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观后感范文 > 盲山的个人观后感【精选7篇】

盲山的个人观后感【精选7篇】

狂想曲 点赞 分享
盲山的个人观后感【精选7篇】

微信扫码分享

这个电影讲的是发生在90年代中国的真实事件。金笔头网为您精心收集了7篇《盲山的个人观后感》,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盲山观后感 篇一

昨天看了李扬指导的电影《盲山》后,心灵被影片所反映的内容所震撼,使我心灵久久不能平静。姑且以我的切身体验写一些我的感受!

我看了这部影片,对我振动最大的不是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虽然非常同情她),而是这些乡民们表现出的一种愚昧而真挚的复杂性格。在愚昧方面,大家有目共睹,就是落后的文化造就了这里人们思想的落后,一味追求娶妻生子,传承香火的封建思想。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不惜花掉自己积蓄,不惜违反政策。他们抱着一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为此愁,为此苦。但是我们不要隔靴搔痒,我们应该以一个身处其中的人物的处境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将会看到不一样的结果。影片中的这个秦岭山区的偏僻的山村,不但与外界相隔甚远,而且交通不便,更没有特色收入,正可谓是穷山瘦水。

设想一下,这样一个穷山沟,在没有人愿意把女人嫁到这里的情况下,他们怎么办?让他们看着自己的儿子一天天孤独中老去,他们忍心吗?看着别人儿子娶妻生子,他们又是何感想?这些父母也爱孩子,但现实却使这种爱无法实现。他们为此无奈,苦闷,希望抓住每一次机会给儿子找到个媳妇。

但往往这种诚挚的愿望要落空,他们的儿子逐渐变成一个老光棍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走向极端(尽管他们十分不情愿这样),通过人贩子买到一个媳妇,达成他们的目的<>。买到以后,他们也是好心对待(只要她能好好和自己儿子过日子)。

他们没有虐待人的本性,他们的天性是善良的。他们的一切行动都是围绕自己的理想而运行的,而他们的理想中有一种浓浓的母爱情怀。所以当儿子打儿媳时,他母亲会极力阻拦,当雪梅要打掉自己的孩子时,他母亲会跪下求她。当我看到影片里母亲这个形象时,我被深深触动了。

她那么善良,有那么愚昧,即让人爱,有让人气的一个人,我感觉她就像我母亲一样,我怜爱她。这种感觉也许在城里长大的青年是无法理解的。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农村的一切一切对于我来说太熟悉不过,我对农村有一种爱恨交织的情感。我喜欢故乡人的朴实善良,但又对其愚昧难以接受。所以我喜欢听他们说话,但又嘲笑他们的浅薄。

我知道几千元钱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几乎是一辈子的积蓄),也知道买来的女人跑掉以后,自己儿子一生意味着什么。我生长的村子就和影片里的村庄一样落后,一样贫穷,不同的是我们处于黄土高原,而影片反映的是关中山区。在我小时候,我们村也有类似的情况。

家境好一点的都正当娶妻生子;家境不好的,但有女儿的,通过换亲来娶得媳妇;家境不好又没女儿的,或者打光棍,或者买媳妇,还能怎么样?他们也是人,也有理想的期望,但理想的无法实现使他们走向愚昧,走出本分。这是一个无奈的选择,痛苦的选择!

盲山观后感 篇二

这难以说是一篇成型的观后感只不过是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而已。

盲山是解禁了的片子。当初被禁是因为触及了社会的敏感问题,有损社会主义形象。通俗点说就是因为它揭短了,所以不让放映。他的前一部作品盲井同样是因此遭禁。导演l李杨说:“我只是希望能保持一定的距离去冷静观察,像是在用一把手术刀把流脓的疮口剖开,虽然说在揭短,也很残酷,但总比粉饰好。”我喜欢这种现实的记录。

盲山讲的是女大学生白雪梅受骗以7000元而被卖入偏僻山村充当传宗接代的工具。结局是两个版本。海外上映的是白雪梅是趁黄德贵洗头的时候砍死了他,而后被判处死刑。另一个是白雪没被公安解救。不用讨论哪个结局更真实,因为他们都真实。导演李杨表示,“以前在电视上看见一条新闻,一个女孩被拐卖到山村,为了逃出来而杀了她的‘丈夫’,最后被判处死刑,这个新闻令他感到很震憾”。另一个就看起来比较欣慰些,毕竟很努力的去解救了。可并不是人人都那么幸运。令我心痛的是白雪梅一样被拐卖的陈春丽因为割舍不下两个孩子而选择留下。他因循守旧的思想:“反正也嫁不出去了,生活就是这样子的顾得了那头顾不了这头。”她的悲哀的天然母性,狭隘思想最终把它牵绊在盲山里。

可以说村民是野蛮的。因为他们居住在偏远的山区,交通落后,教育落后,经济落后,什么都落后,只有女儿嫁出,没有媳妇娶进。在他们思想里,传宗接代,那是大事!所以只好东借西借凑钱买媳妇。有人买就有人卖。于是拐卖妇女就应运而生。虽国家有明文法律规定这是违法的。可黄德贵说:“谁家的媳妇不是买来的,我花7000块钱呢,你要是跑了7000快谁还我!”那是7000啊!或许村名半生都挣不出这些钱,所以每回白雪梅要跑,都要拼命追,不仅黄家追,整村村名都一起追。因为他们看来这是理所当然。

如果说村民是因为文化素质低而情有可原,那么罪不容诛的就是那些有点“文化”的人。那西装笔挺的人贩子干这种丧尽天良买卖,穿着制服的邮差默然收过雪梅的信后转身交给黄德贵,还吐出:“明白,你也不容易。”没养猪也要收费的收费员看着雪梅可哭喊求救哼出:“这是家里的事,我关不上。你狗日的艳福不浅。”黄德贵的弟弟黄德城介绍自己说:“道德的德,诚信的城。”答应帮助雪梅的的也只不过是满足生理上的欲望。这些受过教育披着羊皮的狼,比那些愚昧的村名更加令人、唾弃!盲山,我想盲的不仅仅是落后山区的村民更是那些假面的文化人!

盲山观后感 篇三

刚才看了一部电影《盲山》,这部电影是讲述着一个女大学生被拐卖到一个大山里,“被”嫁给一个40岁的农民做“妻子”的故事。

这不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而是当今的一种社会问题,看完感触很深。但是,还不知到从什么地方说起,影片里的人性的木讷,和没有文化而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一些做事的手法让人感到可怕!拐卖妇女,俨然成为当今一大社会问题。前几年还看到过很多拐卖妇女的新闻报道,现在虽然见的少了,但是我想这种现象在生活中一定还是存在的。

这是现在我们政府所倡导的社会中的一个既不被我们看到又不能被我们忽视的现象。当然形成这种社会事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一定都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或者现在我们的国家就可以解决或者已经解决这种社会问题。

从这部影片不难让人感觉到偏远山区人们的那种生活状况,文化教育落后、法制观念淡薄、生产力水平近乎原始,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怎么能做不出想影片中那些野蛮的行为呢?很难想象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像影片中这样的地方人们的生活之怎样进行的,我没有去过大山里,也没有见过贫困地区的学生和百姓他们究竟是过着怎样的一种生活,一直以来我都以为像影片所述的那种人们的生活环境在当今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但是这部影片让人看了有感觉是那么的贴切和真实。

贴切是因为这部影片深深的打动了我,让我的情绪跟着他波澜起伏。真实是因为他说讲述的故事又是那么的让我信以为真,思虑之余不由得暗暗佩服导演塑造人物以及展现这个故事的手法。

电影是一门艺术,他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把我们现实的生活搬到银幕上来,或许艺术会把现实进行一些夸张的描写,不过我想这部电影应该是可以代表很多在现实中被拐卖的那些妇女的真实的生活是一种什么样子的。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的心情还一直沉浸在影片情节所塑造的那种氛围当中,良久不能自拔。

不由的让我感到人要是缺少知识和文化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想起曾经一些媒体上所报道过的偏远地区的教育、经济落后的情景,我从内心不自觉的想为他们做些什么,可是目前我还没有这种能力,但是我想这已经是我将来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做的事了。

生活中我经常会看电影,我还没有给哪个电影写过观后感。但是,今天我突然想写,虽然我的能力有限不能完全的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但是我还是要写,因为这部电影实在是演的太好了!感兴趣的朋友一定要看哦~

盲山观后感 篇四

很久没看过这么让人心情沉重的片子了,完美的绝望——电影《盲山》观后感。比我看过的任何一部恐怖片更惊悚,因为它真实。

与世隔绝的山村,并不是陶渊明笔下的桃源乡,相反,那里正是无间地狱。艰苦的自然条件,无知盲目的村民,法律的无力与刑侦人员的无能,可怕的群体无意识和惊人的麻木。当一个涉世不深又缺乏防范意识的女大学生同时遭遇了以上所有元素,她的人生毫无争议地走到了尽头。

所有的灾难都起源于无知。不管是白雪梅的还是那些村民的。被拐卖本身已足以使人扼腕叹息,但在这部影片中它仅仅是打开了地狱之门。接下来发生的一切才是重头戏:被强暴,几次三番逃跑又被抓,被自己甘愿以身相许的人欺骗,被原本应该对自己伸出援手的人辜负,前来营救的父亲和自己一样身陷险境,所谓的正义使者软弱得不堪一击,一个小小的村主任手握生杀大权。当一个人面对以上这些情景,她能做什么?逃跑的结局已经看到了,为了仅仅三块钱的车费她就错失了近在咫尺的自由,付出尊严收获的只是冷漠。自杀?被当做物品的她没有了断的权利,因为她是被人花了钱买来的私有财产。更别提还有那个孩子。那个她不情愿生下的仇人的孩子。即便最后她豁出一切捅死了自己痛恨的人,她看到的还是连绵不断的群山。看不到尽头的盲山。她逃不出去。即便出去了,也只不过是到了另一个被粉饰得更好的人性地狱。

从白雪梅被强奸的开始,这个社会的伤疤就被血淋淋地撕开,那些早已腐烂流脓的组织就这样赤裸裸地暴露观众眼前,观后感《完美的绝望——电影《盲山》观后感》。每一个细节都暗含着重大的社会问题。在领导来检查之前通令所有人准备应付是不折不扣的形式主义,对法律一无所知的村民昭示着教育方面存在的严重漏洞。如果说这些都还只停留在制度问题上的话,那么那些村民的冷漠真的是可以上升到人类劣根性的高度了。没有人对白雪梅伸出援手,甚至是施与一点点语言上的同情。没有人觉得她受了迫害:本该如此呀。人活着本是这样呀。人本身就是如此丑陋呀。即使是观众对着屏幕愤怒地咆哮,可那又如何呢?我们的声音传递得到盲山中去吗?再说,只有旁观者会愤怒,当局者只有麻木。而且,在生活中,我们难道没有扮演过村民的角色吗?我们是否追查过在路边乞讨的孩子的身世?我们是否管过邻人的家庭暴力?当看到有人让自己的孩子辍学时,我们几个人去劝阻过?当看到邪恶发生时,我们谁去阻止过?

看完这部影片后,我感到深深的恐惧。不仅是恐惧有一天会陷入同样的绝境,更是害怕我自己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那样的人。

原来这就是地狱。不需要铁条,他人即地狱。

不得不说,这部影片让我体验到了绝望。像是水和空气一样无孔不入,像是巨大的黑幕一样铺天盖地而来的绝望。完美的绝望。淹没所有的光明和美好的向往。

所以在最后,感谢这部电影的导演李杨。感谢他把这种绝望和绝望后的思考带给了我们。

盲山观后感 篇五

主人公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一位毕业挺长时间没有找到工作,所以听信一个假扮药厂老板的人贩子的话,去深山采草药,其实是被卖到大山给人当媳妇去了。等她知道的时候,已经走不了了。

她逃跑了无数次,可每次都是以失败告终,给她带来的就是一顿毒打。终于她想到了一个办法,托一个小男孩送信帮她找到她的爸爸。当她爸爸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马上赶到这个小村庄,但是依然无法将她的女儿解救出来。这个女孩有一次想杀了买她做媳妇的那个男人,但是她忍住了。电影的结尾,那个男人和她的父亲扭打起来,最后关头,这个女孩没忍住,愤怒的砍了那个男人。

故事里到处充满了人性的冷漠,对女人的歧视,看的人心里很不舒服。

深山里的人,封建观念严重,冷漠无情,歧视女性。电影阐述了90年代深山农村的概况,同时也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人口贩卖的猖獗。

还是那句话,没有人会无缘无故的对你好,天上的馅饼也不会无缘无故的砸到你头上,所以每个人对自己清醒的认知十分重要。

盲山观后感 篇六

电影盲山反映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四川某女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时被人贩子拐卖到陕北农村的悲剧故事,影片画面真实,情节写实,给人的感叹厚实,基本上展现了那个时代农村落后的原生态面貌。

看了网友的评论,有的骂那个代课老师是孱头,有的骂邮递员不是玩意,有的骂村委会主任不是东西,有的骂解救的四川警察和当地警察不是东西,有的骂买主黄德贵一家愚昧该死,还有的骂售票员、司机和乘客不是玩意,有的骂山村零售店的店主色胆包天,甚至还有网友骂主角白雪梅无知且无用。

我认为这些指责都只是看到了问题的表面,造成白雪梅最后走投无路,杀掉买主黄德贵的不是白雪梅,而是这个社会,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弊端和政府的不作为。

城乡二元结构的弊端: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城市的发达和农村的落后形成巨大的反差,于是农村娶不上媳妇也就成为那个时代的必然,于是买卖妇女的不法勾当大行其道。所以单纯指责农村人怎么愚昧落后是不地道的。

政府的不作为:主要表现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尸位素餐、无所作为。比如那个交警,白雪梅向他喊“救命”,这丫居然轻描淡写地说家务事别在大街上吵、别阻碍交通;还有四川来的2个解救警察,完全可以以阻碍公务的名义鸣枪示警,对打砸分子可以紧急处置,可他们居然选择屈服;还有警察办案居然要收解救费;还有农村基层的村委会完全是胳膊肘向内拐,那个村主任则完全是一副土皇帝的做派。

另外还有白雪梅自身的问题,第一,她没有任何的社会经验,轻易就相信了人贩子的鬼话;第二,她跑到镇上去后,急于坐车逃跑,而不是向当地警方求助。

剧中所有的人似乎都麻木不仁,但唯一的亮点是李青云这个4年级的农村娃,他为白雪梅寄出了求救信,这和那个麻木不仁的邮递员形成鲜明对比,也和他先前的代课老师黄德诚的龌龊胆怯行为形成鲜明对比,他是剧中唯一的亮点,代表着国家和社会的希望、正义。

所以,白雪梅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要想避免这样的悲剧重演,唯有真正落实民主与法制,大力发展经济,缩小城乡差别。否则,这样的悲剧会永远存在、阴魂不散。

盲山观后感 篇七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电影《盲山》,刚开始是一个美丽清沌的姑娘吸引了我,她叫白雪梅,名字跟她的人一样清沌,但这时的她正在掉进一口肮脏的陷阱!接着是剧情,原来是关于贩卖人口!

一个女大学生由于急于找工作替家里还债,轻信于人,被骗到一个遥远、偏僻的小山村,卖给一个当地人当媳妇,通过她不懈的努力,最终逃脱魔掌,重获自由!

在遥远的西北,一个山连着山的地方,这里的男性大多都是买来的媳妇!一座比一座高的山不仅阻断了他们与外界的交通,更阻断了他们与外界的思想交流!所以这里的人都是野蛮的、愚昧的!他们不懂感情,更不懂法律!

被买来的媳妇也都曾试着逃跑,但都没有好下场,除了暴打,还是暴打,有一个甚至被打断了腿,于是她们屈服了,也都麻木了,特别是有了孩子后。

白雪梅也多次逃跑,也多次被抓回来,也多次被暴打,她把希望寄托在唯一与外界有联系的邮递员身上,可谁知这个人也……,他竟然将信交给了白雪梅那所谓的丈夫,看到这里,实在另人气愤至极!是什么湮灭了他的良心?

白雪梅没有逃脱被买来媳妇既定的命运——她有了孩子。但这并没有转移她逃出去的信念!或许是好人有好报吧,在这个贫穷落后的村庄里,孩子们因为穷困上不起学,而白雪梅是这个村里唯一的大学生,看到这些孩子小小年纪就辍学在家,她不想他们因为知识的贫困走上他们祖辈的道路,就经常教教这些孩子,也因为这样,其中的一个孩子自愿当她的信差,把她的求救信递了出去!

本来警察来了,事情就好解决了,但事实并非如此,警察遭到了这一村子法盲的阻挠,包括村干部,这在群只会使用暴力的法盲面前,警察的力量也显得单薄,至于这些平时光明正大救人的警察不得不采用非常手段救出了一些被卖来的妇女,当汽车驶致动,这些女人听到孩子们的哭声,作为母亲,她们选择放弃自由,回到了孩子身边!

白雪梅走了,这段恶梦般的生活该结束了,当汽车与后面追过来的人渐行渐远的时候,她的心里并没有多少轻松,而是惆怅,她的孩子还在这里,这个村里还有很多孩子,难道他们的命运无法改变,要永远被贫穷蒙蔽求知的双眼,长大以后,像他们的父亲一样,用钱来买媳妇?

真的很悲哀,绵延的大山阻隔出了贫穷与落后、野蛮与愚昧,还有多少孩子会被困在这里,也还有多少希望被湮灭在这里!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金笔头网为大家整理的7篇《盲山的个人观后感》,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盲山的个人观后感【精选7篇】相关文章:

盲山的个人观后感【精选7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盲山的个人观后感【精选7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