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初中 > 初二 > 初二月考单元辅导知识点

初二月考单元辅导知识点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初二月考单元辅导知识点

微信扫码分享

#初二# 导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可以为我们平淡的生活增添趣味,即使我们做不到行万里路,却可以做到读万卷书。下面是金笔头网为您整理的《初二月考单元辅导知识点》,欢迎大家查阅并提宝贵意见。



1.初二月考单元辅导知识点 篇一


  一、功

  1.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一段位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功的公式:W=Fs。

  3.做功的两个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4.比较做功的快慢

  方法一:

  做功相同,比时间。时间越短,做功越快。

  方法二:

  时间相同,比做功。做功越多,做功越快。

  方法三:

  做功和时间均不相同,比比值。

  做功/时间的值越大,做功越快。

  二、摩擦力

  1.摩擦力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接触并挤压。

  (2)接触面粗糙。

  (3)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3.摩擦力的分类

  (1)静摩擦力:将要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相对运动属于滑动,则产生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

  (3)滚动摩擦力:相对运动属于滚动,则产生的摩擦力叫滚动摩擦力。

  4.滑动摩擦力

  (1)决定因素:物体间的压力大小、粗糙程度。

  (2)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2.初二月考单元辅导知识点 篇二


  [一次函数]

  一般地,形如y=kx+b(k、b是常数,k0)函数,叫做一次函数.当b=0时,y=kx+b即y=kx,所以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b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是经过(0,b)和(-,0)两点的一条直线,我们称它为直k线y=kx+b,它可以看作由直线y=kx平移|b|个单位长度得到.(当b>0时,向上平移;当b<0时,向下平移)

  (1)解析式:y=kx+b(k、b是常数,k0)b

  (2)必 过点:(0,b)和(-,0)k

  (3)走向:k>0,图象经过第一、三象限;k<0,图象经过第二、四象限b>0,图象经过第一、二象限;b<0,图象经过第三、四象限k="">0,y随x的增大而增大;k<0,y随x增大而减小。

  (4)倾斜度:|k|越大,图象越接近于y轴;|k|越小,图象越接近于x轴。

  (5)图像的平移:当b>0时,将直线y=kx的图象向上平移b个单位;

  当b<0时,将直线y=kx的图象向下平移b个单位。

  [直线y=k1x+b1与y=k2x+b2的位置关系]

  (1)两直线平行:k1=k2且b1b2

  (2)两直线相交:k1k2

  (3)两直线重合:k1=k2且b1=b2

  [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

  (1)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含有待定系数的函数解析式;

  (2)将x、y的几对值或图象上的几个点的坐标代入上述函数解析式中得到以待定系数为未知数的方程;

  (3)解方程得出未知系数的值;

  (4)将求出的待定系数代回所求的函数解析式中得出结果。

3.初二月考单元辅导知识点 篇三


  第一课:鸦片战争

  记忆口诀:十九世纪上半期,英国鸦片牟暴利,鸦片输入中国后,中国贫弱更加剧。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长志气,销烟200多万斤,民族英雄后人记。开放五处商口岸,近代历史此开端。

  一、虎门销烟(时间:1839年6月)

  1.背景: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并且坚船利炮,战斗力强,不断对外侵略扩张;而此时的中国是封建专 制的,自已自足的经济占主导地位,军备落后军纪败坏并闭关锁国。

  2.原因:为扭转贸易逆差,打开中国市场大门

  3.过程:林则徐上书道光皇帝,请求禁烟—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将鸦片销毁

  4.意义: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二、鸦片战争(时间:1840-1842年)

  1.原因:

  ①直接:虎门销烟

  ②根本:打开中国市场大门

  ③客观:中国落后

  2.性质: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3.经过: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英国舰队攻入长江,直接开到南京城的江面上——1842年8月,中英议和,签订《南京条约》。

  4.《南京条约》内容。

  5.《南京条约》危害: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严重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加重了人民负担和财政困难;便利外国商品倾销、掠夺原料,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破坏中国关税主权,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6.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7.战败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8.启示:

  ①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

  ②积极参加国际竞争,提高综合实力。

  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记忆口诀:1856到60,二次鸦片起战争,1860占天津,10月攻入北京城,联军大火烧圆明园,烧杀抢掠无人性。沙俄乘机起歹心,系列条约不平等,割地一百五十多万,民族灾难更加深。

  金田起义太平军,1853占南京,奋起抗击洋枪队,击毙华尔快人心。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1856-1860年)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大门。

  ②直接原因:“亚罗号”事件。

  2.经过:1856年8月,攻陷广州城——1860年攻陷天津,进逼北京。

  3.侵略者:英法联军。

  4.罪行: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大火烧圆明园。

  5.结果: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

  6.影响。

  二、沙俄趁火打劫的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

  1.侵占土地面积:150多万平方千米

  2.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洪秀全与1851年在广西发动起义,建立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建立起与清王朝相对峙的政权。

  3.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①1860年8月上海青浦大捷;

  ②1862年,上海太仓之战;

  ③在浙江慈溪之战战,击毙洋枪队头子华尔。

  第三课:边疆危机与收复新疆

  记忆口诀:阿古柏侵新疆,自立为汗想称王。陕甘总督左宗棠,主张收复我新疆,1876率清军,“先北后南”好方针,“缓进急战”打敌人,收复新疆快人心。1884建行省,历史意义大得很。

  1.时间:1865年

  2.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掀起新一轮侵华浪潮,英俄都想争夺新疆。

  3.表现:1865年,阿古柏侵入新疆,1867年阿古柏建国,自立为汗。沙俄出兵强占伊犁。

  4.经过: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疆,仅半年时间就收复了北疆;1878年,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

  5.进军的策略:先北后南,缓进急战

  6.结果: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在新疆设立行省。

  7.原因:

  ①维护国家主权是正义行为。

  ②战略战术正确。

  ③军队战斗力强。

  ④新疆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

  8.意义:

  ①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②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

  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

  记忆口诀:日本称霸野心狼,甲午中日战争响,民族英雄邓世昌,黄海大战英名扬,指挥“致远”撞“吉野”,日军舰队遭重创。

  清朝政府太无能,《马关条约》又签定,“辽台澎岛”给日本,赔偿二亿两白银,让日办厂又通商,半殖民地更加深。

  一、甲午中日战争(时间:1894-1895年)

  1.原因:

  ①根本:明治维新,日本国力发展

  ②客观:清政府腐 败

  ③直接:朝鲜爆发民众起义

  2.经过:1894年7月在朝鲜开战——1894年9月黄海海战——1895年初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3.重要海战:

  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辽东战役

  人物:邓世昌、丁汝昌

  4.结束标志: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5.结果:1895年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6.《马关条约》内容:

  7.战败原因:

  ①主观:清政府腐 败无能,妥协退让。

  ②客观:日本国力强大,蓄谋已久

  8.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9.条约危害:

  ①中国丧失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②加重中国人民负担,增强了日本的军事力量。

  ③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掠夺富庶的长江流域。

  ④便于列强经济侵略,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10.影响:

  ①中国: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促使中华民族觉醒,救亡图存运动再掀高 潮。

  ②日本:促使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③列强: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4.初二月考单元辅导知识点 篇四


  隐私受保护

  1.隐私的含义和内容

  人生在世,总有一些不愿为人所知、侵扰的个人秘密;总有许多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纯个人私事,这些都属于隐私。具体包括:私人信息,如家庭住址、身体缺陷、婚恋情况、家庭关系、财产状况等;个人私事,如日常生活、社会交往等;私人领域,如住宅、个人行李、书包等。

  2.保护隐私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越发达,个人隐私被披露的可能性就越大,人们对自身安宁和安全的需要也就越迫切。

  3.隐私权的含义

  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

  4.法律保护隐私的意义

  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的安定。

  5.隐私权的内容

  隐私权的真谛是私生活的自由与安宁,保护正常生活不受干扰,内心世界不被侵扰。

  公民的住宅属于公民个人的生活领域,未经本人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侵入或非法监听、监视,执法有员不得无视法定程序非法搜查。

  公民有权对个人信息保密。如依法不公开自己的身体状况、家庭关系、储蓄密码等,并禁止他人非法搜集、传播和利用自己的私人信息。

  公民有权对个人通信内容保密,对的信件、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禁止他人擅自查看、刺探或公开。公民有权自己决定利用自己的个人信息从事有益于社会的活动,如将自己特殊的生活经历写成自传,公开自己的信件等。

  6.侵犯隐私权的后果

  侵扰他人隐私的行为,既是违反 社会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7.我们应该如何尊重他人隐私?

  (1)尊重他人隐私,就要树立隐私意识。

  (2)尊重他人隐私,需要强化责任与信誉意识。隐私权两种最忠实的守护------责任和信誉

  8.隐私权受侵犯时的做法

  当隐私权受到侵害时,我们应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采用自行与侵权人协商、请示司法保护等方式,要求侵权人停止侵权、赔礼道歉;若因此造成较大的精神痛苦,还有权要求精神赔偿。

  9.侵犯隐私权的行为表现有哪些?

  侵扰他人私生活、公开他人隐私的行为,既是违反 社会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监视、窥视他人私生活,以偷看日记、私拆信件等手段刺探他人的秘密,道听途说传播他人的隐私,非法利用他人的个人信息等,都属于侵犯隐私权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5.初二月考单元辅导知识点 篇五


  第一单元:战争记忆

  1.记叙文六要素的知识: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2.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3.掌握小说中刻画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

  4.揣摩文中重点词语、语句的含义和用法。

  第二单元:爱的旋律

  1.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的语言特点。

  2.掌握典型事例真实、生动、传神的表现人物的性格,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3.学习《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欲扬先抑的写法及抓住人物特点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熟读课文,掌握每一个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说明文知识点:

  一、说明的方法

  说明事物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等等。

  1.下定义,是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2.分类别,是按照一定标准对事物或事理进行分类,加以说明,使之眉目清楚。

  3.举例子,是利用列举实例的办法把比较复杂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解说得具体明白。

  4.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5.打比方,是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6.列数字,有些事物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用一些数字来说明,往往可以使读者了解得更精确、更具体。

  7.画图表,用图表说明事物,往往能够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或事理解说得更直接、更具体。

  8.引资料,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引资料说明,会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

  二、说明的顺序

  在确定了说明的内容之后,就要进一步考虑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说明,才能说得条分缕析,中心突出。

  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错综复杂的,但又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一定的条理性的。写说明文的时候,要认真研究所写事物的特点和事物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事物的条理性,在这个基础上找出一个合理的顺序,恰当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顺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按照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比如介绍一个事件、一项运动、一种制作过程,往往都按这种顺序来说明。《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里对十块浮雕的说明,显然是首先考虑到了它所反映的历史过程,按时间先后一一说明的。

  2.按照空间物位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对群体事物的说明。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就是根据人民大会堂的特点和一般人参观它的规律,按照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主到次的顺序来说明的。

  3.按照事物的逻辑关系来安排说明/顷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如《食物从何处来》,先从“——粒种子能长成参天的大树,一颗鱼卵能变成千斤的大鱼”这种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出“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的理论,再由这个理论引出“如何获得食物”的问题,自然过渡到对获得食物的“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的说明;在说明“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 初二月考单元辅导知识点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初二月考单元辅导知识点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