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 > 高考 > 高考优秀满分作文:清明

高考优秀满分作文:清明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高考优秀满分作文:清明

微信扫码分享

【#高考# 导语】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金笔头网帮大家整理的高考优秀满分作文:清明,欢迎阅读与收藏。


1.高考优秀满分作文:清明


  清明,我初次接触和的时候,是在很小的时候。那年的清明节的前几天,我的同桌她没来上课,班主任在点名时说了一句,清明节到了,她去给妈妈过清明了,那一周前后,总有同学请假过清明。当时的我就怎么也不理解,什么是“清明”,怎样过“清明节”。为什么没见家家包饺子,也不见谁添置新衣服和新鞋子,为什么我家没有过“清明”,一连串的问题装在心里。偶尔有一天又想起。问的同桌伤心的哭个不停,还挨了老师一顿训,我是一头雾水。但从同桌的泪水里,隐隐约约感到“清明”的感伤。“清明”就这样存入我的记忆。


  “清明”,我再次接触的时候,我已经九岁。我们北方的雪,在清明前后才能融化完,那年清明在泥泞的小上,总是看到边一小堆烧过的纸灰,还有残留的半片圆纸,有的被风吹落在枯草中,有的吹进低凹处,有一天吹在我放学的上,我忍不住拾了起来,拿在手上琢磨,到家后还细细地寻问了祖母,才知道清明与死亡紧紧相连。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发现了老祖母的忧伤。我搂着祖母天真地说我不要清明,我家也永远也不要过清明,老祖母笑了。


  我第三次的时候,是给祖母过的第一个清明。清明节没到,父母就开始计划了。当时物资非常紧缺,有孝心的母亲教我们用薄薄的白纸,做成朵朵各种各样白色的菊花,放在祖母的墓碑旁。那个清明,要数祖母的那块园地最鲜亮,惹眼。在做花时,想起祖母给我明时的语气和流露出的哀伤,一种隐隐的痛,咸咸的伤堵在心里。从那以后,每到清明前后,就有许多人到我家讨要纸做的花,也让我体了清明与思念,清明与孝道,清明与,清明与生命的种种联系。


  20xx年,母亲突然去世,当我再次“清明”时,体会到再深沉的祭奠,也不抵不过亲人时,那持之以恒的小小关爱。在悲痛之余,考虑最多得是怎样让老父亲健康、幸福地生活,让我们再无遗憾。每每清明,我总以老父亲过的很幸福,我们过得开心,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这也是母亲辛劳一生的目标,在殷殷的火焰中,我能感母亲的微笑。


2.高考优秀满分作文:清明


  “刘大哥哎!我的亲啊!你把我比作你的什么人哦!”咿咿呀呀的唱腔,萦绕在我的耳边,这段花鼓戏是奶奶的最爱。也是我为数不多常听的花鼓戏。不过,8岁之后我再未听过《刘海砍樵》。因为,我8岁那年奶奶过世了。五年过去了,时光如梭,一去不返,岁月却从未冲淡奶奶在我心里的脸庞,反而更清晰,更慈祥。


  清明节那天,我同父亲一起去山里给奶奶扫墓。在路上时,街道两边可以看见商店门前挂着各式各样的、五彩斑斓的灯笼,圆的、方的、红的、紫的各种各样的,爸爸也买了两个红灯笼,让我看着,车上还有一袋子的黄色的有着圆圆的小孔的纸钱,我心不在焉的摆弄那叠黄纸,心却早已飞远。


  离奶奶的墓越近,我就越紧张,我感觉心脏都快从胸腔里跳出来了一样。远处是一片荒凉的林子。在那里就葬着我魂牵梦绕的奶奶。车窗外人来人往,叫卖声不绝于耳,与往日不同的是多了一种绿色的、圆圆的吃食,为清明平添几分味道。


  青团子!


  我猛的想到它。青团子以前每年清明节时,奶奶都会亲手做给我吃。奶奶告诉我,青团子是江南一带的人用来祭祀时的必备食品,颜色油绿如玉,口感糯韧绵软,甜而不腻,肥而不腴。刚出蒸锅时清香扑鼻,令人食欲大开。又到了一年清明,但是却再也没有奶奶的味道了。


  奶奶的墓周围全是草。一眼望去出来绿,还是绿。我用树枝拨开缠绕在墓碑上的纸条,心里这才稍稍舒服一点。父亲早已在烧纸钱,望着奶奶的墓,不知道是烟熏的,还是怎么的,眼泪下来了,感觉得到豆大的泪珠在脸颊行走。吸出一口气,擦干泪,和父亲一同烧纸钱,纸钱烧完之后,父亲就放了一捆鞭炮。鞭炮的声音震耳欲聋,好像唱花鼓戏的敲锣打鼓一样热闹非凡,猛地一下,我好像又看见奶奶在给我唱戏,抬头,周围一片绿色。


  父亲要我给奶奶磕三个头,磕头的时候许个愿,让奶奶保佑自己。本来之前想了很多愿望的,但三个头磕完之后,我一个愿望都没许,磕头时心底想的都是奶奶,哪还想得起许愿的事。


  父亲把灯笼挂在墓的两边,像要是在晚上的时候为奶奶照亮回家的路一般。


  “滴……滴…”雨水滴在树叶上发出响声。抬头,下雨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刘大哥哎!我的亲啊!”这句花鼓戏词,萦绕着,纠缠着,久久不肯散去。


  清明,欲断魂。


3.高考优秀满分作文:清明


  清明节回老家上祖坟,一进村门,就看见爷爷在拐弯处迎着。


  座落在那小山下的一个小房子,我父亲就出生在这里。背后的小山叫羞山,他小时侯一放学就上山找笋子和各种果子,要么吃,要么卖,卖来的钱就买书。走在山上崎岖的红土小路上,一阵阵清新的风拂面而来。


  父亲成年后远离本土,到大城市奔跑,现在,对他曾经有养育之恩的父母,怎能不怀有一种感激之情?可是—————


  我生在异地,自然对这陌生的故乡没有太多情感,虽在电话中知道他们很爱我,但说实在的,我对他们的情感毕竟不怎么浓。


  父亲母亲与爷爷在客厅谈话,我便去厨房看奶奶。那里的灶台十分奇怪,上面是一口大锅,下面有一个大洞,似一个房子。洞里的'火正旺,只见奶奶用铲子在锅中炒。我走近一看,锅中的肉丝炒出了油,“噼里吧啦”“噼里吧啦”地响。奶奶将切成丁的竹笋从热水中捞出,一同放进锅中。她一边用手熟练地将白白的面条放进煮沸的泉水中,等熟了又用筷子捞起,就着些许面汤一同放入盘中,用炒好的肉丝、笋丁连卤做浇头,上面再撒些青葱,原本淡色无味的面,一下子被富有了生机。


  奶奶笑着,眼角皱纹如刀痕一般明显。她端来了刚刚煮好的面条,还有热气。


  我问父亲:“这面叫什么?”他边吃边说:“这就是传说中的羞山面!”我连忙品尝,面条十分顺滑,口味与阳春面差不多,样子也差不多,可以说是没有什么过人之处。我又对父亲说“这里面没有什么让人拍案叫绝之处啊!”父亲看着我说:“外面的面鲜是因为放了很多味精,这可是一点味精都没放!”这样细相,还真是味道不错,于是我一口气吃完连汤都没剩下,盘子像被我洗过似的。


  这碗面很真实,就像爷爷奶奶对我的爱一般。想到这儿,又牵起了我对正踩着的这块地的情感。一个人无论如何,都不能忘本啊!这片土地,湖南,顿时变得那么熟悉。


  林清玄一口饮习西江水,我现在一碗食透思乡愁啊!


  后来,母亲也学会做羞山面,味道也差不多。朋友王博申吃完后,称赞不绝于口,可我不知怎的,就觉得奶奶的那一碗令人回味无穷。


  又到了一个清明,我想起《诗经唐风》中的《蟋蟀》所云“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是的,“今我不回,日月其除”————


  好想再喝一口奶奶的羞山面汤,闻一下也行。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高考优秀满分作文:清明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