职能越小越好,政府只要能起着“城市警察”的作用就足够了。国家财政支出必须限制在国防、司法、公共工程建设和维护公共机关的需要。国家财政收入来自君主或国家财产收入和来自赋税收入两个方面,并以地租、利润和工资三种收入作为课税划分依据,提出了著名的税负公平、确实、便利、节约四大原则。《国富论》的问世,使西方财政理论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为公共财政奠定了理论基石,对资本主义各国在财政理论上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人们都称亚当·斯密为西方财政学的鼻祖,创立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财政学。亚当·斯密的财政思想及其政策主张,经过大卫·李嘉图的继承和发展,对西方各国公共财政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

19世纪最后20年,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过渡,到20世纪初形成了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从而要求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逐步取代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由于各种社会矛盾激化,1929—1933年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波及最广、最深刻、最剧烈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从美国开始,很快冲击到整个资本

主义世界的各个角落,导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生产量下降了1/3到2/5.例如英国下降了23.8%,法国32.9%,德国40.6%,意大利33.1%,美国下降达46.2%。

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资产阶级过去传统的经济政策破产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代表的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广为传播。凯恩斯主义者以《通论》为理论基础,把经济危机的根源归结为“有效需求不足”,要求政府放弃自由资本主义原则,实行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提出了政府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实现充分就业的一整套理论政策体系。西方国家以凯恩斯主义理论为根基,普遍推行赤字财政政策,增加公债发行,强化税收功能,扩大政府开支等扩张性财政政策,从生产、分配、流通领域调控国民经济运行。国家职能已从过去的“城市警察”拓展成为全面干预经济社会的重要工具。凯恩斯主义风行一时,几乎主导了近半个世纪西方的财政理论基础。到了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严重失业与剧烈通货膨胀交替作用同步上升的“滞胀”的局面,表明凯恩斯主义的失效。西方国家先后又产生了一些同凯恩斯理论相悖的经济学说,财政理论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如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的财政理论及其政策主张,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西方公共财政理论演进的历程表明,根植于私有制经济基础各学派的理论依据,政策选择虽各有差异,其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目标始终是一致的。

二中国传统财政理论的贡献与不足中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博大精深,散见于各代典籍的财政思想以及理财之道的论说汗牛充栋,而且都十分重视“定赋税,制国用”,财政收入轻赋薄敛,注重财源培养,支出省财节用,藏富于民。中国春秋时代儒家的财政观点就普遍主张减轻徭役,薄敛赋税,即轻徭薄赋之说。我国古代众多的财政论说,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几千年漫长的演进和发展,均有所充实和更新,例如唐代刘晏、杨炎的财政思想,宋朝王安石的财政思想,以及明代丘濬的财政思想等等,对于指导封建王朝的财税改革均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时代的局限,中国古代众多的财政思想始终未能形成系统的财政理论体系,更无专门的财政学论著。我国现代财政基础理论和专门著述的研究起步较晚。我们所见到由中国学者撰写出版的财政学著作,如陈启修著《财政学总论》、李权时著《财政学原理》、何廉、李锐著《财政学》等等,都是民国时代的产物,至今还不到100年。这些著作的理论基础,内容及结构体系,基本上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财政理论的翻版,即“公共产品论”或“公共财政论”的通盘移植,既无多少新意,又无中国特色。

三新中国财政理论体系在曲折中前进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财政学界开始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财政学科的本质、职能、原则、经济范围及其属性。50年代初有的学者虽然也提出过财政是国家在满足其需要,进行社会财富分配与再分配的经济行为的界说,我认为这一命题,只简要回答了什么是财政,而没有触及财政本质的深层次研究,更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分析或专门著述。由于建国初期的特殊历史背景、经济学“唯我独尊”,国内理论研究一边倒,完全排斥西方经济学理论。我国财政学基础理论建设受到苏联财政理论影响极深,把财政学研究的对象界定为货币关系体系,即“货币关系论”的观点,在国内占居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但是,货币关系论的理论在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财政问题,出现了很大困难,许多历史事实缺乏充分依据支持自己的论断,难以自圆其说。有鉴于此,5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国内一些学者对货币关系论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我国老一辈财政学家西南财经大学许廷星教授从国家实现其职能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形成的分配关系入手,以参与分配的主体为标准,把社会再生产中的分配区分为经济属性分配和财政属性分配两大类型,于1957年在国内首次明确提出了“财政学的对象是国家关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过程中的分配关系”及其理论体系的全新见解,即“国家分配论”或称“国家分配关系论”。中国人民大学王传纶教授认为把“分配关系分为社会经济分配关系和国家职能所发生的分配关系(也就是财政的分配关系)”,“财政学的对象就是客观存在的财政分配关系”,“把财政同国家的职能相联系,由此来规定财政学的对象,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财政学家李成瑞在评价“国家分配论”的文章中指出:“‘分配关系论’的提出,对于财政本质的探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著名财政学家许毅教授在《广义财政学体系初探》一文中对“国家分配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作了全面系统地客观评述。指出“‘国家分配论’是我国财政学界在50年代经过一代人的努力,在扬弃了西方资本主义‘公共消费’、‘公共财政’理论影响后,转而从前苏联引进的‘货币关系论’发展而来的。

我国50年代后期所产生的“国家分配论”,在老一辈财政学家的积极支持、倡导和坚持下,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不断充实和发展,已被学术界绝大多数学者、专家所接受,形成共识,成为新中国现代财政学基础理论建设的主流派。这一研究成果的提出,在实践中的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在国内财政基础理论研究中长期居于支配地位,完全是老一辈财政学家和部分中青年学者共同劳动的结晶。

80年代以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国财政理论探索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理论界相继提出了“社会再生产论”,“剩余产品论”,“社会共同需要论”等各具特色的不同观点。随着改革开放深化,西方经济理论的大量引进,财政基础理论探索日益成为理论界的热门话题。报刊杂志在这方面刊出了大量文章,发表了不少议论,紧密围绕“国家分配论”与中国“公共财政模式”两大基础理论。

我认为关于公共财政理论的深入探索,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中国实际,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以追求真理为最高职责,既要继承老一辈学者潜心研究的优秀成果,使之丰富和发展,又要吸收借鉴世界各国财政理论的精华,为我所用。切忌随波

逐流,照搬照套。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外国的东西不研究中国这块土壤有多大需求,简单拿来是不会成功的。

参考文献:

1.《中国财政政策理论与实践》„„„ 金人庆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外国财政理论与实践》„„„„„„ 李俊生、李贞 经济科学出版社

3.《中国财政经济理论前沿》„„„高培勇、杨之刚、夏杰长 社会科学出版社

4.《公共财政理论》„„„„„„„龚六堂 北京大学出版社

5.《财政学与中国财政:理论与现实》„„„„„ 马寅初 商务印书馆

第五篇: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 财政理论(第一章)

Ⅰ市场失灵:

一、市场失灵的概念和主要表现

(一)概念:市场失灵指的是在市场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由于市场天然无法有效配置所有资源,而引起的收入分配不公平及经济社会不稳定的态势。

(二)主要表现:

①资源配置失效:信息不充分也不对称;竞争失灵;外部性(含义:是指某一个个体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个体,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有正负外部性之分);偏好不合理

②收入分配不公平

③市场经济的宏观不稳定性

二、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区别

(1)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在产品消费中,很难将其他消费者排斥在该产品的消费利益之外;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只有其产权所有者拥有享有该产品的权利,并且能够将他人排除在享用该产品之外

(2)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消费者消费某产品时并不能影响其他消费者从该产品中获得利益;私人物品具有竞争性,随着消费人数的增加,边际成本也随之增加。

两者的区别:(1)提供主体不同:公共物品由政府提供,私人物品由市场提供;

(2)特征不同: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与竞争性;(3)用途不同:公共物品为了满足公共需要,私人物品为了满足私人需要

三、政府失灵原因:

政府决策失误、寻租行为、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也可视为政府干预失误、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越位:是指应当而且通过市场机制办好的事情而政府却通过财政手段人为地参与 缺位:是指该由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办的事情而政府没有办好或没有办

Ⅱ、财政

一、财政的含义及特征

(一)含义: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活动。

(二)特征:

1、财政运行是财政收支的矛盾统一:财政收支是财政运行的主线,全部财政都是围绕财政收支运行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有两条渠道:一是市场,二是政府。财政收支过程就是政府进行资源配置的过程。财政收支运行的规律是,由政府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物品,满足公共需要。同时财政又必须制定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现代财税制度,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和收费制度以及建立事权与手指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并合理安排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提高使用效率。

2、财政运行是财政规律与财政政策的矛盾统一

3、财政是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统一

二、财政在公共物品提供过程中充当的角色: 财政在公共物品提供过程中充当组织、提供的主体,同时也是公共物品提供方的财力保障的源泉

Ⅲ、财政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

(一)含义:通过财政收支活动以及相应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的制定,调整和实施,可以实现对社会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结构与流向进行调整与选择。(组织收入、安排支出)

(二)基本内容

 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 调节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

 调节社会资源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③执行工具:实现资源在政府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合理配置;财政支出;税收

二、收入分配职能

(一)含义:是指财政的经济职能中对参与收入分配的各主体利益关系的调节,达到收入公平合理分配目标

(二)基本内容

 调节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 调节企业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 调节地区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三)执行工具: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与范围;转移支付;税收

三、经济稳定与增长职能

(一)含义:通过财政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调整,使整个社会保持较高的就业率,实现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以及经济持续增长等政策目标

(二)基本内容

 调节社会总需求,调节供求总量的大体平衡  调节社会供求结构上的平衡

(三)执行工具:设置对经济自动调节的财政制度以及运用财政政策(扩张性,收缩性,中性)

Ⅳ、为什么公共物品应由国家来提供?

一、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运行机制的不同决定的。

二、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其需要或消费是公共或是集合的,每个消费者都不会自愿购买,存在“免费搭车”造成效率损失问题。

三、提供公共物品是政府活动的领域,是其首要职责。

第二部分 财政分配过程(第二章—第十二章)Ⅰ、财政支出

一、财政支出的原理:即解决效率问题

(一)财政支出的适度规模:

1、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1)宏观因素:

①经济性因素: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经济性因素始终是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甚至是决定性因素。

②政治因素: ⅰ政局是否稳定,当一国发生战争或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性事件时,财政支出的规模必然会超常规地扩大,而且事后一般难以降到原来的水平。

ⅱ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其与一国的政治体制和市场经济模式有关,单一制国家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高一些,而联邦制国家则低一些。行政效率看一国的行政机构如何,若果行政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则经费开支则会更多一些。

ⅲ政府干预政策。

③社会性因素,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政支出规模。

(2)微观因素(略)

2、财政支出的理论基础(1)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是确定政府提供公共物品规模和财政支出规模的基本依据。一般而言,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财政学研究的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市场提供私人物品之间的恰当组合,以及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所花费的成本和代价,合理地确定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范围和财政支出的规模。

(2)公共生产: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设计公共物品的生产问题,因为公共物品可以由政府直接组织生产,即所谓公共生产,也可以由私人生产,政府来购买。

3、财政支出的变化趋势:

瓦格纳法则: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会提高

(二)合理的财政支出结构:

一方面,按照社会公共需要的先后次序,合理安排财政支出范围;另一方面,根据当前的经济政策目标,在增量支出中逐步调整和理顺生产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比例关系。

在调整财政支出过程中,在适当提高财政投资支出比重的同时,重点应放在控制消费性支出的快速增长上。而控制消费性支出过快增长的措施是在明确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精简机构,控制行政机关人员的支出权利,以此达到削减消费性支出的目的。

(三)支出的效益

1、支出效益的评价指标

(1)成本效益分析法:通过比较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来评估项目价值的一种方法,成本效益分析作为一种经济决策方法,将成本费用分析法运用于政府部门的计划决策之中,以寻求在投资决策上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益。

(2)最低成本法:与成本效益分析法主要的区别在于,御用货币单位计量备选项目的社会效益,至计算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作为择优的标准。因此最低成本法适用于评价那些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的支出项目。

2、公共定价:

(1)公共定价的含义:

公共定价是指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搜狐费标准的确定。

(2)公共定价是针对什么的?它与市场定价有何不同? 公共定价是针对准公共物品的,准公共物品具有市场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其由市场提供,具有一定的公共性,政府在其中对市场进行定价。

公共定价与市场定价区别在于两者针对的对象和机制都不同,公共定价针对的是公共物品,市场定价针对的是私人物品,公共定价采取的定价机制是由政府直接指定自然垄断行业和价格或者是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而市场定价所采取的定价机制是由市场进行自主定价、自主竞价,政府不进行干涉。

3、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方法:

(1)决策效益:加强财政管理,建立稳固、平衡的财政(2)政府采购的作用和意义: ①含义:也称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机构为开展日常政务活动或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形式、方法和程序,对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购买。

②作用:

ⅰ有利于政府部门强化支出管理,硬化预算约束,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下,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ⅱ通过招标竞价方式,优中选优,具体的采购实体将尽可能地节约资金,提高所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质量,提高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效率。

ⅲ由于政府采购制度引入了招标、投标的竞争机制,大大减少了采购实体与供应商之间的共谋腐败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供应商和采购实体是最大利益者,而国家是最大损失者的问题。

ⅳ各国政府之间的采购,有利于对外经济的交往

二、财政支出的内容

(一)购买性支出:行政、国防支出(纯公共物品);科教文卫支出

1、行政管理支出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1)问题:①行政管理支出增速过快,影响其他支出。②支出结构不合理,挤占其他支出。③支出效率低下。

(2)改革:①科学界定政府职能范围 ②简政放权

③加强预算监督。

2、社会保障政府介入的原因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险制度必须由政府来组织实施,理由如下:

(1)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由于市场经济存在种种缺陷,市场的分配机制必然拉大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出现分配不公,甚至使一部分人最终在经济上陷入贫困,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虽然不能通过行政手段在初次分配领域干预收入分配,但可以采取收入再分配措施来缩小人们的收入差距,矫正市场分配的不公。

(2)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还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3)私人保险或商业保险由于存在种种局限,不可能完全向人们提供基本保障。其原因表现为:

①由于私人保险市场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会导致私人保险市场失灵 ②商业保险无法解决个人储蓄不足以及“免费搭车”的问题 ③商业保险市场那一抵御系统性风险

④私人保险市场无法进行有目的的收入在分配

3、政府投资性支出(1)政府投资的必要性

①在市场失灵的时候可以有效控制市场;②作为宏观调控手段,根据宏观调控的目标对非政府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调节

(2)政府投资的特点(与私人投资的区别)

①目的不同。私人投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政府投资不以盈利为目的,为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

②范围、资金不同。私人投资资金来源于自身积累和社会筹集,从盈利为目的,一般投资周期短,见效快的短期性投资。政府投资资金大部分为无偿取得的,投资长期或大型项目。

③管理方面:政府投资更加透明严格,私人投资的私人性更强一些。(3)对农业投资的必要性 农业的基础地位:

①农业为人类提供基本生存资料。②农业是工业发展的起点和基础。③农业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农业特征:

①农业部门的社会经济效益大而直接经济效益小,大量经济投资要通过加工 流通部门辗转折射出来。

②农业对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的依赖性较强,而这些条件具有公益性质,花钱多,涉及面广,个别单位和地区往往不愿承担或无力承担,这就是需要政府来承担这种投入职责。

③农业是风险产业,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同在,生产难免有周期性波动。④农业产品需求弹性小,市场扩张处于不利地位,加之农业需用固定资产多而利用率低,生产周期长,而资金周转慢,从而农业在市场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农业现状:农民收入低,生存空间小。(4)政府如何介入农业投资:

①以立法的形式规定财政对农业的投资规模和环节,使农业的财政投入具有 相对稳定性。

②财政投资范围应有明确界定,主要投资于以水利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 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和培训等方面。

③财政投资虽然是必须的,但一般占农业投资总量的比例较低。④注意农业科研活动,推广农业技术

(二)财政支出的转移性支出

1、社会保障:(1)含义:是指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在劳动者或者全体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伤残丧失劳动能力或丧失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生活困难时,向其提供必不可少的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服务。

(2)社会保障与财政的关系:

①财政与社会保障都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

ⅰ本质上讲,财政与社会保障的分配主体一样,都是国家,且都具有强制性的特征。ⅱ从资金来源形态伤来看,二者的客体也相同,都来源于国民收入。

ⅲ财政通过社会保障税的形式征集社会保障资金,以满足国家保障资金的需要。②社会保障谁既是社会保障筹资的重要手段,也是一项财政收入形式。③社会保障支出是财政支出中的一项重要支出。④社会保障预算应是财政预算的组成部分。

⑤社会保障预算是国家财政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3)我国社会保障的问题及改革 ①存在的问题:

ⅰ社会保障覆盖面窄,社会化程度低。ⅱ社会保障水平低,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ⅲ社会保障体制落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ⅳ保障待遇与就业制度相联系。差别过大与平均主义并存。ⅴ社会保障的筹集模式不适应人口结构的变化。我国目前的筹集模式为现收现付型,这种模式适用于人口年轻化。

②改革:

ⅰ加快社会保障的相关立法工作,完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ⅱ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ⅲ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管理。

2、财政补贴

(1)含义:财政补贴是一国政府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形式及制定的方针政策,为达到待定的目的,对指定的事项由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补助支出。

(2)作用:①纠正不合理的价格结构,有助于价值规律发挥作用。②纠正市场缺陷,借以实现国家的社会福利目标。(3)与税收支出的关系:

财政补贴+税收支出=转移性支付

3、税收支出

(1)含义:税收支出泛指与正规税制结构相背离的特殊减免条款项目构成的“收支出体系税”。

(2)与财政补贴的区别:

①政策受益人不同:财政补贴的政策受益人是企业,税收支出的政策受益人是纳税人 ②政策目标不同:财政补贴是为了提高市场价格,税收支出是为了鼓励纳税人纳税 ③支出方式不同:财政补贴是列支,税收支出是减收(3)联系:

税收支出隶属于转移性支出

Ⅱ财政收入

一、财政收入的原理

(一)含义及分类

1、含义:财政收入是国家为履行公共职能,满足公共支出需要,依据一定的权利原则,通过国家财政集中的一定数量的国民收入。

2、按收入形式分类:(1)税收收入。(2)国有资产收益。(3)债务收入。(4)收费收入。

(二)税收成为国家财政收入主要形式

1、税收收入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依照法律规定标准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比较固定的形式。

2、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基本特征,不受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属的限制,因此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最可靠的基本形式。

3、税收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而取得收入的最有效方式。

4、税收还具有调节经济运行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作用。

(三)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根本因素: 一定时期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水平规模的大小,最终取决于该国或该地区的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品的高低。

2、价格因素:价格影响价值的实现,从而对财政收入产生影响。具体为:(1)价格水平升降。(2)现行税收制度。

(3)产品比价关系的变动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3、体制因素,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财政集中度高于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

二、财政收入的内容

(一)税收的原理(构成要素):

1、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区别:

(1)纳税人:纳税人即纳税主体,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业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2)负税人: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在实际生活中,有的税收由纳税人自己负担,纳税人本身就是负税人,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有的税收虽然由纳税人缴纳,但实际上是由别人负担的,纳税人和负税人不一致,这既是通常所说的税负转嫁问题,如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

2、起征点与免征额的区别(1)含义不同:

起征点:是指税收法律制度规定的征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免征额:是指免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2)当征税对象的数额大于起征点和免征额时,采用起征点制度的要对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额征税,采用免征额制度的进队征税对象超过免征额的部分征税。(3)起征点制度照顾的是低收入者,免征额制度是对所有纳税人的照顾。

3、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区别 比例税率:是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在比例税率下,同一课税对象的不同纳税人的负担相同,具有鼓励生产、计算渐变和有利于税收征管的优点,一般应用于商品课税。比例税率的缺点是有悖于量能纳税原理。我国大部分税种采用的都是比例税率。

累进税率:是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就越高,数额越小,税率就越低。累进税率可以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

4、税收原则:(1)公平原则

税收公平原则,就是政府征税,包括税制的建立和税收政策的运用,应确保公平,遵循公平原则。公平是税收的基本原则。

(2)效率原则

税收效率原则,就是政府征税,包括税制的建立、税收政策的运用和整个税收管理,都是应讲求效率,遵循效率原则。税收不仅应是公平的,而且应是有效率的。这里的效率,通常有两层含义:一是行政效率,也就是征税过程本身的效率,它要求税收在征收和缴纳过程中耗费成本最小;二是经济效率,就是征税应利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或者,至少对经济效率的不利影响最小。

(3)财政原则——适度原则

税收适度原则,就是政府征税,包括税制的建立和税收政策的运用,应兼顾需要与可能,做到取之有度。这里,“需要”是指财政的需要,“可能”则是指税收负担的可能,即经济的承受能力。遵循适度原则,要求税收负担适中,税收收入既能满足正常的财政支出需要,又能与经济发展保持协调和同步,并在此基础上,使宏观税收负担尽量从轻。

5、税负转嫁:

(1)含义:税负转嫁亦称税收负担转嫁,是指纳税人在缴纳税款后,通过经济交易过程,将所缴纳税款全部地或部分地转移给他人负担,自己不负担或者少负担税收的一种经济现象。

(2)条件:

①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能转嫁: ②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

③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交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难以转嫁 ④生产者谋求利润的目标与税负转嫁的关系(3)方式:

①前转②后转③散转④消转⑤税收资本化(4)规律:

①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不易转嫁。

②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

③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税负较易转嫁,课税范围较窄的商品税负难以转嫁。④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不易转嫁。⑤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易转嫁。

6、商品劳务课税与所得税的区别:

(1)课税对象不同:商品税务课税的课税对象为商品、劳务所实现的价值而,而所得税的课税对象为所得额

(2)税负转嫁不同:商品劳务课税一般能转嫁;而所得税一般不能转嫁。(3)收入功能能力不同:商品劳务课税收入功能更强;但所得税收入功能较弱

(4)管理成本不同:商品劳务课税的管理成本较低,易于管理;而所得税的管理成本较高

7、增值税的含义和优点:

(1)含义:是以商品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从计税原理上说,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流通、劳务服务中多个环节新增加水或商品的附加税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实行价外税,也就是由消费者负担,有增值才征税没有增值不征税。

(2)优点:

①有利于贯彻公平税负原则 ②有利于生产经营结构的合理化 ③有利于扩大国际贸易往来

④有利于国家普遍、及时、稳定地取得财政收入

(二)、国债:

1、含义:

国债是国家公债的简称,是一国中央政府为了筹集财政资金而举借的债。①国债的债务人主体是一国的中央政府

②国债所筹集的是财政资金,而非一般的投资资金、经营资金或其他资金 ③国债是一种特征的财政范畴 ④国债的担保物是中央政府的信誉

2、国债的功能: ①弥补财政赤字

方法:增加税收、增发通货(在我国主要表现为向银行透支和借款)、举借国债 ②筹集建设资金

③调节经济运行的表现:

ⅰ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实现两者的基本平衡。

ⅱ调节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促进两者的相互转化和基本协调。ⅲ调节投资结构,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3、国债负担: ①含义:是指政府向企业、居民家庭举借国债以及为了筹集偿还国债本息所需资金向企业、居民家庭征税,从而给这些企业、居民家庭的生产经营和生活消费等方面造成的各种不利影响。

②衡量国债负担的指标: ⅰ国债负担率: 国债负担率又称国民经济承受能力,是指国债累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这一指标着眼于国债存量,反映了整个国民经济对国债的承受能力。国际公认的国债负担率的警戒线为发达国家不超过60%,发展中国家不超过45%。

ⅱ国债依存度:

国债依存度是指当年国债发行额占当年中央财政支出或财政支出的比率。该比率是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财政支出中有多少是依赖发行国债筹措资金的指标。当国债发行规模过大、债务依存度过高时,表明财政支出过多依赖债务收入,财政状况脆弱。国际上关于国债依存度公认的警戒线是20%。国债依存度,表明财政支出靠债务收入的安排程度,该指标越高说明财政对债务依赖性越强,对财政未来发展威胁也越大。

ⅲ国债偿债率:

国债偿债率是指某年的国债还本付息额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率,即当年财政收入中用于偿还债务的部分所占的份额,该比率衡量的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中央政府偿还债务的能力,该比率越低,说明中央政府的偿债能力越强。公式:国债偿债率=(当年还本付息支出额÷当年财政收入总额)×100%。

第三部分 财政管理(第十三章—第十七章)

一、国家预算:计划管理

(一)含义:

1、是政府在每一个财政的全部收支结构一览表。

2、是经法律程序批准的政府公共财产收支计划。

3、放映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方向。

(二)功能:

起到规范监督,约束作用,是政府活动的财力保障。

(三)分类:

1.从政府级次看,政府预算分为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2.从编制形式看,政府预算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单式预算

(1)含义:是将政府的全部财政收支汇集编入一个统一的预算表之中,而不区 分各项财政收支的经济性质的预算形式。

(2)优点:符合预算的完整性原则,整体性强,便于立法机关审批和社会公众 了解。

(3)缺点:没有把全部的财政收支按经济性质分列和分别汇集平衡,不利于政府对复杂的经济活动进行深入分析。

复式预算:

(1)含义:是把预算内的全部财政收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的不同,分 别汇集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从而编成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预算。

(2)优点:科学严谨、便于政府对财政活动进行分析,有利于对收支的控制。(3)缺点:复式预算总体功能较弱,编制和审批比较复杂,对预算管理水平有 较高的要求。

3.从计划指标的确定方法上看,政府预算可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4.从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角度看,政府预算分为正式预算和临时预算 5.从预算内容的分合看,政府预算分为总预算和分预算

(四)原则

1.完整性原则:政府预算应该包括全部财政收支,反映政府的全部财政活动。2.统一性原则:各级政府编制一个统一的预算。

3.可靠性原则:预算收支每一个项目的数字指标,都必须运用科学方法,语句充分的资料,进行正确的计算与填列,不得造假、估算或编造。

4公开性原则:全部财政收支必须经过立法机关审查批准,而且要采取一定形式向社会公布。

5.性原则

(五)预算管理的问题:

1、约束力不足

2、透明度不够

3、规范力度不足

二、预算管理体制:部门的利益分配

(一)含义:

处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以及地方财政各级之间的财政关系的基本体制,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主导环节,是国家预算编制、执行、决算以及实施预算监督的制度依据和法律依据。

(二)内容:

1、事权的发生(事权与支出划分的依据、原则):(1)依据:

①公共物品的受益范围:全国性公共物品由中央政府提供,地方性公共物品由地方政府提供。

②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职能分工:

ⅰ收入分配职能、稳定增长职能主要应该由中央政府来承担。ⅱ资源配置职能根据受益范围不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别承担。

③蒂布特模型与地方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各个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竞争”,也会促使其更有效地提供人们所需要的公共物品和服务。

(2)原则:

①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应该由中央政府出面提供。

②由本地居民享用的地方公共物品应由地方政府负责提供。③对跨地区以及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项目和工程,中央政府应出面组织或在一定程度上参与。

④对于收入分配差异问题,应由高级次的的政府出面进行调节。⑤坚持事权和支出划分的法律化原则。

2、财权与财力的划分

3、地方预算平衡:转移支付的功能

(1)弥补纵向财政缺口,是指由于中央收入占主导地位而地方又承担更多的支出责任所形成的地方财政的财政赤字,这种赤字要靠中央通过转移支付形式给予弥补(2)弥补横向财政缺口,是指由于规范统一的收支划分方法,形成一些地方的收入能力不能满足支出需要的缺口,转移支付是为了保证各地区间具有大体均衡的最低公共服务水平。

(3)弥补地区性公共物品辖区间的外部效应。在由地方政府提供地方性公共物品的情况下,可能存在外部效应的问题,这就需要上级政府给予一定的配套补助或拨款,弥补外溢受益的成本,从而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4)支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一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大国来说,均衡地区间的发展则是一个发展战略性问题。

(三)分税制:

1、含义:是指在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范围的基础上,主要按税收来划分各级政府的预算收入,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负有明确的平衡责任,各级次间和地区间的差别通过转移支付制度进行调剂。

分税制是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的划分,是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划分,是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预算编制与资金调度。

2、存在的问题

①事权和支出范围越位。目前实施的分税制没有重新界定政府职能,各级政府事权维持不甚明确的格局,存在越位与错位的现象,事权的错位与越位导致财政支出范围的错位与越位。

②部分财政收入划分不合理。税收收入没有严格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共享税并依此确定应属何级财政收入,存在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企业所得税的不规范做法。一些应为中央税的税种,如所得税被定为地方税。地方各级政府间按税种划分收入未落实。

③地方税收体系不健全。目前,地方税种除营业税、所得税外,均为小额税种,县、乡级财政无稳定的税收来源,收入不稳定。地方税种的管理权限高度集中在中央,地方对地方税种的管理权限过小。

④省以下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主要是地方各级政府间较少实行按事权划分财政收支的分权式财政管理体制。县级财政没有独立的税种收入,财政收入无保障。

⑤转移支付不规范。我国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存在一些缺陷:政府间财政资金分配因保留包干制下的上解、补助办法,基本格局未变;采用基数法实行税收返还不合理;中央对地方专项补助发放的条件、程序、使用管理无法可依;地方政府之间如何转移支付不明确。

(四)综合管理

1、财政平衡:(1)含义:

①财政平衡是相对的。

②财政平衡是一个期间性概念。

③财政平衡反映了某一财政主体的财政收支状况。④财政平衡应该是真实的平衡。

(2)财政赤字和赤字政策的区别和联系: ①概念不同

财政赤字:是指一定时期内政府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所出现的差额,即余额为负。赤字财政:是政府扩大支出但不增加收入或是减少收入但不减少支出,有意识地通过财政赤字来调节经济,实现经济目标的主动政策。

②背景不同

财政赤字背景:经济萎缩

赤字财政背景: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经济下行 ③措施不同

财政赤字措施:政府会有意识地增加节支,完成平衡任务,所以赤字规模不会太大。赤字财政措施:政府会有意识地扩大赤字,使赤字达到相应的规模。④运行机制不同

财政赤字:客观原因造成

赤字财政:主观故意,赤字财政一定会造成财政赤字

2、财政政策

(1)含义: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知道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2)工具:

①税收:税收作为一种政策工具,具有形式上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特征,这些特征使税收调节具有权威性。

②公共支出:是指政府满足纯公共需求的一般性支出,它包括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大部分。

③政府投资:是指财政用于资本项目的建设支出,它最终将形成各种类型的固定资产。④国债:国债作为一种财政信用形式,最初是用来弥补财政赤字的,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国债已成为调节货币供求、协调财政与金融关系的重要政策手段。

(3)类型:

①相机抉择财政政策与自动稳定财政政策比较

ⅰ相机抉择:施以外力。自动稳定:自动发挥效应。ⅱ相机抉择:影响力大,能扭转经济态势,平衡被打破。自动稳定:影响力小,经济总体态势不变,处于平衡状态。②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比较:

ⅰ背景不同:经济萧条时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经济过热时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ⅱ措施不同:扩张性财政政策:减税增支。紧缩性财政政策:增税减支。

ⅲ效果不同:扩张性财政政策: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恢复,但可能带来通胀。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内需,使经济适度减速,但可能使经济萎缩。(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 ①二者内在联系:

ⅰ相互直接的资金往来。

ⅱ结合部:国有企业的流动资金存在银行,固定资金归财政部管。②区别:

ⅰ政策主体不同:货币政策主体是央行,财政政策主体是财政部门。ⅱ政策目标不同:货币政策解决总量问题,财政政策解决结构问题。ⅲ政策手段不同:货币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贴现、公开市场业务。财政政策:税收、国债、财政补贴、预算。

ⅳ运行机制不同:货币政策:间接。财政政策:直接。

ⅴ政策时滞不同:货币政策决策时滞短,执行时滞长。财政政策决策时滞长,执行时滞短。

3、对外经济关系

(1)国际税收:按照减除国际税收协定,起到消除重复征税的税收管理,形成利益的再分配

(2)重复征税的后果:纳税人负担过重,从而干扰跨国经济活动。(3)减除国际税收协定的原则:属地原则优先,属人原则居后。

财政学期末模拟试题(含5篇)相关文章:

财政学期末模拟试题(含5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财政学期末模拟试题(含5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xiziliao/xuekeziliao/yuwen/76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