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作文素材 > 好词好句 > 潮汕杂咸的朋友圈说说_经典说说

潮汕杂咸的朋友圈说说_经典说说

吉祥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潮汕杂咸的朋友圈说说_经典说说

微信扫码分享

潮汕杂咸的朋友圈说说 第1张

潮汕杂咸瓜仔也就是青瓜做法

芥菜,腌制萝卜,腌制芥菜条,盐糖腌制菜心,盐和酱油腌制萝卜,盐和豆酱腌制炒制,裹盐粉虾米和菜脯,盐制。

近些年才出现的新品豆制品,盐腌制,发酵南乳又叫红腐乳、红方。

卷心菜,盐腌制

潮汕杂咸黑豆救怎么做

配粥小菜--麻叶菜名:炒麻叶主料:麻叶配料:红葱头,做法:1、麻叶浸水约2小时去沙,榨干水分及略为切碎。

2、大量红葱头切片,放油锅炸香,盛起。

3、爆香蒜茸,加入麻叶和潮州豆酱兜炒,盛起。

“麻叶很吸油,记紧要多放一点油。

最后将炸香的红葱头放在麻叶上即成。

特点:一听是麻叶,我就以为是吃完令人highhigh地的毒品大麻.原来是经过盐半腌制的蔬菜,与大麻无亲戚关系,只差一个“大”字简直差天共地,这菜是非常传统的潮州食物。

麻叶像一把沾了湿气的菜干,我学蔡生将它凑近鼻子嗅嗅,发现没有什么特别浓烈味道。

蔡生说:“麻叶有沙,一定要先浸水,漫两小时就干净了。

”炒这个麻叶还需要红葱头、蒜茸和潮州豆酱,究竟麻叶是什么味道?菜甫上碟,夹了一箸试味,发现麻叶质感很像苋菜,味道已给葱头蒜茸掩盖,简直是一碟蒜茸炒时菜。

备注:麻叶不是大麻:有麻叶卖的潮发杂货店负责人陈太说:“麻叶本身是蔬菜,产自泰国、深圳、汕头等地,跟大麻是两种植物!”麻的可以用来做麻绳,它的籽就是我们常吃的芝麻,街市偶然也有鲜麻叶卖,将它的叶腌制成腌菜,最基本食法是与蒜茸同炒,亦有用来煲粥,

潮汕杂咸之菜脯黄豆怎么做

潮汕地区包括潮州、汕头、揭阳这三个市的管辖范围。

据民族学家考证,潮汕人是古闽越后代融合于汉族的一支。

  潮汕人正月初七食七样菜的来历。

  每年的正月初七这一天,潮汕的旧俗是要食七样菜,也叫七羹汤。

所谓七样菜就是将大芥菜、厚瓣菜、芹菜、蒜、春芹、韭菜、芥菜这七样菜放在一起煮来食,它的意思是“发大财,人长久”。

关于这一食俗的由来,据传是这样的:从前,潮州有一户穷人,父子相依为命。

有一年的正月初七,儿子过南洋去做工,一去就没有一点音信,穷老汉更难度日。

他猜想儿子一定死了,每年的正月初七,不管有食么食,都摆上两副碗筷,表示父子对坐。

有一年,正临近正月初七,穷老汉在路上拾到了几瓣菜叶,就拿回家煮熟,照例摆上两副碗筷。

正在这个时候,突然听到儿子寄来“回头批”即是平安信,并汇来了一大笔银子。

从此以后,穷老汉成了大富翁。

于是,正月初七食七样菜的食俗就广为流传了。

  潮汕美食,发展至今,已是饮誉大江南北,乃至海外,名气不小。

但其产生和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这是无疑的。

仔细考察它的产生和形成历程,必然是与潮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也可以说,潮汕美食就是潮人根据其自身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运用其生活智慧加以创造,逐渐地产生和形成的。

早期潮人族群的形成,土著民族极少,以中原移民为主,且绝大部分是由福建沿海地区进入潮地。

而早期的潮汕地区,多为濒海,这从古潮地三阳县(海阳、潮阳、揭阳)的地名都可以看得出来,从潮汕地区的考古发现也能说明这一地区古昔是属于濒海之地,和一些河流的出海口。

那么早期潮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所谓靠海吃海,可以肯定多是以捕捞为生,部分兼有种植,而以海滨捕捞为主,却是可以肯定的。

我们从韩愈初到潮州的诗文,如“初南食”、“祭鳄鱼文”等,都可以看得出来。

现在的所谓潮汕平原,乃是在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的冲积平原。

潮人既然是以海上捕捞为主而藉以生存的,茫茫大海固然能提供丰富的生活资源,但也是充满危险之处所,因而整个生存状态便充满着某种危险的不确定性。

  潮人大都崇尚祭神活动,包括各种各样的神,即所谓“拜老爷”,包括祭拜祖先。

在潮汕地区,这种祭拜都非常虔诚,也非常隆重。

这跟上述潮人以移民为主及其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是有直接关系的。

首先,中原人在移居潮地之前,本身就已受到儒家礼治文化的浸染,而儒家礼治文化本身就比较重视对神及祖先的祭祀,韩愈莅潮不到八个月,就主持过多场重要的祭祀活动,而韩愈是最重视儒家礼治文化的,即可为明证;其次,移民到一个新的陌生地域,充满了不确定性,自然就会有更多的恐惧感,那么就自然地加强了祭祀活动,以求消灾保平安;再加上濒临大海,多以捕捞为生,又是飓风频发地区,生存威胁时时存在,这就更加要重视祭拜各路神祗乃至祖先以寻求庇护保佑了。

  说到潮汕美食,笔者以为,其产生和形成,跟潮人这种重视祭神的习俗有很直接的关系。

尽管从中原过来的移民,都可能带来一定的中原先进文化,但在比较蛮荒的潮地聚居,在饮食的自奉方面刻意追求美食,应该是不太现实的。

而祭神就不一样了,它们一定程度上是一种集体行为,一方面本身抱有一种敬神畏神的心理,总想让神乃至祖先能更好地享用各种祭品,才可能受到神的更多庇佑;一方面还存在一种攀比的心理现象,不能让自家拿出来的祭品太过寒酸,太过平常,宁可自己平常省俭些,也要在祭品上尽量丰盛并变出些花样;再者,频繁的祭神活动,众多的神,包括祖先,总不能千篇一律地老用那几种祭品,因而便会寻求变化。

这些,应该都是潮汕美食产生和形成的主要动因。

流传至今的潮汕美食品种,很大部分明显地体现出传统祭神物品的痕迹。

当然,这些作为祭品的美食,最终还是由人来享用。

像现在的白斩鸡、白切鸭、卤鹅这样的美食品种,应该主要是由祭神活动中产生而逐步形成的。

还有鱼肉类,举个例子,传统潮菜中有一个菜品,菜名就叫“老爷鱼”,顾名思义,即系祭神拜老爷用的鱼,做法是将鲜鱼剖腹去鳞(也有不去鳞)洗净沥干,撒上适量的盐,放在竹制品上面蒸熟晾凉,(用于祭神之后)斩块(不去鳞的则擘开),放上芫荽,醮加香油的豆酱吃,非常鲜甜可口。

更为明显的是,现在时年八节祭神包括祭祖所用的丰富多彩的各种米制品粿类,基本上应该是先民变换花式品种用于祭神的产物,像现在的潮汕小食,如鼠曲粿、红桃粿、菜头粿、芋粿、白饭桃粿、春饼、乒乓粿、鲎粿、菜粿、糕粿、酵粿、甜粿、朴籽粿、谷穗粿、糯米糍、麻糍、软饼、粽球、糯米猪肠、粿条等等,应该都是潮人运用自有资源和自身智慧,巧妙地变化,制作出来首先作为祭神的新鲜品种,然后才是供人们从美食的角度来享用的食品。

这种民间美食至今仍然是不同传统节日祭神,即“拜老爷”包括祭拜祖宗的祭品,同时也是潮汕美食的品种。

可见,潮汕人的崇尚祭神习俗,与潮汕美食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也可以说,潮汕美食,很大的部分是产生于各种祭神活动的需要,当然最终也是满足于人们追求美食的需要。

  还有一部分的潮汕美食,不一定首先是祭神的需要,但与潮人的生产实践、生活实践密切相关,换句话说,是潮人运用生活智慧,来妥善处理保存其劳动(捕捞)成果而产生的。

如潮汕地区著名而独特的美食品种“鱼饭”,它的最初产生很明显是为妥善处理保存生产成果,因为用于制作“鱼饭”的那几种鱼,多是成群活动的,一旦捕捞到就是一大批,而过去又缺乏科学保鲜的相关措施,交通运输又不方便,于是人们便想出用竹制的小筐头装起来,放在加盐的开水中煠熟,整筐头捞起,便于保存交换出售。

这也是潮人依据生产生活实际,运用智慧制作出来的潮汕美食,同类的情况还有诸如薄壳米、咸鱼、鱼干、虾脯、虾春鲑等等。

再举一个与潮人生活相关的例子,就是潮汕的“咸猪肉”。

潮汕传统的咸猪肉并不是成批腌制的,而是将用于祭祀的“三牲”、“五牲”之一的猪肉,一般是从猪脊背到猪肚切下来的约一两厘米到三四厘米厚的肉条,在水中煠熟,祭神之后,由于属较为珍贵的食物,一般百姓人家往往舍不得即时吃掉,而要留待家里有事须请别人帮忙,或有客人来往,用于招待客人。

而肉类又不能较长时间保鲜,于是便将其放在热锅(鼎)中煎至两面略呈金黄色,起锅之后乘热撒上盐,过几天又重复一次。

经过这样几次之后,便成为潮汕传统的美食品种“咸猪肉”。

还有诸如很多杂咸类像咸菜、酸菜、贡菜、乌橄榄、油橄榄、橄榄菜、橄榄糁、菜脯(萝卜干),都是潮人为了将季节性收成的农产品加以制作保存,以利于长年食用,而这些,大多成了潮人独特的传统小菜,成为潮汕美食的一个品类。

  至于说潮汕美食的擅长烹制海鲜,比较能够保持海产品的原汁原味。

这也是潮人在靠海吃海的生存状态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以上所谈,是就潮人生产生活实践和潮汕美食产生形成的关系,并非潮汕美食与潮汕文化的关系,因为潮汕美食,本身就是潮汕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潮人的饮食文化发展的标志。

潮汕拜神风俗

潮汕习仰:拜神  潮汕人的信仰对象是庞,无论是一块石头,是一株老树,只要人们觉得它有灵气,就会对它顶礼膜拜。

但从普遍崇拜的对象看,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自然崇拜  自然神崇拜主要来源于远古。

在原始人眼里,强大的自然物如日月星辰、山川木石,鸟兽虫鱼等;神秘的自然力如风雨雷电、霓虹云雾等;都具有至高无上的灵性,往往能主宰人的命运,改变人们的生活。

因此,在人不能征服和认识它们的时候,就只好把它们当作有生命力的神灵加以顶礼膜拜。

这种原始的宗教信仰与活动,就叫做自然崇拜。

在潮汕人的崇拜对象中,其中不少是自然崇拜的遗留陈迹。

  在古代,对太阳的崇拜是非常普遍的宗教现象。

太阳普照大地,给人们以光明,使万物得以生长。

一旦没有太阳,天昏地黑,世界一片黑暗。

因此,在原始人眼中,太阳具有一种无比神秘的威力,因此对之无比敬畏。

潮汕人至今仍然把太阳当作崇拜对象,而且把每年的3月19日作为太阳公圣诞。

这一天,家家户户要用面条以及红糖祭祀。

  月神也是自然崇拜的对象。

祭祀月神最隆重的仪式是中秋。

在八月中秋到来之前,家家户户的家庭主妇都忙着用糯米粉末、糖制作月糕,或用花生米、糖、麦芽糖等制成桃形的“地豆桃”或四方形的“地豆方”。

这天晚上,玉兔初升,人们便在庭院中摆放供桌,农村人还会到田里取来两根甘蔗,在供桌上搭成一个拱门。

祭月一般由家庭主妇主祭,男人不祭月。

因为男人属阳,月属阴,阳不祭阴,怕产生冲撞。

妇女们祭月,先焚香祈告,并拿两片由竹头或木头制成的杯,摔到地上。

如果两片都成反面,便是“笑杯”;如果两面都成正面,则是“稳杯”,都不吉;如果一正一反,则为“圣杯”,是吉兆,预示着祈告内容可以实现。

小孩们总是喜欢将书包,崭新的课本用作业本、铅笔放在供桌上,以祈求读书聪明。

  星辰,在潮汕人看来,一颗星星便代表地球上的一个人。

人死了,则代表着这个人的这颗星星也随着殒落。

因此,每当人们看到流星坠落,总会说:“又有人死了。

” 风雨雷电诸神的崇拜,在原始人的头脑中,人们对风雨雷电等等自然现象感到不可理解,认为冥冥中必有神祗主宰着这一切。

特别是雷电,当烨烨闪电划破长空、隆隆雷声震撼大地之际,即使现在的人也不由胆颤心惊,更何况是古人。

当人们看到:随着霹雳一声巨响,即使是参天的古树也被劈成两半,即使是坚固的屋宇也要坍倒,即使是葱郁森林也会燃起熊熊大火......所以,人们对雷电的“神力”感到不可测量。

现在的潮汕人,仍然把雷电看成一个神秘的神祗,并尊称为雷公。

人们认为,雷公专司人间善恶,如果作恶多端者,必遭雷公惩罚。

  土地崇拜来源于远古时代,土地生长五谷,万民赖以生存。

因此,人们对土地感恩戴德,“凡土之所在,人皆赖之,故祭之也。

”(蔡邕《独断》)在过去,土地神称为社神。

社者,五土之总神。

祭土地之俗,潮汕人一直沿袭。

据《澄海县志》嘉庆本载:在社日,县官率所属官吏具备鼓乐到东门城郊,迎接土牛。

到立春日,县官鞭碎土牛,名叫“鞭春”。

人民争拾土牛碎片回来放在床上,说是可以压邪。

这里所载的,是人们在社日里的一些活动。

这些活动,表现了人们对土地的崇拜,不过,现在这些方式已经被时代所淘汰。

现存的方式有:每年的农历6月26日,是土地神圣诞。

这天,农民家家户户必须备办牲礼祭祀。

还有,每个农忙季节里,农民收割,播种时候,总忘不了带一些祭品置于田头,并焚香祈告。

在山里生活的人,他们认为土地神可能就依附在一些古老的树木上面。

因此,对这些树木往往十分恭敬,有的人用三块石头垒成临时土地庙。

于是,这就成了土地神位所在,上山的人不得在土地神位面前撒尿,更不允许男女在那里野合,以免亵渎神位,冒犯土地神。

  潮汕人在十月十五日还有一次祭祀五谷神的活动,有的农村地区尚有“五谷母”庙宇,神像赤身露体,只用树叶或兽皮扎于下身。

这一天,农民用新收获的米碾成粉末,然后制成扁担、箩筐等形状的馃品,天刚麻麻亮时,挑到田头祭祀。

这种习俗,跟土地崇拜也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在潮汕地区,一些古老的树木,特别是一些生长在村头巷尾的古树,人们对其敬若神明。

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这些古老的树,要么是已有了树的灵魂,要么是有别的神明依附于其中。

因此,较为隆重的是在树下筑庙建宇,并称为“树爷宫”。

于是,每年祭神祀鬼,也必须到“树爷宫”里祭祀一番,甚至要在宫前搭戏台子,为树爷演戏。

简单的,则用一块番薯作为插香的香座,便可祭祀了。

这种树,不准攀折,更不准砍伐。

否则的话,会导致整个村遭殃。

  关于鸟,在潮汕鸟类中,喜鹊、燕子和乌鸦三中都带有一点崇拜色彩。

喜鹊又称“客鸟”,相传是报喜的鸟。

因此,每当人们听到喜鹊叫声时,总满心欢喜。

燕子也是吉祥鸟,每年的二三月间,花红草绿,春燕剪柳,它们往往在这个季节南飞,并且最喜欢把巢筑在人家屋檐下,或者厅堂上。

在潮汕人眼中,燕子降临谁家,谁家就被视为家运将旺的征兆。

因此,人们不但不打扰它们,甚至为之提供方便。

即使每天必须为它们打扫粪便,也是乐此不疲。

至于乌鸦,同其它地区一样,潮汕人也将它视为不祥之物,即使打猎的人也不敢随便惹它,怕引来灾祸。

  值得一提的是,潮汕人盛行的祀蛇风俗。

在清代吴震方《岭南杂记》中,有一则关于潮州人祀蛇的记载:“潮州有蛇神,其像冠冕南面,尊曰游天大帝。

龛中皆石也,欲见之,庙祝致辞而后出,盘旋鼎俎间,或倒悬梁椽上,或以竹竿承之,蜿蜒纠结,不怖人亦不螫人。

长三尺许,苍翠可爱。

闻此自梧州而来,长年三老尤敬之。

”  在潮州的地方文献中,可以见到不少关于祀蛇的记载。

《潮州府志》卷十五:“青龙庙”条载:  “庙跨城南大堤,当韩江之冲,神灵素应。

常有灵物蜿蜒凭龛次香案间,其色青,是曰青龙。

”又说:“潮人睹青龙之来,辄谓之神降,奉益虔。

至不敢暧昧质诸祠下。

”《海阳县志》卷七“风俗”引黄钊《潮州神弦曲。

青龙神》:“兽皮冒烟日卓午,蜥蜴上天求作雨。

城南大堤挤士女,咒香作云蒸花础。

青龙蜿蜒谁敢侮,潮人奉神曰若禹......”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到,在清代,潮汕人崇拜青蛇,已经是蔚然成风了。

  潮汕人崇拜青蛇源于何时,这并没有确切的记载。

不过,从文字资料中知道,从宋明始便已有崇拜蛇的习俗了。

《浙江通志》载:“沈造,字次仲,缙云人。

政和中进士。

及制潮时,有韩山神,须男女以祭,造至即焚其庙,毁像,得巨蛇,得巨蛇而杀之,凶祀遂绝。

”  顺治《潮州府志》又载:“宋,胡颖为广东经略安抚使。

潮州僧寺有大蛇,前后仕潮皆信奉之。

前守去州,人以为未曾诣也。

已而旱,咸咎导不敬蛇所致。

后守不得已而诣焉。

蛇蜿蜒出。

守大惊,暴卒。

颖至广州,闻其事,檄潮州,令僧舁蛇至。

至则其大如柱而黑色,载以栏槛。

颖令之曰:‘尔有神灵,当三日见变怪。

过三日,则汝无神矣。

'及期,蠢然犹众蛇。

遂杀之,毁其寺并罪僧。

”  《宁国府志》载:“陈诠,太平人。

任潮州府照磨。

府城外有妖出大石下,每年祀以人。

诠怒,积薪石旁,火以石裂,震死一巨蟒,妖遂绝。

” 沈造任潮州通判是在南宋绍兴年间,胡颖任广东经略使在南宋咸淳年间,陈诠任潮州照磨在明正统年间,由此可知,宋明时代,潮州人已是相当崇拜蛇神了。

  现在的潮州已经没有如此大规模的祀蛇活动。

不过,在较为荒僻地方,特别是靠山的一些农村,对蛇还是十分敬畏的。

大多潮州人对蜥蜴、壁虎尤极尽爱护,认为蜥蜴是观音娘的宠物,而壁虎是灶王爷的信使,因此不能打它们。

  二、三教诸神崇拜  对三教神祗的崇拜,也是潮汕信仰民俗的重要内容,佛教方面,主要崇拜佛祖(即如来佛)和观音菩萨。

在潮汕大小各个庙宇里面,都供有佛祖法像。

规模较大的寺庙是潮州城里的开元寺。

开元寺始建于唐朝。

开元寺的僧众,在每年四月八日“浴佛节”一定要举行隆重仪式纪念佛祖寿诞。

一般寺院,庵堂就没有这种隆重仪式。

不过,在这天,众僧尼总要制作一种用黑芝麻、花生仁、爆米花、白糖等制成的“油麻圆”(潮州话的“圆”与“缘”字谐音),并将这些东西贡献佛前,然后广赠施主,取其与之结缘的意思。

  在潮汕人心目中,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普度四方的偶像。

现在人们不仅仅到庙里祭拜,而且将一尊一手扶玉瓶,一手执杨柳的观音请到家里,每日里焚香祈告,并祭以时鲜水果。

在观音娘娘面前,不能花言巧语,不能有恶言毒语,只有心诚才能得到她的保佑。

  道教诸神中,最受人欢迎的莫过于财神。

因此,在每年春节前后,人们都忙着置酒席、接财神,以祈求来年的好运气。

民间传说,财神共有几个:“正财神”赵玄坛元帅;“偏财神”五路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武财神”关圣帝君。

年画中,多数印上赵公元帅的形象,赵公元帅面似锅底,手执钢鞭,雄赳威武。

“五路财神:”传说是五个劫富济贫的大盗,死后被封为财神。

而“文财神”则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及“喜”神并列放在一起,成为“福、禄、寿、财、喜”。

现在,最受欢迎的却是“武财神”关圣帝君。

关羽五咎长须,一手持刀,一手拿元宝,一副雄赳赳的样子。

普通人家总要买上一尊关羽像,然后拿到巫师家里念咒,将神像请回家后每日礼拜。

许多商店也都供奉着他的神像。

  道教最尊者是玉皇大帝,潮汕人俗称为“天公”,并把每年正月初九作为天公圣诞的日子。

在这一天,人家备糖、斋菜祭祀,并献以“天公金”(一种冥纸)。

  灶君也是道教中的一个神祗,地位不高,但是十分普遍。

几乎是每家每户都祭祀,神位就设在厨房。

农历的每月初一、十五两天,或婚、丧、生孩子、庆寿辰、逢时过节,都要烧香,供饭。

腊月二十三日晚,要用糯米、糍粑、糖作为祭品,焚香点烛烧纸钱,叩头礼拜送他上天向玉皇大帝反映这一家人的善恶。

平时忌在灶上烹煮或烘烤“秽物”,忌在厨房里骂人、吵嘴、打架,忌重放和磕碰锅、盆、碗、筷等。

  闽、粤、台、浙等省沿海地区的民众,普遍信奉妈祖。

妈祖是海神,能保佑船家行船平安。

过去,每当新船下水,船上的人都要到汕头港妈屿上的妈祖庙请香回来,在船中肚供置“天后圣妈祖”的香案,初一、十五上香烧元宝,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还要隆重庆贺妈祖诞辰,祭以“五牲”或“三牲”。

上游来的船只临近潮州城时,要烧香祭拜“妈祖”,求其保佑平安过湘子桥。

船只顺利通过时,则对江鸣放鞭炮,答谢“妈祖”恩典。

现在,每年三月二十三日妈圣诞时,人们都到妈祖庙里请出神像来,抬在銮轿里游街。

家庭主妇则在沿路摆设香案叩拜。

那些想要得子的人,更是迫切期望能摸得着神轿、神像,以祈来年得子。

  张天师,据《三教搜神大全》记载:“天师者,汉张道陵也,子房八世孙,光武建武间,生于吴天目山,学长生法术。

又得秘本,通神变化,驱除鬼妖。

”在潮汕人心目中,张天师便是“驱除鬼妖”的神,因此,每当家中有人久病,或者暴病,药石无效疑为撞鬼见邪时,就有人去向“张天师”请符(由“张天师”落神到一个人身上。

)或者要搬迁新居时,也要到“张天师”处请符镇宅。

  对家神崇拜中,值得一提的是床公床母。

潮汕人将这对神祗尊称为“公婆”。

关于“公婆”的来历,有一传说:元朝时,元兵攻陷潮州之后,强迫三家人供养一个元兵。

元兵为非作歹,鱼肉百姓。

更甚的是,规定哪一个新娘出嫁之日,初夜权一定要归他们。

潮州人民忍无可忍,在中秋之夜,人们在饼中藏字条,写上一个“杀”,统一举事,把家中元兵都打死。

据说元兵的阴魂不散,时常作祟,对幼儿进行骚扰。

百姓无奈,只好尊他们为神,四时祭祀,并求他们保佑婴孩平安。

其实,床公床母在中原一带,自唐宋时期就已经有了。

那时候,新郎新娘入洞房时要拜床公床母。

妇女生产,儿童出疹出天花也要祭床公床母。

每逢年底照例要拜祭他们,跟现时潮汕人的祭祀方式基本一致。

  门神,按照传统说法,一种是秦琼、尉迟恭二将军,一种是神荼、郁垒两兄弟(详见第一辑《春节》)。

不过,大潮汕人心目中,门神是谁,这问题已经无关紧要了。

重要的是这门神要能够人们守门镇宅。

门神的祭祀极为简单,人们仅仅在祭祀神祗或者祖先时,拿两根插在门上,烧纸钱时多烧一点,并拿到大门口烧,如此而已。

  儒家崇拜对象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儒家学派的鼻祖孔子,另一个是为潮汕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的韩愈。

潮汕人过去的祭孔活动,自明朝洪武元年定仲春、秋上丁日(二月初四,八月初四)二祭以来,就严格依照古礼。

规模宏大,仪规复杂。

这种祭孔习俗到了近代,已经十分简单了,一般是学生入学这一天举行“进孔门”的仪式。

家长先给孩子做三道菜:猪肝炒芹菜、豆干炒大葱、鲮鱼。

潮州话肝与“官”,葱与“聪”,芹与“勤”谐音,意思是期望孩子聪明伶俐,勤奋读书,将来能出人头地。

  吃过这几道菜,家长就带孩子到学校,在孔子的灵位前供一盘“明糖”,教孩子焚香祭拜孔子,意为投靠在至圣先师孔子门下。

来到教室门口,向老师行礼后,又把“明糖”分给同学,表示进孔子门的孩子要尊敬老师、团结同学。

  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爷生”,即孔子诞辰,过去潮州学生要到“学宫”(孔庙)举行祭祀典礼。

  当然,现在已经不举行祭孔活动仪式了,但是孔子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以及“不知老之将至”的勤学精神,仍然被潮汕人尊敬和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名人中,韩愈在潮汕地区的地位,是其它文化名人所不能比拟的。

唐宪宗元和年间,韩愈因一纸“谏迎佛骨”奏疏,触怒了当权者,被贬至潮州为刺史。

他在潮州前后虽只8个月之久,但对潮州的影响却十分深远。

  韩愈治潮政绩主要是“祭鳄鱼”和兴办乡学。

来潮之后,问民疾苦,他听说恶溪有鳄鱼为害,便作《祭鳄鱼文》令其徙走。

其次,他深感潮州教育事业的荒废,于是下决心狠抓教育,并捐出自己的俸禄。

后人为纪念他在潮八个月的功绩,在北宋咸平二年建祠以纪念。

  值得一提的是,在潮汕地区还有一方神圣叫“三山国王”,广为潮人所祭祀,其较大规模的神庙有揭西县霖田祖庙和饶平县程南乡三山国王庙等。

  关于三山国王的来源,有的说是位于潮州附近的巾山、明山、独山三座山神,有人说是潮州人祖先的始神,莫衷一是(参阅吴金夫《三山国王庙面面观》,载《汕头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三山国王庙也称太湖神庙、明贶庙等。

虽然,大部分潮人并不明白三山国王究竟是何方神圣,但祭祀之风不辍。

在潮汕公路上行驶的载客巴士上,便可以经常看到车厢里贴有三山国王的神符。

  三、灵魂崇拜  在潮汕,灵魂崇拜的习俗颇流行。

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如果睡着了,他的灵魂就离开躯壳在空中游荡。

所以,一个人要是睡着,千万不要将他的脸涂抹成一个大花脸,不然,当他的灵魂回来时,会找不着躯壳。

特别是小孩,假如他在别的地方睡着,而家人要将孩子带回家去的时候,须对孩子说:“回家睡觉。

”以免灵魂找不到躯壳。

  如果是小孩跌到水里或者粪坑里而被人救起来,那这小孩的亲属必须买一包糖送给搭救的人。

这里不仅仅包含答谢的意思,而且包含着禳灾的意思。

因为小孩这时有难,人们总认为冥冥之中是什么来要他的灵魂,而搭救的人将小孩的魂救回来,那么恐怕冥冥中的这个幽灵会迁怒于这个搭救的人。

但只要被救者送给救人者一包糖就可以禳灾了。

答谢了救命恩人之后,那小孩的亲属(多是女性,祖母或母亲)必须给这小孩“捧精神”。

不少人认为孩子在哪儿跌下,他的“精神”会因为受惊吓而跌落,因此必须将他捧回。

办法是将受惊孩子带到跌落的地方坐着,将带去的五土钱━━五色纸条撒向四方,用手掌或者笊篱,向水面作舀状,然后将舀来的“精神”向孩子头上倒下十二次。

于是,孩子的精神就复位了。

  过去,富贵人家在家人将要死亡的时候,要举行一种“叫油火”的巫术仪式,也称为“叫代”,即叫人来代死。

如果有人代替,则可以挽救那个垂死的人的生命。

方法是:让一个作巫术的人用彩色的桐油绘成大花脸,仿照鬼魅之状,赤膊,系五色裙。

法器是一个念过魔咒的碗。

这个碗中,盛满油,点燃后由巫者托之,于更深夜静之中,在街巷间呼啸穿行,阴森森尤若鬼火游动。

若有人因恐惧而失声惊叫,这个巫者立即将手上的“油火”向墙摔去并叱曰:“呀呸!”这样“叫代”便成功。

代病人死去的就是夜间失声惊叫的人。

这种方式现已基本绝迹。

  在潮汕地区的乡村,经常可以在路边看到一只竹筛,其中放着几碗饭、几个蛋,有时还有一条鱼、一块猪肉。

但是,没有人去动它,因为这是有病人家祭路头的供品。

在农村,如果有人出门回来,忽然得了暴病,而又久医无效;或者小孩哭闹无度,那么其亲属便会以为这是同鬼“冲逢”,得罪了鬼魂。

这样,便得向懂巫术的人请教禳灾方法。

当巫者说出鬼魂所需要的纸钱数后,患病者的亲属就必须备足这个数目,然后由家中长辈(多是女性)拿着纸钱到患病者面前呈献,患病者有多大岁数就献上多少次。

献完,径直拿出门外,到了巷头村口将纸钱撒出,这叫做“标送”。

  如果是病情严重者,则必须“祭路头”,即将丰盛的饭菜摆在十字路口宴请鬼魂。

在煮这些东西时,为了表示虔诚,手要洗净,而且不能试生熟尝咸淡。

走路的人如果碰到这种情况,不能恐慌害怕,可以目不斜视地走过去,千万不能回头看。

否则,病人的症状会移到他身上。

这些祭品,祭礼的人家是不会收回的,一般的人也不会拿去吃。

然而在饥荒年代,一些饥寒交迫者却管不了那么多,拿来吃了再说。

往往是有人在祭祀的时候,便有一两个饿汉在旁边等着。

真所谓人鬼争食,十分凄凉。

  在过去,潮汕农村一带还有几种“收魂”的仪式,“收魂”的对象大多是小孩。

就是说,如果一个小孩出门“冲逢”了鬼魂,那么,这个小孩的魂就会因恐惧而走散。

所以,若要小孩好转,必须举行“收魂”仪式。

  婴儿患病,必须采来茅根、仙草、桃叶、杉<艹加刺>,用一把雨伞骨结在一起,挂于门帘上,用避邪祛灾;还可再用一件男人的裤子倒悬在婴儿的蚊帐上,据说裤子是鬼魂的忌物,裤子倒悬可使鬼魂不敢靠近。

有的小孩发病,他的母亲还会到山上捡一块棺材板回来,然后跟12种花草一起煮,再用蕨叶蘸水洒在孩子身上,以祛病驱邪。

  另一种仪式是向牧童借牛鞭子,然后到孩子的卧室里将妖邪赶走。

还有一种是背着病孩出门,高声呼唤孩子的名字,把他的灵魂召回。

  潮汕人对梦兆的看法很独特。

梦中捞到大鱼,或在路上捡到金银财宝,或者梦见河水变浅,都认为是一种不祥的梦兆;相反,如果梦见人办丧事抬棺材、踩着牛粪、或者河水清且深,便是一种吉祥的梦兆。

倘若一个活着的人在你梦中死去,醒来时,可以说“杂七杂八梦,跌落粪桶缝”以禳灾。

而且,不能把梦的内容告诉那个人。

请教以前在潮汕杂咸店卖一种叫南伍的是什么腌制品

是潮汕的一种柠檬,用糖泡的,又酸又甜味道独特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潮汕杂咸的朋友圈说说_经典说说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