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观后感范文 > 关于绿皮书观后感影评(精)(7篇)

关于绿皮书观后感影评(精)(7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关于绿皮书观后感影评(精)(7篇)

微信扫码分享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观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观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绿皮书观后感影评(精)一

这部电影所要讲述的不仅仅是主人公托尼和唐纳德·雪利之间那跨越种族的、无比深厚的友谊,电影还想告诉我们的还有很多。

且抛开两位主人公,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这部电影里只出现了三种人:白人、黑人,还有一种“中间者”。其中前面两种是两个完全的对立面,互不干扰,两派人各有各的生活。

但还有一种“中间者”,就似黑与白之间那显得有些多余的灰色,这种人不被白人或黑人接受,只能自成一体。他们就像一群流浪者,寻找不到自己的归宿。

而托尼和唐纳德就是这样一类“中间者”。在电影中有一段场景,在托尼和唐纳德从拘留所放出后,托尼说过这样一句话:“老天,我可比你黑多了!”这句话看似调侃,却引起了我更深的思考。托尼所指的“黑多了”其实不代表皮肤上的黑,更多的是在说他的生活,因为他身为白人,却在过着黑人的拮据生活,到热狗店里比赛谁吃的多,依靠这种方式去赚钱,是吃了上顿没了下顿,托尼的生活方式与黑人无异。在白人堆里,他觉得自己穷的像一黑人,在黑人堆里,他又从来没有被这个种群所接受,因为他们评判的标准是肤色。

著名钢琴家唐纳德也是如此,他打小就非常刻苦地学钢琴,用自己的努力脱离了贫穷,这本来是一件很值得开心的事情,但是当他好不容易挤进白人的阶级社会中,他却发现自己从未真正融入进去。上层社会的白人花钱请他来为他们弹钢琴,借艺术的造诣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有教养的。演出完毕,台下一片排山倒海的掌声,但这掌声仅仅是致敬艺术,而不是对唐纳德的赞美。当他走下台的那一瞬间,只不过是个黑鬼,不配受他们白人尊重,甚至连酒店的厕所都不让进,不能在酒店用餐。

这让我们也明白了一点,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就是如此,白人如果没有资产,他就只是白人社会中的黑人,而黑人,再高的成就,再多的资产,也只不过是黑人,他们永远都改变不了肤色带来的歧视,永远都融入不了白人的上流社会,这是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改变的刻板印象。

我们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当时这个大环境下的种族歧视是有多么严重。如果仅仅是呼吁停止种族歧视,那我觉得对电影的理解还远不够深刻。

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像托尼和唐纳德这样的人。

他们既不黑,又不白,只是一群“中间者”罢。

关于绿皮书观后感影评(精)二

《绿皮书》讲述的是一个粗俗暴力的白人托尼,为世界上优秀的黑人钢琴家唐开车,向南方做巡回演出的故事。

影片中有好几个片段,讲述的是因为店里的老板、服务生看唐是一个黑人,所以不让他上洗手间、去餐馆吃东西。这就是当时最严重的问题——种族歧视。但他身为一个黑人,也要维护自身的权益,况且他还是被邀请来的嘉宾,理应接受较好的服务。所以他总是不赞同他们的作法。

他的一次次演出,目的是是想要消除白人对黑人的不公平对待。

在影片的开始,作者抛下了一个疑问:托尼十分不理解为什么唐放弃在纽约第三大道的三倍薪酬,且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却选择艰难地在美国陆地上行走、闯荡。而在影片快要结束时,唐三重奏的音乐伙伴给出了答案。

他说:“因为光靠天赋是不够的,改变大众的想法需要勇气。”唐正是因为怀揣这样的勇气,才会拿着绿皮书,用音乐来改变人们对黑人的认识。

从整部电影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唐是一个十分高雅的人,但是唯独在一个片段中,我们才看到了真实的他。

这个片段讲述的是托尼邀请他一起用手吃炸鸡,但是唐觉得这是一个不卫生的行为,经过托尼的一次次强烈推荐,唐也无法推脱,于是大胆地放下姿态,啃着炸鸡。然后也学着托尼将鸡骨头扔在窗户外。

作为一个黑人,他学会与自己的同胞一起,在黑人酒吧大肆享受音乐的乐趣。而作为一个最基本的人,他学会捍卫自己的权益,当对方不允许自己在餐厅内吃饭时,取消演出。这都是敢于面对自己,接受事实的表现。

都说家是温馨的港湾,但孤独的唐从来不与自己的兄弟联系。他认为即使哥哥知道自己的联系方式都没有来找自己,便也不愿做那个主动的人。

但托尼却看得透彻:“世界上有太多孤独的人害怕先踏出第一步。”既然有勇气去改变世界,改变自己又何乐而不为呢?

“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只有勇敢地面对生活,尊重与温暖便会向你走来。

关于绿皮书观后感影评(精)三

不久前,老师推荐了我们一部电影,据说常年霸占电影高分榜,不少人都拿它来作为各种素材进行使用,今天也让我们学习一下其中的精神。

要说《绿皮书》这部电影的内容,实际上是非常简单的,就是两个人,一辆车,在路途中的故事。剧中的两位男主分别是两种不同的形象,活跃于完全不一样的生活环境中,却因为这次旅途奇妙的建立起来了友谊,并在车子行驶的过程中,两个人的成长也如同那段路程一般,逐渐的增长。

托尼,一个为了生活奔波,混迹于社会各大场所的人。雪利,一个过着高端的生活却始终不被成见所认可的黑人音乐家。

在这段旅途的过程中,雪利因为是黑人而受到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譬如被白人警察带有偏见的目光带入警局,又或者在演出前被轻视,去住宿或者吃饭被禁止,这些成见在电影里很好很真实的反映了出来,告诫我们的也正是合理的尊重每个人,收敛自身成见,切勿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任何人。

至于托尼,他则在保护雪利顺利进行音乐会的同学也从中收获了礼仪、素养、文化。雪利会教他写更加浪漫的书信给自己的妻子,会告诉他一个具有素养的人该有的行文……

在这段旅途的过程中,两人互相搀扶,互相成长,互相政治埋怨,又互相原谅和包容。

其间,雪利曾看到一群在地里面耕作的黑人,一个个身着农庄,满头冒汗,而他一身西装,有着专职司机。中间的一道铁栅栏使得他并不能上前和他们讲话交流,但是他们之间眼神的碰撞着实让人心酸,明明都是同样的人,却过着大相径庭的人生。

在这段旅途中,托尼和雪利曾因为白人警察对黑人的成见进入了警局,也因为白人警察对于他们的帮助才能够继续前行。也许这就是故事的主旨,告诉我们放下偏见和成见,心存爱护和善良。

我最喜欢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两人建立起的友谊,互相信任,互相愿意为彼此放弃最重要的事物。

托尼虽然为了生计,为了家庭,要奔忙于各种工作去赚钱,可是当有人要他离开他的黑人朋友雪利的时候他却毅然决然的选择拒绝。尽管另一份工作薪水可能会更多,可那些和朋友相比较就显得毫无意义了。至于雪利,他在影片的最后学会了坚强,学会了自我,面对偏见,他选择了战斗,选择了说不。他放弃了最后一场演出,可是为了托尼的工作,他又甘愿忍受偏见完成最后一场演出……

很多时候,我们想要做的事情会有很多原因,或是为了家人,或是为了生活,或是为了心中的坚持,只要有意义,我们都需要面对一切的困难勇敢的去做。这是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也是我自己所领悟的。我们都应该心存温暖,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毕竟他们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没有谁比谁更加优越一说,有的只是人人平等,互相尊重。

我想,这么好的电影,我一定会抽空再次回味的。

关于绿皮书观后感影评(精)四

自从尝鲜到百度网盘下载好的片子可以实现免费快速播放,我就养成了一个“良好”习惯,看电影,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忍不住想快速播放,觉得看懂剧情就行了,而且这样更“高效”(当然是节省时间呀)。

你可能猜到了,会有但是。是的,绿皮书是越看越有味道,快速播放会影响观感和体验。所以,我就破天荒地以正常速度观看完了1个半小时多的电影,而且毫无枯燥之感。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电影的主要故事,那就是一位才华洋溢的黑人钢琴家和一个暂时下岗的意大利白人从互相排斥到成为好友的故事。

电影所处的大背景是美国种族隔离时期。小背景是黑人音乐家因为要去南下巡演,需要招聘一名司机。意大利白人lip因为超高的人脉得到了这份工作。

一路南下的旅程让两人的感情逐渐变好,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各种不公。电影中的黑人只有在表演时才能受到尊重,一下台就会受到不公。他只能按照绿皮书greenbook上的指示,去指定的餐馆、酒吧。

两个人的人格魅力也随之展现。黑人音乐家的修养与自尊心赢得了lip的青睐。lip的处事能力非同一般,这样的能力

关于绿皮书观后感影评(精)五

美国电影《绿皮书》讲述的是黑人钢琴家唐·雪利与白人司机托尼·利普之间的故事,值得一看。

故事发生在1962年的美国,男主角托尼·利普,意大利裔白人,生活在社会底层,整日为了生计而奔波。受传统观念影响,讨厌黑人。影片开头,展现出利普为了生存而玩的小伎俩:为了搭上吉奥,他将吉奥的帽子藏起来,之后又免费交还。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天人之际》里作者薛仁明用的一个词:狎侮。他写到:“狎侮不等于霸凌,刘邦会闹别人,但不会霸凌。霸凌跟闹很不一样,霸凌是会伤到对方的,可是闹最多只是把对方搞到哭笑不得而已。”“会狎侮的人,外表看来,常常没半点正经,可当他严肃起来,却比谁都更正经。”或者可以说,托尼就是一个混混,痞子。“像这种人,在不正经的背后,某些关键时候,反而会有一种异常的能量。”

托尼是一个有底线的人,为了维护这份底线,他不惜出手!由之后的三个情节可以看出:①唐的仆人想让托尼提行李,被托尼直接拒绝;②接待方故意刁难,随意准备了破旧的一架钢琴,而为了唐要求的斯坦威钢琴,托尼在沟通不通的情况下直接出手;③当警察挑衅:“意大利人就是一半的黑人”时,直接动手。由此可见,托尼是勇敢(雷厉风行)型禀性——优势:敢想敢干;弱点:盲目冲动。

男配角唐·雪利,黑人钢琴家,做人做事一板一眼:拥有心理学、声音学、礼仪艺术学三个博士学位。故事发生在美国黑人民权运动期间,“绿皮书”的全名叫《黑人汽车旅行绿皮书》;如果没有它,黑人在美国南方将寸步难行!因此,当唐决定去南方巡回演出时,白人托尼以其“与生俱来的解决能力”被唐选中。而唐之所以要去巡演,是试图改变南方白人对黑人的偏见。

托尼这样向妻子描述对唐的第一印象:“高高在上的坐着,穿得像个酋长。”唐具有极高的音乐天赋,由此获得了名与利,也造就了他的高位心态。他虽然拥有心理学博士学位,却与哥哥断了往来,他自找台阶的认为这是“音乐家的诅咒”;婚姻失败,他对前妻的评价是“语法糟糕,很善良。”唐对于路边农场里劳作的黑人漠不关心,他所在意的只是巡演怎样持续下去;他遇到不公选择的是“忍”,最终,在托尼拳打警察,两人被关警察局后;不得不亮出底牌——司法部长肯尼迪。“忍”是有极限的;在最后一场演出之前,唐决定不忍了,“要么我在餐厅吃饭,要么取消演出。”在对方的强势坚持之下,唐取消了演出。使得巡演以失败告终。

唐看不惯趴在地上与黑人司机玩儿牌的托尼,他说:“他们的出身决定了他们的命运,你不一样!”其实,这也是在说他自己!唐一直觉得自己与其他黑人不一样,然而,残酷的现实教育了他,与其去企盼南方的白人改变观念,不如勇敢的走进黑人酒吧,为他们演奏获得认同来得实在。

最后,唐在托尼的鼓励下勇敢的迈出了第一步,走出了孤独;托尼也在唐的帮助下不再冲动。二人成了一生的朋友。

关于绿皮书观后感影评(精)六

这是一个关于两个男人的故事,是托尼和雪利的故事,是黑人和白人的故事,是关于灵魂的故事。1962年的纽约夜总会,歌舞升平,是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托尼天生的“胡说艺术”让他在此处如鱼得水。

意外的失业和业界的好名声,让托尼在捉襟见肘的时候,被生活推了一把,推到了雪利这位黑人钢琴家身边,成为了他巡回演出时的专职司机。

此后,一辆车,一本绿皮书,一个黑人和一个白人,开始了一段通往南方巡演的旅途,亦开启了两人人生新的篇章。一个是从不为生活设限,恣意而任性活着的白人混混;一个是内敛沉稳谨小慎微,恪守规则而活的黑人钢琴家,肤色的分明和性格的强烈碰撞,让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平凡。

就像托尼第一次见到雪利弹奏钢琴曲时,眼神里的震惊。那个在舞台上演奏钢琴曲的人,仿佛闪着光,触动了托尼的心,那一刻的他一定觉得雪利是这世间最棒的钢琴家。认识一个人,从打从心底的欣赏开始。

两人通过每日的朝夕相处和沟通下,托尼更加了解到雪利与常人不同的喜欢思考,追求平等的,高尚的灵魂,它不会因为深色的皮囊而失色。在这个过程中两人抛去了世俗的种族歧视,形成了一次互相的救赎,给予了彼此间的平等和尊重。

那是最后一场演出,雪利在储物间换好演出服,可当他要在餐厅用餐时,却被服务生阻拦了,他们说这是旧俗是规则,不能让黑人进来;托尼看见这一幕,想要来解决,却被服务生的话触怒了,就在他要动手的时候,雪利说,“我听你的,你若要我演出,我就演出。”托尼摇了摇头,放开了服务生,“我们走吧。”他们来到一家黑人俱乐部,托尼说,“今天,你守护住了自己的尊严。”在黑人俱乐部里,雪利放下架子,融于音乐,放纵恣意,是心灵的释然。在这个平凡又热闹的小酒吧里,博士终于找回了原本属于他的快乐—-做最真实的自己。他有非凡的才华,而且被他人所承认,无论是白人还是黑人。他对不公正的待遇不在隐忍,开始反抗,他渴望打破人们的种族歧视观念,得到自己应有的尊重,他不再压抑自己,从而真正找回了心灵上更多的快乐。

在回家的路上,当他们再次被警察拦下,以为又是一场麻烦,却得到了一次善良的提醒;在托尼体力不支的时候,雪利亲自开车将他带回了家;到最后他接受邀请去托尼家过圣诞节,他们热情拥抱……

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们成为了朋友?从什么时候开始,他放下刀叉用手吃炸鸡?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学会忍住情绪?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个连黑人用过的杯子都要丢掉的人,在餐桌上喝止好友称呼他们为黑鬼?从什么时候开始,高高在上的他学会低头,隐忍独孤的他学会交流?

朋友是什么?是我们打从心底里欣赏彼此,在漫长的旅途中,让彼此成为更好的自己。正如这部电影,两人能够有幸相遇,摘下原有的“有色眼镜”看待彼此,打破当时的种族歧视的看法,真正的理解彼此。伟大的友情一定是灵魂的交融,他们能走进彼此心底深处,共同成长。

关于绿皮书观后感影评(精)七

奥斯卡获奖电影《绿皮书》,开头不够吸引人,当看到托尼和人比赛吃热狗,以26个获胜时才有了看下去的兴趣。之后,才进入托尼与唐·雪利一同去巡演的故事。两个阶层不一样的人在旅途中从雇佣关系到朋友关系,体现了友谊的进化。

种族歧视没有经历,阶层歧视也不想探讨,只是电影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友谊。

产生友谊的基础在于近距离接触。托尼与唐同乘一车,大部分白天时间都在一起,再不同的肤色与阶级也不能阻止友谊的产生。“道不同不相为谋”,道相同情谊与日俱增。他们有共同的行程,又主要在狭小的空间里,交流频率多了,友情也就产生了。像学生们,总是从离的近的开始交朋友。上大学以前,座位的左邻右舍是最亲近的;上大学以后,室友是最亲的。

友情的交流从吃喝开始。《绿皮书》里,托尼逼着唐一起吃炸鸡,分享美食也是在传递自己的善意。生活本就是平淡的,大风大雨需要一起扛的时候比较少,大家在一起吃吃喝喝的时候才是最多的。就像大学里的哥们,想表达下友情,总是以吃饭为媒介的,有时候还需要些酒助兴。在吃吃喝喝间拉近了彼此的友情。开学了要一起吃饭,放假前要一起吃饭,过节了要一起吃饭……

《绿皮书》里的托尼与唐,一起走过一段路,吃过一样的美食,友情自然产生了;我们也是,在人生的路上遇到各色各样的人,只有同食同行的人才是对的人。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关于绿皮书观后感影评(精)(7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shengzuowen/guanhougan/guanhouganfanwen/16855180941476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