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 > 高三 > 高三政治上册必修一知识点

高三政治上册必修一知识点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高三政治上册必修一知识点

微信扫码分享

【#高三# 导语】仰望天空时,什么都比你高,你会自卑;俯视大地时,什么都比你低,你会自负;只有放宽视野,把天空和大地尽收眼底,才能在苍穹泛土之间找到你真正的位置。无须自卑,不要自负,坚持自信。金笔头网高三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三政治上册必修一知识点》,欢迎阅读,祝愿天下所有的学子们都能取得的成绩!

1.高三政治上册必修一知识点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个人正当利益;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

2.高三政治上册必修一知识点


  1.为什么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1)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3)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2.怎样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制度保证。

  ②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④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大力发展生产力)

  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如何处理?

  ①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③兼顾效率和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4.财政的作用:

  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5.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②财政收入还受分配政策的制约。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6、为什么在消费时要主动索要发票:

  ①发票是消费者的购物凭证,是消费者维权的凭据;

  ②发票也是税务部门进行税收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消费者索要发票,有利于使国家税款足额入库,为国家税收作贡献。

3.高三政治上册必修一知识点

  商品生产是社会生产,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因而商品的价值量也只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这就在两者之间建立起了简单、明了的数量关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的价值量成正比关系,生产商品时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价值量也就越大。

  劳动生产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者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在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上,要把握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第二,商品的价值量是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价值量也不变,这是从整个社会范围来看的。商品价值量的决定还与劳动的复杂程度有关。复杂劳动可以是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在单位时间内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要大于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

4.高三政治上册必修一知识点

  一、基本指导思想

  要以课本为主。有些考生认为:“课本没什么看的!太简单了!”这种想法是绝对不可取的。“万变不离其宗”,千变万化的试题只是命题角度的变化,高考试题也同样如此,它不会脱离《考试大纲》,不会脱离课本的知识点。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课本上。

  二、要注意复习课本的方法和技巧

  复习课本不是像刚学习的时候那样的细致,但也不是简单的翻一遍,或是单纯的背诵一遍,必须要注意方法和技巧。虽说是第一轮复习,但实际上它包含两遍:

  第一:先把课本读“厚”。具体做法是:结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把每一课的知识点都找出来,逐个消化。需要知识的识记,需要理解运用的知识点,要再通读一下课本上的相关内容,特别是以自己不一理解的重点问题,除了要问老师和同学之外,还要做少量相关的习题。这一遍复习不能留下任何的知识死角。要下苦功夫细致地复习,时间不够要抽时间,把识记、看课本和做题有效地结合起来。另外,每复习一个阶段要做一套检测题,检查一下自己知识点上还有没有漏洞,以便及时查漏补缺。我建议:以每两课为一个阶段,复习完两课后做一套试题,自我检测一下。

  第二:再把课本读“薄”。根据记忆规律,我们过一段时间还要重复复习一个前面我们复习进的内容,但时间有限,我们必须找出可行的方法!我的建议是:每进行完一个阶段(也就是两课),就要及时地总结一下,用一个专门的本子,列出两课的知识框架结构,并找出里面重点的知识和自己认为比较难的知识点,以备日后快速有效的复习。同时要做一个习题集,记录下那些自己做错的且比较重要的试题,每次考试前都要抽时间翻一下。

  三、处理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

  如果考生的政治基础比较好,那么只要做好上面的两步,并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就基本可以了。但是如果考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那就要投入比较多的时间来做好第一步,除了课内要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还要安排好课外时间。比如,要抽出时间记忆知识点和知识框架结构;要抽出时间做一定量的习题;要抽出时间理解和消化课本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在这个时间的安排上,我认为:前一类学生的课外时间投入是每天50分钟左右,而后一类学生的课外时间投入最少要90分钟,用30分钟时间记忆,30分钟理解,30分钟做题,等到基础知识牢固了,可以适当地减少课外的时间的投入。那种靠考前突击记忆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历次实践证明:如果平时没有时间,那么考前更没有时间,也没有好的心态去记忆,政治虽是文科,但同时要把功夫放在平时。

  四、注意时事政治的积累

  政治科考试的特点是和当年的时政结合紧密。因此“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背政治书”的做法无疑也是错误的。所以,我们要在平时注意积累时政。步骤有两个:

  第一:在平时注意把当月的重点时政记录下来,并作一归类。可以分为政治类、经济类、文化类、科技类、体育类等,特别要注意各个领域内的重大时政。

  第二:在积累时政的过程中,把其与课本的复习相结合,学会自己命题。这一步要求考生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时政,用所学的知识自己跟自己提问,同时要注意平时考试中知识点和时政的结合角度。

  五、时间安排

  由于各学校情况不一样,所以考生的时间安排要和本学校的教学进度相吻合。下面仅以我们学校的时间安排为例给出建议,希望考生能举一反三,合理安排自己的课外时间。第一轮复习时间总体控制一般在两个半月,而政治常识相对于高三应届生而言比较陌生,所以用一个月的时间学习。考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如果哪一部分相对薄弱,就要投入的时间长一些。可以在跟随老师同步复习的同时加大自己弱势部分的复习。找出每天中自己记忆力比较好的时间段记一些比较难记的东西,找出自己理解力比较强的时间段做一些自己认为比较难的部分的试题。但是要注意量,不可能花所有的课外时间去学习政治,毕竟还有其他功课,所以要合理安排好每一天的时间。比如今天有政治课,那么今天的课外时间就适当少分一点时间给政治,只需把课堂上老师讲的消化一下就可以了;如果今天没有政治课,那就多分一些时间给政治,自己合理安排时间,可以预习下一节要讲的内容,也可以单独找一些试题做一下以巩固自己学过的知识。

  六、心态调整

  作为高三应届生要注意克服自己浮躁的毛病,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心态去认真做好第一轮的复习,不可太毛躁,切忌好高骛远和粗枝大叶,特别是不能眼高手低!该重新记的要记一下,该做的大题要做一下,不能只看看。组织答案也是一种能力,需要在平时培养,不能光用眼而不用手。作为高三复读生要注意课本的复习,只不过要首先总结一下,自己考试失误的原因是什么,做到对症下药,在平时就要做到有重点的训练。在第一轮复习中,考生要平静自己,一步一步地走,稳扎稳打,只有保持一份好的心态做好第一轮复习,才能在以后的复习中做游余,轻松制胜。

5.高三政治上册必修一知识点


  1、夯实基础与提高能力相结合。

  大家知道高考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特别是要求考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然而这些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离不开书本知识这一基础。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对书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相互渗透。

  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要根据《考试说明》熟练掌握每一个考点,真正弄懂、吃透,需要指出的是掌握考点,记忆是必须的。同时,还要注意每一个考点可能涉及的命题角度。比如,哲学常识中“联系”这一知识点,我们不仅要知道这一概念的内涵及方法XX要求,还要理解这一知识点可以从生活中事物之间的联系,人们在各种实践中有没有和如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等角度进行命题,考查学生,对于考点的复习要做到点点清,在此基础上构建知识体系。

  由点到线,即将各知识点按一定的内在联系串联起来,弄清知识点的前因后果,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达到融会贯通。比如,复习“国家的宏观调控”时,我们必须将其与“市场经济”的知识联系起来,搞清楚“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市场经济为什么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我们只有将零散的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此外,在夯实知识基础的过程中,做适量的题目是必须的。通过做题可以使知识条理化、规范化和熟练化。同时,及时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做到拾遗补缺,提高实战能力。

  2、社会热点与书本知识相结合。

  关注社会热点和生活实际是政治学科高考的显著特点,大量的高考试题是以现实生活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能否准确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高考试题所用的背景材料虽在书外,但其根却在书本之中。因此,我们在熟练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必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人生。

  关注热点,要学会将生活语言转化为政治术语,比如,哲学中的“主要矛盾”在生活中往往是用“重点、中心、第一位”等词语表述,我们看到这些生活语言,就要将其转化为所学的术语,从而明确该用什么原理去分析。关注热点,更要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思考。如“建设节约型社会”可以运用哲学常识中“一切从实际出发、联系的观点、按规律办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知识分析,可以从经济常识中“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的角度去思考,也可以从政治常识中的“我国的国家职能、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等角度分析。我们长期坚持这样做不仅能够熟练地掌握相关知识,学会如何运用知识,而且能够提高我们的思维水平。 高三政治上册必修一知识点

高三政治上册必修一知识点相关文章:

高三政治第二轮复习知识点总结

最新高三政治教学工作总结个人 高三政治教师年度工作总结(五篇)

高三政治必修二《体味文化》教案

高三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整理

高三政治:图表式论述题解题技巧

寒假作业高三政治答案2015

高三政治月考试题

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练习题(有答案)

高三政治必修三考点冲刺复习知识点

高三政治讲评课教案 高三政治课评课4篇(精选)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高三政治上册必修一知识点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