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 > 高二 > 高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模板

高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模板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高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模板

微信扫码分享

【#高二# 导语】直到高二,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增强,获取知识一方面从教师那里接受,但这种接受也应该有别于以前的被动接受,它是在经过自己思考、理解的基础上接受。另一方面通过自学主动获取知识。能否顺利实现转变,是成绩能否突破的关键。下面是金笔头网整理的《高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模板》欢迎阅读!

1.高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模板


  【知识和技能】

  1.能识别两个变量间关系是确定性关系还是相关关系。

  2.会画散点图,并能利用散点图判断是否存在回归直线。

  3.知道如何系统地处理数据。掌握回归分析的一般步骤。

  4.能运用Excel表格处理数据,求解线性回归直线方程。

  5.了解最小二乘法的思想,会根据给出的公式求线性回归方程。

  6.培养收集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对具有相关关系的一组变量中应变量发展趋势的预测估计能力。

  【过程和方法】

  1.使学生在经历较为系统的数据处理的全过程中学会如何处理数据。

  2.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线性回归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实践价值,感受生活离不开数学。

  2.体验信息技术在数学探究中的优越性。

  3.增强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态度。

  4.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5.培养学生的严谨、合作、创新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线性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运用Excel表格处理数据,求解回归直线方程。

2.高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模板

  教学目的:

  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并能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

  圆的标准方程及有关运用

  教学难点:

  标准方程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探究标准方程

  二、掌握知识,巩固练习

  练习:

  1、说出下列圆的方程

  ⑴圆心(3,-2)半径为5

  ⑵圆心(0,3)半径为3

  2、指出下列圆的圆心和半径

  ⑴(x-2)2+(y+3)2=3

  ⑵x2+y2=2

  ⑶x2+y2-6x+4y+12=0

  3、判断3x-4y-10=0和x2+y2=4的位置关系

  4、圆心为(1,3),并与3x-4y-7=0相切,求这个圆的方程

  三、引伸提高,讲解例题

  例1、圆心在y=-2x上,过p(2,-1)且与x-y=1相切求圆的方程(突出待定系数的数学方法)

  练习:

  1、某圆过(-2,1)、(2,3),圆心在x轴上,求其方程。

  2、某圆过A(-10,0)、B(10,0)、C(0,4),求圆的方程。

  例2:某圆拱桥的跨度为20米,拱高为4米,在建造时每隔4米加一个支柱支撑,求A2P2的长度。

  例3、点M(x0,y0)在x2+y2=r2上,求过M的圆的切线方程(一题多解,训练思维)

  四、小结练习P771,2,3,4

  五、作业P811,2,3,4

3.高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

  (2)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

  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

  (2)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动手实践、讨论、类比

  2.教学用具:实物模型、三角板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开课题

  “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这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体视觉的效果可能不同,要比较真实反映出物体,我们可从多角度观看物体,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你能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吗?

  (二)实践动手作图

  1.讲台上放球、长方体实物,要求学生画出它们的三视图,教师巡视,学生画完后可交流结果并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用类比方法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1)画出球放在长方体上的三视图

  (2)画出矿泉水瓶(实物放在桌面上)的三视图

  学生画完后,可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并与同学交流,总结自己的作图心得。

  作三视图之前应当细心观察,认识了它的基本结构特征后,再动手作图。

  3.三视图与几何体之间的相互转化。

  (1)投影出示图片(课本P10,图1.2-3)

  请同学们思考图中的三视图表示的几何体是什么?

  (2)你能画出圆台的三视图吗?

  (3)三视图对于认识空间几何体有何作用?你有何体会?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然后让学生发表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4.请同学们画出1.2-4中其他物体表示的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三)巩固练习

  课本P12练习1、2P18习题1.2A组1

  (四)归纳整理

  请学生回顾发表如何作好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五)课外练习

  1.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底面是正方形,侧面是全等的三角形的棱锥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

  2.自己制作一个上、下底面都是相似的正三角形,侧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的棱台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

4.高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模板


  教学目的:

  1、使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掌握这两个定理的关系并会用这两个定理解决有关几何问题。

  2、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轨迹问题。

  3、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动作、形象和抽象。

  教学重点: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的引入证明及运用。

  教学难点: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

  教学关键:

  1、垂直平分线上所有的点和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2、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所有点都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教具:

  投影仪及投影胶片。

  教学过程:

  一、提问

  1、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是什么?

  2、怎样做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二、新课

  1、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做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EF(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做)。

  2、在EF上任取一点P,连结PA、PB量出PA=?,PB=?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值有什么关系?

  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得出结果PA=PB,再取一点P试一试仍然有PA=PB,引导学生猜想EF上的所有点和点A、点B的距离都相等,再请同学把这一结论叙述成命题(用幻灯展示)。

  定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这个命题,是我们通过作图、观察、猜想得到的,还得在理论上加以证明是真命题才能做为定理。

  已知:如图,直线EF⊥AB,垂足为C,且AC=CB,点P在EF上

  求证:PA=PB

  如何证明PA=PB学生分析得出只要证RTΔPCA≌RTΔPCB

  证明:∵PC⊥AB(已知)

  ∴∠PCA=∠PCB(垂直的定义)

  在ΔPCA和ΔPCB中

  ∴ΔPCA≌ΔPCB(SAS)

  即:PA=P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反过来,如果PA=PB,P1A=P1B,点P,P1在什么线上?

  过P,P1做直线EF交AB于C,可证明ΔPAP1≌PBP1(SSS)

  ∴EF是等腰三角型ΔPAB的顶角平分线

  ∴EF是AB的垂直平分线(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

  ∴P,P1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于是得出上述定理的逆定理(启发学生叙述)(用幻灯展示)。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根据上述定理和逆定理可以知道:直线MN可以看作和两点A、B的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以看作是和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三、举例(用幻灯展示)

  例:已知,如图ΔABC中,边AB,BC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P,求证:PA=PB=PC。

  证明:∵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

  ∴PA=PB

  同理PB=PC

  ∴PA=PB=PC

  由例题PA=PC知点P在AC的垂直平分线上,所以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P,这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四、小结

  正确的运用这两个定理的关键是区别它们的条件与结论,加强证明前的分析,找出证明的途径。定理的'作用是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或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5.高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

  2、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重要性质及运算律;

  3、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垂直的问题;

  4、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定义

  教学难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及运算律的理解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应用

  教学过程

  平面向量数量积(内积)的定义: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与b,它们的夹角是θ,则数量|a||b|cosq叫a与b的数量积,记作a×b,即有a×b=|a||b|cosq,(0≤θ≤π).并规定0向量与任何向量的数量积为0.

  1、向量数量积是一个向量还是一个数量?它的符号什么时候为正?什么时候为负?

  2、两个向量的数量积与实数乘向量的积有什么区别?

  (1)两个向量的数量积是一个实数,不是向量,符号由cosq的符号所决定.

  (2)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称为内积,写成a×b;今后要学到两个向量的外积a×b,而a×b是两个向量的数量的积,书写时要严格区分.符号“·”在向量运算中不是乘号,既不能省略,也不能用“×”代替.

  (3)在实数中,若a?0,且a×b=0,则b=0;但是在数量积中,若a?0,且a×b=0,不能推出b=0.因为其中cosq有可能为0.

高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模板相关文章:

人教版高二年级政治考试试题

高二年级日记:有你真好300字

高二年级关于风景的作文

2017高二年级作文:鸡年春晚观后感

高二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整理

高二年级日记600字:多彩的夏天

高二年级下册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单元测试题

高二年级物理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高二年级生物上册教案模板

高二年级的红楼梦满分读后感大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高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模板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xiziliao/gaozhong/gaoer/180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