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中国名著读后感 > 黄雀记读后感精彩7篇

黄雀记读后感精彩7篇

红尘戏语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黄雀记读后感精彩7篇

微信扫码分享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这次金笔头网为您整理了7篇《黄雀记读后感》,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黄雀记读后感 篇一

十一月读书主题为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本人看书随兴所至的时候居多,从来不关心哪些是获奖作品。文学一般都有强烈的时代烙印,获奖作品更是如此,没有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因此也就鱼目混珠,也许根本就没有珠。所选读本《黄雀记》纯属是看到封面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几个熠熠生辉的大字。

故事分保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黄小姐的夏天三个片段,时间跨越十余年,讲述的是三个人之间的关系,两男一女,他们的成长时期发生的一件错案对三个人人生的影响。少年时期的保润和柳生,因为和仙女的邂逅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保润恼怒仙女绑人离去,柳生与仙女和解,仙女指证了保润。最终,保润在监狱里呆了十多年,柳生一直“夹着尾巴做人”,仙女则化身为黄小姐,沦落风尘……小说结尾,丢失了魂灵的保润祖父与仙女在逃命中生下的'孩子最终巧合般地相遇。

最后保润黄雀在后杀死了柳生。整个作品影射的社会变化我没有看出来,故事拼凑的成分较多。全部故事如梦如幻,如我这种理科生的逻辑思维根本无法跟随作者的思路,通篇感觉灰色,如厚厚的阴霾天,云层已经压到了我的胸上,呼吸困难,难觅一丝阳光。

作品中许多的人都在找寻自己丢失了魂魄,富人、老干部、普通人都在精神病院,大家都缺少了魂魄,部分人如行尸走肉般活着,好像无悲无愁、无怒无喜,部分人如魔鬼般隐藏了善意,偶尔昙花一现的伤人于无形。

作品的三个部分春、夏、秋单单没有冬天,也许最后只有冬天的酷寒、茫茫的黄雪能掩盖丑恶的一切事物,落了片黄茫茫大地真干净!

黄雀记读后感 篇二

在余华的《第七天》以后,苏童的这部新作真算得上是一只黄雀。

至少在《黄雀记》里,苏童还在。沿河的香椿树街,街上躁动着的青春。苏童文字里的青春,燥热、残酷有一股浓重的血腥气,就像是那条潮湿阴暗的街巷,街上光着脚的枯瘦的孩子,孩子脚上的一个伤口,脓肿甚至都已经溃烂。

题目中黄雀的意象并没有真正出现在小说的故事里,但是整个情节设置体现了一种黄雀在后式的连锁关系:仙女被保润捆了,保润向仙女讨债,而仙女又向柳生讨债。整部小说分成了三个章节,三个视角三个相互咬合的人物。从一张照片开始到最后的红脸婴儿,形式上的魔幻与内容上的荒诞,苏童有意无意地又呈现了一出百年孤独。

其实作为一部长篇,小说里的。三个人物都显得十分单薄。保润、柳生、仙女,三个视角甚至都可以互相调换,然而跟余华的《第七天》相比,《黄雀记》在叙事方面就显得成功许多。

首先是关于魂魄。小说中反复提及丢魂的事情,保润爷爷的魂丢在了手电筒中的尸骨里,除此之外,小说中的人物也不断被别人提醒自己已经丢了魂儿。这暗示了当代人一种灵魂缺失的状态,一种无以凭附的空虚与焦灼。小说第三章里仙女(也就是黄小姐)去找庞太太时,提及了这样一句话,“如何向上帝赎回丢失的灵魂”,原话的字体特意进行了加粗,然而作者没有回答,也许这个问题太难解释。

然后就是关于祖父——保润的爷爷。祖父一直贯穿小说的始终,从家里到精神病院,爷爷一点点衰老,但是始终见证着发生的一切。小说中拆床的情节曾出现过两次,一次是保润父母拆掉祖父的木质大床,一次是保润卖掉了父母的床铺。这暗示的是一种破坏与舍弃。而保润在捆绑爷爷时问他要民主结还是法制结,爷爷说法制结像是要枪毙,所以要求民主结。但是民主结也把爷爷捆了起来。其中的黑色幽默充满讽刺。因此,爷爷可以象征着某个年代、某种传统甚至是某种力量,然而它已经失去了魂魄,变成了干瘪的躯壳,慢慢被世人忘记。小说第一章最后写到:“后来黄鱼车经过护城河上的立体交叉工地,四周人山人海,一片繁忙的建设景象……祖父说,祖国的面貌日新月异啊”。而此时祖父正被民主捆得结结实实。

仙女第二次出现时,已经改称了黄小姐。对于保润、柳生甚至是黄小姐自己来说,仙女都是遥不可及的,她美好得就像那对安静的兔子,然而又会突然变成一只浑身是刺儿的刺猬。仙女是他们所有人的理想,在理想之下,是保润的倒霉与孤独,是柳生所承受的生活之重,是黄小姐作为女性的愤怒与无奈。也许这就是宋胖子所说的,“爱上一匹野马,而我的家里没有草原,这让我感到绝望,董小姐”。

在这个简单的故事里,苏童放置了尽可能多的内容。依旧很难找到引号的行文,依旧诗意阴柔的气质。然而太多的依旧把这个故事丢在了苏童最熟悉的那个年代。可是那个年代已经慢慢模糊,而我们的年代却没有清晰起来。也许,该有个人站在我们的年代,该有人尝试,写写我们这一代的故事了。

黄雀记读后感 篇三

作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先锋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苏童曾写出《妻妾成群》、《我的帝王生涯》、《河岸》那样惊世骇俗的小说。而在近期出版的《黄雀记》中,苏童通过香椿树街上的一个精神病院,一些小人物,以及一些事件的描述,讲述黄雀在后的残酷青春。

《黄雀记》延续了苏童惯常的小人物、小地方的叙事风格和节奏。故事并不复杂,就是一桩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青少年强辱案。小说分三章,“保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和“白姑娘的夏天”,三章的标题已经暗示了三个不同的叙事视角,每一章内亦分成诸多带标题的小节,如“照片”、“去工人文化宫的路”、“兔笼”、“水塔与小拉”等等。标题的背后是这个时代的变迁,或者说是这三个受侮辱与损害的人的命运,包括他们后来的成长,和不停的碰撞。

很多人认为苏童不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作家,可《黄雀记》却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小说写的是三个人之间的关系,两男一女,他们的成长时期发生的一件错案对三个人人生的影响。少年时期的保润和柳生,因为和仙女的邂逅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最终,保润在监狱里呆了十多年,柳生一直“夹着尾巴做人”,仙女则化身为白姑娘,沦落风尘……小说结尾,丢失了魂灵的保润祖父与仙女,在逃命中生下的孩子最终巧合般地相遇,这是苏童对整个世俗世界的反讽,也反映了他的人文关怀。

苏童不动声色地描摹了一幅似曾相识、却又宛若梦境的浮世画卷。这里有少年的残酷青春、香椿树街上的众生百态、市井生活,弥漫着南方的湿润、幽暗。保润在十多年后出狱了,苏童一连串的拷问也来了:保润要不要复仇?怎么复仇?原来做了错事没有受到惩罚的人又是怎么忏悔的?苏童把这个过程写得非常细腻。他在小说里把整个时代的变化,和每个人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块,拷问的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对整个民族的心理进行了很细、很深入的`发掘。

苏童笔下的'井亭医院,贯穿了整部小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荒诞符号:疯子与正常人之间没有界限。精神病院里有青春时光里的成长、放浪与残酷,也有成人社会里的欺骗、背叛与贿赂。这是一个展现众生相的舞台,当疯癫的荒诞一旦被常态化之后,这部小说所书写的其他巧合、偶然似乎都够不上荒诞了,苏童恰是力图以这种力透纸背的荒诞,来揭示世俗中不同人性最隐蔽的一面。

作为最初以先锋小说出名的苏童,如今的《黄雀记》里依旧渗透着一种先锋的精神。一个真正优秀的作家,他永远会在他的作品里透露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在表达生活、人物、人性与现实、与世界、与生活的关系时有一种特殊的方法。在《黄雀记》里有大量隐喻的细节,在精神病院里的爷爷就是一种象征,他未必是真正的疯子,而是与外界的一种远离、疏离。舞蹈“小拉”就是时代的一种隐喻……通过这些隐喻,过去与现实交织在一起,一种特别复杂的、扭曲的人性被展现了出来。

小说里没有写到黄雀,可为什么起名叫《黄雀记》呢?对此,苏童解释说,黄雀象征着在阴影中潜伏的危机,对人们的命运虎视眈眈。整个故事讲的就是一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戏:柳生做了保润的黄雀,但最后的黄雀还是保润……似乎有些纠结,但一切却自然而然,小说中的每个人物、每个细节都处理得很细腻,伴随着苏童优美舒缓的叙述语言,读起来没有丝毫不适应。

苏童曾说:“作为一个写作者,我始终渴望一种会流动会摇曳的小说风格,渴望对每一篇未竟的新作有挑战性的新鲜陌生的心态。”苏童的目光越来越务实,在《黄雀记》里,他考虑人要怎么活下去,每个人物和历史、现实、世界以及自己内心的关系,这来源于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感,更来自于对底层人群的悲悯与关怀。《黄雀记》让我看到了当下真实的苏童。

黄雀记读后感 篇四

《黄雀记》是我看的第二部苏童的作品。

自觉寡闻。对苏童的了解开始于前段时间看的《我的帝王生涯》。就目前看的这两个作品而言,我对苏童是喜欢的。

不过,带着个人喜好去看一部作品多少会伴有主观色彩。外界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毁誉参半,我因对苏童了解甚少,不便与他们争执些什么。况且每个人口味,立场,人生境遇不同,对文字的感悟力有高下,实在不应一棒子打死。更不该盲目站队,相信那些所谓的评分,非得吆嚯众人给这部作品扣上“好”或“不好”的帽子。其实有时候文学这个东西一时间真很难说好坏,只能让历史为它正名了。当然,这都是些题外话了。

《黄雀记》的故事不算难懂。香椿树街的春天荷尔蒙萌动,少男少女各怀心事。倔强压抑的保润爱上孤独但却张扬的仙女,仙女却对玩世不恭的柳生心泛涟漪。保润顶替柳生坐牢,柳生夹着尾巴做起生意,仙女远走高飞……

十二年过去,保润出狱,与生意做得不错的柳生保持着似友非友的关系。仙女改名,唤作黄小姐,混迹各种成功男人间,做起公关小姐。意外怀孕,重回旧地,却再次爱上曾经伤害她的柳生。三人的命运再次纠结在一起,无奈,只能上演一场黄雀在后的悲剧。最后,保润三刀结束了柳生的性命,黄小姐诞下红脸婴儿后人间蒸发……

苏童说,这部作品的名字取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谚语。合上书,内心思索着这个黄雀在后。黄雀在后,黄雀在后,究竟谁是谁的螳螂?谁是谁的黄雀?保润报复性地捆了仙女,仙女是螳螂,保润是黄雀。保润替柳生坐牢,保润成了柳生的螳螂。最后,保润结果了柳生的性命,他又成了那只黄雀……命运捉弄着他们,冷眼旁观这一切,这三人,又怎么能说谁是最后的赢家?不能说的罢,宿命才是来这最后一击的黄雀吧!

喜欢苏童,也是源于喜欢他文字里强烈的宿命感。在他的作品里,总有那么一两个人,看似癫狂,却洞察性命。这本书里,贯穿始终,带有强烈宿命感的便是保润的祖父。他每年拍一张自己的遗照,觉得自己丢了魂而爱上挖土,住进井亭医院后折腾不断,最后一幕也是他抱着黄小姐的红脸婴儿……

我认为祖父是全小说的核心人物,所有事情因他而起,因他而终,他洞察了自己的命运,也洞察了所有人的命运。他丢了魂,却获得了比所有人都长的寿命,他仿佛命运主宰者般,置身事外,窥看着所有悲喜离合,无能为力,却也无动于衷。

这场缘起年少轻狂的爱恋,无非也是他爱她,她爱他的悲剧。那时候我们总觉得自己太年轻,用一腔热血燃尽了自己,还祈祷着能在灰烬中继续自己的爱情。小说中我个人最喜欢的片段,是保润与黄小姐那曲共舞的小拉。那是十二年后的保润,那是十二年后的仙女,半梦浮生,一切都变了,只有水塔还在那儿,固执地守着那份不堪的记忆。

保润对仙女说,哭什么呢?你欠我十年时间,十年自由,跳个舞就还清了,你会吃亏吗?

跳舞的时候保润哭了,是属于男人的温热而节制的泪水。他贴着她的左侧脸颊,久久不动,像一块石头依偎着悬崖,像一个受惊的孩童,无助地依偎着母亲。有多么一瞬间我甚至以为仙女是爱着保润的,是因为一个女人的虚荣心而将这份爱紧紧压制吗?

多么讽刺,活在尘埃里的仙女给自己的名字是如此纯洁。仙女,黄小姐。可能是在给自己一个乌托邦式的幻想吧?

然而,悲剧终究是悲剧,三角关系是最不稳固的关系。香椿树街还在,可是一切都结束了。

无端想起一句话,但愿我可以没成长,完全凭直觉觅对象,模糊地迷恋你一场……

不知道与这部作品是否能说通,想到而已。

黄雀记读后感 篇五

在余华的《第七天》以后,苏童的这部新作真算得上是一只黄雀。

至少在《黄雀记》里,苏童还在。沿河的香椿树街,街上躁动着的青春。苏童文字里的青春,燥热、残酷有一股浓重的血腥气,就像是那条潮湿阴暗的街巷,街上光着脚的枯瘦的孩子,孩子脚上的一个伤口,脓肿甚至都已经溃烂。

题目中黄雀的意象并没有真正出现在小说的故事里,但是整个情节设置体现了一种黄雀在后式的连锁关系:仙女被保润捆了,而最后是柳生强-了仙女;保润向仙女讨债,而仙女又向柳生讨债。整部小说分成了三个章节,三个视角三个相互咬合的人物。从一张照片开始到最后的红脸婴儿,形式上的魔幻与内容上的荒诞,苏童有意无意地又呈现了一出百年孤独。

其实作为一部长篇,小说里的三个人物都显得十分单薄。保润、柳生、仙女,三个视角甚至都可以互相调换,然而跟余华的《第七天》相比,《黄雀记》在叙事方面就显得成功许多。

虽然跟电影《两杆-烟枪》相比,《黄雀记》里螳螂捕蝉的故事要简单得多,但是小说文本中大量的隐喻和象征,给了整个故事尽可能大的解读可能。

首先是关于魂魄。小说中反复提及丢魂的事情,保润爷爷的魂丢在了手电筒中的尸骨里,除此之外,小说中的人物也不断被别人提醒自己已经丢了魂儿。这暗示了当代人一种灵魂缺失的状态,一种无以凭附的空虚与焦灼。小说第三章里仙女(也就是白-姐)去找庞太太时,提及了这样一句话,“如何向上帝赎回丢失的灵魂”,原话的字体特意进行了加粗,然而作者没有回答,也许这个问题太难解释。

然后就是关于祖父——保润的爷爷。祖父一直贯穿小说的始终,从家里到精神病院,爷爷一点点衰老,但是始终见证着发生的一切。小说中拆床的情节曾出现过两次,一次是保润父母拆掉祖父的木质大床,一次是保润卖掉了父母的床铺。这暗示的是一种破坏与舍弃。而保润在捆绑爷爷时问他要民主结还是法制结,爷爷说法制结像是要枪毙,所以要求民主结。但是民主结也把爷爷捆了起来。其中的黑色幽默充满讽刺。因此,爷爷可以象征着某个年代、某种传统甚至是某种力量,然而它已经失去了魂魄,变成了干瘪的躯壳,慢慢被世人忘记。小说第一章最后写到:“后来黄鱼车经过护城河上的立体交叉工地,四周人山人海,一片繁忙的建设景象……祖父说,祖国的面貌日新月异啊”。而此时祖父正被民主捆得结结实实。

仙女第二次出现时,已经改称了白-姐。对于保润、柳生甚至是白-姐自己来说,仙女都是遥不可及的,她美好得就像那对安静的兔子,然而又会突然变成一只浑身是刺儿的刺猬。仙女是他们所有人的理想,在理想之下,是保润的倒霉与孤独,是柳生所承受的生活之重,是白-姐作为女性的愤怒与无奈。也许这就是宋胖子所说的,“爱上一匹野马,而我的家里没有草原,这让我感到绝望,董小姐”。

在这个简单的故事里,苏童放置了尽可能多的内容。依旧很难找到引号的行文,依旧诗意阴柔的气质。然而太多的依旧把这个故事丢在了苏童最熟悉的那个年代。可是那个年代已经慢慢模糊,而我们的年代却没有清晰起来。也许,该有个人站在我们的年代,该有人尝试,写写我们这一代的故事了。

黄雀记读后感 篇六

四年,苏童带着《黄雀记》重新回到香椿街,带着偏执和任性。

小说取名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象征阴影中潜伏的危机,对人们命运的虎视眈眈。围绕着含冤入狱懵懂少年的春天,畏首畏尾犯罪真凶的秋天和位卑心高市井红颜的夏天所展开,病相丛生,光怪陆离。年届五十的苏童送给自己的这份礼物,依旧逃脱不了其作品既定的主题——逃。

人性的卑劣,是逃的'初衷。从春心萌动到阴差阳错,从失魂落魄到万念俱灰,终究也只是一场无可隐匿的流逝而已。小说从失魂到寻找,从犯罪到救赎,从沉沦到逃遁,从出生到死亡,步步紧逼,最终哀叹遍地。不谈命运,最终却依旧败给了所谓注定,嘲弄之情,讽刺之意,近乎于放肆。字里行间,萧索疯癫,扼人咽喉,不免让人无声叹息。

少年少女在逃遁,中年男女在逃离,耄耋老人在逃亡。香椿街上的生命,步伐仓促,万般无常。那些曾经逼迫你出逃的事由,在故事一开始便凿下了深渊,兜兜转转,依旧被命运推进了万劫不复的境地,挣扎也好,哭喊也罢,终究苟活于后人餐前饭后的谈资之中。然后你才发现,这一路的忐忑不安和小心翼翼,始终是自己执拗的保护色,于外人而言,不过看的一场笑话罢了,显得分外多余。

故事结束,始觉真相,一语成谶,万念俱灰。生离死别、世事无常皆为生命本来赋予你的戏码,你在演绎的最初便就没有了换剧本的权利。所以,抽丝剥茧才是真正的痛不欲生,后知后觉又怎会是一败涂地呢?

黄雀记读后感 篇七

继先锋文学代表作家余华推出长篇小说新作《第七天》之后不久,另一先锋文学代表作家苏童也推出了长篇力作《黄雀记》。有人曾评论说苏童不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作家,但在这部《黄雀记》里,这个“不善于讲故事”的帽子可能要被摘掉了。通过案子三个不同的当事人的视角,组成三段体的结构,背后是这个时代的变迁,或者说是这三个受侮辱与损害的人的命运,写他们后来的成长,和不停的碰撞。

在《黄雀记》中,少年时期的保润和柳生因为和仙女的`邂逅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最终,真正的罪犯柳生一直“夹着尾巴做人”,仙女则化身为黄小姐,沦落风尘。小说的结局是保润用刀子捅了柳生,又重新回到监狱,黄小姐则出走,留下了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

这部小说无疑是苏童很重要的一部小说,它做到了历史和当下的紧密结合,引申出最终的拷问,拷问的是关于民族、关于人性内在的一些问题。“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反省、没有拷问的话,很多问题是不会被发现的,而这样浑浑噩噩混过去是不可以的,我们很多问题需要一个正面的回答。”《收获》杂志副主编程永新这样评价《黄雀记》。小说中的故事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将对生活的思考推到了一种极致的地步,可以说《黄雀记》是一部充满灵气的作品,是苏童用他独有的叙事方式对这个世界、对当下社会生活复杂性进行的全面拷问。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面临着一个相似的困境———如何战胜每时每刻从他们身边或是内心丝丝缕缕流逝的时间,而这又是一个谁都无法摆脱的困境。

小说要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文学人物也是很难创造的,然而,当代生活所提供的现实,却使原本需要依靠强大想象力才可能催生的人物,可能轻易地降临到文本的深处。保润、柳生、小仙女,就像是一个三脚架,既搭建起一个演绎生活的平台,同时也成为情感和“危险关系”的命运枷锁。一个人被另一个人所绑缚,一个人无法给另一个人以信赖,无所倚傍,无法寄托,最后惨相连连。我们虽然不能够对生活失去信心,但也无法立刻做出判断:我们应如何处理我们灵魂深处的精神病灶。

一个优秀的作家,不会居高临下地概括、抽象和引导生活,但是,他一定能透过生活的表象和乱象,剥离掉现实和存在的种种假象,在繁华鼎盛时暴露颓势、潜在的苍凉,而在凋敝哀婉时,静静地储备、蕴藉生机。苏童通过文本,延伸了我们所面临的对于当下社会的追问:这个时代的人们究竟崇尚什么,是财富还是真实的情感?人们的灵魂归属到底是物质还是精神?我们的精神自觉如何才能够实现?

以上内容就是金笔头网为您提供的7篇《黄雀记读后感》,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黄雀记读后感精彩7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shengzuowen/duhougan/zgmz/16859120741678584.html