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初中 > 初二 >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重点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重点人教版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重点人教版

微信扫码分享

#初二# 导语】提高学习效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探索和积累。前人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但必须充分结合自己的特点。这篇关于《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重点人教版》文章是金笔头网为您搜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重点人教版 篇一


  北伐战争

  一、黄埔军校

  1、背景:国共第一次合作

  2、时间:1924年5月地点:广州黄埔全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3、领导:创办者:孙中山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4、意义: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二、北伐战争

  1、开始时间:1926年7月

  2、目的:*北洋军阀政府,统一全国;

  3、概况:①北伐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②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③主战场:湖南、湖北;④先锋:叶挺独立团,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⑤重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武昌等战役胜利。

  4、结果:①基本*北洋军阀的统治(消灭吴佩孚、孙传芳主力,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但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5、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原因:①作战方针正确;②国共两党齐心合力;③广大官兵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④工农群众的积极支援。

  6、国民革命失败:

  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1924年“四·一二”反 革命政变),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失败的标志: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⑵失败原因: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②中共领导人的妥协退让,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

  ⑶教训:革命要成功必须有自己的军队,掌握革命领导权。

  三、南京国民政府

  1、时间:1927年4月

  2、事件: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3、政权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2.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重点人教版 篇二


  太平天国运动

  1、建立: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

  2、定都: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3、发展: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为*清朝统治,派军队北伐和西征.

  4、抗击洋枪队:

  ①为了镇 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外发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洋枪队”,由美国人华尔统领。

  ②1860年,在青浦李秀成率领太平军痛击洋枪队。1862年,在浙江慈溪太平军击毙华尔,严惩洋枪队。

  ③太平军抗击洋枪队是中国人民抗击外国侵略的典型事例。

  5、失败原因: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因中外发动势力联合绞杀而失败。

3.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重点人教版 篇三


  第一次鸦片战争

  1、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2、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虎门销烟(1839.6.3;道光帝、林则徐—义律;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3、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牟取暴利。

  4、鸦片的危害:①大量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弱;②严重摧损了吸食者的体质,使之家破人亡。

  5、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①1840年6月爆发;②1841年初占领香港岛;③1842年,中英议和,签订《南京条约》(性质:中国历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内容:①赔款2100万元;②割香港岛给英国;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商品所缴纳的税款,需从英国商定)。

  6、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修约失败。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1856.10-1860.10,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1860年,先后占领天津、北京,咸丰帝逃到承德,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鸦片战争记忆口诀

  十九世纪上半期,英国鸦片牟暴利,

  鸦片输入中国后,中国贫弱更加剧。

  1839林则徐,虎门销烟长志气,

  销烟200多万斤,民族英雄后人记。

  1840鸦片战,琦善与英搞谈判,

  民族英雄遭查办,1842签条款,

  《南京条约》割香港,赔款2100万(西班牙银元)。

  开放五处商口岸,近代历史此开端。

4.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重点人教版 篇四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一)国内背景:1.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条件;2.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瓜分危机。

  (二)国际背景:1.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2.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

  二、戊戌变法的经过

  (一)序幕:“公车上书”

  1.时间:1895年

  2.直接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

  3.领导人:康有为和梁启超

  4.上书内容: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5.结果:由于封建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上书到光绪帝手中。

  6.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二)展开: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康有为和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后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三)高 潮:百日维新

  1.时间: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

  2.内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四个方面(见书)

  3.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革命为“戊戌变法”。

  (四)结果:慈禧发动“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

  (五)失败原因:

  1.客观原因: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势力远远大于维新派。

  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的阶级局限性,不敢发动人民群众,只依靠一个并无实权的光绪帝。

  (六)教训:资产阶级维新派不能担负起救国救民的历史重任,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七)历史意义:

  1.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或者说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2.戊戌变法又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基础。

5.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重点人教版 篇五


  一﹑甲午中日战争(时间:1894-1895年)

  1.原因:

  ①根本:明治维新,日本国力发展

  ②客观:清政府腐 败

  ③直接:朝鲜爆发民众起义

  2.经过:

  1894年7月在朝鲜开战——1894年9月黄海海战——1895年初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3.重要海战:

  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辽东战役

  人物:邓世昌、丁汝昌

  4.结束标志: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5.结果:

  1895年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6.战败原因:

  ①主观:清政府腐 败无能,妥协退让。

  ②客观:日本国力强大,蓄谋已久

  7.根本原因:

  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8.条约危害:

  ①中国丧失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②加重中国人民负担,增强了日本的军事力量。

  ③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掠夺富庶的长江流域。

  ④便于列强经济侵略,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9.影响:

  ①中国: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促使中华民族觉醒,救亡图存运动再掀高 潮。

  ②日本:促使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③列强: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重点人教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重点人教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