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小学 > 二年级 > 小学二年级语文《回声》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回声》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小学二年级语文《回声》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

【#二年级# 导语】《回声》一课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但科学性又很强,它通过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用拟人的手法向读者介绍了回声的形成,读起来生动有趣,激发学生注意发现自然现象,提出问题,自己发现寻找解决途径,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下是金笔头网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回声》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语文《回声》原文

  小河上有座石桥。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小青蛙跟着妈妈游到桥洞底下,看到周围美丽的景色,高兴得叫起来:“呱呱呱,多好看哪!”这时,不知哪儿有一只小青蛙也在叫:“呱呱呱,多好看哪!”小青蛙问:“你是谁?你在哪儿?”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也在问:“你是谁?你在哪儿?”

  小青蛙奇怪极了,他问妈妈:“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妈妈笑着说:“孩子,跟我来!”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河水被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荡回来。

  青蛙妈妈说:“孩子,你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水的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你在桥洞里叫,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也要返回来。这样,你就听到自己的声音啦。”小青蛙高兴得一蹦老高,说:“妈妈,我明白了,这就是回声吧?”妈妈笑着点点头。

  小青蛙又游回桥洞里,呱呱地叫个不停。桥洞里立刻响起一片呱呱的回声。小青蛙欢快地说:“多好玩啊!” 

【篇二】小学二年级语文《回声》教案

  教材简析:

  《回声》是注提教材二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屋中一篇文章,这篇科学童话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物理现象——回声,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增加了学生对大自然现象的了解,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设计理念:

  通过创设情境,采用悟读组合式教学,在教学中,多方位组织、引导、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语言合作。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像,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读懂青蛙妈妈说的话,了解回声的原理。

  2、认识6个生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天,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到小河边玩,小青蛙会有什么发现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学习《回声》

  二、创设愉悦空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1、学生自由读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感知全篇内容。

  2、检查认字情况,交流记字方法。

  3、进一步熟悉课文,然后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随时纠正错字。

  三、朗读课文,读中感悟

  1、自由读文,自己学习,说说小青蛙怎样发现了回声,回声是怎么回事?

  2、交流汇报。

  3、实验演示,突破难点,

  ①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实践扔石子,观察水的变化。

  ②口述水的变化,理解“荡”。

  ③青蛙妈妈为什么给小青蛙讲讲解水波的原理呢?水波和声波有什么关系呢?

  出示:水的________碰到河岸又________回来。

  声音的________碰到桥河的石壁也要________回来。

  4、学生自由说对回声的理解。

  5、教师讲解回声原理。

  6、你在哪里听到过自己或他人的回声?

  四、有感情朗读,升华体验。

  1、指导朗读青蛙妈妈的话(青蛙妈妈是在解答孩子的疑问,它的话应读出耐心、亲切的语气,节奏应慢)

  2、小青蛙听了妈妈的话,恍然大悟,要读出欢快的语气,节奏稍快自由读——指名读——范读——比较读——齐读

  3、分角色朗读,指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多读中悟情。

  五、实践活动:

  1、给家长讲一讲回声的原理。

  2、到山中、空旷的屋子或大厅中去呐喊几声,听听自己的回声。

  六、学生谈学习感受,教师总结。

【篇三】小学二年级语文《回声》教学反思

  《回声》一课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教学难点是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这篇童话故事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个生活中最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但回声较为抽象,学生能听得见但看不见,摸不着。要理解它的产生原因是重难点,而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何理解这些抽象的文字,让静变动化难为易呢?文章的第四自然段,讲青蛙妈妈捡起一颗小石子,扔进河里,石子激起一圈圈波纹,又荡了回来。显然,理解第四自然段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这里我本来想运用小实验,化静为动,突破难点,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害怕操作起来影响教学秩序,我就让孩子在一张纸上用画来表示回声的现象。随后,再要求学生讲解自己画图的想法,在回头朗读本段,找出动词,加以体会。口述过程,想象回声并反复进行。通过课件演示展示水面波纹活动的景象,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本课课文的语言浅显,内容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全文。我在朗读教学中采用了齐读、默读、师生合作读、表演读、赛读、带动作读等等。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读、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我在本课教学中还创设了一定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语境中边读边悟小青蛙的不同语气和青蛙妈妈的语气。读出青蛙妈妈耐心、亲切的语气。很多学生都能读出小青蛙的欢快和奇怪的语气,读出青蛙妈妈耐心、亲切的语气。

  但是由于放弃了动手演示这部分,对于突破难点有一些欠缺。导致这部分时间分配太多,耽误了后面的任务,结果拖延了下课时间。本节课有很多的不足需要我课后深刻的反思。及时改进,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小学二年级语文《回声》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