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假日作文 > 中秋作文 > 精选新中国成立手抄报如何写

精选新中国成立手抄报如何写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精选新中国成立手抄报如何写

微信扫码分享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精选新中国成立手抄报如何写一

开封回中 潘瑞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新中国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积极贡献。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本节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因此,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它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本节的另一重点是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确立新型的国际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赞扬。深刻理解这一内容也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2、难点分析

本节难点是对新中国初期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此方针的评价。要正确理解“一边倒”的方针,必须分析建国之初国内外复杂的形势。高一的学生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比较缺乏,知识储备不足,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共4页 第1页

多媒体放映《开国大典》短片,教师提问:1949年10月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学生应该异口同声地回答出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明即新中国的成立。接着进一步提问:新中国的“新”新在何处?(视情况而定,如果学生一时难以回答出来,可以提示学生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去找)总结为: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成了国家的主人;从发展方向上看,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引入课题:大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了新中国的“新”,今天,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新中国的“新”那就是外交。

过渡:要了解新中国的外交,让我们先来了解当时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是怎样国内外环境吧。

一、国际环境

师: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国际环境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世界新格局的主要变化和国际关系中最突出的特点),让我们共同去了解二战结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环境吧。

通过战后世界形势图的地图讲解分析,(出示幻灯片)中国面临严峻的局势国际:美国敌视扼杀政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国内:军事压力(战争尚未结束,国民党负隅顽抗、威胁人民政权);经济形势十分严峻(财政困难、生产下降、生活困苦);

(出示幻灯片)二战后的世界形势四点及突出特点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与斗争。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与激烈斗争。对于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苏联代表的社会主义力量及其它进步力量无不欢欣鼓舞;但是国际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国对新中国充满了敌意,他们从政治上进行孤立、经济上进行封锁,军事上进行威胁,妄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在学生了解国际形势之后,让学生回忆建国初期国内的形势。在此基础上,要求同学分组讨论:针对当时这样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你认为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要顺利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应制定怎样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生:(讨论并回答)

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阅读投影显示中的《共同纲领》引文,使学生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总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师:共同纲领起了什么作用?这一外交政策可用一句话来概括,是什么?

师:该纲领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已经具有了法律效力。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第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了这一建交原则。成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外交政策最明确的表示。这表明伟大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始奉行维护国家主权、民族独立的外交政策。这与旧中国反动政府实行屈辱的外交政策有本质区别。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四项基本方针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

投影显示(引导学生边看书边回答)内容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共4页 第2页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一边倒”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团结世界人民”

积极争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及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 巩固发展和平力量,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

(过渡):新中国建立初期,遵循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上述四项基本方针的具体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三、开拓外交的新局面

同学们请思考一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了哪些外交活动?取得了哪些突出的外交成就? 师:(指导学生看书,概括中国同苏联等国建立外交关系、中苏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内容)

1、同苏联等17国建交

师:当时开展外交的国际环境对于新中国非常不利,为什么呢? 生:(看书回答)

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以独立自主的原则为引导。积极拓展外交空间,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

师:在建国第一年,人民政府就粉碎了美帝国主义企图孤立中国的阴谋。那是什么事情呢? 师:其中与苏联建交是我国建国初期最重要的外交成果。(投影:《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图片“毛泽东和斯大林”)

师:中苏建交有何意义呢?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好合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外来侵略,有利于我国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与此同时,我国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也获得全面发展,从而大大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对维护远东和世界的和平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建议在教学时展示有关图片和文字材料。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师:投影“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的图画,师:访问的目的?如何处理同亚洲国家睦邻友好关系呢? 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师:内容是什么?提出有何意义呢?(引导学生举当今熟悉的事例分析之)生:(回答)幻灯片显示内容

师:(总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还受到民办各国的高度赞赏和评价,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世界各国所接受,被公认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和争端的基本准则。观察当今国际事务,我们会更深刻地理解它的重要意义。

3、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视频)

让学生观看周恩来总理率领代表团参加会议

师:中国政府参加日内瓦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呢?

共4页 第3页

生:(回答)

师: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在会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充分说明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在旧中国的外交史上是绝对没有的。(比较巴黎和会和日内瓦会议的情景,感受日内瓦会议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视频):展示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是显然存在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求异的。……”

——选自《共和国开国岁月》

让学生分析这段发言是在那一次国际会议中做的?

4、参加万隆会议 师:(显示材料)

“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受到,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存异。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提问:(1)、亚非会议为何会出现气氛的紧张 生:美国的指示;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

(2)、周恩来的求同存异方针,同指什么?异指什么?

生:(概括回答)同:共同的遭遇既殖民灾难和命运;共同的任务既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反对国家封建势力;发展民族经济,都要求加强团结和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异:社会制度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3)、何为万隆精神? 团结、友谊、合作

(4)、你觉得当今世界还应该倡导万隆精神吗? 师:(出示图片和材料)

共同的责任,共同的任务,要求我们大力弘扬万隆精神,抓住历史机遇,加强团结合作,共绘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蓝图。我相信,在亚非发展重要历史时刻召开的这次亚非峰会,将成为亚非合作的新起点,将作为亚非关系史上又一个划时代的重大事件载入史册。

——胡锦涛在亚非峰会上的讲话 生:(讨论并回答)(投影显示)

材料1:近代中国由于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蒋介石国民政府实行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的外交政策,据统计,中国近代同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1000多个,被迫开放的口岸有一百多个,租借地上百,租界有四十多处。赔偿白银十三亿两、割地仅俄国一家竟达一百五十多万公里。难怪一位外国人说:“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有国际持久和平和各国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问:材料1、2反映旧中国外交和新中国外交政策有何区别?为什么?从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答:(略)小结(略)

结束:播放歌曲《红旗飘飘》

共4页 第4页

精选新中国成立手抄报如何写二

一项项核心技术的发明,一件件创新产品的出现,正在方便我们的生活、丰厚我们的财富、加速我们的发展。“创新”两字,让“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改变,也诠释着未来发展的方向

无论是国家层面的高铁、大飞机项目,还是企业层面的无人机、超薄玻璃项目,都是创新中国的典型表现。在我看来,创新无价,只有创新,才能拥有未来。一个人也好、一个企业也罢、一个国家更不用说。

一个人,如果喜欢创新,那么这个人肯定是聪慧的,肯定是朝气蓬勃的,肯定是积极向上的。这个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获得成功的几率必定远远高于其他人。

一个企业,如果善于创新,难么这个企业必将是一个好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古往今来,国内国外,有太多的例子来证明,创新型企业的寿命,必将远远高于其他企业。善于创新的企业,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也是毋庸置疑的。有的企业一些关键领域和关键产品的创新,甚至能影响历史的进程,改变世界的格局。

一个国家,如果勇于创新,那么这个国家迟早会屹立在世界强国的序列内。即使现在还不是,但随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以后肯定会发展成为一个文明、富强的国度。一个国家,如果守旧不前,那么距离亡国就为期不远了。清朝末期,大清帝国采取闭关锁国政策,整个国家死气沉沉,最终导致各种丧权辱国现象的发生,直至被推翻政权。

创新,是一种变革的过程,是一种多样的选择,也是一种开拓的精神。遇山开山、逢河搭桥,是一种创新。遇山绕道、逢河填土,也是一种创新。那么,如何创新,才是最正确的呢?才能取得效益最大化呢?才能找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呢?这里面,我个人认为,创新成功与否要靠常理去判断,要让时间来检验,要靠结果论英雄。就像条条大道通罗马,但是不同的道路远近不一,往来成本就成为检验选择正确与否的标准。选择最短、最安全的道路,这就是最佳的创新举措,不是吗?

创新,还需要有精神层面的支撑。个人、企业甚至一个国家,都需要一种创新精神。没有这一股儿劲,就会死气沉沉的,干啥都会照搬照抄,不去思考和谋划,也不会深入研究,往往停留在曾经或者当前的'功绩簿上沾沾自喜,自认为老子天下第一了。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创新之路,就是改革之路,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奋进之路。

精选新中国成立手抄报如何写三

ok3w_ads("s005");

摘 要:以传统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国,土地问题是生存问题。在人地关系异常紧张的背景下,土地问题已不单是经济问题,更涉及社会稳定甚至政权的存续。新中国70年来,学界对这一重大制度变革给予了高度关注,研究成果颇为丰硕,研究视角日趋多样,研究重心有所转移,研究方法得以突破。但已有研究亦存在视角过于宏观,眼光有待下移,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亟需缩减,交叉学科方法运用仍需丰富等不足,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土地改革研究的进一步拓展,有赖于走出现有限局,由土地改革观察时代变迁,眼光可瞄准更宽广的视域,包括土地改革史料的整理和出版、新的主题与领域的挖掘、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的突破。

关键词:新中国;土地制度;土地改革;土地政策;土改思想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9)06-0031-13

收稿日期:2019-03-13 doi:10.13968/.1009-9107.2019.06.04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青年杰出人才培育项目(sksyl201817);四川大学创新火花库项目(2018hhs-34);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学科前沿与交叉创新重大项目(skqy201762)

作者简介:冯兵(1980-),男,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引 言

土地改革作为一项重大的制度变革,一直以来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新中国成立初期即出现了与土地改革相关的著作,例如胡伊默的《土地改革论》、孟南的《中国土地改革问题》等。另有各地有关部门整理的资料汇编等。如新华书店华东总分店于1950年编辑出版的《土改后的农村新景象》、广东省人民土地改革委员会1951年编辑出版的《土地改革工作经验汇编》、中南人民出版社于1951 年编辑出版的《土地改革后的中南农村》等。上述成果多倾向于对各地区土地改革整体情况的描述和梳理,包括部分经济、社会发展数据,为之后土地改革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改革开放以后,对于土地改革的研究广泛展开,出现一大批重要的著作,其中较为重要者有:董志凯的《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成汉昌的《20世纪前半期中国土地制度与土地改革》、郭德宏的《中国近现代农民土地问题》、张永泉和赵泉均合著的《中国土地革命史》、何东等人的《中国共产党土地改革史》、罗平汉的《土地改革运动史》、杜润生的《中国的土地改革》、赵效民的《中国土地改革史(1921-1949)》等等,这些著作大多将土地改革作为一场运动史进行研究,并且将土地改革运动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仅从积极的角度论证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为土地改革的合理性做论证。其不足之处表现为部分著作回避了土地改革的不足以及产生的消极影响。

从20世纪60年代起,一些国外学者开始关注中国土地改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杰克·贝尔登的《中国震撼世界》、韩丁的 《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柯鲁克夫妇的《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弗里曼等著的《中国的乡村:社会主义国家》、帕金斯的《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费正清等人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莫里斯·迈斯纳的《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等。海外学者观察角度不同,所得评价莫衷一是,以对土地改革的评价为例,一些学者从国内政治角度出发,充分肯定土地改革的意义;杰克·贝尔登则质疑土地改革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意义,认为“分配土地本身并不能在中国产生健全的农业经济。它既不能创造出工业化所需的资金,也无法消除过剩的农村人口对土地的压力。”[1]白瑞琪却认为“中国的土地改革并没有引发一场生产危机,而这永远是土地改革可能经歷的最大危险。相反,中国的土地改革实际上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恢复。”[2]费正清评价土地改革的成就时认为“土地改革对生产力的贡献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仍可以争论。”[3]

显然,上述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均为国内的土地改革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支撑,但共通之处在于研究过于宏观,涉及不同的研究时段,使后来研究者难以对土地改革的具体情况有清晰的了解和认知。基于此,文章尝试将整个土地改革运动划分为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四个阶段进行介绍和梳理,以利于学界超越既存的认知架构,以崭新的视野,为土地改革史研究提供认识理解的多重视角,并积蓄有助于未来研究的动力。

一、关于土地革命时期土地改革的研究

目前关于土地革命时期土地改革的研究大致分为三类:对某一地区土地改革的过程进行研究;对这一时期中共个别领导人土地改革思想进行考察;对国共两党在这一时期的土地改革进行比较研究。

对特定地区土地改革过程的研究,侧重研究中央苏区土地改革的成果较多。温锐考察了土地改革中对阶级划分的标准。研究认为,中央苏区经过长期实践,确定划分阶级的四个标准,即一要看劳动与不劳动,二要看剥削与被剥削,三要看剥削时间,四要具体区别特殊情况[4]。游海华从社会生态环境变迁的角度出发,考察中央苏区土地革命的缘起。通过对该地区历史发展的多角度把握,得出赣闽粤地区社会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调成为催生革命最好温床的结论[5]。王明前从社会平等与经济效率出发,考察中央苏区的土地革命与查田运动。认为中共在中央苏区推行的土地政策始终贯穿着对平等与效率的追求,在服从现实政治军事斗争需要的前提下,追求社会平等,兼顾经济效益[6]。温锐等指出中央苏区土地改革的不足:中央苏区土地革命“地权农有”的政策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平分土地的冲击和传统理论的误区,《兴国土地法》对“没收一切土地”的改正并没落实;“地权农有”在实践中被平分土地否定,在理论上也有所缺失;反复平分的政策违背了农民的传统认识[7]。

除了对中央苏区的土地改革进行考察之外,杨芳对这一时期川陕苏区的土地改革做了详细的研究。关注方面包括川陕苏区土地改革的起因与主要内容、土地改革的实施、成效以及经验教训,认为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进行的土地改革运动深入、广泛地调动了农民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不仅为工农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也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提供了借鉴[8]。朱正业等关注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土地改革运动,分别论述了土地改革前的地权分配与剥削关系、土地改革的经过以及土地改革的历史经验,并指出这场土地改革为中共转入农村生存和发展赢得了农民的心理认同,基本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地权分配关系也得到有效改善,为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以及革命政权的巩固与扩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9]。唐剑彦对20世纪30年代广西新桂系的土地改革进行了考察,分析了这场新桂系领导下的土地改革运动的理论来源与现实需要、概况、实效,指出了这场运动的实际实施与政策原意相距甚远,导致土地关系的进一步恶化,使得农民的生活更加困苦[10]。

相关热词搜索:土地改革新中国展望年来回顾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精选新中国成立手抄报如何写四

观看了《创新中国》这部记录片,让我感触很深。纪录片共分六集纪录片分别是:信息、能源、制造、生命、空海以及浪潮。这部纪录片里都是拍摄了当今中国在各个领域的最新创新成果,涉及了大量最新的科研成就,比如高铁、大飞机项目、500吨级火箭发动机、光量子计算机、中国空间站计划、智能制造等。此外,还有一些人们知之不详的重大科技进步,比如世界最清洁的火力发电厂、神奇的基因编辑技术、能看清微观世界的上海光源、世界首例3d打印距骨植入手术等。

我不仅能看到这样那样的最新创新成果,我更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国的骄傲和自豪。这部记录表片中,在当今的中国,我们看到了中国人、中华民族拥有的底蕴与力量,看到了中国在当今世界舞台的崛起所带来的影响,看到了那些学成归来,不忘祖国的科学家,看到了敢做敢拼,不落人后的企业家们。

纪录片中的一项项核心技术的发明,一件件创新产品的出现,正在方便我们的生活、丰厚我们的财富、加速我们的发展。“创新”两字,让“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改变,也诠释着国家以及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创新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才能抢占高点,才能拥有未来。无论我们个人、企业或是整个国家。

作为个人,要学会创新。如果喜欢创新,那么这个人肯定是聪慧的,肯定是朝气蓬勃的,肯定是积极向上的。这个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获得成功的几率必定远远高于其他人。当今世界处在一个高速发展,飞速变迁的时代,要和我们的身边有许多人一起,在为了伟大崇高,或简单执着的理想而不懈的努力与奋斗。

作为国家,要勇于创新。世界的历史告诉我们,曾经强大的国家都是勇于创新的国家,近代工业国家的发展,都是伴随工业革命,生产科技的创新。英国是依靠蒸汽机的发明,推动工业革命,让国家工业化。成就了日不落帝国。一个勇于创新的国家迟早会屹立在世界强国的序列内。即使现在还不是,依靠创新的动力,必定会发展成为一个文明富强的国家。一个国家,如果守旧不前,那么距离落后甚至亡国就为期不远了。大清帝国采取闭关锁国政策故步自封,无视社会科技进步,拒绝创新,措施发展机遇,导致国际贫弱,人民生活困苦,直至被推翻政权。

创新首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顽强的创新精神。所谓创新意识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所谓创新精神就是强烈进取的思维。其次,创新还要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一个人产生新思想、认识事物的能力,即通过创新活动、创新行为而获得创新性成果的能力。第三,要创新就必须认同两个基本观点,即创新的普遍性和创新的可开发性。创新的普遍性是指创新能力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种能力。创新,是一种变革的过程,是一种多样的选择,也是一种开拓的精神。遇山开路、逢河搭桥,是一种创新。创新成功与否要靠常理去判断,要让时间来检验,要靠结果论英雄。就像条条大道通罗马,但是不同的道路远近不一,往来成本就成为检验选择正确与否的标准。选择最短、最安全的道路,这就是最佳的创新举措。

要创新、想创新、能创新。永远学习定是不变的真理。我们必须要终身学习,学习应该是一个习惯,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变化的社会中一直抓住社会中最精华的东西。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研究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对自己提出新挑战,紧跟时代的发展。我们要在创新中提升,在提升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精选新中国成立手抄报如何写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shengzuowen/jiarizuowen/zhongqiuzuowen/16856290811524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