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观后感范文 >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优秀8篇)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优秀8篇)

甜尕妞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优秀8篇)

微信扫码分享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金笔头网为朋友们整理了8篇《飞越疯人院观后感》,可以帮助到您,就是金笔头网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电影《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篇一

昏睡了几乎一个下午的周日晚上,实在是没有心情再去做其他的事了,抱着电脑趴在瑜伽垫上开始看电影,之前在电脑里下载了很多经典电影,点开了一部想看去一直没看的经典之作《飞越疯人院》。

影片的开头是对着精神病院的一群患者,基本上给每个人一个特写。然后是麦克被警察带到精神病院。医生在讨论他是不是真的有病,还是只是借口逃脱劳动。麦克在院中带着其他患者打球,赌博,向瑞秋护士要求放电视看棒球比赛,但是遭到了瑞秋的拒绝,她以投票的方式决定,结果第一次只有几个人举手,第二次投票只有九个人,投票结束时,麦克去游说病友,但都没人理他,出乎意料的一直不说话的大块头酋长却举手了。

麦克欢呼着叫瑞秋护士看,她却说投票已经结束。麦克看着电视里反射出的自己的样子,开始自己解说球赛,把病人全部吸引,并随着他的解说词一起跳跃激动。麦克带着一群疯子打球赛,让酋长守着篮筐不让对方进球,酋长充分发挥身高的优势,拦截进球,轻松地投球。印象深刻的一幕是酋长最后带着微笑在球场上奔跑起来。

麦克似乎就是进来打破疯人院的一切规则和秩序的。他对抗冷酷教条的瑞秋,翻墙出去开着疗养车带着他们一起出海捕鱼,通过女友凯蒂在院里狂欢办派对。本来狂欢派对那次他可以出逃,但是酋长不愿意跟着他走。酋长说,出去了也是被利用,就像他们利用麦克一样。酋长沉默的生活在疯人院里,让别人一直以为他又傻又笨,就像麦克说的,原来他才是最聪明的人,一直在耍他们。比利在出海捕鱼那次爱上了凯蒂,狂欢夜麦克让凯蒂去跟比利一起度过,最后所有人都喝多了趴下。

第二天瑞秋来了看到的是一片狼藉,她很愤怒,她的规则被打破,权威被挑战。她威胁比利说要把发生的事情告诉他妈妈,让他说出是谁干的事情。比利最后屈服了,但瑞秋没有遵守她的约定,还是要把比利带走。比利最后用玻璃碎片割断自己的颈动脉自杀了。瑞秋出来说,已经发生的事情无法改变,所有的要尽快回到原来的位置。麦克在这个时候爆发了,他冲上去,死命的掐住瑞秋的脖子,想要杀死她。最后被疯人院的保安制服。

影片的最后一切回到了原样,瑞秋依然同志着这里。两个保安带着麦克回来了,酋长在他们走开的时候去看麦克,说现在他愿意跟他走了,他知道麦克不会抛下他,但是麦克却没有像以前那样对他眨眼睛,却装傻骗过所有人。这次麦克是真的变傻了,额头的两侧做手术摘除了什么东西。酋长抱着麦克,说他也不会抛弃他,会带上他一起走。麦克艰难的回答了“ok”。酋长拿起枕头捂死了麦克,搬起了压力水箱。当初麦克打赌时,也曾搬过水箱,但以失败告终。麦克说至少我试过了不是吗?用它砸碎了医院的铁窗,在晨曦中慢慢消失。那些疯子都为他欢呼,但是自己却没有走出去的勇气。

故事的结尾出乎我的意料,麦克本是疯人院里最正常最健康的一个人,在最开始的总是做些疯狂的事情来证明自己有病,到最后想尽办法要逃离。在狂欢夜的时候我以为他会带着酋长一起离开,跟着凯蒂一起走。但是却都醉死了。最后被医院做了手术活生生地变傻,变成不正常了。一切想逃离的,最后还是无法逃离。反而是一直冷静沉默的酋长最后带着麦克默菲的自由的灵魂一起飞越出疯人院了。

那个朝着瑞秋大叫,说我不是小孩子,不要把我当成小孩子,你不能控制我的烟就像控制小孩子的饼干一样,在你高兴地时候才会给一点的巴提尼最后还是接受了瑞秋的控制,安然的到影片最后还是呆在疯人院里。

有些人的反抗是因为有人带领,一旦没有了别人的指引,自己就会失去改变的勇气,让一切龟缩到原状。百度上说这部是美国()电影历史上最经典的电影之一,被称为“影视表演的必修课。每个经典的电影看完之后都会让你久久不能平静,带给你思想的冲击,让你开始反思自己。

篇二:电影《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观看《飞越疯人院》这部电影,给我带来很大的感触和思考,许多隐喻在其中引人深思,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我对部分内容不甚理解,在此主要谈论一下酋长的人物形象还有对这部电影的理解。

酋长在麦克墨菲来到这个疯人院前,甚至在麦克墨菲知道之前,他一直都装作聋哑人,其他人也都认为他听不见也不会说话,没有人理他,没有人和他交流。他只是一个人在那儿默默的生活,几乎不参加任何活动,规规矩矩做一个疯人,按时间安排表做事,没事时拖地、发呆等。其实,很多人肯定都觉得他很没趣,更加不正常,但我认为,在疯人院装聋装哑却很好地保护自己,不会和他人起冲突,也不会受惩罚,如果他还比较正常的话,这未免不是一个好方法。

当麦克墨菲来了之后,他试图改变这里的一切,相信酋长可以明白他的意思,帮助他,也以为他俩可以一起逃脱出去。所以,对于他们两人来说,对方都是疯人院里特别的人,特别的朋友。对于酋长,麦克墨菲没有像其他人一样,他不服输于环境,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很耐心、好心的教他带篮球,酋长有一丝感动,也在尽力帮助麦克,生活瞬间充满光明,脸上渐渐有了笑容--这是前后的巨大改变。

当比利受侮辱自杀后,麦克和护士长厮打被切除了脑白质,变成了白痴。当麦克终于回到普通病房时,酋长已像一座大山,充满力量,准备好逃出去,但当他看到麦克已变成这样,非常痛苦,大家还有我可能都以为他会带着麦克一起逃出去,却没想到他用枕头闷死了麦克,用之前麦克原来设想的方法“带着他”砸破窗户,逃离了疯人院。是麦克带给这个印第安人突破束缚的勇气和力量,最后他撼动并举起沉重无比的石台,这是麦克之前的想法并没有实际做到的,酋长完成了他的梦想,确是以死这种方式。让麦克灵魂解脱、让他灵魂自由,也许是西方人的价值观和宗教信仰,也算一个比较完美的结局。酋长原本是疯人院里病得最严重的一个,在最后找到真正的自己,一个摆脱墨菲的自己。

可以说,是麦克给大家带来乐趣和生机,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权力,他改变了大家的观念,变得想要离开疯人院,即使要受到惩罚,即使明知这个不可为却愿意为之,这是麦克的勇气和执着,并感染到疯人院里的每一个人。但正如酋长其中某天晚上说的那样,他的父亲很粗壮,随心所欲,所以每个人都利用他,因喝酒太多变得谁都不认识他;酋长也许正是因为他的父亲的经历影响到他,不想和他父亲一样,因此尽管高大粗壮却装聋作哑,以防别人利用他。但是一直到最后,大家除了比利自杀外其他人可能都逃脱出去,而只有麦克变成白痴,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麦克在一开始表现的很不同,会为不公抱不平,在大家的眼中高大无比,不得不说大家对他有利用的成分,想要通过他,获得趣味、开怀甚至逃脱疯人院。

疯人院里的大部分人都是自愿来的而不是受逼迫,他们没有精神失常,只是厌倦了现实生活,来此逃避,逃避工作,逃避压力,逃避感情,逃避自己的内心。在疯人院里,每天重复着无聊受人管制的生活,时间久了,他们没有克服自己,也不想回到正常的生活,但又无法改变疯人院的时间表,没有像麦克一样反抗,只是逆来顺受。比利在割腕收到护士长刺激之前,他很开心,可以说在麦克的鼓励下,克服了自己的恐惧,却因为护士长的侮辱割腕自杀。

其实,每个人都有阴霾的一面,有些人明显,而有些人不明显,当环境改变逼迫时,有可能会显现出来,形成反常的行为,造成对自己或他人的伤害。比如,之前出现的复旦大学投毒案,林森浩经事先预谋,在3月31日将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到寝室,注入饮水机槽,最终致黄某死亡,4月1日黄某饮用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中毒症状,后经送医救治无效于4月16日去世。仅仅因如此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心存歪念,就犯下此重大错误。他家境平寒,平时好强,其实很优秀,没有必要因为嫉妒黄某读博或者其他原因生杀念。任何一个在其他人看来不正常的行为,因为性格和追求,在外界有事激发起情绪时,容易引起一个人的行为偏激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篇三:电影《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两小时前,决定要看《飞越疯人院》,两小时后,我的头很痛,是“我”在非常强烈的想表达自己的观后感。首先想说,这是一部好电影,真的。接下来,我有一个问题,对着这一群疯子,从内心发问的。你们疯了吗?

在影片最后那个叫做比利的男孩自杀了,看到这一幕,我得到了答案。比利,他是一个说话结巴的young man,感觉他不是真正的疯,他只是被恐惧吞噬了,他从来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

医院里的护士对他的死应该承担直接责任,我对她印象最深的是她总说的一句话“为了更好的治疗。”再用麦克墨菲对她评价的一句话“她总是在撒谎。”他真的是在帮助病人治疗吗?在她的管理下,医院非常的安静一切都是我们正常人眼中的正常。但是我不知道,她为什么揭伤疤,就在比利死前,我印象非常深刻。

比利忙手忙脚穿上裤子,站在护士面前,护士问他知不知道羞耻。比利告诉她自己不以为然,觉得很自豪。此刻比利和正常人一样,他直视了自己的恐惧,所以他也不再结巴了。但是下一秒,护士却以“告诉他妈妈”来威胁他。比利马上意识到了问题严重,他开始慌乱不安,他一直乞求不要“告诉她妈妈”,护士依旧冷漠,我们都知道她不会告诉他妈妈,但比利不会,他一直在呐喊着NO…NO…NO…NO… NO…NO… 直到玻璃划过自己的喉咙,眼神依旧是恐惧。

麦克墨菲看到这一幕内心是愧疚,他认为是自己的错,悲伤着,无法原谅的错误。对比麦克墨菲,护士却表现的是“正常”,她依旧如往常,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仿佛死去的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生命。麦克墨菲看到护士的冷漠,充满愤怒,他认为是她杀死了比利,他用双手扼住对方的喉咙,用尽全力的直到死去。

“至少我试过了”,这一幕是他打得一个赌,他打赌说自己能搬起一个笨重的饮水机,砸开铁窗从这里逃走,但他和我预料的一样,搬不动,失败了。他们嘲笑他,于是他说出这句耐人寻味的话。“至少我试过了”

他们没有试过,他们在这里一直没有尝试,我认为他们是被囚禁的,他们却说自己是自愿的。他们接受命运,选择做一个疯子,住在用铁丝包围的高墙下。麦克墨菲却不一样,因为他本身就不属于这里,他一直在打破规则,对他们来说应该是一个教父,关于自由。

我把影片的人物进行分类,一种是正常人眼中疯子中的"正常"和“疯子”,一种是疯子眼中的“正常”和“疯子”。正常人是我们,疯子是病人。

前一种我们认为的疯子是非正常+神智不清+痴呆的那种。“正常"是我们认为的疯子,”疯子“却是加了一些独立思考的一面,让他们显得疯子中的非正常+神智清晰+不受制约的危险。

后一种应该是从非正常+神智不清+痴呆的的疯子。疯子看到的正常包括正常人+自己。”疯子“是第三类,也是独立思考的人,他们不同于疯子与正常人。他们是有自我的人,有独立的价值观,他们思考着质疑着,他们为自己提出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寻找着一个又一个的答案。所以我认为”疯子“才是真正的人类,可以升级的新人类。

影片到最后,麦克墨菲死了,在掐住护士的喉咙那一刻起,他死了,他自己选择的`死,他不再理智,他没有像以前巧妙的避开规则,而是直接杀死规则,以牺牲自己的方式。

他被做了前额叶摘除手术,变成了真正的疯子,他变得在正常不过了,不论是我们眼中,还是疯子眼中,他非常的普通。眼神痴呆,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不再交流,不能行走。这时他应该死了,精神虽然未死,但载体已经无法工作,没有了价值。不过值得庆幸的他还是飞越了疯人院。

影片最后,酋长帮他逃离了疯人院,和他一起。酋长这个人是一个壮汉,他身材魁梧,却不愿讲话,被所有人认为是聋哑人,为什么聋哑人也被送进疯人院,这个我不清楚。但是他认同了麦克墨菲,和他坦诚相待,他告诉麦克墨菲,自己父亲经常被人利用,而且还落到凄惨的死去,因为父亲比自己还要强大。所以他不愿意相信任何人,也不再去说一句话。是麦克墨菲帮助了他,他不再静止,他开始奔跑在篮球场上,僵硬的表情露出内心的笑——直到影评最后,酋长因为有了感情,他看到麦克墨菲的痛苦,决定要帮助他。

“我们一起逃走”。这是酋长最后一次对麦克墨菲说的话,我相信麦克墨菲一定听见了。虽然这种逃跑却是死亡。酋长用尽全力将枕头压住他,将他闷死,然后自己逃走。但是他却用了麦克墨菲第一个方法,搬起饮水机,砸开铁窗,消失在黑暗中。

篇四:电影《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这是一个不相信眼泪的狭小空间。时代无法诉说的悲哀,那是被神明所遗弃的地带。如果连自由都被带走,如果连悲伤都被带走。

是的,你们不需要情感,只需要活着,活到老迈的无法再行走,连天空的颜色都无法辨认。贴着温柔与优秀标签的护士微笑着,恶毒地说。那是限制一切的规章、制度,他们打压着每一个精神有些失常的人们。开始,妥协、接受,像阿q一样自我安慰。接着,是放弃,僵硬的精神死亡。然后,迷茫的眼神看见了渺茫的希望,开始静默、抵触、挣脱,疯狂的呐喊。

嗟叹是圣人的职业,你们是普通人,无需介意,请大声的长啸疾呼。当然,黑暗看不见眼泪。因为它讨厌。最可怕的不是被人限制了自由,而是自己将自己锁住。自己主动的带上精神的枷锁。

没有反抗就没有改变,这个肮脏不堪的角落也许会永远堆上阴暗的灰尘。

如果不是mc的出现,如果他不曾出现,他不曾大喊混蛋,不曾打破监管者的脑袋,不曾带给他们希望,那扇宽敞的、雪白的,又温暖的能让阳光桀骜不驯地撒了进来的窗户。

可怕的是他未曾出现的那段时光,但是,可爱的是他出现了。电影带给了我们深深地绝望,但是,却把希望留了下来。

这是最重要的。时代也总是这样,总在人们走投无路的时候,送来了丝丝希望的曙光。我无法解释那希望出现的原因,但我却清楚的知道它出现的时间和方式。它硬挺挺地接下了时代的一击,以它的气节,用它的方式。没有摇晃、没有颤抖。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篇二

飞越疯人院,讲述了一群疯人院的有心理问题的病人中的一部分较正常的人,异常是一个只是因为经常与人发生冲突的病人,给井井有条的疯人院带来了一系列的“麻烦”,想要看世界杯,棒球赛,还想出去downtown转一转等等,疯人院给病人的治疗方式,定时吃药,定期心理分析,似乎在给病人治疗,完全合乎医学理论,从医学上评论是优秀的医生护士,在不停地给病人进行着持续的治疗,病人好像也生活的有序,祥和。但,一旦涉及他们的心理本质问题,仍然是停滞不前,典型的,billy一提到他母亲,似乎就开始口吃,甚至有自杀的倾向;但平时,很正常、很平静。几个典型的病人,医生护士没能将他们的内心激发起来,而是在mcmurphy的带领下,心理问题得到了治疗,但billy被所谓的优秀护士扼杀了,心灵还有生命;而另一个则成功了,那就是最终的自由者,chief,治疗好他的不是优秀医护人员,不是医药和心理治疗,而是mcmurphy,另一个病人!

Billy,那个说话口吃的人,肯定小时候受到妈妈的高压;到最终,本来他的心里问题已经有明显的改善,却在那个所谓的优秀护士的威吓之下,自杀而亡!这是高压父母种下的恶果。

Mcmurphy,一个没精神病的捣乱分子,充满了活力,能将精神病院的病人调动起来,给一些稍正常的,有某些方面心里疾病的人,带来了期望,带来了改变,最终被做了脑外科手术,他右额头上的伤疤,和他的痴呆样儿可知这点!他的失败在于:融入社会,遵守规矩方面太特立独行,太锋芒毕露,遭到强权势力的坚决打击!但从他身上,看到了他的智慧力,领导力;每一件事情,有他的存在,总能带来活力,带来惊喜。偷逃出去,带领其他所谓的crazy开着schoolbus到港口,开着渔船到近海fishing。(但我搞不清为何他们又回疯人院去了)疯人院的夜晚狂欢,给很多压抑的病人带来了久违的欢乐。结果很悲惨,被chief,那个身体像一座大山的病人活活闷死了!但或许也是一种解脱,对chief来说,mcmurphy是他的期望,精神所在,但此刻的他,失去了活力,只是一具行尸走肉罢了,chief让他得到了解脱!

电影的末了,chief搬起了大家都认为谁都搬不动的石台子,砸开铁丝网罩着的窗户,奔向自由,而此时,有人为他欢呼,他们看来是适应了疯人院的生活,就像野生动物不愿被放生一样!

教育的本质,很多理论家、教育学者都讲了许多。我,一个普通的父亲,似乎没资格奖。但我还是想说两句,教育的目标,就是没有你我这些父母的存在,孩子能生存,能学习、思考、决策,能和社会、他人和谐相处。爱,真正的爱,是一种我称之为“分离的爱”,有你在和没你在,孩子都能生活得健康、欢乐!这是所有父母的期望,内心深处潜意识的期望,只可是大部分人被周围环境裹挟而行,往往没意识到或者忘记了这点!

我一向在思考作为父亲,应当把孩子朝哪个方向引导健康、独立、欢乐!没有人不期望如此,但往往被潮流卷着,忘记了自我的方向!

我也经常思考短期欢乐与长期欢乐的关系,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先苦后甜云云,不是没道理,往往在实践过程中,太左了。把不该让孩子吃的苦也让他们吃,还打着爱的大旗。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篇三

一部有名的片子,据说击败《肖申克的救赎》,获得奥斯卡奖。早闻大名。

不是疯子的男主角,因为误会被抓进劳改农场,又因为不好管理被送到疯人院,请医生鉴定是否疯,是否是逃避劳动的借口。

于是,一个不疯的人进了疯人院。

他可真的有热情啊。他的洋溢着欢乐生机的笑脸,给疯人院单调麻木的病人们带来了亮色。他教大家打篮球。耐心而执着。他要求开电视看橄榄球比赛,艰难的争取,没有效果,就对着空白的屏幕有声有色地讲解,吸引了一群麻木的疯子跟着他对着空屏幕激动的又喊又叫。他带着大家越狱,去游轮上海钓。他请女朋友带着酒来院里狂欢。即将逃离的时候,他怂恿女友,鼓励羞涩胆怯的`男孩勇敢的表达爱,做自我想做的。因为帮忙男孩找回勇气,他等啊等的睡着了,错失了夜里逃离的机会。护士回来了。他的机会没有了。

我问西,有何感想。西反问我。我一边思考,一边整理思绪:“我觉得这部片子有很深的象征意义。修道院和护士象征生活中的樊篱。守旧,压抑,枯燥,禁锢着我们的生机和活力。有时候,也像你周围弥漫的慵懒,得过且过,贪图享受等等习气,那样的习气已经让人习惯同化了,看不到它的危害。你看护士出场的便装就是那套黑色的压抑的衣裙,多么典型的形象。主人公就是我们内心的生机活力,我们要打破这个环境,做自我想做的,有梦想,并努力去实现。这部电影像一个寓言,说我们每人怎样追随我们的内心,坚持自我本源的生命的热情,怎样不被环境同化……”西点点头“你看书看得多就是不一样。我只看到了疯人院的表象。”

最终主人公被做了手术,变成个真正的疯子,呆傻的人。很暗淡的'结局。可是,也有亮色——他激发了酋长的期望和生机,酋长最终摆脱了之前的犹豫害怕,勇敢的走出了疯人院,在晨光中大步迈向前方。

好的电影,总是会给人以期望和亮光的。就是这微弱的亮光和期望,激励着我们往前走。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篇四

初识《飞越疯人院》,是在初中时,收音机里的电影录音剪辑让我朦胧间感觉到一些什么,可是却无从捉摸。今日重看这一部美国电影历史上早期的自由主义经典,仍能感受到其中震撼人心的力量。

电影中,麦克被警察从劳教营押送到疯人院的时候,禁不住拥抱了如释重负的警察。从一开始我们就能感受到他身上那种自然流露的活力。而当他一次又一次反抗护士长为代表的疯人院管理当局的时候,病人们看到了期望,从麻木不仁中苏醒过来并自动集合在他的旗帜下。从麦克爬出铁丝网带领大家在游艇上钓鱼为第一次高潮,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压制也不能动摇的自由战士。第一次的电击并没有损害他的斗志。一次次,我感受到的是以追求自由这一最高价值为原动力的永远不死的反抗精神。而在最终一次剧烈的反抗被镇压后,麦克被当局的强力电击变成了真的精神失常者。当晚,以往形神呆滞,而被麦克的精神所唤醒的酋长在呼唤麦克一齐出逃,却失望地发现那个自由战士麦克已经死了的时候,用枕头闷死了病床上的麦克,带领大家逃出了围着高高铁丝网的疯人院。

麦克死了,他是被自我唤醒的酋长闷死的。疯人院里,仅有酋长明白麦克被从肉体上剥夺了反抗精神以后将会生不如死。麦克就是自由精神的体现,当自由不再时,可贵的生命也不再可贵。我最终被这一幕深深震撼了。借助于酋长的手,麦克用他的死实现了"不自由,毋宁死"的呐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麦克和自由精神同在。

从此我想到我所钟爱的另外两部影片:《刺激1995》和《天浴》。他们和《飞越疯人院》其实都属于自由主义题材的影片。前者和《飞越疯人院》一样,表现了对自由的不屈追求,凸显了一个以个人自由和解放为目标,不惜为此抗争到底的人物形象,这样一个人物,从外形上可能是平常的,但精神力量则是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这两部电影都经过艺术手法传递了一种"自由至上"的西方观念,而它也是以"平等、民主、自由"和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西方文化的精髓之一。后者则体现了国内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某个特定人群的时代杯具,这种杯具正是源于病态自由后的反自由状态。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篇五

这是一个不相信眼泪的狭小空间。时代无法诉说的悲哀,那是被神明所遗弃的地带。如果连自由都被带走,如果连悲伤 都被带走。

是的,你们不需要情感,只需要活着,活到老迈的无法再行走,连天空的颜色都无法辨认。贴着温柔与优秀标签的护士微笑着,恶毒地说。那是限制一切的规章、制度,他们打压着每一个精神有些失常的人们。开始,妥协、接受,像阿q一样自己安慰。接着,是放弃,僵硬的精神死亡。然后,迷茫的眼神看见了渺茫的希望,开始静默、抵触、挣脱,疯狂的呐喊。

嗟叹是圣人的职业,你们是普通人,无需介意,请大声的长啸疾呼。

当然,黑暗看不见眼泪。因为它讨厌。

最可怕的不是被人限制了自由,而是自己将自己锁住。自己主动的带上精神的枷锁。

没有反抗就没有改变,这个肮脏不堪的角落也许会永远堆上阴暗的灰尘。

如果不是mc的出现,如果他不曾出现,他不曾大喊混蛋,不曾打破监管者的脑袋,不曾带给他们希望,那扇宽敞的、雪白的,又温暖的能让阳光桀骜不驯地撒了进来的窗户。

可怕的是他未曾出现的那段时光,但是,可爱的是他出现了。

电影带给了我们深深地绝望,但是,却把希望留了下来。

这是最重要的。时代也总是这样,总在人们走投无路的时候,送来了丝丝希望的曙光。我无法解释那希望出现的原因,但我却清楚的知道它出现的时间和方式。它硬挺挺地接下了时代的一击,以它的气节,用它的方式。没有摇晃、没有颤抖。

飞越疯人院电影观后感 篇六

今日是《飞越疯人院》上映的第一天,明明白在好莱坞大片面前,这样的国产电影只会成为炮灰,所以赶忙进电影院完成这次期待已久的飞越之旅。

电影院里面一共仅有六位观众,观影过程中都十分安静舒服,但空调寒风凛冽地肆掠着我,可是电影时而欢快,时而宁静,用笑声和泪水把整个电影院哄得热腾腾般的温暖。

话说起电影的老年人题材,算是我近年来经常碰到的电影焦点之一,也许这个话题已经去到了我们当代不得不正视的时候了。

去年在“先锋光芒”影展上头看到的《老那》,电影中的一对顽固老情人以新潮甜蜜的方式经营着彼此的夕阳恋,以坚强乐观的自治自救方式呐喊出他们无惧老去的勇气精神,很令人在笑声中沉思的电影。

少不了今年最火爆的文艺片《桃姐》,则是经过轻描淡写着一位老佣人的终老岁月,缩影出原生态的老人院生活,让人百感交集,让人鼻酸泪流,当然也让人感受着一份朴质的人文关怀。

前几天还看了一个短片《片刻暖和》,电影看似讲述年轻姑娘和年迈老人之间的生活矛盾,实则经过描述彼此内心的空缺与孤寂来反衬出矛盾两人给予对方的才是真正的温暖关怀。从电影的侧面,也能够看到一位思想保守固执但渴望带着尊严老去的老奶奶,她在无能无助中安详地死去了。

今日看到的《飞越疯人院》虽然表达着一个同样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却用最青春烂漫、最动感欢乐的方式向现实社会发出嘹亮的呐喊。这群生活在老人院里面的“高龄团体”天天面临着让人心酸心寒的生老病死,可是他们进取乐观、顽强勇敢,捍卫着残存的点点尊严,自娱自乐向着梦想起航。

这不是一个关于老人被遗弃放逐、被剥夺自由、失去尊严的故事,即便在电影里面我们看着住在老人院里面的老人们都有着一个个让人心酸的被遗弃经历,即便电影反映出围在四面高墙里面的老人们等待着自我生老病死的无奈状况,即便电影用了最真实的镜头记录了老人们因身体机能失调而被迫出现的尴尬情景。但张杨导演还是在《飞越疯人院》当中大胆创新地另辟高见,以此为踏板,跳上了一个释放梦想、追逐自由的大巴,把千万斤沉重的话题承载起一颗颗未老的心灵跃上了高空飞翔!

为了寻找回即将消失的亲情,为了证明自我并非包袱,为了让生命终结前不留遗憾,这群活宝般的可爱老人瞒骗院长护士,淘金心思,精心设计,分工明确,刻苦排练,偷偷潜行,齐心协力上演了一出极其精彩动人的老人越院历险记。

在驶向梦想的路上,他们刺激飙车,他们齐心推车,一路上互相照应,互相鼓励,欢呼着与草原上的马儿驰骋,享受着河畔上的阳光野餐,用青春烂漫的活力向世界展现自我永不老去的心灵,为梦一搏,深深地感染着梦想路上的旁观者。

虽然老人们触摸到梦想的时候,有人还是病倒离去了。但很可喜,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无尽的悲伤痛楚和怨恨批判,反而是那些能够让他欣慰一笑的正能量——出色的表演、蔚蓝的大海、冉冉的日出,还有一群共同追梦的老友记。

电影故事精彩,推动流畅,动静完美结合,既有简便活跃的的欢笑时光,也有平缓沉寂的动情时刻,既有真切自然的写实镜头,也有绚丽梦幻的浪漫情愫,电影都能够柔韧有余地穿梭于其间,做到张弛有度,掌控到位。当然,电影的精彩完全不能忘记一群以往灿烂辉煌的爷爷奶奶级演员们,在多年后的今日仍能够摩擦出耀眼的火花,交出令人叫绝、令人敬佩的无懈可击表演水平。

还记得那个夜晚、那杯烈酒、那个舞蹈吗虽然在茫茫草原上仅有这个孤独的蒙古包,但火光下的人们心里都有着一个歌舞N平的夜晚,那里没有了困扰的高墙、没有了繁冗的束缚、没有了自我不愿意看到的老去年华,这个晚上他们带着永不老去的心灵到达了一个离星空、离大海、离梦想都很近很近的地方——在那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如此的靠近。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篇七

两小时前,决定要看《飞越疯人院》,两小时后,我的头很痛,是“我”在非常强烈的想表达自己的观后感。首先想说,这是一部好电影,真的。接下来,我有一个问题,对着这一群疯子,从内心发问的。你们疯了吗?

在影片最后那个叫做比利的男孩自杀了,看到这一幕,我得到了答案。比利,他是一个说话结巴的young man,感觉他不是真正的疯,他只是被恐惧吞噬了,他从来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

医院里的护士对他的死应该承担直接责任,我对她印象最深的是她总说的一句话“为了更好的治疗。”再用麦克墨菲对她评价的一句话“她总是在撒谎。”他真的是在帮助病人治疗吗?在她的管理下,医院非常的安静一切都是我们正常人眼中的正常。但是我不知道,她为什么揭伤疤,就在比利死前,我印象非常深刻。

比利忙手忙脚穿上裤子,站在护士面前,护士问他知不知道羞耻。比利告诉她自己不以为然,觉得很自豪。此刻比利和正常人一样,他直视了自己的恐惧,所以他也不再结巴了。但是下一秒,护士却以“告诉他妈妈”来威胁他。比利马上意识到了问题严重,他开始慌乱不安,他一直乞求不要“告诉她妈妈”,护士依旧冷漠,我们都知道她不会告诉他妈妈,但比利不会,他一直在呐喊着NO……NO……NO……NO……NO……NO……直到玻璃划过自己的喉咙,眼神依旧是恐惧。

麦克墨菲看到这一幕内心是愧疚,他认为是自己的错,悲伤着,无法原谅的错误。对比麦克墨菲,护士却表现的是“正常”,她依旧如往常,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仿佛死去的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生命。麦克墨菲看到护士的冷漠,充满愤怒,他认为是她杀死了比利,他用双手扼住对方的喉咙,用尽全力的直到死去。

“至少我试过了”,这一幕是他打得一个赌,他打赌说自己能搬起一个笨重的饮水机,砸开铁窗从这里逃走,但他和我预料的一样,搬不动,失败了。他们嘲笑他,于是他说出这句耐人寻味的话。“至少我试过了”

他们没有试过,他们在这里一直没有尝试,我认为他们是被囚禁的,他们却说自己是自愿的。他们接受命运,选择做一个疯子,住在用铁丝包围的高墙下。麦克墨菲却不一样,因为他本身就不属于这里,他一直在打破规则,对他们来说应该是一个教父,关于自由。

我把影片的人物进行分类,一种是正常人眼中疯子中的"正常"和“疯子”,一种是疯子眼中的“正常”和“疯子”。正常人是我们,疯子是病人。

前一种我们认为的疯子是非正常+神智不清+痴呆的那种。“正常"是我们认为的疯子,”疯子“却是加了一些独立思考的一面,让他们显得疯子中的非正常+神智清晰+不受制约的危险。

后一种应该是从非正常+神智不清+痴呆的的疯子。疯子看到的正常包括正常人+自己。”疯子“是第三类,也是独立思考的人,他们不同于疯子与正常人。他们是有自我的人,有独立的价值观,他们思考着质疑着,他们为自己提出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寻找着一个又一个的答案。所以我认为”疯子“才是真正的人类,可以升级的新人类。

影片到最后,麦克墨菲死了,在掐住护士的喉咙那一刻起,他死了,他自己选择的死,他不再理智,他没有像以前巧妙的避开规则,而是直接杀死规则,以牺牲自己的方式。

他被做了前额叶摘除手术,变成了真正的疯子,他变得在正常不过了,不论是我们眼中,还是疯子眼中,他非常的普通。眼神痴呆,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不再交流,不能行走。这时他应该死了,精神虽然未死,但载体已经无法工作,没有了价值。不过值得庆幸的他还是飞越了疯人院。

影片最后,酋长帮他逃离了疯人院,和他一起。酋长这个人是一个壮汉,他身材魁梧,却不愿讲话,被所有人认为是聋哑人,为什么聋哑人也被送进疯人院,这个我不清楚。但是他认同了麦克墨菲,和他坦诚相待,他告诉麦克墨菲,自己父亲经常被人利用,而且还落到凄惨的死去,因为父亲比自己还要强大。所以他不愿意相信任何人,也不再去说一句话。是麦克墨菲帮助了他,他不再静止,他开始奔跑在篮球场上,僵硬的表情露出内心的笑~直到影评最后,酋长因为有了感情,他看到麦克墨菲的痛苦,决定要帮助他。

“我们一起逃走”。这是酋长最后一次对麦克墨菲说的话,我相信麦克墨菲一定听见了。虽然这种逃跑却是死亡。酋长用尽全力将枕头压住他,将他闷死,然后自己逃走。但是他却用了麦克墨菲第一个方法,搬起饮水机,砸开铁窗,消失在黑暗中。

电影《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篇八

看完《飞越疯人院》后,想到的是教育的本质,很多理论家、教育学者都讲了许多。我,一个普通的父亲,似乎没资格奖。但我还是想说两句,教育的目标,就是没有你我这些父母的存在,孩子能生存,能学习、思考、决策,能和社会、他人和谐相处。爱,真正的爱,是一种我称之为“分离的爱”,有你在和没你在,孩子都能生活得健康、欢乐!这是所有父母的期望,内心深处潜意识的期望,只可是大部分人被周围环境裹挟而行,往往没意识到或者忘记了这点!

我一向在思考作为父亲,应当把孩子朝哪个方向引导健康、独立、欢乐!没有人不期望如此,但往往被潮流卷着,忘记了自我的方向!

我也经常思考短期欢乐与长期欢乐的关系,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先苦后甜云云,不是没道理,往往在实践过程中,太左了。把不该让孩子吃的苦也让他们吃,还打着爱的大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金笔头网为大家带来的8篇《飞越疯人院观后感》,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优秀8篇)相关文章: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优秀8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优秀8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shengzuowen/guanhougan/guanhouganfanwen/16859497881694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