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观后感范文 >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优秀5篇】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优秀5篇】

薄凉之人 点赞 分享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优秀5篇】

微信扫码分享

电影《长安三万里》再现唐朝繁荣的动画奇观,以长安城为背景,层层递进的情节和精细表演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同时也带领着大家领略唐朝时期的文化底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一只展翅而起的大鹏,仿佛象征了那大唐虽经乱而不变,虽势衰而不改的昂扬气象。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5篇《《长安三万里》观后感》,如果能帮助到您,金笔头网将不胜荣幸。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一

近日,追光动画“新文化”系列恢宏开篇之作《长安三万里》于7月8日全国上映。据极目新闻报道,该片上映单日票房突破9000万关口,刷新追光动画历史最高单日纪录,两天累计票房已破2亿,升居年度动画票房第六位。电影豆瓣开分8.0,成为2023年暑期档电影豆瓣最高开分,上映两日票房更是破两亿,大有超越追光动画电影票房在5亿徘徊的纪录。

不少观众观影后表示,“影片呈现了‘大唐群星闪耀’时的唐风画卷”“细腻地还原了大唐之貌,古典之美”,观影口碑一路走高。

168分钟,这部号称“史上最长中国动画”,通过高适与监军太监回忆自己与李白一生往事,全景式展现开元、天宝年间的大唐盛世。回忆中,李白、高适、杜甫等语文书上的璀璨诗人们一一登场,将《静夜思》《将进酒》《燕歌行》《黄鹤楼》等传世名作娓娓道来。观众穿越千年,跨越三万里,共赴长安,梦回大唐,感受盛世气象。

大唐文化恢弘壮丽,文人墨客群星闪烁。影片画风绚烂精致引人入胜,借高适之口,将几十年大唐锦绣一吐为快,十几位诗人形象跃然纸上:生逢盛世,才华横溢,却因商人之子出身仕途遭挫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身怀上阵杀敌高家枪,性情耿直,木讷寡言,对诗文学习头疼不已,在与李白交心陪伴中成长为著名边塞诗人的高适;众人皆晓晚年心怀天下,关心民间疾苦,但少年活泼俏皮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眉目慈善、沉稳佛系的'王维;挽救大唐于危难之中的“战神”郭子仪……教科书画风活起来了,一个个曾经存在于书中的诗人穿越千年,来到我们身边,拉近古今之距。行卷、柘枝舞、曲江宴、吟诵诗歌……影片在潜移默化中,为观众普及了古代常识。结合唐俑姿态、借鉴汉服服制、融入唐朝礼仪,塑造动画人物,《长安三万里》用中国人特有的浪漫,为观众还原了触手可及的大唐盛景。

“只要写黄鹤楼的诗在,黄鹤楼就一直在,只要诗在,长安就一直在。”唐诗三百首,流传已千年,小时候我们并不懂背诵这些诗歌的含义,但历经岁月沉淀后成人,再次听到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歌时,与心怀赤子之心的诗人穿越时空相遇,背后深刻的含义才有了延迟的共鸣。“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吐露因传统观念女子壮志难酬之情;“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展现仕途不顺但对才华的自信;“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抒发向往自由的豪情壮志……中华优秀传统诗词早已融入我们的文化血脉,其中蕴含的文化浪漫穿越时空,点燃每个人内心的火焰,诗歌文化千古不朽,《长安三万里》又赋予了它们新的生机。

中华文化总会在某一时刻,超越时空维度,给人以感动与震撼。《中国诗词大会》展开诗词比拼,带我们遨游浩瀚诗海;《经典咏流传》为古诗词编曲,让我们体悟诗歌韵律;《典籍里的中国》挖掘典籍背后的故事,演绎经典的前世今生……如今,随着现代化媒介发展,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文化自信逐步提升,越来越多影视节目,通过故事化、情景化、互动化的形式,多角度、全视角地对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进行宣传介绍,以朴实的感染力和强大的影响力,最大程度地为观众解读和还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根源,让文化瑰宝穿越千年走来,在当今依然能够展现最美的风采。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传统文化活起来需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艺术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正如《长安三万里》,聚焦历史中的闪光人物,尊重历史事实的同时,对空白处进行合理创作,用特有的诗意浪漫,激活观众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记忆。

电影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二

好看!看完《长安三万里》想马上读上几首唐诗尽兴。“长安”顾名思义就是长安城,现在的西安,也是十三朝的古都,而电影用动画的形式重现了长安城的宏伟壮丽,还把当时候唐朝兼容各种文化共融的态度通过银幕呈现出来;“三万里”是虚指,需要意会。长安三万里,可以是大唐以长安为首的三万里下发生的故事,电影里提到的地方很多,梁园(西汉文学主阵地)、长安、扬州、边塞、潼关等;也可以是指故事里这些大诗人们与理想的距离,长安是他们的实现梦想之地,他们和长安的距离就是奔向心中所想的远近。《长安三万里》既讲了大唐壮丽的历史,吟诵千古唐诗背后的故事,更是诗人们为理想挣扎一生写照。

追光动画这次在人物设计上很用心,我们可以看到里面的。人物线条、衣着、美术、妆容都参考了唐画、唐俑的艺术风格。唐代是中国古代绘画全面发展的鼎盛时期,人物画经历长期发展,融合秦汉的纯朴豪放、魏晋的含蓄隽永,进入了一个精湛瑰丽的新时期,有“细密精致而臻丽”的特点,男子外貌雍容,女子体态丰肥,人物衣着艳丽。所以,电影整体画面色彩丰富,特别善用红绿色,视觉冲击力强,人物身材比例也参照了唐的审美。

电影里最让我难忘的是李白、高适、杜甫、丹丘生他们在黄河边上饮酒叙旧,李白拿着酒瓶吟诵《将进酒》那段。太美了!整个动画效果让人沉浸,真正地把“黄河之水天上来”用画面表达出来,还有众人乘着黄鹤的景象也很浪漫诗意。

说起黄鹤,《长安三万里》这次把黄鹤楼也重现了,通过唐朝两位大诗人的题诗,把黄鹤楼的意境表达出来。唐·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黄鹤楼》令李白低头,发誓要创作出一首关于黄鹤楼的佳作。

李白是我们家喻户晓的大诗人,传颂千古,他的恣意洒脱,他的“莫使金樽空对月”,他贯彻一生的少年气,都是我们对他深刻的印象,但这次《长安三万里》让我们更深入认识他,了解他人生也有不如意,也曾迷茫彷徨,更能读懂诗歌背后的真意。

当然,这部电影还让我们了解到书本里写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首悲壮的边塞诗的高适。高适以前只是老师口中的一个诗人,通过电影对他有了有血有肉的感受,甚至代入了他的视觉来看这个故事,很有意思。

今天首映点映看完了,不得不称赞追光动画努力不负期待。这是一部质量很不错完成度很高的历史人文类的动画电影,168分钟,史诗式地呈现大唐风貌,既表现了唐诗浪漫之美,又呈现出诗歌背后的家国情怀,感受到从小背诵的唐诗三百首背后创作者的半生颠簸。

谢谢《长安三万里》丰满了我心中的唐诗。

电影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三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一只展翅而起的大鹏,仿佛象征了那大唐虽经乱而不变,虽势衰而不改的昂扬气象。今日观电影《长安三万里》,虽评论两极分化,其中有些许史实仍值得考量,但依我所见,这是一部极符合中国人传统价值观的影片。

电影由一场战争贯穿始终,一场决定大唐王朝命运的战争。唐肃宗年间,大唐为平定安史之乱,引狼入室,大开国门引吐蕃军入中原。战乱平定后,吐蕃恃战功而骄,而连年战乱后的唐王朝亦无力再抵挡这支虎狼之师。一时间,吐蕃大军兵临长安城下,战火纷飞,民不聊生。而影片的背景,便是边关的一场生死之战。

影片分双线进行,一线即为解长安之围,另一线则是以高适的一生为视角串起的李高二人相识相交的故事。

虽说此片全程以高适的视角记述,但李白作为线索人物亦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从年少时相识,到李白扬州得意,高适长安折戟;再到高适还乡,李白失意,高适从军;再到李白长安成为翰林,高适辞去军中事务归乡;直到最后李白误投永王,兵败被俘,高适隐忍十载,终成大器。整部电影都仿佛在说明一个道理,年少轻狂者,终为红尘浮名所困,一生沉浮,难行远路,唯有隐忍不发者,积淀终身方有一飞冲天,成就不世功之方。

在我看来,此片从头至尾除了有几分贬低李白的形象,认为其就是一个整天沉浸在自己幻想之中的酒鬼之外,在其真正的精神内核中,还是极为推崇李白深刻思想的。若用哲学的方式来理解,全片的内容其实都是相扑运动中“以虚御实”思想由理性具体到理性抽象的过程。

在影片的前半段,李白教给高适的仅仅是一种相扑技巧,以假动作骗过他人,以虚力巧解蛮力,是一种类似四两拔千斤的方法。但在影片的最后才揭露出,这早已不再是简单的单对单的技法,而是足以运用到军事上改变整场战争的运筹帷幄之法。从一开始的弃城而走,到诱敌深入的按兵不动,再到雪夜行军的百里奔袭,最后决胜千里的。奇兵支援。这些计策不仅骗过了所有观众,令无数前期看似无用的准备最后一线串联,甚至骗过了高适自己,唯有如此,才能将那一致命的实招藏在无数后手与虚招中,与最后一举功成。

影片除了其中的。精神内核与其讲述的道理富含中国优秀传统思想外,其中人物与场景也处处可见传统色彩。从人物上身偏长,而腿部短粗的形象上看,与唐朝流行的陶俑如出一辙。而憨态可掬的马匹身上也可看出唐三彩的影子。而其服饰与妆容更是可见历史功底,桃花妆,金钿,折花妆等可看出用心良苦。而最令人眼前一亮的还是贯穿其中的诗词,虽然有一些有牵强附会之嫌,但每一句都用得恰到好处,令人仿佛通过诗词,看到了千年前的那个盛世大唐。

总之,这是一部兼具教育意义与中国传统之美的电影,老少皆宜,值得全家共赏。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300字 篇四

《长安三万里》以动画的形式呈现了唐代的风景和文化,让观众感受到了诗意之美和文化之美。动画的细腻画面和唯美的配乐,营造出了一个真实而又梦幻的唐代世界。观众仿佛置身于长安的繁华街市和山水之间,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而经典的唐诗名篇也在电影中得到了生动的演绎,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千年的文化瑰宝。

电影通过高适向监军太监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一生往事的情节,展现了友情和忠诚的力量。在困境中,高适不仅坚守岗位,还回忆起与李白共同经历的点点滴滴,这种情感的。呈现让人动容。这种深情厚意的描绘,让观众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情感的力量。

这部电影让我对唐代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诗歌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我相信,《长安三万里》将成为一部经典之作,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唐代的魅力和诗意的力量。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五

因为我和著名诗人杜甫一样,是“谪仙人”李白的“小迷弟”,所以一放暑假,我就迫不及待的请妈妈带我去电影院观看新上映的电影《长安三万里》。

《长安三万里》是以唐代“安史之乱”为背景,讲述了李白和高适相识成为朋友的经过,他们各自为理想而努力,高适英勇杀敌、报效祖国的故事。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哥舒翰和高适镇守潼关,面对众多凶恶反贼,他们手下部将大部分都去投奔安禄山,但他们两个宁死不屈,在突围敌军包围圈的时候,哥舒翰的战马中箭,导致被擒,哥舒翰高声让高适快跑,回长安报信,自己则宁死不降。“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我被他们威武不能屈、为国家献身的精神深深感动。

我最喜欢的诗人李白,由于是富商出身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请求高门举荐又被拒绝,他的才华没有用武之地。但是他一直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写出了《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名句。老年李白支持永王夺权失败,还进了监狱,后来大赦天下才保住性命,但他还是吟出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我喜欢李白的文采和他追求理想、乐观的性格,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就像一座座高山,只要我们坚定不移的克服困难就能翻过一重重山。

看完电影,李白的文采、高适的勇猛、大唐的盛世,深深感染了我,我对中华民族古代文化更感兴趣了,我为我是中国人感到骄傲自豪。

上面内容就是金笔头网为您整理出来的5篇《《长安三万里》观后感》,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金笔头网。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优秀5篇】相关文章: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优秀5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优秀5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