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 > 高二 > 高二年级历册教案模板

高二年级历册教案模板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高二年级历册教案模板

微信扫码分享

【#高二# 导语】高二变化的大背景,便是文理分科(或七选三)。在对各个学科都有了初步了解后,学生们需要对自己未来的发展科目有所选择、有所侧重。这可谓是学生们第一次完全自己把握、风险未知的主动选择。金笔头网为你整理了《高二年级历册教案模板》欢迎阅读!

1.高二年级历册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掌握其修建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古代水利设施修建的重要意义,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设施的修建的学习,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中国古代水利设施的代表和治黄的措施。

  【难点】

  认识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大禹治水的影视片段,提问学生:视频当中,大禹治理的是哪个地方?

  学生回答:黄河。

  教师引导:大禹治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以后的历朝历代也在为兴修水利工程而努力。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还有哪些?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又具有怎样的意义呢?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设施

  教师引导: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设施的兴建。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教师展示都江堰、芍陂、郑国渠等的图片,并引导: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有哪些主要的水利工程呢?

  学生结合图片,回答问题:都江堰、芍坡、郑国渠等。

  教师出示都江堰的结构示意图,并引导:春秋战国时期最为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那它位于哪里?是由谁修建的?由哪几部分构成?各部分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回答: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公元前3世纪,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率领民众完成了这项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工程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它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既利排洪,又利灌溉。飞沙堰起到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广袤农田。

2.高二年级历册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教材,客观描述隋唐统一的过程,了解隋朝时期的成就建树。

  2、通过展示史料并进行小组讨论隋朝大运河的历史意义,提高分析归纳能力,养成“论从史出”的意识。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隋唐的统一有利于政治经济的发展,从而加深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隋朝灭亡的原因。

  【难点】

  隋朝大运河开通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唐朝诗人的《汴河怀古》,并提出问题:此诗中的“河”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此河指的是隋朝时期开通的大运河。

  教师追问: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此运河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建成的?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隋统一的过程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那是谁结束了这一局面,又有什么意义呢?

  (二)隋朝的各项建设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正文第二段,提问:隋朝建立后都有哪些成就?

  学生分析总结:隋朝时期在长安、洛阳设粮仓;隋炀帝时期修建洛阳城和大运河。

  教师总结:隋朝初期建设颇多,其中大运河最为。

  教师展示《隋唐大运河示意图》并让学生思考:隋朝大运河自北向南都流经哪些地方,沟通了哪些水系?

  学生回答: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分成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

  教师展示史料,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提问:修建这条大运河有什么好处呢?

  小组代表回答:隋朝开通大运河能够加强南北方的政治经济联系,巩固国家统一。

  教师总结:运河的开通能够沟通南北方经济交流,大运河沿岸的城市也有所发展,从而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同时也为我们也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史料并设问:结合课前展示《汴河怀古》中所说“尽道隋亡为此河”,想一想隋朝的灭亡和大运河的开通有关么?

  学生回答:有一定关系,修建大运河时劳民伤财,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并激增不满,最后发生起义。

  教师补充总结:除此之外,隋炀帝还频频发动战争,种种行为导致社会生产下降,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后导致大规模起义。

  (三)唐朝统一

  教师播放电视剧《隋唐英雄传》片段提问:隋炀帝最后的下场是什么,又是谁取而代之统一全国的?

  学生总结:618年隋炀帝被部下杀死,隋朝贵族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为唐高祖,后来唐军消灭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教师追问:唐朝统一全国有何意义?

  学生回答:稳定政局,为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做好铺垫。

  教师总结:唐统一后给后面几次唐朝盛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足以使得唐朝在古代成为盛极一时的繁荣强国。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结合板书,带领学生系统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

  2、作业:课下收集隋朝相关资料,下节课谈谈是如何看待隋炀帝的。

3.高二年级历册教案模板


  【教学过程】

  一、早期农业的出现

  1.“神农”的传说

  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

  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2.农耕格局

  思考1: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思考2: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条件、技术、水利、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素质)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1.表现:

  (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说明:

  ①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

  ②“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2)工具材质:石器→青铜→铁器

  工艺:打制→磨制→炼铸造

  (3)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2.评价: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三、水利事业

  1.大禹治水

  2.水利工程和技术:都江堰(战国)郑国渠(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赋税沉重;徭役沉重;土地兼并。)

  四、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出现的原因

  2.小农经济的特点

  (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2)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自给自足、很少有商品交换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

  (4)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5)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6)天生脆弱。抵抗风险的能力差。

4.高二年级历册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

  1.利用南北朝并立形式图明确东晋与南朝空间位置以及朝代的更替,理解统一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趋势。

  2.通过多渠道收集与江南开发相关的文献图片等史料,小组讨论总结江南经济开发的表现,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提高史料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感受中国古代区域开发的新成就,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树立积极为家乡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意识,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江南开发的表现。

  【难点】

  江南开发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朗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并提出问题: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生活在什么朝代?

  学生回答:东晋诗人陶渊明。

  教师追问:诗人所生活的东晋是怎样的?他追求的生活可能出现在什么地区?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东晋

  提问:当时在南方建立了什么政权?

  学生回答:西晋灭亡后,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教师在多媒体播放纪录片《严重低估的王朝——东晋》,提问:视频中反映了东晋怎样的特殊现象?

  学生分析回答:在三国、西晋以后,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开始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他们在西晋灭亡后,逃到南方,这些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东晋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教师补充:门阀士族在内迁南方之后,轮流把持朝政,当时最有势力的王氏家族当政期间,被称为“王与马,共天下”。

  (二)南朝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南北朝并立形式图》,提问:南朝是怎样建立的?具体先后经历了哪些朝代?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东晋的士族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弱。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夺取政权,建立宋朝,史称刘宋政权。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南朝”。

  教师总结:这4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三)江南的开发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史料和图片,进行小组讨论:江南地区为什么能够得到开发?

  教师在多媒体上出示《宋书》中的史料,提问: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商业以长江沿岸最为活跃,番禺则是主要的外贸港口。

  教师补充: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相交融。

  (四)南北朝对峙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南北朝发展动画视频,提问: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势力范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淮河一线。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

  教师补充:到后期,在南北对峙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5.高二年级历册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古代商业生产发展的概况以及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理解坊与市、交子、商帮等重要概念;知道商业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出示相关史料,引导小组合作探究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提高思辨能力,以及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各代商人发展状况的了解,感受商业发展的辉煌,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古代商业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

  【难点】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呈现《周书》中关于农工商业的描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古代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商业活动?商人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商业发展与哪些因素有关?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古代商业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先秦商业

  过渡:商业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大家知道商人什么时候出现的吗?

  学生阅读课文回答后,教师总结: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做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贩卖的物品为“商品”,从事交换的行业为“商业”。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二)秦汉商业

  过渡:秦汉以来,面对商业的发展,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请同学们看一段材料。

  学生阅读材料后回答,教师总结: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三)隋唐商业

  1.商业繁荣的原因

  播放敦煌纪录片关于敦煌莫高窟45窟盛唐时期壁画《胡商遇盗图》片段,同时展示开元通宝图片,学生思考唐代商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观察并思考,回答出原因:社会繁荣、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货币的流通。教师补充材料,出示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启发学生回顾大运河开凿的意义。学生联系旧知可回答,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促进了隋唐商业的繁荣。

  2.商业繁荣的表现

  教师出示白居易《卖炭翁》原文,提问“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体现了唐代的商业交易场所是什么?学生可知是市。教师进一步补充,城内仍有坊、市之分,并受时间限制。政府在市内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同时市中有邸店、柜坊,出现了飞钱。此时邀请同学上台模拟唐代商人贸易现场,理解邸店、柜坊和飞钱的含义。

  师生共同总结: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又称“便换”,是我国早期的汇兑业务形式。

高二年级历册教案模板相关文章:

高二年级化学下册说课稿5篇

高二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随堂检测: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高二年级英语暑假作业

高二年级物理静电场知识点

推荐高二年级描述国庆节的详细简短(8篇)

高二年级下学期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二年级寒假作文800字

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练习题

2016高二年级生物期中考试试题

高二年级有关新闻的英语作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高二年级历册教案模板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xiziliao/gaozhong/gaoer/185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